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11 13:25:53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1)

关键词: 安顺市 身体形态 生理机能

国民体质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未来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在全国青年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大学生的体质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未来发展战略的走向。大学生属青春发育后期;机体形态、机能、素质尚处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体质的提高有很大的潜力。国民体质的概念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和身体素质,这三个方面中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是身体素质的前提,它们的发育程度会直接影响身体素质的后期发展。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都是衡量人体生长发育水平的基本指标,它受种族、遗传、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于各大学术站的检索发现对于贵州省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的研究并不多见,也就是说对于贵州省大学生还处于一个模糊的身体素质状态。基于此,本文欲从安顺市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和生理机能两方面进行一个纵向研究,确定近年来安顺市大学生在这两个方面的发展情况,对于观察安顺市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的现状有重要的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安顺市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数理统计法:将安顺市三年来的体调数据中的身高、体重、肺活量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处理,并进行分析。

1.2.2文献综述法:利用安顺图书馆及中国知网查阅了大量的身体形态及心肺功能方面研究的论文和书籍,对于本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一定的认识。

1.2.3访谈法:对安顺市常年处在教学一线的体育教师及体质健康测试相关专家进行访谈,获取安顺市学生身体形态及生理机能的第一手资料。

1.2.4抽样调查法:安顺市内共计两所高校,一是安顺学院为普通高校,抽样总数为2013年3366人次,2014年3668人次,2015年3379人次。一是安顺市职业技术学院为职业院校,抽样总数为2013年3365人次,2014年3666人次,2016年3378人次。抽样为随机抽样,只是在每年抽样的总人数上进行基本等同控制。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的身体形态发展现状

2.1.1安顺市大学生身高情况分析:身高是反映人体骨骼生长发育和人体纵向高度的指标,是准确评价生长水平、发育特征和生长速度的重要指标。安顺市近三年来大学生的身高情况按照性别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由表1可以看出,2013年安顺市大学男生的平均身高在168.54厘米左右,女生的平均身高在157.23厘米左右;2014年男生平均身高在169.36厘米左右,女生身高在157.67左右;2015年男生平均身高在168.78厘米左右,女生平均身高在157.32厘米左右。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男女生的身高并没有太大变化,男生总体平均身高为168厘米左右,而女生的总体平均身高则在157厘米左右。只从平均数与标准差的数据并不能充分说明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的身高差异性不大,基于此对于三年来的身高数据进行了两两的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得到2013年与2014年男女总体平均身高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也就是说2014年总体平均身高要显著高于2013年;2014年与2015年男女总体平均身高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即2014年的身高也高于2015年;2013年与2015年的男女总体平均身高却无显著性差异,即两年的身高均值可认为是相等的。那么最终的结论是三年中2014年安顺市大学生的总体身高是最高的,三年总体发展趋势是略有升高再降低。

2.1.2安顺市三年来大学生体重情况分析:体重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的重量总和,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骨骼、肌肉、体脂肪和内脏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是最易变化和最活跃的身体形态指标。安顺市近三年来大学生的身高情况按照性别进行分析,基本情况如下:

表3显示,2013年安顺市大学男生的平均体重为59.632公斤,女生的平均体重为48.878公斤;2014年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0.520公斤,女生的平均体重为49.777公斤;2015年男生的平均体重为60.549公斤,女生平均体重为51.143公斤。安顺市大学生近三年来体重情况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体现为一种逐年增加的均势,虽然幅度不是很大,但还是在增加。为了确保这一结论的可靠性,本文依然对于三年的情况进行两两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下:

由上表4中可以看出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的体重数据两两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由此可以断定安顺市大学生的总体身高在逐年增加,但是增加幅度并不是很大。

2.1.3安顺市大学生三年来的BMI指数情况分析:BMI指数是与体内脂肪总量密切相关的指标,该指标考虑了体重和身高两个因素,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BMI指数的公式是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它在中国的取值范围是18.5至23.9为正常,小于18.5则为偏瘦,大于23.9即为超重或者肥胖。根据安顺市大学生的身高体重数据的平均值,我们对于安顺市大学生的体型做个初步的判断。详见表5:

由表5可知:2013年安顺市大学男生的平均BMI指数为20.9547,标准差为2.52,女生的平均BMI指数为19.7716,标准差为1.87;2014年男生的平均BMI指数为21.0627,标准差为2.39,女生的平均BMI指数为20.0133,标准差为2.01;2015年男生的平均BMI指数为21.2295,标准差为4.15,女生的平均BMI指数为20.6631,标准差为5.26。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安顺市大多数大学生的BMI指数还是处在正常范围内的,也就是说安顺市大学生大多数人的身体形态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将平均数和标准差的上下限分别求出的话,就可以发现还是有一部分学生是处在正常范围之外的,具体情况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2013年、2014年、2015年偏瘦的人数分别是1222人、1291人和1309人,分别占当年抽样总人数的18.1%、17.6%、19.4%;而偏胖的人数分别是350人、497人、573人,分别占当年总人数的5.2%、6.8%、8.5%。也就是说从横向上讲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偏瘦的比重都远远大于偏胖的比重,而纵向比较下来,2013年至2015年偏瘦的人数百分比是处于一个下降又回升的状态,而偏胖的人数百分虽然总体较小但却是逐年递增。

2.2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的心肺机能发展现状及分析

2.2.1安顺市三年来大学生肺活量基本情况分析:肺活量是反映人体生长发育的最重要的机能指标,因为人体的各器官、系统、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机体只有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而肺活量则直接反映了人体肺的携带氧的能力。安顺市大学生三年来的肺活量水平情况按性别分类见表7:

由表7可以看出,2013年安顺市大学男生的平均肺活量在3814.58厘米左右,女生的平均肺活量在2588.95厘米左右;2014年男生平均肺活量在3961.38厘米左右,女生肺活量在2813.03左右;2015年男生平均肺活量在3786.65厘米左右,女生平均肺活量在2645.45厘米左右。结论暂定为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男女生的肺活量并没有太大变化,男生总体平均肺活量为3857.92ML左右,而女生的总体平均肺活量则在2685.74ML左右。为了验证上述观点的可靠性,对于三年来的肺活量数据进行两两的独立样本T检验,其结果如表8所示:

从表8可知2013年与2014年男女总体平均肺活量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也就是说2014年总体平均肺活量要显著高于2013年;2014年与2015年男女总体平均肺活量也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即2014年的肺活量也高于2015年;2013年与2015年的男女总体平均肺活量却无显著性差异,即两年的肺活量均值可认为是相等的。那么最终的结论是三年中2014年安顺市大学生的总体肺活量是最高的,其发展趋势是略有升高再降低。

2.2.2安顺市三年来大学生肺活量体重指数基本情况分析:肺活量体重指数是指人体自身的肺活量与体重的比值。由定义可见,一个人的肺活量好坏并不单纯的取决于肺活量本身数值的高低,而是与其体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基于此,对于安顺市大学生肺活量的评价也必须考虑到这一点,详细情况见下表9:

根据《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大学生男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及格成绩为不小于55,而大学女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及格成绩为不小于43。那么根据表9,我们可以看出安顺市大部分大学生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的平均水平是在及格线以上的,这证明安顺市大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肺活量是合格的,不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但是如果将上表中数值的下限求出,就会发现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还是有处在及格线以下的学生。具体情况见表10:

由表10可以看出,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每一年都存在一部分人肺活量体重指数没能达到国家要求的最低线,具体百分比分别是2013年18.1%,2014年17.6%,2015年最高达到了19.4%。其变化规律是降低再反弹升高。

3.结语

3.1近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身高男生平均水平在168.91厘米左右,女生平均身高在157.41左右,并且在2014年时安顺大学生的身高有显著性提高,但是到了2015年又呈现降低趋势。

3.2近三年安顺市大学生体重男生平均水平在60.239公斤左右,女生平均身高在49.934公斤左右,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之后发现,三年来安顺市大学生的平均体重每一年有都有显著性增加。

3.3近三年安顺市大学生的BMI指数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身体形态还是正常的,但是每年依然有部分学生身体形态偏瘦或偏胖,其中偏瘦人数的发展趋势短时间内有所下降又再次升高,而偏胖人数却是在逐年增加,同时偏瘦的人数要远远超出偏胖的人数。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2)

关键词:人才需求人才培养 正三角形结构 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如果说前几年我国政府对此问题还有些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羞羞答答的话,那么,今年则是不得不老老实实、真真切切、开诚布公地宣布,今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达699万之多(实际恐怕已_破700万)。且因全球包括国内经济下滑等因素影响,全社会招工,用工人数相应减少,主流媒体已大胆预言,今年大学生就业恐成最难一年。更有甚者指出,目前中国状况,大学生就业没有最难,只有更难,这决非耸人听闻。显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全社会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究其原因,尽管多样复杂,但笔者认为,我国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失衡是其重要因素,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与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结构的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之间的失衡。所谓“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就是说社会对高,中,低级人才的需求如一个正三角形样,是呈递态势,对高级人才的需求永远是少数,而对低级人才需求永远是多数;所谓“人才培养的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 就是说我国大学生数已等于或超过职校生数,如同一个正方形上边和底边或一个倒三角形-样,高、中、低人才培养不是呈递态势,而是递减态势。大学生数等于或多于了职校生数,因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就是一种必然。笔者愿就其观点与全社会人士进行共同探讨。

一、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

1、全社会总体人才需求的结构

现代管理学认为:全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正态分布,应为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之比分别为1:8:64. 也就是呈一个正三角形结构分布,在三角形顶端是决策层(包括政府、企~业单位领导、民企老总等所谓“老板阶层”);三角形中上部分为管理层(包括各单位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等所谓“白领阶层”); 三角形中下底边部分为执行层(包括以一般技能操作为主的普通员工,即所谓“篮领阶层”)。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老板阶层”和“白领阶层” 只是少数人, 而需求最大的是“篮领阶层”。 这是全社会总体人才需求的正常结构。

2、各行业人才需求的结构

上面我们对总体人才需求结构进行了分析是呈正三角形结构, 现在我们再从各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分析, 也一样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 无论是从一产业的农业, 二产业的工业, 三产业的服务业各产业状况看, 还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单位看,从~管理的人员及领导人员都是少数, 而从~具体执行命令和操作的人员才是多数, 这是显而易见的~实。

3、 不同时代人才需求的结构

人类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 进步、变迁, 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内容和要求肯定会随之不断提高变化。 但无论怎么变化发展,全社会对精英人才的认定和需求,能进入“白领阶层” 的人都只可能是少数。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 有一定技能甚至只要会识字恐怕就能称“精英”,进入“白领阶层” 了; 近代以来, 在大学生人数很少的时代, 只要有个大学文凭也能称“精英”,当然就该进入“白领阶层”; 当代特别是我国实行大学扩招以后, 大学生人数成倍加, 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时代, 仅凭一张大学文凭就可称 “精英”,就当然该进入“白领阶层”, 显然是不够的。由此可见,什么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总是呈正三角形结构,这是永恒不变的。

三、目前我国人才培养的现状

1、大学生人数加的现状

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我国澳甏笱生数常年保持在20万人左右,只占当年全社会招用工人数的5%。 自1998年我国实行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上升,且升幅惊人。2001年就猛到115万,2005年340万,到今年至699万(实际可能已突破700万),是扩招前20万的35倍,约占今年全社会招工人数的60-70%。就是研究生毕业人数也多达近50万,也是扩招前大学生总数的2.5倍。仅管全社会人口总数在加,整体文化程度也在提高,但大学生人数无论是总数还是占比都太高,都远远超过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速度。

2、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的失衡

从上面数据不难看出,我国大学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猛,与职校生比例和全社会对各级人才的需求已严失衡。扩招前我国大学生,职校生培养计划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基本相适应,职校生人数远多于大学生数,是与社会对各级人才需求大至相当的,都呈一个正三角形结构,因而当时没发生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而现在的状况,则是大学生数已明显超出职校生数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数,即人才培养结构已不是正三角形 ,而是正方形或倒三角形结构,即高端大学生培养数与低端的职校生数相等或大于的状况,自然就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正三角形结构严重不符,因而出现较多大学生不能实现理想就业,就是顺理成章的~。如果这种结构失衡现象得不到纠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只会愈演愈烈,真的就是“]有最难,只有更难” 了。

以上观点,愿与社会各界人士讨论。

参考文献:

[1] 张放平《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大专业结构调整》 《中国高等教育2008z1{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3)

197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蒙•库兹涅茨在其《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指出:考虑到人均的工作时间和物质资本投入增长有限,劳动力质量和资本质量的改进是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而劳动力和资本质量的改进与知识、科技的快速增长相关联,现代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会不断出现各种新的生产部门,这些新部门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科技,以及与科技相关的各种工艺技术革新和创造发明。他认为:知识和科技大量应用与产业结构的转换以及与生产率提高之间的联系,可以分两步来讨论,一是新知识和技术革新的大规模应用虽然不是充足的条件,却是必要条件。因为只有新知识和技术革新才有可能带来更多的人均产值,并从而为生产新知识的投资提供额外的资源。二是现有的知识,不论其是否已在技术革新中被广泛应用,而科学本身的积累与经济增长之间也有联系。高等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知识传承和创新、发展科学技术文化,自然包括总结生产过程中新的知识和经验,这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知识传承与创新在产业结构转换、进而在经济增长中的能动作用。因此,西蒙•库兹涅茨的理论为研究大学生这一掌握知识的群体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依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不少沿着西蒙•库兹涅茨关于知识和科技应用与产业结构转换与生产率提高间的关系理论予以拓展。学者们多是从三次产业的角度分析产业结构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并基于产业层面进行总量分析,揭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障碍,并提出支持和发展第三产业等建议。但细化到产业中各行业的分析则较少。而三次产业中的各个行业均有很强的“异质性”和“动态性”,这对其就业吸纳能力具有重大影响,部分行业最终的就业状况甚至会与政策期望相悖(王孝成,于津平,2010)。田永坡(2007)认为,对处于转型期、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而言,劳动力市场结构、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就业偏好结构、劳动力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不均衡是一个显著特点。因此,从结构角度来研究中国的大学生就业总量失衡问题,得出更具说服力的结论,对中国的现实来说也更具指导意义。张晓旭(2007)则使用偏离—份额方法分析了中国1978~1992年和1993~2005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增长与就业变化的动态,认为对于就业增长而言,产业结构因素起到了主导影响。李彬(2009)运用因素分析法,比较分析了行业构成变化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指出大学生在不同行业中具有不同的就业特征,大学毕业生供给总量与结构受产业结构转换质量的制约。赵杨等(2010)从产业结构与行业结构两个层次,研究其与城镇单位就业人员行业结构之间的关联性,认为就提高产(行)业的增加值总量来提升就业水平而言,第三产业优于第二产业;建筑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三个行业具有很强的就业发展潜力;而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三个就业的支柱行业尽管就业潜力有限,但应巩固、维持其目前的就业规模。谭洁等(2012)通过对18个行业2003~2010年的增加值及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两个基础数据的变动趋势及相关性分析后,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此外,以往研究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多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以下简称《年鉴》),以及由其衍生的《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等。但2011年9月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11》(以下简称《年鉴2011》),对以往年度的增加值数据进行了修正,部分数据修正幅度较大。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把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全面分析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量化比较不同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而展开我国近年部分行业发展与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以期为制定更为可行的行业就业政策,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同时推动大学生充分就业,并实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分析

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探究我国各行业在近年的结构变迁过程中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程度,更准确地说,是探究它们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变迁历程及当前状态,以确定出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行业。二是考察吸纳大学生人数较多行业的行业增加值变动与其对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动之间的关联,以判定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三是从提升相关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是否给予或给予什么样的行业发展扶持政策。2003起,我国制订了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其后,《年鉴》以及《劳动统计年鉴》据此将从业人员按照不同的行业划分为20个,并围绕行业展开的各类统计均采用该口径。此外,由于统计数据的延后性,部分行业2011年度的数据缺失②。鉴于此,为统一口径,本文将研究数据的时段界定为2003~2010年之间。研究我国近年大学生行业就业结构,首先要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总量”角度,找出那些对大学生需求量较多的行业,这部分将根据对2003~2010年我国不同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就业比重的行业分布来展开。然后再从就业需求的“吸纳效率”角度,找出那些尽管总量方面对大学生需求相对较少,但从业人员中大学生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三是进一步考察上述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吸纳效率”两个指标的历年变动趋势,并综合三方面的研究结果,确定对大学生就业有重要意义的关键行业。

(一)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总量分析③

鉴于历年《统计年鉴》均无各行业每年新吸纳的大学生就业人数这个“增量指标”,而只有某一学历层次的大学生在某行业中的就业人数占同年该学历层次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的统计,所以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总量。为了更好地加以区分,本文将20个行业按照其吸纳大学专科、本科、研究生④总量的高低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5%以上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将占有全部某学历层次2%~5%(含)的行业定义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2%以下的定义为“吸纳大学生较少的行业”。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学历层次大学生2003~2010年在各行业中的城镇单位⑤⑥就业比重的分布状况整理如表1所示。鉴于吸纳大学生总量很少,本文剔除了农林牧渔业,采矿业,房地产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住宿和餐饮业,国际组织等7个行业。从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角度而言,确定了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制造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6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较多的行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7个行业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共计13个行业参与后续分析。

(二)我国近年大学生就业行业吸纳效率分析⑦

考虑到各行业吸纳大学生的数量与行业的发展规模关系紧密,但并不是每个行业的人才需求都与大学生的能力素质结构契合,如果除了以“吸纳总量”来衡量行业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还需要考虑13个主要行业中,那些总体就业人数较少、但行业内就业的大学生所占该行业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具备更高“吸纳效率”的行业。因为,在同等增加行业就业人员总量的情况下,这些行业比那些大学生就业的存量高但吸纳效率低的行业能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因此,研究某行业对大学生的吸纳能力,不仅要注重“总量分析”,也要注重“效率分析”。同样,根据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大学生2003~2010年在上述13个行业中的平均就业比重整理如表2所示。由表2可见,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4个行业不仅在吸纳总量方面排在各行业前列,同时对大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科研、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个行业尽管在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行业”,但具备较高的就业吸纳效率,因而也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制造业尽管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但考虑到其在大学生就业的吸纳总量方面平均位居第3位,故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保留。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尽管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为“吸纳大学生一般的行业”,同时仅具备较低的就业吸纳效率,其是否属于对大学生就业较有贡献的行业,还需进一步的验证。而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与邮政业,建筑业3个行业在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方面尚可,但就业吸纳效率很低,因此在后继的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我国部分行业近年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的趋势分析⑧

通过各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在“吸纳总量”与“吸纳效率”两方面的分析,找出了就业吸纳能力较强的10个目标行业,主要是基于其2003~2010年8年间的相关数据的均值,并未考虑8年间(尤其是近年)上述行业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变动规律,而该因素对确定未来大学生就业的关键行业也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将继续考察上述目标行业中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3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总量与效率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以进一步验证上文的结论。(1)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由图1可见,在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8年间整体呈不规则的波动下降态势,尤其是专科层面,2007年以来的下降趋势比较明显。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持续下降,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自2007年以来有持续上升趋势,呈现出学历的“高端化”。(2)租赁和商务服务行业由图2可见,在租赁与商务服务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本、研两个学历层次8年间总体是呈不规则的波动上升态势,而专科层面在2004年出现一个高峰后2005年之后基本呈现稳定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研三个学历层次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专科层面所占比重比较稳定,本科层面稳中有升,已逐步接近专科所占比重;研究生层面呈不规律波动。(3)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行业由图3可见,在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业中,从就业吸纳总量角度而言,专科层面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而本科层面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研究生层面波动比较剧烈,但自2007年起呈比较明显的持续下降态势。从就业吸纳效率角度而言,专、本两个学历层次及合计比重8年间总体呈稳中有升态势,其中,研究生自2006年开始逐渐下降。(4)小结根据上述趋势分析结论,租赁与商务服务业八年来对大学生各学历层次就业无论是从吸纳总量还是从吸纳效率指标都呈不同形态的上升趋势,即意味着其对大学生的就业吸纳能力总体不断增强,因而,可将其保留在“关键行业”之列。而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与供应2个行业对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吸纳总量指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就业吸纳效率指标也未出现一致的、明显的上升趋势,因而在后继研究中予以剔除。

三、近年8个关键行业发展与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关联性分析⑨

在确定了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吸纳能力的8个关键行业后,着重考察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各行业整体增加值的绝对数量与所占比重来衡量各行业的发展状况与大学生就业的关联。为此,先探究前者的变化对后者是否产生影响,进而揭示这种影响的程度,最终从提升关键行业对大学生就业吸纳能力的角度,探讨这些行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因此,首先应确定行业的增加值数量与该行业大学生就业数量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考虑到某个行业无论在增加值规模还是在就业人员总量方面均不可能无限制地扩张,均存在投入的边际效用递减问题,故从增加值角度出发,要分析某个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实际上应该分析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与“增量(边际)吸纳能力”两部分构成。前者指某年度该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要的就业人数,可用“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指标来反映。该指标实质上是一个以绝对数量反映行业大学生就业密集程度的指标,与所属行业的自身特性(如生产方式,技术、资本、人力的密集程度)密切相关。后者指该行业某年度新增增加值比例所引致的就业比重变化,也就是“就业弹性”的概念。最终,在对重点行业从增加值角度出发的“就业存量吸纳能力”与“就业增量(边际)吸纳能力”进行考察之后,就可以确定哪些行业的发展会有效吸纳大学生的就业,从而找出二者之间的关联。但出于数据可得性、适用性的限制,本文仅讨论“就业存量吸纳能力”。

(一)相关性分析

由于数据采集所限,本文只能选取8个行业按当年价格计算⑩的2004~2010年7年间的增加值与其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輯訛輥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得出的结论如表3。由表3可见,本文所确定的8个关键行业的增加值与城镇单位大学生的就业人数七年来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均通过了检验輰訛輥,这说明这些行业增加值的变化将会对大学生就业有着较明显的影响,但具体的影响程度尚需进一步分析。

(二)行业单位增加值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分析

金碚等(2010)、周伟(2010)在研究中使用了劳动生产率的倒数—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来衡量不同产(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的大小。本文也采用该指标来计算某行业创造每亿元增加值所需要的城镇单位大学生就业人数。该指标并非像就业弹性系数那样是两个“增量”比率指标之间的比值,而是某一年度增加值与就业人数两个“存量”数量指标之间的比值,能更直观、全面地反映其就业的“存量吸纳能力”。从该指标各行业自身的纵向变化来看,2004~2010年七年来,8个行业单位增加值就业人数均呈下降趋势,除了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005年、2006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2009年、2010年该指标上升外,其余6个行业及这两个行业的其余阶段,均呈持续下降态势。这充分说明近年来科技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了各行业的劳动效率与生产力水平;同时,资本深化对于劳动力的“挤出效应”大于“补偿效应”,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也是如此。从该指标各行业的同年度的横向对比来看,2004年~2010年七年来,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4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较高数量的大学生就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个行业创造单位增加值需要吸纳就业的大学生数量就相对少很多;而制造业创造单位增加值所需吸纳的大学生则稳定在较低的水平上。

四、基本结论与研究局限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4)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小结;师生互动;形式多样

课堂小结是一节课的最后组成部分。做好课堂小结,能够有效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但是,大部分初中数学教师为了按时完成教学计划,总是会直接跳过课堂小结,恨不得将每一分每一秒都用来传授新知,甚至下课铃声响起还在继续讲授新知,这种忽视初中生真实接受知识的方式会让很多初中生感到十分疲惫,也让他们对数学课堂产生反感心理。因此,笔者认为,每一个数学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该留出时间进行课堂小结,总结本堂课的教学效果、知识内容与容量、学生的变化等,让初中生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是系统的、有条理的。下面笔者从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两个层面,讨论初中数学课堂小结的有效做法。

一、加强师生双方的互动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转变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交流方式。大部分教师都在数学课堂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并且时常倾听学生的想法与交流,但是师生之间的互动被局限在了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大部分情况下,课堂小结依然是以教师来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为主的,这就让很多初中生认为课堂小结与他们无关。但实际上,课堂小结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以及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进步,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要评价对象,整个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堂小结中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保证学生能够参与到小结之中,这能让初中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也能更好地帮助他们继续学习。

在“全等三角形”一课中,我让学生亲自参与了课堂小结,他们需要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自己的学习态度以及自己的学习收获进行总结。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在全体学生的说明与补充下,学生将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概念以及性质进行了全面总结。然后,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有的学生说:“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全等形,只是我们总说这两个图形是一样的,从来没有从数学的角度来想过这问题。原来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有的学生说:“全等三角形就是形状、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图形,他们能够完全重合。”学生的总结结束之后,我先提出几个问题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我利用投影仪,让学生观看了三组图形,一组是大小不同、形状相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不同的图形;一组是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图形。学生对这三组图形的判断正误,便可以直接反央出他们对本课新知的掌握程度。然后,我再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了总结,着重表扬了在课堂中积极提问、回答问题的学生,鼓励参与度较小的学生能够变得更加主动,使用正确的教学语言,即含有一定激励性。

二、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

很多教师认为,课堂小结就是用语言总结出本课的知识,但实际上,课堂小结的形式是十分多样的,只要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方法都是有效的。而如果教师一味地单一地总结课堂知识,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为很多学生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感,即便他们在探究数学知识的时候,学习热情十分高涨,但由于对课堂小结没有期待,所以他们会完全忽视课堂小结。谢榛曾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应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此,教师应该要设计多样的、有趣的课堂小结活动,使得数学课给学生意犹未尽之感。在“等腰三角形”一课的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利用学具与测量工具,亲自动手制作了等腰三角形,通过他们的几何制作结果来判断他们对等腰三角形的认识;在“平方根”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计算比赛,即为学生提供一组方程算式,让学生进行计算,计算速度最快的学生可以积一分,学生在这个比赛的竞争氛围下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学习状态。总体来说,我会根据初中生的学习状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保证课堂小结是有趣的、有效的。

总之,课堂小结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在课堂小结中,教师要注意让初中生真正参与进来,保证学生对课堂小结有着高度的积极性,这是优化课堂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设计多种形式的课堂小结,使初中生能够对课堂小结活动保持期待与愉悦感,从而使初中数学课堂的每时每刻都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参考文献: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5)

    [关键词] 旅游人力资源旅游教育纵横分析优劣势

    一、西安旅游从业人员分析

    1.从业人员的纵向分析

    据统计,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国际旅游从业人员总数达22691人,比1988年增长了近乎一倍,年平均增长4.9%1)。其中星级饭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分别占总从业人员的58.2%、20.8%和2.5%,合计占行业人员总数81.5%,为旅游行业人员流向最集中的部分。西安旅游人才主要来源于基层、院校毕业生或外系统进入。从总体上看,西安旅游人力资源已有一定的规模,从纵向分析, 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见图)。

    1978年~1988年,西安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增长迅速,其中1986年~1988年年增长率竟达41%。从业人员总体规模快速扩张与改革开放后西安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密切相关,是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西安旅游经济发展的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崛起时期相呼应。

    1989年~1998年,西安国际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处于波动性缓慢增长期,年增长率仅有1%。受1989年国内政治风波影响,西安入境旅游业该年跌入低谷,从业人员也相应缩减。到1990年,旅游经济有所恢复,从业人员也相应增长,但直到1992年还保持着低水平的增长态势。1992年~1998年之间,从业人员数量波动大,总数下降趋势明显,年均下降8.4%,这与这一时期西安旅游业处于内部结构调整和产业素质提高有关。由于1995年亚洲金融危机和1998年国内水灾的影响,入境旅游业有所回落,这两年从业人员总量也分别下降到1992年后历史最低水平。

    1998年~2002年,从业人数由12868人增长到22691人,年平均增长15.2%,增长速度较快,这与西安入境旅游高速发展时期基本一致.旅游经济快速发展,自然导致从业人员的迅速扩张。这一段旅行社、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发展趋势也与总人数变化态势相吻合,规模扩张快。

    2.从业人员的横向比较

    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1988年~2002年年增长率4.9%,而北京、广州和昆明分别为6.4%、14.5%和15.6%,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最低。相应地西安入境旅游人数年增长率为5.2%,入境旅游收入年递增13%,在四个城市中,西安增长率也最低。而且从2002年从业人员总量比较来看,北京为西安的7.5倍、广州更为18.6倍;就是国际旅游业略逊于西安的昆明,其从业人员总数也是西安的1.1倍多。这说明西安入境旅游业从业人员总量不足,已经影响到西安入境旅游业持续发展。从2002年从业人员行业结构来看,西安星级饭店从业人员在其总从业人员中所占比重高于广州,而低于其它两个城市;西安旅行社从业人员所占比例高于北京、广州,而低于昆明;景点(区)管理人员所占比重高于广州,低于其他两个城市;车船公司从业人员所占比例低于北京、广州,仅高于昆明。若从与行业规模成比例要求,西安国际旅游从业人员中星级饭店从业人员、景点(区)管理人员和旅游交通从业人员明显偏少,需要补充。

    3.旅游人才供给存在的问题

    从西安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来看,旅游人力资源存在以下问题:

    (1)层次不合理。现有旅游从业人员中不少是近年从院校毕业的学生,整个旅游从业人员年龄结构偏轻、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业人员总体学历偏低、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职称低、中高级人才严重不足。对西安主要旅游部门抽样调查显示,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平均不足20%,高中(含中专)及以下学历占到80%以上。要赶上发达地区旅游行业人才学历结构目标,专科学历以上者为30%,其中大学本科学历者15%、研究生学历者5%,显然还有很大差距。

    (2)专业结构不理想。从专业构成看,多数从业人员非旅游科班出身,而是半路出家,没有受到系统规范的专业教育或培训。据抽样调查显示,旅游饭店和旅行社的总经理级管理人员分别仅有30%和20%的人所学专业为“旅游类”或“外语类”专业。行业大多数管理人员岗位与所学专业不一致,他们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技能主要来自长期实践的积累,较少来自学校的系统培养。这就使管理上不可避免带有一定从经验出发的痕迹,制约了行业总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4.旅游人才需求分析

    据国际经验,人均产值达到1000美元,该国旅游业将会旺盛发展,2003年我国已跨入这一行列。且国内居民收入的前景进一步看好,闲暇时间的增多和消费意识的变化,西安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将难以限量。其在今后5年内的发展速度,将会超过渐近成熟期的西安入境旅游业,其在整个旅游业总产值中所占份额,也将出现越来越数倍于入境旅游业的局面。因此,尽管人员需求具有动态性、多样性,但可以肯定,从业人员增长主要出现在国内旅游业领域,入境旅游和处于起步阶段的出境旅游因对外开放,从业人员会有一定量的涨幅,但主要表现为原有从业人员的流动。

    从行业结构看,旅行社人员数量相对饱和,主要是素质的提高,缺的是中高层次人才。饭店由于员工流失率高,加之基数大,所以仍是旅游行业的增员大户,尤其是本科层次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和特种技术人才,高素质服务人员也有相当数量的需求。新兴旅游业态专业人才,如旅游信息管理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大型会展管理服务人才,休闲度假项目策划服务人才等则十分缺乏。

    从地区需求结构看,西安市区的中、低档旅游人才及一般的服务人员相对饱和,高级管理、特种人才还有一定市场缺口。郊区尤其是郊县科班出身的旅游人才缺口很大,旅游人才缺乏在空间上主要表现在基层单位和条件较差地区紧缺。

    二、西安旅游教育发展与人才供给

    1.纵向过程分析

    西安旅游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纵观发展历程呈现如下特征:

    (1)西安旅游教育的整体规模日趋稳定,单体规模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初,西安旅游职业学校成立,国家旅游局投资与西安两所大学共建旅游专业,揭开了西安旅游院校教育规范化发展的序幕.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从中等职业教育、专科(高职)、本科到研究生教育四个层次,具有一定规模的旅游教育体系。据统计,到2002年底,共有旅游院校17所,其中高校7所,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10所,与1989年持平,趋于稳定。2002年每校平均在校生比1989年增长了370%,远远高于旅游院校总量的增长速度21.4%,可见,总体规模扩张趋慢,单个旅游院校的规模发展较快,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旅游院校综合实力的增强。

    (2)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变化趋势与在校职专生、大学生总数变化态势高度一致,尤其是前两者,均随年代呈波浪形增长。原因是在大部分时间内,在校的职专生在总数中所占比例大于50%,有时甚至接近80%,所以二者发展的共性更大一点。高校扩招之后,职专生源数量下降,加之旅游服务业吸引力越来越弱,学校虽多方努力,但随着高校扩招的继续,抑制不了下降趋势,在2002年职专在校生大幅回落,高校在校生大幅上升,二者持平。三者前期发展趋势的统一是我国计划体制下教育政策高度一致的产物。

    (3)旅游专业学生总数、大学生和职专生数变化明显带有阶段性,基本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吻合,尤其与客流量的变化相吻合,仅涨落略滞后于旅游经济的发展。

    ①缓慢发展时期(1989年~1994年)。1988年西安旅游教育已初步形成体系,有三所大学的旅游系承担全省旅游行业高层次的教育培训和国家旅游局及西北地区的旅游培训任务。旅游院校由14个减为6个,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缩减了8个,总体规模缩小。虽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数有所增长,但年增长率只有5.1%。因西安旅游业这一段处于非常规发展时期,处于低级开发阶段,需要从业人员少。

    ②波动性增长时期(1995年~1999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由6个增长为9个,高校因合并数目减少了3个,职专校数增长了6个。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突破5000人,年增长率为15.5%。这一段主要是中等职业学校扩展较快,而高校在这一段无论总体还是单体规模均处于停滞不前的地步。高校在校学生数下降,但由于其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小,总量仍保持较快增长趋势。因为总体上这一段国内旅游业发展迅速,从业人员需求量增长,职专生主要就业于此领域,所以发展快;国际旅游处于调整提高阶段,业内竞争激烈,对人员素质要求提高,数量需求稳定。高校生主要就业于国际旅游业,因其发展趋缓,在校大学生数也处于停滞不前状态。

    ③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2002年)。旅游院校总体趋于稳定,而在校学生数量增长迅速,年增长率为26.3%,呈直线上升趋势,尤其是高校在校生增长较快。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因高校扩招生源锐减反而在2001年大幅下降。从1999年开始高校生连续3年猛增,到2002年在校学生数量在总人数中所占比例与职专生平分秋色。主要是这一段国际国内旅游均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对从业人员的数量和素质要求提高,加之国家重视旅游教育、高校扩招等因素,使得其飞速发展。

    (4)旅游教育存在的问题。由于西安旅游院校中不少是转轨而来,对旅游行业了解有限,对行业人才需求把握不准,专业教育难免会出现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本科教育“理论化”,专科教育“本科化”,职业教育“普教化”,使得毕业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差,不符合行业用人要求。企业员工教育培训的内部结构比例不协调,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培训,轻实际操作培训;重业务培训,轻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等现象。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西安旅游业的持续发展。

    从层次结构看, 随着大学扩招,职专学校生源萎缩,西安旅游教育结构在2002年略显不协调,处于塔尖的研究生比例过低,处于塔底的职中、高职生比例也有缩小趋势,不符合旅游业人才需求“金字塔”型的合理结构。能招收旅游博士生的高校仅有一所, 每年仅招几名学生;招硕士生的虽有4所,但每年招生总数也只有近30人,旅游专业研究生教育远不能满足旅游大发展对中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由于高校扩招,旅游本科生的供给相对宽裕,加之本科旅游教育高度集中在旅游管理、导游专业,特别是民办院校均以旅游自学考试专业为方向,专业同质现象严重,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而开设旅游规划、饭店工程、会展专业的院校很少,电子商务更是空白,人才缺乏。高职、旅游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相对多元化,但因生源数量和质量逐年下降,高职毕业生相对紧缺,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可以说西安旅游教育供给是两头不足,中间饱和,甚至在一定时间内还存在结构性过剩。

    2.旅游教育横向比较

    (1)整体规模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来比较,截至2002年底,西安市共有旅游院校17所,而北京市拥有旅游院校多达105所、广州50所。西安旅游院校总数与昆明市持平,在四大城市中最少。从最能反映整体规模水平的在校学生总量来看,2002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1.1万人,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量最多,是西安5.5倍;广州近乎西安的2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仅高于昆明。可见,西安旅游教育整体规模适中,与西安入境旅游业在四城市中所处地位相当。

    (2)发展速度比较。从旅游院校总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院校总数增加了11所,约每年增加一所;而北京院校总数约每年增加4所,广州约每年递增两所,就是昆明市旅游院校总量发展速度也高于西安,西安旅游院校总数的增长速度是四个城市中最慢的,但西安高校数量增长超过了北京,职校数量发展速度也高于昆明市。

    从学生数量增长来看,12年间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8.6倍,其中高校生增长了13.1倍,是职校生增长倍数2倍多;而北京市在校学生总数增长了3.6倍;广州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数增长3.4倍;昆明市在校学生总量增长了7倍。西安旅游专业在校学生总量增长速度高于其他三个城市;西安旅游专业高校生总数增长率仅次于昆明,而远远高于北京和广州。旅游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发展方面,西安也是高于其他三个城市,其中昆明增长最慢,这表明西安旅游教育发展速度较快。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6)

2015年江苏高考已经结束,但是高考后我们高三数学老师的思考则不可能停止.虽然总体学生的高考成绩还算令人满意,但一年高三复习的有效性不得不令人思考.在高考中一部分学生对于遇到一些新题方寸大乱,遇到繁长的应用题审题如此吃力,遇到计算量大的解析几何早早放弃,从而高考成绩一落千丈.我们的老师在高三复习中给学生做了千道题,归纳了百种题型和方法,却忘记了高考考的是学生的基础和思维,让学生成了题海的奴隶.所以高考中思考我们高三复习怎样才是行之有效的,能让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我觉得至少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的高三课堂要重视学生的思维,不仅仅是教给学生数学解题的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重要的数学思想.在复习课本公式定理的时候不应该把结论一带而过,让学生死背结论去应用,还是应该带着学生一起复习定理公式的推导过程,从而复习了重要的数学方法和思想.例如等差等比数列求和公式的推导就复习了倒序相加和错位相减法.在复习基本知识的时候可以让学[JP2]生自己整理出一章的知识结构图和用到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高三的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形式热闹的探究讨论课不可能是主流课堂,数学的本质在于思维,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的提出,哪怕教室鸦雀无声,[JP]学生的思维也是积极的,收获也是很大的.若学生仍无法解答,老师再在他们思考的基础上予以启发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自然得到提高.求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最值,要让学生联想函数问题,数列的定义域是什么,它和二次函数的最值一样吗?给出一个不等式:f(x)=xcosx ,x∈(-[SX(]π[]2[SX)],[SX(]π[]2[SX)]),则f(3x-2)

高三复习离不开解题,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自然是重中之重.可是,如果我们老师课堂上只是教给学生如何读题、析题、解大量的题,就能让学生的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吗?在题海中,学生没有真正消化,缺少反思总结,学生会越来越茫然.当老师觉得题目这么简单而学生却觉得很困难时,那肯定是教学中没有重视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实际上,我们和学生一起解完题之后应该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和学生一起进行变式探究,生成新的问题去研究解决.还要让学生反思这道题有没有更好的解法,这种解法能解决哪一类问题,掌握这类问题的通解通法,由多题一解和一解多题的反思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要帮学生反思分析他们各自犯错的原因,整理好一本精致的错题本,错题要有错解原因和正解,以及变式拓展,要鼓励学生不要害怕犯错,在错误中反思,在错误中成长.并且在滚动练习中把大家都容易犯的易错题出在里面,在课堂上分析错因,把问题的本质研究透彻,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不仅能够解决问题,还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解题的反思是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学会发现问题,学习扬长补短,从而逐步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最后在高三的复习中要让学生明白规范解题书写和提高计算能力的重要性.高考不仅仅考查基本知识和数学思想,还要考查基本的运算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这几年的江苏高考对学生的运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尤其是应用题和解几题.首先,应当重视学生解题的表达和规范书写.经常有老师感叹这个学生很聪明,回答问题反应特别快,想到的方法总是很简便,但是考试却总是考不好,不知道为什么?其实这些学生的解题很不规范,书写很乱,表达不清楚,他的解题过程找不到得分点,经常跳步计算,结果经常算错,方法再好也没有用,所以得不到理想的分数.今年高考中理科附加省平均不高,主要的原因是学生不注意解题过程的书写,只顾结果,忽视过程,而批卷却对规范答题要求严格,所以学生的成绩比预想低.因此我们高三复习中对学生解题的规范一定要重视,表达要清楚,有条理,严密,不能随意跳步骤,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这样在考试中才能取得满意的成绩.另外,基本的运算能力,也是数学考查的基础之一.平时我们要让学生在作业中采取限时训练独立计算,课堂上示范计算过程,当面帮他分析计算错误,计算方法的不合理,锻炼学生的计算勇气和计算品质,通过课堂训练和课堂反思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坚持到底,锲而不舍的意志品质.许多学生思维方法都没有问题,最后都倒在了计算上,问题在于首先遇到计算量大的问题总是望而生畏,怕繁怕难,早早放弃,缺乏计算的勇气和决心.而有的人计算的方法总是选择不当,不会用巧妙的计算方法,导致简单问题复杂化,而有的人则总是计算跳步,算完也不回头看看,导致计算总是出错.因此,我们在复习中要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计算品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不断总结好的计算方法,分析反思自己的计算错误并予改正,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高考中打出漂亮的一仗.

高三数学个人总结篇(7)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

中国正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更将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推向了引人注目的焦点,人才是西部开发的关键,只有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方向,充分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构建适应地区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缓解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

一、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预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编制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对广西未来8年经济区人才需求总量和结构进行了预测:

2010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人才总量达到114.5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将占全部人才的33.67%。大学专科学历人才为40.68%,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为25.65%;预计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6.70:36.54:46.76。

2015年,人才总量将达到168万人左右。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全部人才的比重达45.64%,大学专科学历人才比重为39.98%,中专及以下学历人才比重下降到14.38%;第一、二、三产业人才的比重将变为12.55:44.09:43.36。

从以上人才发展的需求来看,有以下3个特点:第一,人才需求递增快,5年需增加各级各类人才53.5万人;第二,人才需求层次不断提高,重心向高学历层次上移,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人才需求从33.67%增加到45.64%,中专及以下学历层次需求从25.65%减少到14.38%;第三,人才需求类型多、层次多,阶段性产业需求重点突出,其中第二产业人才需求比例增幅要求最大,第三产业人才需求量位居第二,第一产业人才需求作为补充。

二、广西人才培养情况分析

(一)广西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规模不大,2009年广西共有12个硕士研究生单位招生,录取学生总量为7 000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性计划研究生班学员不计算在内)左右,而广西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才刚实现零的突破。所以广西在研究生层次未来新增生源的速度不会太快,应该是年招生量1万人的规模。

(二)普高生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2008年国家教育部下拨给广西普高本、专科(含高职)指标数是148 500人。2009年计划数增加到184 338人,增加了35 838人,广西在2009年普高实际录取人数是191 812人,可见普高招生指标和录取人数是稳中有升,年度招生人数在20万左右。

(三)广西成人教育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成人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网络教育三种形式。广西2007年成人高校录取新生85 623名,其中高升专录取45 883人,高升本录取1 656人,专升本录取38 084人,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7.5%;2009年广西成人高校招生计划略有减少,共有182所成人高校计划在广西招生约6.8万人,实际录取的本科、专科人数达到8.7万人,录取人数占考生总数的85%。由于连续几年来教育部分配给广西的成高招生计划逐年减少,所以广西成高录取人数也将稳定在每年8万人左右;而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统计,截至2006年10月10日,全国自考在籍考生达2 700万人。平均每40人中就有1位自考生,但广西的自考近年来新增生源数每年仅在1万人左右;广西网络教育含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招生和其他国家教育部给以试行网络教育的省外高校在广西招生的年度新增生源数在1.8~2万人之间。所以成人教育年度新增生源总量在11万左右

(四)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总量和趋势分析。对广西而言,2005年广西中等职业学校录取人数为120 364人;2006年为203 795人;2007年为240078人,2009年已经接近28万人。所以,广西以上四类生源年度新增在籍学生人数接近60万,根据教育部规定的普高本科4年,成高2.5年,中职3年的最短学习年限,到2015年这60万学生都已毕业,若都作为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也只为达到人才总量168万人的目标贡献了约1/3的数量。而以上人才学历层次明显看出重心偏低,因此未来5年广西必须在人才培养层次上逐步增加高层次人才录取的总数和引进的力度,教育部若能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实际出发给予招生计划和指标的政策倾斜更是上策。只有这样才能确保2015年达到本科、专科、中职比例为45.64%,39.98%,14.38%的学历层次需求。

三、广西人才培养的专业设置分析

(一)广西本科专业设置结构分析。广西本科二级学科专业覆盖率达到100%的专业有六大学科: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专业覆盖率达到70%的专业有四大学科:法学、工学、农学、医学。对照国家目录,尚有少量对广西经济发展有支撑作用的专业存在空白,如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材料科学类、地质学类等。

(二)广西成高专业设置结构分析。广西的成高本科专业设置在国家目录的11大门类中已经开设有10大门类的专业,只有哲学类为空缺。专科专业已经覆盖了《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的19个大类,专业大类覆盖率达到了100%。为适应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产业经济的发展,广西成高增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会展策划与管理、涉外旅游等,但第二产业相关的专业设置总量仍显不足,特别是与汽车制造业、铝冶炼业、制糖业、制药、化工、纺织业、林浆纸业、海洋工业等广西优势产业的专业设置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广西高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分析《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中专业门类发现适合于广西产业结构的支柱和优势专业有80个,而广西高职高专专业设置中不足一半。广西高职高专在汽车制造与微型汽车、化工、纺织等产业门类上专业设置基本满足产业需求;但在制糖、铝冶炼、制药业只有极少的专业设置,无法满足产业需求。

(四)广西中职专业设置结构分析。广西2007年、2008年中等职业学校排名前20名的专业见表1。

从表1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排名在20名内的专业分布看,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在第三产业类的专业布点活跃,说明广西中等职业学校专业人才集中在第三产业,以培养服务业人才为主要目标。

四、立足地区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新构架

(一)提高本科及以上层次生源招生录取的比率,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为广西培养高技术含量的人才做储备。

(二)强化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的市场适应性和专业设置的内涵,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和引进双师型教师以及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适应广西对第二产业技术工人的人才需求。

(三)根据广西中职人才培养以第三产业为市场需求的主方向的实际情况,建议广西中等职业学校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成人教育或者高职高专教育,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的学历层次,使广西在未来5年人才结构符合《规划》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