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24 14:51:09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1)

一、 动画演示,书写的关注点

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动感的、直观的东西兴趣较浓厚。然而,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反复再反复地读,挺枯燥乏味的,而且记忆效果也不佳。比如,教学生字“笑”字,我们一般会告诉同学们此字是上下结构,竹字头,下面是“夭”字。运用电子白板教学“笑”字,教师可以根据象形字的结构特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先出示一个有趣的卡通脸谱,而后依次将眼睛、眉毛演变成“竹”字头,将鼻子写成“”,将嘴巴缩小成“一”,脸谱笑之际,两个嘴角也慢慢地转为“丿”与“ ”,一个可爱的“笑”字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了。在艺术的感染与启迪之下,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记住了“笑”字,轻松地掌握了字义,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学“鸟”字时,先出示鸟的示意图,让学生认真注意大屏幕,由图片循序渐进地演变为“鸟”字,并用红的色彩突出“鸟”字里面的一小点,教师用生动的语言说:“小鸟可不能丢了明亮的小眼睛,如果丢了眼睛可怎么生存呀!”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学得开心,而且也能记牢。

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白板的“放大镜”“照相机”“探照灯”“自定义画笔”等各种功能,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使教与学更加生动、有趣、和谐。

二、 巧设练点,思维的加油站

语文教学离不开语言,离不开思维。教学时,教师能结合文本特点与学生认知水平合理运用电子白板,以教材的例子作铺垫,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知识点的学习拓展与信息的整理汇总。教学二上《黄山奇石》一文,笔者在课前预设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在各种图片中感悟黄山奇石“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由于学生们对文字的感知力不一样,对课文中所描写的黄山奇石形状怪异的形态也不了解,为此,我在电子白板的资源库地添加了很多奇石的图片,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并说一说黄山奇石的姿态,让他们有直观的认识,更深刻地体会其特征。此时,让学生仿照课文段落,畅所欲言“狮子抢球”“天狗望月”“仙女弹琴”等几块奇石的样子,然后动笔写一写这些石头的具体特点,他们便能发挥神奇的想象力,写得形象有趣。交互式电子白板为课文教学增色添彩,教师手中携有一支电子笔,随点随拨,无需辗转于黑板与多媒体讲台间,使得音乐、课件、视频图片的呈现更便捷,使课堂更流畅,使教师的预设和课堂的生成能巧妙结合,促进了学生有效体验感悟,优化了课堂教学。

三、 互动交流,思辨的争鸣所

低年级语文教学比较重视情境创设,有效的情境创设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了电子白板,教师们就可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众多活动中,让其学习兴致更浓郁。如教学《语文园地一》一课中的口语交际“春天里的发现”,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上现场画一画在美丽的春天里所观察到的景物,也可以动笔设计春游路线,引导同学们走进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又如教学“夸家乡”时,可以出示中国地图,结合单元中的“宽带网”寻找各个省市自治区,让学生积极上台指示相对应的省市,并勾画出自己家乡所在地。除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之外,教师还可以结合现今的热点话题、节日等进行情景创设,让师生在电子白板上灵活操作,来激发学习乐趣。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2)

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精辟地阐述了创造精神能力与民族进步,国家富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处于世纪之交的教育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育要面向21世纪,培养创造型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创造型的人才就要具有创造型的思维能力。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而实现的以已知识为中介的、对客观现实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无论是学生上午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它的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整个智力的发展水平。因此,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而想象力在人们认识客观现实、理解他人体验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创造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市人们探索新领域的触角,是从已知走向未知的桥梁。如果说,思维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那么想象则是“维系美丽花朵生命的源泉”。因此,学生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品味词句,引导观察,从而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入手,促进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品位词句、理解想象

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过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小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经验大部分是间接经验,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了解教师或教科书所描绘的事物的情形和性质,进而理解这些经验。由此可见,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

但究竟什么是想象?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模糊的,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因此,再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注意从词句的比较入手,让学生理解想象的内涵。比如讲《黄山奇石》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仙桃石像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上有一个桃子似的大石头。怎样让学生体会想象的含义呢?于是我问学生:“这块石头的样子像桃子,可以称它为‘桃石’,为什么前边还要加一个‘仙’字呢?”这一问,学生们开始动脑筋了,有的说:“加了一个‘仙’字,表示它很神奇,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有的说:“加里一个‘仙’字,表明它有灵气。”还有的说:“加一个‘仙’字说明它是神仙特意放到那里的吧!”抓住这个机会我总结说:“看,这么一个普通的桃石,前边家了一个‘仙’字,会使我们产生了这么多的联想,而这些联想都是我门根据这个桃石,想出来的现实中不存在的事物的形象,(天上掉下来的,有灵气,神仙放到那里的)这就是想象。”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想象的方法,我把“仙桃石像天上飞来得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石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句比第二句多了“飞”和“落”两个字。于是我抓住这两个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想象的方法和作用。我问学生“桃石会飞吗?这块像桃子似的巨石在山顶上是静止的。用“飞”和“落”两个词语描述它,变静为动,把这块桃石写活了,寓于了神气的色彩,作者就是这样运用想象的手法把景物描写的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就这样,我从品味词句入手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理想像的含义。

二、引导观察、创设想象思维的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最初是具体形象、动作和原有知识紧密相连的。而后才逐步转化为大脑的内部运动。根据学生的这一思维方式,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看图和模拟表演来创设想像思维的情境,引导学生掌握想象思维的方法,比如讲授《黄山奇石》时,图中的“猴子”指的是什么?“海”又指的是什么?学生很快发现,“猴子”是指山顶上想猴子的一块巨石;“海”是指山间像翻滚的波浪一样的云雾。显然人们把这两种景象融为一体,称为“猴子观海”。这本身已充满了想象的色彩,接着我又让学生细读重点句,从中找出“抱着”“蹲”“望”这些描写动态的词语,以及“一动不动”这个描写静态的词语,品味想象的意境。这是我让学生结合看图,自己描述看到的景象。有的说:“这只蹲在山顶上的猴子被翻滚的云海惊呆了。”有的说:“这只猴子被眼前的云海吓坏了。”还有的说:“这只猴子望着翻滚的云海在沉思。”这是我抓注时机,让学生将自己看到、想到的情景进行即兴表演,把图中景物,由语言变为动作。以此激发兴趣,强化想象思维。

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谈话进一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如果这不是一只石猴,而是一只真猴,面对翻滚的云海,它会想到什么?”这是课堂立刻活跃起来,有的说:“它会想,我要是孙悟空踏着云彩飞过去见观世音有多好。”有的说:“我要是会游泳,跳下去游个痛快。”还有的说:“我要是长出翅膀,飞到对岸去该多好!”……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创设了想象思维的氛围,最中使学生的思维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三、想象训练,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以《黄山奇石》一文为例,再学习“猴子观海”“金鸡叫天都”

等章节的基础上,让学生初步掌握了想象思维中语言表达的顺序,即先介绍景物的名称,然后叙述景物的形状特点,最后介绍景物所处的地理位置等等,按照这样的顺序,我又引导学生根据图意,对文中略写的景物,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和仙女弹琴等景物进行再造想象,续编新内容。具体步骤是:

1.让学生用填空的形式扩充想象内容。比如:天狗望着月亮。

2.采用提问式发散思维。比如:什么样的狮子?怎么抢着?抢着什么样的球?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3)

观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课文的特点,准确寻找阅读教学中的“迁移点”,设计符合学生习作基础的“练笔点”,采用仿写、补写、续写、改写、抒怀等方法引导学生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语文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读和写的有机训练,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文练笔作为一种特殊的读写训练,以文本为范本,融读写为一体,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以读引写,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深受师生欢迎。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潜心领会教材的前提下,针对课文内容的可挖掘性,抓准训练点,立足于学生个性的理解,给学生一个内容的凭借,为学生提供一个台阶,通过仿写、补写、续写、改写等方式,为学生打开习作之门。

一、仿写

现行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文质兼美,是学生习作的很好的范例,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受益匪浅。

如学习了老舍先生写的《猫》一课后,让学生也试着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的特点。有的学生写道:“我家的三只小白兔可真能吃啊!每天放学后,我都要采一大篮青草喂它们。它们看见我拿青草来了,立即蹦过来,两只前脚搭在笼子上,还不停地抓笼子。我把草一撒在笼子里,它们马上转过身去,用三瓣嘴迅速吃了起来……”有的学生写道:“我家的小狗课顽皮了,一个皮球,一张废纸,都是它很好的玩具。看,它抱着皮球打两个滚,不小心从沙发上滚到地上,也不吭一声,爬起来又玩。瞧,它用爪子把废纸揉成团,后退两步,再从后面冲上来,冲着它撕咬或威风凛凛地叫几声。那股凶狠认真的劲儿,仿佛真的在同敌人搏斗。

很多学生仿写出了他们熟悉的动物的特点,把自己家的小动物都写得生动活泼,让人喜爱。这样的仿写,让学生从范例中获取表情达意的语言模式,获得简单的习作方法,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使学生体会到了“练”之快乐。

二、续写

有不少课文结尾很含蓄,常常会使人觉得言犹未尽,好像故事还没有结束,其感人的艺术魅力往住使人浮想联翩。这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大胆去想象故事发展下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新奇大胆的设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学完《穷人》,可引导学生紧接课文的结尾续编故事,让学生想象一下,西蒙的孩子来了以后,渔夫和桑娜带着自己的五个孩子和西蒙的两个孩子是怎样生活的,有的孩子写道:“第二天早上,桑娜的孩子一觉醒来,发现家里多了两个小弟弟。桑娜告诉孩子们:‘这是西蒙婶婶家的孩子,她到很远的地方去了,从今天起,他们就是你们的小弟弟了。’孩子们听了,好像明白了什么,就带着桑娜的孩子一起玩,给他们好吃的干面包。从此,渔夫照样每天都出去打鱼,桑娜就带着七个孩子在家里料理家务,干地里的农活。孩子们都来帮忙,虽然力气很小,但是干得很起劲。每天晚上,渔夫一回家,孩子们就围着渔夫‘爸爸、爸爸’的叫个不停,渔夫虽然很累,一看到孩子们高兴的小脸,就舒心地笑了。桑娜站在一旁,看到这温馨的一幕,也欣慰地笑了。”通过改写,课文的情节得以延伸,穷人那善良、勤劳的品质得以再次体现,孩子们的语言能力、思维能也得到了丰富和提高,善良勤劳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三、补写

作者常常运用“空白”的艺术,把一些内容留给读者去想象。教学时,让学生填补这些空白,对全面把握文章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等奇石的具体描写,突出黄山奇石的“很有趣”。而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 仙女弹琴”等,作者却一笔带过,进行略写。同时,黄山奇石还会有哪些奇怪的形状,作者都一一用省略号表示,这样就形成了意义上的空白,留给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学中,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力,分别把这三块略写的岩石以及想象中的黄山奇石的具体形状写出来。如,有的学生写道:“就说‘天狗望月’吧,它好像从天上飞下来的一只天狗,站在一座陡峭的山峰上。一动不动,翘着尾巴,伸着头,目不转睛的望着圆圆的月亮,好像在看嫦娥姐姐跳舞呢。这就是有趣的‘天狗望月’。‘仙女弹琴’就更有趣了!远远望去,那两块巨石就像一位美丽的仙女坐在一架钢琴前面,弹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通过补写,岩石的千姿百态得以充分展现,这不仅是卓有成效的吸收、内化、积累知识的过程,更是由此及彼、举一反三的习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可谓一举多得。

四、改写

古诗文语言凝练,含意丰富,令人遐思,具有无限的思维弹性,为读者留下了广阔的再造空间。在了解诗文大意后,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古诗文,充分感受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此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改写练笔,在想象中拓宽思路,使学生深刻体验到藏匿诗中的那份情感,在练写中“入境”,使读写相得益彰。

如《游子吟》这首古诗,描绘了一幅儿子即将远出,母亲在灯下为儿子缝制衣服的情景,再现了伟大的母爱。在学生理解诗意后,我让学生借助课文的插图和诗句进行改写,注意写出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等。有学生在文中写道:“明天就要进京赶考了。吃过晚饭,我拿出书本在油灯下温习。一会儿,收拾完家务的母亲拿着几块裁剪好的布和针线坐在了我的对面。我一看,知道她又要为我缝制一件新衣了,就对她说:‘母亲啊,你已经为我缝了不少的衣服了,你累了,早点歇息吧!’母亲抬起头,望着我慈祥地笑了笑,说:‘我不累,明天你就要出远门了,这一走,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得再多缝一件,出门在外只多得少不得!’……”这样的练笔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抒怀

新课标指出:小学阶段的学生应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要能根据自己阅读的文学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整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养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堂教学中,我恰当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高效地完成了阅读教学任务。

        如《黄山奇石》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但就我的学生来讲,很少有人到过黄山,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奇石的秀美景观。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磷峋、危峰突兀,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更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实现了。在这里,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极大地突破了地域局限和感官局限,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欲望,从而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研读文本。

        2.变静为动,突破重难点。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改变阅读教学中逐段讲解的繁琐活动,教学中我把一些难以口头表达的内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化静为动,创设情境、激发想象,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教学古诗文的时候,经常因为学生对古人生活体验不够,而无法准确把握其主旨,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诗歌中的意境用图画或者动画表现出来,将呆板的文字转化成生动的图文,就会改变这一切。如教学:“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句诗时我利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展示:奔腾不息的长江中,一叶小舟在远处渐行渐远,与浩渺天际融为一体,最后,不见友人,只见长江,那是何等难忘的离情别绪!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边想象是个描绘的意境边有感情的朗诵古诗,自然有声有色。如果仅靠老师一张嘴、一支笔,就算讲到口干舌燥,学生也仍是一头雾水。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活化这些学习信息,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旨,获得深刻的印象,陶冶情操的同时,又提高了审美能力,有效地突破了重难点。

        3.观察体验,真情表达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由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如果仅仅依靠老师的一张嘴,往往是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却无从下笔,写出来的文章干巴无味。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则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缩短学生认识和客观事物间的距离,在学生心中唤起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习作学习的效果。如习作《可爱的××》,写一种小动物,在教学前,根据习作要求,我让学生事先选一种自己最喜爱的小动物进行观察,教学时,我播放事先制作好的课件(拍几组动物活动)指导学生观察,没看清或记不下来还可重放,再看,再观察,写作时注意抓住动物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来写。在观察的基础上再加上自由联想创意,使一个可爱的小动物展现在眼前,通过直观展示,节省了很多时间,提高了效率。此外,我还通过投影仪将学生的习作投在大屏幕上,让大家一起来浏览,修改,不仅真实直观,还有利于扩大学生交流的范围,使改作文不再成为教师的专权,更好的提高教学效率,将作文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到学生的手上,让其自由地进入运用的广阔天地,找到自身写作能力的差距,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获得增强语感能力、养成积累习惯、促进语文知识向写作能力转化的“原动力”,为学生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5.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讲究教学艺术,打造丰富多彩的趣味语文课,提高教学质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展开快乐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教学活起来呢?对此,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

一、课堂组织教学的艺术

组织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教学不但在上课一开始时进行,而且应贯穿在一堂课的全过程。教师能否把准备好的教材内容,有成效地传授给学生,组织好课堂秩序,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组织教学工作,应注意:一是组织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如在教学课文《蚕姑娘》时,我在分析课文,有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我采用猜字谜的方式引导他们:“一只黑狗,不叫不闹”谁猜到了就发奖品,学生得注意力一下子就全集中了。二是善于利用反馈信息,组织教学进程。在讲课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组织好教学进程。如果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大多数学生表情都不对,如皱眉、瞪眼、精神萎蘼等等,说明他们没有很好接受教师所讲的知识,教师就不能再讲下去了,应该问学生什么地方听不懂,必须进行重讲或辅导性讲解。

二、课堂导入的艺术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现举几例说明:1.悬问设置法。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他们阅读课文,往往会对故事发展或人物命运产生一种十分关注的心情,根据学生这种心理去设置一些悬念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如教《狐假虎威》一课时,我这样导入:“假如一只狐狸和一只老虎在一起,谁怕谁?谁吃掉谁?”学生答:“这还用问?当然狐狸怕老虎,老虎吃掉狐狸。”我说:“但是今天要讲一个故事却是老虎听从狐狸的话,狐狸轻而易举地指挥着老虎。老虎非但不敢吃掉狐狸,反而觉得狐狸威风凛凛。你们说奇怪不奇怪?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请打开课文――《狐假虎威》”这一段导语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急于要弄清问题的心情,驱使他们认真学习课文。2.释题引申法。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一位老师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课题,可以看出课文将向我们介绍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师:“是一般的石头吗?”生:“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师:“说得好,通过读课题,我们知道了这篇看图学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儿老师抓住课题,通过引导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3.背景介绍法。有些课文,由于写作年代较早,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去甚远,学生感到生疏,难于理解。对这些课文,就可以通过介绍背景来导入新课。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上《月光曲》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德国有个伟大的音乐家叫贝多芬。他说过:‘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我们现在听到的优美动听的曲子便是其中的一首,叫《月光曲》(板:月光曲)。”像这样的介绍背景式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而且对理解课文的内容都有很大的帮助。4.创设情景法。那些富有感彩的课文,可运用语言、电化教具等手段,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所感,产生共鸣。如一位老师在教《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先布置了一下教室的环境,然后用悲痛、低沉的语调导入,很快就把学生带入那催人泪下的情境中去,使学生身临其境,在凝重的声音中感受“人民爱总理,人民想总理,人民悼总理”的深切感情,起到了不需“言传”也能“意会”的效果。我在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轻快的音乐先响起)暖和的春天来了,池塘里的冰融化了。青蛙妈妈睡了一个冬天,也醒来了。她从泥洞里爬起来,扑通一声跳进池塘里,生下了很多黑黑的圆圆的卵。春风轻轻地吹过,暖暖的阳光照着。池塘里的水越来越暖和了。青蛙妈妈下的卵慢慢地都活动起来,变成一群大脑袋、长尾巴的蝌蚪,他们在水里游来游去,非常快乐。老师生动形象的描述把学生的思绪引进大自然中,引进了生机盎然的池塘里,学生会不知不觉地随着小蝌蚪去找它的妈妈,也在不知不觉中,随着老师的引导轻松愉快地进入学习情境。当然,课堂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故事导入法、谜语导入法、朗诵导入法、实验导入法、比较导入法等,就不一一举例了。总之,我们老师设计导入语要像说书人那样,“起讲抓得住人”,要根据自己的特长,学会精心设计导入语,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6)

一直传到这南方

神经末端的小半岛了吗?

一阵毛细雨后

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

斜向北岸的长坡路上

随手拣一块顽石

抛向漠漠的天和海

怕都会化成呢喃的燕子

从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来

这首诗是诗人执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所作。香港中文大学的校址在香港九龙半岛的沙田,这里与大陆连接成片,因而诗人生疑中国的初春有胎动来到了这南方神经末端的“小半岛”。古往今来,咏春的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余光中的这首《初春》却独有新意。

第一是雨后春芽萌发,诗人用一“咬”字,由“芽”及“牙”,此其一也;赋芽以勃勃生命,此其二也。故有“泥土被新芽咬得发痒”之奇句,一切景物皆着诗人主观之色彩。

第二是诗人突发奇想,抛石化燕。抛石化燕,本已反常,更为反常的是石燕是“从小时的檐下”穿越时空“飞寻而来”,这就更奇异了。化石为燕,显然不合情理,不合春季北燕南飞之自然常理,但是却合道,合思念故乡之道。这种反常的现象,在我国古诗文中,不乏其例。

宋代大诗人苏轼说:“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1]。”所谓“反常”,是指诗的内容或表现手法不符合人所共知习见的常情、常理、常规;“合道”,则指这种反常的表现其实恰恰传达出诗人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和发现,从而创造出不一般化的新奇的形象和意境,因而符合艺术创新的规律[2]。在灿若星河的中国古诗词作品中,反常合道、奇趣横生的警句宛若无数闪烁的明星。如“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李白《客中行》),“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杜甫《羌村三首》其一),“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唐金昌绪《闺怨》),等等,都是反常合道的典型,也是广为流传的名句。“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两句在内容上违反了人们通常写客愁的一般规律,无思乡之情,无哀怨之气。说它“合道”,是因为诗中写了酒美、酒具美、景美与主人的热情好客,表现出诗人流连忘返于客中的陶醉情状,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诗人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的独特个性,将五湖四海当做故乡的广阔胸襟。“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亲人久别重逢,按理应当喜悦,而不是“惊”和“怪”。诗人却用一个“怪”字,将妻儿们对自己突然归来而产生的惊、骇、疑、喜、怨等种种复杂的感情都表达出来了。这一反常的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伤害。“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首诗也描写了一个反常的细节,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黄莺应当是喜爱有加的,可诗中的女主人公却十分反常,竟打起了黄莺,不让它啼叫。原来,黄莺的宛转啼鸣吵醒了女主人公的美梦,因为此时,女主人公已远赴丈夫戍边的辽西,正沉醉在和丈夫相会的美梦之中。反常的表现,衬托出人物至真至纯的感情。

《初春》一诗中的反常,就集中体现在寄情于无生命的顽石,让它捎来故乡的消息,由此,诗人思念故乡之情,可窥一斑。

诗人流沙河在读到此诗时,认为结句是诗人的笔误,他认为在北半球春燕应当北飞,而秋燕才南飞。因此,据眼前之景,应当是春燕由九龙半岛飞往诗人的老家南京(诗人祖籍为福建,父亲为福建人,母亲为江苏常州武进人,诗人生于南京,童年在江南武进度过),鉴于此,他将结句改为:

向小时的檐下

飞寻而去[3]

这样一改,确实符合余光中在香港的实际地理情况,也符合唐人“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旧习,也就是诗人托燕子寻找旧家之意了。

但事实上,诗歌的巧妙之处除了上文所述的“化石为燕”之外,还在于这两句诗有“对面着笔”之妙。如流沙河先生所言,以诗人作诗时环境来看,应当是“向小时的檐下/飞寻而去”,但如余光中所说的“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又有何不可?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运用 “对面着笔” 这种写法的诗作很多,佳句也不少。诗人写思乡怀人之情,不说自己如何思念亲人,却说亲人如何思念自己,反而更加曲折深婉地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少,如“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明明是李商隐怀人,却由“君问”着笔,岂不巧妙?又如“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李白初出夔门,远游他乡,思念故乡之情是挥之不去的,妙在诗人说“故乡水”依依不舍,送我东来,思念之情不言而喻。笔者在分析冰心的《纸船――寄母亲》一诗时,也谈到了“对面着笔”之妙。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诗歌不说让纸船捎去思念,不说自己思念母亲,而是说母亲如若在梦中见到一只白色的小纸船,请不要惊讶。这就是“对面着笔”的写法,借此来抒写自己强烈的思亲之情。女儿强烈的思念之情,母亲毋庸置疑应当感受得到,这便是人们所常说的心灵感应,也是符合人们的情感规律的[4]。

此外,这种“对面着笔”的名句还有许多,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以写兄弟们登高时发现少一人来突出大家对自己的思念,更写出了自己思念兄弟之深情,不再着一言,加倍出真情。再如杜甫《月夜》中“今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诗句不写自己困于长安,望月怀人,而写妻子于州独自看月,更有趣地是写自己的儿女不理解母亲为何望月,“不解”二字,既写出孩子的天真可爱,又写出妻子携儿带女的负担之重,更写出诗人与妻子之间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清人许印芳说:“少陵此等诗从《诗经・陟岵》篇化出。对面著笔,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5]

由此观之,余光中的《初春》结句,如果不按照流沙河先生的理解,保留为“从小时的檐下/飞寻而来”,应当更好。故乡旧时燕子,穿过重重大陆,来寻海外的游子。这是一只怎样深情的燕子呀!写故物思我,而不写我思故物,其深情可见,其委婉深致可见。

参考文献

[1]清・孙涛续辑.《全唐诗话续编》卷上,转引自《中华古诗文》软件.

[2]陶文鹏.《古诗名句掇英》,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3]《台湾三家诗精品》, 安徽文艺出版社,1990年9月,第一版.

[4]诸定国.《反常合道的不朽佳作》,《语数外学习》,2002年第6期.

黄山奇石教学反思篇(7)

一、营造氛围,追求创新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他们的心理自由。为此,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分的信任,在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发想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如,我在教学《夜宿山寺》时,先创设情境,让学生整体感知诗的大意,并结合诗的写作背景,把古诗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再通过配画、配乐,指导朗读,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诗的意境,体会到诗人对山寺夜景的喜爱和赞赏。在这个过程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读书无疑”是不善于思考的表现,有疑好问才能常有创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逐步将问题提到点子上,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如,我在教学《落花生》这一课时,由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花)生引入课文,马上引来学生的一片质疑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在阅读中边读书边思考,边勾画边质疑。接着我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观点,相互补充,相互质疑。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懂得了“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只讲体面”的道理。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谈谈“你想做怎样的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畅所欲言。在交流中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思想得到了升华,思维也更灵活了。又如,在教学《凡卡》这篇课文时,一学生看到文中结尾写的是“乡下爷爷收”,产生了疑问,提出质疑:“这样写,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抓住这一问题,我立即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并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及课外阅读知识寻找依据,讨论爷爷有没有收到凡卡的这封信。学生通过“发现问题―主动质疑―讨论解决”的学习过程,让质疑成为他们思考的诱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由于多媒体的灵活性、多样性,用它作为教学手段有非常大的优越性。如,在教学《黄山奇石》中,学生仅仅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黄山美景是不够的,我结合多媒体将黄山的视频资料制作成课件来播放,学生结合视频资料阅读课文,展开想象,交流体会,最后让学生为那些不知名的奇石起名字。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有限,这时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直观的视听信息,让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教学《称象》这篇课文时,其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懂得曹冲称象的办法以及他和官员称象办法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还原曹冲称象的场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观察了直观的动画图片,再结合文中的文字介绍,学生就很容易地理解了曹冲称象就是用石头代替大象,化整为零的办法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的重难点也就迎刃而解。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培养。

四、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