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16 06:11:06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1)

关键词:品牌资产 上海苏州河 旅游品牌 管理

上海苏州河全长20公里,流经普陀、虹口、闸北、黄浦、静安、长宁等6个区域。它伴随着上海这座城市的成长变迁,被称为上海的“母亲河”。在上海“十二五”旅游规划格局中,它与黄浦江形成“一纵”“一横”两条都市黄金游憩带。下一步,苏州河的旅游品牌建设与管理问题将成为政府亟待面对与发展的重点。

1.

品牌资产理论综述

品牌资产概念最初由广告从业者提出,将品牌资产定义为品牌对于企业的财务价值。虽然在1980年代的学术文献中就出现过品牌资产这个术语,但是目前普遍认为是加州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的Aaker教授于1991年奠定的关于品牌资产的概念。随后,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的Keller教授于1993年建立了如何评定品资产的理论框架。虽然之后,有众多学者从各方面均开展过研究并得出结论,但有关品牌资产管理的研究大都是以这两人的理论为根据的。

本文即选取Keller的品牌资产模型作为基本框架用来设计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品牌调查问卷。即从四个层级展开分析:品牌识别、品牌联想、品牌反映、品牌关系。

2. 品牌资产视角的上海苏州河旅游品牌调查与困境

2.1 上海苏州河品牌调查方法与范围

根据品牌资产理论的四个层级设计问卷。首先根据游客对苏州河旅游品牌识别与联想等问题设计问卷、开展调研;共选取游客人数为550人发放问卷,回收问卷52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498份,问卷有效率为90%。其次,针对品牌反映与品牌忠诚的相关问题涉及题目,选取部分游览过黄浦江、苏州河或巴黎塞纳河等城市河流的旅游者,共约100人分别对其采取面谈、深度调查及电子答录的方式展开调查。最后,部分数据归纳、绘图等运用SPSS18.0软件。

2.2 苏州河旅游品牌现状与发展困境

2.2.1 品牌识别度范围受限

问卷整理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在上海的550人中,约70%的人是知道或者听说过苏州河旅游的,但他们的构成比例悬殊较大。如图1所示,98%的游客知道苏州河,主要来自于上海及周边地区。其他外省市旅游者则知晓度较低,“听说过”的共137人左右,约占1/4比例。

外籍人士则几乎“从未听说”。尤其和上海的黄浦江比较起来,听说过苏州河旅游的只有十几个人,且平均在上海的停留年限较长,仅占3%。

从以上的数据分析来看,上海苏州河的游憩品牌知晓范围目前仅限于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全国知名度很低,国际知名度几乎为零。因此,总的来说,知晓度范围的局限性是苏州河游憩品牌发展现状的首要困境。

2.2.2 品牌联想负面性强

苏州河游憩品牌调研现状中比较突出的第二个问题是苏州河的品牌联想评价负面性强。如表1所示。被访者中对苏州河联想词汇前三位分别为“臭”“脏”“乱”。而在统计频次前十位中,大多数是负面的联想与评价。可见,苏州河的品牌联想负面效应较大。如果没有一个质的转变,负面效应将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停留于人们的记忆中影响着旅游者的感知与判断。

但值得庆幸的是, 虽然苏州河联想负值效应较大,仍有约30%的人感受到了它的历史厚重,也还有近100个人记得它作为母亲河的身份。这两种频次的出现排到了品牌联想的第四和第六位。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其视作苏州河旅游品牌未来形象转变和塑造的依托基础。

2.2.3 品牌反映与品牌忠诚尚未形成

(1)“浦江游览”对苏州河的晕轮遮盖

调研显示,上海市目前大多游客知道黄浦江,并对“浦江游览”的品牌识别度和品牌联想情况较好。很多人在提到黄浦江时甚至会将其与“上海母亲河”这样的身份定位相串联,浦江游览基本上代表了上海的内河旅游形象。这种现象即为晕轮效应。黄浦江因知名度高所形成的晕轮光圈掩盖了苏州河在游客心目中的存在和认知,从而进一步阻止了苏州河品牌反映和品牌忠诚度形成。

(2)品牌反映和品牌忠诚度缺失

通过访谈得知,大约有70%以上的外籍人士均听说过或是参与过“浦江游览”项目,但知道苏州河的人仅占总数的3%。在感知苏州河旅游产品质量和价格预测的调查中,大多游客的反映都不是太大。他们普遍对未来苏州河游憩带的预期不高,访谈资料中明显发觉大多数旅游者在知道黄浦江的同时对苏州河并不是太大兴趣,尤其在对比两者游览产品和游览价格方面,普遍反映“略低于浦江游览”和“价格较低”。而对苏州河旅游品牌判断与共鸣更是几乎没有出现,因此“浦江游览”效应也导致了苏州河旅游品牌反映与忠诚的缺失。

3. 上海苏州河旅游品牌管理对策

通过以上的品牌调查现状分析,笔者认为解决目前困境的主要思路是对症下药。也就是说从品牌识别开始,构建识别要素,分区治理;其次努力纠正联想偏差;然后错位于黄浦江,摆脱晕轮效应;最后与城市联手,共谋发展。

3.1 形象识别区域限制突破

3.1.1 加强国内游客市场的品牌识别度

苏州河的知晓度在长三角区域最高,约达到94%;而在其他省市地区,则相对较少,仅为28%。这也就表明加强国内市场品牌识别度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长三角地区应以加强识别深度为主。一方面可以通过深度挖掘区域可识别要素实现,例如如岸边遗址遗迹、上海都市创意游憩带等。另一方面以扭转错误联想为重点,如采取市场推广、形象宣传、借助区域媒体等手段,多方位多角度转变其原有“脏乱差”的旧形象,扩大其识别范围与可识别深度。

其他省市地区则应以扩大识别广度为主。主要可以通过扩大推广宣传等手段;如首先设计其识别标志、形象定位,同时借助旅行社、旅游网络等平台大力推广上海苏州河的旅游品牌。除此以外,借力于黄浦江旅游知名度,政府出面将苏州河与黄浦江联合推广,加大苏州河的旅游品牌知名度。

3.1.2 构筑国际游客市场的品牌识别要素

来上海的外籍人士几乎对苏州河一无所知。但仅就没有知名度而言,首要的问题是要挑选国际性可识别要素建立知名度,这需要从外国人士的旅游动机和目的入手。根据上海旅游局统计年鉴可知,外国人来中国最主要的目的是追寻异域风情、东方文化,喜欢上海则是青睐于这座城市的开放性和国际性。据此,笔者认为国际定位下的上海苏州河旅游应该更加突出其历史特色,在标示设计、形象logo中展现开放与时尚的一面,在河道基础条件及游船服务(如讲解)等方面提高到国际化标准,而在路线设计和游览产品上则突出老上海的原汁原味的特色。

3.2 品牌联想的纠正问题

3.2.1 拉式策略

拉式策略归根结底来源于游客的心理活动。一旦从内心深处认同该河流的资源优势,例如水质清澈、水面整洁、岸景优质,那么自然而然地就会引发游客对该河流的游憩品牌联想。因此,拉式策略的重点在于构成品牌识别的基础性保障因素的分值高低,具体的说便是:河流的水体质量良好、河面的干净整洁、河岸上的游览景观(点)观赏性强。同时还应该考虑苏州河游憩带所展现的历史文化氛围,如旧上海工业文化、新海派文化、都能成为游客品牌联想的拉动因素。

3.2.2 推式策略

与拉式策略不同的是推式策略强调地不是游客自主联想,而是帮助游客形成联想。例如设计精美的苏州河游览广告、精品推介路线或是展现老上海风情的苏州河旅游宣传册等散发给游客,通过旅行社向游客推介,这些举措均能帮助游客,特别是那些几乎不了解苏州河的游客迅速地产生正面的品牌联想。

值得强调的是,尽管在品牌联想的塑造过程中可以采用推、拉两种方法,但由于联想的产生与改变始终是与顾客感知紧密相连的。因此,某种程度上来说拉式策略仍然是主要应该采用的策略,而推式策略起到辅助巩固的作用。

3.3与黄浦江的错位发展问题

虽然与黄浦江在目前的上海“十二五”规划中并称为成为两条黄金游憩带,共同构筑起上海都市水系旅游。但目前的苏州河无论是在流域面积、河流长度、知名度等各方面均不能与黄浦江同级比较。因此考虑苏州河的品牌定位时应该与黄浦江形成错位格局。

3.3.1 差别品牌定位

现在的黄浦江定位于滨江观光旅游与金融商务集聚带,展现都市风貌、传统景观的水上黄金游憩带。苏州河则应该区别于这种既有形象,凸显自身特色:如蜿蜒曲折的河道、岸边旖旎的风光景色,沿途经过的十八个盘湾。这些特色的景观更适宜凸显老上海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展示“母亲河”的柔美与包容。

3.3.2 特色产品打造

黄浦江旅游着重于外滩万国建筑群、陆家咀的摩天高楼、世博场馆的遗存等上海地标性建筑。先天资源略胜一筹,若想突破必须体现差异化,苏州河契合于母亲河的品牌定位,推出体现老上海的旧工业、博物馆建筑群,十八湾风貌区等,同时保留老码头“修旧如旧”,将老上海特色的文化遗址散落于苏州河的沿岸。

其次,夜景产品一直是各城市水上旅游的重头戏,为了区别于黄浦江的夜景,契合“母亲”的包容特性,在夜晚的沿河讲解过程中可以设计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碰撞。打造例如扬州的古运河夜游,在现代的现代的霓虹灯光中娓娓道来古扬州的烟花繁盛,给人以时空的对接、展开无限的遐想。

3.3.3 实施品牌联盟

因为“浦江游览”晕轮效应,苏州河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要塑造自身优势、推出特色产品,形成独特形象定位;另一方面,因为地理的共通性,苏州河的品牌发展也离不开黄浦江的形象光环。因此可以考虑联动战略,如在政府网站宣传中共推上海都市水景游:串联水景游览项目和路线,共促营销推广与宣传,形象定位区别与联合等等。

3.4 上海城、水品牌联动发展

3.4.1 贴合城市气质打造水景品牌

上海的城市气质是现代与古典、开放与内敛、时尚与传统并存。上海的标志性旅游景点有古香古色的城隍庙、大观园、朱家角,也有外滩、东方明珠、万国建筑群等世界性的金融高楼。因此,兼容二字道尽了上海的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蓄。

蜿蜒绵长的苏州河水,恰似缓慢搏动的历史脉络,目睹着城市的变迁。为了树立品牌形象,实现正确地品牌联想,应将河与城市气息相通。因此苏州河的定位反映了上海的兼容文化,是可行之道,只是在代表产品的打造与宣传上更应选取那些贴合城市气质的产品项目。

3.4.3 上海都市旅游的点睛之笔

城市中的河流景观在众多城市旅游资源中较为特殊,往往能点亮整个城市旅游的面孔。例如塞纳河之于巴黎,泰晤士河之于伦敦。虽然黄浦江处于前位,但苏州河作为上海的母亲河,同样能发挥出品牌关联的效应。

无论是城市品牌,还是河流品牌,他们之间都有着互助互利的关联。尤其,作为城市难得的活水旅游项目,串联起一个城市的资源,承载着数十年甚至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曾被称为“文化记忆河流”的苏州河在发展中树立的品牌新形象将更好地展现老上海特色,新上海景观,成为上海都市旅游的点睛之笔。

*本文系2010年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欧阳明,叶平.中国品牌和品牌资产的评估[J] .市场,2006(12):42-45

[2] 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Building,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M].N J:Prentice—Hall,2003.1-51.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2)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和涵义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着名论点,弗雷格通过讨论专名、概念词和句子这三种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及其区别阐释,他的意义理论的思想。但是,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一些说明的例子,因而,弗雷格的“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谜点。这个问题之所以仍然值得探讨,首先是因为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教条的理解分歧无存;其次是因为对弗雷格“涵义”概念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当今意义理论的发展。

一、区分涵义和指称的理由

专名是指涉一个特定对象的符号或名称,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单独词项,逻辑中的个体常项,如,“晨星”、“暮星”等。在语句中起到专名作用的成分的是指称一个特定的对象的词组,如,“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指称一个对象的名称、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词组,在弗雷格看来都是专名。他是从区分句子的指称和涵义,进而区分专名和概念词的指称和涵义的。归纳起来,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主要作了如下两方面论证:

(一)认知价值论证

弗雷格根据康德关于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区分的观点,分析了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的识别。如,“晨星是晨星”,“晨星是暮星”,这两个句子虽然都体现了一种关系,但它们在认知上的价值是不同的。a=a的有效性是先验地可识别的,是分析的。即使不能识别晨星的人,也能证明“晨星是晨星”是有效的。a=b则包含了知识的扩展,其有效性是经验地可识别的,是综合的。即使是在今天,要辨认a和b两个名字或符号标志的是同一颗行星也是需要经验验证的。

“22=4”和“2·2=4”这两个等式表达的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这两个等式的左边“22”和“2·2”可以互相替代,因为这两个符号有相同的指称。因此,“22=4”和“2·2=4”这两个思想不同的等式有相同的指称。同样,“晨星是一颗行星”,“暮星是一颗行星”,虽然这两个句子由于“晨星”和“暮星”的指称相同而真值相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因为不知道晨星就是暮星的人,会以为这两个句子中一个是真的,而另一句是假的。因此,对于认知者而言,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是不同的。

(二)同一关系论证

a=b要表达的似乎是“a”和“b”这两个符号或名字所命名的同一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a=b是真的,那么a=a和a=b的认知价值就基本相同了。但既然用了a和b两个不同的名字,显然两个名字的意义除了对象以外,还有其他未尽之意。这未尽之意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同一个对象。“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那个出生在斯塔吉斯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个符号的差异不在它们所命名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由于命名者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不同,在于对同一个对象的给出方式不同。可见,符号“a”和“b”的差异只是在对象给出的方式或语境方面。

由此,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别涵义和指称”。弗雷格明确指出,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命名的对象;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直陈句的指称是它的真值,直陈句的涵义是它包含的思想。但却没有明确指出专名和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定义“涵义”。

二、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功能

弗雷格首次区分了专名的涵义和指称,从此关于专名的意义问题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专名有指称无涵义;第二,专名有涵义而仅仅在下述条件下有指称:只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满足专名的涵义。由此看来,专名的涵义问题是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交点。专名,乃至语言表达式的涵义问题在弗雷格理论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多种功能。

(一)涵义是给出表达式指称的媒介

根据弗雷格反对逻辑心理主义原则,必须把心理学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区别开,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区别开。因而必须把语言表达式的指称与个别心灵的表象图像区别开。如上所述,专名的指称是它表示的对象,但是对于弗雷格来说,名字或符号并不能直接与其对象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通过符号出现的方式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当出现“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时,可能通过考察出生地,把那位古希腊人与这个专名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能通过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把那位柏拉图大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与这个专名的所指联系起来。如果把符号的给出方式理解为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的涵义,那么“专名通过涵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

弗雷格指出,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在42=4·4这个等式中,不是概念的简单相等,而是对象,即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等。所以可以断言,两个概念词的指称相同,且仅当其从属的概念的外延重合。那么概念词如何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弗雷格虽未明确说明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但根据他“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指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指称”的基本原则,可以把概念词的涵义理解为(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便可以认为,概念词是通过它的涵义与它所属的概念的外延相联系的。正如弗雷格所说:“不仅对于专名,而且对于概念词,逻辑必须都有要求: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且从涵义进到指称,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会根本无法谈论指称。”

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从涵义进到指称的思想是否能推广到对直陈句的分析上呢?“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这两个句子的思想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知道晨星就是暮星,那么我们便知道这两句的真值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暮星”替换前一句中的一部分“晨星”,便得到与前一句具有同一关系的后一个句子。显然,这两句相同的是真值,而不是思想。所以弗雷格明确指出,直陈句的涵义是其思想,直陈句的指称是其真值,并由这个假设推导出两个重点结论:第一,如果一个句子的真值就是它的指称,那么所有真句子就有相同的指称,所有假句子也有相同的指称。第二,保真互换原则,即当句子的一部分被指称相同而涵义不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因此,“一个断定句含有一个思想做涵义(或者至少要求含有一个思想作涵义);这个思想一般是真的或假的;就是说,它一般有一个真值。”这样,对于直陈句而言,仍然是从句子进到涵义,并从其涵义进到指称的。由此可见,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

(二)涵义是间接指称的对象

与直陈句不同的是,间接引语的指称不是真值。在问接引语中,人们谈到的是另一个人某句话的涵义,所使用的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指称,而是通常作为语词涵义的东西。比如,“哥白尼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的不是其中的从句“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真值,而是哥白尼是否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这个思想”,可见,从句的指称不是其真值,而是其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语词的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一个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是被间接地使用,或者它 具有间接的指称;类似地,也区别了一个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并指出,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这样一来,对于间接引语,保真互换原则就应该修改为:当从句被与其通常涵义相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整个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如上例,如果我们用“哥白尼认为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和“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网形的”互相替代,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

弗雷格根据这个原则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例如,由“…认为”、“…相信”、“…推论”、“…认识到”、“…知道”、“…以为”、“看来…”、“指责”、“希望”、“害怕”、“同意”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引语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间接指称的对象。

(三)涵义是语义理论的构成元素

弗雷格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语义理论,因为他没有使用元理论为他的基本推理原则和规则辩护。但是他使用自然语言介绍和论证了他的形式系统的特征,从而建立了他的语义理论。

弗雷格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逻辑主义计划,即模仿算术语言构造一种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因为他认为算术是进一步发展的逻辑,逻辑定律是严格论证算术定律的基础,这就要求算术符号语言必然扩展为一种逻辑符号语言。为了实现他的这个逻辑主义计划,他把函数概念扩展为逻辑概念,把含有空位的函数看作概念,用真值代替了作为自变元的函数值。真值是判断的可断定内容,“可断定内容”是弗雷格逻辑系统中很重要的语义概念。弗雷格把判断符号表示为上,他在《概念文字》中这样解释道:“水平线可以叫做内容线,竖杠可以叫做判断线。内容线通常也用来使任何一些符号与其后出现的符号整体联系起来。在内容线之后出现的东西必然总有可断定的内容。”在判断中可断定内容不仅具有概念(或函数)真值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另外两种功能,即指在一定背景中判断所能够表达的东西,以及断定的说服力。尽管我们断定某个东西时,我们实际上是说它是真的,但是我们所断定的不是真值。真值赋予句子并不是逻辑意义的全部内容,所以真值不能完全承担弗雷格所说的可断定内容的全部功能,仅仅满足了可断定内容的概念值的功能,而满足可断定内容后两种功能的东西,他称之为判断(即陈述句)的“思想”。而思想并不与他的逻辑中的函数和自变量直接联系,他给思想赋予了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质: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3)

[摘要]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观点,但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因而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尤其是语言哲学争论的焦点问题。从认知价值和同一关系两方面,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分涵义和指称。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主要有三种功能,由于概念模糊而功能广泛,弗雷格的涵义概念产生了诸多困惑。

区分语言表达式的指称和涵义是弗雷格意义理论的著名论点,弗雷格通过讨论专名、概念词和句子这三种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和指称及其区别阐释,他的意义理论的思想。但是,由于弗雷格从未给“涵义”以精确的定义,只是给出一些说明的例子,因而,弗雷格的“涵义”问题至今仍然是哲学家们争论的一个谜点。这个问题之所以仍然值得探讨,首先是因为哲学家们和语言学家们对弗雷格意义理论的基本教条的理解分歧无存;其次是因为对弗雷格“涵义”概念引起的问题的解决推动了当今意义理论的发展。

一、区分涵义和指称的理由

专名是指涉一个特定对象的符号或名称,相当于自然语言中的单独词项,逻辑中的个体常项,如,“晨星”、“暮星”等。在语句中起到专名作用的成分的是指称一个特定的对象的词组,如,“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指称一个对象的名称、指称一个特定对象的词组,在弗雷格看来都是专名。他是从区分句子的指称和涵义,进而区分专名和概念词的指称和涵义的。归纳起来,他对涵义和指称的区分主要作了如下两方面论证:

(一)认知价值论证

弗雷格根据康德关于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区分的观点,分析了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的识别。如,“晨星是晨星”,“晨星是暮星”,这两个句子虽然都体现了一种关系,但它们在认知上的价值是不同的。a=a的有效性是先验地可识别的,是分析的。即使不能识别晨星的人,也能证明“晨星是晨星”是有效的。a=b则包含了知识的扩展,其有效性是经验地可识别的,是综合的。即使是在今天,要辨认a和b两个名字或符号标志的是同一颗行星也是需要经验验证的。

“22=4”和“2·2=4”这两个等式表达的是不同的思想,但是这两个等式的左边“22”和“2·2”可以互相替代,因为这两个符号有相同的指称。因此,“22=4”和“2·2=4”这两个思想不同的等式有相同的指称。同样,“晨星是一颗行星”,“暮星是一颗行星”,虽然这两个句子由于“晨星”和“暮星”的指称相同而真值相同,但是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是不同的,因为不知道晨星就是暮星的人,会以为这两个句子中一个是真的,而另一句是假的。因此,对于认知者而言,a=a和a=b两个句子认知意义是不同的。

(二)同一关系论证

a=b要表达的似乎是“a”和“b”这两个符号或名字所命名的同一事物,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a=b是真的,那么a=a和a=b的认知价值就基本相同了。但既然用了a和b两个不同的名字,显然两个名字的意义除了对象以外,还有其他未尽之意。这未尽之意就是用不同的方式来命名同一个对象。“那个亚历山大的老师”、“那个出生在斯塔吉斯的古希腊的哲学家”两个符号的差异不在它们所命名对象的不同,而在于由于命名者的语境(或背景知识)不同,在于对同一个对象的给出方式不同。可见,符号“a”和“b”的差异只是在对象给出的方式或语境方面。

由此,弗雷格认为,“必须区别涵义和指称”。弗雷格明确指出,专名的指称就是专名所命名的对象;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直陈句的指称是它的真值,直陈句的涵义是它包含的思想。但却没有明确指出专名和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如何定义“涵义”。

二、语言表达式的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功能

弗雷格首次区分了专名的涵义和指称,从此关于专名的意义问题便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专名有指称无涵义;第二,专名有涵义而仅仅在下述条件下有指称:只有一个且仅有一个对象满足专名的涵义。由此看来,专名的涵义问题是两种对立观点争论的交点。专名,乃至语言表达式的涵义问题在弗雷格理论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这取决于涵义在弗雷格系统中的多种功能。

(一)涵义是给出表达式指称的媒介

根据弗雷格反对逻辑心理主义原则,必须把心理学的东西与逻辑的东西区别开,把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区别开。因而必须把语言表达式的指称与个别心灵的表象图像区别开。如上所述,专名的指称是它表示的对象,但是对于弗雷格来说,名字或符号并不能直接与其对象联系,需要借助于一定的语境,或者通过符号出现的方式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当出现“亚里士多德”这个专名时,可能通过考察出生地,把那位古希腊人与这个专名所指的对象联系起来,也可能通过他与其他人的关系,把那位柏拉图大学生和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与这个专名的所指联系起来。如果把符号的给出方式理解为弗雷格意义上的专名的涵义,那么“专名通过涵义的媒介并且仅仅通过这种媒介与对象联系在一起”。

弗雷格指出,概念词的指称是概念,概念的外延是对象。在42=4·4这个等式中,不是概念的简单相等,而是对象,即概念的外延之间的相等。所以可以断言,两个概念词的指称相同,且仅当其从属的概念的外延重合。那么概念词如何与其表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呢?弗雷格虽未明确说明概念词的涵义是什么,但根据他“必须在句子联系中研究语词的指称,而不是个别地研究语词的指称”的基本原则,可以把概念词的涵义理解为(表达句子的)思想的一部分。这样便可以认为,概念词是通过它的涵义与它所属的概念的外延相联系的。正如弗雷格所说:“不仅对于专名,而且对于概念词,逻辑必须都有要求: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且从涵义进到指称,这是毫无疑问的。否则就会根本无法谈论指称。”

从语词进到涵义,并从涵义进到指称的思想是否能推广到对直陈句的分析上呢?“晨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和“暮星是一个被太阳照亮的物体”这两个句子的思想是不同的,但如果我们知道晨星就是暮星,那么我们便知道这两句的真值是相同的。如果我们用“暮星”替换前一句中的一部分“晨星”,便得到与前一句具有同一关系的后一个句子。显然,这两句相同的是真值,而不是思想。所以弗雷格明确指出,直陈句的涵义是其思想,直陈句的指称是其真值,并由这个假设推导出两个重点结论:第一,如果一个句子的真值就是它的指称,那么所有真句子就有相同的指称,所有假句子也有相同的指称。第二,保真互换原则,即当句子的一部分被指称相同而涵义不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因此,“一个断定句含有一个思想做涵义(或者至少要求含有一个思想作涵义);这个思想一般是真的或假的;就是说,它一般有一个真值。”这样,对于直陈句而言,仍然是从句子进到涵义,并从其涵义进到指称的。由此可见,涵义是联结语言表达式与其指称的认识论通道。

(二)涵义是间接指称的对象

与直陈句不同的是,间接引语的指称不是真值。在问接引语中,人们谈到的是另一个人某句话的涵义,所使用的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指称,而是通常作为语词涵义的东西。比如,“哥白尼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的不是其中的从句“行星的轨道是圆形”的真值,而是哥白尼是否相信“行星的轨道是圆形这个思想”,可见,从句的指称不是其真值,而是其思想。由此弗雷格区别了语词的通常指称和间接指称,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一个语词在间接引语中是被间接地使用,或者它具有间接的指称;类似地,也区别了一个语词的通常涵义和间接涵义。并指出,一个语词的间接指称是它的通常涵义。这样一来,对于间接引语,保真互换原则就应该修改为:当从句被与其通常涵义相同的一个表达式替代时,整个句子的真值保持不变。如上例,如果我们用“哥白尼认为太阳运动假象是由地球的真实运动造成”和“哥白尼认为行星的轨道是网形的”互相替代,不会影响整个句子的真值。

弗雷格根据这个原则处理了命题态度的归属问题,例如,由“…认为”、“…相信”、“…推论”、“…认识到”、“…知道”、“…以为”、“看来…”、“指责”、“希望”、“害怕”、“同意”等所引导的名词性从句,其间接指称是其通常涵义。这样,在间接引语中,通常涵义就转变为间接指称的对象。

(三)涵义是语义理论的构成元素

弗雷格没有建立严格意义上的现代语义理论,因为他没有使用元理论为他的基本推理原则和规则辩护。但是他使用自然语言介绍和论证了他的形式系统的特征,从而建立了他的语义理论。

弗雷格有一个雄心勃勃的逻辑主义计划,即模仿算术语言构造一种纯思维的形式语言。因为他认为算术是进一步发展的逻辑,逻辑定律是严格论证算术定律的基础,这就要求算术符号语言必然扩展为一种逻辑符号语言。为了实现他的这个逻辑主义计划,他把函数概念扩展为逻辑概念,把含有空位的函数看作概念,用真值代替了作为自变元的函数值。真值是判断的可断定内容,“可断定内容”是弗雷格逻辑系统中很重要的语义概念。弗雷格把判断符号表示为上,他在《概念文字》中这样解释道:“水平线可以叫做内容线,竖杠可以叫做判断线。内容线通常也用来使任何一些符号与其后出现的符号整体联系起来。在内容线之后出现的东西必然总有可断定的内容。”在判断中可断定内容不仅具有概念(或函数)真值的功能,而且还具有另外两种功能,即指在一定背景中判断所能够表达的东西,以及断定的说服力。尽管我们断定某个东西时,我们实际上是说它是真的,但是我们所断定的不是真值。真值赋予句子并不是逻辑意义的全部内容,所以真值不能完全承担弗雷格所说的可断定内容的全部功能,仅仅满足了可断定内容的概念值的功能,而满足可断定内容后两种功能的东西,他称之为判断(即陈述句)的“思想”。而思想并不与他的逻辑中的函数和自变量直接联系,他给思想赋予了如下一些特殊的性质:

第一,思想不是思想者心理的对象,而是思想者思考的实体,或语言的实体。因为它们虽然是思想者断言或接受的东西,但却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断言或接受而存在的。

第二,思想是公共的,可分享的,它的理解和识别是独立于思想者的。思想是或真或假的,思想的真就是与客观一致,所以思想依其断言为真必须是客观的。

第三,思想不等同于句子的意义,因为只有陈述句表达思想,非陈述句,如疑问句、祈使句等不表达思想,但非陈述句是有意义的句子。

第四,判断表达的思想独立于附加在句子上的语力。句子使用不同的语调,对句子的语力是有影响的,“他真会这么绝情”,用升调和用降调表达的语力是不同的。而且句子使用了不同修辞色彩的词也会影响句子的语力,用“战马”代替“那匹劣马是红色的”一句中的“劣马”,句子的语力就不同了。用“但是”和“并且”连接的句子语力不同。然而,判断表达的思想不涉及语力方面的东西,只涉及推理中与形式表达有关的东西。

第五,思想是对象。思想是作为具有真值的东西出现在判断中的,真值是句子的指称。另一方面,弗雷格把“p这个思想”这种表述看作构成对象的专名。在这个意义上,思想具有对象的特征。

一个句子代表或表示一个真值,它表达一个思想。真值是句子的指称,思想表达了句子的涵义。可以说,弗雷格把可断定内容的功能区分为两种,然后把这两种小同的功能指定为句子的真值和思想,即句子的指称和涵义。他的语义理论是以区分句子的涵义和指称为基础的,对涵义特征的论证是他的语义理论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4)

    地理知识涉及地球、宇宙、大洲、国家、地区等多方面内容。内容包罗万象,上至太空霄汉,下至千米岩 层和近万米洋底以及各国概况,民风民俗。这些复杂的知识内容,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客观地反映到课堂上,并 使学生尽快掌握,这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肩负的不只是“应该”传递知识的任务,而是担负着去“很好传递”的重任。这 就要求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地理学科的特点,不仅要自己善于归纳整理地理知识,更要注意训练学生 学会归纳整理地理知识的方法与步骤——划分知识范围、明确知识组成、分析知识间的关系、形成知识结构。 将原来看似孤立分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有系统、成体系,从而明确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联系和它在 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与地位。如分析“地球上的大气”知识间的关系,就应主要从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入手。正是 由于大气组成成分的分布特点和垂直分层的结构,才导致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正是由于大气下层的热力状况 分布不均衡,才导致大气中各种运动系统;同时也是因为有了这种热力状况和各种运动系统,才出现长期或短 期的大气物理过程,即天气与气候。因此,这些知识之间保持着明显的因果关系。通过对知识的归纳整理,不 仅可以突出地理规律、地理原理在地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也有利于学生掌握以地理原理推导出的区域地 理特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区域地理特征,以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

    课堂教学中,除了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地理知识之外,还应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 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的发展水平,并掌握独立思考,独立研究的本领。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以 地理原理中的规律性的知识来武装学生、学生掌握了规律,既可以发展智力,又可以提高能力。这是因为智力 的发展是以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又突出表现在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上,思维的敏捷性、 深刻性又以思维的条理性为依据,而思维的条理性又以规律性的知识为基础。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 “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传统的地理教学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智能 的培养,学生往往只会死记硬背,而不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新知识。同时,传统的地理教学往往把教学过程的 本质理解为解决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矛盾过程中,着眼于传授知识的数量,忽视通过教学 改善学生的智能结构和智慧品质。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地理知识,而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 意对学生智能的培养,学生各种智能的提高,是通过知识的掌握运用而得到发展的。所以说,知识是金子,智 能是点金术。一般来说,地理教学中智能的培养主要是指对学生地理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和记忆能力几方面的培养。

    地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认识始于观察。观察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没有观察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理论的 概括和创造性的思维。观察还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究新事物的好奇心。地理观察是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 地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考察和研究,其形式主要有对各种地理事象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地理对象典型 物品或模拟制品的观察和各种地图、示意图、图解、地理画片、照片、图表及其声光显示制品(录像、录音、 幻灯、电影等)的观察。地理教学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计 划地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如讲到高中地理矿物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对常见矿物进行观察和鉴定,从矿物的形 状,颜色、硬度、透明度、条痕、解理、断口、磁性、自然延展性等方面进行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地 理事物的能力。再如,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可通过对有关地区的自然、经济图表、图片、电视录像等观察,让 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的自然、经济地理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在分辨事物异同点的基础上,更好的把握不同地 区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条件,多让学生观察,使学生逐步学会观察的方法和养成 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不断提高他们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指要训练和发展学生的 地理思维能力。地理思维就是地理事象之间和人地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和关系在人头脑中的概括反映,它具有综 合性、区域性、广阔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地理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地理思维时要符合地理思维的这些特点 。也就是说应该做到不论研究或学习地理、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将各自然要 素、各经济部门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思考,以获得地理现象整体性的认识,避免只注意个别要素、个别经济部门 而忘记其它要素和其它经济部门的顾此失彼的纰漏。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时,要善于辨别地理 区域差异,掌握地理区域特征,以便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突出区域性的特点,防止学生由于地理区域 特征模糊,出现张冠李戴现象的发生。此外,对于空间广阔的地理事象,在引导学生思维时,要将地理对象同 它所处的空间位置和空间分布联系起来,借助地图,将地理现象联系地图进行思维,以便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

    由于地理教材具有不同的逻辑属性,因而在教学中必须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地理思维。一 般而论,地理观念材料的描述要运用形象思维,它主要是通过地理感性材料的描述和教师富有情感的生动讲述 而进行的;地理概念、地理判断、地理推理多种材料的阐述,要运用逻辑思维,其基本过程和形式是分析综合 、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它主要反映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一种获得地理现象规 律认识的思维方式,所以它是地理思维中最重要的形式;揭示地理事物之间、人地之间联系和关系,要运用辩 证思维,如地球环境五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河流与气候、地形间的关系,人地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等;揭示和沟通地理多要素,多层次间的联系与关系,要运用立体思维,如地理结构的六大同心圆层,天体系 统的结构、水圈的构成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属性,在上述不同思维形式中做出正 确选择,以便发挥它们各自不同的作用与功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与训练。

    地理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力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形成新事物的形象的能力。由于地理的对 象极其广阔,要素异常复杂,难以一一感知,因此,学生在学习地理,获得地理知识时均要借助于想象,想象 是获得地理知识的重要方法,也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源泉。地理想象的方法,一般有类比法、分析法、综合 法等。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经常运用上述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想象活动,充分运用各种地理图 像、模型等,引导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相关的地理表象。如通过观察太阳系的示意图,使学生 在大脑里形成太阳及其结构的形象。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把已有的各种地理形象加以取舍,重新组合,使学 生形成前所未有的新的地理形象。如运用学生看过的各种河流的形象,经过取舍和重新组合,形成尚未见过的 亚马孙河、密西西比河、刚果河等河流的形象。此外,教师准确、鲜明、生动的讲述或描绘,也是帮助学生形 成正确的地理想象,发展想象力的重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启发学生大胆想象或幻想 ,同时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具体的点拨,启迪其智慧,通过比喻、分析、联系和引伸展开想象,以利学生对 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力是识记和再现的能力。地理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记忆力,应注意抓住以下几个方 面:

    (1)启发学生热爱地理,使之乐于记忆。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超过责任感。热爱什么都能学好、记牢 ,冷漠什么也学不好、记不牢。因此,教师要结合丰富而有趣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 趣,使更多的学生“乐而知之”。

    (2)依据学生的记忆特点,培养记忆能力。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以机械的记忆为主,中学生以意 义记忆为主的不同特点而区别对待。既要培养学生机械记忆的能力,对需要机械记忆的地名、地理术语、物产 、地理数据等,尽可能赋予一定的意义。如我国沈阳、抚顺、鞍山、本溪四城市联结而成梯形,俄罗斯地名后 多有格勒、斯克等音节,荷兰两大港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均有“特丹”音节。同时,更要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 能力,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新旧地理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知识与其它知识间的联系,地理现象与原因间的 联系等,培养学生意义记忆的能力。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5)

关键词:VI;色彩情感;地域性;时代感

随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企业的形象识别设计即VI设计对企业的形象树立和企业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作用。VI设计是以单纯化的图案来表现意义的符号体系,是将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形象这种非可视的内容转化为视觉识别符号,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在最为广泛的层面上,进行最直接的传播。现代主义VI设计是以标志设计、标准字的设计、标准色的设计以及辅助图像的设计这四个方面构成,核心是企业的标志设计。标志是一种包含特殊含义的图形,无论我们做什么样类型的平面设计作品,达到的标准都要有形有色有含义。但对于受众而言,看到一个图形,最先接受的信息是图形的色彩信息。由此可见,色彩在VI设计中的地位非同小可。在VI设计中色彩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借助于形式来表达设计者独特的情感,同时也展现企业自身的特色。色彩也是一种载体,在帮助形式去传递信息的时候,其本身也是具有独特的识别性,使企业形象更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色彩总是能在图形设计中先声夺人,由此让我们来讨论色彩在VI设计中的重要意义。

一、VI设计中的色彩情感

毕加索说:“色彩和形式一样,与我们的感情形影不离。”色彩是最富有表情作用的艺术语言,它能引起受众不同的感觉和联想,产生不同的情感。色彩可以说是最能让艺术家自由表达内心世界的媒介,它能够表达人们内心的喜悦、愤怒、绝望等各种情感变化。不同的色彩语言,会唤起不同的情感应者,其中包容着个人富于自由的审美情趣和爱好。马克思曾把“色彩的感觉”视为“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和反应,视觉的感知作用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理,色彩也是这样,它通过眼睛,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左右人的情感、思想和行为,直接影响人的心理活动。色彩能给人带来各种想象、联想和印象与回忆。色彩在人的心理活动是有生命的,是无声的音乐,是视觉传达中的特殊语言。色彩疗法专家,苏兹•奇阿查瑞详细地说明了情感与特定色相之间的关系。例如:红色能让人感到活力、力量、温暖、坚持。粉色能让人联想到冷静、关怀、善意。黄色能让人感到快乐、乐观;青绿色能让人感到思维镇定、集中、自信;蓝色能让人感到和平、宽广、希望和忠诚。这种由色彩刺激而使人联想到与该颜色有关的事物的现象,在色彩心理学上称为色彩联想。色彩的联想与人们的生活经验联系在一起。色彩联想既受到观察色彩人的经验、记忆、知识等方面的影响,也与民族、年龄、性别有关,还要涉及个人的性格、生活环境、修养、职业和嗜好等方面因素。色彩联想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当然,色彩联想也有相当大的共同性。利用色彩联系能使人们在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理念、产品、服务产生印象与共鸣,在识别系统中能够有效地区分与强调企业形象的差异与个性。

二、VI设计中色彩设计的地域性

由于各个国家的地域、文化、宗教、传统习惯等差异,色彩的象征性也有一定程度的不同。在VI设计中,了解和研究色彩在不同地域的象征意义,对于色彩语言的运用和表达是非常有帮助的。设计师在VI设计中可以充分运用色彩的象征性和表现力,将所希望表达的色彩语言和视觉信息准确地传递给人们,使得企业的经营理念和内含更为合理地展现。在不同的地区,相同颜色所代表的含义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古代中国,黄色象征权力和高贵,最明亮的黄色作为皇帝的专用色彩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在古代罗马,黄色也是作为帝王的颜色而受到尊重;在马来西亚、苏丹等国家黄色是王室家族色彩;黄色又是佛教的象征色,有一种超脱的情味。然而黄色在信奉基督教的欧美国家中,由于黄色是叛徒犹大的衣服色彩而被认为是卑劣的象征;在南美洲的巴西,黄色是表示绝望的颜色,在伊斯兰教中,黄色是死神的象征;在中国和日本,黄色还表达一种不成熟的意思,如称还未成年的女孩为“黄毛丫头”,日本的新生婴儿衣服使用黄色。黄色在交通信号中为停止行驶的信号,是安全的象征。绿色,在宇宙中是植物、树林和湖泊的色彩。在大自然的色彩中绿色约占50%,人的眼睛最适于绿色光。绿色是生命之色,是自然和生命力的象征,绿色充满青春的活力。绿色还表达和平、安全和环保等意念。例如,世界性的“绿色和平组织”,交通安全信号的“绿灯”表达可以畅通行驶,无公害的环保类食品称为“绿色食品”。在印度,绿色象征和平与希望;在伊斯兰教国家中,由于这些国家地理位置因素,在茫茫的沙漠中看到绿色是非常不容易的,因此绿色是最受欢迎的色彩。埃及把绿色作为国家颜色。正是因为这一点,可口可乐公司在进入中东地区的国家时将其标准色修改成了绿色。但在欧美西方国家,绿色含有嫉妒的意思。蓝色是天空和海洋的色彩,是星空万里、广阔无际宇宙的象征色。蓝色含有神秘感,还意味着幸福和希望。在基督教中,还把蓝色作为到达天国的象征色彩。在葡萄牙君主时代,蓝色和白色一起象征着君主国王;在瑞典,蓝色和黄色代表国家,在古代中国蓝色象征东方。由此可见,当设计师进行设计前,对其国家或者本国的地区差异的深入了解是很有必要的。有人说设计是情报的建筑,当设计师在掌握大量的设计对象的信息时,才能够量体裁衣,作出更精确的合适的设计作品来。

三、VI设计的色彩要具有时代感

在视觉传达环境中,基于人对色彩的生理机制、生活经验、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我们要学会利用色彩象征能使人们在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企业理念、产品、服务产生印象与共鸣,在识别系统中能够有效地区分与强调企业形象的差异与个性。作为一个设计作品而言,作品的色彩应具有现代感和时尚性,这样不仅仅能体现企业的活力,而且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给受众以美的感受。有时候大胆的用色,更能突出企业的个性和朝气。醒目而富有现代气息的标志色彩,能够给人以享受,容易被人们识别记忆,从而能更好地起到宣传作用。例如许多传媒的VI设计,其标准彩丰富而鲜艳,运用多种色彩的搭配,更能体现现代文明给人们带来的诸多精彩。所以,设计师们在用色时也需要能突破自我,冲破传统用色的束缚,设计出更富时代感和潮流感的作品。

总之,在VI设计中,设计者要对设计作品中的色彩进行理性分析,以符合国家地区的民族习惯、符合人们对于色彩的正常的情感反应。同时也应注意色彩的发展流行状态,从而设计出不仅能让企业满意并且更具人文关怀和时代感的VI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陈澜.插图的世界[M].上海文化出版社,2008年08月

[2]云双庆编著.CI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5月

[3]周钧.色彩设计与色彩心理[J].江苏纺织,2009年3月

[4]/kns50/scdbsearch/cdbindex.aspx2010.9.6

[5]刘少辉,王长征编著.标志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6)

关键词:脑-机接口 小波变换 脑电 特征提取

中图分类号:R3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b)-0136-02

脑-机接口( 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 是一种不依赖于脑的正常输出通路的通信系统,是一种新的人机接口方式,其实质是通过脑电信号的变化来识别人的意图,实现人机交流。BCI技术在许多领域中正受到世界广泛的关注。

BCI的研究涉及多种学科,许多疑难问题还有待解决,其征的提取和分类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内容。

该文基于离散小波变换进行EEG特征提取,分别抽取小波变换D2、D3子带小波系数与小波系数均值组成特征向量,D2、D3小波系数均值与方差组成特征向量。采用神经网络进行分类,以分类正确率作为指标,将两种特征的分类结果进行比较,得到最优的特征向量。

1 脑电信号特征提取依据

当某一皮层区域活跃起来,特定频率的节律性活动表现为幅度的降低或称为事件相关去同步(Event-Related Desynchronization, ERD),当某一活动在一定时刻没有使相关皮层区域明显地活跃起来,特定频率就表现为幅度升高或称为事件相关同步(Event-Related Synchronization, ERS)。

根据图1的结果表明,信号在不同频率时,信号幅度谱在μ/β频段上有明显的差异。在左手想象运动时,我们发现,C3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要比C4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高,说明C3大脑皮层区域在想象左手运动时的ERS现象强于C4大脑皮层区域。同理,想象右手运动时,C4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明显要比C3导联脑电信号的谱峰高,说明C4大脑皮层区域在想象右手运动时的ERS现象强于C3大脑皮层区域。

2 小波分解算法

该文主要研究用Daubechies小波,想象左右手运动信号是从第3 s正式开始,而经过实验表明,特征最明显的时间段存在于4~7 s,所以我们只选取4~7 s的信号进行处理。分别对想象左右手运动的C3、C4在4~7 s的信号进行4层分解,即f(t)=A4+D4+…+D1,各分量对应的子频带依次为0~4,4~8,8~16,16~32,32~64 Hz,这些子频带频率成分分别与EEG中Delta、Theta、Alpha、Beta、Gamma(>30 Hz)的频段相对应,各子带具有明确的含义,因此我们进行4层小波分解。系数向量C的结构按如下组织:C=[cA4,cD4,cD3,…,cD1],对EEG样本数据进行分解。

特征提取主要分为三步:

第一步:对左右手运动想象训练样本用选定的小波函数进行4层小波分解,得到对应的系数向量C和长度向量L。

第二步:基于左右手运动想象样本的重要信息表现在8~13Hz或18~24Hz的u/β节律上,他们分别包含在子带系数D2和D3中,在数据预处理过程中,主要将携带重要信息的4~7秒时间段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离散小波变换得到只包含D2,D3的小波系数向量C及对应的子带均值向量M,以及子带方差向量D。

第三步:根据上述方法得到向量C,D和M后,产生第一种特征向量cX=[C M],cX为22维向量。第二种特征向量dX=[D M],dX为4维向量。

运动想象脑电信号特征参数提取算法流程如图2所示。

3 结语

该文基于离散小波变换,对基于运动想象脑电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得到了两种特征向量,第一种特征向量是由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和小波系数均值形成的;第二种特征向量是由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均值和小波系数方差形成的。该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较采用了更多的有效信息。其次是选择了有效信息丰富的时间段和频率段,提高了分离性能。在分类方面,该文采用神经网络对两种特征进行分类,以平均识别率为指标,最终通过对平均识别率的比较,得到的结果说明了采用重要子带小波系数均值和方差形成的特征向量具有更好的分类性能。

参考文献

[1] Virts J.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eeting on 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 making a difference[J].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2006,14(2):126-127.

[2] Vaughan TM.Brain-computer interface technology:a review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meeting [J] . IEEE Trans Neural Syst Rehabil Eng ,2003,11(2):94-109.

[3] 徐宝国,宋爱国.单次运动想象脑电的特征提取和分类[J].东南大学报,2007,37(4):629-630.

联想和想象的区别篇(7)

关键词:词语 形象色彩 理性意义 区别与联系

我们在对词语的形象色彩进行研究时,时常对词语的形象色彩的定义感到疑惑并与理性意义相混淆,本文就将简要论述词语的形象色彩与感性意义,重点将从词语形象色彩的定义,词语理性意义的定义,词语形象色彩的特点,词语理性意义的特点,由此进而比较词语形象色彩与理性意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论述本文之前,我决定用一个模式图来阐释两者在词义研究中的不同层次:

通过这个模式图我们可以清晰看到,词语的形象色彩与理性意义之间的本质区别,也有助于后文对于概念的区分。

一.词语形象色彩的定义

在刘叔新《词语的形象色彩与功能》一文中对于词语形象色彩定义如下“词语的形象色彩应该是语言词语中存在的客观事实,即应该是大家都同样有的形象感觉”,对此中定义我觉得稍显不足。主要有两点,第一点表意不明,即使词语的形象色彩又怎么是一种客观事实,第二大家共同都有的相同形象感觉,即使主观感受怎么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关于这两点疑惑孙维张先生在《略谈词语的形象色彩》一文中给出了解释。对于词义形象色彩的本质刘叔新先生没有正面涉及,但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是我们认识词义形象色彩的基础。“词义的形象色彩同客观事物是紧密相关的。如同词的理性意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概括的反映一样,词的形象色彩则是客观事物的形象在人脑中的反映。这里的‘形象’指的是广义的用法,既指视觉的形象,也指听觉的声音形象,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宜获得的形象。词义的形象色彩是客观事物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反映在大脑中所产生的心理印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关于客观事物形象的联想。”而与此同时词语究竟应该怎样区分语言性质的形象色彩和言语范畴的形象色彩呢?刘叔新先生认为以大多数人的形同感受来判断显然不对,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可能全然相同。问题的关键在于词语在人脑中呈现出的形象感,是由词语自身唤起的,还是由于言语境的作用唤起的。凡是词语自身唤起的形象感,不论是以个别的形象出现,还是以概括的形象出现,都是语言性质的形象色彩。反之,并非词语自身所反映的形象而仅仅是由言语环境的作用产生的形象,则是言语范畴的形象色彩。

由此我觉得黄伯荣,廖序东在现代语对于词语的形象色彩的定义则更为科学即“形象色彩来自对该事物的形象的概括”。与高名凯和石安石先生认为“所谓形象色彩,就是词所引起的人们对现实中某些形象的联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词语的理性意义的定义

词语的理性意义一般是概念意义。一般是对词语的理性认知。理性意义作为词义的基础往往与概念有关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它与形象色彩显然不是一个层级的。形象色彩是色彩意义的一种,但是它与理性意义依然紧密相连。形象色彩一般伴随理性意义诞生,衍生于理性意义中。由此可知词语的理性意义基于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概念认知,它与客观事物的本质紧密相连,指明词语所蕴含的本质特征和其根源性区别外物的显著标志。比如说金钱豹和豹,前者具有形象色彩,是因为它是基于“豹”这个理性意义之上人们对于它的联想。其中本质特征就是豹科动物具有的一般表征,例如哺乳动物,猫科等等生物特征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但是金钱豹就是在豹的特征上具有类似于铜钱花纹的动物,这就是在原来理性意义上衍生出来的感性意义,是人们对于“豹”的联想。

三.词语形象色彩的特点

词语形象色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直观性。词义形象色彩的直观性是说它具有自我意识的,体验的特点。一个词的词义是否具有形象色彩是客观的,是由词语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决定的。但是,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能不能引起人们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联想,引起什么样的形象的联想,在很大程度上却不决定于取决于语本身,而首先决定于人们对词语所标志的事物有没有接触,有没有亲身体验,有什么样的亲身体验。具有形象色彩的词语的联想一定是直观的,让大多数产生共鸣并且产生大体相似的主管联想

2.概括性即个性之中蕴涵共性。每个词语的形象感在不同人脑海里有不同成像,是以个性的特点表现出来的,但是在无数个性之中体现着共性。总而言之,同一词语所引起的形象感,在不同人头脑中虽有差异,但绝不能超出词语所标志的事物的类属,即绝对不能超过这个词语的理性意义。

3.游移性。词语的形象色彩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在一个人的头脑中也是不断变化的,比如通过一定的抽象思维,或者经过一定的体验,对其外在有了深刻理解后,它所联想的形象也有可能发生改变,这是主观因素。但是还有一种情况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词语就不具备了形象色彩,或者逐渐消退。

四.词语理性意义的特点

1.概念性。词语的理性意义一般是它的概念意义,就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总结。它一般是对事物内在特征的一个科学总结,是概念性质的。

2.固定性和统一性。词语的理性意义不同于形象色彩的游移,它是固定的,统一与一致的。既然是对事物内在特征的表述,那么他是相对稳定的,深入核心的。对于事物的定性不可能是不断变化的,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对他进行定义。

3.客观性。词语的理性意义是对词语的客观事实的总结归纳,它是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特征化。不同于形象色彩在大脑里的加工,词语的理性意义是客观的,只将抽象的事物进行归纳与总结。不掺杂人脑加工的成分。

4.抽象性。词语的理性意义是人大脑抽象思维的总结,这使得它必然具有抽象性,并不是实打实客观的,而是人脑对于事物内在核心的抽象概括与总结。

五.词语的感性意义与形象色彩的区别与联系

这一部分将是我论述的重点,词语的形象色彩与感性意义的联系其实在前文已经有所提到,一言以蔽之就是词语的形象色彩衍生于词语的理性意义之中,理性意义是形象色彩诞生的基床。形象色彩使得词意更加明晰,使得词意更加多维,这使词语不断单调刻板,总体说来词语的形象色彩是词语理性意义的下一个层级,具体分析见上面的模式图。

下面进入本文的重点即词语理性意义与形象色彩区别:

1.在语义系统中属于不同层级。词语的形象色彩只是词语色彩意义的一个分支,与词语的理性意义中衍生出来。它与理性意义显然是上下级的关系,先有理性意义再有形象色彩。还是以金钱豹为例,先有豹这个客观实在,与此衍生出来的具有形象色彩的金钱豹,如果人们对豹没有一个统一的理性认知和概念定义,那么就无从构想它的具体形象。

2.思维方式不同。词的理性意义与词所指称的事物之间是通过抽象思维联系起来的,示意如下:词所指称的事物人的抽象思维概念理性意义。

而词的形象色彩与事物的形象之间则是通过形象思维联系起来的,也可以示意如下:客观事物的形象人的形象思维表象词语的形象色彩。

3.本质特征与外在嗅觉视觉听觉等。词语的理性意义反映的是词语本质特征,是词语所体现的内在抽象高度总结,而词语的形象色彩则是在此基础之上衍生的更多视觉、嗅觉、味觉的外在方面的体验。

4.情感色彩。词语的理性意义决定了它以客观事实为依托,仅仅事物内在表征的高度概括不包含个人情感色彩,也不包括贬斥,仅仅只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勉强算是中立立场。但是词语的形象色彩则是感彩的一种,有些时候是具有情感色彩的,会有褒贬的意味在里面。

总之,词语的形象色彩与感性意义只要明确其在词义系统的不同地位并将其特点加以区别就能很好地区分,最后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词语的形象色彩与词语的理性意义紧密相连,后者促使前者的衍生。

参考文献:

[1]刘叔新《词语的形象色彩及其功能》中国语文1980年第2期.

[2]孙维张《略论词语的形象色彩》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1年第五期.

[3]李瑞群《简论词语的形象色彩》 固原师专学报 1994年第一期.

[4]刘继超《试论词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西北师大学报1996年5月第33卷第3期.

[5]章炎《浅谈词语的感彩》辽宁大学学报1983年第五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