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26 14:26:36

闽台文化论文

闽台文化论文篇(1)

>> 闽南话的台湾语境 情感味道:闽南话对台湾广播的独特功能 浅谈对台闽南话广播主持人的语言素质 以《祖地乡音》为例论对台广播闽南话节目以特取胜 浅谈闽南话播音与普通话播音的异同 论马来西亚巴生闽南话浊辅音[mbl]的语音变异 浅谈闽南文化在东南亚的传播 对台闽南语广播新媒体的实践与思考 传播爱的森林之声 对台广播中闽南文化要素运用分析 “海峡论坛”的传播特色 从闽南聚落看闽南的地域文化 浅谈北京外语广播的跨文化传播模式 闽南乡土文化走进美术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闽南文化视野下的闽商精神 闽南文化研究中的独特风景 闽南武术的文化生态研究 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 把闽南文化融入美术教学实践中 海峡那边的文化运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③⑥《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六点意见》[N].《人民日报》,2008-12

④林其泉、陈慰锭,《闽南文化与两岸统一》[J].《黄埔》,2004(4)

⑤全国研究室编:《历史怪胎——“”》[M].华艺出版社,1992

⑦袁曙霞,《两岸文化大交流对台湾同胞认同的影响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10)

⑧郑淑真、萧河、刘广才:《根在河洛》[M].华艺出版社,2000

⑨张喜燕,《对台宣传的文化心理基础、现实挑战及对策分析》[J].《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2)

闽台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闽台地域文化闽台民间美术元素环境艺术设计应用

一、引言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当今社会的文化艺术发展中,仍有独特的指导民族、地域特色文化艺术传承发展的深刻意义。当前,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但随着目前设计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民族传统,特别是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却日渐消失。随着快速发展的城乡生活节奏,人们发现生活中缺失一些自己印象深刻而十分熟悉的东西,这正是传统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在一个时期缺失特色元素的一种表现。

近年来,随着校企合作及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经常深入企业探讨设计风格与文化艺术应用方面的问题,由于地域环境的原因,厦门及周边众多的台资企业,在设计风格与应用思维上与台湾文化有极深渊源,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未来与国际间设计师们的合作交流水平,进而相应提高教学水准,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为此,作为生活的环境空间艺术设计行业,面临更高的要求。设计必须植根于本地域、民族的土壤,为此,依托地域文化,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美术等各种元素,分析它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作用,以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重新审视、研究对地域民间美术元素的应用的探索和实践,不仅为闽台民间美术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还发扬光大了闽台民间美术和地域文化。

针对闽台地域文化和民间美术,直接衔接和应用到环境艺术设计教学领域的研究几乎空白;为了更直观地阐述该论点,本文主要结合闽南地区现代公共空间的案例来展开论述。闽台传统装饰艺术内容极为丰富、广泛,在浩瀚的装饰艺术和文化艺术宝库中,本课题重点研究和解决如何推陈出新,将精华元素巧妙融入现代设计中;如何借用闽台美术元素在表形、传神、达意方面,传承与创新,将丰富的元素符号变成设计语言渗透于现代设计之中,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环境艺术设计空间,不仅关系到教师的文化素养,更是有待于学生基础文化素养的提升。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地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与特色元素的传承

福建简称为闽,台湾和福建虽一水之隔,但有百分之八十祖籍福建,具有同根、同源、同文等特性,人们往往将福建和台湾地区统称为闽台。闽文化对福建地域建筑影响巨大,室内设计则是建筑的延续,而民间美术是文化的表现形式[1]。以现代设计的角度为出发点,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及其民间美术,在传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设计出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作品。

1.闽台地域文化

闽台地域文化是世界众多区域文化中的典型,他与其他吴越文化区、印地安文化区和中原文化区一样都带有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同一性。由此可见,闽台两地虽然在各自的物华和人文因素上有所差异,但是从文化构成的深层理论上来分析,两地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宗族信仰以及民间文艺却是一脉相通[1]。

闽台地域文化的特性是多元的、丰富的,它为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及在各个场所的交流依托于地域文化的沉淀,社会的法律规范及千百年来所形成的风俗等建立在对地域文化的遵从,人们的价值取向及审美观的形成来自于对地域文化的理解。而环境空间是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场所,因此环境艺术设计的理念必然受社会法律、地方风俗以及人们审美观的影响。作为人们生活、学习、工作、娱乐、商业之用的环境空间与地域文化密不可分。

现阶段,越来越多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重视地域文化在其中的体现,以设计主题的形式和通过符号的手段来表达居多。如闽台缘的二楼大厅,该空间以“同文、同源、同根生”为主题,应用灼热爆绘制作而成榕树壁画,结合墙面的红砖文化,营造现代独具闽南特色的文化氛围。由此可见,闽台地域文化是现代环境设计发展和创新的源泉。将闽台地域文化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已成为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关键,闽台地域文化元素有很多,将其应用到现代环境设计是“设计全球化”发展的特色。因此,将闽台地域文化元素运用到现代环境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社会民众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呼唤。

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来重新审视闽台地域文化中的原有对象,这样才会取得新的体会和新的发展[2]。才能对传统的观念产生超前的创作意识,创造出更具地域特色与文化底蕴的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

2.闽台民间美术

现代文化先驱鲁迅先生称民间美术为“生产者的艺术”。因为创作者就是劳动人民群众,他们的作品就像他们的性格―――真挚、善良、纯朴、热情,表现了他们明朗而朴质、热情又奔放、努力追求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民间美术是我国当代一切民族造型艺术、民族文化、艺术设计的心理之源,从古代到现代,无论哪一种非民间艺术,其最初的艺术雏形,或最初的艺术心理发端皆来自于民间美术。

闽台民间美术,是闽台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历代中原文化和外来文化与福建文化相互融合、影响,形成了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具有闽台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在闽海边陲的福建先民与台湾先民在漫长的社会交往中,受到两地海口型文化的影响,呈现多元文化形态[3]。

今天,民间美术之所以倍受关注,是因为它传承了我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根,是本原文化符号和传统艺术语言的融合,它体现了人类劳动生活中最质朴的艺术思想。传统民间美术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情感需求也可以说是一切艺术创作最大的源泉。越是具备传统的、民族性的艺术、就越具世界性,民间美术作为一种造型艺术,其造型千变万化,风格异彩纷呈,思维方式新奇独特,审美意识纯真朴素。[4]

在形式上,它造型朴拙,构图简练,线条粗犷,色彩艳丽,形式多样,是民族文化的凝聚和精华。从这座宝藏中挖掘和提炼出精华元素,融于艺术设计之中,丰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语言,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生活环境空间,满足人们情感回归的内心需求与体验。

闽台民间美术与现代环境艺术融合,传承与融合的不仅仅是表层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文化。这样,地域性的民间美术以全新的面貌和形式融入到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将成为室内环境艺术中的视觉亮点,成为体现室内环境艺术民族特征、地域特性的艺术表达手段。

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闽台文化艺术元素的注重、融入及表现的形式与实践

我国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民间美术是独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因为这些独特的文化使我国建筑与西方建筑不同,我国建筑充分体现出了我国民族的特色。在环境设计中,引入地域文化及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不仅是我国优秀理念的传承,传统同时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每项传统美术与技艺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也是一种充满传统与现实个性的时尚。将地域文化元素及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元素在室内设计中应用,重新审视闽台地域独特的文化,以及作为其表现形态的闽台民间美术的原有对象[5]。不断学习研究,并融入教学,例如,在职业技能课的室内设计与陈设,景观设计专题、环境艺术专题设计等课程中,注重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尤其是具有地域特色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学和民间千年传统习俗精华,引用大众共识的大量隐喻、寓喻的经典范例,因“例”施教,因材施教。善于发现总结,增添并重视传统民间美术元素符号的特征的营养吸收,把握时代的脉搏,紧贴时代的潮流。不但要秉承民族精神,更须在传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继承“形”、“神”、“意”的传统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加工工艺、新型材料等手段进行创新,使其能够灵活地融入到现代环境设计中,不仅体现我国建筑的特色,更使环境艺术设计实现民族本土化趋势和自然主义倾向,体现出中国精神与特色。以上课程多以项目教学法,通过实际环境空间的案例进行实践,创作具闽台文化艺术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追求的方案。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出发,吸收、借鉴、发展和深化这些艺术设计元素,创造出更具民族特色与文化底蕴的国际型高品质生活环境空间。

结语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和推广,提高未来与国际间设计师们的合作交流水平,进而相应提高教学水准,有利于民族精神及其文化艺术的境界的提升,有利于加强教师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特色教学水平及其实践能力,有利于了解掌握闽台地域企业文化理念的融合,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何绵山.闽文化概论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刘俊.对室内设计现代性和民族性的思考.美术大观, 2006(9)

[3]李豫闽.区域文化与闽台民间美术.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4]李豫闽.闽台民间美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闽台文化论文篇(3)

一、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概况回顾

2006年至今,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总体呈现的是频繁热络的局面,并在传统格局的基础上。出现一些新的动向。2006年,传统闽台文化交流的规模不断扩大,并向纵深发展;佛教文化交流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宗教与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2007年5月,马祖进香团直航妈祖的故乡――莆田湄洲,实现了湄洲和马祖首次通航。2008年7月,420名香客组成的台湾民俗文化进香团,从马祖福澳港出发,首航福建省宁德港,实现“宁马台”客运直航首次突破;厦门海沧青礁慈济祖宫保生大帝神像赴澎湖巡游团及部分信众270余人,乘台湾复兴航空公司两岸周末包机飞往澎湖,成为大陆首个,通过空中直航前往台湾地区进行交流的民间信仰团组,在两岸交流上再写下一个“第一”。2009年6月,应台中县王姓宗亲会邀请,福州市闽王金身赴台巡安暨宗亲文化交流访问团一行85人护送闽王金身从马尾直航马祖到台湾岛进行为期十天的巡安活动,这是闽王王审知金身第一次跨海巡安台湾岛。10月,古田县临水官祖庙“顺天圣母”陈靖姑的金身踏上巡游台湾之旅。

二、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特点分析

当前,在闽台关系愈益紧密、互动更加频繁的形势下,闽台宗教文化的交流也应时代潮流而动,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呈现出许多积极可喜的变化趋势和动态发展格局。近年来闽台宗教文化交流表现出如下特征:

1、福建赴台宗教活动增多,双向互动热络。闽台关系的积极进展,闽台神缘关系在良好的历史境遇中得到进一步加强。2008年以来,大陆信众团体开始直航台湾;福建神灵神像也不断赴台巡游,庙际网络互动得到更为全面的充实。

2、传统的交流活动依然延续不断。过去闽台宗教交流主要是台湾信仰群体到大陆进香,新形势下这种往来活动也历久而不间断。例如,2006年台胞进香团谒拜仙游田公祖庙,台湾玉二妈到东山认祖等;2008年台湾张圣君信众前往永泰县嵩口镇、乡的张圣君诞生地与祖庙谒祖进香;2009年建宁报国寺延请台湾僧侣前来参加开光法会活动;顺昌齐天大圣文化节吸引了台湾大圣信仰的信众参加其中的宗教活动仪式等。

3、以宗教为主题的学术交流活动得到加强。2006年,在福州举行的闽台佛教(福州鼓山)文化交流活动,是半个世纪来规模最大、代表,1生最为广泛的一次闽台佛教交流盛会。来自台湾佛教界二十五个县市五百多名诸山长老、大德高僧借此善缘回山礼祖,共同追忆佛祖功德,探讨两岸佛教界的繁荣未来;同年厦门举办首届“保生慈济文化节”、“两岸观世音文化研讨会”。邀请闽台两地专家学者共同研讨;2009年4月,台湾东海大学举办“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就闽台宗教文化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今年在泉州举办的首届“闽南文化节”也有以宗教为主题的文化交流活动等等。宗教与学术的结合更加紧密。

4、宗教交流活动与经济产业结合更加密切。近年来,随着海西战略的深入,“海峡旅游”品牌得到政府以及学术界的广泛认可。闽台宗教文化是旅游资源重要构成要素,宗教层面的交流为海峡旅游产业提供了支持。据统计,1986―2004年台湾同胞到湄洲进香人数达127.8万人次,近年来这个数字还在上升中。伴随近年来两岸“三通”的实现,大陆游客到台湾旅游人数逐年增加,其中不少人到台湾也参加当地民俗宗教活动,带动了台湾旅游业的兴旺。不仅如此,宗教文化交流还为闽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开拓空间,例如宗教纪念品、宗教崇拜祭祀物件、以宗教为模型的动漫产品、宗教音像、宗教图书杂志出版事业等,都能成为地方文化产业开发和发展的潜在资源。

5、宗教交流与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相联动。当前,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呈现显著特色,福建各地方大打“文化资源”牌,梳理对台的神缘品牌。例如,福州佛教鼓山与台湾的佛缘联系,莆田的湄洲湾妈祉故地,厦门保生大帝闽台缘,泉州的关帝信仰,漳州的“开漳圣王”信仰,古田的临水夫人信仰,闽北的大圣信仰,闽西的定光佛信仰等,这些都已树立起各自对台宗教文化交流的“区域性”品牌标签。

6、沟通交流的平台更加开阔,理念与恩路也更灵活。传统的闽台宗教文化交流格局主要是民间往来互动,以台湾进香团来访福建宫庙为主。近年来,闽台宗教互动交流形式更加多样化,不仅有双向的信众进香、神像巡游,闽台还积极举办“文化节”、“论坛”等层次更高的活动形式,深化闽台宗教交流的内涵。

三、今后发展趋势的展望

当前,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方向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可预见的发展趋势有:

1、闽台宗教文化双向互动交流的热络局面还将持续,并将取得更多的活动成果。闽台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积淀。台湾民众信奉的神灵,源于福建的占了绝大多数。正是由于这种特定的渊源关系,台湾的官庙经常到福建祖庙谒祖,这种宗教活动俗称为“进香”。同样,福建主神应邀赴台湾绕境巡游,接受信徒的朝拜也有悠久的传统。据记载,在清代中叶和日据时期,湄洲妈祖就曾多次应邀赴台绕境巡游。近年来,随着两岸关系的持续升温,越来越多的福建主神神像开赴台湾巡游,受到台湾信众的崇奉,如前述闽王、保生大帝、临水夫人等,这些活动形式已经愈益受到闽台信仰民众的认可和采纳。

2、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在形式与内容上还将取得进一步的突破和发展。近年来,闽台宗教界的互动取得丰硕的成果,在内容与形式方面也有了一定的突破。例如,除了传统的“进香”、“巡游”等活动形式外,还出现了共同举办和参加“祭典仪式”、“文化节”(宗教层面)、“法会”、“论坛”等形式的互动交流。宗教文化交流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活动,将被时代赋予更多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3、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将进一步体现两岸民众的中华文化认同的民族情感。近十几年来,数以百万的台湾同胞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寄托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每一次的谒拜祖庙的活动,都能吸引成千上万的信仰者参加,认祖思乡、两岸同根的情怀通过活动得到进一步升华,并沉淀于闽台民俗文化之中,在客观上发挥着维系闽台血浓于水的骨肉之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闽台作为爱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广泛为两岸同胞所认同。

4、闽台宗教文化交流还将与“海西”建设的平台结合的更加紧密。当前,国务院支持福建加快建设“海西”的宏伟工程正如火如荼开展。在“海西”建设的时代大潮中,福建发挥着对台工作先行先试的优势。在宗教工作领域,宗教界人士建议,中央应充分赋予福建在开展赴台宗教文化交流事务中先行先试的特殊政策,鼓励福建创新对台宗教文化交流工作机制和途径。除了前述的管理、审批特殊权限,还可以设立专项基金,规划并赞助闽台重大宗教文化交流活动,等等。

闽台文化论文篇(4)

关键词:闽南方言;形成;差异

中图分类号:H1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16-02

对任何一种文化的研究,都必须从根源着手;对文化所衍生出来的方言,更应该去追溯历史。语言学告诉我们:“要了解某种语言及其发展的规律,只有密切联系社会发展的历史,密切联系创造这种语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民的历史去研究,才有可能。”[1]笔者想用这种观点来谈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的形成和异同。

一、福建闽南方言的形成

语言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语言的发展与地理环境、民族迁徙、、生产活动等都有密切的联系。福建闽南一带,高山峻岭众多,兼有小盆地,居住在那里的原住民为闽越人,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少,过着各自半独立的集体生活,从而形成不同的土语群。到了秦朝汉人南迁之后,在闽南一带与原住民接触,逐渐形成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方言。现在福建的汉人是秦汉以后到唐宋期间从中原迁徙过去的。中原汉人入闽显然带来了不同的文化,正是这种文化上的优势,使得中原的汉语成了闽方言的主要成分,原来的闽粤人的语言以及古吴语和古楚语都退属次要成分了。[2]因而现在两岸闽南口语中,仍留有部分古代汉语语词。人口的迁徙,语言的传播,造成了文化的传播,也使不同地域的文化发生了交流,产生了新的文化,进而使语言也随之发生了变化。[3]汉人大规模南迁是东晋(4世纪)到南北朝(6世纪)。因“五胡乱华”,北方民族进入中原,汉语受到北方民族语言的影响,起了很大变化,形成了中古汉语。汉人南迁也把这种中古汉语带到闽地。因而闽南方言有阴平、阳平、上、阴去、阴入、阳入七声。到唐朝高宗总章二年(669),陈政、陈元光父子“征闽”,在漳州设“州府”。在这200余年之后,唐末五年10世纪初王审知初入闽为闽王。这两批南下的汉人使用的是属于中古汉语以首都长安、洛阳话为基础语言――唐朝官话。他们在闽南与当地居民一起生产和生活。因汉人比闽越人文化发达,前者的语言消化后者的语言,形成了以汉语为基础的闽南方言。因闽南的政治中心是漳州,文化语言也是以漳州为中心发展起来,形成了以漳州音为代表的闽南方言。到宋代,北宋王朝被金元所迫南迁建立南宋,上百万官兵和北宋遗民到福建各地定居下来。闽南方言又增加了宋代的汉语语音和词汇。因而现在两岸闽南方言保留较多的唐宋口语,不少闽南方言词汇与唐宋诗词中的词汇很相似,音义相当。所以闽台人以闽南方言朗诵唐宋诗词则倍感亲切。

汉字一般是形、义、音三者兼备的文字语言。但在方言区,人们常常按自己的方言音(即白话)来念相应的汉字,从而产生同一汉字有字音(读书音)和白话音(语音)两种念法。闽南话的用字,历来有三种形式,就是本字、俗字和训读字。本字是古代记录方言的正字;但是,由于历史久远,有的本字已失传,或是本字太生僻,方言区的人民群众就采用同音代替或创造土字的办法来记录,这就是所谓的俗字;训读字则是一种同义代替,就是不明本字,也不用俗字,而是采用意义相同的字来代替。[4]有不少文人学者想把方言口语都用汉字加以书写,各自创造汉字符号,结果,别人很难看懂,达不到沟通意想的作用。笔者认为闽南方言口语的汉字书写,以汉字来表达意义相应的闽南口语,或借用汉字字音来书写闽南口语,约定俗成,逐步加以规范化,不造生僻字为好。

元代,汉语开始演变成现在北方通用的北京话。原来汉字的四声中,入声消失,平声发展为阴平、阳平,成为阴平、阳平、上、去四声。但闽南方言声调没有变化,仍然是七声,只是音调在各地有些差异。元代因闽南与外界的贸易日益发展,泉州成为闽南的主要进出港口,从而成为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泉州话音就逐渐取代漳州话音的地位,成为闽南方言的代表。18世纪末,泉州人黄廉用泉州音编了一部《回音妙语》(音韵书),闽南的民间文学、歌曲、讲故事等以此为标准在闽南流行、推广了泉州音。鸦片战争以后,厦门开放,闽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又移到厦门。漳州音和泉州音在厦门混合,逐渐形成一种“不漳不泉”的方言―厦门话。西方传教士为传教需要,注意研究厦门话。到1913年,传教士甘为霖编撰一部《厦门音新字典》,成了厦门音字典的权威,对厦门话音在闽南方言中树立代表地位起了很大的作用。长期来,台湾也广泛使用这本字典。

现在的闽南话多是指以厦门话为代表的地方方言。闽南话里共有17个声母、82个韵母和7个调型,它直接继承了古代中原汉语并完整地保留了古音的语言现象。[5]

二、台湾闽南话的形成

早在3世纪、三国时代就有汉人到过台湾。到16世纪,越来越多的闽南汉人到台湾捕鱼或耕植定居,闽南各地方言也就自然地传到台湾。郑成功于1661年。他带去的官兵主要是泉州人,而清朝统一时,施琅带去大量的漳州人。其后的大量移民大多是泉州漳州一带的人,他们在台湾开垦,安家落户,所带去的泉、漳两种话音的闽南方言,对于台湾闽南话的形成起了很大作用。台湾闽南话,就语音来说,有漳州腔的也有泉州腔或厦门腔的;就词语来说,有漳州话的成分,也有泉州话或厦门话的成分,用台湾学者的话说,就是“漳泉滥”。清朝时期,闽南人更大量地移住台湾,1893年日本占据台湾前,人口达254.5万人。其中百分之七十八为闽南人,百分之二十为客家人和少量的原住民――高山族。当时,台南、鹿港、台北是台湾的三大港口(所谓一府、二鹿、三艋),与泉州直接通航,来往密切,语言相通。

台南:台南市是郑明时代的首府,泉州音为“官话”,所以台南市泉音较重。但后来到台湾南部的汉人漳州人较多,所以台湾南部漳音较多。鹿港:几乎是纯泉音。鹿港以东、彰化以北、台中以南一带,泉音也比较重。台北:台北市一般泉音较重,后来台北经由基隆港与厦门往来较多,台北市又引进了厦门音。现在的台北是台湾方言最复杂的地方。不仅台湾各地的人集中到这个地方,而且全国各省的人都集中到这个地方来,用国语(普通话)的很普遍。民间、商场使用的基本上是厦门音为主、混合泉州音和漳州音的闽南话。

到日本侵占台湾时期(1895~1945),日本殖民统治者强制推行日语,但台湾人在民间、在家庭仍通用方言。不过,闽南话受到日语的很大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三面:1.在闽南话中夹杂日语词汇。因大量引进日语,到日本统治末期,甚至有些人不会说完整的台湾方言。2.将日语的“汉字”词汇改为闽南语音的词汇。如:舵头(火车站)、勉强(学习、努力)、感心(佩服)、女中(女佣人)。3.将日语念成闽南话的音调。如:踏踏眯(日本席子)、天妇罗(日本式的炸肉、鱼虾)。台湾光复后,台湾闽南话发生了一大变化。日据时代的许多日语式台湾闽南话逐渐消失了。台湾闽南话越来越受到国语的影响,很多国语词汇按闽南话语音念出来使用。为了推广国语,曾鄙视台湾方言,限制台语的广播、电视节目时间。因而70年代党外运动兴起之后,“讲台语”变成一种“意识认同”,甚至是“反抗政府”的同语词。到90 年代,随着的“本土化”,“讲台语”成为“认同台湾”的一种标志,取得选票的重要因素。但过分强调“讲台语”,令人担忧走抵制国语的另一个极端。现在,由于两岸的交流趋向融合,岛内已很少有这些不安分的因素存在了,这是两岸互通的完美收效。

三、海峡两岸闽南方言的差异

台湾闽南话是混合漳泉音,吸引厦门音而形成。它与漳州音、泉州音差异较大,与漳泉音混合的厦门音较相近。由于两地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不同,两地的闽南方言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声调和词汇方面。

(一)声调的差异

如:

台湾闽南话 厦门话

朋友的朋字 三声 七声

人民的人字 三声 七声

台湾的台字 三声 七声

差异似乎很小,但听起来不顺耳。

(二)习惯用语的差异

台湾 厦门及大陆

小鬼(意味着小饿鬼) 小鬼(小孩)

爱人(未婚的男女对象) 爱人(已婚的丈夫或妻子)

批评(评论、评议) 批评(对错误缺点进行分析教育)

品质(水平、水准) 品质(道德修养)

公车(公共汽车) 公车(公家的车)

真赞(真好) 这个词,现在厦门也使用

(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台湾独特的词汇

“甲”:荷兰占据时代遗留下来的、台湾现在仍通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名称。一甲相当于0.97公顷,约为中国市亩15亩。“甲”是荷兰语Cap的译音演变的。

“牵手”:台湾通用的对妻子的亲切的称呼。台湾原住民平埔族的母系社会,其女子长大后,独居一处,看中男青年就引进同居,怀孕后,牵手去拜父母取得承认。在汉人父系社会,它演变为对“妻子”的称呼。

日据时代遗留下来的日语汉字词汇,现在台湾通用的还相当多。例如:(括弧内为普通话),暗记(背诵) ;买收(收买);自动车(汽车);运转手(司机);巡查(警察);便所(厕所);奥吉桑(叔叔);奥巴桑(伯母)。

(四)因两岸长期的分离而产生的同义异词

台湾光复后,台湾当局积极推广国语(普通话),台湾闽南话和福建闽南话一样,吸收很多国语词汇,用闽南音念出来。但由于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分离状态,两岸社会生活背景不同所用词汇产生了差异,有不少同义异词。

例如: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传播媒介 舆论工具 国剧、平剧 京剧

地缘地系 社会关系 家庭计划 计划生育

团队精神 集体主义 作秀 表演

两岸对外国人名、地名译法的差异:

台湾 大陆 台湾 大陆

雷根 里根 柯林顿 克林顿

史达林 斯大林 施汉诺 西哈努克

沙乌地阿拉伯 沙特阿拉伯 耶加达 雅加达

随着海峡两岸的交流、沟通和发展,这些差异正在缩小。

综上所述,海峡两岸闽南方言主要在声调、语汇方面有差异,语调也有些不同。如果将这些加在一起,两岸闽南方言的差异就很明显了。但海峡两岸闽南方言互相都听得懂,共性大于差异。

参考文献:

[1] 斯大林.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 李如龙.福建方言[M].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3] 林万成,林小勇.汉语方言广播的独特性[J].中国广播,2000(10).

闽台文化论文篇(5)

关键词:闽台;物流合作;互补共赢

中图分类号:F72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6-0007-02

闽台经济往来由来已久,基于闽台两岸在资源配置、工业基础、产业分工、产业合作、科技研发合作方面的互补性,闽台经贸合作一直深受关注。其中,闽台物流业合作对促进两岸经贸合作,实现经济共赢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具有深化发展的必要性。

一、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缪尔达尔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在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方面,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缪尔达尔使用“回波效应”和“扩散效应”说明发达地区对不发达地区的影响。回波效应是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收益差异的吸引下,由不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扩散效应则是指当发达地区的生产规模扩大至生产要素供应紧张的程度时,生产成本上升,投资效应减少,资本技术等自然而然向不发达地区扩散,从而刺激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在物流业方面,台湾比福建发达,但发展步伐减慢,会导致对福建物流要素需求的增加,推动福建物流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二)比较优势理论与动态优势理论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认为,任何国家(或区域)根据其在某类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比较生产费用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即“两优取重,两劣取轻”,这将使贸易双方获得比较利益。李斯特的动态优势理论则认为,政府有必要对现在较弱小但将来有发展潜力的产业进行保护,并适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而且经济发达区域随要素禀赋优势的变化,原有资源、劳动等优势会逐渐丧失,经济不发达区域可以在调整贸易结构的同时逐渐将发达区域原有优势的市场份额接收过来。这两个理论对闽台物流合作中资源的配置及福建政府对物流业的扶持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不论是谬尔达尔的“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还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与李斯特的动态优势理论,均从理论方面对经济发达区域与欠发达区域经济合作的可行性与有益性进行了阐述,对闽台的物流业合作具有借鉴作用。

二、闽台物流合作的现实基础

(一)福建物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首先,福建物流业发展的优势:一是物流方面有较强的内外辐射能力,福建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突破2 300公里,铁路正线营业里程达到2 500公里以上,有发达的对内省际交通网络;而其漫长的岛屿海岸线及众多深水港湾使福建有很强的对外物流辐射能力。二是近台优势,闽台交往历史悠久,有相近的文化渊源及特殊的六缘关系。特别在地缘方面,福建地处闽台两岸经济区,跟台、澎、金、马地区间只隔一道海峡,两岸较近的距离仅8海里,对物流业发展十分有利。

其次,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发展情况看福建物流发展(具体数字见下页表)。

2003年以来,福建省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的总产出大致呈稳定发展态势,经济增长贡献率在6%以上;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量、周转量逐年增加,邮电业务总量2006年已达到633.04亿元,比2003年将近翻了两番。这也从局部反映了福建物流业逐年发展的稳定趋势,其对外发展已有一定基础。

(二)两岸物流业的互补性及合作的利益

1.闽台物流业的互补性

福建省目前物流产业已有一定规模,但因发展较晚,现代物流观念还没有效推广,物流水平与当今其他国家先进的物流业相比差距还很大。总的来说,福建的物流企业有着多元化的格局,专业程度不够,物流信息网络系统建设步伐落后,资源浪费造成物流投入成本高。而台湾物流业经过多年发展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管理经验及雄厚的资金,但岛内物流资源紧张,物流业风险增加,必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与福建物流业有着一定的互补性。

2.闽台物流合作所能带来的利益

两岸物流合作的内部效应在于,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推动福建经济的发展;其次是外部效应,两岸物流合作不仅可以为台湾企业到内地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极大的机会,还可以为周边物流企业的壮大提供契机,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创造便利的条件,促进闽台经济扩大来往,推动闽台经济合作的成功。

三、闽台物流合作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闽台物流业间的互补性为闽台物流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物流合作的商机又必将促使两岸物流业积极探索各种途径以突破现状,寻求进一步发展:

其一,“三通”是闽台物流合作深化的关键。如果两岸实现直航,将极大减少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这里不仅有很大的收益机会,也将使福建物流方面的优势得到加强。相信随两岸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三通”只是时间问题,它会是加强闽台两岸物流区域合作的共赢选择。

其二,借鉴台湾经验,发展闽物流业,加强物流信息化建设。福建应借鉴台湾物流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发挥台海优势、港口优势及交通网络优势,发展有福建特色的物流业。并积极提高福建物流的信息科技与网络技术水平,促进物流成本的降低,服务水平的提高。

其三,充分整合资源,提高物流效率。这就要求福建在加快物流资源投入的同时要推动现有物流资源的充分整合及合理配置,减少物流成本,如促进物流共同配送体系的建立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其四,吸引台商投资,积极完善福建物流设施。政府要为台企到福建投资建设各类物流基础设施制定优惠措施及提供更为规范化、便捷有效的政策支持,为引入专业物流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积极完善自身物流设施,加快进出省高速公路、铁路等对内辐射通道的建设以及沿海港口、保税区等向外辐射通道建设。

其五,大力培养物流人才,积极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福建物流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应在改善人才结构、提高物流专业人才数量及质量方面下工夫,加大物流教育及专业技能培训的支出,并引进国外专业物流人才及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地制宜,消化吸收。

参考文献:

[1]黄建忠,卢荣忠.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147-166.

[2]严正,蔡秀玲.闽台经济合作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46-156,352-368.

[3]苏美祥.海峡两岸物流合作现状与前景浅析[J].闽台区域研究丛刊,2002,(2):65-67.

[4]卢美琴,周杰.福建物流分析发展与对策[J].物流科技,2006,(133):25-27.

闽台文化论文篇(6)

大家早安!我是泉州师范学院闽南文化传播协会负责人陈宗钰,爱拼敢赢、重乡崇祖的闽南人。闽南文化传播协会,成立于2010年4月1日。六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传承闽南文化,服务校园师生”为己任,做有理想,有特色,有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影响力的社团。

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不能没有灵魂,不能没有理想,不能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我们的奋斗目标是明确,那便是通过各种闽南文化的载体、文化传播的媒介,传播、弘扬闽南文化的精神内涵,即重乡崇祖、爱拼敢赢、重义求利、山海交融的闽南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家乡、传承家乡;让非闽南地区的同学,了解泉州、爱上闽南、奉献海西,也就是让闽南的小伙伴乐意回报乡梓,让省外的小伙伴,愿意留下来建设我们福建。因此,我必须强调,社团的活动,从来都不只是闽南人的独角戏,从来都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一个文明一旦灭绝了语言,便被宣布死亡,例如玛雅文明、印加文明。因此,在闽南文化传播中,闽南方言文化就显得举足轻重。为此,我们设置了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三个活动。其中,闽南语歌曲大赛已成功举办了五届,第六届将于5月8日母亲节当天以“爱要大声讲出来”为主题举行,每届的闽歌赛都得到非闽南地区的同学积极参与,2014年更是被入学前从未接触过闽南语的、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学员、来自新疆的小伙伴张伟同学夺得冠军;闽南方言文化大赛于去年11月首次举办,共吸引了包括陕西、海南、贵州等在内的277人报名参与。足见,社团活动,绝不是闽南人的独角戏。

我们从来不为办活动而办活动,每个项目的设置,都经过我们的调研、思考,并且进行可行性评估。例如,我们闽南语歌曲大赛及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的设置。有人说,读大学就是品读一座城市。但是,现实中,许多闽南籍同学,会唱国语、外语,甚至粤语,对于乡音却只停留于《爱拼才会赢》;许多非闽南籍同学,来了泉州四年,却只学会了公交车上提示注意安全的“开门请细腻,落车请行好”。这无疑将会是大学青春时期的遗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结合社团在汉语言方面的优势,开设了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举办了一届又一届结合不同时事、节庆的闽歌赛。

对于一个团体来说,有理想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的武装。市场营销的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明确社团闽南文化传播的对象,设置有针对性的项目,才能真真切切地起到闽南文化传播的目的。从学生社团的性质来说,兴趣是社团成型的原因,因此对闽南文化抱有强烈兴趣的会员是我们的主要的文宣对象。但是,文化的传播也不能忽视潜在市场,立足社团,辐射全校,乃至全市,一直是我们的理想。

在此基础上,我们把社团文宣活动分为对内(即会员、理事)、对外(即全校师生)两个部分。对内文宣活动由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两部分组成。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包含闽南语教学、闽南灯谜教学、闽南文化研讨会三个子项目。闽南文化研讨会是闽南方言文化大讲堂项目中的亮点,能够引导会员深入了解闽南文化,近一年来,先后在社刊《一页刺桐》发表了《论闽南文化重乡崇祖的精神内涵》等近5篇学术论文。对外活动由闽南民间艺人进校园演出、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闽南语歌曲大赛、闽南文化摄影大赛及摄影展、“中国灯谜之乡”灯谜展猜、戏曲小品表演等活动组成。我们坚持在实践中,创新、淘汰、升级我们的活动。

闽南美食品鉴会是社团的特色项目之一。在实践中,我们对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升级。从一开始的单纯品尝,到讲解环节的加入,茶文化、闽南语歌曲表演的加入,到第六届的“自己动手做”。会员通过自制闽南美食,分组讲解美食蕴含的历史文化。既享受了美食和劳动的快乐,又学到了闽南文化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活动得到了《海峡都市报》半版的专题报道和东南网、闽南网等媒体的报道或转载。

不仅如此,社团的许多活动在校内、泉州市内都具有影响力。首届泉州高校闽南文化微影视大赛,吸引了包括华侨大学、闽南科技学院等近5所高校总计58部作品参赛。活动得到了泉州晚报社、泉州网等媒体的宣传和报道,4天网络点击超过4万人次。社团闽南方言文化大赛、闽南美食品鉴会等活动被列为中科院闽南文化研究基地社科普及计划项目。

打铁还需自身硬,传播口中“大有可为的闽南文化”需要坚强的文宣队伍。社团现设决策团、顾问团,秘书处、财务处,组织部、实践部、文宣部等七大机构,及隶属文宣部的社刊工作组、闽南语教研组、灯谜教研组,拥有一间闽南文化学术研究室。值得一提的是,社团组织部由会长直接领导,负责社团理事凝聚力、向心力的建设工作,确保文宣队伍具有极强的战斗力。社团的顾问团,由社团离任理事自愿组成,负责监督社团,为社团发展献计献言、发挥余热。

泉谚:“站着要像东西塔,躺着要像洛阳桥。”闽南文化传播协会一步一个脚印,做切切实实地闽南文化传播志愿工作。

谢谢!

附件:

答辩材料

1.     社团活动理论联系实践

文化的研究、传播离不开切身的体验,只有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做到切实地文化传播。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便是社团为此设立的活动项目。“闽台缘博物馆采风活动”是项目中的传统,其目的在于促使新一届会员了解闽台五缘,领略以泉州为代表的闽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对闽南文化形成初步认识。文化骑行是该项目的另一传统,也是社团活动中最受会员欢迎和好评的活动之一。2015年11月社团组织会员开展了新一届“蟳蜅-滨海”民俗调研骑行活动。在本次活动中,社团依托蟳蜅“王爷生”等重大民俗活动,结合蟳蜅村蚵壳厝及传统闽南“皇宫起,燕尾脊”建筑和宗法产物,结合“蟳蜅女”服饰、头饰,进行实地讲解,让会员们能够更直观地感受闽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此外,社团的闽南民俗景点采风也会结合时事热点和月份民俗,灵活增加项目。如,2014年因永春达埔镇获评“中国香都”而开展的“香都古韵、文传千里”暑期采风活动、泉州广播电视台“香恋?中国香都”文艺演出现场采风活动,结合泉州“海丝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举行的“源和1916”采风,2015年结合第14届泉州亚洲艺术节开展的泉州戏曲采风(含泉州南音、提线木偶戏),2016年4月的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采风等。采风活动所征集的采风报告、诗歌、散文,都择优发表在社团《一页刺桐》宣传栏、微信公众号。

2.社团活动宣传:节俭实用原则、闽南文化同活动一并宣传原则。Eg.宣传书签、会员证钥匙扣。

闽台文化论文篇(7)

一、着力经贸合作先行

加强闽台产业对接,密切双方经贸合作,是建设两岸人民合作交流先行区的重要基础。应立足先行先试,积极推动闽台经济的全方位融合。

1、谋政策。一是主动设计。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建设要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出发,主动设计集产业结构政策、组织政策、布局政策、保障政策为一体的政策体系。二是多方沟通。要根据省产业发展要求及台湾产业现状,与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委、台湾地区及各设区市等多方沟通,根据区域特色、功能定位和现有产业基础,合理布局我省各设区市的合作侧重点。三是适度超前。在制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中长期规划中要立足于闽台经贸的长远发展,在制定重点产业布局、重大配套措施、枢纽港口建设等政策方面要立足“先行先试”,敢于尝试新的方式;统筹考虑,善于协调各方利益;着眼未来,勇于实施超前规划。

2、建载体。一是扩老区。积极推动我省经济特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和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推动各类开发区加快功能升级,进一步增创经济技术合作的新优势,发挥集聚辐射效应。二是建新区。在现有各类园区的基础上,建立一些科技含量高,区内企业整合度高,功能更趋合理的新园区。可采用委托合资大企业实行整体招商、统一管理的方式建设。三是创特区。平潭是全国第五大岛,也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地区,地理区位优势十分突出,既与大陆密切相连又相对分离,便于隔岛封关管理,十分适合于作为对台经贸工作特殊区域。东山岛地处××南端,东临台湾海峡,位于厦门、汕头两个特区之间,又是台胞主要祖居地之一,与台湾有着深远的渊源关系。建议将平潭、东山辟为自由港性质的两岸自由贸易区,并与台湾的加工出口区、科学园区等进行对接,赋予其更加多样、灵活、适用的功能,为闽台经贸交流与合作拓展更大的空间。

3、重招商。一是明确产业重点。目前,闽台在信息、机械、石化、纺织、食品、冶金、建材、新兴产业、物流业、金融业等10个重点领域和行业的产业对接已取得较好的成果。从发展战略和自身基础看,当前应大力吸引的有机械电子制造业、金融服务业、软件业、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会展业等。在此基础上,要吸引更多的台资企业来闽建立生产基地、地区总部、研发和营销中心,培育海峡旅游品牌,推进智能电子、动漫、节能环保和现代物流等新兴产业的对接。二是创新招商方式。加强政府招商力度,省市领导亲自抓招商引资工作,特事特办,个别解决,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提供更为优惠的政策,使大型台企落户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了良好的带动效应。加强引导,推动各地城市商业组织与台湾中南部城市商协会的联系,以商会、行业协会的名义,以民间商业活动的形式,吸引台湾中南部城市商协会到闽开展经贸活动。成立省、设区市两级投资促进机构,实行政策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市场运行模式,组建专业招商队伍。加强与台湾名企业的交流交往,大力引进大企业的项目落地,从而带动资金和配套产业的跟进。鼓励台湾中小企业到闽开展商务沟通和投资活动,并给予其活动提供便利。三是提供优惠条件。 不断完善适度超前、功能配套、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创造良好的台商投资环境。以市场为核心,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干预和区域内的市场壁垒,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统一规划和建设市场网络,并在商品进出口检验、报关、人员往返、商务交流、举办产品展销活动等方面简化手续,提高审批管理效率,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和人才、技术、产权、信息等都实现无障碍流动。同时还要设法进一步提高金融、法律、科技、物流等的服务质量。

4、强服务。一是党政领导助推。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制定规划,出台相关政策,从组织上、机制上为建设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区提供可靠的保证。同时,对台商重点企业、重点项目要出面协调,帮困解难。二是经济部门支持。省直各经济主管部门要从各自的职能出发,制定具体的措施,把对台经贸交流合作具体落实到项目、资金、政策上,分解、细化到具体业务工作中,在改善投资环境、深化体制改革和创新、完善社会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持等方面,提供全方位的有效保障。三是涉台部门促进。六台”是我省开展对台工作的重要机制和合力。“六台”指省台办、省台盟、省台联、省民革、省人大侨台委员会、省政协台港澳侨和外事委。 “六台”要充分发 挥优势,多方位联合,多角度推动,为拓展闽台经贸交流献计出力。

二、着力文化交流先行

文化交流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其他交流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培育闽都文化主流地位,发掘文化艺术新特色,加强闽台文化交流与合作力度,是责任,也是使命。

1、强化闽都文化主流地位。一是明确闽都文化地位的正统性。得2200多年历史浸润的闽都文化是中原文化和当地土著文化不断融合而成的中国地域文化的重要一支,既与中华文化同根,又独具特色。福州在××历史上的长期重心地位,奠定了闽都文化在闽文化中的核心、主导地位。闽都文化作为一种长期的官方文化、主流文化、正统文化须要得到省里的支持、培育与弘扬。二是明确闽都文化内涵的丰富性。闽都文化内含着一种和合儒雅的精神气质、一种崇礼重教的文化传统、一种稳健谨慎的生活态度、一种经世务实的价值观念,从而锻铸了包容和合、稳健谨慎、爱国自强、经世务实的闽都精神。这种精神对我省文化品位的提升,我省城市竞争力的增强,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三是强化闽都文化主流地位具有紧迫性。闽都文化随着闽都移民的足迹流播海外,区域范围随之延伸,逐渐成为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社会中的代表和纽带。但是闽都文化作为我省的文化品牌,推介力度不够。因此,要强化闽都文化的主体地位,进一步组织开展对闽都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闽都文化内涵,凝练闽都文化特色,总结闽都文化成果,使之成为两岸文化交流先行的一支内发性力量的代表。

2、发掘培育新特色。一是建立特色交流基地。国宝熊猫深受台湾民众喜爱,“团团”、“圆圆”即将赴台。可依托福州大熊猫研究中心,建立海峡两岸(福州)大熊猫文化交流培训基地,开展两岸熊猫饲养技术交流,适时举办福州大熊猫巡游台湾表演,增进两岸同胞的认同感。二是打造民俗文化品牌。近年来,“妈祖文化”对台湾同胞产生了很好的影响。泉州的提线木偶、福州的闽剧等,也得到台胞的认同。我省要进一步推进这些传统民间民俗文化的交流,增强台湾民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福州的“两马同春闹元宵”、船政文化、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已有一定的影响力,可继续丰富活动内容、扩大参与范围,逐步向台湾本岛推进。三是设立闽台文化交流中心。创建闽台文化交流中心,为闽台文化企业、服务机构搭建合作与交流的平台。通过学术交流和举办合作论坛来探索闽台文化产业的对接合作模式;通过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信息产业的互通来促进产业的融合;通过向外闽台文化产业对接的相关政策和项目信息,吸引台资企业家投资文化产业项目;通过业界的交流、考察、培训,为两岸文化产业培养国际型专业化的创意人才。

3、加大交流互动力度。一是加强教育对口交流。构建两岸教育合作交流试验区,推动闽台院校的实质性合作交流。在闽台合作办学方面,以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以优势学科和优势专业为突破口。在合作科研方面,开展闽台高校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互访,增进双方在科技领域的紧密合作。在合作培养人才方面,通过合作编写专业教材、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合作培训专业师资等,提高双方对急需和紧缺学科人才的培养。二是加强闽台旅游文化合作。进一步建立健全闽台旅游和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加大宣传介绍××的景点和旅游路线的力度,推出旅游投资项目,扩大旅游合作领域。利用闽都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和闽南文化等民俗风情和闽台渊源关系,积极推进闽台文化交流。三是推动新闻媒体互动。随着两地经贸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推动两地新闻媒体互动交流显得尤为重要。新闻界要加强联谊,增进了解和友谊,增进对两岸的经济、社会和风土人情等了解。积极争取省市新闻媒体与台湾新闻媒体互设记者站,互派驻点记者,共同举办专题性联合采访。参照央视《海峡两岸》的做法,采取电视节目画面切换与互动,开辟共同评论栏目。

三、着力对台通道先行

××作为距台湾最近的省份,在推动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中优势独特。因此,应整合全省对台工作力量,优化全省对台工作资源,形成全省对台工作合力,打造便捷优质的对台交流合作通道。

1、增加航空直航点。一是争取将福州列入两岸包机直航点。不论是从福州在对台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从在榕台商的需求和长乐机场的条件看,把福州作为两岸包机直航点的各方面条件已经成熟。因此,应积极争取将福州列入第二批两岸包机直航点。二是争取长乐机场成为两岸包机经停点。在尚未列入直航点之前,鉴于马祖机场经常因气候条件限制使飞机无法降落,可先行申请将长乐国际机场作为马祖机场的备降机场和其他省份城市包机直航的经停中转点。

2、扩大客运直航成效。一是扩大“小三通”范围。“两马”、“两门”客运直航以来,取得显著成效,对推动两岸“三通”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最近,台湾地区新领导人进一步开放了“小三通”范围,为客运直航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省里要扩大 “小三通”的适用范围,简化大陆居民赴金马澎旅游的手续和扩大旅游的范围,让更多的台湾民众和大陆居民能够通过“小三通”往返两岸。 二是延伸“两马”直航点。建议省里帮助福州争取“两马”直航客运点延伸到连江黄岐,支持在马尾、平潭建设两岸直航客运码头枢纽中心。同时,借助“两马”直航的积极效应,争取早日开通“两马”航线包裹业务,推动两地邮政直通。三是新辟海上客运新航线。在福州马尾、厦门、泉州新辟海上客运新航线,发挥航程短、时间省等优势,以利两岸交流往来。

3、推动两岸货运直航。一是争取成为第一批正式直航口岸。我省作为两岸货运直航试点口岸,几年来在两岸物流流通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和示范效应。台湾下一步有开辟海上货运通道的计划,我省必须将工作做在前面。二是依托现有的台轮停泊点,进一步落实《关于在部分对台小额贸易点试行更开放管理措施的通知》,放宽对台小额贸易船只吨位、交易金额和交易范围的限制,推动台轮停泊点小额贸易双向化。三是争取若干台轮停泊点实行台湾水产品、水果零关税,实现小贸易大效益。

四、着力服务体系先行

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中央惠台政策,认真帮助解决在闽台湾同胞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注意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

1、落实台胞大陆公民待遇。一是对长期工作、居住在××的台商、台胞,给予大陆公民同等待遇,纳入居民管理范围。二是让他们参与投资区及社区管理和各项社会活动,享有当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区组织成员的权利。实行台胞子女上学同等收费政策和奖学金制度,吸引更多台生来闽就学。三是借鉴广东在处理港澳同胞上的做法,积极争取实现台胞证和大陆居住证、台湾机动车驾驶证和大陆机动车驾驶证“两证”通用,以及两地机动车牌照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