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医学精神的传承

医学精神的传承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3 17:46:42

医学精神的传承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1)

【关键词】红医精神;文化传承;高校基层党组织;党风廉洁;廉政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4-0073-03

高等院校承载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是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引领社会时代思潮的主阵地。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指导下,在反腐倡廉党建工作重心下移新形势下,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特殊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好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对于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实现党风廉洁常态化,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形成及其本质内涵

(一)红医精神的历史形成

红医精神是中国医科大学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中国医科大学前身为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于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军医学校。1932年2月,中革军委主席在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工农红军已有了很大发展,但医务人员缺乏,必须培养自己的红色医生。”[1](P.3)“我们的红色军医应该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对人民、对伤病员要满怀阶级感情,要有艰苦奋斗、舍己救人的工作精神,同时还必须具备科学知识和精湛的医疗技术”。[2](P.3)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贺诚宣布了为学校制定的培养“政治坚定,技术优良”的红色医生的办学方针。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大转移,红军卫校作为军委直属部队的一部分从瑞金随军出发。长征期间,红军卫校师生参加部队救护工作,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时,当初从江西出发的200多名师生中的许多同志,在行军途中为革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彭龙伯校长和李延年、俞翰西教员先后在长征中光荣牺牲。参加长征的卫校师生,经历了一次“炼狱之旅”,同时也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抗战时期,学校在延安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办学。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学校学员和部分医生随军奔赴抗日前线,在平型关战役中组建“千里伤员转运线”,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完成了具有历史意义的救护任务。1940年9月,到学校作报告后,学校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开始逐步走向正规化。《校章》规定:学校性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事培养技术人才的学校”;工作目标是“培养革命的技术优良的卫生干部,适应抗战建国的需要,为民族解放与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教育方针是“养成政治坚定,思想正确,忠于职责,贯彻始终的卫生工作者。”[1](P.22)1941年夏秋之交,同志为学校第十四期毕业生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至此,从土地革命战争江西时期,到抗战时期的延安岁月,历经创建办学、红军长征、延安发展和主席题词等四个阶段,最终形成并固化为激励医大人继续前行和创新发展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红医精神的本质内涵

红医精神一词,建立在特定院校的特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之上,是在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红医精神形成的沿革史,就是一部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史。红医精神在形成发展中,既继承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和延安精神,又有自己的独特内涵。概而言之,所谓红医精神,主要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在红军卫校创建办学的战争年代里,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工作作风、人文情怀等多维度的思想文化体系。主要包括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勤俭办学、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与革命传统;救死扶伤,对人民满怀阶级感情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意识;精益求精,专业技术上勇为天下先的创业创新精神等基本内容。

红医精神本身具有红色基因的特质性,决定了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必将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红医精神所蕴含的政治理想追求、人民健康理念以及优良作风传统,既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因而,作为一所充满红色历史记忆的医科院校,在当前加强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中,必须充分利用校本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动校园廉政文化的有效建构。

二、红医精神在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红医精神是红色年代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通过一代人的牺牲奋斗所积淀的先进文化与核心价值理念,需要几代人的传递和承接。而传承红医精神,在当前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语境下,其实质就是传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弘P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亦即关于党的理想信仰、执政理念、优良作风及核心价值等方面的传承。

(一)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坚守理想信念,筑牢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信仰根基

信仰是一种文化力量,是灵魂的精神家园。而腐败的滋生及党风败坏,首先就是信仰的缺失与动摇。红医精神历史形成中,政治坚定、对党忠诚的理想信念与政治品格,其实质体现的是一种对于信仰的坚守。中国医科大学是唯一以学校名义参加并走完红军长征全程的院校,当年卫校师生用生命践行了一次信仰的远征,用生命诠释了对于党和人民的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始终牢记政治坚定这一红色医生办学方针。长征期间,卫校师生在同志领导下,同分裂主义和反中央的行径进行了坚决斗争。“”期间,老校长贺诚同志受到不公正待遇。但他始终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的进退升迁,竭尽全力地发挥一个产党员的作用,正所谓:“一生为党心劳瘁,千种曲折志依然。”优秀政治品行的背后,总有一种信仰力量的内在驱动。信仰作为一种政治理念,需要在文化传承中坚守,坚守信仰是筑牢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的第一道防线。

(二)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服务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是红医精神的主要内容。由于中国共产党发展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运用医学技术为人民健康服务,因而,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实际上也是党的宗旨意识的生动体现。延安时期,由校长王斌作词、由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谱曲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便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为革命工作,为大众服务”。1941年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的深刻内涵,则更加体现了党性原则指导下的人民建康观。2011年,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时期老校友王鹤滨这样解读题词:“‘救死扶伤',就是抢救生命垂危的人,照顾受伤的人,是医务工作者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革命人道主义'是与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斗争相联系的人道主义。一向重视人民的疾苦,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他明确指示医院不能为金钱和特权服务,必须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3]题词精神是一种珍贵的文化资源,生动地诠释了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在题词精神引领下,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无论医疗工作还是教育管理,都能怀有人民群众至高无上的价值情怀,都能牢固树立“管理即是服务”的理念和意识,进而实现干部作风转化及党风廉洁常态化,将是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价值的最大体现。

(三)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加强作风建设,营造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政治生态

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强化宗旨意识,树立服务理念,是内化于心;而加强作风建设,重塑优良党风形象,则属于外化于行。指出: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这种“人格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优良作风”。[4](P.113)由于党的形象是靠作风树立的,党的人格力量主要由距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来加以体现,因而,只有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才能促进优良党风政风的形成。战争年代的军医学校,常以露天作课堂、门板当黑板,下到教员,上至校长,都是布衣草履学者,但他们践行的却是深得民心的公仆意识和人民情怀,他们的作风形象就是党的人格力量的生动体现。和平建设时期,医疗教学条件有了极大改善,尤其手中拥有了更多对于社会稀缺资源的支配权,那么,腐败变质、脱离群众的危险亦将越来越近。所以,传承红医精神,营造崇廉忌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作风建设不仅是关键,而且永远在路上。

(四)在红医精神传承中彰显核心价值,引领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之价值导向

高等院校是党的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前沿阵地,是社会时代思潮和价值导向的引领者和推进者。如果高校的知识精英与管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丧失政治本色,那么,这将是我们党执政近七十年来所遭遇的最大风险。因为,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政党的文化传统中的最深层次的文化,也是最重要、最本质的部分。“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表明,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廉政文化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社会的廉政状况和水准。一些发展中国家之所以腐败现象比较严重,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腐败获得了一种文化上的支持”。[5](P.120)一旦社会消极亚文化盛行,势必就会冲击国家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可见,当前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实行全面从严治党战略,也是一场文化上的较量。从立足长远、寻求反腐倡廉治本之策看,加强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实现党风廉洁的常态化,最终还应是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落脚点。而充分利用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文化资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高校党风廉洁常态化建设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三、红医精神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

廉政文化,是人们关于廉洁从政的思想认识、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及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现实反映。而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度文化建设和实现机制创新来作用于执政者的内心世界,进而形成廉洁从政的精神动力。

(一)红色基因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根基命脉

中国医科大学被誉为长征路上走来的“红色医生摇篮”,这所党领导下的学校有着八十多年光辉的办学历史,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在当前以实现作风转变、党风廉洁为目标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中,应以红色基因作为创新发展的根基命脉,无论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机制,还是廉政制度的体系构建,都应充分汲取红色基因的营养和能量,立足并体现红医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

(二)红色资源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

以红医精神为核心的红医文化,是经由中国革命历练而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形态。中国医科大学校训即为学校制定的办学方针――“政治坚定,技术优良”;诞生于延安时期的曲风高亢激昂、富于革命战斗精神的中国医科大学校歌;为中国医科大学题词的纪念碑;中国医科大学延安旧址思想教育基地;中国医科大学校史馆等物质形态的文化,都将成为当前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和载体。红医文化有效融入校园廉政文化建设之中,对于传承红医精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体系,将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文化传承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传承红医精神,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文化传承,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和承接,最终目的则是要加强以“为民、清廉、务实”为本质特征的廉政文化建设。因此,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红医精神文化传承为核心内容。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等媒体形式及文化传播渠道,宣传红医精神的光辉历史,加强校园廉政文化阵地建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同志题词等重大历史纪念日活动,以校园党课团课以及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为依托,开展红医精神的理论研讨,研究红医精神文化传承的当代价值。通过多层次、立体式地传承红医精神,让红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效促进红医文化融入校园廉政文化教育体系。

(四)制度建设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在高校基层党组织廉政文化建设中,虽然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廉政文化建设的核心,但廉政制度的建设终究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关键与根本。因为,只有通过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以制度规范约束从政行为,才能加速人们对廉政文化的认同过程。有了这种认同,廉洁才会内化为自觉,成为一种风尚。基于此,高校基层党组织抓好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红医精神核心价值理念为引领,将廉政制度建设作为关键环节,通过实行管理干部述职述廉制度、党员教师廉洁从教制度及党风廉政立体监督制度来强化规范管理,这样,才会真正推动以崇尚廉洁、鄙视贪腐为价值取向的廉洁文化的形成。

(五)机制创新是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对象是公权力的执掌者,但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应当是社会公众。由于廉政文化的形成是一潜移默化、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作为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关键环节及根本举措,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必须以机制创新为根本保证。在教师、工勤、学生等社会公众广泛参与下,在网络媒体平台开放透明的政策环境下,不断实现民主参与机制创新、民主监督机制创新及动力激励机制创新,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领导管理机制创新和干部聘任考核机制创新,通过实现机制创新,最终带动党建工作的创新,推动崇廉忌贪、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与廉洁文化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戴万津等.中国医科大学校史图志[M].沈阳:辽宁人 民出版社,2011.

[2]王林松,郭秀芝.中国医科大学岁月[M].沈阳:辽宁 人民出版社,2011.

[4]同志“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题词 70周年纪念[EB/OL].http://.cn,来源卫 生部网站,2011-07-16.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2)

关键词:中医院校;档案工作;校园文化

高校档案作为一种记录和反映高校发展历程和各种活动的载体,具有承载历史和文化的功能。而中医院校的档案工作更是肩负着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事业的重任。校园文化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面貌与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环境,它是全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所创作出来的用来反映他们在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理念、学习形态、思想意识形态、行为、信念上区别于其他群体的一种文化。中医院校更是如此,它们坚持以弘扬中医药文化为核心,强化中医的传承,突出中医药文化元素,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凸显中医药特色,使我国宝贵的中医药文化代代相传,成为闻名世界的文化遗产。

1中医院校档案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及制度文化,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支柱,制度是纽带。中医院校的档案工作多年来累积保存的各类档案资源和档案资料,无论是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存在还是以影像、声音等形式呈现,其实质上都是校园物质文化形式的体现。因此,可以说中医院校档案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资源,其丰富的内容、真实的历史记录、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在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基础,也是强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必要途径。档案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校园文化建设的成败。与此同时,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精神建设引领者档案工作者去探索、去开发隐藏在日常校园活动中的档案资源。因此,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与档案在某种程度上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关系。

2中医院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

2.1记载并传承校园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医院校的校园文化是记载着几代中医药人的集体智慧和成果的结晶,凝聚了中医药文化。文化传承是在空间上、时间上连续地传接和不断地发展。从档案本身来说,它的物质形态包括纸质资料、实物、照片媒体资料等,都是最真实的原始材料。校园物质文化包括了学校的硬件环境、学风、教育管理风格等,均可从档案中找到相关信息,从学校的校歌、校训、校徽,标语、教室建筑等,处处体现出学校的硬件环境和发展历史。而精神文化建设则是一所学校进校园文化的灵魂所在,反映出学校整体的精神境界、世界观、价值观、理想追求等,体现了一所高校的精神风貌和形象。对于中医院校来说,精神文化建设重点体现在大国医精神的发扬、医德的传承、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尊师重道、吃苦耐劳的优良品德等。中医院校的档案馆承担了传播学校文化、大国医精神的重任,因此,开发利用好医学院校的档案资源是传承和发扬校园文化建设的十分有效的途径。

2.2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详尽史料依据的作用

档案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档案就是对历史的真实记录。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真实发生的事情,它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可以给现在的人以启示。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过去的经验,离不开过去先辈们的努力。档案是真实的、客观的、可靠的,具有凭证价值的资料。而中医院校的档案则详细记录了过去该校教学、管理、文化等各项活动的记录,这些档案可以为高校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依据和保障材料。高校管理者们在设计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可以从过去的老照片、活动录像、录音和视频中寻找思路。2.3传播中医药文化教育的功能众所周知,在《高校档案管理办法》中已经明确规定了高校档案馆(室)不仅仅是收集、整理、存放、保管档案文献资料的地方,也是开展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而对于中医院校的学生来说,不仅是利用档案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也是对他们进行中医文化教育和熏陶。同时更要利用档案对学生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医德教育。由于学校档案所记载的信息都是经过层层筛选,既真实又具有极强的代表性。通过编写校史、大事记、人物档案、名医档案,树立学校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宣传该校的烈士、革命先烈,以教育内料、实物展览等各种形式感染学生、教育学生。总而言之学校档案所蕴含的文化内容都是真实的、客观的、积极的,更是有教育意义的。

2.4促进校史、医史文化建设的功能

中医院校的最大特点就是传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事业。医学院校收藏档案一方面是为促进学校发展建设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促进校史、医史文化建设。中医院校丰富的档案资源为学校建设校史馆、医史馆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和保障。校史馆建设中,从建校以来至今所有重大事件的照片,重大历史节点的实物档案都可以为校史馆增加一份有说服力的内容。中医院校不同于其他西医院校和综合院校,构建中医药博物馆是中医院校的发展使命。医史是一门十分博大精深的学科,中医药几千年的历史是十分值得我们炎黄子孙研究的,医学院校档案馆(室)所存的古代医学书籍资料等内容,古代的制药技术,以及其他档案资料都将成为我们研究医史文化、建设医史博物馆的重要依据。

3结语

总之,中医院校的档案资源十分丰富,保存档案的目的就是为人所用、为校所用,这样既发挥了档案的价值,也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更提升了工作效率。将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需要。作为中医院校,有效地利用档案资源,能够使学习形成具有中医药特色和传统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与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让学生能够充分地受到中医药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更重要的是有利于中医药大学以后的发展建设和高层次中医药人才的培养。

作者:杨思炜 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慧红,许洁.高校档案与校园文化建设[J].黑龙江史志,2008(5):22-23.

[2]刘宁.高校档案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探索[J].淮海工学院学报,2012,10(23):138-140.

[3]韦晓青.发挥高校档案功能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攀登,2011,30(2):127-129.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3)

>> 后继有人 少林武术 后继有人 登山事业后继有人 (之四)后继有人 坏妹子后继有人 榆林小曲后继有人 我国特许经营后继有人 金碧山水 后继有人 浅析电影《后继有人》的文学价值 “青苗计划”让企业后继有人 象龟“孤独乔治”后继有人? 薪火相传 后继有人 “党的事业后继有人” 北京琴书后继有人 后继有人 AMD RX580测试 影碟机后继有人 杏林春满济苍生 后继有人:盘点五大布冯接班人 发挥磁场效应 让全科医师后继有人 朱启南准备收枪入库 男子气步枪后继有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艺术 > 师徒情杏林春满 仲景学后继有人 师徒情杏林春满 仲景学后继有人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李建国")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岐黄传医理,神农尝百草。扁鹊传脉学,仲景论伤寒。传承是中医的根,传承是中医的魂。敬师传承是北京弘医堂的本和行。

优良的种子,有肥沃的土壤、适宜的阳光和水,才会蕃秀华实、繁育成林。举办“裴永清教授收徒仪式”,为的就是裴永清教授这样宝贵的名老中医种子,创造良好的繁育环境和氛围,为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让弘医堂践行的“弘国医济世,奉仁德待人”之精神发扬光大,让中医真传真承。育则枝繁叶茂,收当果实累累。

2015年8月3日,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裴永清教授学术经验传承工作”启动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此次北京弘医堂中医医院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裴永清共收徒7名。此次拜师学生中,衡水市中医院糖尿病科主任曹清慧,秦皇岛市中医院脑病科主任张惠利,是河北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邯郸市中医院脑二科主任靳秀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崔红生教授,是国家优秀中医临床人才。仪式上,裴永清教授大弟子、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徐文兵回顾了多年来跟师学习收获。裴永清教授热爱中医的精神、精湛的医术、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为大家所敬仰。

仪式上,裴永清教授接过弟子敬的一杯清茶,回赠送给弟子自己的学术经验著作,在扉页上题写着 “医乃天道,普救苍生。”提醒弟子们德术共进、淡泊名利、以普救含灵之苦为乐。裴永清教授对弟子提出三点要求:一是为人尊重孔孟之道。无论何时何地热爱祖国,孝敬父母,为人正直,讲良心,做善事;二是希望弟子们在医术上精益求精,自强不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三是希望弟子在事业有成的将来能把个人所学、所用、所悟化为经验传给后人,而不作为个人所私有,为中医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应尽的义务,无愧于古人、无愧于国人和培养自己的母校和老师。

即将出版的《裴永清医案医话》是裴老50余年临床经验、授业解惑、学术思想之结晶。其中每一例医案后面的《医话》部分,字字珠玑,临证心悟,古今之医案中难见其同,是传给中医后学的珍宝。二十多年前裴老的《伤寒论临床应用50论》出版,就成为《伤寒论》研究应用领域高含金量著作之一,并在日本翻译出版。回顾刘渡舟老在《50论》序中对自己最得意学生的评价,可窥见裴永清教授的中医成就和建树之高度。

刘渡舟老写道:“裴君永清,早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于1978年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为余之首届硕士研究生。由此得以相识相知。

裴君敬师重道,有古人风,且天资聪明,颖悟过人。事余有年,刻苦学习,继承余之所学,并以之指导临床,辨证论治见解超人。又以之研究仲景大论,提出之问题,探幽抉微,多有使我刮目以视之处,诚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者也。最近裴君以其所著之《伤寒论临床应用五十论》书稿示余,洋洋十数万言,颇多创见,而不落历代注家窠臼,使人阅后耳目为之一新。方今中医事业亟需后继有术之人,如裴君者,实属中医界有为之士也。”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4)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中医药老字号;路径

[中图分类号] G40-0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4?0053?03

一、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内涵

古代中国,老百姓和官员人等看病,均依赖于中医诊所、药铺等中医服务机构,以及走街串巷的 “郎中”。中医药老字号,是其中规模最大、技术最优的中医服务机构,具有诊疗疾病、研制药物、销售药物三大社会功能。以同仁堂、胡庆余堂、陈李济、九芝堂、鹤年堂等为代表的一批批中医药老字号历经岁月磋跎,百折不挠,艰苦创业,逐渐形成了“医、药、商”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格局,创造了中医药文化生命力的奇迹。作者认为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内涵结构应从精神、制度、行为和物质四个维度加以解读。

(一)“厚德载商”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观念形态和文化心理,是造就中医药老字号基业长青的的核心文化。如同仁堂“同修仁德,济世养生”的企业精神,“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以义为上,义利共生”的经营哲学,“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质量观等文化;胡庆余堂“戒欺”文化;陈李济“同心济世”文化;九芝堂“药者当付全力,医者当问良心”文化。

(二)“依序遵行”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观念形态的转化,是链接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硬软外壳的桥梁。如同仁堂设立了一条严格的“族规”―分店不称同仁堂,仅可在店名前冠以“ 乐家老铺” 四个字;“采办务真”“修制务精” 和“真不二价”是支撑胡庆余堂“戒欺”文化的铁定规则;陈李济最早实行“职业经理人”和“董事会”制度,商号从一开始就采取了资本合作,实行“两姓合股经营,两族轮流选任司理”。

(三)“德行合一”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是一种处在浅层的活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软外壳。如中医药老字号坚持分赴各省及关外选用产地、季节、货色真实的地道药材。制作工艺精益求精,针对不同药物,注重药性,不惜工本,专制制药工具,如金铲银锅。当顾客对药品微露不满时,立即收回原药或投入香炉以焚之,并准定在一二天内赶制好药调换。坚持为贫困病人、赶考考生无偿送药。

(四)“寓意释义”的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最为具体实在,构成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的硬外壳。如字号、富有特色的店铺设计、牌匾楹联、独特的产品、技艺、店员的绝活、字号故事等。尤其,同仁堂特设“下洼子门”方便患者;胡庆余堂自设养鹿园;鹤年堂在每一品种的包装内都放有“ 图说内票”,票上印有药名、产地、气味、主治何病和药的图形,更能体现出中医药老字号独特的物质文化。

二、中医药院校培育创业文化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需要

文化的传承创新是高校的第四大功能,中医药院校理应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文化的使命;中

[收稿日期] 2014-06-16;[修回日期] 2014-07-23

[基金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机制研究”(2012SJB880061);学校 “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13年度课题“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研究”(JP2013/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云龙(1977-),男,江苏阜宁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处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郑晓红(1972-),女,江苏六合人,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中医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药教育. 马新飞(1982-),男,江苏金坛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医药老字号是集医疗、保健、养生、制药、买卖、流通等于一体的专业性、行业性实体。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研究中,相对于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一直处于较隐性位置;随着创业文化的演进,中医药创业文化的研究日趋显性价值。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承载着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的使命,有助于缓解中医药院校文化惯性和体制创新的纠结。所谓文化惯性指的是在既定文化形成后,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以及这种文化作用于人们实践活动的内在力量。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院校主流文化,在新的文化时代中,要适时适当地与新兴文化进行耦合,势必需要进行体制创新。创设新的、更能有效激励人们行为的制度、规范体系来实现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二)贯彻落实教育部指示精神的需要

教育是出于社会与人的发展需求而存在的,又会由于社会与人的时代变迁而不断变革。随着创业文化的崛起,教育部印发《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和《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两份文件对现阶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作出具体部署。教育顺应着当前文化形态的变迁,更能体现出文化与教育的相互依存关系。教育作为文化传递的工具,又有其理论的滞后性,培育校园创业文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教育部相关创业教育文件精神的落实。

(三)中医药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它能不能给学生们提供一种精神资源,这种资源能否帮助他们应付各种环境和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发展他们的人格和才智,而不被环境所奴役。在这奏唱创新创业强音的时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要想创新创业精神常青,必须形成创业文化。有文化,精神就不会倒,精神还会在文化中充盈着新的力量。在中医药院校,传统中医药文化天地一体、天人合一、天地人和、和而不同的思想基础,整体观、系统论、辨证论治的指导原则,以人为本、大医精诚的核心价值,深深影响着每一届中医药学子的认知方式和价值取向;中医药老字号历经百年沉淀的创业品质为中医药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精神资源和无形资产。培育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能够把传统文化内涵渗透到时代学子的创新创业学习实践中,能够把时代学子创新创业的感性愿望提升到理性探索层面,有效提高他们的开拓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中医药创业文化有助于学生接受良好的创业教育,随着创新创业知识的增长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生创新创业观会逐步确立起来。

三、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内容及其培育路径

传统中医药文化所蕴育的创业文化精髓,赋予了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鲜明的特征和丰富的内涵;作者基于传承和发展中医药创业文化视角,从创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探索创业文化的培育路径,形成中医药文化与创新创业文化共生、共促的中医药创业文化模式;为中医药学子设定“创业遗传代码”,造就不断适应时代需要的中医药人才(如图1所示)。

图1 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培育路径示意图

(一)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承传

传统中医药老字号厚德载商、依序遵行、德行合一和寓意释义的创业文化,与消费者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结,能够充分满足消费者生理的、心理的和精神的需求,为中医药老字号和消费者创造和实现了价值。置身于中医药文化之中的中医药学子,由然而生一种人文文化气息,更能认识和理解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借此激发创业激情与智慧,提高自身创业警觉性,善于发现和抓住机会,勇于实践,争接地气,最终形成一条有利于校园创业文化培育的良性循环通路。

(二)中医药院校创业文化的培育

1. 创业的精神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精神文化的培育,在递承中医药老字号创业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还应凸显以下三点:

(1)树立中医药学子文化创业理念。中医药文化底蕴深厚,中医药老字号的创业文化弥足珍贵,中医药院校学子文化创业有着独特的行业优势。所谓文化创业是指基于中医药文化,发展中医药产业。原由有三:一是文化创业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医药文化蕴藏着生生不息的、取之不尽的资源;二是随着健康观念和医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大健康”产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未来将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医药文化产业将获益;三是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医药作为中国文化的遗传因子必将加速在世界各国的传播进程。

(2)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文化氛围。中医不适合建立大医院,设立门诊、诊所或连锁店成为造福人类的主要方式。中医创业可归属于微创业范畴,具有投资微小、见效快、可批量复制或拓展的特点,适合中医药院校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中药材经营项目也同样适合。加强中医药院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崇尚合作”的创业文化氛围营造,给创业学子以更大的自由度和空间,创业教育才能因人而异,辩证施教;同时,把创业学子置于创业信息流中,以提高遇到创业机会的概率,才能孕育出更多的中医药界创业精英和创业项目,才能推动中医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3)弘扬中医药学子时代创业精神。创业文化是内生于市场经济的一种特殊文化。创业文化的载体或表现路径其实就是围绕创业的整个商业价值链上的一些列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活动发生的理念、价值观和信息等。培育创业文化具体地说,是培育以创业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创业文化,并渗透进创业文化的制度、行为、物质层面。创业精神把职业要求内化为信念、道德和心理的力量。使创业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乐观的情绪、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在任何环境下都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市场规则、公序良俗。

2.创业的制度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固化于制,一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内部机制。学校要高度重视,认真引导并组织落实,部门学院形成共识,通力合作,细化职责,健全制度,厚其内涵,实现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有机结合,形成创业文化培育一体化指导服务体系。二要构建创业文化培育的外部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府导向与扶持机制建设,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筹资机制和人才资本蓄养机制。目前,重点要系统研究校内、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基地、创业园、科技园等规范化建设及有效运行实践工作机制,要建立社会企业参与机制,使更多中医学子积极参与基地建设、项目培育、人才培养以及成果转化。

3.创业的行为文化培育

培育创业文化必须外化于行。创业行为文化作为创业文化“动态”的部分,要以提升中医药院校师生的生命质量为切入口,以中医创业文化理念来改变其行为方式,最终实现其生命状态的改善,尤其学生的精神状态、文明举止、行为习惯等的改善。基于此,创业典型的生成是一个最直接的显性指标,创业典型是创业文化的特定产品,创业文化是创业典型的特有的生存方式和生命状态,创业典型的生成是实现创业文化自觉的前提和基础。

4.创业的物质文化培育

中医药院校创业物质文化是中医药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在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界的、显形的物化文化,是创业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其内涵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创业课程、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创业典型案例、创业一条街、创业模拟实训平台、创业园、科技园以及创业网、创业社团、创业教育成果等。这些创业教育的物质基础承载的那种无声的立体的多维的文化,隐含和记载着创业精神,为师生提供宝贵的物质需求和精神养料。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5)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BT)]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 “和”的精神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 “仁”的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 3.3 “精”的精神 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 “诚”的精神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 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 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 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 《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 小结

党的十八大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5]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6)

    中医养生丹术的内涵与实质

    1.中医养生丹术的概念“丹术”一词见于宋代张君房《云笈七签?金丹金碧潜通诀》:“丹术着明,莫大乎金火。穷微以任化,阳动则阴消,混沌终一九,宝精更相持”。又云“丹术既着,不可更疑焉!故演此诀,以辅《火记》焉!庶使学者取象”。《云笈七签?丹论诀旨心照五篇》又谓“不知此妙,不可言修丹术事”。《火记》是《周易参同契》所载的上古养生典籍,故所谓丹术是养生的方法。中医典籍《泰定养生主论?杨易跋》谓王珪“慕丹术,尤邃于医”。王珪是元代名医兼养生家,享年九十而卒,其遗物有“柴关丹灶药栏之属”等,说明他生前经常进行外丹烧炼或中医药物的炮制。其着作《泰定养生主论》谓自己“飞金精于肘后,炼玉液于丹田,未尝思想,皆出自然。但风火盘旋,龙虎交战,已尝逐尽寒邪痛疾”。他认为,“神仙之道,丹经万轴,妙在铅火二字神方道术,未尝不欲济人,亦未尝不诫人,谨传授者,盖得人则传,道不虚行”。可见这里所谓“丹术”,即是内丹术和外丹术的统称。由于丹术的实质是通过药物或自我修炼追求长生不老和如何成为“神仙”的学问,是专注于提升生命健康境界的养生学术,与古代中医方技流派之一的“神仙家”学术范畴和内涵一致,所以本文将之称为中医养生丹术。

    2.古代的中医养生学术中医学在古代被称为“方技”,《汉书?艺文志》谓“方技者,皆生生之具,王官之一守也。太古有岐伯、俞拊,中世有扁鹊、秦和,盖论病以及国,原诊以知政。汉兴有仓公。今其术晻昧,故论其书,以序方技为四种”,即是说方技乃是政府所担负的医疗与养生职责,古代的名医岐伯、扁鹊、仓公等都是精通方技的高明医生,可以论病及国,原诊知政,现在这种技术已经不能传承彰显,所以只能通过有关的图书记载来研究。其学术可以划分为4类,即神仙家与房中家、经方家、医经家。并对四者作出界定,“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深浅,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房中者,情性之极,至道之际,是以先王制外药以禁内情,而为之节文”。“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聊以荡意平心,同死生之域,而无怵惕于胸中”。从上述分类和定义可以知道,古代的医经家实际就是今天的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经方家则是专门遣方用药、攻病疗疾的方法,房中家则是节欲保精、情志调适的技术,神仙家则是如何永葆青春、追求延年益寿和长生不死的实践活动,实际就是今天所说的养生,所以古代的神仙家与房中家,就是今天的中医养生学术。由于房中家历来隐而不显,虽然流变为内丹双修流派,但仍然不能作为学术公然讨论。所以,神仙家始终居于养生学术主流地位。

    3.中医养生丹术就是古代的神仙家学术从神仙家的定义来看,其学术是专门研究如何保持生命的本真而超越形体的学问。所以,神仙家既是道家“长生不老”目标的追求者,又是中医养生最高养生目标的实践者,“仙”与“医”实际高度统一。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就是通过性命双修而达到免除疾病、健康长寿乃至生理和心理超越的神仙家学术。据孟庆云先生考证,今天的“中医”与《汉书?艺文志》中所言“方技”之“中医”全然不同,前者是我国沦为殖民社会西医传播普及后才产生的与之相对的概念,其内涵缩小为“医经家”与“经方家”的综合甚至部分综合,重点已经偏向于以“疾病”为对象的中医特色的“治疗”;后者则是涵盖了一切人体生命、生理、病理现象的以“健康长寿”为目的全方位的“医学”。所以,中医养生丹术实际是古代“方技”中的神仙家学术,也就是传统医学全面涵盖的养生方法和技术。

    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

    1.中医养生丹术的渊源现今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而且认为外丹术产生于战国与秦汉方士为长生不老的“仙药”追求,而内丹术则始于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成书时期,并发展成为后世“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实际上,以“性命双修”为标旁、以“精气神”三品药物养炼为内容的内丹术和外丹烧炼由来已久,儒家“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和神仙家“保性命之真”的理念在很早就已提出并付诸实践。王沐先生指出,“现存文献中记载内丹功法的,以东周安王时期的《行气玉佩铭》为最早(公元前380年制戍,距今已二千三百多年)其内丹功法,似为近代的小周天丹功,包括行气、炼、化的过程,这说明我国战国初期丹功已成”。从成书于东汉以前的中医祖典《黄帝内经》和《神农本草经》来看,中医方技实际是养生丹术理论的实践经验总结。如《神农本草经》上品药物“几乎完全是道家炼丹服后以求健康长寿甚至成仙的理论”。三品药物中具有诸如轻身,不饥,不老,延年的养生药物高达211种,占58%。《黄帝内经》中也有大量的内丹养生理论和方法,当代丹道学术大师胡孚琛指出,《黄帝内经》是丹家宝典,“是指导内丹修炼的着作”。“《黄帝内经?素问》首卷《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金匮真言论》及《阴阳应象大论》等,诚为修道炼丹之通理”。所以,古代中医学术实际是以内丹术和外丹术为主要内容的养生丹术之渊薮。

    2.中医养生丹术的流变秦汉以来,由于“焚书坑儒”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得以追求“长生不老”的外丹术和内丹术成为“怪力乱神”而受到主流社会排斥。如《汉书?艺文志》对神仙家的评论谓:“然而或者专以为务,则诞欺怪迂之文以益多,非圣王之所以教也。孔子曰:‘索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不为之矣’”。故魏晋以来,神仙家学术开始分化,内丹学术游离于“中医”学并逐渐分离划归道家学术,而外丹学术则与“中医”融合成为“中医”学的组成部分或研究对象。由于东汉末年道教的产生恰恰为丹术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土壤,所以后世学者大多将丹术划归入道家或道教学术范畴,并将华佗、皇甫谧、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大医贴上道士标签,所以后世直至近代皇家贵族服食丹药求仙多有道士参与其中。而历代医家在医疗活动中也十分重视精气神传变转化的实证体验与“内景隧道”的返观照察,从而印证经络脉象以指导临床,所以都兼习内丹术,明清时期的命门、气血理论都是受到内丹学术影响后中医理论的提升。近代名医潘箬泉、恽铁樵、章次公、秦伯未、施今墨等人,都曾向陈撄宁等丹道大师请教切磋养生学术。这都说明,神仙家的养生学术虽然分化为以道士为主的内丹修炼群体和以医生为主体的外丹烧炼与医疗群体,但二者始终相互交织发展,融合渗透,故丹术实际始终是中医养生治病理论与方法的重要内容。

    3.中医养生丹术的传承现状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自信心丧失殆尽,将国家的积弱归咎于传统文化,而近代西方科学的传入,以及西医学术范式和“查病、治病、防病”导向的“分子-生物”医学模式主导地位的确立,中医学界不自觉地参照西医标准削足适履,将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重点转向对“疾病”和“治疗”的关注,使得以未病先养、提升健康、心理超越、心灵升华的传统养生学术与参照西医学构建的狭隘的现代中医学脱离。所以中医“蛋糕”不仅越做越小,而且淡化了“治未病”这一先进的理念,使中医优势无从谈起,中医自然而然走上了式微的道路。加之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对传统的割裂,使人们视古人追求“长生不老”的养生学术为迷信而不去研究,甚至嗤之以鼻,不愿了解一顾。在现实西方文化强势地位和唯“科学化”舆论导向下,中医无法摆脱“治病”的逻辑与定位,许多中医从业者都按照西医的标准来改造中医,“上工治未病”成了一句空话,作为中医养生精华的中医丹术反而在中医界无人问津,仅有极少数中医人士将神仙家学术作为以治病为目的“医学”之余事私下进行研究。而中医业外研究者大多着眼于中医学与道教、道家养生学或内、外丹学术关系的研究,或者从生命科学、生命哲学、人类学角度研究。虽然胡孚琛先生等社科界学者有关论着中涉及中医养生丹术的理论,但所占的比重非常之小,而且对中医学术的影响甚微。结果导致中医养生“阵地”被一些并没有中医内涵的洗浴、娱乐项目占领,社会上所谓的“中医”养生大多沦为非法行医或变相的治疗活动,故而中医养生丹术实际面临传承断裂和消亡的危机。

医学精神的传承篇(7)

摘 要 医者仁心,仁者方显大爱,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然而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中国古代名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白求恩、南丁格尔精神以及身边的汤益民老人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德,诠释的就是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需要坚守这种职业精神,而且要努力使其发扬光大。

关键词 仁心 仁术 精 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9.171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中国伦理学说的根本,“仁”是“爱”的演绎和诠释,医者仁心,仁者方显大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行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大医精诚》)。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孙思邈早在1000多年前就给了我们标准答案:“大医精诚”。所谓行大医者以解决众生疾苦为大,而只有具备精诚者,方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的品德。

在中华文明史册的长卷中,记载着许多“名医”,他们无不胸怀大爱。如:扁鹊救世济人直言不讳,华佗广施仁爱不分贵贱;孙思邈为民救世力求精诚,李时珍遍尝百草著书济世,叶天仕谦逊好学再树新风……上述名医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他们毕生恪守着爱的信念,成为后学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自古以来,良医视道德修养为职业生命,将“大医精诚”奉为圭臬,以自己的一生传递着心中的大爱。

西方医学把尊重生命、救死扶伤视为医者的天职,这是对医者仁爱的另一种诠释。50多年前,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的崇高境界和高尚品质,并号召全体共产党人向他学习。

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和现代护理教育的奠基人弗洛伦斯·南丁格尔被誉为“提灯女神”,她毕生致力于护理的改革与发展,坚持信念、忠于职守、无私奉献,排除一切困难建立了特殊功业,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成为19世纪出类拔萃、世人敬仰和赞颂的伟大女性。

中国历代名医的道德操守,白求恩的精神,南丁格尔光辉事迹影响了我国一代又一代医务工作者。他们情系患者,胸怀大爱,为后来者树立了典范。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位为中医药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他的事迹同样令人们感动。

他就是全国著名心血管专家、中西医结合医学家、江西名中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主任医师,原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共产党员,年逾八旬的汤益明同志,在他的从医生涯中,始终充满着爱。

他对祖国的爱,赤胆忠心。汤老祖居香港,1949年,17岁的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广东岭南大学(现广州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医学,1954年毕业。毕业时正值建国初期,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为了振兴祖国的医学事业,他怀着一腔报国热情,毅然放弃了境外的优越条件,留在了大陆,扎根革命老区江西。“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选择”。这就是汤老真挚朴实的表白。

1956年3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他响应党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号召,参加了江西省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自此,他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振兴祖国的中医药事业融为了一体。先后在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江西省人民医院、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等单位任科主任、副院长、副所长等职,为发展江西中医药科研、教育与医疗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对事业的爱,精益求精。汤老悬壶济世50余载,业绩斐然,上世纪90年代初成为我国首批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期刊杂志逾百篇。科研课题立项20余项,其中部级1项,省部级5项。

他曾获卫生部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1等奖;他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任命为第2届中医专家学术传承导师;他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理,对病变机理相同的高血压左室肥厚和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先后立项进行临床研究,获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他还获得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西医结合贡献奖、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授予的“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等一系列奖项。

2009年主编《汤益明临证经验精粹》一书,该书为“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项目”,获国家优秀图书出版基金资助,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发行。

2010年申报国家中管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汤益明传承研究工作室”,已立项,获建设经费50万元。

汤老虽近耄耋之年,却耳聪目明,头脑清晰,思维敏捷。尽管他早就功成名就,但依然孜孜不倦地坚持学习。读书看报,做笔记、写文章。他时刻关注专业学科前沿动态。无论是出差讲学,还是探亲访友,都不忘去当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了解各地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等专业学科研究进展。并根据笔记整理成综述文章,投诸相关刊物,供科研人员和临床医生参考。在他家里,读书笔记有厚厚的几十本,记录文字达数百万之众。

在江西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在江西省中医院国医堂专家诊室,在南大医学院和江西省中医药研究院的图书馆,在每1次义诊的行列……依然处处可以看到汤老熟悉的身影;在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的会场,在继续医学教育的课堂上,在健康科普宣传的活动中……依然处处可以听到汤老熟悉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