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公文范文 > 双创教育分析3篇

双创教育分析3篇

时间:2022-12-26 15:34:02
双创教育分析3篇

双创教育分析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从1990年开始。从2016年起,教育部要求所有的高校开设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课程。此后,各地高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努力推进双创教育。“互联网+”的概念从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后迅速进入社会各领域。到了2020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互联网+”,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使得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实现了融合,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更加紧密的结合,创造更多新的发展机会。因此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如何进一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变得更为必要和重要。教育领域在2016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指导下,更加重视“互联网+”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各高校纷纷在双创教育中开展理论与实践的改革。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创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双创教育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双创思维和基本创业素养的人才。通过“互联网+”去预测、分析和挖掘教育资源,可以取得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线下与线上相结合,深度融合进双创教育。然而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逐渐暴露出制度保障、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方面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1.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师资队伍、课程体系、资金支持、服务指导、场地设备等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缺乏实践基地、缺乏校外导师,缺乏政策宣传等,影响了双创教育的开展,也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积极性。

2.高职院校学生对双创教育认识不足,学习主动性不够高高职院校学生往往对双创教育不太了解,很多学生认为创业很难,或者认为自己今后不准备创业,因此对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觉得创新创业课程只需要应付式的学习即可。没有意识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发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力、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人才综合素质的构成内容。

3.高职院校双创教育师资结构较为单一双创课程需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联系。而很多高职院校的双创课程往往由就业部门教师、辅导员或者行政人员担任或兼任教师,既缺少实践经验,也缺乏专业背景,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纸上谈兵。也有些高职院校逐渐引入专业教师任教双创课程,但是专业教师通常没有经过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培训,由于教学习惯把这门课上成了专业课程的第二课堂。还有的高职院校缺乏实践导师和企业导师,由于没有创业者的言传身教,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无法更深入一层。4.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多数高职院校,双创教育课程都被设置成独立的公共课程,或是与就业指导等相关课程融合在一起,构建了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往往以通用类课程为主,与专业相结合的双创课程内容较少。事实上创新创业本身与专业之间有天然的关联性,需要建立在专业基础上,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因此,双创教育课程设置需要与专业进行融合,才能真正深入开展。

二、高职院校改革双创教育的实践探索

1.学校介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南洋学院)位于在长三角的历史文化名城嘉兴。学院在办学过程中深化“校企合作+平台”的产教融合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先后荣获全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指导服务奖等荣誉称号。设有船舶与建筑分院等共7个教学单位;开设8大专业群共30个专业。建有8大实训基地,19个实训中心,134间实训室,其中省级示范实训基地4个,市级示范实训基地2个。

2.完善双创教育课程体系南洋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双创教育模块,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的创新创业内容,实行专创融合,构建系统的双创课程体系,并纳入必修课,将其贯穿于大一至大三的全过程。在实践教育体系方面,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主,在基础实践阶段开办“创业先锋班”,培养实践基本能力,在综合提高阶段举办“创客江湖”论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分层次、分阶段、全程贯穿双创教育整个过程。

3.健全双创教育师资队伍南洋学院通过CAT、GCDF等专业培训,先后培养18位从事双创教学实践活动的教师。此外大力引进36所、长三角研究院等专业技术人员、外部创客人才和优秀企业家作为创业导师,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方式参与双创教育。[2]同时组织“创客江湖”校友返校活动,每月由一个分院承办一期创客江湖,邀请成功创业的校友返校介绍经验,提供实践指导。2020年,南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及草根创业学院举行了第一批秀洲区大学生就业创业导师选拔会,最终通过筛选后39人入选导师库。创业导师人选从事的行业涵盖了电子商务、人力资源、投融资分析、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等多个领域。后续将通过采取创业实训、创业讲座、创业沙龙、项目评审、创业指导等多种形式,为创业企业和创业者提供公益性创业指导和服务。

4.打造创新创业平台,建立优秀创客评价制度南洋学院经济与管理分院相关专业于2017年着手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总投资约为50万元,建筑面积约为150平方、可同时容纳学生66位、集创业测评和创业实训软件为一体的实训室。主要开课对象为经济与管理分院的各专业大二及大三学生,以及有需求的其他专业学生。自平台运行以来,和平台软件提供商合作培养教师5名,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人数较以往增长了10%。2019学年,南洋学院“秀·创空间”获批区级众创空间,围绕文创、科创、数媒、电商、设计引进10余家企业入园,依托“福达BIM学院”等7个企业学院、“高新船艇先进制造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2个平台,进行相关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近三年,各类技术创新与服务项目达40余项。2020年9月28日,嘉兴市秀洲区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站落地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服务站配备就业创业专职教师2名,校内兼职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师25名,政府部门兼职导师14名,企业兼职导师25名。服务站开设专题讲座,组织就业创业宣传活动,提供免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咨询和团体辅导等服务。南洋学院建立优秀创客评价制度,实施双创与引智到岗的人才流动机制。并且为在校生提供产品化、产业化线下辅导平台支持,为其正常孵化出炉提供免费办理工商注册登记执照,免费优质办公场地等系列帮扶行动。

5.以赛事为引领,依托地方特色,与地方政府企业实现联动南洋学院实行“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以赛促业”的引领体系,开展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浙江省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等赛事。同时通过“互联网+”与嘉兴市区域示范基地、兄弟高校和科研院所示范基地以及校企合作企业示范基地实行协同联动,整合各项资源,全方位做好赛事服务工作,注重从赛事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辅导、创新成果转化、创业孵化培育、众创空间建设等综合支持服务工作体系。嘉兴市作为党的诞生地,发扬红船精神,自“十二五”以来,全面实施创新引领战略,不断优化创业创新环境,集聚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科技创新机制体制。大力发展聚焦集成电路、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等创新型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柔性电子、人工智能、动态感知等未来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南洋学院依托地方特色,全面实行政校企三方合作,为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撑,对接学院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每年均举办创业培训班,培训合格学生取得由嘉兴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SYB证书,在办班中加强了培训管理,注重培训质量,取得创业实效。

6.成绩与实效2020年南洋学院学生参加浙江省第七届职业院校“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获大赛一等奖1项,大赛二等奖2项;参加第六届浙江省海洋知识创新竞赛,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参加浙江省第十二届“挑战杯·宁波江北”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学院2020年11月成立了未来企业家协会,通过考察最终有意向成为创业者的学生共有50名。协会部门分为两个中心:职能中心、活动中心。职能中心专门负责协会行政事务,活动中心专门负责协会活动以及创业团队建设和管理、创业资料搜集和整理等事务。根据浙江省评估院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结果,学院2018-2020届毕业生创业率保持稳定。分别为0.53%,0.76%和0.52%。学院2018届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为6.18%。毕业生一年后创业率已连续五年超过全省平均。[3]

三、结语

大学生双创教育是我国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人才战略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嘉兴南洋职业学院把双创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统筹规划,通过“互联网+”,依托地方特色,实现了新突破,希望能够为构建和完善“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体系提供参考。

作者:陈婕 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一、“互联网+”的内涵与发展趋势分析

(一)“互联网+”的内涵2015年,“互联网+”一词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此后一直都是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互联网+”核心点是互联网,它是“互联网+”的起点,“+”即加号,代表着添加与融合。“互联网+”即“互联网+传统行业”,但这并非机械的两者相加,而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工业、商业等产业进行深入融合。在新模式的不断探索中,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创造力,形成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代表一种社会新形态,核心在创新,只有创新才能让“+”有价值、有意义,才能构建未来产业新生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进步。

(二)“互联网+”发展趋势2015年7月,在《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以“互联网+”创业创新为首要行动的11项重点行动,这意味着“互联网+”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意味着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发展有着广阔前景。据《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显示,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3万亿元,占GDP比重达38.6%,成为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动力。随着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互联网+”为出发点的科技发展,正推动教育教学时间空间、内涵方法、交流方式等都在被重新定义与连接。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是否能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是判断生产关系先进落后的根本标准。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就像是一种被解放了的生产力,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变革高等教育生产关系,才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以“互联网+”为依托,培养大学生双创能力,激发其创新力与创造力,形成“互联网+”新业态,推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俨然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二、“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价值性

(一)激发社会双创活力和建设新时代创新型国家的有效途径创新创业作为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有重大意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双创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推动创新成果转化与产学研深度融合,助力高校自我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有力促进了科技创新和产业模式的革新,推动行业领域的产业升级。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新兴领域与“互联网+”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激发科技人员、科研团体和中小微企业的双创效能,构建公共文化发展新格局,传递社会公益力量,为实现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目标汇聚更多专业化、年轻化、多元化的双创力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优化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双重需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标尺,要始终坚定为国育人才的立场,以立德为根本、以树人为核心,将立德树人理念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转向为育人为本、全面发展,实现育人与发展的统一。“互联网+”时代,网络技术不仅可以用来共享数字资源,丰富线上教学融合的模式,重构教育教学流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高校转变办学思路,连接教育与社会,教育与实践,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双重需求。

(三)加强个人素质能力培养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高等教育不断发展,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毕业生人数远超过社会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传统的教育体系内容相对固化与稳定,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育内容更加多元,如何让知识内容丰富化、个性化是满足教育需求的重要命题。结合社会化思维与社交网络技术,能够挖掘和整合在群体交互中的知识生成和内化,这对于提高学生对实践化问题的解决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创新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实施中,应利用大数据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成长路径,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建立个性化的学习体系,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他们展现自我风采、有效服务国家提供强有力支撑。

三、“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的挑战

(一)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对行业认知力不足当今社会发展迅速,新鲜事物不断涌现并通过网络形式为大家所熟知。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就业领域出现“供过于求”现象,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创业缓解就业压力。事实上,大学生大多对企业管理知识,特别是资金利用、团队管理、企业经营、宣传推广等工作没有实战经验,想法过于理想化。由于对行业没有充分的认知能力,也导致风险意识的缺乏,不能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更不懂得采取全面有效的防范措施,一旦在创业过程中遭遇挫折,就会逐渐失去创业的热情与积极性,最终不得不被迫选择放弃。

(二)缺乏大力资金支持,资源整合能力不足大学生创业初期,资金是第一大难题,虽然有好项目,但因为资金链断裂而无法继续,很容易走向失败。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主要有国家政策扶持、高校创业基金、银行贷款和亲情融资四种渠道。近几来,国家不断出台扶持大学生双创政策,父母及亲友赞助也越来越乐于支持大学生创业。但是,无论是政策扶持、创业基金、银行贷款还是亲情融资,所能获取的资金数量都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创业启动和运营对资金持续不断的需求。在创业过程中,不仅需要启动资金的支持,还需要创业者具有广泛获取创业、配置以及整合资源能力,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把资金投入、人员管理、技术开发、战略规划等多方面合力在一起,这本身就极具挑战性。

(三)缺乏有效资源投入,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不完善当前,社会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滞后性。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扶持政策,但在具体实施落过程中很难满足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要。“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在进行双创教学过程中仍然将教学重点放在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而忽视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除此之外,创新创业课程往往由非专业老师兼任,授课教师可能没有丰富的创新创业指导经验。缺乏专业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社会普遍缺乏对双创教育的关注度与支持度。当理论不能转化为实际效果,便失去了意义,也就很难真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现存的问题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愈发地高。更高层次的就业就是创业,因此,高校要格外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育。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低,同时院校缺乏创新创业课程设计。多数大学生觉得创业等于开公司,对创业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觉得创业压力太大,缺乏创业激情和抱负。加之大学生主要以专业知识学习为主,不懂怎样将专业知识与“互联网”有机结合,缺乏创新创业主动性。

(二)缺少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目前评价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还是以考核成绩为主要依据,这与社会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是相背离的,不利于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潜力。多数教师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理念还是知识讲授型,不能顺应时展的潮流革新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传授的知识达不到理论技术创新的要求,也没能精准把握社会与市场的需求。此外,专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的院校较少,并且因为就业指导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导致创新创业教育效率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无法得到提升。

(三)大学生学业压力大欠缺创新创业动机大学生在校期间承受的学业压力比较大,没有多余的精力去参与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这不仅需要大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以及工作效率,更需要院校与企业给予大学生一定的激励措施。因此,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对于在创新创业中表现出色的大学生,院校应当要给予一定的物质或是精神奖励,通过这种正向的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五、“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应对策略分析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双创能力将双创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始末。大学生自身要想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要把创新思维融入理论知识的学习中。高校要不断丰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与形式,统筹规划具体课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有效衔接。强化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转换教学方法,推动教师把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打造一批高校创新创业培训活动品牌,创新培训模式,面向大学生开展高质量的双创培训,丰富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形式。建立以双创为主导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协同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教育特色示范课程。引导大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积极参与双创大赛等活动,采用多种模式进行能力培养实操锻炼,增强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二)落实大学生双创财税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资金支持力度,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落细普惠财政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依照可持续原则对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金融服务,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难题。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及贴息政策,降低贷款利率,简化贷款申报审核流程,提高贷款便利性,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就业。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产品和服务创新,为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创业项目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大学生双创项目,以市场化机制促进社会资源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需求更好对接,让社会资本充分参与到大学生创业项目始末,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健康成长。发挥财政政策作用,落实税收政策,支持创业投资发展,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

(三)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完善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机制。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双创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并建立双创成果与相关行业产业对接发展长效机制,促进大学生双创成果在有关行业企业的推广与应用。高校要加强地方、企业和大学生双创团队合作对接,拓宽成果转化渠道,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业项目落地提供有力帮助。汇集政府、企业、高校及社会资源,加强对“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中项目后续跟踪与支持,落实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优惠政策,推动一大批大赛优秀成果落地,支持获奖项目成果转化,形成良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效应。同时,要做好大学生双创项目的产权确权、保护等工作,落实成果转化奖励和收益分配办法。还要开设面向大学生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训课程以强化成果转化服务。

(四)打造“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品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自2015年创办以来,已迅速发展成为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创新创业比赛,极大调动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积极性,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双创青年。为了更好发挥大赛以赛促教、促学、促创的任务,要积极完善“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可持续发展机制。地方在国家政策支持下积极承办大赛,落实配套支持政策和条件保障。支持企业与赛事合作联动,拓宽办赛资金筹措渠道,适当增加大赛冠名赞助经费额度。不断丰富竞赛内容和形式,鼓励各学段学生积极参赛。打造创新创业大赛品牌。推行“互联网+”大学生双创大赛与各级各类双创比赛联动机制,推进大赛国际化进程,深化双创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双创教育品牌,为世界双创领域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五、结语“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极具社会价值,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社会各界都要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大学生自身更要不断增强创新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赓续创新创业精神,立志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贡献力量。

作者:梁晓谭 杨乃坤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

双创教育分析3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新时代下的社会改革方向,对于高职教育教学也有很大的指示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方式逐渐转变,由原来的“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就表明国家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创新创业开始进入高校课程之中[1]。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创业课程成效显著,然而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成为了新的时代背景,如何在这个背景下对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改革,使得教学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前高职教学教育改革的首要问题。

1现今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创新创业是社会关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是教育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在高职院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把创新创业认为是可有可无的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出现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时间不足、教师专业性较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的有效建设;高职创新创业课程违背了创新的原意,不注重学生的思维启发,而是通过固定的课程,以教师为主导,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为了更好适应“互联网+”背景,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意义

首先,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世界之间的交流融合逐渐加强,国家之间的竞争也在持续深入,为了提升我国综合国力,除了生产力的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人才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高职院校的创办宗旨就是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因此必须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为社会输送创新创业型人才。同时创新创业本身也是在时展下提出的必然要求,如果不注重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容易造成与时代脱轨,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必须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其次,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持续上升,然而也存在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地方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根据相关研究数据表明,地方经济发展与当地人才数量呈正相关,因此通过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可以有效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2]。在高职教育教学过程中,适当融入地方经济和创新创业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责任感。最后,创新创业不仅是一门课程,更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通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多角度地去看待事物,达到思想启迪的效果,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创业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危机处理能力,帮助学生将理论化为实践。在高职教育教学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既能让学生掌握多种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磨炼学生的意志,促进学生不断实现自我提升。

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途径

3.1改革教育理念在传统高职教育教学中,大多采用填鸭式教育,虽然可以在短期内使学生快速掌握相关知识,但长期发展下去,学生将不再积极主动思考,思维能力受到很大局限,这就违背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初衷。因此,必须促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转变教育理念,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通过教育理念的转变,实现师生之间的身份转变,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教师则担任引导者的角色,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注重对学生的思维启发,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感悟、领会,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学习效率[3]。“互联网+”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发生了转变,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能够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查漏补缺,教师也可以及时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有

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总而言之,教育观念转变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帮助学生实现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业能力。3.2利用“互联网+”实现资源共享“互联网+”使得人们之间的交流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平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便利,例如慕课,其本身就是一种网络课程,优势在于可以实现普通院校与名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可以采取慕课的形式进行教学,通过慕课使高职学生也能享受名校名师的教学,通过平台与名校学生之间交流互动,实现彼此间思维碰撞,同时也让高职学生明白与其的差距,激励学生的学习[4]。“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资源共享还体现在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自己所需的各种信息,不再需要翻阅大量的图书才能获得信息,大大节省了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但同样需要注意的是,网络上的信息真实性还有待商榷,学生要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

3.3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现今高职创新创业课程中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就是教师的专业性不足,由于学校对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视不足或者专业人才的缺乏导致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专业性不足,教学效果受到影响,因此一定要加强高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担任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学校要注重对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参与社会的创新创业项目,增强自身的实践经验。创新创业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可以聘请社会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通过实际的案例讲述,使创新创业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榜样示范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当中。高职院校要注重对于教师的培养,通过组织培训会、交流会等形式,实现与其他院校之间的经验交流,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为创新创业教学提供支撑,促进课程深化改革[5]。

3.4鼓励创新创业实践在高职创新创业教育中,除了理论知识的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于理论的实践,因此高职院校要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平台,成立相关的奖励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例如,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相应的项目基金,学生可以自主撰写创业项目并将其上报给学校,由教师以及专业人员评定方案的可行性,最后根据名次的不同分发创业项目基金[6]。学生可以使用这些资金来为自己的创业项目提供前期支持,这就是学校扶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有效途径。随着学生创业活动的推进,学校还要安排随访,考察项目的开展情况并给予指导,全方面地帮助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开展各项创新创业活动,从模拟到实践,逐步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当下困扰着高职院校的重要问题。首先,学校必须对创新创业教育引起足够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教学目标;其次,注重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不断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自身也要储存丰富的经验作为教学支撑,以创业事例作为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第三,注重推动创新创业理念的落实,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锻炼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的发展提供有力依据。只有使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适应“互联网+”的背景,运用庞大的数据网络为学生提供信息来源,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与社会的融合,让高职院校真正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作者:赵守东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