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中生理想教育

高中生理想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1 14:58:08

高中生理想教育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1)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以权威者自居,学生成为了教学的客体和改造对象,教育内容缺乏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教育变成了强制灌输,这种以升学率为根本指标的功利性思维导致德育效果不理想。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纲要》提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为高中德育工作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因此提高高中德育实效,就应该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生活方式为落脚点,把学生看作是完整的充满活力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所主张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相一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社会生活,在教学中确立高中生的主体地位、从高中生的实际出发、引导高中生积极参与,关注高中学生个体独特的生长环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高中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就成为当前提高高中德育实效的必然选择,这在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四个必修模块———《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所散发的生活气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它强调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疏离生活的表现

(一)教育目标理想化,忽视高中生的主体差异性

传统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以高考为指挥棒,承担着为高等院校选拔学生的任务,因而高中教育变成了专才教育和精英教育,而非通才教育,由此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等抽象的概念,目标过大、过高,偏于理想化和政治化,成人的标准、整齐划一的要求偏离了高中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对高中生个体的现实生活需求和精神追求关注不够,忽视了高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水平,没有尊重高中生在现实生活成长中所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只注重少数学生的发展,忽视绝大多数学生,使得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大众基础,很难为学生所认可,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低效,进而使学生形成一种逆反心理。

(二)教育内容过于知识化,远离高中生复杂的社会生活

在旧课程标准中,高中思想政治遵循基础知识与基本能力的“双基”标准,强调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科学常识教育,使理论知识变成带有理想化色彩的规训和教条,导致教育内容过于贫乏和空洞,忽视了高中生学习后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和社会实践,内容编排与高中生的生活进程没有紧密结合起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没有紧扣时展的脉搏和高中学生成长的实际,不能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不能充分发掘和利用现实生活的生动教育资源,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停留在理论和抽象的层面,与社会生活相分离,不容易被高中生所接受和理解,不利于提升高中生的生活品质。

(三)教育方法理论化,脱离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受“唯高考分数论”的招生体制影响,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始终以教师的说教为主,采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高中生只是被动的接受、机械地执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能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交流,这种静态的教学方法忽视了教育活动中所蕴涵的与个人生活体验紧密相连的人文价值与人文精神,因缺乏生活的气息,导致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偏重认知,注重说理,忽视践行,从而造成高中生不能将已有经验和新学习材料联系起来,很难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相脱离,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途径探索

实现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贯彻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使学生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关注高中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发展,同时注重开发高中学生的禀赋和潜能。

(一)教育目标注重层次性,体现个体差异

1.确立由精英到大众为实践基点的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以广大的高中生为对象,从他们的现实需要出发,并为广大高中生服务的,即从广大高中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确立由精英到大众为实践基点的目标。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我们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回归到广大高中学生,以广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依据,从现实生活出发,制定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目标,而不仅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

某一部分高中生群体,它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使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更具有实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2.构建由单一到多层的目标体系。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层次就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根据高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同层次的思想意识和人格素质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梯进式特点,从而形成不同层次的目标。这种层次性的目标是由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实际思想品德状况的层次性和它的梯进式发展特点所决定的。所以当我们面对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时,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由单一层面走向多层次,针对不同教育对象的个体差异,区分不同的层次,构建由单一到多层的目标体系,将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使不同思想层次的高中生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目标定位,不以服务高考为唯一定位,进一步体现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育内容要立足现实,联系生活

1.教育内容贴近生活。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由生活来决定的,它取材于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更要立足于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我们确定教育内容一方面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高中生的实际,另一方面还要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要尽可能多地研究生活、融入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取材,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思想的、社会的、价值的、道德的问题与困惑出发来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只有从我们的实际生活出发,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保持活力,不至于与现实生活相脱离,从现实生活出发有利于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素材,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教育内容应“知行”并重。生活化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师生之间彼此交流,互相增长知识的过程。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充当理论知识的传授者,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如何在他们的生活中去深化、理解相应的理论知识,学生不仅要知道和掌握知识,更要在现实的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内容,让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融入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当成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土壤。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真正做到“知”与“行”、“学”与“做”的统一。因此,我们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生活体验所得到的结果。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生命价值教育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378-02

一、生命价值教育的含义及其现状

生命价值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尊重自然生命的基础上确立起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积极追求,其实质是自然生命与精神性生命、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通俗地说,就是既要重视自然意义上的生命,又要充分理解生命的内涵,热爱生命关爱生命,进而充分地发挥生命的真正价值,达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专门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全面发展教育是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全面协调地发展来培养造就人,它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主要途径。“思政课”教学的目标是指导个体提高生命质量,焕发生命光彩,提升生命价值。大学生生命价值教育目的就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他们的最大价值。生命价值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重要内容,对实现其课程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今,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科技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们对其关注程度增强,而作为即将迈入社会的大学生,部分人轻视生命,不重视生活的意义,这种现象越来越凸显出来。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他们普遍存在的问题有:认为生命价值教育可有可无,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多与少,正与误都与自己的生活没有太多的关系。而且大部分的同学都认为学习生命价值教育的课程纯属是浪费时间,对自己实际的学习成绩提高没有太大关系。这样的事例现在已经屡见不鲜。重要一点原因就是缺乏对生命价值的真正理解,切身将自己的理想与生命的真正价值相结合,进而提高生命的真生内涵与价值。

大学生因不懂珍惜生命,而使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化为大地的养分,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就最近发生事件,如2011年1月16日,同济大学一名学生从宿舍楼坠落身亡。这是由于厌恶学习,从优等生变为差等生,愧对父母而选择结束生命;2011年5月2日,在河西某高校一宿舍西南角,一食品学院07级大四男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查明嫌疑人王某,因恋爱纠纷将该女生杀害;马加爵,云南大学2000级学生,2004年在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马加爵因琐事积怨而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即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先后将四名同学杀害,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犯罪心理学教授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和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此后驾车逃逸,再次撞伤行人,2011年6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对于药家鑫故意杀人一案,与学校和家庭教育密不可分,药家鑫的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导致药家鑫在遇到梦想阻力时,采取了偏激的做法。此案也反映了学校缺乏对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还有当今存在很多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不能切实树立自己的目标,大学生活浑浑噩噩地度过了……等。这些不重视生命,生活的迷茫,没能真正了解生命的实际意义,这样的事例有很多很多。因此,增强生命价值教育在大学期间就变得尤为重要。

二、对生命价值的教育的作用

(一)适合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马斯洛提出人类需求理论,认为最基本的是生理上需要,还有安全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需要的不同阶段体现着人的不同追求,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并非仅仅为了生存,更多的要实现自己精神目标,不断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人与人之间要学会互相关爱尊重懂得欣赏他人,同时实现自己的自身需要。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各项保障事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人的其他需求也就随之不断增长与提升。而其他需求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需求上。人的需求不仅在现实中有重大的体现,在理论方面也有其重要的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生命价值观是指在充分认识人自己基础上,不能以“自我”的满足为唯一标准,而应以是否满足社会需求和得到社会的承认为标准,人生的最高价值在于为社会做贡献,进而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这样也就是说生命价值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使人的各方面不断完善。

邓小平作为中国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的一生我们常用“三起三落”来总括,在大喜大悲的人生面前,他的举动向我们展示了作为老一辈革命家所具有的坚韧。经历了三起三落的邓小平,没有因打压而失去自己的信仰,而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应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在低谷中冷静思考中国的发展形势与走向。他时刻以天下为己任。在来莫斯科的时候,便已打定主意,更坚决地把我的身子交给党,交给本阶级,始终为无产阶级的利益而奋斗。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21世纪的主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建设我们的祖国,为祖国繁荣尽自己力。他不仅重视生命,同时注重生命的意义,不懈地为自己、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奉献。

(二)生命价值教育的目的

虽然每个人价值观不统一,但教育可以塑造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一个人本应该在内心一是要敬畏跟我们共存的大自然,二是要敬畏生命本身,正如康德所言“有两种东西给人灌注了翻新、有加无己的赞叹和敬畏:这就是头上的星空和内心在道德法则”。而教育的本质解放人,发展人,提升人身心,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高校政治理论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来说,这门课至关重要。只要学问钻研的真、课堂付出的“真”、对待学生感情用得“真”,就能从心灵层面激发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思想活力。

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的途径

(一)以人为本,注重课程改革

课本作为教学的重要载体,它的内容在不同程度上展示教育的需求。而思想政治课堂的生命价值就是指在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感觉、认知、情感、体验、意志的作用,让学生的各种生命要素获得全面的绽放;所以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的实用而有效的内容,就显得尤为重要。教材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倾向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在课本中增进生命价值教育的内容。

(二)让教育融入生活教育

人们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是学习,而是在学习中了解更多的知识,将这些知识运用的实际的生活当中,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让自己生活的更有意义。在我们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常常注重教育的外表,而忽略教育实际的追求,将生活与教育相悖,让更多的知识分子成为只说不会做的强人。因此教师要学会将教育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提高我们的生活。

(三)引导学生积极面对生命挫折

通过我们的调查研究,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生活盲目,不知道生活到底是为了什么,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眼高手低,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前途的,因此就浑浑噩噩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在各种困难中不能自拔。思想极度的脆弱。因此,切实地提升大学生抗压及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老师要坚持把握分寸,不挖苦学生。在课堂教学工作中结合自己思想政治课的素质,通过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及课堂教学氛围,以鼓励和肯定,理解学生,关心学生为主线。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积极应对“突发事件”,避免因为不了解学生而对其心灵造成更深的负面影响,积极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功能。

(四)与学生建立良好关系

课堂上,努力促进“师生互动”,充分显示教师作为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将自己积极的一面充分展现,促进双方的共同进步。将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健全的人格的形成,态度、能力、知识等方面的发展创造条件。教师要努力让自己的地位与学生平等。教师要针对政治课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辩论、演讲、焦点访谈、时事报告等形式,给每个同学主动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主动与学生交往,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平等中的首席”,成为学生志同道合的朋友、感情培养融洽的伙伴。

(五)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教师要学会让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体验生活、获取真知。坚持让学生自主选择、主动探究。为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帮助学生体验生活并学以致用;谋求自我与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教师要善于将生活、经验、智慧引入教学过程,并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促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教师应倡导学生关注家庭生活和关注生活的细节、关注时事、树立主人翁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课教学要求充分绽放和内化情感、态度、价值取向,教师引领学生开展社区服务、社会调查、互联网交谈、观察走访和研究开放性活动,并通过自身研究成果的课堂展现、师生交谈、学校展示等形式加强心理沟通,打造正确的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3)

【关键词】心理辅导;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用

心理辅导对于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是需要的,尤其是高职院校的学生。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也越来越大。而现代的青年群体又非常重视自身的价值的实现。但是由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性格发育还不是很完善,再加上其处于青春期,情绪起伏比较大,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各高职院校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学生的关怀和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辅以心理辅导,让学生能够具备迎接各种挑战的基本素质,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中心理辅导的介入

心理辅导旨在帮助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一个比较合理的、明晰的自我观念,并且把这种观念转化为实际,运用到自身的实际生活中。高职院校对在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辅以心理辅导的手段,目的是通过科学、有效的现实途径使学生形成合理的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从而在为高职院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最终实现学生的成才。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充实

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人本位”的思想,其在关注社会现状的同时,又重视对人的个体特征进行研究。通俗的来讲,心理辅导就是从人的个性出发,在了解社会需求的基础之上寻求个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在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有这样一些优势,因为心理辅导本身就和其他的而教育方法不一样,其在教育的途径方面不会拘泥于课堂,而且辅导的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其又注重社会实践、素质拓展、团体活动等形式的运用,这使得学生可以通过自己感兴趣的形式进行学习和训练,比简答的说教效果要好的多。

(二)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改进

可以说,与心理辅导相关的理论和技术,为高职院校“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提供了更多、更科学的方法。例如,自助式的心理测验。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校期间可能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面对将来自己的就业不知何去何从,产生迷惘的心理状态,这时,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心理测试的特性,为学生选择相应的心理测试,使学生对自己的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倾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避免学生因为这个问题而产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此外,心理辅导在形式上还分为团体辅导形式和个体辅导形式,团体辅导注重学生之间的认识和了解,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有益体验,而个体辅导则注重学生的自我认知,其可以帮助学生充分的认识自己,并在此基础之上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三)有利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的提高

虽然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从小接受的大多都是被动式的教育,这会是他们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产生先入为主的抵触情绪,而且,我国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对学生的教育往往都是一刀切,对学生的内心和真实感受关心的比较少,而这也是部分学生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抵触情绪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一直以来国内的很多学者和专家,都对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研究其中有学者建议用国外的一些理论的和方法,但是因为我国的高职院校心理教育概念还比较模糊,机构也不是很完善,以致在工作中操作的比较随意,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作为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平日与学生的联系比较多,如果能从心理辅导能够从辅导员身上进行切入,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首先,作为班级的管理者和组织者,辅导员在学校扮演者多重角色,其即使学生的老师又是学生的朋友,辅导员这种特殊的角色赋予了其在实际工作中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学生眼里,辅导员往往比其他的任课老师拥有较高的威信和号召力,而且学生对辅导员也相对更加信任和亲近,这些都便于辅导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

其次,作为辅导员,其中工作职责与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基本一致的,辅导员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其主要的职责就是帮助学生、关爱学生、实现以素质育人的目标,这和职业心理辅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孩子也心理素质的目标是一致的。

再次,辅导员有开展心理辅导的空间优势,与其他任课教师不同的是,辅导员的工作对象直接面向学生并且服务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和更为熟悉,感情也更加深厚,这样可以帮助辅导员很好的对学生个体的能力、心理活动等一系列问题有较好的把握。

四、结语

可以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辅导的方法,是一种紧贴学生需要、抑制学生不正当行为的一种新的工作机制,而且,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也是对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如果高职院校在实际的教学中能够得以运用的话,其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相信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周立华,周敏.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有效性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 张秋艳.论心理辅导工作中心理辅导关系的建立――以高职院校辅导员为基本视角[J].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11 (01).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4)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灌输;伦理认证

近来要求加强道德教育的呼声,尤其是高等院校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呼吁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笔者却想对道德教育的方法作点抽象的探讨。这并非不关心现实,恰恰相反,中国的道德现实最迫切需要的是从学理上的逻辑分析。因为逻辑不清,则问题必然不明。

一、我国高等学校道德教育的现状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新月异,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高等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成就。具体表现为:学生的政治思想状况是积极健康的,他们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拥护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并且有积极参与改革的意识,有价值观的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步扩大,在学生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和较好的导向作用。道德价值取向是健康的,他们既重精神,重成就,也注重现实的自我。竞争意识、拼搏进取、开拓创新精神进一步增强和发挥,他们渴求知识,成才目标明确,学习目的更加明朗化,“读书热”再度兴起。参与意识增强,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明状况明显好转。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碰撞,“德育为首”的原则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尤其是实现的方式,即道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令人担忧的倾向和问题。其主要表现是:德育内容单调、陈旧,与社会现实脱钩或错位;集体观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偏差,生活情趣的趋庸,在部分大学生中时有表现。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根本解决,就不能有效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严重影响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进而对社会主义事业造成危害。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应该只给学生讲道德理想,还是在讲道德理想的同时,也让学生尝试应对相对复杂的现实呢?

二、高等学校教育的道德教育模式

道德教育有两种重要模式,一是道德灌输,二是伦理论证。这两种模式的优劣一直是各国教育家激烈争论的话题。灌输模式的突出代表是亚里士多德。他认为孩子没有认识能力,所以不必跟他们详细论证伦理原则,而应该向他们灌输各种美德。等他们到20来岁,懂得进行推理,原来灌输的美德就会成为他们分析伦理问题的良好基础。另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即伦理论证是一种充分说理的做法。由于多数判断都会因为反例的存在而不能成立,进行伦理论证就要尽可能排除一切同正面观点不相容的反例。教育者要证明自己的主张,就应该同时介绍不同观点,通过推理证误解除它们对自己主张的威胁;还应该鼓励被教育者说出不同意见,然后对它们进行分析。如果教育者不能指出相反意见的破绽,就得承认自己主张的失误。这样,被教育者的尊严得到肯定,他们具有参与道德教育的积极性。教育者也因为表现出诚实、勇敢和思辨能力而赢得尊重。

这两种模式都存在于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之中,但我国高等学校得道德教育主要以道德灌输为主。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普遍以开设课程教育的方式,如《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辩证唯物法》,通过课程考试由老师对学生实施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灌输。甚至在硕士生入学考试也需要进行考核。内容几乎没有变化,而且是从上至下的灌输,学生必须通过强记死背,考试过关获得道德教育合格的认可。这即使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混为一体,很多学生视马克思主义教育为德育的替代品,也使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皆为理想境界,是最高道德,与他们的现实生活有着不小的差距,而容易造成学生思想的混乱。

至于伦理论证则是自然生长状态,以学校的各类学生社团自由开展的各种活动和讨论为主。学生们通过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困惑与反思,展开讨论和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举行讲座,由学校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老师把关联系,而这种模式又使得这些老师面临一个尖锐的问题,如何把握活动标准,即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只让学生明确价值判断,还是让学生尝试价值选择,使学生在走出校门之后较能与社会兼容,不致与社会过早对立而被排异。

三、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发展走向

这个标准反映了我国现今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的困惑与争论。一种观点坚持认为,高等教育之为高等教育,就在于它坚持道德的纯粹性,就在于用这种纯粹的道德来培养纯粹的人,高贵的人,培养精神贵族。必须以这样的精神贵族来引领社会,我们的社会才有净化之日,才有希望。如果不这样,那就不叫高等教育,就培养不出精神贵族,我们的社会就要断绝道德的活水源泉,就要永陷黑暗之中。从这种观点出发,现在的高等院校的道德教育不是多了,而是力度不够,还需要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纯洁他们的心灵,强化他们心中的道德概念。等他们走向社会,原来灌输的美德就会成为他们分析伦理问题的良好基础。

现实中我们对这种做法可以进行检验。道德灌输的前提是认为大学生没有认识能力,如果这个前提成立,结论必然是他们对灌输的内容不理解。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是否应该实践教育者灌输的“诚实”的美德,坦率地向老师提出尖锐问题?要是他们提出问题,教育者马上就陷入两难境地:教育者一开口讲理论证,那就说明灌输和道德教育不相容。

让我们放过这个逻辑矛盾,假设教育者可以对大学生讲理论证。由于前提是大学生没有认识能力,后果自然是怎么论证他们也不明白。那么他们应不应该实践教育者灌输的“勇敢”的美德,执着地、不断地提出问题,以至进行争辩?要是情况如此,结果就是没完没了而又毫无成效的纠缠,道德教育无法继续。

逻辑上固然针尖麦芒,涉及个案更是各不相让。比如谈到红包现象,一般坚持认为对医生收红包不可一味指责,医生收红包从道德理想的角度看无疑是可耻的,是应该绝对禁止的。但医生收红包有着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因素,因此对医生收红包既要从原则的角度坚决反对,但对特定个案又要作具体分析。比如最近在报纸上看见的一个报道,某省一位从美国留学归来的著名医学专家,就因为拒收红包和其他灰色收入而与同行对立,遭到排挤,被迫下岗而且四处求职无果,只好再次远离祖国。这位医生固然可敬,但不值得效法,因为如果效法他,结果往往是成为“烈士”。高等学校不能是“烈士”的摇篮,道德教育不能是教人做“烈士”的教育,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有道德理想和道德激情,还要有生存智慧。比较道德代价也比较小的选择,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收红包,但随后把红包捐给希望工程,笔者认为这样处理最妥当。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不能仅仅以告诉学生收红包可耻为满足,还应该把拒收红包、拒绝的风险告诉学生;不能仅仅以教导学生道德高尚为满足,还应该把道德高尚的后果、道德高尚的代价告诉学生,把各种选择告诉学生,把各种选择的成本和收益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最坏的选择,绝对不能做的;再明白什么是次坏的选择。要学生一方面守住道德底线,另一方面又保留现实回旋空间。而这又是伦理论证的方式了。

高等学校的道德教育,到底应该追求至纯至美,还是应该兼顾现实,高等学校到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无疑是一个公共话题。从受教育者一方来说,随着大学扩招,跨进大学校门的大多是常人。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变成了常人教育,切实可循之途惟在培养常人。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5)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贫困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oor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N Wei

(School of Art and Communication,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1756)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the knowledge about the various methods and techniques of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counseling psychology, applied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through scientific means, clever. Its use brings theory and ideological innovation 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rough poor university students to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xpounded the necess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oposed methods and safeguards resolved.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oor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分化,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教育消费的增加,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已进入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视线。其个性差异与一般大学生相比比较突出,个性心理和思想素质都有很大不同。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在成才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心理障碍。当前,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群体的特殊性,在经济上给予了专门的照顾。但是,除了要在经济上给予扶助以外,还必须对他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让他们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更要引导他们走上健康发展的人生之路。这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贫困大学生独特的心理特点

1.1 自卑心理

自卑感是指个体对自我价值的否定和贬低。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觉在经济上低人一等,由此导致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心理承受能力脆弱,陷入自我隔绝或半封闭的心理状态。个性被压抑,心灵被扭曲,出现悲观、消极心理。表现为苦闷、抑郁、落落寡欢、独来独往,不愿参加集体活动。

1.2 嫉妒心理

嫉妒是与别人相比,发现自己在才能、荣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嫉妒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社交情绪,但是由于贫困大学生内心尤为敏感,更容易产生嫉妒心理,并难以克服。

1.3 退缩心理

退缩心理指的是在面临困难和挫折的时候,不能有意识地确立目标,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自己的意志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有些贫困大学生面对贫困,没有战胜贫困的勇气,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而是一味指望社会、政府、学校的资助。在没有被及时地帮助和引导之下,他们就会逐渐形成难以扭转的依赖心理。

1.4 不公平感和不安全感

因为自身有自卑心理,情感相对脆弱,遇事就容易偏激,在归因上出现错误。认为是社会体制的不公,市场经济的缺陷导致了贫富差距。不能正确对待社会问题,有强烈的愤世嫉俗心理。相信命运和机遇等因素决定了自己的状况,认为个人的努力无济于事。并且容易把对自身境遇的不满发泄于他人甚至社会,形成人格。

1.5 抑郁焦虑心理

一方面不愿正视自己、不愿接受师生的援助,另一方面又强烈感受到来自家庭沉重的责任和家长强烈的期待,由此产生一种着急、烦躁、忧虑的情绪,从而导致焦躁,敏感多疑,自我防御心理。表现出强烈的失落、茫然、愤懑。常常言语夸张、行为举止极端。在学习上,贫困大学生往往有很高的目标和期望,为了自己的理想与曾经的辉煌,也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但是过高的目标和期望会使自己背负过重的心理压力,由于力所不及而屡屡碰壁,自信心受到打击,很容易转变为自我否定,产生抑郁心理。

2 心理健康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意义

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需要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然而,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贫苦生又面临着经济和心理上的“双贫”,容易导致其认知的偏激,思想情绪极不稳定,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不仅是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适应时展的需要。

2.2 使思想政治教育更适合学生的特点,更符合教育规律

贫困大学生有着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心理特点,所以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心理健康教育关于人的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关于了解认识把握个性心理的手段,不仅能够帮助教育者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同时能够使教育者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独特的个性,从而能够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2.3 有利于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维

心理学知识的应用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深入地理解人和人的思想、心理、行为的实质及根源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新方法。我们可以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来改变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其次,可以借助心理测验或其他的测评工具来客观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从而对学生施加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可以利用心理辅导的面谈技术、小组讨论、价值澄清训练等心理辅导的方法来和学生交流,从而减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阻力,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维。

3 心理健康教育在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质,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要制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这里,在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如何运用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纲领性的指导。但是,怎样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有机融合起来,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把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心理教育、心理咨询的各种方法与技巧,通过科学的、巧妙的手段运用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它与传统的“说教式”思政工作方法的不同之处是,具有平等性、启发性、易接受性和正向情感的感染性等特点。它强调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发挥情感最大功能,以情育情,以情动人。针对贫困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以下重点从认知心理学的ABC理论出发,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论述如何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要素,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被社会所认可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等。但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内在规定的复杂性,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状况的多样性、动态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是一个复杂动态的系统。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五方面的教育。这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影响了个体对人对事的态度。目前,主要的教育方法有理论教育法、自我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针对贫困生焦虑、强迫、恐俱、抑郁、神经衰弱等心理特点,说教式的教育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较差。所以,采用认知心理学理论,对教育对象的心理施加影响,通过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方式,更能使学生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达到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4.

[2] 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6)

关键词 大学生 人格教育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s in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MA Hongkun, LIU Qiuyun

(Jiang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98)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absence of personality problems popular in current students,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personality reshape of college students, to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al process currently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ir causes to summarize, to study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to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situation; cause; development trends

1 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

总的来说,大学生人格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大学生对理想和信念的缺失。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逐步深入,社会矛盾也逐渐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对大学生的培养也产生很大的影响。年轻的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了困惑,产生了怀疑甚至否定的思想,继而大学生的理想就转变成了带有极其严重的功利性目的的追求个人价值最大化而不择手段的思想,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受到严重削弱。(2)大学生缺乏理性的思维和判断。理性的思维是人特有的属性。理性指的是人对事物合乎逻辑的推理、分析、判断和思考,是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本能力。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人们可以对世界进行判断,并产生自己的看法和理念,形成自己对待世界的态度。但是,许多大学生却缺乏理性的思维能力,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严重影响自己对世界的判断,影响到对自己人格的培养。(3)大学生心理空虚而且浮躁。社会主义建设不仅改变了社会的面貌,也使存在于社会中的价值观念遭遇破坏和重建:传统的观念遭到社会的冲击和挑战,有的甚至已经不再适宜现在的社会,而新的社会价值观建立还不完全,未能对人们的个人观念造成显著的影响。这种社会状态在大学生人格建立过程中的表现为:第一是精神空虚,缺乏基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是心理浮躁,缺乏求真务实的精神。

2 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不完善的原因

(1)社会及家庭教育不到位。现代的家庭,父母要工作,陪孩子的时间很少,尤其在孩子进入到初中高中后,学业繁重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更少。此时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也只限于考试试卷上,分数就是一切,而孩子的人格培养就变成了空白。(2)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没有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或是只进行流于形式的心理辅导;再加上对学生人格的教育没有标准可循,高校对学生的人格的教育实际上是采取了放任自由的态度。(3)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目的没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成了摆设、形式,大学生不愿意去认真听讲甚至逃课,甚至教师也认为自己的课堂内容缺乏吸引力,只能靠点名来保证学生的出勤率。上课已经完全失去了教育的意义。

3 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1)思想理论课与教学实践相融合。有意识地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的理论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的文化建设中去。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是政治理论修养差、人格素质良莠不齐,针对这一现状,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人格培养方面的思想理论和实践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人生目标,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建立健康的人格观念。教学及围绕教学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要就是在教学中进行的,而且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所以,对学生的人格教育主要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展开的。培养学生(下转第142页)(上接第99页)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素质,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适应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网络德育相结合。将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网络德育相结合,完善大学生的人格教育。现在网络非常发达,大学生们也是网络使用者的主要力量,上网几乎成了每个大学生的每天必修课。学生素质的提高,要社会每个人共同参与,共同维护良好的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有重要的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德育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范围更加广泛,而且教育效果也会有所提升。

总之,针对目前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特点,学校应该有意识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塑造健康良好的人格。

4 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我国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种种表现的分析,这一部分将要论述高校应该怎样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来帮助大学生培养更加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和中小学教育都已经面临失败的情况下,大学教育是人们在学校经历的最后一段教育,也是人生青年时期接受的最为重要的教育,充分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未来高等教育必须承担的责任。

未来大学生人格教育趋势:(1)培养自我人格和自律意识。一个人要想培养并形成健康的自我人格,就必须要先养成良好的人格意识。身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从根本上说有赖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一切的措施都必须建立在大学生主观意识的基础上,其本身能自发、自愿、自觉地接受并内化。而只有先培养出大学生的自律意识,才能实现他们的健康人格的内化过程,也就是说,健康的人格只有在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基础上,才能够实现。(2)积极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物理、化学、工程机械等自然学科的兴起,导致“人文”科学受到的重视越来越少,逐渐地使之失去了“人文”科学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自古以来,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人格修养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只有通过“人文”科学的关怀和教化才能得到提升,大学生追求自我发展的理想和永不停歇的创造精神也必须要经过“人文”科学的纯化才能得到真正的实现。

5 结语

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大学生的培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现在大学生人格上的一些缺失,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的作用,不仅是让学生学习好这一门课程,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唐莹,张静平,余晓波等.我国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现状[J].西北医学教育,2005.13(3):224-226.

[2] 陈国和.当代大学生人格缺陷及其成因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25(3):69-71.

[3] 任秀洁.当代大学生人格缺失的背景分析及高校人格教育的发展趋势[J].中国科技信息,2007(9):228-230.

高中生理想教育篇(7)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活动持抵触的情绪

由于受社会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的复杂性,导致大学生中相当一部分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错误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消极的思维定势,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都是“假话、空话、大话”,根本不能解决自己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而疏远、蔑视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排斥各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活动。

(二)冷漠对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由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沟通,对于生理心理机制正发生变化的某些大学生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并不值得他们信任,自身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问题也不会找其寻求帮助,反而对其保持距离,错误的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他们不是一个站在同一立场的盟友,在情感上刻意疏远,总是冷漠对之。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一)大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加上缺乏社会经验,容易导致认知偏差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的中后期,体力和智力迅速发展,身体各系统的机能也趋于健全,可以说大学生的生理发育已经基本成熟。但从心理上看,大学生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 情绪波动很大,对周围环境也很敏感,反应也较为强烈,希望与失望不断交替、积极与消极相伴而生。

(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素质不高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综合性特征,决定了它不仅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而且还吸收借鉴了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但现实情况却是,相当一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理论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完善,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常常“有理说不清”,不能发挥真理的作用,不能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方法缺乏灵活性与多样性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其内容仍然存有脱离实际的问题,其课程设置也明显落后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大学生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不能给予有效的解决,对于大学生关心的与自身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不能给予帮助使其走出困惑。这样很难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反而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抵触。

三、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一)积极引导大学生提升自我教育能力,通过实践纠正认知偏差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教育就是要迫使人去思考自己。”要克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关键是要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掌握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曲折变化,从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出发,引导大学生不断更新观念,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加强形势教育,增强大学生对社会转型的心理承受能力,学会用科学的理论、观点、方法来正确对待、分析、解决现实学习和生活中的具体思想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重视提高自身素质,重视示范效应,成为大学生所敬重的人,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有效抑制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增加情感投入,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利用情感的力量,真正坚持做到“以生为本”,尊重、理解、关心大学生,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通过不断提升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故,摆事实,讲道理,启发觉悟,以理服人,进而引起大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心悦诚服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三)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场、观点、方法,又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走进大学生的思想世界,关注他们的人生问题。这就决定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选择上一方面要不断地追踪时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另一方面还要密切关注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和生活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加以不断充实、丰富、调整、更新,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在方法上要针对大学生个体发展的不同要求,提供个性化的咨询辅导。通过开展主题班会、专题辩论会以及相关演讲比赛等,在潜移默化中感化大学生的思想,陶冶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陈红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逆反心理新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9):69-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