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时间:2022-07-19 04:05:53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摘要】我国社会经过了长期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但正是我国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我国社会竞争压力愈演愈烈,而这种高压态势也随着教学改革进程的变化发展延伸到了我国的教育系统之中。显然这就造成了我国教学结构中的对心理健康教学的态度变化。也正是因此我国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之下越发强调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学,重视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教学疏导,并试图在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之中使中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疏导技巧。本文就是在这样的教学发展背景之下,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的教学定位进行系统化的探究。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自我疏导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依据这些知识自我解决一定程度的实际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安然的渡过中学学习阶段。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校园里的学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应该会有过多烦恼,这是一种偏见。只要是人类就可能出现心理活动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使学生在面对自我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去解决。目前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针对此教学方法所开展的。

一、使抽象为具象,教学理论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最易发现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心理压力与问题较之于成年人不仅不轻松,甚至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困扰,但这也意味着中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会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学间的交往压力、升学压力、学业压力,甚至是来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压力,这就使得中学生的精神压力来源与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当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时,在其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是无法将之完整的倾诉出来,这是由于这些压力的描述都极为抽象,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这就使得学生在寻求帮助时会有负面作用。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式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学法是依托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具体的感性案例将抽象理论展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掌握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叛逆心理”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举了相关的案例,层层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通过这种原理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别,并对照自己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与家长沟通。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心理问题。

二、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想要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多进行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对心理课堂学习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而在这其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好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偏重于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引导。例如:在教学“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时,我没有急于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而是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在这场讨论中的表现则较差,其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没有“抑郁症”,说自己抑郁症患者的人都是矫揉做作,另一派则认为“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当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的时候其他人就不应再靠近此人。可以显然的发现,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是不科学、不理智、有失偏颇的。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案例教学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抑郁症”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视,这种有理有据有节的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更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行培养提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摆脱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一道进行提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师身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这不仅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因为给了学生一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舞台剧”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将案例进行还原模拟加工成舞台剧,这样学生在演绎舞台剧的时候就会对案例中的人物心理进行揣摩,从而进入到案例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认识角度的变化显然会促使学生对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有更深的感触与深入,从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师在这过程中的指导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力,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四、结语

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新的教学重点。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与学校教育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但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并建设心理辅导室,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作者:沈丽 单位:泰州市姜堰区沈高学校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心理压力越来越重。面对时下中学生频频出现的心理问题,教育部门及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中学生的随机抽样调查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目前35%的中学生具有心理异常表现,其中5.3%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令人震惊的事例已向人们敲响了警钟,重视和加强青少年良好心理品质的教育刻不容缓!下面就当前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一、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目前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不够重视。中学教育“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一定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盲点。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3.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大, 心理承受能力弱。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中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表现有精神萎靡不振, 压力越来越大, 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思维迟钝、学习效率不高等。4.人际关系不协调。中学生自尊心很强, 感情丰富而起伏性大, 不少人往往不能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容易产生人际关系的紧张而带来心理不平衡,情绪变化剧烈。

二、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1.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父母教养方式、青春期亲子冲突、家庭经济状况对当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下,孩子能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自立、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在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容易形成消极、懦弱、依赖、服从,做事缺乏主动性;在溺爱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多表现为任性、自私、惟我独尊、蛮横无礼等;在忽视型教养方式下,孩子则表现出最低的能力水平和最大可能心理问题。

2.学校因素

学校教育是个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着个人社会化的水平和性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基地。但现在有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对自己完全丧失信心、不求上进,不思进取,听之任之,甚至“破罐子破摔”,对学习成绩则全然不在乎,这部分学生并非全部没有达到应有的知识掌握目标,也非智力低下、没有学习能力,而是人为地被定义为差生,久而久之,他们自己也会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能力,形成学习无助感。对学困生的责罚和粗暴对待,使他们一次一次地体验挫折与失败,而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又被忽视,最终会导致他们消极的学习态度;反之,对学困生进行理解、鼓励和帮助,可使他们重塑信心,摆脱失败阴影。

3.社会因素

学生心理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学生由于生活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下,他们心理的发展方向就有着明显的差别。现在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严重的是社会上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网络游戏、色情和暴力信息对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效的引导,极易损害学生心理健康。

&nb

sp;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对策

心理学告诉我们,个性是指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可塑性和独特性,对存在着各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则应针对各种心理障碍的特点及其不同的程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1.加强家庭教育,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据调查, 目前中小学生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因此,学校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座谈会等方式,让家长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龄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引导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家长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注意锻炼孩子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让孩子去经历一些困难、障碍、曲折,增强其自信,磨练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 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家长要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孩子是父母的希望, 作为家长, 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爱之则宠、恨之则打,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 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并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 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 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 以免积少成多,酿成大患。另外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 而是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 如家长会等。对学校教师反映的意见, 要正确对待, 既不要袒护孩子, 也不能拳脚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 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社会阴暗面横加评论,以免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生观价值观造成负面影响。

2.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环境

(1)营造优美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和谐、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名人名言、书画长廊、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然而然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知识,通过与来访者的交流、探讨,对其施加心理影响,使其在认识、情感、态度方面有所转变,从而更好地适应环境的过程。因此学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咨询信箱、咨询热线等方法,及时排解处于青春期中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

(3)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使每一位教师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在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以平等、大度的态度去对待学生,教师的一个微笑可能会使学生敞开心灵, 几句真诚的话语可能会使学生感激不尽,不断鼓励可能会使一个即将放弃拼搏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教师应该让学生崇拜而不惧怕、应该让学生爱戴而不是讨厌、应该做学生的好朋友、应该是学生遇到困惑时的倾诉者。当教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教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引导和教育的第一步,也只有和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才有可能、有机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及心理变化等。这一切需要教师对学生付出一种投资———感情投资,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活动及感受,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尊重学生,营造和谐、民主、自由、宽松的气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去影响学生,让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改变着学生。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

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不能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刊物,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让留守的心灵不再孤单 谈农村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到劳动力转移的大军中,出现了许多由父母一方或由祖父母、亲戚等代为抚养的留守学生的现象。这些学生长期和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生活在一起,缺乏亲情的沟通和有效的管理,无法享受正常的学习生活,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留守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所谓留守学生,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这些学生留在户籍所在地就读,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学龄儿童。在农村,留守现象非常普遍。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为7800万,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为5000多万,比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的数量翻了一番。在全国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比例高达28%,部分省市已超过40%,这意味着每三个农村儿童中至少就有一个是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中,主要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随着农民工数量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将继续攀升。

一、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性格柔弱内向;2.自卑心理障碍;3.寂寞无聊心理;4.逆反心理;5.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社会危害。

大多数承担监护责任的祖父母辈文化水平较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辅导。更有不少家庭的老人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学生与祖辈因代沟而缺少沟通,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由此产生的不良品行危害孩子发展:少数“留守学生”成为“问题学生”,甚至打架斗殴,寻衅滋事,做出违法犯罪事件,影响社会安定。

三、留守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原因。

1.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学生与在外地打工的父母相处时感到生疏冷漠、交流困难,可见长期分离使亲子关系出现障碍,甚至出现“亲生后母现象”,这无论对父母还是子女来说,都是巨大的心理创伤。

2.虽然父母和监护人对子女读书和接受教育的态度比较积极,大多数留守学生也都表示喜欢读书,但是留守学生实际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老年人文化知识有限,有些还是文盲,很难辅导留守学生的学习,也不能监督他们的学习,造成留守学生对学习的自律性差。很多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没有父母的鼓励,出现成绩滑坡现象。

3.留守学生缺乏必要的家教氛围,无论是隔代监护还是亲戚监护,在监护上都存在很大的盲区。小学升入初中后,学习生活有了很大的变化,学习负担日益加重,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些问题若得不到解决,便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遇到学习生活上的问题时,存在沟通障碍,无人倾诉。中学阶段是身体发育关键期,女生碰到月经初潮、男生首次遗精一类的事情,不好意思和长辈、亲戚说,造成心理上的阴影,也会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二)学校原因。

1.尽管学校是直接面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实施单位,但是多数农村学校注重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而忽略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学校教育的无奈和放任。据调查,留守学生中48. 4%的学生成绩较差,39.6%中等偏下,10%成绩较好,仅有2%成绩优秀,还有的学生辍学。虽然教师的关注、关爱、集体的温暖可以抵消留守学生人格发展的消极影响。

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缺乏专职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问题学生学校通常施以惩罚性的教育,当教师知道他是“难以管理的”,就听之任之,难以真正走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三)社会原因。

1.留守学生处于弱势的地位,在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极端强化时,就形成孤僻、焦虑、自私等心理,进而不愿和人交往,对人不信任,对自己不自信,如果缺乏正当和及时的引导,就会产生各种心理上的问题。

2.留守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社会环境复杂,特别需要父母和社会的关爱与引导。由于父母远在他乡,得不到关爱和正确引导;同时,学校周围的网吧、游戏厅对于那些缺乏父母管教的留守学生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快乐的天堂”。内部疏于防范,外部诱惑多多,长此以往,留守学生就极易出现心理失范和越轨行为。

3.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学生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相关部门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留守学生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四)自身心理特点。

1.个性特征倾向。大多数留守学生都是隔代抚养,代沟影响明显,留守学生不能同祖辈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教导。他们不愿与人交往,生活在自我空间里,对外界的一切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留守学生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合群、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或者过分淘气,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

2.依赖心理较强。留守学生多由祖辈抚养,祖辈由于思想观念较陈旧等因素影响,会对留守学生过分地照顾与保护,对他们百依百顺,让他们除了学习什么都别管。父母由于常年有外,总觉得有愧于孩子便给钱以补偿,宁愿自己节衣缩食,也要尽量满足学生的所有要求。

3.越轨现象严重。农村留守学生家庭环境的不完整和教育的弱化,对其心理和精神状况都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些影响在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会产生一些极端的后果。一些学生逃学、不交作业,甚至参与小团体,沾染不良习气;还有的学生因得不到家庭温暖而离家出走。

四、如何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校为学生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

完善学校相关功能,全面了解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弥补亲情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事件;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树立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二)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健全亲子关系,满足子女亲情需求。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要通过宣传使学生家长转变观念,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的错误观念,充分重视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首先,提高沟通频率,最好做到每个星期或至少半个月交流一次;其次,在沟通内容上不仅仅学习,还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

总之,关注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是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责任。引导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对他们多一点呵护、多一点宽容、多一份热情,让他们拥有愉快的心境,成为一个身心健全、积极向上的人。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人口进城打工的数量与日俱增,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的留守学生问题,其中留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问题便成了国家及社会关注的重点,而学校更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伴随中国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农业技术的进步,很多农村务工人员都到城市打工,其中留守的中学生则成了教育的重要关注点,因为学生的父母不能在身边,所以都是由其祖父母看管照顾,并且进行相应的教育,但是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祖辈对孙辈的那种宠溺,会导致很多学生在行为上更加注重自我,有的学生并不听从父母祖辈的管教,从而致使成绩下降,或者心里健康出现一定的问题。面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些相应的改进策略以供教学参考。

1留守中学生心里健康问题的现状

1.1性格上过分要求自我,独断专行:留守中学生因为长期不跟父母在一起,在性格上难免会有一些自私自利的因素,特别是现在很多祖父母对孩子的宠溺很严重,在很多问题上能够让步就会对孩子进行让步,导致孩子在处理问题上不会考虑其他人的感受,独断专行,过分要求自我。而其父母由于无法长期监管孩子的行为,只能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教育,孩子是否会听从教育也是一个问题。留守中学生在心理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他们的祖父母又无法实行有效的管教,父母鞭长莫及,这些问题无法即时改善,长期下来留守中学生的性格上就会存在一定的缺陷,造成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长期下来会造成学生的自闭心里或者形成社会上的一些无业人员,给社会治安造成危害。1.2存在学习焦虑心里,过度迷恋网络:据调查研究显示,学生在学习上难免会存在一定的焦虑心里,这一现象在留守中学生中更加严重。学习过程中学生离不开焦虑心里,而留守中学生又不能及时的得到父母的开导,长时间的焦虑心里导致留守中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会沉迷于网络,因为留守中学生缺乏父母的关爱,所以在网络上会认为自己被认可,从网络游戏中的重要作用和游戏网络给自己带来的存在感,使得留守中学生更加的沉迷于网络,经常会在周末通宵达旦的在网吧,甚至会夜不归宿,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心里健康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他们在网络中追寻刺激寻找慰藉,却在现实生活中迷失自我,这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心里将会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学生的发展。1.3缺乏意志力,做事不能集中心思:由于留守中学生于父母长期不能在一起,父母对于留守中学生存在一定的愧疚心里,所以对于孩子的各种要求都会尽量满足,以此达到满足孩子愿望的心愿,正是由于这样的思想和行为导致留守中学生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自己想做的事情都会得到满足,因此致使他们做事的时候缺乏意志力的锻炼,所以很多时候在处理事情上都会有那种一分钟热度的感觉,上一秒还是信心满满的去做事,下一秒就会放弃,所以父母在孩子教育上的一种愧疚心里也是教育当中的以一种弊病。这将会导致留守中学生的心里存在偏差。他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出格的举动,这对于社会和家庭都可能会造成一定的潜在危害影响。

2教育管理上的策略

2.1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下引导留守中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现代的教学手段有很多,例如,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对于新式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一定的兴趣,自然会在学习上更加用心,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向学生灌输一定的心里健康教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会慢慢潜意识的接受心理健康的辅导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通过新式的教学方法让留守中学生保持一个学习的能动性,主动要求学习并且要保证在学习上能够积极要求上进,这对于学生的教学也是一个有效的方式。2.2互助关爱的教育方式:每一个学生在家庭或者学校都会渴望的到关注和关爱,这对于留守中学生来说更是。所以在教学上要对留守中学生更加留意,因为他们在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下长大,他们对别人的尊重和关爱更加渴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他们一个平等的概念,例如在学校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同样的活动,并且在活动中保证让留守中学生能够有更好的表现,同时进行表扬,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存在感,和被认同的感受,会让他们认为每一个人在学校都是一样的对待,并不会因为父母不在身边而存在不同。同时要对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孩子进行相关教育,保证学生之间不会出现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的类似问题,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很必要的。保证每个学生能够在班级中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且成为班级里的优秀代表,这对于留守学生的心里是一个有效的关爱方式。2.3加强社会礼仪教育:中国一直被称之为礼仪之邦,所以对于留守中学生的礼仪教育要更加重视,在礼仪教育中能够保证学生的心里健康的到更好的发展和保护。礼仪对于中国的传统教育有着深刻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礼仪却在逐步淡化,所以在留守中学生的教育上要更加注重社会利益的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保证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符合道德标准的要求和行为习惯的规范。由于留守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他们对祖父母的不尊重,对同学的欺凌和一些反社会的行为,都是自身心里状态的一个体现,所以对于他们这样的人群要以实际行动和言传身教教之以礼仪。在各种活动或者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礼仪的深入学习,保证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良好发展。

3结语

总之,在留守中学生的教育上一定要更加关注她们的身心健康,在教学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每个学生受到同等的对待。在教学方法上保证对学生一视同仁,并且要对学生多一些关爱,让他们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里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李才国 单位:甘肃省武威第十四中学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浅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关键词:中学生;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论文摘要:目前我国许多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于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中学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挥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努力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是指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和心理上保持健康的状态。并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才能算得上真正的健康。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由此可见。我国学生的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了学校教育和学校体育的重要任务。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现状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当前中学生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心理承受能力弱

青少年学生特有的天真幼稚,使他们对复杂艰难的现实生活缺乏心理准备,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二)自私狭隘,虚荣心强

一些学生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对有小错或有负于自己的人,常常斤斤计较。甚至怀有报复心理。

(三)缺少意志、毅力

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有的从小过着“众星捧月”式的“小皇帝”、“小公主”生活,有的读书学习缺乏毅力,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

(四)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

有的中学生智商高、能力强,但脾气环(情绪反应强烈)、情商低。表现为急躁、冲动。缺乏忍耐性,面对一点不顺心、一点委屈。就大动肝火,怒气冲天,与人相处。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有时甚至由于一次突如其来的打击而神经失常,或走上轻生的道路。

二、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既是身体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和社会活动,体育锻炼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体育锻炼的实践性、进展性、竞争性、广阔性、系统性和集体性等特点决定了体育锻炼对人的心理发展起着特殊的作用。

(一)体育锻炼可以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乃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学生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地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竞争的成功可以提高自信心和抱负水平,可以获得同伴和集体的承认。从而可以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社会价值。

(二)体育锻炼有益于情绪的调节和控制

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的反映。健康、稳定的情绪能使人对现实保持积极的态度,有效地从事学习和工作。体育锻炼内容的多样性与吸引力,能诱发人们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体育锻炼内容的复杂性与多变性,又能激发人们的应变行为与能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很快激发起强烈的情感,保持乐观、稳重、健康的情感,又能控制、克服情绪的冲动性、易变性。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

(三)体育锻炼有利于培养人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种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意志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稳定、鲜明的心理特征,其内涵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性等。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也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体育活动是由一系列随意动作构成的,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体育锻炼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精神,从而保持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

(四)体育运动有利于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相互传达信息、交换意见、表达情感、需要等目的,运用言语、行为等方式而实现的沟通过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宽容、热情、友爱、合群等品质,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体育运动能把人们聚在一起平等、友好、和谐地练习和比赛,使他们之间产生亲切感。在课堂和课外体育活动中。他们不用言语,只需一个手势。几个动作就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交流心声,在不自觉中就会产生亲近感,并会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由此可见,体育运动能使人们结识更多的朋友,大家和睦相处、友爱互助,融洽关系。这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令人心情舒畅、振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

三、加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百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防止只重视运动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心理健康目标达成的现象;要努力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又发展心理品质;要注意创设一些专门的情景,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我们在从事青少年体育运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高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素养

体育教师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体育教师只有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学生才能朝着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因而。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心理的融洽程度,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据甘肃心理学研究者杨永龙先生进行的一项针对体育教师的调查数据显示:男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排在前四位的分别是,心理承受力差48.57%:适应不良37.14%;人际关系紧张、敏感与偏执31.43%。情绪不平衡28.57%;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排在前四位的是:心理承受力差47.06%;适应不良41.18%,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32.35%。偏执29.41%。由此可见。加强体育教师心理辅导势在必行。只有努力提高体育教师的素养,建立一支业务能力过硬,自身心理健康,具备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懂得心理辅导技巧和方法的体育教师队伍。才能充分发挥体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功能。

(二)优化体育教学环境

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购置充足的体育器材。改善体育教学和锻炼环境。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包括学校和家庭的物质环境、文化心理环境、组织制度环境等,特别是校风、班风、家风、教风、学风等是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因素。更重要的是,体育课堂内的心理气氛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激励、维护和调控作用。教师的心理状态和情趣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使师生成为朋友,课堂成为乐园,师生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这样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体育运动环境。让学生产生激动、愉快、自豪、跃跃欲试的感觉,从而乐于接受体育,对防止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倾向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因材施教,加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

体育活动是一项实践活动,体育教学必须包括学习技能、锻炼身体和心理健康教育三重任务。体育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然后,因人而异地开设体育实践课的教学内容。譬如,给予那些由于受家庭或学校不良影响的学生多一些关心、爱护和帮助,并运用不同的锻炼手段和方法,有针对性地引导和缓解他们的不良情绪,以免他们的不良情绪得不到发泄和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疾病。影响心理健康。关注那些身体素质差的学生,他们也会因多次练习后仍不能达到要求而产生失望和心灰意冷的情绪,失去锻炼的兴趣。体育教师要耐心辅导,不断发现他们的优点,以表扬、鼓励为主,保护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自信心、上进心。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利用体育课的特殊功能,使学生情绪稳定,培养学生乐观、开朗的性格。促使学生个性全面发展,从而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多选择性相结合,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途径和手段。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得到不同的教学效果,而不同的教学任务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教法要体现多样性和多选择性。多样性是指体育教师所能展现给学生的不仅是丰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富于变化的方式和方法,而多样性是需要通过多选择来显示其存在的价值。这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条件。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的运动项目,或让学生自己选择。使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都能得以发挥,在各自擅长的项目中找到运动的乐趣。展示自己的才能。

健康的身体需要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体育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充分运用体育课的特点,结合学生心理及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