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长辈消费论文

长辈消费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04 10:48:47

长辈消费论文

长辈消费论文篇(1)

还原“压岁钱”的本真

从民俗学上来说,“岁”与“祟”谐音,古时给孩子压岁钱,是希望吓跑邪恶的祟,让孩子能够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因此,压岁钱的真正意义在于长辈对晚辈平安快乐的美好祝福,重在表达长辈的心意,而不在于数目的多少。孩子们在接受压岁钱的同时,也是在接受长辈的祝福。

教育的责任在于让孩子正确认识压岁钱,让他们明白“压岁”的真正含义,不能简单地将压岁钱等同于“额外收入”或是“飞来横财”而不懂得珍惜,并学会对长辈的这份祝福保持一种尊敬和感激。

由压岁钱所引发的种种争端,多是由于孩子甚至大人未能正确认识压岁钱的意义,把它与“金钱”混为一谈。在日常生活中,“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我们的消费都需要金钱。但是,金钱不是万能的,长辈的关爱不能用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有的孩子因为长辈给的压岁钱多就显得亲厚,长辈给的压岁钱少就冷淡。有的孩子甚至因为父母“代管”压岁钱而产生逆反、怨恨的心理。如媒体报道的11岁的孩子为避免数千元压岁钱被“没收”,竟然找来警察控告妈妈抢钱。压岁钱本不应成为孩子与长辈之间亲疏关系的标准,亲情岂能用金钱来度量?无论压岁钱多与少,都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良好祝福。

压岁钱也不应该成为孩子相互攀比的标准和炫耀的资本。把钱作为炫耀的资本,这本是成人世界的一种病态现象,然而这种现象也逐渐蔓延到孩子的世界中。在巨额压岁钱的诱惑下,很多孩子形成了一种成人式的金钱观,把压岁钱作为一种用以炫富摆阔的资本。所以,跟着父母到邢台姥姥家拜年的10岁孩子小军,在面对4000多元的压岁钱就有些忘乎所以,四处向同龄孩子炫耀。这种成人化的金钱观会造成孩子消费心理的畸形发展,很容易使他们养成互相攀比、爱慕虚荣、炫富与仇富等不良习气。小军“炫富”的不良言行点燃了同龄孩子的“仇富”的怒火。虽然只是招来一顿拳脚,但若放任不理,“炫富”的不良言行导致“仇富”报复,也同样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此,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压岁钱,必须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避免攀比和炫富心理产生。

用“压岁钱”启蒙孩子的

消费观和理财经

最近一项针对城市孩子“如何支配压岁钱”的调查发现,90%的孩子表示会购买,80%的孩子表示会用压岁钱请客、买零食,仅有10%的孩子表示会把压岁钱留着交学费或者购买书籍和文具。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要让压岁钱释放正能量,必须要指导孩子合理支配压岁钱,真正做到用之有“度”。

首先,要树立“有度”的消费观。孩子每年都有压岁钱,并不意味着每年都应该把这些压岁钱花光。很多时候孩子的压岁钱花光了,但买回来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正需要的。因为孩子的消费观念还未成熟,用压岁钱买东西仅仅是因为跟风攀比,是“想要”,而不是“需要”。孩子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之中,对于五花八门的消费信息很容易相信,时尚和流行往往成为孩子支配压岁钱的指南针,导致孩子因为“攀比”而盲目消费。有的孩子花上几百甚至上千压岁钱买一个MP4,仅仅是因为“同学们都有,我也要有”。因此,帮助孩子分清“想要”和“需要”的本质区别,用压岁钱购买真正“需要”的东西尤为重要。

其次,要树立“有益”的消费观。消费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人们生活得更好,压岁钱的消费,也是为了孩子自身更好地成长和发展。但有些孩子用压岁钱请人代做寒假作业或过度上网。请人代做作业是一种典型的投机取巧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优良品德的培养和良好人格的形成。用压岁钱来过度上网,更是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不利。当压岁钱的消费不能促进孩子的良好发展时,压岁钱只能成为一种遭人诟病的负能量。因此,要引导孩子将压岁钱用在“正途”,帮助他们树立“有益”的消费观。

再次,要培养理财技能。很早以前,长辈给压岁钱,一般都是十块钱、二十块钱,最多也就一百块,现在不一样了,这压岁钱的数目也打着滚地往上翻,经常是一个人好几百块,甚至上千块。随着压岁钱数额的增加,除了指导孩子用以购买必需品之外,该如何处理多余的钱呢?放任孩子自收自支,有可能会导致盲目消费;家长代为“保管”,又对孩子的自主能力有所压抑,孩子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不妨指导孩子进行“投资理财”,既帮助他们了解储蓄知识,又培养他们的理财技能。

许多孩子在最初可能没有储蓄的概念,不知道储蓄有什么用。学校可以向学生介绍储蓄的基本常识,或者组织学生到银行参观。家长可以亲自带孩子到银行开户,以孩子的名字办一张储蓄卡,鼓励孩子将压岁钱存进银行,需要时再取出来用。通过“亲身体验”,孩子能更好地了解储蓄的相关知识。西方儿童在12岁以后,就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所以当孩子到一定年龄时,可以适当引导他们到理财市场上瞧一瞧,比如教他们购买国债等。但孩子的参与要“适度”,要避免他们“钻到钱眼里”,不能因理财影响孩子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不仅限于保险、基金和股票等相关的投资技能,更重要的是教孩子学会将压岁钱用在“刀刃”上。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孩子首先要了解日常生活中的花销有哪些。对于年龄小的孩子,要了解自身的花销,比如学费、文具、服装、书籍、日用品等;对于初中及以上的孩子,还应了解家庭的日常花销,如水电费、电话费等。在了解基本花销的基础上,指导孩子根据不同用品的重要性等级,制订压岁钱的消费计划。比如,压岁钱首要支出对象应该是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而不是玩具等一些非必需品。此外,在孩子用压岁钱购买必需品时,还可以教孩子一些基本的消费技巧,比如利用优惠券,货比三家,力争“花小钱办大事”等。让孩子当好压岁钱的小管家,既可以让孩子更好地支配压岁钱,又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财技能和节约意识,按需支出,将钱花在“刀刃”上。

借压岁钱培养孩子对长辈的感恩之情

对于孩子来说,压岁钱虽然“取之有道”,是长辈所赠,但也是长辈们的辛勤劳动所得。所以,孩子应对长辈抱有感恩之心。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家庭的中心,要什么给什么,导致孩子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拿到压岁钱时过度关注钱的多少,而忽略对赠予长辈的感恩之心。以压岁钱为契机,让孩子更好地感受到长辈的关心,学会感谢长辈的关爱,这种行为上的暗示,可以让孩子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压岁钱补贴家庭的日常开支,给长辈或者孤寡老人赠送小礼物,或者鼓励孩子用压岁钱捐助贫困学生。这种分享压岁钱的方式,不仅能让孩子的压岁钱用之有益,帮助他人,更能让孩子对他人的善行表示尊重和感激,并能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奉献社会。

家庭、学校、社会合力形成

“正能量圈”

让压岁钱释放正能量,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巨大的“正能量圈”。

其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如果父母本身就爱铺张浪费,那么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也会养成这种坏习惯。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勤俭节约、不浪费、不乱花钱。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长要警惕“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片面做法,不能出于疼爱“独苗苗”的原因,自己省吃俭用而迁就孩子随意花钱,导致孩子盲目花光压岁钱。

其二,学校要发挥主阵地作用。孩子消费行为是由被动逐步走向主动的。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学校就有责任进行勤俭、朴素、节俭、奉献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育孩子正确认识、支配压岁钱。既要教学生如何用钱,购买物有所值的商品,又要教学生注意把钱保管好,防止丢失、被窃。随着年级升高,要让学生养成“三思而后花”的习惯,避免盲目消费。

其三,社会舆论要积极引导。“压岁钱该不该瘦身”“压岁钱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正确使用压岁钱”,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社会大讨论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引导孩子理性看待和使用压岁钱。

长辈消费论文篇(2)

关键词 大学生 消费行为 从众消费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1.082

Sociological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Zhenni, ZHOU Lili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4)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as a special consumer group, there is a contradiction between leading and lagging consumer behavior consumer strength, prone to adverse consumer behavior in consumption, and caused great harm. In this regard,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blem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of consumer behavior,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rational consump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students' rational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nsumption behavior; conformity consumption

1问题的提出

《有闲阶级论》的作者凡伯伦首先发现有闲阶级和炫耀性消费现象,进而提出“炫耀性消费理论”。凡伯伦定义有闲阶级是指杜绝一切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作的上层阶级。他认为,财富是社会荣誉、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基础。炫耀财富有两种表现形式,即炫耀性休闲和炫耀性消费。而炫耀性消费是指超出人们基本生存的消费,核心在于炫耀行为,本质上是浪费、竞争和歧视。

消费观念是指人们对消费水平、消费方式等问题的总的态度和看法。此观念一方面是社会经济现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并支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从而影响人和社会的自身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与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作为特殊消费群体,见证了社会发展与转型。正如弗里德曼所说,消费是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大学生消费观念不仅推动大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形成,还影响社会多个领域的健康与进步。

2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特点

2.1 超前的消费观念

人的消费行为被区分为有需求的消费和有欲望的消费。这两种消费有根本性的原则区别。但随着社会不断市场化,伴随着西方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义与目的发生了变化。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层次逐步上升到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消费不仅是满足生理基本需求,还更强调表现个性自我,紧跟时代潮流。潮流正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行为的决策之一。炫耀性消费商品,从商品的档次来提升自我的社会地位或价值。例如苹果手机,每年的会都引起一群追逐消费的人群。水货也因为市场供不应求而提升手机价格。而大学生中会以提前拥有一部苹果新的手机,而显示出与他人不同伦比的社会地位,显示出紧跟时代潮流和高级品位的消费,即把消费数额作为衡量身份的重要指标。部分大学生把高水平的物质消费目标当做人生的终极目标,以至于千方百计不择手段地满足自己的消费意愿。例如为了买高档产品不惜卖肾等行为,为了新品手机每月借贷,使自己成为物的奴隶。

2.2 短暂的消费过程

消费主义倡导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大量消费引起的人类欲望超过地球生态系统能承受的限度。特别是“一次性”消费方式,“看中就买,过时就丢”,使得大学生消费观念中的节俭美德等同于寒酸小气。短暂的消费过程不仅是对个人自身的浪费行为,而且是对地球生态圈的破坏和社会不可持续发展。

2.3 迷失的消费伦理

在大学校园中,物质消费逐渐成为大学生们攀比的内容。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消费者正视自身的消费意识和能力,不盲目从众。大学生们崇尚物质消费忽视精神层面需求,使个人内在精神价值缺失,缺乏信仰和动力。当代大学生认为消费是个人行为与他人及社会都无关,实际上一定的消费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家庭、社会乃至道德层次方面都有些许影响。正确科学的消费伦理需要重新树立。

3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问题

3.1 享乐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拥有手机、电脑、MP3等电子产品,有的宿舍还一起合买洗衣机、冰箱、饮水机等,这样的消费对于一般的家庭有一定负担,对于贫困家庭则负担更重。部分大学生则追求品牌享受,以享乐主义为先导,没有理性考虑自身消费能力和消费心理,盲目享乐让个人承受更多经济负担。随着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社会市场化,大学生群体也日益形成月光族和有钱就花的现象,如近几年流行的美容消费,微整形,说走就走的旅行,电影热,人情聚会等等,大学生享乐消费现象日益严重。

3.2 从众消费

从众消费是指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缺乏计划性,盲目跟从群体大众进行消费,有时会购买自己实际并不需要的。大众传媒通过电视广播对大学生的消费产生影响等,例如很多大学生不考虑经济条件和实际需求,受到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而进行盲目消费,没有考虑到商品是否具有合适性和合理性。大学生的同辈群体也有一定的影响。大学生从高中来到大学,尝试独立自主,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中最渴望被同辈群体接纳的时期。参照群体的价值观来进行自己消费,不考虑自己的精神内在需求如何,为了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感,而产生了“别人有的东西,我也要有”的一种心态。而商品成为了群体成员认同的一种符号,因为同辈群体中默认彼此具有相同或类似的装扮或价值观,商品则成为同辈群体认同的“敲门砖”。

3.3 攀比消费

大学生群体中攀比消费也较为明显。部分大学生以周围同学用上高档次商品作为参照,认为自己消费少就会被人看不起,心理上会有一种敏感攀比的心态。最近也逐渐出现了今天钱明天花的提前消费现象,正是由于没有对金钱做合理规划,盲目攀比消费,生活费存在超支现象。如今互联网发达的时代,淘宝天猫也逐渐开通借贷宝,蚂蚁花呗,白条等消费服务,大学生提前消费为了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盲目攀比则造成校园消费不正之风。

3.4 炫耀消费

家庭条件较好的大学生存在炫耀消费的现象。网络上流行的“高富帅、白富美”等词汇也是炫耀消费表现之一。生活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穿名牌,正如凡伯伦所说,炫耀性消费成为传递财富多少的最有效手段。部分大学生试图用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档次来树立在同辈群体中形象和地位,认为名牌效应是身份的象征,从而忽略个人精神层面的追求。当代大学生需要多从思想修养和内在品质上多下功夫,以德服人,从精神修养上来获得认同。

4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产生的原因

4.1 大众传媒的影响

人是社会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众传媒是社会组织为在广大社会成员之间传递信息、互通情报所采用的各种通信手段,例如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书籍等,为社会成员理解和接受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社会环境条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内容及形式的多样化给大学生带来导向及暗示作用。大学生群体在法律意义上是成年人,但从心理及思想层面来看,大多还不够成熟,思考问题有欠缺,自我价值判断有偏差,易受到大众传媒思想的影响。现代大众媒体多是传播物质文明,较少传播精神文明,大学生群体审美情趣低俗化。因此,享乐消费、炫耀消费、超前消费多受到大众传媒的影响。

4.2 学校环境的影响

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学校承担着大学生社会化的环境条件,也是大学生继续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学校一方面承担传授各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责任,另一方面也努力培养和树立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首先,校园里没有开设相关消费行为及心理方面的课程,或者是没有一门公共课来倡导消费理念并树立科学价值伦理。其次,大学校园里本来就充斥着娱乐文化,例如校园里开设的休闲吧,社团活动赞助,广告消费,促使着大学生进行消费活动。因长期的娱乐活动而丢弃学习任务,势必影响学习进度及基础,学习信心遭到打击,沉浸在混文凭的吃喝玩乐的享乐消费中。

4.3 家庭环境的影响

不同的家庭消费观念不一样。家庭作为初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社会化乃至一生的社会化都具有重要意义。家长对孩子的消费观念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节俭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形成节俭消费的习惯。若家长花钱随心所欲,孩子也容易形成享乐消费的习惯。其次,家长出于补偿心理,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为了弥补家长早年奋斗的艰辛,让孩子轻松舒服。现在大多数家庭是独生子女,家长的关爱关心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家长有时会溺爱孩子,没有给孩子树立正确科学的消费观。最后,由于大学生多在外地读大学,家长为保证孩子吃好穿暖,在消费上也不会吝啬。

4.4 同辈群体的影响

随着社会转型期的到来,每一代人都有自身群体烙印。当代大学生作为90后,展示出强烈模仿意识、个性自我、展现自我及希望他人尊重的特征。在追求高端消费个性消费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形成不良的消费观念。其次很多大学生忽视对自身素质的提高,很容易误入消费浪潮中,盲目从众,没有进行合理化消费。同辈群体内部成员的价值观相互影响,大学生难以对个人消费进行科学判断。

5结论与建议

从传统社会商品使用价值消费到现代社会的符号消费,是一场深层次的文化转变,给当代大学生带来重大影响。大学生需要在价值取向上,完成一次根本性转变,不以追求物质财富的方式来实现人生价值,要通过对精神世界的提高和内在修养的提升作为价值取向。只有精神文化修养得到提升,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人类超越于其他动物的品性,从精神上走向成熟,有利于人全面发展。

发展个性消费、宣传适度消费、倡导消费文明等不仅反映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消费观念的更新,也反映了当今全球消费模式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作为新一代,有着自己的消费观念,不同于其他年代的群体。倡导适度消费,适当发展个性自我,引导大学生树立对社会负责的消费观,是对社会和人类发展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建华,赵志平.消费主义影响下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5):106-111.

[2] 田波.大学生奢侈性消费刍议[J].中国商贸,2011(27):241-242.

长辈消费论文篇(3)

摘要:现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业社会,广泛传播于后工业时代。21世纪以来,自然环保潮流、复古怀旧潮流、大众娱乐潮流、文化交融潮流等日益成为世界流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是流行文化的主要生产者和消费者,其主动性、盲目性、非批判性对流行文化的解构使其在引领前沿流行趋势的同时也促发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热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觉的弱化和超越了传统文化价值规范,致使青年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出现危机。因此,当代流行文化发展须整合青年力量,以青年之力对流行文化进行建构,以健康、积极、向上的流行文化引领青年精神、重塑青年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5)05-0090-07

Reshaping the Value of Youth in Popular Culture

SUN Lifang1,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Department, Anhu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2.Maxism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8, China)

Key words: popular culture; values of youth; youth groups; generation gap; popular language; culture feedback

Abstract: Modern popular culture originated in the industrial society and spread widely in the postindustrial age. Since the 21st century, the trends of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nostalgic tide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popular entertainment, and cultural blend have become the mainstream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r culture in the world. Youth is a main producer and consumer of the popular culture. Because of its initiative, blindness, noncritical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pular culture of deconstruction, youth took the lead in the cuttingedge fashion while contributed to the mediocre and vulgar, and their frantic worship and chase weakened and transcended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values, leading to the crisis in their identity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refore, we must integrate the power of youth and develop popular culture in a healthy and positive way to guide the youth and reshape their values.

“流行文化是一种阶层性文化、商业消费性文化、娱乐消遣性文化、媒介符号性文化和价值解构性文化,流行文化的这些时代特征内在地表现着其所要传播的价值观念”〔1〕。青年是流行文化生成、创造和消费的主要群体,他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流行文化体系的建构中,但其非理性、非批判性的盲目追随和狂热崇拜阻碍了流行文化质的提升。在流行文化发展中青年比父辈对流行文化更具敏锐性和领悟力,代际之间流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在当代社会较为显著。青年文化反哺行为为缓解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消解代际隔阂及增强代际间的文化认同提供了可能。但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中不良文化有价值趋同倾向,流行文化的批判为厘清其发展趋向提供了可能。因此,在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嬗变轨迹是多取向的,当代流行文化发展须整合青年力量,进行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与流行文化的再造。

一、青年与流行文化现代流行文化起源于工业社会,广泛传播于20世纪中后期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的大规模普及时期,以发达国家现代化大都市为中心,借助媒体向外辐射、扩散呈现全球化趋势,具有休闲、轻松、娱乐、通俗、时尚和非永久性等商业文化特点,广泛涉及到大众的日常生活。21世纪以来,全球性回归自然的环保潮流、复古怀旧潮流、大众娱乐潮流、文化交融潮流日益成为世界流行文化发展的主流趋势。汉密尔顿认为:“流行文化是‘通俗的(为大众而设计的)、短暂的、易忘的、低廉的、大量生产的、为年轻人的、诙谐的、性感的、欺骗性的、有魅力的、大企业式的’。”〔2〕国外关于流行文化较有影响的理论派别有女性主义、后现代主义、英国的文化主义、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这些理论派别把流行文化看作是与精英文化对立的商业、消费文化。国内关于流行文化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成果较少。基本以“流行文化是时装、时髦、消费文化、休闲文化、奢侈文化、物质文化、流行生活方式、流行品位、都市文化、次文化、大众文化以及群众文化等概念所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成分复杂的总概念”〔3〕来为其定位。全球化的发展促使流行文化跨越了地域和国界的限度,网络技术不断的更新使流行文化突破了传统文化传递方式单一、传播速度滞后的局限,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使人类需求层次上升到文化需求、精神需求领域,这为流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阈。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6卷第5期孙丽芳流行文化境遇中青年价值观的重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经济发展使得公民闲暇时间增多,公民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的增长,用于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投入仅次于食品的投入,而且用于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的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和用于食品的消费性支出的比例之间的差距日益缩小,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参与文化活动意识的提升,这些都促进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流行文化的生成。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呈现出新的趋势,大众生活观念、生活方式、态度和精神需求的变化,尤其是青年对流行、时尚文化产品的崇拜和追逐心态,促使当代流行文化发展呈现出新特点、新现象、新问题。流行文化已成为我国社会文化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表征着大众的精神世界也随着社会的变迁从保守向开放、从传统人向现代人的转型。

当代社会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比较频繁,中西文化交融是当代流行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尤其我国在世界各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更是引发了中国文化热潮,信息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更进一步的融合促进了我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借助于市场化、技术化、全球化的推动,流行文化建构了一种体现着人类共同审美追求、共同文化趣味、大众可共享的文化体系,它的生产、消费以及社会参与互动受到广大青年的热烈追捧,“流行文化的参与群体是社会大众,城市中间阶层、年龄在18~25岁的年轻人、大学生、中学生、都市白领和时尚女性是接受、传播、效仿、消费流行文化产品的主体”〔4〕。青年往往处于不同时期流行文化的潮流巅峰,是流行文化的代言者,在流行文化中寻找乐趣、宣泄情感、感受文化冲浪带来的和刺激,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东方、主流与非主流中寻找自我平衡,期望在独具个性的文化潮流中得到群体及社会的认同。“这些风格并不是从一代人向一代人过渡着的,他们是与生活与文化一道在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并成为时代的表现”〔5〕。流行文化发展有很强的阶段性特质,随着宏观环境变化即新问题、新现象的出现,不同时期流行文化具有独特的象征符号。

当代青年在参与流行文化互动、创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更加凸显,流行文化的商品性、市场性、世俗性和互动性等特性符合当代青年追求开放、自由、个性的主体性特征,他们在参与流行文化生成、创造和消费过程中使流行文化更具有本土化、原创性及个性化特征。青年在流行文化的认同、接受、创造过程中投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期望创造体现自我特色和时代特质的文化。青年参与流行文化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了流行文化的影响力和发展速度,但在创造过程中又存在着盲目的崇拜和跟风现象,致使流行文化与传统文化、主流文化渐行渐远。因此,在流行文化发展中必须对青年的行为进行规约,对流行文化发展趋势必须给予适当的引导。

二、社会转型期流行文化发展态势当代社会,流行文化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具有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的超越性、流行语使用的高频率与流行语失范性并存的发展态势,在青年生活世界中这种态势体现的尤为强烈。因此,寻求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超越性之间的和谐发展,规范社会话语体系是流行文化发展所要抵达的。

第一,传统文化的自在性与流行文化的超越性并存。在人类历史的文化发展潮流中,任何文化模式都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都有一个起源、成长、变化和衰亡的过程。“文化作为历史地凝结成的生产方式,体现出了人对自然和本能的超越,意味着创造。但是,他又是历史地积淀下来的被群体所共同遵循或认可的行为模式,它对于个体的行为具有约束性,时时处处规范着个体,所以文化有自在性特征。……这样个体创造超越性的活动与文化模式的自在性发生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新的文化要素、文化特质、文化精神通过人的活动而生成,并反抗传统的模式”〔6〕。文化的自在性与超越性的矛盾,是流行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这种矛盾通过个体文化超越性与社会主流文化的冲突体现出来,从而导致流行文化在生成、消费运行过程中呈现某些与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文化相悖的状况。流行文化自身所具有的娱乐性、休闲性、大众性、通俗性、消费性、商业性、产业性、时效性等超越性特性,决定了它与民族的、传统的、经典的、高雅的、专业的、严肃的、乡土的、公益的主流文化的自在性特性相区别。我国在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须首先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即文化的自在性和超越性之间的关系。当代流行文化发展模式是后喻文化的传递路径,即青年按照自己的首创精神自由行动,引领文化潮流,在未知领域为长者引路。当代流行文化发展中的黑色文化、灰色文化和网络暴力文化充斥着青年的眼界,青年对流行文化符号具有高度的复制性和模仿性,由于青年对流行文化缺乏鉴别能力和批判意识,盲目地接受与追逐崇拜导致使他们不能理性把握流行文化的发展方向,易在流行文化中迷失自我。当代青年在制造前沿流行趋势的同时也制造了平庸和低俗,在狂热崇拜和追逐中不自觉的弱化和超越了传统文化价值规范,导致其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危机。

第二,流行语使用的高频率与流行语失范并存。时代变革孕育了流行文化,反映在语言上是一种力求变化的创新心理,流行语具有比较复杂的心理基础和社会背景,大多产生于社会变革时代。流行语受地域文化影响,不同地域流行语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域的文化。同样流行语也折射出不同阶层的文化,如反映青年文化、平民文化、底层文化的流行语在市场经济和商业大潮涌动下,则更具有商业文化的特性。中国主流媒体流行语评选活动是从2002年开始创办,由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3家单位最先组成,该组织每年1月份上年度主流报纸流行语,7月份年度春夏主流报纸流行语。“流行语词语提取过程紧密细致,引入了更有效的衡量词语流通度的权重数值,频度、使用度、流通度的计算结果使提取的流行语更加靠近公众语感”〔7〕。主流媒体流行语评选活动的提取来自平面媒体、有声媒体和网络媒体,他们采用统一的技术路线自动提取各媒体上的候选流行语。网络流行语是一定时期内在网络或现实生活中最广泛流行的语言符号,如2009年网络流行语“不差钱、躲猫猫、低碳、被就业、纠结、秒杀、蜗居、蚁族”;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蒜你狠、神马都是浮云、我爸是李刚、羡慕嫉妒恨、织围脖”;2011年网络流行语“伤不起、你懂的、妥妥的、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2012年“‘HOLD住’吗?有木有、‘元方,你怎么看?’”;2013年“土豪、女汉子”;2014年“也是醉了、‘有钱就是任性’、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等。此外,网络还不断热传着各种“体”,如“淘宝体”、“凡客体”、“咆哮体”、“TVB体”等。

青年在使用网络流行语呈现高频率的同时,也存在着失范性,比如菇凉(姑娘)、镁铝(美女)、人艰不拆、累觉不爱等,网络流行语的失范体现在语言语音、字词使用、语言语法、标点符号等方面的失范,这些失范性在青年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常态化。可见,流行语涉及到当代社会的重大事件、现象与时弊,以及青年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流行语作为一种流变着的符号象征,能敏锐再现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凸显的社会问题和青年社会心理变迁的印记,是青年从对社会主体身份的符号化到对自我生存状态的一种表达。因此,流行语发展趋向的研究是流行文化重要视域,亦是研究我国社会文化发展轨迹的重要参照系之一。流行语从特定角度表达着大众尤其是青年的价值观念和心理诉求,针对青年流行语使用高频率存在的失范性,需加强青年网络流行语使用的规范意识。

三、代际隔阂的凸显与青年文化反哺的回归改革开放不仅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面貌,也造就了一代既不同于他们父辈、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代的青年认知观。他们在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成长,在接受社会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挑战这种文化及价值观,创造着能够体现他们自身特点的新文化价值观。“属于同一个地方、同一种职业或同一代的人,并不因此形成一种文化;只有在他们开始使用共同的语言习惯、民间传说、行动方式、价值框架和一种集体的自我形象的时候,才会形成一种文化”〔8〕。当代青年是流行文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在不断涌现的流行文化潮流中追逐流行、时尚的生存状态,他们的消费观念由传统的节俭、适度消费向时尚消费转变,其生活状态由父辈的亲力亲为式向“外包”式转变,他们的契约观由父辈的“重人情观”向“合同观”转变等。可见,当代青年的生活状态、消费观念体现着他们对流行文化、时尚生活的需求和迷恋。

当代青年对流行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要高于父辈群体,他们对新媒体的高度认同使得他们更易接受流行文化,这在文化传递中,容易导致他们倾向于以新媒体信息获取方式来否定旧媒体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当代青年无法实现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完全融合,这种新旧媒体的冲突易造成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对峙,致使社会文化在传承中出现心理上的断层。于是以代际冲突和隔阂形式凸显的文化裂隙,不仅表现在生活态度、行为方式上,更表现在政治信仰和道德理想上。代际之间的隔阂,简单地说就是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因思想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心理距离。代际隔阂致使代际身份的分化,呈现出以数字“80”、“90”、“00”等为标志的代际归属的划分,代际冲突和代际隔阂更加凸显。在对流行文化的认同与接受中,当代青年与父辈之间的代际距离越来越远,表征着代际文化传递中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断裂”。如何跨越代际鸿沟,实现两代人之间文化的传承,使青年在享受流行文化带来的时尚美感之时,挖掘体现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和魅力的文化资源,增强父辈们对当代流行文化的认同感。

当代青年要进行文化反哺,“文化反哺”一词源于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与承诺》一书中提出的后喻文化理论,从人类文化传递的方式来看,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形态: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和长辈的学习都发生在同辈人之间;而后喻文化,则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这种划分是人类所生活的历史阶段的真实写照。米德指出:“今天的年轻一代也无法分享父母们对那些令人怀旧的事物所产生的种种体验。但是,这并不就是造成年轻一代和他们的长辈们隔阂的全部原因。他们同时还目睹了长辈在新世界中吃力地摸索,处世笨拙,往往无法胜任新的环境赋予他们的历史重任。……年轻一代尽管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做,但他们感到一定有更好的办法。”〔9〕。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改善、科技的发展为青年文化反哺提供了条件,使他们比父辈更具有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接受力,提升了他们文化反哺的能力。当代社会更加尊重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物质条件的丰裕和社会宽容度的提升使青年更易把握文化反哺的机会,在此大背景下,青年文化反哺的能力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提升。要缓和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减少两代人之间在认识、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的隔阂,需做到以下两方面:其一,加强引导青年尊重父辈的历史、文化和情感。要着力引导青年在理解和认识父辈的历史、文化和情感的基础上和父辈进行交流沟通,表达自己对父辈经历及传统文化的见解,并以其青年自身的视角解读父辈的历史和文化,拓宽其对民族历史及文化的认同渠道;其二,父辈也要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青年的文化反哺。父辈要以宽容的心态接受青年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元素和内容,并给予青年父辈的鼓励和支持,给青年信心和力量,为青年积极、主动的进行文化反哺提供可能。父辈要帮助青年在传统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融合中自觉的进行文化的创造和价值观的构建,进而跨越代际鸿沟,消解代际冲突缩短代际距离,增强代际间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

四、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趋同与流行文化的批判在当代社会发展中,既存在着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互性中的“过渡性人格”,又存在着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共时性的“边缘性人格”,加之在流行文化中蕴含的消费观、生活观、利益观等直接与市场经济挂钩,使得当代青年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在青年群体中时尚、流行成为当代青年追随的新理念。而“青年群体又逐渐以流行文化来为自身定位,形成自己独特而鲜明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场从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到文化范式的全面反叛。青年群体在传统的意识形态话语系统之外,开辟了一个完全独立的话语系统和文化空间,使青年文化从政治和道德理念的负载之下解放出来。张扬个性成为青年文化的主旋律,青年群体体现出极强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导向越来越明显”〔10〕。流行文化中青年最热衷网络流行文化,网络上“恶搞”作品冗杂,可谓“新作不断”、“超越不断”,从视频到文本,从流行歌曲、热播节目到经典作品,从标志性图像到主旋律影片、歌曲、英雄人物,都难逃被“恶搞”的命运。青年在文化“恶搞”中享受着刺激和宣泄的,在社会理想与现实、应然与实然的差距中,目标价值与利益关系的转化中,当代社会主流价值与非主流价值的断裂中,部分青年逐渐迷失自我。“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群体成员共同拥有和信奉的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个体,都是文化的产物,都有自己接受和遵循的社会群体的价值观。任何社会群体的形成,都是由于社会个体的文化认同,由于一种大家共同认可的价值观、一个共同追求的理想目标而走到一起的。价值观是群体认同的基石,是群体力量或弱点的根源”〔11〕。流行文化既是青年个体所追逐的,亦是青年群体创造和消费的主要文化,其文化理念及价值取向体现了青年生活态度和方式。部分青年的观念就像“中国式的过马路”一样,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在这一过程中青年群体分不清群己权界,集体无意识形成,群体中不良情绪的积聚和宣泄弱化了群体价值观的正能量。

流行文化映射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规律,在反映社会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成为低俗文化的代言,这导致青年价值观趋同及青年群体文化整合力弱化。青年群体对这一层面流行文化的高度复制和模仿,已远远超越了其自身的道德认知力和文化甄别力。青年群体在流行文化的生成和消费过程中,具有批判意识和批判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获得一种对媒体的批判性的读解能力是个人和公民在学习如何应对这一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资源”〔12〕。因此,针对部分流行文化在青年群体中传递而致使不良价值认知趋同的现象,应该对流行文化内容、话语、流行方式等进行批判性的解读,吸取流行文化中合理的文化因子。对与传统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社会主流价值对峙的消极流行符号要进行积极的文化批判及澄清,对其进行重新建构。

批判流行文化不是简单的抛弃或全盘的否定,更不是单纯的破坏或毁灭,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是一种扬弃,是否定与肯定、消解与重新整合的统一。其一,要创造符合我国国情及青年群体特征的流行文化。在具体流行文化的认同、接受和创造中要引导青年将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相统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创造真正反映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流行文化,创造真实反映我国青年群体及社会中其他群体价值诉求和精神生活需求的流行文化。对违背社会主流价值及青年思想发展规律的消极文化现象要坚定的予以否定,对有助于青年发展、有助于我国文化大繁荣积极的、健康的流行文化元素要给予肯定并予以发扬光大。其二,要培养青年的自觉性意识,建构自觉性的流行文化。自在性往往表现为无意识,自觉性则表现为有意识性、理性化和创造性,与自在性的文化相比,自觉性的文化是现代社会文化创造的主要形式。通过自觉性意识的培养,提升青年群体对流行文化的鉴别力,以及对流行文化中消极符号进行归因分析和理性批判的能力。提升青年对流行文化的创造力,不能仅仅停留在复制和模仿简单的文化移植,要激发青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体现具有青年精神、青年力量的文化。

五、青年价值观的重塑与流行文化的再造我国当代市场经济发展虽然有着其优越性,但市场经济趋利性所诱发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消极狭隘价值观对我国的流行文化有诱导性倾向。当前我国青年价值观发展在经历现代化进程中的阵痛:现实生活的变化使青年经济价值观念发生了改变,青年物欲追求比较强烈;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和能力略有提高,维权意识明显增强,但认识与行动、应然与实然仍存在差距;青年文化交流频繁,不同文化间的包容性在提高,他们文化价值观呈现多元、多层次性,主流与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但其理想、目标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环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不足,认知与行为存在落差。这些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的价值观取向蕴含在青年流行文化生成过程中。“文化包含和内蕴着道德,文化的发展影响着道德,道德的进步也影响着文化;社会的文化程度体现出社会的道德水平,社会的道德水映了社会的文化程度”〔13〕。青年价值观反映着我国社会发展程度,对流行文化具有引领、导向作用,而流行文化对青年价值观具有塑造功能。2013年5月4日,同志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难以自立自强,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广大青年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勇于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敢于上下求索、开拓进取,树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14〕因此,流行文化的发展除了具有主流、时尚、前沿等特性外,更应该是体现我国当代青年积极、健康、阳光青春的生活状态。

我国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对流行文化商品和产业等资源充分开发。流行文化作为一种生产对象,在生产环节将优秀的流行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再通过交换、消费转为人们大众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流行文化生产是一个阶段性的积累过程,其中有符合社会主导价值的文化,也有与其相悖的文化,其生成过程揭示了社会发展某一阶段的新问题、新现象和新特点。只有将代表社会发展主流趋势的文化作为流行文化的生产资源,才能为整个社会文化体系夯实基础。“社会主义选择市场经济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价值追求,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当代建构不应只停留在吻合经济人的行为特性和市场经济特性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建构层次上,而应超越经济人狭隘的功利眼界和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局限,达到由经济人到社会人、片面的人到全面的人的提升,为人们建立价值层面的精神家园。”〔15〕因此,首先当代流行文化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引导青年以主动的文化认同进行流行文化的建构,培养青年自信、自尊、自强的文化价值信念;其次,社会各界要积极关注流行文化发展中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现状,给予青年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再次,整合社会、学校、家庭等力量引导青年在流行文化的创造和消费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当代流行文化由浮躁回归平静、由现象回归本质、由感性回归理性、由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回归体验式的文化生成。最后,在流行文化再造过程中重视青年力量和青年精神的养成,以青年为主体,创造体现青年价值和青年精神的优秀流行文化产品。参考文献:

〔1〕杨昕.论流行文化的时代特征及其伦理意蕴〔J〕.天府新论,2008,(2):128-131.

〔2〕邹跃进.通俗文化与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34.

〔3〕高宣扬.流行文化社会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86.

〔4〕仓理新.流行语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23.

(下转114页)〔5〕符・塔达基雏奇.西方美学概念史〔M〕.褚朔维,译.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239.

〔6〕李江涛.当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8-29.

〔7〕仓理新.流行语折射的流行文化〔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11:52.

〔8〕特瑞・伊格尔顿.文化的观念〔M〕.方杰,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83-84.

〔9〕玛格丽特・米德.文化与承诺〔M〕.周晓虹,周怡,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131.

〔10〕袁潇,风笑天.改革开放30年我国青年流行文化与价值观变迁〔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1):4.

〔11〕袁贵仁.关于价值与文化〔J〕.河北学刊,2005,(1):5.

〔12〕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介于现代与后现代之间的文化研究、认同性与政治〔M〕.丁宁,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1.

〔13〕刘世忠.当代青年道德价值观〔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35.

长辈消费论文篇(4)

Abstract: With rapid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are not only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a's urban industrial workers, but also are the main force of th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Solving the issues of citizeniz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realization of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the process of adaptation to urban life, only adapting to city culture, can new generation migrant laborers eventually complete their change in role and really integrate into the city.

关键词: 农民工;新生代;跨文化适应

Key words: migrant laborers;new generation;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0-0321-03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在城市中务工、经商,形成独特的农民工群体。“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是“80后”、“90后”农民工,他们占农民工总数的60%,约有1亿人,基本上已成为我国农民工队伍的主体,他们对我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我国特殊的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存在,他们很难适应城市的文化。[1]文化适应是个体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内在基础,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走进农民工的心理世界,才能真正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

1 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在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今天,高度关注和认真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的问题,对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部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根据John W.Berry的“Berry的理论框架”和Ward及其同事的跨文化适应的“两个维度”理论,可以从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两个方面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跨文化适应。

1.1 心理适应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本地居民虽“共居”于同一城市空间,但他们之间的交往却是隔离的。对于这些农民工而言,他们大多数人希望融入城市,但发现自己没有或者不太可能被城市完全接纳,容易产生对自己身份认同上的迷茫,使他们成为漂泊心态的人,漂泊心态容易导致他们的自律性降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责任感,并容易导致自卑、怨恨等不良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生活满意度上的失衡 在城市中,农民工从事着最苦最累最脏的活,为城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付出相比他们得到的却微不足道,他们在居住、就业、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不平等待遇。就业不畅、报酬不公、社会保障不足、社会歧视、教育培训缺乏等现象的广泛存在,让他们感到无奈与迷茫。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容易导致农民工子女情感认知上的失衡。一旦遇到挫折,“新生代民工”本已不平衡的心理,就容易被激发被扭曲,从而酿出悲剧来。如果没有及时的对策,长此以往,无疑会酿成社会冲突。

长辈消费论文篇(5)

智德普洱茶产自澜沧江畔,是由纯天然、绿色、环保的普洱茶精工压制而成,是可品可藏的优质茶工艺品。茶饼做工精良,通体紧密细致,美观大方。

可以diy个性定制,茶饼上可以印上您公司的文化信息、图片、祝福语。具有收藏价值,而且是可以“喝的古董”,同时又兼具营销宣传效果。

每个企业都需要做宣传,有的投入了大量的广告费用可是没见到效果,为什么大家把脑白金记得那么熟,因为我们天天被电视广告给催眠了,所以就记住了。现在很多老板都在研究消费者在想什么,消费者在哪里,其实产品在消费者的心里,在消费者的脑海里。

当你送这种礼品给客户的时候,上面有你的公司logo,一般都会放在办公台上,当他天天面对着礼品的时候,就会看到关于你公司的信息,一年不喝你就做了一年的广告,5年不喝你就影响了他5年,当有生意上的机会的时候就会想到贵公司,这种礼品非常的有创意,当你客户的朋友来他公司,看到了你们公司送的礼品,很有可能经过你客户的介绍成为你们的客户。既可以帮助你的公司做宣传,还可以开发潜在的客户。还帮助公司解决了客户的问题,老板一定会对更加欣赏你、感谢你。

价格合适,既有档次,一次投入,让客户12年都忘不了,让您在送礼的同时还达到了最佳的广告效果,是您春节送礼的最佳商务礼品。

-----------

不知道你想要什么样了,中秋节要针对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方案,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可以给你一些简单的参考。

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也是大家送给长辈礼物的最好时刻。关键重要的是你的心意,可以不需要很贵重,但是礼无论大小,中秋节礼品一定要送到。老人家其实对我们不求什么的,最重要的是大家平安,你只要在乎他,老人就非常高兴了。在看望老人的时候,你可以带一些水果礼蓝、保健品、营养品,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和关心。

所以呢,总结下来,送给长辈的中秋礼物方案:

中秋送礼方案推荐送给长辈中秋礼物1. 中秋保健月饼:

有很多人说,咱们的老人就像是孩子,老人对于零食都是非常喜欢的。所以大家掌握了这个原则,其实送什么就非常好办了。送给老人的中秋月饼,口味可以重一些,然后再甜一些,有些老人牙齿可能不是很好,所以还最好要软一些最好。中秋月饼比较适合送给长辈,特别是保健月饼:这是前年才出现的功能作用月饼,有含碘月饼、人参月饼、钙质月饼、茶月饼、药膳月饼、等。而且,广式月饼普遍较软较甜,很适合老人。 信息条

形码:2984975812371103

上海霞影实业有限公司座落于上海青浦区(原徐汇区),地理位置优越。拥有便利的交通、物流、运输。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生产制造商。

长辈消费论文篇(6)

二、调查地点:网络调查

三、调查对象:社会公众

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万家团圆的日子过完了,许多人的钱包也瘪了。过年送礼是传统习俗,但如今越来越高档的礼品、一年多过一年的压岁钱,成为许多人过年回家的沉重负担。上周,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和新浪网,发起的一项题为你为人情消费所累吗的调查显示(5795人参加),多数人每年在人情消费上花费1000元~6000元之间(64.4%),但超过6000元的也占到近两成(19.1%)。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负担重。

受访者中,80后占3x.6%,70后占43.x%,60后占15.9%。

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占比高达7.9%

最近,在某公司上班的陈小姐仔细算了一下账,发现过年开销近8000元。这对于刚毕业工作两年、月工资3000多元的她来说,着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过年回家,总得给长辈们买点礼品,给晚辈们发压岁钱,这两年水涨船高,钱少了根本拿不出手。透支了两个多月工资的陈小姐过年回来后,只能眼巴巴地盼着尽快发工资来填补亏空。

人情消费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情往来的费用支出,它具有加深情感和促进交往的功能。但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升格,成了不少人一项沉重的生活负担。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x011年的数据显示,我国户均人情支出在家庭总收入中的占比高达7.9%,农村家庭则高达11.4%。

本次调查显示,受访者每年的人情消费层次,主要集中在1000元~6000元,其中有两个消费区间占比最高:花费在1000元~x000元区间的受访者占16.8%,花费在x000元~3000元的受访者占15.7%。但也有19.1%的受访者每年人情消费超过了6000元。

来自四川的谢先生在国有企业上班,年工资5万元左右。一年下来,他在人情消费方面要花到5000元,而且集中在日子前后两个月。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越来越多。比如结婚的礼金就从50元涨到x00元,又涨到三四百元,几乎翻了好几倍。

调查中,53.x%的受访者感觉人情消费给他们造成了沉重负担,其中15.6%的人认为负担很重。认为人情消费负担不太重的占5.6%,认为没负担的只占3.1%。

人们对人情消费既爱又恨,可谓毁誉参半。正面评价有:是一种传统礼节习俗(43.4%)、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38.6%)。负面评价有:成为许多人的负担(34.8%)、是面子心理作祟(34.3%)、是一种畸形的消费(x5.3%)、是一种不良的社会风气(x4.8%),还有人认为是滋生的温床(x4.6%)。近半受访者(49.4%)对人情消费持中性看法,认为是一种礼尚往来。

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经济学教授王裕国,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情消费实际上是人们礼尚往来习俗根深蒂固的表现,是小农经济留下的产物。但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人情消费不再是传统的相互支持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带有人情投资的意味。

38.3%的人对人情消费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

调查显示,人们进行人情消费的对象主要是:朋友(71.0%)、亲戚(67.1%)、长辈(51.8%)、同事或同学(48.1%),还有领导(x8.1%)、老师(17.1%)及一切社会关系(x1.7%)。

人情消费种类繁多,包括:婚嫁送礼(69.0%)、逢年过节送礼(46.1)、添丁送礼(45.4%)、同学同事聚会(44.7%)、压岁钱(4x.9%)、生日寿辰(38.3%)、祝贺乔迁(31.3%)、看病求医(x6.6%)、职场打点(x3.9%)、升学拜师(17.8%)等。

在各种婚嫁、寿辰、升学等宴会中,人们习惯以宴客的桌数来衡量礼仪的隆重程度,这样只会越来越攀比。普通老百姓一面要应对这样的排场,一面要应对还礼的负担,而且还礼通常要高于别人送礼的礼金,最后只能死要面子活受罪。湖北红安的殷先生说。

湖北宜昌的陈永发在民意中国网上留言,现在一些人情消费已沦为敛财方式,消费标准越来越高,每年收入的一半都要用作人情消费。被请者为收回付出,不得已也开始大摆宴席,结果陷入恶性循环。

王裕国教授认为,婚丧嫁娶等正常人情消费无可厚非,办一些大事也需要有一定的形式,但为了追逐面子和排场不择手段、不计成本,就有些变味了。

他说,现在人们的人情消费支出确实在逐年上升,对于收入不高的人来说,是一种负担。人情消费在农村占到家庭收入的30%到50%,对于刚摆脱温饱进入小康的农村家庭来说往往很难承受,但是没办法,因为已经成为一种习惯,收了别人的礼得还,也希望自己的付出得到相应的回报。

对于人情消费,调查中,38.3%的受访者表示无奈,但不得不跟风随大流。x3.7%的受访者表示反感,认为这样的风气需尽快改善。也有x3.1%的人认为这很正常。

在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副院长陈文江看来,人情消费在中国是一种民俗文化,亲朋好友有婚丧嫁娶,人们送财物表达祝福、庆贺、哀悼等,逢年过节,晚辈给长辈送点礼表示祝贺,都是很正常的。只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人情消费越来越货币化,并在互相攀比中被逐年拉高。中国是礼俗社会,崇尚礼尚往来,比如你给我500元,我给你就不能少于500元,一来二去就越送越多。

但他认为,人们在人情消费方面其实会量入为出,但打着礼尚往来的旗号给党政官员、权力阶层送礼则是另外一个问题,它不同于亲朋好友之间的正常人情消费,而是一种权钱交易。

54.x%的人建议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

该如何改善人情消费过重这一现象?调查显示,受访者的建议有:大力宣传节约、简化精神,提倡礼轻情义重(61.7%),倡导朋友、亲戚之间互免礼节费用(54.x%),严肃党风政纪,狠刹腐败式人情往来(48.5%),遏制节假日礼品奢侈包装现象(4x.8%),培育一些打理礼节事务的社会组织,对群众人情消费进行合理约束和引导(3x.1%)等。

王裕国教授提出,在人情消费畸形走高的当下,要提倡移风易俗,维护关系不应该靠物质和金钱。首先,应该提倡邻里、亲朋之间,办事不要摆阔气、讲排场,提倡节俭。现在宴席费用都不低,结婚动辄三四十桌,就拉高了送礼的份子钱,何况送礼的人还期望以后收回,人情消费只会越来越高了。其次,领导要带头倡导节俭之风,媒体也要起到舆论宣传的作用,反对、抵制这样的风气,更杜绝以人情消费名义进行权钱交易。

长辈消费论文篇(7)

关键词:消费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心理

消费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过程和方式。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很多需要的满足都直接或者间接地需要通过消费来实现。因而,消费本身并无可厚非,然而消费主义则需要警惕。20世纪上半叶,消费主义思潮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产生并迅速蔓延。法国社会学家鲍德里亚将“消费主义”界定为,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不断追求着去满足那些被制造出来的、被刺激出来的欲望[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深入,消费主义思潮席卷而来、影响颇深,特别是对青少年群体的影响尤为严重。为了更好地研究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本研究对高职学生的消费主义倾向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结合文献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了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分析了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探索了消费主义思潮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特征分析

1.1在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在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等方面呈现出消费主义倾向,具体表现在消费观念和行为扭曲、消费心理不成熟等方面,不少高职学生自己也认为高职学生存在过度消费现象或者属于高消费群体。在层出不穷的商品不断的刺激和诱惑下,有些高职学生的消费越来越脱离自己的实际需求,消费变成了证明自身价值或者获得内心满足的工具,甚至纯粹是为了消费而消费。

1.2消费观念和行为与自身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就高职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主要依靠父母或家人来供养,有些高职学生的家庭年收入并不高,每月可支配费用也不高。部分高职学生没有养成注重消费实用性、崇尚节俭消费、制定消费计划等良好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反而出现了超前消费、品牌消费、享乐消费、奢侈消费、崇洋消费等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不少高职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与他们自身的实际情况并不相符。

1.3不成熟的消费心理凸显出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很多高职学生存在从众性消费、盲目性消费、冲动性消费、随意性消费等不成熟的消费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高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很多高职学生追求独立自主,却在很多时候依然习惯于依赖父母和家人;时常好奇心爆膨,却也经常因此而失去理智;自我意识不断发展,却又常常陷入自我迷茫和困惑。高职学生这些青春期的心理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他们消费心理的成熟。

2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原因分析

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不少高职学生出现了消费主义倾向,产生的原因主要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层面。主观原因可以从高职学生本身的心理发展特点、消费经验和习惯等方面来分析。客观原因可以从同伴影响、家庭氛围、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方面来分析。

2.1主观原因(1)心理发展特点方面。高职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这一心理发展阶段有着明显的特点。一方面,他们好奇心强、自制力弱,面对市场经济背景下极大丰富且极具诱惑力的商品,难免受到消费主义的影响,产生冲动性、盲目性和随意性消费等现象;另一方面,他们迫切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同,却往往比较难以通过学业得到满足,在消费上的从众、攀比、奢侈、享乐等现象,或许为他们获得尊重和认同提供了另外一种方式。(2)消费经验和习惯方面。很多高职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绝大部分消费都是直接由父母来买单。一方面,他们自己缺乏消费经验,对金钱没有相对具体的概念;另一方面,他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不能很好地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来提前规划自己的消费支出。因而,当他们进入大学,在经济上有了一定的独立性,有机会自主规划和分配某一阶段内的消费支出时,难免受到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出现消费主义倾向。

2.2客观原因(1)朋辈影响高职学生在校期间与同学朝夕相处,朋辈影响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主义思潮对高职学生群体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在朋辈之间相互传播、不断深化。因而,朋辈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客观原因。(2)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在高职学生的消费方面发挥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一方面,家长往往把对孩子的教育重心放在学习和应试方面,对其消费观念、行为、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不够重视;另一方面,当前很多高职学生是独生子女,家长在经济上对孩子比较娇纵,甚至家长自身也存在一些消费主义倾向。家庭环境的这些方面都是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客观原因。(3)学校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少高职院校在消费观、金钱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工作不到位、不充分;在技能和行为培育方面,很多高职院校在学生理财技能和消费行为培育等方面的活动开展得比较少。学校教育方面的不足是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客观原因。(4)社会层面。一方面,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为消费者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渠道,快捷、便利、性价比高的网络消费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各种媒体和商家大肆利用广告进行包装宣传,甚至进行虚假宣传,传递错误导向。这些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的客观原因。

3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对策

在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出现了一些消费主义倾向,体现出一定的特征,在对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对策进行了探索,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视角出发,提出了“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相结合、内部培育和外部倡导相结合、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引导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相结合”的预防对策。

3.1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相结合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落实结合起来。在顶层设计方面,要把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纳入到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统领的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在基层落实方面,辅导员班主任要通过深度辅导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的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从而更好地根据顶层设计的安排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和引导工作。

3.2内部培育和外部倡导相结合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要把内部培育和外部倡导结合起来。在内部培育方面,要结合高职学生青春期的心理发展特点来促进他们的消费心理逐渐走向成熟,要注重高职学生自身消费经验和习惯的培育,要通过教育宣传引导在高职院校校园内部和高职学生朋辈之间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在外部倡导方面,要倡议学生家长注重家庭环境对学生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的影响,要呼吁社会媒体承担起引领社会公众形成良好消费风尚的社会责任。

3.3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相结合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要把正面宣传和反面警示结合起来。在正面宣传方面,要通过诸如“自强之星”等正面典型的宣传报道,鼓励高职学生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在反面警示方面,要通过诸如“变卖器官满足消费,造成伤残后悔莫及”等反面事件的警示教育,预防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

3.4显性教育和隐性引导相结合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要把显性教育和隐性引导结合起来。在显性教育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消费类选修课、消费专题讲座、理财技能培训等课程和活动的积极作用;在隐性引导方面,要通过组织高职学生走进贫困地区、参加慈善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对高职学生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进行教育引导。

3.5传统媒体与网络平台相结合高职学生消费主义倾向的预防要把传统媒体和网络平台结合起来。在传统媒体方面,要重视校园橱窗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台、校园LED大屏幕、校园报纸刊物等的作用,通过传统媒体的宣传引导在校园内营造一种健康的消费氛围和导向;在网络平台方面,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平台,将消费观念、行为和心理的教育引导工作深入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更好地预防高职学生出现消费主义倾向。

参考文献:

[1]李慧敏.基于哲学视角的消费主义分析[J].人民论坛,2016,4(中).

[2]曲姿璇,肖祥.论消费主义对大学生消费观的影响及对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6(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