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02 22:01:36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1)

自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和全市党员干部“讲担当、促作为、抓落实”动员会暨警示教育大会召开以来,按照街道党工委部署要求,我认真学习领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鸿忠书记在教育大会上提出的三个“坚决处理”、三个“坚决不等”要求等内容,逐字逐句反复学、深入学,带着问题、结合实际,力求融会贯通、学深悟透,对标对表、把准方向,埋头苦干、奋勇争先。现将个人认识和体会汇报如下:

一、学习体会

1.着力锤炼自身过硬真本领

紧密围绕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思想精髓、核心要义,不断锤炼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不忘为民服务初心,牢记干事创业使命。针对业务短板,主动向身边同事学习、向书本学习,不断提高履职尽责的能力和水平;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学思践悟中不忘初心使命;带头做到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提升履职能力。

2.着力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积极协助分管领导落实好年度重点工作任务,狠抓制度意识和规矩意识,严把工作内容,严格落实程序,严盯完成进度,进一步强化想干事的愿望、敢干事的勇气、会干事的本领、干大事的魄力、干成事的韧劲,永葆干事创业激情,以崭新的姿态和昂扬的斗志攻坚克难;认真践行马上就办精神,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挑最重的胆子,敢于啃最硬的骨头,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和滴水穿石、绳锯木断的韧劲,撸起袖子加油干,扑下身子抓落实,推动形成崇尚实干、大抓落实的浓厚氛围。

3.着力转变工作作风提升

不断强化教育引导,切实加强对科室干部职工落实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定期开展廉洁教育,带头落实好民主集中制,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廉洁从政等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组织、同事及群众的监督,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管好配偶、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

二、存在问题

1.思想认知与政治新常态还未同频共振

能够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四中全会精神,但在结合实际工作解决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上稍显不足,对新观点、新思想和新要求在理解和把握上还未很好地消化吸收,没有形成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高度自觉。

2.惯性思维与新形势新要求还不相适应

在新形势下,面对新要求,落实新政策,还缺少与时俱进的锐气和革故鼎新的勇气,有些工作一时难以打破常规,冲破陈旧观念的藩篱。贯彻落实上级的决策部署结合实际工作不够紧密,工作创造性不足,存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情况,有些决策脱离实际,没有取得好的预期效果。

3.担当精神与职责使命还有一定差距

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在困难挑战面前,我个人的担当是没得说的,态度鲜明、勇于负责、迎难而上。但在一些矛盾和敏感性棘手问题上,在坚持原则、敢于担当、整风肃纪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在新的形势任务面前,对如何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上,思路还不够宽,方法还不够多,担当作为还不够。

三、下一步措施

1.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

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实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领。加强学习是我们党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的一贯要求,是提高干部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切实做到提高政治站位,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政治坚定,纪律严格。

2.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改进工作作风

要树立正确服务意识,坚守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的精神,把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需要、人民群众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坚持党的事业第一、人民群众的利益第一;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善于克服消极思维、破除急躁情绪,迎难而上,积极工作,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脚踏实地的投入到工作中去;要切实强化责任抓落实,着力解决群众和企业关心的问题,加大重点工作推动力度,保证街道各项工作落地落实落细。

3. 进一步强化廉洁自律意识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2)

全镇开展系列活动以来,我按照党委安排部署,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重要讲话。下面,我现在围绕“加快作风转变、对标履职承诺”这一专题,联系思想、工作、生活和作风实际,谈一下认识和体会。

第一方面体会:加快作风转变、对标履职承诺,首先要勇于开拓创新、不唯书唯上。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韧劲,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有的地方,干部谨慎有余,开拓不足,办事前习惯先看文件,文件没说“可以”就觉得是“不可以”,不为“能行”想办法,只为“不行”找借口,脑袋里条条框框太多。为什么适用同样的法律、同样的政策,同样的工作,比如项目建设,有的地方推进的速度快,而有的地方工作推进很慢,甚至停滞不前、推不动,就是因为过于按条条框框办事、过于死板、不会变通,自己把路子堵死。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思想解放不够,缺乏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气魄和勇气。在日趋激烈的发展竞争中,我们要想实现加快发展,就必须加快作风转变,从以往的经验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发展的观点、战略的眼光和创新的思维推动工作,勇于探寻工作中可以改进之处,寻找更加合理的工作方式,更加完善的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推进改革发展。

第二方面体会:加快作风转变、对标履职承诺,就要敢于担当,不敷衍塞责。关键时刻敢不敢负责、敢不敢担当,往往关系到目标能否实现、任务能否完成以及事业的成败。有些党员干部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遇到问题无原则地争论纠缠,专从部门利益甚至个人利益出发,只强调自己的“利”和“难”,不顾全局的“利”和别人的“难”。有一些干部怕字当头,怕担当、怕负责,宁可不干事、坚决不“出事”,干事是大家的、出事是自己的,这种在岗位不干事行为,大方面来说是忘记了初心,小方面来说是没有职业道德,导致项目原地踏步、工作停滞不前。特别是新常态下,一些同志怕踩红线、怕违反规定,和企业的沟通交流停止了,和上级的汇报沟通减少了,导致工作处处被动。作为党员干部,,要真正转变工作作风,要坚决摒弃怕负责任、怕担风险的错误观念,以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和进取心,敢于探索、敢于实践、敢于负责、敢于担当,不怕事、敢做事。特别是在当前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更不能避重就轻、敷衍塞责,更不能当甩手掌柜,切实做到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努力在解放思想中真抓实干。

第三方面体会:加快作风转变、对标履职承诺,就要克难前行、不畏难怕苦。面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工业经济不乐观、投资增长乏力、项目推进不快、民生事业任务繁重等一些突出问题,有些干部畏难怕苦思想严重,只看到困难和挑战,没有充分认识机遇和优势,意志消沉。面对问题和困难,要有韧劲,要坚持不懈,要有钻劲,深入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协调关系,把责任落实到位;要有拼劲,弘扬克难担当的精神,不能一味前怕狼后怕虎;要有狠劲,动真格地惩戒,该通报批评的通报批评,该问责的要问责,该追究责任的追究责任。只有直面矛盾、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3)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听力能力;大学英语

中图分类号:G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6-0229-02

一、任务型学习理论

任务型学习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是在语言教学理论快速发展的同时,以语言学理论、二语习得理论、学习论和教学论为基础,遵循教学的基本原则,侧重于学习的过程和问题的解决,并且始终把任务作为语言教学计划和组织过程的中心。它强调在交际活动中使用语言并掌握语言,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交际课堂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Jack c.Richards,2001)。任务型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M. Long, Nunan, Willis和Skehan。其中,Jane Willis 在“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中这样对“任务”给出了定义:Tasks are always activities where the target language is used by the learner for a communicative goal in order to achieve an outcome.(任务总是学习者为了达成一个目标而使用目的语进行交际的活动)(Willis,1996)。她认为,学习者需要机会来交流他们想说的话、表达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而为真实目的使用语言则给了学习者回忆和使用所学语言的机会。

二、任务型教学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按照Jane Willis 的理论,Task-based Learning 分为 Pre-task、Task cycle和Language focus 三个阶段。在Pre-task阶段,教师应先呈现话题和任务,帮助学生回忆或学习有用的单词和短语,明确学习任务,促使学生产生学习和使用新的言语的动机。在Task cycle 阶段,学生在教师的监控和指导下,以阅读或听力课文为基础,开展相应的任务,进行理解、交际等真实、自然、有意义的活动。在Language focus 阶段,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分析和学习任务材料里出现的语言特征,并适当进行巩固性的训练,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关的语言点。

1.前期任务(Pre-task)

(1)听前预猜。听前预猜指从所给的文字材料中找出微观背景知识,建立信息框架,缩小信息结构范围,帮助学生弄清所听文章的类型、结构和大意,从而激活学生的相关背景知识。或者根据标题进行预猜;或者根据课后练习进行预猜,通过要求学生快速浏览听力材料的练习,从字里行间大致能猜出该篇材料的主要内容。

(2)听前问答。根据听力材料,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在听前进行思考、预猜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2.任务环(task-cycle)

(1)指导学生抓主题句、关键词和信号词,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突出主题句、关键词和信号词,帮助学生在听懂和理解这些词的基础上领会全篇材料的意思。例如,通过听力材料,让学生重复朗读、书写主题句、找出关键词,并划出信号词,这些训练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投影仪进行。

(2)指导学生进行听中记录。不少学生能基本听懂材料的意思,但常常听了后面,忘了前面,而且对内容的细节记忆不清,其原因是没有养成边听边记录的习惯,教师应训练学生做笔记的能力,将材料中最能概括事物特征和本质的关键词,特别是有关的人名、地名、时间或数字等记录下来。

(3)听后解释。在听录音前,教师对材料中较难理解的词、短语和句子不作讲解,只要求学生听后根据上下文进行有根据的猜测、判断和解释,这样既可检测学生听的能力,又能锻炼学生用英语进行描述和解释的能力。

(4)听后回答。要求学生围绕听力材料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教师引发讨论,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加深对听力内容和语篇结构的理解,培养学生用英语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形成一个平等的、积极的信息交流的过程。

3.语言点(language focus)。对听力材料中出现的重要语言点进行练习。

三、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上实践后的思考

1.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中的积极作用

(1)任务型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观点,然后和同学进行讨论,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听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2)任务型教学模式有了讨论的环节,学生会关注更多自己了解的内容和获取的信息。在整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积极的,而且是有目的学习,这样则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任务型教学模式可以增强学生的责任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从而培养学生承担责任的意识。

(4)每个小组的任务链都会被划分成子任务落实在每个学生的身上。所以,每个人都有了抒发自己观点的机会。任务型教学法充分地把听的成果转为口头输出,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并实现自我价值。

(5)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中的运用,把以前孤立的人的听力训练转化为个人理解配合有小组讨论的协作形式。这就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的精神。

2.任务型教学在听力课中的局限

(1)任务型教学模式使每个学生有自己的空间,教师有时会失去对教学活动的控制,不能很好地监控学生的学习,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有时学生会运用母语交流讨论等。

(2)在任务型教学的任务后阶段,要求学生向全班汇报,使每个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陈述。但是,由于人数的原因,我们往往做不到给每个组的每位人员以充分的时间。这就给任务型教学法在实施程中的管理协调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3)为了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尽量要做到任务接近生活有趣。但是,我们的听力教材有时选取的材料并不适合学生,而且知识面和性别的差异也会给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提出挑战。

(4)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教学中的运用是以给定的听力材料为基准的。我们同时发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平衡的。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往往在一个小组中学生们各持己见,学生的个性冲突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

3.对任务型教学法运用于听力课程的几点建议

(1)为了使教师清楚在教学过程中投入多少时间,任务型教学法在听力课上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所有的教学内容。为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记录。

(2)任务型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传统教学模式,学生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进行交流和讨论。因此,教师需要控制好课堂秩序。

(3)多方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有的放矢设计教学任务,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会有助于教师设计他们感兴趣又愿意努力去完成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4)

一、真实性的界定

教学真实性的讨论与研究由来已久,一般说来,它至少应包括教学材料的真实性和教学行为的真实性两个方面,前者指在教学过程中输入性材料自身的真实性,后者则指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言语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的真实性。Breen将课堂真实性归纳为语言输入、学习者对语言输入的理解、练习活动以及社会情境再设等四个方面。Van Lier则认为,真实性是师生对文本和学习过程真实化的结果,实现真实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与学习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行为密切相关,需要教师和学习者共同努力实现。

笔者认为,外语课堂教学的真实性有多重内涵,它主要包括课堂话语(课堂输入性语料和输出型语料)的真实性,教师为语言练习所设置任务情境的真实性(情景设置及执行过程),以及在课堂交际中所体现的社会文化的真实性三个方面。我们将在本文中逐次进行探讨。

二、任务型教学中英语课堂的真实性

作为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真实性要求所有教学环节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真实体验。教师要通过精心设计与安排,使得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材料,包括教师的表情和声音、交际活动中的语料、感情表达等都要尽量与真实环境相贴近,从而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的发展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课堂话语的真实性。课堂话语,简而言之就是课堂上产生的话语,包括教师话语和学生话语。广义的课堂话语还包括教师的板书、学生的当堂作业,教学中播放的音像片断,以及现代网络环境下的网络语音及电子文本等课堂上发生的所有话语内容。课堂话语的真实性主要指教师为教学活动所选的上述各种语言材料,包括其课堂用语,以及学生所使用的语言必须是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语言。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讨论。

(1)教师话语的真实性。课堂教师话语主要包括教师的课堂用语,以及教师为了呈现、讲解或复习语法知识所选用的例证材料。作为英语教师,首先要提高自己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使自己的课堂用语表达规范、流畅。英语教师要避免课堂表达用词、构句的随意性,避免使用中国式英语。同时,教师要保证在讲解过程中从真实语言材料中选择举例,选举的例子前后要符合逻辑性,而不是简单地随机编造一些句子片断,人为把一些彼此没有关联的话语堆砌在一起。

以上讨论为教师话语语言上的真实性。教师话语真实性的另一个方面是其话语内容的真实性。教师在讲课过程中,要尽量用目之所及、听之所及的真实状况的情景描述,来展现目标语言项目的意义,或引导学生进行相关项目用法的练习。

(2)学生话语的真实性。学生话语指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表现,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语言输出行为。学生话语真实性受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及教师在课堂上创设语言环境的制约,更受心理等情感因素的限制。教师在课堂上,要尽力为学生创造真实性话语输出的条件。

学生课堂话语主要包括个体学生话语和全班话语。全班话语多用来对教师所提及的普遍性话题做出回应,用语较为简单。个体话语则是学生课堂话语的主体构成部分。强调学生话语的真实性,并不是不允许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有用词或语法上的错误,而是希望学生能在一个相对真实的语言环境下,用生活中的真实语言材料来进行交际实践。

(3)输入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监察理论的输入性假说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必要条件。除了上文已讨论过的教师话语外,学生课堂输入性语言材料还包括教材文本、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选用的补充性教学材料以及课堂所使用影音片段等。

语言输入的质量是语言输出的保证,在英语教学中,真实的材料为学生提供了语言运用的范例,也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通过语言接触目标语社会文化的机会,同时,学生通过接触大量的真实性语言材料,还可以体会目标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感受其风土人情,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我国这样一个缺乏外语使用自然环境的国家,课堂教学是语言输入的最主要途径,这就对课堂输入性语言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在多媒体影音技术、网络技术在外语课堂教学越来越普及的今天,外语教师在积极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保证教师规范用语的同时,在选择教学材料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其典型性与真实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语言输入。

2.任务情境的真实性。要讨论任务情境的真实性,首先要区分“真实任务”与“任务的真实性”之间的概念差异。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学任务分真实任务和教育任务两大类。真实任务指生活中的实际任务,表现在课堂上,如教师可要求学生制作英语班级通讯录,办英语板报,举行英语辩论赛等;教育任务则指教师为完成某种教学任务而设置的在虚拟场境中完成的任务。本节所探讨的任务情境的真实性,主要指教育任务的情境真实性。

在教学中教育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其在日常生活交际中什么场合或情境下会发生。语言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使用的,如果学生能够在相对完整、真实的情境中接触、体验、理解和学习语言,就能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用法,也能更好地掌握语言的形式。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5)

关键词:图式理论 大学英语 听力

中图分类号:H3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037-01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这样,学生才能流利地用英语在今后就业和社会交往中进行有效地工作和交流。然而,听力教学一直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教学效果欠佳,这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目标相去甚远。因此,本文以图式理论为基础,探讨了将图式理论应用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重要性和其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一、图式理论概述

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进行新事物理解时,将新事物与已有的储存在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即图式联系起来,因此,一个人大脑中储存的相关背景知识即图式越丰富,就越容易理解和掌握新事物。图式理论有三个层面:语言、内容和形式。语言层面是指一个人所掌握的语言文字知识;内容层面是指学习者对文章的主题内容、题材或文化背景知识的熟悉程度;形式层面指学习者对文章的语篇修辞知识的熟悉和掌握程度。语言、内容、形式图式在解码新信息的过程中相互作用,以协助学习者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理解新输入的知识,更快更好地在学习者脑中储存入新图式。

二、大学英语听力课堂中图式理论的应用

传统的大学英语听力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播放音频或视频材料,学生按照要求做听力练习,最后,教师讲解练习和听力材料。在课堂上,学生是完全被动地接受指导和信息,没有机会和积极性主动参与听力课堂,因而很容易对听力失去兴趣,这大大降低听力教学效果。听力过程不是简单地对字面信息进行理解,因此,在教师播放听力材料的时候,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对新输入的听力材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重组,这样,才能很好地掌握听力内容,提高听力水平。所以,学习者的图式在理解听力材料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在语言图式方面

如果听力材料生词较多,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就会有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听前预先给学生讲解与音频或视频相关的重点词汇、语言点和背景知识,重点词汇需要重点讲解或是以练习、预习等方式让学生们掌握。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生词带来的听力理解难度,还可以为学生们提供听力线索,帮助他们有效地构建语言图式,更好地理解听力材料。

(二)在内容图式方面

为了更快更好地激活学生已有的与听力材料相关的内容图式,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或小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与听力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其积极地主动地融入听力课堂中。学生们带着这些激活的内容图式去听材料,可以不断验证他们的猜测,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学生们的听力理解障碍,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

(三)在形式图式方面

教师可以让学生练习在听前根据练习中的问题和选项来预测听力材料的话题、体裁、故事结果和作者态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了听力材料的谋篇布局,对学生听力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听前的预测能力的培养会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能力和学生做题的准确率。

另外,根据图式理论,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与听力材料相关的问题、请学生对听力材料进行复述或是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们来了解听力材料,并使其进行图式重构,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引导其将所学知识在脑中构建成图式。

三、图式理论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启示

根据图式理,学习者理解文本的能力和有效性与其事先储存在大脑中的图式知识密切相关。因此,在大学英语听力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从图式理论的三个方面着手来激活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信心以提高其听力水平。因为基于图式的预测能力能够有效地消除学习者对文本的理解障碍,所以,教师还要加强学生对听力内容的预测能力培养,增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预测、理解和掌握听力材料。这样,学生大脑中已有的图式知识就可以得到不断地扩充,新知识可以不断地被构建成新图式,从而提高其听力理解能力。

四、结语

学生大脑中的图式是正确理解听力内容的前提,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活已储存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图式理论的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初明.应用心理语言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0.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6)

Seminar(习明纳)教学模式起源于德国,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指学生在教授的指导下,就某一课题结成小组,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教师自由地进行学术探讨,从而达到教学和科研的双重目的的教学模式。[1]这种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具有传统教学模式无法比拟的优点。对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目前大多课程的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学过多使用讲授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调动,学习效果难以保证。以往生物医用材料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课堂上理论的堆积和灌输。教师讲授是唯一的教学形式,由此教材和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理论和临床应用实践的唯一途径,学生的知识面大受限制。此外,以往生物医用材料课程的考核以闭卷笔试为主,直接导致学生重记忆、轻思考,缺乏发现实际问题,探究解决方法的能力。学生往往采用考前突击应试的办法,之后又将所学知识抛在脑后,导致教学目标落空,人才培养质量大打折扣。因此,借鉴Seminar教学模式,并应用到生物材料课程中,对于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十分必要。本文旨在探讨seminar教学模式在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并进行评价。

一、内容与研究方法

1.主要内容。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Seminar教学模式进行生物医用材料课程教学方法改革。(1)教学形式。首次课时,教师将全班学生分为10组,每组3人,设组长1人。采用教师讲解和Seminar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授课,根据教学单元的内容,将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部分由教师进行讲解,扩展部分由学生针对设定问题首先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在全班讨论,最后由全体学生和教师进行提问和点评。整个教学过程以问题探究为主线,营造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相互影响的氛围。(2)教学方法。根据课程内容将每个章节划分为两大模块,即教师讲授模块与Seminar模块。在教师讲授模块中,教师为学生介绍部分基础理论和典型案例,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每单元授课结束后,要求学生采用小组和个人作业等不同形式就某个重点课题进行调研,并在下一次Seminar课上就所调研的内容作专题报告。在Seminar模块中,教师引导讨论方向,鼓励自由发言,以及适时对学生发言和报告的内容进行点评。(3)教学内容。设定每个单元的重点研讨课题,并将其分解为若干个子课题,由各个小组分别完成,例如生物医用金属材料临床应用和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发展前景等课题。

2.研究方法。(1)教学目标设计。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要使教师和学生同时兼有教学者和研究者的两重角色,师生共同围绕一系列问题,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理解并发现知识。这种个体化的知识是从学生个人的知觉、情感和思考中获得的经验。在派纳看来这是一种个体经历导向型课程,课程理论并非将焦点放在外在的活动,而是放在交互的活动及自我、他人及课程之间的协议。[3](2)课程定位。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把教师和学生作为共同的教学主体,以研讨方式组织教学,创造了既热烈活跃又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促进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思考水平,帮助学生对所学课程内容更进一步消化、记忆、理解、运用和探索。(3)课程效果。基于Seminar教学模式的生物医用材料教学注重学生资料查询能力、阅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Seminar教学活动,学生将问题现状分析、结果论证以及展望等内容有机地组织起来,并传递给其他成员,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交流能力。(4)考核方式。在原教学模式下,所有34课时都是以教师讲授的方式进行的。改革后,原来的34课时分为两大模块,其中教师讲授模块占16课时,Seminar模块占18课时。课程采取过程化考核,取消原有的笔试部分,增加了Seminar考核部分。考核方法包括四个部分,其中学习态度占20%,平时作业占20%,Seminar成绩占40%,课程报告占20%。此外,Seminar成绩的考核由三部分组成,包括教师评分70%、其他小组代表评分20%和自我评分10%。

二、结果

通过seminar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合,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创新能力都有所发展。从出勤率可以看到,使用seminar结合传统教学方式的班级到课率达到了95.5%(实验组),而同一学期未采用seminar教学模式的班级则只有83.9%(对照组)。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认为seminar课程对他们更有吸引力。seminar教学模式下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更多,学生在课上发言讨论的机会大幅增加,演讲表达能力明显增强。参加seminar课程的学生发言机会达到72.7%(实验组),而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发言机会只有16.1%(对照组)。此外,seminar教学模式下学生写作的课程报告总体质量要更好,并且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优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

大讨论活动发言材料篇(7)

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基础以及学生的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实情,灵活处理教材,发挥教材本身的吸引力。新课改高中英语教材中的课文取材广泛,话题新颖,吸引学生。而“创造性地运用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必然会让学生喜欢上英语课。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一英语新教材Module2Unit3:Andy——theAndroid时,由于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掌握了其中的信息,所以我把课文内容当成了泛读材料,而把重点放在了讨论上。我注意到在这堂课中,每位学生都积极参加到此次讨论中来,就连平时不参与或很少参与课堂讨论的同学都有话可讲。在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下,我又趁势引导学生适当扩展内容,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把这个话题布置成书面表达任务,把教材中的阅读材料灵活处理成了写作材料,从而成功地完成了由泛读课向写作课的转化。从批改情况来看,学生在充分讨论后思维大大地拓展,不但有东西可写,增加了篇幅,而且质量也明显比以前提高很多,不再是“应付老师”,而是有感而发。事实证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获取了知识,又提高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方面能力,发挥了潜力,取得了积极效果。

二、精心选择教法,激活学生

1.单词学习要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用新单词编写英语小故事,或改写课文内容。对于课文中出现的比较难以掌握的单词或语法现象,就用英语中的名言、谚语、预言或童话故事里的内容作示例加以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语法现象,学会运用,又能加深印象,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想象中学会解决实际问题。

2.积极开展情境教学。

新课改英语教材中每一单元内容都是围绕某一话题展开的。话题的题材涵盖了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贴近生活现实和学生生活现实,强调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具有科学和人文价值,体现了思想性、时代性、真实性、趣味性和多样性,并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该话题,把学生分为数个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讨论,查找资料,通过积极参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同时引入竞争机制,让各个小组进行竞赛,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四、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创新精神新课程改革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理念。笔者认为能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的课堂无疑就是有效的课堂。而创新精神和学生思维活动的起点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新课改背景下要实现学生从回答问题向提出问题的转变。课堂上要想方设法教学生多问,多层次、全方位地设问、提问,从而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培养创新意识。如在教学人教版高一新教材“Friengship”一课时,有一个学生提出了有关“友谊”的问题,随后另一个学生又提出了另一个相关问题。我让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开展讨论。大家各抒己见,说出了很多新颖、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学完这篇阅读课文后,我又抓住学生提问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由讨论回答。在这样充满“问题”的课堂中,学生们个个思维活跃,踊跃发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