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9 05:48:14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1)

一、在思路上下功夫。思路决定出路,决策决定成败要在理思路上下功夫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才快。作为乡镇党委书记,思路清了方向明了步子才稳。其工作思路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整个乡镇的发展战略,如果作为乡镇“一把手”党委书记都思路不清,工作重点不突出,其它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在工作中就可能不知所措,没有了方向和工作重心。因此,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根据乡情,结合现行政策和上级要求,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工作的轻重缓急统筹兼顾、妥善安排,从容应对,也只有这样,整个乡镇的工作才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推进。

(一)、理清紧跟县委总体发展的思路。年初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明确提出了建设湘南城乡一体化先行区的发展方略,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千方百计使各项工作加力提速,千方百计以抓大机遇促大跨越,千方百计以抓大项目促大发展”,如何使辖区内的各块工作跟上县委的步子,对于乡镇来说,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必须理清这一事关全局的发展思路。

(二)、要理清本乡镇的发展思路。要深入剖析乡情。一个乡镇任职,首先。就要对该乡镇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基层组织、民风民俗、干群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精准地剖析优劣态势,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正确决策。其次,要抓好目标定位。通过对乡情社情的精准剖析之后,要召集班子成员、干群代表共同研究对全乡工作尤其是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农村发展等方面提出切合实际的奋斗目标,并把它贯通于乡村干部、人民群众之中,以形成上下同欲,合力攻关的共同愿望。再次,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现实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思想认真作好本乡镇具要有前瞻性、责任感和连续性的发展规划。第四,组织班子成员、干部职工共同认真研究,提炼出本届党委政府的执政理念、工作思路和运行机制,制定出既利于执行,又能推动工作的考核制度。就广发乡而言,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保平安、调结构、甩重管、惠民生、强队伍”工作思路、创先争优活动“四个二”主题活动、文化广发建设“八个一”主题活动和“十二五”时期“321总体构想,并大力度组织实施,工业企业逐步得到依法规范发展,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人口计生实现甩重进类,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大局保持基本稳定,取得了预期效果。

(三)、理清党委书记自身的工作思路。党委书记的基本工作职责是把方向、揽全局、出主意、用干部。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千变万化,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面对如此复杂局面,如何处变不惊,应对自如,这是对其驾驭全局和复杂局面能力的综合考验。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自身工作职责,要从纷繁复杂的具体事务中摆脱出来,把主要精力放在管大事、抓大事、科学统筹人力资源上。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如何领悟和践行这一指示精神,关键就在于个人。

二、要在抓大事上下功夫。“工作大气魄,实践大手笔”,作为乡镇党委书记,必须以大创新的思维,树立大发展的理念,在抓大事、管大事上下功夫。

(一)、抓好大项目。要树立抓大项目就是抓大发展的理念,千方百计争取大项目的实施。

(二)、抓好惠民、富民工程。民生大于天,关注民生是乡镇党委书记的天责。坚持以“政府引导、部门帮扶、农户主体、产业支撑、效益为主、环境改善”为原则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项惠民、富民工程。

三、在壮胆识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乡镇党委书记面对绝佳的发展机遇,要及时猎取机会,把握主动权,就必须在胆识上下功夫。

(一)、要有壮胆识的资本。有“敢”的精神,并不等于就能“敢为”,不掌握“敢”的科学内涵,那就是“蛮”。因此,乡镇党委书记要真正敢为,就必须加强方方面面的刻苦学习,特别是在政治素养上、理论功底上、法律法规上、业务工作上要强于班子、强于干部,唯有如此,才能在工作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声音,才能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准确领悟上级的指示精神,透彻了解本乡镇的实际情况,搞清楚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和关键节点,进而通盘筹划,整体协调,从而获取壮胆识的资本。

(二)、要有壮胆识的方法。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没有决策权。到广发仅十个月就踏遍了广发每一条渠道和每一个自然村,并且在绝大多数自然村主持召开了党员组长、群众代表座谈会,虚心听取群众意见,动手绘制了广发乡水系分布示意图、广发乡自然村分布示意图。乡镇党委书记要取得领导工作的主动权,就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摆脱事务性工作,迈开双脚,到村组农户家中做艰苦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掌

握第一手资料,亲自解剖麻雀;透析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探求其本质和发展规律,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如此,才能放胆去干、去闯。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2)

关于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现状的调查报告

今年来,全国部分省市取消了农业税,使乡镇干部从比较压头的税费任务中解脱出来,但是,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干什么,如何干”的问题也随之凸现出来。针对这种情况,近段,我们组织专人对我县20个乡镇工作现状进行了认真调查,发现大多数乡镇能顺应税费改革的形势,积极探索乡镇工作运行的新模式,创造了一些好的作法,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工作思路逐步转向,但在抓落实、见成效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许多乡镇把税费征缴作为第一位的工作来抓,无论是干部力量的摆布,还是工作经费的安排,都把税费征缴摆在最为突出的位置。取消农业税后,大部分乡镇能适应形势,果断地把工作重心调整到发展经济上来,提出集中主攻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的工作思路。但从目前具体实施来看,一部分乡镇虽然提出了较好的工作思路,但在如何组织实施,如何抓落实等方面还在徘徊观望,一下子难以适应工作思路的转变。

二、运行机制正在转变,但在促平衡、促发展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前,大多数乡镇实行“管线联村”的运作机制,将乡镇所有干部划分到各个村,村级各项工作都由驻村干部去落实。每名班子成员还联系分管1—3线。税费改革后,特别是今年,大多数乡镇打破了这种传统的运作模式。从我们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有13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产业发展组(抓结构调整)、招商引资组、综合事务组(抓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农村党建等)3个组,有5个乡镇将干部分成了城镇开发组、招商引资组、产业发展组、综合事务组4个组,还有2个特色产业比较明显的乡镇将干部分成了烟叶产业组、苗木花卉组、综合事务组。运行机制经过调整之后,很明显地突出了改革发展主题。但从运作效果来看,产业发展、综合事业、城镇开发3个组因以往有一定的工作基础,运作比较好,但分到招商引资组的干部,由于有的认为招商引资不确定因素多,劳神费力后不一定见成效,干脆不争不跑,因此,招商引资这块工作显得滞后,从而影响整个乡镇工作的平衡推进。

三、改革分流顺势推进,但在聚能人、优结构上有差距。随着税费改革的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也顺势而进。领导职数减少了,干部人数精简了,但仍然存在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结构老化、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调查的20个乡镇来看,20xx年底,机关干部在册人数530人,其中30岁以下的45人,31-45岁的275人,46-50岁的140人,50岁以上的70人。可以看出,部分乡镇干部年龄确实偏大。从工作水平上讲,相当一部分干部属于那种只会“管线联村”的“万金油”式的干部,思想比较封闭,竞争意识、开拓意识不强,经济工作能力差,服务本领缺乏,难以帮助农民解决致富本领不高、信息不灵、产品销路不畅等问题。

四、干部管理继续加强,但在改作风、树形象上有差距。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特别是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采取加强教育培训、严格责任考核、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相应的措施,切实加强对乡镇干部的管理。但从目前来看,部分乡镇干部责任心、事业心不强,认为取消农业税后,最压头的“担子”没有了,可以轻松了,上班时看看报,象征性地在机关转一转,到村组跑一跑,工作浮于表面。特别是还有少数乡镇干部参与请吃请喝请玩,损坏了干部的形象,群众反映差。

五、财税征缴压力骤减,但在保运转、减赤字上有差距。取消农业税后,曾经是“铁板一块”的财税压力骤然没有了,在让乡镇干部松了一口气的同时,内心里又开始担忧工作经费从哪里来。从我们调查的情况来看,20个乡镇都不同程度地负债,少则几十万,多的上千万元。只要乡镇工作在运转,那么就要经费投入,小到电话费、电费等办公经费,大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配套体系建设等方面经费的投入,尽管各级各部门对乡镇也加大了投入,但因乡镇工作头绪多,经费来源相对不足,以后工作运转特别消赤减债的钱从哪里来,90以上的干部都比较担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必须要顺应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抓住发展的新机遇,采取积极有效的新措施,乘势而上,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

一、对乡镇干部的职责定位要有新突破。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干部的工作职责就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具体落实“三抓”。一是抓产业结构调整。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主导工程来抓,在措施落实上要注意做到“两个转变”,即调整产业布局要由均衡分布向突出重点转变,靠农村经济大户带动促发展;指导农业生产要由管种管收向品牌培育、规模经营转变,靠优化品牌和做大规模促增收。二是要抓农业服务体系建设。要以经济大户为依托,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提供全程服务,包括信息、技术和销售服务及 基础设施建设等。三是要抓招商引资。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寻找发展出路、加快消赤减债的根本举措来抓,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文优势,千方百计争项目、争资金、争技术、争人才,搞活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坚定不移地走强农兴工之路。

二、对乡镇工作的运行机制要有新调整。农业税取消后,乡镇干部要彻底从以往的“催粮要款”任务观念中走出来,围绕发展要务创新工作运行机制,要由包线、包片、包村逐步转变到包产业、包行业、包项目上来,要敢于打破常规,果断调整,集中一切可以集中的力量抓发展。如有些乡镇把工作力量分成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城镇开发、综合事务几块,让一些思想观念较新、开拓意识较强、经济工作本领较高的乡镇干部从事产业发展、招商引资,就不啻为一个好的运行机制。因此,各乡镇要立足乡情,根据自身特点创新工作机制。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3)

——某乡镇片区经济发展的思索

 

 

 

摘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结合某乡镇片区的实际,不断探索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推进欠发达乡镇经济发展,破解“三农”问题。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三农”问题  经济发展

 

 

 

某乡镇片区位于某某市西部山区,区域面积260.7平方公里,下辖八个乡镇,161个村居,13万余人。近年来,某乡镇片区以工艺品制造、皮革加工、农产品深加工、无纺布制造等为支柱产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片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某乡镇片区由于自然、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原因,经济发展明显滞后于市平原发达地区,经济总量不到全市的5%,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已我市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一个瓶颈,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某乡镇片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片区经济发展的现状

某乡镇片区近几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了长足的进步,基础设施得到一定的改善,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提高。2003年全片区实现国民生产总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30.8%,其中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农业总产值1.70亿元,第三产业总产值1.8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44.9%、4.3%、19.4%。农民人均纯收入3613元,同比增长10.8%。

1、基础设施建设有所加强

改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欠发达乡镇脱贫致富的基础,也是推进区域协作的必要条件。近年来,片区加大投入力度,完成了一批事关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骨干工程,如小流域综合治理和交通道路建设,仅去年片区八个乡镇就有29个村的水泥路、机耕路相继完工,为片区人民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生产和生活环境。

2、特色效益农业积极发展。

近年来,某乡镇片区积极发挥山地资源多、生态环境好的比较优势,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绿色经济,涌现了鹿木乡马蹄笋、鹿木乡山药、永安乡西瓜、金川乡药材、芳庄乡毛竹、某乡镇镇优质米、某乡镇镇牧草等7个千亩以上的特色农业基地。

3、下山脱贫步伐逐渐加快。

片区各乡镇按照“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的要求,把中心村建设与下山脱贫结合起来,把就地脱贫与异地脱贫、集中搬迁与分散搬迁结合起来,加快了下山脱贫的步伐。一个扶贫移民社区座落在某乡镇镇,规划用地面积100亩,总建筑面积47000平方米,建房232间,预计可解决386户困难户的住房问题。

4、政策扶持力度逐步加大。

市政府加大对欠发达乡镇的资金支持、用地优惠、规费减免,为欠发达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市级挂钩扶贫单位也利用各自的优势,在确定思路、选择项目、落实资金等方面为欠发达乡镇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片区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建设阻碍资源流通。

基础设施的落后,已经严重阻碍了片区经济的发展和全市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全片区通向外面公路目前只有瑞枫公路和瓯湖公路两条,而且等级低,已不能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外交流,各乡镇道路建设并不完善,有些主要道路破坏严重,近三分之一的村庄没有通村公路,给村民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防汛抗旱能力差。有些学校配套设施很差,远远跟不上要求。乡级卫生院设施落后,医护人员技术水平普遍较低,群众看病比较困难。

2、山区地形制约经济结构。

片区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工业为辅,旅游业非常薄弱。受山区地形的限制,各个产业都存在发展的缺陷。

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发展特产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片区内各乡镇虽都拥有了一定规模的特产农业,但农业的产业化程度还是很低,只有6家不具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高度分散的农户是农产品市场的主体。销售方式也以农户自销为主,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销售网络,从而不能及时的把收成变为收入。由于各农户必须各自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经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极大地破坏了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阻碍了特产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某乡镇片区工业主要以工艺品制造和皮革加工行业为主,虽然地域面积较大,企业发展空间却非常狭窄,尤其在企业用地方面难以得到解决。同时,主体工业的污染性,使我们要更加注重对企业的引导。

某乡镇片区自然风景怡人,旅游资源丰富同,但还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开发利用率低。片区内仅有的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旅游风景名胜区,目前尚处于初级状态。旅游业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风景区目前所有的内部建设都是依靠政府投资来进行开发,市场化程度几乎为零,远远落后于周边的其他风景区。而旅游服务行业在片区各风景区几乎是一片空白。

 

3、传统观念束缚农民素质。

山区农民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严重,很多农民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科学文化知识严重缺乏,他们难以及时接受一些先进技术和方法,缺乏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和开拓市场的能力,不敢冒市场风险,不能积极主动开辟增收门路,以致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全片区161个村除了少数村外,大多是空壳村,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没有收入来源,缺乏资金,村级的各项事务也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就连正常的开支都很难解决,更谈不上搞建设。

村级组织涣散无力。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战斗力不强,不能带领人民群众致富的现象。农村党员队伍发展缓慢,部分村多年没有发展年轻的党员,年龄结构不断老化。村干部文化水平层次较低,大部分只有小学初中文化,他们面对落后的现状,无发展思路,无改革之措,无致富之道,没有心思也无力搞建设。

农民就业得不到保障。某乡镇片区有13万人,劳动力有9万多人。约有5万多人外出经商、务工等。但还有4万剩余劳动力闲置在家,除了农忙时节参加劳动外,大部分时间无所作为,造成了劳动力的巨大浪费。失地农民越来越多,社会保障机制对于他们来说还比较陌生,就业得不到保障。同时,还有一部分贫困人口未列入低保范围,并且由于医疗、救济等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缓慢,也没有完善的帮扶措施,导致贫困人口依然贫困。

三、片区经济发展的对策。

牢固确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诸多矛盾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入实施省委确定的发挥“八个优势”、推进“八项举措”的决策和部署,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积极探索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新路子。

1、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基础建设,促进资源共享。

基础设施落后是某乡镇片区区位优势相对弱化,资源优势不能充分开发利用,旅游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的重要制约因素。在历次的市、乡镇人代会上,代表们提出最多的就是交通、水利、卫生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这是欠发达地区群众的共同呼声。发展山区经济,首要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要把基础设施作为跨越式发展的奠基工程。扶贫资金的使用上要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倾斜,尽最大限度减少自筹额度。加强通村公路建设,完成岩松线、兴湖路改建工程和瞿湖公路建设,在加快对瑞枫公路拓宽改造建设的同时,抓紧全面开工建设瞿湖(瓯海瞿溪至某乡镇)公路。拓宽渠道,加快三十三、三十四溪等小流域综合治理。与此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划,搞好农村改水改厕工作,普及农村自来水和卫生厕所。在某乡镇、林溪、鹿木等人口集聚较强的乡镇建立完善垃圾中转站。提高农村垃圾处理率。增设健身点,改善有线电视线路和电力设施,在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创建村的主要公共场所安装路灯,实施亮化工程,提高文体设施和路灯亮化在农村的普及率。加大通讯、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步伐,如开通宽带网络,在信号盲区建立信号站等。

2、发展特色农业,转变产业格局,创新经营模式。

发展效益农业。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为目标,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效益农业。结合某乡镇片区耕地少,山地多的特点,把高山蔬菜、中草药、家禽家畜等特色产业作为扶持重点,用好鹿木“中国马蹄笋之乡”这张金名片,以点带面,促进其他乡镇在原有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提升基地档次。

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2003年某乡镇片区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同比增长4.3%,工业总产值6.47亿元,同比增长44.9%,工业经济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农业。依靠传统农业,已不能快速增加农民的收入,无法实现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动由以农业经济为主向工业经济转变。由于某乡镇片区的工业经济比较分散、规模小、技术含量不高,已成为制约工业经济大幅度增长的不利因素。为改变各乡镇工业分散的局面,结合片区的扶贫产业带建设,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企业向产业带集聚,努力扩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知识型企业比重。

开发观光休闲农业。以休闲为主、到农家度假、娱乐的一种消费方式,即观光休闲农业,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随着私车的增多,到山区放松心情的“周末游”成了许多人喜爱的一种途径。目前许多游泳场所的开发,只留住旅游者夏季的步伐,在此基础上,加快扶贫产业带三期工程规划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区3000亩的建设,形成不受季节影响的以客房、餐饮、娱乐、观光为主的旅游区。

3、改善生态环境,开发生态旅游,着手生态建设。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充足的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和条件。

改善生态环境。相对平原发达地区,地处西部山区的某乡镇片区优势在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发挥片区强项,不仅为农民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也能带动农民增收,更为打造瑞安市的后花园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片区农民素质不高,环保的意识不强,近几年,污染问题已经到了急需解决的地步。结合“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绿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使用太阳能、液化气、小水电等清洁绿色能源,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生活污水处理,彻底消灭白色污染,保护好饮用水源等各类生态资源。重点控制和治理林溪工艺品、潮基皮革加工等行业的污染。

发展生态旅游。发展旅游要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旅游设施与生态景观和谐、旅游方式与生态环境和谐。应合理设计旅游线路,严格控制破坏景观资源项目的建设,防止景观资源的人工化趋势,加强旅游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挥山区旅游资源多的优势,开发出一系列“山水风光游”和红色旅游。重点抓好龙井、金鸡山、卧龙峡等风景名胜区的建设。保护桂峰板寮革命根据地的同时,进一步挖掘欠发达乡镇革命斗争历史,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利用片区内奇云林场的资源,开发森林旅游。

4、加快移民搬迁,推动机制改革,深化城镇建设。

以“一十百千阳光行动计划”为契机,加快某乡镇阳光社区建设,把推进城镇化和鼓励农民下山脱贫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某乡镇阳光社区能容纳386户搬迁移民,但不能解决农民的就业性问题。针对下山移民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素质不高的特点,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拓宽他们的就业门路;积极引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招收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企业,在政策上给予一定的优惠;发动华侨、外出经商办企业人员回乡投资、招工,有效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加快欠发达乡镇的劳务输出。

撤并乡镇和并村将成为我市机构改革的一种趋势,这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的管理能力和领导经济工作的有效性,进一步精简机构和人员,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和减轻农民负担的需要。由于某乡镇片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多,且桂峰永安等地多华侨,致使很多“空壳村”出现,尤其是一些高山村,所以并村是势在必行的。还有个别乡镇结构臃肿,如桂峰乡在册人口5000多人,而其中3000人左右已移居国外,按人口规模甚至比不上一个大的村庄,所以现行的乡镇机制规模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撤并乡镇是城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而作为管理八个乡镇的某乡镇片区工委只是市级的派出机构,在管理力度上还有所欠缺,为协调片区内各项事业的发展,避免片区的资源浪费,在撤村并村的同时,实施工委管理职能的改革。一是撤消乡镇一级机构,则由片区直接接管乡镇工作,形成片区一级政府机构。二是合并乡镇,应适当加强片区工委的职能,如财政权和人事权,以便更好的管理和协调。

5、深刻思想教育,改变工作作风,强化全民素质。

目前,大多数干部很难和群众打成一片,缺乏干群关系融洽的一面;也有部分干部对农村的发展不够重视,关心的只是自己的职位升迁和经济收入,并不在乎农民的疾苦。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们党的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只有加强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干部的思想意识、执政意识,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群众所思、所需、所盼,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予以解决;二要依靠群众搞好科学决策,从基层和群众中汲取营养;三要坚持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四要严于自律,严格要求,切实过好党风廉政关。

通过学习教育提高广大党员的思想道德水平,再通过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模范作用,带动整个农村农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时要着重抓好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这样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教育,达到农村全民素质的提高,为更好地建设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2004年8月15日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4)

关键词:城乡统筹;小城镇总体规划;改进;常路镇

1.1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城乡统筹

城乡统筹发展,就是指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镇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把城镇和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解决;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

在城乡统筹中,小城镇直接面对广大乡村地域空间,是协调城乡关系的最基层衔接点,因此,将城乡统筹理念运用到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指导其可持续发展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2小城镇总体规划传统思路

1、重规模,轻成效

在《城乡规划法》颁布之前,我国一直以《城市规划法》为标准,小城镇总体规划由镇政府负责组织编制。一些基层官员受政绩的利益驱动,不顾发展规律,片面强调做大镇区规模,重“外延”,求“大”求“高”,导致出现了小城镇的规模过度扩张,出现了大量占地较多的公用设施、超规模的基础设施及大型工业园区,土地、资金等资源的浪费和闲置。

2、重镇区,轻镇域

目前,我国小城镇总体规划主要以镇区规划为重点。在规划内容上,总体规划侧重于镇区性质与规模的确定、用地功能的组织、总体结构的布局、道路交通的组织及市政公共设施的安排等方面,涉及面比较广。镇域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村镇体系的等级、职能和规模及相应的市政公共设施规划,而忽略了对镇区与周边农村地域联系以及与周边城镇的关系的分析。在发展中,对广大农村腹地关注较少,以牺牲农村经济增长为代价等不合理和不协调的现象。城乡二元结构日益明显,镇区并没有起到规划预期中的对周边农村地域的扩散带动作用,与总体规划的预期目标相违背,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对乡镇发展存在制约。

1.3城乡统筹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新思路

2008年1月1日城乡规划法实施,目的在于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在编制城镇总体规划时,有两方面的思路转变。

1、城镇化思路

不赞成为刻意追求城镇化指标而忽视农村发展,改变传统城市化中只追求集聚经济效益的线性产业布局。而是侧重于改善城乡地域系统的有机构成,不断优化城乡关联结构和构造一个有序的空间组织,使城乡发展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并为不同规模层次的城镇居民和不同聚落类型的城乡居民提供优越的生活环境,保障他们拥有良好的生活质量。

2、城乡网络化思路

在承认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同时谋求城乡协调发展,力图使区域城乡互补性和协同性发展中的整体效应最大化,提高城乡空间的组织化程度。其实施途径应该是城乡之间由不同容量、便捷的现代化交通、通信设施和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连接在一起,形成和谐的网络型城乡复合系统,使城乡居民在具备现代化和网络型基础设施的前提下共享现代文明。

在规划中,小城镇应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并举,同时进一步完善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镇区规划,要立足于城乡区域,用区域的眼光对小城镇进行合理的定位,确定镇区适度的规模,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增长极;镇域规划,则要强化对广大农村地域的研究,对城镇与农村关联度及融合度的研究,并落实到具体的空间地域上。

1.4城乡统筹下的小城镇总体规划改进:临沂市常路镇总体规划分析

1、常路镇上版规划编制特点

常路镇是山东临沂市和蒙阴县的西大门,咽喉重镇。地处临沂、泰安两地交界处。镇内交通便捷,由镇区至泰安新泰市、临沂蒙阴县约14km,到高速公路出入口约17km,距泰安、临沂约98km,距莱芜约60km。全镇总面积77.4平方公里,共计28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51个自然村。2010年常住人口33841人。全镇经济基础在蒙阴县处于中上水平,是蒙阴县的第二大镇,也是全省237个中心镇之一。

上一轮总体规划是2002年编制的,是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着合理布局、节约用地、逐步建设等原则,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统一为目的规划。在编制成果上,镇区内容充实,镇域部分分析不够透彻,图纸主要有村镇体系等级和历史文化景点区位图,对广大农村地域发展问题关注较少。

随着新城乡规划法颁布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常路镇在一系列支农惠农的政策的影响下,各村庄抓住发展机遇,发生了诸多变化,原总体规划不能满足时代要求,制约城镇和乡村的共同发展,成为规划修编的重要缘由。

2、常路镇总体规划改进

(1)理念转变

转变仅仅关注 “空间集聚过程”的旧理念,以“城乡网络化协调发展”为新理念,将常路镇区与农村地区结合起来,把城乡统筹发展作为指导常路镇城乡发展全过程的基本模式。

(2)内容完善

由侧重于镇区规划转变为镇区规划和镇域规划并举。对于常路镇而言,要在对村镇的现状分析和综合发展条件进行评价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其与周边城镇关系、产业空间、地域空间、交通、特色资源等多个方面,充实镇域规划内容。具体如下:

①与周边城镇统筹发展

区域层面,村镇在城乡统筹中多处于被“反哺”的地位,因此,规划通过对省域层面、临沂市域层面、蒙阴县域层面的分析,明确常路镇在鲁南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实现镇域与周边新泰市对接,加强它们的产业等方面的联系,使村镇接受经济实力较强的城市的辐射。(图1、图2)

图1 常路镇在省域层面区位 图2 常路在临沂市域层面的区位

②产业空间统筹发展

规划对常路镇的产业发展提出了深入可行的研究。

首先,根据镇区和乡村产业体系的特点,对常路镇三大产业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产业优化的具体措施,促进城乡之间的产业结构协调化和城乡内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其次,按照二、三产业向镇区集中,第一产业向村庄集中的原则,对城乡产业结构体系在空间层面上进行相应调整,促进城乡产业空间的有机融合与城乡空间产业的合理布局。(图3、图4)

最终,规划形成了 “两轴两园三片”的产业发展主格局。两个发展轴:依靠主要公路形成横向和纵向的经济产业发展轴。两个工业园:在镇区结合当地有利条件设置工业园区,实现产业向园区集中。三个发展片:在全镇范围内,依据不同区域的村镇产业特征,形成三个特色经济区域,每个区域都有重点村作为物资交易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图3 常路镇产业分布现状 图4 常路镇产业布局规划图

③地域空间统筹发展

地域空间统筹发展,旨在引导城镇在空间上的合理布局,有效利用现有土地资源,保护自然环境。

首先要统筹的是居民点布局,这是城乡统筹的先行手段。与上版总体规划相比,本次规划在进行合村并点时,强化了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具体的村庄迁并、村庄整治、农房建设等方面的措施,同时根据居民点等级和类型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合理配置,营造宜居的环境。

此外,规划还依据镇域空间的特征和各居民点功能,对各类型空间进行范围界定,并相应提出建设定位及空间发展模式(图5)。规划中,划定了三个发展片区,每个发展片区都有一个或多个中心,作为发展片区的核心。这些核心作为每个发展片区的经济增长极核,由公路干线相连接,加强彼此之间的联系,增强区域竞争力。具体如下:

旅游生态区:依据自然及人文资源丰富的特征,定位为生态涵养区、休闲旅游度假基地。村庄布局充分考虑山地自然特征,采用有机疏散的布局模式。重点发展围子村和石峰峪。

核心发展区:镇驻地所在区域,205国道贯穿其中,定位为镇域政治经济文化服务中心。布局以镇驻地为核心,沿国道形成带状村镇空间结构。重点发展镇驻地和新兴居委。

集聚发展区:村庄各具特色,定位为新农村重点建设区域,采用均衡发展的空间布局模式,重点发展西北楼村和台庄。

图5 常路镇空间结构规划图图6 常路镇资源分布与整合规划图

④特色资源挖掘与统筹发展

常路镇内水库星罗棋布,河流纵横,并且有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规划分别从镇域、镇区和村庄三个层面入手,注重提炼自然、人文等特色元素,将生态景观空间功能化、人文资源价值化,并将其反映在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等方面,营造既能满足现代生活需求又独具地方特色的村镇面貌(图6)。

⑤交通、市政设施统筹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网络化发展的本质在于强调城乡之间的联系,道路交通规划至关重要。规划网络化的公路交通,强化常路镇对外交通区位优势。加快常路镇域内道路的建设步伐,镇驻地与行政村、行政村与行政村之间一般要有三级公路相通。立足城镇建设综合交通平台,设立联系农村中心村与城镇就业点的公共交通体系,构筑高效畅达的一体化交通体系,成为“居住在乡村,工作消费在城镇”的新型空间组织模式的有力支撑(图7)。

此外,规划将城镇市政设施布局区域化与乡村公用设施建设实用化相结合,建立高效节约的城乡公用设施体系。市政设施建设区域化融入蒙阴县市政设施系统,乡村公共设施引用节水灌溉、废弃物收集等实用技术;沼气、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等新型技术。

图7交通统筹发展示意图

1.5 结语

本文讨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小城镇总体规划的改进思路,用实例阐述了总体规划中需要统筹考虑的问题。但是,如何发挥村镇规划尤其是镇域规划的功能,使其真正起到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营造健康有序的小城镇发展环境的作用,还需要完善现有政策,出台新政策,强化具体措施。比如研究制定出贴近地方实际、操作性强、农民能够接受的引导集中居住的优惠政策措施,在宅基地审批、建房调田、拆迁安置、就业引导、失地农民保障等方面形成完整的配套政策体系。在实施中要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吸引大量的资金,解决村镇建设资金缺乏的问题,从而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 曾菊新.现代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 仇保兴.当前村镇工作的若干问题[J] .小城镇建设,2005(11).

[3] 陈志诚,侯雷,兰贵盛.“城乡统筹发展”与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应对[J] .规划师,2006 (2).

[4] 郭建军.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问题和政策建议[J].经济参考研究,2007 (1).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5)

从20*年11月我市进行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至今,已近两年。两年来,全市各镇(区)紧紧抓住新一轮区划调整的机遇,积极破解各种新矛盾、新问题,加速磨合,加快发展,三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呈现出六个特点:一是综合实力实现了新提升;二是发展后劲有了新增强;三是城镇建设拉开了新框架;四是资源整合产生了新成效;五是老百姓生活质量有了新提高;六是镇村干部队伍展现了新风貌。但是,回过头来看一看,在同样的形势、同样的条件下,镇与镇之间也形成了一定的反差。当前,我们正处在发展的宏观调控期、社会的加速转型期、矛盾的累积凸现期,镇级经济社会如何科学发展,新的思路是什么,重点抓手在哪里?这是全市市镇两级干部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今天,市委、市政府在金港镇召开全市统筹城乡发展现场会,主题十分明确,就是要在新的形势、新的目标、新的要求下,推动乡镇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攻坚克难,创新思路,加大力度,全力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可以讲,这是在关键的时间,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意义非同一般。

最近一段时间,我短平快式地对各镇进行调研,就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行政区划调整以后,面对严峻的宏观形势,面对统筹城乡发展的艰巨任务,作为镇一级党委、政府、总公司,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着眼未来,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城市现代化和经济国际化,切实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奋力开创乡镇工作新局面,再创新辉煌。今天我把这个问题带给大家,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发动大家一起研究、思考并解决好这个问题。

刚才,我们看了金港镇的工业投入、服务业项目、标准型厂房和社区建设,听了根法书记的专题发言,通过实地“看”、“听”、“议”,大家一定感触很深,震动很大,启发也很多。并镇之后的两年时间里,金港镇在以根法书记为班长的领导班子带领下,与时俱进弘扬张家港精神,创新思路抓发展,在“富民强镇”的大原则和按经济规律办事的大前提下,不断瞄准更高目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符合金港特点的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金港镇的实践证明,新思路,才有新出路、新作为;重实干,才能有实效、出实绩。本着“破解难题,寻找答案”的目的,今天会议的总要求,就是要突出“一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个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实现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下面,我就各个镇在破解难题抓发展,迎接挑战抢机遇的过程中,如何学习借鉴金港镇经验做法,进一步创新思路,加快发展提五点要求,然后再请各镇(区)党委书记谈谈感想和下一步的思路打算。

一、进一步激发率先发展的动力,要争先进位,攀高比强。

乡镇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政区划调整后,工作范围更广了,群众期望更高了,发展难度更大了,但越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就越是要弘扬张家港精神,树立率先创业之志,谋划率先创优之策,闯出率先创新之路,努力使乡镇工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一要解放思想,把率先发展的干劲鼓得更足。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着地方发展的速度。我们张家港每一次大发展都印证了这个道理。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区,我们既较早地迎来了“发展黄金期”,也先行进入了“矛盾凸现期”。总的看,在压力和挑战面前,全市各镇始终保持了拼搏争先的锐气,坚持加快发展不停步,坚持率先发展不动摇,坚持科学发展不放松,不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台阶,为全市的快速发展、协调发展挑了重担。特别是金港镇,把区划调整作为一次规模、实力、名次“重新洗牌”的良机,始终把争先进位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敢想,敢试,敢做,保持了发展的强势。当前,各镇要深入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努力冲破一切有碍于发展的思想观念,变革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摒弃一切落后于时代的陈规陋习,支持一切有利于发展的创新实践,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率先发展的干劲。

二要比学赶超,把率先发展的标杆定得更高。近两年来,我市各镇(区)的经济发展,纵向比形势喜人,去年全市8个镇中已有4个镇销售超百亿元,今年杨舍镇销售将突破300亿元,最小的大新镇也将突破30亿元。但横向比又压力凸显,与东莞的虎门镇、中山的小榄镇这

些全国排名前10位的强镇相比,差距还十分明显。所以,我们要不断强化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敢于否定自我、敢于超越自我的进取意识,锐意进取、敢为人先的率先意识,以更高的目标定位,更高的工作标准,开展比学赶超。既要与市内各兄弟乡镇比,又要与市外各强镇比,既要比规模、指标,比速度、水平,又要比精神状态、工作思路,做到不比条件比能力,看谁加快发展的办法多;不图形式图实绩,看谁富民兴镇的贡献大;不争是非增后劲,看谁抢抓机遇的本领强,从而在全市上下形成你追我赶、奋发争先的生动局面。

二、进一步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要放大优势,培育特色。

思路决定着出路。近两年来,全市各镇发展各有千秋,而金港镇之所以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走在前列,关键是思路清晰,措施扎实,既看到自身与先进相比存在的差距,又看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和潜力,从而在工作中扬长补短,趋利避害,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比如,保税区的大量拆迁安置,这可能在其他地方看来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在金港却变成了一个工作创新的“突破口”,农民社区建设搞得有声有色。比如,双山岛限制工业发展,却促成了双山经济薄弱村工业发展全部实现了“离岛上岸”,进入园区。比如,当我们一些镇还在为“村村冒烟”伤脑筋,土地瓶颈、财力匮乏难发展时,金港标准型厂房建设却在快速推进。所以,我们今天看金港、学金港的目的,就是要使大家有所启发,既要肯干事、敢干事,又要能干事、会干事、干好事、不出事。当前,乡镇工作千头万绪,矛盾多,要求高,理清思路,狠抓关键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要放大比较优势,不断提升发展定位。比较优势是挖掘和发挥出来的。比如,杨舍镇作为城关镇,区位优势比较明显,发展基础比较厚实,社会资源比较丰富,一方面要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服务和参与城市及张家港经济开发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要主动与城市建设接轨,抓好城市外延,接受城市中心的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当然,由于各个镇的情况条件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发展思路,在这里,我就有关镇的发展重点再提一些想法,供大家参考。塘桥镇工业基础好,城市建设也有一定规模、档次,应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城市品位;锦丰镇的特点是规模企业多,临江优势明显,应研究如何依托规模企业,呼应冶金工业园的发展,加快实现区镇联动;乐余镇城市建设的整体框架已经拉开,与市区、常熟交通接轨的效果也已经显现,要研究如何充分发挥片区中心镇的带动作用;凤凰镇要研究如何抓好韩国工业园的投资环境建设,继续保持招商引资的好势头;南丰镇要研究主动接轨大片区,发展好现有产业;大新镇在继续打好五金品牌的同时,要研究主动接轨、服务保税区、冶金工业园的问题;农场管理区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已形成了一定声势,大交通体系也正在加快构建,要研究如何加快发展,尽快缩小与全市的差距。

二是始终着眼未来,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没有经济,就没有一切;没有投入,就没有产出。当前我市经济发展正受到资金、土地、审批等要素的制约,但宏观调控是“紧中有活”,乡镇工作还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我们要在全省乃至全国争先进位,实现“两个率先”,就必须在有效投入上加大力度。各镇不仅要比现有企业的有效投入和产出水平,而且要比外资民资项目开工的数量质量。今年年底,市委扩大会议还要搞一次大的现场交流活动,到时,希望各镇(区)都能拿出好的项目、新的亮点来看、来比。

三、进一步突出集约发展的重点,要创新创优,攻坚克难。

两年前,我市大规模的并镇,引发了新一轮的区域大整合,目的就是为了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提升集约发展水平。现在,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更要提升开发的集中度和发展的集约度。金港镇积极推进“三个集中”,即企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对全市各镇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参考,这也是今天会议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目前,金港镇80%以上的新批企业都落户在工业集中区,上半年全镇已投入近亿元建成标准型厂房16万平方米,到年底累计建成面积有望突破80万平方米;镇区人口(包括外来人口)已达到20余万人,城镇化率提高至60%;一批农民集中居住区已初具规模,中德中南小区居住人口达到了1.2万人以上。各镇(

区)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城乡一体化和产业集聚化的发展理念,围绕“三个集中”做一些深入思考。

一要以新型工业化的标准建设园区。对于各镇工业集中区,要进一步提高规划建设水平,严格按照投资强度、产业目录招商选资,对符合要求的项目要争取早开工,早投产。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很好地发挥并调动各方面(镇、村、企业、个人)的积极性,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建设进度。尤其要根据市场需要,不断完善和优化标准型厂房的设计建设,降低投资成本和运营成本,提高出租率和利用率。

二要以城市现代化的要求安置农民。目前,全市镇村规划已基本确定,鼓励农民集中居住的相关政策也在抓紧研究拟定之中,各镇作为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主体,要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加快启动、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归并及集中居住工作。由于各镇的情况不同,条件不一,市委、市政府对农村住宅区建设模式不做统一规定,只提两点要求:一是农村宅基地拆迁安置小区一定要按照城市现代化的理念来建设,有条件的要“先安置、后拆迁”,规划水平要好,建设档次要高,配套能力要强。二是农民集中居住一定要坚持“不刮风、不搞形式、不搞运动”的原则,循序渐进、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在此基础上,各镇都要从实际出发,抓紧推出一批象金港甚至超过金港的安置小区。

四、进一步落实惠民发展的举措,要以人为本,讲求实效。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广大群众得到的实惠不断增多。比如,杨舍镇积极配合市区建设,加大拆迁力度,不仅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立了大功,而且认真安置失地农民就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既增加了地方财力,又促进了群众增收。全面实现小康,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重点、难点是增加群众收入。我们要牢固确立科学发展观,确立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发展理念,紧紧依靠工业化来致富群众,依靠城市化来带动农村,依靠产业化来提高农业,加快构建群众增收的长效机制。

一要找准切入点,切实破解“三农”难题。农民想什么,农村干什么,农业抓什么,各镇主要领导任何时候都要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农村稳定,保障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当前,尤其要创新思路,深化完善农村“三大合作”改革(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专业经济组织合作),充分激发农村发展活力;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思路,真正做到该给的给到位、该减的减到底、该放的放到边,使农民得到长期的实惠;要重视进镇农民的就业培训,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使农民成为社会文明进步成果的享受者。

二要抓住着力点,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财力经济、就业经济、增收经济。金港这两年可用财力不断增加,与他们大力发展服务业是分不开的。各镇要认真分析自身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结合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大力发展生产服务业,壮大传统服务业,不断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切实提高群众资产性和经营性收入。比如,我市工业经济比较发达,可以在生产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等领域大胆突破;比如,有的地方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可在完善商贸服务以及打工楼建设方面大胆突破;有的可依托规模企业,采取多元投资、配套延伸等多种形式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等等。

五、进一步增强和谐发展的合力,同心同德,再创辉煌。

在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镇一级在落实政策、推进改革、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任务日益繁重,全市上下必须同心同德,共同参与并全力支持好乡镇各项工作。

一要从机制创新入手,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形势在不断变化,工作标准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各镇在领导班子建设上、组织经济社会发展上也要不断创新、全面提升。要研究并镇后管理方式、运行方式的创新,不断改进和完善考核制度、激励措施,形成一种良性互动的乡镇工作新机制。

二要从最基层抓起,配优配强村组干部。今年,要圆满完成较高水平小康、全社会小康、全方位小康三个层面的建设任务,核心在镇,关键在村。需要我们的村组干部从源头抓起,从基础做起。一个镇,如果村组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了、水平上去了,我们的工作才能有抓手,发展才能有活

力,稳定才能有保障。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6)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镇化;初探

1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思想

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来的城乡融合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核心部分。纵观马克思、恩格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批判》、《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没有任何著作系统而全面的涉及到有关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甚至城镇化的相关论述。但是在这些著作中无一例外都提到了城乡关系,城乡关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城乡关系会从城乡统一、城乡对立,最后到城乡融合的发展趋势,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下面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出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中分析城乡关系的发展趋势,进而提出了城乡融合的思想。在人类社会最开始的时候,人们的生活既原始又简单,在这个阶段,分工不发达,以家庭为单位自然形成的分工进一步扩大,这个时候的生产力低下,生产关系也相应的不发达,整个社会看成一个整体,就无所谓城乡之间的差别。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在原始社会有了剩余产品后,私有制逐渐产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只有在私有制的范围内才能存在。”因此伴随着私有制的出现,社会分工和城市相继产生且发展,城市的出现也推动了工业的发展,这时商业和工厂手工业对工业的需求开始加大,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最后产生了大工业和大工业聚集的大城市。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开始走向分离和对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城乡关系是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影响全局的环节,城乡关系一改变,整个社会也跟着改变,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所以可以看出城乡关系的改变深刻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正如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分离和对立,因此,我们必须消灭城乡对立,实现城乡融合。但前提条件则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走向城乡融合的基础前提。只有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高度发达,消灭旧的分工、废除私有制、才能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条件,城乡关系也必将逐步由对立走向融合。

2列宁、斯大林城市中心理论的思想

列宁、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城市重要性的论述,指出了“城市中心理论”。在十月革命以前,列宁就意识到城市是十分重要的,他指出“在现代各个国家甚至在俄国,城市的发展要比乡村迅速的多,城市是经济、政治和人民的精神生活的中心,是前进的主要动力”。所以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以城市为中心的暴动,从城市到农村的革命道路。当然,这是结合了俄国资本主义深入发展的国情,以城市为中心的道路不但用在革命道路上,也用在了指导社会主义建设上,尤其在经济方面,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要消灭“城乡差别”,达到“城乡融合”的目标,但是他们所想的社会主义没有商品经济,所以就很难具体指出用什么样的方式达到“城乡融合”。在苏联,商品经济存在的情况下,列宁、斯大林继承并发展了马恩“城乡融合”论述。列宁指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个工业部门同农业分离。商品经济不发达(或不完全发达)的国家的人口,几乎全是农业人口。”所以要使农业人口转变为工业人口,传统农业转变为现代化农业,推进农业的商品化,那么就要发展商品经济,进而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发展商品经济,使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民之间,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之间实现自由交换,而且大工业提供充足的产品可以满足农民的需求时,这是“城乡融合”的具体表现。正是由于以城市为中心,苏联建立起集体农庄,让城市领导集体农庄,实现城乡融合。

3邓小平、工农业相互支援的思想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国家对城镇化进程进行了艰难探索,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的论述,总结出农村城镇化的核心是工农业相互支援,达到城乡融合。邓小平指出工农业要相互支援。他认为,“我们过去长期搞计划,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没有安排好各种比例关系。农业和工业比例失调。”因此,要加快工业的发展,支援农业,将具体的政策落实到实践中去,以便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当农副产品增加,农村市场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发展了反过来也要支援工业,强有力地推动工业的发展。要知道农业现代化是工业现代化的基础,工业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工业的稳步发展需要农业提供原材料、资金和市场,所以,农业发展不稳定,也会影响到工业的不稳定,正像邓小平说的“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这是一个非常生动、非常有说服力的发展过程。”同志丰富了邓小平理论,他强调“三农”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是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所以要以农业为主,将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第一位。建国以来,依靠农业发展工业,并其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但是当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工业就要支援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所以要正确处理工农业之间的互补关系也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关键。

4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

十六届大以来,党中央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以加快推进现代化、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它是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是新形势下破解“三农”难题的战略举措。首先要处理好城乡工农关系、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先对农村进行改革,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发展,城乡差距明显缩小。但改革重点转到城市后,农民增收缓慢,进而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经过20几年的发展,国家的整体实力有了显著增强,总体上可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所有,必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城乡互促互动、和谐发展。其次,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需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是扩大国内需求,如果可以打开中国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指日可待,但是让这个巨大的群体有了足够的购买力,就必须进行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国内需求。

5十以来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思想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第一次在政府的高层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首先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城镇化率超过50%,中国开始进入城镇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后我们的社会管理、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提高,一旦有社会事件马上就能引起非常大的效应,所以,就现状而言社会结构在变化,社会管理难度在加大,我们必须要学会管理城市。其次,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城乡关系之间的矛盾成为次要矛盾,继而城市人口的二元结构升级为主要矛盾,尤其外来人口没有享受到均等的服务,使得他们的生活成本加大,矛盾突出。最后,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进行城镇化的进程中出现的两个成本,一个是劳动力成本,一个是土地成本,起初,这两个成本都低,工厂愿意雇佣大量的劳动力,企业也在不断招商引资收购土地,这样对城镇化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开始,这两个成本不断加大,劳动力工资的上升,土地成本的增加,使得许多企业开始思考,靠廉价成本获得劳动力和土地的方式已经不适应城镇化的发展,所以说,中国要建立新型城镇化,无论从内部因素还是外部因素都需要对过去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转变,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好,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却是以人为本,过去我们认为的城镇化是农民外迁到大城市,圈地盖房子,比如一些景观工程、形象工程、高楼大厦等,但是对农民自身利益考虑的还不是很全面,一直使他们觉得自己跟随城镇化的步伐,但是生活质量却不高,与城市人相比甚远,政府对人文建设、社会建设等这些方面的做的不是很好。所以我们现在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不仅要实现的是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而且还要让现有城市居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生活、居住条件。

6结语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提出城镇化的概念,但他们城乡融合的思想却与城镇化思想一致,并且各国的领导人根据时代和国情的不同,在城乡融合的思想上提出了符合自己国家的城镇化道路的途径,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也验证了党和国家提出的城镇化思想符合了中国的实际发展,指导着中国城镇化健康快速的发展。所以,在今后的城镇化进程中,我们应继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完善中国城镇化思想,推进城镇化进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2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列宁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1955.

[9]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斯大林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0]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2].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13].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乡镇个人工作思路篇(7)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动力

要确定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就要明确当前乡镇建设方向和目标。当前我国要建设全面小康,构建和谐振社会,这个目前乡镇工作的总体要求,乡镇第一要围绕这个工作大局,第二要与当地的产业政策紧密联系,换句话说就是要依托市县产业布局的政策凹地来迅速发展经济。不断强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效、区域综合竞争力和居民综合素质,使乡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始终瞄准总体规划走,达到既定的目标。瞄准总体规划乡镇上下进一步抢机遇、上台阶、促裂变,在加强工业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外开放,做大做强特色行业,在全乡镇上下形成了干部“人人肩上有任务,个个都是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良好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工作热情。带动经济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大镇向新兴的工业经济、商业经济强镇推进。

二、突出产业特色

确立乡镇经济发展思路的定位要与乡镇的基本条件相适应,没有港湾不能发展造船业、没有历史文化资源不能发展旅游业,用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服务业的加速融合,走一乡一产业的路子,才能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工业化道路,就必须在经济结构上率先转型,努力构筑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就是要依照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按照“一村一品竞相发展”思路进行合理布局,依托本地优势,深化造林成果、发挥种烟优势、扩大无公害种植、做大畜牧产业”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由小规模种植向规划带,规模经营区,为家产品优势向农副产品加工,由传统的小打小闹向工业化、现代化工业企业迈进,进一步扩大了对外开放新局面,备足乡镇发展后劲。

三、确立经济发展方向实施富民强乡镇战略,就要借助开发政策,不失时机地进行招商引资工作

乡镇要大力倡树“经济要振兴,项目来支撑”理念。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乡镇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头号工程来抓,立足创优环境,动员干群,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多方出击。要巧借资生钱,借鸡下蛋。采取争取道路建设、基层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土地复耕政策性项目资金及企业技改投资等形式,从而达到多招商、多上项目、上大项目的目的。促进乡镇开发,大迈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就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吸纳外商投资和政策性资金的重点突破,进一步膨胀工业企业总量和规模,壮大乡镇域经济实力。

四、增加经济发展优势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是经济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要镇围绕基础设施建设舍得投入,增创经济发展的环境优势。围绕服务民营企业,全面提升乡镇形象;围绕农田基本建设、硬化公路、移动、联通基站建设及光纤联网、电力等增创乡镇经济发展的新优势。要坚持经营城镇理念,发挥小城镇建设优势,用足用活政策,突出扩规模、强产业、丰内涵、提品位四大重点,实现以城活商,以商兴镇的目的。一是按照政府引导,社会筹资,招商引资,市场融资等方法,进一步拓宽城镇建设融资渠道,有效解决了资金制约瓶颈问题。二是突出亮化、美化、绿化、配套化工程,拉大镇区框架,加速旧城改造。三是强化城建管理。加大执法力度,严格落实责任,强化宣传教育,城镇管理出现新气象。城镇形象大为改观,城镇品位明显提升,为乡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步伐。

五、实施“五心工程”,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一是优惠政策,让民营经济业主动心

充分利用各种条件创优发展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实践了的有效的途径。对于属百万元以上的生产加工项目,乡镇内已有生产厂房的,无偿提供使用。是乡镇扶持产业,原则上请示上级领导召开一次或几次专题会议,形成对每个企业相关政策的专题纪要。真正让民营经济投资业主得实惠,动真情,愿投资。二是优质服务,让民营经济业主省心。每个规模项目都实行一次现场办公,当场拍板政策,形成一份会议纪要或对企业的承诺文件,把政策服务和保护等事宜确定下来,每个项目建立一个工作班子,成立一个推进组,负责项目建设、组织、协调和跟踪服务。做到全力以赴抓开工、聚精会神抓进度、一丝不苟抓质量、咬定时限抓竣工,努力提高项目的产出和效益。三是关心体贴,让民营经济业主舒心。民营经济业主衣食住行、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积报予以帮助。同时做到重大节假日乡镇 党委必到一线慰问,定时举办区域内投资规模企业联谊会,使老总们都有到如到家的感受。四是诚信待人,让民营经济业主放心。坚持“说实话、用真情、不坑人”。向客商介绍实情,不夸大其辞,不回避问题,绝不干损害客商利益的事情。做到善待民营经济业主,公正规范,效率优先,急其所难,帮其所需,共谋发展,实现双羸。五是依法保护,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对企业反映本地村民问题,依靠乡镇、村组织做好思想工作,及时调解,把矛盾和问题尽量化解在萌芽中。对少数村民多次做工作,屡教不改,并违法干扰企业正常生产,将依法予以清理。对重点企业,乡镇每月听取一次发展环境情况汇报,对破坏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的乡镇直单位实行一票否决,严重地予以查乡镇,真正让民营经济业主安心,刺激乡镇工业经济迅猛发展。

镇经济(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镇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1、农业科技含量还不够高,特别是水产养殖业的病害防治还未得到彻底解决,海捕业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业基础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2、由于受至黄埠公路的制约,招商引资成效不大,离实现农村工业化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

3、旅游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旅游经济还需要进一步指引和发展。

4、缺乏财源税源,资金紧缺,一些项目建设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存在问题,我们将采取如下对策:

(一)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加快农业结构优化升级

要凸显养殖主导地位,努力建设“养殖强镇”。重点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准则建设”原则,启动元新农业现代化示范区项目,力争通过示范区的建设,带动我镇水产养殖上规模、上档次,增进现代农业建设。要充足利用台地、荒地等资源,增强规划,加大开发力度,大力发展优质水果和经济林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开辟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和增加群众收入的新渠道。要调整渔业结构,建设渔港经济区加快渔村的脱贫致富步伐。

(二)加大工业开发力度,壮大全镇经济总量

要把招商引资作为工业开发的突破口来抓,以海丰港平战码头的建设和至黄埠公路的修通为契机,充足利用各种渠道和关系,“走出去,请进来”,迅速掀起招商引资热潮,用我们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千方百计把项目引进来。特别要继续抓好“回归工程”,下功夫把在外地办厂的老板引回来、拉回来,鼓励他们在投资置业。同时,我们将继续做好“筑巢引凤”工作,配套完善工业区,不断优化服务质量,为工业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环。

(三)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要积极实施“旅游驱动”战略,把旅游业作为驱动我镇新一轮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来抓。要千方百计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鼓励客商前来我镇开发旅游资源和兴建旅游设施、兴办旅游企业,重点开发好南方澳渡假村、海水天然浴场和拉大网等旅游项目,逐步建成融海景、美食、娱善于一体的整套滨海消闲避署圣地,达到有海景可观,有海水可浴,有海味可偿,形成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业,以旅游开发带旺带热饮食、商贸、运输等第三产业,增进我镇经济大发展。

(四)利用民资民力,下大力气发展民营经济

要毫不动摇鼓励、扶持、指引民营经济的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凸显一个“放”字,即放开手脚,放宽政策,放手发展,打破“主、辅”的界限,不看比例看效益,不看成份看奉献,不看规模看发展。在发展路子上,要凸显一个“宽”字,即拓宽经营对象,拓宽经营范围,拓宽经营领域,不限行业和比例,做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农业、工业、旅游、运输、服务等业全面抓。在发展环境上,要凸显一个“优”字,即优化氛围,优化条件,优化服务,优化政策,支持鼓励有实力、有能力的人创办更多的民营企业。

(五)增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交通方面,要千方百计修通至黄埠公路、南香至鹅埠公路和青山仔公路,同时加快各乡村公路的改造和建设,进一步完善交通网络。港口方面,力争将渔港列入全国渔港建设重点项目,进一步增强渔港建设,增强渔港载体功能;加快海丰港建设,建设成为高起点、高准则的二类口岸。市政方面,要设法上马自来水改造工作,让群众饮上洁净、卫生的“放心水”;争取上马3.5万伏输变电站,改变我镇电力不足的落后状况;同时,要增加对水利设施的投入,抓好对病险水利设施的除险加固,争取上马堤围建设工程。

(六)加大财税管理力度,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坚持“开源节流,量入而出”的聚财理财原则,千方百计挖掘财源税源,增加财政收入。要着力在培植财政财源上下功夫,强化税收征管,积极稳妥做好费改税的开征及准备工作。加大“收支两条线”管理力度,堵塞各种漏洞,坚持依法征收原则,把该收的资金坚决收上来。采取有效措施,扶持上马造血型的发展项目,拓宽收入渠道,增强财政支配能力。要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从严控制支出,切实把好资金投向,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为群众办好几件实事。

乡镇经济调研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我市乡镇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讨乡镇经济发展规律和加快发展的有效途径,9—10月期间,市政协乡镇经济发展专题调研组一行,由副主席徐少伟、陶春元同志带队,分赴修水、都昌、庐山区以及萍乡市等地开展调研活动。通过听取汇报、实地考察、查阅有关资料和发放调查问卷、座谈研究等形式,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作如下汇报:

一、乡镇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和亮点

我市共有81个乡、99个镇、12个街道,下辖1795个村、34个居委会。末,乡(村)总人口354.76万,约占全市总人口的75%。近年来,特别是我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各乡镇认真贯彻市委“一个定位”、“四个打造”、“五大战略”的总体部署,坚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发展乡镇经济的总抓手,不断提高乡镇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 现代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和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产业优势逐渐显现,民营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全市各乡镇普遍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注重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或原有产业的基础优势,上项目、兴产业、培税源,初步确立了本地的优势产业和工业主导项目。庐山区近两年来各项经济指标保持高位增长态势,乡镇财政收入约占全区收入三分之二以上,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该区乡镇充分发挥了临江临湖临路临市的优势,在经济结构上确立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和重点项目,分别打好“工业立镇、文化旅游兴镇、商贸活镇”三张牌。修水县立足山区资源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仅蚕桑业一项就形成了从制种到销售的一条龙专业化体系。都昌县努力克服工业底子薄、财政实力弱的困难,着力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鄱湖水产、华意珍珠贝类加工、春天食品等一批创品牌企业、农字号企业、个体民营企业都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2、农业结构渐趋合理,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经过多年努力,全市乡镇经济结构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粮棉油等传统优势产业稳定发展,特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布局渐成雏形。,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比重已下降到45.6%,养殖业比重上升至47.7%。全市初步形成了棉花、油菜生产区域,茶叶、油茶生产区域,蚕桑生产区域,水产养殖区域,蔬菜、花卉苗木生产区域,早熟梨生产区域以及速生工业原料林生产区域等块状经济。修水的古市镇、三都镇还分别被冠以“江南花椒之乡”、“江南蚕桑第一镇”的美誉,都昌县周溪镇荣获“全国最大珍珠核生产基地”和“中国淡水珍珠之乡”两块金字招牌,庐山区赛阳镇成为我市最大的花卉苗木之乡。随着近年农业税费制度的改革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普遍实施,广大农民务农积极性明显提高。各地的农田抛荒现象少了,农民对土地自觉投入的多了。市财政还每年安排400万元实施农业产业化,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市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1121”工程得到稳步推进。

3、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快,新农村建设成效明显。各地通过完善小城镇的规模布局,调整产业结构,鼓励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有序流动,使一些集镇规模迅速扩张,人口急剧增加,小城镇在各地交通枢纽、边贸集市得到快速发展。修水县渣津镇短短几年城镇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集镇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集镇人口1.8万,成为湘、鄂、赣三省交界的商贸重镇。特别是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各地以发展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村庄规划和“三清三改三配套”为切入点,大大提升了集镇、村庄建设品位,全市647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成效明显,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产业村、生态村等示范典型纷纷涌现,一大批农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4、支农投入逐年增大,财政增收机制灵活。近年来,国家扩大了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财政支农资金、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资金比重、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都逐年大幅提高。,上级财政共安排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专项资金2个多亿,安排乡村两级转移支付4575万元。农业税免征后,乡镇财政收支管理体制逐步得到规范,体制外收费问题基本得到遏制。一些县开始积极探索组织征收新机制,引导乡镇干部从原来的抓税源转变为抓财源工作上来,既缓解了乡镇财政增收压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忙于“找”税的负担。修水县自起未对乡镇下达财税任务,而是由税务机关依法据实征收,县财政对乡镇支出实行“六个确保”。庐山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各乡镇基本形成自己的主导产业,建立了支柱财源,同时,按照“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原则,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

5、打工经济渐成规模,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通过学习浙江创业经验,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农村外出打工、就地从业、回乡创业的人数越来越多,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全市乡镇外出务工人员约70万人,劳动者报酬40多亿元,也就是说,70万务工农民在经济收入上创造出了一个与当年全市财政收入大致相当的业绩。农民务工收入约占家庭纯收入的52%,成为部分农民特别是青壮年农民谋生就业、脱贫致富的主要收入来源。修水县农村劳动力33万人,有近20万外出打工,全县劳务总收入达12.1亿元,为我市劳动力务工总量和劳务收入最大县。庐山区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4729元,务工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3.4%。

二、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在肯定乡镇经济发展成绩的同时,还应该看到,我市乡镇经济总量还不够大,实力还不够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还不够高,加之我市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市,长期受思想观念、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城乡二元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乡镇经济发展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1、发展思路还不够宽。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状况、文化背景、产业基础、领导观念、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差异,致使全市乡镇发展还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地方县乡两级没有很好地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错位发展,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一盘棋的格局,而是你上你的、我抓我的,甚至还存在“一个锅争食”、“大鱼吃小鱼”的现象;有的部门不顾乡镇客观条件和客观经济规律,硬性规定增长项目、指标、比例,不仅影响了乡镇因地制宜、扬优成势,而且因片面追求产值、项目,迫使一些地方不惜牺牲环境、破坏生态,举债建设、重复建设;有的乡镇没有着眼宏观谋划,制定适合本乡镇的发展总体规划,而是急于求成、饥不择食,盲目跟风、朝令夕改;还有的乡镇领导作风不实、玩风较盛,有的不能很快适应经济转轨、工作重点转移的需要,不仅工作找不到着力点,而且主动性较差,等靠要的思想比较严重,缺乏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的信心和勇气。

2、发展实力还不够强。据了解,萍乡市5年来坚持采取“放水养鱼”的优惠政策,大力扶持乡镇经济,全市财政总收入由5年前7.32亿增至的27.09亿元,年均递增26.6%;乡镇财政收入平均达到1957.7万元,较上年增长24.1%;其中,安源区11个镇(街道)财政收入平均达到4059万元。新余市仅26个乡镇,财政过千万元的就有23个,其中超3千万的5个,预计超亿元的乡镇3个。而我市乡镇财政收入仅3.2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6.98%;过500万元的乡镇仅16个、过千万元的4个,过5千万元的没有。,全市仅4个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乡镇经济总收入与全市gdp总量比较,规模极小,对提升全市经济总量根本产生不了决定性或重大的影响。在不多的财政收入大户乡镇,有的还是依靠临城镇周边的土地出让收入充实财政,有的是依靠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等拉动税收,这样的收入结构很难保证持续增长势头。在不同地区的乡镇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较多的经济实力弱、增长幅度慢的乡镇,相对抵消了发展快、收入高、总量大的乡 镇的经济贡献率。从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引领作用看,全市培育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偏小,亿元产值的龙头企业仅10家,超10亿元产值的还没有,很难在一个地方大范围带动农业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调整。

3、财源增收后劲堪忧。近年落户我市乡镇的千万元以上的项目少之又少,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在乡镇没有一家。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依赖农业、收入结构单一、工商业基础薄弱的乡镇,开始陷入增长乏力、财源不足、收支平衡难度加大的窘境。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少乡镇为完成税收任务,低税率从外地“引税”,有的用财政资金甚至干部工资垫交税款。许多乡镇迫于财税任务的压力,把大部分人员和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协”税(买税)上,根本无暇服务“三农”、发展经济。同时,普遍存在的乡镇债务负担问题不容忽视。绝大多数乡镇负债运行,多的负债达上千万乃至几千万元,少则几百万元,严重制约了乡镇财政发展公共事业的能力,甚至影响到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

4、支农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基层科技等涉农服务体系存在缺位、错位的问题,现有科技人员老化,支农服务人员严重缺乏,制约着乡镇“七站八所”在服务农业、引导农民、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在产业化经营中,各地普遍缺乏成熟的中介组织,即专业的流通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制约了农产品闯市场的“三级跳”。此外,融资难问题不仅困扰着许多地方的小城镇建设,也严重制约了乡镇经济的发展。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企业和专业户,无论产品市场前景如何,如果不提供担保或抵押,很难得到金融机构的贷款。

5、全民创业氛围不浓、创业环境有待优化。表现为对业文化培植不够,对创业成功典型宣传不够,对本小利薄的创业者尊重不够,致使创业成功人士没有社会影响,剩余劳动力没有创业冲动,不愿就业甚至打牌为“业”的现象没有舆论批评。有的职能部门对各类创业主体缺乏政策支持,满足于照抄照转上级有关红头文件,而没有把着力点放在细化配套政策上,放在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上。一些地方的小城镇建设没有形成聚集效应,不能满足全民创业的需求。全市99个建制镇,人口2万以下的有43个,2-5万的47个,有的乡镇中心人口仅几千人,没有一个镇被列为全省规模乡镇。这些小城镇的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都比较狭窄,对周边资源的利用能力较低,加之小城镇缺乏非农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又不完善,因而对农村劳动力和社会资金的吸纳能力都比较弱,影响了城镇聚集效应的发挥。

三、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建议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事关全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的实现。借鉴外地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我们建议:

1、从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上谋划乡镇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市、县两级都应制订乡镇经济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目标,下大力气支持和帮助乡镇把经济搞上去。要坚持分类指导,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乡镇先发展起来,建设一批经济强镇,增强乡镇经济发展的带动力和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各县(市、区)要注意充分发挥乡镇的资源、区位等比较优势,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游则游,努力走出一条专业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的路子。各乡镇在发展特色经济的过程中,要注意力戒重复建设,盲目跟风,一哄而起,更不能无序发展,搞低档次开发,低水平运作,而要立足本地实际,选择具有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较强的综合竞争实力、较大的市场拓展空间的产业,进行重点培育。要从打造一批专业乡镇、特色乡镇抓起,不断做大农业产业化规模,并在形成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产业链,培植农工商一体化的产业体系,推动我市农村经济朝着产业化、规模化、农工商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2、从推进小城镇建设和全民创业上打开乡镇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发展小城镇应成为我市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一个最佳切入点。建议将全市乡镇大致分为城区乡镇、卫星乡镇、区域中心镇、特色乡镇、其它乡镇五类,抓好规划、建设和管理,按照不同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全力支持做大做强,以此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广辟投融资渠道,采取多方投资、谁投资谁收益等形式,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并把小城镇建设与农业产业化、民营企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促进资本与资源的有效对接,使小城镇成为各地农村生产要素的聚集地、特色项目的承载地、商品流通的集散地、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地。对具有发展工业条件的乡镇,要通过发展打造经济强镇;对没有工业发展基础的乡镇,要借鉴萍乡市和庐山区的做法,积极打造园区经济和“飞地经济”,培育项目孵化园,与项目落地地区共同搞好扶持、服务,争取“双赢”。推动全民创业应成为乡镇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和长远之策。要在全市积极培育创业文化,加大各类创业人才和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尊重人才、崇尚创业的的社会氛围。要制订“引凤返巢”政策,积极鼓励在外人士回乡创业,促成“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要着力引导民营企业家、工商业主、专业大户二次创业,通过延伸产业链、项目带动战略,发展特色经济;要充分释放科技人员、事业单位人员的创业潜能,借鉴萍乡市的有效做法,允许和鼓励事业单位人员离岗创业或兼职参与创业;要努力推动村组干部和农民经纪人围绕“农字号”创业,支持各地成立各种形式的产业协会和行业商会。

3、从改进现行财政运作模式上增添乡镇经济发展的动力源。针对一些乡镇为完成财税任务采取的“买税”行为,要抓紧建立一套合理的财政增长机制。可推广庐山区“属地征收、在地统计,核定基数、超收分成”的经验,支持乡镇做大财政总量。县级财政要妥善核定乡镇财政的支出项目和总额,确保刚性支出,免除乡镇为财政正常运转而产生的后顾之忧。要科学确定乡镇实际财税收入基数,对完成预算目标的超收部分,绝大多数返还乡镇。要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向乡镇政府提供行使职权必需的资金保证。针对乡村普遍存在的债务问题,一方面要防止债务规模进一步扩大,禁止乡镇财政为非生产性支出、基建性项目贷款和任何企业提供贷款担保,严格控制乡镇财政举债规模;另一方面要逐步化解原有债务负担。建议市财政部门对全市乡村两级债务问题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摸清底数,核实情况,健全账目。对由乡镇政府担保的历年贷款形成的债务以及世行贷款,要坚持“谁受益、谁还款”的原则,由借款单位或受益人认帐,分期偿还;对因平衡预算或部分支出列暂付款等原因形成的挂帐,可逐年消化,也可由上级财政部门帮助解决。党委和组织部门对选拔使用乡镇干部应树立“发展、增收是政绩,消赤、减债也是政绩”的正确观念,建立乡镇减债考核办法,将减债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的政绩考核、调动、升迁挂钩。

4、从加快支农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形成全社会支持乡镇经济发展的合力。要以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为契机,全面发展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各种民间经济合作组织,积极探索产业化经营的新路子,增强农民自我保护和农业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市、县两级要安排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和大宗农产品建基地、强龙头、育市场、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乡镇经济的综合竞争力;要大力推广都昌县周溪镇围绕珍珠产业组建经济共同体的好做法,加强银企合作,鼓励金融部门合理布局农村金融网点,开放小额贷款,通过贴息、融资、财政垫付等形式,增加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的信贷投入;要恢复、健全全市统一的农技服务机构,组建、充实农技队伍,建议借鉴湖南省的做法,对县、乡从事农技推广等公益事业的服务机构实行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扶持,同时引导、规范一批面向市场的农技服务性实体和经营性中介机构组织。

5、从建立激励机制上提供乡镇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建议市委、市政府适时出台关于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的规范性文件,制订乡镇经济发展的规划、目标、总体要求,加大对乡镇发展的协调调度。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完备、便于操作的乡镇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乡镇干部激励奖惩机制。把加快乡镇经济发展纳 入县(市、区)党委、政府政绩考核、工作考察、年度考评的重要内容,推动他们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领着一级干,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建议对全市乡镇经济年度财政收入达到5千万元,或在此基础上连年保持一定比例增幅、重要考核指标荣获红旗(先进)单位的乡镇(街道),其党政主要领导在职级上实行高配、经济上给予重奖;对在经济发展中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和乡镇干部,要给予相应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并在干部调整中优先提拔使用;对那些为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真正在全市形成合力推进、携手共创乡镇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乡镇经济发展思路及措施

(一)优先突破工业经济。

无工不富,市县领导的讲话,给我们定了向,导了航。xx镇要跨越式发展,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的异军突起,非均衡发展。其主要道路,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做好矿产、水电开发和大宗农产品加工三篇大文章;二是无中生有,谋求在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和与渝北互动发展中有所收获;三是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大力发展棉絮、鞋类、蜂窝煤等服务加工业;四是打造旅游产业这一“无烟工业”,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发展民俗、生态休闲、乡村体验游,使旅游业成为镇域经济新的增长点。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在桃坡村建设一个工业小区,年内新引进三家以上工业企业,在以前引进1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过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超500万元,工业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的不足10%提高到60%左右。目前我们在矿产加工业上已经有所进展,与广东、贵州两家企业分别达成了意向性协议,在年内启动大理石开采加工和铜矿勘探;在水电工业发展上,着重支持金家坝电站建设。我镇移民搬迁任务已经圆满完成,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保证电站厂区、生活区施工秩序正常,力促其早日建成发电;在服务加工业上,已经引进一家布鞋厂落户,即将投产。

第二,(二)、大力发展农业产业。

重点是围绕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不折不扣地完成林业生产任务,为林浆纸一体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大力发展畜牧业,生猪、草食牲畜和家禽并举,以企业化、大户生产带动面上发展,实现年出栏生猪15000头以上,山羊10000只以上,小家禽50000只以上,肉类产量1490吨以上,实现畜牧产值4830万元,使畜牧业成为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积极发展烤烟、药业等一村一品,一组一品经济和庭院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

同时,我们把劳务经济作为农村经济的第一产业来抓,在以新增劳动力为重点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上下功夫,确保劳务经济提质增量,实现常年在外务工劳动力达5000人以上,消除劳动力“零”转移家庭户。

第三,(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第四,在交通建设上,争取年内启动、明年完工铜小公路通畅改造,进入1小时酉阳圈;年内完工小岗、桃坡两条通村通达工程,启动茶元村通村公路建设,明年打通桃坡至酉龚公路连接道。实现村村通公路,实现组组通公路,建成半小时xx。在水利建设上,年内完成集镇水厂改扩建;通过水利项目、扶贫项目和烟水配套工程实施,新解决个组人的饮水困难。前,全面解决农村人畜安全饮水问题。第五,在新农村建设上,以县上政策和项目为支撑,积极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一建七改”,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今年已经完工便民路6公里,规划新建沼气池1000口将于下半年动工。

第六,在集镇建设上,坚持引资开发为主、项目支持为辅的建设方式,从精致上着眼、山水上着手,以打造“精致xx,迷你水乡”和把xx建设成为县城后花园为目标,着力打通河流阻隔,东西两岸连通发展,以新区建设推动集镇旧城改造,实现xx集镇发展格局大突破,扩大集镇规模,完善集镇功能,使集镇成为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易地移民扶贫的平台,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辐射带动和集聚能力,逐步把xx建设成为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中心集镇、边贸强镇。

二、具体工作措施

1、整合力量,围绕“四件大事”打攻坚战。要确保实施“四件大事”在xx镇得到有力推进,干部是关键,现有的运行机制、干部力量配置已经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切实加强对实施“四件大事”的领导,进一步优化力量配置,打赢攻坚战。一是强化领导责任。在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抓好统筹的同时,成立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分别由党委书记、镇长、人大主席任指挥长,副职领导干部在不交叉的前提下,担任领导小组副指挥长,做到统筹兼顾,各有侧重;二是优化干部力量配置。成立工业发展办公室、招商引资办公室,抽调得力干部常年抓工业发展和招商引资工作;同时,分别组建工业发展、林畜产业发展、集镇建设三个指挥部办公室,除党政办、财政所、安办等必须的后勤保障和安全管理机构保留必要人员外,综合考虑干部职工的年龄、文化程度、工作特长等因素,打破体制界限和原有岗位设置,全员纳入三个指挥部办公室,承担实施“四件大事”的具体工作任务。

2、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讨论活动为载体,力促干部作风大转变,发展环境大宽松。一是深入开展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要以“纵尺”、“横尺”和“四件大事”发展要求这“三把尺子”,来衡量xx的发展现状,引领xx的发展道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方式,改变广大干部群众封闭保守、盲目乐观等错误思想观念,增强重工、亲商和全民创业的意识,树立发展信心,坚定发展决心,投身“四件大事”建设洪流。二是严格纪律管理,促进机关作风大转变。进一步明确干部职工岗位职责,强化机关纪律管理和效能监察,打造一支想干事、有事干、能干事的工作队伍,主动深入一线,密切联系企业、联系群众,搞好服务工作。三是坚决宽松发展环境。杜绝镇级管理执法部门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和“吃、拿、卡、要”行为。主动协助企业办理各种手续,协调配套水、电、通讯等企业生产必要条件,积极承担征地拆迁等基础性工作;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严惩市霸、村霸、路霸和各种黑恶势力,营造优良的治安环境;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传承淳朴厚道、诚实守信的民族优秀性格,营造优良的人文环境。

3、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一是加快工业平台建设。迅速动工桃坡工业小区,尽早动工集镇建设,为企业发展和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条件。二是认真编制项目。围绕确立的工业经济、农业产业、集镇建设发展方向和目标,在调查研究、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迅速完成一批项目建议书,着手部分项目的可研,为对外 招商引资打下坚实的工作基础。三是多渠道招商引资。争取早日开通“xx镇政府公众信息网”,并利用各种现代媒体、人文条件和主动走出去等方式,广泛宣传xx镇在资源、政策、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招引一批企业落户xx。

“中流击水,不进则退”,xx镇党委、政府一班人有决心、有信心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群策群力,抢抓机遇,不辱历史使命,以落实“四件大事”的优异成绩,建设一个山川秀美、人民富庶、社会和谐、生机勃勃的新xx。

乡镇工业是乡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区域经济工业化的重要推动力。在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促使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新形势下,发展乡镇工业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思考乡镇工业发展路径亦成当务之急。

一、推进环境创新,不断扩大招商引资一是要解放思想,创新政策环境。思想解放是发展乡镇工业的前提,对工业化的不懈追求是区域经济永续发展的动力。早期的乡镇工业主要滞碍于交通掣肘、市场竞争、路径依赖等诸多因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乡镇工业,僵化地固守和盲目地模仿都是行不通的,必须联系实际,锐意创新,迎难而上,扬长避短,围绕市场找题目,围绕政策做文章。要用足用活上级各项政策,本地能确定的政策要更加灵活宽松,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和承诺的兑现,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消除部门利益思想,牢守“发展就是硬道理”的原则,不等不靠,苦干实干,在思想层面上为“工业兴乡”提供可能和条件。

二是要标本兼治,创新服务环境。落实好“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等各项措施,同时对执法部门严格监督,对、、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严肃查处,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和吃拿卡要、敲诈勒索现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进入“门槛”,乡镇应该建立更加宽松的审批制度,推行“零干预”,把办事程序和环节降到最简。通过严格的制度、明确的责任、有力的教育,全面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民主公正的法制环境和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以主动的服务、超前的服务、周到的服务为乡镇工业搭桥铺路。

三是科学定位,创新招商环境。要坚持把招商引作为乡镇工业的突破口。全面分析国内外产业发展状况,深入了解市场发展前景好的产业、市场潜在需求大的产品,真正做到对市场变化的趋势判断准确,对经济发展的先机掌握及时,为招商引资提供充分的决策依据。要突出强调本地所具有的优势,根据资本市场投资趋势,以国家产业政策为指导,正确查找和分析自身的比较优势,找准项目来源的切入点,遴选出有潜在市场需求、有本地优势的招商引资项目,不断充实项目库,做到以优引外。要深入研究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投资方向和重点,攀高枝、靠大树,寻求联姻与嫁接。

二、搞好制度安排,有效建立发展机制

以民营经济为生力军,推动乡镇工业持续快速分展。乡镇工业的优势和潜力是民营经济,希望在民间、发展靠民力。鼓励有专长的党政干部,转岗创业,离岗,承办、领办、介入、租赁乡镇企业,从事乡镇工业。要降低创业门槛,降低市场准入,大力发展“能人经济”。鼓励现有企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不断增强创新能力。通过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乡镇工业发展活力,促进乡镇企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致力形成“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工业态势。

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解决资金“瓶颈”。乡镇要主动向金融机构通报产业发展方向、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等方面的情况;银行要经常向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信贷投放的重点和信贷资金运行情况,在互通互动过程中更好地服务工业经济发展。按照“政府导向,银企选择”的原则,围绕企业资产重组、招商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引导银企之间建立互惠双赢的合作关系。建立健全工业企业贷款担保基金,加强担保机构建设,成立担保业行业协会,设立商业性或互信用担保机构,加大对担保公司资本金投入,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尽快构筑乡镇企业的融资中介平台。

要在土地等生产要素安排上予以倾斜,激励外来资本和民间资本投资乡镇工业。对在乡镇落户的工业企业,应在土地、税收等方面采取更灵活的制度安排。如地价适当让利,或整体出让后向企业收取土地补偿费和财政一定年度税收返还回收模式,或采取村镇集体和被征地农民共同入股,并以地产抵押向银行贷款等多种开发模式,对重点企业税收采取先征后返的扶持政策等。总之,对工业企业发展的用地、规费收取、金融、税收等各方面的制度安排要更加灵活,催生工业企业并在较短时期内迅速发展壮大。

三、实施人才战略,努力占领科技高地

实施人才“一推一揽”工程,建立乡镇工业人才成长机制。“推”即是鼓励支持农民外出务工,大力发展“打工经济”,不仅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可以促使农民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学到技术,积累资金,为工业发展准备物质和思想条件。在此基础上实施“凤还巢”工程,把鼓励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凤还巢作为加快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在劳务人员集中城市设立驻外劳务中介服务机构,通过政策引导和开展各种形式的老乡联谊活动,广泛调动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的积极性。“揽”即是采取各种措施千方百计引进工业企业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工业类大中专毕业生到乡镇创业,聘请发达地区工业企业退休技术人才和科研人员担任乡镇企业的技术顾问和技术骨干,依靠上级向乡镇工业选派优秀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实现高位嫁接。加强人才信息网络建设,积极搜寻人才信息,建立各类人才库。利用驻外办事机构为引进人才牵线搭桥、提供信息。对高级人才要给予户籍调动、子女入学、住房分配、医疗保障等各种优惠待遇。总之,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在人才引进、使用各环节打破常规,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要依托西部大开发的倾斜优惠政策,通过各部门加强对工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创建人才培训中心,把工业经营者的再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为企业家提供更多的进修机会和条件,为乡镇工业发展培养一大批安心乡镇企业、扎根乡镇企业、有志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为乡镇工业发展夯实人力资源基础。真正培养出一批企业家队伍和一批农村经纪人队伍。

四、寻求聚集效应,推进工业集约增长

一是要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相对集中。乡镇工业要把资源开发与农产品加工作为重中之重,重点发展资源依托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企业。依托水能、矿产、旅游、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有重点地选择一批项目。因地制宜建设一片基地,因势利导发展一批企业。山区乡镇不能离开农业谈工业,要把农业产业化放在重要位置,要因地制宜、因企制宜建设农业特色基地板块,用工业的理念谋划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最终形成资源加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