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0 15:16:31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1)

风景园林是一门古老学科,据考证距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由于地理气候,文化传统,地缘政治和历史背景的差异,造就了东方、西亚、欧洲三大世界园林体系。风它的基础知识包括地质学、自然地理、土壤学、气象等自然科学,生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等生物科学;园艺学、林学等农业应用科学;以及文学、艺术、美学等多学科相综合的新的绿色生物系统工程学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根据功能要求,经济技术的条件和艺术布局规律,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人工创作山水地貌,结合植物栽培和建筑,道路的布置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和游憩的环境。通常所说的景观园林主要有生态效应(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生态效应主要体现在调节气候,改善环境的作用,公共绿化景观可以调节温度,减少辐射,同时可以调节空气湿度,影响气流和通风防风的作用。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近代工业迅猛发展,特别是20世纪以来,工业生产中以“三废”为主的污染物大量的排放到自然界,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使城市环境恶化,因而景观园林的生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风景园林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很长时期以来,由于传统的理解和认识的局限,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风景园林师们一直从事的似乎是一种填缝的工作,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近些年来风景园林的重要性日趋受到重视,自2011年3月8日起,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把风景园林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并称为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三大核心,有些大型项目甚至是以风景园林学为主导。

2风景园林学与BIM

随着新兴科学技术发展和人们对风景园林学日趋上升的要求,传统的设计方法和理念已疲于应对,新的园林设计方法的技术手段的产生和使用变得日渐迫切。园林结构日趋复杂,传统办法却依然只是拘泥于二维图纸,其设计方法跟不上建造技术的发展。人居环境科学体系的两大核心建筑学和城市规划学已与BIM积极会师,迎来行业的数字化时代。作为核心之一的风景园林学亦应积极面对BIM这股数字化浪潮,使其可以与建筑及城市规划的相关学科能够保持良好的工作平台沟通、流畅的信息交换渠道、合理的全生命周期统筹等。因此,如何能更好的将BIM为风景园林专业所用是个值得重视和深思的问题。园林行业和建筑设计行业有具有很大的差异性,除了浇灌用水之外,对于水、电、气、暖等资源与能源的消耗量与大型建筑相比要少得多,故其应用优势应该是体现在风景园林的整体布局的应用方面。从地形塑造、水系处理、景石布置、建筑物(构筑物)设计等由二维转为三维,以取得更加直观的整体把控效果。园林工程设计过程中往往因为一些人为的错误或配合上的失误,工程协调困难等,最终造成的图纸的反复修改,工作效率低下,浪费了设计师心血与时间,却还生成了不尽人意的景观效果。目前园林设计行业尚不需要与BIM技术达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融合,但是确实是在设计过程可以起到很强的辅助及协同作用。在设计阶段内达到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的前、中、后期信息无障碍交换;数据全面了解,云端计算与无限计算协作式的操作;突破固有流程与体制的约束,信息模型跨越设计、施工等阶段间的界限;并且BIM具有信息实时反馈的特性。因此,BIM技术在未来的园林设计工程中的趋势是必然的。

3结语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2)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BIM技术

1引言

通过计算机技术的辅助,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运用不同的软件实现三维建模、材料统计、三维场景实时仿真和施工图绘制等任务。然而,在实际当中,如何能够通过一个系统来实现这些过程的有效集成,以及数据统计与三维模型的有效结合,成为了一大难题。现阶段,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以计算机系统作为基础,提出了环境艺术设计系统中BIM的一种新体系结构。在BIM技术的帮助下,设计者可以在设计的整个过程中使用一致的信息,准确地模拟场景中的视图框架结构、材质属性和数据交换,也可以创建更精确的施工图。依据BIM信息管理平台来定制项目的部署和实施,信息的设计过程可以通过数据库来管理,提高不同专业设计之间缺乏集成性的特点,维护和更新设计和施工过程中的各个方面。

2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优势

传统环境艺术设计往往是依靠AutoCAD等一些设计软件来完成二维平面垂直以及剖面图的设计,然后结合3dsMax软件制作3D效果图,这种设计方法和三维模型设计没有集成性,可视化的目的实现不了,造成它的价值不能被带到后面的施工设计和项目管理当中。目前,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BIM技术给环艺设计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个可靠的方案。新的建筑信息模型具有很强大的组件库,大部分的场景、材料和设施都存储在该数据库当中,随时可以调用。BIM的数据库包括了建筑材料以及室内装饰材料的详细信息,为环境艺术设计发展应用创造了更多的附加功能。该模型易于生成各种综合表格和材料表,从而使设计者可以方便地使用BIM进行工程预算。也可以基于丰富可靠的建筑信息模型中的数据,从一开始的空间规划以及进度制定,到需要改动详细图纸中设计阶段中材料成本的预算,都能够在跟其关联的地方得以显示。倘若设计者改动了平面图纸上构件某处的尺寸或者位置后,每个视图的三维双向关联以正确形式显示出来,并且其他相关图纸的网站也会自动更新。

3BIM技术

3.1BIM技术介绍

BIM技术是基于三维数字技术之上,集成与建设项目相关的信息工程数据模型,以及在设计、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其中国际标准组织设施信息委员会为BIM设立了准确定义:BIM是一种运算方法,它是在开放的行业标准之下对设施的功能特性和物理以及相关的项目生命周期信息的计算,并为决策提供支持,能更好实现项目价值。因此,既CAD的技术发展后,BIM技术又是一中新的技术,它的应用将给多个行业带去革命性的变化。

3.2BIM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自2002年Autodesk公司首次推出Revit软件且在全世界内广泛的推行BIM的概念,使得BIM技术已逐渐的被大家接受,而且在实际的工程当中得到了应用。因此BIM技术已引起国内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关注度呈指数增长。由于BIM技术最开始起源于国外,造成国内的研究相比于国外还不够成熟。在国内,对大多数的人来说,BIM技术只是一种新鲜的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当中,具体的内涵还不能被大家详细理解。就目前来说,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人员主要对BIM技术的研究集中在了以下的三个方面上:(1)对BIM技术的基础理论探究,主要表现形式是将BIM技术的相关标准以学术发表的形式公开其研究成果。(2)对BIM软件解决方案的理论探究和开发BIM软件,在这些方面上的研究成果主要是BIM的软件系统开发。(3)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应用前景的研究。主要研究是怎么将已开发出的BIM软件用于实际的工程当中,解决在实际应用当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

3.3BIM技术的特点

3.3.1具有协调性特点

作为一个复杂性强的系统工程,项目协调在其过程、部门和各项目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项目的进行过程当中,如果遇到问题,管理部门应及时的组织有关人员召开紧急会议,集中的探讨相关问题,协商解决办法。但是对于其中的有些问题,协商也不能够得到很好解决。其中,BIM技术的应用能够合理的安排内部部件的结构,还能够实现对平面布置电梯井和其他成分的协调,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不可协调问题的出现。

3.3.2具有可视化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丰富了建筑形式的多样性,传统施工图纸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工程建设的需要,施工人员靠自身想象的构造结构不但不利于整体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反而会使工期延长的程度更加严重。为此,研究人员开发了BIM技术,此项技术能够显示出三维实体,直观地显示出建筑物内部的构件。也就是说,技术人员的施工可以通过BIM技术的可视化来实现,值得称道的是,项目业主还可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大大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

3.3.3具有模拟性特点

BIM技术具有模拟性,它的模拟特性不仅可以模拟建筑物的设计,而且还能够模拟现实中不可能运行的事物。最后,对建筑设计进行仿真实验是能够实现的。同时,该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控制工程造价,给施工项目和施工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环境艺术设计中BIM的三维协同设计优势

三维协同设计的优势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传统二维平面设计无法比拟的优点,因此很快的占据了BIM技术的重要地位。其主要功能是参与各个专业的交流、沟通与协调,最大限度地降低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因协调不顺所产生问题的概率。使用BIM信息网络平台,能够有效的扩展协同设计在建筑模型中的共享,使设计者能够在三维模型中找到可能出现的问题点,进而进行协调和沟通,为设计的快速变化、改进和有效应用提供参考。借助BIM技术,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将以往分散的、孤立的设计数据和信息集成到一个平台上,从而实现不同专业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信息顺畅。我们通过比较传统的二维设计CAD技术和BIM技术在性能和效率方面的不同可以看出(表1),BIM技术已显示出其强大的优势结构,它的描述更真实,更准确以及更全面,有效的克服了二维技术只可想象不可直观看见的缺点,这算是技术的又一个重大的飞跃。另外,在环境艺术设计当中,BIM技术与三维协同设计中的优势也体现到了直观形象、易解决问题、提高设计效率、空间布局问题等方面。

5BIM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

以沈阳文化艺术中心作为实例进行探究:沈阳文化艺术中心内部结构布局复杂,机电系统众多,仅仅依靠设计者经验本身确来定设计空间的可行性显然不能够满足项目的挑战。通过BIM技术的协调模式,各专业模式在建成后都会被组装成一个整体,给各专业的交流提供了平台。准确、科学的可视化方式的将电气设备,暖通,室内布置通过实际的形式直观呈现出来,方便专业之间的修改和确认,能成功的避免传统协同方式带来的问题,确认专业修改传统的协同方式之间的协调问题,解决困难,使工程得以顺利进行。以AutodeskEcotect分析工具为例,很好的分析论证了建筑性能,为室内设计方案比选以及空间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深化设计阶段的施工图纸中,AutodeskRevit系列软件与传统的AutoCAD平台连接,从而设计出更深入的模型建立、施工图的帮助以及BIM模型数据集成。在整个的过程当中,通过对AutodeskVault软件的定制,实现了对文档管理和过程控制的全过程控制,突出了有效集成的结果,突出了BIM技术的优势。

6小结

实践证明,利用BIM技术的环境艺术设计展现了技术的又一大发展,使用该三维设计方式能够很直观立体的显示图形,属于一种特别有效的手段,同时信息技术也为设计者提供了从概念设计到可视化分析、施工图设计和文档集成的环境。BIM技术是一个集设计项目于各个环节的信息数据池,也可以说它成为了数据交换的枢纽,通过开发BIM信息技术,解决了一系列的传统问题,以建立直观模型的方式完善了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缺陷,有效的促进了环境艺术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葛清.BIM第一维度:项目不同阶段的BIM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柏慕进业.建筑、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的BIM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3]张德海,韩进宇,赵海南,等.BIM环境下如何实现高效的建筑协同设计[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3(5).

[4]张树捷.BIM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建筑经济,2012(2).

[5]张春霞.BIM技术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应用现状及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2011(9).

[6]张洋.基于B1M的建筑工程信息集成与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9:111~112.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3)

【关键词】设计院;BIM技术应用;总承包

【 abstract 】 this paper through the design institute in BIM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the design institute BIM application analysis, combining engineering contracting projects, and to show the applic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actively expand the application of BIM hardware, making the project participants to the achievements of BIM you can see and touch it, use it.

【 key words 】 design institute; BIM technology application; contracting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BIM理念当前已经深入人心,行业整体发展较快,目前处在深入探索期,经过BIM软硬件厂商和应用者的强势宣传,先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为大家广为接受。但若浪涛退去,我们会发现,目前BIM在实际中给人留下的东西并不多。

我院去年才开始组建团队对BIM进行研究,考虑到BIM的特性,以工程总承包项目为载体,在陈翔路地道工程开展了BIM的系统研究,去年年末,迪斯尼项目、世博地下空间等项目也陆续开始BIM试点。我们在BIM的研究中积极拓展基于BIM的消费,由BIM消费推动BIM研究,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此结合研究情况,谈谈一些体会。

设计院的BIM困惑

当前,许多设计院都不同程度地对BIM进行探索,由于研究团队的专业背景和目的的不同,在具体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基本在走完建模一步后,对BIM的具体应用陷入迷茫,似乎BIM模型只能看看三维效果,做一些并不实用的分析,其它并没有什么大用,用其他软件做效果图、做功能分析似乎更专业,更权威。

在设计范畴,BIM的具体应用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如BIM数据交换的问题、出图标准的问题、格式标准的问题、电子文件法律化问题、团队协同工作问题、模型审阅问题等等,都需要基本解决后方可进入设计实践阶段。客观地讲,目前的BIM水平距离设计应用的层次至少还需要三五年时间,甚至更长。

从软件的专业应用上说,目前只有建筑类和钢结构类项目相对能够满足实际需求,虽有不足但稍加弥补也能应付。但软件在结构方面的表现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基础设施类工程,如果要求到钢筋详图级别,很多软件还是做不到。有部分软件能做钢筋图,但其定制功能还需进一步改善,以达到国家规范和各院对出图的要求。

有一些设计院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软件本身的问题,我认为不可取。我们是软件的消费者,软件的问题还是应该留给软件商去解决。比如软件功的具体能、数据交换格式、软件本土化、软件协同等等。设计单位仅仅是软件的消费者,我们可以对软件商提要求、给建议,软件商也应该贴近用户,时时为用户着想。设计院在BIM软件使用过程中应着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软件改进氛围,让各大软件商去拼技术,拼市场。

设计院应该为BIM干些什么

软件的问题还给软件商去做,这个观点估计大家都能接受。那么,在目前这个阶段设计院应该干什么呢?我院“以总承包项目为载体,以设计人员为主体,积极开拓和尝试基于BIM的消费领域”的思路可能会给大家一些启发。

3.1要选择覆盖主营专业的总承包项目为试点

我院是以基础设施类项目为主的综合设计院,共有13个专业院,覆盖了一般的市政工程的各个领域,为了探索BIM的应用,我们选了一个结构相对简单的陈翔路地道项目作为试点。该工程正好是我院工程总承包项目,对全过程的BIM研究提供了机会。项目虽小,却涵盖了我院主营领域,包括地道、轨道、桥梁、道路、给排、建筑、园林等专业内容。

总承包项目做BIM实践有很多优点。一个是全过程,从方案开始,到初设、到施工图,到施工等等,BIM的身影出现在每一个阶段都可以有所尝试;第二个是全员,从业主、设计、施工,各种专业的人都参与进来,十分迎合BIM不怕大、不怕杂的特点。第三个是全方位,能够方便的利用模型,对现场环境、方案设计、模型分析、施工模拟、造价等进行系列的应用,大大提高模型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了应用研究的综合成本,也让研究本身丰富多彩,不那么单调。

3.2 组建以设计人员为主的BIM团队

BIM团队成员的组成结构很重要,很多设计院都单独组建BIM部门,从设计团队中独立出来,专门从事BIM业务,我们觉得这会弱化设计人员参与程度,不利于对BIM的理解和掌握。

BIM是一个大的理念,从长远看会对目前的建设分工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但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现状的改变也是逐步的、由量变引起质变的。BIM归根到底是美好理念下对BIM软件和硬件的掌握应用,它不可能让一个真正的设计师突然下岗。狼的确来了,但在狼到来之前这段时间,任何人都有机会完成学习,在狼真正到来的时候与狼共舞。将BIM业务独立出来,相当于在BIM和设计人员之间设了一道坎,这道坎会无意中将有丰富设计经验的人挡在了外面,降低了BIM实践的层次。

让设计人员成为BIM应用的主力应该是长久之计,先把BIM作为一种比较前端的技能,不要求真实的应用,而去鼓励引导进行各种BIM的消费,让设计人员尝到甜头,并逐渐产生依赖感,继而着迷主动学习,是设计院一个较理想的BIM推广线路图。

以设计人员为主,对推动BIM的向前发展大有好处。BIM模型是一切BIM应用的基础,设计人员对工程整体有着最深彻的理解和体会,最能领悟模型中的共性,也最能对软件和建模的完善提出到位的批评和要求,一个非专业的成熟设计人员很难做到这一点。

建模是BIM的基础工作,一般由设计人员去完成,其它的工作都基于BIM模型展开,所以设计人员在BIM团队中是核心。但设计不是引领者,因为设计人员更关心BIM建模和设计类BIM消费部分。施工人员更关心具体的施工类BIM消费,对建模的前期介入缺少先机。最恰当的引领者应该是业主或者总承包管理人员,他们需要关心项目的所有阶段,关心BIM模型的所有消费。

理想的BIM团队应该是项目管理人员牵头,以设计人员为主,施工人员参与,涵盖项目涉及的各设计、施工管理专业,让BIM模型的应用最大限度地发散,研究的成果才能绚丽多彩,有生命力。

3.3 以BIM消费为主拓展应用空间

BIM消费,是基于BIM模型的一切应用。我们平时流行将BIM的应用称之为维度,比如说前3D代表建模,包括建模与分析、设计出图等内容,4D代表工期应用,5D代表造价应用,还有nD等等,讲的就是BIM的应用领域的个数。这种划分方法是粗略的,那么,我想实际上我们可以细化到具体的应用,增加在测量上的应用、在机械化上的应用、在自动化上面的应用等等,总之而言,都是建立在前三维基础上的模型消费。

大多设计院对BIM的研究都集中在室内的软件作业上,给外界的印象是BIM真正可做的事情并不多,距离实际的应用还很远。我们在陈翔路工程及迪斯尼项目的BIM实践中,购置一些的先进硬件设备,相继开展了BIM分析、出图、三维打印、三维扫描、机器人全站仪、施工模拟等十余项具体的消费尝试,让大家切切实实从不同角度感受到它的魅力,虽然有一些应用还有一些缺点或不足,但总体上效果良好,激起了广大设计人员的兴趣,越来越多的一线人员为了完成一个具体的消费目标,主动去学习建模。激发大家的主观能动性,这比行政要求、奖金激励更有效、更长久。

随着更多的硬件厂商加入和技术的进步,硬件的性能将进一步提高,准确度大幅增加,市场的扩大也使得产品价格成本迅猛下降,同时,使用界面的友好、步骤的简化和技术的改进又使用户的学习曲线不断缩短,从而使得更多技术人员接受了这些设备,反过来推进BIM硬件和软件学习及研究。

4 结语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4)

学校于2013年4月集中修订了2012级本科培养方案。在《方案》中针对风景园林专业,这样描述“培养具备园林、生态学、建筑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掌握景观设计、各类绿地设计、景观工程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技能,熟悉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综合分析、协调解决城市景观建设问题的能力和景观专业设计、管理方面的基本素养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课程建设建议

在《2012级风景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建设方案。在景观行业里面,存在着大量的效果图公司及各种中介公司,它们为景观设计方案提供效果图出图等服务。由于这种与原有设计方案存在脱节的二次加工,往往不能完全表达出设计人员的想法。在新常态经济的影响下,可以预想到,行业对未来的景观设计人员要求必将更加严格,相应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须重新制定,专业课程建设也得做出对应的调整。

1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重庆大学城市科技学院做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旨在培养适应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非研究型人才。考虑课程建设的专业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设置风景园林课程结构体系(包括:①公共基础课,其中必修40.5学分,选修96学分;②专业基础课,其中必修43学分,选修17学分;③专业课,其中包括必修28.5学分,选修13学分;④集中实践40学分)

2专业课程设置建议

在原有的课程设置中,专业设计软件的课程只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即CAD。但是在工作中,对软件操作技能的要求很高,因此建议增加Photoshop、skechup、lumion、3dmax渲染等课程,以及增加最新软件BIM的课程教学,为未来行业输送好的应用型人才。由于增加了专业设计软件类的课程,就得相应减少其他课程的学时数。首先可以适当的减少理论课程的学时数,具体如下:48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1)》与32学时的《画法几何及阴影透视(2)》整合为一门64学时的《画法几何与阴影透视》;32学时的《中国园林史》与48课时的《西方园林史》整合为64学时的中外园林史。此外,在学时分配上要做一定的调整,有别于研究型院校,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还有集中实践课程,包括制图综合训练、美术实习、工程测量实习、植物景观设计课程设计、园林设计3~6课程设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设计、风景区与公园认识、园林工程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三、小结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5)

关键词:绿色校园 山地建筑 BIM 技工学校

1、项目背景和场地分析

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凸显出诸多问题,职业技术教育愈来愈成为需要大力发展的国民教育形式。深圳市现有高级技工学校的教学规模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对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教学设施也需要跟上不断更新的实际生产设备和工艺的发展,由此建设新的校园便提上深圳市重大工程项目议程。但在高强度建设了20多年的深圳,想找到一块合适的大规模学校建设用地已非易事。通过艰苦的选址与协调,最终将高级技工学校的新校址选在了龙岗区五联社区一片尚未开发的丘陵山地上。

好不容易落实到的用地直接给项目出了一道难题:场地环境“三不通、一不平”一一不通水、不通电、不通路且没一块平地。用地面积虽然满足校园建设指标的最低要求,但场地内大大小小的山丘和池塘遍布用地,场地内高差近百米,不大的校园内有五座独立的山丘。

如果仅仅是未平整的生地倒也简单,推平就好,因为深圳原本就是以丘陵地貌为主、靠炸山建造的一座新城。但场地内那五个绿树成荫的山头加上中央一潭碧绿宁静的湖面让学校决策者都不忍心把它“三通一平”了。能否有另一种思路,让人类的建设与亿万年形成的自然地貌不再是非此即彼的矛盾,让这些青山和绿水继续与即将加入进来的人们和谐地共存下去?于是想到建一所山林里的学校——校在林中、林在校中。

2、立体分区规划

设计打破传统的平面功能分区,形成叠落起来的三维立体分区。实训楼群构成的开阔平台成为公共教学区的“用地”,体量庞大的图书馆屋顶也同样肩负着架空教学区的“重任”。不同功能空间在竖向分区、平面共同叠加以节约土地资源。与湖面、山体交接的部分同样延续立体分区,低层依然是自然的水和山,建筑架空在其上,用而不“占”,绿化率和覆盖率相加居然大于总用地。

设计工具上,我们也尝试引入BIM技术,对场地建筑进行三维空间设计,大大提高了对复杂地形环境中设计的准确度和精细度。在方案设计阶段就能和场地更准确地衔接起来,并对可能产生的土方填挖进行较准确估算。

复杂的高程和立体叠加的功能分区为立体交通体系的规划带来了实现的可能。校园的机动交通和步行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立体分流。实训楼的屋面大平台成为校园步行空间的枢纽,在空中绝对标高80m处向北联系对面山坡上的食堂,向西通过跨过运动场的连桥联系山丘上的宿舍区,向东联系图书馆和架空在上面的公共教室,向下便捷地通过各个院落进入不同的实训空间。机动车在大约20m下的实训教室首层标高平面形成环线,把机械设备和实训用物方便配送到各个实训教室,避免了和学生人流的平面交叉。

3、建筑功能布局与绿色设计

3,1 教学实训区

整体规划依山就势,为每一个单体建筑的设计提供独特的平台。延续绿色的规划理念,建筑的设计也充分将各个不同的内部使用功能与自然的环境融汇在一起。中央集中建设的公共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群遵循立体功能分区理念,竖向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超级建筑综合体。公共教学楼像两栋平行的虹桥,因为用地紧张,采用中走廊布局。为缓解中走廊带来的干扰和采光通风问题,中走廊间隔一段距离就开设连廊和休息平台。教学楼两侧立面采用错落的花池,将水平遮阳、空调机位和立体垂直绿化结合起来,将架空在山体和平台之间的300m长桥装饰成绿色鲜活的背景,更契合于山林。两个虹桥中部依山设置阶梯教室,退台而上,镶嵌在山体中。

3,2 图书信息中心、设计系与礼堂

临近湖边的校园广场边布置大空间的图书馆和信息中心,图书馆的东北侧临湖面采用Low-e中空玻璃幕墙,以通透的建筑围护衬托上部彩虹桥凌空跨越的效果,同时为室内阅览空间提供更充分的自然采光。实训楼以标准柱网、标准单元和标准庭院间隔布置,两侧标准化布置交通走廊和辅助配套设施。配合水、电、通风、智能化设备的模块化设置,方便未来根据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灵活调整空间内部功能,让建筑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不再为空间的限制而影响应对市场的课程设置。

屋顶开阔的平台、大面积的屋顶花园成为教学楼和生活区之间的活动场所,弥补校园内稀缺的平面活动场所。厚厚的种植土层可以有效隔绝室外的噪音和振动对教室的影响,同时起到隔热和过滤收集屋顶雨水的作用。

湖东岸独立设置在山坡上的设计系实训楼,特殊的空间需求使其有别与其他实训楼,更体现出灵活的空间布局。庞大的建筑体量分散布置在山坡上,局部空间架空或悬挑,使得建筑更和谐地与山体融合。建筑临湖的一侧以自然生态驳岸过渡到架空层,入口车辆在建筑的中间穿越,与建筑融为一体,不同于传统将道路设计在楼前,割裂建筑与湖畔的关系。平台近端的高塔倒影在湖面上,成为整个核心教学区的标志。

会堂位于核心教学区中央,依托水岸半岛而建。回廊的玻璃幕墙半悬在水面上,避免了温室效应。会堂屋顶采用可调节通风采光设计,亲近自然。面对入口广场一侧结合地形高差设置大台阶,既作为大会堂的入口,平时亦可作为露天的小剧场看台,方便组织各种室外活动。

3,3 学生生活区

学生生活区位于校园西部,原始地形为两个相连的山丘,标高从64~130m。宿舍建筑顺应山势逐级而上,借助高差在满足采光、通风和防干扰的前提下尽量增加建设密度。依山而上的中央台阶布置层层跌落的水池,使得溪流可以顺势流淌,自然过滤。学生宿舍单元的设计打破传统单间模式,以两间为一套,共享阳台、卫浴设施,并将靠近阳台部分分隔打开,形成宿舍内的小型交流活动空间。为节约用地,学生宿舍也采用中走廊布置,并在中段结合公共卫生间和楼、电梯间,均匀设置开敞的活动平台,减少中走道带来的噪音干扰和通风采光问题。

4、结语

作为深圳市绿色建筑的示范工程,项目大量应用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等技术措施,在建设绿色建筑和推广应用循环经济技术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通过该项目及项目经验成果的扩散,不仅可让在校师生正确认识到环境投资所带来的生活舒适性的提高,从而引导人们的观念向绿色、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同时还可依托学校的科研力量推进深圳建筑业的技术革新,为深圳建筑走循环经济之路提供实践经验,并带动建筑材料、建筑咨询等相关产业的发展。

作者简介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6)

1.口袋景观设计表达和App

口袋景观设计表达(PocketLandscapeDesignExpression),是笔者在研究中提出的用语,由于当代App和智能移动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和精益求精,完全倚靠安装在“口袋”中的App完成景观设计表达已成为现实,直接称这种景观设计表达方式为“口袋景观设计表达”。App(Application),译作应用程序,常简称为应用,广义上包含计算机桌面、Web、移动设备应用程序,狭义上则特指移动设备应用程序,譬如iOS、Android、WP应用程序等。研究中针对其狭义释义来论述。

2.口袋景观设计表达的研究意义

口袋景观设计表达为景观专业人士提供更加智能、方便、快捷的由意识到物质的转化的手段,另一方面为非景观专业人士提供更加智能、直接、形象的由物质到意识的发散的途径。口袋景观设计表达是数字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其为现代景观带来的一份“礼物”,是为了缔造一个别样的“可数”、“感官”世界而到来。

3.适用于景观行业的口袋便携式工具

3.1App

在建筑科学类专业人士的极力配合下,琳琅满目的App商店中出现了许多针对性和专业性极强的优秀应用,有适合景观建筑的BIMx,适合景观城市的AirPanoTravlBook,适合景观植物的LandscapersCompanion,适合地理分析的LivingEarth等。以下只介绍FormIt360、Enlight、Procreate等。FormIt360,由Autodesk公司出品,相对于123DDesign,其更接近于PC(PersonalComputer)端景观常用建模软件SketchUp——虽不同公司出品,但它们的建模原理大同小异,能熟练驾驭PC端SketchUp的专业人士对于FormIt360的掌控没有难度。目前来看,其作为app的三维建模功能是屈指可数,但与SketchUp相比,仍有很多不足之处,最大的障碍是对于异形体的制作,主要归因于App版不能安装插件,但对于稍显简单些的异形体可使用一些建模技巧来完成。Enlight,综合了现市面上大部分图像后期app的优势。最新版本的Enlight可存储无损压缩的PNG格式和无损压缩且有EXIF(在JPEG格式头部插入了拍摄时的光圈、焦距、日期时间等数码照片的信息的一种图像文件格式)的TIFF格式,而且其还能保存会话(将图像后期制作步骤流程保存下来)。另,其强大的蒙板、合成、恢复等功能亦显示出了其作为图像后期app的专业性。Procreate,荣获2013Apple最佳设计奖,专为iPad设计,是一款功能强大、界面直观的数字绘图App。其拥有120种简单易用的画笔、高级图层混合、64位性能以及功能强大的画笔引擎,可做到全真模拟真实绘图工具。其可记录图像编辑的整个流程,并可视频形式导出。同时,其具有基本的图像后期功能,可导出为分图层的原生Procreate文件、PS特有的PSD、带透明通道的PNG和市面上常见的JPG。

3.2智能移动设备

研究中,为保证制作精度,笔者使用的是iPadpro和ApplePencil。iPadpro是时下配置级别较高的智能移动设备,在运行相关App时几乎不会出现卡顿现象;另一主要原因是其为IOS系统,对市面上的相关景观App全部支持。ApplePencil在iPadpro上是当今电容笔中最像笔的“笔”,可模拟真实笔触。

4.案例解析

4.1《金门大桥》

《金门大桥》的制作是在完全脱离PC端的条件下完成,用到的app是FormIt360和Enlight——FormIt360用来三维建模,取代PC端SketchUp的功能;Enlight用来图像后期,取代PC端PS的功能。对于一般方体的制作,FormIt360同PC端SketchUp有些类似,亦是倚靠推拉来完成。在首次使用FormIt360时,遇到的主要问题基本是手控和笔控建模的习惯问题。譬如,PC端SketchUp可视模型最大化的快捷键是Shift+Z,而FormIt360的快捷方式是双手指迅速连续触屏完成;在推拉形体时,SketchUp是鼠标左键放到面上按住鼠标左键不动推拉,在右下角的数值框中输入具体数值完成精准推拉,而FormIt360是用手指或笔放到需要推拉的面上拖动,松开,在出现的数值框中输入数值完成精准推拉。在可视化方面,FormIt360显示出其较PC端之优势(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制作者可直接碰触虚拟(VR)模型),但在图像导出方面不敢恭维(在完成《金门大桥》时采用的是iPadpro自带的截图功能,比FormIt360导出图像相对清晰)。在Enlight中打开在FormIt360中导出的JPG文件(或智能移动设备屏幕截图),按辅助线修整裁剪图像,然后再按需达到的效果调整或合成图像。需注意的是,在完成每一项操作后,一旦点“√”,此项便不能退回修改,保存会话只是对每一大项操作流程进行保存,所以需谨慎操作。

《金门大桥》的制作,笔者发现App中可实现零误差建模,可参照二维图像进行三维模型制作,从而可将工程项目的数据信息嵌入到三维模型之中,实现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和LIM(LandscapeInformationModeling)模型的制作。虽较PC端而言谈不上材质渲染,但App可做到基本的材质赋予,所以App非常适合景观(建筑)三维分析图的制作。同PC端SketchUp类似,App可调整建模风格,即通过对线型等的调整实现多种理想风格,保证最终导出图像的美观。不管是FormIt360还是123DDesign等其他三维建模App,目前一个共同的弊病就是在最终图像输出上不能做到像Enlight等二维后期App那样强大,现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在图像输出的分辨率上。在图像后期App中,Enlight现已做得较突出,但较PC端PS还相去甚远。时下Adobe公司已推出App简化版PS之PhotoshopFix和PhotoshopMix,与PC端PhotoshopCC可进行数据共享,支持iPadPro专用的ApplePencil,在《金门大桥》制作中未使用到,就其功能介绍应较Enlight更加专业,更接近PC端PS,还望进一步深究。

4.2《中国•上海》

《中国•上海》的制作是iPadpro结合Thinkpad完成,是智能移动设备和PC端结合的作品,用到的app有Procreate、Enlight和ReverseVid,用到的PC端软件有PS和AfterEffets(简称AE),用到的主要素材是使用iPhone6s在上海外滩拍摄的一幅城市天际线摄影,最终达到的效果是城市延时摄影。作品中,最大的亮点是由app完成的从一张白纸到彩色铅笔手绘稿的形成过程,在PC端完成这样一组动画在当今已很常见,完全倚靠app是当代数字技术进步的结果。在Enlight中将上海天际线摄影后期得到一张理想的日景图像,导入至Procreate中,用Applepencil在iPadpro上缓慢匀速勾勒出天际线外轮廓,再通过分享导出动画,完全体现出app制作动画的智能优越性。勾勒逆转是通过ReverseVid(专门逆转视频文件的app)完成的——此过程在PC端AE中亦很容易完成,但在现代景观中由于PC端AE的过于专业性使得其应用并不是很广泛。素描擦出效果的制作与上之类似,只不过使用的是橡皮擦擦除,在此不赘述。片头与片尾的制作、各片段的合成、整体色调的把控、镜头光晕的制作、轮船发生位移、配乐的准确合成等均在PC端软件中完成。《中国•上海》的制作,起初希望的是能完全脱离PC端,只倚靠app完成,研究中发现,虽可能会实现,但质量会很明显下降,问题主要在于最终效果的整合上,于是选择了app结合PC端软件来完成。总体来看,App在制作单个镜头中较PC端有时会显得更加简洁,在制作时间上亦有明显优势。综上,在景观(建筑)动画制作上,景观专业人士在配合App的开发中需要走的路还有些长。

4.3杂记现代景观的发展

从某种程度上可理解为数字技术在助力风景园林艺术之发展,于是有了时下的“数字景观”。在数字景观中孕育而出的口袋景观决定了其同时拥有技术性和艺术性。使用iPhone6s拍摄的作品利用Enlight处理前后的对比(取景地点:泰国•曼谷)。笔者将App在现代景观中的应用发挥只是沧海一粟——只是针对App在现代景观感官方面做出的部分具体研究,而在风景园林分析评价与参数化设计等方面有待深入实践——在风景园林数据分析上,相关App已有意或不经意地在“闯入”现代景观中,已经或将为风景园林的量化做出突出贡献。

5.结语

口袋景观的存在与发展依托于现代景观的存在与发展。如果说现代景观是基于生态、空间、文化、功能之间的“耦合”存在与发展[2],那么口袋景观就是基于这种耦合关系的“虚拟”存在与发展。虽只有短短几年悄悄发展时间,但口袋景观设计表达实现了现代景观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变,由理性到感性的“蒸腾”。身为景观人士,无不期待数字技术究竟会给数字景观带来何种更甚之变革——“只要有可能,就一定会发生。”

参考文献:

[1]成玉宁,李哲,周聪惠,徐宁.数字技术助力风景园林艺术[J].国际学术动态,2016,(03):13-14.

[2]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07):15-19.

[3]刘颂,章舒雯.数字景观技术研究进展——国际数字景观大会发展概述[J].中国园林,2015,(02):45-50.

[4]刘颂.数字景观的缘起、发展与应对[J].园林,2015,(10):12-15.

bim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篇(7)

关键词:厂房改造,功能置换,环境美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功能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很多旧有厂房逐渐失去原有功能而被大量闲置。采用铲平重新开发在经济方面会造成很大的浪费且有背于文化遗产的传承理念。对于大多数的厂房来说,其结构比一般建筑要坚固的多,其内部空旷、面积大,在使用方面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多种功能的需求。

原镇泰玩具厂厂房升级改造项目,正是基于工业建筑的主导模式―“改造性再利用”的基础上,对其周围环境及主体外观进行改造。这是一次对旧厂房进行改造的很好的尝试,并总结出以下设计理念与心得。

根据甲方要求,原有旧厂房区根据市场需求定位为“汽配总部产业园”,旧玩具厂房将重置功能,打造新环境来满足使用要求。改造设计致力于通过“空间整合,功能置换,立面整改,环境美化,提升物业整体形象素质”来大力打造高效的“总部经济产业基地”。改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处理。

一、建筑功能重新分配与空间整合

原有旧厂房是一个建筑群,由十栋建筑组成。首先对其进行空间整合及功能分配,将原有十栋建筑分成会议接待中心,大型企业办公中心,中小型企业办公中心及酒店商务公寓四个主要部分,分别用A,B,C,D四种符号表示。空间整合:1.A栋与B栋增建连接空间;2.B1,B2,B3与B4,B5,B6之间加建采光顶棚;3.B3,B6之间加建公共大堂,作为B栋主要入口;4.B6与C4之间加建连廊。功能分配:1.A栋为会议接待楼,并安排园区管理办公;2.B栋作为中大型企业总部办公;3.B3,B6首层为展示空间;4.C栋作为小型企业办公,可酒店式管理;5.C栋首层安排大堂及停车场,二层部分架空,部分安排食堂及娱乐;6.D栋作为酒店商务公寓。

二、建筑外立面的改造

本次厂房改造内容由“玩具厂”转换为“汽车零部件为主题的总部经济基地”,给企业提供研发,销售与展示的平台。根据其功能的转换,立面改造在反映出其“建筑性格”“内部空间及组合情况”的基础上更利用了“百叶”这个古老而又全新的元素展示其独特的建筑风情与建筑魅力。1.外立面结合空调机位采用了“玻璃百叶”,这种百叶既能克服了幕墙不能开启的缺憾,代替玻璃幕墙使用,又保持了晶莹剔透,非常灵透漂亮,宛若秀丽女子亭亭玉立;2.“透明玻璃百叶”在立面上水平展开,构成纯净的水平线条。“磨砂玻璃百叶”在立面上垂直展开,构成挺拔的竖向线条。整个立面既漂亮又端庄,让人流连忘返,为之折服。

场地交通系统的改造

在本工程的升级改造设计中,首先由于其功能与空间形式的改变,对其交通的流线组织和形式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在道路引导性不强,流线不清晰的现状下,做了如下改造:1.基地主要布置了三个出入口,西边为整个基地的主入口,北边作为基地的主要人行入口,东北边主要作为次要车行入口2.结合“绿化”调整入口及厂区道路宽度;3.结合“停车场”加强主要道路轴线;4.结合“雨蓬”区分主次道路。通过绿化,停车场,雨蓬等新元素的注入,重新组织了整个用地的交通流线,并且引导人们感受了空间的路径。同时,新的交通系统的建立整合了建筑内外环境,并使建筑群能有显著的入口,这使空间上产生一定的内聚力,整个建筑群因此获得一种良好的整体感。

四、绿化环境的改造

优秀的建筑作品犹如一曲凝固的音乐,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若能加入合理的绿化,便能增添无数的生气与风景。在保留现状绿化的前提下,本次改造设计为重新规整的建筑群行进了合理现代的绿化布置:1.入口处引水作瀑,流入水池,细细水声点缀着整个入口场景,给人们带来视觉与心情上的愉悦,给空间带来温柔的动感;2.“神仙鱼,红龙鱼,草种鱼”于位于厂区正中间的水池中追逐嬉戏,这条水景带给步入厂区内的人们惊喜,与入口小瀑布动静呼应,甚是美妙;3.满眼“龟背竹,蒲葵,莹草”,如画般的中庭将原办公楼与厂房进行了完美的连接,既统一了建筑又丰富了建筑内部空间;4.浓绿的草皮,点缀数丛低矮的花灌木或宿垠花卉,布置在了厂房的四周,既美化了周围环境,增添了活泼气氛又丰富了建筑立面;5.“翠绿草坪,青红彩砖,树荫遮阳,树隙停车”---生态停车场,车位整齐划一,布置合理,大小车出入流线方便,点燃了整个基地的热情。

五、引入生态停车场设计

“生态,环保,节能”是当今设计的主旋律。钢筋水泥的停车场已经司空见惯,形成热污染的同时占用了大量的绿化用地,“生态停车场”应运而生。本次项目改造设计中,位于主入口的左侧布置了6000多平方米生态停车场,视野开阔,绿意盎然,既最好的满足了停车需求又为整个基地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其生态特点:1.整个停车场整齐划一,行车道铺放青红相间彩砖,停车位上铺放青色草坪砖;2.草坪砖下种植“黑墨草”,此草可用来喂鱼,形成良性生态循环;3.两个车位之间用“苗木――杜英”隔开,杜英属多叶植物,抗风抗废气性很强,长满叶片后形成美丽的天然植物伞。

六、围墙的改造

围墙作为建筑与城市对话的界面,无论对烘托建筑本身还是对丰富城市景观都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生态新颖,植物围墙”是本次围墙改造选择的设计语言。提高了文化品位的同时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原有破旧水泥围墙进行了如下改造:1.首先实现从“实体围墙”到“透空围墙”的转变;2.基地种植一排浓密的高大乔木,相隔几米种植整齐翠绿的竹林,中间根据季节可变换种植各种植物。里外三层构成“植物围墙”;3.全面阐释“原生态植物围墙”,充分根据植物的种类和习性进行合理布置,形成天然屏障,并充分体现四季的景观特征,营造春天的繁花似景、夏天的浓荫满地,秋天的色彩璀璨,冬天的苍翠无限的景象;4.“植物围墙”给人以清新、柔和、惬意之感。同时维系着生态平衡,使万物充满生机;5.“植物围墙”辅以红外线监控设施,对基地做好全面的保护作用。

通过这次旧厂房升级改造项目的设计,可以清晰的认识到建筑的发展和变化是永恒的,新建筑总有一天会变为历史性建筑。在时过境迁之后,只有适当的对建筑环境加以改造和重新利用才能满足各种新的要求,使这些建筑既有清晰可见的历史痕迹,又融入了全新的、符合新的使用功能和生态景观要求的元素。

参考文献:

[1] 罗劲.不死的建筑( 旧厂房改造随想)[J].中外建筑, 2 0 0 8 ( 0 1 ).23-27

[2] 王源.旧工业建筑改造再利用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 0 0 8.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