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精品(七篇)

时间:2024-03-27 16:06:13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1)

关键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对策

作者简介:朱爱莹(1960—),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民法学;谢元海(1987—),男,江西赣州人,江西科技师范大学职业教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法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28-0064-04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但是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教师资的水平,而职教师资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独立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下简称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这类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几十年的办学过程中,各校对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反思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问题,思考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对策,以期对促进我国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发展有所裨益。

一、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占据了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而专门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院校只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院校,分别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安徽科技学院、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近几十年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积极探索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为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居于主体性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和示范性的作用。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融师范教育、专业教育、技能培训以及经营管理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的教育。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要有较为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一定的操作技能, 还要有传授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能力, 并且必须具有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思想准备和强烈愿望,所以要有专门的院校来培养。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是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集学术性、师范性、职业性于一体,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主体。同时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的成立为我国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提供了理论研究和实践的平台;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均设立了全国重点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办有职业教育研究类的学术期刊,如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的《职教论坛》、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职业教育研究》等;在办学过程实践中,积累了一系列有益经验,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职教师资。这些都是职教师资培养的明显优势,为其他职教师资培养机构提供了经验,具有示范性的作用。

二、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院校职教师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是国家专门设立的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高等院校,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师资是时代赋予这类学校的根本,是这类学校的职责所在。然而由于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加之社会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了解不够,这类院校在招生就业中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发展中步履维艰,不断的被边缘化,所以在办学过程中,出于自身发展的考虑,为扩展生存空间,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纷纷更名取消“职业”这一职教特色的标识,不断的减少师范专业比例,“去师范化”的趋势非常严重。由此导致部分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将人才培养模式等同于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从事职业教育的不多。

(二)培养层次规格定位低

我国职业教育近年来在迅速扩大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办学层次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系列的变化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积极的培养适应高层次职业教育需求的职教师资。但是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本科层次的职教师资来制定的,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同时职业教育是与生产紧密联系的,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成为沟通教育与生产的纽带具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创业与科技推广能力。目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的规格普遍较低,仅仅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职教师资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仅仅围绕“双师型”的标准展开已远远不够。

(三)课程结构设置不科学

职教师资培养是一种集学术、技术、师范教育于一身的“双专业”教育,与普通教师教育不同,职业教育教师教育需突出“职业性”和“技术性”等,所以必须合理的设置课程和实行弹性的灵活的学制。然而当前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培养中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职业性”特色,学术性的专业课程比重偏高,职业教育学科课程比重较低,教育专业见习、实习落实力度不够,存在重理论、轻应用的问题,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更新缓慢等等。另一方面是实践教学没有体现出职教师资培养的特殊性。和普通师范教育一样,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师资培养中一般也是前三年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最后一年进行实习,即实践教学集中在第四年,没有突出职教师资培养中的“实践性”和“技术性”等特点。

三、职教师资培养改革发展的新趋势

(一)培养渠道的多元化

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采用了前苏联的设立专门的师范院校培养的模式,当前有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专门培养职教师资。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大,为满足职业教育对师资数量和质量的要求,职教师资的培养渠道开始多元化。除了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培养职教师资外,越来越多的综合性大学设立了教育学院培养职教师资。从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分析,将来还会有大型企业等机构参与到职业教师师资的培养中来,形成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多元化的职教师资培养渠道既可以满足当前职业教育发展对师资数量的需求,又可以提高职教师资培养的质量,更好的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培养层次的高移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的素质、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层次不断的高移化,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专科、应用型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培养体系。所以对职教师资的学历层次、素质等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始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目前全国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有七所已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见表1)。职技高师院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层次人才, 标志着我国职教师资的培养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开始高移化。

(三)培养内容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业教育的内容将会不断的扩展,所以职教师资培养的内容也会相应的扩展。具体表现为:一是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要不断的改革,因为职业教育与经济紧密联系,不断的与经济发展相对接,所以开设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而不同的职业教育科类需要不同专业的师资,职教师资的培养要不断改革课程,提供所培养的职教师资的适应能力,使之能迅速地更新知识适应新生的行业和职业变更的要求。二是创业教育和职业指导将会是职教师资培养的重要内容。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和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的趋势为创业教育和创业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职业教育不仅培养高素质的技术人才,而且开始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人才。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必须进行有效的职业指导,相应的职教师资培养中也要进行职业指导教育,为职业教育中职业指导教学培养师资。

四、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职业标准体系

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首先必须明确培养的目标,即培养出怎样的学生才算是合格的职教师资。这就需要有个评价的标准体系,而这个标准体系得由国家从宏观层面来制定。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这就意味着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素质和从事普通教育的教师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参照的是普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的办法。其中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资格认定与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认定的条件基本相似,只是对实习指导教师作了关于实践技能的专门要求,而高等职业教育教师资格的认定属于高等学校教师资格认定的类别,这使得职教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国家应尽快实行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要求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接受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同时,职业学校有很多的科类,光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是不可能从事任何科类的职业教育的,还必须具有某一职业的专业技能,这就需要国家制定职业标准体系和职业资格制度。只有实行专门的职教教师资格制度和完善职业标准体系,职教师资的培养才有章可循。

“教育的法律应该是我们最先接受的法律”[1],要完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关键是要制定独立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制度和建立职业标准体系,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的完善,有助于独立设置职技高师确定其培养目标和制度培养计划,对完善其职教师资培养模式有着重要意义。

(二)加强政策支持,创新招生录取机制

生源是培养的基础,但是受传统的“重学轻术”观念的影响,职业教育一直不被普通百姓认可,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也同样不被大众认可,缺乏吸引力。生源的质量问题一直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面临的一大难题。要培养合格的职教师资,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就必须把好“入口关”,提升生源的质量,而这就需要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早在2007年,国家为了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而我国职业教育占据了我国中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急需大量的职教师资。国家更应该鼓励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投身到职业教育事业中。

所以我们建议建立职教师范生录取机制。首先实行职教师范生免费教育,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吸引优秀学生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而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更应该实行免费制度。第二,实行招生改革,扩大生源范围,如对口招收高等职业学校的优秀学生进入本科阶段学习(即“3+2”模式),因为这类学生接受过职业教育,有一定的职业技能,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后,提高了他们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招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接受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让他们接受理论学习和师范教育后在职业教育中发挥其实践动手能力;探索“4+2”模式的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招生等等。第三,在录取时对考生加试实践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完善职教师范生的录取机制。

(三)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培养培训层次

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我国职业教育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师资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没有上。为满足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我们建议国家支持建立一批示范性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目前八所独立设置的职技高师中有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先后升格为大学,“大学”更具综合性,学科体系更加完整,更具办学规模,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具有示范性和引领性的作用,同时也能提高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吸引力。[2]

而随着职业教育办学层次的提高,急需大量高学历高素质的职教师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的高学历趋势已初见端倪。所以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提升其职教师资培养层次,积极探索研究生层次的职教师资培养模式,特别是开展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国家应该鼓励支持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形成从本科到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

(四)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是独立设置职技高师教师教育的核心,是其职教师资培养的载体。2011年11月教育部和财政部共同出台的《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中提出要开发100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的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加强职业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内涵建设[3],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担此重任。推动职教师资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服务职业教育,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以及顺利实施提供高素质的师资条件为着眼点和落脚点。首先,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应该加强职教师范教育理论课程、职教技能培养课程和职教师范教育实践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的构建[4]。第二,根据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确定各类课程的结构以及所占的比重,如本科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中等职业教育,所以要加强“技术性”和“师范性”的培养,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主要是面向高等职业教育,所以要体现“学术性”,相应的课程课时要增加。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与生产活动联系紧密,所以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有较强的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推广能力,这就要求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加强实践教学,建构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首先,观念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枷锁,一直以来,我们的教育都有“重理论,轻实践”的观念。所以要培育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就必须摒弃这种落后的教育观念,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第二,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独立设置职技高师一方面应该大力引进“双师型”教师,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利用假期到企业公司实践学习,另一方面是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研究生层次的师资培养中实行“双导师”制度,配备实践教育指导老师;第三,创新培养形式,独立设置职技高师在职教师资培养中应该加强与企业、行业的合作,建立校企联合培养职教师资制度,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等。

参考文献:

[1][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

[2]张祺午.中国职教有了第一所“师范大学”[J].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2)

关键词:高职院校 语文教学 职业能力 培养目标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68-01

现在,教育部对于高等职业院校的总体要求是全面发展高等素质的技能型人才,而学校也应该将这种培养目标贯穿始终。并且学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全面开拓人才培养的模式,不仅是学生具有很强的职业意识与爱岗精神,同时还能够掌握比较强的技能。

在高职院校中,语文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一门科学。对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也有着很严格的要求。它必须满足现代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总体要求,同时还应该为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出贡献。此外,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它的自身特点,如工具性特征以及人文情怀的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学生的自身素养的提升与培养。

1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含义

学生职业能力是现代职业技能培养中的一种统称,它主要包含3个方面,有职业特定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以及行业通用的能力。

(1)职业特定能力是任何职业中所特有的特点,并且具有比较狭窄的适用范围,仅仅在本职业中使用,这也是专业技能的一种。这种职业更加强调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及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在职场中工作的能力。这种职业能力更加注重学生的技能在职业领域内的实际运用能力。

(2)职业能力核心是职业技能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一种职业技能。这种职业技能是经过大量的研究,从各种职业技能中所抽取出来的适用于所有职业并且在职业中发挥效用,起到核心支撑的一种技能。这是通用能力的一种有效支撑,从而使其成为职业核心。

(3)行业通用能力主要是将社会各界的企业作为研究核心,并且从这些企业中的基本职业或者一般职业中提取出来的基本技能,这是一种实用型的技能,有别于核心技能的支撑作用。它的使用范围较广但是小于核心技能的使用范围。

2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与造成现状的原因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关系到社会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职场学生技能的发挥。在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还没有达到现在社会的整体需求,并且这种差距是十分大的。然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仅仅从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育角度来看,它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现阶段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然而高等教育在逐步扩大的时候,却忽视了自身教育的发展。许多高职院校的发展在招收学生时候,过于考虑学校的利益,而忽视了学校的资源设备能否承担较大的学生荷载,并不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

(2)高职院校在教学理念上出现了比较大的偏颇。追本溯源,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就是对于学生就业性质的教育,主要围绕着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许多高职院校过于强调理论而忽视了基本技能的培养,并不能做到从根本上改变教育课程的整体结构以及教育教学理念。

(3)高职院校没有鲜明的教育办学特点。现在高职院校并没有将自身的发展以及对学生的培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相适应,没有比较明确的思路。并且没有明确的目标奖自身的发展与外界的企业相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依旧存在。此外,高职院校还严重忽视了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这不仅仅关系到职业技能的施展,同时也是自身素质的培养。它和技能培养同等重要。

3 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二者之间的联系

3.1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语文,是人们生活中一种重要的交流工具,这也是其具有工具性特征的原因,并且语文是一种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据,二者构成了语文的基本特性。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语文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提升学生的道德观,加强学生在职业中的敬业素质,同时还应该大力提倡学生的交流活动,这也是语文教学体现语文工具性的重要方面。在交际交流活动中,加强自身的人文技能视野,从而达到学生的个性以及特性的发挥与完善。

3.2 在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促进高等职业技能教育的健康发展

培养职业能力是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目标,也是保证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重要依托。然而在保证学校可持续的发展下去的主要支撑,便是人文教育,以及人文教育在职业技能中的发挥。而这就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如果高职教育中所培养的学生只会技能却没有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包括爱岗敬业,职业道德等方面,就不能够使企业有效的发展,也就造成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受到限制,二者之间是相互制约与促进的关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素质,有助于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加大了学生在职业竞争中的砝码,同时也是保证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

4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途径

4.1 在高等职业技能教育中设置更符合自身发展的语文教学课程

(1)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意识。

(2)依据本院校的人才发展计划设置学校发展所需要的语文教学课程。

4.2 在语文教学课程中,注重对学生职业理想的培养

在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语文教学中的有利资源,引导学生对于职业的热情以及在职业中的积极性的发挥,使学生养成来良好的职业素质以及职业道德观念。为学生今后在企业中技能的发挥奠定来那个号的素质基础。

4.3 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的培养

(1)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涉及方向,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新知识。

(2)将创新性活动渗透到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

(3)采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

5 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更加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持续、健康、稳定、健康地发展。作为新时期高职院校语文教育工作者,要能够结合自身素质提升、学生学习实际以及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科知识培养目标与知识体系进行培养,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轶宏,董绿英,潘峰.基于双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71-74.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职业技能培养 分析

目前,我国已有三百多家本科院校开设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数量每年达数万人,但是,培养的整体质量却差强人意,不被社会认可和接受,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毕业重头学起,甚至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究其根源,主要原因是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过于强调理论知识,而忽略职业技能。很多高校对于为什么要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培养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什么职业技能,怎样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等问题认识不足、措施不力。

一、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性

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获取职业技能的基本途径。

1.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性的特点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人力资源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实践,实践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的和衡量标准。除少部分学术型人才外,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面向实践领域。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胜任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工作的必备要求。

2.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应用性人才的需求要求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接受社会的检验,社会的需求也为高校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应用性上,要求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人才能够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是迎合社会需求的必然要求。

二、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内容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可以分为两大类:一般技能和专业技能。

1.一般技能。一般技能是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者在内的管理者应当普遍具备的技能,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基础性的职业技能,涵盖逻辑思维技能、语言表达技能、人际沟通技能、建议决策技能、持续学习技能、创新创造技能等。

2.专业技能。专业技能是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必备技能,是衡量人力资源管理从业人员是否具备一技之长的重要尺度,包括工作分析技能、人力资源规划技能、员工招募甄选技能、培训开发技能、绩效管理技能、薪酬福利管理技能、劳动关系管理技能、职业生涯规划技能等。

三、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普遍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脱离社会要求,大学所学与社会所需不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二是教师在人力资源管理学生培养中依旧占有绝对的权威性地位,专业课程教育围绕知识的讲授和教师的经验展开,教学评估的标准依旧是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课业完成的结果以及出勤率等,致使学生被动学习;三是专业课程设置侧重基础理论知识,轻视实际操作环节,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上述问题,要通过转变人力资源管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路径来解决。

1.以需求为导向。社会所需即培养所向。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始终围绕“如何使学生胜任今后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根本目标,确定社会需求的教学内容,设计与职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培养模块,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并重,提高学生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具备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职业技能,以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管理学生的需求。

2.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弱化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性地位,将教师的角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习”,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因材施教,充分引导,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创造能力。

3.以实践为载体。职业技能的培养,最有效的载体就是实践。传统的讲授模式更多适用于知识的培养,但职业技能不可能“看”会、“听”会。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要改变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践教学培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做”中逐步掌握职业技能。开展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实验室、设置实训课程、开展专业比赛、建立校企联合实训基地等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另一方面,还应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在进行学业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从而做到课程学习与课下学习结合,全方位提升学生职业技能。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4)

【关键词】就业;高职;软技能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领域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必须具备较强的“硬技能”和“软技能”的人才。所谓“硬技能”是指从事某一职业岗位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与之相对,“软技能”就是指一个人“激发自己潜能和通过赢得他人认可和合作放大自己的资源,以获得超越自身独立能力的更大成功的技能”的总和。“软技能”其实是社会学术语,与人的情商(EQ)密切相关,它由一系列能够反映个人特质的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包括一个人的人格特质、社交能力、沟通能力、语言能力、创新能力等。在本文中,笔者把与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软技能,称之为“职业软技能”,为方便理解,我们也可通俗地称之为“职业素质”。

一、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

职业软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重大,现从宏观、中观、微观等三层面展开分析。

(一)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应与培养硬技能并驾齐驱。

资料显示,在毕业生硬技能都越来越强的状况下,企业招聘已从过去仅仅强调应聘者的专业知识,即“硬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等),转化为也强调应聘者的综合素质,重视“软技能”(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能力)。据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一项题为“大学毕业生哪些特质被用人单位看重”的调查显示:责任意识(77.8%)、敬业精神(71.3%)和团队合作精神(69.4%)在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各项指标中位居前三名。

国外高校十分重视学生“软技能”的培养,如苏格兰高校通过“多元”的教育环境,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获得,也注重“软技能”的获得,包括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养成。美国高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演讲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近几年我国高校教育在本科学生培养中,“硬技能”的教学上进行了大力的改革,而“软技能”的培养上力度不大。

硬技能与软技能好比是马车的两个轮子,并驾齐驱才能行千里。因而,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并确实落实培养学生的软技能的相关教学制度、方法,已显得十分必要。

(二)从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和培养目标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高职院校提高教学质量,获取学校的长足发展和长远利益。

高职院校的培养对象是高职学生,其高考成绩相对较低,智商和情商可能都是主要的制约因素。按照现代成功学理论的观点,一般人的智商(IQ)差异不大,而情商(EQ)是决定个体的行为及表现的关键因素,强调IQ、EQ与成功的关系同等重要,甚至后者更为重要。那么,大部分高职学生高考成绩不够理想主要原因还是情商不高。也就是说,培养其软技能,提高情商,可以大大激发其智商发挥潜力。这既表明高职学生硬技能提高的潜力,也表明注重培养其软技能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质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学、教育质量,使影响职业院校整体教育质量的“软肋”不软,有利于促进硬技能教育发挥最大效力,为企业培养心智成熟、硬技能过硬、软技能出色的满意人才。因而,提升学生的软技能,就学校的短期利益看,提升了毕业生的质量和就业率;就学校的长远发展看,毕业生的高成就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声誉。

(三)从学生的就业质量和教师的成就感看,培养学生的职业软技能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用人单位往往既重视毕业生现有的专业水平又重视毕业生的发展潜力,也就是最满意的是既具备硬技能又具备软技能的的毕业生,但他们的招聘期望常常落空。现在不少高职毕业生在应聘市场上常常受挫于专业技术不错而“软技能”不足,结果用人单位不尽满意,学生自身“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在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培养高职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软能力,对提高毕业生就业适应力、拓宽就业的选择度将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软技能的提高,意味着综合素质的提高。一方面,这增强了毕业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拓宽了学生就业的选择度,也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缓解并疏导学生的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这对于促进学生人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以及提升人生满意度,毋庸置疑,影响深远。教育,既要重“教”,也要重“育”。正像爱因斯坦对幼儿园的养成教育给予高度评价一般,未来我们的学生也会高度评价大学阶段的职业素质教育。

从教师角度看,在学生的软技能较低情况下,教师普遍感觉“学生难教课难上”,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制约着学生硬技能的学习,也大大影响了教师教学的成就感,易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恶性循环,影响学校教学水平的提高。所以,高职学院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软技能,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和职业满意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职业软技能培养的方法与策略

职业软技能涵盖的内容很广,主要包括人际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如何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以增强他们的就业适应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研究其方法与策略。

(一)完善就业指导模式――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仅仅是针对毕业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然而,对于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急需学习方法指导的高职学生而言,这种模式明显的有着“教育滞后”的缺陷,不仅形式单一而且内容单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没能很好地发挥“就业导向”这根“指挥棒”的作用。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刚从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走来的高职学生,可想而知,其心中可能疑窦丛生、百问纠结,最主要的三大问题是: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我的大学生活需要怎样规划才能全面锻炼各种能力、发展自我?――这就是我们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首要回答的“黄金三问”。很显然,学生进校后就急需得到这方面的指导,所以,笔者的调查结果也就证明了先前的猜想:对于目前这种在毕业前夕(大三)才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做法,学生普遍认为:太晚了!

因而,我们应该紧密围绕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在整个大学阶段的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分阶段地对学生进行就业技能全程指导,全程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笔者认为可以试推行“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大一”阶段。首先,在入学初,分系部、分专业开展各专业的“专业师生交流会”――主要解决学生的两大疑问:我学的专业就业现状和前景如何?学好、学优这个专业需要具备怎样的技能与素质?此外,学生在交流会上,还能及时获悉专业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等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学习不盲目,增加学习的控制感和主动性。其次,在大一的两个学期中,有计划地通过课程设置、系列讲座、专题社团活动等形式,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自信与自我激励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等自我发展必备的基本职业素质。

“大二”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优秀的现代企业人必备的三大能力;

“大三”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职业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企业人必备的职业品质。

“职业素质三级模式” 的主要特色是以就业需求为导向,把解决就业压力的视角转向个体自身,把提升学生职业软技能作为对抗就业压力的主要途径,致力于探索拓宽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选择度的实践中。

在该模式的推行中,学校的主要职能是予以目标控制和方法指导,各系部则负责执行“职业素质培养计划”,采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学习各种技能,自我完善提高自身的职业软技能,获取校本证书“职业素质证”。

(二)开展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深度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目前,对学生的职业软技能培养有利的课程,除“就业指导课”之外,还有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采用的是传统的的教学方式。例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采用的是以传授、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主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可以采用“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分三种特质、四个模块,对学生进行旨在提高各种职业软技能的素质训练。三种特质是指“自智力”、亲和力、坚韧性,四个模块是指“社会适应与人际交往”、“人格魅力与团队精神”、“情绪管理与挫折应对”、“生涯规划与潜能开发”。最终目的在于将成功的信念与原则强化、植根于学生的潜意识中,使之具备强烈的自我成功意识和自我激励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成功心理素质训练”的主导模式,其主要特色是引进“成功心理素质训练”概念,把心理学团体训练的技巧和模式运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软技能的实践中,并且具体化为三种特质、四个模块的主要内容,使学生软技能培养的目标明确。

(三)开发校园文化建设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软技能。

校园文化建设易流于目标模糊性、随意性的一般性建设套路中,但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条培养学生职业软技能的重要途径,应该发挥其能力训练的重要作用。笔者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与方法上都应首先显示出目标性、系统性、训练性。只有代之以目标明确、系统性强的校园文化建设,设计出不仅更具目标性也更具系统性的校园社团活动,才能更系统地提供各种能力和素质的锻炼机会,引导学生充分、有效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只有全力营造积极向上、自强不息、追求成功的校园文化氛围,强化学生的成功理念,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发挥其独特的训练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各项职业软技能。

总之,推行职业软技能培养,致力于提高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正是响应国家关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号召。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使软技能不再掣肘于硬技能,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企业满意的优秀技术人才。短期看产品,中期看项目,长期看人才――对国家而言如此,对学校而言亦如此――高职院校只有立足高远,把自身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肩负起为国家和社会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责任,才能赢得长远利益,才能赢得社会尊重。

参考文献

[1]百度baike.省略/view/1277078.htm,2010-10-21.

[2]郭策.世界500强企业招聘最看重的三大要素[J].职业,2008(1):12-13.

[3]李萍.谈基于工学结合的高职“软技能”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8(8):49.

[4]邱薇华.论高校学生软技能能力的培养[J].硅谷.2008(1):167.

[5]胡思华.软技能渐成职场量才法宝.职场行情.中国知网

[6]施耐德.中国的好企业还缺软技能.总裁博客.中国知网.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5)

关键词 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书 职业技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2.019

On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and Vocational College

Network Technology Professionals' Employment

ZHAO Ying

(Heilongjiang Administrative Cadre Institute of Politics and Law,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the dual properties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train high-skilled professionals as the main task. Advocacy diploma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s of both concepts, help develop a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killed personnel, it only has a certain theoretical knowledge but also master the vocational skills training to make vocational colleges students get accepted by the community and employers, to enhance the employability of graduates is extremely important.

Key words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Certificate; Dual Certificate; professional skills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及各用人单位对具有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虽然我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数量众多,社会也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才,但由于知识结构及适应能力与社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造成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低、就业难的局面。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是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这种供需矛盾客观地反映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需求极不相称,更突出地表明,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职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目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已取得丰硕成果,但由于师资水平、毕业生就业期望过高等因素,造成高职人才培养尚存在着系统偏差,致使社会企业用人单位缺乏大量的网络技术专业的蓝领人才,而另一方面却是高职院校中众多的网络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难以就业。这一偏差致使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就业市场严重脱节,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导致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由于操作能力差、解决问题能力不强等实际培养效果与市场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存在很大差距,致使毕业生在就业市场很难满足社会的要求。

(1)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方案存在问题,特别是实践教学内容、所占比重以及教学形式等需要改进,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课程内容缺乏弹性,合理的选修课目设置较少或是缺失,学生不能根据自己意愿、爱好选修课目。

(2)对高职网络技术型人才存在认识上的偏差,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的技能型网络人才不相适应。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训练强度不够,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操作及创新能力不够;在职业素质教育方面,如团队精神、开拓精神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培训,因而造成与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相脱节。

(3)现有的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不能满足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教学中过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用技能训练相对不足,学生实际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课程内容滞后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学生学到的知识应用价值较小,实训教学、案例教学内容少,导致学生在实际就业中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而失去就业机会。

当前,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主要存在两种极端倾向,一方面是参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其中带有浓重的本科教育痕迹,或是对本科培养方案的简单缩略;另一方面是参照中职教育培养方案,过多强调实践操作而忽视基本的、必要的理论学习,致使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可持续性学习能力不强。通过对众多高职院校办学情况和市场对网络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表明,现有的沿用本科模式的专科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模式很难适应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模式中的这两种极端倾向均将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无法满足社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且也制约了网络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2 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

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在就业方面有完善的国家资格框架支撑。这个国家资格框架既规范就业市场、监督劳动就业行为,也约束高职院校规范培养人才的行为。我们国家也日益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严格实施就业准入制度,完善学历证书、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当前,职业资格证书在我国各个行业的认知度不断提高,在就业市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职业资格证书已开始发挥“就业通行证”的作用,成为学生提高就业率的一个重要手段。

2.1 高职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职业教育要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深化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快速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对于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较好理论基础的高级应用型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这就决定了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必须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把实用型人才、技能型人才作为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

2.2 以能力为本位的双证书教育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使毕业生能更好地就业,职业资格证对于高职毕业生而言是必备的。职业资格证书在高职学生就业中分量越来越重,是学生就业的基石,在高职教育中实行专业学历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制是高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高职教育中重视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尤为重要。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实行“双证书”制度的目的在于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就业岗位要求紧密配合,能更精确、更直接地适应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在高职院校实行“双证书”教育模式,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鉴定内容相结合,调整教学计划使之与职业技能鉴定内容相适应,形成学历证书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

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学校和学生的认同是判定高职院校办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要符合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培养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既是高职院校发展和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才就业市场的客观需求,更是就业导向呼唤大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需求。在高职院校提倡学历证书和职业证书并重的双证书制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3 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加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

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应该成为高职教学的一个重要特色。为此可以在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1)认真做好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工作,进一步提高职业资格证书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2)在教学实施中尽可能将网络技术专业课的教学大纲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大纲融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工作。此外还要根据证书考试的要求进行全方面的技能训练,以使学生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锻炼。

(1)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准确定位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能适应实际生产、提供服务和管理基层的高层次实用型、应用型的高技能人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大量的社会用人单位需要能工作、生产和操作在第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因而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就应面向基层、面向用人单位,培养既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工作能力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2)以职业能力为定位,突出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特点。社会对高职毕业生最突出的要求就是具备职业技能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方向应以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立足于从岗位职业的要求出发,准确定位,确定课程体系主线,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以使学生更好地就业。坚持双证书教育模式,在人才养方案中融合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帮助学生增强实训能力,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

(3)增加选修课,突出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就是衡量其培养的学生是否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及拥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高职教育不是格式化教育,而是职业导向性教育,所以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企业和学生特殊要求来增加选修课程的范围和比重。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可根据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或自己的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课程选修,让每个学生有更大的个性发展空间,以此实现高职网络专业人才培养多样化的要求。

(4)增加实践教学比例,使理论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实践教学是培养高技能专业人才、增强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因素,是技能型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为提高学生在实际就业中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增加实践教学比重,增加实践教学学时,注重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在高职网络技术专业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教育模式改革是一个长期工作,需要我们不断探索,需要我们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加以修改、完善,以期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彰显高职网络技术专业教育的特色。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网络技术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教学改革的对接研究”(编号:GG063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李圣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6(6).

[2] 廖东进等.高职高专自动化类专业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7(11).

[3] 张景雷.高职院校要积极打造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J].继续教育,2012(13).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6)

关键词:中职学生 职业素养 三方参与

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大力推进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也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技工院校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需要,加快培养一流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就决定了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但是能够面向具体职业工作和岗位一线,而且是高素质的劳动者(中初级专门人才)。

一、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素养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和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它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内容。职业素养是一个人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因素。美国学者莱尔·M·斯潘塞在其所著的《工作素质高绩效模型》一书中提出了素质冰山理论,此理论将一个职业人比作是漂浮在水中的一座冰山,将职业素养分为露出水上的部分和潜在水下的部分即显性和隐性两部分。水上部分(显性部分)指看得到的知识、技能,这仅仅是表层的特征,不能区分绩效优劣;水下部分(隐性部分)指动机、特质、态度、责任心等,这才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关键因素,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标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也可以看成一座冰山:冰山浮在水面以上的只有1/8,它代表中职学生的形象、资质、知识、职业行为和职业技能等方面,是人们看得见的、显性的职业素养,这些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证书来证明。而冰山隐藏在水面以下的部分占整体的7/8,指中职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是人们看不见的、隐性的职业素养。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共同构成了职业人所应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

由此可见,大部分的职业素养是人们看不见的,但正是这7/8的隐性职业素养决定、支撑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

因此,中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应该着眼于整座“冰山”,并以培养显性职业素养为基础,重点培养隐性职业素养。当然,这个培养过程不是学校、学生、企业哪一方能够单独完成的,而应该由三方协作完成。

二、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大都只偏重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部分,而忽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等隐性部分。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大都十六七岁,经过中考或高考淘汰才来中职学校就读的。因此,他们一方面有很深的挫折感、缺乏自信,已习惯把自己归为“差生”行列;另一方面,他们都是“90后”、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大多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大部分中职学生包括其家长都是抱着来学一技之长、谋一个好职业的目的来的,因此,学生也对自身的职业素养不够重视,甚至完全忽视。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如:与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意识及爱岗敬业等。这就对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针对中职学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现状,结合职业素养的内涵及要求,笔者认为,要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应从学校、学生、企业三方面着手。

1.以学校为主导,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教育都存在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课、轻文化课的现象。在课时安排上,文化课的课时是少之又少,一些重要的文化课,如语文、德育几乎成了点缀。目前,中职学校还没有完整的职业素养教育课,大多数学校只是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之前,简单地进行一些就业方面的指导。可以说这种指导有些急功近利,单单就是为了让学生上岗就业进行的简要指导,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积累作用微小。

要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中职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首先,要将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纳入教学目标,从中职生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让他们明白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自己与职业的关系。其次,保证足够的课时,充分发挥语文、德育等体现人文素养的文化课的育人作用,不断加强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

2.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意识

职业素养培养的主体是职业人,对于中职学校来说,那就是中职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中职学生却认为,读中职就是为了学一技之长,将来找个工作,能养活自己就行。对于未来的职业规划、职业目标以及如何理解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克服工作中出现的各种困难等,可以说大部分学生临近毕业时还是很迷茫的。由此造成中职学生职业态度不端正,在选择工作时,过多的在乎眼前的物质条件而忽视内在的发展前景。

作为未来职业人的中职学生要抓住学校的教学资源,一方面要完成专业知识、技能等显性职业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要加强自我修养,有意识地培养职业道德,端正职业态度。通过在校的各种活动(如社会实践、专题班会、各种竞赛、顶岗实习等),培养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独立性、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等隐性职业素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将来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3.以企业为辅助,协助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当然,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仅仅依靠学校与学生是不够的。很多企业都希望中职学生毕业后到企业能直接投入“使用”,但却发现很困难。因为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过程,不仅是将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他们还要面临生活环境、交际环境、制度环境等的改变所带来的种种不适应。

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需要中职毕业生自我调适,另一方面,需要企业及时引导。因此,企业也应该积极参与到中职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中来。

首先,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是指企业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企业的个性化经营宗旨、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准则的综合体现,它是企业生存、竞争、发展的灵魂。一个优秀的企业,应该以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影响、吸引中职学校毕业生,使他们融入企业,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

大学生培养职业技能的重要性篇(7)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本科教育 职业技术人才 培养策略

当下,高职教育始终在专科层次停留,它是职业教育的终结,无法使职业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无法适应新时期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提出的要求。因此,高职人才培养向更高层次的本科教育延伸是发展高职教育的重要趋势之一,新时期高职本科职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是值得探究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期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既跟普通本科的工程型、理论型人才培养不同,又跟高职专科的纯技能型人才培养不同。高职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善于将工程设计付诸实践,成为跨技能型、工程型、理论型的复合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管理、职业技术及研究应用能力,同时具备两种特征:技术应用型、工程应用型[1]。与此同时,高职本科培养的人才要面对更加复杂的、先进的机器设备、工作环境及技术,在对现场问题进行解决时也具备更强的综合性。

因此,新时期高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应包括三个要素:一是充分尊重企业对高职本科人才的判断,企业最需要的是能解决一线实际问题的人才,他们要具备能吃苦、会管理和研发、会动脑动手、应变能力较强等特征,这其实是企业对高职本科人才提出的基本要求;二是高职本科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谋智力、谋道;三是高职本科教育同时具备职业性与高等性,它是高等教育的特殊类型之一,不仅要加强理论基础教育,还要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新时期高职本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策略

(一)加强实践应用,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的创造性与主体性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主体性是人发挥创造性、形成创新思维的根本前提。在新时期里,高职本科教育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注重职业技术的特点,积极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实践与应用,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创新高职本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时,将学生主体地位的把握作为主要目标,掌握学生学习兴趣,坚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了解学生知识基础、能力基础,贴近行业实际与学生实际来明确学生学习要求,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如学校可将校园的角落打造成一个展台,专门为全校师生展示职业技术教育成果,学生还可将自己的职业技术发明、创新实验成果等自由展示出来,在提高学生学习自信的同时塑造职业技术教育氛围,为高职本科教育培养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创造条件。又如学校可积极探索,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课权,鼓励学生动手探究,将学习主动性、积极性调动起来;在实践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开放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应用能力。

(二)理论实践并重,增强课程的实践性

高职本科教育不能为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而忽视了理论教育,实践课程占据的比重应适中,可按照专业的不同保持在30%―50%的范围,给予学生充分的实践机会,同时重视创新课程模式,打破传统围绕课堂的教学模式,采取校企合作等方式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职业技术实践。如很多专业的毕业设计都可与学生的实习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到企业做毕业设计,避免纸上谈兵。

在设计实践课程时应以职业技术活动为中心,学生训练职业技能与能力、到企业生产实习等都是典型的实践活动,过程属性较强,其选择、编排给予了直接的职业经验更多的关注。如很多工科类专业的学生在训练自身职业技能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制作一系列工件,因为每一个工件的制作都是具体的职业活动,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职业技术与能力。当然,高职本科教育是高层次教育,要实现扎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目标,开设理论课程也应达到一定水平。虽然较普通本科教育而言,高职本科教育理论课程的目标、内容等都存在差异,但依旧需遵循必需、够用的原则,促使理论为实践奠定基础,因为理论知识是学生形成职业技术实践能力的基础,高级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同时掌握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较深的技术原理。

(三)运用现代手段,提高人才培养效率

现代手段指的是在高职本科教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将传统手工性质的职业教学方法变成现代高效的教学手段,这是高职本科教育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效率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挖掘大量教学资源,在丰富学生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现代手段集文、图、声、像等于一体,不仅能让学生从感官上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开发虚拟工厂、车间、工艺、实验等,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职业技术实践的机会,加强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2]。特别是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卫星技术等的应用,促使高职本科学生能在学习中获得更多信息,提高信息传播速度,延长学生学习时间,使学生获得更多解放。如高职本科广泛应用BBS、教学博客等现代手段,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方便,校园网的使用也使教师能上传教学资料,方便学生随时随地查阅。现代手段打破传统教育的空间与时间限制,促使学生能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技术内容,不仅实现了学习的个性化,还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成长为社会优秀人才,确保高职本科教育顺利实现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三、结语

高职本科教育的发展对高职专科、普通本科的人才培养提出严峻挑战,只有深入探究高职本科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及策略,才能把握高职本科教育特殊的人才培养规律,为培养应用型职业技术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宝臣,郭丽莹.高职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24―2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