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6-14 11:05:30

观赏园艺论文

观赏园艺论文篇(1)

关键词:观赏园艺学;实践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 S68-4;G64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8.061

《观赏园艺学》是长春科技学院园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必修的专业课程。研究观赏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及其对环境条件的需求,研究综合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以实现优质、高产、周年均衡供应观赏植物的生产、管理、应用和经营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1]。它是培养园艺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极为重要和必要的一门专业课程。是深入掌握课程精髓和实践技能高度融合的重要教学环节,对培养技能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就业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1 《观赏园艺学》课程实践教学的性质和目的

《观赏园艺学》实践教学能够使学生掌握观赏植物栽培与育种的基本原理、专业术语和操作技能,能够培养学生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2],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动手生产能力,锻炼学生在实际生产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2 《观赏园艺学》课程实践教学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不到位

本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受气候条件、生产季节、教学环境、实验材料、园艺设施、经费条件等多方面限制,使实践教学难于达到预期效果。

2.2 实践教学计划和环节不够完善

教学内容安排不够科学,时间安排过于生硬,质量无法保证。师生互动环节不够,多数仅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最重要的实践操作。

2.3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不严谨

教师和学生皆偏重对理论成绩的要求,实践环节考核方式不科学不严谨,导致学生重视程度有差距。

3 《观赏园艺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和方法

3.1 积极筹办“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

当前实践教学由于经费不足、资源紧张等原因,教学效果不理想,筹办建设“校企合作”实践基地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与其签署协议、挂牌合作,可使企业和学校“双赢”。通过签署协议和挂牌的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定向培养,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企业也成为学生走向社会的“直线式课堂”[4]。推动“产学研”合作,以岗位实践促进专业学习。

3.2 优化实践教学计划和环节

本课程实践教学包括综合实验、实习和实训三大环节。鉴于教学内容受季节、环境等条件制约,在实践教学中可灵活安排三大环节开展时间,使实践教学的开展更加丰富、科学而严谨[5]。比如,生共同走出课堂现场教学到育苗温室、植物园、花卉市场及其风景园林区,或使学生亲自管理观赏植物的周年管理等,都有助于提高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学会思考、比较、总结和归纳,使实践教学内容直观化、生动化,从而提高实习效果。

3.3 制定严谨且灵活的考核方式

结合我校最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针对本专业教学现状,课程总成绩包括出勤、平时表现、实践报告。出勤率不得低于20%,否则没有期末成绩;平时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动手能力、课后作业(作品)三个部分;实践报告要求及时上交,记录准确。通过以上要求,大部分同学能准确独立地进行常见观赏植物的识别、繁殖、栽培、管理等工作,实现从学校到就业的无缝对接。

4 结语

《观赏园艺学》是园艺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实践性较强,有一定特色。学生必需通过实验、实习和实训这三大环节的综合操作,才能深入理解理论,用于指导生产。针对本课程现状和植物生产需求,促进了教学模式的转变,进行了系列改革与创新,校院系大力支持,师生配合,走出一条新型、特色的《观赏园艺学》的教学新路线,使理论和实践教学效果更上新台阶。针对《观赏园艺学》课程在我校实际开展情况,以培养长春科技学院园艺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协作精神、实践技能、创新意识为目标,本文提出一些教学改革建议,以期为其他植物生产类课程实践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孙铭,辛丽红,周金梅.《观赏园艺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交际,2015,(08).

[2]周英,赵俊伟,张子戌,范如永.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J].文教资料,2008,(12).

[3]薛梅.园林专业“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03):98.

[4]薛玉剑,王明友.花卉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03):132-133.

观赏园艺论文篇(2)

关键词:专类 植物 景观 园林

一、专类植物园林的特点

以某一种或某一类观赏植物为主体的花园。专类花园按照一定的造园意图进行园林布局,选择的植物品种通常是观花植物,也有选择观叶植物和观果植物的;这些植物应有比较丰富的品种和变种。这种花园有种植同一种植物的,如牡丹园;有种植同一属植物的,如丁香园;有种植同科或不同科但具有相类似的观赏特征的植物的,如蔷薇园、多浆植物园。专类花园的最大特色是能充分发挥同一类植物的最佳观赏期和特性,除在花期以美丽的景色供人游赏和陶冶情操外,还可进行有关植物学、园艺学和园林学方面的科学普及教育,从事观赏植物的品种资源的收集、比较、保存和杂交育种等科学研究。

二、专类植物园林的价值

植物专类园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今天的植物专类园不仅承担着专类植物的收集、引种驯化、濒危物种的保护等相关植物科学研究任务,而且也是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教育活动场所。现在植物专类园也逐渐成为城市文化和地域文化的象征之一。 本篇论文重点讨论了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的理论及方法,并把研究出的方法结合实践完成了山东沂州海棠园的规划设计。本文首先简述了国内外植物专类园的发展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了相关的研究方法,并提出了本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其次不同专家学者对植物专类园的概念的理解及定义,然后分析了植物专类园的特征以及与植物园的关系,总结出来我国植物专类园的不同发展时期,以及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及具有典型代表的植物专类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植物专类园不同的分类方法以及植物专类园所发挥的作用,并分析出了我国植物专类园的发展趋势。最后从植物专类园规划设计基础理论的探讨出发,从景观生态学、植物学和可持续发展等角度入手,提出了规划设计应该遵循的理念,分析出了植物专类园的规划设计的内容,并从专类植物规划、功能分区、景观规划等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方法

三、专类植物园林设计点

植物专类园林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根据地域特点,专门收集同一个“种”内的不同品种或同一个“属”内若干种和品种的著名树木或花卉,运用园艺栽培技术和园林艺术,按照科学性、生态性和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构成的供人们游赏、科学研究或科学普及的园地。通过对植物专类园在关中地区的分布现状做了进一步调查与分析,着重介绍了专类植物园的特点、功能、专类园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提出了专类园设计与营造的发展对策,并对未来植物园的发展前景作以展望。根据理论研究与调查,进一步说明,植物专类园在园林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可以用于科学研究,还可以展示本种植物的群体美和个体美,同时也为游人提供了游览休憩的场所。从而使人们更加了解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形式在园林中的重要地位。

植物专类园林是一种强调专类植物展示和植物造景的园林形式,应用日趋广泛。在对植物专类园、专类花园、植物园进行区别的基础上,明确了植物专类园的定义,并根据植物专类园的植物种类及表达的主题,将植物专类园分为四个类别。同时,特别针对中国植物园中的植物专类园进行统计,分析植物园中植物专类园的现状。植物园林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从专类植物收集、扩大利用、进行保护到植物多样性保护的历史。如今植物园的功能是保护、科研、科普、游憩和开发,其中“保护”(即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实践)分为“就地保存”和“迁地保存”。

在中国,园林中作专类植物布置的花园已有悠久的历史。《诗经》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是桃园的写照。随着园艺事业的发展,历代文人的推崇提倡,介绍名花品种和栽培技术的专著的相继问世,专类花园推广开来。北宋《洛阳名园记》记载,天王院花园子有“牡丹数十万本”。在国外,古埃及园圃已有栽种葡萄、海枣等专圃的布置。中世纪欧洲较大的寺院庭园内多辟有草药园,其中也栽有观赏价值高的药用植物,如石竹、薰衣草、玫瑰等。这些植物集中栽于一角,开花时花团锦簇,可以说是专类花园的雏形。18世纪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国际交往和生物科学的发展,有不少专类花园,如月季园、杜鹃花园、丁香园等能在园中展出来自世界各地的品种以及培育出的新品种。每年5月下旬,世界级的园艺盛会――切尔西花展就会在英国伦敦如期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园艺爱好者和专业人士云集在这里,尽情地欣赏这个由英国皇家园艺学会主办、拥有80多年悠久历史的花展。展览会上,参展商纷纷展示各类园林花卉新品种,包括乔灌木、鲜切花、兰花、多浆植物、热带花卉、水生植物、蔬菜瓜果、香草、藤本植物、食虫植物等,其中深受英国人喜爱的多年生花卉(Perennials)更加突出,既有展示球根花卉或宿根植物多品种的综合性大展位,又有专门展示像玉簪属、鸢尾属、报春花属等专类植物的特别展位。整体给人留下眼花缭乱、目不暇给的感觉。这里仅管中窥豹地介绍一些新品种,藉以了解国外较高园林花卉育种和栽培水平。

四、结论

专类植物园林往往能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有些甚至还有震撼人心的效果。专类花园虽然在盛花期成为一时胜赏,但有些植物在花谢之后就景色全非。为此,可增选早花和晚花品种来延长观赏期,并用其他观赏植物作衬托,以达到既有一时盛景,又是四季如画。

参考文献:

[1] 武欣. 武汉城市乡村聚落植物物种组成与多样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郭一鸣. 全球白菜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何小芳. 植物园水生植物区规划设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4] 高伟. 四倍体棉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5] 郭晓丽. 大王滩水库集水区沉水植物分布特征及多样性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

[6] 王晓菡. 中国芍药品种遗传多样性SRAP分析和核心种质的初步构建[D]山东农业大学,

[7] 郝美彬. 山地型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8] 杨培浩. 不同小麦品种的细胞遗传学研究及SSR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9] 王小如. 杭州植物园植物景观分析[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10] 蒋燕锋. 厚朴遗传多样性层次变异规律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观赏园艺论文篇(3)

现代观光农业是不同于传统农业。是让普通农业上升到具有园艺水平、旅游观光价值的新型农业,它是文化、园艺、农业与旅游业的交叉产业,具有独特的经济文化价值。

如何利用我们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环境条件,结合农牧业生产、园艺生产、山水田畴,综合推进旅游开发大有可为。

淳朴的农村文化生活、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等内容,可以吸引游客前来观光、购物、习作、体验、休闲、度假,努力打造的观光园艺农业的雏形,开发一种新的农业、园艺业生产型态。可以极大地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观光农业的主要内容包括园艺花卉、农业种植、特种养殖、观光。这是农业随城市化高度发展后,城市与农村的有机的结合,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应运而生。

二、观光农业园的景观是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

观光农业是近十几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它是在传统农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融农业产业和园林艺术与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它以农业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合理地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结合起来,利用田园景观、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农村自然环境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劳作、休闲、体验、健身、书画、摄影、购物、度假等,是一种新型农业和园艺结合的经营形态。

所谓“景观”,“景”就是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观”是指人们对“景”的各种主观感受的结果。观光农业景观是指在观光农业园或农村区域中,由各种环境要素(固定或流动的)所构成的能够成为人们审美对象的形式信息总和。由于其具有客观的功能内容和外显形式,故可以为人们感知和理解,从而达到欣赏、品尝和情感愉悦的文化审美的目的。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是一个多元素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园区内的产业设施、建筑、道路、水系、公共空间、作物等多种元素构成的,其景观所反映的不是各构成元素组成的独立效果,而是相关元素组成的复合效应。构成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素材,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类:园区内清新的空气、优美的风光、泥土的气息、宁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新鲜的绿色食品,是构成农业观光园区的自然素材;而壮观亮丽的现代温室群体、整齐划一的田园景观、规划有序的通畅路网、功能配套的水系,则是构成景区的人工素材;游客在有关人员的指导下,直接参与一些简单的农作实践劳动,如钓鱼捕虾、喂牛挤奶、踩车推磨、种花收菜、剪枝嫁接、插秧割稻等,是构成观光农业园区独特景观鲜活的事件素材。

三、园艺是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观赏园艺作物是观光农业园区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然-人文综合景色。当人们看到这种自然-人文景观,看到这种形式与内容俱美的和谐组合,看到千奇百变而又适应人的生理感受的这种奇妙姿态与色彩时不禁陶醉其中,乐而忘返。观赏园艺作物不但给人以和谐、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情趣,而且让人在生理舒畅与心绪安宁的交融中进入赏心悦目乃至物我两忘的文化审美意境。

观赏园艺作物除了有其物理形态和生物形态外,还具有其文化形态,包含了十分丰富的科学信息和文化内涵,具有增知益智、陶冶情操的特点。它既有园林景观的共性,又有自己特有的个性,既不同于一般综合性公园等旅游景观,又有别于传统的田园农业生产活动。它以园林学、生态学、美学、经济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围绕农业园艺的科研生产,以游览、科技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环境保护等为主题,在景观创意、内容、表现形式和视觉形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其他主题公园无法比拟的优势。

四、观赏园艺蕴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观赏园艺作物往往意蕴着它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每当人们置身于园中的小桥流水间,亲手采莲,悠然垂钓,思古怀旧之情油然而生。“兰在幽林亦自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其中积淀着多少或婉约或浑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奇花异卉园中千姿百态、色彩绚丽的各种兰花、草花、荫生植物,珍奇瓜果园中长长的丝瓜、蛇瓜、结子万颗神奇的番茄树,沙漠植物园中千奇百怪、目不暇接的多肉植物,荷花馆里冬季盛开的荷花,野菜园花色搭配巧妙的温热寒凉的野菜植物和八卦田里各种各样的中草药植物,还有极为普通的南瓜,这种一年生蔓生草本。也有神奇的魅力,茎长达数米,节处生根,粗壮,有棱沟,被短硬毛,单叶互生,性喜温暖,能耐干旱和瘠薄,适应性强,这些,无不给人以震撼感,令人耳目一新。游客透过眼前或身边具有审美价值的感性形象或在农作实践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领悟到这种文化意蕴,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进入欢快喜悦乃至留连往返状态,一切尘嚣、烦忧也都烟消云散了。

观赏园艺作物不但可以观摩欣赏,绝大部分还具有实用功能和独具魅力的文化特征。如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人们可以从品味出自然营养的保健食品和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绿化苗木、珍稀花卉,可以美化家居生活,从中体会摆花和插花艺术文化;特种药材、经济作物,可以香薰美体、药膳食疗,从中享受到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医药文化。再如普通平常的南瓜就蕴涵着十分丰富的南瓜文化,从远古瓜瓞绵绵,多子多福的传说,南瓜成为红男绿女传情达意的信物,到现代南瓜生蛋的秘密故事,“红米饭,南瓜汤”井冈山精神鼓舞了多少仁人志士;从《西游记》里的南瓜成为贡品,到西方“万圣节”(俗称“鬼节”)花样百出的南瓜面具和玩具,其中又浸透出多少民族民俗文化。

观赏园艺论文篇(4)

《旅游审美概论》是一部赏心悦目的教科书。开卷之前,先从教材封面说起,南开大学出版社编辑别具匠心的封面设计便先引人入胜:“飞马踏燕”眺望“学海之舟”的上部构图,告诉你这是一本关于旅游的教科书;“大树”立于“文海”(由文字组成的涟漪)之上的右部构图寓意旅游的灵魂是文化,只有基于文化的旅游之树方可枝繁叶茂,生命长青;“专家讲课”的朱红印章颇具中国传统文化风韵;封面题记“旅游是审美的散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可谓点睛之笔,使你感受到“诗情画意”的内容扑面而来!

阅读了曹诗图教授《旅游审美概论》之后,感受颇深,获益良多,不敢妄作评论,唯怕挂一漏万,有失偏颇。故用读书心得的方式将该书特点概括之。

一、教材编写方式的先进性

以往的教科书多在科学性、规范性与严谨性上下功夫,故严肃有余、几无活泼已成教科书的通病。曹诗图教授编著的《旅游审美概论》一改以往教科书编写的风格,将科学性、规范性、严谨性和艺术性这“四性”紧密结合并把旅游文化与旅游审美有机地融合于教科书中,这是该教材的先进性之所在。深挖旅游审美的科学与文化内涵,以“审美是旅游的精魂”为宗旨贯穿于全书中;全书各章前有“学习导引”、“学习目的”、“学习重点”,章后有“复习思考题”、“阅读材料”及“案例阅读”等,规范、系统、全面;教材编写遵循“旅游审美的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旅游景观与文化艺术门类的审美原理与实践――旅游开发、旅游服务(导游、酒店)等审美实践”的逻辑与思路,内容安排层层递进,从自然风光的赏鉴到人文、艺术、社会、旅游服务等领域的审美,红线串珠,一气呵成;教材选材独具慧眼,用材精当。仅以案例和阅读材料而言,如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古典园林大师陈从周先生的大作《说园》,堪称美文;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北京故宫建筑特色与艺术赏析》一文,颇具代表性;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书法家沈鹏的作品;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著名画家范曾和吴冠中的作品;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民族器乐大师阿炳的作品《二泉映月》;民俗文化与审美鉴赏一章选用文豪沈从文的作品《过节和观灯》的部分内容;旅游服务审美一章中的饭店审美选用建筑大师贝聿铭的杰作香山饭店,等等,可谓眼界高远,精品荟萃。教材图文并茂,全书精选插图140幅,件件堪称精品,幅幅赏心悦目。文字表达准确、生动、精彩,读之朗朗上口,有脍炙人口之感。该书读来如坐春风,形同“审美散步”,完全是一种愉悦享受,自然能引导学生寓学于乐。曹诗图教授已发表学术论文340多篇,著书20多部,并多有创新。如先后出版的《社会发展地理学概论》、《长江三峡学概论》、《旅游哲学概论》等都是填补学科空白的力作,不少著作与教材获奖。《旅游审美概论》的出版,又开创了教科书编写方式的新风格,实在可喜可贺。笔者以为,目前像这种优秀的教科书,实在是罕见,其先进价值和启示作用不可低估。

二、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性

此段文字与前者可能有部分重复之嫌,但这里旨在强调教科书的艺术性。整个人类的教育发展到今天,教育界的同仁们都认识到科学与艺术互通共融,因此素质教育已是全球的共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即要求文理兼容,学文科的应懂点理科,读理科的应学点文科与艺术的东西。从生理学的角度而论,人体的左脑(逻辑思维)与右脑(形象思维)应同时开发,这将有利于人的智力充分发挥。以往多数教科书总以科学的严肃性为由,忽视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往往把教科书条文化,内容生硬,读之味同嚼蜡,令学习者望而生畏。《旅游审美概论》这部教科书掀开了一窗清风,以艺术的笔调彰显科学的活力。例如作者在鉴赏中国传统建筑时,生动概括各类建筑为:古城建筑――“华夏文明的缩影”、宫廷建筑――“传统建筑的典范”、陵园建筑――“永恒的归宿”、寺庙建筑――“红尘世界的倒影”、石窟建筑――“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塔建筑――“装点山河的神笔”、桥梁建筑――“力与美的交融”、民间建筑――“地域环境的镜子”等等,其中文字叙述更是引人入胜,把一件件古枯的东西活现于读者面前,引导读者把中国传统建筑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在建筑审美中统一起来。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只有两者的会合方可达到顶峰。众所周知20世纪苏美的“星际空间”之争,1945年美国成功爆炸第一颗原子弹,前苏联滞后,而1957年前苏联把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空――开创了人类的“星际空间时代”。美国为之汗颜,故在1963年由哈佛大学进行了20多年、花费1亿美元的《零点项目》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是:从19世纪中到20世纪初俄罗斯在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艺术方面均领先于美国,这期间俄罗斯出了大批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单就绘画方面,有人说19世纪如果美国能推出10幅世界名画,那么俄罗斯就能推出100幅。实践证明,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互补互促,共同完成整体思维过程。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认为科学与艺术是相通的,极力主张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因此,教科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当是时代新的要求。

三、旅游审美内容的丰厚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共分为旅游审美概述、自然风景与审美观赏、中国古典园林与审美观赏、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欣赏、中国雕塑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书法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绘画艺术与审美鉴赏、中国传统音乐与审美欣赏、中国饮食文化与审美欣赏、民俗文化与旅游审美、旅游开发与审美、旅游服务与审美12章。囊括自然、人文、艺术、社会各类旅游资源的审美以及旅游开发审美与旅游服务审美,旅游审美的对象无所不包,可谓旅游审美的“大观园”与“全频道”。书中不仅介绍了各类旅游资源与旅游景观的审美特点与审美原理,还重点阐述了审美鉴赏方法。关于审美鉴赏,作者总结了自然风景审美的24字诀,中国园林审美的7点方法,中国传统建筑审美的6大要点,中国书法鉴赏的5个要领,等等,旨在引导读者在旅游审美领域自由漫步,寻幽探微,洞悉真谛,品味生活。

雄伟的山峰、澎湃的大海、蜿蜒的江河、辽阔的草原、浩瀚的大漠……凝聚于作者的笔端,诗画一般的语言给读者展现出自然风光的天地之大美;一方园林、一栋建筑、一尊雕塑、一贴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在作者的笔下又是如此的精美鲜活。如雕塑审美中,书中列举“五台山南禅寺的唐塑――天王和女菩萨两手相携,眼神相接,递送秋波……”,雕塑的微妙微俏,评论的入木三分,旨在引导读者在鉴赏雕塑的神韵之美中悟出唐代文化“是一种博大、开放的时代文化。”又如在书法审美中,教材中写道:中国书法之所以成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在于它与中国文化之道紧密相连。书法家作书的创造过程,观赏者欣赏书法的过程,也是深刻领悟中国文化之道的过程。中国文化的宇宙是一个气化流行、生生不息的宇宙,对非质实而虚灵的气的模拟,用笔墨的浓淡、枯润、虚实和周流的运转的书法来表现最令人体悟了。所谓“气脉不断”、“笔断意连”乃至“气韵”,都是因中国文化“气”的性质而具有一种较高的境界。总之,中国书法是由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化思想综合形成的一个独立的艺术世界。文笔充满哲理与诗意,内涵深厚,意蕴深远,可谓“仰观宇宙之大,俯察粒子之微”,宏微巨细尽在书中。

四、时空纵横的整合性

《旅游审美概论》教材编写具有时空结合的大视野,将旅游审美进行了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中西比较。如中国造园艺术、传统建筑、雕塑、书法、绘画等历史发展演变等内容,较好地体现了审美的时间观。全书12章中除了旅游审美概述、中国书法、旅游开发、旅游服务等章节外,各章都进行了中西审美的比较,立足本土,放眼世界。比较内容颇具深广度,观点正确,见解独到。其足见作者融汇中西的学术功底。有的章节如音乐、园林、建筑、饮食等审美,还进行了区域分析,阐述了地域风格之美,具有旅游审美的空间观,并突出了旅游的异地性特点。无疑只有在洞悉文化史和比较文化的基础上并把握旅游本质的前提下方可作出如此全方位的精到比较,进行旅游审美时空纵横的整合,其“究时空之际,通审美之变”的境界甚为难得。

该书美中不足之处是有些章节的审美特色还有待挖掘和完善,如自然风景的审美(多种感官的通感体验)与文化艺术的审美(主要依赖于视觉与听觉)的主要区别在理论上未能很好阐明等。此外,书中的部分图片排版的图幅有些偏小。建议在再版或重印是予以改进,使该书更加完美。

观赏园艺论文篇(5)

关键词: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遣景;技艺特征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设计则是营造传统园林自然空间的重要手段,遵循着“天人合一”和“文以明道”两大理念。前者反映着中国人的自然观,体现在植物造景设计与自然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之中;后者反映着中国人的社会文化观,规范着植物造景设计表现社会文化价值的做法。

通过对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特征的探析及其文化内涵的挖掘,一方面有助于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园林的相互渗透和内在联系,了解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园林艺术的审美观;另一方面,有助于从中得到些启示,以便在现代园林发展应用中,无论是整个园林的立意、构思、布局还是局部景观的表达,我们都应该结合当今文化思想、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科学发展动态、民族习俗以及欣赏者审美需求,最终设计出既实用又美观兼具品味的园林作品。

1植物造景的概念及意义

传统的植物造景定义为:“利用乔木、灌木、藤本、草本植物来创造景观,并发挥植物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配置成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面,供人们观赏”。植物是园林的主体,植物配置是园林设计、景观营建的主旋律。植物配置更是一门科学、艺术,是绿地建设的灵魂。它融合、渗透、演绎了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运动诸要素;与植物学、园艺学、气象学、土壤学、美学、地理学、社会学、心理学、医学、历史、人文有着诸般紧密的联系,是一个有机的活的空间艺术。

园林植物造景,不仅可以改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休息和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场所,而且还为人们创造游览、观赏的艺术空问。它给人以现实生活美的享受,是自然风景的再现和空间艺术的展示。园林植物除有净化空气、降低噪音、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环境、气候和防风、庇荫的基本功能外,在园林空间艺术表现中还具有明显的景观特色。

2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是一一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园林体系,从园林设计到植物配置都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对丁现代的园林设计师来说,挖掘其艺术和文化内涵,结合时代特征,运用到现代设计中来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1比德传统

“比德”说是儒家的自然审美观,它主张从伦理道德(善)的角度来体验自然美,大自然的山水花木,鸟兽鱼虫等之所以能引起欣赏者的美感,就在于它们的外在形态、生态上的科学生理性质,以及神态上所表现出的内在意蕴都与人的本质、本质力量发生同构、对位弓共振,也就是说有与人好的本质、本质力量相似的形态、性质、精神的花木可以与审美主体的人(君子)比德,亦即从山水花木欣赏中可以体会到某种人格美。

因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们,在经营园林植物及其景观中,便总是以具比德内涵的植物为首选花木。例如,在园林植物中,广泛被园林采用者首推松柏。孔予说:“岁寒,然后知松柏知后凋”(论语·子罕):苟子中有:“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这里很清楚把松、柏的耐寒特性,比德于君子的坚强性格。

2.2具有“雅、静、清、逸、飘”等闲情美

对古典园林植物景观单一性地看作“比德”型景观,显然是过于调,缺乏情趣。所以,园主常根据自身之爱好,特别是那些官场失意,隐影于朝外的士大夫,总是选取适合于观赏、吟诵的植物,配置在园林中适当的位置,依照植物时序季相的变化,可以四时八节地邀约知心好友,欣赏吟咏。例如,在中国文人的眼中,梅花是一种具有“标格清逸”精神属性美的花木。宋代范成大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梅谱前序);徐致中赞美:“要知此花清绝处,端知醉面读离骚”;陈与义赞美道:“巧画无盐丑不除,此花风韵更清殊”;洪璐赞美它:“性姿素朴,仪容古雅”。

2.3崇尚自然,追求天趣

古代无论儒、道、佛三家都讲“天人合一”,认为人对自然要采取顺应、尊崇的态度,人要与自然建立起一种亲密和谐的关系,特别是道家极力推崇天地自然之美,提倡“人法地,地法天,人以天地为法。”“天下有常然。常然者,曲者不以钩,直者不以绳,圆者不以规,方者不以矩,附离不以胶漆……”(庄子》)。这种思想反映在园林植物应用上就是崇尚自然、追求天趣的本色美,不仅植物材料来源自然,而且不加修剪来展示植物色、香、姿等自然面貌。如: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吾家满山种秋色,黄金为地香为国”表现荷花和菊花的色彩美;杨基的“半粒能含万斛香,一枝解夺千姝丽”展示桂花的香味美;苏轼的“蓬莱宫中花鸟使,绿衣倒挂扶桑暾”展示梅花的俯态美。

2.4具比兴内涵

与“比德”传统不同,“比德”说侧重于通过花木形象寄托,推崇某种高尚的道德人格,而“比兴”是借花木形象含蓄地传达某种情趣、理趣,诸如“石榴有多子多福之意”、“紫荆象征兄弟和睦”、“竹报平安”、“玉棠富贵”、“前榉后朴”等,总之,这是中国传统赏花的一个突出特点,即善用比兴,赋予花草树木以一定象征寓意,其内涵多是“福”、“禄”、“平安”、“富贵”、“如意”、“和谐美满”等吉祥的祝愿之意。

2.5田园美

“寓善于美”的传统古典审美观,使得一些鲜果时蔬也成了古典园林中的一道美景,同时,采收时用以招待亲友或家人尝新,亲手劳作,共享时鲜,也不失一种田园情趣,其乐也融融。上林赋中就提到了39植物造景物,诸如卢橘、黄柑、橙、枇杷、留落(石榴)、离支(荔枝)、蒲桃(葡萄)、隐夫(樱桃)、杆(银杏)、胥邪(椰子)、燃(酸枣)、亭奈(棠梨)、枣、杨梅、樱桃等果树,这说明在上林苑中果树也是装点园景和采食鲜果的兼用造园材料。在有限的空间里,仅仅配置上这些颇具文化内涵的植物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古代士大夫们常常借助一定的表现手法以创造出无限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

3中国传统园林植物造景技艺特征

3.1自然空间处理法

观赏园艺论文篇(6)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通常需要用到两大材料,一种是硬质景观材料,主要包括山石、水体和建筑等;另外一种就是软质景观材料,即植物,园林植物体现了自然属性和因为季节变换产生的时空序列变化的景观表现特征。因为植物和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用不同的形式表现了园林的美好,吸引了人们的兴趣,满足了人民群众休闲娱乐活动的需要。

风景园林学的简介

1.风景园林学的定义

风景园林学是一门专门的学科,是在古典造园和风景造园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方式建立的一门新的学科。从传统的风景造园到现在的风景园林学,经过了从为少数人服务到为人类和生态系统服务;从单一的审美价值取向到生态和文化综合的价值取向;从中微观到全尺度的发展过程。

2.风景园林学科的分类

风景园林学以空间营造理论为核心基础,包括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和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1)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

风景园林学规划理论包括表述模型、评价模型、过程模型、变化模型、决策模型和影响模型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进行施工前的参照基础。

(2)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

风景园林学设计理论包括:范围和目标的确定、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经济文化背景分析、完成调研报告、概念设计和施工设计等,是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基础。

3.风景园林学在风景园林建筑中的应用

(1)对风景园林建筑进行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园林建筑地的分析,进行功能整合,对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进行研究,对园林景观进行整体性设计。

(2)在园林中对植物的应用:研究城市园林植物的多样性,对城市园林树种进行规划,实现园林植物是配置和设计。

植物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配置原则

风景园林的景观建筑设计必须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把科学性和艺术性进行高度统一,既满足植物和环境的生态相适应,又要符合艺术构图的原理,把植物的个体和群体美展现给观众,并让观众在欣赏的时候感受到意境美。所以风景园林的植物景观设计也要符合绘画艺术和造园艺术“统一、调和、均衡和韵律”等原则,实行协调对比,体现植物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2.植物颜色的配置设计

风景园林在进行景观建筑设计时,对植物也有特殊的要求,例如植物的类别、颜色等,这些都要根据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进行选择。大部分植物的颜色都是绿色,因为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变化和景观效果,所以在进行植物配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

一般的植物配置可以根据植物颜色的不同,进行色度的对比,色度级差别大的配置在一起,例如银杏和桧柏颜色对比明显,可以配置在一起;如果色彩比较相近,从颜色配置上来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例如大叶黄杨和海桐,颜色相近,而且形状相似,不适合搭配在一起。所以,在进行风景园林建筑设计的时候,应该把植物色彩和不同颜色的背景建筑或者植物进行配置设计,实现最佳的观赏效果。

3.植物在风景园林中的作用

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植物一般都具备表现季节变化、可以作为观赏景观和能够衬托其它景观的作用。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一定要符合园林植物的配置原则,体现植物的个体美和群体美,充分发挥作为园林景观的观赏特征,吸引观众的兴趣,实现园林建筑的目的。

山石在风景园林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1.山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

景石在风景园林中的布置营造,应该遵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的原则。认真进行景石的选材和山石景观的造型,创造山石的意境,体现石材自身自然和个性的优点。在对风景园林建筑设计进行置石和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过程中,保证山石的自然性,注意整体景区的构造,保证山石的自然特征和环境协调关系。根据风景园林的不同建筑要求和景区的不同特征,对山石景观进行不同的艺术构造。

2.山石景观的分类

风景园林景观的建筑设计中,对山石景观的构造分为:自然地貌式山石景观、艺术造型式山石景观、意境式山石景观和抽象式山石景观。风景园林自然地貌山石景观的构造,应该根据岩性和地质构造不同,进行景观构造,使观众感受自然的美好;对自然山石景观进行概括和重组,通过夸张和变形等艺术手段对山石景观进行处理,体现山石景观的艺术性;用抽象的意境进行山石景观的构造,引发观者的联想;运用抽象的艺术表现手法,山水造型进行抽象处理和构造,,表现风景区园林景观建筑设计的内在意境。

3.进行山石构造的方法

(1)提高对景观园林学的应用:置石与山石景观是园林重要的构造组成部分,体现风景园林学的艺术理论,对成功的风景园林景观进行借鉴,发挥山石构造在园林景观建筑中的作用,融入园林环境。

(2)建设现代化山石园林景观体系:对风景园林景观山石的构造,建立置石和山石景观的现代化理论体系,实现风景园林山石景观的艺术创作。

(3)创新风景园林山石构造的方式:对风景园林景观的置石和山石景观艺术创造形式,进行创新,丰富山石景观构造的内容。

总结

观赏园艺论文篇(7)

关键词:中国园林艺术;鉴赏;课程;作用与价值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对于学习三种境界的概括与表述,在此,我们将这一原则引申至园林艺术鉴赏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之”,逐渐“好之”乃至最后“乐之”三个阶段,从认识园林到喜爱园林最后体悟如何鉴赏园林并乐在其中,由此唤起学习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审美品位,提高个人精神境界,从而承担起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

当代的大学生,是以90后为生力军的年轻群体,由于生存环境急遽变化,置身于全球化的语境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大背景中,脱离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提起中国传统园林,更多是停留在标签化、碎片化的文字概念以及模糊的图像印记,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更遑论喜爱及品鉴并得以陶醉其间了。殊不知作为世界园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东方园林的源头,中国传统园林正是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集大成者,是立体的诗画,动态的审美感悟。甚至可以作如下断言:认识和了解中国园林是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之一。

园林艺术的“知”首先通过“形式的观照”,也就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语言。园林是利用土地、水体、植物、天空等自然的基本要素,结合园路、构筑物等人工要素营造供人游憩观赏的艺术空间。这些具体的造园要素就是表达园林之美的基本语汇,达到“悦耳悦目”的目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要素中大多又具有拟人化特征,代表着特殊的文化含义,如有四君子之称的“梅、兰、竹、菊”;同时园林要素本身代表了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如造园实体要素之一的太湖石的形态选择所讲求的“瘦、透、漏、皱”以及整体造园形式上推崇的“曲折之致”等。因此在中国传统园林中,形式这一要素因其蕴含的特定寓意及美学取向,具备一定程度的表达造园之意的功能。通过分析讲解园林艺术的形式构成使得学习者对于造园的立意、手法和审美追求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但是,具体的形式要素具备一定的局限性,无法精准地传达人的思想、情感等复杂的心理因素。因此,古代造园家直接将文学艺术的手法置入园林的艺术创作中,借助题名、楹联等具体的语词,把造园立意加以更明确、更直接地传达,它们构成了中国传统园林特有的“语言”,起着呼应、补充和加强实体要素,渲染园林艺术境界的作用。在苏州名园拙政园内有两处赏荷的景点,一处匾题为“远香堂”,另一处为“听留馆”。前者得之于周敦颐咏莲的“香远益清”之句,后者出自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诗意。一样的景物由于匾题的不同却给人以两种感受,物境虽同而情境则殊。在讲授中国园林鉴赏的途径时将这种精妙的构思加以展现起到加强学生们对中国园林艺术鉴赏的了解和体会的作用。

与此同时,将园林建造及其发展的历史渊源和相关的背景穿插其中,完整地将园林艺术作为有机的整体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网师园旧称“渔隐”,要表现园主放浪江湖、隐逸世外、欣然自乐的造园之意,中部近方形的彩霞池令人联想到碧波荡漾的万顷湖泊。自彩霞池东南角引出幽深的“涧”,上跨“引静桥”,旁立一石书有“待潮”,营造出了“幽涧溪谷,通海待潮”的园林意境,使人想到汹涌的钱塘江潮水即将奔涌而来,极小的实境生发出“潮至千艘动,涛喧万鼓鸣”的巨大虚境。这种静观波澜的心境也充分的表达了“渔隐”的造园之意。这是造园立意,如果将网师园建造之初的故事以及几经易手,藏龙卧虎的经历介绍给大家,令园林知识生动,便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造园构想,理解构筑手法。

至此为止,“知之”的第一步骤告一阶段,以园林建造的丰富的语言及背景知识给学生留下一个清晰、完整的印象;同时,为进入第二阶段“好之”展开充分的铺垫。如果说“知之”是对于园林艺术的表征的介绍和了解,那么“好之”则是通过对园林艺术信息多层次的剖析,将形式语言以及引发的意象相互联系,揭示园林艺术中所饱含的人文精神,虚实相生,激发年轻受众的认同及热爱。“知之”是“好之”的前提和基础,“好之”是“知之”的提升和情感的唤起。以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为例,尽管都是以石斗奇,但又各自有自己的主题。表达出“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的诗情画意,在一块小境地里,通过叠石造山,巧妙地融四时之景于同一时空中。充分满足人们对于时间、季相特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同时创造性的征服与表达。同时,园林艺术中的奇石文化的本质蕴含着人类对生命本源的追溯、艺术理念的思索和审美理想的追求。体现了眷恋自然的人类本性,使得园林中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木都浸润着灵性,使得景色分外诱人,“悦心悦意”。

“乐之”,乐在其中也,注重于更进一步强调在园林品鉴中对于意境的感同身受,从鉴赏园林到陶醉于园林所铺陈的东方哲学以及美学境界中,达到“悦志悦神”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造园家并不满足于创造“移天缩地”的园林景象,而是注重园林景象所激发出的受众的想象和情感,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体验。深受道家学说影响的中国园林,追求“大巧若拙”的境界,所以在中国园林中常见到路回埠曲,古亭兀然,境绝荒邃;曲径上还偶然见得苍苔碧藓,斑驳陆离;又有佛慧老树,法华古梅,虬松盘绕,古藤偎依,园林不仅供人们所居住,更重要的还在于供人们性灵所游,安顿人们失意的灵魂,以提升超越的情志。

品鉴园林,往往由于个人的性格、情绪、所受的教育背景不同,感受到的内容就产生差异。需要品鉴者不断地积累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养,才能在园林艺术中应和及体会更高远、更完善的艺术境界和哲学境界,最终达成人在园林中亲近自然、改造自然,在物我相融中体会大自然真趣,从而最终实现精神层面上的自我超越。

由“知之”到“好之”,经由了解逐渐产生文化认同和喜爱;由“好之”向“乐之”的跨越,可以归结为回归自身的内修,其实质是一种根植自身修养的,与传统园林所传达的意境的应和与移情;是一个经由具象的艺术手法及形式向园林意象、再向园林意境的感同身受的逐步升华。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这种魅力必将唤起沉睡于年轻人文化基因中的集体记忆,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使得更多的年轻学子投身于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伟大事业中来。

参考文献:

[1] 朱建宁.“立象以尽意,重画以尽情”――试论意境理论的文化内涵与创作方法[J].中国园林,2016(05):86-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