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1-29 17:55:10

中韩贸易论文

中韩贸易论文篇(1)

论文论文关键词:服务贸易 国际贸易 韩国 韩流 论文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 政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独立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 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政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政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 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四、结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比重不断加大,是不可阻挡的大趋势。未来要想成为世界强国,服务业必须强大。中国的服务贸易在发挥传统产业的优势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产业和新兴服务业。通过借鉴韩国以及他国的经验和成果,相信中国会凭借自己的努力,在服务领域创造出发展的奇迹,实现中国在服务领域的飞跃

中韩贸易论文篇(2)

摘要:中韩双边贸易额稳定增长,但中国在农产品贸易领域却始终保持顺差,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通过分析两国的农产品贸易结构和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结果表明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 关键词:中韩农产品贸易;市场结构;外贸依存度 中韩两国地理位置相邻,文化相似性强,相互交往历史悠久。自1992年8月两国建交以来,经贸关系迅猛发展,韩国已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而中国则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在双边贸易中,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值得关注:一是贸易规模高速增长。二是中国始终处于逆差状态,这一不平衡状态自中韩建交后就存在,在发展中非但没有改变,而且在近年来呈现显著扩大的态势。①。然而,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国却始终保持顺差状态,韩国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在近10年的多数年份中,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农产品出口市场,两国间的农产品贸易关系逐步增强。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世界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日益加深,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冲击不断显现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扩大中国农产品对韩出口,对增加农民收入、稳定农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农产品的范围定义为“WTO农业协议规定的农产品+水产品”,并且采用HS4位数编码,将农产品精确到225个类别,从中韩两国农业现状、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等方面深入全面的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 一、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概况 中国和韩国虽然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距,且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别,但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具有相似的文化习俗和消费偏好,同时两国都将农业经济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自1992年中韩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除出现三次波动外,总体呈温和增长趋势。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农产品进口的比重最低,而韩国恰恰相反,韩国从中国进口的农产品占从世界进口的比重最高,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近年来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区间内。相对于韩国出口至中国的农产品占对世界出口的比重而言,中国要略高于韩国,但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这表明中国作为韩国的农产品出口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且各自在对方农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逐渐趋同。中国对韩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与韩国对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占对世界贸易总额的比重变化趋势相同,但韩国要高于中国。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 二、中韩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 中韩互为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近年来两国间农产品贸易额不断增长。支撑两国间农产品贸易不断增长的农产品主要类别是什么,这些农产品又具有何种属性,这是分析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结构的核心内容。 1.主要类别。2007年中国出口至韩国的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玉米”(1005)、“冻鱼”(0303)、“制作或保藏的甲壳软体动物等水生无脊椎动物”(1605)、“小麦及混合麦”(1001)、“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活鱼”(0301)、“非醋方法制作或保藏的其他未冷冻蔬菜”(2005)、“冷冻蔬菜”(0710)、“用其他方法制作的未列名果品及食用植物”(2008)、“制作或保藏的鱼;鲟鱼子酱及鱼卵制的代用品”(1604)。2003-2007年间,(1005)、(0303)、(0307)和(0301)这四种产品一直稳居对韩出口前10的位置。 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农产品排在前10位的依次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固体甘蔗糖、甜菜糖及化学纯蔗糖”(1701)、“冻鱼”(0303)、 “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其他处未列名的食品”(2106)、“浓度<80%的未改性乙醇;蒸馏酒等酒精饮料”(2208)、“鲜、冷、冻鱼片及其他鱼肉”(0304)、“调味汁及其制品;混合调味品;芥子粉等”(2103)、“加味、加糖或其他甜物质的水”(2202)、“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子”(1209)。2003-2007年间,产品(0307)、(1701)、(0303)和(0802)一直占据进口前4名。而产品(0307)、(1701)、(0303)、(0 802)和(2106)五年来稳居进口前10的位置。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出口到韩国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较为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均小于100,其中贸易量最为稳定的是“活鲜冷冻干盐腌渍的软体及水生无脊椎动物等”(0307)。2003-2007年中国从韩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的贸易量也非常稳定,所有产品的变异系数也均小于100,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鲜或干的其他坚果”(0802)。因此,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 2.基本属性。本文借鉴卢锋等(2001)对农产品的分类,将农产品按照其“属性”分成6个子类,分别是:大宗农产品;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饮料及烟草;其他农产品。从两国农产品贸易的属性来看,2003-2006年间中韩两国进出口的主要农产品种类比较稳定。在出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出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其他”,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园艺类产品”、“水产品”、“饮料及烟草”、“畜产品”;在进口排名前50的农产品中,进口产品种类最多的是“园艺类产品”,之后依次是“大宗农产品”、“其他”、“水产品”、“畜产品”、“饮料及烟草”。2007年中韩两国进出口产品的波动较大,在出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减少了7项,排在了出口的第二位;在进口产品中,“其他”类产品比上一年增加了7项,排在了进口第一的位置。可以看出,“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 三、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结构 中国一直是韩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更为重要。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到底处于何种地位,主要竞争对手是哪些,了解这些问题对于扩大中国农产品的对韩出口具有重要作用。 1.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总体情况。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日本、俄罗斯、新西兰、加拿大、阿根廷和越南依次是2007年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10位的国家。从时间序列上看,2003-2007年间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上述国家是韩国主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从该表还可以看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基本没有变化,除2005年和2007年中国由第二升至第一外,其他年份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排名前4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由此可见,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2.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市场份额。2003-2007年间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维持在20%左右,美国和中国差不多。从这五年的平均值看,中国为21.70%,美国为21.85%,美国略高于中国。2007年澳大利亚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的比重为9.58%,约是中国和美国的一半份额。巴西是韩国农产品第四大进口国,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比较稳定,2003-2007年间的份额在4.38%-5.80%之间波动。从2003-2007年间各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所占份额变化情况来看,中国和美国均呈现微弱的负增长状态,而澳大利亚和巴西均为正增长,其中澳大利亚的年均增长率达到7.75%,巴西为1.57%。可以得出,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澳大利亚和巴西所占份额虽然不高,但却不容忽视。 四、结论 总体而言,中韩两国耕地资源稀缺,韩国在农业生产技术上具有优势,而中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具有优势,这是中韩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中韩自1992年建交以来,两国农产品贸易虽然出现三次较大的波动,但并没有改变总体呈温和增长的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中国对韩国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的基本格局。从比重上看,中韩农产品贸易对韩国而言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中韩两国间主要贸易农产品的品种较为稳定,而且品种的波动幅度较小。从两国农产品贸易属性看,“大宗农产品”和“其他”类产品是中韩两国相互进出口最多的农产品种类。近年来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相对稳定,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韩国最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巴西是中国在韩国农产品进口市场上的主要竞争对手。 注释: ① 数据来源于UN COMTRADE,经作者计算所得。 .农产品出口“十一五”发展规划[R].北京:商务部,2006. 田维明.中日韩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前景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07(5):4-11. 刘兴华,胡芳.中韩农产品贸易的结构变动与发展趋势[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23(108):82-85. 卢锋,梅孝峰.入世农业影响的省区分部研究[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中文讨论稿, NO.C2001001, 2001-02-09.

中韩贸易论文篇(3)

双边或诸边货物贸易是评价区域内各国经济联系的重要内容。不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不局限于货物贸易,资本、服务和人员的流动变得越来越重要。国与国之间的货物贸易不仅基于比较优势,跨国公司利用其所有权优势通过跨境投资发展产业内贸易、公司内贸易,可以优化生产布局、并通过内部化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由于贸易与投资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当中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已不再显得那么重要,区域内市场的规模及其发展潜力可能是决定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 一、东北亚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 按地理概念划分,东北亚除中、日、韩三国外,还应包括蒙古、朝鲜和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但从经济活力和市场联系的角度分析,中日韩则构成了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核心,是人们研究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点。 对外贸易和跨境投资的快速增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在上个世纪最后10年里,全球进口贸易额增长了0.9倍,出口贸易额增长了0.8倍,FDI流入量增长了5.3倍,流出量增长了3.9倍,而GDP则只增长了0.4倍。无论是贸易还是投资的增长都明显高于全球GDP的增长。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活力,不仅体现在其本身的增长速度上,而且要看它是否能有效地利用全球的资源。 日本和韩国是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是两国长期实行的经济发展战略。其结果是东北亚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钢铁、汽车、化工、造船等产业的生产和出口居世界前列,近年来,IT产品制造业成为东北亚发展最快的产业,不仅对东北亚经济的贡献率越来越大,而且在世界市场上也显现出很强的竞争力。中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20年里也高度重视利用外部市场,从以出口资源密集型产品为主转向出口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在沿海地区建立起来的出口加工业,大量进口原材料和零部件,再把经过加工、组装的产品销往海外。中国的工业化以及发展外向型制造业,增强了东北亚作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中、日、韩三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出口高度依赖美国和欧洲市场。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占中国和日本出口总额的比例均在50%以上,韩国对美国和欧盟市场的依赖程度也在35%以上,若加上其在海外企业的出口,这一比例会更高。相比之下,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目前,中日韩三国的外汇储备合计超过7000亿美元,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但日本经济自90年代以来就陷入停滞状态。90年代中期以后,特别是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的影响,韩国和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也明显放慢了。在这种情况下,外汇储备的增加无异于资源的外流,加之国家金融市场动荡不定,资产风险也在加大。目前三国都在推进国内的结构调整和改革,如果能通过扩大区域内市场,优化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无疑会降低结构调整的成本和风险。 东北亚区域内市场的扩大,需要贸易和投资之间的良性互动。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占全球直接投资流出量的比重高达20%,和美国、欧盟并列全球直接投资的三大核心。日本对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曾经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力量。然而,此后日本在全球直接投资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到2000年在全球直接投资流出总量中仅占2.9%。而且日本对外投资的50%以上流向欧盟和美国,流向中国和韩国的投资仅占4.5%和1.7%。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外投资的能力也下降了。2000年东北亚区域内FDI比重按流入量计为11%,按流出量计为6%。相比之下,欧盟区域内直接投资比例则要高得多。1998年欧盟的区域内FDI占其FDI总量的比重按流入量计为52%,按流出量计为40%。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相互投资使其成为全球吸收和输出直接投资最多的地区,所占比例分别为49%和67%。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内,美国是直接投资的输出国,加拿大和墨西哥是直接投资的输入国,投资带动的产业转移使区域内贸易的比重明显提高。 二、投资对中日和中韩贸易的影响 (一)外商投资企业(FIEs)在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的份额不到1%,在世界各国排名中列第32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十分落后,主要依赖出口初级产品换取进口所需的外汇,直到80年代中期,初级产品仍占出口总额的50%以上,其中原油占了一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1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上升到4%,在世界各国出口排名中列第6位。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政策有非常密切的联系。1986~2001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3.7%,而同期外商投资企业(FIEs)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34.7%。外商投资企业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4%扩大到50%。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快于进口,在过去15年里,出口年均增长43.6%,进口年均增长30.2%。2001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顺差为225亿美元,其中将近1/3是外商投资企业贡献的(表1),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制成品,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比例一直保持在80%以上。 加工贸易,即以保税方式进口原材料和原器件,在中国加工、组装后再出口,是外商投资企业经营贸易的主要方式。2000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进口额为685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进口总额的58%,加工贸易出口额为972亿美元,占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总额的81%(表2)。这表明追求效率仍是外国公司投资中国的主要目标之一。表1 1986~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商品总值统计(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中国外资统计》(2002年),外经贸部。表2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加工贸易情况(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同表1。 截止2001年底,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已接近4000亿美元,其中73.7%来自东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澳门和台湾省,来自欧盟的投资占7.7%,来自北美的投资占9.4%,来自部分自由港的投资占5.7%(表3)。表3 截止2001年部分国家/地区对华直接投资情况(单位:个,亿美元,%)资料来源:同表1。 外商直接投资来源的分布和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市场分布不相一致。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将近63%的进口来自东亚,而对东亚的出口仅占54%;来自欧盟的进口和向欧盟的出口基本平衡;从美国进口为116亿美远,占9.2%,而出口将近300亿美远,占22.4%。显然,这是东亚国家和地区通过直接投资将出口加工业向中国转移的结果。 (二)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的特点 在8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总额略高于美国,是中国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第二大来源。进入90年代,日本对华投资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而中韩建交后,韩国对华投资快速增长。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和1999年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额连续两年大幅下降,但在2001年明显回升, 分别达到43.5亿美元和19.7亿美元,已恢复到亚洲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日本和韩国占中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8%和3%,分列中国吸收外资的第三和第八大来源地。 日本是以制造业著称的工业化国家,韩国作为新兴工业国,其制造业也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主要集中于制造业,根据中国官方的调查,外商在制造业的投资占全部外资企业投资的比例将近60%,而日本企业投资制造业的资金占日本对外投资总额的76%,韩国企业投资制造业的比例更高,达到了83%(图1)。图1 截至2000年底外商投资企业的行 业分布 (三)直接投资带动双边贸易的增长 1991~2001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中日双边贸易额由203亿美元扩大到8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8%,其中中国从日本进口年均增长率为17.3%,对日本出口年均增长率为16.9%,高于同期全国进口14.9%和出口14.5%的平均增长速度。 中日双边贸易的迅速增长与外商在华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有密切的关系。1991~2001年,由于外商投资企业自日进口年均增长32.8%,对日出口年均增长42.1%,外商投资企业进口和出口占中国对日进口和出口的比重分别由1991年的11.9%和25.7%上升到2001年的67.5%和58.7%(表4)。表4 外商投资企业对日贸易资料来源:同表1。 中韩建交打破了双边贸易发展的政治障碍。1991~2001年,中国对韩国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率高达29.2%,其中进口增长率为41.8%,出口增长率为21.8%,不仅高于全国进出口贸易平均增长速度,也高于中日之间进出口的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韩双边贸易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5年外商投资企业占中国自韩进口的比例为59.8%,对韩出口所占比例为24.7%。到2001年,进口所占比重基本维持不变,出口所占比重则上升到49%(表5)。表5 外商投资企业对韩贸易资料来源:同表1。 从事对日、对韩贸易的外商投资企业也包括非日资和非韩资企业,但区域内直接投资,尤其是日本和韩国对华直接投资,无疑是推动中日、中韩贸易的主要动力。 (四)直接投资带动了双边产业内贸易的发展 1993~2001年,中日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的一个突出变化是中国一方面继续大量从日本和韩国进口机电和音像设备,另一方面也在迅速增加对日本和韩国出口该类产品。这种产业内贸易的扩大与日本和韩国对华投资有密切的联系(表6)。 根据中国官方调查,电子和通讯设备制造业是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最为集中的部门,2000年分别占其对制造业投资的14.9%和19.2%(表7)。IT产业作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国际竞争尤为激烈,跨国公司大多采取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的策略,以便尽可能提高效率。日本和韩国是IT产品的重要生产国,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将一些密集使用劳动力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中国,从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进口原材料、零部件,再将经过加工组装的半成品或成品销回本国或第三国。表6 1993年、2001年中国对日、对韩贸易商品结构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表7 日韩在华制造业企业的部门分布(按实际流入额计算)及外向度注:外向度=出口收汇/销售收入。资料来源:DRC数据库。 由于这种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日资和韩资企业与其母公司之间,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的来源和产品的销售渠道均控制在母公司手中,实际上属于企业内贸易(Intra-firmTrade)。根据DRC对日资和韩资在华企业的问卷调查,有近一半企业的公司内贸易占其进出口贸易额的75%以上。 纺织品贸易中也存在中日和中韩相互出口的现象,但中国出口的主要是服装,而日本和韩国出口的主要是面料或服装半成品。这种分工和贸易还是基于比较优势的转移。规模经济和企业内贸易的特征没有IT产业那样突出。 (五)直接投资对贸易流向和平衡的影响 美国一直是东亚国家出口的主要市场,伴随日本向东亚新兴工业经济(NIEs),以及80年代以来日本和NIEs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东亚国家的直接投资和产业转移,东亚区域内的货物贸易的流向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对中国的直接投资有2/3来自东亚地区,许多企业原来的主要销售市场就是美国或欧盟,它们的工厂搬到中国后,出口产品的原产地变为中国,而销售市场并没有改变。日本和韩国的重化工业、机械电子工业具有明显的 竞争优势,产品不仅直接销往美国和欧盟,而且是东亚出口加工业的主要原材料和零部件的供应基地。在华FIEs的进口供应商仍是日本和韩国公司。 表8显示,2001年日本是中国FIEs最大的进口来源,进口额289亿美元,占进口总值的23%,台湾省是第二大进口来源,占进口总值的14%,韩国在东亚排第三,占进口总值的11%。这表明,FIEs对日韩的进口依存度很高,对扩大中国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具有重要作用。 表9显示,FIEs最大的出口市场是美国,出口额将近300亿美元,占FIEs出口总值的22.4%,香港虽然是FIEs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但却不是最终市场,大部分产品转口到美国和欧盟。因此,实际上美国和欧盟所占的市场份额要比表中的数字更高,日本有可能仍排第三位,大约占出口总值的20%。表8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从部分国家/地区进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同表1。表9 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部分国家/地区出口情况表(单位:亿美元,%)资料来源:同表1。 FIEs对日贸易有25亿美元的逆差,对韩有78亿美元的逆差,对美国的贸易则至少有183亿美元的顺差。这一方面表明,东北亚区域内的直接投资没有改变进口依赖于日、韩,出口过度依赖美国市场的格局,另一方面,这表明韩国对华贸易虽然有100亿美远的顺差,但其中有一部分通过FIES的经营活动,转化为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贸易顺差。 DRC对日资和韩资企业的调查结果与上述分析是吻合的,接受调查的日资企业中,75.6%的企业产品返销本国,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占57%;产品返销本国的韩资企业的比重比日资企业低,为64.2%,其中返销率超过50%的企业大约占40%。除本国市场外,美国是日资和韩资企业最重要的市场,不过对美出口企业占韩资企业的42.5%,出口占销售额比例超过50%的企业占24%,而日资企业相应比例分别为26.7%和2.4%。 三、中日韩之间存在着发展贸易和投资的巨大潜力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主要是基于市场的力量,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三国企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与欧洲和北美相比,由于中日韩之间缺乏制度上的合作,区域内贸易和投资的规 模和领域受到制约,区域内市场的形成相对缓慢。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之后,中日韩之间的经济联系正在得到恢复,三国政府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态度由消极转为积极,各个层次和领域的对话机制正在建立,以三国间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为起点,越来越多的商业机遇将展现在企业面前。 (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市场开放将扩大东北亚区域内市场需求。中日韩三国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距一直被认为是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障碍。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人们在不断重新评价中国市场的潜力。尤其是在有4亿人口的中国沿海地区,80%的外国投资和进出口贸易都集中在那里。国外资金和内地廉价劳动力源源不断地流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已形成新兴的出口加工基地。资源和财富的聚集,使大约1亿人口的实际收入水平已超过3000美元。面对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市场,70%接受DRC问卷调查的日资和韩资企业表示要通过追加投资、利润再投资和新建企业等方式,扩大它们在中国的商业活动。 (二)扩大投资新领域促进贸易产品的多元化。中、日、韩之间的贸易长期高度集中于钢铁、化工、机电设备等少数商品,不利于双边贸易的扩大,甚至由于进口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而出现某种产品的贸易萎缩。例如,日本曾经大量向中国出口汽车,但由于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投资落后于欧洲和美国,结果因市场被合资生产的汽车替代,日本对华汽车出口量下降。又 如化工产品是日本和韩国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之一,但近年来德国、法国、美国、英国对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的投资增长迅速,日本和韩国的出口商有可能面临更激烈的竞争。由于加入WTO之后中国的市场既是开放的市场,也是竞争激烈的市场,如果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因担心出现“产业空洞化”而错失新的投资机会,贸易的发展将受到制约。反之,促进投资和鼓励产业转移,可以在更多领域扩大产业内贸易和企业内贸易。 (三)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有利于缓解中日、中韩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纠纷。劳动密集型的种植、养殖业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和韩国作为距离中国最近的农产品进口国,是中国出口大米、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最具潜力的市场。然而,由于日本和韩国对本国农产品市场实行严格的保护措施,中国对日本、韩国的出口增长缓慢,占出口总额的比例也在逐步下降。目前只有少数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中国的农业,将生产和加工的农产品内销往本国。为了发展双边农产品贸易,并争取共赢的结果,可由日本和韩国的农民组织在中国投资建立种植、养殖基地,并从事深加工,然后向本国销售,用获取的利润来补偿减少国内生产所造成的损失。中国的农业部门也需要资金、技术改进产品质量,拓宽出口渠道。如果这种投资和贸易合作方式能够得到政府的鼓励,不仅可以缓解双边农产品贸易纠纷,也可以给两国农民带来利益。 (四)中日韩应重视服务业的投资和贸易。日前,日本和韩国在华投资偏重于制造业,除日本对银行、保险和批发、零售业的投资高于FIEs的平均水平外,在其它领域日资和韩资企业的投资比例都低于FIEs的平均水平。服务业是中国加入WTO后重点开放的投资领域,日本和韩国企业投资服务业也不仅可以扩大双边的服务贸易,也可提高对制造业企业的服务质量,改善经营环境。 (二)建立大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扩大重化工业的产业内贸易。东北亚存在重化工业产品结构趋同、生产能力过剩和相互竞争激烈的问题。例如,日本、韩国和中国的某些钢铁产品不仅在区域内市场,而且在全球市场上也相互竞争,由此引发的价格战和反倾销案件时有发生。由重工业通过跨境投资实现产业转移的困难比其他产业大。为了避免出现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可能需要在中、日、韩三国的大企业之间建立某种战略联盟,整合区域内的产品结构,扩大基于比较优势或规模经济的产业内贸易。 (六)加强三国政府间合作,为繁荣区域内贸易和投资创造更好的环境。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落后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三国之间缺乏制度性安排是重要因素之一。在东盟和中日韩首脑会晤的框架下,建立经贸部长会议制度,有利于促进三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便利化。除此之外,三国还可以在投资促进方面开展广泛的合作。例如在环境治理、能源安全和开发、区域电信网络等领域三国有着共同的利益,而在这些领域中发展企业间的合作,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因此三国应在充分听取企业意见的基础上,加强对话,确定开展经济合作的优先领域,为繁荣东北亚区域经济做出积极贡献。

中韩贸易论文篇(4)

关键词:中国;韩国; 贸易结构;实证分析教育教学

纵观中韩贸易历程,大致可分为5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1年及以前i以民间贸易探索为主,贸易量很小。第二阶段是从1992~1997年,1992年我国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中韩关系尤其经贸急速升温,同年5月签订了中韩投资保障协议,8月中韩正式建交,9月双边贸易协定生效。两国直接贸易额由1991年的44亿美元至1997年达到237亿美元,年均增长32.2%。第三阶段是从1997—200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率下降为7.4%。第四阶段是从2001—2005年,期间我国已超过美国成为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国、第一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韩国成为我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第五大出口对象国和第三大进El来源地。第五阶段即从2005年至今,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和重工业化的进程,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商品实现名列世界之首的多样性结构变化,并由初级产品向高附加值工业产品转变,遂使中韩贸易结构关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中韩贸易新变化总的结构特征是由垂直向水平分工、从产业互补为主向产业内竞争转变,根

本原因是技术进步,而技术提升使分工细化联系紧密,也会促进产业内贸易和产业内互补,实际上新变化过程中的中韩贸易结构的竞争和互补关系是复杂的、多层次的,所以,片面简单地说互补或竞争是欠科学的。

基于评价新变化解决新问题的诉求,本文深入中韩两国产业行业、贸易品目、产品阶段,分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整体贸易等方式和低技术产业、中低技术产业、中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层次,以HS2002版本4位品目分类标准,选取1992—2006年期间中韩两国海关统计的相关资料为样本,利用产业内贸易指数 (111’)、贸易结合度指数(TII)和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进行中韩贸易结构竞争与互补关系的实证分析,进而得出相应结论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 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的分析

1.产业内贸易指数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产业内贸易计量指标是经过调整后的格鲁贝尔一

劳埃德(Grubel—Lloyd)指数。

GLtij是i国对j国k品目产业内贸易指数;

x。tj是i国对J国k品目出口额;教育教学

M。ij是i国从j国k品目进口额;

wtu是i国对j国总贸易中k品目的比重。

产业内贸易指数GL值介于0和l之间,趋向0表示主要为产业间贸易,接近l说明产业

内贸易所占比重大。产业内贸易比重大一般可认为趋向竞争,但不能一概排除互补,不同行业、贸易方式与性质、技术层次,产业内贸易比重引申意义有区别,如下多角度计算旨在避免以全盖偏。

2.检测结果与分析 运用产业内贸易指数对样板数据计算结果,从制造业看如表1所示,

产业内贸易指数由1992年的11.9%至1J2006年上升至34.1%,反映中韩产业内贸易有了长足的进展。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向韩国出口产品主要是农产、原煤及原油等一次产品、纺织、初级的钢铁和化学产品,而从韩国进口高级钢材、合成树脂、石化产品、汽车、家电等,体现了典型垂直分工和产业之间的贸易结构。进入新世纪以来这种状况得到改善,尤其是电子电器产业内贸易指数2006年已达55.37%。

从按技术层次检测的产业内贸易指数看,各种高度技术层面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呈现出上升趋

势,从而也体现了中国外贸商品结构高度化发展,其中,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指数表现最为突出,1992年为22.22%,1995年大幅上升至50.93%,之后一直保持在高位,意味着中韩贸易竞争在高技术行业日益激烈。

从按产品阶段检测产业内贸易指数看,零部件和资本材的产业内贸易活跃,一次产业、半

成品、消费材产业内贸易指数低,多属于单向贸易。

从按产品阶段检测产业内贸易指数看,零部件和资本材的产业内贸易活跃,一次产业、半

成品、消费材产业内贸易指数低,多属于单向贸易。教育教学

二、运用贸易结合度指数(TlI)的分析

1.贸易结合度指数也有称贸易强度指数或贸易密集度指数,经常用来测定出LI市场的

中度,也是一项可用来衡量国家间贸易互补程度的指标。

TIIu:鱼/旦 Xi Mw

TIItj是i国与J国的贸易结合指数;

x日是i国向J国的出口额;

Xi是i国的出口总额;

Mj是i国从j国的进口额;

M。是i国从世界的总进口额。

若两国贸易整体的TII大于1,表明该国向贸易对象国的出口额在世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大于该国从贸易对象国的进口额在世界总进口中所占比重,意味着两国问的贸易结合度高于各自与世界市场贸易的平均结合度,同理,若两国某类商品贸易TII大于l,说明两国这类商品贸易具有比其与世界市场贸易平均水平高的互补性。两国地理越近且贸易互补性越强,越应缔结互惠的贸易协定,而互惠的贸易协定越会加大贸易的TII。

2.检测结果与分析 根据贸易结合度指数检测结果如表6所示,除化妆品、塑料制品、

机械、精密计量仪器、造船之外其他所有行业,中国对韩国贸易结合度指数都是大于1的,其中水产品和服装基本维持5,而韩国对中国,除矿产、造船其他行业贸易结合度指数都大于1,其中服装达到lo以上,化妆品最高曾出现过96的纪录,2006年下降也有近34的水平。

三、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的分析

1.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V,vRCAii≠等 Ai/^oRCAu是i国J品目的显性比较优势指数;xu是i国J品目向对象国的出口额;Xwj是i国的J品目向全世界的出口额;X•是i国的进口额;Xw是全世界的总进口额。一般来说,若RCA>I,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优势,取值越大比较优势越大;反之,则该国在该产业或产品上处于比较劣势。

2.检测结果与分析 运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检测结果,主要反映了中韩在世界市场上的

竞争关系,在纺织服装、电子电器、铁金属行业,中韩两国都有一定的实力从而竞争是激烈的,所以具体显示为电脑、AV器材、家电、电子配件、其他电器、纺织、化纤、钢铁等行业品目的RCA值都大于l。

中国RCA值大于l而韩国RCA值小于l的即中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水产、服装、通讯器材、其他纤维制品、无机化学、塑料制品、非铁金属、非金属矿产、其他工业制品,而韩国RCA值大于l而中国RCA值小于l的即韩国有比较优势的行业,有合成树脂、造船、汽车、有机化学、橡胶、精密仪器等。 ’

在农产品、食品香烟、石化产品、化妆品、医药品、其他化学制品等行业,RCA值小于l说明中韩两国都缺乏竞争力。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教育教学

1.结论 综合上述多指标、多层次、多视角的计量与分析,中韩贸易总的结构特征是从

产业互补为主向产业内竞争转变,但具体细化为产业内贸易和非产业内贸易两个方面,再分竞争与非竞争产业范围,归纳出两国有无比较优势的行业,进而得出结论,趋于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竞争产业范围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产品维度,呈最强的竞争关系,而趋于非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一方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产品维度,呈最强的互补关系,交织中间各层次竞争和互补强度的行业及品目,其系统在时空连续区间相对稳定的排列组合,形成了中韩贸易复杂、多层次的立体动态结构,这一结构在总体上发生了从互补转向竞争的新变化,具体细分评价如下。在产业内贸易方面,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有木材和纸制品等 11个行业,中国一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非铁金属、毛皮、无机化学、其他工业产品等12个产业;在属于非竞争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优势的有电脑、AV 器材、电子零部件、其他电子电器、化纤等7个行业,尤其汽车、造船、电子电器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有化妆品、医药、一般机械、其他化学制品等7个行业,中国一方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是通讯器材、塑料制品等个行业。

从非产业内贸易方面看,在属于非竞争的产业范围,两国都有比较优势的是钢铁产业,两

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是石化产业,中国一方在服装产业有比较优势,韩国一方在橡胶、精密仪器产业有比较优势;在属于竞争的产业范围,两国都处于比较劣势的是农产品、食品和香烟,中国一方在非金属矿物、其他纤维制品等16个行业有比较优势,韩国一方在有机化学、合成树脂等13个行业有比较优势。

必须着重指出,在做出中国出口结构技术层次逐渐走高,有竞争力的出口商品不再仅停留和

限制在初级产品上,中韩竞争会愈发激烈判断的同时,还要看到中国商品出口半数以上份额是外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产品,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和加工贸易的扩展尤其是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研发其产品在中国向境外出口,通过出口统计放大了判断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升级的贸易显示性指标。仅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统计,2006年韩国在华投资企业采购来源中国、韩国、第三国分别占43.9%、40.9%、15.1%,销售地中国、韩国、第三国分别占50.2%、16.5%、33.4%,反映到中韩贸易统计数据指标上的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上述检测结果,所以判断结论不容乐观。即使在高技术产业,能与韩国相媲美的也主要是高能物理、航空航天等尖端技术领域,而民用产品还有相当的距离。

2.对策建议 针对结论要从3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发挥

后发优势讲求企业的技术学习效应,从而提升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层次,以自主核心技术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出口竞争力,获得对称的贸易利益;二是调整制度和政策供给,提高利用外资和出口效益;三是加强中韩贸易、产业、行业、技术等多领域、多层次的合作,以双赢、多赢的规则安排,尤其是建立中韩FTA,以期在激烈的出口竞争中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教育教学

【l】中国统计年鉴,1993—2006.

【2】国际统计年鉴,1993—2006.

【3】 铂寻嘈.2007.吾哥跫查旱田L}芒}毽司l宅I鬯翻召嘈曾哪是q珥^1^}穗.牟鲁硼瑚瑁硼,3氆立.

【4】瑚剐刁矧召捌钽干越.2007.世詈FTA舌甘旦卫^1:世吾F1’A皇1召捌召直斗斗孕且01寄.

中韩贸易论文篇(5)

论文摘要:随着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占据越来越大的份额,如何提高我国服务贸易水平,促进持续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做为同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国家,韩国在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一、中韩服务贸易的现状

 

1 中国服务贸易现状

中国服务贸易近年快速发展,2006年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达91.9亿美元,进口额达100亿美元。中国的跨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2年到2005年增长了35.5倍,其中服务贸易出口增长近29倍,年均增长15.9%,是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出口增速的两倍。但中国的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虽然近10多年来发展速度增快,但与发达国家甚至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2 韩国服务贸易现状

韩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受到世界服业经济升温的影响。在服务贸易方面,韩国发展速度很快,1993-2005年间,韩国的服务贸易增长速度为超过10%,高于货物贸易8.42%的增长速度。2006年韩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1225.1亿美元,其中,进口518.7亿美元,出口706.4亿美元,逆差187.6亿美元,分别同比增长14.9%,20.2%和37.4%。

 

二、中韩两国服务贸易比较

 

1993-1999年,韩国服务贸易总额略高于中国,但相差不多。1999年以后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总额超过韩国,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总额是韩国的1.54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在服务贸易上均表现为逆差,但可以看出韩国的贸易逆差远小于中国。1993年韩国服务贸易逆差是中国的3.9倍,而到了2003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却是韩国的1.11倍,2005年韩国逆差明显加大,为中国逆差的1.53倍。1993-2005年中韩两国服务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表现为韩国高于中国。1993年韩国为14.08%,中国为10.33%到了2005年韩国为18.6%,中国为11.7%。 

中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速度快于韩国,所以中国在服务贸易总量上仍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中国要想在未来的世界贸易中取得突破,必须加快服务贸易的发展,提升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发展地位,提高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 

 

三、影响比较优势的因素 

 

目前关于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的理论分析较为零散。概括起来,这些因素有政府的管理体制即制度安排;自然资源、文化传统;公司策略与服务基础设施等。 

1 政府管理体制 

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从韩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状况来看,韩国政府的扶持政策是成功的。韩国的服务贸易在这一方面的优势在于政府制定了积极的服务业政策和规划。 

在中国,尽管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但中国特色的体制性困境,仍严重制约中国服务业发展。当前中国服务业的问题在于政府监管过多,并且没有独立统一的管理机构。由于管理机构过多,手续办起来也太麻烦,盖章太多,程序太复杂。这种没有独立统一管理的机制,造成了我国服务领域的管理混乱、不利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通过借鉴韩国的经验能对中国服务业的发展有所启发。 

 

2 健全法律法规 

韩国服务贸易领域,金融服务,国际租赁业务,个人休闲文化服务及信息通信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在这些领域韩国都加大了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调整。韩国政府1999年制定了《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基本方针政策。为适应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近些年陆续对《影像振兴基本法》等原法进行修订,被废止或修改程度达70%左右;为保护主要it基础设施,使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免于网络攻击,10个政府部门的96项设施被确定为核心战略it基础设施,范围涵盖了金融、通讯、交通、能源及社会保障等部门。 

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近些年,在政府的推动下,出台了《著作权法》、《教育法》等,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由于中国建立现代版权制度的时间不长,在版权保护方面的经验还不丰富,现行的著作权法律制度与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和飞速发展的社会各项事业的要求还不能完全适应。各种侵权盗版活动普遍存在,严重扰乱了社会市场经济秩序,更为严重的是将会阻碍服务产业的健康发展。 

 

3 人才的培养 

为了满足服务业专门人才的需求。韩国决定自2000年至2005年共投入2000多亿韩元,抓紧培养复合型人才。重点抓好电影、卡通等产业的高级人才培养。同时,加强艺术学科的实用性教育,扩大文化产业与纯艺术人员之间的交流合作,构建“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双赢”的人才培养机制。 

 

4 加大资金投入 

目前韩国在加大对服务业研究投入的力度,对服务部门的研发支出快速增长,年均增长率超过10%。我国服务业由于长期得不到重视,相关投入较低。这直接影响到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资金支持能为服务企业提供良好的服务奠定基础,增强服务贸易的竞争力。 

 

四、结论 

中韩贸易论文篇(6)

关键词:中韩自贸区;引力模型;贸易潜力

中图分类号:F75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6)11-0017-08

[作者简介]孙亚君,讲师,研究方向:世界经济、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多边贸易体制和优惠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是驱动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的两个轮子。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提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十八届三中、五中全会进一步要求以周边为基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当前,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区的数量不断增加,自由贸易区谈判涵盖议题快速拓展,自由化水平显著提高[1]。2015年韩国成为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韩自贸区作为我国自贸区战略的一部分,其建立必将对中韩贸易乃至整个中国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中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5月正式启动,目的在于为两国货物贸易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开拓双方在电子商务、节能环保、金融服务等新兴战略服务领域的合作,共同构建一个规范稳定可预期的框架。2015年2月25日,中韩双方完成中韩自贸协定全部文本的草签,对协定内容进行了确认,从而完成了中韩自贸区的谈判。2015年6月1日,中韩自贸协定正式签署,标志着中韩自贸区建设正式完成制度设计。2015年12月20日,中韩自贸区正式生效。

中韩自贸区是高水平的自贸区,其率先突破将会为“一带一路”沿线自贸区建设提供样本,也是从国家层面推进自贸区战略的重要突破口,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将会给两国企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二、文献综述

现有文献对于贸易潜力的测算基本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指数进行分析,另一种是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相比较而言,利用引力模型进行分析不仅具有处理过程容易,操作简便等特点,而且还能考察各影响因素对贸易潜力的影响,应用较为广泛,因此,本文从引力模型的角度进行综述。

通过引力模型测度贸易流量及贸易潜力的文献有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如下:高志刚,刘伟(2015)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展望了贸易前景。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成本、关税水平等因素是影响出口及双边贸易的主要因素[2]。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2016)运用引力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进行了测算,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产品贸易规模呈现扩大趋势,但是结构相对比较单一,同时,中国与中亚五国在总体贸易上仍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挖掘贸易潜力[3]。谭秀杰,周茂荣(2015)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了“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沿线国家间的贸易潜力,提出,“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效率在不断提高,但是出口仍有很大潜力可供挖掘[4]。贺书锋,平瑛,张伟华(2013)通过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中国与贸易伙伴在传统贸易环境下以及北极航道通航环境下的贸易潜力进行了估计,评估了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提出中国出口效率与航运距离存在显著负相关的关系[5]。孙金彦(2015)利用贸易结合度指数和引力模型测算了中国与澳大利亚的贸易潜力,指出,中国与澳大利亚的经贸关系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6]马惠兰,李凤,叶雨晴(2014)通过引力模型测算了新疆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农产品的出口贸易潜力,研究表明:新疆农产品出口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贸易潜力较大,对吉尔吉斯斯坦出口呈现下降态势;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则呈现出贸易不足的状态[7]。

现有文献专门研究中韩两国贸易潜力相对较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张鸿,彭Z,王悦(2009)考察了中日韩区域内贸易的现状,利用引力模型研究了影响贸易流量的因素,同时考察了三方的贸易潜力。研究表明,人均GDP、距离对出口贸易影响最大,三国之间的贸易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中韩、中日以及韩日的出口潜力极大[8]。张英,朱玉荣(2014)运用拓展的引力模型研究了中日韩FTA贸易流量与贸易潜力的发展,研究表明,中国对韩国及中国对日本出口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巨大型”,日本对中国出口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再造型”,日韩之间以及韩国对中日贸易潜力属于“潜力开拓型”[9]。匡增杰(2015)利用引力模型分析了中日韩FTA的贸易潜力,研究表明,收入水平、距离因素对出口贸易量有着显著的影响,三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10]。金缀桥,杨逢珉(2015)利用2003―2013年中韩双边贸易数据,对中韩贸易的现状和贸易潜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中韩两国的贸易结合度和贸易互补性出现了递减的趋势,双边贸易潜力呈现出递增的态势、有巨大的发展空间[11]。

虽然现有文献利用引力模型对双边贸易流量以及贸易潜力做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但是,单独研究中韩贸易的文献比较少,特别是2015年,中韩自贸协定开始生效,在此背景下,研究中韩贸易的影响因素,以及分析其贸易潜力,对于拓展中韩经贸关系,提升中韩自贸区的发展水平,并且以中韩自贸区为典范,积极发展我国的自贸区战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三、中韩双边贸易现状

(一)中韩双边贸易总额

中韩两国自1992年建交至今,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信、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基本原则开展经贸关系,双边贸易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中国对韩国出口总额从1992年的24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1014亿美元,保持了年均19%的增长率。从增长率上看,中国对韩国出口增长率有两个低谷,一个是1998年,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对韩国出口增长率降低了30%,另一个是2009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及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长率降低了27%,其余年份,中国对韩国出口都保持了增长,并且都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长率(见图1)。

相比较而言,韩国自1989年就开始对中国出口,1989年出口额为13亿美元,之后一直保持了年均25%的增长率,到2015年,韩国对中国出口达到1453亿美元。其中,1992年中韩建交时,韩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164%, 1998年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对我国出口增速放缓。2009年受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韩国对我国出口有所回落。其余年份基本保持了比较平稳的上涨态势(见图2)。

(二)中韩双边贸易结构

根据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 Rev.3)可以把贸易商品分为四大类:SITC0-SITC4大多数为初级产品或资源密集型产品;SITC5和SITC7大多数为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SITC6和SITC8为劳动密集型产品;SITC9则是一些未分类产品。中韩之间的商品贸易结构呈现出以下特征:1.从出口方面来看,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商品以资本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1992―2008年,中国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一直高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而2008年以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则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到2015年,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比重甚至达到了50%以上。对于资源密集型产品来说,中韩贸易初期,中国向韩国出口的产品以资源密集型为主,随着中韩贸易的发展,中国出口韩国的资源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越来越低,到2015年,这个比重则降低到10%左右(见图3)。上述变化说明我国出口韩国的商品结构在不断优化。2.从进口方面来看,由于韩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匮乏,因此,中国从韩国进口的商品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为主,而且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的比重从1995年开始就超过了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比重,而且一直呈现比较平稳的上升态势,2015年甚至达到了70%以上,而劳动密集型产品则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15年该比重降至20%。而资源密集型产品和未分类的杂项制品的比重则一直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资源密集型产品到2015年已经降至10%以下(见图4)。

(三)中韩两国贸易依存关系

从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影响来看,中韩贸易占中国GDP的比重和占韩国GDP的比重都一直呈上升态势,分别从1992年的076%上升到2014年的551%和1992年的145%上升到2014年的19%(见表1),说明两国贸易对两国经济的影响一直在增强。有所不同的是,中韩贸易对韩国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对于中国的影响,而且从增长速度来看,对韩国的影响越来越深。

从中韩贸易对韩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来看,中国对韩国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基本都在3%―4%左右,而中国自韩国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比重基本都维持在10%左右,但是并不是一直呈上升态势,个别年份也会有所下降(见表1)。但是,中国自韩国进口占中国进口总额的比重远远高于中国出口至韩国占中国出口总额的比重,二者之间差距最大的年份可达7%左右,说明中国对韩国进口的依赖程度较高。

从韩中贸易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来看,韩国出口至中国的比重占韩国总出口的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从1992年的369%上升到2014年的2597%,其中最高的2010年为3214%,即韩国有1/3的出口商品是出口至中国。韩国自中国进口占韩国总进口比重从1992年的457%上升到2014年的1747%,最高的2010年为2225%(见表1)。从整体上来看,韩国对于中国市场的出口依存度相当高。

总体来看,中韩贸易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性,但是依赖程度有别。韩国对中国的贸易依存度远远大于中国对韩国的贸易依存度。总之,中国经济贸易的长期增长离不开韩国市场,韩国的经济贸易发展更是离不开中国市场。由此可见,中韩自贸区的建立必将促进两国经贸关系的长远发展,两国会分享更大的经济利益。

四、中韩自贸区贸易潜力的引力模型分析

(一)引力模型的构建

引力模型是研究贸易流量的重要工具。它起源于物理学中的引力法则。最早将引力模型引入到国际贸易领域的是Tin Bergen(1962)和Poyhonen(1863),他们认为双边贸易流量和各自的经济总量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距离成反比。Xij表示i国家对j国家的出口额,A表示常数项,Yi和Yj分别表示i国和j国GDP,Dij表示i国和j国距离,通常用两国首都和经济中心之间的距离来表示。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Xij=AYiYj/Dij。由于该模型是非线性的,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转化为线性形式。根据本文的研究目的,通过引入新的解释变量得到扩展的引力模型如下:

模型1:

lnEXcit=β0+β1lnYctYit+β2lnPctPit+β3lnDci+β4lnTi+β5lnPectPeit+β6APECit+μ1

模型2:

lnEXkjt=β0+β1lnYktYjt+β2lnPktPjt+β3lnDki+β4lnTj+β5lnPektPejt+β6APECjt+μ2

其中,EXcit、EXkjt分别表示中、韩两国对前46个贸易②③伙伴的出口额,各个解释变量的含义、预期符号和说明如表2所示。国土面积可以看成是空间距离因素在国内的延伸,而且从中韩两国前45位贸易伙伴的情况来看,基本都具备国土面积大的国情。由于中韩两国与其他国家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并没有涵盖两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而且即使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到2014年实际生效的也为数不多。随着WTO功能的泛化,导致其多边贸易合作的效力大幅降低,而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中国和韩国都共同加入的环太平洋地区、跨越五大洲的一致性贸易制度以及较为全面地包含中韩两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组织,因此将APEC作为优惠贸易安排的虚拟变量。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国和韩国与前46位贸易伙伴的面板数据,中韩两国与这些国家的贸易额占到两国各自总出口额的80%以上,说明这些数据能够很好地说明中韩两国出口的总体情况。两国贸易数据来自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各国GDP、人均GDP、国土面积及人口数据来自于世界银行数据库(WDI),GDP数据是指用2005年为基期计算的实际GDP。两国的距离用两国首都的直线距离来表示,数据为用googlearth测量出来的数值,单位为千米。APEC国家来源于APEC官方网站。

(三)引力模型的回归结果

面板数据的模型通常分为混合效应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是指对任何个体和界面不加区别采用混合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固定效应模型适用于系数效应方向一致、大小相近的情况;随机效应模型是指将原来固定的系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选择哪一种模型来进行估计取决于Hausman检验来判断样本是否满足个体影响与解释变量不相关的假设,如果满足就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反之则选择固定效应模型。

运用Eviews8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见表3和表4。

模型1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笔者进行了随机效应和混合效应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虽然随机效应的拟合优度高于混合效应,但是,随机效应模型未通过Hausman检验,因此,选择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效应模型的结果显示,除了GDP乘积和预期符号不相符以外,其余的变量都通过了经济意义的检验,通过剔除GDP乘积这个变量,再次进行混合效应模型回归,得到方程2,其余变量都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从模型1的方程2可以看出,对中国出口起正向作用的是两国人均GDP的乘积、两国人口乘积和属于APEC成员,两国人均GDP乘积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会增加0599630%;两国人口乘积每增加1%,中国出口会增加0463747%;成为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中国出口会增加0718459%。对中国出口起负面作用的是两国首都的直线距离,两国之间的距离每增加1%,双边贸易流量会减少0172991%,国土面积每增加1%,中国出口减少0335694%。

模型2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和模型1类似,随机效应模型没有通过Hausman检验,因此,本文采用混合效应模型。混合效应的结果显示,除了两国GDP乘积与预期符号不相符以外,其他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通过逐个剔除解释变量,直到所有变量都通过检验,得到方程5,即为韩国双边贸易的引力模型回归结果。

lnEXkjt=0415642lnPktPjt-0445748lnDki-0164795lnTj+0561859lnPektPejt+0092635APECjt

(1375048)(-7138605)(-7298408)(2818396)(8563135)

R2=492496

从模型2得到的方程5可以看出,影响韩国和贸易伙伴国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依然是韩国与伙伴国首都的直线距离、贸易伙伴国的国土面积、韩国与贸易伙伴国人均GDP的乘积以及是否是APEC成员。具体地说,当两国人均GDP乘积增加1%时,双边贸易流量会增加0415642%;当韩国与贸易伙伴国的人口乘积每增加1%时,韩国的出口会增加0561859%;当贸易成员国为APEC成员时,韩国的出口会增加0092635%。

韩国与贸易伙伴国的直线距离对韩国出口起到抑制作用,当两国距离增加1%时,韩国出口会减少0445748%。同时,贸易伙伴国的国土面积也对韩国出口起到了负面作用,当贸易伙伴国的国土面积增加1%时,韩国的出口会减少0164795%。

(四)中韩贸易潜力预测

引力模型的重要作用在于可以用来计算实际贸易流量与引力模型预测的理论值的比值,以此来估算双边贸易潜力的大小。根据刘青峰和姜书竹(2002)对于贸易潜力的分类标准,实际值比预测值大于或等于12属于“潜力再造型”,要培育新因素才能促进贸易发展;在08―12之间属于“潜力开拓型”,双边贸易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小于08属于“潜力巨大型”,双边贸易具有极大的提升空间。[12]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估算只是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的,如果条件发生变化,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把中韩两国贸易的实际值与预测值进行比较,得出表5和表6。

从表5和表6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对韩国的贸易潜力从潜力巨大型到潜力开拓型转变,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基本都属于潜力再造型。其原因在于在中韩两国政府和民间的努力下,两国之间的贸易额一直保持增长态势,2015年中国是韩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韩方需要培育新的因素才能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而中韩自贸协定的达成,必将成为这个新的促进贸易增长的因素,从而促进双边贸易的长远增长。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运用引力模型对中韩两国与前46位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流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且对中韩两国的贸易潜力进行了预测,通过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1人均GDP乘积、两国人口乘积、加入APEC对中韩两国的出口都有正面影响;而国家之间的距离以及国土面积对出口都有制约作用。22000―2014年,中国对韩国的出口从潜力巨大型转化为潜力开拓型,而韩国对中国的出口则基本属于潜力再造型,也就是说,对韩国来说,需要努力培育新的贸易增长点才能促进对中国的出口。

(二)对策建议

1提高贸易便利性

虽然国家之间的地理距离不会发生变化,但是,提高贸易的便利性会促进双边贸易的发展。目前,可以考虑在两国邻近的城市之间建立开放的交易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缩短报关时间。加强两国海关的合作以及关税政策的协调、透明和非歧视,协调海关通关制度,促进电子海关的发展。

2大力扶持中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

中国出口至韩国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和中国自韩国进口的该类产品的比重逐年接近,但是,中国在该类产品的出口中处于低端,而且基本上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因此,我国应加强与韩国在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的进一步合作,通过引进技术促进中国相关产业和企业提升自主研发创新能力。同时,政府应加大对技术密集型产业支持力度,制定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和出口扶植战略。企业应主动学习韩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与经验,缩小和韩国企业在技术密集型产业上的差距,提升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增强政治互信,

由于历史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中韩贸易经常受到政策波动因素的影响。因此,应增强政治互信,加强政府层面的对话,减少政治因素对于中韩经贸的影响,以中韩自贸区建立为契机,提升中韩两国经贸合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高志刚,刘伟. “一带”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潜力测算及前景展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5):24-34.

[2]谭晶荣,王丝丝,陈生杰.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中亚五国主要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J]. 商业经济与管理,2016(1):90-96.

[3]谭秀杰,周茂荣.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贸易潜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5(2):3-12.

[4]贺书锋,平瑛,张伟华. 北极航道对中国贸易潜力的影响――基于随机前沿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国际贸易问题,2013(8):3-12.

[5]孙金彦.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澳双边贸易互补性及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J]. 亚太经济,2015(6):85-90.

[6]马惠兰,李凤,叶雨晴. 中国新疆与上合组织国家农产品贸易潜力研究――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14(6):120-126.

[7]张鸿,彭Z,王悦. 中日韩区域贸易潜力分析――基于贸易引力模型的角度[J]. 国际商务研究,2009(4):70-77.

[8]张英,朱玉荣. 中日韩FTA贸易潜力研究[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21-31.

[9]匡增杰. 中日韩自贸区贸易潜力、制约因素分析及策略选择[J].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2015(1):26-39.

中韩贸易论文篇(7)

主席访韩之前,韩国权威民调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60%受访者倾向于将中国看成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在安全领域,81%受访者支持与中国合作。对于中韩关系前景,70%受访者认为会越来越紧密。

中韩货币直接交易协议的达成和双方领导人对中韩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进程的推进,被认为是此次访问最大的经济亮点,将大力助推中韩经济合作驶上快车道。

双赢的中韩货币直接交易

此次访问,中韩双方同意建立人民币对韩元直接交易机制,在韩国首尔建立人民币清算安排。中方同意给予韩方800亿元人民币(大约13万亿韩元)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额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支付清算研究中心主任杨涛撰文表示,就中韩货币互换的基本作用来看,首先是为了达到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成本的目的。理论上讲,通过货币互换,交易双方可以规避由于货币升值或贬值所造成的潜在损失,这对于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尤其重要。此外,用本币计价也可以使企业降低购汇成本,总体上有利于降低两国货币对美元的依赖,同时助推韩元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据了解,目前中韩贸易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还不到1%,韩元需兑换为美元后再换算成人民币。韩国银行界的分析认为,中韩贸易直接使用人民币和韩元至少可以给企业节省3%-5%的交易费用,而且因为美元汇率而产生的风险也会大大降低。

据报道,去年下半年以来,在旅游和双边贸易大幅增长的拉动下,韩国市场人民币存款业务发展迅猛,不到一年时间,人民币存款余额就增长了65倍。

韩国央行数据显示,6月份,韩国国内银行的人民币存款达到了价值110.97亿美元的历史纪录,增加额度为6.4亿美元。这是人民币在韩国央行连续第12个月的增长。

而与此相比,韩国银行的外国货币存款总数在6月下降了6.8亿美元,至580.95亿美元,主要下降的是美元。目前美元占韩国银行外币存款总数的69%,而人民币占20.3%。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发展经济学系教授曹和平表示,人民币兑韩元直接交易是一个双赢的制度安排,是继伦敦、巴黎、布鲁塞尔、悉尼、东京之后,第6个人民币和世界主要货币的汇率制度安排,这意味着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物理试点上的布局将近完成一半。

中韩自贸区谈判今年底完成

7月14日,中韩自由贸易协定(以下简称“自贸协定”)第12轮谈判在韩国举行,据悉,两国就服务贸易、投资领域的自由化方式达成了一致。此前,中韩双方领导人共同宣布,将进一步努力在年底前完成中韩自贸区谈判。

中韩自贸协定谈判于2012年5月启动,现已完成模式阶段谈判,在产地规则、贸易救济、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知识产权、电子商务、环境等广泛领域取得了积极进展。

韩国驻华大使权宁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高水平全面自贸协定”是两国领导人的愿景,按照这一目标,两国政府协商将实现90%商品项目数与85%进口金额的自由化(取消关税)。

权宁世大使举例说,如果韩国制造的液晶屏、电池等产品关税降低,使用这些产品的中国企业生产电视机、手机的成本将相应减少,有助于在其他国家市场上更具竞争力。而且,中国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更多物美价廉的韩国电子产品和美味的韩国食品。

韩国《中央日报》称,去年韩国对华出口占其出口总值的26.1%,特别是在韩国经济增长动力持续弱化的情况下,对中国的依存度更加明显。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的报告认为,中韩自贸协定生效后,韩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今后5年和10年将分别增长1%-1.3%和2.3%-3%。

分析人士还认为,中韩自贸区的实现有望形成一个人口高达13.5亿、GDP总和高达11万亿美元的共同市场。

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国研究中心研究员朴光海认为,通过中韩自贸区,韩国不仅会扩大与中国的贸易,更可以通过中国市场走向世界市场。就此而言,中韩签署自贸区协议,或许会成为朴槿惠任期内取得的最闪耀的政治业绩。中韩经济合作驶上快车道,不仅为两国的经贸合作带来新的动力,而且还会带动地区多边贸易谈判,为地区乃至世界经济增添活力。

中韩加快推进自贸协定谈判,长远看或有助于东亚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印度尼西亚政治观察人士李卓辉表示,这不仅是中韩两国间的大事,对东盟国家而言也是利好消息。中国是东盟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的电子工业和造船业非常发达,中韩若能与包括印尼在内的东盟国家联手,必将形成巨大的经济合力,在世界经济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合作前景广阔

目前,韩国主要大企业都进入中国市场,在华韩资企业数量据估算为2.3万家,经济合作加速是两国企业的共同期待。7月4日,一共有420多名中韩企业界重要人士参与了“韩中商务论坛”。两国首脑也出席论坛,用权宁世大使的话说,“这是史无前例的”。

韩方人员有韩国四大经济团体的领导、KOTRA社长吴永镐、现代汽车集团会长郑梦九、LG集团会长具本茂、三星电子副会长康皓问等170多人。中方则包括百度董事长李彦宏、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马云、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总裁任正非、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司献民、中国电信集团公司董事长王晓初、重钢集团董事长刘加才等。

参会人士涵盖了制造业、金融、IT、服务业等中韩合作空间广阔的领域,有评论称,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质量上,这都是中韩历届会晤的最高水平。

此外,访问期间两国同意进一步扩大人文交流,2015年和2016年分别确定为“中国旅游年”和“韩国旅游年”。另外,为实现2016年两国人员往来1000万人次目标,两国将互免持公务护照人员签证,并分阶段进一步扩大免签范围。

据报道,去年访问韩国的中国人数量超过433万人,而韩国前往中国的人数也达到397万人,目前在中国常住的韩国人为80万人,在韩国常住的中国人为78万人。韩国方面预测,主席访问后,双边人员交流很可能以远超预期的速度大幅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