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02 10:35:11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1)

欢送座谈会由省文化厅艺术处刘振平处长主持,厅副巡视员兼人事处彭伏莲处长就送培学员学习、生活、思想以及遵纪守法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送培单位领导和学员代表都在会上表示了决心。周祥辉副厅长代表厅党组就本次办班的目的、意义作了重要指示,强调该项工作是厅党组着眼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全省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战略举措,并勉励学员不负重托,珍惜机会,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湖南艺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骨干力量。

近年来,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元文化的影响,舞台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是全国艺术院团普遍存在的“瓶颈型”难题,严重阻碍了戏剧艺术事业的发展。此事引起了省文化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今年年初,厅党组将人才培养工作列入省文化厅重要工作议事日程,拨出专项经费20万元支持该项工作。厅人事处、艺术处多次派人赴北京、上海等高等艺术院校,就人才培养事宜进行协商和洽谈,充分体现了厅党组对人才培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实际举措。

本次人才培训工作另一个创新特点是:省文化厅抓住第四届“9+2”泛珠三角区域经济贸易合作与发展论坛今年在长沙召开的契机,从整合区域文化人才资源,加强区域文化合作与共同发展的角度,率先提出倡议,构筑区域艺术人才培养和交流的平台,得到了“9+2”相关省、市文化厅、局积极响应与支持,并签署了“文化艺术人才联合培养意向书”。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筹备,9+2泛珠三角区域艺术人才培养规划正式启动。

在此之前,湖南省文化厅于今年8月还主办了一期戏曲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和一期舞台美术讲习班。

演员培训班共有来自省直、市、县专业剧院(团),花鼓戏、湘剧、京剧、昆剧、常德汉剧、祁剧、巴陵戏、阳戏、辰河戏9个地方剧种的32名中青年骨干演员。这是继1999年以来举办的第二届全省中青年戏曲骨干演员培训班,学员中有的是全国戏剧表演“梅花奖”得主和全省“芙蓉”戏剧表演奖得主,有的是去年全省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十佳新秀”或“头牌演员”获得者,还有的是很有培养潜质的戏曲表演后起之秀。

本次全省中青年骨干演员培训班是省文化厅针对全省戏曲表演艺术人才青黄不接的现状,加强戏曲表演艺术队伍建设的一个实际举措。为了办好这个培训班,省文化厅在对全省专业剧团表演人才队伍进行充分调研、摸底的基础上,经过几次专家论证会,确定本次培训班以小生、花旦为培训对象。针对在时间紧、经费不足,学员文化、专业基础不一的实际情况下,从实际出发,精心策划、科学设计培训班的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厅艺术处会同省艺术研究所专家,从教学大纲到课程设置,聘请老师,反复研究论证,努力设计出最佳方案,前后筹备工作历时三个月,并从省外及本省聘请知名戏曲表演艺术家、专家授课。如四川省川剧学校副校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梅花奖”得主肖德美,山西临汾蒲剧院院长、国家一级演员、两次梅花奖得主任跟心,北京京剧院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乃华以及本省专家学者来培训班授课。在课程安排上,既强调戏曲表演程式、技巧、及基本功的实践教学,又注重对学员进行艺术理论综合素质的培训,还辅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等教学录像的观摩。目的在于拓宽学员的艺术视野。激发学员的创造思维。

本次培训班不仅注重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让学员进一步明确参加培训班的学习目的,怎样正确处理专业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辩证关系,积极倡导学员不仅要学习老师精湛的表演技艺,更要努力学习老师们的人谦虚、朴实的道德情操和对艺术事业崇高的使命感以及博采众长,善于继承,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绝大多数学员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端正,都能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虚心向名师、专家请教。学员之间团结友爱 ,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有的同学带病坚持上课,有的同学因单位工作任务,耽搁了课程,其他同学就利用业余时间给他们补课。同学们互帮互教,没让一个同学掉队,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的学习任务。

本次培训班还有一个小小的花絮:一个偶然的机遇,来自法国的十七岁少年西蒙,也来到培训班与师生进行了交流,这位法国人民和文化的友好使者深深为中国戏曲 “唱、做、念、打”表演程式的独特魅力所折服。

培训班结业典礼上,学员们不仅进行了教学成果汇报表演,还竞相表演节目,展示各自才艺。温馨、快乐的氛围为本次培训班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2)

【关键词】乡土人才 能力提升 培养 对策分析

在各地政府都在加大力度对乡土人才的培养的今天,已经将培养乡土实用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但是,想要为各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乡土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其中存在着很多困难的因素很难去完成。比如:前乡土人才培养规划不足、乡土实用人才培养资金扶持不足、乡土人才培养形式单一等诸多相关问题需要各地政府加大力度去解决,本文也对这些问题做出了相应的建议,完善乡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加大对乡土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增加乡土人才的培养形式三个方面,以期为我国接下来的乡土人才培养提供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乡土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时所遇到的问题

(一)当前乡土人才培养规划不足

在以往的乡土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调查人员发现,大多数都在盲目的教育,而没有明确的制定培养规划。从现实出发,培养乡土人才的方法不能从一个单一的方面出发,要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上具体的需要,来进行多个方面的培养。各地虽然对培养乡土人才做出了足够的重视,但是还是缺乏一套确实可行的培养规划。事实上,多个地方虽然形式上非常重视上面下发的政策,但是多数没有真正地实施。在上级领导下来检查时,临时地安排一些乡土人员进行无章的培训,等领导走了,就不会再有培训,一些培养的计划与方案,多数是用来应付上级领导的,不会真正的投入人才培养的使用中。

(二)乡土实用人才培养资金扶持不足

据调查,多数地方反映,上级审批的关于人才培养的资金不足。各级政府对于培养乡土人才的各项扶持不够,最突出的表现在资金上,资金扶持不够,导致很多内容无法开展。乡土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为了培养一些实用人才,以后能为家乡做贡献的人才,所以多数致力于新农村建设以及农业建设方面,目标是培养出有高素质、高文化的实用型人才,最终带领农村经济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而对于资金扶持方面,大多数是来源于政府,没有很好的带动社会福利组织的资金扶持,没有更多的投资群体。

(三)乡土人才培养形式单一

在培养乡土人才这项工作实际的落实中,乡土人士只是接受简单的教育,并没有受到过更高层次的教育,比如党校培训等专业的教育信息。长此以往,培养出来的乡土使用人才整体素质就不会得到更大的改善,到以后的实际工作中,也不能为家乡带来突出的贡献,这些都取决于乡土认识选拔与培养情况单一。

二、加强乡土人才培养与能力提升时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完善乡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完善乡土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主要从四个方面出发,第一,要坚持多层次、高标准的原则。也就是要让乡土人才多个方面共同进步和发展,不要只拘泥于一方面。第二,要坚持因地、因人、因产业制宜的原则,不同地区的人才要用不同的培养法。第三,要坚持开放式综合开发的原则,要接受多个国家先进的教育政策,完善自身教育的不足。第四是要坚持时效性的原则,也就是说培养的文化要让被培养的人员充分理解,这样才能更准确得记住所学的内容。

(二)加大对乡土人才培养的资金扶持力度

乡土人才的培养计划中,政府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是导致培养工作无法顺利进行的首要因素,所以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的力度,鼓励一些社会人士对此项工作进行爱心援助。另外,乡土人才的培养的相关政策制定的时候,应该围绕着未来乡土人才能够为建设新农村以及农业产业结构做贡献来制定,还要只看现在这两项工作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致力于培养出一些高素质、高文化、高技能的实用型人才。以此来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提高农村的发展脚步。同时鼓励这些乡土人才进行实用的科学研究、技术研究,提出一些关于农村发展的意见,如果研究出有用的科研产品,要将研究出来的产品,依法进行保护,保障乡土人才的知识产权以及个人财产。鼓励农村人才进行农业技术的学习,同时鼓励各种类型的人才投身到农村的建设中去,以此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三)增加乡土人才的培养形式

要认清当今乡土人才的现状,合理地配置资源,让其充分地体现自身的价值,以此来调动农村实用人才的学习创新积极性。根据乡土人才的自身兴趣爱好,来安排他们去做相应的工作,以此来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另一方面,设置可观的收入,来吸引一些有能力有知识的大学生深入农村,从而为乡土人才的培养注射新鲜的血液。让一些学习成绩好的人才进行外出考察,接触新鲜的事物,从而增长见识。这些都增加了乡土人才培养的形式,只有完善了这些,才会让此项工作更好的开展下去。

三、结语

完善强化乡土实用人才的计划已经一步一步地实施,这对于未来农村的各项发展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培养乡土人才工作,已经是当今国内外理论界以及学术界都在研究的热门话题。想要为各地培养出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乡土人才,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其中存在着很多困难的因素,只有地方政府加大力度去将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乡土人才培养计划的成功实施指日可待。希望更多的有能力的人投身到乡土人才的培养之中,让培养乡土人才的工作越办越好,帮助更多的乡土人才找到他的社会价值,使乡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能够更科学,更规范的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林心宇.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医学院校学生国际

化培养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

[2]冯俊平.基于技术创新模式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能

力研究[D].辽宁大学,2015.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3)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提高广大党员促进科学发展、服务人民群众的能力和水平,根据市“3个50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实施方案和当前我街道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决定从2013年开始实施“3个6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培养和党员发展为主线,紧紧围绕“将各行业人才培养成党员、将党员培养成各行业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将党员骨干培养成各行业管理人才”三方面任务,拓展教育培训方式,创新党员培养机制,加快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党员人才队伍,提高广大党员服务基层、凝聚群众、创业创新、推动发展的能力和本领,为我市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加快“两个城市”建设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目标任务

实施“3个6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旨在通过基层党建工作与人才工作的紧密结合,实现党员与人才的“梯进培养”,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和活力。自2011年起,每年要将60名各行业人才培养成党员、60名党员培养成各行业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60名党员骨干培养成各行业管理人才。力争经过五年的努力,使我市党员队伍的人才比重明显增加,结构明显改善,素质明显提高,破难攻坚能力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得到更加充分发挥。

三、基本原则

实施“3个6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要坚持以下原则:

1、坚持党管人才,注重宏观指导。各级党组织要按照管宏观、定政策、促协调、优服务的要求,加强对党员人才工作的宏观指导,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统筹推进党员人才队伍建设。

2、坚持区别情况,注重分类指导。要充分考虑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农村、社区等不同领域的实际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明确相应的培养重点、措施和载体,实施分层、分类指导,提高培养效果。

3、坚持统筹规划,注重整体推进。要紧紧抓住党员人才的培养、发展和作用发挥三个关键环节,整体规划,稳步实施。既要突出重点,注重培养优秀群体加快成才、成长,也要兼顾一般,关心和培养一般的党员人才。

4、坚持解放思想,注重改革创新。要注重工作理念创新、载体创新和方式方法创新,建立一套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党员人才队伍建设机制。

5、坚持以人为本,遵循人才成长规律。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握党员人才的动态需求,以人的全面发展和作用的充分发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确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重点,最大限度地激发党员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实施步骤

(一)调查摸底,确定培养对象

每年年初,各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党组织要采取逐村(社区)、逐企、逐人的办法进行一次调查摸底,全面掌握有关情况。一是摸清各个社会领域中思想素质较高、有一定生产经营技能或专业特长、上进心较强的优秀党外人才的基本情况,从中遴选出思想觉悟高、群众基础好、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人才,将其作为党员的重点培养对象。二是要摸清现有党员(包括外出党员)的从业情况和个人专长,从中筛选出年纪较轻、发展潜力较大的党员,将其作为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的重点培养对象。三是摸员队伍中骨干力量的基本情况和具体表现,从中挑选一批年纪轻、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评价高、有较强组织领导能力的先进分子,将他们作为各行业管理人才的重点培养对象。根据调查排摸结果建立本镇(街道)、单位人才信息库,并进行定期更新,实行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业务活动开展需要、本单位党员占全市比重等因素,从人才库中挑选一定数量人员作为年度“3个6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二)分层分类,落实培养措施

按照分层分类培养、因人施教的原则,明确不同类型党员的培养重点,根据街道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单位工作实际,落实不同的培养方法和培养措施。

“3个60”之一:将各行业党外人才培养成党员

农村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外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成党员,社区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外优秀社区建设和服务人才培养成党员,企业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外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和专技人才培养成党员,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外优秀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培养成为党员。

重点落实以下培养措施: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为每个党员培养对象确定一名入党联系人,着眼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有针对性地开展谈心交心,吸收培养对象参加党内学习活动等,引导他们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感,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谈话每年每人不少于两次。二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要采取举办重点培养对象培训班、开展专题教育实践活动、召开交流会、组织参观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方式,积极组织优秀人才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知识,提高他们对党的认识,端正入党动机。每年每人参加学习培训不少于两次。三要严格做好党员发展工作。对通过组织培养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较快、群众公认度较高的优秀人才,要及时把他们列为入党积极分子,并进一步落实理论培训、岗位锻炼等各项培养措施。对符合入党条件的,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要求,及时吸收入党,确保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

“3个60”之二:将党员培养成各行业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

农村党组织重点是把普通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社区党组织重点是把普通党员培养成社区建设和服务骨干,企业党组织重点是把普通员工党员培养成生产经营能手和技术骨干,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是把普通党员培养成为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

重点落实以下培养措施:一是强化专业培训。各镇(街道)和市直单位党组织要针对培养对象所从事的行业情况和技术特长,将党员人才的培养与紧缺专业人才培训、企业生产经营人才轮训、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农函大”培训、社区再就业培训等结合起来,采取专题培训、实用技术讲座、学习观摩等多种方式,着力提高党员的技术业务水平和发展致富能力。每个培养对象参加专业培训每年不少于两次。二是强化岗位培养。要通过在上班时间佩戴党徽、工作牌等形式和开展服务标兵、先锋示范岗评选等活动,让培养对象在岗位中亮出身份、亮出形象,强化党性观念和争先进位意识,主动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质量。要根据培养对象的专业特长和兴趣爱好,优化岗位设置和工作安排,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针对个人不同特点采取交流、轮岗等形式,让每个培养对象都能在不同岗位实践中得到锻炼,不断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逐步由“专才”变为“通才”。三是强化组织帮扶。党组织对培养人选要明确培养联系人,进行结对帮带,帮助解决培养对象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切实做到在组织上帮助、政策上倾斜、项目上扶持、舆论上支持,把具备条件的党员培养成各行业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

“3个60”之三:将党员骨干培养成各行业管理人才

农村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员中的优秀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社区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员中的优秀社区建设和服务骨干培养成社区干部,企业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员中的优秀生产经营能手和技术骨干培养成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重点是把党员中的优秀业务骨干和服务标兵培养成基层领导干部。

重点落实以下培养措施:一要加强管理素质培训。在不断提高培养对象的思想政治素质和知识水平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政策法规、管理方法、领导艺术等方面的素质培训,使他们尽快符合领导干部和管理岗位要求。每年每人不少于一次。同时,要采取“一帮一”或“多帮一”结对子的形式,传经验、教方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要加强实践锻炼。要有意识地安排培养对象到一些条件较差、矛盾较多的基层单位担任一些“急、难、险、重”工作,主动参与基层事务管理,在艰苦实践中熟悉情况、积累经验、磨练成长,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工作水平,扩大在群众中的影响力。三要不拘一格选拔任用。坚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对符合后备干部标准的培养对象,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列为后备干部,通过挂职、外派等形式,继续加以培养;对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满意度高、各方面条件基本成熟的培养对象,要果断提拔任用,让他们尽早在基层领导班子和各行业管理岗位上唱主角,挑大梁。

(三)组织考评,确保取得成效

街道在年末要对每个培养对象进行综合评定,对各方面表现优秀的,给予一定嘉奖;对表现不合格的,视情况纳入下一年度培养对象继续培养,德、能、勤、绩、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的,应及时剔除出培养对象名单。同时,各单位要建立相应的台账资料,每个“3个60”培养对象的个人简介、列入培养对象时间、培养目标、参加教育培训和实践锻炼情况、各方面表现、党组织评定意见等都要记录在案。

五、有关要求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实施“3个60”党员人才培养工程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订本单位的培养方案和实施计划,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工程扎实有序推进,真正做到责任到位、宣传到位、经费到位、措施到位。

二是创新培养方式。要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先进单位的工作经验,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和党员的特点,探索、尝试适用面广、接受度高、灵活多样、富有成效的培养手段和培养方法,充分调动党员、人才接受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快优秀人才到党员、党员到技术业务能手和发展致富能手、党员骨干到管理人才的转变速度。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4)

关键词:协同创新 创新人才 人才培育

创新人才是迎合新时代、新发展最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指出“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高校作为创新人才的主要培养基地应该努力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结合高校固有特色和属地发展需求,在实践中提升协调创新能力,营造创新人才培育的良好环境,促进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人才的创新素质与生理素质、心理素质、社会素质等基本素质充分结合。对此,高等教育必须做出自己的回应,研讨对策,积极行动,回答挑战。

1.创新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应为的角色

高校培育人才的理念取决于社会对创新人才的角色需求。创新人才,首先应该是新理念的开创者。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丰富的科学及创新文化知识、依托严谨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创新人才对不同的问题会产生具有创新性的理念与思想,在系统理论与实践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归纳并提炼出新的理论,然后勇于用于指导实践与生产。

其次,高校所培育的创新人才应当是先进模式的执行者。创新人才懂得创新的思路与先进模式的演变过程,因此他们对先进的管理、生产、教育等模式有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在应用与执行这些模式的时候就会更易于、更善于把这些先进模式转化成为先进的生产力。

再次,创新过程必然存在探索的反复,难免出现错误。创新人才比普通人才更了解创新创造的科学规律和过程,更了解错误的存在及产生原因。所以创新人才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对于差错具有更加敏锐的预见性与洞察力。因此创新人才应该是创新过程中错误的纠正者。

2.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现状及问题——天津调研分析

目前,从数量上统计,天津现有的高等院校数量和高校在校生人数高于我国平均水平。在现有的四十五所高等院校中,“985工程院校”两所,一所是天津大学,另一所是南开大学。“211工程院校”三所,分别是天津大学、南开大学以及天津医科大学。然而创新人才并不是“985”和“211”大学的专利,它应该是多层面多维度的。所谓创新人才,并非简单地掌握一些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应当具备在理论与实践中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善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前一阶段对天津高校创新人才培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计划的调查发现,天津各层级的高校均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性有相当的认识,且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感愈加增强。但在创新人才培养实际中仍存在若干问题。

2.1天津高校创新人才培育的现状

(1)制度建设逐步完善

在机构设置上,高校大多成立了创新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初步形成了在党委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在制度建设上,各校着力搭建人才制度体系框架,结合国家和属地人才政策自行出台并实施各类“创新人才工程”或“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成为高校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主渠道。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推动创新教育的落实。

(2)投入力度逐年加大

通过设立“优秀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在重点建设学科及相关学科中遴选创新团队进行重点支持培育,每支入选的创新团队给予资助经费;设立“优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在重点建设学科中遴选中青年的优秀创新人才进行重点支持培养,每名入选的优秀创新人才给予资助经费数万元等。

举全校之力实施创新人才战略逐渐成为各高校的自觉行动,重点培养、择优选拔、大力度引进并举已成为高校扩充创新人才数量的基本途径。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步伐逐步加快,社会各界,尤其是高教界人士不仅加深了对创新人才重要性的认识,而且大力支持高校加大力度,精心打造“领军人才”和“新概念人才”。天津市各高校结合政府相关政策设立了专门奖项,对在学科建设和学校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优秀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2.2天津高校创新素质培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1)高校学科设置与属地产业结合不紧密

天津市高校部分学科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甚至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优势所在。近年来天津繁荣发展,但工业技术水平滞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愈加突出;随着滨海新区的逐步开发,技术需求也日益增加。高校培育理当跟随发展,但在实际中应并未在学科调整、培养模式设置上根据需要进行改革,致使为滨海新区探索先行先试的体制与机制、进行企业研发与创新,供给的高端人才不充足,没有形成服务属地经济发展的强劲的能力的等诸多问题显现。

(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结合不够

当前我市高校对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是提高度不足,在校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技能与企业正在应用的技术仍然脱节。多数毕业生缺乏一线生产的实际分析和处理能力,到工作岗位后过渡期和适应期长,有的甚至无法胜任分派的工作。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校对人才的培养较多立足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环节薄弱,实践能力滞后于企业需求。同时,我国的大学实践教育缺乏为学生提供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创新能力的条件及场所,大学实践教育仍与国外的实践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3)人才奖励的名目过于繁多,且评比奖励重复

调研中发现各高校均对创新人才给与了不同类别和程度的人才奖励,以促进创新人才的发展。但是人才奖励名目繁多,评比角度雷同,评比奖励重复的问题突出。通过人才奖励达到人才激励的效果,必须全盘考虑奖励工作。奖项设置太多或是奖励重复,一方面给考评工作带来较大难度,不易实施;另一方面激励效果不佳,容易导致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的产生,严重挫伤了先进人才的积极性。

3.加强天津市创新人才培育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3.1依据区域产业结构确立多维度的人才培养目标

目前在天津市的工业改造中,既有技术创新和研发,更重要的是操作技能的熟练、提高和创新。创新新技术,提升传统产业,必须依靠创新人才。这就要求天津市的高等学校应培养以应用型为主,注重创新品质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从人才需求的结构角度分析,天津的发展急需两方面的创新人才,一是能够适应滨海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级复合型人才;二是能够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劳动力需求,接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教育,有坚实专业技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依据以上天津市产业结构和人才需求结构,可将人才培养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各类应用技术性创新人才培养。各类高职高专学校应随着社会现实与技术发展不断更新培养目标,紧密结合企业需求注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达到操作熟练、工作实践中有效率、有效益、有创新。第二层级高端专业人才培养。适当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允许部分直属学校增设一些与产业升级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鼓励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扩大石化、汽车、制药、光电子、食品加工五大支柱产业相关专业的高端人才培养规模。第三层级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主导产业技术含量的增加,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将变得极为短缺,这类人才的培养将成为天津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断为企事业单位输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人才培育之路

天津的企业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应加强三方的合作,走产学研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可以采用以下方式:

(1)鼓励企业到学校设立各种奖学金鼓励优秀创新人才的发展。企业可以以设立奖学金的方式,与学校联合培养挖掘创新人才。一方面鼓励了创新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利用假期到企业实习,实现学生学习与企业收益的双赢。

(2)完善高新技术工业园。高校应与企业紧密联系,联合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主导为企业研发新技术、新产品,也可达到学生的企业实习、企业研发的效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3)学校遴选优秀学生参与企业项目。可由企业和学校对遴选的具备优秀专业知识、良好实践能力和创新思路的学生进行先期项目与技能培训,配备学校和企业双向导师。

(4)合理利用高校实验室与高校课题。将高校的实验室研究与高校课题研究与具体企业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知识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同时使他们在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口头和书而表达能力以及意志品德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受到了较全面的训练和培养,为他们毕业后在企业界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3注重创新环境的营造与建设

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经济的发展,区域的创新能力作为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成为衡量区域人才质量是否拥有核心竞争优势的重要标志。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诸多,其中应该给予足够重视的是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建设。

从改善环境的视角达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目标角度出发,创新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有着比较高的敏感度,即创新环境涉及到的各要素的完善,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提升天津市的区域创新能力应当抓住创新环境这个契机,以环境的改善为视角来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天津高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属地优势,对创新人才的素质能力需求有着直接的及时的信息反馈。因此,从改善创新环境的视角来提升创新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的认识,从政策和技术层面推进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建设。另一方面,从加强环境各要素整合的角度,完善协同效应基础设施建设和创业水平建设尤为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对此政府应及时健全信息沟通渠道,加大教育投资力度,通过创业政策的放宽、创业平台的搭建、创业环境的优化,对创新人才进行鼓励等措施,构建起一个全面的立体的创业支撑体系,从而形成良好的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最后,评奖评优活动应该适度,避免结果与预期相悖的情况出现。

参考文献:

[1]王家军、俞亚萍.山大学人才培养计划谈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0,(8):82-84.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5)

一、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思路

(一)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培养在当前河南省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7年1月16日,河南省省长陈润儿在省第十二届人代会第七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改革创新,提高创新供给能力,着力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培育引进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创新团队。这充分说明了在当下中原经济区和“一带一路”建设中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视和迫切需求。科技创新力量和人口文化素质代表着一个地区的软实力。对于发展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而人力资源丰富的河南省来说,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能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也是破解当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难题的关键,更是提升一亿河南人文明素质、增强河南区域凝聚力和吸引力的重要途径。

(二)树立强烈的人才培养强省和科技创新强省的意识

在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强省转变的过程中,科技创新型人才发挥着关键作用,为达到这一目标,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根本出路。引进人才固然可以解决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但必须认识到,对于经济欠发达而在待遇方面难有竞争优势的河南来说,不仅很难引进高端亟需人才,还可能造成本地人才的流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河南人才短缺问题,应聚焦省内最具创新实力和最有发展潜力的人才,予以重点扶持,打造一支本土化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

(三)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制度建设

建设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相关制度,是保障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有效开发的关键。目前,我国仍在沿用管理党政干部的制度来管理科研人员,一些鼓励创新的制度成果被党政人事管理制度所抵消。为此,在推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中,首要的是建立有利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的人事管理制度;其次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集聚机制,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加速器”。

(四)借鉴发达地区和先进省区在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

鉴于河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科技和人才支撑基础差、创新能力不强等不足之处,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就应该虚心向先进地区学习,借鉴他们在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借鉴先进地区和周边省区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力争探索出一条适合河南自身特点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河南省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和完善人才政策体系,促进形成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

与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和创新程度方面都处于落后状态。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一直处于追赶状态,这对于缩小区域差距作用不大。因此,只有制定出具有竞争力、激励性强的人才政策,才能吸引外来人才、激活现有人才。要创新高层次人才使用及分配等核心创新人才政策;加强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支持;提升人才公共服务水平,构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全方位的服务体系;要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流动机制。

(二)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良好的机制要得以健康发展离不开配套的制度保障,有了政策方面的支持和导向作用之后必须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通过转换科技投入机制、人才引进和用人机制、创新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富有活力、更有效率的科技体制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政府支持引导,市场配置资源,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三大培养主体协同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格局,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以科技创新型企业为主体,抓好创新型人才培养

科技创新型企业是创新型人才队伍培养的重要主体之一,为了发挥科技型企业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除了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之外,各级政府还要根据企业的不同类型、规模和科技实力,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和支持。对于科技创新型民营企业和中小型创新企业,政府要通过设立专门周转基金加大对这些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人才的扶持。对于那些已经有明确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培养计划但资金不足的企业,除了要给予一定资金支持外,还要由政府出面担保以畅通金融支持渠道,以促进这些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另外,要抓住承接产业转移和建设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有利时机,高起点地引进和打造一批科技含量高、技术实力强的企业。

(四)发挥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抓好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

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最重要的主体,为了发挥河南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河南省各高校要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核心,根据国内外经济、科技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找准各自的办学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发掘有潜质的培养对象,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出适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

(五)探索政产学研密切合作的新模式,发挥力量协同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是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三大主体,要想培养出更多适合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创新型人才,除了发挥它们各自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应有作用外,需要加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积极探索三方合作的新模式。河南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有的地方政府与地方院校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强政产学研对接工作。通过校地、校企各方资源的优化组合,达到提升本地科技创新能力和促进本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六) 加大力度,多元投入,加大对高层次创新人才资源开发的投资力度

加大财政投入,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支撑。发达地区的经验表明: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回报最高的投入。因此,欠发达地区要树立人才投入收益最大化的观念,逐年提高发展性投入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比例,为人才优先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同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建立人才开发基金,强化研发投入,建立以政府引导、用人单位为主、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人才优先”,要在科研经费的投入上,改变“重物不重人”的经费使用方式,保证人力资本投入增长快于物质资本投入增长。

(七)将加大对中青年科技人才的扶持力度作为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政策的着力点

中青年知识分子是科技创新的中坚力量。要加大对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各地政府、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应专门设立针对45岁以下中青年创新型人才的专项扶持计划,对成绩突出、潜力巨大的个人和创新团队实行“一人一事一议,按需支持”的方式。通过专项扶持,为中青年优秀人才创造宽松的创新环境,开辟成长成才的绿色通道,提供各方面的强力支持。这种做法不仅有利于他们安心工作、潜心科研,加快推出创新成果,而且能带动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在各个领域形成一批中青年科技创新团队。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趋势。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要求人们不断地培育和开发出高创造力以适应当今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是国家后备的高级人才,他们肩负着时代的重托,其知识和能力能否跟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能否以优良的素质来应对当前全新的挑战,已成为我国高校新时期教育工作一个现实而又紧迫的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力量,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一个需要。

一、创新型人才的内涵

根据创新的含义,“创新”的核心是创造性。创造性体现在人才身上,表现为人的一种特质和与众不同之处。创新人才就是指在科学、技术创新和创造性应用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当然也包括在管理、文化创新等方面做出比较大贡献的人才。

对于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和品格,总书记在中科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做了全面深刻的阐述,创新型人才应该六个方面具备的素质和品格。第一,要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科技事业,德才兼备。第二,要有追求真理的志向和勇气,能够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第三,要有严谨的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善于运用科学方法和科学手段进行研究。第四,具有扎实的专业的基础,广阔的国际视野,能够准确地把握科技发展的创新方向。第五,强烈的团结协作的精神。第六,具有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谓艰难,勇攀高峰。这六点要求明确了我们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和方向,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状

现今以为首的党中央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到2020年要使全社会的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我国今后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报告在论述建设创新型国家时指出:“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意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党的十七大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强调,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时代新课题。高等院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虽然高等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效果和成绩已开始初步显现。尤其是一批名牌大学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已走在高等院校的前列,充分发挥了其示范带头作用,但是大多数高等院校对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创新教育体系还没有完整形成,创新型教师团队也没有完全形成,充足的资金投入还有很大的差距,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方面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使培养教育仍未能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高等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综观高等学校近年的发展,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认识还不到位,总体发展水平不够高,进展得较为缓慢,真正在实施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学校较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整体体制创新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创新,招生考试制度创新和教学科研体制的创新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进展,但是传统观念和一些旧有的模式还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创新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培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以致高等教育仍然部分延袭已有的的招生模式,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等,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推动也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没有对创新的教育体制给予足够的保证和推动。

2.高等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进展较为迟缓

当前高等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改革创新的力度不足,不能深刻反映科学发展的规律和趋势,科学研究方法和求实创新精神方面均没有形成体系,成为制约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教学方法和教育手段方面也同样受到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制约,以教师、教室、教材和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还仍在高校的教育教学中占统治的地位,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能较好地结合。

3.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薄弱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过程的重要主体因素,自始至终贯穿于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要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促使教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按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要求开展教学。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素质虽然在不断地增强,但新进的高学历者大多缺乏教育经验,使得对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势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高校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实施创新教育、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对于高校来说是一项艰巨而又系统的工程,创新教育必须坚持“探索实践第一”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更新旧有的教学及实验设备、师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以及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的升级等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经费去实施完成。当前,政府对高校办学经费的投入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的划拨严重不足,大多数高校自身这的投入也远远不够已成为制约高校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发展瓶颈。

四、促进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时代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加快创新型人才培养速度,因此,建立健全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1.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想观念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大学教育体制、教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条件是进一步转换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符合时代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为本,精心育人”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指导方针。对落后于时代要求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进行革新,切实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化发展融入到高校的各项工作中去。树立适应时代创新精神的创新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整个教育领域进行弃旧立新的创造性革命,对于一些落后于时展的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进行改革;同时,把重塑大学的创新型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作为当前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目标实现的头等的重要事情来做,一旦观念转变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自然就会被放到高校办学的重要位置。

2.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

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转变了教育观念后,关键的问题就是要推动切实可行的教育体制的创新。要加快高校的体制创新,去健全和完善原有的体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组织保证。完善高校的体制创新,首先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建立和完善学校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推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软硬实力;其次是办学体制的创新,在办学格局上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上,在多种办学层面的融合等问题上加大创新的力度;第三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高校应组织一定的人力和物力逐步的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坚持书本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创造性的能力,培养出许多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此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工程,需要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比如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教师的教学和科研管理制度、各类考核奖惩制度;对在校大学生的各项管理规定等,都应该围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加快创新,改革和完善,为人才的培养创造科学的良好的氛围。

3.采取措施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教师队伍

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要着力建设“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积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高校要培养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其知识和科研水平。为了带动教师队伍水平的整体提升,目前一些高校在加强对青年教师队伍的培养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对青年教师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给予具体的指导,不断提高其教学科研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

加大高校教师队伍中具有参加过企业新产品研发和科研院所研究经历的比例,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企业和科研院所引进人才,适当适量地改变现有教师队伍的成分;二是有计划地安排或引导现有的高校教师深入到企业、科研院所去进行产品研发和科研实践活动,可采取阶段性实践,甚至挂职的方式去参与。另外,欢迎或鼓励以兼职的形式使企业和科研院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较强的人员到高校从事教学和实践活动。

除了建立健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的机制,还要制定高校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标准,制定围绕创新教学环节,把科研和实践引入到教学的考核措施,考核措施都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使教师的创新素质得到逐步的提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出一批知识渊博、人格魅力突出、能让学生终身铭记的学术大师和教学名师。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篇(7)

【关键词】高技能人才;培养;问题;对策

社会的进步,国家的繁荣,企业的发展,人才起到了决定性、关键性作用。拥有懂经营、善管理的管理人才队伍和能解决重大技术难题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企业长足发展的核心,培养、建设一支思想素质过硬、技能水平精湛、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一、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不足

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家于2006年4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强调了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首次将高技能人才培养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油田企业相继出台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及相关政策,但由于历史成才观念的影响,企业仍然存在“重管理技术,轻技能劳动”和“技能人才不是优秀人才”的观念,对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认识不足,在制度上、机制上、观念上、人才成长氛围上,体现不出高技能人才与管理和技术型人才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也没有真正消除与管理、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差距。另外大部分高技能工人受人才使用观念的影响,普遍认为即使成为具有较高技艺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仍然是摆脱不了下苦力的命运,仍然处于社会的最底层,仍然拉近不了与管理、技术人才的距离,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尊重,所以缺乏了积极进取和上进的动力,极大地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

2、高技能人才培养组织机制不健全、不完善

企业内部一般都有管理干部的组织部门,管理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部门,但唯独没有一个真正管理高技能人才或业务指导的部门。虽然有人力资源部门对高技能人才进行着兼管,但它的职能主要是管理企业所有人力资源的调配和使用,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对高技能人才进行指导和管理。一方面从事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大都是管理型或技术型人员,而没有一个真正从技能工人成长起来的管理人员,在高技能人才的业务管理上缺乏指导作用。高技能人才都扎根在基层,在基层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上级部门没有他们的业务指导组织,工作中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好的建议、创新创效、先进的操作方法都无法交流或得到指导,从而大大制约了高技能人才的进一步成长,也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效果。另一方面组织机制不健全,高技能人才就像散落在企业最底层的玉,没有得到开采和开发,知识得不到共享、成果得不到推广,高技能人才的作用就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从而也使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得不到真正的展现,对技能人才培养极为不利。

3、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相对滞后

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决策者的重视程度,各级领导对高技能人才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的认识程度不一,缺乏系统思考和长远规划,习惯从生产现实需要出发,对高技能人才开展常规性、应急性的培训较多,没有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引导高技能人才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意识。高技能人才培养理念的相对滞后,必然导致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够长远,培养视野比较狭窄、培养内容不够全面、培养效能发挥不够,从而难以实现高技能人才与企业发展协调共进、和谐共赢的局面。

二、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1、加强宣传,尊重人才,崇尚技能,激励高技能人才成长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实践证明,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是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技能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全球性的能源紧张、资源紧缺和环境危机等一系列挑战下,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要求,需要在改进工艺和技术、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生产效率等方面下大功夫。更好、更快地培养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并使高技能人才在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生产中最大化地发挥作用,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2、健全组织体系,加强业务指导,促进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

一是设立高技能人才的组织管理部门,真正肩负起高技能人才管理、引导与培养,形成与管理、技术人才队伍组织管理的同等地位,才能真正体现、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技术、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促进高技能人才政治地位的提高,增强高技能人才的集体荣誉感,消除技能工人低人一等的消极心理,激发他们进一步成才的热情;二是建立“一条主线两条路”的培养模式,进一步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的发挥。“一条主线”就是以强化高技能人才管理与培养,促进高技能人才作用发挥为主线。“一条路”就是以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组织管理体系,加强管理与引导,在管理制度、培养方式方法、激励机制上发挥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成才的步伐;“另一条路”就是建立高技能人才协会,强化业务指导与培训,促进高技能人才理论与技能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在解决关键性生产难题、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与转化、小改小革、创新创效等方面发挥潜能,加快具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进一步成长,使他们逐步由技能人才向技术型人才转变,成为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转变培养理念,超前谋划,强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高技能人才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企业支持,企业的持续有效发展更离不开高技能人才,把促进高技能人才的全面成长与推动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我们要转变培养理念,特别是各级领导者要提高认识,超前谋划,把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提高到与企业能否长足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对待。

总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是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持续、有效、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只要在人才培养观念、理念上进一步转变;在制度上、激励机制上、组织体系上进一步创新;在培养计划、内容和方式方法上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一定会迎来高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春天,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一定会取得决定性地突破。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