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8 03:07:25

风俗文化

风俗文化篇(1)

关键词:俄罗斯;传统风俗;民族文化

俄罗斯联邦,简称为俄罗斯或俄联邦,俄罗斯与十四个国家相互接壤。俄罗斯被太平洋和北冰洋所包围,可经波罗的海和黑海通往大西洋。俄罗斯的国土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一位,矿产资源和能源的储藏量也名列世界前茅。苏联和美国是世界上并列的两个“超级大国”,综合实力仅次于美国,其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等方面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充满着极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在前苏联的主要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组成的独联体内,俄罗斯共有民族130多个,在独联体内的俄罗斯人就占有总人数的79%之多。因此,造就了俄罗斯民族文化以及风俗习惯的多样化、色彩化。

一、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

俄罗斯的传统礼仪以及风俗习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源远流长。在俄罗斯,你会被他们的热情、豪爽、大气所感染与温暖。俄罗斯人在日常的交际场合,他们语言习惯上颇有讲究。俄罗斯人的站姿和坐姿规范得体是最基本的礼貌要求,“您”和“你”不可以随随便便使用。面对长辈或者老师等年龄大的人都要以“您(вы)”相称,就算是在街上遇到了年长的陌生人,为了表示你对他的尊重都要以“您”相称。仅仅是和自己差不多大的好朋友,或者同学,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才可使用“你(ты)”。俄罗斯人等候朋友不管时间长短,着急与否,他们都不会蹲着或者坐在地上随便乱逛,都会端正举止而且耐心的等待。与朋友接触交流谈话时,挠耳朵、呲牙咧嘴、抠鼻子等不雅的动作绝对不会出现,这是他们非常忌讳的。面对初次见面的朋友,俄罗斯人先鞠躬,习惯行握手礼。握手时,身体直立或者上体微微向前倾斜,保持一步左右的距离,如果自己带着手套,他们会礼貌的先脱掉手套,再行握手。握手时不会摇对方的手,一般的关系,轻轻地握;关系很好时可用力,显得较为亲切自然一些。若是许多人同时互相握手,不要形成十字交叉形。与自己不大认识的女士相见,与对方主动伸手握手是不礼貌的,更不可以过分的亲热。但是如果陌生的女士主动伸出手来和你握手,你就可以接受了,再说上几句赞美这位女士很漂亮、很年轻的、很有气质方面的话,就一定会得到这位女士的赞许和对你的好感,熟人见面时,不要用左手握手。久别重逢之后的老朋友他们会选择与对方热情的拥抱或亲吻,以表激动兴奋之情。当然,亲吻在俄罗斯也是常用的重要礼节之一,一般是拥抱举动结束后,双方互亲吻脸颊3次,先是亲右边脸再轻轻亲吻左面最后重复亲吻右面脸颊。如果你去参加较为大型庄重的宴会活动等,男士为了表达你对女士的尊重或者欣赏等,男士要颇具绅士风度地端庄地弯下腰,轻轻的亲吻女士的右手背,礼貌而不失风度。

俄罗斯人在参加正式场合的活动中文明得体。他们从不大声喧哗、怕妨碍他人谈话。他们低声细语,文明有礼貌,在与人交谈时,为了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俄罗斯人不会打断他人说话、不会东张西望做小举动、他们会认真耐心的听对方讲话,并给以应答。谈天说地过程中,他们也不会冒昧的去问对方得隐私、生活细节等问题,特别是妇女的年龄问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问津,否则就是对女士的不尊重。

二、俄罗斯的饮食文化

说到俄罗斯的历史文化特色,不得不提的就是俄罗斯的饮食文化。俄罗斯饮食文化是俄罗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历史悠久,早自远古时期就已萌芽,并逐步发展起来。谈到饮食,一定要返璞归真,最简单的菜都寄托着最深的民族文化印记。最能代表俄罗斯的三样美食众所周知:面包、红菜汤和鱼子酱。面包,俗称大列巴,是俄罗斯人的主要食物,为了表示对来家做客的朋友的欢迎和尊重,俄罗斯人通常会用面包和盐作为食物招待客人,这是对客人的热忱和欢迎的最高待遇。面包外皮粗硬、口味酸咸、易于消化、调理对肠胃。其实最好吃的黑面包,当属老祖宗流传下的方法烤成的面包。用温度均匀适中的炉坑微火慢慢熏烤出的黑面包,烤好后轻敲底部梆梆做响的才是质量口感最佳的面包;俄罗斯人特别爱喝红菜汤,也称罗宋汤,它是用俄罗斯特产的圆白菜、洋葱、胡萝卜和甜菜加上牛肉做成的红菜汤,滋味醇香,口感新鲜,红菜汤稠密纯正,所以在俄语中通常用“吃”表示享用汤的动词。

欧洲人视鱼子酱为上等的美食。其中,又以俄罗斯产的鱼子酱为上品。上佳的鱼子酱颗粒饱满圆滑,色泽透明清亮。从对鱼子酱高标准的要求来讲,世界上唯独有鲟鱼的鱼卵才能说是真正的鱼子酱,伊朗和俄罗斯的里海里盛产出的鱼子酱的质最为纯真,算是极品。不是所有的种类的鲟鱼卵都可以用来制作鱼子酱的,世界范围内在二十多种品种的鲟鱼中只有三种鱼卵能制成,最上等的高级的一年也不到100尾,由此导致了鱼子酱价格不菲的现状,对俄罗斯人来说,吃一片抹有鱼子酱和黄油的面包也是一种最美的享受。

俄罗斯传统的饮料是“格瓦斯”。它是通过谷物发酵后酿制而成的,类似于不含酒精的啤酒,弥漫着独特的麦乳清香和啤酒发酵后的耐人寻味的醇香。酸甜适度,醇香浓郁、清凉而且爽口。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以及乳酸等丰富的营养成分。当然了,说道饮品,还有俄罗斯人情有独钟的“伏特加”。 可以说伏特加是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文化元素的又一写照。在俄罗斯历史和文化的长河里,那些留下不朽成绩的诗人、作家、歌唱家、戏剧家、画家几乎都与伏特加拥有着不解之缘。一个民族的文化性、地域性和种族精神都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饮食、传统习俗等特征。

三、俄罗斯的象征文化

俄罗斯的象征文化也拥有着它独到的特色。在俄罗斯这个古老的国家里有许许多多的象征。

俄罗斯的国旗是横长方形的,他的长和宽的比值大约为3:2。国旗的表面由3个长方形并排组成的,主要以白色、蓝色和红色三种颜色为主。俄罗斯的幅员辽阔,跨越寒带、亚寒带和温带三个气候带。其国旗用三钟颜色的长方形相连接,就生动的表示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的这一独到特点。其中白颜色表示的气候区是寒带,一年四季白雪飘飘,象征着无限的自由;蓝色代表亚寒带,又象征着其丰富的自然资源;红色则代表温带,象征着俄罗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贡献。翻查俄罗斯的悠久历史,书中这样记述:“俄罗斯的三色旗来源于1697年彼得大帝在位时期采用的红、白、蓝三色旗,又被称为泛斯拉夫颜色。”如今俄罗斯的国旗也是这三种颜色,但是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俄罗斯的国歌曾两次更换歌词而出名。第一次的歌词是在斯大林去世后,更换了歌颂斯大林的歌词。第二次是苏联解体后,更换为对前苏联共和国的赞扬的歌词。《爱国歌》是俄罗斯1991年至2000年的国歌。此曲作者是米哈伊尔·格林卡,这个曲子最开始是无词的钢琴曲子,而且持续了好多年的无歌词状态。俄罗斯直至1999年通过征集歌词比赛的方式才填补了国歌无歌词的空白。不过在普京上任后不久,于2000年12月,又将前苏联国歌修改歌词后订为新的国歌。

俄罗斯现代的国徽沿用了俄罗斯古代的国徽样式,从而取代了前苏联的国徽,新的国徽保留了许多的不平凡的俄罗斯历史的标志。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政治涵义。它的背景是红色的,彼得大帝曾加在双头鹰的头上的三顶皇冠被保留了下来,作为俄罗斯联邦的整体团结的象征,权仗和宝球则象征着国家的权力。圣乔治屠龙的纹章作为捍卫正义、惩处邪恶、保卫祖国和追求自由的标志。俄罗斯古老而又光荣的历史在此凝结,并且将焕发出新的充满生机的活力。在鹰的胸部实际上是一个小红盾,盾中有匹骑着白马的勇士。双头鹰代表着俄罗斯国家的欧亚双重性以及国家的强大和统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当今的俄罗斯在文化意义上是罗马帝国的传承。

当然,除以上所述,在俄罗斯还有一些“非正式的”,但同样意义重大的民族象征。俄罗斯把北方的白桦视为“国树”。也许是因为俄罗斯的民族个性很接近棕熊的勇敢顽强的精神,所以俄罗斯把棕熊立为“国宝”。当然俄罗斯的历史悠久,文化丰富,还有很多的象征,在此就不一一例举了。

可以说俄罗斯的风俗文化艺术在世界风俗文化领域中都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整个俄罗斯民族不知历经了多少风风雨雨、历经了多少代人的智慧和勤劳的汗水换来的,更是俄罗斯在各个方面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形成和完善的。随着世界各国的交往不断密切,特别是中俄两国之间的关系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两国高层领导人互访频繁,确立了和平共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并建立了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两国互相举办中国俄罗斯文化年和俄罗斯中国文化年等一系列活动,尊重和了解俄罗斯民族的风俗和文化习惯,扩大两国交往,增进中俄彼此的感情,使两国之间长期稳定友好的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陆嘉琦.俄罗斯民间习俗拾零[J].民俗研究,1993,(1).

[2]王晓梅.俄罗斯人公共礼仪与文化素质散议[J].黑河 学院学报,2011,(4).

风俗文化篇(2)

当前,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原来备受推崇的终极目标、崇高的理想等正在面临着巨大的冲击。经济、享受和消费等反崇高、反英雄的价值取向正在逐步走向文学创作的中心。王朔笔下的顽主就是其完美的例证:顽主们嘲笑崇高、社会、道德、伦理以及一切理性文明下的等级秩序。对于生活来讲,其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它既丰富多彩又平淡庸俗,这是展现平民意识的一个方面,它既完整的展现在作者身上,同时在其所体验的全部的人生和事物中也有着十分明显的体现。归根结底的来看,在人类世界中存在的所有人和事,都是人们眼中的事物,人生也是现实社会中的人在时间这条河流中留下的一条条的印记。

二、因反英雄与反崇高的意识而导致的不确定性

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平民化写作正在慢慢的瓦解崇高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价值体系。当这些价值体系被全部瓦解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将会走向不确定,即:作品将不会在有确定的主体、情节甚至是人物。例如《相会在K市》,尽管作者李晓用十分精彩的语句向大家展示了一位年轻诗人生命中最灿烂的片段,但是作者也曾这样说过:像大多数的文学报告那样,没有趁手的材料时运用了我的思维。一位读者在寄给作者的信中这样说道:我必须要向你提出,你的这篇文章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原则性的事实错误。由此可见反英雄和反崇高的创作意识能够导致作品缺乏确定的主体、情节和人物。四、当代文学的平民化和风俗化的发展趋势通过上文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平民化和风俗化创作意识改变了当代文学的写作内容和形式,使其呈现追求个性化、边缘化以及平凡化的特点。我国的著名作家林白曾说:与我个人来讲,个人化写作是以我个人的体验和记忆为基础,个人化写作能够将受压抑的记忆中的集体叙事视为禁忌的个人经历释放出来,我可以看到他们在天上飞来飞去,他们的身影在政治、国家等集体的话语中显得十分陌生,然而正是这种陌生使他们具有了独特性。平民化的写作是生命的一种涌动,是个人的记忆、感觉以及心灵和身体的飞翔,在这样的飞翔中,人们获得了真正的解放。但是,在社会的飞速发展下,还是很多问题必须要解决。

1、批判现实当前,商品化的发展,利益、经济等的分量也在不断的加重,在这样的情况下,社会民众中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的生活环境却不容乐观。基于这样的情况,当代的文学作品就必须要反映现实生活中普通民众的问题,这是写作的趋向。例如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陈村育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城里当了小姐,儿子因功课较差不得不去城里打工,因不堪虐待而杀掉了采石场老板。回家后因发现教育局长的违法行为而煽动全县教师罢课,揭发了教育局长的罪行,最后被局长的外甥谋杀。在这部小说中,我们所感受到的并不单单是心房的颤悸和声音的惨烈,还有对造成一悲剧的原因的思考。

风俗文化篇(3)

1.满语。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是16世纪末参照蒙古字母创制的,被称为“无圈点的老满文”,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和大量汉族移居山海关外,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关内的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但关外的满族一直到上世纪中期还在使用满文交流。

2.服饰特色。满族人的穿着很考究,展现了浓郁的历史民族传统特色,提到长袍马褂,这是满族的传统服装,满族衣着“三剑客”是旗袍、马褂和坎肩,体现了满族衣着的固有特征影响至今。

3.饮食文化。满族饮食文化还是对我们现代人生活影响很大的,它也为东北菜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满族最具民族特色的面食,香酥甜脆,品种繁多,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很大,至今许多人还是能回忆起这美食的味道。馓子、打糕、椴叶饽饽、盆糕、洒糕、淋浆糕、萨其玛、金丝糕,总有几样会勾起味蕾的记忆。

4.居住。满族繁衍生息于白山黑水之间,冬季长,气候属寒冷干燥,所以在居住上特别注重防寒问题。满族最早从穴居到半穴居历经一千余年,在半穴室居住完全地面居室800年,但是发展到满族老屋又是500余年,火炕在这阶段的发明与应用,是满族住宅史上标志性的进步,这也凝聚了满族发展历经的沧桑与智慧。

5.出行工具。狗车、木马,即今之雪橇,爬犁,满族人经常架“威呼”闯急流险滩,现在东北满族仍喜架“威呼”,勒勒车,铁瓦车,也叫广窟鲁,以后用于清代海上作战的飞船,船舰。

6.礼仪。“八旗旧家,理法最重”。从红楼梦中等级森严的贾府礼俗也可以细细品味,“打千”,是满族请大安的礼节,满语称“埃拉搭拉米”,动作时先弹箭袖、袖头伏下,左膝前屈,右腿后弯,头与上身稍向前俯倾,左手贴身,右手下垂,动作介于作揖与下跪之间。动作虽与男子打千儿不同,但同样是请大安的礼节。抱腰礼、顶头礼、插肩礼、叩拜礼、拉拉礼、抚鬓礼不一一赘述。

7.艺术。宫廷音乐、民歌、劳动歌、山歌、歌舞乐、神歌、舞蹈、莽式舞、庆隆舞、等曲种繁多,展现了满族人民的艺术天赋。

二、满族风俗文化旅游开发设想

满族文化资源,是满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对满族文化有一定的熟识度,但又不能准确的表达其形式及内涵。因此,无论是满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的内在需要,还是面对旅游业强劲竞争的外在形势,都迫切要求在满族文化旅游的发展策略上下功夫,满族文化旅游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挖掘民族文化内涵。首先,揭示满族文化价值。要突破现状,让旅游者停留的时间延长,加强对文化价值和精华的揭示与提升,这也是发展满族文化旅游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摸准市场需求。一份抽样调查显示,只有30%的外国游客对名胜古迹有兴趣,70%的游客对中国的民俗风情,情有独钟。习俗是游客感受一个国家最直接的入口,最容易感受到社会根本文化的捷径,比任何方式更让人感同身受,这个小小的百分比中足以见得民俗民风的传承与发扬的潜在需求和实力,能量不可小觑。再次,突出满族风俗旅游特色符号。第一,要侧重开发独具满族特色的民族旅游产品,让旅游产品真正能代表黑龙江特色的满族文化、历史,激发旅游者游览和购买的欲望。第二,在发展旅游景观的同时,不要忽略细节,如满族风俗景观的工作人员的文化风貌、个人素质,产品销售的文化氛围、文化主题等等。第三,在满族风俗参观的同时,通过组织传统的节庆活动、宗教活动、民族婚俗、民俗表演活动等形式,与游客互动,参与当地人生活、劳作、游戏活动。第四,建立满族美食一条街,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用味蕾的去加深美好的记忆。

2.加强满族文化旅游链条式发展。满族文化旅游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形成明确的定位和统一的形象,缺乏整体性、系统性。重点应加大满族文化遗产资源整合的力度,实现时空和宣传上的完整统一。加大资源特色互补与合作;像山脉一样绵延下去而没有断层,提高旅游路线的主题特色、品位和质量;将满族文化内涵贯穿于食、住、行、游、购、娱整个产业链之中,使之成为丰满协调的整体。

风俗文化篇(4)

关键词:风俗画;苏汉臣;婴戏图;百子图;货郎图

偶在一次展览中见到了苏汉臣的一幅绘画作品《冬景婴戏图》,虽然是高级仿制品,但原尺寸原大小的画面着实还是让我吃一惊:整幅画面清寒而不乏野趣,是典型的宋代内省精致的文化与活泼生动的市井文化的反映。伫立于画前,我思绪万千,联想到古人终日赶着驴车,穿梭于高山流水之间与自然融为一体的那种平静的生活和悠然的心态,我身心向往。展览归来后,我迫切地又搜寻了苏汉臣的其他几幅作品,以及同时期的其他名家的同类作品,将之放在一起比较,意欲对宋代的社会生活和风俗文化作一了解,于是便有了这篇文章。

一、风俗画的渊源

关于风俗画的出现,大约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虽然那时画像石画像砖是作为建筑的装饰构建而存在,但人们已经能够在砖石上刻画图像。其画像题材之一便是人民生产劳动、贵族车马出行、宴饮游乐的情景,展示出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四川成都出土的东汉后期的画像砖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田间弋射渔猎收获的情景。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新兴市民阶层出现,社会生活五彩缤纷。随之描绘城市、乡村生活的风俗画在此时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清明上河图》即是宋代繁荣的都市生活的一个侧面。职业画家们为了迎合满足市民的审美趣味,在绘画题材中大量描绘市民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喜怒哀乐和人生百态。以婴戏为题材的风俗人物画在此时大量的出现,雅俗共赏,画品质量上乘。甚至宫廷画家也热衷于表现此题材。

此类绘画作品中多表现儿童嬉戏,货郎卖货、妇人照料孩子的情景。儿童形象上健康俊美,天真可爱;画中多点缀有山石、芙蓉、石榴、麒麟等形象使得环境非常雅致。给人以浓郁的感觉,也体现出来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苏汉臣的风俗画所体现的社会生活

清人沈复在其自传《浮生六记。闲情记叙》一章中,对其幼时的快乐生活进行了这样描述: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呖云端,为之怡然称快。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孩童时代走来,都有念念不忘的童年生活。纵然时代不同,世殊事异,取舍万殊,静噪不同,“然其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言以蔽之,人的童年生活多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满是童真童趣的。沈复用文字为我们描绘了他的童年生活,我们可以在阅读中张开想象的翅膀,体味他幼时的闲情。宋人苏汉臣用手中的画笔为我们刻画出了宋代小孩子的生活,我们可以在直观中体察那时孩子的风情声貌。

苏汉臣是活动于宋代的宫廷画家,善画道释、人物,尤其善于婴儿题材的绘画。其描绘的儿童形象生动活泼,情态逼真。其代表作品《秋庭婴戏图》、《冬景婴戏图》、《货郎图》,为后代同类题材作品树立了榜样。《秋庭婴戏图》所表现的是姐弟两人围在一石凳边玩石墨玩具时的情形。弟弟身着红衫白裤,脑门上留有一撮桃发,小手正在拨弄石墨,欲使其转动起来。其神态专注入神,形容健美俊俏。站对面的是姐姐,通体着白衫,丹唇微启,右手稍抬,作指点状,似乎在告诉弟弟如何做才能使石墨转动。姐弟俩相处融洽,沉浸在他们的世界里,神游其中,不亦乐乎。画面右方绘有另一石墨凳子,凳子上及地上摆满了各种玩具如佛塔、转盘、铜箔。这又从侧面刻画了小孩子天性喜新厌旧的性格。画面背景是一竖立的山石和繁茂的芙蓉花枝,刻画精致入微,点明了时令特点,渲染着孩子生活环境的雅致。

如果说《秋庭婴戏图》是因画面和谐感以及姐弟之间温馨的亲情,那么《冬景婴戏图》则胜在了画面中各要素的呼应互动。此作品为立轴画面,采用对角线构图。画面左上半部分刻画有山石梅花山茶。画面右下半部分是画面主体即姐弟二人与一只猫。姐姐一手拿着一杆彩旗,一手护着弟弟走在前面,弟弟则手里拽着一根孔雀翎毛,逗引小猫。小猫弓着身子,竖起耳朵,翘起尾巴,抬起前爪,盯着翎毛,似乎马上就要扑上前去。姐弟二人神态自若,目光集中于小猫身上,似乎就在等待着小猫“上钩”。

除却画家对于人物神态与动物神态的精心设计外,从画面色彩的巧妙安排中也可以看出画家的用心良苦。

姐姐通体着白衫,用红丝带扎出精致的发式;弟弟身着带红边的华格衫。作为画面背景的盛开的白梅渲染着出了画面清凉的冬日气氛,繁茂的绿竹与山石间点缀着的几朵旺盛的红色山茶花却一驱冬日的萧寒,使画面充满着勃勃生机。这点滴的红颜色花朵与姐弟着装服饰的红颜色相互呼应,既合情合理,又使画面活泼生动。

纵观苏汉臣及同时代其他画家的婴戏图,画面中儿童的形象多出现于户外,捕蝴、戏猫、逗蛐蛐、捉柳花、牧牛等,与自然相处和谐,体现了孩子亲近自然的天性。在此创作风格的影响下,宋代社会开始流行一种“百子图”。众多儿童因传统节日的到来而聚集到一起进行庆祝:放风筝、敲鼓、打锣、舞狮、演戏,一片欢乐地海洋。在画家的笔下,孩子们情态各异,形象呼之欲出。“在婴戏图中内涵吉祥喜庆,对明清时期的娃娃年画有着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百子图”中呈现出的孩子们欢庆热闹的场面不仅是宋人对孩子健康成长的祈福,也是宋代新兴市民阶层生动活泼的文化生活的反映。

在苏汉臣风俗画的创作中,“货郎图”也很有代表性,画家多刻画一货郎满载手工艺品和玩具游走于乡野间。儿童则围追着货郎,不肯离去。此类绘画作品直接体现着宋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成为了历代民众喜闻乐见的题材。

北宋时期,城乡商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结构上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开封、杭州等地街巷到处都有商业活动,不仅有座商,而且有沿街串户的货郎,他们推运挑载着日常用品游动售货,给人们带来了很大便利,他们婉转悠扬的吆喝叫卖声也为人们欣赏,甚至发展为表演性的节目。

《货郎图轴》刻画了一货郎推着小车,车上挂满了各式手工商品:文房挂件、灯笼乐器、儿童玩具等,琳琅满目,洋洋大观。一个稍大的哥哥背着弟弟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满车的物件。货郎面带微笑望着哥俩并用手指着一各小锣鼓,似乎在推销这件玩具。另有小孩得了一摇铃,正炫耀,洋洋得意。还有一小孩似因争抢不过而摔倒在地。右边两个小孩正作欢呼雀跃状向货郎奔来。

苏汉臣的风俗画多呈现出富贵之气:所刻画的孩子乃富贵人家的子嗣,这从孩子的衣服装饰上可以略窥一斑,而且也可以从典雅的精心修饰过的庭院环境推断出来。相对于此,南宋李崇的婴戏图则转向描绘乡野间的俗气:其所刻画的孩童多着粗布衣衫,通体并无饰品。所刻画的环境亦是田间垅头自然之景,无精致气。而直接继承苏汉臣婴戏图富贵之气的是明代画家吕文英,“其画工细腻,赋色明艳,画面极力渲染富贵气象,明显地继承着苏汉臣一派画风”。

【参考文献】

风俗文化篇(5)

关键词:英语习语;英美文化。

一、英语习语中隐含的历史背景

1、罗马人的痕迹

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当时恺撒的领地和意大利本部交界处有条小河Rubicon。恺撒不顾一切,悍然率领军队渡过此河与庞贝决战。在渡河时他说Thedieiscast.骰子已经掷下,表明义无反顾。过了河,他还烧毁了渡船,(burntheboats)逼得士兵毫无退路,只好勇往直前,打败了敌人。

就是这样一段历史故事,在英语中留下了几个常见的习语:crossthe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onesboats(烧掉自己的船)表示破釜沉舟的决心Thedieiscast.(骰子已经掷下)预示着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

2、条顿人的征服

条顿人,即居住在西北欧的3个日耳曼部落,他们是盎格鲁人、萨克逊人和朱特人。约在公元449年,他们开始征服不列颠。他们的入侵给英语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并最终形成盎格鲁-萨克逊语,即现代英语的起源。条顿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是全面的,起决定作用的,从很多英语习语还可以找到条顿人征服的影子。如cutsomeonetothequick意为大伤某人的感情,quick这里指皮肉,这个解释源于古撒克逊语。Gothroughfireandwater是赴汤蹈火的意思,源自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的中世纪判罪法。

3、斯堪的纳维亚风暴

公元790年开始,斯堪的纳维亚人入侵英国,并在英国大批定居,他们讲的是北日耳曼语,是现在的瑞典语、芬兰语、挪威语和冰岛语的前身。在此后的二百年中,许多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北日耳曼语)的词语渗入英语词汇。据估计,现代英语中约有900个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的单词或构词成分。斯堪的纳维亚各族语言对英语的渗透特别深入。最常用的习语raincatsanddogs,来自北欧神化:古代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主神是奥丁(Odin),狗(dog)和狼(wolf)象征风,猫(cat)象征雨,所以该习语喻指狂风暴雨。

4、诺曼底登陆

公元1066年,诺曼底公爵威廉入侵英国,并建立了诺曼底王朝。这一事件对英国的影响巨大。它使法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三大来源之一。同时,法国文化逐渐向英国社会渗透,影响着英语及其习语。如:returntoonesmutton原是直译自法国田园诗中的一句:多情的男女牧羊人在牧场上谈情说爱、海阔天空,最终还得回到现实,回到自己的羊群中来。因此,这一习语比喻回到实际问题,言归正传。

二、英语习语体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每种文化因其地域、气候环境的特点而具有不同的特征,习语恰恰包含了独特的文化基因。

英国是一个岛国,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时常与恶劣的海洋气候相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英语中形成了许多与海洋有关的习语。如:adropintheocean沧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风顺;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进退两难;Whileitisfineweathermendyoursail未雨绸缪。

历史上英国的航海业一度称霸世界,四面环海的天然优势成就了十分发达的捕鱼业,因而,大量与fish有关的习语相继产生。如:bigfish(大亨),dullfish(枯燥无味的人),makefishofoneandfleshofanother喻厚此薄彼,偏爱一方。

三、打上宗教文化烙记的英语习语

从严格意义上讲,宗教代表的是一种伦理观念,而伦理观念是维系一个社会生存的重要基础,因而也是特定文化的核心部分。基督教是广泛流传于西方的一种宗教,英语作为基督教民族的重要语言,将其基本教义、信仰和伦理观念传播于西方社会每一角落,囊括社会生活各方面和上层建筑的许多领域。

现代英语中大量习语,源于宗教活动、仪式和《圣经》故事。可以说,任何一本英文著述中,如果不包含直接源于《圣经》的词句,几乎不可能。几百年来,《圣经》已然成为英美每一个家庭必备的读物。随着基督教义的传播,《圣经》中的许多句子和短语被人们广为传颂,久而久之就成了习语。如:Dropinthebucket/ocean沧海一粟。语出《圣经·旧约·以赛亚书》第40章第15节:看哪,万民都像水桶的一滴,又如天平上的微尘??(Eventhenationsarelikeadropfromthebucket)其喻义为沧海一粟。

四、英语习语折射出丰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

经过漫长时间的磨砺,流传下来的习语不仅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还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习语因受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折射出特有的思维定势和语言习惯。

西方文明强调天人对立、侧重向外探寻以及强烈的战胜欲和征服欲,由此形成了英美人重开创、求进取、善于抓住机会、大胆冒险的人生观。故英语习语中有Knowledgeispower(知识就是力量)。西方文化精神也推动了英美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外在物质经济的追求,最常见的词如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materialism(唯物主义)、Pragmatism(实用主义)以及俗语Breadisthestaffoflife.(面包为生命支柱。)等,形成了英美人追求物质利益的功利主义价值和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人生信条,因此又有Moneytalks、Allisfairinloveandwar等习语。

风俗文化篇(6)

合浦(廉州)历史悠久。自汉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起,至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改绿州、廉州为合浦郡(治所在今县北)。古廉州自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改越州置廉州、宋初移今治。从荒蛮到郡治,从“珠还合浦”到“海上丝绸之路”组合成的古城文化景致,有着众多的古迹、掌故。西夏永安一年(公元1098年)造坊永安“大士阁”,其木柱楔架结构,经千年风雨不朽,现今香火延续。北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坡流放海南儋州,后获迁移廉州闲居,后人为纪念坡,就在其下榻的廉州邓氏故园建有“东坡亭”。汉代“合浦还珠”的故事,所述合浦采珠农事也有1700年的历史。合浦汉墓群葬大观:有汉中山王太后卫姬(汉元寿二年平帝生母),国丈董恭等皇亲被贬谪迁徙所终葬安之地。初查明汉墓出土,表明汉以来古文化厚重的史料。廉州古城自宋元佑年(公元1086年)建成以来,此为唐、宋、元、明、清历代治所。名胜古迹从地上到地下古文化洋洋大观。仅现存的“廉州十景”:

一、宝塔鞭映。文昌塔垣。望牛岭旁凸起七级浮图、砖檐彩绘、八面玲珑、葫芦宝顶朝阳余晖,昌塔如鞭倩映、寓意吉祥、预示安宁,塔下古汉墓群葬崴嵬壮观。

二、蟾天海角。古海角亭、魁星楼。西门江畔、古海角地,奎楼与海角亭相伴,红楼高耸、亭台环抱,海门书院檐玲风临,东坡墨宝“万里瞻天”。吼啸南天,古香古风韵尚存。

三、坊浜古埠。文尉坊桥西门江埠,小河浜畔。古廉州城外“文尉坊客船伴听涛”。旧时就近香客求签天妃宫,远来客商靠埠入街坊。文坊桥面通后,从桥头往南望,古海门书院、魁星楼,尽收眼帘,西门江上一派好风光。

四、金肃惠渡。“惠爱桥”曾为西门第一渡。惠爱桥以“安南油杉桁梁金字构架”,正视似座“永固门桥”,侧看有如“金字塔”,谷米、陶器商品运输入城方便,沟通两岸渐繁荣。

五、保子双香。保子庵,古芒树。玲珑古庵,佛传禅宗。庵内焚香缭绕,庵外芒果飘香。

六、榄墩三甲。三甲社、薪桥。西门江上,柴薪聚甲民居以甲为社(二十五家为社),故名“三甲社”。近三甲社造榄墩木桥(俗称上薪桥)以榄墩防撞、防洪的功能,架桥风格独树一帜。

七、东坡故园。古廉州城外东坡亭,邓氏春轩,池塘浦水涟涟,故木苍翠,东坡亭畔鸟语花香。

八、廉让盘龙。孔庙、廉泉、让水。十字街头焚古香,孔庙红墙黛瓦座北向南。后殿双柱龙盘翩翩,儒尊古风犹存。古城大街廉泉让水分置南衙北街。名出:南朝宋时梁州范柏年之说:“梁州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比喻风土醇美,以井喻廉泉,让水颂扬廉政之意。

九、古刹灵觉。廉州东山寺。佛刹古寺宏居南天、神圣殿宇行宫修习兴盛。自永乐(公元1412年原名灵觉禅寺)中兴,于宋至此佛香千载。佛丞密宗造殿古香,香烛延续四时旺盛。金身玉佛气派不凡,精雕细刻,造坊形象。殿堂建筑造像传统另有洞天。

风俗文化篇(7)

[关键词]洪崖洞;空间设计;装饰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而形成的一种传统文化。随着建筑类型的增加,建筑结构的变化,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发展,建筑装饰文化的内涵丰富起来。虽传统装饰受到了现代装修及装饰材料的巨大冲击,但在当今大量的现代建筑中仍显现出了传统的造型和装饰痕迹。这是因为建筑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同时还要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和审美需求。

重庆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巴渝文化的发祥地。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位于重庆市核心商圈解放碑沧白路,长江、嘉陵江两江交汇的滨江地带,以最具巴渝传统建筑特色的“吊脚楼”风貌为主体。

一、设计理念

巴渝传统建筑以民居群落和山地建筑为主体,具有雄浑的气势、丰富而立体的层次和自然生态的景象。巴渝地区多山多水,且山地地形千变万化,传统山地居民正是因因地制宜建房而显现出多姿多彩的建筑形态。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原有的空间意象,而不是只有建筑立面皮毛的仿古商业街。

洪崖洞地区南高北低,80米左右的进深,落差近50米。洪崖洞位于沧白路以北,片区最高处。

在总体空间规划方面,根据具体地形条件,以及保持传统性街区风貌的总体规划要求,民俗风貌区内部交通联系由步行梯道承担,基本保留原有的“三横八纵”的街道格局,并强化了纸盐河街、洪崖洞街、天成街3条横街的贯通性,以此为主干,辅以若干纵横梯道,共同构成以“街”为主的外部空间。建筑的层次和高度比以前略有增加,因此街道的高宽比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主要出入口和中心位置,街道空间适度放宽了,以产生变化,供人停留。

在细部空间处理上,民俗风貌区充分遵循了原有空间的场所精神和处理方式,因地制宜,突出山地特色,秉承了传统装饰空间设计理念。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筑物充分表现了洪崖洞地区的传统文脉。

设计师充分结合自然地形条件,建筑沿等高线结合山地地形水平展开,柱脚下吊,廊台上挑,屋宇重叠,踏道盘旋,充分展示了“皆重屋累居”的山地住居风貌。配合建筑院落的跌落层次,用形式多样的梯道、台阶将院落空间有机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序列。由于建筑物的进退处理和高低变化,使比较单一的街道空间蜿蜒曲折、一张一弛,给游人以移步换景的空间体验。风貌区依托旧址重建,此举既充分汲取前人的择址优点,使建筑物与地形取得了良好呼应,又极大地保留了原有的空间肌理与历史信息,使原有空间得以再生,很好地表现了洪崖洞地区的传统文脉。

2.公共性外部空间的再创造。

公共性外部空间包括街头小游园、娱乐空间、硬质景观、传统街巷和建筑庭院等。其开敞空间以原有空间为主体构成,是人们生活、游乐、交往、休憩、交通的复合空间,对于适当降低建筑密度改善空间条件,起着主要的作用。这一系统由梯道、步行街、小广场和梯间台地构成,地形虽陡峭,而做到了紧中有松,急中有缓,空间节奏分明,人情味十足。设计师们使每一个节点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体现了原有空间的精髓,为人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空间。

3.单体建筑设计灵活多变。

就单体方面来看,建筑设计手法也力求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在适应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等方面,充分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运用台、吊、坡、拖、梭、靠、跨、架、错、分、合、挑等手法,灵活、艺术地构成了婀娜多姿的山地聚居地独特风貌,建构了一座山地传统民居的博物馆。

风貌区建筑设计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框架结构建筑的优势,自由灵活地划分空间,使室内外空间得以有机联系。由于风貌区以商业服务为主,需要较大的完整空间,为了不产生尺度上的差异,在建筑形体和立面的装饰处理上,增加了层次的划分,重复使用传统建筑的立面元素和符号,将单栋建筑处理为多个建筑,保持与原有聚居地的肌理相协调。

二、装饰文化与巴渝传统文化的关系

装饰是民居建筑构成的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物的性质和地位,以及人们的精神追求和物质生活。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营造了一个完整的建筑装饰系统,它包括宅居建筑、室内室外的陈设以及环境装饰三大部分,这三部分构成完整实体,除了适应商业生活的需要之外,还与文化观念紧密相连,寄托诸多的思想精神,强调身心的构筑,这些追求铸就了巴渝文化的特色,显现了巴渝儿女的人生观。

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建筑装饰在表现形式和技艺上既秉承巴渝传统装饰艺术精邃又具有自身质朴特色,与巴渝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相得益彰。

1.艺术化形象设计与人文精神元素的整合,彰显巴渝古建筑群的韵律。

艺术化形象设计是通过对精神元素的整合、升华,由现实的物理元素去实现,而不是简单的罗列和物理元素的堆砌。它在设计师千辛万苦的锤炼下,在一定的审美原理中,给众人启示,让众人参与、领悟,使它趋向完美。重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文化内涵深,外延广。但它毕竟是具有自身使用功能的建筑物,不能把它看作是摆满文化产品的超市。建筑毕竟有自己的语言和特性。在这里,涌泉、滴水池与密置的石材踏步对比;粗大的圆柱与高挑的屋檐相衬;挑檐设计为主次三块屋顶造型使单体建筑产生群体的感觉,让人可以联想到高大错落的巴渝古建筑群体的韵律。

2.建筑装饰艺术蕴含丰富的巴渝传统文化。

民俗风貌区建筑的各个部件或装饰构件丰富多样,如山墙、屋脊、挑檐、挂落、雀替、驼峰、柱础、掸拱、门窗等,多用精致美观的木雕、石雕、砖雕、泥塑、彩绘或陶瓷饰物制成,其中所反映的内容或传统典故,是移民礼教和本土文化的生动展示。尤其突出的是丰富多样的木雕装饰艺术,民俗风貌区的木雕主要集中在门、窗、家具以及雀替上。雕花细腻,造型多变,在对称的格局上寻找局部的变化。在内容上,多以植物、花卉为主,以及如意纹等。石雕大都以中国传统的吉祥图案为对象,柱础上的石雕古朴笨拙,给人以厚重感,栏杆上的雕花细腻精致,层次丰富,线条流畅,疏密适中,动物活灵活现,形象生动,植物特征鲜明,具有很好的概括性。柱础与栏杆似乎是不起眼的建筑元素,而恰恰在它们身上的雕饰反倒叫人觉得建筑师的精细和房主人生活品位的高雅。其中,龙凤、牡丹、云气纹、麒麟都是常见的题材。

不管是石雕还是木雕都是源于人们祈福消灾、趋吉避凶的朴素思想。巴渝古代装饰的形成,与根深蒂固以血缘宗法为纽带的人伦关系,以及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密切相关,巴渝特定的文化背景孕育着建筑装饰这块土壤,给它活动和创造的空间,并且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规范与审美意识。

3.建筑装饰文化成为巴渝传统文化的载体。

朦胧感、模糊性、含蓄美是中国艺术的共性,同样也体现在环境装饰设计中。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两种复杂的脉搏都在跳动。在造型上采用了一种似现代又似传统的表现语言,似与非似的元素构成,又体现着中国艺术朦胧感的这一特性。同时,这种文化的延续和新形象的托出,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转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它造成传统与现代有机地合成,在含蓄中表现出多元复杂又个性鲜明的千年巴渝古风的气质,即让传统插上时代的翅膀,让传统获得新生。

三、所传承的巴渝历史文化信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