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2-02-19 21:54:56

新高考方案

新高考方案篇(1)

【关 键 词】 高考;新方案;特点;消极影响;建议

【作者简介】 李广水,特级教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学高级教师。徐州市劳动模范、徐州市名师、徐州市学科带头人、徐州市优秀骨干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5) 07-0017-04

一、新高考方案的特点

高考的改革,不但会对高中阶段的教育产生影响,有利于高中阶段课程设置的改革,有利于体现高考的公平性,有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有利于学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而且对整个基础教育也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新方案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特点:

1.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

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2~3天决定一生命运”、“一张试卷定终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能让你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2门,其他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拔学生,学生不必老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这正是新高考的价值追求。

新高考方案的“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的类别;状元也没了,如果非得找状元,一个省会有30多个状元,而且状元之间所考科目不同,社会认同度低,学生再也不用“望状元而自卑”、“非得用状元量自己”。 教育公平被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上。此方案提高了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并有明确目标:到2017年录取率最低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要从2013年的6个百分点缩小至4个百分点以内。此外,还要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实行优质普通高校招生名额的合理分配,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和升学考试等措施。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也在其列。

2.体现了基础性与选择性的统一,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每位学生必考语文、数学和外语, 3门选考科目的选择重视了学生特长、优势、兴趣等个性特点和终身发展的要求,扩大了学生选择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新高考方案与新课程计划完全吻合。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参与、学生的能力提升,各个大学特色化、个性化的一些要求,应该伴随着高考改革的出台逐步明确,学生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去思考和准备,避免盲目。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向都需要调整,学生要方向更清晰地去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去应试。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有个性地发展,有利于学校相对集中的组织教学,而且有利于学生在高考选报附加科目时有更大的适应性,有利于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打破了文理分科,使学习更为灵活主动

原来,一些学校为了提高高考“效率”,从高一起就分文理班,这种“高高举起素质教育大旗,扎扎实实落实应试教育”的现象令人揪心。在此背景下,高考综合改革方案提出坚持素质教育导向,令人振奋、令人期待。原来的高考,高一下学期学生就开始选报文理班,因此,有这样一种情况,直至高二下学期仍然有因为不适合而重新选择的情况,或是文转理,或是理转文。实践证明,仅有高中一年的学习,学生对理与文的认识还不够,因此选择往往会出现偏差,即便如此,也耽搁了很长的学习时间。另外,教师教学难度的选择也会影响学生的判断和最终选择,比如从上届高三下来的教师喜欢教学一步到位,结果在高一的开始教学难度就很大,致使部分学生不适应。学生也会根据分数或排名进行判断,这样就不会是因为兴趣而选择了。在选择中还有另一种情况,就是偏科现象,本来选择了文科,这位同学喜欢地理和历史,但却非常不喜欢政治,成绩很差,学习成绩怎么也上不来。选择了理科的,理化生中有一个学科特别差,一直拉分,一考试就不及格。因为是高考学科,无论怎么差也得硬着头皮学。高考改革后,学生有两年的时间可以进行学习和体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选择,因为学业水平测试的难度较高考低得多,调整起来相对容易,这样选择中会更多地考虑兴趣。从选报科目来看,去除了文理的分类,打破了捆彩窖瘢而是六个学科中任意选择三科,这三个学科必然是自己最喜欢的或相对喜欢的,不会出现自己讨厌的学科,偏科现象也极少出现。这样一来,原来的文理科的界限会被打破了,新的组合格局就会出现了:如化学与政治、历史的组合也有可能出现。在高考的三个学科中,英语是社会化考试,可以一年两考,也具有选择性。

4.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高中生活质量

从学生层面来看,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各学科认真学习体验之后,才有可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兴趣和特长。面对同一张考卷,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充分展现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在笔者看来,高考综合改革的终极目的,不是提升录取率,而是让学生的三年高中生活提升质量,发生质变,这也许是高考改革最大的红利。改革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负担。高考科目由原来的六个学科(语数英政史地或理化生),变为三个学科(语数英),虽然最后计入成绩的也是六个学科,但构成却大不一样。高三一年只学语数英,较原来的六个学科都学,学习负担特别是习题负担肯定是小多了,高一高二的任务有两个,一是为语数英打基础,二是学业水平测试,并争取选考科目成绩的优异。学生需要从政史地理化生六个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根据报考院校要求选择三门计入高考成绩。相比于高考选拔,学业水平测试更倾向于知识立意,高考是能力立意,因此难度实际上是降低了,学生的负担相应地也会减小。

5.新高考方案改革还将引发中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改革

实行新方案后,必将对现有的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从观念上进一步更新,从而带动了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它要求学校在上好必修课的同时,必须上好选修课,安排好活动课。由于高考新方案改革引发了高中的课程改革,打破了学校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管理、老师任课等“大一统”的格局,这给高中尤其是高三的教学及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认真加强课程和教学管理,开足开齐高中必修课,逐步建立起适应新的课程计划的教学管理机制。

二、新方案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

中国教育问题的严重有目共睹,因此也无人否认高考应当改革。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教改的“实验品”实际是千百万学生,稍有不慎便会影响一代人的发展和命运。因此与其有关的改革应当理性思考,尽可能全面筹划,要“谋定而后动”,而不是“轻举妄动”。尽管新方案有许多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它将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新高考方案可能会导致学生心理负担的加重

新高考方案使高考科目由9门减至6门,从表面上看学生的考试负担比原来有所减轻,但事实上,只要中国的教育仍然是“短缺型”(高等教育的普及尚不能满足人们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超前预期),那么考试科目减少一门或几门对学校和考生的竞争压力就不会有根本性改观,备考的时间也不会因此减少,相反还会导致考生心理负担的加重。语文、数学考试于每年6月进行,外语每年安排2次考试,1次在6月与语文、数学同期进行,考试对象限于当年高考考生;1次在10月与选考科目同期进行。选考科目每年安排2次考试,分别在4月和10月进行。外语和选考科目考生每科可报考2次,选用其中1次成绩。这样会使大多数学生还要不断地折腾,刷新自己的考试成绩,加重了学生的心理和经济负担。

2.客观上对高中教学有所冲击,可能会引发新的偏科现象

过去的文理分科,基本上是语数外为基本科目,然后是在文科类和理科类中选择相应的学科进行组合,最大缺点在只分文理,“让学生在中学阶段有偏科的现象,造成先天的知识缺陷和素质缺陷”。这话固然有道理,然而现在的方案是不分文理科了,也可能会形成比文理分科更严重的情形。按照上海浙江的方案,语数外必考,然后在其余六门学科中选择相应的三门,作为高考的搭配科目。这在本质上和文理分科是一样的,即共同存在一个“分”字,且在原有的基础上形成更多、更细的分法,不仅原来文理分科的现象还存在,而且增加了“新高考”的N种分法,按照排列组合的原理,至少可以分20种,而按照原来江苏高考方案的做法,也只有11种。这种分法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原来“偏科”意味。毋庸讳言,高考绝对是指挥棒,“考什么学什么”,“怎样便于得高分”然后就“怎样分班”,是高中的基本做法。这样在新的高考方案的指引下,高中阶段的学科组合将出现“百舸争流”的壮观场面,这消除了文理分科的弊端了么?

3.新高考方案还会带来一种隐性的不公平

物理成为大多数名校选考的科目,这显然会将相当一部分未选择物理的尖子生挡在名校大门之外。如:清华、浙大、中国科技大等一些著名的高校对此均作了必须选考物理的要求。

按照历年高考的规律,理科的本科投档分总要高于文科20~30分。那么在新高考选科方案中,选择偏文科目,即选择历史、政治或者地理的考生会不会吃亏呢?不少家长认为是肯定的。如:一考生选择了历史和政治的组合,且成绩一直排在年级的前列,有意冲刺北大,但是从公布的招生方案来看,选考物理的学生也可以报考北大文科类专业,这样一来,这位即使在同类考生中考得很好,也难免比不过选考理科的考生,这不明摆着吃亏吗?再如:某学生选择了历史和地理,由于高校选科方案中有不少学校对文理科不作限制,不论你选何类型组合,均可报考,这势必造成选考史地政的考生报考文科专业会吃亏,而选考理化生的考生报考文科则占优势。目前的方案还无法解决这种文理总分差异而带来的“不公平”现象。还有一些科目在命题中的难易程度也不可能把握一样,而最终又是用分数来说话,这难道是公平的吗?

4.中学的教学计划、课程安排、班级管理等提出了新要求

怎么分班的问题,现在不论是高一高二,还是高三,大家都在关注如何分班的问题。学校不能因为哪门学科选的学生太多就不准别的学生选;也不能因为哪门科目选的学生太少就逼着学生去选。再则,对学校组织教学冲击太大。假如,选物理的学生太多,物理师资必然跟不上;而其他学科,如地理,今年就只有十几位同学选,如果明年选的人更少,那又如何开班呢?这实际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此外,频繁的分班也使得学校多年来形成的良好班风荡然无存,由于新班级同学不熟悉,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和凝聚力,这对同学的学习成绩和素质提高都会产生影响。诸如这些均给学校在师资配置、组织教学、上课场地安排等方面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5.英语在高考中的比例偏重

虽然一段时间内社会舆论一直对中学英语的教学权重诟病较多,也都认为英语高考需要大力度改革。遗憾的是在新方案中,英语仍然占据了强势的地位。从“大刀向外语头上砍去”到此次外语教学界的人兴奋不已,确实有点蹊跷。从比分所占比重看,它仍然和语文、数学一样,而人们期待的稍微弱化一点的意愿基本没有体现。那种一年两考的方式,也有可能是有意无意的强化,因为还有什么比一年两次考试更重要的东西呢。某省曾拿出一个讨论方案,所谓两次是一次口语测试,一次笔试,这不是典型的强化么?现在只期待在实施过程中解决这个问题。这就要降低难度,减少分差(如分等级赋分),侧重对水平的测试,而不能让英语成为高校录取的难以跨越的门槛。

弱化外语教学和考试,也正好有利于中小学进一步强化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同志最近指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很悲哀。占据大量时间学习外语,肯定影响中国古典诗词和散文的学习,也是一种去中国化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所以强化外语教学是错误的,也是悲哀的。高考不利用其指挥棒的作用解决这个问题,近乎变本加厉地过于突出外语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三、完善新高考方案的建议

1.提高“综合科目考试”的信度

教育部关于“综合科目考试”的指导思想是这样规定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六个学科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高考选拔考试一部分的“综合科目考试”,应侧重于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本着为高校选拔人才的服务宗旨,侧重考查学生学习的潜能,而不应出现考题过易、题量过少等问题。如果这样,不仅失去了考试的意义,也会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

2.要有配套的招生录取办法

一些学校采取自主招生的办法,以便于有特长、专长的特殊学生不被埋没,但到目前为止,考试和考分仍然是重要的录取手段和依据。高校要有像当年录取华罗庚、臧克家、钱锺书那样的胆识和举措,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选拔到特殊的优秀人才。因此要赋予高校自,高校也要有诚信举措和监督措施。同时还要考虑各学科在试题命制中的难易度,因难度不同而造成不同组合之间的分数差异,会给考生带来不公,也会给高校录取带来不便。

3.加强高考内容的改革

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一大弊端就是考试内容还基本属于背诵识记型,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素质,不利于高校考查学生的潜在能力。高考改革的重点应该是考试内容改革,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实现高考改革的目标。而新方案的改革目标还只是停留在形式方面的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方面的改革,还未改革其根本内容。虽然目前教育部已对综合考试作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六个学科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规定,但在现实的考试中却又难以实现。

4.要利于高中组织教学

新高考方案篇(2)

综合素质评价影响有限

一位参与新高考方案制订的专家分析,新高考方案中,对于成绩处在“两头”的学生影响较大,具体体现在放开高水平大学的自主招生,以及改革高职层次招生。对于处在中间层次的学生,新高考方案力求稳定。另外,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也只在本科自主招生和高职招生中应用较充分,因此影响的范围有限。

要害词

1、自主招生

招生比例学校数量均扩大

扩大自主招生比例,是新高考方案中的一大亮点。在*市新高考方案中,正考虑将部分市属院校也纳入到自主招生的范围,以使自主招生从招生比例到学校数量上,都实现“扩招”。

对本科生的自主招生,目前还仅局限在部属高校中。而此前,教育部已经提出要适当扩大现有自主招生高校的自主招生比例。

“新高考方案中考虑,对于一些生源较好、办学特色突出、治理规范的市属高校,也可以探索自主招生。”有关人士表示。所有申请自主招生的高校,都需通过教育部的批准。

对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新高考方案中,将鼓励他们充分使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会考成绩。至于如何使用,高校可以自行确定,教育部门提供建议。

【追访】

市属高校:期待自主选拔学生

昨天,来自部分市属高校招生办负责人反馈的信息显示,目前他们还没有接到关于“自主招生”方面的政策文件。“按以后高考改革步伐来说,应该推动市属高校进行自主招生。”

据*市建工学院招办主任李雪华介绍,由于每个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向不一样,自然希望能选拔一些符合本校培养模式的学生,“自主招生可以做到这点”。她表示,高考改革之后,高校招生都是综合考察学生素质,将改变只以一个高考成绩来简单评价学生的做法,就会要求高校在招生政策上进行调整。

部分高校招办主任反馈的信息显示,由于自主招生之前一直在部属院校实行,市属高校从未尝试过,目前只有等*市政策出台后,在局部市属高校进行试点,“不会一下向全部市属高校推广。”“目前市里是什么政策?哪几个高校做试点?我们都在等消息呢。”一位市属高校招办负责人表示。

2、高职招生

采用“高考+会考”招生模式

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选择考生会考成绩,“专业+学校”方式报志愿新高考方案中,高职招生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招生模式,即“高考+会考”统招模式。这种模式专门面向普高学生,而中专、职高和技校学生,由于没有会考成绩,不能参加这种模式的录取,只能参加单考单招(高职院校与高考同一时间,但试题不同的单独考试)和高职自主招生。

“高考+会考”统招方式,是依靠考生高考统考的语、数、外三科成绩,以及二至三科会考成绩录取考生。最终选择哪几门会考成绩,由高职院校根据考生报考的专业确定。可以选择的会考科目包括历史、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8门。

新高考方案篇(3)

虽然每年的高考时间是固定的,但是每年的高考政策可能是存在差异的,我们一定要及时了解高考的政策方向。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2021新高考政策及改革方案,希望对你有用,仅供参考!

8省份新高考采用“3+1+2”模式2021年,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为750分。

“3+1+2”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汉语)、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3门科目,及考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其中,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考生首先在历史、物理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据了解,统一高考科目试题由教育部命制,选择性考试科目试题由各省份自主命制。

此外,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均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

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根据计划,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采用国家试卷,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8日;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六门科目由各省组织,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8日至9日。

高考将于6月7日开始,持续3天,8个省的高考将于2021年6月7日至9日持续3天。

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75分钟。8省市公布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据悉,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计划为语文9:00—11:30,数学6月7日15:00—17:00,外语6月8日15:00—17:00。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9日8:30-9:45化学、11:00-12:15地理、14:30-15:45思想政治、17:00-18:15生物。

同时,各省提醒考生,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以教育部公告为准。如有调整,省内选拔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将相应调整。

自2021年起,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省高校将以“高校专业群”为志愿填报单位。一个学院将被分成几个学院专业组,一个学院专业组是一个志愿者。

据了解,“高校专业群”是高校招生专业的组合,是考生填报志愿、报考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个学院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学院专业组”,每个“学院专业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同一高校专业群中各专业的选课必须相同,选课要求不同专业设置高校专业群。

此外,各省、自治区教育厅提醒考生,增加选课后,考生必须符合学校选课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

新的高考秩序将从2021年1月到4月在部分省市顺利实施。具体测试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至25日。演习将模拟从考试组织、阅卷到招生计划、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帮助考生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方式,熟悉新高考的录取规则。

新高考填报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项新高考录取模式下的平行志愿,新的录取投档模式还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考生考了多少分,全省的排名就至关重要了。平行志愿的一个原则就是分数优先,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开始录取。

填报志愿的浙江模式-专业+院校模式,浙江模式的本质是选专业重过选学校,这种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的每个专业或专业组作为志愿,你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别都是不同的志愿。

专业+院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是学生可以更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方我想学医学,可以选择临床+院校,这样就不会把你调剂到金融或其他专业了,缺点是部分名牌高校的冷门专业可能分数要低,不利于高校冷门专业招生。

新高考方案篇(4)

关键词: 高考 高中历史 教学现状 对策

一、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分析

高中历史教学现状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分析:第一是教师的教学现状,第二是学生的学习现状。首先,新高考方案确定以后,高中历史如何迎合方案,优化教学是每个历史教师都要重视的问题,也是关系到高中历史教育发展的大事。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方法还有些单一,教学模式僵化,学生主体地位难以体现,一直是教师讲重点,学生课下背重点,将高考成绩作为终极奋斗目标,难以体现“生本”理念。第二,当前高中生学习环境不容乐观,学生作为被动学习者,学习能力有待加强,学习方法需要优化,师生之间的不平等地位是长久以来高中历史教育的桎梏,阻碍学生能力的发展,阻碍教育的发展。特别现在很多学生讨厌学历史,认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毫无趣味,师生关系僵化。

二、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优化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新高考方案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在学习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确保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明确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每一章节乃至每一堂课的重点是什么,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提升知识掌握程度和认知能力。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一部分内容时,通过“阅读构史”这个环节,更好地将知识、情感、方法糅合在一起,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本堂课教学目标。教师先通过问题设置,帮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究竟要讲什么,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哪里,然后做积极的引导者,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轴,鼓励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通过强化阅读练习,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古代商业的特点在哪里,实现教学目标。

2.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活跃课堂。

新课程改革步伐的不断深入,为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给教师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阶段的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重视高考,更重要的是要转变学生的被动学习方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传统以高考为导向的历史教学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担起教学大梁,学生只是被动地背诵。新高考方案的实施,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学后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实现教评一体。在课堂上多采用多元化教学方式,提升历史课堂的活跃性。教师从心理上转变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以高考为目的,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学习环境,学生从新的教学方式转变对历史课的态度,提升学习兴趣。如教授《中日甲午战争》这一课时,就可以充分创设情境帮助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情境,如放映电影短片或者PPT,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狼子野心,感受到清政府的逆来顺受和软弱无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屈辱。

3.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新高考方案要求高中历史教师改变课堂教学侧重点,将教师主体地位转变为学生主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新阶段如何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提升课堂活力,是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思考的问题。传统高中历史课堂氛围死气沉沉,缺乏让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学生认为历史课就是一门没有趣味性的课,每天都需要背诵,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到没有兴趣甚至厌恶,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是教育者没有凸显学科的趣味性,给学生呈现出的就是每天重复枯燥地记忆,因此,教师必须认识到帮助学生转变学习历史课的态度的重要性,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历史的趣味性,从而提升教学效率。如教授我国古代商业经济这部分内容时,同样利用“阅读构史”的环节,通过图片和材料双管齐下,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史实。如花木兰从军这一部分,教师可以从木兰词里提取出花木兰从军列出的物品,然后由此提出问题:第一,从刚才列出的图片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第二,花木兰在四个方向买齐了所需的从军物品,这么费力地购买物品折射了当时什么样的历史现象?在教师材料和图片的引导下,再经过提问,可以帮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当时南北朝商业控制严格的现象,让历史故事更形象。

三、结语

基于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不仅是由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现状决定的,而且在于新旧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育思维的碰撞,以及新高考方案在实践中的磨合所致的。所以,新高考方案下高中有效历史教学课堂的构建,首先需要抓好教育思维、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发力点与改革点,大力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向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兵武.新高考方案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探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12:16+192.

[2]明安田.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提问现状与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新高考方案篇(5)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新高考方案 问题

一、江苏省2008年新高考方案的内容评述

1. 内容

今年3月,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获教育部批准。从2008年开始,江苏省实施“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的新高考方案。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业水平测试”为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七门。其中有两门选修,五门必修;“综合素质评价”则包含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学校录取时,按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统考成绩划定省最低控制分数线,各高校再参照考生的学业水平测试所评定的等级,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整体表现,决定是否录取。

2. 评述

教育界人士和广大受众均认为,江苏省2008高考新方案有利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代表了当今素质教育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该高考方案作为教育指挥棒,必将科学引领素质教育发展,把当下正在蓬勃开展的素质教育进一步引向深入。

首先,语、数、外三科目,是各门学科的基础,是对学生的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素质要求,把这三门学科纳入统考是天经地义的。通过统考,引导学生打牢这三门学科的扎实基础,突出强调了学生基本的知识功底。若考得太多,则可能分散学生的精力。但不考也不行,无以体现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而考语、数、外三门,真可谓恰如其分,好钢用在刀刃上,能全面、客观地体现学生的基本文化素质。其次,学业水平测试,是对高中生在校学习情况的全面检测。测试的七门课程中有两门选修,这使学生有了自我选择的空间,有助于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特长,把精力投放在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上,从而有利于施行个性化的教育。加之学业水平测试实行等级评定,而不再是分分必争的百分制,考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不必斤斤计较一分、两分之得失,从而有利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最后,综合素质评价方面,可谓涵盖了学生素质的方方面面,凸显了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例如,对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评价,已不再像以前那样,仅仅是停留在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是生动体现在平时的表现中――助人为乐、尊敬师长、见义勇为、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并为其献爱心等。又如,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方面,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交流互动能力,能从多媒体网络中获取信息、并充分利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与同学、教师和身边的人进行友好交往、团结协作、良性互动,进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再如,在对学生运动和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方面,更是通过锻造他们的健全人格和健康体魄来培养他们的高雅志趣和审美情趣,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和谐和永续发展。可见,通过综合素质评价――主要是从实践、行动上来检视,而不是从考分、卷面上。这也有很重要的现实导向作用,必将生动地体现、有效地引领素质教育的教育价值观。因此,可以肯定地说,08高考方案,是一个充分体现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的新方案、好方案。08高考,必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发展,奏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主旋律。

二、从江苏08新高考方案看实施素质教育

1. 反思旧高考方案的局限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鲜明主题,也是当前我国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但原先的旧高考方案在推动素质教育方面效果不甚明显,甚至有悖于实施素质教育。原因在于:高考作为指挥棒,作为检测学校教学质量高低和教育成败与否的试金石,更多地是体现了应试教育的要求,考生比来比去主要就是比总分高低。常有一分之差,名落孙山;或一分之差,天渊之别。通过高考,难以看出学校与考生素质教育的好坏。长期以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两种根本对立的教育价值观,似乎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有的学校坚持搞素质教育,却不能在高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有的学校搞了应试教育,紧紧围绕高考这根指挥棒,却取得了不坏的高考成绩。这样一来,就不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不能真正把素质教育搞好,也就不能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地发展。由此便形成了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格格不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尴尬局面。由此,有人提出:要废止这个沿袭多年的选拔人才的高考制度。

但笔者认为,我们大可不必因噎废食。如果因为过去的高考更多地体现了应试教育而取消高考,恰恰是对高考本身的曲解。高考作为一种考试选拔制度,它本身是中性的,不仅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同样也需要高考,问题在于如何把高考的方案进行科学的设计、严密的论证和公正的操作,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能深刻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新高考方案,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

2. 08高考与素质教育

08高考新方案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科学、有效地破解了原先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对立和矛盾的难题。通过改革、改进高考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之完善,不再单纯地把考分作为唯一的评价和选拔标准,考试的目的也从对应试者的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转变为对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乃至全面的综合素质进行检测,从而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推进。更重要的是,08高考新方案在体现升学的高考和平时践行素质教育两者之间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态势。我认为,这是最难能可贵之处。可以说,08方案是深刻体现素质教育的核心价值观、科学引领素质教育发展的高考新方案。

08高考方案的推出不是偶然的。最近几年的高考指挥棒一直都在引领素质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就拿我省07年语文高考来说,作文题目是《怀想天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这就要求学生具有广博的各科知识才行,而不是囿于语文课本知识。只要是由天空引起的怀想,都可以写――大自心忧天下,国家兴亡,小到家庭聚散,个人情感波澜。当然,也可以与当前的热点――“和谐”、“创新”、“节能减排”等联系起来,无一不可写,只要写得情真意切,皆为佳作;再如,今年的化学高考试卷上出现了不少新情境试题,部分阅读面不够、化学知识面不广的考生稍稍会感到头痛。新情境试题是与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接轨的,而新课改要求学生掌握适应时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会收集、判断和处理信息,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环境知识、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改革本身就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因此,只有综合素质强,各科知识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有效应对。而08高考方案则是在一个全新的层面、更高的层次上凸显了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尤其是在可操作的层面上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诠释得较为充分。如语、数、外的基础科目考试:怎么考?――统考;考什么?――考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全面素质,而非考课本的死知识。又如,学业水平测试,是全面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一个标杆,在测试方法上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测试全省统一,手段可以多样化,在内容、形式、方法、评价等方面都有别于语、数、外的统考,具有很大的实效性、选择性和针对性。这使学生可以有充分的创新空间和个性拓展的可能,打破了以往惯常的死记硬背、唯分是举的传统做法。而综合素质评价则更是从考生的行为来测试,而不是从卷面考分来测试,在道德品质、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是从日常的行为、行动上来证明他的素质高低,而不是用卷面的分数来证明其素质优劣。

08方案作为一个高考指挥棒,已不再仅仅是以综合各科分数的“一考定终身”为评价和选拔标准,而是以考生的统考科目(语、数、外)、学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作为选拔人才的新价值取向。这无疑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有利于学校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08方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可操作性较强的高考新方案。

总之,一切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高考方案才能算得上是好方案,而一切有助于应试教育做法的高考方案便是不好的方案。

三、实施08高考新方案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当然,鉴于08高考方案尚未经过实践的检验与印证,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时还需要未雨绸缪,设想种种可能,并找出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在实施新方案的过程中,往往还要经历一个相当艰巨的实践过程,需要克服许多甚至有的是从未想到过的新问题。

诸如:1.学业水平测试中的等级界定的标准把握。笔者认为,等级界定的标准,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把标准修订得更为准确、精确。等级间的区分度也应更为明确、具体。2.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的人情因素。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金钱、利益所衍生的人情关系,还有诸如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等等,都将考验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客观、公正,这对教育的诚信、公平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3.传统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笔者也担心该方案在实施过程中会被人们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最终还是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窠臼。4.每一等级是否还能进一步细化。学业水平测试所评定的某一等级,譬如A级(80―100分),能否再细化一点?可否再分为A1级(90―100分)、A2级(80―89分),从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选拔人才,做到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因此,笔者觉得,不仅学业水平测试的各个等级急需相当明确的区分度和极具科学性的界定,而且每一等级也应再作进一步的细化,以更有利于人才的科学选拔。

笔者还认为,再好的方案都是人去执行的。不难想象,习惯于多年应试教育的人一下子转轨为素质教育,这其中显然有个自我的学习、培养乃至痛苦的改造过程。只有这些人能自觉地赞成这个方案,并全面地实施这个方案,且忠实地执行这个方案,才能把这个改革成功地推行下去,把这个好事做好。否则,也会引发争议、质疑乃至夭折。因此,我们急需对该方案施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问题,尽可能想得充分一些,并做好积极的应对之策,把好的方案落实好,努力使之成为一个全面、科学、客观、公正的高考评价制度,进而使选拔、择优与教育综合评价有机统一起来。

新高考方案篇(6)

1。重视教材内容:要做到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所有文字部分,包括注释、图示、课堂提示等文字内容都要重点落实,不要存在侥幸心理。

2。提高上课效率: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把握教师的教学思路,掌握知识的重点难点,认真记好课堂笔记,克服学习上的惰性。

3。做好知识的落实:平时上课知识讲到哪儿就要记忆到哪儿,要做到滚雪球式的知识记忆,切忌考前临时抱佛脚,若等到考试前再集中复习将会后悔晚矣。

二、新旧课标在知识点上的对比

新课标历史教材(人教版)与旧课标的知识点相比,有很多变化。最明显之处是教材编写由原来的大纲版变成了模块版。第二个变化则表现为在原有知识内容上又增加了很多新内容。第三个变化是在原有内容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要求。现列举如下:

1。大纲版(即按朝代顺序编写)到模块版的变化(原人教社大纲版教材是按照朝代顺序编写)。

古代史:先秦时期(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明清时期。每个历史阶段包含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内容。

中国近现代史: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年到*年新中国成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建国至今为共和国史。(共五本教材)线索清晰,适合有一般历史基础的学生从头学习。新课标人教社模块版教材顾名思义是按历史模块编写的,高中历史部分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块内容。

必修课程分为三部分,即必修(I)政治、必修(II)经济、必修(III)思想文化;选修课程也有三部分,即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六本教材)。更适合有一定历史基础的学生学习。其中历史(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历史(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历史(III)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选修(一)包括:梭伦改革、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选修(二)包括: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向封建专/制统治宣战的檄文、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选修(四)包括: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东西方的先哲、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科学家。

2。新增加的历史知识:

例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明朝的内阁;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等。经济方面要在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扩大知识面;思想文化方面:宋明理学、古希腊学者,以及增加了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记忆的涵盖面。选修中多了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例如:梭伦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阿里改革等。一些重要人物的出现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甘地、凯末尔等。

3。掌握程度的变化:

有些知识点比原来要求要难要深,主要表现在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上,但多数内容虽然记忆的多了,但难度明显减小,例如民主革命阶段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

三、2010年的高考走向判断:

关于考试内容、题型、试卷呈现方式的改革,为了保证从大纲版向课程版的平稳过渡,*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逐步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和精神。这几个方面从大纲版向课程版的改革不是颠覆性的改革,一定要用“颠覆性”这个词,应当用在教学之中,用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人才观念之中。对于考试,特别是高考这样涉及千家万户的大事一定要十分慎重、十分稳妥。从大纲版向课程版过渡必须是积极的也必须是稳定的、稳妥的。

新高考方案篇(7)

[关键词]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

[作者简介]吴锦旗,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江苏南京210038

[中图分类号]G6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3-0165-04

“05方案”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全面反映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05方案”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容忽视,那就是考试。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节点,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是教学改革的显示器,甚至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已经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考试革新可以更好贯彻“05方案”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05方案”的教学理念及考试要求

“05方案”以新的课程体系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征和教学目的,其最大时亮点是形成了超越于以往的全新教学理念:引导性教育和问题式教育的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必须要在观念上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引导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以遵循教育对象思维规律、尊重理论体系内在特点为基础,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方式,以诱导受教育者认同相应理论、观点、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从教育目标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完成这样的任务主要是单纯依靠课堂上强制性的灌输来实现的,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变迁缓慢的结构中,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而在一个开放的、变革的社会中,这种方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态势基本形成,如果继续沿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拒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引导性教育,详细讲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对中国现实的指导作用,在和其他理论体系的比较过程中使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所谓问题式教育理念,是一种以研究、发现、解决受教育者实际思想问题并满足其理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观念与原则。在“05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明确,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科学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判断、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坚持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05方案”的立足点就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淡化体系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将原来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综合学科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再拘泥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通过专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教学完成后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更新必然体现在考试的方式上,“05方案”中关于考试的阐述是原则性的,大概指明考试的基本方向,即“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它大致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传统的考试方法必须要改革和完善;第二,考试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三,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思”和“行”。尽管“05方案”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具体的、细致的、可操作的考试模式,但它却为考试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鼓励考试方式的创新,使之与整个课程改革相适应。事实上,自“05方案”施行后,许多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考试方式的革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见成效。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试模式的检讨

所谓传统考试模式是指用整齐划一的卷面(开卷或闭卷)考试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状况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在考试上依然沿用原有的模式,使“05方案”实行效果大打折扣。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的惯性使然,人们已经习惯于旧的做法,要想对它进行变革自然会遭到抵制,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希望用原来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变化,用旧瓶装新酒,被动地应付课程改革;二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有些高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为考试模式革新的绊脚石;三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展开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以及怎样进行课程考核等问题,则不甚了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当然,卷面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种考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区分,即依据分数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而且它之所以受到青睐就在于它是一种简捷、明了且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是,卷面考试的优越性并不能说明它就适合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本身弊端就很多。

1 整齐划一的考试方式是对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和钳制。这种考试方式也被称为统考,在考试方式上,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实行统一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属于规范性命题,每题

必答;在成绩的评判上,以统一的参考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其思维是不一样的。思维的差异也使人们在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产生不一致。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门课,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其讲授的内容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因为班级中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差异,就没有真正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 卷面考试的试题结构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以某校为例,自2005年以来,每个学期末都实行统一的开卷考试,试题类型变化不大,主要有这样几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占20%~40%)、判断题(20%)、名词解释(20%)、辨析题(10%)、简答题(20%~30%)、论述题(3096)。其中,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试题主要是辨析题和论述题,在试卷中的权重大约是40%,而60%的试题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出现一个怪现象,即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达到闭卷考试的目的,换汤不换药。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也没有获得。

3 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考试和教学两者分离,学生重考试而轻学习。尤其有些学校实行所谓的教考分离制度,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没有关联,导致学生平时学习自由散漫,上课不听,平常也不阅读书本,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靠短时突击应付。如果是闭卷考试,则死记硬背;如果是开卷考试,则结果更差,有很多同学到考场上乱翻书,寻章摘句,四处找答案,以图蒙混过关。其弊端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被打破了,考试成为唯一值得重视的事情,教学成为无关紧要的陪衬,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强行记住的知识或根本没有经过记忆的知识,考试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丝毫印记。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造成思想僵化,可能考试的分数上去了,但能力下降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获得任何能力。

4 传统考试模式在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轻能力,它把学生考试获得的分数与学生的思想品德、政治觉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之间划等号,评价标准呈现单一化、片面化和负面化的趋势,是典型的“一卷定终身”式的评价。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思想政治品德就高尚,它们之间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同学分数很高,但个人品德、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很低下。而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做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学生把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科学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教育更重要。

总之,传统的考试模式违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扭曲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造成学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人格分裂。传统考试模式的不科学,其结果必然是考试效果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分离,对传统考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新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需要新思维,要敢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起系统的、过程的、复合式的、动态的考试体系,综合运用平时和期末、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多样化的衡量指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1 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模式变革中的首要环节,是考试模式革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人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它还有其他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考试权力应该下放给任课教师,教师不仅拥有授课的权利,还应该拥有考试的权力,考什么、怎样考要由教师来决定,这是一种学术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不容剥夺和侵犯的。这些考试理念实际上既不复杂也不深奥,有些属于老生常谈,是一些基本常识,但偏偏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些道理或者就是懂也不愿意去做,仍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改革最大的障碍。

2 建立起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指标评价体系,就是将考试看成是一个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评价指标大致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予以评分;口试成绩占20%,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有争议问题,结合个人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课堂作业和主题演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析,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时间控制在3~5分钟,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能力予以评分;期中考试占20%,可以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作业占20%,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要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如调查、访问、参观,写出实践报告,考核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30%,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最好与期中考试采取的形式错开,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着重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度。这一考试模式就是把过去一次性的评价分解为多次考核,变单一的考核为多元的考核,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既保留了传统考试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运用多指标的评价形成学生的耦合成绩,与传统的“一卷制”相比要合理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