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护士防护论文

护士防护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1 05:11:28

护士防护论文

篇(1)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控措施

手术室护士必须接触各种手术患者,要清洗、整理患者手术后的各种器械、敷料、仪器等,若自我防护措施不规范,不仅自身可能感染病原体,甚至发生交叉感染。为保障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有效控制手术室职业危险因素,防止医源叉感染,必须加强护士的教育培训,认真执行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有效预防与减少手术室相关职业性感染。

一、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生物性危险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病人的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都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而成为传染源。手术室护士每天都要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污染的针或锐器刺伤是导致护理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主要的职业因素。研究表明,约有11.7%手术室人员存在意外的血液接触。

1.2化学性危险因素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医护人员在工作中接触以上消毒剂,轻者刺激皮肤引起接触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重者中毒或致癌。

1.3物理性危险因素

1.3.1电离辐射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不断开展,手术室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多。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C”型臂的频率很高,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导致局部皮肤变硬,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照射,可致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有月经失调,在妊娠时会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等。

1.3.2电器及锐器伤手术室用电设施及锐利器械很多,如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自己或他人。

1.4环境因素

1.4.1噪声污染安静手术室内背景噪音约13dB。术中连续噪音来自麻醉呼吸机、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统;间断噪音来自多功能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室内人员的谈话声约为60dB。骨科手术还包括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判断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1.4.2麻醉废气的污染主要是异氟醚、安氟醚,可从面罩活瓣、罗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内空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

1.4.3烟雾的危害烟雾中的漂浮颗粒含有炭化了的组织、血液成分和各种化学物质及气体,可能含有一些可传播疾病的病原体,如细菌和病毒。暴露于烟雾环境中的工作人员常主诉恶心、头痛、眼睛和上呼吸道不适等。烟雾是否能直接导致人体发生肿瘤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1.4.4高浓度CO2据王娟报道,手术进行中手术室空气中CO2浓度可达0.11%。CO2主要来自人体的呼吸和电刀的烧灼,当浓度达到0.1%时,空气状况开始恶化,出现不良气味,人体会感觉不适。

1.5生理、心理危害

1.5.1生理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常处于被动,长时间站立,身体重力集中于下肢,久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水肿。器械护士配合手术时常保持颈椎前屈位15~20度,连续站立时间约5~7h或更长时间,这种姿势易导致颈椎病的发生。手术室工作近乎于一种静态作业,即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维持。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手术室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空气净化需要层流来洁净,长期空调制冷制热保持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乏等症状。

1.5.2社会心理危害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可造成身心疲惫,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手术室工作要求精准度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配合不同性格的医生,丝毫不能出错,导致护士心理压力特别大,特别是新护士,可导致或诱发神经衰弱、慢性头痛等。

二、防护措施

2.1生物性危害的防范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生化检查,准确了解手术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携带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

2.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对于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目镜等,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深呼吸,加快气体交换。

2.3物理性危害的防护骨科手术中要行X线透视的,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妊娠期间避免接触。定期维修电器,遵守用电原则,熟悉仪器的操作步骤,避免发生电击或灼伤等。

2.4环境因素的防护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躁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手术间安装空气净化装置,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好的麻醉机,把泄漏量降致最低,术中使用负压吸引随时抽排废气。

2.5掌握正确的自我防护措施

2.5.1手卫生洗手是防止医院院内感染传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我科通过增强洗手意识,掌握“七步洗手法”,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切断了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

2.5.2戴口罩为防止交叉感染,需要遵循以下规程:每一台手术更换新口罩;调整好口罩系带;压紧口罩上的密封条使口罩紧贴口鼻周围;术中口罩如被血液、体液溅射污染应及时更换;口罩使用完后马上按规范处理。从而降低由于口罩使用不当引起的交叉感染。

2.5.3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加强手术室业务学习,手术中熟练配合,动作协调,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使误伤和污染的机会明显减少,从而减少因技术生疏、动作不协调所致的损伤和感染。

2.6生理、心理健康的防护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条件,节约体力和能量,改善工作条件,术中交替活动下肢,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和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避免长期做单一持续的工作。手术室工作者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延长胃排空时间,针对大手术,应人性化地安排人员替换吃饭,避免饥饿工作,不利身体健康。手术室护士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有时难以顾全家人,家人应给予充分理解与支持,护士自身也应学会正确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总结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的医疗设备、医药用品的广泛应用,手术室工作人员的职业危害因素也在产生新的变化,只有不断正确认识手术室工作环境中现存及潜在的职业危害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加强防护意识,采取规范的防护措施,才能既有效保证护理工作质量,又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更有利于手术室护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护士;妇产科;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546-01

在医院妇产科的护理工作过程中,其科室特点决定了护理人员极容易在对患者的检查、助产、治疗以及护理等工作中接触到患者的阴道分泌物、羊水、血液等,从而导致被感染,威胁到护士及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因此,做好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中的护士25名,对她们进行职业防护工作相关方面的问卷调查,并就其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讨论,现将具体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妇产科护士25名,工作年限均超过1年,且涵盖妇产科的全部护理项目。

1.2方法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护士进行职业防护情况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职业暴露情况以及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等。

2 结果

2.1 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接触病人的体液时大部分护士戴有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戴有鞋套(28.0%),少部分护士戴有护目镜(20.0%)。详见表1。

表1 体液接触时防护用品的使用情况

2.2 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主要的职业暴露地点为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以及其他地方(28.0%);主要的暴露源为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主要的暴露途径为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主要的暴露部位是手(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详见表2。

表2 护士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2.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经过统计显示,在25例妇产科护士中,严格执行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5名(占20.0%),严格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的护士有15名(占60.0%),积极学习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护士有6名(占24.0%)。详见表3。

表3 护士职业暴露知识情况分析

3 讨论

经过统计分析显示,在本次抽查的25名妇产科护士中,大部分都能够在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时佩戴口罩(68.0%)和手套(52.0%),部分护士能够佩戴鞋套(28.0%),少部分护士能够佩戴护目镜(20.0%)。

经统计,妇产科护士的主要职业暴露地点是病房(40.0%),其次为产房(32.0%)和其他地方(28.0%)。因此,应当着重加强护士在病房中的职业防护工作。暴露源主要是血液暴露(92.0%),其次为羊水暴露(80.0%)、阴道分泌物暴露(64.0%)以及传染病患者暴露(52.0%)。暴露途径主要是皮肤暴露(80.0%),其次为粘膜暴露(52.0%)和皮肤刺伤暴露(40.0%);暴露部位主要手部(56.0%),其次是前臂(36.0%)、面部(12.0%)、足部(12.0%)以及眼结膜(8.0%)。因此,妇产科护士在进行护理工作时,一定要佩戴好防护工具,并着重加强手部、面部等的遮挡防护。

经过统计,大部分护士能够严格的执行针刺伤登记上报制度(15名,60.0%),但有近一半的护士不知道职业暴露登记上报制度的存在(12名,48.0%),并且大部分护士都没有及时的进行职业安全教育知识的学习(16名,64.0%)。因此,必须要加强妇产科职业防护工作的落实,规范防护工作的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进行职业防护知识的培训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和水平,降低护士的职业感染率。

参考文献

[1] 秦卓君,王莉芳,武卫民.三级医院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1,02(12):71-72

[2] 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03(08):36-38

[3] 李谨,李利.重症监护病房护士职业安全防护现状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8,12(05):1084-1086

篇(3)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调查对象为新疆某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包括29个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499人,年龄29岁±0.45岁;其中本科96人,大专301人,中专102人;主管护师36人,护师75人,护士388人;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将护士分为N1~N4级,其中N1级296人,N2级145人,N3级55人,N4级3人。

1.2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乌鲁木齐地区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临床一线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科室工作年限1年以上。排除标准:护士长及长期不从事临床工作的护士;哺乳期、孕产期的护士。

1.3内容与方法

研究工具:研究使用的调查量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是参考美国OS-HA细胞毒性药物的职业防护要求的基础上,结合护理、统计专家咨询意见编制而成。经预调查测定Cronbach’α系数为0.83,重测信度为0.81,CVI为0.817。调查问卷内容:内容为病区提供的防护设备、病区防护制度、科室对化疗职业防护的管理情况等。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于2014年3月—2014年10月进行问卷调查,与各调查科室护士长取得联系,在得到其支持后,应用《护理人员化疗职业防护状况调查表》,由各科室护士长监督,调查者独立完成问卷,回答时间20min,护士长负责回收问卷并进行核实,实际收回有效问卷479份,回收率为96%。

1.4统计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录入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对比分析。

2结果

2.1防护用具提供情况

根据医院防护设施设备情况发现医院无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但在接触化疗药物的科室均建立了单室配置化疗药物,据管理者表示该院正在筹划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并且防护设施齐全,均配备了生物安全柜、一次性防护垫、一次性乳胶手套、一次性聚氯乙烯手套、一次性隔离衣、一次性口罩、护目镜等物品,防护用具提供较齐全。

2.2不同能级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全院护士实行能级管理,根据职称和工作年限将护士分为N1-N4级,根据各能级护士防护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能级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

2.3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职业防护状况

根据护士不同职称将调查对象分为护士、护师、主管护师,调查对象中无高级职称,按照不同职称人员防护现状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越好。

3讨论

3.1防护设施设备提供较齐全

肿瘤专科医院的护士是接触化疗药物最频繁的人群,而大量文献报告经常接触化疗药物对护士的身心均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严重者会造成脱发、白细胞降低、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等症状出现。而这些不同程度的危害在一定环境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如果拥有良好的防护环境、充足的防护设备、健全的防护体制、严格的管理制度、较强的防护意识,并且做好防护措施,这一系列对健康的影响都会降低到最小。因此,作为肿瘤专科医院,为护士提供齐全的设备,做好防护措施是医院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内外文献都显示,使用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之后护理人员的白细胞下降率、肝脏转氨酶升高率、及皮肤损伤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表明化疗药物配置中心可以有效地降低化疗药物对护理人员健康的危害,因此,在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的基础上,应重点放在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上,为护士创造一个健康、安全的工作环境。

3.2不同能级护士化疗职业防护差异显著

按照卫计委发放的优质护理标准文件,护士必须实行岗位管理,根据护士的工作年限、职称、工作能力,结合医院护士的实际情况,将护士分为N1级~N4级别,每一级别均有不同的晋级标准,达到晋级标准时才可晋升。根据表1数据显示职称越高的护士化疗职业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能级越高的护士工作年限较长、职称较高,在该岗位的工作能力也相对较强,她们对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均高于能级较低的护士,工作经验丰富,对化疗职业防护的危害认识的程度也会越高。

3.3不同职称护士化疗职业防护有差异

不同职称护士对化疗药物认识情况也有显著差异,三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职称越高,防护能力越强,原因可能是高职称护士工作经验、自我保护意识较强。王卫康等研究显示,比起高年资、职称的护士来说,低年资、低职称护士在化疗防护方面自我保护意识更淡漠,防护措施更难于付诸于实践,与本次调查结果相似。

4对策

4.1规范管理,提供健全的化疗职业防护用具化疗

药物的配置应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由专人进行配置,并防护到位。但我国多数医院未建立静脉化疗药物配置中心,造成化疗药物配置同普通药物配置。提供健全的防护设施设备是做好化疗职业防护的前提,医院应加大管理力度,完善管理体系,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加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化疗药物配置中心。

4.2加大检查力度,提升护理人员防护意识及防护水平

医院虽然提供各类防护设施设备,但是护理人员的执行力还待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欠缺,医院应通过各种培训、检查方式,促进护理人员自我保护意识提升,将化疗职业防护内容加入到新招护士岗前培训中、日常培训及考核中,实行化疗职业防护的准入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化疗职业防护意识。通过加大检查力度来提升护理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将化疗的职业防护列入到各级质控工作中去,督促护士使用化疗药物时严格按照职业防护的标准、流程进行操作。

4.3加大培训,提高护士层次

篇(4)

【关键词】 产科; 护理; 风险; 防护

中图分类号 R473.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31-0079-01

医院中存在如医院感染等多种职业风险,而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患者日益增强的法律观念使患者维权意识明显增强,妇产科护理人员所面临的护患纠纷逐渐增多,护士工作中的护理风险也越来越高[1]。因此笔者在所在医院开展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0名妇产科护士,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为了进一步了解产科护理工作人员所面临的职业风险及其防护情况,本组研究设置了专门的调查问卷,对在笔者所在医院产科工作的20名护士进行相关调查。20名护士年龄20~53岁,平均35岁。其中初中高级职称分别为11例、6例、3例;已婚11例,未婚9例。

1.2 调查方法

笔者自制调查问卷,调查20名护理人员的职业风险认知及防护相关情况。调查问卷共18个项目,囊括了包括护理规则、职业暴露因素和防护处理方法等4个方面的内容。

2 结果

本次调查问卷收回率为100%。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对职业风险的防护处理措施了解偏少。其中,仅有50.0%(10例)的护理人员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程度较高,而护理人员对护理相关法律了解程度稍高,占85.0%(17例)。

3 讨论

3.1 产科护理人员职业的特殊性

产科护士极易发生职业暴露。居高不下的乙肝感染率、难以逆转的艾滋病蔓延趋势,都使所有护理人员面临极其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2]。妇产科患者尤其是产科患者的特殊性使产科护士需要面对更巨大的挑战。妇产科护士在平时工作中完成大量抽血、注、输血、输液等工作,很难避免接触到患者的尿液、羊水、分泌物、血液,易感染多种病毒。而在产程观察、肛诊、接产时护理人员接触血液、羊水、分泌物的概率为100%。因此妇产科护士面对非常高的职业风险,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感染。

3.2 产科护理的职业风险

妇产科的护理风险是指在妇产科患者的护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所有不安全事件[3]。本研究结果显示,护士普遍对职业暴露因素认识不足,缺乏职业暴露因素识别能力。具体而言,使妇产科护士职业风险偏高的原因,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产科护士对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了解最少,了解程度仅为50.5%,这说明护士应加强个人防护意识与防护能力。(2)护士在医院中频繁接触各种患者,最易受医院交叉感染的影响,例如医疗器材消毒是否充分、各项手术的操作步骤是否严格、准确等,均能决定护士是否发生意外感染。(3)产科护士的护理工作强度大、任务繁重,易产生烦躁、疲惫的心理,注意力不能集中,此时更难以恪守护理安全操作规范,为院内交叉感染埋下危险隐患。(4)产科学的迅速发展,医疗技术的日新月异,介入性操作的频繁更新和升级,使护理操作难度逐渐增大。(5)护士的职业安全教育对于预防职业风险非常重要,但各医院产科这方面做的远远不够。如护士书写护理文书不够规范,不重视使用护理文书专业用语。交接班制度难以落实到实处,在交接班时不能做到患者查房、口头交流和书面材料三者清楚交待,值班护士不够充分了解患者病情,于紧急情况时不能及时正确处理,护患纠纷风险发生可能性增大。

3.3 妇产科护士的职业风险防护

护理人员对患者高度负责是提高护理水平、加强自身职业安全的首要前提。护士在交接班时大多非常劳累,容易忽略某项重点资料,应予以注意。扎实的相关专业知识是各项操作的基础,所以首先应进行足够的妇产科常规护理知识的培训。理论指导实践,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病情需要可以针对性地进行护理。护理人员不可避免的与法律打交道,所以应灵敏识别具有潜在高风险、易引起法律纠纷的环节。定期召开例会,对高危风险的环节进行讨论,规范对护理文书的记录和护理操作。另外应定期进行护理法律知识培训,学习医疗方面的法律法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妇产科的护理管理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以预防护理风险的产生。建立护理规范可从根源上减少各种风险。

总之,妇产科护理职业风险时时存在且无法预知。妇产科护理人员应对其工作的特殊性做到充分认识、及时识别并有效预防工作中的潜在风险。妇产科护理人员还应严格要求操作规范,实施准确化护理操作,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新成员操作能力,进而降低妇产科护理风险,保证患者的各项权益。

参考文献

[1]蒋盘华.产科护理工作中的特殊风险及防范[J].家庭护士,2008,3(5): 43-45.

[2]甘明霞.产科护士潜在职业危险因素及防护[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818.

篇(5)

[关键词] 血源性感染;危害因素;预防;护士

[中图分类号] R6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2(b)-0168-02

手术室护士为血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因其在手术过程中常进行有创操作,以及手术室整体环境中血源性物质浓度较高,以及手术护士工作繁忙、免疫力低下, 出现血源性感染的概率显著增加。因此手术士护士预防血源性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手术科室护士共54名,其中正规护士47名,轮转护士5名,实习护士2名。其中,男2名,女52名。本科学历7名,大专24名,中专23名。

1.2 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发放护士进行填写,内容包括近3个月内接触到污染源、发生刺伤情况、刺伤后的处理、导致感染发生的因素、日常预防措施等。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共发放54份, 收回54份。同时对问卷进行分析总结。

2 结果

本组调查结果表明,3个月内54名护士接触到污染源32名(59.2%),其中术中接触血液者21名(38.9%),护理过程接解到血液者11名(20.4%),出现刺伤29名(53.7%),致伤工具为缝针、注射器针头、刀、剪;受伤次数>3次者10名(18.5%),2~3次者13名(18.5%),1次者31名(57.4%)。受伤后可以严格采取防护措施,正确处理伤口50名(92.6%)。

3 讨论

3.1 血源性感染的危害

血源性感染源可能为HBV、HCV、HIV患者或携带者的组织器官、体液、血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其他感染性材料, 我国为乙型肝炎发病大国,总感染率高达60.00%,丙型肝炎总感染率为30.00%。艾滋病也处于快速增长时期,研究表明被乙肝病素、丙肝病素、艾滋病素、梅毒污染的针头刺伤后的相应病源感染率分别为: 6%~30%、1.8%、0.3%、1.2%[1]。所以手术室护士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感染危险。其危险程度与护士接触危险物品的时间呈正相关,皮肤损伤是引发血液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损伤的程度、深度、位置,以及所接触污染物的病毒滴度,均为影响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在受到污染时,护士的免疫状态也是其是否会被感染的重要因素[2]。

3.2 血源性感染发生的原因

3.2.1 不具备相关血源性感染的预防知识 护理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血源性感染疾病的危害性,没有进行岗前防范损伤的培训和知识考核。多数护士认为日常工作已经是轻车熟路,防范意识不够,利器使用后没有放置回原处,仍然暴露在工作环境中,也未进行消毒清洗处理,在工作较繁忙时,注射器、针头、穿刺过的针芯等锐器用后随手与其他物品混放,未及时处理,使用锐器收集箱后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3]。特别是刺伤时因为没有流血就没有进行处理,但是患者的血液、体液进入伤口,均可导致护士感染概率增加,接触污染物与被刺伤的概率均增加。

3.2.2 操作过程中没有安全的防护措施 操作习惯不正确,传递的针头、针芯、徒手掰安瓿等,没有正确使用无菌手套、清洁用具、塑料围裙、防护镜或面罩、锐利物品回收器等。配合手术时传递手术器械,接触锐器机会多,如果没有进行安全防护,同时配合手术传递锐器方法不正确,则会增加受伤的概率,血源性感染的概率也相应地增加。

3.2.3 护理人员免疫功能下降导致感染概率增加 手术室工作节奏快, 临床医护编制不足,护士工作繁忙,又需要加夜班,生活缺乏规律、又要面对形形的患者及其家属,并且外科医护人员有创操作相对较频繁,部分患者不予配合,导致护士精神压力大,而出现身心疲劳,免疫功能低下,从而易发生临床感染。

3.3 血源性感染的预防措施

3.3.1 强化风险意识 建立健全职业培训系统,对护士定期进行培训。工作年限短、经验不足且学历较低的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机会明显高于工作年限长、学历高的护士,临床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提高技能,增加自我防护意识[4]。加强护士防护血源性感染的风险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隔离措施,提高护士自我防护能力,避免职业损伤和减少血液性疾病感染。护士定期体检,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如果处于疾病状态,免疫功能低下,或者手部有创口的护士,则不宜参加特殊感染患者的日常护理或手术配合。对于长期接触感染性血染的护士,需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3.3.2 正确操作 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前给予充分准备工作,常规筛查血源性疾病,并做相应处理。避免术中忙乱而发生意外感染,术前备物要尽量齐全,最大可能减少手术过程中与外界的接触。手术开始后,手术室护士不可到室外取物品,造成血源性污染传播。室外应配备专门工作人员进行手术时急需物品的传递。严格限制手术间的人数,手术间人员无特殊需要不可随意走动。控制实行人数,一般不安排人员参观。患有血源性疾病的患者术中实行隔离,手术用具应使用一次性刮吸电刀、一次性敷料、手术布类等。避免在护理时用手掰安瓿而造成锐器刺伤,尽量使用一次性注射器针筒。传递锐器时一方将锐器放置于弯盘内,另一方也去弯盘内取。尽量避免手与手的传递以减少传递过程中锐器刺伤的概率[5]。患者不合作或躁动时需将患者固定,特别是侵入性操作中,如果患者不配合,其被利器刺伤的概率也增加。

3.3.3 伤后处理措施 对有血液性感染危险的患者操作时戴双层手套。用过的带有血迹的锐器,立即放入利器盒内;用过的注射器针头直接弃于废物盒中,不可套回针头帽,以防刺伤;一旦被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损伤时,迅速将损伤部位的血挤出,同时用肥皂及清水彻底清洗,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若术中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不慎飞溅到眼中,立即先用清水冲洗,再用滴眼液冲洗。在24 h内注射高效价的免疫球蛋白并尽早、足量、全程使用预防性药物[6]。对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进行血液抗原抗体监测半年以上,设立登记本,对被针刺伤的工作人员登记,减少受伤者的心理伤害。

4 小结

近年护士的职业卫生情况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手术室工作护士为血源性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学者认为职业暴露已经成为一个必须重视的风险。而在手术过程被刺伤的护士的总体人数近年也有上升的趋势。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血源性感染的危害,明确导致感染的因素,做好临床防护工作,减少手术室护士出现血源性感染的情况。

[参考文献]

[1] 周俏静, 叶表弘, 朱雅芳. 医护人员血液性职业暴露的风险管理[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 23(4):52-254.

[2] 蔡静, 于文杰. 供应室人员锐器刺伤的因素分析及防范对策[J]. 中国临床护理,2011,3(1):69-71.

[3] 袁晓莉, 江智霞, 张咏梅,等. 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J].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7,30(3):401-402.

[4] 师秀红. 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体会[J].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160-161.

[5] 杨晓华,周莉.手术室护士血源性感染的危险与预防[J]. 护士进修杂志,2005,20(7):652-653.

篇(6)

为做好实习护士职业安全防护工作,减少和降低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及其伤害,我院对2012-2014年全院发生职业暴露进行了监测,对相关登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研究探讨干预对策。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为2012-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实习护士。

1.2 方法 日常工作中对发生职业暴露人员的科室、年龄、岗位、发生地点,关联操作、暴露方式、局部处理、暴露源血清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进行登记,将48名实习护士职业暴露按登记项目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干预对策的研究与探讨。

2 结 果

2.1 职业暴露实习护士发生科室分布情况 发生职业暴露的实习护士主要分布于内科系统,其中以急诊输液中心、神经内科及肿瘤科、骨外科为主要发生病区。

2.2 发生职业暴露的关联操作

2012-2014年,全院发生医护人员职业暴露125人次,实习护士发生48人占36.4% 。暴露方式以锐器伤为主,48名受伤实习护士关联操作中,居于前三位的关联操作是注射/拔针(占20.83%)、处理废物(占20.83%)、采血(占12.5%)详见表3.

2.3 暴露源血清学状况

48例次暴露个案中,乙型肝炎(占43.75%),丙型肝炎例(占4.17%),不明暴露源例(27.18%),梅毒例(占20.83%), 见表3.

2.4 暴露部位 以手指伤为主,占87.5%,见表4.

3 讨论

3.1 临床实习是护理实习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到能力转化的过程,在实习初期,由于对职业危害认知不足,自我防护未形成自觉行为,不能严格执行规范化操作程序,操作处置中标准预防意识淡薄,使用后输液针头反插、针头帽回套、用污染的剪刀敲无菌用水、手术过程中意外、处理医疗垃圾未作防护、垃圾混装、利器盒封口不严至锐器散落等等,难免导致锐器伤的发生。

3.2 带教老师对实习护士职业安全管理制度、处理流程培训不够,部分同学对病区上墙的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示意图关注不够。通过加强实习护士岗前培训,建立职业安全防护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强化安全注射、职业防护等标准预防措施,要求实习人员岗前体检及预防接种,能有效实习护士职业暴露及其伤害。

3.3 暴露后处理

受伤者发生意外暴露后立即进行局处理,再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报告院感科复核,并进行相关体检,院感科按时对伤者进行追踪病原学检查,提供相应的人文关怀,并对全体职工进行职业安全教育。

3.4 护理实习生的自我防护意识及防护手段关系着医院感染处自身健康[2],应通过学校、护理部、院感科、带教老师多方面加强宣教,使之提高自我防护能力,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安全顺利完成实习计划。

篇(7)

1.1研究对象

随机将我院40名护士分为A组和B组,每组各20名,均为女性。A组护士年龄在20~45岁之间,平均(34.2±2.3)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3名,大专12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4名,护师6名,护士10名。B组护士年龄在22~46岁之间,平均(34.0±2.5)岁;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2名,大专13名,中专5名;职称:主管护师5名,护师6名,护士9名。两组护士在文化程度、职称等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护士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传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教育、职业安全知识学习等,一般是通过晨会形式开展。B组护士在A组的基础上行职业安全健康与艾滋病防护知识宣传干预,具体方法如下:①艾滋病防护知识教育:定期组织讲座、交流会及专业知识考核,包括艾滋病基本知识(性质、传播途径)、防治方法、态度(对患者、对职业、对相关行为)等内容,同时通过调查了解护士掌握情况,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如知晓护士侧重艾滋病深层知识教育及职业道德教育;对部分了解护士则给予艾滋病防护等知识教育;对不了解的护士,则行理论和实践结合、一对一指导等干预。②职业安全教育:加强护士职业安全、职业道德、法律意识等综合学习,让护士认识到艾滋病防护的重要性,进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洗手操作、消毒管理等制度,避免感染艾滋病。同时对已发生的职业暴露及时上报,对症处理。两组护士教育均维持半年。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艾滋病态度等情况,均通过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表完成,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知识掌握越好、态度越好。②记录两组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变化,包括严格按照规章操作、治疗盘合理应用、防护用品正确利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等内容。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士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态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干预后,B组护士艾滋病知识和艾滋病态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且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护士干预后职业防护能力比较

两组干预后治疗盘合理应用、职业暴露后正确处理情况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B组护士干预后严格按照规章操作、防护用品正确利用情况明显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