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精品(七篇)

时间:2024-04-16 16:20:22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1)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8-01

党的十胜利召开,预示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法治观的培养。法治观念的淡薄容易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滋长,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表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亟待加强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法治教育,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常规法律传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教育部、司法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针对现代青少年群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在教育内容上,已经由单纯的品德教育发展到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教育体系。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作为现代大学生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只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才能保证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完整。

二、从外部关系看,二者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

法律与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用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两种职能手段,本身没有阶级性之分。法律在现代社会是通过法治教育来体现的,而道德在现代社会起作用则是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人的法治观念需要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才成自觉遵守,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需要强有力的法制来保障。法律作为社会道德的最底线,高校法治教育必须发挥其德育功能,包括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我国进行的法治教育又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社会主义法律区别于资本主义法律的不同之处,明白我国进行的法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以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在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法律产生认同感,进而达到遵守法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法的起源以及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道德法的成长历程,比如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在经商中的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本身就蕴涵着守法的精神实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广大学生描绘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重要特征民主法治、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这本身就蕴涵着法治的精神和要求。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是依赖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先导,法制教育是保障,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从内部关系看,二者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当前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包含了法治教育。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其治理手段绝对不会单一依赖法律或者是道德,必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和补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公正观和法制观。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要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的意识,遇见社会上的违法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违反了道德。正所谓法治教育中包含着必然和应然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包含着潜在和根本的法律。要让学生树立用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来看待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违法现象。比如某人欠钱不还而被告上法庭,这必定是自身违背了欠债还钱的道德习俗在先;童叟无欺既是美德又是守法,重婚与第三者插足既是缺德又是违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必须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在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道德素质高、法治观念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2]谭来兴.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01):88-91.

[3]卢霖.基于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单一渠道;多渠道;社会系统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6-009-2

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只有让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受到良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熏陶,打下较为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形成良好的政治理论素养,他们今后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确保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后继有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持续健康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与突破,是当前理论界和教育界一直最为关注的重大课题之一,人们虽然为之进行了艰辛探索,取得了较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由孤立的学校工程向社会系统工程发展。

1 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唱的局面,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由单一渠道向多渠道拓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学校教育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构建全方位、广覆盖、立体型、多渠道、网络状的系统,才能事半功倍,卓有成效。但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直由思想政治理论课单打独唱,苦苦支撑,没有处理好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同其他其渠道、课堂和阵地的关系。从学校内部环境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课堂、主阵地作用,并切实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在学校的党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社团研讨以及各类课程课堂中,有机渗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在校园范围内营造学习、宣传、研

究的浓厚理论氛围,形成引导大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强大校园舆论,在校园内构建全方位参与、全范围覆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工程。

1.1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要努力做到课时学分不减少,必修课性质不改变,教学效果逐步提高,注重理论教育的准确性、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1.2 要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课堂的辐射作用

大学生在学校除了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还要学习较多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近年来,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不同程度地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把人文社会科学课程知识化、专业化、非意识形态化。二是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教学中,有的教师盲目崇拜和宣扬西方思想文化,程度不同地存在着西化的倾向。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要充分发挥辐射作用,自觉承担起理论教育工作的职责,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而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1.3 要充分发挥学生党团活动的辅助作用

学生党团活动主要是党员团员开展组织生活、思想交流和理论学习的重要载体。但近年来,有的学生党团活动的政治教育功能、理论学习功能逐渐淡化弱化,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把党团活动娱乐化、边缘化、放任自流的倾向。为此,一要严肃学生党团活动,规范党团活动的内容;二要强化党团活动政治教育和理论学习功能;三要改进学生党团活动的方法和形式,努力提高学生党团活动的有效性。

1.4 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教育作用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学习、自我成才的重要载体,不少学生对此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现在的学生社团活动,明显存在重交际、重娱乐、轻理论学习和研讨的倾向。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团这个载体,引导学生加强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积极支持和扶植理论性社团,为其选配好指导教师,扎实有效地开展理论学习与理论研究,防止对学生社团放任自流,使自由化思潮侵蚀和占领学生社团这一思想文化阵地。

1.5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的熏陶作用

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对学生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影响。各高校要有意识地利用校园文化和校园环境,营造和渲染崇尚理论、学习理论、钻研理论的浓厚氛围,从而引发和培育学生学习研究理论的兴趣。

1.6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第二课堂作用

社会是大学生的最好课堂,实践是大学生学习、消化、理解理论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有组织地安排学生到企业、乡村、街道社区、军营等社会大课堂中体验生活,调查研究,挂职锻炼。学生社会实践锻炼时间可以利用寒暑假或双休日进行,也可集中在一周进行;社会实践的组织既可分散自由进行,也可到社会实践基地集中进行。每学期学生社会实践与调查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星期,并要求写实践日志和调查报告,学校要进行严格考核,并纳入德育成绩。

2 要改变学校孤军奋战的局面,使大学生理论武装工作由学校工程向社会系统工程发展

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学校内部全方位参与,而且需要全社会配合。

2.1 要在全社会营造理论学习的浓厚氛围

近些年来,自由化思潮和西方思想文化不断向大学生渗透,特别是受到“告别革命”、“远离崇高”、“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理论学习无用论”等消极思想的影响,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政治理论不关心、不学习、不相信、不重视的倾向,有的大学生对政治理论甚至存在逆反和抵触情绪。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改变这一现状。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各个部门应积极配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学习、宣传、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浓厚理论氛围,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大学生崇尚理论、热爱理论、相信理论、学习理论、运用理论的社会舆论,努力培养和提高青年学生的理论思维、理论素养和理论水平。

2.2 端正党风、政风、民风,净化社会环境,提高理论的说服力

近些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大,效果不佳,与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在一些地区和部门,社会风气不好,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投机取巧、贪污腐化、诚信缺失现象比较严重。这种大的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不同程度地诱发了大学生的信仰危机、信任危机,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说服力。因此,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净化社会环境,端正党风、政风和民风,防止社会消极因素消解理论教育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6-226-02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以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与之配套的教育也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最明显的一个表现就是大学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大学生的数量在急剧增加。高校扩招、大学门槛的降低都为大学生的数量增加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由于大学生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就业难、大学生素质低下等各方面的问题都陆续涌现出来。由此可见,大学教育阶段开展必要的、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工作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近年来社会普遍出现的大学生违法违规现象、大学生思想品质滑坡等诸多现象,都启示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与法制教育,将其置于与文化课程、专业课程同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新时期,对相关话题进行研读,还是很有意义的。

一、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背景和意义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背景

大学,不仅仅是开展文化课教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地方,而且应该成为培育思想品质、文化素养、法律意识与综合素质的地方。只有全方位的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思想品质、综合修养,大学生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之才,而不是仅仅具备理论知识的专业化人才。近年来,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普遍感觉大学生的素质、能力都在下降,社会对于大学生评价不再是“天之骄子”,而是普通人。甚至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大学生收入、能力均不如普通民工的现象,实在令人费解。一方面,大学、高校的无节制扩招使得大学门槛逐步降低,大学生数量快速的增长必然拉低大学生的整体质量;另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接受系统、完整的思想政治与法律方面的教育,使得很多大学生不仅专业知识不扎实,而且法律意识淡薄、思想品质低下,个人素质很难适应激励的社会竞争。此外,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眼高手低,自我定位不清晰,很难真正的融入集体和社会,甚至成为社会的闲置劳动力。

众所周知,大学生的专业知识是其区别于一般性劳动力最大的优势,也是大学生找工作、就业的基础。但是,如果大学生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法制修养与思想道德素质,那么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的特长也必然无从发挥,大学生也只能渐渐沦为平庸。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律教育是大学阶段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基础教育,也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必由之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大学教育体系决定的,也是大学生就业、深造和发展的核心诉求决定的。对于大学的管理者和老师来说,将两种教育完善结合,最终可以达成殊途同归的效果。归根结底,法律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修养,让大学生以法律的标准和规范修身养性,不能做违背法律法规的事情;此外,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健全身心修养、形成完善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品质与道德境界。因此,二者在本质上具备一致性,都是以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将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应该成为新事物大学教师开展相关工作的基本共识。

(二)大学生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意义

将大学生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首先可以起到缩短教育时间、提升教育效率的目的。具体来说,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高校都是大学德育课、思修课的重要内容,二者基本上须臾不可分离的状态。法律意识、法制修养其实与思想道德素质都是紧密相联的,前者是强制性的思想意识,后者则偏重于道德、舆论方面的引导。将发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对于教师而言可以缩短课程的时间与占用率,同时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和功能,让大学生迅速的掌握相关知识和理论,提高对法制课程、思想政治课程的认知和理解。

其次,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结合,对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决定性的作用。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思想道德高尚、法律意识规范、综合素质过硬的现代化、高水平人才,而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其中的重要表现。将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能够形成强大的教育系统力量,引导大学生自觉的践行优质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的遵纪守法,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与法律意识,让自己成为国家、社会和民族需要的栋梁之才。

因此,新时期大学开展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节省诸多的教育教学资源,同时能够提升教学的效率,帮助大学生快速的培养其法制精神、法律意识与思想道德素质。

二、将大学法律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的路径和方法

通过前面的论述不难发现,大学阶段针对大学生的法律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在本质和诉求上具有明显的一致性,这也是大学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所必须做到的教学工作。那么,如何将二者有效结合呢,个人认为不妨尝试如下思路和办法。

(一)创新课程与授课方法,将二者有效结合、相互穿插

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国家教育大纲、课程标准的固有内容,地方学校甚至可以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开展一系列针对性的教育教学,以提升大学生的实践体验,在实践活动与教学操作中培养大学生的素质。将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结合,大学可以做的就包括创新课程与授课教材内容,革新授课方法,多开展社会学的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法律的重要性和威严,体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地位。

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独立编制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小册子,然后发给学生们学习、体验,让同学们说出、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工作不至于突兀而死板,学生可以参与到课程的改革与授课模式的变化中来,学生对法制教育课余思想政治课的兴趣也会慢慢被激发出来。此外,在法制教育课程中适度穿插思想政治课程的内容,在思想政治课中穿插法律课程方面的内容,二者能够更加紧密的融合到一起,学生的学习也会更加综合、全面,教学工作也更具实效性。

此外,教师要根据学生思想动态的变化、重大的法律事件、新闻时事等,对课程授课内容进行适度的调整以适应一些时事的要求,同时也可以与学生们有亲密、全方位的互动。这样,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教师可以通过互动建立与学生们良好的关系,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推进也会更加轻松。因此,教师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开展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将二者教学有机结合,其实是要适度得法,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二)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基础,推进法制教育的开展

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其实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但是,以法制教育感召和引导大学生,往往却不能规避大学生出现诸如违法犯罪、知法犯法等现象。众所周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其行为不仅要受到法律规范的约束,更多的还要受到道德规范的引导和调整。

剖析诸多大学生犯罪案例,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人并不是不知道盗窃、抢劫等行为是犯罪,是要受到法律的惩罚的。但由于其人生观模糊,价值观扭曲,追求物质享受,当私欲膨胀到冲毁道德堤坝时,再严厉的刑法也难以阻止其犯罪行为的发生。在遏制大学生犯罪方面,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传统观念和社会舆论的引导,榜样的示范及人们的信念来维持。因此,法制教育要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高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举措。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以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带动二者的结合与共同发展

无论是法制教育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都有赖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具体来说,在课堂内、校园里开展法制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那种陈旧的教育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代高校教育教学的需求,也不适应当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了。现在需要做的是,将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很好的载体,用以推进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用以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精神与思想政治品质。也只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法律意识、思想道德观念,才是能够长久维系大学生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力量,才能成为指导大学生走向成熟和完善的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4)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新时期,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应注意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条件。其次,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第一,采用幽默方式;第二,采用网络教育方式;第三,采用道德讨论法。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涵义

"所谓批评,就是指出缺点错误,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克服的意见。所谓自我批评,就是自觉地公开地对自己的过失、缺点、错误进行剖析和检查。"[1]批评与自我批评,二者是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批评是外因,是他人的监督,是自我批评的外部条件;自我批评是内因,是主体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改造,这是主要的。批评的最终目的就是启发人们采用自我批评的方式,对自己不正确的思想进行自我反省。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新时期,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二、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受到现代社会影响,产生了如下新特点:

首先,价值观趋向功利化、多样化、自我化。市场经济建立在利益导向的基础上,追逐现实的短期利益成为了很多人的人生准则。大部分大学生对结果的关注远远多于过程,不是看重行为本身的价值,而是看重行为能否达到目的。具体而言,表现在他们对奖学金的追求超过对学习本身的热爱;对证书的追求多于对自我提升的追求等。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就必然会带来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各种思想通过社会、家庭、学校等渠道辐射大学生,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性。这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在职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以及社会理想等方面都存在着多种价值判断。同时,大学生更加注重对个人理想的规划和实现,产生了疏离社会理想的倾向。如大多数学生更注重寻求实现个人价值,而在社会理想方面却表现出冷漠倾向。

其次,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开放、平等和民主的观念等不断增强。市场经济是一种开放的经济,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自主、竞争、平等、公平等观念在当代大学生中渐成气候。大学生渴望民主、平等地参与事务,他们独立自主地思考,不局限于教师的指导。

再次,大学生的道德发展呈现开放性与非道德化倾向。随着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利益主体变得多元化,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呈现出开放性。同时,有些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责任感或者受利益的驱使,做出了道德失范的行为。

综上所述,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中有对他们成长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但由于大学生还不够成熟,不能分辨。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灵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一)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的条件

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要注意以下条件,才能运用得好。这些条件如下:

第一,明确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所以,在批评的过程中,要克服私心杂念,而不能借机整和自己意见相左以及与自己有竞争的人,也不能当面和谐,背地里造谣言。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即要用客观的态度,实事求是地分析,反对主观武断,任意夸大或者隐瞒问题。大学生在自我批评过程中,既不可夸大错误,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又不可轻视错误,不认真地进行自我反思。同样,批评大学生时,要防止"过"与"不及",实事求是地指出问题与肯定成绩。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方法。新时期,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运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的条件,要明确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

新时期,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应注意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条件。其次,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第一,采用幽默方式;第二,采用网络教育方式;第三,采用道德讨论法。

1.采用幽默方式

当代大学生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主意识,所以,直截了当的批评,可能会让被批评者产生反感情绪和抵触心理。与此同时,幽默在批评教育中有着意想不到的作用。幽默是"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的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3]幽默是用委婉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深入到人心里,引起人的思考。它通过风趣的语言、笑话等,将理说透,寓教育于幽默之中。这既避免了使被批评者尴尬的局面,又在不知不觉教育了被批评者。切记不能刺激人、讽刺人。

2.采用网络教育的方式

大学生的开放、平等和民主的观念不断增强,但却对社会理想表现出冷漠倾向。网络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知识、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要应充分利用网络阵地,借助校园网页、校园BBS、博客、论坛、视频、手机短信、手机报等渠道,在满足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需求的同时向大学生传输积极先进的思想,弘扬主流价值观。而且要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或者献言献策。这样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评,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

3.采用道德讨论法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性、自我化和功利化;道德呈现开放性、非道德化倾向。但与此同时,他们具有很强的主体意识,不随意听从他人的意见,喜欢独立地思考后再判断选择。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结合不同时期的特点,设置道德两难话题。通过辩论赛、小品、课堂讨论等使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在思想的碰撞中引起道德认知冲突,在冲突中去引导大学生认识到群体和个体的辩证关系,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以达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目的。

总之,新时期,我们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充分发挥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中有对他们成长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但由于大学生还不够成熟,不能分辨。因此,这就需要高校灵活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全人格。首先,应注意批评与自我批评方法运用条件。其次,创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第一,采用幽默方式;第二,采用网络教育方式;第三,采用道德讨论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5)

思想政治 方法理念 教育方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内涵

1.从理论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方法论问题

这是我们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理论基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处于党的灵魂、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世界观,又是科学方法论。马克思主义蕴含着科学的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它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其理论依据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同时它又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体系。因此,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开拓创新,就必须借助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牢牢把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理论高度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方法创新,由此从最根本上确立方法理念。

2.从形式上厘清方法与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

方法作为联系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中介因素,是教育主体作用于教育客体的方式、手段。如何实现方法的有效性,就涉及到厘清方法与主客体之间关系问题。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是学校政工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老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而客体则是大学生群体。由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创新要关注人的问题。

3.从途径上厘清方法与实践相伴发展的有关问题

这是由方法动态发展性所决定的。从根本上说,一定的方法理念是与之相应的方法理论及实践认识和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一种时代精神、实践理性和价值取向,它支撑和影响着该方法理论的建构和发展,同时又直接影响着该实践发展。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把握当前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点,切实解决好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各种思想问题,这就表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理念要关注时代背景、价值取向、实践发展等因素。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构建

1.价值理念

价值理念是人们对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学说和实际工作的最坚固的基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价值理念,是指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信念、倾向、态度和主张的基本观点。它渗透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追求目标,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法论。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解决好的根本问题,也是价值观问题。

2.时念

时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指导,针对当前全球化、市场化、政治化、信息化等时代转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挑战和要求,所形成一种把握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的理念。时代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时展的高度,使方法理念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理论,为我们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时念提供了方法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理念必然要受制于大学生面临的时代背景和环境特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作用的一部分,它受制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总体要求,而社会意识形态的运作,又决定于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总形势的需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念要关注时展趋势。

3.人本理念

人本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以及当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的是真正为人的教育理念。人的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也是其基本出发点。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社会全体成员每个人的多方面的充分自由的发展,也是指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明确方法所针对的对象,也就是方法要作用于谁的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必然要立足于大学生自身特点和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在实践中以人本理念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促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取得实效。

4.实践理念

实践理念是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在实践中要达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客观物质性活动,“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同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社会尺度是评价实践活动的客观标准。“我们的需要和享受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在衡量需要和享受时是以社会为尺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否有效,必须在实践发展中才能得到证明。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不是凭主观臆断来设定,它不仅要依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自身发展特征,还必须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发展要求。既要承载社会理想信念发展,又要于根植于现实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条件;既要有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有符合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既要理解和把握方法客观规律和矛盾,又要实现系统规划、方法手段和途径的创新。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发展,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

5.继承发展理念

继承发展理念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方法创新要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求,树立起在继承与创新中发展理念。继承是发展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曾分析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是受其传统和教育所制约。继承传统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逻辑起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是丰富多彩的,在不同社会阶段有不同的创新方法表现。因此,继承发展理念需要开放的心态和兼收并蓄,从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

1.坚持校党政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协调合作,搭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教育平台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和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同时,要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并结合高校自身办学教育理念和发展方向,完善和健全激励机制,积极引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投身于教育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转化提供广阔的教育平台。

2.搞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落实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依靠一支强有力的工作队伍来落实。为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研究者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和作风正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同时,要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状况和新形势的要求,通过学习、培训和实践等途径,从政治素质、品德素质、知识素质和能力素质等方面来整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为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有效转化,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3.找准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切合点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观念的认识已由“社会为本”转为“以人为本”。在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导下,大学生坚持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论与大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关键是找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迫切需要解决人的问题。随着时展和大学生思想状况新变化,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的显得陈旧,原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大学生关心不够,忽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侧重于党与国家的需要,而对大学生的需要则重视不够。为了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要在坚持“三贴近”方面不断探索,注重将教育规范性与大学生的发展需要有机结合起来,使方法创新在实践中渗透到大学生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

4.营造方法理念转化的氛围,为有效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造条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针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了新情况,新特点而做出的选择,需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渗透在课程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和学校的行政管理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置身于校园生活中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都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和特征,受到周围环境氛围的影响。尤其是当代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一方面当代社会生活使他们情感情绪日益丰富,自我适应性增强,主体意识增强,批判思维增强。另一方面,也使他们的内心世界发生转变,呈现出需求增多、压力加大、矛盾加剧等特征。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必须改变思路,方法途径要贯穿于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的全过程,做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切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搞形式主义、教条主义,更要克服简单化、片面化,从而为有效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现实转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5.方法的综合运用和方法手段的现代化相结合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正呈现整合发展的趋势,方法形式具有多样性和时代性。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发展,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知识形态和工具形态的发展来实现的。在方法理论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观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了理论基础和开阔了理论视野。在方法形式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观念模式也变得多样化和丰富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开始摆脱模式化和单一化影响,向综合性和系统性方向发展。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的转化,要适合新时代特点和方法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方式从整体上统筹方法的综合运用,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实现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做到有的放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6)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

“网络政治参与是指公民通过网络这个媒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决策与政府活动等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主要形式有网络选举,网络监督,提出政治要求,发表政治观点,参与政治决策,施加政治压力,影响政府的政策制定和执行。”[1]这种以网络时代为产生背景的政治参与新形式,是网络民主最直观的反映。而这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正影响着大学生们的认知、情感、思想和心理,“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的影响越来越大。在网络虚拟空间这一独特的平台上,诞生了诸如网络论政、网络监督、网络宣传、网络评判、网络互动等新型网络政治参与方式。”[2]这些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地表达政治观点,又有利于政府凝聚民心民智,知晓民情民意,便利、快速、全面地收集建言,使政府决策更民主、更科学。但网络的自由、开放、虚拟、隐匿等特征,也容易诱发新的思想、心理和道德问题,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联系与区别

在信息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是密不可分的。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所研究的人们在网络中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等,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之一;其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又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自由、开放的网络环境中,大学生的思想会自觉或不自觉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他们的网络政治观和网络道德观,一旦离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其网络政治参与就可能会迷失方向。

但二者又有区别,网络政治参与的媒介是网络,侧重于在网络中实践人的政治思想、政治关系和政治生活准则,而思想政治教育除了研究现实生活中人的思想、道德、行为准则等内容外,还承担着将网络或现实政治思想道德内化为人的思想品德的重任。因此,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职能加以引导,并承担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及其研究任务。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必须关注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这个新生事物,后者拓宽了前者的研究领域,丰富了它的研究内容,拓展了它的功能。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必然会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所以,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迫切需要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而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必将有力促进大学生网络有序政治参与。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积极影响,也是教育、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还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与精神力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作用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导向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导向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有序网络政治参与的重要保证。网络的发展,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了契机,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如读书难、就业难、看病难、社会分配不公、官员腐败等,他们又不得不面对,如果不能辩证地看待这些问题,势必对他们他们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同时由于网络自由、虚拟、开放、隐匿等特点,“网络又为他们的各种想法、建议、问题甚至不满提供了一个倾诉的空间。网络政治参与的出现,弥补了现实政治参与中的缺陷,但是一些不理性的宣泄言论,也将不利于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和谐发展。”[3]因此,如何防止消极因素的增长,引导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和舆论的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规范、有序的参与网络政治生活,是网络政治参与迫切所需。

(二)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提供能力支持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热情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提高,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和政治能力,致使他们在“网络政治参与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言论的影响,难以进行独立判断;或不受个人理性支配,产生从众心理;或者受别有用心者煽动,质疑政府的政策合法性。大学生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欠缺,也导致他们政治参与的频率及参与质量低下,直接影响他们政治参与方式、目的、性质和效果,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生活发展状况。”[4]因此,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提高已成为他们有序的网络政治参与根本保证,而政治素质的提高又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能力支持。一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正确理解政治、政治参与网络政治参与的含义,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效能感。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立地位的政治权利主体,享有政治参与的权利和义务,并自觉维护民主、遵纪守法,对在网络政治参与中行为负有法律和道德责任。“逐步养成一定的政治思维和行为模式,增强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使其积极、负责任地参与社会行动,自觉履行责任。三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网络信息分辨和分析能力。针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心理、方式与特点的分析与探讨,选取合适、有效的方法,不断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培养他们正确区分、对待各种信息和全面、深刻看待问题的能力,逐步提升他们政治参与的能力与素质。”[5]

大学生思想政治与法治篇(7)

[关键词]课程思政;法学教育;“互联网+”法学专业

作为本科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覆盖面广、理论与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思政”将极大地有助于全员育人、全课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教育格局的形成。目前高校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均处在起步和摸索阶段,存在很大的改革空间。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以“互联网+”教育改革为背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内容和过程中,推动高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一、“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课程思政”应有之意

“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教学改革提供新思路。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党的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自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模式被彻底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各高校各专业开启了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序幕。毫无例外,法学专业的“课程思政”也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经历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改革,从线下到“互联网+”的教学转变,明确当下改革新目标是要实现学生的法律知识习得、职业能力形成与价值重塑的三位一体,改革新方向是要运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法治教育有机融合,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好、贯彻好、实现好新时代法学教育工作目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之选。“课程思政”为“互联网+”时代法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现实依据。法学教育本身就是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塑造和完善,其背后承载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创新以及专业素养的培育,还应包括对国家人文精神和主流价值观的号召。教育部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意见提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培养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践行明法笃行、知行合一的法治人才。”法学专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共同体中的重要一员,要实现应用型法律人才到“互联网+”时代“复合型、创新型”与“德法兼修”的法律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就必须把立“德”放在人才培养首位,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法治精神和主流价值渗透进法学人才培养中,在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养成的同时,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的价值观。“课程思政”契合“互联网+”法学教育的时代要求。“互联网+”不仅潜移默化地改变了当下学生群体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还使其社会交往和行为模式互联网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催生各种在线教学平台的普及应用,学生不仅可以在线学习,还可以在线获取各种国内外资讯和案件报道,其中不乏各种西方文化利用网络技术对我国教育领域进行各种意识形态的渗透。学生对外界信息的鉴别和分辨能力不强,思想意识和价值判断就容易受到迷惑。“课程思政”能有效阻断“互联网+”法学教学中不良因素的侵入,教师在线教学中主动解答学生知识疑问的同时,也是对学生思想迷茫和行为无助的积极关照,更有利于有效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无论是线下教学还是线上教学,都是学生认知观念重构的课堂。“互联网+”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更能彰显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与时俱进。

二、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现状

法学教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理念局限,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设计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存在诸多障碍,尚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人才培养目标。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理念局限。我国法律渊源一直深受西方法学理论和法律制度的影响,相当数量的部门法是在参考借鉴国外相关法律框架和内容上修建起来的,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严重冲击我国法律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体系。部分教师对于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传统法治文化的精髓和内容理解不深、重视不够,没有从国家、民族、社会、人文等多角度去深刻领会法律与政治、法律与文化等诸多要素之间的紧密互动,更没有从国家战略、政治意义高度去把握“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要义。沿用传统教育观念对待法学教学,认为只要讲好法律、讲好判例就是好的法学教师,把“德”从“法”中剥离出来,教学过程不去关注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变化,而把“立德”任务推给辅导员、班主任或者思政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导致法学专业教师“授业”与“传道”相分离。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内容局限。法学与思想政治在学科分类上分属两个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法学教育侧重教会学生掌握法律知识和技能,而思想政治教育则侧重塑造学生的意识形态。如何准确定位法学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链接点,是法学“课程思政”的前提。就目前研究和实践成果来看,虽然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法学教材作为“课程思政”教材,但数量上没有覆盖到全部法学专业课程中,内容上也没有涵盖到全部法学知识体系里,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化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即使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也仅限于传授经典思想,知识点交陈旧,在“教书”过程中生搬硬套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而忽略了当前所处的“互联网+”时代特征,不关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的现实状况与学生群体的心理思想变化,“育人”效果必将大打折扣。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教学的路径局限。法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法学理论基本功与法律职业技能的综合性学科,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中学习,还要在各类司法机构里见习或实习,不仅在线下学习,还要在线上平台学习。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依托本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如在讲授法律的概念、原理、原则等章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具体案例分析、法律条文理解等法律适用方面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实践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线下教学环节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在线上教学环节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法学教师在实际教学环节中,尚未制定出较为完善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中实施的路径不畅通、范围较狭小,决定了法学“德育”质量和效果不佳。

三、“互联网+”时代法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是“德法兼修”,“课程思政”是大势所趋。站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课程育人的政治高度,借助互“联网+”优势,把传统法学教学进行“课程思政”的升级换代,突破思想政治元素难以融入法学领域的思想壁垒,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在法学教学中的交融点,优化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坚定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教育包含着政治方向、政治道路、政治观念等内容,其核心是塑造人的价值观。法学领域的知识内容与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相关,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特征。从政治属性看,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都为国家和人民服务,二者的政治立场、政治导向、政治意图等具有一致性;从育人目标来看,二者都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目标,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法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传授专业知识,即为“授业”,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社会主义法律信仰,即为“传道”,二者相辅相成。强调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保持目标和方向的一致,强调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与价值引领和育人导向相结合、相统一,正是当前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一个核心主旨。法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第一步,就是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元素融入法学专业教学的政治信念。创新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同行”的教学内容。随着“马工程”教材的推行,法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设计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射点。

由于法学知识具有时效性强、现代感强的特点,“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德育”也应与时俱进。因此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去找寻法学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连接点。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等具体内容,都是与法学息息相关的,法学教师运用线上教育资源,主动把现阶段的依法治国理念等国家意志和精神这种法学专业特有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切入点,把法律职业人应当具有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使命感与当前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有机融合,与当下学生的实际生活状况、思想状态有效结合,真正激活法学课程中的“德育”功能,形成法学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协同、融合发展。拓展法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时代的开放性、包容性特质嵌入“课程思政”,必然会引发法学教学模式的大变动。法学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需要坚持“课程承载思政”和“思政寓于课程”的理念,就需走出教室,既要融入实践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把实践技能教育与劳动精神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成为有大德大爱的人;又要上网上线,借助多媒体在情感体验上的独特优势,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感悟为人处世之道,真正实现由在线学习到网络育人的转变。法学专业立足于时代特色、学校特色、专业特色、学生特色,在课程目标、课程大纲、课程设计等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中,在教学团队、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和过程中拓宽“德育”渠道,形成从“个人”到“全员”、从“单程”到“全程”、从“单向”到“全方位”的法学“课程思政”生态圈。“互联网+”时代的法学专业“课程思政”是一个具有时代价值、政治意义的教学改革,“课程思政”让法学教师回归教书育人本位,让法学课程回归立德树人本位,让学生具备“德法兼修”,实现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9.

[2]党的四中全会《决定》[EB/OL].2020-8-10.

[3]沃耘.高校法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路径与对策[N].天津日报,2019-3-4.

[4]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关于坚持德法兼修实施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2-31.

[5]赵鸣歧.高校专业类课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原则、任务与标准[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8(5).

[6]朱应平.强化高校法学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N].安徽日报,2019-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