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淡水资源的来源

淡水资源的来源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0 14:53:24

淡水资源的来源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1)

关键词:淡水资源 合理利用 科学节水 措施

我们国家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然而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再加上中国大部分国土面积处于地球上环太平洋和北纬20°-40°两个自然灾害频发带[1] ,每次旱灾和涝灾的发生都使得淡水资源更加紧张。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治水安邦”的古训,因此能否合理利用中国短缺的淡水资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而科学节水更是迫在眉睫。

中国淡水资源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1. 人均占有量少,1997 年中国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为2291立方米, 在世界153个国家(地区)中排第121位,属于淡水资源脆弱国家。目前中国有660个城市存在水问题,300多个城市缺水,其中108个城市严重缺水 。

2.分布不均匀,水土组合分配不平衡。地表水资源是南多北少, 80%的淡水资源集中在长江流域及以南的地方, 供给38%的耕地。北方黄、淮、海、辽流域以9%的淡水资源供给42%的耕地。地下水资源也是南多北少,以“年均地下水模数”( 即单位面积地下水资源量) 衡量, 南方北方差距更大, 南方的“年均地下水模数”是北方的3.5 倍。

3.随季节变化大,春涝夏旱。具体的说,一般全年60% 的降水集中在夏秋的3-4个月, 冬季仅占15%以下。

中国淡水资源分布情况不容乐观,所以中国必须根据淡水资源的具体情况合理利用淡水资源。中国的淡水资源用途广泛,但是用水过程中最大忧患是淡水资源的浪费,主要体现在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中。

1、工业用水的浪费:例如,中国生产一吨钢耗20- 40 立方米,而发达国家只需6立方米左右。

2、农业用水的浪费:我国平均毛灌水定额9 075 m3/ hm2, 渠系利用系数只有014-016, 约有一半的水被白白浪费。

3、居民生活用水的浪费: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至少达到20%。

针对中国的淡水资源浪费问题,国家和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节水。

1、适当提高水费:目前国内的水费偏低, 而提高水费, 确定合理的水资源价格, 就可以引导用水人调整用水行为及方式, 引导用水单位调整生产行为, 迫使用水人和用水单位对水资源进行重新配置, 促使水资源从低效益向高效益的用途转移, 从而最终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

2、规划工业节水:水是工业的血液,所以在工业生产上必须调整产品结构,开发节水设备,改进生产工艺,建立节水型企业。

3、提倡农业灌溉节水:目前阶段北方的灌溉仍是传统的漫灌, 水资源浪费严重。如果农业灌溉用水的利用率提高0.2-0.3, 则全国农业可节约用水760亿-1140亿立方米, 北方地区每年农业节水也可达300 亿立方米左右, 而工业与城市节水也具有一定潜力。

4、多修筑储水、排水设施,充分利用地形修建小型水库等措施把旺季的雨水等储存起来,以备干旱之时所用,同时可以防止涝季造成水灾,使各地涝季水多了有处排、有地方存,旱季有水可以用。

淡水资源是人类生存所必需具备的重要资源,随着当今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淡水资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中国的淡水资源保护已经上升了新台阶,但是中国仍面临严竣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因此, 我们应该做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工作, 根据人口、经济和水资源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到合理的利用水资源。采取措施鼓励节约用水, 惩处浪费水的行为, 做到更好的利用淡水资源;使淡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这样,中国淡水资源的明天将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仪垂祥.非线性科学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2]景跃军, 王胜今.中国未来发展面临的淡水资源问题及对策[J].人口学刊,2000(4):3-7.

[3]周光召.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J].科学,1999,(1) .

[4]张寿全,黄巍.中国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9,9(2) .

[5]张思平.流域经济学[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

[6]张春园,张岳,任光照.关于我国淡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R].全国暨地方政协人口资源委员会工作座谈会论文, 1999.

[7]青爱.我国农业用水浪费严重[J].南京农专学报.2001(2):104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2)

一、中国的淡水资源的现状

1、我国淡水资源总量较多,但按人口、耕地平均占有水平很低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比,我国淡水资源问题比较严重,尽管我国河川径流总量居世界第六位,仅低于巴西、苏联、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但是由于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按人口、耕地平均,人均和亩均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量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左右,亩均占有量仅为世界亩均占有量的3/4。据对149个国家和地区的最新统计,中国人均占有量已经退居世界110位。因此,正确处理好水及人和人及于水两方面的关系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艰巨复杂。

2、我国淡水资源在地区上分布不均,水土组合不平衡。我国的水量和径流深的分布总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并且与人口数耕地的分布不相适应。81%集中分布在长江及其以南地区,而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6%;淮河及其以北地区耕地面积占全国64%。

3、我国降水及河川的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我国主要河流都出现过几年来水较丰和几年来水较枯现象。例如黄河在过去几十年中曾出现过连续9年(1943—1951)的丰水期;在近几十年内也曾出现过连续28年(1972—1999)的少水期,其中断流21年,而且在1991到1997年间是年年断流,总断流时间是717天,平均每年断流102.4天。降水量和径流量在时程上的这种剧烈变化,给淡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要充分利用淡水资源势必修建各种类型的水利。

4、是淡水资源污染波及全国。如果从淡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上说,中国缺水主要是指北方区域的话,那么,淡水资源的污染却是一个具有全国性的问题。而且,越是丰水区和大城市,越是人口密集地区,往往污染越是严重。结果丰水区出现水质性缺水的现象。这是中国淡水资源更为严重的问题。最近,中国水利部门对全国约700条大中河流近10万公里的河段进行水质检测,结果是近1/2的河段受到污染,1/10的河段被严重污染,不少河水已失去使用价值。另据调查,目前全国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部分流域和地区,水污染已从江河支流向干流延伸、从地表向地下渗透、从陆域向海域发展、从城市向农村蔓延、从东部向西部扩展。近年来中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吨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吨,其中约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

5、用水效率低和过度开发并存。首先是用水效率低,而且,越是缺水的地方,效率就越低。比如,严重缺水的黄河流域,农业灌溉大量采用的还是大漫灌方式。宁夏、内蒙灌区,每亩农地平均用水量都在1000立方米以上,比节水灌区高几倍到十几倍;农业用水利用率普遍偏低,目前,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倍~2.5倍。农业用水如此,工业用水也是如此。目前中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远低于先进国家75%的水平,单位GDP用水量是先进国家的十几倍到几十倍,一些重要产品单位耗水量也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6、对淡水资源过度开采的情况日趋严重。比如海河流域,海河流域是中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大部分地区和山东、山西、内蒙、河南部分地区,区域内有26个大中城市。这个地区也是中国最为缺水的地区,人均只有293立方米。这些年来,这里的社会经济的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同20世纪50 年代比,人口增加一倍,灌溉面积增加6倍,GDP增加30多倍,使得总用水量增加了4倍,大大超过淡水资源的承载力。结果,地表水、地下水长期过度开采,开采率达到98%,远远超出40%的警戒线。据水利部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国地下水超采区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56个,扩展到目前的164个,超采面积也由8.7万平方公里扩展到18万平方公里;年均地下水超采量超过100亿立方米,有6万多平方公里的地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沉降。一方面,中国的淡水资源就不够丰富;另一方面,用水的浪费,水质的严重污染,使得可用淡水更加紧张。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缺水现象由局部逐渐蔓延至全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影响。据统计,在正常年景下,中国缺水总量估计已达400亿立方米,“十五”期间,农田受旱面积年均达到3.85亿亩,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全国农村有3.2亿人饮水不安全。有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较为严重缺水的有110座,缺水和水的污染,对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都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措施

面对淡水资源的严峻挑战,中国的决策层和普通百姓都开始行动起来。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淡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和挑战,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并提出了树立科学发展观、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等非常重要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针。值得注意的是,“十一五”规划,第一次提出了有关淡水资源必须完成的具体管理指标,比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0%。

(一)是加快南水北调工程进度。

中国闹水荒,主要是指北方。特别是近20年来的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淡水资源南多北少的趋势更加严重。这种由自然、地理、气象等因素所形成的淡水资源分布情况,单用软科学的办法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必须用硬办法。正在进行中的南水北调工程,就是硬办法之一。“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快南水北调工程。

(二)是进一步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十五”计划就提出的一项战略措施。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它是解决中国干旱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进入“十一五”以后,同过去相比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深化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中,特别强调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和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不再是GDP决定一切,而是把包括节水指标、治污指标在内的综合性指标,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依据。

(三)是加快淡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

1、完善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淡水资源管理体制。重点是合理划分流域与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取用水总量控制、水功能区监督和水量调度管理职能,探索建立流域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机制。同时,加快淡水资源统一管理进程,对有关资源管理的职能进行归并,强化各区域淡水资源监督管理的能力。鼓励用水户参与用水管理,通过多种形式使用水户参与到水量分配、水价制定等水管理事务中来,促进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的形成。

2、推进水务体制改革。重点是,建立健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责权明晰、运转协调的水务管理体制。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积极推进水务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筹资、市场运作、企业开发的水务良性运行机制。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水务投融资机制。加强政府对水务市场的监管,构建有利于水务行业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和配套改革措施。整合水务产业,培育跨区域的大型水务集团,推进水务行业产权制度改革。

3、创新淡水资源管理的内在机制。其中包括,充分发挥市场在淡水资源管理中的作用,通过经济手段的运用,促进全社会建立节水防污的内在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建立科学合理、促进淡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水价形成机制。开征中央电厂和农业用水淡水资源费,研究制定促进节水的淡水资源费收取机制。合理提高水利工程供水水价和城市供水水价。全面开征污水处理费,并调整费用水平。实行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适当拉开高耗水行业和其他行业用水差价。制定水权交易市场规则,规范水权转让价格,推进水权有偿转让,实现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据了解,到2010年,中国将初步建立起我国节水型社会的法律、行政、经济技术政策、宣传教育体系,万元GDP用水量降低20%;全国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45提高到0.5,全国农业灌溉用水基本实现零增长;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0%;服务业用水效率接近同期国际先进水平。我们坚信,这些目标一定能够达到。

三、结语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3)

    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20世纪初,国际上就有"19世纪争煤、20世纪争石油、21世纪争水"的说法,第47届联合国大会更是将每年的3月22日定为"世界水日",号召世界各国对全球普遍存在的淡水资源紧缺问题引起高度警觉。 从全球范围来看,根据联合国统计,全球淡水消耗量20世纪初以来增加了约6-7倍,比人口增长速度高2倍,全球目前有14亿人缺乏安全清洁的饮用水,即平均每5人中便有1人缺水。估计到2025年,全世界将有近1/3的人口(23亿)缺水,波及的国家和地区达40多个,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被联合国认定为世界上13个最贫水的国家之一。我国淡水资源总量名列世界第六,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 l/4,位居世界第109位,而且水资源在时间和地区分布上很不均衡,有10个省、市、自治区的水资源已经低于起码的生存线,那里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不足500立方米。目前我国有300个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他们主要分布在华北、东北、西北和沿海地区,水已经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2010年后,我国将进入严重缺水期,有专家估计,2030年前中国的缺水量将达到600亿立方米。因此,为保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淡水资源问题的解决已迫在眉睫。

二.解决水危机的途径--海水淡化

    地球表面的2/3被水覆盖,可谓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地球上水的总储量中97%是咸水(包括海水和苦咸水),在余下的3%的淡水中,又有7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冰川、冰雪。人类实际可利用的淡水只占全球水总量的0.7%,而且大部分属于不可再生的枯竭性地下水。

    解决淡水紧缺问题有很多途径,核心原则是"开源节流",地表水资源较丰富地区,可建蓄水工程;地表水资源贫乏地区,可实施跨流域调水;海水和苦咸水淡化;此外还有废水利用、治理水污染、节约用水等。

    "开源"方面,在我国,地下取水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为此几十年来兴建了一批大型蓄水工程和跨流域调水,并大力提倡和推动污水回用和水的再利用。但兴建新的蓄调水工程,投资比过去大大增加,而跨流域引水则随着调水距离越来越远,调水成本越来越高,加上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和间接经济影响以及引水的质量问题,远距离调水的传统办法正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而最为关键的是,这些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我国淡水紧缺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我国海岸线的总长为32647公里,被列为海洋大国,而且沿海和中西部地区拥有极为丰富的地下苦咸水资源,在地下取水和跨区域调水受到越来越多的条件限制的情况下,开发利用海水和苦咸水资源,进行海水(苦咸水)淡化就成为开源节流、解决我国淡水紧缺的一条有效的重要战略途径。而且,发展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向大海要淡水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共识。

三.海水淡化技术及发展

1. 海水淡化方法

    海水淡化,亦称海水脱盐,是通过装置和设备除去海水中盐分并获得淡水的工艺过程。海水淡化的方法可分为蒸馏法和膜法。

    海水淡化的蒸馏法主要有:多级闪蒸(msf)、低温多效(lt-med) 和压汽蒸馏(mvc)三种技术。前两种技术主要采用蒸汽作热源,多与电厂结合、抽取透平的乏汽制造蒸馏水。压汽蒸馏技术是 利用热泵蒸发技术,它仅使用电能,应用对象主要是没有热源的岛屿地区。膜法主要指反渗透(ro)技术,它利用半透膜,在压力下允许水透过而使盐分和杂质截留的技术。

    海水淡化是当今世界竞相研究的高新技术,美、法、日、以色列等国的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而且已形成海水淡化产业。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也培养和锻炼了自己的海水淡化专门人才,组建了一些专门科研开发机构,在蒸馏淡化、反渗透两大技术领域,经过几个五年计划的攻关,多项工程的实践,已具有较丰富的经验。但由于人们对海水淡化的认识不完全,国家经费投入少,使这项技术不能得到很快地发展。

2.海水淡化的能耗与成本

    在海水淡化技术已成熟的今天,经济性是决定其广泛应用的重要因素。在国内,"成本和投资费用过高",一直被视为是海水淡化难以大胆使用的主要问题,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认识"问题。

    目前世界上常用的淡水取用方式主要有地下取水、远程调水和海水(苦咸水)淡化三种。开采地下水作为一个重要的开源措施,工程量小、成本低,这是很吸引人的优点,但地下取水受资源条件限制很大,而且许多地区多年来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已形成地下漏斗,造成房屋倾斜,甚至导致了海水倒灌等环境危害,地下水的开采已经受到制约。

    远程调水,目前并没有把工程投资费用以及被引水地区的间接经济损失计算在内,仅以日常运行费用、管理费计算其成本,这与真正成本相差很大。其实引水工程,除了巨额的投资之外,还要占用大量耕地,还存在被引水地区的环境危害等问题。如引黄济青(岛)工程,占地达6.2万亩,还会造成黄河断流、植被破坏等生态环境问题,而生态环境的破坏在经济上是难以估量的。80年代实施的引滦入津工程,时至今日每立方米成本仍达2.3元左右,距离天津市民的用水价1.4元有0.9元的政府补贴。专家预测,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后,长江水流到北京,按现行不变成本计算,综合成本在5元/立方米以上,甚至有专家预测每立方米将达20元。美国有资料认为,远程调水超过40公里,成本将超过海水淡化。

    对于海水淡化,能耗是直接决定其成本高低的关键。40多年来,随着技术的提高,海水淡化的能耗指标降低了90%左右(从26.4kwh/m3降到2.9 kwh/m3),成本随之大为降低。目前我国海水淡化的成本已经降至4-7元/立方米,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则降至2-4元/立方米,如天津大港电厂的海水淡化成本为5元/立方米左右,河北省沧州市的苦咸水淡化成本为2.5元/立方米左右。如果进一步综合利用,把淡化后的浓盐水用来制盐和提取化学物质等,则其淡化成本还可以大大降低。至于某些生产性的工艺用水,如电厂锅炉用水,由于对水质要求较高,需由自来水进行再处理,此时其综合成本将大大高于海水淡化的一次性处理成本。可见,如果抛开政府补贴等政策性因素而单从经济技术方面分析,海水淡化尤其是苦咸水淡化的单位成本实际上是很有竞争力的。

几种淡水获取方式的成本比较单位:元/立方米

取水方式 平 均 成 本 开采地下水 限制开采量 远程调水 引滦入津:2.3元/立方米(直接成本) 南水北调:5-20元/立方米(到北京平均水价) 海水淡化 海水:4--7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苦咸水:2--4元/立方米(综合成本)     在我国,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良性的水价形成机制,自来水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政府负担着巨额补贴,自来水的价格普遍偏低,目前自来水的价格一般为1.5-2元/立方米,随着淡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化规模效益的显现,海水(苦咸水)淡化的成本将会越来越低。2000年10月朱熔基总理在南水北调座谈会上强调:"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逐步较大幅度提高水价,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随着淡水资源的日趋缺乏,各个城市节水措施已经出台,实行自来水限量使用,超标加价。由此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方面海水淡化成本不断降低,另一方面自来水的价格不断上涨,两者将越来越接近,自来水价格甚至将高于苦咸水淡化的成本,海水淡化的成本问题将得以解决。成本问题的解决将会对海水淡化的广泛应用及产业化进程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建立海水淡化产业刻不容缓

1.国内外海水淡化产业

    早在400多年以前就有人提出海水淡化的问题,进入20世纪后,海水淡化技术随着水资源危机的加剧得到了加速发展,70年代以来,更多的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匮乏而加快了海水淡化的产业化。目前,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沙特、以色列等中东国家70%的淡水资源来自于海水淡化,美国、日本、西班牙等发达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淡水资源也竞相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截至1997年底,全世界单台产量在100吨/日以上的海水淡化设备,日产水量就已达2300万吨,且一直以10%-30%的速度增长,由此带动了淡化水产品提供、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技术服务等整体海水淡化市场的巨大需求。目前世界上每年海水淡化市场的成交额已达数百亿美元。在我国,海水淡化年产量也已超过了千万吨。

    中国是继美、法、日、以色列等国之后研究和开发海水淡化先进技术的国家之一,继西沙群岛日产200吨电渗析海水淡化装置成功运行后,又先后在舟山建成了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站,在大连长海建成日产1000吨海水淡化站。日前,我国最大的日产18000吨苦咸水淡化工程在河北沧州建成投产。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淡水需求量急速增加,加上北方多年干旱,国家对海水淡化产业化已非常重视,国家、集团公司、个体投资者都看好这一行业,海水淡化产业化将很快被插上腾飞的翅膀。

2.海水淡化的潜在大市场

    海水淡化业市场主要包括有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安装、淡化水产品提供、技术服务等等。

    从国际市场方面来看,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多数沿海国家由于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都直接卷入了海水淡化的发展潮流。无论是中东的产油国还是西方的发达国家,都建设有相当规模的海水淡化厂或海水淡化示范装置,北欧、南美和东亚地区每年海水淡化设备进口和工程安装市场有近100亿美元,且仍在高幅增长之中,南亚、中亚和非洲也有众多的海水淡化潜在用户。海水淡化的国际市场规模巨大。

    从国内市场方面来看,针对我国的国情,海水淡化可定位于市政用水的补充,以缓解供水紧张状况,同时也可用于废水资源化,达到废水回用的目的。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水资源极其丰富,西部地区则有相对丰富的苦咸水资源,这为我国发展海水淡化产业提供了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我国淡水资源的紧缺已众所周知,每年全国缺水数百亿立方米,因缺水影响的国民产值达数千亿元。可见工程设计、设备制造、淡水提供、技术服务等海水淡化产业具有广阔的国内市场空间。

    针对海水淡化设备制造市场而言,目前我国已基本具备了海水淡化设备的加工制造能力,质量保证体系也可以满足要求,其设备制造成本比国外至少低30%左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很强的价格竞争能力。

3. 海水淡化产业投资价值与利润空间

    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政策支持对海水淡化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将海水淡化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中,作为实现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推广示范工程技术。海水淡化产业化所必需的环境正在日益改善,海水淡化的产业化基础已基本具备,在日渐成熟的国内外环境中,我国的海水淡化产业即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期。

    在工业社会里,人们将产业定义为技术加资本。目前,我国的海水淡化技术比较成熟,进入了商业化阶段,该行业巨大的经济发展空间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进入。纽约投资企业贝尔-斯特恩公司首席投资战略家伊丽莎白·麦凯认为,水业将是21世纪最大的行业,而作为未来水业发展方向之一的海水淡化产业,其投资价值相当看好。华尔街专业人士分析,继it股和生物股之后,海水淡化公司的股票将成为投资者一致看好的炙手可热的新兴成长股。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4)

关键词:再利用率、淡水比例、浪费。

一、问题提出: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通过上述的一些建议,“淡水资源利用率”会有一个新的突破,这不仅能够造福于现在,还可以造福于未来。

水是生命的源头,没有水就是没有生命,珍惜淡水,就是在延长人类的寿命。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5)

关键词:再利用率、淡水比例、浪费。

一、 问题提出:

这个课题是我在生活中发现的,对于我们平时使用的淡水资源,我们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水是我们人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淡水更为珍贵,所以我想出来关于淡水利用率这个我们身边的话题。

二、 课题研究意义

淡水是人类的共同财富,但是由于诸多因素,淡水财富在以很快的速度减少,为了人类的将来,我们就要放眼于现在,把淡水资源在各个方面中各环节的浪费有所减少,或是提高淡水的利用率,从而减少淡水的流失,达到淡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以此来引导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发展。

三、 课题研究方法

首先在网上查找淡水的利率能达到的百分点,浪费能达到多少,查找一些节水,再利用水率高的城市作为例子,借鉴一些好的方法,由于节水日就要到来,所以可以趁此多宣传一下节水知识。

四、 课题研究具体内容及研究过程

淡水利用率

之所以取题名为“关于淡水资源利用率的研究”重点其实并不在于研究“利用率”而在于提高“利用率”,“利用率”这一词只为提醒人们要注意用水的作用效果,不要浪费。

以下是黑龙江省“水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实例。

黑龙江省是一个水资源总量偏少的省份,人均占水资源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根据水利部预测,从现在(06年)到2040年,我省份年均用水量将以每年4.27%的速度逐年增加。显然,在水资源总量不变的前提下,降低水消耗,提高水资源有效利用是满足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方法。21日(06年3月),省水利厅副厅长胥信平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几年,我省将在保障经建设的前提下,大力开展农业、工业和城市节水,尽快转变以大量消耗水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并形成有利于建设水型社会的用水体制和机制,农业:潜力巨大的节水大户。

“我省是农业大省,农田灌溉用水占社会用水量的70%”,而且前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47,因此开展农业节水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由于黑龙江省推广了节水灌溉水稻的模式,因此由水稻年均用水量为160~170亿立米,占全省农业用水量93%,在不需花什么钱的情况下减少30%~40%。

此外,以经济手段来促进农业节水也是行之有效的措施,目前,黑龙江省除少数试点地区外,绝大部分地区农业用水仍沿袭按亩收费的老办法。由于用多用少都要纳税同样的水费,导致水资源浪费现象十分惊人,按照日前0.47的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全省农业生产中每年被浪费掉的水资源就接近100亿立方米。因此开展农业水价改革,变按亩收费为按方收费,在农村实行计量供水,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就十分必要而紧迫。

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工业用水也逐年增加,据了解,目前我省(黑龙江)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55%,而在节水措施发达的国家,已经达到90%,此外,我省城市输水配水管网和用水器具的漏失率高达20%,这一低一高两个指标说明我省工业节水空间十分巨大。

以上是黑龙江对“淡水的利用率”,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如下几点方法

1结合实际:就是要因地制宜,黑龙江省因为是农业大省,所以在农业浪费水上做出了合理的方案,才有了如年的成绩,因此在提高“水资源利率”的首要方面就是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

2利用各种手段:从黑龙江省队提高“淡水资源利用率”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常见的收费,用经济来控制淡水浪费,这不仅能控制住水的浪费,而且提高经济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人民的节水意识。

3引进器材: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可以引进先进的器材或是合理节能器材,这样就可以减少淡水的浪费或是再利用。

4树立正确节水意识:怎样做取决人的主观意识,只有树立正确的节水意识,才能积极与“淡水利用率”提高的活动中来。

以上几点是我自爱黑龙江省“淡水资源利用率”中得出的几点结论,下面,我将提供一些从网络中查找出的方案。

ⅰ要提高用水率和效益,就要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创新降低单位产生的用水量,通过优化配量水资源,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来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ⅱ要建立促进全社会节水的机制,必须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来规范水资源供需关系变化时的经济利益关系变化,使这种经济利益的变化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通过经济利益的驱动形成节水激励机制,使节水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简单的说,就是要明确水权,培育和发展市场。

a:首先要明晰水权,在市场经济中,水交易实质上是水权的交易,通过市场配置水资源,必须要明晰水权。其次,要加强水权管理,自爱水资源紧缺状态下,取得水权要付出代价,需交纳水资源费并保护水权拥有者的权益,再次,要允许水权交易,培训和发展水市场,必须允许水权拥有者让出水渠并获益。

b:要形成节水机制,就要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推进生产关系的变革。水权管理制度是一种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水资源权属管理制度,通过明晰水权确立生产者和消费者在水资源决策上平的经济和法律地位,形成政府宏观调控过的决策机制、以价格为主的信息机制、以利益关系为驱动的动力机制和通过市场交易配置资源的机制。

c:除了建立水权制度,改革水资源管理体制、实行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基本管理制度,还须制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经济手段促进节水,通过用水行为产生的利润,引导消费者和生产者调整用水行为,从而引导水资源的重新配制。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6)

虽然地球表面71%的区域被水覆盖,但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人类却时时感到“口干舌燥”。原来,地球上存在的13亿立方千米~14亿立方千米的水中仅有2.8%是淡水,且这屈指可数的2.8%淡水资源中又有88%是以固体形式集中于冰川和冰帽之中的,只有剩下的12%才是人类可以利用的地表与地下淡水,其总量不过是地球水资源总量的0.34%。

目前,我国人均淡水拥有量为2400立方米,是全球平均量的1/4;而首都北京的人均水资源量才是全国平均的1/8(300立方米),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1000立方米缺水线!缺水时代造就了“南水北调”这样浩大而又成本巨大的水利工程。然而,这样的调水工程并不会增加淡水资源的总量,只不过是对南北分布不均的水资源进行人工、时空再分布而已。要想绝对增加淡水资源总量,只有向海洋要水。的确,海水淡化目前已成为沿海国家一劳永逸地解决淡水资源的共识。作为人类水资源的终极目标,海水淡化越来越受到各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追捧。随着海水脱盐技术的发展,海水淡化工程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正方兴未艾,其工程规模和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大。

中东是世界上水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为缓解水资源不足的窘境,以海水淡化为主的脱盐技术早在数十年前就得到了蓬勃发展。截止到2007年6月,中东地区以海水淡化为主的脱盐能力几乎已经占到全球脱盐总能力的3/4。一份2005年的报告指出,目前拟建、在建与已经投入运行的世界上最大的38座海水淡化工厂中,有35座便位于中东。其中,以色列、沙特阿拉伯以及阿尔及利亚等国是中东地区海水淡化工程应用的先驱;以色列海水淡化技术已经可使制水成本降至0.5美元/立方米~0.6美元/立方米。

在日本,已安装的海水淡化装置总生产能力已超过109万立方米/日;近年来,日本以平均每年新建一座生产能力为5万立方米/日~6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工厂的速度发展海水淡化规模。此外,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海水淡化技术亦相当发达,已相继形成了海水淡化产业。美国加州本是严重缺水的地区,海水淡化已成为该州解决淡水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美国一座最大的海水淡化工厂正在加州兴建,到2015年加州淡水供应中将有10%来自于海水淡化。英国目前海水淡化技术也正以8%~10%的年增长速度快速发展。澳大利亚在其西部城市珀斯已建立起一座生产能力为14万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工厂;另外一座更大的海水淡化工厂(生产能力为25万立方米/日~50万立方米/日)即将在东部城市悉尼完工。

我国对海水淡化技术的研究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于我国水价长期处于低位运行水平,制约了海水淡化技术的工程应用。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淡化装置43套,淡水产量仅为15万立方米/日。其中,国外引进的9套技术设备产水量就占了70%,34套国有技术设备产水量仅占30%的份额。可见,目前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与国际水平相差较大。但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设备可以将制水成本控制在5元/立方米左右,已接近国际最低海水淡化成本,至少与“南水北调”水价持平。

风能发电+海水淡化

在业已成熟的海水淡化技术中,反渗透已成为当今海水脱盐技术的主体,占据着全球应用的绝对市场。所谓反渗透,是利用一种只允许溶剂分子(水)透过而不会让溶质分子(盐份等)通过的半透膜,在海水一侧加压,强迫水分子通过膜到淡水一侧,从而水与盐份分离。遗憾的是,在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应用中需要靠消耗电能来维持设备的高压运行a所需电能固然可以靠目前以煤电为主的电力来提供,但是,燃煤发电一方面会“烧空”我们有限的煤炭资源,另一方面还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而污染大气。毋容置疑,如果我们不采用像风电、汐电这样的清洁能源实施海水淡化,其后果将是以牺牲大气环境为代价!而事实上,我国拥有的3万多千米海岸线不仅仅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资源宝库,同时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风力资源。

传统风力发电设备需要每秒大于6米的风速才适合经济发电。按此数字统计,我国可利用风力发电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76%。日本最新研发出一种垂直轴风车可以利用各个方向的风,使风速达到3米/秒即可发电。按此风速计算,我国目前可利用的风力资源显然可以成倍地增加。

1999年欧洲风能协会的一项报告指出,全球风电发展在最近10年以近40%的速度飞速增长;至2002年,世界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超过3100万千瓦;至2020年,风能将可提供世界电力需求的10%,同时在全球范围减少100多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国际风电技术经过20年的开发已日臻成熟,商业化风电价格已经下降了85%,风电成本已从先前的20美分(1.40元)/千瓦时持续下降到目前的3美分(0.21元)/千瓦时。我国目前风电成本约在每千瓦时0.42元~0.72元之间,在没有优惠政策及补贴的前提下,尚无法与火力发电竞争。但随着2006年1月1日《可再生能源法》的实施,这一状况将会大为改观,必将带来风力发电的春天。

剩余盐液也不浪费

在海水淡化问题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被浓缩后的盐液(卤水)。大量向海洋中回排卤水势必导致局部海水盐分的增加,这显然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因此,卤水回排在国际上已开始受到严格限制。实际上,卤水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盐业进料。例如,传统晒盐方法便是通过海水水分自然蒸发后获取食盐。而被浓缩几倍的卤水如果用于晒盐,不就相当于提高了几倍的晒盐效率吗?其实,海水中所含3,5%的矿物质是大自然赐与人类的巨大财富。被浓缩后的卤水用于提取海水中的钾、镁、澳、氯、钠、硫酸盐这样的化学物质,比起简单晒盐将会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理想的“零污染”

综上所述,一个以反渗透海水淡化为核心,上游并网风力发电,下游连接盐业化工这样一个三位一体的生态技术便应运而生。这样的生态技术以清洁风电作为动力去驱动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在从大海获取淡水的同时又可以为下游盐业化工提供浓缩卤水。

淡水资源的来源篇(7)

海水淡化目前已经大规模工程应用化的技术包括有多级闪蒸,低温多效蒸馏和反渗透。三种主流海水淡化技术的比较见表1。*造水比:反应蒸汽消耗量的一个指标,指的是每吨加热蒸汽可生产的淡水量。从近些年全球海水淡化技术及市场发展来看,反渗透海水淡化由于成本逐渐下降、装机灵活、条件简单得到了快速发展;热法海水淡化由于同时需要热力和电力条件,热力价格高等原因,市场逐渐萎缩,尤其是多级闪蒸操作温度高,动力消耗大,呈现出了更快的萎缩形势(图3)。我国海水淡化工程从技术发展来看,除多级闪蒸成本较高未进行深入研究外,经过多年的研究开发积累,已形成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反渗透海水淡化集成技术和部分关键设备的制造技术。在天津、青岛、玉环等地建成了自主研发设计的热法和膜法海水淡化工程。截至2013年,我国已建海水淡化工程中,低温多效产水能力32.1万m/d,占总规模的36%,反渗透产水能力57.4万m/d,占总规模的64%。这两种技术均已成熟,各有千秋,都占有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同时存在和发展(图4)。

2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投资分析

海水淡化工程主要包括取水系统、预处理系统、脱盐系统、后处理系统、公用工程、辅助工程等子工程。从工程投资角度,投资还可主要分为安装工程和建筑工程等。对于不同海水淡化工艺、不同建厂条件、不同时间建成的海水淡化工程,工程投资有较大的差异。但一般来讲,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的投资要低于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在目前的技术和市场条件下,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单位投资为6000~9000元/(m3/d),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的单位投资为8000~11000元/(m3/d)。2.1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投资组成以某10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预算为例,对投资组成进行分析如图5、图6所示。2.2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的投资构成以某10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预算为例,对投资进行分析如图7、图8所示。

3海水淡化工程运行成本分析

海水淡化成本一般包括:能源(电力)费用、药剂费用、人工费用、维护费用、财务费用及折旧费用等。影响海水淡化成本的因素较多,主要有水源水质、海水温度、固定资产投资、设备利用率、以及电力能源价格等,随着技术的发展,其成本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不同的建设条件和运营条件下,不同海水淡化工程的成本差异较大,在较为优化的条件下,我国大型海水淡化项目的制水成本在4~6元/吨。

3.1反渗透海水淡化成本

(1)能源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的能源消耗主要为电力。反渗透系统的电耗与海水含盐量、海水水温关系密切,此外与系统的设计与运行维护水平也有较大的关系,包括能量回收装置的选择与使用,装置的清洗与维护等。在设计运行良好的情况下,我国反渗透海水淡化的吨水电耗为3.8~4.1kWh/吨水。目前,我国尚无针对海水淡化的电力价格,如果按照工业电价平均水平0.58元/kWh(2013年)计算,吨水电力成本为2.20~2.38元/吨水;如果按上网电价0.4元/kWh,这样吨水的电力成本可降到1.52~1.64元/吨水。(2)药剂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消耗的主要化学药品有:混凝剂、助凝剂、杀生剂、还原剂以及系统清洗用药剂。药剂使用量跟原水水质有很大关系,一般情况下,药剂费用为0.40元/吨水左右。(3)人工费用及管理费用。目前海水淡化厂自动化程度较高,一般10万吨/日规模的淡化厂定员不超过50人,由于全国各地工资水平差异较大,人工成本也会有较大的不同。按照我国目前的平均工资福利水平,一般情况下人工及管理成本约为0.10元/吨水。(4)维护费用。反渗透海水淡化设备的维护包括设备的维护、维修、清洗,以及超滤膜、反渗透膜及过滤器滤芯等耗损设备材料的更换。一般情况下,设备维护、维修、清洗的年费用约为固定资产总值的1.5%,为0.27~0.41元/吨水;超滤膜、反渗透膜和滤芯等耗损材料的更换费用约为0.60~0.90元/吨水。(5)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包括银行长期贷款利息、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等,贷款比例与贷款利息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10万吨/日级别的海水淡化项目,在银行长期贷款金额占总投资的70%(宽限期2年,还款期10年),流动资金贷款额占到总流动资金的70%的情况下,按目前的利率水平,银行财务费用约为0.30元/吨水。(6)折旧成本。海水淡化装置的寿命在维护良好的情况下可到达20年以上,如果按照折旧20年,残值5%进行,设备利用率90%进行估算,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折旧成本在0.87~1.30元/吨水之间。综上,反渗透海水淡化的成本在4.16~5.59元/吨之间。其中能源费用(电力)成本所占比例最大,占40%左右,其次是折旧和维护(包含换膜)费用,均占到22%图9。

3.2低温多效海水淡本化成

(1)能源费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的能源费用包括热力和电力。热力费用与设计造水比关系密切,目前大型装置设计采用的造水比一般在10左右。在造水比确定的情况下,蒸汽价格决定了热力费用。在可采用电厂低品位蒸汽的情况下,蒸汽成本可降到20~30元/吨水,这时淡化水的吨水热力成本为2.0~3.0元/吨水。低温多效的电力费用较低,设计运行良好的情况下,一般吨水电耗在1.4kWh左右,按照如果按照工业电价平均水平0.58元/kWh(2010年)计算,吨水电力成本为0.81元/吨水;如果按照上网电价0.4元/kWh计算,吨水电力成本可降到0.56元/吨水。(2)药剂费用。低温多效的预处理比反渗透简单,药剂费用也较少,其使用的主要药剂为阻垢剂及系统清洗药剂。一般情况下,药剂费用为0.30元/吨水左右。(3)人工费用及管理费用。低温多效的自动化程度较高,10万吨/日规模的淡化厂定员50人的情况下,按照我国目前的平均工资福利水平,一般情况下人工及管理成本约为0.1元/吨水。(4)维护费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无膜更换、滤芯更换等费用,仅有设备的维护、维修、清洗等费用,如果按照固定资产总值的1.5%计算,设备维护费用为0.36~0.50元/吨水。(5)财务费用。财务费用包括银行长期贷款利息、流动资金贷款利息等,贷款比例与贷款利息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对于10万吨/日级别的海水淡化项目,在银行长期贷款金额占总投资的70%(宽限期2年,还款期10年),流动资金贷款额占到总流动资金的70%的情况下,按目前的利率水平,银行财务费用约为0.40元/吨水。(6)折旧成本低温多效装置的寿命在维护良好的情况下可到达20年以上,如果按照折旧20年,残值5%进行,设备利用率90%进行估算,折旧成本在1.16~1.59元/吨水之间。综上,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的成本在4.88~6.70元/吨之间。其中能源费用最大,所占比例超过一半,到55%左右;其能源费用又以热力成本为主,约占整个能源费用的3/4。折旧为第二大费用,占24%左右(图10)。

4已建工程实例

4.1工程投资

经调研,国内近年建设的部分大型海水淡化工程投资如下:华能玉环电厂3.456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建设投资19244万元,2006年竣工。合吨水产能建设投资5568万元。河北唐山曹妃甸5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约4.2亿元,2010年开工。合吨水产能总投资8400万元。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1万吨/日低温多效蒸馏工程,总投资1.6亿元,土建工程按照2万吨/日产能设计,2006年建成。其中设备费890万美元,按当时美元汇率8.2计,合人民币7298万元;按工程建设其他费占总投资的9%,不考虑预备费、建设期利息、铺底流动资金,估算1万吨/日的土建费用约合3631万元。合吨水产能总投资12009万元。天津北疆发电厂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一期10万吨/日,2006年签订设备购买合同,2010年投产。设备费用1.2亿美元,按当时汇率8.0计,折合人民币9.6亿元。合吨水设备投资9600万元。天津北疆发电厂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工程二期10万吨/日,2010年招标。设备费用1.1亿美元,按当时汇率6.8计,折合人民币7.48亿元。合吨水设备投资7480万元。由于工程的建设时期、建设条件、所选工艺、建设管理水平的差异,以及获得信息的局限性,大型海水淡化的吨水投资呈现出较大的差异。

4.2造水成本

由于统计及口径的差异,海水淡化的吨水运营成本也有较大的差异。表2为2004年和2006年建成的山东黄岛发电厂3000吨/日低温多效蒸馏海水淡化装置和3000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装置的造水成本分解。两套海水淡化装置均依托发电厂建设,没有建设海水取水工程和浓海水排放工程。淡化装置使用发电厂自用电,蒸馏淡化装置使用发电厂低品位蒸汽。两套海水淡化装置的投资均未使用银行贷款,成本构成中不含银行贷款利息。表3为2006年投产的浙江华能玉环电厂3.456万吨/日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成本分解,项目采用水电联产的方式建设,公用工程未计入海水淡化工程投资。浙江玉环海域海水盐度较低、年平均水温较高,淡化成本相对较低。

5典型规模(10万吨/日)投资及成本估算例举

按照我国北方某市的建设条件,建设10万吨/日海水淡化工程项目,采用反渗透和低温多效工艺分别进行投资估算和造水成本分析。工程投资估算系根据建设部《全国市政工程投资估算指标》、《市政工程可行性研究投资估算编制办法》,进口装置或元件价格根据国外公司的询价结果,不足部分结合项目建设具体情况进行估算。总投资的70%采用银行产期贷款,贷款期10年,宽限期2年,长期银行贷款利息以6.80%计;流动资金的70%采用银行贷款,贷款利息以6.31%计。其他主要分析基础数据参见表4。

5.1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5.1.1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费用为51902.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5187.80万元,基本预备费取10%,不考虑建设期价格变化因素,工程总投资为67474.49万元(表5)。5.1.2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造水成本反渗透膜及超滤膜的使用寿命以4年计,电价以0.428元/度计,单位经营成本为3.19元/吨水,造水成本为4.43元/吨水(表6)。

5.2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

5.2.1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总投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建设费用为77456.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7022.80万元,基本预备费取10%,不考虑建设期价格变化因素,工程总投资为98509.95万元(表7)。5.2.2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造水成本低温多效装置的造水比以12.7计,蒸汽采用电厂的低品位蒸汽,成本为25元/吨,单位经营成本为3.342元/吨,单位造水成本为5.182元/吨(表8)。

6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