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1 16:37:52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1)

一、成立专门机构,负责扶贫资金审计监督

为深入贯彻学习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和关于脱贫攻坚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共省委关于集中办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为切实履行好审计在扶贫政策执行和资金项目监管方面的职责,区审计局及时成立了扶贫资金专项审计工作领导小组,专题学习贯彻相关会议精神与精准脱贫相关政策,安排专人负责扶贫资金跟踪审计或检查,从资金管理使用、项目建设管理、规划执行、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入手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防止出现截留、挪用、套取、贪污私分扶贫资金的违法违纪行为。

二、履行督查责任,做好扶贫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

一是抓好“六个精准”落实情况检查。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六个精准”落实情况的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乡镇以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为对象,对“六个精准”落实情况进行自查检查,区审计局进行了抽查。主要检查“六个精准”是否落实到位,在扶持对象上是否做到底数清、任务清、责任清;扶贫项目上是否做到项目规划到户、脱贫效果到户;在扶贫措施上是否做到产业发展扶持到村到户,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到村到户,致富能力提升到村到户,在驻村帮扶机制上是否存在不实;在脱贫成效上是否存在不真实等问题。

二是开展好专项检查工作。区审计局印发了《关于开展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检查的通知》,督促相关部门对财政资金管理使用、扶贫开发项目建设管理、扶贫规划执行(本次重点检查10个扶贫专项方案中产业扶贫和新村建设)、扶贫政策措施落实(本次重点检查“五个一批”扶贫攻坚行动)等情况进行自查,区审计局进行了部分抽查。

三是抽派专人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对精准脱贫工作推进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区审计局通过督查与抽查认为,“六个精准”政策落实到位、专项资金实行县级报账制、管理规范,扶贫开发项目规划合理、建设有序推进,驻村帮扶机制健全有效,“五个一批”措施落实到户,脱贫成效明显。

三、履行审计监督责任,做好扶贫资金项目的审计监督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2)

2017年,在区委、区政府正确领导下,在区扶贫办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扶贫工作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关于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不断完善建档立卡工作内容,强化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落实驻村扶贫工作队职责,着力实施科学扶贫,精准扶贫,加大扶贫工作力度,积极探索扶贫开发新方式。对祁河村的4个自然社和39户、131个贫困人口实行精准管理,采取精准帮扶。

一、工作队履职情况

自驻村以来,我驻村工作队严格按照上级关于驻村工作队的管理办法,积极与贫困村进行对接,深入贫困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并结合我们驻村工作实际,围绕精准扶贫,强化“双包”定点帮扶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制度,切实抓好新阶段扶贫工作。通过广泛宣传,使精准扶贫的理念深入到各帮扶干部和每个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心里。

二、工作队在岗情况

驻村工作队能认真按照《甘肃省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各项职责,坚持长期驻村,杜绝“走读现象”,帮助贫困村制定整村三年脱贫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帮助贫困户找准发展项目,落实好帮扶措施。根据省、市区关于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我驻村工作队在队长的带领下全面核实贫困村和贫困户基本资料信息,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基本情况、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到村到户扶贫项目、帮扶责任人等相关信息已全部录入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

三、帮扶工作情况

按照上级相关文件的工作要求,我驻村工作队积极与贫困村对接,建立健全“双包”定点帮扶工作机制,迅速深入贫困户开展贫困调查,了解贫困村和贫困户现状,访问贫困户,再结合帮扶单位和贫困村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确定帮扶责任人,制订干部包户计划和贫困村三年定点帮扶规划,确定年度工作计划,确保所有贫困户至少有一个帮扶责任人,有一个切实可行的帮扶计划,做好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本台账、一个脱贫计划、“一户一策”的帮扶措施。此外,我们还准备联系帮扶单位,为村里农电改造争取资金10000元。联系帮扶单位还给两户特困户送去1500元慰问金,并从精神方面鼓励他们。

四、存在的问题

从精准扶贫工作开展自查情况看,我工作队能迅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做到了传达到、学习透、领悟深。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不断完善,驻村扶贫工作取得实效。但在自查中也发现了不足,如驻村工作日志记录不及时,不完善。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由于村经济基础差,发展落后。短时间内,村集体经济薄弱的现状无法改变。但是我们要做一些尝试,争取改变这种状况。村干部要开阔眼界,只有自己眼界开阔了,才有能力带领村民致富。

一是在建强基层组织上下功夫。

要认真落实上级部署要求,坚持依靠村级党组织,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

二是在拓宽致富门路上下功夫。

要继续围绕XX镇项目建设,尤其是强基惠民的专项资金,加强短平快项目统筹规划,解决突出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争取更多的资金进行帮扶。

三是在加深感恩教育上下功夫。

要继续以学习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中心,进一步加强形势政治教育,提升正面宣传教育实效。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3)

一、挂包帮工作组织情况

(一)成立机构,确保扶贫责任精准。全区关于开展走基层深化挂包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全全面部署后,我局领导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会议,精心安排部署,成立了以局长任组长,机关党委书记任副组长,局班子其他成员和局属各责任人为成员的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驻村工作组,落实了专人具体办公,并抽调2名干部长期驻村开展帮扶工作。

(二)调查摸排,确保扶贫对象精准。镇村发展基础十分薄弱,在实施精准扶贫工作之初,已经作了大量的深入调查工作。局机关全面部署包村扶贫工作后,驻村工作组先后三次派出工作人员和驻村工作人员一道,深入镇村对80多户贫困户家里进行了调查核实,最终识别出全村共有86户270人符合精准扶贫条件,并对第一批46户157人名单进行了公示,为下一步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工作基础。

(三)科学规划,确保扶贫项目精准。在深入摸底调研的基础上,我局与镇党委政府派驻人员一道,认真研究制定了《村落实挂包帮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铺垫,产业发展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对未来三年全村的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居住环境、人力资源等五个方面的项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到村到户帮扶规划已基本完成。

(四)干部帮扶、确保规划实施精准。按照科级领导帮扶2户,党员干部帮扶1户的要求,采取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和示范引领的方式,局机关干部共帮扶46户贫困户率先实施帮扶计划,协助贫困户选准项目,帮助调剂资金、技术、劳力,帮助拓展市场和提供致富,帮助提高贫困户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

二、挂包帮项目实施情况

(一)村级帮扶项目定案。结合村的发展实际,计划XX年全面制定村级发展规划,确定7个发展帮扶项目,即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建设、新居建设、产业经济、水利建设、文化和村级卫生公益建设等1+6帮扶计划。

目前已完成所有项目立项报告,局机关先期到位村级阵地建设帮扶资金8万元,对村村委会办公场地进行全面改建、装修和规范化建设,目前正在实施之中,同时,对全村3公里村社道路保通保畅、200米渠堰治理、20名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5户土坯房改造户工作分步实施,年内完成。

(二)贫困户经济门路敲定。锁定的46户帮扶贫困户,结合自身产业发展实际如地理位置、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和个人意愿,均落实了经济发展项目。落实以点带面集中连片种植蔬菜的15户,养生猪、养鱼、养羊、养鸡等规模户10户。

除此之外,实行零星种植蔬菜、适当增加养殖家禽、家畜的20户。全体帮扶干部深入到帮扶户家中,结合帮扶户经济发展规划,认真落实项目到田块、到时间节点,配合全村统一规划实施,将分散贫困户零星种植,实行集中连片经营,物色蔬菜种植能手参与管理,确保到村到户项目落地生根。

三、工作存在的问题

区级部门人、财、物力量十分薄弱,帮扶村级发展和贫困户致富奔小康,仅限于在组织联动帮扶基层党建、加强与群众密切联系,缩短与贫苦户的距离、配合村两委实施精准扶贫上花功夫,要使贫困村短时间内尽快脱贫,达到分年度完成脱贫指标,离不开国家扶贫项目的大力支撑,离不开1+6村级规划项目尽快落马和投入实施。

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挂包帮工作体制机制问题、也不是驻村人员到岗到位的问题,我局从自身帮扶能力出发,制订了工作方案、落实了人员分工、解决了部门帮扶资金、全面到户开展帮扶活动,得到了市、区相关部门的肯定,村要实现三年脱贫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完善帮扶方案,修订发展规划。我局将结合村实际情况和省、市有关政策,科学定位,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该村精准扶贫实施方案、三年发展规划和XX年精准扶贫计划,为村的整体发展和4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开出实实在在,操作性强,能够实现的好方子。

(二)创造工作条件,抓紧实施规划。结合我局分户帮扶方案,创造条件,落实驻村联户帮扶机制,让帮扶干部深入帮扶户一对一制定帮扶计划,真帮实干,尽快让贫困户早日脱贫。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4)

一、高度重视,周密安排,确保行评“回头看”科学有序开展。

一是召开会议,广泛动员。我办被确定为2012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单位后,单位领导高度重视,召开全体干部职工学习省扶贫办关于印发《全省扶贫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回头看”活动的意见的通知》(政扶发〔2012〕35号)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县纠风办关于2012年全县纠风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2012〕56号)文件以及常务副县王平昌同志在全县纠风暨政风行风民主评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领会文件及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回头看”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把回头看工作与业务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考核。成立了以主任任组、副主任任副组、全体干部职工为成员的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回头看”领导小组,把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回头看”活动作为履行职责、优化发展环境、促进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载体来组织实施。二是结合实际,制定方案。为了科学有序开展好民主评议“回头看”活动,我们结合扶贫办实际,认真制定了2012年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回头看”实施方案,明确了指导思想、活动内容、方法步骤和活动要求。要求全体干部职工按照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和任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准搞形式主义、不准走过场,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机关形象,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自查自纠,征询民意,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6月份,结合扶贫系统工作实际,我们进行了“五查五看”活动,即查思想认识,看“一切为了贫困父老乡亲”扶贫核心价值理念树得牢不牢;查工作能力,看“五项承诺”是否得到认真执行;查工作作风,看存在的问题是否得到有效整改;查制度机制,看扶贫项目资金监管是否更加有力;查廉政建设,看扶贫系统是否实现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同时,向社会各界发出了征询意见函,征询内容包括政务公开、服务效能、权力运行、廉政建设四项16个方面,通过对反馈意见进行认真疏理和分析,我们认为通过去年民主评议活动,县扶贫办在制度建设、服务质量和效率、工作作风、项目管理、廉洁自律、公开公正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群众满意度也得到提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不够、对乡镇扶贫干部业务培训不够、对扶贫开发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对贫困村扶持力度不够等4个方面。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详实、有效的整改方案,做到了措施有力、方法科学、责任到人、限期整改。目前各项整改工作已结束。

三、强化措施,突出重点,确保行评整改见实效。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月的整改,对机关学习、印章管理、文书档案管理、财务管理、公务接待等13项制度进行了修改完善,加强了整村推进、扶贫搬迁、雨露计划、扶贫互助社的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安全使用,足额用于贫困村和贫困户,干部职工工作作风得到改进,服务效率和工作水平提到全面提高,机关形象得到全面提升。在整改过程中,县扶贫办坚持用“八不”做好行评“回头看”工作。一是落实政策不走样。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各项扶贫政策,配合有关部门将扶贫项目落实到村、覆盖到户,使贫困户受益。二是申报项目不受阻。严格执行扶贫项目申报流程,收到上级扶贫和财政部门下达的项目、资金文件后,在5个工作日内下发文件,按照扶贫项目申报流程组织申报。三是公告公示不省略。严格执行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公告制度,扶贫项目经上级扶贫办审批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公示,对项目区的项目和资金、受益农户、实施地点和时间及时进行公示公告,接受群众监督。四是项目资金不截留。加强对扶贫项目资金的管理。对实施的扶贫项目及时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工程质量达标;会同财政、审计部门对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确保资金不挤占、挪用,足额用到扶贫项目上。五是勤政廉政不敷衍。加强扶贫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加强各项业务基础建设,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培训,提高干部职工业务素质,增强党员干部廉洁意识,做到勤政廉政,对违反承诺的工作人员进行责任追究。六是开门纳谏不虚伪。采取上下结合、自查自纠、社会监督的评议方法,主动征求各方面的意见,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同时热忱欢迎各位行评代表和社会各界明查暗访。七是闻过则改不拖延。成立整改工作专班,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整改措施和整改方案,规定时限,责任到人,实行奖惩追究。八是未抓落实不放过。在整改过程中,切实做到“四个不放过”。即对提出的问题根源不找准不放过;对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对政风行风问题和违纪行为不纠正不处理不进行责任追究不放过;对评议代表和群众没有满意答复的不放过。对有错不纠、整改不到位或者顶风违纪的要坚决追究有关领导和当事人的责任。

四、创新思路,整合资源,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走村入户,扶贫帮困。在“三万”活动中,扶贫办全体干部职工在龙舟坪镇王家棚村共走访农户766户,2744人,实现走访农户全覆盖。群众反映的公路、桥梁维修、安全饮水、添置村委会办公设施等问题,我们一一进行了现场调研,制定了帮扶方案,筹集资金13万元解决突出问题11件,筹资5000元慰问了20多个贫困户。

(二)大力宣传,营造氛围。为了让更多单位和群众了解扶贫开发工作,我们通过网络、电视、报纸加强宣传,把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及时反映出来,宣传出去。撰写了《阳土家族自治县老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阳县构建“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扶贫格局的基本经验与几点思考》、《阳扶贫互助社为贫困户产业发展安上了引擎》、《阳人才资源开发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关于我县“空巢老人”的情况和对策建议》、《创新“母鸡下蛋”扶持模式推动魔芋产业滚动发展》等调研文章,向省扶贫网、三峡日报、中国阳网等新闻媒体和县委办、政府办报送信息35篇。

(三)开阔思维,科学规划。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2—2020年)》、《范小建主任在全国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杨朝中同志在全省市州扶贫办主任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在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等系列会议文件精神。以建设“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实验区”为契机,根据扶贫开发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深入到重点贫困村和老区村,深入到贫困农户家中,采取座谈会、个别走访、分析论证等办法开展调查研究,形成了情况准确、数据详实、观点明晰、措施可行的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了新的10年扶贫开发规划、阳土家族自治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项目规划、“十二五”整村推进规划、扶贫到户规划、第五期电力扶贫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

(四)整合资源,整村推进。按照“先难后易、增加资金总量、捆绑涉农资金、合力攻坚”的要求,争取财政扶贫资金1237万元,启动了2012年实施的9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十二五”期间每年启动9个村共45个村)和5个重点老区村建设(“十二五”期间每年启动5个村共25个村),扶贫办主要领导带队到村逐村办公,确定项目,制定方案,落实规划,现正在抓紧实施;到2009年启动的14个整村推进村逐村自查初验并精心筹备迎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全面考核验收;到2010年启动的15个整村推进村和5个重点老区村开展调研,进行跟踪督导,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对照扶贫规划开展查缺补漏工作。

(五)扶贫搬迁,改造民居。完成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是县政府今年承诺的“十件实事”之一,按照省扶贫办推行“实名制”扶贫搬迁的要求,整合资金资源,确定建房标准,创新安置模式,截止6月20日全县已签约372户1508人,并完成了向省办实名制申报备案工作,分别占省下达计划数的117.4%和118.7%,已完成搬迁253户1046人,分别占省计划的79.8%和82.4%,切实解决了生存条件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积极探索特殊贫困群体叠加享受搬迁扶持政策机制,严格标准,推行差别式扶持,真正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按照县委、县政府“抓好民居改造工作,加快生态走廊建设,促进旅游扶贫发展”的思路,结合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积极参与“沪渝高速—清江画廊码头”大通道“民居改造”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具有浓郁土家风情特色的“民居示范走廊”,推进“旅游扶贫”快速发展。

(六)建管规范,帮扶资金。为缓解贫困农民发展生产贷款难的问题,国家、省扶贫办启动了扶贫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我县作为试点县,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新增35家扶贫互助社,全县达到48家,遍及7个乡镇,入社社员近7000人,占全县贫困总户数32600户的21%,互助资金总量达948万元,其中财政资金725万元,社员认购入股金223万元。互助社总数占全省201家扶贫互助资金试点村的近四分之一,占全县119个贫困村的40%。扶贫互助社的规范运营为我县农民产业发展、发家致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融资渠道,今年3月,阳代表省接受了国务院扶贫办组织的“全国扶贫互助资金试点交叉检查”,提到了国家检查组的高度肯定,认为我县村级互助资金试点工作有章法,有亮点,有特色,有经验。国务院扶贫办今年拟将阳纳入“贫困村互助资金软件管理示范县”。

(七)培训学习,提高能力。按照上级“指导计划、资金到县、培训到户、直补到人”和“政策引导、农户自愿、实事求是、据实补贴”的改革思路,我们以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劳动力为对象,以初中、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两后生”为主实施中期职业培训。充分利用我县职教中心等优质教育资源,拓展培训领域,探索扶贫办推荐与自主选择培训机构相结合、资金直补到人等改革措施,启动了今年1100人“雨露计划”培训工作,同时向省扶贫办申报了“雨露计划实施方式改革”方案。此外,县扶贫办相关干部赴外地参加了“实验区建设”、整村推进、互助资金、“雨露计划”等培训班交流学习;组织14个重点贫困村(含老区村)党组织书记赴宜昌参加了“千村书记培训班”;组织开展了两期乡镇扶贫专干培训班;继续实施了“三支一扶”等人才培养计划。

(八)筹集资金,对口帮扶。一是积极争取国家电网公司对口支援阳,今年投入200万元启动了7个电力扶贫项目。二是实施“助学启智”工程。配合“英子姐姐”助学工程,遴选了42名贫困学生每人资助2000元。三是积极向大病关爱“壹佰基金”促进会捐款,为大病贫困家庭贡献应有的力量。四是开展“迎90年党庆、献爱心包裹”行动。实行“一对一”结对捐赠贫困小学和贫困小学生,我办以单位名义给资丘镇黄柏山民族小学邮寄了价值1000元的学校包裹(体育用品),在职的10名干部职工每人给该校学生邮寄了价值100元的学生包裹(文具)。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5)

昭通地处全国14个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贫困片区腹地,属云南省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作为云南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中共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紧盯脱贫攻坚工作,站在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高度,抓住机遇,在完成脱贫任务的同时实现地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形成了全社会围绕脱贫攻坚奋发努力的“十三五”良好开局。

2016年以来,昭通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制约昭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确定了全面实施脱贫攻坚、交通先行、产业培育、新型城镇化、教育兴昭、生态文明建设“六大战略”,取得了显著成效,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哿ν心 精准施策

2016年,昭通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云南省、市系列决策部署,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全局,按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紧扣13个贫困乡镇、231个贫困村出列、24.02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坚持片区发展与整体脱贫结合、转变思路与创新方式结合、精准识别与精准施策结合、稳步推进与务求实效结合、激发内力与借助外力结合、督查考核与执纪问责结合,形成一套完整有力的指挥、责任、督查、考核体系,深入实施“5+N个一批”行动和“6个精准”,推动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向纵深推进,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坚持高位推动,压实工作责任。昭通市各市、县区领导小组实行党政一把手任组长的“双组长”制,并明确党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政府常务副职直接分管扶贫工作,昭通市委、市政府通过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题会等共40多次会议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市四套班子领导高频次开展脱贫攻坚调研、检查,从高位统筹谋划。

每年两次的全市现场观摩点评会、“每月通报、季度约谈、半年小结、年度考核”“挂包帮”“转走访”季度联席会议等制度,有力推动了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将10个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区扶贫办明确为政府工作部门,增加人员编制,乡镇设立扶贫工作站,配备3至5名工作人员。制定了《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检查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昭通市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实施细则(试行)》等文件,全面加强和规范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昭通市纪委牵头进行专项纪律检查,公布脱贫攻坚举报电话,市委组织部组织开展“乌蒙扶贫先锋行动”,严格执行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纪律,市审计、财政部门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审计。

出台了《昭通市贫困乡镇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办法》等9个考核办法,逐级签订责任书,立下脱贫攻坚军令状,形成倒逼机制,层层菏低哑对鹑危严格兑现落实考核奖惩。

坚持对象精准,筑牢脱贫基础。按照“五看工作法”和“五查五看、三评四定”的标准和程序,昭通市精准识别贫困对象。识别剔除不精准对象35932户130679人,新识别纳入精准对象39899户130679人,精准锁定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为308956户1119488人。

昭通市自主开发的农村扶贫信息化系统,与国务院扶贫办、省扶贫办建档立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精准对接各行业部门信息,并在全市825个贫困村统一制作挂图作战电子牌,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平台互联互通,完整呈现扶贫对象的基础数据信息,如实反映脱贫措施落实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精准脱贫工作。

全面规范各级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形成的档案,规范管理脱贫攻坚档案,抓实抓细档案管理,建立“一户一档”,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记录、有见证,为考核评估提供支撑。

坚持科学规划,完善政策体系。昭通市围绕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两个确保”,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指导各县区自下而上编制了《昭通市“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2016―2020年)》,各行业部门编制了6个行动计划、18个专项实施方案,完善了“5+N个一批”政策体系,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具体化、项目化,确保贫困乡、贫困村和贫困户项目全覆盖。修改完善《昭通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规划搬迁7.14万户26.2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5.18万户18.51万人。

坚持突出重点,力推项目建设。抓革命老区建设。争取到位资金47.18亿元(其中:革命老区专项资金2.745亿元),占年度计划35.98亿元的131.11%,并完成投资38.7亿元。

抓农村危房改造。农村危房改造5.45万户全部开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81万户),竣工5.09万户,上级补助资金到位5.64亿元。

抓乡村道路建设。着力补齐乡村交通短板,以2017年底所有建制村实现通畅为目标,扎实推进贫困乡村路网建设,打通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快车道。19个县乡道工程(315.2公里)完工6个(117.7公里);645个通村硬化(6871.7公里)已全部开工,完工511个(5576.8公里),完工率81%,行政村通畅率达75%以上;44个溜索改桥项目主体完工42个,启动实施“1县7乡2村”交通精准扶贫示范创建活动。水利、电力、通迅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

坚持精准施策,确保精准脱贫。昭通市紧盯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有效推动“5+N个一批”脱贫路径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发展生产脱贫方面: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的根本,突出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电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工作,因地制宜,注重市场化、差异化、集约化、特色化发展,推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多种生产经营模式,目前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971个,其中825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2347个,已有涉农企业达256家,实现农业产值57亿元、销售收入55.5亿元。

易地扶贫搬迁方面: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和“自愿方便、够用实用,能修不建、建则建好”的原则,严格把好选址关、风貌关、功能关“三个关口”,积极引导贫困户合理建房,加快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目前,2016年计划搬迁安置31050户12105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8878户67053人)已全面启动,集中安置点建设已竣工146个;民房建设已启动41960户,竣工25612户;到位资金86.9436亿元,累计完成投资45.2937亿元,已兑付农户无偿补助资金28321户7.13亿元,发放农户贷款27853户14.28亿元。

生态保障脱贫方面:围绕把昭通建设成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目标,昭通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陡耕地综合整治等工程建设。实施生态公益林补偿958.34万亩,下达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15亿元,覆盖13.14万户贫困户;对25度以上耕地实施退耕还林40.22万亩,补助资金6.033亿元,覆盖2.1万户贫困户;完成农村能源建设27063户;争取3650名生态护林员指标,解决具有森林资源管理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

发展教育脱贫方面:为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昭通市投资65.38亿元开工建设15所普通高中、3所职业教育学校。争取到位资金4450万元,对镇雄、彝良、威信3个革命老区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实行14年免费教育。开展建档立卡家庭学龄人口摸底调查,全面构建“免、奖、助、贷、补”多位一体贫困家庭学生资助体系,执行建档立卡贫困户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和建档立卡户子女高中、一本大学助学金补助政策,落实901.12万元用于普通高中建档立卡户学生免学杂费,落实23万元对46名考入一本院校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奖励。

社会保障兜底脱贫方面:坚持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原则,逐步推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低保标准与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2715元,扶持农村低保对象61.49万人。完善临时救助政策措施,提高兜底保障能力和救助实效。

转移就业脱贫方面:按照“培训为基础,转移就业为核心,增收为目标”的工作思路,依托技工院校、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免费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劳动者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脱贫技能。全市共培训36.89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培训13.66万人次;新增转移就业27.85万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对象4.82万人次;累计实现转移就业人数168.45万人,其中转移就业6个月以上138.3万人,可实现务工收入300亿元以上。

健康扶贫方面:昭通市全市有476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7.33%;扎实开展医疗救助脱贫,开展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调查,排查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17.42万人。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贫困群众看病就医人均筹资标准提高到540元,有效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投资28.96亿元启动了3个县级公立医院建设,总建筑面积34.37万平方米。同时,资产收益脱贫、恢复重建脱贫、库区移民脱贫等脱贫工程积极推进。

坚持对标对表,补齐脱贫短板。按照中央、省的要求,昭通市紧扣贫困户脱贫6条标准、贫困村退出9条标准、贫困乡退出11条标准,围绕13个贫困乡镇、231个贫困村出列、24.02万人脱贫目标,以问题为导向,认真开展脱贫出列自查评估。针对未达脱贫出列标准的114个贫困村、6个贫困乡,召开了脱贫出列专项约谈会,督促指导各县区逐一制定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实,确保实现年度脱贫出列目标。

坚持统筹整合,拓宽筹资渠道。制定了《昭通市扶贫开发责任、权力、任务、资金“四到县”项目暂行管理办法》,加大涉农资金统筹。争取到位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3.31亿元,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5.67亿元。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浦发银行、汇丰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沟通协调,努力加大融资力度。工行昭通分行拟围绕脱贫攻坚等六大战略投资贷款100亿元;与国家开发银行云南省分行签订了开发性金融支持昭通市精准扶贫备忘录,支持C合交通、特色产业、扶贫开发等领域;省农发行批复昭通易地扶贫搬迁贷款额度80.15亿元,已发放30.7亿元;与浦发银行共同发起设立乌蒙山片区扶贫投资发展基金200亿元,已到位174.59亿元,正在申贷第五批;积极争取汇丰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目前已进入筹建阶段。

坚持统筹协调,凝聚扶贫合力。扎实开展“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昭通市建立市级领导联县挂村、县级领导挂乡联村、部门包村、干部职工包户的工作机制,动员1315个单位53505名干部职工挂钩825个贫困村,帮扶贫困农户375281户,实现干部全参与、帮扶全覆盖,群众不脱贫、干部不脱钩;中央、省定点扶贫单位直接投入帮扶资金1.29亿元,帮扶引进各类资金1.043亿元。

扎实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共选派6296名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组建929支驻村扶贫工作队开展帮扶工作,做到每个贫困村都有一支5人以上的工作队。全面加强工作队员管理,对不能胜任的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及时调整召回,全年召回195名不称职的驻村工作队员。

扎实开展东西扶贫协作工作。抢抓东莞、中山两市对口帮扶昭通的机遇,三市党政代表团及时开展了双向互访,签订“1+8”扶贫协作工作框架协议,广东省第五扶贫协作工作组进驻昭通,建立了长效扶贫协作机制,确保对口协作帮扶取得实效。目前,广东省东莞市、中山市已投入示范点建设资金1亿元,示范点建设已于11月23日正式启动。昭通市应邀参加在东莞举行的2016年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宣传推介昭通苹果、绿豆糕、花椒、天麻等20多种商品和农特产品,达成合作意向16个,意向销售金额3200多万元;三市共同组织启动了“畅游乌蒙・神韵之旅”万人游昭通活动;东莞、中山先后组织40余家企业及商会赴昭通考察,东莞市润丰国际蔬菜交易中心计划投入10亿元在昭通建设国际化农产品交易中心,广东中山食品进出口有限公司明确将昭通作为中山农产品销售市场的重要生产基地,并在中山市建设一个500平方米的展销体验店开展昭通农产品展示、销售服务;三和、国才劳务公司将在昭通建立分公司,并按照“县乡直接对接东莞中山市镇街企业”的要求,动员具备成建制输出条件的县区先行先试,大关县已输出劳动力635名;组建昭通扶贫协作产业暨招商引资工作组,专抓对粤招商引资工作;自2017年开始,昭通将每年在东莞、中山至少组织一次昭通项目招商引资活动,东莞、中山每年将在昭通举办一次大型商品展销活动。同时,按照“昭通所需、东莞中山所能”的原则,积极推动教育、医疗卫生、干部交流培养、劳务培训输出等扶贫协作。

扎实开展社会帮扶。协调争取浙商总会、太平保险集团、新沪商、保监会、中关村等社会力量对口帮扶昭通市,上海新沪商联合会初步计划在彝良县投入4500万元,实施村内道路、文化活动场所等小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安盛天平保险公司捐赠和巧家县人民政府出资共同承担保费,为巧家县2016年在册的439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统一投保了中国人寿“扶贫保险”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充分发挥昭通市青基会的纽带作用,加大对希望小学资金的募集力度,筹集建校资金2179.05万元,援建希望小学17所。动员社会力量支持扶贫、建设家乡,200余家企业与镇雄县签订了社会扶贫意向协议,意向投资4.2亿元,目前已到位0.79亿元;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行动,动员248家企业挂钩帮扶贫困村。

坚持严格管理,用活扶贫资金。严格执行中央、云南省级财政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监管,建立健全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绩效等各环节、全方位的管理体系,加强资金审核管理,认真督促市、县、乡、村管好用好扶贫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在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中严格执行公示公告制度,做到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公开,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严格实行资金审计,确保资金公开透明、规范使用。各县区相关部门严格资金监督管理,对贪污、侵占、挪用扶贫资金的行为坚决严肃查处,确保资金安全运行。

压实责任 纵深推进

坚持月度通报季度约谈压实脱贫攻坚责任是保障。昭通市委、市政府坚持每月由市委、市政府督查室牵头开展1次脱贫攻坚督查检查,并在全市范围通报,目前已开展6次督查通报;坚持每季度约谈各县区党政分管领导,每半年约谈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确保责任上肩、任务到人。2016年以来,已开展3次约谈,有效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问题导向进行约谈。以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对象不精准、信息不精准、措施不精准、对标不精准等问题为主要约谈内容,树立问题导向意识,逐一制定整改措施,从严从实抓整改,确保问题整改到位。

围绕目标任务进行约谈。紧扣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实行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把任务细化到部门、乡(镇)、村组,层层传导压力,逐级约谈问责。

推动政策落实进行约谈。把脱贫攻坚各项政策落实情况作为约谈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政策落实落地,推动“5+N个一批”政策体系和“6个精准”措施落实。

坚持开展现场观摩点评交流脱贫攻坚经验是重要举措。建立现场观摩点评制度,每年2次由昭通市党政主要领导带领各县区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逐县召开现场观摩点评会,2016年5月、10月分别组成2个观摩点评组深入11个县区现场观摩、点评,互相交流经验、查找不足,在全市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推进脱贫攻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充分交流经验。昭通市贫困面大,脱贫攻坚面广线长,仅易地扶贫搬迁2016年就启动实施479个集中安置点。各县区自然条件差异较大,有海拔几百米的江边河谷,也有海拔2000米的高原。在脱贫攻坚中,各县区均结合实际实施精准扶贫,都有经验有亮点,通过现场观摩,让各县区相互交流学习。

找准问题和差距。紧扣2016年13个贫困乡镇、231个贫困村出列和24.02万贫困人口脱贫目标,对照规划设计,现场查找问题和不足,深入分析问题根源,倒逼工期进度,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革命老区建设、“四到县”等项目建设,确保脱贫攻坚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点多面广纵深推进。观摩点的选择覆盖面广,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推进、脱贫产业培育等都有体现,而且每次观摩点的选择不能重复,尽力扩大观摩点评覆盖面,通过巡回观摩点评,推动各项工作向纵深推进。

坚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筑牢脱贫攻坚基础是核心。昭通市委、市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把贫困群众实现持续增收作为贫困户脱贫的重要考核指标,坚持“短期能脱贫、长期能致富”,高度重视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千方百计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制定出台《关于加快发展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确保825个贫困村全覆盖,目前全市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3971个,其中825个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2347个。依托自然资源、现有产业等优势,积极探索“支部+党员+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贫困户”“大户+农户”等模式,变“输血”为“造血”,发挥贫困地区内生动力,推动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发展,实现贫困户持续增收、稳定脱贫。

凝心聚力 共奔小康

在下一A段的工作中,昭通市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云南省第十次党代会、昭通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紧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紧盯贫困县、贫困乡镇、贫困村和贫困户脱贫出列标准,全力做好定点扶贫、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和东西扶贫协作工作,着力实施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电商扶贫、旅游扶贫等行动,确保云南省下达的脱贫计划圆满完成。

着力推进精准措施。坚持以“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为统领,对照脱贫出列标准,按照“5+N个一批”分类要求,将脱贫措施落实到村、分解到户、锁定到人,做到每个贫困户都有帮扶措施、政策支持。制定行业扶贫绩效考核办法,进一步压实部门责任,全力抓好发展教育、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兜底等精准脱贫措施落实,推进交通、互联网、农村危房改造等建设。健全完善帮扶工作机制,搭建完善工作平台,加强驻村扶贫工作队管理,深入推进“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互为支撑,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凝聚各方力量精准帮扶。

着力推进扶贫协作。健全对口帮扶党政交流机制,主动对接协调,强化保障服务,完善对口帮扶信息通报、统计监测、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制度,创新对口帮扶方式,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层次;全面推进示范点建设,2017年6月底前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建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的对口帮扶示范村;以产业合作发展为引领,以粤商产业园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产业园区建设、教育、劳务输出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卫生计生、旅游等方面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共赢。

着力推进易地搬迁。健全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推进机制,以建档立卡贫困对象为重点,精准锁定搬迁对象,坚持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与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结合,突出抓好规划选址、布局和民居设计,严格落实“厨卫入户”“人畜分离”“两污处理”“面积达标”等要求,坚持易地搬迁、产业发展、公共服务配套协同,扎实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建设。

着力推进产业发展。把当前脱贫与长远致富统筹起来,聚焦贫困村、贫困户,抓实产业项目规划到村到户,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业庄园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充分发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龙头带动作用,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有效整合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到户扶贫小额信贷资金投入贫困户,支持贫困村农民专业合作社提质增效,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参与1-2个增收产业,切实增强“造血功能”,助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6)

五和村委会简介:据调查,五和村委会是一条自然村,总人口4000多人,总户数800多户,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下有295户,其中年收入1500以下的有60户。经核实,属于本次扶贫开发工作帮扶对象的共47户。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核心,以改善贫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优化五和村发展环境,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奔康步伐。

二、目标任务

从起,用3年时间,促使五和村47户贫困户实现“八个确保”(确保被帮扶的47户贫困户有自我发展和和收入的主业,基本实现稳定脱贫,80%以上被帮扶贫困人口达到农村年人均收入2500元以上;确保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完成危房改造;确保符合条件贫困家庭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确保贫困户家庭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确保贫困家庭子女失道接受义务教育不辍学;确保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能顺利完成学业;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能免费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至少输出一个劳动力;确保每一贫困户学会一至二门种养技术或手工加工技术),五和村达到“六有”(有坚强的领导班子、有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稳定的集体收入、有整洁的村容村貌、有民主的管理制度、有文明的社会风尚)目标,基本改变五和村落后面貌。

三、扶贫工作设想

(一)据调查,五和村现有虾塘300多亩,属村集体所有,现已全部被外人承包养虾,村委会每年收租金约10万元左右发放给村民。按800户计每户每年分到的仅125元。建议由本村委会收回部分虾塘建立五和村虾塘养殖场,扶贫工作组联系相关部门,请有关专家到村委会授课,讲解养虾技术,提高产量,提高产值。一来可壮大村委会集体经济,每年从中抽取部分资金资助五保户、孤儿,另外可为部分贫困户提供饲养员等工作岗位,发展海虾深加工等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据调查五和村有一户海产品加工厂)。

(二)五和村委会现有山岭400多亩,原种树林已多年,大部分被砍伐,多数为残林。由扶贫办进行可行性规划,并联系相关单位筹集资金,全部改种为丰产林。丰产林一般3-5年可投产,并且一次砍伐后可重复施肥生长投产,效益可观。

(三)五和村三尺垟洞田共250多亩,状元山脚垟田200多亩,部分无人耕种已丢荒。由扶贫办协调相关部门筹集资金,建立蔬菜种植基地,如水东芥菜种植基地。水东芥菜是当地的一个品牌,闻名省内外,种植水东芥菜技术也比较成熟。如果种植成功,发展产、销一条龙产业,可为当地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另外,据实地考察,该地区土质也适合种植香蕉、山芋等经济作物。

(四)五和村现有皮鞋加工厂8家,已初步形成皮鞋加工业的格局。计划由扶贫办协调,利用广告媒体大力宣传,树立品牌,实现增产扩销,提高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可为贫困户提供部分手工作业的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脱贫解困。

(五)解决五和村农作物灌溉难问题。五和村委会有小型水库一个,总面积30多亩,因多年积砂,藏水量小,无法满足农作物灌溉要求。另外共青河琼凡至五和河道需重修加深。由扶贫办联系相关部门,组织人员对水库、河道挖深加固。

(六)解决五和村委会村路通路难的问题。村通村道路五和至粤海路段1.2公里、五和至信联1.5公里、五和至琼凡1.2公里,以上路段一共3.9公里路基已建,需筹集资金建硬底化水泥路。解决村路通路难的问题对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早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有着重要意义。

四、工作措施

(一)落实规划到户,实行动态管理

按照“规划到户”要求,进一步调查核实五和村贫困户基本情况,逐户登记造册,建立帮扶台帐;结合实际,按照“科学客观、符合民意、切实可行”的原则,针对贫困户不同情况,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具体的脱贫计划,分步组织落实;责任人进村到户开展帮扶工作时,要填写省扶贫力统一印制的《帮扶记录卡》,每次帮扶记录由村负责人、贫困户主、帮扶责任人共同签名确认,保证贫困户帮扶记录“一户一卡“,帮扶档案”一户一表“;提高扶贫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有关资料全部录入电脑,及时更新,实行动态管理。

(二)实施“五项帮扶”,提高农户收入

1、推动劳务输出,争取“就业扶贫”。大力帮扶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劳动力参

加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就业;想方设法解决挂钩帮扶贫困村民外出务工问题,力争就业一人,脱贫一户。

2、发展种养业,推行“产业扶贫”。一是充分利用五和村山地资源丰富、种养基础较好的有利条件,通过帮助贫困户提供种苗、饲料、化肥、农药等帮扶措施,调动贫困户种养的积极性,增加稳定收入来源。二是尝试引进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挂钩,建立“企业加农户”机制,帮扶带扶带动贫困户自我发展主导产业。三是开展技术帮扶。由扶贫办公室联系相关单位邀请农业技术人员进村实地考察,改良当地种养结构;举办种养实用技能培训,四是拓宽销售渠道。通过认购农产品等方式,转化生产成果,提高贫困农户收入。

3、改建危(旧)房,开展“安居扶贫”。五和村目前还有3户贫困家庭居住在破旧的泥砖房。由局扶贫办与区扶贫办沟通协调,统一分类做出帮扶方案,筹措资金,帮扶贫困户家庭完成危房改造或重建。

4、加大特困家庭帮扶力度,实行“救济扶贫”。以落实政策为重点,积极引导和帮助贫困村民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养老保险;对丧失劳动能力且符合低保条件的,按照有关政策列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因重大疾病、意外事故及自然灾害导致生活特别贫困的家庭,由扶贫工作人员定期上门慰问,筹集慰问金的形式予以帮扶救济,帮助特困家庭减轻负担,渡过难关。

5、捐资助学,落实“助学扶贫”。通过采取发动本局全体员工、社会各界捐赠等方式,筹集设立“五和村助学资金”,确保贫困户子女义务教育不辍学,考上大中专院校的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四)改善基础设施,优化发展环境

着力解决村民反映最强烈、最迫切、最受惠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是自来水建设工程,解决800多户村民和学校、村委会生活饮水问题;二是农田水利工程,通过修建陂头,修复水渠,解决农田生产灌溉用水问题;三是道路修筑工程,修复行政村道,修建自然村道,方便村民交通出行。

五、实施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1月至2010年2月)

开展调查摸底工作,掌握47户贫困户共101名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职责分工;制定帮扶工作实施方案;召开扶贫开发动员大会,广泛宣传发动,做好工作部署;组织开展扶贫开发捐款活动。

(二)实施阶段(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

2010年底前,扶贫工作负责人到村与贫困户对接,熟悉挂钩帮扶贫困户情况,并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每户脱贫计划,启动劳务输出、扶持种养、捐资助学和慰问特困家庭工作,协调完成道路、水利、自来水工程前期规划、设计、论证工作,跟踪修筑道路,首批改造危房工作;2010年底前,实现五和村自来水、农田水利、道路修筑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启动;帮扶贫困户发展种养等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跟踪落实贫困户第二批危旧房改建、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险、捐资助学、劳动力职业技能和种养技术培训等各项民生工程;2011年8月前,全面完成各项帮扶项目和任务,实现五和村“六有”和贫困村民“八个确保”目标。

(三)巩固提高和迎检验收阶段(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

按照《中共市区委办公室、市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我区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办发〔〕17号)要求,全面评估帮扶效果,对存在不足予以改进和完善;完成对口帮扶工作总结和自评工作,并报送有关材料,做好迎检验收准备。:

六、工作要求

(一)落实帮扶责任,形成帮扶合力。帮扶工作各相关责任人要充分认识新时期做好“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的重大意义,把帮扶五和村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抓紧抓好;要确实负起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在供电局扶贫领导小组及区扶贫办的统筹安排下,加强调查研究,制定脱贫计划,定期赴村检查,认真研究措施,抓好督促落实,定期汇报工作进进展;拓宽帮扶渠道,丰富帮扶手段,充分发挥本单位在筹措资金、联系就业、扶持种养、认购农产品等方面的潜力,形成扶贫工作合力,推动帮扶工作协调高效发展。

(二)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组织协调。扶贫开发工作办公室成员具体负责“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日常工作,要根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合作,及时提出工作意见,适时请示汇报,抓好监督落实;主动加强与各级党委政府的沟通联系,掌握扶贫开发工作政策规定和最新动态;定期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通过情况汇报、经验介绍、座谈讨论等形式,做到工作互动,资源共享,扶贫共进;要抓住重点、亮点,突出特色,通过新闻报道、简报等形式,加强宣传引导,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扶贫自查工作计划篇(7)

一、2011年工作情况

(一)、认真做好了扶贫项目专项资金自查和迎检工作。根据省、市、县关于开展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的统一布置和要求,3、10月份我们会同县财政局深入到有关乡镇和项目上,对XX年年和2011年的扶贫资金使用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全面的自查; 5月份,抚州市扶贫办、财政局赴**检查组对崇仁XX至XX年年度扶贫专项资金进行全面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及时进行了认真整改。XX年、XX年年我县共有扶贫开发资金363.9万元。 XX年173.1万元,其中发展资金146.9万元(整村推进建设资金50万元,整村推进资金51万元,“雨露计划”培训资金5.2万元,省配套机动项目资金23万元,移民扶贫资金11.8万元,项目管理费2.6万元,统计监测费1.3万元,科技培训费2万元),财政扶贫贴息资金26.2万元。XX年年190.8万元,其中发展资金178.7万元(新农村建设资金50万元,整村推进资金54万元,“雨露计划”培训项目资金6.9万元,省配套机动项目资金29万元,项目管理费2.2万元,统计监测费1.3万元,科技培训费2万元,市配套项目资金20.30万元,县配套项目资金13万元),财政扶贫贴息资金12.1万元。从检查情况看,扶贫资金在改善贫困地区生态环境,提高贫困群众生活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一定成效。

(二)、扎实做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

整合力量,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从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村容建设、科技培训等方方面面着力,抓好重点村整村推进建设。认真组织好2011年重点村扶贫项目的实施,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抓好了2011年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组织8个重点村本着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确保贫困人口真正受益的原则,根据群众意愿,科学合理的从整村推进扶贫规划中挑选项目,共上报公路建设、水利设施、学校建设、科技培训等13个项目。已争取到财政扶贫资金104万元。

(三)、全力推进 “民生工程”。积极探索“雨露计划”新途径。

1、扎实做好实用技术培训工作。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要求,注意发现、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要以产业为依托,以培训新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为目标,整合社会资源,搞好实用技术培训,以提高贫困群众劳动技能,促进增收。

2、“雨露计划”走进农民走近乡村。在市扶贫办及江西赣江职业技术学院关照和支持下,我们在**镇、**乡举办“雨露计划”走进农民走近农民培训班,针对留守农民,特别是留守妇女,拓展培训内容,请本县种养高级农艺师、拔尖人才讲授通俗易懂的果树栽培和麻鸡散课,受到农民朋友们的热烈欢迎,培训人数600人。以县培训基地为依托,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200人,本县工业园区培训40人。根据市场和县工业园区的需求,拓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渠道,正确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确保每一个贫困家庭有一个劳动力接受培训,并稳定转移就业。

(四)、社会扶贫工作有了新的突破。

整合社会扶贫资源,树立“大扶贫”观念,是新阶段社会扶贫工作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工作中深具潜力的重要方面。一是争取到了中国扶贫基金会冰冻灾害救援物资26万元。今年1月12日到2月4日,**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我们积极向中国扶贫基金会争取冰冻灾害救援物资,在我们的努力下,中国扶贫基金会及时援助26万元支持我县抗灾自救,其中**乡救灾粮食6万元、**桥乡**村救灾化肥20万元。二是**省委党校第32期青干班学员来我县六家桥乡结对帮扶。6月4日,省委党校第32期青干班全体学员在常务副校长的带领下,冒着烈日酷暑,来到崇仁县六家桥乡中心小学开展献爱心捐助贫困学生活动。结对帮扶20名贫困学生,并决定将一直帮扶这些贫困学生至中学毕业,并解决学校一些基础设施。三是落实党政部门和企业定点包扶重点村工作。在县直单位机关开展以“党旗引领致富路,携手共建新农村”为主题的定点包扶贫困村工作,确保全县“十一五”8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每个村都有一个县直机关单位或企业定点帮扶。四是开展党员结对帮扶贫困户工作。和县委组织部联合在全县党员干部中开展“1+1”结对帮扶贫困户活动,全县结成470对帮扶对子。

(五)、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们在做好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做好县里的中心工作,把招商引资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我办和县政协到武汉和上市公司凯迪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恰谈,凯迪股份有限公司准备来我县投资上亿元,下半年将落户工业园区。我们已完成民生电气、宝深达纺织有限公司等招商引资工作任务800万元。

(六)、扶贫办自身建设的到提升。

进一步组织扶贫办干部学习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不断提高政治和业务素质,提高为贫困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加强廉洁自律教育,树立爱岗敬业、清正廉明、奋发向上的良好风气。进一步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办事效率。

二、存在的问题

(一)、上级扶贫项目和资金申批到位较慢。

申批到位较慢,影响了扶贫工程进度。在此方面我们望与各部门积极配合好相关工作,使之达到更快的效率。

(二).部分农村人口因灾返贫。

今年我县出现历史罕见冰冻灾害,给农村经济和群众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贫困乡村自然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存在因灾、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三).村集体经济差,项目资金缺口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