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精品(七篇)

时间:2023-12-25 10:46:03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1)

【关键词】软件考试;信息处理技术员;现状分析;南京考区

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简称软考)分设高、中、初级专业资格考试,共28个资格的考核,信息处理技术员是初级技术员级别考试。本研究收集2011年到2015年南京考区参加信息处理技术员的考生报名信息,通过数据分析,掌握报名群体的特征,针对特征性的研究。

一、研究方法

(一)资料来源。收集南京考区2011年至2015年的考生数据,10次考试,计2487条考生记录。考生信息主要包括:性别、出生地、年龄、学历、职业状况、在(曾)读院校等信息。

(二)研究方法。本次分析主要采用Excel201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的。统计主要通过多种指标描述考生现状并分析,例如:男女比例、年度男女比例比、考生出生地、年龄分布、考生身份比例、在(曾)读院校、学历比例、在职考生参考时间段等。

二、结果分析

(一)考生性别分析。5年来,考生总人数中的男女性别分别是66%和34%。在2012年上半年的考试规模达到峰值,2013年下半年为谷值。整体趋势在下降,反映了报名人数在逐年减少,其中男性减少的幅度较大,而女性人数较为平稳,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女性考生人数增长趋势较明显。

(二)考生出生地分析。通过考生身份信息中的地区字段显示:江苏省籍的考生占85%,安徽考生2.6%,浙江考生占1.6%。在江苏省内的考生中,南京市考生占15%,徐州和南通占14%,盐城占10%。从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分布情况看,南京市分布最多,共17所,其次为苏州市,共16所,第三为无锡,共8所,第四为常州,共6所。高等职业院校分布较多的苏州、无锡和常州,在南京考区的考生人数分别是3%,4%和4%,说明这些地区的高职类院校锁定住大部分本地学生,到南京就读的学生较少,软考考生也少。而徐州、南通、盐城高职类院校较少,所以来南京就读的学生较多,软考考生也较多。

(三)考生年龄分析。从考生的年龄分析得出:19岁占11%,20岁占31%,21岁占26%,22岁占13%。以高校在校学生为主,并集中在大学二年级、三年级。

(四)考生在职、在校身份分析。学生占84%,在职占13%,其他占3%。考生主体是学生。

(五)考生在就读院校分析。根据考生就读院校分析,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占77%,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占2%,三江学院占2%,其他占19%。可以看出,考生的就读学校主要是高职院校和民办高校。

(六)考生在学历层次分析。考生的学历分析:专科占84%,本科占12%,中专占1%。

(七)在职考生毕业后参加本级别考试的时间分析。在职考生毕业后参加本级别考试为:2年的26%,1年的24%,0年的16%,3年的7%。

(八)在职并有职称的参考情况分析。具备初级职称参加考试的考生占82%,中级职称12%,高级职称的6%。

(九)考生自身专业与报考专业分析。在所有考生中,与报考专业相近的占74%,与报考专业相同的16%,与报考专业不同的7%。

(十)考生报考专业分析。在所有考生所学专业中,人数较多的前四位的专业分别是:计算机专业、软件专业、移动专业、Java。计算机专业占45%,软件专业占39%,移动应用开发占9%,Java占7%。计算机相关专业,例如,计算机多媒体、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网络等相关专业;软件专业,例如,软件技术、软件外包、软件工程、软件测试等;移动专业,例如,移动应用开发、移动通讯技术、移动互联网应用等;Java专业,例如嵌入式Java、软件Java、计算机与软件编程Java等。

三、分析与结论

(一)在校考生分析。1、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对毕业和就业更加关注。考生主要来自大专高职类院校的大二和大三的学生。这些考生面临就业,希望能多拿一些证书,为证明自己的专业实力,但学力水平有限,只好选择信息处理技术员考试。对企业应聘,软考证书有些作用。2、报名考生大多来自计算机相关专业。考生主要来自计算机专业和相关专业;而信息处理技术员的考试要求熟练使用计算机有效地、安全地进行信息处理操作,能对个人计算机系统进行日常维护。这个要求与计算机专业教育相比,还是较低的。从南京考区每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合格率看出,考试偏简单。

(二)在职考生分析。1、部分企业对在职考生的要求。企业鼓励员工参加软考,既能提高员工使用计算机的水平,同时也直接认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最终整体提高企业员工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四、建议

(一)针对高校来说,尤其是高职院校,信息处理技术员对学生是很有好处的.目前在高校中主要以考“等考”为主。而“软考”的目的是进行职业资格、专业技术资格认定和专业技术水平与能力测试,因此,软考既是职业资格考试也是职称资格考试。有的考生在校期间就能考上中级,例如软件设计师。这对就业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些企业对获得软考证书的员工还会有经济上的奖励。

(二)针对软考来说,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首先,应该强化以考代评的政策。原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联合颁发的国人部发z2003{39号文中第十一条,实施全国统一考试后,不再进行计算机技术和软件相应专业和级别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在很多地区依然没有贯彻执行。其次,合格率偏低。软考出题标准应该建立在研究职业岗位具体需求,所以具备相应专业和学历的考生都应该通过。当然,软考作为人才评估体系中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可以对人才水准做出一定范围内的评估,但却无法构成全面地、公平地评估体系,所以,对人才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仍然需要深入研究才行。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2)

关键词:高职教育;课程;中国;新加坡;加拿大

作者简介:张梓英(1978-),女,浙江衢州人,硕士,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G7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08)10-0061-04

当前,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在进行着改革,作为职业教育改革核心问题的课程设置研究也越来越受到职业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本文对国内外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安排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选取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为案例,并根据三所学校的课程目录或教学计划及其它相关资料,对其专业培养目标、课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一、培养目标的比较

专业培养目标是决定人才培养最根本的问题。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专业的办学指导思想,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以及课程设置的思路。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三所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各有不同。

(一)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George Brown College)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乔治布朗学院是加拿大最大的社区学院之一,自1967年即成为多伦多的正式学院,学院开设一百多个授予专业证书、大专文凭和研究生证书的学科。在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里,学制为三年,可获得大专学历文凭的专业学科(subject)有工商学、建筑技术、社区服务、创新艺术、信息技术、健康科学。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设有计算机程序与分析、计算机系统技术、机械工程技术三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程序与分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获得大专文凭,可以担任数据库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咨询、应用设计与开发、互联网应用设计与开发等工作。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是新加坡政府的五所理工学院之一,她的使命是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下设六个学院:工程学院,资讯科技学院,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健康科学学院,化学和生命科学学院。其中资讯科技学院设有数字娱乐技术,信息技术,工程信息学,多媒体与信息通讯技术等专业。我们选取信息技术专业为案例进行分析。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通过对信息工程专业的学习,学生可以在经济领域的任何一个部门获得职位,从软件专家到IT顾问、项目经理。学校提供的以实践为导向的和以创新为基本的学习文化,培养未来的企业家。

(三)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系创办于1999年,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试点单位之一。目前开设有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动漫设计与制作五个专业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理论基础,具备网站设计与管理能力和独立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能力,并熟练掌握多种网络操作系统操作与管理技能的、具有高度团队精神与一定经营管理知识的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毕业生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组建与管理,网站开发与网络安全以及计算机网络产品的营销等工作。

从三所学院的信息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看出,国内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较以前更为细化,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但与国外高职院校相比,国内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职业针对性还不强。国外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比较具体,并指出了适合的专业领域,即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如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直接用职业名称来描述专业名称,使得课程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

二、课程结构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课程设计理念是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是经过职业能力分析形成能力标准,再将能力标准转化为课程。课程结构打破了传统学科本位的知识体系,不再追求学科体系的逻辑严密性,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将课程分为公共课(common curriculum)、专业课、通识教育课(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属于选修课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施的是“教学工厂”课程模式。“教学工厂”是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以实施项目教学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课程模式。其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选修课程模块。我国职业教育一直以来受到普通高等教育的影响,课程观以知识为本位。以知识为本位的课程观造成课程设计以学科为中心,课程设置采用的是三段式课程。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一)通识类课程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的公共课程包括工程数学、大学英语、专业交际I,计算技术数学四门课程,都是必修课程。其通识教育是选修课,分为三大类:一类是艺术和人类学领域的课程,如艺术哲学、儿童文学、演讲、流行音乐等课程;一类是科学与技术领域的课程,如人体学、生活方式与健康、科学质疑、营养学、植物与社会等课程;一类是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如工作在21世纪、个人理财、跨文化交流、生涯设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关系等课程。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NYP)信息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模块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其中沟通技能I、沟通技能II、计算数学I、计算数学II、沟通技能III都是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即拓展学习课程模块(Enrichment studies)包括两大模块,一类是语言、文化和生命科学课程模块,一类是与企业相关的学科课程模块。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必修课包括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大专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数学基础、应用文写作、体育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包括合作与交流类、文化艺术类、创造与管理类、身心保健类、现代科技发展与应用类课程等。

从课程类别来看,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类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学课程居多。而新加坡和加拿大高职学院的通识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必修课少,而选修课程多。在必修课程中,加拿大和新加坡两国的高职院校都将沟通技能课程列为必修课程,足以见他们对学生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从课程的内容来看,国外学院的通识类课程门类较多,尤其是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的选修课程涉及的范围广泛,包括心理学、社会学、批判理论、性别研究、语言学等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二)专业课程的比较

从专业课来看,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信息技术专业没有将专业课程细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修选课,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值得一提的是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的专业课程中都渗透了普通能力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程明确规定了如读写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与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等技能的实践和考核的要求。(见表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信息工程专业课程设有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其中选修课程模块一般是在第二学年设置的,包括计算机语言模块、企业应用技术模块。专业化领域课程是在第三学年设置的,有互联网、信息技术安全、可移动计算技术专业领域;数字娱乐专业领域;IT技术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IT技术在金融、投资领域的应用。不同的专业化方向开设不同的课程。(见表2)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采用“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必修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专业课程数量较多,分为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具体见表3。

(三)实践课程的比较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设置的专业课中没有专业选修课程,也没有安排专门的大块实习时间,整学期的毕业实习更是没有,毕业论文(设计)也未作要求。从表4我们可以看到,“实践”都是渗透在各门具体课程中的。专业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实践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桌面软件安装与维护》课程的成绩由讲座小测试、实践操作测验、其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组成。其中讲座小测验占30%,实践操作测验占30%,期中考试成绩占15%,期末考试成绩占25%。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小型项目、综合小型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从表2我们看到,第一学年设置了交互式Web应用技术开发项目、IT创新项目;第二学年设置了面向对象的分析与设计项目;第三学年设置了工业项目、毕业设计项目、海外企业项目。企业项目和研发项目能使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多元化、多层次的工作环境。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每一门专业课程的课时分配都分为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但是由于课程设置上采用“三段式”,即第一学年是公共课,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课,第三学年是专业课。我国多数高职院校的实训课时的比例难以达到50%。而且我国高职院校的技能课和实训课往往都放在第三学年,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是如此。由于第三学年学生都忙于就业,再加上高职生就业形势严峻,学生往往容易分心,实训时间难以得到保证。

三、启示

对三国三所高职学院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对于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专业设置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增强其职业针对性

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虽然有所细化,但职业针对性不强,而国外专业培养目标非常明确,与市场紧密结合。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直接用职业名称来描述专业名称,专业与市场紧密结合,使得课程的目标定位非常明确。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使命是为新加坡的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它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国家和企业的需求设置专业。在设置专业时,南洋理工学院都要进行国家的需求分析、企业的需求分析和人力开发的需求分析,要求所设置的专业与新加坡的经济发展需求挂钩。因此,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培养目标要与市场紧密结合,努力通过校企合作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二)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提高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

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课程设计是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采用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在其专业课程设置中,没有安排专门的实习时间。实践课程都是渗透在各门课程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巧妙地将教学内容融合于实践中,学生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践操作,实践操作考试在课程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实施的是“教学工厂”课程模式,其课程包括核心课程模块、核心项目课程、选修课程模块。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各阶段的特点,通过小型项目、综合小型项目、企业项目及科研项目等,将理论与实践融合在一起,强调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与加拿大、新加坡高职课程相比较,我国高职课程与工作的匹配程度要低得多。开发以工作项目为中心的实务性模块课程,在学科性课程的解构中重构能力本位课程,突出以工作任务为导向的就业功能,是高职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

(三)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结合,是21世纪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21世纪,国外高等职业教育都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关键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案例中,我们也看到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或将沟通技能课程列为该必修课程,或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了学生普通能力的培养;而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专业课程则渗透了普通能力的培养。在各门专业课程中明确规定了如读写能力、数学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际与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等技能的实践和考核要求。而我国高职院校的通识类课程以必修课程为主,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和社会学课程居多。在专业课程中渗透学生普通技能的培养,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紧密结合,是21世纪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选择。

参考文献

[1]吴建设,王丰元,卢敏.加拿大能力本位课程的实证研究-以乔治布朗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2]吴雪萍.中英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3,(2).

[3]教 兵,邢淑清.国内外高职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4).

[4]戴 维,张迎建.高等职业教育实训课程的国际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教学版),2006,(29).

[5]陈海滨,樊健.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04,(6):58-59.

[6]李修清,罗国湘.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模式的评价与思考[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3)

摘要:采取“一二三”培养模式,即确立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的一条教学主线,构建“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与“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的两个教学体系,实施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的三个结合,可以培养出受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职通信人才。

关键词:高职高专;通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

高职教育作为特殊类型的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任务,必须构建将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特征融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随着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三网合一的脚步加快,技术方面正在向软交换、下一代互联网NGI、3G和后3G、智能光网络和宽带接入共同构成的下一代网络NGN技术发展,通信企业的经营转型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十分迫切。

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

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充分了解和研究六大基础电信运营商(电信、移动、联通、网通、铁通、卫通)及一些依托基础电信运营商的增值电信服务商与支撑企业的实际需求,确定了通信类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通信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因此,高职通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是既掌握通信技术知识,又懂市场营销,能进行通信设备维护管理、设备营销管理、通信工程施工的复合型营销人才。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了人才培养目标后,我院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三加强一紧跟”(即加强英语教学,加强计算机教学,加强实践教学,紧跟通信技术发展)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按照为邮电通信行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构建了“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明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高职教育教学的规律,科学地安排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使学生从入学就接触专业,专业技术教育与素质教育不断线,形成“实践——理论——实践”螺旋式推进的教学模式。具体做法是:

“一”是确立一条教学主线。即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贯穿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两个教学体系。即“基础平台﹢专业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和“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专业人才培养的框架。通过课程的模块化与综合化、课程的整合与重组,优化课程内容,弱化课程的学科性,强化课程的针对性、应用性、实践性,突出高职特色。从实际、实践、实用的原则出发,以应用为主旨,以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

“三”是实施三个结合。即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产与学相结合。实施“三个结合”是培养高素质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认识事物、掌握规律的基本方法,是最基本的教学原则。产与学相结合就是学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建立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权利与义务对等、互惠双赢的合作运行机制。合作双方共同参与制定、实施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两种学习环境(学校与企业)、两类教师(学校专任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两种课堂(教室、实验室与生产现场),使学生置身于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中,可及时获得最新的实用技术信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相结合就是通过开设人文社科类课程和进行相关的课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制定具有较强岗位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在深入通信企业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明确通信类专业学生就业针对的岗位群是通信设备的安装、调配、测试、维护以及线路和杆塔工程的施工、安装、建设等一线岗位。通过对职业岗位群技能要求与知识结构要求的分析,确定通信技术专业人才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将职业能力分解为综合能力、职业基础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将知识分解为思想政治基础知识、计算机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强调计算机、英语、专业技术等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围绕岗位关键能力组织教学,构建以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教学计划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根据教学计划确定相应的课程,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1,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见图2。

图1综合素质分析与培养

图2专业素质分析与培养

“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的建立基本做法是:在前两个学期,通信类专业所有学生学同样的课程(基础平台),完成基础共同课和专业共同课的学习,从第三学期开始,分专业完成专业方向(专业模块)与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平台+专业模块”课程体系。

1.搭好“基础平台”,培养综合素质。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与法律》、《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礼仪》等必修课程和《书法艺术》、《文学欣赏》等人文素质类选修课程,举办《健美操》、《诗歌欣赏》等讲座以及开展书画比赛、朗诵比赛等课外活动搭建“基础平台”。在“基础平台”类课程的教学中,创新方法,注重素质培养。在学生人文素质、道德品质的培养过程中提出重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德育环境的有机结合,整合德育资源,建立一体化德育网络的理念与具体构想,并在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引入实践环节,开展社会实践,培养和训练学生综合分析与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2.重视“专业模块”,培养职业能力和素质。一方面加大“专业模块”课程建设力度。一是根据通信技术发展方向和电信企业转型需要,开发新课程,如根据ADSL的安装与维护的需要,开发新课程《ADSL技术》。二是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变化,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如分别在《现代通信网》课程中增加软交换的新内容,在《计算机网络》课程中增加IPV6的有关内容,在《现代交换技术》课程中增加固网智能化改造的有关内容,使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更具有预见性和前瞻性。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建设,注重抓好精品课程建设。如已将《光纤通信原理》、《通信电缆线路》和《通信英语》等课程建成省级精品课程,将《数字通信原理》、《移动通信技术》等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此外不断开发企业急需的培训课程,在开展企业员工培训的同时,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培训,学习《号码百事通》、《商务领航》等课程。另一方面在“专业模块”课程的教学中强调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能力锻炼。如在《现代通信网》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实践性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完成《×××通信网络系统设计方案》,给予学生充分发挥的空间,着重强调知识性、模拟性和参与性。将学生分成几个项目小组,每组设项目经理1名,技术总监1名,工程师若干名。项目经理以自荐形式产生,任职条件是能组建一支10人左右的团队;技术总监由项目经理任命,负责方案的架构设计、进度监测等;组员由技术总监根据能力和特长分工,分别承担子系统的设计、资料收集、方案文本打印等工作。同时成立一个10人评审小组模拟实际评标,负责答辩工作并评出各组的成绩和名次。实践活动模拟了实际的工作环节,达到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能力的实训目的,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增强了竞争力。

“仿真﹢全真”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仿真﹢全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由三个训练(课程单项训练、专业综合训练、职业素质训练)、五个环节(课程实验、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或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构成的。

1.实习实训的内容逐年递进,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训安排上“年年有实习,期期有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有机结合。第一学期安排入学教育、军训与认识实习,重点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和职业意识。以后每学期集中安排为期2~3周的实习实训,让学生完成相关的实训操作,了解和掌握今后就业的岗位群的技能要求,树立知识与技能的感性认识。暑假安排社会实践活动,重在培养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第六学期安排毕业实习(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技能,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

2.实训方案的设计形式多样。根据不同的课程平台及实训阶段,采取形式多样的实训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一是实施单项实训,如在物理课单项实训中开设设计性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要求学生按照课题的要求,根据相关原理设计实验方案、选用仪器,独立完成实验操作、数据采集与分析的全过程。在《电工与电子》课程实训周,按照规定题目要求学生完成电路板的设计、制作、测试等工作,最后进行课题鉴定。二是开展校内综合实训。按照教学计划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要求,在校内实训基地熟悉通信企业不同工作岗位的工作,完成通信网中交换、接入、传输等各个岗位的操作训练。三是完成阶段性社会实践与顶岗实习。利用寒暑假让学生到通信企业进行社会实践,进一步了解不同岗位的基本要求,加深对未来就业岗位群的认识。课程结束后安排学生到通信企业顶岗实习,要求学生带着课题到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实训教师或学院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能力。

“一二三”高职通信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

“一二三”通信类人才培养模式在实践中已显现成效。一是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与实践能力得到普遍提高,二是毕业生成为深受通信行业与企业欢迎的“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有后劲”的高技能人才。我院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统计表明,80%以上的毕业生都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与增值电信运营企业实现了就业。我院2005届毕业生被选聘到四川通信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工作,在参加华为设备认证工程师考核时,成绩列前8名的均为通信类专业的学生。新晨

参考文献: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4)

【关键词】职业能力 模块化 软件技术 高职教育

自我国启动实施“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以来,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已经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果,但从目前软件技术人才就业情况来看,高职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之间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说明当前职业教育与企业需求发生了严重脱节。其主要原因是当前高职教育追求学科体系完整,忽视技术发展,课程设置重复,教学内容滞后,专业定位不清,缺少岗位技能的培养;而从本行业专业理论的深度、广度和专业技能的多样性等角度来看,要培养出具有高等教育层次、鲜明职业特色的技能型、应用型职业技术专门人才,其关键是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以就业为导向、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

以能力为基础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界的共识,而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核心概念。高职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主。因此,教学模式的设计应按照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模块组织教学,针对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将专业细分为各种专项能力,并设置相应的课程模块。其中能力模块的划分,将是高职软件技术专业教学设计的关键。

1.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分析。从当前软件企业的开发流程来看,与软件技术开发有关岗位可分为:系统架构师、系统设计师、高级程序员、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系统管理员,如图1所示。其中需求量大,且层次相对较低的高级程序员、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等技术类岗位是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目标岗位。

软件技术专业的能力分析是在对职业岗位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与岗位对应的专业能力,并对各专业能力的要求层次。而我们高职所培养的软件技术类人才主要从事的是程序员、高级程序员等岗位的工作,其关键核心能力由下面9项组成:

1.1 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能熟练运用信息检索工具从互联网、相关书籍中检索与收集所需的信息;初步掌握整理和分析信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书写信息检索与分析报告的方法和技巧。

1.2 沟通能力。能熟练掌握常用演讲技巧;熟练运用各种沟通工具实现沟通;熟悉社交礼仪。

1.3 计划和组织能力。能初步运用协作配置管理工具(如:VSS、CVS和SVN等)与组员协作完成指定的工作任务;具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具备协调各部门的能力;有责任心、有较坚强的意志。

1.4 团队协作能力。熟悉项目组组织结构及运作流程;能自觉遵守各项组织纪律;初步具备项目计划、控制能力;能熟练编写项目小组工作计划;具备领导项目小组的能力。

1.5 解决问题能力。熟练掌握调试程序和追踪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分析程序业务处理错误的方法和技巧;掌握使用现有资源解决现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1.6 语言能力。该项能力将根据学生选择就业领域的不同来进行设置:选择从事软件外包开发的行业则需要加强外语能力的培养,如:选择对日则要求日语通过三级考核;对欧美则要求英语达到四级以上;并能熟练掌握800~1200左右专业英语(对日外包则为日语)词汇;具备阅读专业外文技术文档;初步具备外语听说能力(对日为日语)。

1.7 持续学习能力。熟练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能自主学习课程中的扩展部分内容;具有吃苦精神和创业精神。

1.8 应用数学方法的能力。具备逻辑思维能力;熟练掌握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并具备对中等复杂算法的分析和优化能力。

1.9 技术能力。熟练掌握操作系统原理中有关处理器调度算法、进程的同步与互斥算法以及存储器的管理方法;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方法,初步具备中小型应用系统的设计能力;熟练常用的软件开发方法,如RUP等;了解数据库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数据库SQL语言;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原理,具备设计单元测试用例的能力;具备编写符合规范的技术文档;熟练掌握1~2门编程语言的基本语法,并能正确编写规模达到200行以上的简单程序,其中Bug率在每100行少于6个以上;熟练行业通用编码规范、流行的开发工具;熟练掌握编写多线程并发处理程序的能力;熟练掌握网络编程技术;至少熟练掌握一种流行的企业应用技术,并能独立完成规范达到2000行以上业务模块的设计、编码任务,并且业务模块Bug率不超过6%;能运用工具对软件进行简单的建模;熟悉行业中流行各种应用服务器的使用;能编写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技术文档;熟练掌握单元测试技术,并能独立完成单元测试。

2.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现。根据对职业岗位9项专项能力的分析,我们将以本专业一门核心课程――《Java企业技术》为例来讲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模块化课程设计与实现方法。

2.1 课程在本专业中的地位。《Java企业技术》是软件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企业级多层分布式应用的软件开发技术,也能为《JBuilder+WebLogic》、《Java开源框架》等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并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该课程在软件技术专业中的地位如图2所示。

2.2 设定课程目标。通过与企业合作、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岗位分析,以职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确定本课程的课程目标,特别是学生的能力目标。

2.2.1 职业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用Java企业技术进行企业级分布式应用开发。

职业特定能力:

在理解J2EE框架的基础上进行企业级应用设计的能力;

使用主流的J2EE开发平台及开发工具进行企业级应用开发的能力;

对主流的J2EE服务器进行配置的能力;

使用JSP、Servlet进行Web应用开发的能力;

使用JavaBean、EJB进行业务层开发的能力;

使用JDBC进行访问数据库的能力。

行业通用能力:

应用软件工程的理念进行软件设计的能力;

应用Java进行编码的能力;

进行常用开发环境的配置及应用软件部署的能力;

进行访问数据库的能力;

良好的代码规范能力;

对应用进行测试的能力;

具备设计文档的编写能力。

核心能力:

团队合作能力;

良好的交流与沟通能力;

良好的英语阅读、书写能力;

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2.2 课程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Java企业技术在软件技术中的地位和作用;加深对多层结构的企业级应用开发技术的理解;掌握Java企业技术的核心技术: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理解J2EE框架。

2.3 教学内容遴选。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培养软件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这一中心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企业级分布式应用的开发技能,同时注重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运用“逆向倒推法”对Java企业级应用开发人员职业岗位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岗位工作任务为:开发客户端应用来接收来自不同部门、不同业务取向的用户的请求信息及用户的输入信息,开发服务端应用响应不同用户的请求及输入,结合后台持久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返回结果给客户端及维护后台数据。

我们知道企业级应用典型的三层分布式结构是由:表示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层组成。如图3所示

图3中,表示层是用户和系统交互的接口,接收用户的请求信息,并显示由业务逻辑层处理数据的结果给用户;业务逻辑层进行业务处理,包括接收输入,处理、维护后台数据,应答客户请求等;数据层存储系统持久数据。

运用“逆向倒推法”对企业级应用开发各岗位工作任务进行分析,确定完成各岗位工作任务对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选择相应的知识、技术作为课程的核心内容。岗位工作任务与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对应关系如图4所示。

2.4 教学内容组织整体设计。根据课程内容遴选机制结果,将JDBC、JavaBean、RMI、Servlet、JSP和EJB等技术纳入到教学内容中,基于工作任务划分模块,建构模块化课程结构。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学习积极性,强调任务、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选用了“DUKE在线银行”典型案例为载体,并把整个案例分解成几个子项目恰当地分配到课程的各个模块中,对学生进行单项能力和职业岗位综合能力的训练。第一次课就给学生分析“DUKE在线银行”实例要达到的目标,后续的每一课完后,学生就能实现本实例的一部分功能,本课程学完后,一个完整的“DUKE在线银行”就完成了。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课程的理论知识,还掌握了开发一个实际项目的技能。

课程安排综合实训项目――物流信息平台,让学生经历企业级分布式应用软件开发全过程,提高学生设计、编码、文档编写、团队合作、交流沟通等综合能力。

整个课程由七个教学模块和一个综合应用模块组成,分别是:JDBC模块、JavaBean模块、RMI模块、Servlet模块、JSP模块、会话Bean模块、实体Bean模块和物流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模块。一个案例“DUKE在线银行”贯穿七个教学模块。课程模块化内容结构如下图5所示。

2.5 教学模块内容组织。每个教学模块由若干个子模块和一个独立实践案例组成。

每个子模块包含五个教学环节内容:任务陈述、知识点陈述、示范案例、指导练习、点评与扩展。

任务陈述:陈述子模块要完成的实际工作任务,要达到的预期教学目标和掌握的职业技能。

知识点陈述:陈述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要用到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

示范案例:能运用“知识点陈述环节”的知识解决的一个与本环节目标相似的案例。由教师来完成本案例。

指导练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运用“知识点讲解环节”的知识来解决前面提出的实际工作任务。

点评与扩展: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过程,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点评,掌握不够的地方进行再讲解,陈述扩展的知识和技术。

独立实践案例:学生运用本教学模块中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独立完成与本模块教学中案例相似的工作任务,以训练学生的单项能力。

2.6 教学内容顺序与课时分配。《Java企业技术》总学时132课时,实践性教学占本课程的67%。课时分配及模块内容顺序如下表所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已初步完成从理论教学为主向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转变。通过案例教学、课程项目实践、到软件企业顶岗实习等多种方式,初步实现了“工学结合”。

参考文献

1 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点击核心――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第1版

2 庞世俊.职业能力概念及相关问题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8(28):17~19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5)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创造了一个信息共享化和资源化的时代。以多媒体、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开发人才资源主要任务是要培养和造就第五支人才队伍,即培养具有较高技术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队伍。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国家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基地,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要求,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高职专业建设也应该与行业、与信息技术协同发展,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适应社会的信息化需求。

教育界重视以协同创新为引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出了推动高等学校优化结构、办出特色、构建协同创新发展新模式。鼓励高职学院建立不同形式的人才培养联盟,完善多种主体联合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实施卓越教育人才培养计划,突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协同培养。

高职院校在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操作层面上,逐步建立和提升“校企合作、校行合作”,实现教育协同发展。同时,对于内部机制管理,也进行专业之间,专业设置与相关教学协同教育。其中,利用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非计算机信息类专业,下同)进行升级、完善,就是实现协同教育一个体例。

本文基于构建高职院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各专业协同教育研究,提出相应思考、路径。近年来“慕课”(MOOC,发端于过去的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课程开发模式)出现,是实现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协同教育一种载体,强化了信息技术对各专业教学影响力度、层次。

二、信息技术对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的意义

协同教育模式的核心是协同。所谓协同, 就是各个参与要素共同作用与相互协调。由于各个要素的协同作用, 使整体能够创造和演绎出局部所没有的新功能, 产生新结果。高职院校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设置协同教育模式主要是信息技术教育及相关技术溶入专业建设、教学。针对传统专业教学的不足,运用信息技术对专业进行升级、建构专业教学内容、方法与形式,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协同教育新模式,实现高职专业教学新的超越。例如,全国文科高职专业已占高职教育的三分之一,正受到人们的青睐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文科高职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不争的现实,文科类高职专业提升的重要着力点是信息技术运用和在现代技术引导下实现与其他教育资源协同。

1.“信息文化”对高职专业教育的影响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和新时代教育对信息技术需求,信息技术已从一种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发展为教学重要的材料形态和主要的教学媒体,引导教育技术发展,形成“信息文化”。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文化对高校的专业教育产生的影响也不再是简单一种技术支持,以文化的形态对专业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组织形式、技术操作等层面都产生了影响,促进专业教育的重构。

2.信息技术在协同教育中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同教育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新热点。现在协同教育研究者更多的精力放到协同教育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利用及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上。在国外,美国和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已构建了支持学校、家庭、行业和社区教育的较为完善的社会教育信息服务网络系统。在国内,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发展以及一系列的评估、精品课建设等客观需求,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交流、与相关行业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师生运用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支持的高校专业协同教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协同教育的应用研究与发展将成为未来主流研究之一,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关系与作用是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3.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建设作用与意义

我国高职类专业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已得到很大发展。然而,客观地审视今天的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在蓬勃发展的同时,在办学规模、师资水平、管理制度、教学资源、设施等方面仍有诸多亟待解决问题。从教育技术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高职专业教育影响包括:

(1)顺应高职类专业教育全球化趋势: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以及国际、国内教育资源。

(2)加强专业教学与行业联系:充分利用网络等手段与行业联系,及时获取行业方面最新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法律类专业的法律、法规,案例等),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3)改善教学资源环境:利用网络信息环境,开发学校和行业协同教学资源,是改善高职类专业教学资源环境的一个有效方法。

(4)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主要面向第三产业培养人才的文科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了许多亟需研讨的新问题,有必要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探讨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进行分类指导,以促进文科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5)为专业教育实现“慕课”教学,提供开放课程教学提供技术支持(慕课”(MOOC),“M”Massive(大规模),“O”Open(开放),“O” Online(在线),“C”Course(课程))。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选择高职专业协同教育内容、方法及实现过程

对于信息技术和协同教育的研究,目前有一些论文和书籍,也有学校着手实践如何在专业教学进行与行业相关的协同教育,但针对实现信息技术与协同教育指导文章不多,如何把信息技术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协同教育研究理论凤毛麟角。从信息技术支持专业协同教育视角出发,针对高校专业教学改革和现实需要,选择某个专业群(如法律类)为案例,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系统与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及其实现策略,在理论研究、实践探索、技术手段等方面剖析和阐述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系统的兼顾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成果,指导专业建设和设置。高职专业建设和教学与其他方的协同教育,其实现路径包括内容、思考策略和方法。

1.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主要内容

在研究信息技术支持专业教学平台(网站和数据库)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高职专业教育现状和教学改革发展需求,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经验总结、案例分析、行业结合和建立支持共享信息资源平台等方法,研究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高职专业教学与行业的协同教育模式与实现策略。主要内容有:

(1)信息技术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本质探讨。实现协同教育,主要体现信息技术教学本质与高职专业教学本质内涵有关联,有需要协同发展地方。如法律专业需要借用信息技术最新查询应用,法律为信息技术发展(如安全、版权)提供保护是二种专业内在联系。

(2)协同教育与高职专业需求分析。高职专业是与社会,特别是本地产业发展,需求一致,需要与本地的社会、科技、经济等协同发展,需要有协同教育理论指导。

(3)调查高职类专业教学与行业、信息技术教学相协同的现状、课程设置。信息技术教育者也与专业教育者之间相互讨论工作少,相互之间教学难于溶入、影响,需要建立相互融合引导机制。

(4)高职专业教学协同教育的障碍与信息技术改善策略。由于高职教育受传统教育率方式、方法影响,仍存在与社会、行业分离,与其他专业不关联问题,实现协同教育现实中存在许多障碍。

(5)专业教学与信息教学相互溶入的协同教育技术框架系统设计。为实现二者之间协同教育,需要有具体措施。如建立信息技术与传统专业融合,设立新的专业。针对某种边缘学科形成的专业进行研究,如司法信息安全专业是典型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与法律相关的新型专业,需要针对性专业教育研究。

图1

(6)慕课实现。通过专业网站建设,引导学生学习,形成老师教学研究平台;建设Web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实现高职专业协同教育模式与评价体系;师生通过在线课程开发模式,互动学习。提高他们分析、筛选、加工和运用网络资源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使学生走上社会后能把信息技术整合到工作中去,确保他们一进入工作岗位就能有效地使用技术,把信息技术真正地与实际工作整合起来打下基础。

2.构建高职专业协同教育路径思考

协同教育研究涉及二个以上主体,需要规范,协调从二者出发研究思想路。本文选择现阶段需要提升的文科类高职专业(如法律)为研究样本,其思路形成路径如图1所示。

3.实现协同教育具体方法

研究实现协同教育方法即有传统的协同教育理论研究,通过调查研究高职类专业教学实现协同教育基础、现状及教学改革需求。更主要是要引进信息技术,开发协同教育网站和数据库,搭建实践研究平台。组织信息技术法律专业教师,打破不同专业老师之间教学和科研上无交集现状,在分析研究实际需求基础上,针对高职专业(如法律事务、人民调解等专业)教学和改革需要,收集行业信息(如相关人民法院、社区的人民调解),研究理论与实践方法。

四、基本观点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6)

[关键词] 经济管理; 教师; 信息技术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育技术现代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就包括了“信息技术的应用”这一主要观测点,要求“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由于在教育中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很多,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有助于厘清经管类专业教育可供选择的信息技术,为教师在教学中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提供参考。

1文献综述

诸多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应用会随着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水平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对而言,女性、年龄较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积极,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较低[1-3];男性比女性对计算机更感兴趣,年轻男性比年轻女性利用计算机更多一些[4]。

不同性别和年龄的人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可能源于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例如,父母为男孩比为女孩买的电脑和电子游戏更多[5];男人一般会比女人更有购买力,因而电脑软件和儿童游戏的设计和营销更倾向于针对男性用户[4]。

不同人群对信息技术应用态度的差异也是产生上述差异的原因[6]。男性认为他们比女性更适合应用计算机,展示出更强的能力和乐观的态度[7-8];工作年限也会影响人们对计算机应用的态度[9],有工作经历学生要比没有工作经历的学生更愿意应用计算机,并表现出更积极的态度[2]。

然而,Daigle和Morris(1999)的研究表明,对计算机应用态度的性别差异在本科新生中比研究生更明显,这种差异会随着人们获取经验的增加而削减[10]。

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因素。Morris(1989)发现年龄和经验的长短与计算机应用有很强的相关性;此外,在塑造信息技术应用态度方面,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11]。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采集经管类专业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数据,分析各类信息技术的应用频率,并运用t检验分析教师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4个方面是否存在结构差异。

为确保采集数据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我们首先设计调查问卷,在较小范围内进行问卷调查,没有发现大的问题。然后根据反馈结果对调查问卷的项目进行修正,再通过电子邮件大规模发放调查问卷。

本项调查采集的是2009-2010年度的数据,样本涵盖国内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3所高校和职业技术学院,涉及17个经管类专业。

3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项调查最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323份,填写有效调查问卷的专业教师中,具有初、中级职称的有113人,副高级职称的有122人,正高级职称的有88人;从教龄看,有42人教龄不足5年,其余281人教龄均在5年及5年以上。

3.1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概况

应用比例在70%以上的信息技术依次是电子邮件、因特网、Word软件、Excel软件和PowerPoint软件(见表1)。使用最多的信息技术是电子邮件和因特网,有91%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有78.9%的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有90.7%的教师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其次是Word软件和Excel软件,使用比例在80%以上。个人使用数据分析软件(如Eviews、SPSS、SAS等)的教师比例较高,达到58.2%,但要求学生应用软件完成作业的比例仅为23.8%。只有8.4%的教师使用音频进行教学,而使用视频教学的教师达到59.4%。使用远程教学和自主学习软件的教师比例不到20%。

3.2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的结构性差异

我们采用赋值法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其中对“从不使用”赋值为1,对“有时使用”赋值为2,对“经常使用”赋值为3,然后采用方差分析法(ANOVA)分析经管类专业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在职称、学位、年龄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

(1) 不同职称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职称差异不明显,只有3项信息技术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2):初、中级职称教师使用电子邮件与同事沟通比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教师要少;初、中级职称教师更多地使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幻灯片;数据分析软件的个人使用随着职称的提高呈现递减,这可能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较低职称教师的年龄较小,更容易掌握新技术;二是较低职称教师面临来自职称晋升等因素带来的科研压力。

(2) 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体而言,不同学位教师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差异不明显,只有数据分析软件的使用具有显著差异(见表3)。不论是教师个人使用,还是要求学生使用,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均比其他教师要多,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应用很少。这可能是由于教师准入的学历门槛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受过数据分析方面的系统训练,而具有学士学位的教师缺乏这方面的训练,年龄也普遍偏大,掌握新技术比较困难。

(3) 不同年龄和性别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相对于年龄较大的教师而言,中青年教师对电子邮件、PowerPoint软件和数据分析软件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这与Morris(1989)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而在其他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教师年龄上的差异并不明显(见表4)。此外,经管类专业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性(见表5)。

4结论

通信技术专业职业分析篇(7)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

一、研究背景

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和中国正在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年轻的直辖市重庆市在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的又一次历史性机遇,全国第三个副省级开发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获批并启动建设,使重庆市确立成为西部增长极的核心地位。

为重点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庆实施了以西永微电子产业园和两江新区作为载体,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推进完善电脑制造、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信息家电、新一代移动通信、光伏及LED、汽车电子等应用电子产品、新型显示器件、医疗器械、动漫等10条产业链,提速电子信息和高科技产业升级。

新兴战略性规划迎来发展的春天,惠普、富士康、英业达、思科等全球IT巨头纷纷签约落户,成为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同时,他们又带来了上百家零部件厂商,从而打造了庞大的产业链集群。立足重庆、面向西部,顺应电子信息产业向内地转移的趋势:重庆大学、重庆科技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等在渝高校共同与富士康集团、广达集团、英业达集团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书,共同为打造亚洲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培训、培养企业需要的大约30万技术人才。

面对市场机遇,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要明确人才培养定位,需对电子信息类行业企业的岗位职业能力进行认真的调研分析,为构建特色鲜明的“能力本位”职业人才培养模式奠定基础。

二、能力本位教育的基本理念[1][2]

能力本位教育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美国家兴起的一种职业教育本位观,简称CBVE(Competence based vocational education),也有称CBT(Competence based training),即能力本位培训。许多国家把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称为CB,它是按照职业岗位设置专业,以培养一线人才的岗位能力为中心来决定理论教学和实践训练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职业教育是一种以满足企业需求为主,以实际能力培养为主的职业教育。它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活动为出发点,以提业界和社会对培训对象履行岗位职责所需要的能力为基本原则,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其核心是如何使学生具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实际能力。

能力是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综合素质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实际本领和能力。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应主要体现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上,而实践能力是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位一体的素质结构,它包含知识运用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基本职业素质(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就业弹性;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职业能力则是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可从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体现。[3]

因此,必须深入行业企业与一线的工人、技术人员、行业专家等进行沟通交流,获取真实的电子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信息。

三、岗位调研分析

第一,选择有代表性的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如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普天重庆普天普科通信技术有限公司、重庆梅安森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和重庆航凌电路板有限公司等,从物流角度和生产工艺流程岗位角度,调研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及其对应岗位信息。

图1为企业专家提供的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及其对应岗位,例如:采购员、库管员、配料员、成形工位、插件工位、检验工位、调测工位以及质检员,其流程为:采购员购买的原材料经库管员、配料员进入成形工位(或SMT线)、插件工位,通过波峰焊成为PCBA,再经检验工位、调测工位、装配工位成为待检成品,最后经质检员检验合格标记后成为合格产品进入成品库。

合格的产品进入销售流通领域,成为用户的装备,此时通常需要企业的客服中心安排装调工程技术员上门安装调试服务;图2为售后技术服务流程与售后技术服务员,用户产品出现故障后,以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企业客服中心,联系市场技术部,指示片区维修部安排售后技术服务员上门维修,经故障诊断与维修使产品恢复功能。

第二,职业岗位分析。由行业企业工人、技术人员和专家对企业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进行语言文字表述,汇总成为岗位职业能力分析表(如表1所示)。由表1的岗位职责和能力要求,可以确定出电子信息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为: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

第三,提取行动领域。通过对相关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提出共性职业能力要求,如各种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性能检测、安装、调试,电子线路图、线路板图的识别,熟练使用仪器仪表工具调测、检验产品性能,加电检测、诊断、维修故障等,从而为学习领域选择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现实依据。

四、结论

通过对信息行业企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调研分析,明确了高职院校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职业面向和目标定位,提出了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在电子产品生产行业企业的最佳岗位:检验员、调测员、质检员、装调工程技术员和售后服务技术员,为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真实依据。

参考文献:

[1] 郭炯.职业能力研究的文献综述[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18(2):17-20.

[2] 张忠福.借鉴国外职业教育模式实施能力本位教育[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9,(3):62-6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