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修复技术论文

修复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5 06:08:46

修复技术论文

修复技术论文篇(1)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前言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将金属加入到土壤中,致使土壤中重金属明显高于原生含量、并造成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加之重金属离子难移动性,长期滞留性和不可分解性的特点,对土壤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同时食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日趋受到重视,国家对污染土壤治理和修复的人力,物力的投入逐年增加,土壤污染物的去除以及修复问题,已成为土壤环境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而生物修复技术是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同传统处理技术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例如其处理成本低,只为焚烧法的1/2-1/3,处理效果好,生化处理后污染物残留量可达到很低水平;对环境影响小,无二次污染,最终产物CO2、H2O和脂肪酸对人体无害,可以就地处理,避免了集输过程的二次污染,节省了处理费用,因而该技术成为最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修复技术。

1.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土壤生物修复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土壤中天然的微生物资源或人为投加目的菌株,甚至用构建的特异降解功能菌投加到各污染土壤中,将滞留的污染物快速降解和转化成无害的物质,使土壤恢复其天然功能。由于自然的生物修复过程一般较慢,难于实际应用,因而生物修复技术是工程化在人为促进条件下的生物修复,利用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去除土壤中石油烃类及各种有毒有害的有机污染物,降解过程可以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条件(温度、湿度、pH值、通气及营养添加等)来完成,也可接种经特殊驯化与构建的工程微生物提高降解速率。

2.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种类

目前,微生物修复技术方法主要有3种:原位修复技术、异位修复技术和原位-异位修复技术。

2.1原位修复技术:

原位修复技术是在不破坏土壤基本结构的情况下的微生物修复技术。有投菌法、生物培养法和生物通气法等,主要用于被有机污染物污染的土壤修复。投菌法是直接向受到污染的土壤中接入外源污染物降解菌,同时投加微生物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和代谢达到去除污染物的目的。生物培养法是定期向土壤中投加过氧化氢和营养物,过氧化氢则在代谢过程中作为电子受体,以满足土壤微生物代谢,将污染物彻底分解为CO2和H2O。生物通气法是一种加压氧化的生物降解方法,它是在污染的土壤上打上几眼深井,安装鼓风机和抽真空机,将空气强行排入土壤中,然后抽出,土壤中的挥发性有机物也随之去除。在通入空气时,加入一定量的氨气,可为土壤中的降解菌提供所需要的氮源,提高微生物的活性,增加去除效率。

2.2异位修复技术:

异位修复处理污染土壤时,需要对污染的土壤进行大范围的扰动,主要技术包括预制床技术、生物反应器技术、厌氧处理和常规的堆肥法。预制床技术是在平台上铺上砂子和石子,再铺上15-30cm厚的污染土壤,加入营养液和水,必要时加入表面活性剂,定期翻动充氧,以满足土壤微生物对氧的需要,处理过程中流出的渗滤液,即时回灌于土层,以彻底清除污染物。生物反应器技术是把污染的土壤移到生物反应器,加水混合成泥浆,调节适宣的pH值,同时加入一定量的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底部鼓入空气充氧,满足微生物所需氧气的同时,使微生物与污染物充分接触,加速污染物的降解,降解完成后,过滤脱水这种方法处理效果好、速度快,但仅仅适宜于小范围的污染治理。厌氧处理技术适于高浓度有机污染的土壤处理,但处理条件难于控制。常规堆肥法是传统堆肥和生物治理技术的结合,向土壤中掺入枯枝落叶或粪肥,加入石灰调节pH值,人工充氧,依靠其自然存在的微生物使有机物向稳定的腐殖质转化,是一种有机物高温降解的固相过程。上述方法要想获得高的污染去除效率,关键是菌种的驯化和筛选。由于几乎每一种有机污染物或重金属都能找到多种有益的降解微生物。因此,寻找高效污染物降解菌是生物修复技术研究的热点。

3.影响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主要因子

3.1污染物的性质:

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常以多种形态贮存,不同的化学形态对植物的有效性不同。某种生物可能对某种单一重金属具有较强的修复作用。此外,重金属污染的方式(单一污染或复合污染),污染物浓度的高低也是影响修复效果的重要因素。有机污染物的结构不同,其在土壤中的降解差异也较大。

3.2环境因子:

了解和掌握土壤的水分、营养等供给状况,拟订合适的施肥、灌水、通气等管理方案,补充微生物和植物在对污染物修复过程中的养分和水分消耗,可提高生物修复的效率。一般来说土壤盐度、酸碱度和氧化还原条件与重金属化学形态、生物可利用性及生物活性有密切关系,也是影响生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效率的重要环境条件。

3.3生物体本身:

微生物的种类和活性直接影响修复的效果。由于微生物的生物体很小,吸收的金属量较少,难以后续处理,限制了利用微生物进行大面积现场修复的应用,

植物体由于生物量大且易于后续处理,利用植物对金属污染位点进行修复成为解决环境中重金属污染问题的一个很有前景的选择。但由于超积累重金属植物一般生长缓慢,且对重金属存在选择作用,不适于多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因此,在选择修复技术时,应根据污染物性质、土壤条件、污染程度、预期修复目标、时间限制、成本及修复技术的适用范围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4.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生物修复技术作为近20年发展起来的一项用于污染土壤治理的新技术,虽取得很大进步和成功,但处于实验室或模拟实验阶段的研究结果较多,商业性应用还待开发。此外,由于生物修复效果受到如共存的有毒物质(Co-toxicants)(如重金属)对生物降解作用的抑制;电子受体(营养物)释放的物理;物理因子(如低温)引起的低反应速率;污染物的生物不可利用性;污染物被转化成有毒的代谢产物;污染物分布的不均一性;缺乏具有降解污染物生物化学能力的微生物等因素制约。因此,目前经生物修复处理的污染土壤,其污染物含量还不能完全达到指标的浓度要求。

5.应用前景及建议:

随着生物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将不断深入并走向成熟,特别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植物生物修复技术和菌根技术的综合运用将为有毒、难降解、有机物污染土壤的修复带来希望。为此,建议今后在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方面加强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深入研究植物超积累重金属的机理,超积累效率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价态、形态及环境因素的关系。(2)加强微生物分解污染物的代谢过程、植物-微生物共存体系的研究以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对污染物的修复作用与植物种类具有密切关系。

(3)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技术,使超积累植物的生物学性状(个体大小、生物量、生长速率、生长周期等)进一步改善与提高,培养筛选专一或广谱性的微生物种群(类),并构建高效降解污染物的微生物基因工程菌,提高植物与微生物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的效率。

(4)创造良好的土壤环境,协调土著微生物和外来微生物的关系,使微生物的修复效果达到最佳,并充分发挥生物修复与其他修复技术(如化学修复)的联合修复作用。

(5)尽快建立生物修复过程中污染物的生态化学过程量化数学模型、生态风险及安全评价、监测和管理指标体系。

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土壤重金属来源复杂,土壤中重金属不同形态、不同重金属之间及与其它污染物的相互作用产生各种复合污染物的复杂性增加了对土壤重金属治理和修复难度,且重金属对动植物和人体的危害具有长期性、潜在性和不可逆性,同时进一步恶化了土壤条件,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加速发展,所以要更好的防治土壤重金属污染还需要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研发出更好的效率更高的修复治理技术,同时我们还不应该忘记必须加强企业自身的环保意识,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始终将防治污染积极治理作为企业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把企业对环境的污染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形成全社会都来重视土壤污染问题的良好环保氛围,逐步改善我们的土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钱暑强,刘铮.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介绍[J].化工进展,2000(4):10-12,20.

[2]陈玉成.土壤污染的生物修复[J].环境科学动态,

1999,(2):7-11.

[3]李凯峰,温青,石汕.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J].化学工程师,2002,93(6):52-53.

[4]杨国栋.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5]张春桂,许华夏,姜晴楠.污染土壤生物恢复技术[J].生态学杂志,1997,18(4):52-58.

[6]李法云,臧树良,罗义.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枝木研究[J].生态学杂志,2003,22(1):35-39.

[7]滕应,黄昌勇.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微生物生态效应及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11(1):85-89.

[8]沈德中.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第一版)[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14,311.

修复技术论文篇(2)

“来这里学习绘画修复,要想成为修复师,首先要忘掉自己的个性,不以作者的名气大小和个人的价值取向,要以职业的心态平等地对待每一幅待修复的作品”。这是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架上绘画修复专业学生最先接受的教育。油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有其特殊的艺术语言和感染力,这种感染力通过视觉来传达。保存和恢复作品原始的的视觉效果,不仅是对艺术的尊重,也是对作者的尊重,在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时更应注重作品的历史意义。

俄罗斯列宾美院是培养克拉姆斯科伊、列宾、苏里科夫、希施金等许多杰出艺术家的摇篮,是他们共同铸就了苏俄文化艺术的辉煌,曾被鲁迅称为“黑土中长育了文化的奇花乔木”,徐悲鸿先生也不啬赞美之词:“皆世之杰也”,“创作之才,近世罕俦”。后来者,如恰尔金、梅尔尼科夫、巴伯洛夫等都耳熟能详。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列宾美术学院是俄罗斯绘画艺术的重要传承者,在教学与科研过程中,一直坚持着现实主义创作风格,治学严谨,注重对学生基本功、创作技法的培养。遵循着从易到难的教学原则,从基础、简单的景物写生开始,一直到人的部位、人物肖像、人物群体肖像。强调的是夯实基础,重视的是理论体系,秉承的是民族特性,恪守着艺术教育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最美好的是生活。”细细想来,在纷繁求变的今天,厚重朴实的现实主义风格博大精深,宛如窖藏百年的伏特加,如今品来其味会更加坚实浓烈,值得尊重。同样的教学原则在延伸的油画修复专业教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架上绘画修复专业学制6年,包括文化、史论等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涵盖绘画修复史、修复理论、博物馆环境保护、材料技法、理化检测、研究方法、档案管理等,其教学特色是注重基础、突出实践。其范围涉及油画和木板丹配拉的修复,有时也兼顾壁画保护。在整个绘画修复教育体系中,从一年级起课程就设置了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破损作品的修复,逐年由易到难,学生每年还要到不同博物馆进行修复实习,在博物馆严谨规范的修复过程中进行实习的教学,收获是巨大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来自不同博物馆、不同时期、不同技法风格、不同材质的大师原作,尤其是在国家博物馆和冬宫(埃尔米塔什博物馆)实践期间,当学习研究列宾、列维坦、鲁本斯或伦勃朗的原作时,会让人兴奋,让人陶醉,让人执著。绘画训练和原作临摹作为修复专业的必修课,自始至终穿插在学业中,并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评估学生对绘画作品、所使用材料和作品结构的了解。实践出真知,现实生活、绘画基础、绘画技法、材料和媒介以及创作者的内心情感都能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构成、材料技法特性、作者的创作意图等的理解,是作品修复最终准确完成的重要因素。扎实的绘画功底和大量的修复训练与社会实践,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首先成为一名合格的修复师和一名油画保护保全的社会工作者。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是俄罗斯油画修复专业极具内涵、最具特色的培养路径。

俄罗斯油画修复保护体系完整,法制健全。馆藏珍品修复前,遴选的修复师必须签订法律文件,承诺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值得推崇的是经过千锤百炼的修复委员会制度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行为的副作用和减少修复工作的失误,确保修复圆满完成。修复委员会由政府职能部门、博物馆文保专家、修复专家、资深理论家、艺术评论家、著名艺术家、承接单位领导、专业负责人、修复师组成,对破损作品共同研究制定缜密的修复计划、实施方案以及工作进度,在修复专家的监理下严格执行,碰到问题随时讨论解决。修复工作遵循油画修复中安全性、可逆性、稳定性、真实性四大原则,选用的修复材料和采用的修复技术必须具备安全性和可逆性,不会对被修油画造成伤害,每件作品修复完成后立即进行保护处理。

俄罗斯油画修复偏爱天然材料,但也不排斥合成材料,天然亚麻、动物胶、蜂蜡、蜂蜜、碳酸钙、淀粉酶、蛋黄等是最常用的,如今黑海鲟鱼胶已非常珍贵。俄罗斯博物馆、美术馆的传世作品至今都保护保全得非常好,这或许是在修复保护中因对合成材料长期预后的未知性,而对天然材料的偏爱与谨慎考量的结果。

关于油画的修复标准,不同时期总有不同的声音,是修旧如旧还是修旧如新,虽然两者都强调作品的原始状态,只不过修旧如旧强调的是保持当前历史的真实;而修旧如新强调的是还原当年历史的真实。油画是一种用色彩来表现事物的视觉艺术,色彩的真实和画面的完整集中体现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在科技和艺术水平不断进步的条件下,从社会的总体评价而言,油画作品选择修旧如新,力求恢复油画在创作时的原貌应该更有价值,使人们能够真实地从视觉上感受到作品的原始色彩和创作精神。此时采用天然材料修复作品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

俄罗斯馆藏油画都立案存档,并定期体检进行完好或残损状况登记,修复保护前后同样要及时补充完善,除了文字表述法外,特别引入了图形标识介入法,如下表所示:

将不同的图形标识在作品的电子图片相应位置上,操作简便,形象直观,表述规范,表达准确,尤其利于作品数字化信息化档案管理。只要熟知标识的含义,完残状况一目了然,统一标准的图形标识还有助于国际交流,消弭语言障碍,强化文物档案的管理。

参观俄罗斯最负盛名的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参观者往往会被列宾的画作《伊凡雷帝杀子》所震撼,作品揭露了俄国16世纪一个生性孤僻怪异的沙皇,在杀害皇储后精神上的恐怖与崩溃,画面构图精美,主人的病态神情与内心变化被刻画得精致入微。但因当时画面有影射沙皇镇压革命者之嫌,曾遭严重破坏后被修复还原。当听着故事穿越时空领略作品的艺术和历史价值时,修复保护研究的重要性彰显无遗。

修复技术论文篇(3)

关键词:网络发表;科技论文;版权保护;技术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256-02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的不断发展,高校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和共享也得到逐步的发展。高校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与共享打破了高校以往的只能通过传统纸质期刊发表科技论文的程序,减少了科技的时间,使高校的科研人员学术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推动高校科技信息和知识的快速传播以及科技成果迅速得到共享和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科技络发表和共享平台在中国还是一个新的事物,相关的制度和机制还没有健全 [1],在版权保护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科技络发表与共享平台的高度共享性使得版权保护的难度增大,如何有效保护高校科技络发表与共享平台作者的版权是目前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与传统科技的版权比较

(一)网络科技论文与传统科技论文版权保护的复杂度

网络侵权与传统版权侵权相比,传统版权侵权是纸质为载体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网络侵权是通过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实施的,侵权完成的速度快,复制、下载、传输行为变得简单易行,同时侵权确认的难度大。与传统版权保护相比,网络版权保护变得更加复杂,版权保护的主体、客体及地域性的范围加大。传统版权保护的主体是作者、出版者及其用户。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下的版权保护主体包括科技论文拥有者、科技论文传播者、网络服务开发商以及科技络的使用者。另一方面,版权保护的客体范围扩大;同时由于互联网的无国界,一旦有侵权行为发生,版权保护就十分复杂。如表1所示,二者的侵权复杂程度比较。

(二)网络科技论文与传统科技论文著作权比较

1.发表权和修改权。发表权包含的内容很多,包括是否发表,何时发表,在何刊物发表等。所有这些都应由作者自己来决定,任何他人未经作者授权或委托,都不得擅自决定。但是由于传统期刊需要经过投稿、审稿等漫长的过程,发表的周期很长。所有这些发表权版权人无法自己决定,一旦投稿就没法修改,甚至有些出版社自行修改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 [2]。而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下的科技论文可以随时发表。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这表明,作品可由作者自己修改,也可由取得授权的其他人修改。

2.保护作品完整权。传统纸质期刊发表的论文,科技论文的完整性有时会被忽视,比如对于论文稿件,经专家审稿后,认为论文的内容很好,但由于版面限制等因素,就会对论文进行大量的修改和删除,此种做法就侵犯了作者的保护作品完整权。然而相对于网络科技论文,由于作其发表的载体为网页没有任何篇幅和尺寸上的限制,科技时完全可以从其内容本身的完整性编排内容。

3.信息网络传播权。信息网络传播权是中国2001年新修订的《著作权法》增加的一项权利,保护通过互联网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是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著作权权利是网络科技论文传播的一项重要权利。传统科技论文则没有此项权利。

二、高校科技络发表与共享的版权侵权分析

1.信息网络传播权侵权。有些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未经版权人的同意或许可,擅自将其作品在网络上发表,传播。比如有些网络平台擅自把一些作者的博客作品在其网站上发表并予以共享,在网络上使用他人作品时,擅自对作品进行修改、删节等;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明确将此种行为定性为侵犯了作者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2.科技论文作者权益侵权。科技络发表和共享使得复制、盗版和修改变得更加容易,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与共享平台为例,作者发表的论文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只要作者所投论文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有一定学术水平,符合其网站的基本投稿要求,就可以发表。科技论文在线允许文章在发表前,甚至审稿前首先在网上,科技论文在线采用的这种先公开,后评审的论文评价方法使得作者一旦上载的作品没有经过授权或许可,通过科技论文在线进行传播就会存在很大的版权风险。

通过对广西某几所高校的一些科研人员调查发现,80% 的科研人员不愿意在网络平台上发表及共享其科研成果。40%的被访者认为如果网络上发表共享其论文,再次向正规期刊投稿难度会增加,甚至一些正规期刊不接受这样的投稿。20.7% 的认为将会导致盗版现象;7.3% 的认为可能会被用于商业目的;12%的认为可能会损害文章的完整性和署名权;只有20% 的人考虑过将自己的文章公布在网络平台上。其主要原因是由于目前存在不少版权纠纷的问题。所以说科技论文在线发表与共享应妥善处理好网络版权侵权。

三、高校科技络发表与共享版权保护的建议措施

(一)科技络著作权人采取的措施

1.增强高校著作权人的版权保护意识。在目前网络版权保护方面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树立高校科研人员的版权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目前,高校科研人员科技络发表的著作权意识还比较淡薄。即使自己的作品被侵权,很多作者没有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导致现实生活中任意转载、改编等方式使用科技论文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开展版权教育,增强版权自我保护意识。高校应加强版权保护这方面的宣传,在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上登载相关著作权保护知识,利用一切可能的媒介和渠道宣传版权保护的相关知识。

2.采取技术措施。版权的保护措施是指版权人主动采取的,能有效控制进入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对版权人权利进行有效保护,防止侵犯其合法权利的设备、产品或方法 [3]。目前,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应对网络中的侵权现象,版权人采取的技术措施通常包括采用反复制设备、访问控制技术、数字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技术等保护网络科技论文的版权。

(1)反复制设备(anti-cope devices);由于网络作品的复制非常容易,目前版权人一般采取反复制设备就是阻止复制作品的设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SCMS”系统(serial copy management systems),该系统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仅可以控制作品的第一次复制,而且可以控制作品的再次复制,避免数字化作品的复制件被作为数字化主盘。(2)访问控制技术;即控制进入受保护作品的技术保护措施(如登录密码)。它允许用户对其常用的信息库进行适当权利的访问,限制用户随意删除、修改或拷贝信息文件。(3)数字水印、数字签名及数字指纹技术;为了防止网络作品的易修改,易盗版现象出现了数字水印、数字签名或数字指纹版权保护技术。数字水印是利用数字内嵌的方法隐藏在数字图像、声音、文档、图书、视频等数字产品中,使得用户只能在屏幕上阅读,而无法复制。这种技术可以用以证明原创作者对其作品的所有权,并作为鉴定、非法侵权的证据。数字指纹是指同时在数字作品中嵌入的是作品传播者和使用者的标识信,和数字水印技术相反,当某个用户将其拷贝非法的传播到外界,版权所有者就可以通过提取拷贝中的指纹来追踪非法用户。数字签名技术即进行身份认证的技术,防止伪造,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其他技术措施比如防火墙技术、认证技术(CA)、追踪系统、标准系统、电子版权管理系统等。

(二)完善版权保护法律制度

中国在著作权的网络立法方面,其法律文件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保护知识产权刑事司法解释》、《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等一系列涉及网络版权保护的文件,为技术措施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其中《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是2005年由国家版权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实施的,对网络环境下的科技论文版权保护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政府应加快对《著作权法》的修改、完善,并制定保护网络著作权的专项法律或行政法规。法律保护是一种事后控制的手段,即只有在发现侵权行为之后,法律才能进行干预,一旦有版权侵权,高校科研人员应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三)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加大版权保护力度

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应增强维权意识,对抄袭剽窃他人论文成果侵犯版权的行为予以严惩。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其网站上设有学术监督栏,对一些侵犯版权的作者取消已发表的论文,收回刊载证明,在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网站上予以谴责,并禁止三年内在其网站上,对维护版权所有者的权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这对于网站在保护版权方面还是不够的。对于一些复制、盗版其网站上的论文在其他网络平台上发表或者在科技期刊上发表,则没有相关的政策。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应当充分重视作者的论文版权保护需求,保护作者的著作权权益。

高校科技络发表与共享版权保护要得到增强,首先要增强高校版权人的版权保护意识;其次则必须及时更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快网络版权保护的立法,最后要提高网络发表与共享平台的技术保护水平。只有作者的版权得到有效的保护,才能提高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和质量,推动高校科技论文的网络发表与共享。

参考文献:

[1]金勇,王小东.网络科技论文共享平台建设研究:第35卷[J].湖南农机,2008,(11):147-148.

修复技术论文篇(4)

摘要: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和汽车保有量的增多,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碰撞事故随之增加,事故车的维修也越来越重要。内地汽车4S店需要大量车身修复专业的人才,因此,在内地中职学校开设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已刻不容缓。本文从开设车身钣金修复的必要性、内地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内地车身钣金修复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几方面进行探讨,摸索出一条适合内地学校开办此专业的道路。

关键词:内地中职学校;车身钣金修复;专业建设;探讨

据统计,国外事故车维修占汽车维修总量近70%,而我国的总体比重在30%左右,有些维修站可能达到50%左右。中国的汽车维修趋势与国际趋势一致,事故车维修日益增多,在整个汽车维修领域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国外汽车维修行业主要朝着钣喷专修店方向发展,而我国绝大多数是综合性汽修厂。今后汽车维修行业会出现更多专业汽修企业,事故车维修企业的维修水平也应得到迅速提高。事故车修复的关键是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没有专业技能人才的企业,其事故车维修质量是不可能提高的。

一、内地开设车身钣金修复专业的必要性

1.车身钣金修复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内地的汽车钣金维修工,特别是老一批车身钣金维修工大多是中专以下学历,还有很多是师傅带徒弟带出来的。现在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模式已经跟不上时展的需要,专业的汽车钣金教育已迫在眉睫。

2.车身钣金修复从业人员缺乏专业的汽车钣金维修知识

大多数车身钣金维修人员对汽车的基本知识了解不足,汽车车身结构不同,则维修方法不同;汽车车身板件金属材料特性不同、部件的力学性能不同,其维修方法也不同,因此应根据相关车身知识进行修理。

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在内地开设汽车车身钣金维修专业十分必要。开设此专业可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改变此行业师傅带徒弟的模式,从而提高内地车身钣金维修质量,促进内地车身钣金修复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内地开办车身钣金修复专业与沿海的差距

1.起步时间晚

内地开办此专业是在2007年左右,而沿海或其它地区(如广东、天津、北京)大概在2000年就已开办,所以相较沿海和其它地区,单在开办时间上,内地就已落后一大截。

2.缺乏专业的钣金人才

制约汽车钣金维修教育的瓶颈是专业人才的缺乏,这主要源于理论与实践的脱离。目前,真正在汽修一线工作的人员缺乏必要的理论知识,而理论知识丰富的人员却不在一线真正从事具体维修工作,因此现在缺乏的是既懂理论又有维修实践经验的人员。

3.资金和设备不足

开设车身钣金维修专业所需设备资金投入少则几千,多则数万,如购买大梁校正仪和车身电子测量系统总共要三、四十万,其它的车身修复工具虽然价格不贵,但需量较大,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耗费的材料价格也不菲。沿海学校可与很多企业合作,但内地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相对较少。所以资金和设备是制约车身钣金修复专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车身钣金修复专业的教学模式

我校采用一学期教学模式,以一学期时间为一个周期。在该学期中,学生不仅要掌握汽车车身修复技术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学会钣金维修的实践操作技艺。

1.理论知识教学

学校制订了适合自身办学特点的教材,该教材内容涵盖汽车车身板件的拆装与调整、汽车车身钣金修复工具的使用、汽车车门板件的修复工艺、汽车车身板件的焊接技术、汽车车身测量技术和汽车车身校正技术六大模块。就理论学习而言,学生要掌握汽车车身结构知识、汽车车身材料及性质、汽车车身拆装调整;汽车车身钣金工具的认识与使用;车门板件修复工艺知识;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电阻点焊、钎焊的理论知识;汽车碰撞分析、汽车车身测量工具的认识与使用的知识;汽车车身校正分析、汽车车身校正设备的使用等知识。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才能在实践中完成车身板件的修复工作。没有理论知识的储备,要想完成修复工作简直天方夜谭。理论教学每学期108学时,皆安排在每天早上头两节课,因为在此时段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理论教学的效果比较好,可为之后的实践课打下理论基础。

2.实践操作教学

理论学习后,在实践教学前还安排了体能训练课程。车身钣金修复是一个需要吃苦的行业,对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学生若不进行体能训练,很可能在实践中或以后的工作中吃不消。为了锻炼学生的体能并培养其吃苦耐劳的精神,特此安排半小时的体能训练课。

在半小时内学生要进行定时一千五百米跑、蛙跳、马步、下蹲、静站、俯卧撑等项目的训练,训练完毕后再进行实践课的教学。

实践教学分为车身板件拆装调整、钣金修复基本工具的使用、车门板修复工艺、二氧化碳焊技艺、电阻点焊技艺、车身测量和车身校正技艺几大模块。在实践教学中把学生分为五个小组,每组四到六人,指定一个组长,由组长负责分配任务和监督本组同学的学习。在教学中应以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比如一张车身板件上有一个大的凹陷,则可让学生按照修复工艺对此凹陷进行修复,修复后对其进行检查,如果合格就进行下一项的学习,若不合格就重新修复,直到合格为止。学生既要从中学会凹陷的修复工艺,又要学会与小组成员协调配合,这样的教学更适合企业的需要。

四、教学完成后的考核和教学效果

在一学期的教学完成后,要进行理论和实践的考核,其中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试、中级工考试和从业资格证的考试,这几类考核覆盖面比较广,涉及教学中所学的全部知识。实践考核主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境况安排内容,如车身板件拆装调整、钣金修复工具的使用、车门板件修复、车身板件焊接、车身测量、车身校正等,考试时由学生从中随机抽取两道题进行考核。只有理论和实践同时合格才予颁发证书,唯通过这样严格的要求,才能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

我校培养的车身修复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良好,通常在五月中旬就被招聘一空,很多同学在置信、丰田、本田、奥迪、奔驰、宝马都有不错的发展。

总之,内地中职学校要以汽车行业需要大量专业的车身修复技术人员为依据,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宗旨,结合自身的办学特点,加速汽车车身修复专业的建设,培养出有良好职业素养、能直接上岗的应用性技能人才,从而满足汽车行业对车身修复专业人才的需要。

修复技术论文篇(5)

关键词:复杂电磁环境,装备维修训练,训练对策

 

0 .引言

未来信息化条件下作战,数量繁多、构成复杂的信息化装备产生的各种电磁信号,与自然电磁环境和民用电子设备形成的电磁环境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综合复杂、快速流动、爆炸式增长的“复杂电磁环境”。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加速提高我军信息化条件下主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是各级装备部门面临的极其紧迫而又现实的任务[1]。

1. 装备维修保障面临的电磁环境

研究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必须先清楚现代装备维修保障中面临的复杂战场电磁环境。目前,装备维修保障遇到的电子对抗威胁主要来自敌方的电子干扰及我军的电磁自扰。发表论文。以美军为作战对象,其基本情况如下:其现役战术飞机的机载干扰机,工作频率50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10kW,可干扰目标数量16~32个,响应时间0.1~0.25s。发表论文。专用电子战飞机或战略轰炸机机载干扰机的工作频率6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30kW,可干扰目标数量达上百个,响应时间0.1s。舰载干扰机的工作频率3000~20000MHz,有效辐射功率上兆瓦,可干扰目标数量80个,响应时间0.2~3s。[2]因此,美军可对工作于0.06~40GHz的保障装备实施干扰,其中对工作于0.5~20GHz的保障装备可实施有效干扰,对工作于2~18GHz的保障装备可实施强干扰。无源干扰对维修保障的影响不大。

2 . 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分析

2.1 装备维修保障

装备维修保障训练是部队形成装备保障力的主要环节,对“两成两立”建设有重要意义。其基本任务是,掌握武器装备维修的知识、技能,演练现代作战装备维修方法,开展装备维修训练学术研究,提高官兵对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以及整体作战能力。装备维修训练一般采取集中训练、结合训练、连贯训练、专题训练等多种形式,分层制定计划,按级组织训练,将首长机关训练贯穿于年度装备维修训练始终,确保大纲训练内容和量化指标的落实。以野战装备抢修训练为例,由于运输装备过程中受到电磁干扰主要是通讯部分,在此不予考虑。

2.2 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

按照上述流程图中的维修环节和要素,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影响可从以下三个阶段做一浅析。

2.2.1故障检测阶段

在检测装备故障过程中,需要运用大量的电子检测设备,包括示波器、频率计和多功能检测计算机等仪器设备。其中示波器和频率计等通用检修仪器生产技术相当成熟,在出厂前已进行了严格的电磁性能达标检测实验,使用过程中一般不易受干扰。相比之下,对于维修单位开发的专用维修检测电子设备,由于其生产与检验工艺较为粗糙,面对复杂电磁干扰,性能难于正常发挥。

2.2.2分解维修阶段

在此训练阶段内包括两部分:一是筹备易损件不同,针对美军反辐射导弹与电磁脉冲炸弹的攻击,优选出我军电子装备可能受到损伤的零部件作为备件。发表论文。二是在分解修复过程中存在造成新的电磁损伤隐患,特别是对于电磁易损件,要注意将其放置到防磁环境当中实施检测维修。

2.2.3出站检验阶段

出站检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其结果直接关系到修复装备能否出站。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常规检测条件遭到破坏,战场修复装备检验出现困难。比如军用雷达修理完毕后,通常在开阔地域对其主要战技指标实施检测即可,但在强电磁环境下,该法失效。

3. 复杂电磁环境下作好装备维修保障的对策

3.1提高装备维修人员的电磁基础理论与防范意识

打赢未来信息化条件下战争,人仍然是决定性因素。开展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训练,首先要提高广大维修人员对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和特点规律的认识和掌握。强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尽快普及光学、电磁学、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基础学科知识,掌握电磁波、电磁辐射、电磁频谱、电磁空间、电子对抗、战场电磁环境等基本概念,熟悉无线电频谱管理、信息安全防护等相关法规和电子战力量使用原则,牢固树立电磁制胜的理念。通过对复杂电磁环境基础知识的学习,深刻理解复杂电磁环境对装备维修保障的影响及制约作用。

3.2突出抓好专用检测仪器设备的防电磁干扰训练

专用检测仪器是维修保障的关键设备,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维修保障效率。为此一方面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现有专用检测电子设备进行电磁性能综合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给予革新。修复装备检验过程中,为防止复杂电磁环境对检验带来的不良影响,应使用电磁防护专用帐篷等设施。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装备维修保障训练系统的基础上,增加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训练科目、内容,模拟反辐射导弹、电磁脉冲弹等武器对装备的破坏。从而搞清“训什么”的问题,不断提高维修训练的针对性。

3.3分析并筹措新型装备易受电磁干扰损坏零部件

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保障人员不仅要修复由炮弹、导弹等所导致的传统意义上的装备战损,而且要面对诸如电磁干扰或破坏、计算机病毒等新式作战手段所造成的装备战损,从而对装备的备件筹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新型电子装备,作为未来我军的主战装备,探索其受电磁干扰的规律,进而科学制定易损件的筹措渠道,充实维修训练内容。

3.4 研发复杂电磁环境装备技术保障评估系统

抓好复杂电磁环境下的装备维修训练环境模拟研究,构建与战时相仿的电磁环境, 大力发展装备保障训练模拟仿真系统。跟踪外军维修训练的发展,通过运用现代网络、计算机、通信、虚拟现实和模拟仿真技术,建立模拟仿真系统。在贴近实战的复杂电磁环境中练保障、练协同,全面提高部队对复杂电磁环境的适应能力,解决好装备维修训练“环境不复杂”和“训练内容不实”的问题。在现有训练评估体系中,有机融入电磁防护能力,应用评估优化理论,建立量化式评估体制。

4.结束语

复杂电磁环境是未来信息化战争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深入研究复杂电磁环境的特点规律,合理运用电磁效应进行维修训练,是打赢信息化条件战争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军装备保障的着力点,必须集中各方面技术力量集体攻关、破解难题,探索研究出科技含量高、实用性强的复杂电磁环境下装备维修器材和训练方法,从而有效履行信息化条件局部战争的保障使命。

参考文献:

[1]唐保东.对复杂电磁环境下训练的认识与思考.国防大学学报,2007.09.

[2]王小念.野战防空雷达面临的电磁威胁及战术对策.防空兵指挥学院学报,2006.08.

[3]王汝群等.战场电磁环境[M].解放军出版社,2006.08.

修复技术论文篇(6)

>>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的研究现状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及展望 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重金属铬污染分析及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 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技术分析 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研究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及生物修复技术 浅谈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技术 解析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现状与危害及修复技术 土壤重金属污染特点及修复技术研究 论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与修复 浅谈金属矿山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及修复治理措施 浅谈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应用 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与修复技术 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探讨 浅析土壤重金属污染及修复措施 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研究进展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07-12.

[2] 骆永明,腾应.我国土壤污染退化状况及防治对策[J].土壤,2006,38(5):505 - 508.

[3] 魏树和,周启星. 重金属污染土壤植物修复基本原理及强化措施探讨[J]. 生态学杂志,2004 ,23 (1) :65~72.

[4]Yao Z T, Li J H, Xie H H et al.Review on remediation technologies of soil contaminated by heavy metals Procedia Environmental Sciences.2012;16:722-729.

[5]Aresta M, Dibenedetto A, Fragale C, et al. Thermal desorption of polychlorobiphenyls from contaminated soils and their hydrodechlorination using Pd- and Rh-supported catalysts. Chemosphere, 2008; 70(6): 1052-1058.

[6]Tokunaga S, Hakuta T. Acid washing and stabilization of an artificial arsenic-contaminated soil. Chemosphere,2002;46(1)31-38.

[7]Li G D, Zhang Z W, Jing P, et al. Leaching remedi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fluvio-aquatic soil with tea-saponin. [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09;25(10)231-235.

[8]周启星,吴燕玉,熊先哲.重金属Cd-Zn对水稻的复合污染和生态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4,5(4):438-441.

[9]黄益宗,郝晓伟,雷鸣,等.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其修复实践[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32(3):409-417.

修复技术论文篇(7)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摄影技术运用在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进行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观察两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口腔摄影技术;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临床效果;满意程度

中图分类号:R78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5-058-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牙齿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咀嚼,人们对牙齿美容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前牙美学修复的要求。前牙美学修复的目标是使修复体与邻近天然牙齿相协调,并达到仿真效果[1],在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取得明显的效果。为了探讨口腔摄影技术运用在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患者满意程度,本文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前牙美学修复患者80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1±6.5)岁,共修复前牙48颗,修复原因:颜色不佳15颗,牙齿折断20颗,牙间隙过宽13颗;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4±6.7)岁,共修复前牙48颗,修复原因:颜色不佳16颗,牙齿折断21颗,牙间隙过宽11颗。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修复原因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修复方法

修复前对患者口腔进行检查,然后采取金铂合金烤瓷或e-max及氧化铝进行烤瓷修复[2]。对照组采用常规美学修复,通过常规比色法,根据邻牙和同名牙特点设置修复体的表面形态、颜色、透明程度等,制定比色图,再制作修复体。观察组在常规美学修复基础上运用口腔摄影技术,修复前采集比色信息,选取3-4个与天然牙颜色相近的色卡,通过佳能ESO 450D单反数码相机在18%的灰背景下摄影,将牙齿的颜色、形态、轮廓等情况制成设计单,连同摄影图像一起发给技师,然后制作修复体。

1.3观察项目

1.3.1临床效果:对前牙修复后及时进行美学评价,对修复体的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进行评分,满分为100分;

1.3.2患者满意程度:包括修复体完整度、患者使用感觉等,分为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比较

观察组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1两组在临床效果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n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颜调观察组4093.1±1.295.4±2.194.5±2.0对照组4080.6±1.384.6±1.882.7±1.9P<0.05<0.05<0.052.2两组在患者满意程度上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

表2两组在患者满意程度上的比较

组别例数n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总有效率观察组40299238(95.0%)对照组4018121030(75.0%)P<0.053讨论

在前牙美学修复中,采用比色板进行视觉比色时由于会受到光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比色不准确,而且比色板颜色较少,难以完全表达天然牙的诸多颜色,无法满足前牙美学修复的要求。而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体现修复体的细微特征,能够将同名牙的美学信息准确、客观、真实的传递给技师,而且还能够将图像进行放大,使某些特征更为直观地反映出来;此外,运用口腔摄影技术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小,不会受到医生主观的影响,效果显著[3]。

通过本研究发现,运用口腔摄影技术修复体整体形态、边缘密合度和颜调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美学修复,患者对修复体完整度、使用感觉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常规美学修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相关研究[4]结果一致,说明老年前牙美学修复中运用口腔摄影技术能够达到最佳的美学效果,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程度,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峰,胡文杰,徐明明等.前牙美学修复电脑比色仪和数码摄影辅助个别前牙修复[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8,43.

[2]黄翔,郑燕丹,陈凯.镀金烤瓷冠与镍铬合金烤瓷冠用于前牙美学修复的比较研究[J].广东牙病防治,2008,16.

[3]陈立.牙齿美学修复比色[J].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2011,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