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14 12:44:17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1)

【关键词】 大学生; 性健康教育

大学生从高中时代的封闭式严格管理到大学期间的松散式管理,有一个不适应的过程,特别是大一新生,通常有许多困惑,学习问题、专业问题及人际交往问题,其中较突出的是人际交往,特别是与异性的交往中,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和扭曲,甚至出现性犯罪。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和性健康知识讲座。这些课程的设置能较好地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和树立正确的性观念。近3年来,本人与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校教师共同在大一学生中开展较系统的性健康知识讲座和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对 象

湖南长沙某学院艺术系和信息系2007届、2008届全部大一新生作为研究对象。

1.2方 法

将艺术系学生作为观察组,信息系学生作为对照组。所有艺术系学生(观察组)在入校后的第一学年内,均接受性健康知

识教育,学习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聘请省内性学专家来学校进行一次性健康知识讲座,专家讲课的内容主要涉及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病预防等。专家在讲座时引用许多客观翔实的材料进行说明和佐证,具有很强的说服教育力。第二种是发放性健康知识的学习资料给学生进行自学,学习资料由第一作者和性学专家一起共同查阅相关资料后汇编而成。其主要内容包括:男女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结构、正确恋爱观指导、婚前有哪些危害、如何应对异性的追求、避孕和性病预防等。每位艺术系学生在完成以上两种方法学习后,再统一发放调查问卷,要求当场完成上交。未参加学习的信息系大一学生(对照组)也同时完成相同的调查问卷。问卷涉及专家讲座和学习资料中的相关内容。

2 结果

两年共发放调查问卷498份,收回有效问卷494份,其中观察组228份,对照组266份。观察组男生104人,女生124人;对照组男生168人,女生98人,两组男女学生比例有齐同可比性。调查问卷结果见表1~表5。

经过X2检验分析,表1统计结果表明,认为对大一期间接受性健康教育有必要的,观察组为82.9%,对照组为64.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表2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学生不提倡婚前者占85.5%,而对照组学生不提倡婚前者占67.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3统计结果表明,观察组对艾滋病传播途径完全知晓率为94.7%,而对照组为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4统计结果表明,对常见避孕知识回答正确率观察组为55。7%,对照组为33.8%,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5统计结果表明,两组大学生对在读期间关于恋爱三种态度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本次调查表明,在大学新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可以明显提高学生对性健康知识学习的必要性的认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性病防治、避孕等相关性知识,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性观念,尽量避免婚前,杜绝未婚先孕。

通过对大学新生开展性健康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性健康相关知识,还可以正确引导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婚恋观,有助于他们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育和成长。

性健康知识的学习与否,观察组和对照组学生的恋爱观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现代大学生对异性追求的本性和新的恋爱观念,但是只要我们正确引导,不采取强硬压制的方法,对学生的身心和学习应该是有利而无害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2)

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 Seligman于1998年确立了这一领域,和马斯洛一样,也是美国心理协会会长。他任职期间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两个目标。第一,让学院式心理学变得通俗,也就是说,连接起象牙塔与普罗大众,这是他任职期间的第一目标;第二,是引进一个积极的心理学,需要着眼于有用的东西,不仅仅是研究,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神经症,还需要关注,爱,两性关系,自尊,动机,恢复以及幸福感。他提出了这些理念,从那时起便蓬勃发展起来。

一、积极心理学的价值

积极心理学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继承:

第一,消极心理学的困惑。消极心理学在过去一段时间内确实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我们却也发现患心理疾病的人口数量却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出现了成倍的增长。这一现象似乎和心理学的实践初衷相违背。因此,心理学必须转向于人类的积极品质,通过大力倡导积极心理学来帮助人类真正到达幸福的彼岸。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是心理学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时展的结果。

第二,积极心理学对消极心理学的批判继承。需要指出的是,积极心理学并不是不研究消极心理以及人的心理问题与疾病,但它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积极心理学也研究心理问题和疾病。只是它对心理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有独到的见解。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树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要研究人类所具有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通过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用积极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心理学有一种心理暗示,所谓暗示:“就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积极利用暗示教育的情感化说服作用,改变单纯灌输的教育方式,通过情感的交流,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被教育者愉悦地接受教育,避免被教育者产生心理抵制情绪,使其朝向积极乐观的方向发展,学会积极自我调试,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暗示的方法很多,包括语言暗示、行为暗示、人格暗示、环境暗示等。

1. 用语言表达出内心的感受

心理学研究中有一种“内省法”,就是让人冷静地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然后将观察的结果如实讲出来。这样可以使紧张的心情得到释放,人就会感到轻松一点。

2. 把每一次失败都当作最后一次

在经历失败的时候鼓励自己,这是最糟糕的了,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事发生了。给自己心理暗示,也给自己信心。

3. 不要总对自己强调负面结果

不要用失败的教训来束缚自己,而应该多用一些积极性的暗示,使自己走出消极心理的阴影。

4. 在状态最好的时候迎接挑战

心情愉悦的状态下可以激发饱满的工作热情,促使人增强信心,产生知难而上的挑战。

5. 别给自己贴上失败的标签

多给自己一些激励与信心,相信自己并不比别人做得差。成功一定属于自信的人!

这些方法的目的都是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积极面对遇到的每一个困难,迎难而上,在复杂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

0引言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受到政府、学校和教师等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有关研究也逐渐增多,但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却显单薄。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资源整合与开发利用的问题,因此,加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研究,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1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界定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能够被教育者开发利用,有利于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目的,影响和改变大学生的心理认知、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各种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①物质资源。包括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提供的各种场地、设备和材料等校内、校外资源。如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询室、心理宣泄室、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场等;校外的专业心理医院、心理服务机构等。物质资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②人力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师、心理咨询人员、心理辅导员、班主任、辅导员、心理信息员等。人力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核心,其中课程教师又是人力资源的核心。③活动资源。活动资源是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内容,由学生自主参与的有组织的各种校内外心理教育活动和社会心理实践活动。如团体辅导、朋辈心理辅导、心理知识竞赛、心理健康月活动、“心路历程”活动、心理电影赏析、心理剧表演、社区心理服务活动等。活动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的关键。④信息资源。主要包括各种心理学书籍、各种心理报刊杂志、心理网络媒体、心理电影电视、心理讲座等。信息资源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延伸和补充。

2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合的现状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实践教学资源分散、闲置、浪费等问题,特别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配置的问题尤为突出。

2.1活动资源缺乏,效果不理想

一是实践教学计划方案落实不到位。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开设36个课时,其中实践学时18个。但有的地方高校只开设了18个理论学时,而没有制定相应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或者有计划和方案但由于相应的保障不到位,使得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够规范,实践教学的计划和方案不能有效落实,实践教学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断层和落空。二是活动开展少,效果不佳。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时比较紧张,加上多合班上课使班级规模过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体验课、活动课等往往没办法开展,而各种课外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仅开展次数少且多流于形式,整体效果不太理想。

2.2物质资源不足,使用率偏低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相对比较缺乏,且条块分割、相互封闭,大量的物质资源或用于单一目的或为单一对象所使用。譬如,校外的心理服务机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地等多为社会所有;校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有的只有几小间用于心理咨询的咨询室,设施简陋,图书音像资料缺乏,心理训练活动场地不足,且大多挂靠在学工处或校团委;学生能力培养基地大多分属于各专业教学单位;校内的各种素质拓展设施也根据工作性质分布得较为零散。加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脱节,活动中往往缺乏统筹和协作,各自为政,资源重叠使原本稀缺的资源更加捉襟见肘,大大限制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功能的发挥。

2.3人力资源分散,利用率不高

一是现有人力资源没有形成合力。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普遍感觉师资数量不够、质量不高,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且大多来源于德育工作者、行政管理和医务人员,因其缺乏坚实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使其工作实效受到影响;学校的其他人员如学科教师、各类管理人员、学生群体等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力度不够;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课程教师由于归属在教学院系,除了上课以外,较少参与实践环节的工作;校外心理健康教育有关人力资源利用率不高,联系不密切,即使是已经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之间也缺乏配合与协调。同时,校内以及校内与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之间也没有形成合力。二是现有人力资源利用存在误区。如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德育化、医学化;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化、咨询化、测验化等现象比较严重,这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

2.4信息资源庞杂,作用有限

一是纸本资源种类有限。学校图书馆、院系图书室等地可供借阅的有关心理学书籍、心理报刊杂志种类相对较少,其中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杂志刊物就更少;二是数字化资源庞杂,作用有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但当前网络资源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比较薄弱,网络资源或者没有全覆盖;或者专业学科知识的内容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少;又或者缺乏新意和针对性,效果不理想,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有限。

2.5开发整合不足,优化程度低

部分地方高校盲目追求高定位而不顾现实基础和条件,重物力资源开发轻人力资源开发,重外部资源争取而不注重内部资源的优化。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存在资源配置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客观上实践教学资源稀缺。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形成具有历史性,但各地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都不长,自身资源积累有限,供给不足。资源“瓶颈”成为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原因。二是主观上资源意识淡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及其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地方高校存在“等、靠、要”的思想、“大而全”的心理以及“本位主义”的思维方式,影响着高校的管理者和高校的资源配置,致使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得不到科学、统一的规划建设和实施利用,这是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整合的根本原因。

3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

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资源整合的基本路径就是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视为一个系统,通过对系统各要素的加工与重组,使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合理的结构,实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整体优化,协调发展,发挥整体最大功能,实现整体最大效益。

3.1树立正确的资源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观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它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的开发方式和利用程度。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实效不尽人意,固然与实践教学的资源“瓶颈”有关,但更多与人的资源观念有关,与在这种资源观的指导下整合利用了多少资源有关。因此,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资源观是科学鉴别、合理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的前提和先导。首先,要坚持以心理科学理论为指导,反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娱乐化、商业化、虚无化的倾向。其次,要树立资源效益的观点。资源永远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取得实效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支撑,要节约资源,更要善于发现、挖掘、培育和保护资源。最后,要树立“大教育”的观点。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置于学校、社会“大教育”环境之中,共建共享,共同构筑社会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格局,变学校资源、社会资源为课程资源,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师生、校地、校社共同成长,一起发展。

3.2整合优化资源结构,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最佳功能

1)加强高校组织、人力资源整合。要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必须整合学校的各种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各类人员最大的心理教育功能。一是地方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宣传部、团委等党委工作部门以及教务处、学生处、院系等教学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整体规划、制度建设、管理监督和控制激励,保证实践教学资源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二是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开展过程中,要加强各类人员的协调配合,利用现有条件,发挥整体的最大功效。譬如,利用专职教师的专业优势开展团体辅导;利用专兼职教师资源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讲座;利用大学生群体力量,扶持成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社团,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利用校外心理健康教育人力资源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学术交流等。通过整合各类人力资源,使其纵横联系形成合力,多渠道、多形式地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心理文化资源整合。校园心理文化活动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性教学资源重要组成部分,对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有着重大影响。校园心理文化建设要秉承办学理念,以校园各类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文化氛围;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各种人力资源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内容丰富的心理讲座,引导学生感知心理文化、领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举办心理沙龙、心理情景剧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办心理健康报、手册等,引导学生珍惜生命、热爱人生。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心理教育的作用,鼓励大学生在积极参加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经常关注自我心理状况,丰富积极的心理体验,维护自我心理健康,从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3)加强心理网络资源建设。学校可以在互联网上创办具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网站,开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主页,设置领导介绍、师资力量、管理机构、实践基地、活动信息、成果展示等相关模块,统一规划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资源,使其优化整合,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高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2014(1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075-01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成功,也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大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其开设目的是为了保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教育部办公厅2011年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1],明确了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的基本要求。如何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实效性,在本文进行初步探索。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和所处的环境都发生着新的变化,如果大学生对这些新的变化难以适应,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困难。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更多的人走进了大学校园,需要面对新的环境。尤其是独生子女,因他们平时的独立生活能力较差, 需要更长时间的适应大学生活。其中一部分因不适应新的生活环境而产生了心理问题。

2.学习问题。大学期间,学习往往不再如高中阶段那样得到绝大多数人的重视,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构成了学习问题的主要方面。还有一些学习方法不能及时转变,面对专业课知识,理解较慢,或者兴趣不足,一些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从而导致学习困难并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

3.人际交往障碍。大学生普遍认为大学里的同学关系没有中学时融洽,在大学里难以找到知心朋友;同学关系中功利色彩非常突出,傲慢、自负、虚荣等现象在大学生身上十分明显。不少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存在孤僻、自闭、忧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4.失恋导致的心理问题。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爱情”是大学校园里一个常见而敏感的话题。大学生由于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渴望与异往。但是,由于许多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对性认识的不科学,加之自我道德规范的失控,从而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或留下深深的遗憾和伤痛。

失恋后是情绪低落,无心学业,对身边的一切失去兴趣,得过且过,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极端的表现是精神呈病态,纠缠对方,甚至由爱生恨,酿成悲剧。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已有不少学校专门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3]。但毕竟开设时间较晚,对该课程的研究相对较少。同时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大学阶段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有针对性地开设课程内容,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群体。大一新生是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也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的重要对象。在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构成中,大一新生占有较大比例。许多学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产生了心理困扰,还有一些新生交往能力差,一时难以融入新的集体,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困扰。

对大一新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后,掌握了自我调适的基本方法以后,其适应能力明显增强,其心理困扰问题大多能自我解决。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有利于预防心理问题的预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健康教育,绝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困扰型,我们应主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逐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少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障碍,可以通过心理咨询和自我调适解决。极少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心理疾病,应通过心理治疗解决。

3.分段阶段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阶段性特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分阶段、有针对行地实施。例如: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第一学期应重点开展适应性教育。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和动力,产生学习疲劳。一些大学生新生不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产生学习焦虑问题。一些大学生未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不理想,因而产生挫折感,对考试产生焦虑。我们应针对这一阶段大学新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教会大学新生逐步适应大学新的生活,逐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环境,培养大学新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在大学一年级第二学期学生中应重点开展人际关系教育。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和心理健康的需求,重点开展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教会大学生正确处理恋爱关系,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在大学四年级应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辅导。针对这一阶段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重点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心理教育,教会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正确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创造自己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Z].教思政厅(20111)5号文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5)

校园心理剧以其独具魅力的原创性、互动性、生动性和启发性等特点,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心理影响和人格影响,提高他们自我帮助和帮助他人的心理健康意识,促进心理和谐,达到构建和谐校园的目的。

校园心理剧的组织实施

校园心理剧的组织实施包括:校园心理剧的创作、导演和演出,这一过程,实际上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导演和演员通过舞台表演,演绎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创造性地再现自己的真实生活,这一活动,为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平台。校园心理剧的实施一般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一)校园心理剧创作

剧本的创作应主要依靠学生自主完成,这会让学生通过剧本创作和演出获得双重的教育和锻炼。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包括:搜集素材,明确主题,场景设置,剧情安排,剧本的完成等。

1.搜集素材。前来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会把各种心理问题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来, 这是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还可通过向学生发放问卷的形式了解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也是获得创作素材的途径之一。在此基础上进行筛选、整理和分类,最终确定校园心理剧的主题。

2.明确主题。校园心理剧是对某一个突出的心理问题进行艺术加工和艺术创作,应把握一剧一主题的原则。

3.场景设置。场景的设置须符合剧情实际需要,选择大学生们熟悉的时空环境,便于唤起他们的联想,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

4.剧情安排。剧情安排要紧扣主题,层层展开,人物选定不要太多,内容要富于起伏和戏剧冲突,表演大胆可适度的夸张。

5.剧本的完成。剧本应是开放式的,在排演的过程中,要反复征求学生们的意见,随着剧情的发展进行修改、丰富和完善。

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体现出“生活即教育”的原则,通过这一创作过程,使学生们能从身边发生的事情入手进行分析、判断,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方法, 在教育他人的过程中也教育着自己。

(二)导演

校园心理剧的导演工作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导演是咨询老师,具体包括演员的选定、主角的确定、表演艺术指导和排练。

1.演员的选定。演员的个性特征要与角色相符合,导演要引导演员体会和理解角色的心理问题,从表演中找到是与非、对与错、正常与不正常等。

2.主角的确定。校园心理剧演员组一般由6至20人组成,主角在整个戏剧中反映主要矛盾,配角协助主角完成戏剧表演。

3. 表演艺术的指导和排练。大学生缺少表演的语感、舞台空间感、节奏感等艺术表现力,也有由于初次表演在动作和语言上,会极不自然,显得生硬、机械等。表演过程是对综合性心理能力的锻炼,当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与创造登台表演,并初步令观众和导演满意时,其成就感和荣誉感便油然而生,而这正是心理健康教育所期盼的。

校园心理剧导演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实践。通过辅导和排练,既能教育帮助学生及时克服、战胜心理问题,还能学到戏剧表演知识,扩大了第二课堂的内容,丰富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使大学生们获得了难得的锻炼,其收获是不可估量的。

(三)演出

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对大学生进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演出使表演者得到支持和鼓励。

1.演出的时间。一般在大学生的节庆假日的文艺晚会上、各种艺术节活动上进行。

2.演出对象。有特定观众(即具有类似心理问题的观众)和非特定观众之分。校园心理剧的演出是学生完全在角色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和灵感发挥, 不仅融入了他们对角色的理解和掌握,也赋予了角色鲜明的个性特色。

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近年来,高校校园心理剧蓬勃发展,这不仅得益于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因为校园心理剧的理念和形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相适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校园心理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无论是校园心理剧的创作过程,还是演出过程,都为学生提供了创造、尝试的机会和空间,使他们亲身体验剧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体验成功与失败,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质。同时,校园心理剧以多种艺术展现形式反映学生内心的冲突和情绪,正好适应了学生的特点,易于被学生所接受。

(二)校园心理剧可以减弱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

校园心理剧降低学生对自身心理问题的掩饰倾向,学生的问题是多种多样的,缺乏信任感、人际关系敏感,对生活迷茫、爱虚荣,另外还有心理创伤等。在与家长、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时难以直接表达,校园心理剧恰好能解决这一弊端。学生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将这些矛盾冲突的发生、发展、变化以及解决的途径展现在舞台上,使之正视这些心理矛盾,从而达到增进自我成长的目的。

(三)校园心理剧可以帮助学生改变错误认知

当代大学生面对压力时由于缺少相应的训练与经验,应对挫折的能力较弱,在认知方面存在种种误区,情绪不稳定,积压的负性情绪常常得不到及时宣泄。而校园心理剧为他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当事人可以借剧中的人物尽情发泄自己的情绪,揭示内心深处的症结,通过表演,探讨自我、尝试改变、学习成长,这种领悟是开放性的、主动的,触及感情,富有创造性的,对学生所引发的效果是建设性的。

(四)校园心理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性

校园心理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校园生活情景和一个多维的人际互动环境。演员通过交互活动,演绎出各种人际关系,表现出多种行为反应。于是,他们就可以在剧中人物的言行迁移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避免了现实中不良行为的消极影响。他们可以通过舞台表演,把自己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加以演示,进一步加深了对自我的认知,重新评价自己的价值观念,重新审视自己的行为标准。

通过校园心理剧的表演,使学生的沟通、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学习如何理解他人,同时,通过对某一心理矛盾的起因、发展、解决等过程的演绎,获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接纳,化解了一些心理问题和困惑,切实地体验到被别人理解的愉悦,从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性。

(本文是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心理和谐发展视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工作方法创新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系西安邮电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①李建中.试论校园心理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2).

②邓旭阳,桑志芹等.心理剧与情景剧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③刘启刚.心理剧的理论基础及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价值[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1).

④孙红,张辉,任霞.适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良模式――心理剧[J].中国健康教育,2006,(1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 大学生 心理健康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高校招生和分配制度的变化,给大学生带来了无法回避的压力,导致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趋严重,心理健康不良已经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专家、学者和《文汇报》、《中国教育报》等国内新闻媒体都进行了调查和大量的报道,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尽人意,有心理障碍达到了30%以上,并且还在不断的增加,呼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正确认识体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优势,对于维护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进行正常学习、生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心理健康的涵义和标准

人们的心理活动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行为表现又是丰富多样的。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也是众说纷纭。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中指出:“健康不仅是免于疾病和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完美状态。”这一概念改变了以往健康仅指无生理功能异常,免于疾病的单一概念,明确、概括地指出了人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心理,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要求。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内容:(1)智力正常:(2)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3)人格健全,正确的自我理念,了解自我,悦纳自我;(4)意志健全;(5)人际关系和谐;(6)适应能力强,正视现实,接受现实;(7)心理行为与年龄相符。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

1.社会、家庭环境的影响。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思想的更新,生活方式的改变,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业求职理想和个人能力间的矛盾而造成困惑、焦虑;激烈的竞争和缺乏自信的矛盾而造成的心理自卑;这些都给大学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当前的大学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没有受到过多大的打击、挫折,承受能力差,感情脆弱。当生活、学习、恋爱稍有不顺利,就会在他们的心理产生波动,影响到身心健康。

2.人际交往调节能力差。人是具有社会性的,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都必须与他人进行交往。这是个体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形成丰富健全的个性的基本途径。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和社会复杂性,使得一些学生在交住中遭受挫折,进而自我否定,产生自卑,陷入苦恼,甚至产生对抗的攻击行为,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不适。

3.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大学生中很多学生都感受到对自己过分理想化的要求与自己现实表现之间的冲突。他们对自我评价不成熟,有时为取得的一点成绩而过高评价自己,对自我充满信心;有时又会因微小的过错对自己评价太低,产生自卑心理,常常是生活在这种矛盾之中。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极大影响,很多学生因此遭受巨大的痛苦。

4.失恋。大学生心理不稳定,对恋爱中的情感问题处理能力也较差,部分学生把失恋看成是极端严重的生活事件,一旦恋爱失败就难以自恃,陷入悲观的漩涡而无法自拔。使得他们的情绪,自我评价、人际交往、生活规律等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由此造成诸多心理问题。

三、体育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影响

大学生阶段正处在人一生各系统器官发育的高峰期,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运动竞赛的特点、方法、手段可以使身体形态、机能得到最好的发展,有助于消除、纠正、克服心理障碍,调节人的心理状态。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工具,有效地促进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改善和发展。

1.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课的时间,利用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技术练习时,应引导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树立自信心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游戏和竞赛教学时,应注重激励学生增强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能力;在考核课中,注重帮助学生消除紧张、焦虑等各种心理负担,增强学生耐挫折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在逆境中的竞争能力、应对能力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生活和环境的适应能力。

2.体育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缓解压力,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体育教学、运动竞赛有很多是需要多人参加的集体配合活动,不论是体育游戏,还是激烈的比赛,还是体育社团的活动,这种集体性的活动把每个人的能力完全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也有利于与更多的同学交往,这样对自己也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评价,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

3.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中,就要与其他人接触、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而体育运动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有利条件,通过体育运动增进了相互了解、交往,提高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关心集体、尊重他人、团结友爱、平等相处、礼貌待人的良好性格特征,达到改善协调人际关系,增强了社会的适应性。

4.培养良好的品德,塑造健康心理

体育运动是通过克服困难,经过激烈、紧张的对抗、竞争来进行的,也是需要同学相互合作共同完成的。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勇敢顽强,机智果断,拼搏进取,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和意志品质,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使大学生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5.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运动生理学已经充分证明了体育运动对人体五大系统及各器官的积极良好的影响,参与体育运动能使人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消除疲劳。大学生通过参与体育运动,把自己的情绪、情感、行为、意志完全真实地表露无遗,易于发现存在的心理障碍,及时进行对症治疗。通过体育运动能使学生不良情绪得到合理的宣泄,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达到平衡,从而消除了心理疲劳,有利于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

四、结束语

一位联合国的专家曾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它关系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也是大学生将来能够充分发挥个人潜能、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体育运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经,对大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艳.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O06,(1):91-93.

[2]季浏.体育与健康[ 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篇(7)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7-0218-02

一、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浪潮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分化,利益分配的调整,社会节奏的加快,各种思潮有冲击,我们的大学生在心理行为等方面也承受着很大的压力。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学生有20%~30%左右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主要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情感危机和神经衰弱等。面对日益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高校教育者应引起高度的重视。

团体心理辅导(group counseling/guidance)又称团体心理咨询或团体心理咨商,是相对一对一的个体心理辅导而言的,是一种在团体情境下提供心理援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形式,由领导者根据成员问题的相似性或成员自发组成课题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团体心理辅导的优越性在于将团体作为一个微型环境,为那些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挫折、压抑的成员提供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在这个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者探索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学习有效的社会技巧;团体成员之间能讨论彼此的心得体会,并不断审视改进自己,培养成员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团体心理辅导可用来满足各种特殊群体的需要,是当展最快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形式之一。团体心理辅导自20世纪90年代初传入中国后,高校经过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表明,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全面客观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提高抗挫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二、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团体心理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这种形式在我国虽然开展了一段时间,但水平参差不齐。在研究中,辅导人员的活动设计水平也有较大差距。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教师在设计、性质、目标和对象上要全面考虑,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此外,辅导人员的知识水平,是否受过系统训练,都影响活动的设计,最后也会影响到辅导效果。院系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要特别注重互动性、实践性,力求做到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目前高校中常用易操作的团体心理辅导方法主要有:

1.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团体心理辅导的一种很重要和常用的技术。20世纪20年代,为了培训有效的生产领班,心理学家莫雷诺根据他自创的团体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剧改变提出了角色扮演培训方法,其方法是让团体成员依据一定的故事情节,简单模仿故事中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达到理解他人、增进相互了解的目的。角色扮演法具有展示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不同技艺和观念、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和合作精神、用来研究困难情境中不同行为的可能结果的优点。此法对于大学生增强人际关系尤为有效。

在实施角色扮演法时,受训者扮演分配给他们的角色,并获取有关背景信息(如工作或人际关系的问题)。当然,在进行角色扮演时,学员对他所进行角色的把握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对学员在培训中的要求可能更高。随着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角色扮演这一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展现出来更多的活力和其培训的实用性。

2.行为训练法:安排一定的训练任务,要求组员按时完成,以达到养成良好行为、克服不良行为的目的。其中行为训练法应遵循从易到难、示范性、及时强化原则。其程序为情景的选择与描述――确定训练目标――团体讨论――提供示范――正式训练――总结与评价。

3.心理剧:是通过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组员扮演。心理剧是一种以现实生活为模式的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它以特殊的戏剧化形式,让参加者通过演出这个角色,体验到一些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情感和态度,并达到宣泄情绪、减轻压力的目的。在大学校园当中,可根据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心理问题编排一些反映实际情况的校园心理剧,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达到思想上的碰撞、心灵上的共鸣,以取得较好的心理辅导作用。

4.游戏辅导:此类心理辅导是以“游戏”作为中介,使成员的内心世界投射出来,进而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心理游戏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流行,最近几年才进入中国。心理游戏进入高校课堂,更是心理教育的一种新尝试。当代大学生因为价值观的多元化,加上社会竞争激烈,他们对生命的思考、对周围存在的关怀已开始慢慢淡化。开展一些有意思的心理游戏活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学生切身参与的乐趣,体验到意外的发现;另一方面也能通心理游戏活动唤起当代大学生对生活的激情,对周围人的关注,对父母的关爱,极大地冲击了个体的人生价值观念。

5. 音乐心理调适训练:音乐可以说是最能表现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艺术形式。借助音乐旋律的节奏,可以调节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使之趋于和谐、平衡并逐渐向健康发展。音乐可以陶冶性情、丰富情感,有利于人格的健康成长。其原理是运用音乐体验的形式,帮助被治疗者达到心理健康,其心理机制是审美反射的生理机制和联想的认知心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过程。音乐治疗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起着调节情绪,陶治情操,完善人格等方面的作用。

三、团体心理辅导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一)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激发自我潜能

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核心在于自我观念问题。在团体情境中,成员之间通过个体的自我分享,会意识到原来别人的许多问题与一直困扰自己的问题是相似的,这样就会减轻心理负担,改变不当的自我评价,建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此外,团体中每个人为寻求改变而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进步,对于其他成员都是一种鼓励,可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的信心,激发自我潜能。在团体中形成新的自我观念,在团体活动结束后也会促进个体更好地与所在群体的互动和协调。

(二)纠正心理偏差,促进心理发展,培养健全的人格

团体心理辅导的积极目的在于发展的功能,这是咨询心理学遵循发展模式的直接体现。通过团体活动可以改善成员的不成熟的偏差及行为,促进其良好的心理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尤其是学校团体心理辅导能给予正常学生以启发与引导。在团体心理辅导过程中,可以创造一种安全、温暖、可信任的气氛,这种气氛会促使成员自我表露,在团体中将与自己有关的事情表达出来与他人分享。团体中的分享,可以促使成员多角度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组成员的相似境遇使得团体成员不会感到孤独、无助和另类,从而在心理上产生归属感和安全感,满足一定的心理需要,消除一些心理压抑感,合理宣泄情感,在互动中成长。

(三)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基本形式。人际交往的体验如何,是影响个人社会生活质量的最重要因素。

心理学家丁瓒曾说,所有心理问题都是由人际关系的不适应造成的。有关资料显示,人际交往困惑是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每一个人都需要培养人际沟通技巧,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团体训练中,成员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交往,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做决定,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等。通过小组成员相互作用的体验,学习对自己、对他人、对团队的理解和洞察,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人际关系的技能。

(四)增强团体凝聚力,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

团体凝聚力是指团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和个体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团体凝聚力的强弱对组织的管理有重要影响。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各种活动有利于增强团体凝聚力,在团体中,成员通过分享经验或竞争,彼此之间达成共识,增进理解,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从而增加成员对团体的认同。

四、团体心理辅导的前景

团体心理辅导对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许多人已经进行了很好的研究,辅导方向上也由最初的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逐渐向心理品质的各个方面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研究方向也由治疗团体开始转向了发展性团体,这些都是积极变化。另外,有研究者把心理辅导从即时影响转向了辅导后的长效影响,这为大学生今后良好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团体心理辅导日益成为我们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刘勇.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M].广东: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

[2]白羽.改变心力――团体心理训练与潜能激发[M].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2006.

[3]黄学规,金瑾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M].浙江: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Group counseling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LI jing,MA Xiao-hong

(Humanities and Law college,jiaxing university, 314001,China)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