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分析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分析

时间:2022-02-20 09:24:28
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分析

为了进一步确保计算机信息安全,必须加强对相关影响因素的认知,并据此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护策略,因此文章主要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进行了详细分析。

1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影响因素

1.1网络漏洞

互联网技术的开放性使得其备受欢迎,但准入门槛相对较低,造成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太过脆弱。再加上互联网所利用的TCP/IP协议模式缺乏较高的安全性,在进行网络连接与运行时,一旦遇到不同类型威胁与攻击,难以及时实施拒绝服务、欺骗攻击、截取和篡改数据等。

1.2恶意攻击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恶意攻击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主动攻击与被动攻击,其中主动攻击就是黑客通过各种方式攻击网络,直接危害网络信息系统的合理性与实用性。被动攻击则是在不影响计算机正常运行的基础上,恶意攻击者拦截、破解、窃取接入数据,以此导致接入数据严重损失,甚至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1.3用户误操作

在计算机网络信息中,用户误操作也存在一定威胁,在人为操作中,总会出现失误操作。这主要是由于用户自身缺乏良好的安全意识,在出现虚假信息时,难以正确判断,从而使得信息被泄漏。如果信息被不法者利用,就会威胁用户的切身利益,以此直接威胁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

1.4计算机病毒

病毒会直接破坏计算机数据,影响其正常使用,而且病毒可以自我复制,具有一定的潜伏性、破坏性、传染性与可触发性等。计算机病毒主要基于运行程序、传送数据包、复制等方式进行传播,主要途径是网络、硬盘与闪存盘等。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有效防护策略

2.1加强用户账号安全

现在,各种计算机网络软件所涉及的用户帐号规模不断扩大,账户所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其中主要有登录名、电子帐号、在线银行账户等等,而在网络系统中,最常见的方式方法是获取合法账户与密码。所以,应复杂设置系统登陆帐户,确保不会轻易被破解,尽可能不要设置类似帐号,尽量以字母与数字相结合的特殊符号进行帐号与密码设置,并尝试利用设置密码长度与定期更换的方式,以此最大程度上防止黑客攻击,保证账户安全。

2.2安装漏洞补丁程序

所谓漏洞就是在攻击中能够加以利用的脆弱点,即硬件、软件、程序缺点、功能设计或配置不恰当等等。为了进行漏洞纠正,软件厂商了补丁程序。对此,应及时安装漏洞补丁程序,并科学合理解决漏洞程序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漏洞的扫描可以利用专业仪器,即COPS与tiger等相关软件,还可以利用360安全卫士等防护软件进行扫描,并下载漏洞补丁进行安装。

2.3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在强化网络访问限制,避免外部网络用户入侵,保护内部网络资源与网络环境等方面,防火墙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防火墙的类型各式各样,不同类型具有其独特优势与特性,可以很好地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另外,还应严格按照要求与防火墙配套进行正版杀毒软件安装。正版杀毒软件是现阶段使用最广泛、最普遍的安全防护技术,其不仅可以适时查杀计算机病毒,还可以有效控制木马病毒与黑客程序的不良入侵。在安装并使用杀毒软件的时候,应注意及时进行更新与升级,才能够将杀毒防毒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2.4入侵检测与网络监控技术

近年来,入侵检测技术迅速崛起,对网络与计算机系统进行实时监控,确保不会被入侵或者滥用。分析技术包括签名分析与统计分析。其中签名分析主要就是对攻击计算机系统的既存弱点行为进行监测,是一种模板匹配操作。而统计分析主要是基于统计学理论,在计算机系统正常使用时,根据所观察到的动作模式,辨别相关动作的正常性。

2.5文件加密与数字签名技术

文件加密过程切实结合了数字签名基础技术,提高了信息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并进一步强化数据的保密程度,有效防止数据被盗取。而数据传输加密技术的有效应用,不仅要做好线路加密,还要合理利用端对端进行加密。在线路中,切实结合加密密钥,提供安全保护,并结合信息发送,在传达信息中,合理利用恰当的密钥,以实现数据明文的高效获取。合理利用数字签名技术,不仅能防止出现失败签名,还可以有机结合群签名形式,大大降低电子商务交易成本。在信息加密过程中,既要做好节点加密,还要做好链路加密与端点加密。就节点加密来讲,一般都是保护传输链路。而端点加密就是保护数据。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网络为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便捷,但是其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需进一步引起高度重视。在计算机网络的普遍应用与推广下,网络攻击导致严重后果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网络攻击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为了确保信息的充分安全,必须采取各种有效的网络攻击应对措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不仅要加强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视,还要积极利用科学合理的防护策略,全面保障用户生产生活中正常安全应用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