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01 14:58:08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1)

   近来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用了较长的时间。该书分为上下篇,上篇分别从十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理想教育,分别是:理想的学校、理想的教师、理想的校长、理想的学生、理想的父母、理想的德育、理想的智育、理想的体育、理想的`美育、理想的劳动技术教育。这实质上是体现了作者的“教育理想观”。下篇是从教育政策的层面,对目前中国教育领域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在宏观上的探索,旨在为教育的决策提供理论参照,集中体现了作者试图将教育理想转化为实践或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接轨的愿望,是对自己所描写的教育理想的进一步深化,是对教育理想的一种理性探求。除此之外,从教育预测的层面对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走势及发展前景的展望,其中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未来教育发展的热情与信心,也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教育改革进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缺弊的忧思。全书用远大的教育理念深入探寻未来教育的理想和理想的教育,用精辟的语言勾画了21世纪教育理想的灿烂和辉煌,阐述了教育的伟大使命和责任,使人们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信心。

   其实,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与无私的奉献。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着浪漫主义的情怀。教育需要机智,需要把握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机遇。教育需要活力,需要以年轻的心跳昂奋地工作。教育需要恒心,需要毫不懈怠地追求与探索”。

   这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朱永新教授生动地阐述了教育需要的因素。

   我们现在是一名学生,在将来也有可能从事教师这个职业,所以在看书的时候,我也在想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到底需要什么呢?但是不管怎样,首先要做的便是要有丰富的知识。学习是教师维持其职业生命连续性的重要手段,是教师实现其职业生命价值升华的必要通道。尤其是在整个社会正在倡导和践行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理念的今天,作为教师更应该率先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只有多学,持续地学,才能不断更新观念,才能赢得教师的持续发展。

   其次,我想激情也是很重要的,不光是教师这个职业每个职业都是需要的。如果在工作中没有激情,更何谈能够热爱和全身心的投入。没有激情的教学活动就像是一滩死水,教师自身没有激情,又怎么能够带动学生,那么学生又怎么能有激情投入到学习中去。

   另外,作为一名教师,心理素质也一定要好。面对的学生形形色色,性格也各异,当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时候,教师良好的心理素质就很重要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教学和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这些心理素质有:坚韧、刚强、不屈不挠等等。

   当然,我想这仅仅是一小部分,要成为一名理想的教师,需要的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创新精神、爱心、努力等等,这些也都是很有必要的。一名理想的教师的成长之路是很艰难的,需要我们不断在教学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逐渐成长为一名理想的教师。

   在现代社会这个大环境下,教育方面出现的问题比比皆是,其实这是涉及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教育体制、教师素质、教育环境等等都是其影响因素。所以,在之后的教育中,结合现实情况,以书中所展示的教育理想去发展,一步一步地完善我们的教育现状,或许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我们还是应该不断努力,营造出一个适合教育更好发展的氛围。

   《我的教育理想》是朱永新教授写的一本关于教育的书。拜读之后,我对“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精神”这句话印象很深,感受颇多。现就其中的两点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认识。

   1.朱永新说,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我深有同感,完全赞同他的观点。确实,现代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竞争,但别忘了,竞争的基础是合作。社会是这样,教师职业也是这样,一个不善于合的教师,他走不了多远。有不少教师个人素质很好,但是缺乏合作精神,不懂得或不善于与别的老师合作,孤军奋战,即使自己再努力,花再多的力气,也不会有多大的出息。教师与教师要合作,教师与学生要合作,教师与家长要合作,教师与校长要合作。在竞争中善于合作的教师。才是一个好教师,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抱负。我们学校这几年在教育教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学校教师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

   2.朱永新说,我心中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的教师,爱教育,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所以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首先就是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你不爱这个职业,这个职业也不会爱你。你不爱教师这个职业,你就不能从教师这个职停业整顿中获得乐趣。还有,要成为一位成功的教师,还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对学生要有爱心,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我们要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既使他们在学习上,其他方面表面不怎么好的时候,也要耐心去帮助他们,爱他们,不要他们一有缺点就对他们有怨气。这不是一个教育者的角色。所以。我现在体会到,要做好一位教师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爱心,只有在爱的基础上,很多问题都会解决。

   读了这段话,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我会尽量地去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也会尽可能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

   这句话透出了一个有爱心的教师的真谛——学会辨证地严格和去爱一个学生。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带去的不仅仅是分数,更重要的是带着他对未来社会的理想的追求。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孩子的未来做准备,让学生在感叹“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时候,也享受着“学校的生活很多彩”。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教师。教师需要一种理想,能否达到则是一个结果问题。因为人各有志,我不能勉强自己一定要有成为理想的教师,但我可以要求自己有理想,我可以一生都在这个理想下指导教学工作。我在顺境时付诸我的理想,我在逆境中时我坚持我的理想,我可能一生在追逐这个理想,即便是这样,我也感到满足幸福。

   “教育是永恒的事业,一代教师的追求,两代教师的追求,全体教师的追求,会在校园里燃烧起理想的火花,并从而使我们的民族燃起理想的火花,我希望中国的教育充满理想!我们的教师充满理想、激情和诗意!”走上教育这个工作岗位今后,我也有过理想,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理想好象有点尘封了,现在应该掸掉灰尘,让他发出更亮的光芒,让他指引我进取、拼搏……

   最后,从书中深刻体现了一个好的教师应该胸怀理想,充满诗意,还要善于认识和发现自己。到哪,我们都要自信,甚至是“骄傲”,我们要能够感受到,自信使人自强,适当的“骄傲”使人成功。一个人可以在交往中适当自贬,却不可在内心深处自贬。一个人永远不会超过他追求的目标,同样,一个人也永远不会超过对自己的评价。培养人,就是培养他的自信;摧毁人,就是摧毁他的自信。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成功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追求成功,二是相信自己能够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生涯设计就是不断设计发展蓝图,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超越自我的过程是学习、实践和反思的过程,在网上,我几乎每天都抽时间参与话题的讨论,在思维的碰撞和智慧的交锋中使自己的认识得到提升,一个人除了工作和生活,再忙也不能少了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因为这是创造性工作、高效率工作的前提。

   我心目中的理想教师,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挫折弯腰的教师。”这里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像一把把锤子重重地捶打在我的心头,脑中教学中的一幕幕情景浮现出来,它们都是证据,我离理想教育已越来越远,离学生也越来越远了……

   这几年来,我从活泼温柔到不苟言笑,距离学生心目中和蔼可亲的老师形象已很远很远,慢慢地主张对学生批评与表扬并行。总认为今天我给了他们些许的压力与严厉,是因为我知道现实是真切的,温室里培养不出参天大树,真正的雄鹰就得练就一双过硬的翅膀搏击长空。因此,在选择讨同学们欢心与严厉之间,我更多的时候选择了严厉。我想,在没有学生可以在我的课堂上找到“如沐春风”的感觉了!

   合上书,我闭上眼睛。有这么一段话,在脑中挥之不去:“我们的不少教师,没有爱心,不是担任教书育人的角色,而是担任‘教育警察’的任务;不是肯定成绩,而是发现缺点,当孩子们非常正常、非常优秀的时候,教师不去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而是将他的问题‘放大化’。因此,我觉得我们很多教师扮演的就是一个‘刽子手’的角色。在我们教师的手上,不知道失去多少诺贝尔奖获得者,也不知道失去多少鲁迅、郭沫若,不知道失去多少非常优秀的人才……”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2)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崇高的理想信念是人生的支柱和前进的灯塔。确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和强大的精神支柱,就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能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矢志不渝地献身于伟大的事业而不畏任何艰险。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在困难面前悲观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

我们平时讲,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没有目标和追求,活着只是为了吃饭,今朝有酒今朝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只能是行尸走肉,就像一首流行歌曲中所唱的那样:“无魄有体就像稻草人”。有的人认为现在搞市场经济,人们都注重物质利益,讲理想信念不实惠。于是舍“义”取“利”,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冲在前面,对自己无利的事则躲得老远。殊不知,不讲理想信念,只讲实惠,全国人民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和动力,我们的事业也就失去了旗帜和灵魂。也有的人很有“理想”和“志向”,但他们的“理想”始终围着“我”字转,事事以“我”为中心,搞自我设计,打个人的小算盘,时刻想的是“我”要当多大官,“我”要发多大财。为了自己“目标”的实现,不惜违犯党纪国法。其结果,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胡长青、、李真之流的堕落,就是很好的例证。丧失理想信念就意味着背叛,意味着蜕化变质的开端。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

坚定理想信念,重要的就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认识世界,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共产党员必须努力学习和自 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强大思想武器,把理想信念建立在科学分析的理性基础之上。坚定理想信念心得体会。作为军队的党员干部,更应该做坚定理想信念的表率。面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考验,必须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首要任务,自觉地加强科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带头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不动摇,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不动摇,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总书记指挥不动摇,确保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听党的话、跟党走。

坚定理想信念,必须与求真务实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应该明白,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在现阶段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就应该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而奋斗,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而贡献力量。对我们人民军队来说,就是要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切实完成打得赢、不变质两大历史使命。

坚定理想信念,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有的人立志不可谓不高远,但就是不愿意为实现崇高的理想而付出自己的艰苦努力,不能把个人理想融入党的最高理想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之台,起于垒土”。如果只在口头上讲“为共产主义而奋斗”,行动中却自私自利,不愿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点点爱心;一心要成就惊天动地的伟业,却不肯一点一滴地学习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本领;整日想着成为名扬天下的英雄,本职工作却做得一塌糊涂,那么,再远大、再崇高的理想也只能归之于想入非非的空谈妄想。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3)

一、学习体会

(一)“求木之长者,必故其根本”,守初心就是要加强和改进党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新时代的党员领导干部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始终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提高政治能力,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政治责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把牢政治方向。强调,“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只有牢牢把握政治方向,才能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面前拨云见日、心明眼亮,才能在重大政治原则和大是大非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提高政治能力。政治能力就是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就是辨别政治是非、保持政治定力、驾驭政治局面、防范政治风险的能力。要在持续深化理论学习中修炼政治能力,重视学习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思想和与生俱来的品质。要注重理论武装,牢牢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想武器,特别是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夯实政治根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把赢得民心民意、汇集民智民力作为重要着力点。要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纵观党的奋斗足迹,革命的每一步胜利、改革的每一项成就,无不凝聚着人民的创造、群众的壮举。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要涵养政治生态。指出,政治生态好,党内就会正气充盈;政治生态不好,党内就会邪气横生。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只有增强战略定力、站稳政治立场,党才能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诱惑干扰面前,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政治定力。

(二)“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守初心就是要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何谓非常之人?强调的就是共产党员修身和养德的重要性。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既要抓好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更要从严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我们要把稳思想之舵,认真去学懂读透党章党规,提高政治站位,并进行自我检查,找差距、明不足。不断夯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以优秀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做到纪律意识严明,工作、生活、道德作风优良,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于人民。

(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守初心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追求,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之本。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正是有了这样一份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在革命年代前赴后继,百折不悔。才能在建设年代,艰苦奋斗,激情燃烧。才能在改革开放年代,敢为人先,勇立潮头。正因为有了理想信念,我们才能够从胜利走向胜利,才能得到亿万人民的支持。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共产党员,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坚持听党话、跟党走,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才能防止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才能将“坚定理想信念”这一传家宝变成每个党员干部的终身习惯。

(四)“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守初心就是要坚持不懈强化宗旨性质。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脱离群众是党执政后面临的最大危险。强调:“走得再远,走到再辉煌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向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福祉作为奋斗的价值,把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标尺,把人民期待作为自己的行动动力,始终做到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树立真挚的人民情怀,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党的理论学习不深透,没有完全融会贯通。一是学习缺乏“深”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理解不够深入,对一些理论文章和政策文件只是“泛泛而读”,没有深刻理解背后的内涵,对一些热点、焦点问题缺乏深层次互动和理解交流。二是学习缺乏“强”度。平时抓业务工作抓得紧,存在重工作、轻学习的思想,总是以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学习为由,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导致政治理论学习效果不明显,无法指导日常工作,学思用没有融会贯通。三是学习缺乏“广”度。在理论学习上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全面性,特别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够。平时学习的内容选择上侧重于分管的业务方面,政治理论知识面窄,从而使得学习效果不理想。

(二)宗旨性质不强。脱贫攻坚工作是直接事关群众利益的重点工作之一,办公室的扶贫工作由我分管。平时关于扶贫工作,多是安排部署多,循规蹈矩按照市扶贫开发中心要求做规定动作多,自选动作少,因此在贯彻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上还有差距;创新性的开展帮扶工作做得还不够,产业扶贫项目不够精准,比如我们贫困户家里种植的冬枣、葡萄等作物助销渠道太窄,带动脱贫效果不明显;对有的干部工作精神不在状态重视不够,重形式轻实效、作风不扎实等问题仍然存在,比如帮扶责任人不重视贫困户收入、对贫困户的政策知晓率低、“两不愁、三保障”落实有短板、工作不细致,形式主义明显等问题依旧存在,实打实帮助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相对较少。

(三)攻坚克难的勇气不够。在工作上,敢抓敢管方面有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情况,有回避矛盾,当老好人,怕得罪人的现象,解决问题的决心和勇气不够。平时布置工作任务多,督促检查少;对于部分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只求完成任务、不求争先创优、合理安排,造成了一些工作效率低下,推进缓慢,成效不明显。虽然能够尽职尽责完成自己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但是在细节处理上还不够完善,检点不到位。比如,保洁公司工作虽然很尽责,但仍存在各楼层男厕所清理不及时的问题。

(四)执行廉洁自律准则不到位。办公室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期望相比,还有不少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对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识还不够,特别在机关廉政文化氛围的营造上没有多想办法,机关大院及办公楼廉政建设版面较少,党员活动室也没有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相关内容,党风廉政教育基本上就是观看廉政视频或者到廉政教育基地接受教育等。同时,虽然自己能够模范执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管好配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自觉抵制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坚决同腐败现象做斗争,始终公公道道办事,清清白白做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条件逐渐变好,日常生活中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思想有所弱化。

三、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

“政教有经,而令行为上”,我们要以开展此次主题教育为契机,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守初衷,勇担职责使命,焕发苦干实干、攻坚克难的精气神。我们一定能够为永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向党和人民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端正态度,加强学习,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认真学习党章及各项党内法规,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通过理论武装,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利用周五集中学习,深入学习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高度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性,坚持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强化责任,敢于担当,进一步提升服务水平。以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投入到工作中去,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在机关制度和机关纪律上加大监督力度,以解决“四风”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铁的制度约束促进工作作风转变。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想群众之所想,忙群众之所需。认真对待扶贫工作,严格按照市扶贫开发中心的工作安排,对每一项任务都压实责任,狠抓落实。严格对外接待制度和接待标准,并进一步完善、细化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审核把关,切实提升责任意识,明确工作职责,坚决杜绝无规范票据报销的违规行为。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方法选取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与发展,我国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也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在我国古代著作《论语》中曾提到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对于当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讲,《论语》中所提到的“器”这个字对应的应该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方法了。通常来讲,当前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是针对国民的行事思想观念、做人道德规范以及持有的政治观点等进行引导,继而使得我国公民形成一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思想道德行为。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不是一种社会中常见的物质生产活动,其主要的作用在于对我国公民的自身认知、情绪波动、感情、个性发展以及社会适应性等进行精神领域范围内的疏导和引领。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也不具备社会物质生产中的任何特征,其是以意识作为生产活动的根本属性而从事的社会活动,所以并不具备实物形态的实施工具,故由此得出方法便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能够完成的关键所在。我国的第一代领导人毛主席曾说过:“在进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但要提出具体的任务,而且要对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确定。如果我们的最终任务是过河,但如果没有搭建好的桥或者用作渡河的船,那么就无法过河,而过河也就变成了一句空话。所以说,没有实施方法的任务,只能算作是一句空谈。”由此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进行过程中的方法就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不可代替。而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目的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故其实施方法的选择有时会比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还要关键。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说理教育

(一)说理教育方法的概述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便是一个国家的立国之根本,我国在建国初期时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主要是以说理教育为主。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在实践过程中的做法是与强制灌输理论教育完全不同的教育方法,其实通过我党在经过了长期的斗争与革命后得出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主要是通讲事实摆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最终的教育活动。我党的建立者毛泽东同志曾在其撰写的《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一文中对说理教育方法进行了总结,其认为我国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所引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便是说理教育。而对于这种问题,只能通过民主性质的方式来进行解决,解决方法可以是讨论研究、批评教育、说服引导,但一定不可以是强制命令或者是压迫规定。”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说理教育方法是在我党取得政权之后,对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的内部矛盾进行的一种非对抗性的思想矛盾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二)说理教育方法的特点

思想政治道教育中的说理教育方法在实践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从说理教育的实施主体来看,其进行处理的是主体是处于平等关系的,其指的就是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内部非对抗性关系;其次,从方法论中规定的基本原则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采取的说理教育方法是以民主的方式来进行的,其指的就是该种方法的实施是通过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通过对自身意见的互相发表并讨论来进行;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理教育方法的本身来看,其是通过将讨论法、批评法与说服法进行结合继而实现的从团结到批评再到团结的方法,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理教育方法就是教育与说服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方法;最后,从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说理教育方法相反的方法来看,其的实施过程是于强制压迫、命令规定完全不同的对立方式。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说理教育方式是一种能够体现我国民主体制的主要教育方式,并符合我国现代基本教育的要求。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心理疏导

(一)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产生

尽管我党目前所使用的处理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内部矛盾的说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十分有效,但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使得其越来越无法适应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以及社会的需求。因为,在我国的建国初期,我党及其所建立的政府在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心里的权威较高,而我国的思想政治形态一直处于以社会主义为主导的状态下,社会形势也是处于一个比较封闭的状态下,继而使得我国人民的思想政治观念相对来说比较单一,而说理方式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才得以良好的实施。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形态、社会构成、人民生活方式以及就业方式等都产生了相应的变化,故使得传统说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经无法再适应我国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党及其所建立的政府必须在总结并发扬之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基础上,与当前我国发展的新形势进行机密结合,继而开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故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方法应运而生。

(二)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概述

心理疏导中疏导二字的意思是引导和疏通,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运用的心理疏导法指的就是通过对人们内心以及思想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解,并使用引导疏通的方式来完成对其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将疏导的概念与心理连接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过对人们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合理的疏导,继而使其的思想政治思想能够回归到健康积极的发展轨迹当中。

在大部分的医学论著中,心理疏导与心理咨询具有相同概念,而在我国著名心理学家鲁龙光在其撰写的《心理疏导疗法》一书中说道:“临床中的心理疏导疗法是指医院中的医务人员在于患者进行医疗交往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良性结果,其能够对患者出现问题的心理状态进行有效的疏通和引导,使患者的心理状态恢复到正常的状态,继而达到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根本目的。”在我国召开了党的第十七届三中全会以后,心理疏导疗法正式的被引入到了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当中,而心理疏导的内涵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心理疏导法在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即是对医学以及心理学中心理咨询、治疗等概念的借鉴,又是对医学以及心理学中心理咨询、治疗等概念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法在实践过程中超越了某个体系中对心理分析的局限,并对我国广大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心理以及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疏导。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采用心理疏导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多面对的心理疏导对象不同,故其所使用的方法及手段也会存在一定的区别。

(三)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的运用

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过程中,心理疏导方法即可以被看做是一种以心理咨询为主的模式,又可以将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看成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疏导方法的着手点。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在进行使用心理疏导方法的过程中,应对心理学中的心理咨询方法进行全面地运用,而负责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在进行工作时,也应对来访患者进行一定的心理疏导。虽然两种工作的实施过程大致相同,但是二者在学科以及话语体系中仍存在一定的差异,因为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法虽然是以心理为切入点,但却是一种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其虽然包含了心理学中的部分心理咨询处理方法,在这些方法却不仅仅是应用于对人的心理进行疏导,其更多的是对人在思想方面的矛盾进行疏导,是一种以服务我党政治思想为基本原则的教育活动。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心理疏导工作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着对疏导者的心理情绪以及政治思想变化来进行,在进行疏导时不但需要采用直接的谈心的方式,更需要对受教人员进行组织学习,使其的思想政治观能够从基本理论上得到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对被疏导者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使其能够感受到我党及社会对其的关心。

四、从说理教育到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

说理教育方法与心理疏导教育方法在转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内在理论联系。首先,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实施方法所涉及到的主体使用一类,即教育主体是相互平等的存在;其次,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在进行时所遵循的是同一种原则,即以民主为主的原则;再次,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所采用的都是趋于理性的教育方式,即通过说教、疏导的方式来对被疏导者进行思想上的开导;最后,在进行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两种教育方法都是不同于强制命令或是压迫规定的并且符合现代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兴方法,其不但吸收了传统受理教育中的一些原则和方法,更是在说理教育原有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的教育元素。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疏导法不但融合了固有的说理教育方法中的理论主线,还在其中添加了情感类的内容。这样的疏导方式不但能为被疏导者提供一个合理的思想标准,还可以对被疏导者内心的困惑进行有效的疏导。

我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说理教育法转向心理疏导法的过程从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施方法在发展过程中趋势。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更能符合被教育者多元化的需要;其次,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来讲,更加注重思想政治心理疏导者与被疏导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最后,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理论到科学的转变,即心理疏导教育方法相比于以往的说理教育方法来讲,更具有科学性,其不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来对被疏导者进行疏导,其更关注的是以被疏导者的思想问题为中心来进行疏导。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5)

摘要: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的社会问题尤其是思想道德问题日益突出,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活动为载体,注重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道德建设

?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将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大学生发展与成长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越来越多,致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较以前更加显著和突出。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和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2005年,华南师范大学郑希付等人采用自编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在全国范围内对随机抽取的在校 5000名本科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总体而言,大学生心理素质整体状况只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1]。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每年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人格问卷调查,然后把学生分成a、b、c三类,没有问题的同学归到c类,问题不大的同学归到b类,问题比较突出的同学则归到a类。许多学校的调查结果都表明,a、b两类学生大概占全部新生的15%以上。黑龙江省一所高校统计,该校目前每周前往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有二、三十人。每年前往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咨询的学生中,来自高年级的学生占一半左右[2]。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传统的德育内容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对新世纪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做出了重要部署。可以说,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紧迫要求。《意见》中明确要求:“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有何关系,如何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以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探索。?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思想道德教育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它们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可以各司其责,各得其所,并能相互借鉴与提高,具有异曲同工之效应,更似鸟之双翼,不能缺一,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品质是思想道德发展的基础?

从发展层次上讲,人的发展可以分为生理水平?心理水平和社会水平的发展。生理水平是个体的自然生命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一种先天遗传的素质;各种心理品质发展属于心理发展水平,是先天遗传?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思想道德?知识等是在个体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属于社会水平的发展,主要是教育和后天环境影响的产物。大学生各方面的社会性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品质,必须以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为基础和前提,这样才能真正获得有效的提升。如果脱离他们的实际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个性心理品质的参与,把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发展过程简单地看作是一个认识过程,一个道德知识和观念的获得过程,那么,大学生的思想品德等素质的发展必将只是纸上谈兵。思想道德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个体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关系。如果单纯地强调个体与外部世界的道德规范的教育和塑造,而忽视基础性的心理品质的培养,那么个体的思想道德发展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本之木。?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学生生活和思想的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大学生思想、道德、心理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系列问题,这些都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一方面要关心学生的生活, 为学生排忧解难;另一方面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放下思想包袱,正确面对生活的挑战,由此心理健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3]。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产生健康的思想, 形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大学生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之中,使他们在面对人生磨难或机会时能作出适当、适度的反应。?

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与表现

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然而,正如布莱克所强调的,“现代化是一个创造与毁灭并举的过程,它以人的错位和痛苦为高昂代价换来新的机会和新的前景”。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各种思潮的涌入等,大学生出现了一系列的价值失落感,思想道德滑坡以及行为失衡等问题,大学生德育的适应性与实效性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必须冷静地思考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的目标内容脱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中各种现实关系的具体反映。德育目标必然要密切联系个体周围的社会生活,才能使个体获得对自身与外部世界关系的认识,协调并规范自身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却习惯把系统的道德概念与体系传授给学生,用抽象化的道德教条来要求学生,用单一标准的道德规则来评价学生的行为。课堂中的道德标准知识与现实的社会情景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常常使学生在现实的道德行为中感到迷惑而不知所措。另一方面,思想道德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四项基本内容。虽然历次国家有关德育的文件中一再强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的思想道德教育仍存在以下情况:特别重视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对道德教育重视不够,基本没有心理健康教育[4]。部分学校认为只要加强单纯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可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个别学校为了应付检查、评比和达标,不惜弄虚作假,开展一些所谓的心理健康活动,形式主义严重。社会的急剧变革,就业压力的增大等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品质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几年来,因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如马加爵事件?浙江金华事件等都证实了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能忽视大学生的心理品质的培养。?

(二)德育过分注重灌输与塑造,忽视大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

道德的本质在于其实践性。大学生道德成熟的标准不在于其道德知识与观念的多少,而在于其能否对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判断和推理,能否形成自己的道德原则。现代德育注重个体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参与,从而将道德观念与个体自身已有的道德原则进行比较,接受合理的道德观念,放弃不合理的道德观念,并从中获得一种切身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然而,当前我国学校的德育却过分强调灌输和塑造,其深层的理论根据在

于:一是客体论,即将大学生单纯地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只要接受教育者的塑造就可以了;二是灌输论,即认为道德的本质是知识,道德的知识和观念只要灌输到受教育者的头脑中,受教育者就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个体的知识越多,成绩越高,其道德也就越好。这种德育的方式与方法把德育的内容课程化?知识化,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参与和心理体验。其结果常常使学生产生两种倾向:一是所学的道德知识在现实环境中行不通,使学生把社会复杂化,从而产生畏惧心理,焦虑程度高,易产生社会适应不良问题;二是大学生缺乏心理体验,无法形成道德意志力,常抵挡不住诱惑,反而把一些违道德的行为当作时髦而接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德育途径单一,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有效途径

长期以来,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对这一途径的过分强调直接导致了德育途径的单一化。一方面,德育课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活动,都是在特定氛围下进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提炼的环境,缺乏与社会实际生活的互动,从而导致大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严重脱节,使他们感到德育课程空泛。另一方面,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把大学生的一切问题都看作是德育问题,不能科学?客观地正确对待大学生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将心理疾病视为道德品质恶劣或思想观念错误,在不科学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用德育的观点?方法去解决心理问题,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等其他途径的重要作用,其结果必然收效甚微,这样既加重了德育课程的任务,又降低了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的实效性。?

三、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的时代课题。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新时期内,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人为本,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求我们要立足大学生的实际,立足现实,立足民族传统,注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实际出发,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创设适应社会实际的心理德育目标。这就要求我们要研究大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的变化,研究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立足现实,也就是要将传统的民族文化中的优良元素进行现代诠释,继承优良的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对一些不适应现实和当代的道德原则进行修正,提倡积极的人生价值观,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立足民族,也就是要加强爱国主义的情感教育,使大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的历史,明确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增强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另外,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建设中必须同时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在宏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生理水平和心理水平与社会水平的协调?健康和全面发展;在微观层面上,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与心理品质的协调发展。?

(二)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品质教育一直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特别是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更要求我们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切实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乘数效应”,它对学校其他诸教育起着“酵母式”的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基础与中介作用,操作和动力作用,激励和增效作用。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把大学生的所有问题简单地看成是思想观念和政治觉悟问题,忽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要反对一切问题德育化的倾向。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思想道德问题越来越复杂。在思想道德建设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并正确对待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要在正确区分问题性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的方法有效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既要防止心理问题德育化的倾向,同时也要紧扣二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开辟新领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的加速发展。 ?

(三)加强家庭?社会和学校的联合,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不在于教给大学生一套道德知识体系,然后按此行动,而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在不同的环境中依据自身的道德原则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思想道德是通过实践和锻炼获得的。我国古代就十分强调以“躬行实践”?“德行合一”的方法来培养人。思想道德的实践性要求德育工作者结合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年龄特点,把德育的要求在活动中转化为大学生的实践,摒弃那种理论和成人的说教。同时在德育的过程中强调大学生的主体参与观念,突出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突出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加强大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让他们深入其中,获得真实的道德心理体验,培养富有创造性的道德主体。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社会教育、学校德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多方面促进大学生的角色体验和道德实践,保证他们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一致性,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郑希付,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调查[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2):67-72?

[2]徐宜军,刘秀昊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j]发展,2002(8)49?

[3]李晓艳加强大学生公民道德建设的策略探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10):19-140?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性 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群体利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对其社会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观念的社会实践活动。①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有着密切的关联。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是培养大学生认识、情感、意志、行为诸品质的过程,与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借助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探求一条使其在心理上主动接受的途径与方法,以期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真正确立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状态的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向教育对象的理论传输与教育对象对信息的吸纳接受过程的统一。把握教育对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及特点,对于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往往表现出如下的心理特征:

1.自我意识。大学时期是人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着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取向和认知结构。尤其是当他们离开了父母的监管,他们就会非常注重个性独立,这也往往表现为一种极端的“以自我为中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忽视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性”人的存在,而仅仅把他们作为受教育的对象来看待,忽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导致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难以真正从自我的内心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2.好奇心理。好奇心理往往使人对一些超出自己认知的新鲜事物和贴近自身生活的信息表现出深厚的兴趣,而对一些自以为了解的、陈旧的观点充耳不闻,对于感性的、直观的例证乐于探讨而对理性的、枯燥的理论不感兴趣。当下,网络已充分普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大学生的眼界更加开阔,对于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大学生往往会因为在网络上已经知晓而失去兴趣。加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以理论的教育为主,更使大学生对于这些信息缺乏接受的主动性,这也是使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能真正从内心确立其主体性地位的一个重要因素。

3.求全心理。现在的学生在网络普及的大背景下,其信息获取的渠道非常广泛,大学生往往是带着已有的知识体系来接受教育的,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接受那些单纯片面的说教。而在传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理论的、正面的信息仍然是教育的主要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求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着力宣传正面的例证,而对大学生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反面例证往往不愿过多涉及,这就会使大学生因此而感受到“说教”的、“灌输”的特点而难以真正从内心进行主动性接受。

4.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指“在人生的某些阶段中,由于生理和心理的不成熟性、不协调性或衰退性,所表现出的某些被认为违反常规的心理和行为”,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也往往会在这种定势心理的作用下,漠视某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老师的期望目标,违背常规和定势逆行,最终会作出抵制的态度反应。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引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因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教育者往往在课堂上进行大量知识的、重复性地“灌输”,这种过度的刺激会使其采取措施逃避刺激,是为“超限逆反”;二是教育者往往是以一种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往往对教育对象的认知持一种否定性心理,这也会导致大学生在心理上表现为一种禁止逆反;三是由于大学生的眼界开阔,价值观念多元化,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往往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有相左之处,这也使大学生对教育者所传达的信息在内心产生一种怀疑和不认同感,引发其自身的自我价值保护逆反。

二、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地位的心理学途径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难以真正确立其主体性地位,受其心理状态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对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的分析的意义就在于,能够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入手,有针对性地对其心理进行合理的引导,以期能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的地位。

1.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大学生的合理的心理需求是实现“以人为本”,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的前提和条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只有当自身的个体性存在得到自我内心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尊重时,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并自发地、主动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从而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因此,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地位,树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必须首先尊重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存在心理,倡导主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性,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通过启发、引导等方式,创造一种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并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2.注重大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以情动情的教育环境。《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③情感具有强烈的驱动力、凝聚力,是人的认识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恒定的基本因素之一,并伴随着人类认识发生过程的始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当人产生积极情感时,大脑供氧充足,脑细胞活跃,思维敏捷,心理愉悦,容易产生信任感和积极配合的行为。心理学家斯托特·兰德通过实验验证:当一个人知觉到对方某种情感体验时,可以分享对方的情感,这就是所谓的情感的感染功能。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充分注重大学生的内心的情感体验,构建以情动情的教育环境。这也要求教育者能够转换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角色,自觉培养,增强自身的人格魅力。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把自己摆在“权威”的位置。教育者的高权威、受尊敬,其所说的话则更能引起别人的重视,并相信其正确性,从而显著增加人们的信服程度,这就是在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权威效应”。这就需要教育者不仅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一种能够为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的人格魅力。但这种“权威效应”并不意味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板起面孔,不苟言笑,把自己置于一个高高在上,其权威不容怀疑的地位,这只会使大学生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心理而拒绝接受其所传播的信息,心理学把这种因待人冷淡而影响一个人良好形象的形成或因此而带来不良后果的现象称之为“扑克脸效应”。 殊不知,教育者一个肯定的眼神、一次鼓励的微笑,都会让教育对象从内心感受到自我的努力所获得的承认,从而对教育者产生亲近之感。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具有能够为大学生所认同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还应该首先具有良好的情感,并与教育对象之间达成一种“共情”的心理状态,能设身处地地体会教育对象的心理感受,达到对教育对象的心领神会,只有这样,才能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构建起一种以情动情的,和谐的教育环境,促进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确立。

3.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当代大学生在自我认知、学业过程、人际交往、情感诉求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压力,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有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而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发生自残、轻生等一系列极端事件。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疏导,引导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心理疏导“广泛应用于教育、管理领域,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疏通人们的心理和思想,影响人们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和行为等,以达到降低或解除不良心理状态,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④它是一种情感的沟通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无意识的教育手段往往比刻意的语言教育来得更行之有效。无意识理论即教育者把教育目标隐藏在或渗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与环境当中,论道而不说教,述理而不生硬,引导教育对象去感受体味,使其在轻松愉快的情景中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从而达到教育目的和教育原则。有效的心理疏导“是建立在学生信服的基础上,不带有强迫性,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过程,内化为学生的某种动机而发挥作用,学生往往为自愿和主动。”⑤也就是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亲其人,信其言”。因此,教育者应该以平等的姿态,换位思考,倾听学生的诉求,注重自身的言行,以人格魅力去获得大学生内心真正的认同与亲近。

此外,积极的心理暗示也对大学生,尤其是那些自认为落后的大学生的心理疏导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和作用。心理学上典型的“罗森塔尔实验”告诉我们,教育者对教育对象的期待会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并使被期待者感受到期待者对自己的特殊的关怀和鼓励,从内心上接受期待者的种种爱心和帮助,以至于做出相应的努力,把内在的潜能激发出来,达到了期待者所期望的结果。因此,教育者不应该对任何教育对象存有偏见,应该一视同仁,通过自己的行动,使所有教育对象感受到这种期望所带来的温馨、情感的支持和切实指导的关爱,特别是真诚的鼓励。这也使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对教育者的情感的认同,从而增加其主体性心理体验,以确立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4.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就大学生的个体心理而言,尽管表现出一种崇尚自我、注重自我价值实现的共性,但每一个个体的人,都有着自身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心理方面也表现出不同于他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即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个性心理是在遗传、成熟的环境、教育等先后天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动机、兴趣、信念、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等。”⑥同样的教育信息,有些学生能够接受,但有些学生就不能接受;有些学生接受信息的速度和程度好,但也有些同学则不行。心理学家冯特的研究表明,由于人的先天素质、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的不同,个体差异不仅是客观存在的,有些还相当悬殊,具有不同气质特征的个体在对事物作出反应的速度、强度以及灵活性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充分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心理差异,因人而异,确立一种因材施教的个性化的教育教学模式。

对大学生的群体心理而言,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共有的、有别于其他群体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是群体同社会发生各种联系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境、情绪、认识和反应。任何一个人都生活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群体之中,“社会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本形式,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各种社会情境中,这些社会情境总是对处于其中的个体或群体施加各种社会影响,由此产生个体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具有某种社会意义。”⑦在群体的共同生活中,群体成员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一种能够为绝大多数群体成员所共同接受的群体性规范。这种群体性规范会对其成员产生无形的心理压力:当其成员的意见或行为与群体意见不一致时,成员个体会感到有一种无形的压力而导致心理紧张,促使他产生与群体行为一致的愿望;而当其行为符合群体性规范,并得到群体的肯定时,则会促使成员个体在其心理产生一种强烈的荣誉感,并把这样一种符合群体认知的行为努力贯彻下去,对个体成员形成一种积极的导向机制,并增强其群体的凝聚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注重大学生的群体心理的规范与引导,积极构建行之有效的群体性教育模式。

综上,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在于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大学生对教育信息的主观认同和心理接受的程度。在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由于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认识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并不乐观。要想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从分析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入手,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重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体验,才能从心理学途径来真正确立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注释]

①张耀灿,陈万柏.社会生存视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9):62.

②钟启泉.现代教育管理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3.

③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503.

④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2):37.

⑤刘红伟,刘凤英.高校辅导员非权力性影响力浅析[J].教育与职业,2008(21):48.

理想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人文关怀;心理疏导;思想政治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目标的确立

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得到了发展和明确,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纳入到了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来,在原有的教育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以一个怎样的精神面貌来面对社会中的竞争和合作,用相对人性化的方法优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的优化

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文关怀法。在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很容易看到一些人文关怀的方法,如教师会主动找学生谈心,在课堂上会体现出人与人之间平等交流的环节,畅谈想法等等,教师也更为尊重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看法和观念,并能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

(二)心理疏导法。心理疏导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的十分明显,如常见的激励疏导法、公平疏导法、毅力疏导法、换位疏导法等发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使用和创新使得学生更加的体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力量,使学生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来,能够客观的对自身进行评价,强化自身的毅力,弥补自身的不足。

三、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奠定了基础

学生心理健康一直是高校所关注的问题,高校中存在心理咨询室是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给予高度重视的一个表现。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导致学生不乐于去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不愿意去对其进行认知。加之学校在对心理咨询室进行建设的过程中也呈现了一些不足,使得校园心理咨询室的作用没有得到客观的发挥。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校园心理咨询室又重新“火”了起来。如一些高校对心理咨询室的重要性得到了客观的认知,增加了心理咨询室的数量,并对心理咨询教师的素质进行了规范和提升,完善了心理咨询的队伍,多元化的建立了心理咨询模式,为学生的心理咨询开拓了更多途径。可以说随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促进了像心理咨询室这样的部门的存在和发展。

四、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有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指导和配合下,原有的师资队伍已经不能够满足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尤其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合力的问题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没有形成这种合力,使得整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显得过于零散。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前提下进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更好的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师资队伍的改革。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过程中不仅仅要树立科学的教学目标,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同时要增强教师的心理疏导能力,体现出为学生发展铺路的这样一个教学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选择更为有助于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方法,优化师资队伍,强化师资力量。可见,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提出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激励,有效的带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发展。

五、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结合

在高校的整个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中,没有任何一个学科可以脱离整个校园环境,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带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更好结合,并且在校园文化的基础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比如我国的校园文化中所体现来的一种约束和制约作用,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媒介将这种约束和制约作用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约和约束作用越发的明显。同时,以高效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来发展新的校园文化,使得整个校园朝着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基础带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的结合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意义。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以便于更好的带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行为、思想、目标的结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尊重和体现“人”的价值基础上开展,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