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电气专业分析3篇

电气专业分析3篇

时间:2022-12-20 15:28:21
电气专业分析3篇

电气专业分析1

课程地图是近二十年来欧美等国广泛使用的教学和学习工具。课程地图的概念最早由英格里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后期雅克布斯等对其进行了系统阐述,进一步丰富课程地图内涵。基于课程地图在人才培养中的有效性,2007年和2009年我国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实施两项计划“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全校课程革新计划”和“大学教学卓越计划”,课程地图绘制工作正式开启[1]。在台湾经验启发下,近些年大陆地区部分高校也以专业为单位陆续开展课程地图研究与设计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果。课程地图的构建旨在更加全面地展示教学过程中各课程要素特征及其相互关联。课程地图可为不同教育主体提供帮助和指导,保障各专业根据学生发展需求、社会发展需求及高校自身发展需求及时更新、调整或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路径,推动高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本文以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在全面分析五大专业核心能力基础上,完成该专业课程地图构建工作,以期搭建一个能有效贯通教与学的平台,达到预期教育目标。

一、专业核心能力剖析

(一)专业核心能力的基本涵义。核心能力最早出现于企业管理领域,本意指为使企业处于优势竞争地位所需具备的某些强项能力,将该理念应用于高校人才培养中便出现了专业核心能力的概念。专业核心能力主要指大学生运用自身所获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不断地学习实践中,为提升自我、适应社会而着重发展的诸种基本能力和专业素养。此能力可促使学生从知识接受型向能力发展型转变,是学生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依托,符合高等教育的科学质量观。

(二)应用技术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剖析。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逐渐从理论知识型向实践技能型转化,并在满足岗位和职业要求基础上,通过开拓性工作实现职业发展[2]。距2004年首届招生后,山东石油化工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已有17年办学历史,为山东省东营市及黄河三角洲区域中小型电气相关企业输送了大批电气工程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也不断呈现新特征。为顺应发展需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需具备在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及电力传动等领域胜任系统运行、技术开发、信息处理等工作的专业核心能力。在确定专业核心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专业及行业内涵、外延和特色等因素。电力系统是将发电、变电和用电等环节密切联系起来的一个整体,涉及自动控制、电子技术、信息处理等范畴,呈现出强电和弱电互补,系统与元件结合,控制与信息并举的特点。这些专业内涵性特点将伴随学生职业生涯全过程,需要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除内涵性特征之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还具有较强的外延性特征,工作领域涉及电力设计与施工、电气设备运行与控制以及电气产品研发与检修等。同时,由于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难以精准地确定今后的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拥有较强的外延性学习能力,以确保在校期间建立的知识体系能满足不同层次和方向的就业要求,而跨界整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升学生外延性能力的重要保障。另外,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力量,这就需要将学科专业特点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有效融合,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是确保毕业生在专业领域拥有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方法。基于以上分析并对相关单位进行充分调研后,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核心能力凝练为:工程实践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应用技术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典型的强电型专业。自进入21世纪,中国电力产业和工程技术发展迅猛,经过20年高速发展,已基本达到或超越世界平均水平,国家大型电力企业对人才需求度基本趋于饱和状态,地方中小型电气相关企业逐步成为应用型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主流就业方向。区别于大型电力企业的强电性、整体性和宏观性,中小型电气相关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专业能力的要求更侧重于如何将电能更好应用于产品生产、设备运行,具有明显的强电因素较弱,而弱电因素较强特征[3]。为密切人才输出端和需求端的联系,更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邀请区域内电气相关企业和用人单位共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明晰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与课程体系的对应矩阵。确立了以下人才培养目标:兼顾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拥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扎实掌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相关领域按照生产要求协同完成系统运行、自动控制、实验分析、技术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二)突出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重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以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为目标调整优化课程体系是构建科学有效的课程地图的前提。为了保证课程体系设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以教育全过程结束时专业核心能力达成为目标,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全面梳理。新版培养方案通过丰富必修课层次、调整强电类和弱电类课程所占比重,实现强电和弱电在课程体系中的平衡设置,以满足区域内相关主流工作岗位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通过提高实践类学分比例,将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加以贯通并予以拓展,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增加跨学科的专业选修课,提高学生对跨界知识的整合能力;通过新设创新拓展性课程,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以满足中小型电气相关企业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另外,为充分挖掘应用型本科学生潜在的个性化发展取向,结合地方经济用电特点及学科发展规划,通过专业选修课程设置凝练出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2个模块方向,进行“差异型小模块化”培养。每个小模块除了设置任选课程外,还分别设置了5门与模块方向相匹配的专业限选课程,以确保在各模块方向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地图的构建

基于重构后的课程体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着重从课程-能力、课程时序、课程路径、知识分布等多个维度绘制课程地图,最终构建完成突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多维度一体化课程地图。
(一)课程-能力图。五大核心能力的培养贯穿大学四年,每一项专业核心能力均有与其对应的课程或教学环节,每一门课程均可以支撑一项或多项专业核心能力。在具体实施中,每门课程对核心能力支撑的侧重点有所差异。有些课程强调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些课程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了全面呈现课程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关系,以雷达图的形式构建了每一门课程的课程-能力图。课程-能力图是课程地图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以界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之间的匹配关系,使学生明确不同课程与核心能力指标的关联度。图1以“工程综合训练与创新”和“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为例,展示两门课程对五大专业核心能力的支撑程度。对照课程与专业核心能力的对应关系,学生可结合不同就业岗位对专业核心能力的要求,有针对性的选修课程;教师也可以根据课程-能力图调整优化教学设计,以不断匹配核心能力培养需要,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

(二)课程时序图。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最全面系统的体现。人才培养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因此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在时间上对课程进行规划安排。课程时序图从历时层面展示出各门课程先修后续问题。时序图参考时间轴形式绘制(如图2),以纵向展示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以及课程开设时间节点及时长。学生通过课程时序图不仅可以了解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加深对整个大学学习阶段时间维度的理解,而且还能明晰每个学期课程安排的具体逻辑,为规划学习时间和课余时间提供重要参考。

(三)课程路径图。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其本身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自我成长发展壮大的主体,具有强大的主观能动性。除了应丰富自身知识体系外,也应对未来的发展有所规划。构建课程路径图的目的在于根据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递进关系,利用路径方式直观性地将课程结构和学生就业方向联系起来,从知识结构和未来发展的角度为学生描画出所学课程与就业方向间的关联。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路径图(如图3)展示了该专业四年所学课程与未来发展方向之间的联系。专业课程包含四种类型,分别是:通识教育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和实践类。其中实践类课程按培养需要分布于前三类课程中。同时,通过选修课程的分模块设置,为本专业学生凝练出两个特色方向。课程路径图的构建一方面为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发展意向选择合适的选修模块提供指导;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明晰跨界知识与发展方向的关联,实现专业性知识与拓展性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

(四)知识分布图。目前,由于高校教师工作的相对独立性,授课时存在一定程度的“各自为政”现象。很多教师习惯性将目光局限于自己所授课程内容,过于追求单独一门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忽视了每门课程实际上都是整个知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因此,容易出现遗漏某些知识点或多门课程重复讲解同一知识点的现象,进而影响到整个知识体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本文绘制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分布图对课程学习目标、知识点分布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展示了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联。其部分知识分布图如图4所示。对教师而言,通过知识分布图可以更好地把握先修后续课程与当前课程的关联,科学合理地组织讲课内容,避免出现知识遗漏或重叠;对学生而言,通过知识分布图,可以准确找到所学知识点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有效同化和融合新旧知识,减少自主学习的盲目性并有利于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为一个横纵结合的有机整体。四、结语课程地图可使学生明晰所需拥有的专业核心能力,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统筹规划学习生涯。课程地图构建工作的开展,使各教学活动主体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及规划,进而必将引起该专业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环节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改革,促使教育和需求更好地结合,使培养的毕业生不断匹配市场需求,充分实现教育目的。目前课程地图构建工作多是围绕单独某一专业开展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何突破专业局限,建设某一学科甚至跨学科的整体性课程地图,以便更加全面地融合教学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王铭李青青 单位: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副教授 山东石油化工学院机械与控制工程学院

电气专业分析2

1总述水利行业安全鉴定工作主要通过现场检查、资料分析、查明工程质量和复核标准,全面评价大坝和水闸等永久性挡水建筑物、影响相关主要建筑物安全的附属建筑物及其金属结构等安全,专项论证运行中暴露的质量缺陷和安全问题;通过分析安全监测资料,了解大坝和水闸等安全性状,认定安全类别。该工作涉及防洪标准、结构安全、渗流安全、抗震安全、金属结构安全、工程质量和运行管理等多项内容的复核或评价,要求做到全面评价,重点突出。电气专业评价是水利行业安全鉴定不可或缺的部分,主要确认供电安全是否有保障,闸门紧急情况下能否正常启闭,涉及现状调查(含现场检查检测)、工程质量评价、运行管理评价和金属结构电气部分评价等。现结合工作实践,探讨水利行业安全鉴定工作中水闸及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电气专业评价关键点,供参考。2电气专业评价标准水闸及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电气专业评价标准主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规程规范:《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SL258-2017)》《水闸安全鉴定评价导则(SL214-2015)》《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T25295-2010)》《国家电气设备安全技术规范(GB19517-2009)》《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GB50150-2016)》《水闸技术管理规程(SL75-2014)》《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SL101-2014)》《水利水电工程电缆设计规范(SL344-2006)》《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SL511-2011)》《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制造安装及验收规范(SL381-2007)》《旋转电机定额和性能(GB/T755-2019)》。

3电气专业评价关键点

3.1现状调查(含现场检查检测)现状调查是安全鉴定工作的重要基础工作,有调查才有发言权。水闸或水库大坝现场检查涵盖水工、地质、水文、管理、金属结构和电气等专业,其中电气专业检测项目主要指《水工钢闸门和启闭机安全检测技术规程(SL101-2014)》规定项目,现场主要检查实供电可靠性、设备完备性、运行安全性,涵盖供电电源、供配电设备、启闭设备电气、接地系统和电气测试等。

3.1.1供电电源水利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2020版本)、《水利水电工程厂(站)用电系统设计规范(SL485-2010)》《水利水电工程机电设计技术规范(SL511-2011)》《水利水电工程启闭机设计规范(SL41-2018)》等都对水库大坝启闭机供电电源做了明确规定,要求配置双电源,特别重要、有可能影响到防洪安全的重要闸门还应设置能自动快速启动的柴油发电机组或其他应急电源;有泄洪要求的大坝闸门启闭机明确规定配置双电源。现场主要检查核实供电电源供电方式、是否配置双电源、是否采用双回路进线、供电距离,确认供电具备可靠性,重要水闸、水库大坝溢洪道等启闭设备是否配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柴油发电机组配置情况、柴油发电机房适用性及安全情况。按照近年现场检查情况,水库供电电源基本按照设计要求采用一回接自自备电厂或电网的电源,同时配置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应急电源,总体满足双电源要求,现场安装基本符合设计布置要求。大部分柴油发电机房按照设计建设,具有适用性;一些老旧水闸因为各种原因未配置柴油发动机房,现场随意放置柴油发电机组,安装位置不符合规范要求,操作空间不满足安全操作距离要求,接线电缆不符合安装规范,安全运行存在隐患。

3.1.2供配电设备现状调查主要确定供配电设备完备性,包括设备外观完好性、运行操作正常与否,开关元器件等是否存在电气短路痕迹、操作失灵等故障现象。近年现场检查发现部分供配电设备使用年限超期。财务制度明确规定了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年限,设备使用年限一般等于设备折旧年限加上1~5年。常用机电设备折旧年限见表1,实际工程中,机电设备使用年限还跟该设备使用特性如使用频率、荷载特性、工作环境特性、保养频次和保养效果等有关。实际工作中,即使设备保养尚好,但是使用年限过长,设备老旧,元器件存在故障隐患,元器件维修不易找到配件,建议鉴定单位提请业主单位尽快更新,避免安全事故发生。

3.1.3启闭设备电气(含保护装置)现状调查主要检查启闭机的电气控制柜(现地控制柜或集中监控设备)、保护装置(如荷载限制装置、行程控制装置和闸门开度指示装置等)、仪表显示装置等设备元器件完整性,以及供配电线路绝缘和接地系统可靠性是否符合设计和运行要求。

3.1.4接地系统现场调查主要复核电气系统接地电阻值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按照相关规范要求,一般变配电装置接地电阻要求在4Ω以下。现在用电设备越来越多,除变配电设备外,越来越多的闸门启闭机配置了闸门计算机监控系统,实现远程/自动操控。闸门设备功能性接地与保护性接地多采用共用接地网,即与防雷系统一起采用综合接地网。除特殊要求外,计算机监控系统、电子设备、电信设备和工业电视监控设备等非电力设备也可采用综合接地网。该综合接地网接地电阻应满足设计文件要求,至少应小等于电气设备接地要求最小值。现场检查应复核接地系统接地电阻。若测试时间间隔过长,有必要使用专业测量仪表复核测量。按照有关规定,各种防雷保护接地装置每年雷雨季节来临前检测一次接地电阻,变配电所接地网每年检查一次接地电阻,电气设备接地线每年检查两次接地电阻。水闸和水库大坝运行管理单位常常忽略接地系统接地电阻日常检查,安全鉴定现场检查运行管理时,应提请运行管理单位做好这项安全检查检测工作,做好检查检测记录。

3.1.5电气测试现场检测启闭设备电动机,主要内容包括电动机使用年限核实、温升测量检查、电动机绕组绝缘情况测试、电动机三相电流平衡检查、电动机接地检查等。(1)绝缘。一般使用兆欧表测量电动机绝缘电阻值,主要测量电动机每两相绕组和每相绕组与机壳间的绝缘电阻值,判断电动机绝缘性能好坏。水闸和水库大坝的闸门电动机电压多在500V以下,使用500V兆欧表测量。热状态(75℃)条件下,低压电动机绝缘电阻值应不小于0.5MΩ;每千伏工作电压绕线式转子绕组绝缘电阻值最低不小于0.5MΩ;电动机二次回路绝缘电阻不小于1MΩ。(2)温升。电动机绕组允许温升指电动机绕组温度与周围环境温度相比升高的限度。电动机运行时温升要求不能超过表2的限值。水闸和水库大坝使用的电动机功率在200kW以下,现场可采用直接测量方式检测。(3)电动机三相电流平衡。当三相电源平衡、电动机运行时,电动机三相电流不平衡差值与额定电流之比应不大于10%。在导线绝缘完好情况下,可采用钳形电流表测量电动机三相电流。(4)接地检查。采用目测观察检查、钢尺检查和仪表检测等方法现场检查接地系统。电动机具有接地端子或其他设备以联结防护导线或接地导线。目测观察检查和钢尺检查主要检查接地端子、接地连接线等设施完好性,仪表检测主要检测电动机接地电阻值。

3.2工程质量评价评价导则没有明确的水闸和水库大坝电气工程质量条款要求,相关要求综合在金属结构安装及验收规范内。评价单位采用标准不同,评价结果五花八门,深浅不一。建议评价单位评价工程质量时考虑以下两点:(1)闸门等设备的电气部分包括电控部分,现场主要工作是复查相关设计文件、招标文件、施工文件及验收文件、运行记录、维护保养记录等,包括各阶段电气图纸、设备合格证及施工记录、施工验收资料等,复核电气设备实际质量、安装质量是否满足设计和规范要求,运行中是否暴露出明显的工程质量缺陷。(2)通过现场调查、目测各设备安装质量、运行保养情况复核工程质量。该部分内容可以结合现场检查评价报告一起撰写,但在工程质量评价专项报告中要有所体现。

3.3运行管理评价

水闸和水库大坝的运行管理评价内容包括复核运行管理单位管理体制机制、管理机构设置、管理制度及管理设施等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电气专业相关评价以管理设施为主,按照导则要求,主要评价水文测报、工程安全检测设施、调度系统、通讯设施、警报系统、防汛设施、水质监测设施、计量设备装置及办公生产用房等是否完备,并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运行管理单位是否有这些设备和设施的具体运行管理要求,是否明晰管理人员管理职责,是否经常维护电气设备设施,使之处于安全和完好的工作状态。管理规定和操作规程等可以采用“现场上墙”的形式,指导、警示员工遵守规定、安全操作,有条不紊、有计划地执行设备设施的日常检查、测试试验、养护和修理等。所有运行管理流程记录应使用专门记录本。

3.4金属结构电气部分评价金属结构评价主要是复核水闸和水库大坝的钢闸门、启闭机等影响大坝、输水或泄水建筑物安全和运行的金属结构在现状下能否按设计要求安全与可靠运行。电气专业主要具体评价启闭机的供电安全和运行安全等。

3.4.1启闭机供电安全评价

启闭机供电安全评价主要包括启闭设备供电安全是否有保障,能否保证闸门紧急情况下正常启闭。(1)供电电源安全可靠。供电电源应结合工程特点、自然环境条件、电源条件、供电距离、负荷性质、容量及布置等因素,本着经济合理、安全可靠的原则综合考虑。确定负荷等级,核查是否满足规范要求配置,对特别重要的负荷,是否已增设应急电源。具体要求参见前文供电电源部分。(2)电气设备完备性。现场启闭机电气控制设备完整,保护装置齐全,可以正常使用;电线电缆绝缘保护完整;接地系统安全可靠。(3)保护装置完整性。启闭机荷载控制、行程控制和闸门开度指示等设备装置完整,能正常使用。

3.4.2启闭机运行安全评价启闭机运行安全评价主要包括现场检查启闭机外观状况、运行情况、电气设备和保护装置的状况,对相关设备设施电气安全作出评价,关键点参见前文现状检查检测部分。应注意的是,启闭房照明设施、安全照明亦是启闭机安全运行的一部分,虽然导则未做深度要求,从安全角度出发,建议实际检查复核中对启闭房照明设施予以评价,有必要督促运行管理单位重视。

4结语

综上所述,水闸和水库大坝安全鉴定电气专业评价主要是检查并复核水闸和水库大坝的电气设备及设施的电气专项工作,为保证水闸和水库大坝的电气设备及设施安全运行,紧急情况下可以顺利启闭闸门等设备,保证水闸和水库大坝等主体建筑物安全。结合导则、规范、实际安全鉴定工作和安全评价报告评审提出的电气专业评价关键点可供实际水闸和水库大坝安全鉴定评价工作参考.

作者:林国勇 单位:福建省水利规划院

电气专业分析3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职业院校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为社会培养出了大量技术型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了有效提高人才的专业性,必须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而五年一贯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专业型人才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备受推崇。

一、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力量有限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而言,师资力量相对有限是当前高职院校存在的显著问题,也是影响人才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显著因素,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师资力量的引进与完善。首先,教师的数量相对较少,无法满足教学开展需要。有些院校师资力量相对有限,导致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工作负担相对较大,且教师的精力有限,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其次,教师的质量相对有限,对高职院校而言,教师的准入门槛相对较低,学历和教学能力相对有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

(二)实践教学不足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而言,开展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还能有效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尤其是对高职院校而言,所培养出的学生未来必然会进入与专业匹配的岗位,必然需要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这是学生提高竞争优势和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但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投入相对不足[1]:一方面,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不足。尽管部分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也拿出了一部分的课时来开展实践教学,但课时数相对不足,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影响实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的途径较为单一。往往是在高职院校内部开辟出专门的实践基地[2],让学生在实践基地中开展实际操作和演练,尽管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因实践基地的设施配备相对有限,部分实践操作无法实现。

(三)学生管理难度大在专业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管理难度相对较大,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对高职院校而言,首先,五年一贯制的主要面向对象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他们的年龄相对较小,思维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强,但也缺乏耐心,尤其是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影响对理论知识的了解和吸收。其次,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因此,在引导这部分学生开展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存在较大的困难。再次,学生还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当前网络的飞速发展,虽然给学生带来了新奇体验,但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占用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提升自我的时间,影响了学生的进步。最后,学生容易在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缺乏动力,部分学生存在“摆烂”的心态,认为五年一贯制培养制度能够让自己获得相对较好的学历,也没有考试的压力,在学习过程中不够专心,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相对较低,影响学生后续的就业和个人发展。

(四)培养目标不科学培养目标设置不科学、不合理是当前电气自动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3]。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与中职和普通高职的培养方式不同,对人才的需求和能力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为更好地突出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必须要设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应区别于中职和高职教育。但当前有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科学与合理:主要是缺乏与现实的链接。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最终目的是更好地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让人才能够更加适合岗位的需求和就业的要求,但部分教师只是立足于理论知识教学,并根据教学大纲设立合适的教学目标,却未考虑到当前社会发展现状和行业的实际情况,导致设立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偏差。

(五)课程设置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课程设置情况将会影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消化,也会影响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部分高职院校课程设置情况不够科学、合理,既影响教学的顺利开展,也影响人才的培养力度。一方面,课程设置链接性不足,尚未充分考虑五年一贯制培养模式下面向人群的特点,未做到课程的有效衔接与配合,给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学习阻力和困难,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处理和化解较多的矛盾,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课程内容设置不够先进、科学。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及时进行更新和完善,导致学生接受的知识相对陈旧,难以满足当前行业发展需要和岗位需求,影响学生后续的就业和个人发展[4]。

(六)评价方式单一教学评价的单一性也是影响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往往是通过笔试来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有些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实际演练的方式来检验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但实践成绩所占的比重相对较少,导致学生普遍更重视笔试,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和准备基础知识。这种方式固然能够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但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考察,也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他们学习的根本目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核心素养,确保他们在后续的就业过程中能够始终掌握主动权,但仅仅通过笔试的方式无法完全检验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必然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成长。

二、五年一贯制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实践

(一)提高师资力量要想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就要加强师资力量储备。首先,要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学校应加强与其他学校的沟通和合作,积极招聘优秀的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要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和福利,增强对教师的吸引力,拓宽教师的晋升渠道和平台,使教师更有动力完成这些工作,并在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其次,应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价。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特别是对新教师的培训:通过思想培训提高教师的思想认知,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使命;要通过专业能力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详细讲解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有效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再次,应加强对教师的考核,要紧密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相关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详细制定教师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应积极引入企业的师资力量,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中的业务骨干和优秀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分享,交流当前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和对人才的素质要求。此外,还可以分享在就业过程中的经验与心得,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质量[5]。

(二)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实践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水平,提高学生的竞争优势。首先,学校应积极开设实践课程,合理规划实践课程数量,保证充足的课时安排,确保在实践课程过程中人人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能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其次,教师应借助实践课充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和技能,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还应掌握本专业内常用到的基本仪器的操作流程和方法,具备更多关于电气元件电子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再次,在实践课程过程中还应积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交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核心素养。最后,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和交流,积极搭建校外实习渠道和平台。要定期组织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活动,在实习过程中跟随企业员工共同完成相关工作,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也能实际掌握真正的就业环境和就业要求,提高对自我的认知,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三)完善培养目标首先,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充分结合社会需求。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最根本目的是向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进步。因此,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充分结合社会的发展情况和对人才的专业需求情况。学校应组织专业教师及时通过社会调研等多种方式,了解当前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对岗位的需求情况,以此来制定培养目标,确保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更受到企业的欢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次,在培养目标制定方面要突出分层性和针对性。不同学生自身的能力情况和个人素质情况不尽相同,对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制定培养目标时也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情况,突出差异性特点。比如:有些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水平相对较低,在制定培养目标时要侧重于提高学生的基础技能,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技能操作熟练程度;而对学习能力相对较强、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要求他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确保他们在后续的就业岗位上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和价值,更好地突出自己的竞争优势和特点。

(四)优化课程设置为了进一步提高对学生的培养,学校应优化课程设置。首先,应加强对学生基础课程的规划和设置,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和水平。比如: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而言,要加强对数学、语文等基础文化课的学习,以及对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储备。其次,应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筛选和优化不断更新和完善,提高课程内容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学校应加强对课程教学材料的筛选,要结合当前行业的发展情况更新教材内容。再次,可以组织专业的教师研发教材,不断更新和完善最新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内容,从而有效提高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最后,应善于借助互联网收集教学资源。互联网让世界共享成为可能,在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和专业课程视频材料,学校应善于借助网络加强对相关教学材料的收集和筛选,及时应用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从而提高课程教学效率和质量。

(五)优化评价方式首先,应完善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笔试评价方式之外,还应通过实践检验的方式,更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人素质。定期考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重点分析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专业技能情况等,让学生更加注重实践学习,提高实践学习的专注力。其次,应丰富评价内容。除了要评价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外,还应将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堂学习态度、企业实习情况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最后,要丰富评价主体。传统的评价模式下大多是教师来评价学生,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因此,要纳入不同的评价主体,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合理性。比如:可以纳入学生互评。学生之间的相处时间更长,对彼此更加了解,因此,通过学生互评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能在与其他学生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找到差距所在,激发学习的动力。纳入学生自评,学生在自评的过程中能够自我反思和总结的过程,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起及时总结和反思的习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当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师资力量有限影响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实践教学不足影响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管理难度大、培养目标不够科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评价方式较为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学校必须要不断提高师资力量储备,完善实践教学,加强对培养目标的规划和完善,优化课程设置优化评价方式,从而有效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和质量。

参考文献:徐菊香.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职业化教学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1(23):181-183.刘小英.“双高”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设计[J].科技风,2020(23):168+170.徐小军.家校合作基础下五年一贯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知识经济,2020(19):125-126.夏成满,成洁,徐伟.五年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生成逻辑与实施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3):16-20+40.陈银学,李慧军.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电气自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21):69-72.[1][2][3][4][5]

作者:张龙音 单位: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