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女子礼仪

女子礼仪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28 22:22:13

女子礼仪

女子礼仪篇(1)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论文试图从家庭礼仪教育出发,探索中西家庭教育的异同,表述中国家庭礼仪教育的历史和现状,重点反映全球一体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即由于电视及网络媒体的负面影响,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使得礼仪教育处在难堪的位置,甚至严重影响了对外汉语教学和跨文化研究,且呈现了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表现,分析其缺失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强调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对外汉语;家庭礼仪;跨文化交际

一、绪论

在生活中,人总是通过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各种行为来表达情感和态度,而礼仪则是一种外在的、直接的表达,通过合理的、恰当的、正确的言谈举止向外界传递信息,包括个人的性格、气质、品行等。实际上,礼仪充当着交际的媒介,一种包含了人文关怀、价值观的文化符号,它就是尊重的外化形式,是实现相互沟通的美好纽带。礼仪作为一种文化的积累,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人文理念和思维定式。

礼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与交往相处时,按各自身份遵循的行为规范。仪,朱熹训为礼,两者相通,仪侧重体现礼的外在形式,使礼更具有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礼字的本义解释是把玉盛在作为食器的豆中奉献给鬼神食用。《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周易・履卦象》曰:“上天下泽,履。君子以辨上下,定民志。”《孔子家语・问玉》中孔子说:“言而可履,礼也;行而可乐,乐也。圣人力此二者,以躬己南面,是故天下太平,万民顺伏,百官承事,上下有礼。”荀子则称:“礼者,人之所履。”《荀子・大略篇》也把礼视为圣人示范传授的使上下尊卑有序的行为原则。自古哲人就把礼视为合乎人情、人伦、人道的行为。礼乐,成人之行也。礼者,敬而已矣。有序谓之礼,无威仪则礼不可得而行矣①。但是,现代人越来越缺乏一种严肃的品性,网络文化的戏谑、娱乐至死主义正消解着礼仪的庄重性,而这一切正是从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开始的。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其中跨文化适应能力直接关系着外国学生在第二文化国的生活学习质量。跨文化交际包括语言交际和非言语交际,而礼仪教育就像两者之间的桥梁,起到过渡和连接的作用。本文从四个方面写作,包括说明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呈现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分析缺失的原因,讨论解决方案。通过论文创作,本作者比较客观地能揭示了这一现象,并鼓励对外汉语专家重视家庭礼仪在二语教学中的前瞻性作用。

二、家庭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礼仪教育可以视为家教的一部分,一个人学习礼仪应该从家庭熏染开始,长期的潜移默化、反复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塑造他们耐心、坚强、尊重别人的品性。孩童时期的礼仪教育可以让他们受用一生,在生活细节中实践文明,从处理家庭关系中学会与他人相处的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家庭礼仪教育是一种潜在投资。孩子经过长时间培养的良好品质有利于跨文化适应,以及正确处理在汉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礼仪是一种文化常新,既具有历史传承性,又能够与时俱进。

三、家庭礼仪教育的现状:缺失

在现代媒介(电视、网络)大行其道的年代,出现了成人化的儿童和儿童化的成人,他们的共同性是缺乏规范的礼仪。由于错误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使其逐渐丧失了约束自我、规范自我的能力。亲朋好友之间姑且不能以礼相待、不能端正行为,那么处理跨文化背景的复杂关系时又岂能彬彬有礼?

在婚礼、宴会、丧礼、特殊场合、公共场合中的言谈举止可以反映一个人的修养和文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礼仪教育缺失造成了道德滑坡、暴力事件、公共纠纷、财产损失、名誉受损、丑闻曝光等。而在跨文化交际中类似的现象频频出现,有些人只看到了文化差异和交际失误的原因,却忽视了长久以来潜藏在背后的根源:家庭礼仪教育的缺失,这几乎是个全球性的教育疏忽。

四、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原因

1.内部原因:家长的忽视,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妇女解放运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生活习惯和文化观念对孩子的影响重大。中国当下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使得部分家长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的品德教育、礼仪教育。有些家长认为礼仪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认为学校应该对孩子全权负责。其实,家长对礼仪教育问题的认识多有偏颇。

现代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很严重,而由独生子女培养教育的下一代岂不是更让人堪忧。计划生育和现代城市生活造就了新的家庭模式,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最早暴露的问题是:独生子女和家长关系恶劣,独生子心智不成熟。倒金字塔的家庭结构和老龄化现象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

对家庭生活更具破坏力的是妇女解放运动。由于妇女解放,传统意义上的育儿形式所具有的优点和意义也一定会发生严重的衰落。正是妇女,也只有妇女才是礼仪的监督人。虽然我国的妇女解放运动不及美国那样彻底,但是妇女在经济上的独立,妇女纷纷走向工作岗位是导致家庭礼仪教育缺失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学校与家庭礼仪教育的断层,媒体的负面影响,社会的物化和异化

国内应试教育分数至上,高考的至关重要是教育体制的弊端,而科教兴国要求的学生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礼仪教育本身的性质决定了事情的复杂性,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断层是礼仪教育缺失的罪魁祸首。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大多数人来说是生活中最有吸引力的东西,但是它们却使信息变得没有内容、没有历史、没有语境,也就是说信息被包装成为娱乐③。电视等媒介通过控制人们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获得了控制教育人们的权力。现代媒体正是拥有了此种权力使得礼仪教育的地位一降再降,它们以负面影响侵蚀礼仪。的确,现代媒体不仅使得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也使得孩子越来越没有规范礼仪。更为可悲的是:孩子在电视机前所花地时间比和他们的父母亲在一起的时间长。这就意味着传统上以亲密、依赖和忠诚为特点的亲子关系因此而丧失,而它们恰恰都是家庭礼仪教育的内容。

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充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价值观。很多人追求更快捷更舒适更快活的生活,而不是更优质更优雅。在当下的价值体系中,人们轻视、践踏中华传统文化。拜金主义、利益至上消解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尊敬和包容。娱乐至死的噱头不断地毁灭着礼仪庄重、沉稳的外在形式。外在环境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家庭礼仪教育,而家庭礼仪教育反过来也改变了社会文化。

五、探讨解决方案

1.改变固有的家庭礼仪教育观念,重视父母及其他长辈的表率作用。

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必须在日常生活中注重礼仪。有些人认为在家人面前就可以肆意而为,可以没大没小。有些人认为为人父母必须严加管教孩子,控制孩子的全部生活。有些父母则将全部责任推脱于学校等等。父母应该尊重孩子,引导孩子懂礼貌、能与他人顺利沟通和正常交流、拥有良好的行为规范。同时,父母必须重视教子的方法:可以利用人生格言的训诫,人物实际故事的教导以树立孩子礼仪之观念。此外,还要认识到家教的重要性,榜样示范和潜移默化在教育为最上之法门。而家庭礼仪教育,尤以此为主要之手段④。在父母的影响下,孩子最终才能够习惯成自然,即养成良好的品德礼仪习惯。在实际操作中,父母始终要记得:引导而勿打压,不可曲爱,严宽相济,适时鼓励,持之以恒⑤。

2.认识到妇女在家庭礼仪教育中的重要性

司马光《家范》中告诫后人:“爱而不教,使沦于不孝,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母败之也。⑥”这虽然有言过其实之嫌,但却承认了母亲在家教中的重要性,母仪先于父训。母亲的性格、知识素养、言谈举止、礼仪规范等均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母亲更应该限制子女暴露在媒体前的时间,仔细认真监督子女接触的媒介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媒介内容的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从而完成家庭礼仪教育。

3.学校教育和家庭礼仪教育的联合。

学校教育只是知识性地教育学生懂礼仪,没有开设系统的、专门的课程。而由于礼仪本身的特点,知识灌输并不能培养出真正懂礼仪的人。在重视基础教育的同时,学校也应该重视和加强德育,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国内往往以《论语》

和《孝经》⑧优先。为了落实礼仪教育,提高其交际能力和跨文化适应能力,需要社会、学校、家长长期的通力合作。同时,学生也应该加强自我修养,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训练以提高自己的礼仪交际能力。

总之,重视家庭礼仪教育的家长不只是帮助孩子拥有懂礼仪的品行,而且是在培养某种精英人才。从短期来看,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一旦成人,会很受商界、专业领域和媒介的欢迎。从长期来看,他们实际上在延续人道传统、人文主义的存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育是个相当复杂,但是它也是一项

投入和产出不很平衡的活动。在实际的教学中,对外汉语老师可通过词汇的文化导入,文化专题、讲座的开设,以及开展相关的文化选修课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笔者在论文中阐述了家庭礼仪教育对二语学习和跨文化适应的重要性,阐述了全球语境下家庭礼仪缺失的问题。虽然对于成年学生而言,家庭礼仪教育的作用在汉语学习中甚微,因为其文化价值观念已经定型,并不可能轻易被改变。但是不可否认,他们当下所面临的语言和文化困境有一部分源于家庭礼仪教育的不足。所以,笔者认为有必要提出这个问题,以引起广大对外汉语老师的反思。毕竟,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的光荣事迹。(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2]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学校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3]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4] 《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美育志》,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0

[5] 《第56号教室的奇迹》[美]雷夫・艾斯奎斯著,卞娜娜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9.8

[6] 《娱乐至死》,[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7] 《童年的消逝》[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8] 《建一对话女孩》,王建一,科学出版社,2010.10

[9] 《FBI教你破解身体语言》[美]Joe Navarro Toni Sciarra Poynter著,于乐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7

注解:

①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礼仪志》,第7页至9页

③ [美]尼尔・波兹曼著,章艳译:《娱乐至死》,第65页

⑤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47页

⑥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59页

⑦ 中华文化通志编委会编:《中华文化通志・教化与礼仪・德育志》,第264页

女子礼仪篇(2)

到别人家做客,不可以在饭桌上叹气,那样会破坏宴会的气氛。

本报昨日发起的征集“失礼行为”在读者当中引起不小的反响。很多读者打来电话表示,虽然他们对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有所注意,但对究竟什么是“礼仪”并不了解。

■声音一:

“礼仪教育”该教育什么

段女士在热线中告诉记者,她已经几天没跟儿子说话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失礼”。“几天前,我想跟高中毕业的孩子谈谈他的学业和工作问题,话刚出口,他就不耐烦地打断我,说‘哎呀,你不懂,这事你就别管了,你帮助不了我。’孩子的举动让我非常伤心。现在反思,我觉得个人也有责任,我们注意了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成绩,但疏于对孩子在‘礼仪’方面的教育。礼仪教育应该从小开展,但学校和家长都不知道该如何教育,该教育什么。我希望有关人士能多为孩子编写一些初级的礼仪教材,让孩子从小不仅‘知书’,而且‘达理’。”

■声音二:

不随地吐痰就是礼仪吗

东城区的张大爷打来电话,先是感谢报社搞了这么好的活动,但接下来老人家说,“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之邦’四个字常常听说,但到底什么是‘礼仪’,是不是做到了不随地吐痰、给老人让座就是礼仪?我觉得我们的礼仪应该涵盖更多、更高层次的内容。”但做翻译工作的王女士提出了相反的观点,她认为,现在社会中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礼仪。她说:“不能随地吐痰、公众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谁不知道啊?大家几乎天天是知礼失礼。”

■声音三:

“失礼”还浑然不知

在某高校就职的赵教授也表示,现在社会中造成大家“失礼”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很多人压根就不知道什么是“礼仪”。正因为如此,才有人在公共汽车上高声喧哗、吃饭时“热情”地给别人夹菜,而自己浑然不知这是“失礼”行为。他认为,要想在社会上普及礼仪,最先做的工作应该是告诉大家什么是礼仪。

专家答“礼”

读者:“有一次我和客户在一起谈话,谈到兴起,我不自觉地就捋起了袖子。当时我立刻就意识到这么做似乎有些不妥,但这是不是失礼行为呢?”

专家点评:这是一种“失礼”行为。因为在人际交往中注意自己的穿着打扮,体现了自己的修养,也表示了对别人的尊重。在正式的场合,“捋袖子”显然是不雅的举止。

读者:“我有一个朋友,彼此关系很好。可是每次来我家做客,朋友的孩子见了我从来不叫阿姨。而且,这个小孩对他自己的父母也从来不叫‘爸爸’、‘妈妈’,总是‘你’、‘哎’地叫。关键是我的朋友自己似乎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认为这是孩子觉得跟对方熟了,才这么叫的。这让我也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

专家点评:我觉得这孩子的父母做得有问题,因为这也是一种礼仪。虽然现在的社会讲究平等,但还是要分清晚辈和长辈的关系,该平等的地方平等,该不同的地方还是应该不同。

读者:“我是商场的服务员,我的困惑是见了中年妇女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称呼,叫人家‘小姐’吧,似乎不对劲;但叫人家‘大姐’吧,好像人家也不乐意。从礼仪上讲,我究竟该怎么称呼中年妇女呢?”

专家点评:这是比较普遍的问题,现在也确实没有一个比较合适的词汇。叫“大姐”、“大婶”,人家嫌老,叫“女士”又显得过于正式,现在这个问题比较得乱。

评点人: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钱逊教授

专家解答

礼仪教育涵盖人的一生

什么是礼仪?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彭林解释:“古代儒家把礼作为修身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把它作为做人的起码要求。在几千年的历史里,我们的先辈建立起了一系列礼仪,并逐渐完善,形成了具有东方文明特色的礼仪文化,它包括一套仪式,是人与人交往行为的规范。讲信修睦、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自谦敬人,这无疑是中华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针对段女士的疑问,他解释说:“传统礼仪在对孩子进行‘孝’的教育时,有一套模式。比如孩子在离开家和回家的时候要跟父母打招呼;父母准备睡觉的时候,孩子要给父母铺被子;父母生病了,孩子要给父母倒水吃药,而且要尝一尝水烫不烫……这方面是有很多说道的。而且这些行为要督促孩子每天去做,以强化他尊重父母的观念。”

针对张大爷和王女士的观点,他认为,不随地吐痰、给老人让座,这些礼仪只是中国传统礼仪中非常细枝末节的部分,比较初级。传统礼仪的内容更加广泛,它实际上涵盖了人一生该怎么度过的问题,从胎教、成年礼、婚礼、葬礼都有按道理指定的行为规范。比如说现在在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其实就是“升旗礼”,它通过一套仪式,强化了一个人对国家的敬重和热爱。

女子礼仪篇(3)

[关键词] 多重主题;《傲慢与偏见》;简・奥斯汀

根据简・奥斯汀同名小说改编的2005年版电影《傲慢与偏见》,是由乔・怀特导演,凯拉・奈特莉、马修・麦克菲迪恩分别饰演伊丽莎白和达西。奥斯汀在当时颇受丁尼生、乔治・艾略特等文学精英们的钦佩,美国当代著名文学理论家、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奥斯汀在很大程度上拥有莎士比亚那无与伦比的才能。”[1]引起20世纪批评家意识到其小说的伟大之处是“非同寻常的现代性。”[2] Ⅷ

影片呈现小说包含的多重主题:婚姻主题、灰姑娘主题、男女情感自我平等的主题,特别是礼仪主题。

一、婚姻主题

19世纪女性没有工作、没有继承权,决定了她们对男性的经济依附关系。虽然婚姻是当时英国女性提升自身阶级地位和生活水准的最佳甚至是惟一的途径和手段,但在小说与影片中,体现奥斯汀是看重男女之间有无感情的,婚姻要建立在感情的基础之上。影片开始不久,简对伊丽莎白说:“你很清楚,我从不相信结婚只是为了钱。”伊丽莎白说:“我举双手, 只有最深的爱才能让我走入婚姻。”小说在第三卷第十七章中,简说:“人怎么都可以,没有爱情可不能结婚。”[3]321婚姻是小说和影片体现的主题,小说和影片中有形形的婚姻,建立在相爱基础之上的婚姻,如达西与伊丽莎白,因结合的婚姻,如威克姆与莉迪亚的婚姻,因贪图女方年轻漂亮而结婚的婚姻,如贝内特先生与贝内特太太的婚姻,因大龄需要一个家而结婚的婚姻,如柯林斯与卢卡斯的婚姻。影片中,卢卡斯前来告诉伊丽莎白她已经和柯林斯订婚时说“他能给我提供温暖的家,给我保护,这已经足够了。我已经二十七岁了,我既没有钱,也没有前途,我已经成为父母的包袱了,我很害怕。”

二、灰姑娘主题

也有人认为小说运用了灰姑娘主题。[2]122灰姑娘主题,其特点是社会地位较微卑、财产微薄、有着好品质的女孩,嫁给有钱的好人家,摆脱困境,获得幸福和财富,过上体面的生活,提高了社会地位,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即通过外界的事物改变命运。在小说与影片中,家境一般(无门第、无贵亲、无财产)的简和伊丽莎白两姐妹分别嫁给一年有五千英镑的宾利和一万英镑的达西,宾利有一幢好房子和一座供他打猎的庄园,达西是德比郡的大财主,是彭伯利庄园的主人,出身名门望族,有着凯瑟琳夫人这样的贵亲,简和伊丽莎白获得了爱情和财富,实现了地位的飞跃,特别是后者。奥斯汀通过 “灰姑娘”的童话模式演绎着19世纪英国女性的爱情梦想,既有美好的爱情又有财富,从而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

三、男女情感自我平等的主题

小说和影片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男女之间情感自我应该是平等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流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这是一个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上升、新旧历史交替的时代。文学作品弘扬个性,肯定自我,揭示人的敏感、丰富而纤细的感情世界,塑造、展现有着强烈个性的“自我”。人的形象拥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主体意识。《傲慢与偏见》中的伊丽莎白便是一个要求情感上的自我与男性平等、有主体意识的形象。她在与达西相处时,认为她和他是平等的,她不是男性的陪衬和附庸,更不是作为男望的客体对象而存在,她在智性和精神上表现出高等的自信和独立,展现了理想的女性人格魅力。她活泼、聪慧、自尊、自信,在精神上有优越意识,还有反抗意识。达西的傲慢招致她的偏见,人格自尊受到轻侮和伤害,电影中她的本能反应和应对是“就算把整个德比郡都给我我也不会跟愁眉苦脸的家伙跳舞”,小说写的是伊丽莎白“对他着实没有什么好感”[3]11,“伤害我的自尊心”[3]19。达西尽管出身名门、富有,属于上流社会人士,可以让伊丽莎白住上比简更大的房子、坐上更华丽的车,有更多的珠宝,由于伊丽莎白认为其狂妄自大、自私自利、无视别人的感情,破坏简与宾利的婚姻、对威克姆残酷无情,当达西第一次向她求婚时,她拒绝了。达西的傲慢与伊丽莎白的偏见处于动态之中,随着交往的增多和了解,达西针对伊丽莎白对其几项指责逐一地进行解释,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误会消除。伊丽莎白发现给达西贴上“傲慢”的标签是错误的,他其实是个彬彬有礼、和气、忠心耿耿、对人慷慨体贴之人,做好事不愿别人知道,自己不知不觉中爱上他,达到情感自我的平等,接受了达西的第二次表白。

四、礼仪主题

除此之外,在我看来,这部小说和电影所包含的另一个重要主题便是礼仪。在社交活动中,人物的言行举止是否得体,是否被接受,是否符合社会规范是至关重要的。人在社交活动中,自我是平等的,礼仪、态度很重要,要表现得体,否则将被视为无礼、傲慢之人,不管你是多么富有,多么英俊,都不招人待见。

影片注意细节的刻画,注重礼仪的呈现,礼仪成为影片的统领性语言。“奥斯汀小说可谓英国文学中描写礼仪的巅峰之作”[4]5,礼仪“不仅指言语举止之文明与粗俗,还包括行为选择是否得当、得体或符合社会惯例与秩序”[4]8。传统社交礼仪之所以备受奥斯汀重视,是因为“礼仪是社会秩序的外在表现,又反过来规范交往、维护秩序”[4]7。对于维护现有社会秩序与价值而言,得体的礼仪以及得当的行为是至关重要的。礼仪是一种当下现实的规范。奥斯汀对礼仪的重视体现其弘扬传统秩序的思想,宣扬乡绅价值观。18世纪末,乡绅阶级经济情况每况愈下,陷入危机,而贵族与工商业者获利丰厚。维护着社会秩序的是乡绅阶级,这个阶层提倡理性、节制、睿智和礼仪等品质。礼仪是乡绅阶层的标志性特征之一,礼仪成为社交生活中诠释与判断人物的手段,有着凌驾一切的地位。男子成为绅士、女子成为淑女是维多利亚时代人们向往和追逐的共同理想和人生目标。

在社交礼仪中要热情、谦虚、有分寸。19世纪的英国,舞会对于未婚男女是很重要的交际活动,是认识和结交朋友、结婚对象的场所,参加舞会是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在舞会上男士要主动请女士跳舞,否则是失礼的,不跳舞时,坐在座位时,要主动和身边的人搭讪,这样显得和蔼可亲,否则是无礼、傲慢的。在社交场合要和颜悦色、随和、落落大方,这才符合社交礼仪,就会受到众人的欢迎,不会被认为高傲自大、目中无人。当简、伊丽莎白被介绍给宾利和达西认识时,前两者向后两者行屈膝礼,宾利微笑着说:很高兴认识你们,而达西毫无反应。达西在舞会上冷漠,总是愁眉苦脸,不苟言笑,不邀请女性跳舞,落下了傲慢的印象。而宾利则满脸微笑、谦和,他不仅与漂亮的简、伊丽莎白跳舞、交谈,而且也和相貌平平的卢卡斯跳舞,并表示很开心,他受到大家的欢迎。在社交礼仪中,随和、不拿架子的人受大家欢迎、称颂。

五、礼仪场景及其文化意义

电影比小说更强调礼仪的呈现,人物的礼仪表现场景特别多,几乎每个场景均有女性行屈膝礼及男性鞠躬的画面,影片展现当时的社交礼仪。影片突出礼仪,显示礼仪的细节。主要的礼仪场景体现当时社会的文化及价值观,同时展现男女主人公的感情变化。主要的礼仪有以下几类:

(一) 地位低者先行礼

电影中柯林斯夫妇和伊丽莎白去拜访贵族出身的凯瑟琳夫人时,先是柯林斯走到坐在椅子上的凯瑟琳夫人及其女儿面前,双脚并拢、右手放到胸前,对她们鞠了躬,然后是走在后面的伊丽莎白与卢卡斯走到她们面前,行屈膝礼。又如卢卡斯回来,遇见出门的达西,她向他行了屈膝礼。再如,达西、宾利来拜访伊丽莎白一家,佣人推门进来,向伊丽莎白一家先行了个屈膝礼,再通告客人的到访。地位低下的人向地位高的人先行礼。

(二)女性先行礼

电影中的舞会场景,男女面对面地站一排,跳舞前,女子对男子行屈膝礼,男的对女的鞠躬,跳完舞,同样的礼仪。在内瑟菲尔德庄园举行的舞会上,柯林斯从简、伊丽莎白和卢卡斯背后打招呼,她们听到后,一起转身,见到他,先行屈膝礼,柯林斯则鞠躬。贝内特太太和简、伊丽莎白在街上走着,一位男性邻居从背后叫她,她们转过身来对他行屈膝礼,他鞠躬,告诉她们宾利搬回庄园,告别时,贝内特太太再一次向男邻居先行屈膝礼。女性向男性先行礼,邻居之间也讲礼仪。

(三)过错的一方行礼

影片中,简与伊丽莎白在拐角处说话,简讲完转身,无意中撞到了一名男子,她赶紧说“哦,对不起”,而且把头一低,对这名男子行了个屈膝礼。过错的一方向对方行礼、道歉。

(四)年轻者先行礼

男性年轻人对男性年长者先行礼。影片中威克姆和莉迪亚结婚后回到娘家,莉迪亚被贝内特太太拥进屋,走在后面的威克姆对还在原地的贝内特先生低头致意,后者轻轻地点了头,回了礼。

(五)体现感情变化的礼仪场景

伊丽莎白到内瑟菲尔德庄园去看望患感冒的简,进了餐厅,达西正与宾利小姐在吃早餐,达西见到她赶紧站起来,双脚并立,弯腰点头对其致意,这时达西已经喜欢上伊丽莎白,先向她行礼,看她的眼神变得深情、温柔了许多。伊丽莎白说完谢谢,行屈膝礼告别到楼上去找简。

在社交礼仪中,女性要上马车时,如有男士在场,男士通常会扶着女性的一只手帮助她上马车。在电影中,宾利扶简上马车,这时候的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关系陷入僵局,伊丽莎白要上马车时,出现达西伸出手握住其手的画面,助她上马车,这时出现伊丽莎白错愕表情的特写镜头,达西也许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个举动,脸上呈现不好意思的样子,镜头切入到他右手,只见右手掌五指张开了一下,然后又并拢,表达其心理变化及内心的感情。

伊丽莎白在给简写信的场景中,达西不敲门闯了进来,他对她鞠躬,她站起来低头行屈膝礼。达西先对伊丽莎白行礼,体现其感情的变化,对她的感情加深。达西、宾利拜访伊丽莎白一家时,两人进屋先对房间里的贝内特太太及其四个女儿鞠躬,而后五个女性低头行屈膝礼。由于达西对伊丽莎白、宾利对简的感情与日俱增,所以他们先行礼。

怀特导演改编的电影呈现小说包含的多重主题:婚姻主题、灰姑娘主题、男女情感自我平等的主题,特别是礼仪主题,展现了许多礼仪场景,强调礼仪的重要性,体现当时的社会、文化以及时代的价值观,反映奥斯汀宣扬乡绅价值观、维护传统秩序的思想。多重主题的呈现使影片有更深刻的文化内涵,令人回味。电影改编体现经典小说的多元化存在和阐释样态,巩固和加强小说的经典地位,实现小说的意义增值,延续小说的文化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M].江宁康,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11:207.

[2] Gillie,Christopher.奥斯丁导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孙致礼,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译林出版社,2011.

女子礼仪篇(4)

1.传统婚礼礼仪研究的重要性

目前,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举行本民族的传统婚礼礼仪活动,现代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以及礼仪文化。在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认识到民族服饰是民族身份的标志,是对本民族和民族文化的认同。于是大量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网站论坛建立,许多有相同志趣的人以网络为平台进行华夏传统礼仪和汉服的研究和开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汉服运动。同时美国、荷兰、俄罗斯等国华裔建立北美汉服联合会等多种汉服民间组织。全世界孔子学院的建立,世界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式婚礼是传统礼仪文化的载体同时被广泛关注。基于传统华夏文化的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在社会上开始形成一股新的复兴传统礼仪的文化潮流。

在婚礼典礼时,作为汉族人身着汉服、按照传统礼仪举行仪式,这对恢复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积极的意义。目前已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等大量汉服与礼仪的研究史论资料,但是大都停留在历史的角度加以分析,并没有提出传统汉服和礼仪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实际制作开发。本文通过对传统经典记载的历代婚礼礼仪程序、传统汉服婚礼服饰系列进行探索、收集和梳理,总结出有一定指导意义的结论。本文将对中式婚礼礼仪汉服的实际礼仪程序建立展开研究。汉服婚礼服饰体系和礼仪程序体系的确立有利于现代中式婚礼礼仪市场的开发和推广,有利于华夏传统文化的复兴。

2.重建符合儒家礼仪文化的周制婚礼的现代礼仪程序

第一部分:婚前准备。

准备新郎、新娘、赞者、司仪、从者等人的服饰。

准备婚礼所用礼器、果品等。

准备合卺一个(用一个葫芦,分为两半,用红绳连在一起)。

(1)新郎:

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郎身穿婚礼服,手捧木雁,乘车到女家,使两人各手持一个红蜡烛(不必点燃),坐于车后。到女家,在大门外等候。新郎就头戴爵弁,身穿c裳,亲自迎接新娘。跟随新郎的管事人员全部身穿玄端。c裳,是指上衣用黑色面料而用红色为边缘;下衣用浅红色面料而用黑色为边缘,大带也用黑色,象征阳气下行。

(2)新娘:

更妆,开面:清早,新娘于闺房中试穿嫁衣、定妆,进行最后修订并聆听父母训示。日落前两个时辰内,新娘整装在家等候新郎。新娘梳理好发式,士的新娘梳成,即将头发做成长短参差的样子,然后,戴好首饰。身穿黑色面料的丝衣,以c色(即浅红色)为衣缘。女子的上衣和下裳用同样颜色的面料,表示德行专一;以c色为衣缘,c色属阴,意味着阴气上行,上交于阳,象征女子出嫁成家而担当起新的责任。妇人不常穿浅红色衣缘的衣服,婚礼不按平时服装穿用,而穿盛装。站立在房屋之中,面向南方。

(3)亲迎:新郎到新娘家迎娶新娘。

新郎亲自前往,在家中接受母亲教导,从母亲手里接过聘礼。婿以雁做贽礼叩门登堂。此时新娘在闺房等候,新郎到客厅,向新娘的父母请求将女儿下嫁,新娘父母谦称后同意。新郎入新娘闺房,新娘已穿上结婚礼服,向南站在房中。如果有条件,可以请新娘的一位嫂子、婶子、姑姑或者姨妈等已婚的较年轻的女性长辈担任新娘的“姆”。 姆为其梳发、插上发笄、结缨(用红绳系在头发上),谆谆教导。姆站在新娘右边,负责向新娘提示礼仪。新娘的伴娘则站在后面。新郎新娘携手出房。接着,新娘的姆给她在腰间系上一条带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孝顺公婆。”随后,新郎新娘再拜别新娘的父母,登车离去。

第二部分:正婚礼的婚礼仪程(是传统婚俗的重点部分)。

(1)迎礼就位: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花好月圆》。

司仪:

各位来宾,在这个吉日良辰,大家将要见证一位君子和一位淑女喜结良缘,共成连理。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依据华夏传统而制订的周制婚礼。周制婚礼重视庄重典雅,因为婚姻是神圣的、庄严的,它是人生一件大事。所以,君子重视婚礼。我们的婚礼为什么选择黄昏时候举行呢?因为这是“阳往而阴来”的时候。所谓“阳往阴来”,意味着阳气要把生机藏在阴气之中,以便使生机不断。简单介绍完毕,下面有请新人的双方父母、领导和媒人就位。

司仪:有请新郎、新娘。

赞者: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毛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1]

(新郎在前,新娘随后,行礼然后跪坐。)

(2)夫妻沃盥: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高山》。

司仪:华夏礼仪,重视洁净,所以,新郎和新娘在行礼时,都要洗净双手。

赞者: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1]

(同时男女执事负责帮新人行沃盥礼)

(3)证婚祝告:

赞者:宣读结婚证书,为新婚夫妇证婚,并宣读祝辞。

吉日良辰,喜成婚姻。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窈窕淑女,得其佳偶。恺悌君子,诚敬迎新。

衣冠黼黻,光耀门庭。华服夏礼,琴瑟和鸣。

合卺同牢,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福寿康宁。

尊祖敬宗,诗礼传家。五世其昌,和乐无涯。

天作之合,两姓亲睦。乾健坤顺,既融且洽。

高朋满座,觥筹交错。弦歌绕粱,齐欢共贺。

礼仪既备,肴馔既陈。鸾凤和谐,普天同乐。

(赞者从新郎身后退回原位。)

(4)夫妻拜堂:

司仪:

天地无私,养育人类。尊祖敬宗,光耀门楣。

一拜天地祖先:拜―兴;拜―兴;拜―兴。

父母之恩,没齿不忘。孝顺父母,礼所应当。

再拜父母高堂:拜―兴;拜―兴;拜―兴。

夫唱妇随,百年好合。相敬如宾,白头偕老。

夫妻相互交拜:拜―兴;拜―兴;拜―兴。

(5)同牢合卺:

古琴演奏背景音乐《关雎》。

(男女执事把几案搬过来,放在新郎新娘中间。几案上有事先准备好的东西:猪肺、猪脊骨、猪肝、猪肋骨,整鸡,(有一部分分割好),分别放在四个小盘中;筷子两双;合卺一对;米饭两碗。)

司仪:

有请赞者,为新郎新娘主持同牢合卺。即夫妇要共食同一牲之肉,共饮一杯之酒。

新郎对新娘行揖礼,请她入席,二人对面一起坐下。同牢:开始食用一块肉食,只象征性地吃三次。此时司仪可以说一些比较吉祥、夫妻共勉的话语。

合卺:侍者托盘上放两对酒杯,伴郎伴娘斟酒分别奉给新人,饮半杯,由伴郎伴娘交换给新人互饮剩余半杯。第三次奉以红丝线牵连的卺杯一对(用象征夫妻同甘共苦的匏瓜(葫芦),新人执卺杯各自饮半杯后交换,饮干。礼成,撤馔。

新人起身,互拜,答谢赞者。

(6)解缨结发:

司仪:

请新婿亲自为新娘解去头发上的作为婚礼信物的缨。

(新郎亲自为新娘解下缨。)

请赞者为新郎新娘结发。

新郎和新娘把对方的头发各剪下一点,分别装在一个小锦囊里,然后把装新人头发的两个小锦囊装到一个大锦囊中扎紧,把新人的头发梳结在一起,意味着夫妇两人永远连在了一起,由此而成为结发夫妻,永不分离。

(7)拜谢父母:

正婚礼成后新人拜见双方父母,新人奉茶拜谢,同时新人改口。

(8)拜谢众人:拜谢媒人、双方领导、双方新朋好友。

第三部分:饮宴娱乐

播放传统音乐曲目。

可以安排新郎新娘换装敬酒,设投壶、猜谜的娱乐活动增加欢乐气氛(可以设奖,奖品为糖果),最后发放喜糖。

3.传统婚礼礼仪程序的研究意义

女子礼仪篇(5)

先来说说我国古代婚礼仪式,古籍《礼记.昏礼》上载∶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是以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皆主人筵几于庙,而拜迎于门外,入,揖让而升,听命于庙,所以敬慎重正昏礼也。”另《仪礼》上说∶“昏有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这就是创于西周而后为历朝所沿袭的“婚姻六礼”传统习俗。也是“彩礼”习俗的来源。

“六礼”即六个礼法,是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俗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下无媒不成亲。”另《梦梁录.卷二十》∶“婚娶之神,先凭媒氏。”因此,媒人是缔结婚姻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

纳采俗称“定亲”,就是当儿女婚嫁时,由男方家长请媒人向物色好的女方提亲。男方在纳采时,需将大约近三十种有象征吉祥意义的礼物送给女方;女方亦在此时向媒人打听男家的情况。

问名也称“生庚”,俗称“八字”。女方同意男方提亲后,女方家长将女儿的姓名、排行、生辰八字等,书写在红帖子(庚帖)上,给男方带回。男方收到后请算命先生“合八字”问卜吉凶,决定双方八字是否适合无冲煞,或将女方“八字”放在灶君前,若太平无事的就是八字相合。合者择日期送求婚帖子,否则须将“庚帖”退还女方。

纳吉又称“过文定”,在《仪礼.士昏礼》上载∶“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即男方问名后,若是结果是吉兆,双方八字没有相互冲克,同时要向女方报喜,婚事就算初步议定了,就是俗称的“订盟”、“订婚”。

纳征又称“纳币”,是六礼中最关键的一项。《仪礼.士昏礼》载有∶“征,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婚礼。”就由媒人给女方纳送聘礼、聘金、礼金以成婚礼,所以俗称为“完聘”、“大聘”或“过大礼”,此时女方需回礼。纳征以后,婚姻进入正式准备阶段。

请期又称“乞日”,就是男方择定结婚良辰吉日,并征求女方同意,俗称“提日子”或“送日头”。

亲迎或迎亲,是古代婚嫁仪式中最复杂、重要的仪节,是女婿亲往女家迎娶新娘的仪式。民间俗称为“迎娶”。结婚当日,新郎依礼先往女方家。女方家长在门外迎接,进入女方庙堂之后,拜祖先,接着新娘出房门,新郎偕同新娘一起载往男方的家里。在男家完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后,便送入洞房。

后世在谈论婚嫁时,常常把六礼和三书一起搭配沿用,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三书”的作用应是古人为保障婚姻所立的有效文字记录,但“三书”并非周制昏礼。

聘书是订亲的文书,在纳吉(过文定)时用,男方交给女方的书柬;礼书则是在过大礼时所用的文书,就是礼物清单,详细列记礼物的种类和数量;迎书是迎娶新娘时用的文书,就是在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的。

其实这种古礼早已被化繁为简了。到南宋时,六礼被并为三礼,依序为纳采、纳征、迎亲。到了清代又再简化为二礼,只留了纳征与迎亲。而在现代婚礼习俗中,三书六礼的纳征是被保留比较完整和较受重视的传统礼节了。

女子礼仪篇(6)

关键词:女校礼仪;模块教学;幸福生活;职业成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3-0199-02

目前,礼仪课是所有女校都非常重视的一门课程。但据调查,多数女校礼仪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都泯于众高校,缺少女校特色。本文拟通过对湖南女子学院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达到建立女校礼仪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教学手段新模样,教学方法新模式以及师资“示范型”新特质的特色礼仪教学,并以此全面开拓培育女校学生成人成才的素质教育新途径。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模块教学模式也称为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ILO组织)为培训产业工人使其尽快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把培养目标中各技能等级的应知、应会部分,按其性质划分不同层次的块,有序地实施逐块达标的教学活动。其特点在“使人尽快掌握某种技能”。尽管模块教学在我国推行已有十多年之久,但人们对模块教学与传统教学区别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1.模块教学是以素质为核心、以能力为本位,重在知识和技能的实际灵活应用;

2.模块教学更重素质发展;

3.模块教学的教法与传统教学有根本的区别。

国内对模块教学的引进与引用,多用在理工科方面的教学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文科类课程中相对较少。对礼仪课程作模块教学研究此前存在,但深入研究者少。其研究一般限于对现有礼仪教学内容作重新组合,而不是站在女校这一角度,从培养一个生活幸福的人与事业成功的人这一层面上作的改革。

二、女校重新规划礼仪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一)现行女校礼仪教学内容泯于众校,欠女性特色,不够用

目前,多数女校礼仪课程内容还是照搬普通高校,没有根据女性的社会角色与家庭角色而增设相关内容,没有做到人有我新,人新我特。如,由于女校在性别教育上的突破不够力度,所以,女校的教育还是旨在培养职场女性,优秀职场女性,少有考虑多数女生出校门就会结婚生子,身份会由女儿转变为妻子、母亲、媳妇等。即现有礼仪教学几乎鲜有关注女性家庭角色与家庭伦理方面的内容,因而很多女生离开学校步入家庭后不知如何避免与化解家庭矛盾。

(二)现行女校礼仪教学滞于理论灌输,不会用

目前,由于礼仪这门课还不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所以,女校的礼仪教学跟其他高校别无二样,基本都属于公共课或选修课或个别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无论何种性质,其学时一般为一学期32课时。试想,32课时,要将现有的政务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内容有效传授已是难事,更不用说实训与实践了。

(三)现行女校礼仪教学内容被无序操作,随意性大

由于礼仪在目前的高等教育中还不被认定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所以,很多学校包括女校是没有对应的专业即没有自己的专业学生的,于是礼仪教师就不免被分散于各个系部,这一现象必定会导致礼仪教学研讨、礼仪教学水平考核、礼仪师资队伍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不同的教师对同一门课的教学内容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与所长而各取所能,更不用说重点、难点等细节行为了,因此,礼仪教学无序情况普遍存在。

三、女校礼仪教学内容模块设计

针对目前女校礼仪教学内容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试将礼仪教学内容从提升职业素质扩展到提升生活素质;从教行礼技能到教礼仪文化;从教学无序缺乏持续性到从入学之初持续贯穿四个学期。整体教学内容外界可视的至少有三级模块:

一级模块划分的依据是根据学生的角色变化与课程发展需要。一级模块有分四部分:大学生礼仪模块、社会角色礼仪模块、家庭角色礼仪模块、文化修养模块。

二级模块的划分依据是现有礼仪分类、专业性质与职业岗位群。即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不同专业的职业需要,自选礼仪教学模块进行套餐式优化组合。如,文秘专业可选择:大学生礼仪模块+政务礼仪模块+家庭角色礼仪模块+文化修养模块。

三级模块则根据二级模块的具体内容进行更具体的划分。

女校套餐式礼仪课程模块教学内容拟划分示意图(见图1):

四、辅助研究内容阐释

完善落实礼仪课程模块教学内容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教学方法、教材与师资队伍。这些方面的研究是礼仪模块教学内容得以落实的保障。

(一)礼仪模块式教学法改造

教学方法是高效落实教学内容的必要保障。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模块礼仪教学的方法:

第一,普及实训教学。礼仪是一门理论与应用结合得十分紧密的课程。以模块为单位,在学生了解一定礼仪知识点的前提下,由教师示范,学生模拟训练,以达到行礼时真与美的和谐境界。只讲理论要点不在言行落实根本达不到以礼示人,以礼敬人的目的。建议理论与实训课按1:2的比例分配。教学实训有三种:单项实训(即最末端模块内容实训,以课堂为单位进行,如化妆、站、走、坐等);模块内实训(三、四级模块内容实训,如见面礼仪、宴请礼仪等系列实训);小综合实训(以二级模块内容为整体的综合实训,如服务礼仪实训、社交礼仪实训等);综合实训(以参与社会实践或以剧目或其他节目形式将所学礼仪知识运用其中,整合呈现)。

第二,推进学校教学与基地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形式。实训是相对理论讲授而言的,而实践则是相对学校教育而存在的。实训多在课堂情景模拟中进行,但这种情景往往是理想的,无变数的,而社会现实中的礼仪需求则充满变数,对人要求更高。礼仪学习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指向生活,因此,礼仪学习一定要有实战的过程。我们有自己的礼仪实训基地(婚庆公司、模特公司、文化传媒公司),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不同的礼仪教学内容作不同的实践安排,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实践操作,使礼仪教学与受教育者未来生活与工作直接对接。

第三,完善礼仪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礼”与“仪”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教学中我们的确存在重“仪”,轻“礼”的现象。“礼”的核心是对人的“敬重”,而对人的尊敬与敬重,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心态、甚至思维方式,除了从家庭与社会习得,还靠自身的阅读积累,因此,在课改中,我们将给学生提供相应的书目,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读完并有定量的读书笔记,或不定期举行读书报告会。真正做到技能训练与素质共同提升,礼仪修养与文化修养并举,使礼仪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二)构建具有“示范型”特质的礼仪教师团队

正如金正昆教师所言:“现在从事礼仪研究的大多数是半路出家的,有的甚至还没出得来……”目前从事礼仪教学的教师多以书本为主,讲规则与注意事项,不能示范,更无法深入礼仪背后的文化内涵,甚至其自身修养还存在一定的缺憾,这些都会使教学目的无法高效实现。尤其是近年来强调校企合作,有部分企业从业人员被聘进入礼仪教学队伍,他们只重职业与就业,忽视生活角色;形式大于内容,技巧多于尊重;商业效益重于社会效益……的一系列做法是另一种情况的顾此失彼。学校教师与社会礼仪培训者各有所长,我们的研究要让二者有机结合,彼此渗透融合,快速高效建立一支有“形象力”、“人格魅力”、“表达力”,比较适合女校礼仪教育的优秀礼仪教师队伍。

(三)编写模块式礼仪教材

针对以上礼仪教学内容的拟改革,我们必须要有配套的模块教材才能保证模块式礼仪教学的顺利进行。目前,礼仪教材多无特色与针对性,雷同不全面。似乎每一本教材都可用,但每一本教材都不好用。因此,编写与各专业人才培养贴切,使用灵活方便的礼仪模块教材便迫在眉睫。为了使用方便,我们甚至可以考虑将教材活页装订,不同专业的学生能从教材中灵活抽取自己所需的模块。

教学改革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改革之初始,是最初的那“一发”。我们期待用这关键的“一发”而带动礼仪教学的“全身”。

参考文献:

[1]蒋景萍.礼仪的伦理学视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王义平.职场礼仪.同济大学出版社.

[3]周思敏.你的礼仪价值百万.中国纺织出版社.

女子礼仪篇(7)

冠礼和笄礼

古代的成年礼本意是为了禁止与未成年的异性通婚。冠礼是成年礼的一种高级和代表性形式,也可以说是对成年人婚姻资格的一种道德审查。

冠礼即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礼记》云:“夫礼,始于冠”、“男子二十,冠而字”。对于冠礼非行不可,《礼记》的解释是:“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故冠而后服备,服备而后容体正、颜色齐、辞令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照这么说,不懂礼义的就不是人了,不行冠礼,则一生难以“成人”。

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成丁礼演变而来,一直延续至明代。具体的仪式是由受礼者在宗庙中将头发盘起来,戴上礼帽。由于要穿戴的服饰很多,包括冠中、帽子、幞头、衣衫、革带、鞋靴等,于是分为3道重要程序,分3次将不同材料制成、代表不同含义的帽子一一戴上。“三加”之后,还要由父亲或其他长辈、宾客在本名之外另起一个“字”,只有“冠而字”的男子,才具备日后择偶成婚的资格。

与男子的冠礼相对,女子的成年礼叫笄礼,也叫加笄,在15岁时举行,就是由女孩的家长替她把头发盘结起来,加上一根簪子;改变发式表示从此结束少女时代,可以嫁人了。

漆齿和文身

漆齿是傣族、布朗族等成人礼的组成部分。漆齿,实为染齿,不染者不能公开参加社交活动。染齿前,需先吃些酸性水果,或用酸汁涂抹一遍牙齿,再点一束松明,让松脂滴在瓦块或木片上,再将黑烟熏齿,连染数日,直至将雪白的牙齿染成墨黑之色。与此不同,布农族的孩子长到十五、六岁时,要拔掉两颗门牙。

文身和绣脚是傣族、布朗族男子的成人礼,指在身上、腿上刺纹。民间有谚语说:“蛙腿尚有花纹,男人之腿怎可没有花纹。”男性以文身为荣,身上不刺纹者,人格低下,不如水中青蛙,会被姑娘们视为懦夫,很难得到女慕,只能孤独终生。文身一般在十四五岁时举行。刺纹时,受刺者需服用一些带有麻醉性质的药物,文身师用墨在肌肤上绘出图案轮廓,以针蘸上颜料扎入皮肤,让颜料残留于皮肤内,形成永不消退的纹痕。

换裙和换裤

摩梭族、纳西族、普米族、彝族等都通过更换服饰象征成年,女的换裙,男的换裤,换过之后,方可谈情说爱。

摩梭族孩子长到13岁,便要举行成年礼。民间传说,古时天神向地球上所有生物赐寿,人只能活13年,而狗却能活60年。后来,人与狗换寿,13岁成了人的成年标志。成年礼仪式一律在农历大年初一凌晨举行。行礼时,男孩站在正房左边“男柱”下,女孩站在右边“女柱”下,一只脚踩着猪膘肉,一只脚踩着粮袋,象征终生吃用不尽。女孩由阿妈为其穿上漂亮的金边衣、百榴裙,扎上红腰带,盘缠发辫,佩上彩色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男孩由舅舅为其穿戴簇新男装,扎上腰带,佩上腰刀。纳西族、普米族的成人礼与此相似。

四川凉山彝族少女的换裙礼称为“沙拉洛”,意即换童裙。彝族妇女把换童裙和出嫁视作女性一生非同小可的两件大事,换童裙一般由母亲或长辈妇女主持,并只请女亲戚、女友和老年妇女参加。换童裙仪式有3个方面的内容:改变发式、改变裙式和穿戴耳饰。

宰牛唱诗

基诺族男孩长到十五六岁,便由其家长秘密操办十分隆重的成人礼。届时,需购买一头牛,在寨内公开剖牛,以祭祀祖先。祭毕,将牛肉按村内老幼人头分派,受礼者的份肉用芭蕉叶包好摆在桌子上。准备工作做好以后,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把受礼的男孩抓来,让其恭立桌前参加仪式。仪式请村社长老主持,长老带领大家唱史诗,内容有基诺族传统的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生产方法与技巧等,同时还包括婚姻恋爱和家庭生活的有关规矩,用说唱形式对青年人进行多方面的常识教育。仪式结束后,父母向儿子赠送一套劳动工具和更换一套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