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典型硕士论文

典型硕士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1 07:58:19

典型硕士论文

典型硕士论文篇(1)

灵活多变的案例教学的方法归纳有以下四种:一是个别解决法,每一个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要写一份案例分析报告,即病例报告,包括患者的基本资料、临床表现、临床诊断、鉴别诊断,并提出每个人的理论看法和诊断依据;二是分组讨论法,先是各个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再由全班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一起课堂上讨论案例,教师的作用是汇总各个小组的讨论结果,并分析各个小组对案例讨论结果的正确与否,以及讨论的不足之处;三是智囊团法,邀请有经验的医学影像专家分析案例,具体就是临床上遇到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权威医学影像专家给予点评;四是角色扮演法,由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SP),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2]就是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分别扮演病人和医生,医生给予病人诊疗,在这一诊疗过程中,教师和其他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这位“医生”的医学理论基础及言语举止进行点评,并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先期的文献学习,我们的研究结论是:案例教学法对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充分理解消化和临床应用理论起到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桥梁作用。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的医学影像研究生接受效果,广泛地征求医学影像研究生在案例教学法教授过程中的重点、难点以及尚待改进提高的地方,给出开展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案例教学一些好的意见和建议。

二、具体过程

在前期国内外文献整理和解析的基础上制定归纳出案例教学实施的基本原则,就是选择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典型病例作为案例教学的案例,组织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根据案例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适合单人独立完成的案例,采用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适合分组讨论的案例进行分组讨论;临床上遇有些疑难复杂及典型的病例邀请权威专家进行会诊,让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参加进来并发表个人见解;适合医学影像研究生扮演标准化病人的案例,还可以戏剧的形式将案例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实施过程中的每天课程结束后,及时地观察和访谈一些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了解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实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发现不足,认真总结,从教师层面进行改进,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结束后发放研究者自编的有关案例教学法学习效果的问卷调查。

三、研究内容

案例教学法的案例必须要求真实、有代表性,具有启发性,具体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动态跟进、开放深入的过程。目的是提高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加深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医学影像理论基础理性认知程度。好的案例选择也更应遵循一定原则,主要包括:代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完整性原则、问题性原则、启发性原则以及客观性原则等。[3]因此,医学影像学的案例可以取材于日常临床诊疗过程中的真实病例,能对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有启发作用的代表性病例。对于每个病例,在课前均需进行认真仔细的研究准备,以使病例更加适合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要求,另外案例可以具备一定的兴趣性,以便更好地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参与其中。具体来讲,就是根据教学理论的授课重点选取典型的临床病例,授课教师有重点地叙述病人的基本情况(年龄、性别、籍贯、民族、职业等)、病史、临床表现(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这些都有利于医学影像硕士研究生对案例记忆,授课教师通过惟妙惟肖的讲述也会增强案例的丰富色彩,案例选择的得当,才能真正地协助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而在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教学过程中,案例的选择不等同于随便举例子,而更应该是一个可进一步研究探讨动态、开放的过程。因为医学影像学研究生并不一定能把握住案例中所包含的所有理论知识,教师应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采用启发式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进行提问,采用开放性问题对所选取的案例进行设置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一环紧扣一环,以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经验结合起来,进而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更主动地、更富有个性地掌握医学影像学的理论知识。以往的医学影像学讲授的教学重点只放在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传递,而医学影像案例教学的关键点不是为取得那些固定格式的原理或原则性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总结,进而更好地促使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真正达到实现培养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医学影像学能力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

通过问卷调查,案例教学法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医学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了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师生间通过广泛交流,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对案例教学法也提出了一些感受和建设性意见。首先,案例教学法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是有必要的,可以推广。其次,案例教学法分组讨论和个人作业的方式,能提高医学影像学硕士研究生学习的效率和积极性。再次,案例的选择必须针对性强,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安排好讨论的时间,讨论确保充分。

五、结论

典型硕士论文篇(2)

2012年7月7日上午,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仪式暨毕业典礼在院礼堂隆重举行。文化部部长蔡武,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出席了毕业典礼。出席典礼仪式并在主席台就坐的还有:文http://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韩永进,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司长于平,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局长侯湘华,中国艺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刘茜,党委书记、副院长高显莉,国家外国专家局教科文卫专家司副司长雷风云,中华两岸文化艺术基金会会长庄汉生,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田黎明。参加典礼的领导和嘉宾还有: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王能宪,纪委书记李长林,副院长吕品田、牛根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常务副主任李心峰,院长助理贾磊磊,著名文化学者刘梦溪、田青以及各学科的指导教师和特聘教授等。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转贴于 http://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在欢快的乐曲声和掌声中,蔡武向2012届博士毕业生授予学位;王文章向2012届硕士毕业生授予学位。今年共授予硕士学位109人、同等学力硕士申请硕士学位10人、艺术硕士学位20人、文学博士学位57人。刘茜、高显莉为2012年北京市优秀毕业生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高显莉、庄汉生为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届优秀毕业生和获得“庄汉生奖学金”的同学颁发荣誉证书和奖学金。

典型硕士论文篇(3)

蔡武部长在典礼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首先对圆满完成学业的2012届毕业生表示祝贺,并对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一线的各位导师和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和敬意。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是我国艺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具有学科门类齐全、文献资料丰富、著名专家云集的优势,在它60年不平凡的历程中,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端艺术人才,在中国艺术各门类理论研究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等方面也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时期,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将艺术学从文学中独立出来升格为独立的学科门类,使得学科设置更加有利于满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艺术专门人才尤其是大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为艺术学科的全面深化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学术体制。蔡武部长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们,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的新生力量,要以敢于担当的情怀承担国家文化建设的重任,要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之中,辛勤工作,回报社会。

王文章副部长在典礼上致辞。他首先向出席盛典的领导和嘉宾致以谢意,并向出席典礼的导师们致以敬意,向2012届毕业的同学们致以祝贺。对三年来坚持政治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积极实践、不断攀登艺术研究和艺术创作的同学们所取得的学习成果,他做出了积极的肯定并加以祝贺。王文章副部长指出,研究生院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传统和教学理念。新世纪以来,研究生院更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学科门类更加齐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国际化发展进程逐年加快。今后研究生院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去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艺术学升格为学科门类,这一举措提升了作为我国艺术理论研究最高学府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术地位,也对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学科基础建设、学科特色建设、学科创新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他希望毕业生们勇于承担时代赋予的责任和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新的复兴和祖国文化艺术的发展繁荣,贡献自己应尽的力量。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欧建平代表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言。他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工作中不断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知识,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不断拼搏。艺术学博士毕业生李晶代表2012届博士、硕士毕业生发言,研究生课程班学员吴志强代表2012届访问学者、课程班学员发言。

典型硕士论文篇(4)

关键词:产学研结合 会计专业硕士 培养模式

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及其引致的就业形势的变化,推动了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会计专业硕士教育的迅速发展,对于培养高层次、复合型的会计人才队伍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我国会计专业硕士招生时间短,培养模式存在很多不足,因此,研究会计专业硕士发展显得更加紧迫、重要。所以,构建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对健全和完善国家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培养体系,建设高素质、应用型的会计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现阶段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现状

虽然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持续扩大,但由于很多高校会计学术型硕士培养先于会计专业硕士,多数高校一直延用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模式缺乏创新,从就业结果看,会计专业硕士和学术型硕士的区别并不大,同本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并没有拉开明显的差距,实践证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并不适用于专业硕士,这种培养方式没有突出会计专业硕士的特色和优势。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应当是:培养具有较好会计理论基础、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熟悉国际会计法规和惯例的高素质、应用型的综合会计人才。所以我们要探索出一条适合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新模式,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存的高层次会计人才,推动目前的会计专业硕士教育健康发展,提高会计人才服务社会的能力。

二、目前会计专业硕士学位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结构不合理

师资问题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然而目前新批准的及层次不高的部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单位依然沿袭会计学术型硕士的导师结构,选择理论功底深厚的教授作为会计专业硕士生导师。首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资深教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以支配者的角色灌输给学生书本上的知识,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给学生创新思维发挥的机会。其次,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对某些实际的操作教师本身并不是很理解,这不利于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实行了双导师制,但由于学校和企业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约束和激励使得实务界的专家对会计专业硕士指导不到位,多数学校形同虚设。会计专业硕士不同于学术型硕士,会计专业硕士是为社会培养理论知识牢固、实际工作能力强、有领导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所以,高校的教师结构不能满足培养优秀会计专业硕士的需要,这制约了我国会计专业硕士的发展。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除了7门核心课之外,大都是借鉴学术型会计硕士的培养模式设置的,虽也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内容,但是职业特色不明显,没有按不同方向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课程,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学到的知识和学术型会计硕士没有本质区别,学到的知识广而浅,没有在某一特定职业方向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践课程相对较少,缺乏训练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

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具有实践性、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然而现有的偏学术型的培养方式理论课所占比例偏高,实践课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实践课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发散思维创新能力等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有的课程设置导致会计专业硕士的实践性严重不足,这违背了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所以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应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去培养会计专业硕士。

(三)学生实践经验不足

实践环节对提高会计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与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然而由于高校在会计专业硕士培养过程中实践所占比重偏低,导致培养的会计专业硕士与社会需求的应用型硕士不吻合,致使会计专业硕士就业压力很大,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造成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不足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虽然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对会计专业硕士的重要性,但由于办学经费的紧张,高校没有能力建设足够的实践基地供学生使用,实习场所大多是由企业提供,实践能力的不足导致学生在社会上没有竞争力,既没有学术型硕士的研究能力,也没有专业硕士的实际操作能力。

其次,学生的实习一般是在企业完成的,但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实习企业担心影响生产秩序或泄露商业机密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参加一线实际工作,企业只是把实习学生当作免费的打工者。而且实习是短期的,所以企业认为没有必要也没有义务去培养你。 学校没有能力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企业又缺乏利益的驱动为会计专业硕士的实习提供帮助,这些原因导致了会计专业硕士实践经验远远不足,这不符合社会对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导致他们在社会上很难立足。

三、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

会计专业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仅仅依靠学校课堂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还要在大量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素质。产学研合作教育在培养会计专业硕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上独具优势,产学研合作能解决高校教师结构不合理、学生没有实践基地等问题,产学研合作教育是深化和保障研究生教育,特别是对注重实践的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措施,产学研结合模式,关键是促进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真正融合,高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给学生和教师一个实践基地、创新基地,企业也充分享受学校的人才资源和优先享受高校的科研成果,这样实现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产学研的无缝对接。本文根据以上问题提出了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培养模式,具体模式框架如图1所示。建立产学研结合的会计专业硕士创新培养模式有利于培养高层次会计专业人才,在国家强调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经济转型的时期尤为重要。

(一)建立一套适合会计专业硕士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建立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提高高校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研究方向的设置既要发挥学科优势,又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标。在此前提下,课程设置要重视职业素养课程,鼓励开设行业知识讲座、职业道德等与职业发展相关的课程,紧跟时代的脉搏。课程设置包括核心课和选修课,核心课包括MPAcc教指委参考性培养方案给出的政治、英语、管理经济学3门公共必修课及财务会计理论与实务、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管理会计理论与实务4门专业必修课。国际化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必然,笔者认为授课过程中要赋予政治、英语新的授课方式,政治多讲授些国内外时事,英语改成商务英语,更多与会计背景相结合,为国家培养国际化的会计人才。

选修课以菜单式的方式,学生针对自己的就业去向选择自己要上什么课。比如以职业目标为导向,针对注册会计师方向,可以开设审计、财务风险管理、经济法、税法等课程,以帮助学生毕业时拿到CPA证。也可以根据地域特点开设相关特色课程,由于黑龙江省邻近俄罗斯,对俄贸易规模不断扩大,为扩大学生的毕业去向,选修课中应加入俄语、国际商务与国际结算、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专题等课程。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对法律的了解对职业判断、决策很重要,所以,在选修课中鼓励多开设与法律相关的课程,增加学生对相关法律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在授课中还要重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在教学方面要重视案例教学,小组讨论,模拟训练。案例教学的优点在于它选用典型案例,教师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与方法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探讨和推理,开发学生多维思考的心智模式,从而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职业判断能力。选用典型的会计案例,贴近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在案例中探寻经验和教训,通过独立思考、相互交流,提高其职业判断能力和素质。

为了加强会计专业硕士生动手能力和综合实践的训练,应增加实践学分,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性与应用性知识结合。教学方式改革着重改变传统单一的课堂授课方式,将课堂搬进实验室、企业财会部门和会计师事务所现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思维。在授课中,教师将基础理论、典型案例与学科前沿知识融会贯通;在课程考核上,将调研报告、课题讨论、案例分析及课程设计成果相结合;在学习方式上,将个人独立学习与小组合作相结合,以此提高学生的协调组织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满足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中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经验的资深教师并不多,应实行“导师组制度”并发挥导师组的指导作用,优秀的导师团队对于会计专业硕士论文及实践的指导显得很必要。在校内选择科研能力突出,理论知识过硬的专职教授担任校内第一导师,加强学生会计理论基础素养,同时聘请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CEO等人才作为兼职导师,校外兼职导师不一定有多高的学历,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会计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优势,这样由高校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一个导师团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形成互补,共同研究学生的培养方案,共同指导这些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在校期间校内导师对学生的理论知识进行评价考核,校外导师对学生的校外实践工作进行考核,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互相学习,经常沟通完善研究生的培养方案。由校外导师介绍学生进入本单位实习,校内导师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该积极参加校外的实务工作,教师带领学生建立案例讨论组,在企业工作中发现素材,进行案例研究与开发,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也加深了对实际工作的理解,只有在边学习边探索中才能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高校对于取得成绩的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要给予必要的奖励,充分调动导师组的教学积极性和热情,让导师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增加高校培养人才的实力。

(三)通过校企合作搭建研究生实践基地

在应用型、高层次会计专业硕士的培养过程中,仅靠学校的会计模拟实验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处在真正的会计环境中,真正熟悉会计的操作流程,处理现实的会计实务,才能领会会计工作的要领,在实践中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的意义。所以说进入企业进行现场实习对会计专业硕士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对学生以后进入企业工作是非常有利的,因此,通过校企合作充分整合学校和社会资源,为研究生搭建创新平台在会计专业硕士创新能力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企业联合创建培养基地和研究中心,探索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创新机制,加大企业委托培养力度,与社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有针对性地解决企业用人需求,同时借助企业在技术和经济能力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发挥高校在理论研究、数据信息和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导师指导学生为企业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研究生投入企业管理的实践工作中,有利于锻炼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竞争力。 学校也应成立专门部门,为参与合作的企业提供财税培训服务、财税咨询服务,帮助企业建立健全财务制度,进行税收筹划等,帮助企业员工了解最新理论知识,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促进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积极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企业,享有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优先享用学校的科研成果的权利,从而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

(四)完善学位论文管理制度

在会计专业硕士学生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毕业论文。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学生的专业能力、思维方式的综合体现,所以毕业论文在研究生的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学校应该从论文选题、数据处理方法、实用性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把关,监督其写作。论文选题应从现实出发,针对会计及相关领域的实务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不应是进行纯学术研究的文章,而应具有实用性和社会价值。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或讨论会计实务问题的案例分析、调研报告或理论结合实务的专题研究,应有数据或实际资料做支撑。论文内容更要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重点在于数量分析方法的训练,数据处理方法的学习有利于提升会计人员的管理效率和判断能力。如何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到与决策相关的数据,如何将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具有信息含量的信息,对会计专业硕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工作技能。通过在论文选题的确定、调查研究材料的整理与归纳、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手段、数据的处理与分析以及论文的撰写方法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训练,能够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逻辑能力,强化其表达能力,这是会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

(五)完善研究生激励政策,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建议学校设置完善的奖励机制鼓励企业、教师、学生的学习和工作热情,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设定系统的评选方案,评选优秀研究生、优秀校内外导师、管理干部等,针对当代企业注重企业形象和企业社会价值的特点,发挥高校品牌价值对于企业的激励作用,给予一定比例优秀校外导师以名誉上或其他方式的奖励。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已经取代知识批量生产成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完善研究生奖励制度,以奖勤罚懒为原则建立三维的奖励体系,设置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企业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项目,资助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全面提高奖学金的标准,加大奖励力度,激发研究生参与到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务工作、案例调研和案例研究中的热情,让更多的创新能力强的研究生在案例研究与开发和企业财务系统建设中突出他们的潜质,取得优秀的成果。

典型硕士论文篇(5)

关键词: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来华硕士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全球范围招收留学生,为留学生开设的专业从最初的汉语言文学、历史等扩展到理科、工科及医学等各专业。我校(中原工学院)是河南省一所以纺织服装为特色的大学,近年来,在国际化办学方面一直处于省内领先地位,与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开展的国际合作办学得到了河南省政府及教育厅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自2019年起,我校开始招收国际留学生,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我校特色骨干学科,招收了3名孟加拉国的硕士留学生。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开展全英语课程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本学科留学生特点、师资情况、学科特点与课程要求,在参考其他高校全英语课程建设的基础上,从教学理念、教学安排、课程教学、课程教材、师资队伍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教学理念

全英语课程教学有两种教学理念:(1)以知识传授为主、英语作为传递知识载体的教学理念。这种理念倡导教学重点是传授专业知识,专业知识的学习始终是第一位的,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科学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的能力[1]。(2)融汇式教学理念。将语言学习与内容学习相融合,即学科、语言交流、思考认知和协同学习的有机统一[2]。这种教学理念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教育环境,也是一种教学技巧。对于我校的来华硕士留学生来说,中文基础普遍较差,因此要加强中文学习;另外孟家拉国的来华留学生虽具备较好的英语基础,但英语并非他们的母语,其总体英语水平虽比国内学生水平高,但比母语为英语的学生低。在这样的语言学习要求和基础背景下,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英语作为知识传递载体的教学理念比较适宜。

二、教学安排

教学安排有两种方式:一是混合排班,即将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混合排班;二是单独排班。当留学生人数较少时,从资源节约角度讲,混合排班的方式是较好的选择。留学生单独排班上课,在人数较少的情况下会增加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支出,但是针对留学生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单独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等,将显著提高留学生课程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在留学生人数较少的情况下,若想节约资源且不影响留学生学习效果,综合考虑国内硕士生、留学生学习背景、知识基础、课程体系,将国内硕士研究生的双语课程建设成为留学生、国内硕士生可以同时上的全英语课程是一个较好的途径。

三、课程教学

1.课前准备。(1)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课程体系。由于来华硕士留学生与国内硕士生在本科阶段学习的课程内容、培养体系、教学目标不同,有些国内研究生在本科阶段已经掌握的内容,留学生却没有学过[34],因此,在授课之前充分地了解留学生本科阶段的学习内容十分重要。这可以通过留学生成绩单初步了解,成绩单中的内容信息全面,学习课程及掌握情况一目了然。但成绩单不能反映某门课程讲解的详细内容,因此还需通过与留学生交流以了解具体情况。(2)准备讨论课资料。将上课所用的英文资料发给学生,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进行阅读、分析,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来华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以讨论式教学为主,教师要提前设计好课上讨论的主题。2.教学内容。(1)教学内容安排。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少而精是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内容安排的重要原则。课程教学内容不能太多,这是因为:①国内外教学体系存在差异。对于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硕士留学生,从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转换到我国硕士生学习知识体系需要一个过程。②他们基础知识薄弱,有些内容他们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授课过程中需要补充,因而需要预留补充知识的时间。③由于授课教师与留学生之间存在语言沟通问题,也需要占用一定的时间。总体而言,一般每节课只能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讲述或讨论,不能照搬国内研究生教学内容。(2)讨论环节设置。研究生课程,特别是对于人数较少的来华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讨论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全英语教学的讨论主题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所讨论的问题应该是发散性的,教师要进行非定向式引导。所谓发散性即采取头脑风暴法,主要锻炼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对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②讨论的内容应偏理论而非偏应用,比如“纤维的吸湿滞后性”,可引导学生着重讨论为什么纤维会有吸湿滞后性,让学生从纤维的结构上去分析吸湿滞后性出现的原因。③将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串联以形成一节课的课程内容和体系。(3)引入最新研究成果。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教学除了按教材要求之外,还需要引入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最新成果。这部分知识的获得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由教师给定题目,学生通过阅读教师指定的英文参考资料,自己查找相关资料,再以英文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并制作PPT进行课堂汇报,同时需要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给学生布置论文主题“纤维力学模型的研究进展”和阅读资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总结各种理论模型的核心思想,指出不同模型存在的问题,同时针对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进建议。提供给留学生的资料应包括中文和英文两类。需要注意的是,留学生一般中文较差,看不懂中文资料,因此对于中文资料可选取核心部分,让他们借助网络在线翻译工具阅读。3.交流方式。留学生的口语带有地方口音,教师发音也存在不标准的情况,这给全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容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教师讲的学生听不懂,学生说的教师搞不清”。此外,师生双方的英语发音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只有经过多次接触与交流后才能够逐渐适应。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有效地理解教师所教内容,教师在讲解之前可将重要的信息用图片或文字展示在PPT上。为解决教师不易理解留学生发音的难题,学生可准备好语言在线字典,随时查找回答问题中的关键词拼写。

四、课程教材

全英语专业课教学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旨,英语只是传播知识的工具,要进行高质量的全英语教学必须选择恰当的英语教材[57]。一般来讲,国外的研究生教学没有指定的教材,往往是教授指定一些参考教材,而国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对教材的依赖性较高。国内的全英文教材大多数是针对本科生的,若直接用于留学生教学显然不合适,所以需要任课教师自己编写。在编写教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留学生教学课程大纲要求,通过对中文教材和英文原版教材反复对照和深入分析,从英文原版教材和中文教材中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章节来讲授基本概念和原理。照搬英文教材或将中文教材翻译成英文教材都是不可取的。(2)教材内容应以系统性、经实践检验过的经典理论为核心内容,形成知识结构。当然,在注重经典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也需要添加一些能够体现纺织科技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的知识。

五、教师队伍

留学生全英语课程教学必须采用全英语方式,即课上、课下与留学生的交流都用英语,而且是听、说、读、写全方位、全过程英语授课,这对教师的英文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国内全英语课程教师普遍读、写较好,但听与说较为欠缺,然而听与说是进行全英语授课必不可少的技能。除了语言技能外,全英语授课教师还需具有该课程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因此,能够胜任留学生全英语专业课程授课的教师比较少,课程教师梯队的持续性建设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选择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作为课程助教,参与课程全过程学习并与留学生一起参加课程的整体性测试,获得优秀的可以作为全英语课程教学的后备师资。

六、结语

来华硕士留学生教育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与国内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的共性问题,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强调其特殊性而忽略其共性问题。另外,具体到一门课程,对于硕士留学生来讲,要求也是不同的,每门课程应根据其特点,既考虑课程体系,又重视课程内容的动态发展,既重视留学生的学习基础,又引导留学生积极探索。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留学生通过学习本门课程获得一些新的知识或新的能力。在开设留学生课程之前,教师应认识到留学生学习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难点,做到心中有数并提前做好准备,使课程教学顺利进行。另外,在留学生教学课程建设方面,需要根据留学生的知识水平重新设计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同时,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加强教材编写,注重师资队伍建设,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面向来华硕士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

参考文献:

[1]叶松,李艳霞.研究生全英语专业课课程建设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9):68-69.

[2]肖彬,李征宇,李蔚江,等.基于CLIL理论的推拿治疗学全英语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医药导报,2019,25(8):135-137.

[3]李志红,彭帆,肖莉,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三峡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为例[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6):1031-1034.

[4]任远,吉顺如,李靖超.面向留学生的全英语课程建设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7):4-5.

[5]刘湘,汪章利.来华留学生的物理化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山东化工,2018,47(18):105.

[6]江霓,杨一波.全英语教学在留学生实验课程中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8,21(5):103-106.

典型硕士论文篇(6)

关键词:立体案例库;分层分类;专业学位研究生;算法设计与分析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5-0079-03

中图分类号:G642

0 引 言

为实现研究生教育战略性调整,教育部从2009年至今,持续推行硕士研究生培养由学术为主型向应用为主型转变。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号)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其培养模式应以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为重点。算法设计与分析是计算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通过系统学习常用算法分析与设计技术,培养学生算法设计与复杂性分析的能力[1]。课程兼具理工科各专业课程的普遍特征,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学习效果又极大地依赖学生的实践水平。因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行研究和适应性调整以契合专业学位硕士高层次应用型的培养目标,是非常有必要的,对理工科其他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也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目前,普通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普遍存在如下问题:①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无法体现专业学位的实践性要求,在专业性的职业技能演示方面存在缺失;②教学方法有待改进,在指导和教学方法方面,没有针对学位研究生的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照搬学术性研究生的教学方法;③重应试、轻实践,随着我国高校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报考人数逐年递增,使原本以注重研究和创新能力发展的研究生培养,面临能力发展与应试性选拔的现实矛盾,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业学位课程不包含实践教学,使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呈现重考试、轻实践的现实问题[2]。另外,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来源于三本院校,生源基础参差不齐,部分源于非计算机专业。这种专业差异给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带来困难。

1 立体案例库结构设计

从应用、案例类型、知识点类型3个角度划分和延展教学案例,形成的分层分类立体案例库的结构见图1。

该案例库应用具有3个层次,包括在前修课程中的应用、经典应用和现代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三者的差异表现为问题规模和问题发散度各不相同。案例类型层面,分为验证性、设计性(必选)、设计性(自选)3个层次,其差异表现为问题规模和难易程度各不相同。从知识点类型看,案例库涵盖了算法的5个策略:分治法、动态规划法、贪心法、回溯法和分支限界法,其差异表现为算法适用性各不相同。总体来看,第一层次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学习,第三层次方便基础好的学生扩展,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每层次又组织成5个类别的案例,确定其中演示(已实现)、必选(未实现)和自选(未实现)案例,从而形成针对性较强的魔方式立体案例库。

2 分层递进的案例内容设计方法

选择合适的案例内容是构建案例库的关键。在案例库内容设计上,主要采取分层分类、一体化设计的原则。

2.1 应用层面的分层分类内容设计

从应用角度看,案例库包含3个层次的内容。

第一层次主要面向基础较差的学生。由于本课程非常依赖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等前修课程,因此,第一层次案例主要选取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课程中函数、文件、递归、查找、排序等问题,称为在前修课程中的应用,为理解算法和设计算法打下基础。

第二层次主要源于经典应用,此部分案例占案例库总量比例最大。经典应用作为案例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其一,经典应用已被大家熟悉,便于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例如棋盘覆盖问题,虽然学生不一定明白案例涉及的分治策略,但容易产生兴趣;其二,经典应用的解决方法研究得比较透彻,而且一般有多种解法,易于资料的搜集和展开多种方法的对比性研究。

第三层次主要源于科研和实际开发中的工程问题,更具有前沿性和实践性,紧密联系实际工程应用,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例如,基于动态规划算法的数据压缩算法、动态规划算法在产品加工控制策略中的应用、分治法在GIS快速合并中的应用、贪心算法在排课系统中的应用、Hadoop平台中负载均衡贪心算法等。

2.2 实践层面的分层分类内容设计

从学生个人实践的角度,案例库的实现包括验证性(演示)和设计性两种,设计性案例又分为必选和自选两类。

验证性案例是案例库系统已实现完成的案例,用于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和课程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帮助全体学生分析实际案例。例如背包问题,案例库系统已按问题阐述、问题特征、算法策略选择、关键算法流程、测试数据、运行结果和源代码7个方面进行了组织说明,详细阐述了贪心算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条件和技巧。

设计性案例是需要学生运用开发工具独立开发完成的案例。这部分案例在内容设置和难度设置方面具有连续性,也具有递进性,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逐步扭转学生的应试思维问题。例如0-1背包问题,系统只给出了问题阐述和测试数据,让学生在分析问题特征和算法策略选择的基础上,自己给出关键算法流程、源代码和运行结果。通过解决0-1背包问题,学生能熟悉动态规划算法和回溯算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条件和步骤,再与验证性案例库中一般背包问题进行比较,学生能加深理解贪心算法与动态规划算法和回溯算法的区别与联系。

设计性案例分为必选和自选两类,主要为课程考核提供依据,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其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能力。必选部分是课程考核时重点考察部分,每个学生必须完成,而自选部分是课程考核附加参考部分,体现难度和拓展性。例如0-1背包题的递归回溯算法是设计性必选部分,而非递归回溯算法是自选部分,体现问题的连续性和递进性。

3 基于立体案例库的教学实践过程

立体案例库提供了叙述形式丰富、教学目标清晰的教学手段。在实际教学中,需采用一定的措施以保障其实施效果。

3.1 适应性教学实践过程

在实际教学中,可结合分层分类案例库,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特征进行适应性教学。

(1)案例分析教学[3]。师生围绕案例库中典型的、具有专业探讨价值的工程实例展开讨论和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并做出决策,最大程度地契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应用能力需求。其过程包括案例阅读与感知、案例分析与研讨、案例总结与评述、撰写案例报告等过程。这种教学主要针对经典应用中的验证案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必选和任选案例,结合一定的考核评价机制,促进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其中完成必选案例是期末成绩的主要考核部分,难度一般;而任选案例所占比例较少,难度较大。

3.2 基于案例库的教学实践措施

由于案例库具有多元结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具有较大的自由度,因此,有必要提供一定的保障机制,以保障教学效果。

1)建立多元考核体系,以解决案例库实施的易用性和持续性问题。

课程考核方法对学生学习方向的引导和学习积极性的促进是毋庸置疑的。结合能力培养目标,针对专业硕士,目前课程考核采用“案例测试(40%)+论文(10%)+期末笔试(50%)”的方式,根据分层次、分类型、分难易程度递进的案例模块,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案例要求不同、分值不同,从而建立多元的考核体系,为教师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便捷、可行的手段[4]。魔方式立体案例库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2)编制案例库说明书,以解决实践教学学时不足问题。

由于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环节要么缺失、要么时间紧张,需要学生课外进行大量的阅读和自主练习。案例库说明书就是对案例库使用方法的说明,以便学生课外学习实践。

3)建立课程网站,以解决课程资源一体化问题。

将建立好的案例库嵌入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网站,有利于学生在一个网站上找到所有的参考资料与学习工具,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4 立体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从2012年至今,学校专业硕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逐步实施和运用立体案例库辅助教学。从学生各级各类论文情况看,基于案例库的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提升了专业硕士的验证能力、实证水平和实践能力。从专业硕士学生第二学年l表小论文看,2011级占10%,2012级占40%,以后逐年递增,目前基本达到70%左右。

案例教学的应用,大大改变了学生仅为考试过关而学的现象,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培养了较强的职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计算机专业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丰富了项目实训经验,熟悉了行业规范,加强了实践动手能力。

5 结 语

随着学校专业硕士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逐步实施和运用立体案例库辅助教学,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算法学习平台,有效调动了优质学习资源,服务了计算机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本文方法在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对理工科专业硕士学位同类课程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建新, 陈志泊. 基于完全案例覆盖的专业硕士生算法教学方法[J]. 计算机教育, 2013(16): 67-71.

[2] 芦碧波, 雒芬, 侯守明, 等. 专业学位研究生多媒体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J]. 计算机教育, 2015(23): 11-13.

典型硕士论文篇(7)

关键词:非全日制 农业推广硕士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b)-0110-01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平时不影响学生正常工作,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学习,主要是为农林相关行业及相关部门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综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企业为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1~3]。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

农业推广硕士是完善农业科学学位和研究生教育而设立的新型学位类型,对于调整和优化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生源绝大部是工作时间较长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他们大多在农业技术生产第一线工作,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丰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4]。但由于学习方式的限制,在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1)学生群体共性少,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职业和工作性质不相同,年龄参差不齐,工作经历、专业知识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2)英语水平偏低,专业理论知识相对陈旧、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由于他们离校时间较长,平时缺乏系统的培训教育故对很多新理论、新概念、新知识体系的理解起来会倍感压力。(3)学习时间与工作的矛盾突出,用于学习的精力较少。学生们大都是在职的,工作和生活上还有其相应的任务和压力,所以用在到校学习上课的时间就会很少和难以专心的研究新理论知识。(4)学生分散。学生们各自在自己所在的单位上班除了平时时间少外,还有工作单位距离学校较远,无法方便的到校上课的情况,老师无法进行集中教学、答疑等。

因此,为了提高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教育质量,既要保证学生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硕士阶段学习和科研,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和创新教学管理方法。

2 完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的探索与建议

2.1 严把入学资格审查入口关

我们应该本着宁缺勿滥的原则,对考生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和复试,每人都要验证《教育部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备案表》或《中国高等教育学历认证报告》,淘汰滥竽充数、弄虚作假的考生,要把整体素质好、有培养前途的人员录取进来。

2.2 加强建设完善的农业推广学科导师队伍

农业推广硕士的研究方向多样、他们工作经历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导师队伍的建设和研究生培养上,全日制研究生的模式不能完全照搬到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实行“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模式,研究生无法经常得到校内导师指导,因此,采用“双导师制”,除了校内导师外,还要请实践一线部门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双导师制”不但弥补了高校导师实践经验不太丰富的缺陷,而且可以让校外导师经常指导学生,有利于对研究生的培养。

2.3 合理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应强化农业推广硕士生产和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优势,在教学中采用多安排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现代化技术教学等教学方法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6]。在集中学生学习的时间里,通过对课程合理的学习安排,充分利用好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更多的理论知识,掌握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1)讲授讨论互动教学。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的学生所工作的地区和工作内容均不尽相同,他们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让学生在授课中参与讨论,增加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通过学生间的讨论,相互学习共同进步,使课堂的信息量大大增加。(2)案例分析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某一典型案例,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让学生从实践出发,提出自己熟悉的案例,继而引导学生讨论。(3)专题讲座式教学。平时开设的课程有的内容不太多,或者太难以短期内理解,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不太高,可以聘请某方面的知名专家来学校开设专题讲座,在听讲座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理论知识。(4)网络或远程教育手段教学。可以集中通过学校相关部门购买一些常用中文数据库的阅读卡,或者联系图书馆或网络信息部门开通VPN服务,方便学生在家在单位进行数据库或者精品课程资源查询,帮助学生进行自学和消化理解课堂所授的理论知识。

2.4 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论文质量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论文更侧重于实践性,题目应从农业生产第一线,具有生产和应用价值的农业实践中选取。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学生应该集中提前返校进行查阅相关资料、完成设计实验、撰写和修改论文,期间校内和校外的导师要定期听取学生的论文进展情况汇报,并及时对论文的写作过程做出指导。论文应该条理清晰,层次分明,写作规范。同时,应当严把论文开题和中检环节,严格规范论文的写作,严格审查论文的质量,建立完善的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学位论文的评审制度。

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应从实践出发,校内外兼顾,既保证学生不离岗,不耽误本职工作,又要保证其接受高质量的深造,切实提高科研工作能力。目前在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采用的教学管理方法还不太成熟,需要广大研究生管理工作者和指导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改善,使其质量提高,特色突出,确保非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秦丽丽.全日制专业学位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教育模式的探索比较[J].科技信息,2010(19):19-20.

[2] 何东明.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管理创新研究[D].湖南大学,2009.

[3] 庄晓媛.提高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对策―― 以福州大学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11):210-212.

[4] 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