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精品(七篇)

时间:2024-01-24 17:00:03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1)

关键词:高等教育 广东 经济增长率 贡献

高等教育不仅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贡献,而且可以通过提高劳动者素质达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此,测算广东省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对于处理好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计算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选择

在定量分析中,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国内外众多估算方法的基础,本文也主要在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分教育投入和经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

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是由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根据历史统计资料,研究二十世纪处在研究美国制造业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作用时得出一个生产函数,即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C-D)生产函数:

Y=AKαLβ (1)

这个生产函数可以表述为:假设土地数量没有变化,导致经济增长的因素抽象为资本K、劳动L和技术进步率A,K、L可以相互替代,且能以可变的比例组合,又假设经济发展处于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都以其边际产品作为报酬,规模报酬保持不变,那么在时间t范围内变化的中性技术进步的产出增长模型可以被构造为:Yt=At KtαLtβ (2)

其中,Yt是第t期经济产出量,用GDP表示; At为第t期技术水平,一般作为常数;Kt为第t期的物质资本存量;Lt为第t期人力资本存量;α是资本的产出弹性系数,β是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而且α﹥0,β﹥0,α﹢β=1 。

人力资本理论认为教育能提高劳动力的质量,也就等于使初始劳动力投入量成倍增加,因此可以将劳动投入量细化为初始劳动力L0与教育投入E的乘积,于是公式(1)就可以转化为: Yt=AtKαt(L0tEt)β (3)

这同时和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卢卡斯(Robert E Lucas)于1988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Y=Kα(Hl)1-α的思想基本一致(《经济增长导论》,2002)对公式(3)两边取自然对数后再求时间t的全导数,然后再用差分方程近似代替微分方程得到方程:y=a+αk+βl0+βe(4)

其中,y表示一定时期内经济的年均增长率,a为社会技术进步的水平增长率,α表示产出的资本投入弹性,K为资本投入的年均增长率,β表示产出的劳动投入弹性,l0代表初始劳动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代表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因此,估算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可表示为:

Re=(ye/y)×100%=(βe/y)×100% (5)

公式(5)是目前国际广泛采用的计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模型,它表示教育这个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那部分国民产值的增长率占国民产值总增长率的比率。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也可以表示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广东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二、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β的测算

在本文的模型中,β的系数值对模型的影响较大。本文主要根据广东省2000~2009年的统计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回归分析的方法,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Yt=AtKtαLtβ 的基础上 ,通过 两边取自然对数构造线形回归模型:lnYt=lnAt+αlnKt+βlnLt,设α+β=1。为避免出现序列自相关和多重共线形问题,在上述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造一阶差分方程: 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θ,设α+β=1。这里θ为随机误差项,假设其均值为0,且自变量的一阶差分与随机误差项无关。

2000年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来自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P42-43

2001-2008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1978=1),实际投资额(1978年价格),实际资本存量(1978年价格):根据张军等(2004)采用的方法计算得出。

运用SPSS软件求出β的值,其中,Y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实际GDP,参见表1;K表示广东2000-2008年折旧后的资本存量,参见表2;L表示广东省2000-2009年从业人数,参见表3。

将广东省历年GDP对数的一阶差分lnYt- lnYt-1、实际资本存量对数的一阶差分lnKt-lnKt-1、从业人数对数的一阶差分lnLt-lnLt-1,代入一阶差分方程:lnYt- lnYt-1=C0+α(lnKt-lnKt-1)+β(lnLt-lnLt-1),运用SPSS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以下分析结果:

由以上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建立的广东省劳动投入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回归模型是成立的。从回归结果得到广东省的的劳动的投入弹性β为0.636。

三、 计算广东教育投入的年均增长率e和高等教育的年均增长率eh

第1步,分别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从业人员的人均教育综合指数

(一)用教育综合指数代表由于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投入量,需要确定劳动简化率

关于劳动简化率的确定是个复杂的问题,目前主要有三种方法:西方的丹尼森和麦迪逊的“工资收入法”(又称“丹尼森系数法”)、前苏联的“复杂劳动简化法”(又称“劳动质量修正法”)以及中国学者的“修正的劳动简化法”。各种方法测算的结果差距比较大,仅中国学者在采用修正的额劳动简化法时就计算出四种(分别根据工资法、教育年限法、工作年总课时数法和劳动生产率法)等不同结果。

丹尼森“工资收入法”在中国使用时,学者们一般是部分地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差别确定不同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然后与经验值相结合做不同程度的折算,得到的结果虽然有差别,但波动范围不大,崔玉平(1999)按三级(初等、中等和高等)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4、2;李洪天(2001)按四级(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计算得到劳动简化率分别为:1、1.2、1.4和2;杭永宝(2007)按五级(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以上高等教育)得到劳动简化系数为1、1.28、1.38、1.81、2.2。由于目前广东的研究生所占比例还比较小,可以把他们归入本科学历,所以本文根据综合考虑采用杭永宝的劳动简化系数。

(二)计算2000年、2008年广东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数据

根据模型Re=ye/y×100%=βe/y×100%的要求,需要用一定时间段内的数据来反映增长率,又依据“教育综合指数”的内涵,需要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来计算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考虑到数据的权威性和可获取性以及可比较性,本人选取《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中的数据。

资料来源:2000年数据:根据《广东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中《全省分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的各行业人口》(P3046-3053)中的数据整理、计算得出2008年数据: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科技统计司、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编,《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2009年,P77。

计算公式:Pi=Ni∑Xi,其中, Xi是各级文化程度分布比例,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大学本科以上)};Ni是各级教育规定年限(假设小学受教育年限为6年;假设初中受教育年限为3年,高中包括中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并且把这3种教育统归为中等教育;假设大专受教育年限为3年,大本以上受教育年限为4年,且把这良两种教育统归为高等教育。前面介绍过由于受过研究生教育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本文把这部分从业人员归为受过高等教育)。

2000年广东省15岁—64岁劳动力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计算如下:

人均受小学教育年数:S小=(25.9+49.9+16.8+3.6+1.5+0.15)*6/100=5.871

人均受初中教育年数:S初=(49.9+16.8+3.6+1.5+0.15)*3/100=2.159

人均受高中教育年数:S高=(16.8+3.6+1.5+0.15)*3/100=0.66

人均受大学专科教育年数:S专=3.6*3/100=0.108

人均受大学本科教育年数:S本=(1.5+0.15)*4/100=0.066

则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口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总数是5.871+2.159+0.66+0.108+0.066+=8.9135。同理可以计算出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依次为:5.923、2.37、0.8133、0.162、0.1364,人均受教育年数总数为9.4047。

(三)2000—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口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e

计算公式:e=∑PiSi,其中,Pi是各级劳动简化系数,Si是人均受各级教育年数,i=(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专科、大学本科以上)。

2000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0=5.871+2.159×1.28+0.66×1.38+0.108×1.81+0.066×2.2=9.881

2008年广东省就业人员的教育综合指数为:

E1=5.923+2.37×1.28+0.81×1.38+0.162×1.81+0.1364×2.2=10.668

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采用几何平均法:e′={(E1/ E0)1/n-1}×100%={(10.668÷9.881)1/8-1}×100%=0.97%

同理2000年-2009年间广东省就业人口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年均增长率为 eh′={(0.162×1.81+0.1364×2.2)÷(0.108×1.81+0.066×2.2)}1/8-1=6.21%

由于工资的差别进而劳动生产率的差别,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个人的禀赋素质、家庭背景、勤奋努力程度等都会导致工资收入的差别,只有一部分差别可以归因于所受正规教育的不同,而且,劳动力质量、素质、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完全归因于正规教育,因此,按照丹尼森等西方学者通行的算法,对于依照工资差别而计算出的教育综合指数的增长率(即由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带来的劳动量的增长率)用0.6做折算,于是得到广东省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0.97%×0.6=0.582%。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平均增长率的修正值:eh=6.21%×0.6=3.726%

第2步,计算广东省2000-2009年间高等教育在全期年均教育综合指数增长率中的比率(Eh)。排除高等教育后,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综合指数的平均增长率为={(5.923+2.37×1.28+0.81×1.38)÷(5.87+2.159×1.28+0.66×1.38)}1/8-1=0.68%。由此可得,2000-2009年间广东省高等教育在教育综合指数平均增长率中的比率为:eh′=(0.97%-0.68%)÷0.97%=29.9%。

(四)计算2000-2009年广东省实际GDP的年均增长率y

我们用GDP的增长表示中国的经济增长,考虑到物价指数的上涨,所以要剔除物价因素,计算2000-2008年间GDP的实际增长率。以本国货币不变价格计算的增长率习惯上称之为实际增长率。为保持一致,这里依然以1978年为基期,那么,根据表1,我们知道2000年和2008年的GDP的实际值分别为3233.1966、8768.58885,2000-2008年间GDP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y={(Y1/Y2)1/n-1}×100%={(8768.58885÷3233.1966)1/8-1}×100%=12.86%。

(五)计算2000-2008年广东省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GDP)增长率的贡献Re和Rh

根据上面推导的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的表达式Re=(βe/y)×100%,将β=0.636、e=0.582%、eh=3.726%、y=12.86%分别代入 ,则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e=(βe/y)×100%=(0.636×0.00582÷0.1286)×100%=2.9%,同期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为:Rh=2.9%×29.9%=0.87%。2000-2009年间广东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2.9%×12.86%=0.373%,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贡献实际增加值为0.87%×12.86%=0.112%。这表明:广东2000-2009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12.86个百分点中的0.373个百分点是由教育带来的,0.112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带来的。这表明广东省的教育以及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是比较低的。

参考文献

[1]陈璋.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证方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2]李洪天.20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1;6

[3]崔玉平.中国高等教育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2)

一、社会的价值取向

职业教育处于社会系统和教育系统的交联部位,也就是在文化体系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交界处。因此它对经济、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引起的环境变化等较之普通教育更为敏感。它一方面受到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深远,诸如“读书不必种田,种田无须读书”,“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冲击文化体系的深层结构,使其内核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综观近几十年世界各国教育的改革,经济上的需求往往成为教育改革的原动力。近十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是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另一方面则是经济改革和给职业教育不断地注入动力和活力,也给职业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企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促使职业教育不断深化改革,调整内部结构,并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的运行机制。

然而在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发生的摩擦也使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趋于突出和明显。

诸如,国营大、中型企业不景气,农业基础地位不稳,剩余劳动力盲目流动……,这些都对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产生影响。城市的企校联合办学出现波折,农村职校农类专业滑波等都是体制转轨中出现的新问题。

由此可见,职业教育的发展一方面得到社会改革系统工程的支持和推动,另一方面也受到它的制约。职业教育在改革大潮中的社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虽然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已经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经济建设正在转移到依靠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但在具体贯彻、落实这一战略方针时,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在选择正确合理的社会价值取向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对待。

二、个人(学员)的价值取向

个人(学员)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求职谋生;二是个体发展。“谋生”常随、地域和对象的不同表现为不同的需求。譬如,经济落后地区的农家子弟希望通过职业教育学得一技之长。走上致富之路;经济发达地区的职工、干部子弟则希望能获得一个报酬丰厚、社会地位高的职业岗位。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繁多,为发展个人天赋才华提供了广泛选择的天地,因而能满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发挥个性特长等需求,但求职谋生与个体发展有时是相矛盾的。在人们的物质需求未得到较大满足的情况下,往往会舍弃个人的兴趣和特长去谋求高报酬的职业,在选择职业时,家长所起的作用很大,而家长的价值取向又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目前社会上,人们通常把家、企业家、高干、工程师、教授、医生称为“人才”,而把普通工人、农民、营业员称为“劳动力”;用人单位也常以学历、文凭作为选拔、聘用人才的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当然,个人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会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发生变化。尤其是高新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需要大批智能与体能相结合的新型职业人才,“学历社会”将逐渐转向“职业资格社会”,用人单位将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和职业资格。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个人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能实现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统一,届时职业指导将成为职业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社会广泛地开展起来。

三、企业的价值取向

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的。在计划经济下,企业依附于政府,重在完成计划下达的生产任务,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侧重于完成眼前的生产任务和职工子弟的入学和就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企业由依赖型转为自我发展型,成为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决策主体、执行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要在市场上赢得竞争优势,就会自觉地引进技术、引进人才,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并不断地努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企业也会越来越重视职工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将转到提高劳动劳动者素质和经济效益方面来。

四、职业学校的价值取向

学校对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一方面随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也受到社会价值取向和个人价值取向的影响。学校作为以育人为核心的办学实体,无论在计划体制和市场体制下,都基本上服从于社会价值取向。这是由职业学校教育属社会准公益性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经济体制转轨和科教兴国战略的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劳动力市场、生源市场的建立和完善,使职业教育逐渐转入市场和计划双重调节的运行机制。由于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变化导致生源市场(各类专业劳动者需求)的涨落,迫使职业学校频频更换专业。但是职业学校不是生产物质商品的企业;培养职业人才不能商品化、市场化,更换专业也不象企业更新产品那样简捷,故职业学校教育偏转到纯经济功利的价值取向不仅有碍于自身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五、优化调节职业的价值取向

优化调节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目的是为了较大程度地满足多元价值主体各种合理的需求,以推动的进步、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生活的幸福。

(一)职业教育导向性价值目标的确定确定导向性价值目标必须要有的价值判断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即有利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三个“有利”是判断改革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当然也适用于职业教育的价值判断。在教育界,人们曾对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服务教育)进行过长时间的争论。实际上社会主义的“功利”和“人本”是辩证统一的。从“功利”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服务的,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各种职业人才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

从“人本”的角度看,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的需求,实现人的解放。表面上两者的目的不同,然而辩证地思考,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发展生产力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人,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又是为了提高人民(社会的主人)的生活水平。因此社会主义的职业教育从本质上讲,是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我们确定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目标,既要满足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需要,造就一支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大军;又要满足个人求职谋生和个体发展的需要,使每个劳动者的特长、潜能和创造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二)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职教资源,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教育体系优化调节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必须科学、合理地投入、配置、使用职教资源,因为职业教育资源是整个教育资源的一部分,教育资源又是社会资源的一部分,数量是有限的。因此教育经费的投入要与国民的总收入保持恰当的比例,职教资源的投入也要与整个教育资源的投入保持恰当的比例。更重要的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以及培养造就的劳动力的层次和结构要与经济建设所需的劳动力以及生产部门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相一一致,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一致。

为此,投入配置职教资源须注意如下几点:

1.投入渠道多元化职业教育属非义务教育范畴。大多数专业教育和培训是经济活动中人力资源的开发,应计入生产成本。经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因业务、技术水平提高可增加劳动收入,故职业教育的经费应由国家、(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承担。职业教育除了培养造就各类职业人才外,还在实践教学中生产物质商品,故“以教养教”也是职教的一条投入渠道。

2.市场和计划双重调节,合理配置资源用市场调节配置职教资源有利于培养造就的劳动力在层次、结构方面更加符合市场的需求。然而职业教育的专业门类繁多,某些专业培养的是企业所需的劳动者,某些专业培养的是社会公益性和准公益性事业的劳动者。故前者要靠市场调节,双向选择;后者仍须计划调配。

3.构建符合国情的职教体系构建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教体系是合理配置、使用职教资源的关键。所谓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就是职业教育培养造就的人才要与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类型相同,层次相当,专业对口,质量规格相符,在劳动力市场上适销对路。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按地区构建职教体系,以适应我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经济各具特色的实际;二是要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适时调整职教体系的结构;三是正确选择符合城乡不同经济、社会特点的职教基本模式。在宜采用农科教结合的模式,在城市宜采用企校合作的模式;四是一手抓重点示范性职业学校的建设,一个抓社会办学,努力提高办学的规模效益。

(三)把教育目标定位于培养创业型职业人才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将迎接高新生产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双重挑战。原先偏重于培养一技之长和动手能力的职业教育己不能适应发展和国际经济竞争的需要,故就业与创业复合,一技之长与综合能力复合是跨世纪职业教育的导向性价值取向。

就业和创业都有一个“业”字。职业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基础,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创新能力。把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结合起来,实施二种新的职业教育方式是努力的方向。要实现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必须调整现行的职业教育的教学体系和课程结构。

(1)扩大职业技能的内涵。在注重培养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加强智力技能的培养。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3)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analyzed the enterprise political work cadre labor value nature, the labor value characteristic as well as labor value manifestation, overall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he appraisal enterprise political work cadre works the value, and strengthens to the enterprise political work cadre's value, thus is advantageous the enthusiasm which works in the full reassignment enterprise political work cadre, makes a bigger contribution for enterprise's development.

关键词: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精神体现

key word: Enterprise political work cadre Labor valueThe spirit manifests

作者简介:王军,男;汉族,湖北南漳人,湖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襄樊卷烟厂,副厂长,政工师,研究方向:企业管理。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政工干部对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要,他们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然而许多企业对政工干部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他们只看到物质文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却忽视了精神文明对企业发展的巨大作用。正确认识和评价政工干部的劳动价值,有利于提高政工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一、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性质

企业政工干部劳动是一种复杂综合性的劳动,这种劳动部不但有脑力劳动,而且还包括了体力劳动,它是一种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奉献性的劳动,而不是索取性质的商品劳动,这种劳动主要从事的是人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它对企业的精神文明发展非常重要。

二、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特点

(一)企业政工干部劳动的价值具有综合性

企业政工干部劳动具有综合性,主要是指它是一种伴随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它需要政工干部具有综合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思想政治觉悟,并且把这种劳动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当中。企业政工干部要掌握党的基本理论,同时要学习教育学方面的知识,把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对人们的思想起指导作用。

(二)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具有间接性

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的间接性主要体现在政工干部的劳动并不直接创造价值,而是通过对其他人的教育,提高他人积极性,从而使他人生产处更多的财富。这种劳动价值是通过间接的转化体现出来的,这容易造成人们看不到政工干部劳动的成果和对企业发展的贡献,从而造成了人们对企业政工干部的错误的认识。

(三)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具有潜在性

由于企业政工干部主要从事的是人们的思想教育工作,这种教育工作引起对人思想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此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成果具有很长的潜在性。它需要政工干部具有很强的耐心和韧性,付出辛苦劳动,通过对人的反复的教育,才能在以后的生产中体现出来政工干部劳动的价值。

三、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体现

(一)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精神体现

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价值体现在精神价值方面,主要是因为企业政工干部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提高工作人们的思想觉悟和转变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使得工作人们树立其正确的科学感念和价值观念,改变其工作的态度,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作人员各方面的积极转变,是企业政工干部劳动精神价值的最好体现。

(二)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物质体现

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的物质体现,主要通过精神价值的转化体现出来的。企业政工干部通过对工作人们的各种教育,提高了员工工作的极大热性,提高了员工的生产效率,使得其劳动价值通过精神价值向物质价值过渡。虽然其劳动和直接的物质劳动有很大的区别,但是一样能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

四、重视企业政工干部劳动价值

(一)重视企业政工干部素质培养

企业政工干部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其作用随着企业的发展要不断的加强。这就需要企业的主要领导人员,要对企业政工干部的劳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要注意企业政工干部政治素质的培养,使得他们具有优秀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只有不断加强对企业政工干部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才能使得他们成为合格的领导干部,从而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柱。

(二)重视企业政工干部工作和企业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一方面要重视物质文明建设的作用,另一方面要重视精神文明所起的作用。企业的经济工作和企业的政工工作是相互协调的,两者的发展是统一的,企业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把企业的经济效益给提高上去,才能即搞好物质文明,又搞好精神文明。

六、总结

企业只有正确认识到企业政工干部劳动的价值,才能引起企业对政工干部的重视,才能使得企业政工干部在自己的岗位发挥更大的作用,才能统一企业的思想和行动,创造出更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最终使得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4)

一、评价指标体系及数据来源

为了评价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经济效益,我们选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这7个行业的相关数据来进行计算分析。本文选取的六个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是总资产贡献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成本费用利润率、产品销售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9年国家统计年鉴》中的上述七个行业的相关数据。由于在“按行业分大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2008年)”的原始数据中并没有直接给出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数值,所以各行业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数值需要在“按行业分大型工业企业主要指标(2008年)”的数据基础上加以计算得出。公式为: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总产值/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各个指标值见表1。

二、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评价

根据以上数据,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利用matlab程序实现,计算过程如下:

(1)计算出各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

(2)由相关系数表计算出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各个指标的特征值见表2。

从表2中看出,前三个标准化样本主成分累积贡献率已达到94.23%,故只需取前三个主成分即可。选取前三个特征向量组成联立方程,如下所示:

由主成分F1中可以看出,x4、x5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主要综合了成本费用利润率和产品销售率中的信息,F1可以综合地看作销售能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由主成分F2中可以看出,x6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F2主要综合了全员劳动生产率的信息,说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依赖于效率的高低。由主成分F3中可以看出,x3的系数绝对值较大,说明主要综合了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的信息,说明经济效益的提高还依赖于资金周转速度的快慢,F1可以看作营运能力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3)从联立方程计算出各产业的经济效益评价值,见表3。

由于前三个主成分已经表达了各个行业90%以上的经济效益,所以选取这三个主成分就足够了。

综合经济效益:F=0.6131*F1+0.2060*F2+0.1232*F3,计算结果如表3最后两列所示。

三、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经济效益分析

从第一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三位,与第一位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有一定差距。从第二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七位,与前六位行业的评价值差距甚大。从第三主成分的次序来看,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处于第三位,比食品制造业和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稍弱。

从综合经济效益评价表中可知,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综合水平在上述七个产业占第五位。由此看出,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整体情况是,销售能力和营运能力较强,但其劳动生产率很低,使得整个行业的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另外,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仅有512家,普遍存在规模小、散的问题。由于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差,产品生产成本高,市场竞争能力弱。这也是制约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经济效益的原因之一。

四、发展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建议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5)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价值;供需

职业教育的价值既体现在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整个教育范畴之内,又因其本质特征――“职业导向性”而与其他教育类型有所差异。本文试图从个体主体和社会主体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和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如何满足两个主体需求的角度,审视和评价作为客体的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什么是价值

“价值”一词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经济学等各个学术领域。早在1914年,德国哲学家文德尔班提出“每种价值首先意味着:满足某种需要或引起某种的东西。”马克思在《评阿・瓦格纳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一文中指出:“‘价值’这个普遍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的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不难看出,二者对价值的定义都是从客体满足主体需求的角度来界定的。

从价值的发生来看,价值产生并存在于主客体相互作用时客体对主体的作用与影响中。并且由主体的需要与选择决定,即客体对主体产生的作用与影响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被主体接纳,客体即存在价值,而客体对主体无作用、无影响或其作用影响无法满足主体的需要即所谓无价值。而往往能够满足主体需要并被主体所接纳的客体作用都是相对积极的,所以。客体的价值往往体现的是客体对主体的积极作用。

二、教育的价值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主要的参与者――指导者和学习者――既是活生生的具体的个体人,又是按照一定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人作为客体是相对的,而同时作为客体又具有两重性――既作为自身活动的主体,又作为他人活动的客体。人作为客体的两重性决定了教育活动的特殊性,有别于人类改造自然活动中人仅仅作为主体存在的单一性,决定了教育实践领域里的价值问题与人类改造自然活动领域里的价值问题具有重要区别。

教育价值的体现在微观和宏观教育领域中各有不同。在微观教育领域中,主要参与者中指导者和学习者对于教育活动各有所需,且不去讨论教学过程中谁为主(客)体或双主体的问题,仅依据教育活动的主要目的而言,教育的影响主要是针对学习者而言的。所以,教育的价值更多地体现在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学习者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需求上,即所谓的个体价值。而在宏观教育领域中,教育是带有社会和政府期望的社会活动。社会和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从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权的稳定与巩固而服务。此时,教育作为社会谋求进步的中介、工具和手段,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其价值又体现在能否满足及如何满足社会主体的需求上,即社会价值。

三、职业教育的价值

(一)职业教育的个体价值

教育对于个体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化和个性化两个方面。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由于职业或岗位群对个体的不同要求使得职业教育在对个体影响的结果和效果上均与普通教育有所不同。

1、职业教育对个体社会化的价值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所在的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给个体,是个体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其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学校、同伴群体、大众传媒等。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莫过于学校和其他培训机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是个体提前社会化的场所,职业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途径。职业教育在个体社会化的价值主要表现在满足个体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社会化的需求上。

职业教育传播着社会中的主流职业文化和职业价值判断观念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受这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学习者就易于形成与主流的职业文化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要求相一致的思想观念,从而认可并自觉维持现存社会的种种关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也只有如此,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接纳。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学习者自我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同社会并轨的需求得以满足的过程。而且,职业教育所传播的文化价值观念的系统性和深刻性,以及教育活动组织的计划性和严密性、教育形式的活泼性和多样性。易于使学习者接受这种价值观念。并形成完整的思想观念体系,形成相对固定的职业价值判断、职业道德、职业操守等职业意识以及相对符合社会规范的职业行为。

2、职业教育对个体个性化的价值

个性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独特性,是社会尊重个体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它反映的不是对社会的适应,而是个体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造,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主体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职业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个体职业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职业独特性以及个体价值实现的需求上。

人的遗传素质蕴含着个体的差异性,个体由于后天的生活环境、教育影响的不同。即使是相同的遗传素质,也会形成不同的发展结果。个体的独特性在职业需求上的心理表现为职业兴趣、职业理想、职业信念、职业能力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目的十分明确的教育活动,要求教学过程依据学习者不同的生理、心理发展特征,尊重学习者个体差异,选择各自合适的专业发展道路。因材施教,充分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力,形成各自的职业优势区域和职业特长,满足学习者对未来职业独特性的需求。同时。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主体性、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创造活动是人生产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活动。接受职业教育的学习者毕业后大多数工作在生产第一线,直接参与到生产活动之中,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与生产、生活实践结合较强的职业知识课程和技能训练课程比例较大,其中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和时间都远远多于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就为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更有利于学习者创造性的开发和培养,也有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

(二)职业教育的社会价值

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分布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岗位,发挥着各自的能量,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服务,从而满足社会对于职业教育的期望和需要。

1、职业教育满足社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对技术型、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008年3月5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统筹兼顾。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总是有各种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它要求教育必须形成合理的层次和类型结构。近些年,我国教育与人力资源开发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

动力人口文化素质总体偏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结构不平衡,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竞争力不强。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在制造业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适应我国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三元经济形态并存的社会结构。每年为社会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不仅提升了产业工人的素质,大大减少结构性失业、隐性失业、教育性失业等问题,同时为促使我国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满足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2、职业教育满足社会和谐稳定对劳动力充分就业的需要

社会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前提,社会稳定要求充分就业。但是,由于我国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的普及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适龄人口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需求,如果完成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青少年无法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又不能实现就业,将会成为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稳定和社会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同时。由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大量的下岗或转岗的工作人员以及农村涌向城市的大量富余劳动力,加入到社会求职大军之中,极容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成为破坏社会稳定的诱发因素。

要长久有效地解决就业和失业问题,缓解日益增加的社会就业压力,促使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流动以及为未能考入大学的准职业人员创造就业岗位。就必须借助于职业教育和培训对劳动者进行知识“输血”和技术“充电”,进行职前、职中、下岗再就业等各种形式的教育与培训,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高效地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劳动者。提高其自身能力。使各种人才都能快速、有效、理智地为自己发现、找到甚至创造就业岗位。这样。既可以满足部分年青人接受教育的愿望,从而推迟其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学校又可以容纳大量的学生和教职人员,这两方面综合作用都将有助于减少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者应对职业变化的能力,缓解就业压力,促进充分就业。不仅为国企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创造分流劳动力的宽松环境,更为增加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3、职业教育满足科技进步与振兴对劳动力素质的需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振兴经济首先要振兴科技。从科研成果到生产技术的推广需要各式各类的人才,我们以生产或工作活动的过程和目标为依据来划分人才类型。可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作为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只有通过劳动者的劳动才能实现再生产。而掌握科学技术和技能的特别是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劳动者均属于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主要由职业教育来培养。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加速发展、调整结构、提高效益的重大任务。尤其需要全社会提高科技意识。多方面增加科技投入,真正依靠科技进步,因而对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有大量需求。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的趋势和劳动力的部门转移。培养产业部门需求的人才,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技术水平推进生产技术的传播、发展与更新。

4、职业教育满足社会文化发展对国民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6)

1.从生活中选题

综合实践课是一门“没有围墙”的学科,涉及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小学生的活动集中在生活领域,他们的认知与社会相距较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促使小学生展开实践活动,如让小学生调查、询问家乡的名人趣事,展开社区服务活动,利用易拉罐制作美术品等,以此来培养小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服务精神以及环保意识。同时,依据已选题目展开实践活动,这会直接面向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有助于拉近学生与活动的关系,促使小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之中,并在活动中自由发挥。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德育分析,并展开相应的德育教学,从而提升小学生的道德品质与人文素养。

2.从“师范”中感染

小学生对教师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具有极强的反应,因此,在综合实践课中,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好榜样。教师要关注自己的一言一行,注意仪表,给学生提供无形的美的感染力,陶冶学生情操;做好实践教学准备,以充实而适应的材料,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活动环境,促使学生感受到实践与学习的快乐;加强与学生交流,积极对学生实践活动展开定向辅导,化解学生心中的疑问,促使学生从心里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体会到教师身上的责任感,进而刺激学生树立良好的人文情感,规范学生的行为态度。

3.从内容中挖掘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超越学科框架的课程,其不具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却具有独特的德育价值。因此,在综合实践课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所选教材的德育知识,并给以深化引导,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德育价值。如在一年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哪些事情是属于自己职责之内的,如帮助妈妈做家务、自己独立完成作业、学会自己洗衣服等,以此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通过“洗衣服”这一环节,让学生体验洗衣服的辛苦,锻炼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并让学生说出洗衣服的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展开评述,引导学生了解妈妈的辛苦,培养学生的尊敬长辈的品质。通过洗衣服这件事,还可以向中国人民艰苦劳动、吃苦耐劳的精神过渡,给小学生讲长征故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并让学生讲述自己知道的伟人或是具有美好精神的故事,引发学生共鸣,刺激学生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习惯。

4.从实践中获知

真知来自于实践。综合实践课程设计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模式,将知识、技能以及德育融入到学生的亲身实践中,这就达到了解放学生肢体和思维的目的,进而刺激学生从实践活动中感受多重价值以及精神。如通过展开社会调查活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划分学生职能,当学生完成自身任务后,便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间团结协作,这就增强了学生的团队责任心,提升了学生的协作能力。此外,调查实践需要学生将已学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这就促使学生对知识结构、技能要求等进行整合,针对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这就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从评价中深化

“我是最棒的”是每个小学生的心理意识,教师要利用好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对小学生进行积极性、情感性的评价。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表扬态度端正、作业认真的学生,以此刺激更多的学生模仿先进学生;对学生的劳动成果进行积极评价,以此增加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勤俭、文明、创新、责任、诚信等精神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质、道德修养以及爱国情怀。

小学综合实践课不同于其他课程,其立足于课堂与生活、人与社会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联系。要将德育渗透于综合实践课程中,必须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生活和学习中选材,并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价值,利用多种方式展开评价,进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人文情感以及爱国精神。

参考文献:

[1] 魏凤英.小学要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J].宁夏教育,2010(6).

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篇(7)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路径

2020年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新时代劳动教育要遵循教育的规律,把握育人导向,体现时代特征,强化综合实施。小学劳动教育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

一、小学加强劳动教育的意义

2018年9月,习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通过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劳动教育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认知、劳动素养,更应在新时展中,努力做到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高尚、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点深入学生心中。

(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儿童的发展具有阶段性,早期的发展需要特别重生理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通过劳动促进智育的培养,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儿童是未来的国之栋梁,应落实学生的劳动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现实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问题我校关于学生劳动教育实践现状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劳动教育存在不少问题。如有67%的家长对于学生的劳动教育观念落后,超过49%学生缺少真正劳动的机会,15%的学生几乎不会任何劳动生活技能,超过30%的学生希望不劳而获等。针对这些问题,我校积极探索了劳动教育的新路径。

二、开发特色化的劳动教育校本课程体系

(一)学校劳动教育理念作为思想引领劳动教育理念在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学校在教学理念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内涵,让学生沐浴在劳动教育的文化中崇尚劳动、热爱劳动。比如,我校的校训“给生活以教育”,时时刻刻告诫孩子生活与教育息息相关,劳动与教育、劳动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校歌中歌唱劳动创造的白鹭少年,融入劳动思想,弘扬劳动创造精神,在传唱中无形加强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感人的劳动事迹,宣传优秀劳动代表人物,评比校园劳动之星,让学生浸润在日常校园劳动教育之中,让劳动教育滋养学生的情感。

(二)构建特色化的校本课程我校毗邻白鹭湾湿地公园,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文化资源优势,建立了“基于学科整合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湿地探秘课程实践”的校本课程。每一学期不同年级的学生都会参与不同主题的劳动实践活动,比如,种树、探究湿地生物多样性、亲身体验湿地建设和保护等,在多学科知识整合中学习湿地文化,了解湿地知识,探究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湿地的保护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学生在参与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发现、学习的感受、收集整理的资料等填写在劳动记录卡上,记录卡作为开展活动评比的重要依据。湿地课程结束之后,可以通过音乐、美术、信息技术、语文等多门课程呈现自己的收获。校本课程在对学科的整合中,体现不同学科在湿地课程中的劳动教育价值,让学生亲身体验,设置多元的评价方式,引发他们对于劳动的热爱与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学以致用、学有所获、学有所思。

(三)劳动教育日常化日常劳动是劳动教育最基础的方式。教师安排全班同学每天轮流当班级值日生,做好教室的黑板、讲台和日常用品等的清洁,利用班级评价制度,以自评、同学评、老师评的形式,给予值日生评价,让学生获得劳动体验的幸福感。教师还安排小组轮流打扫卫生,开展劳动教育主题班会等,确保每个人每天参与班级的劳动,及时给予评价。教师从每天的常规劳动教育工作中,让学生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劳动,体会劳动的光荣,从而促进劳动教育日常化、生活化。

三、家校协作是劳动教育的有力抓手

(一)依托家庭教育,转变家长的劳动教育观点学生的成长除了学校教育,家庭环境影响深远。我们利用学校的家长会、讲座、多媒体技术等转变家长的教育理念。新时代的教育不仅在于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还要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我们促进家长从思想上转变,让家长认识到劳动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技能,对于学生的成长、适应未来生活必不可少。家长要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在日常家庭教育中建立劳动的责任意识,改掉不劳而获的想法,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家校共同携手,践行家庭生活劳动教育我们建立多元的家校沟通形式,形成家校共育的有效合力。教师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制订家庭劳动教育清单,录制微课,利用大数据时代下的微信、QQ、家校合作APP等方式推广,具体指导家长对孩子实施劳动教育。通过填写家庭劳动记录卡、班级群打卡、微视频录制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优秀的孩子和家长一起在全校讲述自己的家庭劳动故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劳动教育幸福感和认同感。我们设立了不同学段的家庭劳动教育内容。针对低学段学生,教师将整理书包、自己穿衣、收拾桌子等录制成微视频推广到家庭中,帮助家长有条理地指导孩子。其中,特别针对一年级的新生,在每年的新生家访中,老师会将学校劳动教育清单发放给家长,指导家庭进行切实可行的家庭劳动教育,帮助家长做好小一新生的学前适应。对中段学生,则要求完成洗碗、拖地、整理衣橱、打扫餐桌等家务劳动。对高学段学生,要求学会简单的饭菜烹饪、整理自己的房间、简单移植植物等家务劳动。

(三)多元融合,助力家庭劳动教育家长与学校在学生的劳动教育上达成共识,多角度融合,形成密切的合作关系。今年新冠疫情期间,在“停课不停学”的倡导下,我们开展“厨房我当家”主题劳动教育活动,老师、家长、学生共同完成一道菜的制作,从包饺子、做蛋糕到麻辣川菜,通过线上的展示与交流,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拉近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距离,赢得大家一致赞扬。从单向的输出教育转变成双向的互动与合作,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促进家长劳动教育意识的改变,转变教师的劳动教育方式,不再拘泥于鼓励孩子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更培养孩子自我参与、自己动手的意识。利用多媒体形式,多角度、线上与线下同时推广家庭劳动教育,助力劳动教育的发展。

四、社会实践是劳动教育的重要阵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