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验经济论文

体验经济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3 20:43:57

体验经济论文

体验经济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体验营销;营销方式;策略

一体验营销的内涵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就曾提过:继服务业发展之后,服务经济下一步就是走向体验经济:“从满足物质需要的制度迅速过渡到创造一种与满足心理需求相联系的经济。在产品经济时代,消费者关注的是产品的数量和质景,企业的营销重点为产品。在服务经济时代,消费者则是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服务消费在日常消费中的比重逐渐上升,此时。企业营销重点相应地转向服务。而在体验经济时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已经不单局限于产品和服务所具有的功能和利益,相反地。人们将更加注重消费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符合自身心理需要和偏好的体验,体验成为继产品、服务之后新的经济提供物,企业的营销重点应该顺势转向体验,实施体验营销战略。

所谓体验营销是指企业以商品为载体,以服务为舞台,以满足消费者的体验需求为目的而开展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可以说,体验营销是站在消费者的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关联五个方面,重新定义、设计营销的思考方式。这种新的思考方式突破了传统上“理性消费者”的假设,认为消费者消费时是理性与感性兼备,消费者在消费前、消费中、消费后的体验,才是研究消费者行为与企业品牌经营的关键。

二体验营销与传统营销方式的区别

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体验营销对传统营销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二者区别如下:

第一,两者关注的焦点不同。传统营销关注的是产品的功能与特色,通过产品的销售获利;而体验营销关注的焦点是顾客的体验,通过为顾客提供全方位的、有价值的体验来获利。

第二,对顾客认识不同。传统营销认为顾客是理性的,把顾客购买过程视为一个非常理性的分析、评价、决策过程;体验营销则认为消费者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既可能是理性的过程,也可能是在情景刺激下而产生的冲动型行为。

第三,顾客在企业营销活动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在传统营销中,顾客是被动地接受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企业营销行为实际上是表现为“产品导向”(在此产品导向并非是营销观念上的产品导向观念,而是特指企业的营销活动上是围绕着企业的产品);而在体验营销中,顾客既是体验的接受者,又是体验的参与实施者,真正地体现了顾客导向的理念。

第四,4P策略的运作方式不同。(1)产品策略:传统营销要求整体产品中的核心产品即品质、功能利益优良,其形式产品(品牌、包装等)具有特色,同时还要尽可能地为消费者提供尽可能多的附加价值(如送货服务、保证、安装等)即延伸产品;而体验营销则要求为消费者提供多样的、有特色的体验,凡是能为消费者提供值得回忆的感受的事物都可以也可能成为体验产品。(2)价格策略:在传统营销下,成本是企业进行定价的主要依据;而在体验营销下,实体产品甚至可免费提供,收费的对象是体验,而且其价格是以消费者的期望价格为依据制定,会远远高于成本。(3)分销渠道策略:在传统营销中,分销面临的主要是商流和物流的问题,需要解决商品实体和交易的运作;而在体验营销下,体验是无形的,是通过消费者的感受凝结而成的一种消费上的回忆,因此其分销所在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信息流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收集消费者的消费反馈)。(4)促销策略:传统营销通过广告、人员推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促销手段将大量有关的产品信息传递给消费者,相对对消费者的各种感受较为忽视。而在体验营销中,四大促销手段中都会纳入体验因子之中,注重与消费者的互动。

三体验营销的特点

如前所述,体验营销的关键在于促进顾客和企业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因此,始终把和顾客进行直接的、对一的交流和服务摆在核心位置,这也是时下热门的“一对一营销”的核心要旨F61一。为此,企业应站在顾客体验在角度上,全方位、多层次地审视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融入对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洞察,力求通过营销交互工具的使用创造一种综合的效应。

(1)以顾客的要求为导向,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企业从消费者的真正需要出发,按消费者所接受的方式、所需要的产品来进行各方面的沟通。从过去的“拉”转为“推”,提高消费者的主动性,增强企业的市场号召力。

体验经济论文篇(2)

摘要:本文对计量经济学及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论文进行了综述、补充和总结,系统地从经济理论、统计学和科学性角度分析了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及其设定方式。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内容模型方法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三者的结合。计量经济学研究的主体是经济现象发展变化的数量规律,计量经济模型描述的是经济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这就决定了计量经济研究必须以经济理论和经济运行机制作为建立模型的理论依据。此外,由于计量经济研究过程是将经济理论与客观事实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计量经济研究的结论反过来可以验证有关经济理论的正确与否(即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因此,计量经济的研究成果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和发展经济理论。

数理经济学是一门以数学形式描述经济变量之间逻辑关系、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分析研究经济现象的学科。数理经济学与理论经济学的区别只是表述形式不同,所以,有人称之为“理论上的空盒子”。但是,数理经济学对计量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却有着重大影响,因为它毕竟将经济关系数学化、公式化了,为计量经济学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计量经济学家在此基础做了两点改进,一是在模型中加入随机误差项,使模型成为随机方程。二是利用统计资料和数理统计方法估计出模型的具体形式。所以,计量经济学时计量经济研究的基础,计量经济学时数理经济学的具体应用和发展,计量经济的研究结果在数理经济学的“空盒子”中填上了实际内容。

一、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科学性的研究

讨论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必须回答如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计量经济学的哲学基础问题。广义的或者说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并不是一般认为的“只能检验,不能发现”,而是一个能够作出科学发现的研究全过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不是有人认为的“是归纳的”,模型设定阶段的演绎与模型检验阶段的归纳相结合,构成了完整的、辨证的计量经济学模型的认识论。

2.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体系的内在一致性问题。现代计量经济学包括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微观计量经济学、非参数计量经济学以及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等相对独立的分支。它们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内在一致性,是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是否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从计量经济学模型发展的角度,论述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科学性。

二、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统计学基础研究

与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的统计学基础相关的专题有3个,即模型类型设定对数据的依赖性、模型随机扰动项的源生性和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计量经济学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全面地论述了计量经济学模型与数据的关系。从计量经济学模型类型选择、总体回归模型设定、模型估计和模型应用等方面分析了数据的作用,强调了模型对数据的依赖性。具体包括,计量经济学应用模型的类型依赖于表征研究对象状态的数据类型,不同类型的数据,必须选择不同类型的模型。

从检验对象的角度,计量经济学中的假设检验大体分为四类。一是关于模型设定的检验。二是关于分布的检验。三是关于样本数据的检验。四是关于模型结果的检验。从检验方法的角度,计量经济学中的假设检验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非嵌套检验。在非嵌套检验中,既设定了原假设,又同时设定了备择假设,检验一次完成。绝大多数假设检验都采用非嵌套检验。一类是嵌套检验。在嵌套检验中,只设定了原假设,没有明确的备择假设,检验非一次完成。当原假设被拒绝,需要设计进一步的检验。

假设检验中充满着不对称性。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统计意义和经济意义的不对称性,属于经济学范畴;二是证伪和证实的不对称性,属于逻辑学范畴;三是犯第一类错误和犯第二类错误的不对称性,属于统计学范畴。正确理解假设检验的不对称性,对于正确认识和正确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关于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理论的研究

在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应用研究中,直接依据经济学理论设定总体模型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经典计量经济学模型通常被认为是先验理论导向的。以先验的经济学理论作为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导向,至少存在两个主要障碍。第一,正统经济学以经济人假设和理性选择为其理论体系的基石,任何一种理论都建立在决策主体是理性的和决策行为是最优的基础之上。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总体设定的目的,是建立能够描述人们实际观察到的经济活动之中蕴藏着的一般规律的总体模型,毫无疑问,实际经济活动既不是“理陛”的,也不是“最优”的。第二,正统经济学理论强调“简单”,认为只有简单的理论才能够揭示本质。而计量经济学模型恰恰相反,它强调“一般”,必须将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所有因素包含其中。所以,即使经济学理论是正确的,也不能据此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因为它舍弃了太多显著的因素。所谓“统计检验必要性”原则,是对数据关系导向的批评。

计量经济学模型设定应该遵循“经济主体动力学关系导向”原则。以经济主体与环境之间的动力学关系分析为基础和前提,基于该动力学过程生成的数据,以数据统计分析为必要条件,验证并确定经济主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正是计量经济学总体模型所要界定的因果关系。以这样的原则设定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实现先验理论导向和数据关系导向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李芝倩.应用导向下的本科阶段计量经济学教学之思考.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2).

[2]吴国新,余宇新.基于主体可计算模型的服务外包生态系统研究综述.国际商务研究.2010(06).

体验经济论文篇(3)

(1)充分利用校院两级提供的资源

鼓励与支持课程组成员进修学习,拓展研究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2)学习与借鉴国内外高校优秀教学经验与成果

课程组一方面注重跟踪学科的发展,结合《计量经济学》国际国内的最新科研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另一方面跟踪国外、国家与省级精品课、精品资源共享课,获取有益的经验与方法。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增强课程教学效果

课程的考试分为两部分:实验和课程论文。实验的考核主要是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量软件EVIEWS的应用,能够熟练进行建模求解并对模型的参数进行检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的实证分析奠定基础;而课程论文的考核主要是增强学生的科研写作能力。

二《计量经济学》具体授课内容的改革方案

在理论教学内容方面,课程组要反复研讨并通过与学生的反馈交流,精心设计符合我校研究生实际的教学内容,使课程教学适应和符合培养经济管理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在教学实践方面,课程组要不断完善和更新教学案例,加强实践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论文、课程实习等),注重培养学生在科研中应用本课程中相关知识与方法的能力。在教学载体方面,课程组要做到全部教学资源上网共享,实现课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无障碍教学。由于我校管理类专业研究生需要运用计量经济方法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而非侧重在研究计量方法本身,因此,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应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课程教学应当理论与应用并重,融基本理论方法与应用为一体。考虑到本学科的研究生大部分在本科没有系统学过本课程,所以在教学中要根据大多数研究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程的体系,反复精选计量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符合本专业教学的实际要求。本课程以经典计量经济学的内容为主,适当概要性地介绍“非经典”计量经济学的新发展与动态。课程特别注重基本思想、经济背景、基本方法和实际应用,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并能够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现实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在《计量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经济管理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经济与管理人才的需要。《计量经济学》实验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计量经济学》实践性教学环节由案例分析、实验教学与课程论文三部分组成。

(1)案例教学

为了引导学生体验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实际应用,基本上每节课都结合案例进行讲解。通过实际经济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了解理论方法实际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并结合案例分析介绍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计量经济理论方法更加贴近经济管理实际,而且是从实际需要出发去学习计算机软件,比单纯讲授软件本身更引起学生的兴趣。

(2)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以通用的Eviews软件为载体,为配合《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专门设计的辅教学环节。设计思想和目的是完成课堂讲授内容的计算机软件的实现,帮助学生理解、消化、评价课堂所学的内容。具体做法是在工商管理实验室进行专门的上机实验教学,并要求学生课外另外安排不低于10小时的上机实践。上机实验课上,在教师的引导下,要求每个学生结合自己选定的作业和设计的模型,熟悉EViews软件的使用方法各个部分的具体操作。实践证明,经过8学时及以上的训练,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计量经济分析的EViews软件操作,都具有了用计量经济软件作实证性经济分析的初步能力。

(3)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要求研究生结合本专业所学基础理论和自身的研究兴趣,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路、方法和工具,解决一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并形成8000字左右的课程论文。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了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以后,受到计量经济分析的实际训练,对运用计量经济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方式有更深刻体会,从而提高学生处理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提高其科研能力。通过实践性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而且使学生享受到了运用计量经济学分析实际问题的乐趣,培养了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的建模能力。一方面可以参加相关的建模竞赛,更可以运用《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撰写科研论文进行发表,这几年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论文能够充分说明这一点。

三《计量经济学》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方案

该课程采用课堂讲授与上机实验相结合、模型计算与问题分析相结合的授课模式,使学生探究、协作的学习过程中达到学好《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目的。具体而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延伸到实践环节之中。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对象采用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形式灵活,效果良好。例如,对一些理论性很强的难点内容,如总体回归函数、总体回归模型概念的联系和区别,t检验法、P值对回归方程系数显著性检验的联系与区别,回归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时会出现的理论后果和实际后果,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教学形式。对一些实践性很强的重点内容,如经济计量学的研究程序,运用包含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分析结构稳定性,多重共线性、异方差、自相关的各种诊断方法和补救措施,间接最小二乘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法,采用案例教学形式。对一些容易混淆难以理解的内容,如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不同点,对数线性模型、半对数模型、线性对数模型的设定和参数含义,采用对比、讨论教学形式。对有些难点内容,如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模型识别的阶条件和秩条件,采用精讲、案例、讨论等多种教学形式。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

通过多媒体教学讲授《计量经济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时空限制,节省了时间,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课堂教学形象化、生动化。

(2)实验教学

体验经济论文篇(4)

[关键词] 微观经济学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微观经济学是高校财经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如何改进课堂教学过程,增加教学效果,一直是该课程教师所关注与探讨的问题。但是,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现状表现为:教学方法单一,教材过于理论化、数学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考评方式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理论抽象难懂、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鉴于此,本文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出发,对教学中的一些经验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对微观经济学教学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

一、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从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看,该门课程特点表现为:

第一,理论体系具有综合性,理论比较抽象。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规律属于社会科学,由于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和对社会现象的分析,对于理论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经济理论是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为背景的,与我们国家的国情背景、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理论介绍中包含各种假设条件,理论的应用是有前提条件的,使学生在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时有一定的难度。

第二,经济学思想、经济数学及经济曲线三者的相互融合贯穿于教学始终。

该课程以其新颖性和有用性而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同时它又是一门逻辑性和系统性极强的课程。微观经济理论的研究内容主要以量化分析为主,其理论的得出与变化,可以通过图表来形象直观的再现,便于说明理论的存在与发展。同时,数学知识运用频繁。许多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得出,都是通过数学推导得来的;通过数学证明其自变量的变化是如何导致因变量变化及变化的程度,对数学知识掌握应具备应用和分析的能力。

二、微观经济学教学的探索与创新

(一)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

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要求是使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在教师备课、资料准备、授课、学生做习题、专题讨论、考试等主要环节上都努力体现这个目标性特征。做到每章节目标明确、重难点清楚,紧紧扣住《微观经济学》的课程目标,理论联系实际,针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开展《微观经济学》课程实验。

(二)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1.把握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体系

在讲授微观经济学具体内容之前首先概述微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了解该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心、研究目的、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特点是什么,理解和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些实质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关心微观经济学的统一性,以便将知识点串连起来。微观经济理论是一个系统的学科体系,可以归纳出如下几点:一是要掌握最基本的概念,如稀缺性、均衡、机会成本、边际、市场结构、市场失灵等。二是要掌握三大均衡:需求与供给的均衡,消费者均衡,生产者均衡。三是要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十大规律:如需求规律、供给规律、供求定理、科斯定理等。通过复习归纳使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内容体系及重点。

2.增加前沿教学内容的介绍

教学中充分反映学科最新进展,同时结合教师科研,丰富教学内容。《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现实,把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引进到课堂,形成了一种科研促进教学的良性机制。比如,结合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介绍经济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情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重视学科方法的学习,实施方案为删减一些不必要重复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传统的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之上,对融合的新方法、新背景以及新的挑战和机遇都有所了解,为学生理解和应用理论研究拓展视野。

(三)使用科学的教学方法

1.多媒体设计与教学设计相结合

强调改变教学理念的创新,努力探索《微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方法从传统的“讲课”向“综合性教学系统”转变,形成一套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更新和不断自我完善的教学系统。突出表现在多媒体教学的不断创新,形成了一套富有特色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为:从经济现象入手――提出问题――引出课程讲授内容――提问式教学――穿插课堂思考、身边的经济学故事――多种方式阐释经济学原理(散文式语言、图表、模型、案例等)――讨论、课堂实验――网络、媒体资料――经济学理论应用――复习小结――课后练习和阅读参考资料加深理解。该过程充分体现在多媒体课件设计中。通过这样的系统教学,有利于课程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满意度。

2.组织微观经济学实验

为学生营造了活跃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发掘自身对经济事件的好奇心,并且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在实验前、实验中和实验后进行讨论,对于激发学生利用经济学原理来思考周围的世界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对没有修过经济学基础课程的学生和有一些经济学基础的学生都十分有用。每一个实验应包含以下内容:实验说明部分,对实验进行指导说明;实验讨论部分,提出与实验相关的经济理论;实验报告部分;课后作业。实验和讨论的交替使课堂变得富有节奏。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应用经济理论和分析结果。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对市场配置资源运行机制的规律总结,其理论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向性。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将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先讲解理论要点,然后引入案例;也可以将案例融入到理论要点的讲解当中,引导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理解和体会微观经济学理论的精髓和分析方法。作为授课教师平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观察、联想力,为案例教学准备素材。比如,笔者在讲授垄断市场的价格歧视时,以电影票分为成人票和学生票,来分析垄断市场进行实行歧视性价格的条件和利润等。

三、结论

微观经济学作为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掌握经济学理论和思想,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积累与能力提升并重,达到学以致用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晓庆.微观经济学课程特点及教学方法探讨.经济研究导刊,2010,(31).

[2]雁.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教学研究,2008,(1).

体验经济论文篇(5)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改革;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4-02

《计量经济学》是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计量经济理论学习和实践教学,使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的理论,并运用相关的方法对实际的经济问题和现象进行数量分析和研究。财经类高校由于专业和学生的特点,《计量经济学》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该课程的发展,影响了教学效果,特别是实验教学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更加突出,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该课程后仍然很难将计量经济理论用于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1]。只有在计量经济学实验教学中对这些薄弱环节不断完善,并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才能使其得所学到的计量经济理论真正和以后的实际工作相结合,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等基本的科研素质,为将来毕业后更好地适应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一、实验教学环节的调整

当前《计量经济学》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理论体系学习、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通病,授课中对数学推导和数学知识讲授较多,而实验课程相对简单,理论方法教学与经济问题实例分析、与软件教学相分离,因此对计量经济学的实验教学环节需要在与理论方法教学内容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课时安排、实验项目设计、软件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调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实验的内容。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内容主要是学习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的基本操作及各种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检验推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实验项目设计注重于验证性实验,忽略了综合型设计性实验,抑制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为此,需要在实验中增加设计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际分析能力。

2.调整实验课程标准。当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标准是根据各个单项的操作练习进行设定,过于固定和形式化,灵活性差,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也限制了老师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和学生的具体水平进行具体的实验项目设计的可能性。

3.进一步加强理论授课与实验课程的结合。由于实验课时和实验教室的限制,当前的实验课程课时基本上都是安排在每一章理论课程授课结束之后统一进行,虽然这样做可对本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但是在理论授课中,如果学生想及时进行相关的实验验证,或者教师和学生想对某些建模问题进行上机探讨,却必须等到该章结束之后进行,造成实验与理论授课出现脱节现象。

4.加强实验室环境建设。当前大部分《计量经济学》教学使用的计量经济学软件是EViews,所进行的实验项目也是基于EViews而设计。而计量经济学的商业软件,从数据的统计、建模和分析,还包括大量的各具特色和具有不同针对性的应用软件,从基本的微软的Excel表格统计分析软件,到较专业的TSP、SPSS、SAS等,都是帮助经济管理人员进行计量经济分析的常用的软件,也都需要学生在学习期间对这些软件学会掌握运用。

5.调整实验考核形式,建立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目前的计量经济学实验是根据学生最后提交的实验报告给出实验成绩,而实验报告很容易抄袭得到,没有较好完成实验的学生仍能够提交看上去不错的实验报告,因此单凭实验报告还不能够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需要建立更加科学的实验考核机制,例如实现电子题库进行抽取题目进行实时上机考核的方式、以分组为单位进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考核等。

教育部2004年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增加综合性与创新性实验教学,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因此,改革和完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方式,在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方式的改革与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是教学过程中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的两个重要方面。根据《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特点,我们认为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应坚持原理验证性实验和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基于计量经济学工具软件与建模设计相结合、单项内容重点学习和综合应用实验相结合、规范化实验和案例化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基本原理的深刻理解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具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加深对计量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方法的理解;具体掌握样本数据获取到处理的方法步骤;能对样本数据进行搜集分类汇总,掌握一般的数据建模分析方法;能对各种模型进行估计和检验并给出数量结论,实验内容应涵盖经济计量的“模型设定、数据诊断、模型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全过程。

1.原理验证性实验与研究设计性实验相结合。当前的大多数《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验教学主要是验证性实验,但实际上计量经济学实验课程应该由两部分构成:验证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4]。验证性实验是通过演示性实验和操作性实验来验证已经学过的理论知识,是基础实验教学内容,验证性实验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处理数据和表达结果的能力。验证性实验的优势在于教学设计简化,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及时消化课堂所学的经济理论、方法和软件操作步骤。虽然验证性实验基本能够达到实验课的教学要求,但其本质上是依附于理论教学的实验模式,是理论教学的补充而不是深化,基本上停留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的层面上,它存在的问题可概括为以下两方面:(1)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内容独立或单一的实验,对于启发学生深入理解经济问题现象,提高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知识的扩展能力不能起到更多作用;(2)验证性实验项目一般都是教师根据教学的一般规律专门为教学而设计出的,实验方法与实验内容是预先规定的,实验结论也是确定的,而不是根据学生自身学习中的需要或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所确定的,无法体现个性的发展,导致学生缺乏独立研究的自觉主动训练,不利于学生今后在面对经济问题时独立进行新的科学研究。而设计性实验是教师提出实验任务和目的,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的全过程,如我国房地产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实验中所有的样本数据、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建模过程等实验所需的软件都由学生自行获取和选择,实验方案也由学生自己设计;指导老师只是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需要学生根据具体实验条件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同时选定所需要的软件环境。设计性实验常常带有一定的探索性或创新性[5]。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实验方案、实验软件都有可能千差万别,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高,同时在实验中得到了相应的锻炼。然而,设计性实验往往不会仅仅局限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点,还需要学生有搜集样本数据能力,并编程对样本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根据公式拟合方程,对方程进行检验,判别异方差,序列相关,自相关等情况,并利用相关的计量软件进行数量预测,因此设计性实验难度大,涉及基本知识的范围和深度不易掌握,设计出能够达到目标的方案较困难。从本科生学习程度看,设计性实验能够使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加强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使得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达到更高的层次[2][3]。但是,如果将设计性实验作为仅有的基本实验,将难以达到预想的结果。根据设计性实验综合性较强,需要学生具有较综合的理论知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特点,研究性实验比较适合学习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或编程具有一定基础的学生,最好安排在做过验证性实验之后,对各种统计和经济计量软件功能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集中进行。

2.基于不同专业方向的实验课程设计。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经济类专业的课程不同,它实际上是一门更加注重应用的方法型学科,学习的是在对应数学模型下完成对统计数据处理、分析和展示的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更需要加强学生计算机软件能力的训练。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侧重面却应该有所不同。《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会计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保险学、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学生层次上有第一学位课程和第二学位课程之分。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培养对象,实践教学的内容应针对学生的数理基础和各专业课程对计量经济学知识的需求,结合各专业自身特点及课时的多少安排教学计划。比如,市场营销方向,市场调查与预测是学生今后工作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可针对时间序列数据、截面数据、面板数据等不同用于估计参数的数据进行模型的估计和检验作为实践教学的重点;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方向可以侧重计量经济学的模型应用,利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对各种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模拟测算,从而给出对各种政策方案做出评价;经济学、金融学等方向可以注重对经济结构问题进行定量分析,既可以选择与民生相关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区域差距等经济社会领域相结合,也可以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运行、货币政策等宏观问题相结合。只有选择合适的实践课题,才能激发不同专业学生对统计学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

本文在分析《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实验教学的特点和培养创新型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探讨了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不断创新能力,改革和不断完善计量经济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2]程勇.高等院校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探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02):27-29.

[3]王明彦.构建研究性实验教学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9,(3):75-77.

[4]王锋,刘传哲,陈权宝.金融学专业《计量经济学》课程研究型实验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05):108-110.

[5]曹万林.基于EDP教学模式下计量经济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4):133-135.

体验经济论文篇(6)

论文关键词:经济学实验,实验教学,实验设计

 

传统观点认为,经济学不同于物理学和化学,是无法进行实验的,它主要靠观察提炼、逻辑分析推理、统计和实证检验,比较接近于天文学或气象学。受上述观点的影响,实验对经济学教学而言几乎毫无用处或难以实现。多年来经济学的教学大多采用理论演绎推导的模式,这种理论的高度抽象和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使经济学几乎成为一门空洞的理论,而且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方式严重制约了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判断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相反,经济学教学中的实验教学方式把学生置于模拟的经济环境中并要求其作出决策,它是一种深化教学改革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有效途径,也是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手段及方式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及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一)实验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经济学假设市场的参与者是理性人,在此假设前提下建立起宏伟的经济学帝国大厦,并发展了许多日趋精致的经济学理论与经济计量模型,其严谨的分析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甚至出现了“经济学帝国主义”现象。然而,这种事先假定的方式回避了人类在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行为特征,导致经济理论预测结果往往不能与现实经济情况的吻合,由此引起了人们对经济学基本假设的质疑。这种质疑的直接后果是在20世纪后半叶引发了实验经济学的产生。实验经济学是从验证经济学中理性人假设出发,通过可控制和重复性的实验方法揭示人在行为决策中被传统经济学所忽略的其它特征,以促使经济学的理论假设更加贴近现实的一门科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实验设计,实验经济学不仅从方法论上为经济学理论构建了科学和规范的研究手段,而且在多个经济学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学产生了强烈地冲击和挑战,其代表人物史密斯和卡奈曼荣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引起了经济学教育领域的广泛关注[1]。实验经济学的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方法论体系,这为经济学实验在课堂解教学中的引入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条件。

(二)经济学实验在经济学教学改革中的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其每个理论都是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形成的,常常要用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论证,所涉及的众多概念、原理让学生感到抽象枯燥和难以掌握。俗话说:“告诉我,我忘了;演示给我看,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将经济学中的基本理论通过动手实验观察,或通过参与加以体验,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进而引起学生的深厚兴趣,吸引其主导思考、积极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有利于增强学生把握经济学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相对于经济学传统教学中利用经济数据建模方法或纯粹的理论演绎推导模式,经济学实验能够弥补学生对经济行为现象的感性认识不足的缺陷,加深学生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更好地把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技能。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灌输式”、“填鸭式”为主要教学方式,教师机械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听,其结果就是学生死记硬背,考试结束后统统忘掉,无法形成系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论文格式模板。而通过实验教学,将学生置于可控环境中,能锻炼其分析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可通过小组讨论或对抗方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和集体协作能力等综合素质,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有助于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

4.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经济学实验教学给教师提供了全新的教学和研究模式,让教师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产生新的教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采用现代研究模式得到的经济研究成果,也可应用于经济学实验教学中。这种教学科研相长,相互促进的过程,历练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第一,如何依教学内容编撰典型的经济学实验项目,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对实验经济学研究成果有较强的敏感度,并对理论成果的应用了然心中;第二,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的“导演”角色对其教学组织能力提出了挑战;第三,及时通过书面报告或其它形式对实验教学进行对照总结实验设计,有助于教师不断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二、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实验教学内容难以形成完整的体系,确定的教学内容也难以保障完整实施

并非所有的经济理论都能进行实验,经济理论的自身因素也影响其可实验性。有些经济理论具有高度抽象的假设前提,实验室环境无法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因而相关经济学命题也就无法实验。因此,在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初期,可供实验的项目是比较有限的,且难以形成完整的内容体系。开设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实验课程。这是独立设置的经济学实验课程,实验教学贯穿于课程教学全程;二是课程实验。这是在课程教学全程中穿插若干实验项目。就经济学基础理论教学而言,采用第二种方式比较可行。这样就要对原有课程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由于这种调整具有一定的机动性,教学管理部门一般不作硬性规定。另外,考虑到实验教学工作量比理论教学工作量要大,一般情况下授课教师都倾向于尽量少做或不做实验,实验教学内容也难以保障完整的实施,结果导致经济学实验教学还是纸上谈兵。

(二)实验条件的不完备和实验设计的不完善

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决策的社会科学,其实验对象是具有复杂思维和特征的人类本身,这导致经济学实验不同于化学实验或物理实验的显著特征。经济学实验有两种方式:一是人类行为决策实验,具体分为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两类。二是计算机模拟实验。同所有实验教学一样,经济学的实验课堂教学也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两方面。硬件方面的实验场地、实验设备等比较容易实现,但实验教学软件相对缺乏短期内难以满足,主要原因是市面上的经济学实验教学软件量少价高而自主开发难以跟上;软件方面主要是实验的设计。按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史密斯等人的观点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经济学实验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以及“游戏”规则的设计工作[2],课堂实验设计的完善与否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高低。目前,经济学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法以及“游戏”规则的设计还不太完善和规范,制约了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实施。

(三)实验教学师资教学水平不高、能力不强

经济学实验教学对授课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经济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加上科研水平不高及实践经历和实践能力的欠缺,导致当前从事经济学实验教学的师资,存在素质不高、知识更新慢、队伍欠稳定、积极性不够等问题,影响了经济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高水平经济学人才的培养。

三、进一步推进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的实施对策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质量工程建设,许多高校都建立了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全方位地开展实验教学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而所开设的实验多为管理类实验,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必须从以下几点进一步推进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工作。

(一)合理选择经济学实验项目

由于多数高校经济学实验教学才刚刚起步,因此,在这方面要合理规划,逐步推进。可以从实验项目入手,通过实验项目构造实验单元,进而形成实验课程。实验项目的选择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通俗易懂的经济理论不一定安排实验实验设计,过于抽象的经济理论,开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二是要考虑实验环境及实验软硬件条件。优先开展那些对软硬件环境条件要求不太高、已具备相应条件的实验项目。

(二)重视经济学实验项目的引进和开发

经济学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主要有两类:一是社会流行使用的软件。其使用方向单一,价格昂贵,远超硬件建设成本,且来源单一,难以公开招标采购;二是专为经济学实验项目设计的软件。它对相当一部分经济学理论配套实验,要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经济环境,以提高学生对复杂经济环境的应变能力。学校可以投入一定资金进行自主开发,不仅能满足自身教学需要,也能将之商品化,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不断规范和完善经济学实验的教学设计

1.提供清晰的实验讲解或实验手册。经济学实验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者必须尽可能地简化实验对象的决策环境和控制实验条件,以便在课堂上再现一个可操作的环境,以及较易在此环境中观察实验对象的反应,从而达到实验结果与预期效果的一致性。为此,实验之前,实验设计者(实验教师)要提供清晰的实验讲解手册,告知每个参与者(学生)游戏的规则及游戏的情景,确保每个参与者明白自身所扮演的角色论文格式模板。清晰的实验手册主要包括:实验的讲解,回答问题的准则,货币或其他报酬的性质,被试对象的选择、个数及经验水平、角色匹配,实验地点、日期及持续时间、环境要求,使用实验助手情况,是否需要对被试者有意隐瞒或欺骗,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

2.尽可能避免非相关因素的影响。由于经济学实验的目的是以参与者的反应来检验某种经济理论,为此,须控制非相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如进行“市场拍卖机制”实验时,学生间的平常关系会影响到实验结果。因此,要考虑如何匹配参与者的角色,将人为误差的影响减到最低程度。此外,整个实验的设计和进行,应力图避免给学生任何暗示,即避免让学生感到某种行为模式是正确的或是被预期的。其原因在于经济学实验是以人为对象的,学生或许会揣摩实验者的意图,并按其想象中的实验者所希望的行为改变自身的选择。甚至必要时,在实验设计中还可以“欺骗”方式迷惑学生,避免其揣摩到设计者的意图,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3.提供必要的“货币”激励。经济学实验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对象具有各自的偏好。因此在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实验中,要对所探讨的经济理论进行检验都不可避免地要求控制参与者的偏好。由于偏好影响着人的行为,如在市场交易模型中,人的不同偏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不一致,而这种心理行为又无法被实验设计者所观测到实验设计,因此控制偏好异常困难。据史密斯等人的研究,对实验的参与者提供必要的报酬有助于减少被试者行为的变异性,减低甚至排除随意性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因而,为参与者提供一定的报酬激励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能更好地模拟真实经济环境下参与者的决策行为。

4.加强实验预演及实验结果分析。为保证经济学实验课堂教学效果,实验设计者可预先组织部分学生或其他教师组成小组来预演实验,从中发现和改善实验设计的不足,当然,参与预演的学生必须保密并不再参与正式实验。另外,实验设计者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实验误差来源及结果,并引导学生利用相关经济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四)加快经济学实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由于条件所限,目前各高校不可能全面配备专职实验师资经济学实验教学,只能依赖理论教学师资采用与理论教学配套的方法来安排经济学实验教学内容。这样,要提高经济学实验教学师资水平可以采取如下措施:一是有计划地选派相关教师到实际部门挂职锻炼,让教师深入了解经济的真实运行过程,以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技能和胜任实验教学的水平;二是分期分批组织教师到财政、税务等经济管理部门调研,筛选、验证经济学实验项目;三是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经常组织对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统计软件和实验经济学等的知识培训;提高实验教学工作量系数,在职称评聘、教研项目立项、教材立项等方面向实验教师倾斜,鼓励更多的教师开展实验教学。

[参考文献]

[1]高鸿桢.实验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2]宁向东.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及其应用[J]. 经济学动态,1997,12.

体验经济论文篇(7)

关键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解决路径

计量经济学自20世纪30年代诞生后,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科。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克莱茵所说:“计量经济学已在经济学科中居最重要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成为经济学课程中具有权威的一部分”。虽然经济计量学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只有不到30年的历史,但其发展速度和影响却是惊人的。计量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后,在掌握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相应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经济现象和问题,并具备一定的利用相应理论和方法探索新的经济现象的能力。计量经济学作为经管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的核心基础课在财经类高校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虽然计量经济学理论性强,具有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但其本质属性是一门实证性的经济学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是经管类教学环节中实验部分较为突出的专业课程。

一、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存在的问题

计量经济学的教学目标重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量经济学基本原理与方法,并能运用计量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近年来,笔者所在高校在面向经管类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课程中开始逐步增加讲授相关软件操作等实验内容或开设应用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建模与EViews应用或计量经济建模与STATA应用等独立的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对提升学生计量经济学的应用创新能力起到了明显的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面向经管类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计量经济学必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受限于课时,相关课程仍以讲授理论方法为主,对如何应用模型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讨论较少,计量经济学软件的使用仍然是薄弱的环节,存在明显的“重理论轻实验”的特征,即使在有限的实验课时内,教师也只是加以简单的软件演示,学生在课堂上少有机会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得学生学习完各种模型的理论方法之后,仍然不知如何应用,对相关软件的计算结果不能做出准确合理的解释,准确运用计量模型进行分析的实际应用能力有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层次不明确,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与经济理论结合不紧密。目前,笔者所在学校面向经管类各专业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初级计量经济学在教学内容及讲授方式上基本一致,教学层次不明确。此外,由于计量经济学与其他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经济学科相比,具有更为严谨的数理逻辑体系,其理论方法中涉及许多数学公式和数学推导,因此,多数计量经济教课书偏重与相关数学方法介绍而经济案例应用较少,教学内容重数学推导弱经济理论将使数学基础并不深厚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对计量经济理论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提升大打折扣。

(三)教学方式以老师单向讲授为主,教与学互动性差,且多为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目前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单项讲授方式。并且,已有的计量经济学课堂实验教学多数以验证式实验为教学重点,实验内容是教材中的习题和案例,教与学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验证课堂教学内容”方面。直观的验证式实验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所学的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处理经济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验证式实验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而非深化,部分学生只要“照猫画虎”重复老师演示的软件操作过程,便可得到相应的实验案例结果,进而使其在实验课学习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从而大大制约了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效果。

二、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现存问题的解决路径

针对笔者多年来在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文章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及过程加以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整体教学效果,实现培养经管类卓越应用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一)科学组织实验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精心选择实验内容,科学组织实验教学,注意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在时间上的合理衔接,是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提高计量经济学实验类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针对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践性强、训练内容多的特点,在有限的学时内只有精选内容、科学组织、合理安排,才能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目的。实验选题应遵循加强基础、突出综合、注重能力等基本原则。加强基础内容的学习训练,有助于实验本质的理解和把握,为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应变能力和创新意识打下基础,案例实验内容设计注重计量理论内与经济理论的密切融合,使学生准确把握相应计量模型理论的适用条件,确保通过案例实验的学习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应用模型理论的能力。同时,实验教学在时间安排上应注意与理论教学合理衔接,应在理论内容讲授之后及时地配以相应的实验教学,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应用学过的经济计量理论,有效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的相互促进,从而进一步提高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明确教学层次,优化教学内容,注重模型理论与经济案例的结合

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明确教学层次,注重课程定位,优化相应教学内容。总体上看,本科经济计量学的定位应该是应用型经济计量人才的培养,而非学术性或研究型,因此,作为本科阶段的教学,应以传统经典经济计量学模型为主,主要向学生介绍经济计量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而且讲授内容应该适当精选和优化,切忌贪多求全,课堂教学中只讲常用方法,尽量简少或简化繁琐的数学推导,将一些较繁琐的数学推导和更多的方法介绍安排到研究生阶段的“中级经济计量学”教学中去。而对以学术型、科研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博士生经济计量学课程应该提升讲授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课堂讲授应弱化技术细节,侧重前沿理论方法的系统性介绍,提升课堂有限时间内的信息量,并适当增加理论前沿应用的课堂专题讨论。

同时,在各层次教学中,对不同专业要区别对待,根据学生的专业特色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要求。例如对统计、金融等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高些,本科生的讲授内容可在经典计量经济学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常用的时间序列方面的内容,如平稳性检验、协整、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而在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的中级或高级经济计量学中可适当多些关于多元统计方法或ARCH、GARCH模型的应用案例讨论。而对国际贸易、产业经济等存在文理混合招生专业学生的教学要求可适当降低,特别是在本科教学过程中,应更强调经济计量学的应用性,在讲授理论内容时应注重与经济理论和具体经济问题的结合,避免学生感觉经济计量学是一门数学课。

(三)引入“探索式案例教学模式”,侧重启发、引导,增强教学互动

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是促进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途径。因此,在经济计量学课程在讲授中应该侧重启发、引导学生的思维,改单向讲授式教学为双向互动式、启发式。

首先,老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得到结论。例如在讲解异方差这一概念之前,可以先请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不同收入阶层的人群储蓄额的波动程度是否相同?”多数同学都可以得到不相同的答案。此时,再在“建立储蓄函数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引出异方差的概念,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异方差的概念。

其次,在课堂讲授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放弃数学过程的系统性,强调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强化定性的理论分析,突出分析思路与分析方法。对于每一个重要概念,在介绍其严格定义后,将讲授的重心放在对概念直观的或经济学背景的解释上,尽量使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背后的经济学意义。在数学推导前要注重思路和方法的介绍,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是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而具体的推导过程应尽可能简洁。例如,在讲解最小二乘估计方法时应侧重讲解方法的原理和求解思路,而对最终最小二乘估计量具体形式的推导过程可适当简化。

第三,应在课程理论内容讲授的过程中引入适当的应用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与分析,增强课程教与学之间的互动性,活跃课堂气氛,结合相应案例讲授理论方法,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经济计量学的理论知识。教学案例可选择计量经济研究工作的实例模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和感受经济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淡化学生对数学内容的畏难情绪,增加他们对理论概念的直观理解,有助于经济计量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第四,虽然验证式实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掌握抽象的计量经济学理论知识,并具备一定得基本实验操作能力,但由于本质上其仅是理论教学的补充,对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效果相对有限。而探索式实验是基于验证式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选题、收集并整理数据、文献、进行理论与实证分析、检验结论、解释实验结果等,最后把实验结果转化为实验报告或论文提交的过程。探索式实验案例教學方法的主要特色在于可以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及能动性,充分引发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积极性,进而有效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索性实验案例的讲解和软件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让经管类学生跳出计量经济学的纯理论学习,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和软件实现过程的学习,准确有效地理解和掌握计量方法的原理、适用条件和实践操作,顺利地从计量理论过渡到计量方法的准确熟练应用和实现,进而有效提升其学术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聂红隆,沈友华.计量经济学课程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实践[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5(12). 

[2] 罗知.应用计量经济学教学实践的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09). 

[3] 窦祥胜.计量经济学深层次教学中“形”和“神”的内在统一性问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10). 

[4] 贺书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下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J].梧州学院学报,2017(08). 

[5] 王新华,杜江,王锐.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计量经济学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武汉轻工大学学报,2018(02). 

[6] 李芝倩.经管专业研究生实验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高教学刊,2018(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