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技能评估

技能评估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1 18:48:33

技能评估

技能评估篇(1)

关键词:森林抚育间伐;施工技能;评估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 S75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5-0093-03

陆地生态系统主体是森林,森林的好坏、多少直接关系每个国家的生态安全。森林经营效果直接关系森林质量。与森林经营效果相关的因素中,人是最主要的因素。大量的先进技术、科技理念均由人来操作和控制完成。森林经营中,森林抚育是一项工作量最大、时间最长、执行人员最多也最复杂的技术措施,往往也由于人的因素尤其在技术水平的巨大差异导致经营效果不尽人意,生态效能千差万别。因此,研究一种可评估抚育间伐施工技能、不破坏林分、能多次重复利用、逐步分析并提高个人施工操作能力的森林经营技术,并为林业生产采用先进理念和技术训练提供平台,显得极为迫切。

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

考虑到全国各地森林类型多样、各具特点,难以形成固定统一的评估指标体系,因此,将评估指标体系分为具有共同特点的基本评估指标和地方特点的增设评估指标两部分。基本评估指标设一级指标类别4个、二级指标11个,为固定形式;增设评估指标则由评估方根据具体实际来研究设定,为不固定形式。一级指标类别不进行统计或计算,为结构控制、保留木质量控制、采伐精度控制、信息对称。二级指标进行精度、误差或完成率计算,为树种组成误差、目标树准确率、必伐木准确率、伐后胸径误差、伐后密度误差、均匀度控制、株数强度误差、蓄积强度误差、林窗控制、采伐一致性、保留一致性。

2 确定评估指标计算公式

以林学理论、实践总结、经营需求等为依据,结合二级指标内容设计各项评估指标的计算公式,是实现量化评估指标的数学方法与解决途径。

以可实现、能采集参数、尽量采取客观评价和结果评价为要求,建立符合林学规律、尽量反映被评估人员技术细节的基本评估指标计算公式,为固定形式,所需参数通过设置检测现场、进行抚育间伐设计、施工模拟、评估计算等步骤获得评估指标计算公式的相应参数。

增设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则要根据林学规律、行业标准和实践操作总结等研究确定,必须经过多次测试、修正确实满足评估要求后才能应用,为不固定形式,所需参数则需通过另行研究确定的采集参数技术办法来具体解决。

3 采集评估指标计算公式参数

3.1 设置检测现场 从基本条件、形状及大小、每木定位和分区、每木测量、数据统计等五方面具体控制。

3.1.1 基本条件 地形变化较小,坡向、坡度基本一致,测量、行走、观察方便。具有一定区域代表性,与当地主要的经营类型相一致。

3.1.2 形状及大小 以矩形为宜,面积为40×50m2。坡地t依据坡度进行换算。可视检测现场情况、设计采伐要求、被评估人员条件适当调整场地面积。

3.1.3 每木定位 将样地均匀分区,每区内树木随机编码,横坐标、纵坐标定位。至少分成20个均匀小区,每小区面积不大于10m×10m。

3.1.4 每木测量 每木检尺,记录树木种类、胸径等林分调查因子,内容可依据评估要求适当增减。

3.1.5 数据统计 根据每木测量数据,计算检测现场树种组成、平均胸径、密度、立木蓄积等伐前林分状况综合因子。

3.2 抚育间伐设计 从设计原则、检测用时、技术控制、数据统计、编制说明和数表等五方面具体控制。

3.2.1 设计原则 坚持分类经营、信息对称原则。

3.2.2 检测用时 纯林时间控制在25min内,混交林控制在30min内。

3.2.3 技术控制 按照树种组成、目标树选择、必伐木选择、其它采伐木选择、均匀度控制、林窗控制、采伐木株数强度、采伐蓄积强度、伐后胸径、伐后密度、信息对称等主要技术要素,结合目标树经营、常规人工林抚育等两种不同经营技术体系要求,分别起源,详细进行各个评估指标技术控制。

3.2.4 数据统计 根据每木测量数据及目标树选择、必伐木选择、采伐木选择、林窗统计,计算检测现场设计采伐后的树种组成、目标树数量、必伐木数量、平均胸径、保留木密度、保留木分区标准差、采伐木株数强度、采伐木蓄积强度、自然林窗数量等评估指标参数值。

3.2.5 编制说明和数表 根据设计采伐参考的技术标准、森林培育目标和技术考虑编制设计采伐说明书,说明林分概况、培育目标、采伐方式及目标树、必伐木、采伐木选择原则,明确检测现场模拟采伐后应达到的标准值数量。编制立木材积表、评分标准表、立木代码表、答题表等相关文件供模拟采伐使用。

技术控制是关键性环节,涉及到对评估对象在评估指标方面的科学评价程度。具体难度主要参照实践总结,难度应适中,过大、过小均不宜。

3.3 施工模拟 模拟准备是作为评估方应进行的文件准备和信息提供。施工模拟则是对评估对象在检测现场科学合理安排施工模拟的时间、步骤和方法。

3.3.1 模拟准备 统计树木编码,排序、制表、打印。将设计采伐说明书、各种用表、检测限时、注意事项等检测信息告知被评估人员。

3.3.2 模拟采伐 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设计采伐信息,被评估人员选择目标树对象、采伐木对象,并完成增设评估指标内容,在树木编码表上找到对应编码标记确认或填写相应数值,再经评估指标实现程度估算并调整采伐木对象后,完成模拟采伐。

3.4 评估计算 包括计算评估指标值、数量评分、误差分析等三方面。

基于施工模拟结果和抚育间伐设计值计算出各评估指标值。基于既定经营作业体系、抚育间伐类型选择施工技能评分标准表进行量化评分。将模拟结果进一步分析,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 实践验证分析

4.1 开展试验验证 历经的4次试验验证:第一次验证。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建设验证场地,参加随机试验验证人员为下属基层林场林业生产一线职工,验证体系为传统森林经营体系,评估指标为基本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包括树种组成误差、目标树准确率、必伐木准确率、伐后胸径误差、伐后密度误差、均匀度控制、株数强度误差、蓄积强度误差、采伐一致性、保留一致性等。第二次验证。验证场地、验证体系、评估指标同第一次,参加随机试验验证人员为河北省隆化林管局林业生产一线职工。第三次验证。在黑龙江省宾县万人欢林场建设验证场地,验证体系、评估指标同第一次,参加随机试验验证人员为宾县林业局国有林场生产一线职工。第四次验证。在黑龙江省宾县万人欢林场建设验证场地,参加验证人员为2015年全国林业行业国有林场职业技能竞赛参赛者,验证体系为目标树经营体系,评估指标为基本评估指标体系二级指标,包括树种组成误差、目标树准确率、必伐木(干扰木)准确率、伐后胸径误差、伐后密度误差、均匀度控制、株数强度误差、蓄积强度误差、采伐一致性、保留一致性等。具体验证结果见表1。

4.2 试验验证分析 以人工林抚育作业法为代表的传统森林经营体系验证中,评估指标包含基本评估指标体系10项二级指标,综合平均值达到67.12,标准差为13.49,差距已经拉开,最高分值达到90.5。以目标树经营作业法为代表的目标树经营体系验证中,评估指标相同,综合平均值43.8,低于传统森林经营体系;标准差为15.28,差距高于传统森林经营体系;最高分值86.7,低于传统森林经营体系。

分析两种经营体系得分差距,一方面是以人工林嵊作业法为代表的传统森林经营体系在国有林场基层一线长期灌输、得到良好执行,总体分值较高,以目标树经营作业法为代表的目标树经营体系属于现时期先进理念和技术,基层人员接触、理解、接受的既少又差,总体分值低、差距大,属于正常现象;另一方面,参加传统森林经营体系验证人员均在当地实操现场,而参加目标树经营体系却在异地实操现场,这是影响试验验证结果的系统误差。

总的来看,以10项二级评估指标为主的基本评估指标体系、计算公式可用、可操作,林窗控制等二级评估指标属于后设置的主观评估性指标,虽没有来得及检测,现实中也可操作、实现。

5 预期效果

本研究充分考虑到抚育间伐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实用性和可靠性,不强求全国一致性,主要提供抚育间伐技能评估时的技术构思、实施步骤、关键细节。此项技术的推广应用,旨在统一理论认识、规范技术操作,将对规范全国抚育间伐施工技能评估工作起到重要作用,进而在提高务林人技能、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森林效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1]沈国舫,翟明普.森林培育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06).

2[2]孟宪宇.测树学[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2(11).

3[3]GB/T 15781-2015,森林抚育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

4[4]GB/T 26424-2010,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1.

技能评估篇(2)

一、导论

本报告通过审查选定的亚太地区国家的职业教育(TVET)中横向技能(transversal skills)的教学与评估,为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提供建议。不同的国家对横向技能有不同的定义,但是总体来说,横向技能指工作和生活中一系列重要的技能(即交流、创业、问题解决、创新、合作等),能通过教育和培训获得,并能帮助人们在学习与就业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为了让21世纪的年轻人有意义、可持续、负责任地生活,在教育领域,人们对认知技能的关注已经向非认知技能与能力的重要性转移。在此背景下,一些评价横向技能的倡议发起,如“21世纪技能合作关系”计划(the 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P21)、“21世纪技能评价与教学”计划(the Assessment and Teaching of 21st Century Skills,ATC21S)。与此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在10个国家和经济体中进行了一项基础教育横向技能的区域性合作研究,明确了一系列横向技能与能力。①

本报告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曼谷办事处《2014年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政策意义》(Transversal Skills in TVET: Policy Implications (2014))的后续研究。鉴于不同的国家对横向技能有不同的理解,本研究沿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中横向技能的概念。《2012年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将技能分为三类:基本技能、横向技能、技术和职业技能。基本技能指能够找到获得满足日常工作要求的识字和计算能力;横向技能指一系列能够转化的并能帮助人们适应不同工作和环境需要的技能;技术和职业技能指专业的技术技能。在审查了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政策文件后,合国教科文组织发现5种横向技能――交流、合作、问题解决、创业、学会学习――在大多数国家的政策文件中被提及。但是,这仅仅是初步的分析,亚太地区横向技能的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

审查横向技能的相关政策文件后,《2014年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政策意义》明确指出,横向技能的教学和评价是关键,需要进一步考虑实施有效的横向技能政策。因此,本报告探索了促进职业教育中横向技能发展的具体方式。本报告总结了2014年初到2015年末文莱、韩国、泰国在正规职业教育研究方面的主要成果。相关研究者对校长、教师、学生进行了调查、访谈和案例研究。在文莱,东南亚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研究中心(the SEAMEO Regional Centre for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SEAMEO VOCTECH)对7所文莱技术教育研究所(the Institute Brunei Technical Education,IBTE)附属学校的管理层、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调查。在韩国,韩国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所(the Korea Research Institute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KRIVET)的专家通过走访学校,与20所职业学校和专才学校②的教师、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和电话访谈,对国家和学校政策进行案头研究等方式,对韩国横向技能教育现状进行了评价。在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the Office of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Commission,OVEC)的研究员挑选了6所职业教育院校,并通过走访学校、访谈、分析国家政策等途径收集信息,分析泰国横向技能教育现状。

与之前的研究不同,本研究探究了具体的国家职业教育院校横向技能的教学与评估,特别针对以下关键问题进行了研究。

第一,横向技能的教学:

?S如何设计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它应该与现有科目融合(渗透模式),还是作为独立科目(扩散模式),还是以课外活动的形式进行授课?

?S使用哪种类型的教学方法?

?S应采取哪些专门措施保障横向技能教育的有效性?

第二,横向技能的评估:

?S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评估面临哪些挑战?

?S应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评估的有效性和客观性?

?S如何有效利用评估结果?

通过解决以上几个问题,我们希望揭示三个国家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的具体实践,明确其机遇与挑战,为其发展提供意见与建议。但是,因缺少进一步的研究,这三个国家的实践并不被认为是最好的。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分享亚太地区横向技能教育的经验,促进其政策的制定和实践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政策回顾

在讨论教学与评估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每个国家横向技能教育的政策框架。在本研究的三个国家中,文莱的横向技能教育相关政策最为成熟,其国家方针不仅包括特定的横向技能的定义,也包括教学与评估模式。泰国的国家资格框架(the National Qualification Framework,NQF)定义了某些横向技能的水平,但详细的教学与评估标准还未制定。韩国在横向技能的政策发展上较为落后。在横向技能教育方面,韩国没有明确的指导方针,只有对横向技能重要性和初步行动的基本声明。即便如此,韩国仍旧发起了被称为职业基本能力(Vocational Basic Competency,VBC)的国家层面的技能考试,作为学业能力考试的替代。

(一)文莱

从2012年起,文莱开始在职业技术院校实行横向技能(目前被称为“生活技能”)教学与评估指导方针。文莱技术职业教育委员会(Brunei Darussalam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ncil,BDTVEC)的《生活技能和文莱技术教育生活技能实施指南》(the Guide on Life Skills and the Brunei Technical Education Life Skills Implementation)列举了8项生活技能(见表1)。

在文莱,所有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都有对应的生活技能的必修模块。这些技能被分为两部分:一是个人和人际交往技能,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计划、与他人共事、问题解决、主动性和创业精神、学习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包括交流技能、计算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文莱技术教育生活技能实施指南》(Brunei Technical Education Life Skills Implementation Guide)指出,职业技能通过正规教学和评估获得学分,共计10分,个人和人际交往技能不计学分。

在8项生活技能中,计算能力和信息技术技能、交流技能、主动性和创业精神通过特定课程培养。其他技能被融入其他学科作为作业或者课堂活动的一部分。它们虽然不是学科的中心,但仍需被检测评估。

除了必修模块,为培养学生在职场中的生活技能,文莱技术教育研究所在其他计划③中开设了学习模块。每个模块都描述了学分值、及格线和模块结构。同时,每个模块给出了生活技能教学与评估的相关信息,包括教学时长、评估项目权重。模块结构包括教学目标、教学策略、评价方法、推荐设备、学习资料、参考书籍等。这些模块结构被教师用作生活技能教学和评估的参考。

在学校层面,不同学校的实施方式和模块设置各不相同,只有一小部分学校基于这些工具对生活技能加以整合。大部分学校将生活技能不同程度地融入课程,并且严重依赖于教师自身的主动性。教师被要求将生活技能融入教学。生活技能的教学和评估事实上成为教师工作的一部分,这意味着教师自身并没有任何动力。而且,教师对生活技能并没有清晰的认识,这将阻碍他们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许多新教师甚至不知道生活技能指南或模块。

相关证据显示,校长和教师对横向技能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所有参与调查的校长认为学校的计划和政策全面反映了政府制定的指南;然而,只有一半的教师同意这一说法。这说明生活技能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深入的实践仍然存在挑战。

(二)韩国

在韩国,职业基本能力一般指横向技能,由交流技能、计算能力、自我管理技能、问题解决技能组成。

2012年,职业基本能力评估测试(Vocational Basic Competency Assessment Test,VBCAT)被引入职业高中,并逐渐发展成职业高中学生国家标准化学业成绩测试的替代品。职业基本能力评估测试主要测试学生的交流、计算和问题解决能力,这些技能都被纳入职业学校课程。然而,这项测试似乎更多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而不是学生在职场中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学校层面,横向技能教育没有得到普遍推广。例如,在超过450所职业高中的网站上,几乎没有学校在学校愿景或教学计划中清楚地描述职业基本能力。只有专才高中(Meister high schools)在W校使命和愿景中介绍了其职业基本能力教育(见表2)。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专才高中比普通职业学校更注重横向技能教育。但是,除了学校使命,其他的政策很少提及横向技能教育,也几乎没有开展相关实践活动。这说明,在韩国横向技能教育对于许多职业学校仍然是新事物。

(三)泰国

在泰国,1999年《国家教育法》(National Education Act,1999)和2008年《职业教育法》(Vocational Education Act,2008)对横向技能进行了定义。此外,2013年颁布的国家资格框架也涵盖了这些技能。泰国国家资格框架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习成果水平与行业设定的能力水平一致,为拥有技能却不具备正式资格的人提供认证途径。

泰国国家资格框架分为9级,每个层级由3部分学习成果组成:知识、技能、所需品质。横向技能在国家资格框架的每个层级、每个学习成果中都得到了体现――从基础到高级,从知识、技能到所需品质。职业教育资格是国家资格框架的组成部分,位于3~5级。这些层级都有相应的横向技能说明(见表3)。国家资格框架也描述了不同水平的交流、合作、问题解决、创业能力以及不同工作环境下必要的学习能力。

除此之外,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NVQF)定义了职业教育毕业生的3项学习成果:属性(attributes)、核心或通用能力、职业能力。横向技能,如交流、合作、问题解决、学习能力、创业技能等都被列入这3项学习成果中。学生的横向技能通过整合理论与实践课程、实习培养和课外活动得到发展。

根据《2013年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法令》(Decree on NVQF, 2013),职业教育课程被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生活技能、职业技能、选修课、课外活动。横向技能被列在生活技能课程中,是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动力。为传授生活技能,泰国还设置了与语言、数学、科学等传统学科并列的具体学科。生活技能的各个部分也被融入职业技能、选修课程、课外活动(一周不少于2小时或者每学期不少于40小时)的教学中。

为满足各行业加强职业教育毕业生生活技能的需求,教育部与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横向技能教学指导。

此外,泰国提供了教师培训(为期3~5天),以提高教师横向技能的教学能力,特别针对特级教师。这些培训旨在将横向技能融入传统学科。教师需要设计强调小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课堂,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培训融入了不同的学习方式,如建构主义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基于工作的学习、基于能力的学习,以及社区服务、创业发展项目等。此外,学生的表现将成为衡量管理者和教师表现的指标之一。泰国还鼓励教师开展有利于发展学生横向技能的活动,如组织学生创新产品设计比赛、商业企划赛等。

综上所述,泰国的横向技能政策发展程度介于文莱和韩国两者之间。和文莱类似,泰国建立了国家资格框架,包括每个层级的横向技能描述和教学指导。然而,文莱的政策和指导方针更具有可操作性,如了《工作中的生活技能》(Life Skills for Workplace)。但是,由于无法了解这些指导方针在学校的运用情况,我们很难断言文莱在横向技能教育实施中更领先。

三、职业教育中横向技能的教学实践

文莱、韩国、泰国在横向技能的基本教学方法方面显示出了一些共性。例如,三个国家都采取“综合方法”(integrative approach)将横向技能的元素融入传统课程,而不是开设特定的学科。整合程度和整合方式各不相同。方法的多样性无可厚非,但这不一定是横向技能教育最有效的方法。横向技能的一些元素(如创业技能)需要在单独的活动中教授。有时候,横向技能教育以学校竞赛或者与其他学校、机构合作的特殊项目形式出现。此外,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项目学习和校外活动。即便如此,横向技能教学活动的设计依然没有明确的政策指导和充足的资源。这三个国家似乎缺少对横向技能教育的全面设计和实施方案。

(一)文莱

在文莱,教师已经引入了不同的发展横向技能的方法,包括鼓励家长参与、组织研讨会、邀请专家和学生发言、建立合作项目等方式。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活动,如探索和戏剧,教师可以提高学生的横向技能意识以及使用横向技能的能力。

在文莱,横向技能教学中最常使用的是综合方式。这往往会引发人们的一种担忧,即横向技能融入现有科目是否会对核心科目的学习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在文莱,这个担忧似乎并无必要。40%的教师表示将横向技能融入核心学科并不影响核心学科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方面,59.4%的受访教师表示,他们正通过课堂教学融入横向技能,46.1%的教师通过管理学生的方式融入横向技能教学,42.8%的教师通过课外活动融入横向技能(见表4)。

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横向技能的不同性质有关。根据受访教师所述:“‘国家特别工作组’(the national taskforce)要求我们将所有8项生活技能融入我们的教学,但是我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生活技能都可以融入教学。例如,基础的会计和簿记不需要ICT技能,而是更需要计算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文莱,不同学科中的横向技能融入程度和教学方式是不同的。

同时,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教师满足学生的具体要求。为充分回应学生要求,教学方法必须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横向技能方面,文莱的教师主要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正如表5所示,65%的教师使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只有15%的教师使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除课堂教学外,校外活动是提高学生横向技能水平的有效方式。然而,在文莱,并不是所有教师都通过校外活动提高学生的横向技能。31.1%的教师设计了一些与8项生活技能相关的校外活动,但只有22.8%的教师真正开展了所有校外活动。此外,组织校外活动的教师对于这些活动是否真正成功并不确定。还有一部分教师既不在课堂内教授横向技能,也不在课外教授,他们只是为了获得评估而监管W生。

学生对校外活动的态度非常积极。一名学生表示:“我们班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食物销售活动。我们出售不同的商品。我们根据每个人的长处分配了任务,当遇到问题时,如资金不足,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它。整个经历非常有挑战性,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但是这对我们未来的发展将是一种很好的经验。”

尽管文莱在横向技能教育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挑战依然存在。虽然政府强调了横向技能的重要性,但并没有给每项技能制定明确的评估指南。这就是为什么有一位教师表示他主要关心的是“8项技能的权重,有些技能可能比其他几项重要”。一些教师同样担心横向技能的整合尚未完全实现,许多教师和校长仍不清楚这些技能的价值。比如,一位教师说:“我觉得我们仍缺乏对生活技能运用的理解”。一位校长补充道:“我关注的是现实中生活技能的实施,我希望看到生活技能真正的价值及其评估。”尽管文莱在看似积极地实施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但这些例子表明挑战依然存在。

(二)韩国

虽然韩国最近才引入横向技能教育,并只实施了一部分,尝试了多种在课程中融合横向技能的方法,但仍然处于实验阶段。在学校层面,课程仍是基于学科的,而学科一般都是学术性质的,如韩语、数学、计算机编程、农业机械。在一些情况下,横向技能作为独立学科来教授。例如,职业与事业课程主要教授学生交流、创业、人际交往、问题解决等横向技能。

相反,职业基本能力被整合到现有的学科,如在韩语课上教授交流技能,在数学课上教授问题解决技能和算术能力。2010-2012年,韩国4所职业学校试行了将职业基本能力纳入已有学科的方案。在这些试点学校,职业教育教师与其他普通学科的教师合作,基于现有教材创建了职业基本能力的元素模型,试图将职业基本能力融入数学、英语和韩语课程。但这样的整合方式在实践上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学科教师是按照标准的课程和教材授课。同时很难决定该由哪位教师来教授综合的职业基本能力学科。数学教师、韩语教师、英语教师都不愿意承担职业基本能力的教学责任。

一位教师表示:“我们不得不准备韩语交流考试。我认为韩语教师需要教授职业基本能力,但他们是被迫的。因为他们认为教授新的技能很困难,也很麻烦,同时表示他们是韩语教师,而不是韩语交流教师。”

与普通职业学校相比,专才学校对职业基本能力教育更加关注,并实施了多元的职业基本能力教学策略。例如,专才学校金鳌工业高中每年为学生提供2次为期2天的研讨会,帮助他们提高交流、人际交往、资源管理与合作技能。研讨会包括小组合作、不同主题的展示和投资准备。

另外,非学术性学科课程也会教授学生横向技能,如体验式学习课堂或课外活动。学术性学科的课程时间和评价方式是固定的,而非学术性学科的课程时间和活动类型可以根据学校的目标和宗旨灵活变动。

值得注意的是,在韩国,一些体验式学习方法,如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块课程、戏剧、角色扮演、基于作业的学习、比赛等,被用于促进横向技能教育。此外,用户创造内容(User-Content-Creation,UCC)创作、网上聊天、智能书等,正在作为横向技能的教学工具得到应用。

在所有横向技能中,创业技能越来越多地被认为是缓解青年失业问题的关键。在韩国,创业技能还没有作为一门学科在学校进行系统教学。然而,2002年,韩国中小企业管理局(the Small and Medium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of Korea)开始支持面向中小学(包括职业高中)的“商业类学校”项目(business-and-school,BIZCOOL)。截至目前,1300所学校的90万名学生从此项目中受益。通常,这些学校会组织为期2天的学习营,学生可以在商业计划的制定方面获得支持。商业类学校项目由3部分组成:基础教育、体验式活动、嘉宾演讲。所有的参与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当地产业发展情况、学校类型等实施项目。小学和高中侧重于基础教育,而职业高中则在商业计划发展方面投入更多的时间。该项目被认为有利于提高韩国学生的创业意识。

(三)泰国

在泰国,横向技能教育受到了国家整体教育政策优先发展事项改变的影响。例如,《2002年职业法》(the Vocational Act of 2002)将重点放在继续学习、双元制职业教育和创业精神上。工作场所的学习被认为是培养雇主所需的职业技能和横向技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大学的各学科教授了学生基础的沟通技能,职场工作经验则被视为帮助学习者发展诸如阅读工作指南、听从指示、撰写报告、展示工作场所学习内容等横向技能的一种途径。问题解决技能也被认为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能得到更好的发展,例如,在实习期间。

为了确保有效地向学生教授横向技能,泰国职业教育委员会办公室制定了多种学习模式的指南。同时,提供教师培训,以加强教师横向技能的教学能力,特别是通过为期3~5天的培训项目对特级教师进行培训。将这些技能融入每门学科的教学过程是重点。表6总结了泰国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使用的各种横向技能教学方法。

如表6所示,泰国大多数的活动基于建构主义,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活动参与。在麦普塔普特技术学院(Maptaphut Technical College),学生不仅在教室中学习理论课,还会在教室外接触现实生活中的活动,如消防。学校相信,学生可以通过体验现实生活,掌握沟通、团队合作、问题解决技能。因此,学校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学习不同生活情境中需要掌握的技能。乌汶职业学院和骚瓦哈职业学院等,提供贸易项目,旨在通过小组商业策划练习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基于项目的学习也被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例如,攀牙技术学院在科学领域与当地大学合作实施了基于项目的学习。科学、数学、语言、社会研究、健康和体育教育等相关理论学科由合作大学的教授授课。为了协助学生个体项目和小组项目,职业教师也加入了理论学科的教学。每个学期,高中和高等教育院校都会组织基于项目的学习。学生每周在分配的项目上花费5~8小时,包括课外活动和室外活动时间。课外活动等旨在发展学生的思维、问题解决、沟通、合作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教师设计学习活动,协助并指导学生的学习。

四、职业教育横向技能的评估实践

文莱和泰国在横向技能的评估实践上有着相同之处,即两国都在横向技能的评估中使用标准化成就水平(standardized achievement levels)。在文莱,教师使用“评估表”(assessment frontsheets)(见表7),这是一份包含评估标准和成就水平的国家指南。同样,泰国职业教育机构使用国家资格框架中的横向技能成就水平评估横向技能。虽然这两个国家设置了标准化成就水平,但评估学生横向技能水平的方法并不完善。韩国引入了国家考试对职业教育学生进行职业基本能力评价,但有人认为该考试无法对横向技能进行评估。这些国家案例清楚地说明,与横向技能的教学方法相比,横向技能的评估方式不太完善。

(一)文莱

在文莱,职业技术学科的教师设计了评估表给学生作为参考。这个表格说明了评估标准、作业及其组成部分、计分制度。该评估表也描述了需要评估的生活技能,列举了全部8项技能,并指出了将受到评估的有关生活技能的具体课程。文莱根据由技术职业教育委员会开发、技术教育研究所更新的指南,评估每名学生的学业水平。

除了设计评估表,教师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评估学生的生活技能。表7显示了教师评估生活技能的方法。数据显示,最常用的是教师评价(55%),其次是使用准则的自我评价(38.9%)、使用清单的自我评价(28.3%)和同伴互评(23.9%)。除此之外,大多数教师(75%)也将学生在校行为作为生活技能评估的一部分。

关于评估类型,与仅使用总结性评价(31.7%)或形成性评价(8.3%)相比,教师常用的是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综合评价(50.6%)(见表8)。

只有45.6%的教师保存并共享了评估数据,35.6%的教师保存但并不共享数据,12%的教师既不保存也不共享数据(见表9)。这意味着,评估数据的潜在用途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如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未来。因此,尽管文莱的生活技能评估似乎得到了系统的控制和发展,但仍然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特别是在评估结果的应用方面。

也许生活技能评估结果的有限使用与其公平性和有效性问题存在一定P系。如果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受到争议,它们就不能用于学生成绩的评定。因此,如何保证横向技能评估的有效性是发展横向技能教育的关键。在文莱,保证公平和有效性最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雇佣多名评审员来实现。

根据国家指南,无论教授什么课程,每位教师都需要评估8项生活技能。部分教师认为,一些生活技能和他们教授的课程无关,因此他们希望有一定的自――由他们自己决定要对哪些技能予以评估。教师还反映,评估生活技能的工具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生活技能的标准和分数描述过于模糊,不适合进行打分。教师和学生都应该拥有一份包括道德、礼仪、表现、态度的定义的简单明了的评估量表。

(二)韩国

韩国使用了3种类型的横向技能评估:国家层面的职业基本能力测试、学校层面的评价实践、作为“学校创意职业教育计划”(School Creative Career Education Programme,SC+EP)④倡议一部分的特设研究调查。如前所述,职业基本能力测试是测量职业高中学生学业成就的替代性考试。尽管职业基本能力测试涉及了职业基本能力,但并不能说明职业基本能力测试评价了职业基本能力。它在一定程度上评价了某一工作场所需要的知识,而不是工作所需要的横向技能。

虽然职业基本能力测试是促进职业高中实践教育(practical education)而发起的尝试,但它仍需要大量的改革去实现最初的目标。基于能力的韩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实践有助于推动这项改革。职业基本能力测试的结果目前看来也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无论是促进学校实践发展,还是引导学生未来职业生涯。

除了职业基本能力测试,韩国没有其他系统的、正规的横向技能评估。大多数横向技能教育通过课外活动开展,如创造性和体验式的学习,但这类学习中几乎没有正式的、系统的评价。相反,课外活动中的职业基本能力根据学校的情况进行了多种方式的评估。许多教师尝试通过“做中学”的方式教授职业基本能力。因此,职业基本能力的评估通常是基于表现的,使用档案袋、任务表现、工作表、商业计划或者其他方式。在许多案例中,创业精神是通过竞赛测试的。学生被鼓励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参加比赛,如商业策划比赛、营销模拟练习比赛以及销售比赛。评估结果取决于小组或团队的整体表现,而非个体表现。

韩国曾在学校创意职业教育计划试点学校对学生横向技能的提高进行了调查评估。参与项目的学生在合作、交流、终身学习和创业精神方面有显著提升。这些结果是支持推广学校创意职业教育计划的有力证据,与横向技能教育密切相关。然而,调查的目的是评估学校创意职业教育计划的执行情况,并不是学生实践评估的正规工具。

(三)泰国

在泰国,大多数职业教育机构使用他们制定的不同职业领域的方法而非课程标准评估横向技能。国家资格框架还定义了每个研究领域的职业能力,为横向技能和职业技能设置了具体的成就水平。形成性和总结性评价用于衡量横向技能的发展。

泰国的教师通过以下方式评估学生的横向技能:档案袋、报告、观察表、机构具体方法(如参与横向技能教育的当地雇主的反馈)等。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性评价用于衡量项目进行过程中横向技能的发展,总结性评价提供了学习结果的相关信息。横向技能的评估数据由学校保存并共享给教师,帮助教师提高学生的横向技能。诸如企业代表、行业专家、顾客等外部评估者也都参与了全面评估,确保毕业生表现的全面性(见表10)。

外部利益相关者,如当地雇主或农场主的参与有多方面的好处。第一,教师可以获得重要的实践知识和技能,确保其与职业教育项目的相关性。第二,通过体验真实工作情境,特别是通过提高职业技能和横向技能,学生可以获得实践经验以鼓励他们继续学习。第三,外部反馈可以提高评估的客观性,这对评估横向技能尤为重要。因此,完善横向技能的评估需要进一步密切与雇主和其他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这在泰国似乎是可行的。

五、关键政策挑战和建议

基于文莱、泰国、韩国的经验,尽管政策制定者和学者反复强调其重要性,但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似乎依然面临诸多挑战。三个国家都明确强调改革职业教育的必要性,确保学生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技能要求。然而,即使在已有横向技能教育相关国家政策的国家,具体的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或广泛传播。

因此,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在理论层面上的重要性和现实实践之间存在着持续性的差距。考虑到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是近几年才出现的一项政策,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落后也不足为奇。为缩小差距,应投入更多的努力,研究亚太地区各种情境中的横向技能。作为努力的一部分,此报告总结了有限的国家研究数据,为政策制定者、教师、雇主、家长,以及对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有兴趣的学生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总结

拥有国家层面能力标准的国家,如文莱、泰国,在横向技能教育中似乎有更详细具体的政策,包括不同职业、不同类型的技能资格需要的横向技能要求和水平。然而,不同国家的能力标准对横向技能的定义是不一样的,这给横向技能教育建议的提出带来了挑战。这种横向技能定义间的差异往往反映了不同国家独特的社会经济环境。

在横向技能教育的教学方法方面,最常用的方式是将这些技能融入传统学科。例如,交流技能可以融入国语或外语课程,问题解决技能可以融入数学课程。横向技能的传授――即使将横向技能融入其他课程――似乎都是在主动学习环境中以小组作业和基于项目的学习形式开展。在现实生活情境中也有一些教学尝试,如工作场所中。不像大多数的横向技能,创业常常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或课外活动。此外,许多与横向技能相关的活动在校内外同时开展。这说明,横向技能教育在教学地点和教学方式上应该被给予更多自由,探索多样化的情境和方法。

相比横向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横向技能成就的评估方法似乎更加不完善。即使在文莱,教师使用评估表监测学生某些技能的水平,他们有时在如何客^评估横向技能水平上也会遇到困难。在一些情况下,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利于评估的客观性和有效性。例如,一些泰国高校以横向技能为主的课外活动,邀请雇主(如农场主)对学生成绩进行评估。然而,这样的参与只是部分解决了客观性问题。缺乏对不同横向技能水平共同认定的明确标准,评估结果的社会认可将会是个问题。目前,三个国家似乎都没有回应横向技能评估的社会认可这一挑战。

(二)挑战

本部分介绍了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在政策、教学方法及评估方面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发展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的必要的具体方法将在后文讨论。

1.缺乏明确的职业教育中横向技能教育的国家指南

三个国家都没有全面的横向技能教育的国家实施指南。文莱虽然有精心编写的国家政策,但是在横向技能的教学和评估、评估结果的使用上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指南。目前,学校校长和教师正在开发并应用他们自己的方法,这些方法无法保证评估结果得到广泛认可。如果评估的结果不能作为能力指标,教师将会失去设计和实施学校横向技能教育的动力。除此之外,缺乏明确的国家指南会导致资源利用的低效。政府代替教师设计具体的指导准则,比要求教师花费时间和精力准备横向技能课程和教材要更加高效。

2.持续的横向技能误解

文莱、泰国、韩国三个国家似乎并没有明确地理解横向技能和横向技能教育。例如,在韩国,横向技能教育被狭义地理解为礼仪教育。横向技能经常被校长、教师和雇主理解为一定的态度、良好的品质和工作责任感。因此,以期根据社会规范培养良好态度的“人格教育”与旨在传授人际交往技巧的横向技能教育正在被交替使用。

除此之外,创业技能经常被解释为成立公司的技术性知识、技能。在这样的情况下,创业教育应该满足想要自己建立公司的学生,而与那些没有经商意愿的学生无关。创业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对如何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理解,而不是为那些想要创建自己事业的学生做准备。目前,随着社会企业家地位的提高,这种对创业教育的理解越来越重要。

3.横向技能和具体学科技能界限不明确

虽然具体学科技能与横向技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并不应该被混淆。例如,交流技能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词汇量或语法知识,而是表达思想和理解他人的能力。

同样,问题解决能力不应被误认为是通过公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实践中,似乎很难明确区分横向技能和具体学科技能。例如,解决复杂的数学问题可以被视为问题解决的本质。尽管拥有某些共性,横向技能不应该与具体学科技能混淆。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应该被鼓励提问、找到解决办法,而不是被动地记忆和重复学校教授的方法。

除了区分横向技能和具体学科技能的困难,与普通教育相比,发展合适的横向技能教学方法和评估方法也存在一定困难。例如,文莱一位教师评价:“在实践中,相对于职业教育,普通教育中的生活技能教学和评估更加容易。在职业教育中,学生更多是实践型的,更加有条理,很难让他们‘跳出盒子思考’。职业教育的教学通常是简单实用的。”

如果这个看法是正确的,在职业教育中应该采取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学方法。从本质上说,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分析横向技能教育中不同教学方法的影响和效果,找到这些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职业教育。

4.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不足

很显然,有能力的职业教育教师是促进横向技能教育发展的关键。然而,这一领域的职业教育的教师培训似乎仍然有限。正如文莱的一位教师所说:“‘生活技能教学’对我们教师来说实际上是个挑战,因为我们只是被委托的。我们没有接受额外的培训,而只是参加了一些会议,没有关于如何‘将生活技能融入职业教育’的能力建设。就像我说的,我们真的不是很了解生活技能。我们只是看到,这个学生做这做那,我们也是这么评估的。”

韩国的报告中也出现了相似的情况。一位在职业基本能力试点学校教学的教师这样评价教师培训的重要性:“提供横向技能教学的实践培训非常重要,如人际交往技能或沟通技能。教师对于自己教授的科目非常了解,但并不了解横向技能的教授。除此之外,提供一定的培训,加强教师团队工作的能力也很重要。研讨会或其他课外活动可以提供通过教师了解职业基本能力概念的机会。”

虽然一些国家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横向技能教育,但横向技能教师培训指南的缺乏阻碍了教师能力的提高和横向技能教育的发展。

5.职业教育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另一个与职业教育教师相关的问题是工作量的增加,其中一部分看似与横向技能教育相关。在泰国,教师在努力满足横向技能教育相关的要求。例如,麦普塔普特技术学院要求教师每周至少进行18个小时的教学,另外至少花费18个小时在备课和评估上。制作、学习横向技能教学工具与方法则需要额外的时间。没有足够分配给横向技能教育的时间,教师可能无法充分地进行横向技能的教学与评估。

6.有限的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o助材料

用于设计和实施横向技能教育的材料是短缺的。这可能部分是因为缺乏明确完善的横向技能教育国家指南。如果教师无法获得足够支持,学生横向技能的充分发展将受到阻碍。

(三)建议

1.对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实施深入的实践研究

首先,政府需要根据本国国情,促进不同类型的横向技能教育研究的开展。与认知技能不同,横向技能无法用传统的评估方式测量。例如,沟通技能无法通过问卷调查测量,因为这些技能高度依赖特定环境。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应实施具体的情境化研究。然后,基于这些研究结果,采取相应措施,使横向技能的教学和评估更加有效。在经济一体化和劳动力市场流动加速的背景下,加强对横向技能的研究也可以促进横向技能教育的发展。

2.制定全面的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政策和战略

研究发现,政府应该为横向技能教育做好全面的政策和战略准备。政府应努力为不同的教育水平和计划制定详细的横向技能教育国家准则,包括职业教育。这些准则应该包含不同方面的横向技能的信息,如定义、成就水平、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的指南等。除此之外,还应该为校长和教师制作手册。横向技能成就水平可以配合能力标准和国家资格框架,像文莱和泰国那样。教学和评估指南需要概述横向技能教育的目的,包含横向技能课程设计和实施的关键点。然而,鉴于横向技能教育的复杂性,规定教学和评估的所有细节是不可能的。应该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横向技能定义和应遵循的关键原则。基于这些原则,横向技能教学模式可以得到发展和共享。

制定评估指南似乎比制定教学方法更具有挑战性。评估是横向技能教育的关键,但是目前它的发展似乎相当薄弱。横向技能高度依赖情境,因此发展通过纸笔测试的评估工具是非常困难的。相反,应该致力于发现能反映学生横向技能的关键指标,寻找确保横向技能评估结果客观性和有效性的方法。也许最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是评估结果使用指南的制定。开发完善的横向技能评估是个漫长的过程,因此,评估结果不能用于决定学生的学术道路。相反,评估结果可以用于向雇主提供信息,鼓励他们塑造横向技能教育,以反映企业对横向技能的需求。

除此之外,应制定切实的措施支持职业教育机构实施横向技能教育。国家指南本身并不足以使横向技能教育得到有效实施,除非辅以相关措施,如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与发展、优秀实践案例共享、实用手册的开发与使用、鼓励雇主参与。概述了这类措施的政策可被列入全面的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发展国家战略。

3.鼓励各利益相关者参与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教育

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参与有利于横向技能教育的发展。教师应该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学生未来工作的环境。例如,在泰国清莱农业技术学院,教师参加农业项目,在职业教育管理者的指导下培养实践技能,以及沟通、问题解决、合作、创业、学会学习等横向技能。在泰国骚瓦哈职业学院,教师花费一周的时间在中小型企业工作,了解行业情况,以及具体工作岗位对横向技能的要求。教师接触实际工作生活能帮助他们了解工作环境,更有效地为学生设计横向技能课程。

政府(而非学校)应寻找鼓励外部伙伴参与的方法,努力制定有效的措施鼓励职业教育机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包括当地雇主、地方工会,以及非政府组织代表。例如,可以邀请雇主和工会代表参加工作小组或工作委员会,讨论横向技能教育的策略制定。尤其是对于正在学习横向技能和具体职业技能的职业教育学生来说,政府应该保证雇主参与在基于工作的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关于雇主参与,应强调横向技能并不仅仅是雇主需要的技能。学生在工作和工作之余的生活所需要的技能都应得到重视。事实上,让职业教育毕业生拥有横向技能最终可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应考虑工会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家长、学生代表――参与横向技能教育的发展。

4.提高教师教授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的能力

为实施有效的横向技能教育,政府应提高教师教授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的能力。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高其对横向技能的基本了解。例如,泰国开展了为期3~5天的教师培训计划,以提高教师横向技能的教学能力,特别是对于特级教师的培训。这些计划的重点是让教师学会如何将横向技能整合进现有科目的教学。在这些计划中,教师通常分组工作,设计整合合作技能和学习技能的课程。除此之外,基于项目的学习能用于帮助教师将解决问题技能融入其课程。

应该连同基于课程的横向技能培训一起,探索一些备选方式,如教师学习小组。在韩国,政府提供小额拨款支持学习小组的发展,促进横向技能教育中的相互学习。学习小组选择自己的讨论主题和培训方式。教师学习小组最常开展的活动是培训创业技能。一些学习小组选择参加创业技能课程,邀请从业者授课。除此之外,现金奖励或增加晋升机会是教师的重要动力。因此,这些替代性方法可以促进由教师引领的计划的发展。同时,应鼓励分享这些创造性的做法,将其成果转化为国家层面的横向技能政策。

5.准备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中的横向技能参考资料

除了额外的教师培训,政府应努力开发不同类型的参考资料供职业教育教师使用。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参考资料促进横向技能教育的实施,而不是让学校和教师个体准备自己的材料。在这个方面,韩国拥有相关经验。

2011年,韩国教育部为职业高中的普通科目和职业科目开发了职业基本能力的教学材料。这份包含了教师手册的材料通过职业高中门户网站传播。教师根据自身需要,可以获得不同类型的教学材料。这些材料中有一部分是动画和短片,描绘了高职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最有可能遇到的工作情境。

在_发横向技能教育材料的过程中,政策制定者可以借鉴韩国的经验。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韩国的这些材料并没有在职业教育教师中得到广泛使用。已经使用不同教材的教师似乎看不到使用新教材的好处。横向技能的教学材料应该确保与现有学科教材相关,并能满足教师的不同需要。

注释:

①创新思维领域: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反思思维和合理的决策;人际交往技能领域:沟通技能、合作。

②专才学校(Meister school)是韩国的一种新型职业高中,试图培训“年轻的”、可以被称为优秀职业专业人士的学生。这些学校被要求通过与行业伙伴的密切合作以及资源充足的、优质的教育对职业教育加以创新。自2010年以来,已有42所学校被指定为专才学校。

技能评估篇(3)

关键词: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IDC其全称为互联网数据中心,是我国电信的重要转型行业之一。近年来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IDC机房的建设规模也越来越大,其所需消耗的电能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进行IDC机房的节能减排工作,也就成为了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业内的一个重点关注问题。因此在充分保障系统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前提下,如何进一步提升机房的管理水平,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并进一步消除机房过热的问题,也就成为IDC机房在日后发展过程中所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1、IDC机房运行过程中节能减排的重要性分析

IDC是电信部门通过互联网通信线路、宽带资源而建立的一个标准化的电线专业级机房环境,并能够为我国的政府与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器的脱管以及租借等服务。较之于传统方式,IDC机房具备有耗能低、运行速率快以及节约资源等诸多优势。但是在现阶段的IDC机房运行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能耗过大这一情况,这也表明了其还拥有着较大的节能减排空间。近年来随着我国IDC机房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其散热问题也成为了现阶段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在传统的散热过程中,所示通过通风制冷的方式来进行机房的降温工作,并对机房内的设备进行保护,但是这种传统的制冷模式时不仅无法做到针对性的精准降温,也会直接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能耗,并导致该机房的运营成本得到进一步的增加。而在IDC机房中,通过相关节能减排技术的合理运用,其不仅可以有效解决机房的散热问题,还能够保障相关设备的使用性能,并且达到提升设备使用效率以及延长设备使用寿命的目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奖励IDC机房的运行成本,还能够充分满足我国绿色发展的实际需求。

2、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精准送风技术

该技术是一种出现比较早的节能减排技术,通过精准送风技术的运用,也能够对精准制冷以及自动温控的实现奠定重要的基础,借助于该技术,就可以让给空调送出的冷空气通过风道送到各个设备的进风口出,从而取得良好的散热降温效果。现阶段常见的精准送风技术主要是智能精准送风以及机柜精准控制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是运用自动化的控制手段来进行机房的降温工作,其工作原理是对机房内的实际通风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来对通风地板的开度的智能化调整,并借此达到地板送风量的合理控制。在运用智能通风地板进行机房的散热工作时,其自动化程度相对比较高,并需要运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在出风量方面较之普通地板也有着比较大的改善,并能够有效降低通风过程中所产生的能耗。因此说智能通风地板也是智能精准送风的一个必然发展趋势;机柜精准控制的工作原理是对机房中所有设备的排风温度进行有效的监控,并将监控数据传输到前端控制器上面,在对这些数据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就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地板送风量的合理控制。智能精准送风技术以及机柜控制单元技术两者在应用上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其具体对比结果如下:(1)智能化动态精准制冷技术:该技术在IDC机房的节能减排技术中有着很高的关注度,其工作原理则是借助于智能化的系统,来对各个设备所需要降低的温度进行动态的检测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相应空调送风口其风速以及温度的精准控制,并对局部温度过热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处理。借助于该技术不仅能够对空调送风以及回风的温度进行精准有效的控制,还能够对机房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的调控,从而确保在最低能耗的情况下来达到良好的设备降温效果。因此说IDC机房就可以进行智能化制冷系统的合理安装,并需要培训相关的管理人员来充分掌握该制冷技术。(2)自动温控技术:该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机房中相关设备上进行温度传感器的安装,并将这些设备的实时温度传递给温度控制系统。而温度控制终端则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与评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温度调节的相关决策。在设备的温度过高时,借助于自动温控系统就能够迅速开启制冷设备,并进行迅速散热,而在设备温度恢复正常之后,则会直接关闭降温设备,从而达到节省能耗的效果。因此说IDC机房在自身资金充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温控设备的安装,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2科学排列布局技术的合理运用

在IDC机房的建设过程中,其设备的布局以及排列情况对于机房的散热效果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意义。因此说在进行IDC机房的排列布局过程中,也就需要对设备的位置、结构以及排列等因素进行详细的考虑,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设备排放位置的合理规划。如果设备的排放位置未能够得到合理的回话,就有可能出现设备两侧存在温度差的情况,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导致因为局部温度过高而出现的机器烧毁现象。而借助于设备以及元件的合理布局,能够让其它节能减排技术的实施成果得到极大的增强,因此可以起到减少机房运行成本的良好效果。

2.3供电方案以及设备的优化技术

IDC机房其主要消耗的能量是电能,而在起具体的运行过程之中,还有着设备数量非常庞大以及供电设备的数量较多等特点,因此说要想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也就需要对IDC机房的供电方案以及供电设备进行不断的优化与完善,并使得该机房自身的供电系统能够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这也是IDC机房实现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电路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进行电路的井间,并在最大限度上避免线路上面的电能损耗。此外还需要积极引用一些节能效果叫很高的供电设备,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

2.4新风系统技术的运用

该节能减排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对室外控制进行降温与过滤处理,并使其成为清洁得冷空气,然后再将其送入到机房之内并与室内的干燥热空气进行有效交换,从而取得一个良好的降温效果。运用新风系统技术其可以通过自然排风的方式来对机房内的热风空气进行排放,这样就可以在确保整个IDC机房空气质量这一前提下,来进行免费能源的合理运用。在新风系统技术的具体运用过程中,一旦进风口分度低于系统的设定值,并且湿度满足系统要求的情况下,就会打开进风单元,并且往IDC机房内适当引入如果进风口的风口温度值小于设定值但其湿度满足要求时,进风单元就会打开,并将适当的冷空气引入到机房内;而在进风口温度值大于系统的预定值时,该系统就会根据机房的具体温度来进行对应数量空调的开启。

3、IDC机房中节能减排技术的评估分析

3.1精准送风技术的评估

(1)智能化动态精准制冷技术:该制冷技术拥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不仅能够有效节省人力,还拥有着良好的制冷效果以及制冷效率。运用智能化精准制冷技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IDC机房在日常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空调能耗,并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是该技术在应用前期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并且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拥有一定的智能化操控技术。因此在运行该技术进行IDC机房的散热工作时,就需要对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培训工作,这也对该技术的普及造成了一定的阻碍。(2)自动温控技术:该技术也是进行智能调控并减少能耗的类型,并且具备有降温效率高、耗能少以及温度浮动程度小等优点。与智能化精准制冷技术对比,自动温控技术的前期投入更大,但是其操作更加简单,因此可以有效减少人员的训练成本。

3.2IDC机房供电设备科学布局技术的评估

在IDC机房的具体建设过程中,可以通过设备科学布局的方式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该技术成本较低,并只需要在建设初期进行实施,就能够取得一个良好的节能效果。此外该技术还拥有着良好的安全性,因此也在现阶段的机房建设工作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该技术的实际减排效果较差,只有和其它节能减排技术进行配合运用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

3.3供电设备以及方案的优化评估

该技术是节能减排中的一个基础技术,并能够从根本上进行能耗的控制,但是该技术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并需要对其进行不断的维护调控。

3.4新风系统技术的评估

该技术可以将室外的自然风经过简单处理之后送入机房,并能够对机房内干燥的空气进行有效综合。在合适的季节中运用该技术可以取得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但是其受到季节以及地域的影响比较大,其使用性能也不稳定。

4、结束语

通过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落实,其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相关企业的运营效益,还能够充分满足节约型社会的建设需求,因此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尚兴源.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实践探讨[J].电源技术应用,2014(3):476.

技能评估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方法

在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制定相关的标准,抗震能力的评估能够对不同类型的建筑进行分析,现在,针对建筑的结构性能对抗震指标进行设计,分析其在接受到不同的震动时的抗震性能,这样业主就能够根据这些指标明确各项任务。在一些地震多发区建立抗震指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能够减少地震带给人们的损失。对于那些新的建筑,在对其抗振能力进行分析时,要分析不同的建筑指标,根据建筑的实际情况来分析。

一、 影响建筑抗震能力的主要因素

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指的是在强烈的震动下建筑的稳定性,其主要是由建筑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共同决定的。在地震的作用下,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强,就不会产生大量的损坏。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抗倒塌的能力。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还与建筑施工所使用的材料有关。

(一) 结构的总体设计

建筑结构在设计时尽量追求简单,由于结构具有不规则的特点,所以,在平面上会出现凹凸不平的问题,在立面上也是参差不齐的,这样的结构的抗震能力就比较差,会导致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尽量追求简单的造型。建筑结构在设计时为了能够提高其稳定性,就要设计成对称的结构,非对称的结构在小的震动下都会发生不稳定的问题,所以,在建筑结构设计时应该使独立单元做到稳定。建筑结构在设计的过程中要实现强度和刚度的稳定性,现在,很多建筑结构都是单层的,其刚度会发生骤变的问题,所以,在那些变形比较集中的部分,就会产生强烈的震动。

(二) 结构类型的选择

首先,在选择建筑结构类型时,要确保结构的类别是合适的,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建筑材料一般选用钢筋混凝土能够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在使用砖结构时,尽量使用那些配筋砌体结构。建筑结构应该设计成超静定结构,这种结构在巨大的外界压力下仍然能够保持稳定,而且,在强烈的震动下,破坏首先发生在赘余的材料上,这些材料能够缓解地震的冲击力,使结构的稳定性提高,提高建筑结构的超静定次数,因为其次数越多,对震动的缓冲效果就越好,其抗振性能也会越好。在对平面结构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采用框架结构,运用带支撑的框架取代单一的框架。

(三) 结构的整体性

在对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要确保各类构件之间要有效地连接,在地震发生时主要是因为建筑之间的结构连接不牢固,从而使建筑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导致建筑物的坍塌。如果各个结构不能紧密连接,那么在没有实现抗震的效果之前就会导致结构的破坏,结构直接从构件上掉落。因此,要完善建筑的抗震能力,首先要确保构件具有较大的强度,而且要使各类构件之间有效的衔接。在建筑结构施工时,要提高建筑的垂直刚度,如果地基比较软弱,首先要提高地基的强度,然后,应该使建筑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的刚度提高,使建筑物的整体性增强,即使地震发生时,也不会产生严重的沉降问题。

(四) 刚度和强度的延性比例分析

建筑结构有些刚度强,但是强度比较小,而有些建筑结构恰恰相反,所以,在对建筑结构施工的过程中,应该首先选择抗推刚度大的结构,这类结构能够对震动起到缓冲的效果,而且要确保结构的刚度和强度是相互匹配的。

(五) 材料的选择

建筑结构的质量能够决定其抗振能力,所以,在对建筑结构施工时,尽量减小结构的质量,因为当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的质量越大,那么其产生的震动就会越大,所以,在选择建筑材料时尽量选择那些质量小的,可以选用多孔砖和混凝土板来设计结构。

(六) 建筑场地的选择

建筑工程的抗震能力的好坏不仅仅与建筑的表面结构有关,而且还与地基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能够提高建筑结构的稳定性,防止建筑在受到强大的震动后发生沉降问题,就需要选择合适的建设场地,在建筑施工之前对场地进行勘查,分析当地的地质条件,如果在施工现场存在活性的断层,或者有滑坡等地质灾害,就要选择合适的地基,提高地基的抗压能力,确保建筑的表面结构能够与地基有效的连接。

二、 评估结构抗震能力的技术方法

在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的时候,主要使用的是两种方法,第一种是确定性的评估,第二种是非确定性的评估,结合结构动力学的相关原理。确定性的评估指的是在现有的震动情况下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然后采用线性函数的形式表达出来。非确定性的评估指的是对震动进行随机的评估。现在,主要使用的是确定性评估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

(一) 经验评估的方法

经验评估法主要是结合大量的地震实例,结合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分析的方法,我国已经颁布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分析标准》,就是结合了经验评估的方法制定的。经验评估法在运用时要结合一定的思路,要从建筑结构的抗震防范的目标出发,然后按照建筑结构发生震动后会产生哪些危害,从而能够在对建筑整体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然后按照其抗震能力对建筑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在运用经验评估法的时候,要了解建筑的施工环节,要分析分析建筑的设计理念,而且通过实地的调研,分析建筑结构的主要特点。

(二) 振动测量评估法

振动测量评估法能够对整个评估过程进行把握,而且能够比较直观的分析出建筑结构的损伤程度。首先要对建筑结构进行动力学的测试,分析其振动的特征。建筑结构是一个多角度的系统,在对其进行力学性能的测试时,就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将人工测量和机械测量结合,采用火箭推动法和环境脉动法。在建筑结构评估中经常使用的是环境脉动法,这种方法比较简单,借助周围的环境,对建筑结构产生随机的震动,对震动的信号进行分析,得出建筑结构的动力学参数,通过相关的分析,运用环境脉动法得到了参数是十分准确的,这种方法不需要大型的设备,而且不论建筑结构是大是小,都可以直接进行测试,而且,在测试的过程中不需要使用过多的人力资源。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项测试技术日渐完善,能够实现数据的高速处理。在现场进行建筑结构抗震能力测试时,一般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建立多通道的系统,进行不同的点的测量,也可以借助频谱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使用,能够实现自动识别的效果。

结语:

现在,建筑的抗震能力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建筑结构抗震能力的提高能够提高建筑的稳定性,防止灾害的发生给人们带来安全隐患,所以,对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进行科学的评估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仕升,秦荣,赵小莲,谢开仲. 建筑结构抗震能力评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 世界地震工程,2014,04:100-106.

[2]杨仕升,郝效强,秦荣.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能力评估研究[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5,05:82-86.

[3]杨仕升,郝效强,秦荣. 结构抗震能力评估计算程序的编制[J]. 工业建筑,2011,09:14-16+5.

技能评估篇(5)

[关键词]评估研究;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过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1)11-0084-03

一 引言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80%,因此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国务院于2003年9月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如今,这项工程已经走过了7年历程,在统筹城乡教育、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当前,我们最关心的是使“农远工程”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真正成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这就有赖于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应用。要想让教师们乐用、会用、善用,前提就是必须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操作技巧、扎实的整合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身的积累,也需要针对性培训的支持。作为江西省中小学校长和教师培训基地,我们先后承担了诸如骨干教师培训、农村教学点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等省级培训任务,每年都要培训数以千计的中小学教师。相对于培训规模,培训质量的提升更是我们不倦的追求。我们希望培训能够切实帮助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有效利用“农远工程”投入巨资建设的设备、资源,进而提高赣南农村教育的质量。

对于培训质量的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在问卷反馈、访谈了解、抽样跟踪等评价措施外,我们也做了一些实证研究。本文拟针对信息技术能力这项培训工作,尝试运用过程分析的方法对其效果予以评估。

二 过程分析方法简介

过程分析评估法是受内容分析法的启示,在内容分析法的分析思路和操作步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分析方法。这种评估方法关注的是评估对象生成的方式和过程,所以将其称为过程分析评估法。

过程分析评估法在实施时将涉及以下四个步骤:(1)选择评估的对象。(2)依据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目标,将各个技术点予以分类、汇总,在此基础上做出类目分析表。(3)依据技术点的分类把所要评估的对象分解为若干片段,例如,可以把“使用表格”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的每一个表格;又如,可以把“插入图形或艺术字”这一技术点分解为所考察具体文件中插入的每一个图形或艺术字,然后使用步骤(2)中制定的类目分析表记录每一个技术点在具体文件中的使用情况。(4)将不同人员对同一文档的评估结果加以比较,从而验证评估结果的有效性。

三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实施

1 评估对象的选择

在培训前我们对赣南农村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现状做了问卷调查,涉及到教师掌握的信息技术和在日常教学中常用的信息技术,其调查结果统计如下:

由图1可以看出,教师掌握最熟练的就是文字处理(55.3%)和电子表格(39.5%),其次是演示文稿和课件制作(42.2%)。对于这一结果很容易理解,因为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为集中在备课和上课环节中,相应地,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也就主要由教师设计的教案和教学时所用的课件等辅助工具反映出来。而在现阶段,农村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得最为广泛的是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

为此,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设计了Word和PPT的培训模块,针对参训教师的情况,从入门操作和进阶操作两个层面上开展培训教学。培训前后,我们均要求教师设计并完成指定授课内容的教学设计方案和PPT演示文稿,然后对其设计成果分别进行前测和后测。为了更准确地分析培训对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的影响,必须保证前后测任务为同一主题,参训教师具有同一学科背景,所以我们专门从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班中随机选择了20名教师作为评估样本,任务主题为人教版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第三册课文《“红领巾”真好》。最后收集到的有效数据为16份,这样,我们的过程评估对象就是16份电子教案和16份PPT演示文稿。

2 制定类目分析表

从对课程内容的分析来看,在完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及相应的PPT演示文稿的过程中,基本会涵盖培训I的大部分内容。我们根据培训方案,对信息技术技能进行分类,将Word的操作分为9大类、14个技术点;将PowerPoint操作分为4大类、13个技术点(如表1所示)。

接下来,我们根据上述技术分类表,做出Word和PowerPoint的类目分析表格,横向为16位教师的教案或PPT演示文稿代码,纵向为操作技术点分类(如表2、表3所示)。

3 评估的具体操作

在以上步骤的基础上,由评估人员打开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逐一对其进行评估,并详细记录类目分析表中各技术点在文档中的使用情况。为了真实全面地反映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的差别,我们首先按照技术点应用对象的不同,把所评估文档分解成了不同的片段。然后再选中技术点的应用片段,通过分析其呈现方式和设置情况,考察其制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信息技术能力。如:以Word中的技术点“1.2设置段落格式”为例,选中教师的电子教案正文,单击“格式”――“段落”,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就能清楚地反映出该教师对段落的设置情况。然后评估人员根据段落的缩进、行间距等设置,在类目分析表对应的单元格中填“1”,表示该教师利用了“设置段落”技术点。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处则填“0”。但有时也会出现混淆情况,如有的文档段落首行空了两个字符,但是在其对话框中却并未设置“首行缩进”,由此可以看出他只是在段前加了空格,类似这样的情况下,则要在对应的表格中填“0”,表示该教师没有利用“设置段落”技术点。其它各技术点的分析过程依次类推。

4 验证评估结果

在完成过程分析记录之后,再让另一位评估人员随机抽取8份样本的Word电子教案和PPT演示文稿重新进行一次过程分析,以便检验同一被试样本所得到的两组资料的相关。然后根据信度系数计算公式,比较两位评估人员对同一评估对象评估结果的差异,判断两次记录之间的信度。评测结果表明:Word的信度系数为0.96,PPT的信度系数为0.95,两者的值均大于0.9,获得的数据可作为过程分析的结果。

四 结果及建议

1 前后测使用Word和PiT技术总体比较

在使用Word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使用技术点分别为3.5个和7.2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7个技术点,提高105.7%(如图2)

在使用PowerPoint的操作中,教师的前测和后测平均每人使用技术点分别为4.9个和8.7个,后测较前测平均每人多用3.8个技术点,提高77.6%(如图3)。

由此可知,教师在培训前对PPT的使用明显优于对Word的使用。但是在培训后,教师在使用Word方面的进步要大于在使用PPT方面的进步。

2 结论探讨

由类目分析表的数据可以看到:在前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有4种和6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分别有6种和5种。而在后测中,有6名以上教师用到的Word和PPT技术点分别为8种和9种,教师没有使用的技术点均为2种。由此可见,教师在培训后,对Word和PPT各技术点的主动使用较之培训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而且Word的操作相对PPT的操作提高幅度更大一些。

通过运用过程分析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参训教师在培训前后主动应用信息技术能力的变化情况。同时,还可以把参训教师培训前的前测数据和培训后的后测数据加以对比分析,从而为后续的培训工作中是否采用分层培训提供参考。在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的过程中,我们对于该方法的优势与不足也有所体会。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优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把复杂的评估对象予以分解细化,量化指标减少了评估过程的主观性,从而使评估更为客观;(2)分析过程规范清晰,便于操作实施,而且可以通过多角度分析评估数据来满足不同的评估需求;(3)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出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以及主动应用的意识,有效地避免了上机考试中的技术操作与实际教学相脱节、纸笔测验中的为了考试而考试的问题;(4)过程评估不仅关注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表现,更关注他们在培训结束后的实际教学中的行为表现,通过对日常教学中的具体教学文档(教案、课件)的评估分析,促使培训内容的保持与迁移。

过程分析评估法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两点:(1)适用对象有限,它只能评估Word电子教案、PPT演示文稿等文档中显性的技术点,如页面设置、模板选择等,而对于文档设计中的隐性技术点则难以准确评估,如资源检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2)评估范畴有限,它能够反映出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操作能力,但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效果则难以有效评价。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要针对评估的具体要求,合理地运用过程分析评估法,发挥其优势,采取辅助手段弥补其缺点,促使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技能评估篇(6)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 SP 临床教学 评估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019-02

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简称SP)[1],是指经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能够准确表现病人的临床问题并且能恒定、逼真地复制真实临床情况的正常或者病人。他们既可模拟病人,也可经过培训后对学生的技能进行记录并加以评估,同时可以将评估意见及时反馈给学生。他们可以是有或无某些阳性体征的病人,也可以是健康人。Barrows于1968年率先报道了“医学教学中的模拟病人”[2],美国于2004年首次在美国医师执照考试中应用,目前这项技术已愈来愈广泛地被美国、加拿大及其他欧美国家的医学院校用于医学专业教育、评估和研究。

1 国内外SP的应用情况

1.1 SP在国外的应用。

1968年,美国人巴若斯首先提出SP的概念,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率先开始SP的培训与应用,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加拿大已有70%的医学院校不同程度使用了SP,加拿大、美国及日本等国也已经或即将在医师执照考试中的临床技能测验部分使用SP,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简称OSCE)[3],要求考生参加多个站点的考试,在每一个程序站点中,要求学生采集病史或/和体格检查或完成其他任务,SP的出现很好地避免了真正病人的种种不便,增强了其实际操作性。

1.2 SP在国内的应用。

国内最早SP的培训和应用,是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支持下,于1992年由华西医科大学、原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共同进行的。近年来,国内又有一批医学院校相继开展了SP的招聘、培训和应用工作,如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汕头大学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等。但由于我国医学院校多为5年制,学制短,学生多、SP需要量大,招募职业SP需大量经费投入,使多数医学院校难以开展,其中经费问题是制约SP在我国推广普及的重要因素[2]。

2 SP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应用

2.1 诊断学教学。

SP主要用于诊断学教学中的问诊、体格检查的教学与培训。SP模拟真实病人看病时的情境,依照剧本要求来扮演病人,模仿病人的表情、动作、情绪及主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对学生的问诊行为进行监督,不仅可评价其问诊内容,还可评价其问诊技巧;在体格检查时,学生会对SP进行全身或局部的查体,SP根据自己被检查的感觉来判断学生的手法、查体的内容及顺序是否正确,作出客观的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诊断学的临床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有充足的机会锻炼视、触、扣、听的临床技能并及时得到评价和提高。学生面对SP进行相关检查时,不涉及伦理问题,可以更专注于能力的学习掌握而不必担心医患关系的问题。

2.2 临床案例教学。

内、外、妇、儿科实习及见习受医院病人收治量、病种以及发病季节等因素的限制,难以让学生全部遇到大纲所规定必须掌握的病例,此时采用临床模拟病例教学,由临床专家、教师设计典型临床案例,展现病例的临床特征和特点,使学生更接近临床实际过程,并对SP进行症状、体征训练和剧本模拟训练,让SP扮演某种疾病的病人,学生在诊治的过程中,对疾病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深入的讨论,把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融会贯通。此方法不仅可以弥补临床实习及见习中病例不足的缺陷,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和巩固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

2.3 临床医学生实习前后的强化训练。

医学生要提高病史采集能力和检体手法水平必须要经过多次训练,运用SP可以保护病人资源,维护病人的权益,最大限度地减轻病人的身心痛苦,使医学生能用换位思维方式同情和理解病人;SP可以让医学生有反复操作和反馈的机会,提高医学生的检体手技水平,缓和与病人的紧张关系,避免医患纠纷;培养医学生临床思维的综合能力,强化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技能;使有效的临床实习时间得到充分利用;保证临床实践教学质量,为医学生更快的适应临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3 SP在临床技能考核评估中的应用

SP的评估作用更表现在对学生临床技能进行标准化的考核过程中。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OSCE)[3]也被称为临床多站考试(multistation clinical examination,MCE),是近十年来在国际上倍受推崇的临床技能考试方法。其由多个“站”所组成,涵盖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相关的问诊、体格检查及技能操作等内容,在OSCE中采用SP[4],

技能评估篇(7)

【关键词】 健康教育;教学;结果评价(卫生保健);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7)11-0961-05

Study of Teaching Model and Evaluation on the Life-skill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Health Promotion/MA Ying-hua,WANG Feng-qing,HU Pei-jin,et al.Institute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Peking University,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undergraduates' demands for this curriculum and further improvement recommendations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methodology and effects,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effective teaching model about life-skills education. Methods Life-skills Education and Psychology Health Promotion was designed and conducted among undergraduates in Health Science Center of Peking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to November in 2006. This course totally took 18 class hours for 9 weeks. The interactive teaching methods were used in the curriculum and forming a healthy lifestyle was emphasized for medical students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class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knowledge of life skills training. Questionnair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course to evaluate the 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skills and teaching effects on health-related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of students. Results Health-related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of the students had been remarkably changed after the course. Percentage of students learning onlin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

【Key words】 Health education;Teaching;Outcome assessment(health care);Student health services

生活技能是指个体的心理社会能力(psychosocial competence),是一个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是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且在与他人、社会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适应和积极行为的能力。199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生活技能定渝为:个体采取适应和积极的行为,有效地处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的能力,包括10种(5对)能力,即自我认识――同理能力,有效的交流――人际关系能力,处理情绪问题――缓解压力能力,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决策――解决问题能力。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是适应性强、积极向上的行为所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将使个体能有效处理、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挑战[1]。有了这些能力,人们就可以做出成熟的决定、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效地与人沟通、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与他人友好相处,并能够以一种健康、有益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人生。

自2006年起,北京大学医学部为大学生独立开设《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选修课程,课时数为18个学时,每周2个学时。该课程拟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为切入点,主要通过以学生为中心、参与式的教学形式介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技能,生活技能在行为建立与改变中的作用,如何获得这些技能和对技能的发展进行评价。通过本课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训练方法,学会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这些生活技能。

为加强大学生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社会能力,解决他们现有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减少伤害、预防心理问题发生,促进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笔者对本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估,并在教学前后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知识、态度、行为和心理社会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选修《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以下简称《课程》)的全体学生104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0名,女生54名;大二学生86名,大三学生14名,大四学生4名;临床医学学生24名,药学23名,预防医学22名,护理学14名,医学英语9名,应用医学8名,医学实验学3名,基础医学1名;上大学以前居住在城市的56名,市郊的14名,小镇的15名,乡村的18名,未回答者1人。学生平均年龄为(19.8±1.7)岁。

1.2 方法 于2006年9月至11月开设《课程》,共开展教学9周,每周2个学时,每学时50 min。

1.2.1 教学内容 主要包括个人生活方式与健康、生活技能教育概述、自我认识与同理能力训练、有效交流与人际关系能力训练、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能力训练、情绪与压力应对能力训练、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生活技能教育在烟草控制和艾滋病预防中的综合训练、引领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1.2.2 教学方式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包括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头脑风暴、游戏和活动等。

1.2.3 教学效果评估 在教学前、后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前问卷内容主要包括基本情况、关于课程选修的原因、健康相关行为和态度、情绪商问卷(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estionnaire,EIQ)[2]等几个方面;后问卷是在前问卷的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将前问卷“关于课程选修的原因”部分改为“关于课程教学效果”,其他部分与前问卷相同。2次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204份,培训前104份,培训后100份。问卷一律不记名,由学生自行填写。由教师当场发卷,当场收回。问卷是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政策、文献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学生特点自行设计。情绪商问卷共包括52个题目。得分被分成2部分,第一部分28个题目,采用4级制正向计分法,1=不是真的,2=一些时候是,3=多数时候是,4=完全是;第2部分24个题目,采用4级制负向计分法,1=不是真的,2=一些时候是,3=多数时候是,4=完全是(分别记4~1分)。每项中各级得分之和为学生该项能力得分,得分越高,表示该项能力越强。

1.3 资料整理与分析 所有问卷进行整理并统一编号,应用Epi Data 3.02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SPSS 12.0软件包进行描述性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χ2检验等。单题错答或未答者,则单题不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课程必要性认识和选修的原因

2.1.1 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 有103名学生回答了这个问题,学生认为周边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健康生活方式为作息时间不规律,晚睡熬夜 (66人,64.1%),饮食没有规律尤其是不吃早饭(64人,62.1%),上网时间长、迷恋网络游戏(56人,54.4%),吸烟喝酒(55人,53.4%),缺乏体育锻炼、极少运动(32人,31.1%),还有个别学生提到打牌、缺乏自信、自制力弱、学习压力大、性开放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1.2 教育前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的理解和选修该课程的原因 82.5%的学生在选修该课程前没有听说过“生活技能教育”这个术语,59.6%的学生从没有接受过以生活技能为基础的性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教育前对选修《课程》学生的原因进行了调查,有93.8%的学生认为对将来生活有用,为了增加知识而选修该课程;少数学生是为了得学分(5.2%)。

2.1.3 教育前后对开设该课程必要性认识的变化 学生对“是否有必要为医学生开设《课程》”教育前后的构成见表1。教育后认为非常有必要开设该课的学生比例由教育前的26.0%增加为52.0%。

2.2 教育前后健康相关态度与行为变化

2.2.1 玩电子游戏和网络时间比较 在过去的7 d里玩电子游戏和网络的时间教育前后,结果见表2。接受该课程教育后每天玩电子游戏和网络的时间3 h,4 h及以上的学生所占比例有减少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2 上网目的比较 与教育前相比,选修《课程》学生在课程结束后,其上网目的发生了变化,教育后学生查阅学习资料的比例较教育前显著增加(P

2.2.3 选修《课程》同学教育前后观点变化情况 选修《课程》学生教育前后对下列6个陈述持肯定态度和观点认可情况见表4。

2.3 学生心理社会能力 选择18 岁至25岁学生(含18岁和25岁)问卷进行分析,教育前为102份,教育后为97份。心理社会能力评分低于平均值的比例见表5。对前后均填写问卷的18 岁至25岁的89名学生进行心理社会能力总分及各种能力评分比较,结果见表5。

由表6可见,教育后除责任感和自尊心得分低于平均值的人数和比例高于教育前,其他各项得分和总得分低于平均值的人数和比例均低于教育前,而且在“有能力”、“动机”、“人际关系”、“对生活的满意程度”4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由表5可见,89名学生教育后“总分”、“好”、“有能力”、“快乐”4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教育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4 教育前后学生对“生活技能”的理解情况 对问卷开放性问题进行整理,结果表明,教育前40%的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上,认为生活技能就是基本的生活能力,如日常生活中的洗衣、做饭、购买适合可靠的商品或是挑选合适的衣物、管理物品以及理财观念、身体保健等,认为生活技能课就是劳动课,讲授生活小常识之类的知识;2%的学生将生活技能理解为谋生的能力,即生活中所需要的工作技能,专业的培养、工作需求的技能;58%的学生认为生活技能是一个人能在现代社会上生存以及适应现代生活的能力与技巧,这些能力包括独立并且顺利地应付生活中随时可能发生的事情,自我照顾、自立能力,如何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以及如何缓解压力、解决困难、挫折的能力,即沟通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这些能力能够让人们在身体、心理上健康起来,维持健康状况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有效生存,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教育后同学们对生活技能在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新的认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活技能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是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基础,是适应社会,顺利与人交往、获得和谐和美好生活的保障。(2)良好的生活技能是身体、心理、社会等良好状态的综合,尤其是心理上的健康和平衡是适应社会、实现人生目标、保持良好生活状态的重要基础。(3)人际交往能力也是生活技能的重要方面,人际交往讲究技巧,如理解他人、换位思考等。

在100份后问卷中,有92人回答修完该门课后对“生活技能教育”课程有了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他们的感想包括:从课程中领会到更多的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才是健康的,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质(30人);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等生活技巧,以及如何保持及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 (24人);学会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健康很有帮助(33人);该课的互动式教学很有意思(2人);认为该课更像生活的应急预测(1人);明白了生活技能教育及其重要性(2人)。

2.5 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

2.5.1 大学生对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课程的看法 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认为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十分必要,理由有:(1)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比较娇惯,对生活技能知识了解不多,社会生存能力相对较弱,开设这门课可以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意识地纠正日常不良习惯,培养自己健康成长。(2)现代大学生学习紧张,就业压力大,心身疾病非常显著,并且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心理发育并不成熟,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误入歧途,也无法排解生活中的各种消极因素。开展生活技能教育课,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健康生活,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3)大学生群体正逐渐步入社会,对社会适应能力及对自身的认识明显不足。良好的生活技能教育使大学生在真正步入社会的时候,能独立生存、健康发展。(4)随着性态度的开放,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有利于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在大学生中传播。

2.5.2 《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 在教育后收到的100份学生问卷中,有91人认为该课程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不健康生活方式有作用。持肯定态度学生对该课程增强心理健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该课使他们有了一个好的心态及处事方法(71人);此外,对该课的实用性也给予了肯定,尤其是对一些危害健康的不良生活方式,如吸烟、艾滋病等预防和控制方面有一定的指导作用(20人)。

2.5.3 对《课程》印象较深、较有用的内容 在收到的100份学生问卷中,有99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回答几乎一致,都是学会了一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人际交往技巧、控烟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以及如何保持心理健康等。

2.5.4 对《大学生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选修课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在收到的100份学生问卷中,有83人回答了这个问题。主要建议有:适当增加课时,使教学内容进一步丰富,有足够的时间讲解、进行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31人);增加互动,多放些影像资料(42人);请一些专家或者成功人士做专题讲座(5人);教室太大,后排听不清,应适当减少学生人数,或分小班教学(5人)。

3 讨论

3.1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活技能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卫生组织评价学校生活技能教育的作用不仅是预防儿童青少年行为和健康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且有助于提高基础教育水平和质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终生学习和维护和平,最重要的是生活技能教育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发展,使他们有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3]。

目前,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在我国尚未全面展开,但生活技能教育越来越受到学校卫生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注[4-7]。自2001年起,一些学者陆续开始了相关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多数是针对中小学校学生开展的,内容主要集中在以生活技能教育为理念的相关教育,如烟草控制教育[8]、伤害预防[9]、预防艾滋病教育[10-12]和心理健康教育[13]等,针对大学生开展的生活技能为基础的教育主要是通过与艾滋病教育结合来实现的[14-15]。因此,面向大学生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研究结果表明,有104名学生选修了“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男、女生比例均衡。选课学生的专业广泛,涉及了北京大学医学部9个专业中的8个,主要集中在大学二年级。在选课的学生中,有82.5%选修该课之前没有听说过“生活技能教育”这个术语,59.6%的学生从没有接受过“生活技能为基础的性教育/艾滋病预防教育”,说明目前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尚未广泛开展。调查表明,93.8%的学生选修该课程是因为“对将来生活有用”、“为了增加知识”,说明学生对该课程显示了很高的兴趣和期望。所有选修该课程的学生都认为在大学生中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是有必要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对开设该课程必要性的认识有了明显提高,认为“非常有必要”的比例由教育前的26.0%增加为52.0%。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2 《课程》促进了学生对生活技能的理解,其内容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研究结果表明,通过课程教育和实践,92%的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课程有了更深入、更详细的了解。他们从课程中领会到生活技能更多是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懂得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法才是健康的,更加理解生活的本质;学会了如何与人交往等生活技巧,如何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及如何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学会了一些实用的生活技能,对自己现实生活的健康很有帮助。

研究结果还表明,99% 的学生表达了对该课程的认可。91%的学生对该课程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减少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学生对生活技能教育的理解与认可与很多文献[3,8]一致。

3.3 《课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不良生活方式的发生强度 生活技能教育的理论模式是通过生活技能教育,提高心理社会能力,使儿童青少年具有良好的行为准则,进而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技能教育目前被认为是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预防问题行为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国外许多研究表明,生活技能教育有助于提高自尊和自我概念,减少抑郁、紧张和焦虑,调整情绪,预防青少年自杀以及物质滥用等危险行为[16-23] 。本研究结果表明,《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结束后,在过去的7 d里玩电子游戏和网络的时间在3 h,4 h及以上的学生明显减少;学生上网目的也发生了变化,收发电子邮件、参加BBS论坛、社区、讨论、查阅学习资料的比例有所增加,玩游戏、聊天的比例有所下降。此外,课程结束后对医生和医学生在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看法持肯定态度的学生在增加。谢海燕[26]的研究也表明,生活技能训练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预防、干预学生问题行为较好的方法。

3.4 课程教育提高了大学生情绪商得分 情绪商是一个人使自己的生活充满创造和快乐的能力,是心理社会能力的重要评价指标。了解一个人的情绪商,可以使自己的生活更快乐,并且与他人一起生活得更愉快、工作更成功。英国公共卫生部心理卫生署为公众组织编写的自我情商评价调查问卷,适合12~60岁普通人群使用[2]。此次调查的学生在18~25岁年龄段。结果表明,课程结束后学生“总分”、“好”、“有能力”、“快乐”4个方面评分均高于教育前,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4 建议

《大学生生活技能教育与心理健康促进》课程的内容、方法和作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认可,为大学生的生活技能教育提供了一定的教学参考资料。为更好地总结经验,建立大学生可行、有效的生活技能教育教学模式,笔者对今后课程改进的建议如下:(1)申请增加课时,将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增加生活技能的训练内容;(2)开展小班教学,每班最好30人左右,保证每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3)增加参与式教学方法的使用,如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广泛参与;(4)更好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增加影像资料的播放;(5)邀请一些专家或成功人士做专题演讲。

5 参考文献

[1] Division of mental health and prevention of substance abuse.Life skills education in schools.WHO/MNH/PSF/1993.Rev.2.

[2] The United Nation Children's Fund(UNICEF).Report on the regional forum on lifeskills-based education for behavior development and change,2004:6..2007-10-30.

[3] LAFROMBOISE TD,HOWARD PB. The Zuni life skills development curriculum:A collaborative approach to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m Indian Alaska Native Mental Health Series,1994,series,4:98-121.

[4] 程艳,楼超华,杨建华,等.生活技能培训对农村地区高中生性相关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影响.生殖与避孕,2006,26(4):222-226.

[5] 周雷,李枫.生活技能与预防艾滋病.中国健康教育,2003,19(6):426-427.

[6] 夏冬柏.应该重视对少年儿童进行生活技能教育.黑龙江教育,2003(1):69-70.

[7] 李慧,袁建华,徐厚宝,等.针对高危行为青少年开展生活技能教育活动的评价.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311-313.

[8] 周凯,叶广俊.学校生活技能教育在预防儿童青少年吸烟中的应用.中国学校卫生,2001,22(5):434.

[9] 郭亚文,周祖华,周月芳,等.学校生活技能培训在预防伤害中的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9):786-787.

[10]李小卫,马迎华.北京市第六十五中学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课”效果评估.中国学校卫生,2005,26(9) :750.

[11]马迎华,王超,张新,等.生活技能为基础的学校预防艾滋病专题教育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6,27(7):562-566.

[12]马迎华,季成叶.学校生活技能教育与艾滋病预防.中国校医,2004,18(4):376-378.

[13]苏华.提高生活技能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2):86-88.

[14]齐建国,马迎华,主编.高等师范院校预防艾滋病教育实验教材:预防艾滋病教育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2.

[15]陈晶琦,张立华,刘英.生活技能培训对大学生预防艾滋病知识和态度的影响.中国学校卫生,2003,24(3):223-224.

[16]School-based health living and HIV/AIDS prevention education for middle and high schools (Teachers’Guide).The Government of the Union of Myanmar Ministry of Education,Basic Education Department,2004:6.

[17]KREUTTER KL,GEWIRTZ H,DAVENNY JE,et al. Drug and alcohol prevention project for sixth graders:First-year findings.Adolescence,1991,26(102):287.

[18]SELIGMAN MEP.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A life skills programme for reducing depression in school children. Skills for Life Newsletter. WHO/MNH/ NLSL/1998.

[19]THOMPSON EA,HORN M,HERTING JR,et al. Enhancing outcomes in an indicated drug prevention program for high-risk youth. J Drug Edu,1997,27(1):19-41.

[20]CAPLAN M,WEISSBERG RP,GROBER JS,et al. Social competence promotion with inner city and suburban young adolescents:Effects on social adjustment and alcohol use. J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1992,60(1):56-63.

[21]CLAYTON,CATTARELLO,JOHNSTONE.The effectiveness of Drug Abuse Resistance Education (Project DARE) : 5-year follow-up results.Prevent Med,1996,25:307-318.

[22]BOTVIN GJ,BAKER E,DUSENBURY L,et al. Long-term follow-up results of a randomized drug abuse prevention trial in a white middle-class population. JAMA,1995,273(14):1 106-1 112.

[23]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Partners in life skills education : Conclusion from a United Nations inter-agency meeting.WHO/MNH/MHP/99.2.

[24]谢海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活技能训练结果.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6,15(1):104-10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