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29 13:31:18

新乡贤事迹材料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1)

[关键词]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地方文献;民国后期

[中图分类号]G259.27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6041(2013)03-0009-03

1946年10月1日,国民政府内政部颁布《各省市县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和《地方志书纂修办法》,通令在全国范围内成立文献委员会,开展地方文献资料的征集、保管及编纂工作。广西省政府接此令后,于1947年1月,任命广西省主席黄旭初为主任,李任仁、封祝祁为副主任,陈树勋、蒋继伊、苏希洵、陈剑修、翟念劬、陈劭先、郑建宜、岑永杰、唐现之、黄朴心、吕集议、梁岵庐等12人为委员,开展广西省文献委员会的筹建工作。同年5月5日,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在桂林正式成立[1]。

广西省文献委员会的经费由广西省政府拨给,下设编纂、采集、整理、总务4个组,李任仁负责主持工作,并代主任处理日常公务。

李任仁(1887—1968),广西临桂人,教育家,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曾任广西省教育厅厅长等职,积极团结各方民主力量,支持爱国统一战线活动。主持广西省文献委员会的工作后,李任仁以勤奋敬业的精神、民主的作风以及科学的态度,带领同仁进行广西地方文献的调查、征集及整理,开展广西历史文化的研究,拟订广西省志体例草案,创办《广西文献通讯》和《广西文献》杂志,这些工作卓有成效,及时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广西文献,为以后开展广西地方文献工作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1广西省文献委员会的工作内容

经过抗战大劫后的广西,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在颓垣断壁、蔓草丛生的废墟上修缮房屋,开展工作,主要有:

建立制度,完善组织,制定计划。广西省文献委员会成立不久,广西省政府制定了《广西省文献委员会组织规程》,阐明征集资料的范围为:“一、本省沿革有关之府厅州县各种旧志书及各项地图;二、本省有关之诗文著述及金石拓片;三、本省流传之典礼乐器;四、本省各地方民俗歌谣;五、本省各地方之古迹名胜照片;六、本省重要特殊方物之照片;七、本省公私机关团体发行之刊物;八、本省私人著作或译述;九、本省乡贤名宦之遗迹遗像传记行述碑志;十、本省人民私家谱牒;十一、其他”,该规程还规定了委员会的组织机构、工作职责[2]。同时联络社会各界人士,组织文献期刊编辑、历史文物审查鉴定、采访、战时散佚文物收购等专门委员会,目的是“集结会外的专家和热心地方文献工作的贤达,通力合作,协助本会编纂、采集、整理各部门工作的进行。”[3]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实施细则,有《广西省文献委员会资料征集办法》《广西省文献委员会历史文物审查鉴定委员会简章》《广西文献期刊编辑委员会简章》《广西省文献委员会采访委员会简章》《广西文献资料初步调查实施办法》《广西抗战文献资料采集纲要》等,这些规程、细则的制定,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据可依、有章可循。鉴于“历史文物的保管,在全国是一个新兴的事业,在本省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一切都无过去成规可资凭藉”[4],委员会在经过充分的讨论后,制定了较为周详的工作计划,如《广西省文献委员会三十六年度工作计划》,确立了“完成本会组织、办理本省文献普查、改进文献保护办法、征集及整理重要文献资料、准备本省新志编纂工作、出版期刊文献、推广整理研究工作”等工作目标,并就怎样去实施这些目标作了较为详细的说明[5]。

推进县市文献委员会的成立。抗战中广西文物受损严重,战后社会变革极大,抗战事迹及新出材料又多不胜收,文献委员会认识到如果不及时搜集保存文献,则消失的既难追踪,存留的也易湮没,而单纯依靠该会的力量,实难以完成全省文献的征集保管工作,必须依靠各县市共同努力。故而该会多次呈请省政府通令各县市成立文献委员会,到1947年9月,已有61个县成立文献委员会并开展工作[6]。 1948年6月,广西省政府又“通令各县成立文献委员会,俾该会负责全县文献搜集与整理。所有各县原有修志局,一律裁撤,其工作由文献委员会办理。”[7]各县市文献委员会的成立,加强了文献工作的效率,也奠定了省文献委员会的社会基础。

建立采访网,普查全省文献并开展征集工作。了解广西文献散布及存佚的大致情况,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一方面,文献委员会制定调查表格,寄送省内外各机关,进行历史文物及文献资料的大量调查。按照《广西文献资料初步调查实施办法》的规定,将文献资料的调查范围分为十二类:志乘类、档案类、舆地类、风土类、宗教类、人物类、著作类、方物类、建置类、古物类、掌故类、书报类。在操作方法上,则“凡与本省文献有关之上列各类资料,由本会按类分目印制调查表格,注明调查起止时期,分别迳请各有关机关团体(或个人)查填及委托各县市政府转发各该县市文献委员会,就县市区域内有关材料查填”[8],并聘请省内外热心文献事业的人士为采访委员,以该会采集组为中心,建立文献采访网,联合社会各方的力量,使采集工作得以普遍深入。另一方面,文献委员会争取时间随时随地进行文献的征集工作,同仁们深刻体会到“社会事相,一现不复,文献资料必须及时访求,始免交臂失之”,故而委员会成立后,“对于本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有关之法令规章,统计图表、书刊公报、报告概览、重要论述暨照片实物等,均积极广泛征求……各县市志书舆图及名胜地方照片,氏族谱志,本省人士之著作译述,本省公私机关团体历年出版之报章杂志及各种印物等,皆随时征访。”[9]

搜集整理广西重要史事资料。广西省文献委员会遵循“由今及古”的原则,搜集广西的重要史事资料进行整理:一是编纂广西大事记,按时间顺序,记录广西发生的重大事件;二是编纂广西重要史事实录,按事件分类记录广西的重要史事。二者合为广西史料长编,目的是系统地保存广西史事纵横发展的翔实资料,以备修纂史志之用[3]。

调查整理广西乡贤遗著。乡贤遗著不仅“发扬本省先贤的潜德幽光,而且是整理过去史实和研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3]。广西省文献委员会除奉广西省政府命令,接收广西省乡贤遗著编印委员会移交的图书档案外,还着手调查统计历代广西乡贤遗著情况,并首先计划选择具有学术价值的60种书稿,分为10期进行编校、付印。

拟定省志体例草案。按照内政部的规定,编纂省志是各省文献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之一。广西省文献委员会起草了《广西省志例目初拟》,并为慎重起见,广泛征求专家意见,以集思广益,使省志体例更趋于科学与完善。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2)

关键词:乡土文化;文言文教学;兴趣

文言文在高中教材中的地位之高是毋庸置疑的,学生不喜欢文言文也是事实。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摆在所有语文教师面前且必须解决的难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语文课程资源,应积极利用和开发。”这一阐述为笔者解决文言文教学这一难题打开了一扇窗。

一、利用乡土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对故事的喜爱是人类的天性,而熟悉亲切的乡土故事则更容易吸引学生。在教学文言文时,教师如果能够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引入乡土故事,就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兴味十足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知道全国最长的村名叫什么吗?学生都说不知道。我就告诉学生,全国最长的村名叫“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而这个村子就位于我们宿州市萧县杜楼镇。学生很是惊奇。接着我就把“鞭打芦花”的故事讲了一下,让学生了解我们宿州先贤闵子骞的孝行故事。由孔门七十二贤之一的闵子骞的故事导入新课,既与《陈情表》中李密的孝行巧妙衔接,让学生很有兴致地开始了本课的学习,也让学生了解到家乡厚实的文化底蕴,进而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

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如果能适时利用地方历史文化遗迹,补充一些学生熟悉的内容,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常常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过秦论》一文篇幅较长,内容较难,学生不喜欢听,课堂气氛很沉闷。在讲到第三段时,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我把事先写好的一段话用多媒体展示出来:

大泽首义,天下轰动,“鱼腹丹书”、“篝火狐鸣”,民间传说至今流传;陈涉称王,万民景从,“涉故台”“柘龙树”“龙眼井”,历史古迹风貌犹存。陈胜起义虽然从起事到失败只经历了六个月的时间,但是他号召和鼓舞了各地各阶层民众的反秦斗争,从根本上动摇了秦朝的统治。正如司马迁所说:“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义旗动天地,丰碑昭日月”,这是宿州人民的骄傲,也是大泽乡风雨沧桑的历史见证。

学生读了这段话,马上就纷纷议论起来。学生在高一时都进行过徒步拉练,到过宿州市著名的历史遗迹涉故台,因而对涉故台非常熟悉。我有意识地把涉故台引入课堂,就是用学生熟悉的事情来拉近学生与教材的距离,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引导学生正确评价大泽乡起义的历史价值。

三、借助写法相似的乡土文化作品,强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项脊轩志》结尾写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这一古代散文中最著名的结尾,平淡中蕴含了作者多少的凄恻感伤。昔日新婚燕尔,凭几读书;而今斯人已去,此树独留。多少伤痛和爱意都浓缩在了这“亭亭如盖”的枇杷树中!

为强化学生对这一精彩结尾的理解,我又补充了白居易的一首诗进行比较鉴赏。白居易从11岁至33岁,曾在宿州符离生活了22年,这里是他的第二故乡。公元794年,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病逝于襄阳,白居易料理丧事后,护送家人回到宿州符离毓村时触景生情,写下了《重到毓村宅有感》一诗:“欲入中门泪满襟,庭花无主两回春。轩窗帘幕皆依旧,只是堂前欠一人。”这首诗语言虽平淡自然,但字字出于肺腑。庭花无主,寂寞开放,帘窗依旧,老父长辞,作者只能睹物思人,泪满衣襟。两个作品,一为散文,一为诗歌,体裁虽然不同,但都是情到深处语至浅,都在看似平常的内容中寄寓了作者物在人亡的感叹和至真至深的思念,让人读之如临其境,品之余味无穷。

四、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拓展延伸,补足作品形象

《项羽之死》中对虞姬的描写着墨不多,形象塑造并不完整。但霸王别姬的故事却植根于学生的心里,因为垓下之战就发生在宿州市灵璧县东南,虞姬墓就位于灵璧县城东。教学本课时,我觉得应该抓住这个向课外拓展延伸的契机,力求把虞姬的形象补充完整。我向学生展示了两则材料:

唐人张守节《史记正义》引用西汉杂史《楚汉春秋》的记述说,当项羽歌罢,虞姬相和的诗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相传虞姬自刎后的来年春天,墓地周围长出一种奇异的野花,花色殷红,人们都说是虞姬的鲜血染红,并赋予此花一个冷艳的名称:虞美人。清代许氏有诗《虞美人》:“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上草,花开更比杜鹃红!”

通过上述材料,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勾勒虞姬的形象。学生兴致很高,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很快,虞姬这样一位为鼓励君王突围,从容拔剑自刎,且具有柔肠侠骨、碧血丹心、冰雪节操的奇女子形象就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的眼前。这引起了学生的共鸣,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3)

关键词:程G;文化遗产;价值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6-0069-02

程G,是继秦汉时期从中原南迁先任龙川县令,后为南越国“皇帝”的赵佗之后,第二位于东晋南朝时期南迁而来的中原人士中,声名远播的封建社会时期的典型人物。越佗是“官”,是“皇帝”,政绩满乾坤而代代传扬自不在话下,而程G是“民”,是“布衣”,其事迹也能流芳百世,千古传颂就很不简单了。表明程G其人其事在历朝历代中所具有的影响力。封建帝王认为程G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取程G之姓作为新设立县的县名“程乡县”,以示表彰。老百姓则认为程G曾为民众做过很多好事便世世代代纪念他。《广东通志》把他列为古代的“广东八贤”之一。说明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社会价值和充分利用的重要性。

一、程G文化遗产的特点与价值

程G是一位生活在东晋南朝封建社会时期的“官宦之家”,祖父、父亲都做过官,他自己也曾一度在朝廷任“史学士”。因朝代更替、政局动荡、社会动乱,他“义不仕齐”而辞职隐居。后来形势更加动荡,他只好带领全族人举族南迁到粤东山区,在今天的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坝头振东村”一个称“官窝里”的山地方中安居乐业。程G的到来,给仍处于原始状态下的粤东山区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为当地土著民的“教化”,为山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1、传播儒家文化。“教民识字知礼”,逐渐改变土著民的“愚氓状态”,“不操三尺制顽愚”;2、传授先进生产技术。创制先进生产工具“程犁”,开垦大批荒地,逐渐改变当地“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大大提高生产力;3、修建各种水利设施。发展扩大水稻面积,增加粮食生产,解决山区缺粮困难;4、开通山区道路。开发利用山区资源,发展山区经济,造福山区人民,改变山区面貌;5、创办学校。广招当地土著民子弟入学,提高群众文化素质,逐渐改变土著民的精神面貌;6、搞好民族团结,密切联系群众,帮助土著民解决困难,并经常“济困扶危”,促使南迁人士与当地原住民和睦相处;7、尊重当地风俗。认真学习当地语言,与土著民交心连心,促进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大融合;8、妥善处理各种矛盾。热心做好当地民众之间的矛盾化解工作,从不与当地原住民发生冲突;9、协助当地原住民解决婚姻大事,移风易俗,受到人们的尊重与爱戴。程G“以德化人”的精神,改变了粤东山区面貌,促进了山区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认可,得到了百姓的信任。皇帝不但赐予“义化”两字褒扬他,而且还把粤东部分地区新成立一个县的县名用他的姓氏而命名为“程乡县”(辖境约今天梅州市大部分地方)。由此可见,程G作为一介“布衣”,平凡百姓一个,竞作出很不平凡的业绩而“感天动地”,名垂青史。

程G文化遗产,应包括有形的文物和无形的文化,即历史上长期被不断使用和世代相传而保留至今的一种文化财富,是具有社会共有的物质和非物质的财富。它不同于其它物品或商品,它是历史文化栽体和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再生性,并具有独特的区域性和时代性等特点。从目前有关资料看,粤东山区所发现程G文化遗产有故事、传说、碑文、志书、诗歌、联匾、遗址、遗物、纪念建筑等等。特别是以程G姓氏而命名的地方、建筑物更显示出其独特的生命力,千百年来人们一直纪念着,如程公祠、程公庙、程公陂、程坑里、程作塘、程北、程中、程西、程处士专祠、程江、程江源、程江桥、程乡文昌阁,还有“先贤祠”、“乡贤祠”、“双忠收院”、“义化路街”等等,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人文意义,充分反映出程G文化遗产的重要内涵。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是证明程G这个历史人物所作过的历史性贡献,和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重大影响,给人们带来鼓励、鞭策、启迪,给社会带来进步、发展、和谐;其艺术价值就是程G的人格美、思想美。有关程G纪念建筑的构造美、布局美、风格美、设计美,给人情感美的体验,精神美的享受;其科学研究价值就是程G文化遗产给后人提供的重要知识,重要信息,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文化的,对社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程G文化遗产与粤东山区的发展史密切相关,他所产生的影响,正如后人赞扬程G的各种匾额题辞所言“百代儒学”、“人伦楷模”、“风起百世”、“浩气长存”、“山高水长”等等。《广东通志》把程G收列为“广东八贤”之一。当今世界客家人把他列入“世家客属名贤”,可见程G文化遗产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当年属程乡县地的梅州,是当今广东、广西、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程姓族群发祥地。虽然许多程姓裔孙离开“程G故地”已经几代、十几代,甚至几十代,很多人对自己的祖先程G,别说耳熟能详,就是略知一、二者也不多。毕竟朝代几经变换,年代太久远,不少有关程G的“事”与“物”也随着时光的消失而濒临湮灭。如今,太平盛世,社会进步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追崇热火起来了。随着各地交通条件的好转,几十公里、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路程,都能够快捷平安地往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有些人已经达到了“小康”、“中康”,甚至“大康”水平。不同地方、不同区域的人们祭拜老祖宗故地,寻找历史名人故地的风气越来越盛,祖屋、祖祠、祖坟,故居、故地、故址,连着血脉同胞的骨肉之情,连着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意。近年来,就有不少程氏裔孙不怕千里之遥,不怕舟车之苦回梅州寻根问祖。他们都视程G故地为血缘所依,根之所附,都把她作为自己的“源流”而“追根溯源”。她是梅州程G后裔与外地程G后裔感情联系的纽带,也是当今现代客家文化与古代客家文化之间的一种兼收并蓄、承前启后的连接关系。她对团结海内外程氏裔孙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对海内外同胞开展联谊活动,促进梅州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与利用

程G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积淀。我们要很好地加于调查和利用,让这笔文化财富一代一代地发挥永续作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的增值和文化的传承。要按照国家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指示精神,“管好”、“用好”程G文化遗产。不能让她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浪费掉”、“消失掉”。要把她作为文化创新资源、人文旅游资源,使之发挥新的作用。

建立“官办”程G研究会,具体指导程G遗产的调查与利用工作。程G在粤东山区的历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其文化遗产是粤东地区历史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见证,它的历史人文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全面调查清楚程G文化遗产既符合民众的主体意愿,又符合当前“三个文明”建设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和政治意义。建议,在宣传、文化、文联的相关部门中设立“程G研究会”,能更好地调查、挖掘、研究、宣传程G文化精神,为当今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之所以要“官办”,主要是使这个“研究会”有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具有权威性、号召力。同时更广泛吸收社会各种力量的支持,使之具有生命力。避免过去一些民办的“研究会”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不是“空架子”,就是徒有虚名,作用不大,影响不大,名不符实,浪费资源。

深入开展程G文化遗产调查。调查面要宽,视野要阔,措施要灵活,程G的影响不仅在梅州,有些地方也有。过去潮汕众多乡贤排列中,程G就占首位,可见其影响范围较广。我们要在粤东地区开展对有关程G史迹、遗迹的调查。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如田野调查,就是一个很有效的形式,它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藏”在民间、山间、田间的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踪迹”摸清楚,形成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可以把那些即将湮灭的各种原始资料登记在册,记录在案。如一些老人谈有关程G事迹的“传闻、传说”,有关程姓族谱记载程G史迹的文字资料,散落民间的有关程G的文章典故,程G故地遗迹的实地考察等等。在通过调查得来的各种感性资料的整理过程中,把它升华到理性的理论论证上。让更多程G文化遗产重现天日,造福后代。我们知道,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文化遗产面临废弃、淘汰、湮灭的地步。如城市建设中的“拆旧建新”,新农村建设中的“建新弃旧”,往往把不少具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古迹被有意无意地拆除或损坏,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有些则遭到大自然的摧残而报废。还有些口传文学因老人的去逝而永远消失。再不及时抓紧调查抢救,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必将损失殆尽,程G文化遗产也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及时把有关程G文化遗产的东西赶快挖掘出来,整理出来,更好地加以开发利用。如把传统文化载体中的诗、纪、志和书画、雕塑建筑物、遗址、遗迹、遗物出版书籍,制成音像和影视产品广泛宣传;重修程G故地、祠堂、祖坟,供程氏后裔寻根祭祖,供人们瞻仰朝拜;重修有关程G的书院,让人们了解程G宣传儒家文化的“耕读传家,崇文重教”思想;重现程G的“义化路街”店铺,销售粤东山区客家人的传统食品、传统物品,传承客家文化,如糯米酒、米酒、仙人{、清明{、味窑{、发{、煎{、牛肉干、咸菜干、豆腐干、煎丸、肉丸、鱼丸、萝卜丸、长衫、马褂、礼帽、冬头帕、绣花裙、绣花鞋、小孩虎头帽、老人交头裤等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还可增设程G城市雕塑、程G文化广场等,这些建筑应成为梅州文化之乡的标志性建筑。此外,还可以创作出一批有关程G的文学作品、戏剧作品、影视作品,推动程G文化产业的发展。

合理利用程G文化遗产。鼓励民间出资开发利用,共同管理,政府出台相关的保护法规。提出谁出钱开发保护,谁就可以利用受益的主张。笔者曾多次到湖南省凤凰县考察,据了解,该县政府将本县最具地方人文特色的沈从文故居、凤凰古城、南方长城、黄丝桥古城等8个景点,以50年的开发经营权转让给“湖南黄龙洞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以经营期内向当地县政府支付总金额8.33亿元人民币。这种办法,明确了景点的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解决了旅游资源长期得不到利用问题,解决了景点开发缺乏资金问题,解决了景点研究保护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在宣传各自旅游地的形象别注重宣传最具典型性、代表性的当地文化。梅州文化中的“程G文化”就是有独特的地方特色,一枝独秀、“唯我独有”。她与广州的南越王赵佗、韶关的唐朝名相张发龄、中山的民国开国元勋孙中山一样,可以成为当地的一张亮丽的人文品牌,一样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她能激发在外的乡贤、海外的同胞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情怀,激发他们返回家乡、建设家乡的心愿。唤起社会各届人士对梅州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支持,同时走出一条以文引资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新路子。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不少海内外人士回家乡办厂置业,有力地促进了粤东地区现代化发展进程,使梅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就是很好的例子。建议在程G故地开设大型的“程G纪念馆”,让海内外人士更多地了解程G当年在粤东山区平凡而又超脱的“布衣”生活,以及他所产生的影响。更好地宣传和弘扬程G精神。把它作为重要的全新的具有吸引力的景观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让更多海内外人士到“程乡县”去,看看古县变化,看看古代伟人风采。程G故地,既是“文物”更是“文化”,应通过可行的开发利用措施,让程G文化增辉,让程G精神永存。客家先贤榜样人物“开荒垦地”艰苦创业的精神,对当今社会仍有启迪作用,有助于我们开拓进取,促进梅州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程G文化遗产中同时体现出精神、道德、人文的崇高境界。对当今和谐社会建设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开展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和开发利用,有利于进一步弘扬程G文化精神。开展程G文化研究,要注重与相邻的闽南文化、潮汕文化、赣南文化、广府文化的对比研究,为后人进一步研究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料。因为程G当年所生活的地方与上述地区山水相连,文化有同有异,若能广开思路,对程G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具有特殊意义。我们不要局限于平远、梅县等地,要立足梅州,放眼世界,进一步把程G文化遗产调查清楚,整理出来,研究出来,更好地彰显梅州“文化之乡”的光彩。如果一个地区或一座城市,只有现代化的村舍或现代化的大厦,没有了历史人文的文化底蕴,那么这个村庄、城市的内在精神面貌给人的感觉就是缺少历史文化氛围,显得没有品位,没有精神的向往与慰藉。人们每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寻找具有历史意义的东西。梅州有很多历史人文资源,最近就开发了黄遵宪公园、公园,在海内外带来了不凡的影响,能否再添一个“程G公园”呢?把古代、近现代杰出人物的杰出贡献作为教育人民的活教材,既有现实意义又有历史意义。如果梅州能把当地古今名人的历史人文资源都充分利用起来,那么梅州这个地方的品味就更高,就更有吸引力,更有凝聚力。梅州的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环境事业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陈世松.“移民与客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4)

水乡的柔美,在吱吱呀呀的船声中若隐若现;翘起的黑褐色屋檐滴下水滴,落在门口的青石上。吧嗒!水珠四散开,溅起千年的涟漪。

时光荏苒,倏忽而至,高楼迭起,千年的承载开始翻启。历史在讲述,倾听,我们曾经的故事。

身边被遗忘的

很多人都认为,到上海旅游,除了购物和消费,就没有其他地方可以去玩了,尤其是有着人文意义的历史景点,就更少了。而上海人自己呢,每逢到了节假日,都是跟朋友或者家人一起去外地旅游,最喜欢去的,还是上海周边地区的水乡,除了交通比较方便外,这些江南小镇也能唤起他们亲切的感觉,从大名鼎鼎的周庄,到情调浓浓的西塘,再加上乌镇、锦溪……许多地方都让他们流连忘返。

但是,很多人都忘了,上海本身就是一个从江南水乡发展起来的大都市,这里有江南水乡的“根”,所以,如果我们顺着“江南水乡”这条脉络仔细寻下去,就会发现这里:浦东――高桥。

几百年前,这里半里一桥,百尺一河。一些和乐安睦的江南小村散落在周围,偶尔一些深宅大院显示着主人在这个村子里的地位,这就是高桥。据说高桥是当时浦东第一个开埠点,船来人往,很多最初的贸易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现在,大多数人对高桥的印象就是“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知道这里是很多世界高端企业所在地,也是上海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大本营。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还是一个有着870多年历史的江南小镇,早在宋建炎三年(1129年)就设立行政建制,比“上海镇”还早138年。1963年高桥农业中学操场出土了宋黄保墓志铭,按照上面的文字推算,高桥已有上千年历史。

高桥镇位于浦东新区,在上海市的东北角方向,是浦东地区乃至上海市,为数不多的具有较长历史根源和历史传承的地区。最初的高桥镇是历史上川沙地区的四大名镇之一,早在600年前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时,海运总督奉命在高桥地区筑了一座30余丈高,百丈见方的土山,由明永乐皇帝亲自命名为宝山,一时名声大震,成为当时长江口的一个航海标志,一直到现在,当年永乐皇帝亲自撰文的“宝山烽堠碑”还被完好的保存在高桥中学内。

现在高桥镇里,还有一座老宝山城遗址,并且留有一座完整的城门和大概60米长,2米到3米高的土城墙,记录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和灿烂。

高桥镇以前是建立在青浦港基础上的,当时有一条东西向的黄潼港贯穿于青浦港的北街,为了方便两岸居民往来,要在北街上修建一座桥,因为黄潼港沟通黄浦江和东海,为航运要道,所以桥要建得高,大船通行才会没有妨碍。于是,当时北街的一户高姓大家,出资修建了这座桥,人们为了感谢这户高姓人家,给这座桥取名“高桥”。 后来这个镇子沿着这座高桥,逐渐发展壮大,就取名叫高桥镇。清初的时候,因为在东西方向筑护塘,黄潼港和黄浦江、东海不再相通,航运功能逐渐丧失,高桥也慢慢成了摆设。一直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镇子上的居民决定“填筑马路,以利交通,而迁其桥于迤西之港口,以留旧名”才拆除了古高桥,但是高桥镇这个名字却越叫越响了。

随着镇子的发展,人越来越多,各种商铺开始出现,人们用水逐渐困难,再加上清光绪年间,这里一场大火成灾,人们开凿了两口井,除了饮用,还特别注明“消防”的作用。

现在顺着高桥镇的花山路走,就会发现一座《古高桥旧址》碑和井,而这口井,就是后来被移走的“双井”。

高桥镇里走走,除了跳入眼帘的一些古建筑的痕迹外,不断会有意外的发现,如果运气好,会碰到当地的一些老人,给你讲一些高桥的故事,体会原汁原味的高桥历史。

曾经的故事

高桥镇是浦东乃至上海的建筑里,明清古建筑数量最多,也保存最好的一个地方,这里有着“藏在深闺人不知”的大户人家故居,也有着大张旗鼓修缮完好的深宅大院。其中在高桥老街上,就有着20多幢保存完整,极具民居特色的建筑,“仰贤堂”就是其中的一幢。

仰贤堂又叫“沈宅”,建造人沈晋福,高桥人。沈晋福因家境贫困,14岁就出门当学徒,后来靠岳丈瞿赞卿资助买了台缝纫机,自己经营了一家“五洋店”(经营面粉、煤油、肥皂、火柴、蜡烛的商店),叫“晋泰号”。到20世纪20年代后期,已有相当规模,在同业中小有名声。于是在家乡一面翻建小浜路“兰发堂”老宅,改善族中兄弟家属的居住条件,同时在东街典当桥头购地兴建新宅,取名“仰贤堂”。

沈晋福有强烈的万事追求牢固的要求,于是在做工用料上精益求精,牢又求牢。如果用现在的建筑设计要求来审视这座建筑,则用材上有不少冗余和浪费。但正是由于如此执着的追求,才使它能经受住解放战争枪弹、炮火的轰击。尽管屋面上被迫击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维修时却没有添补一片青瓦,只要把边上厚实的瓦层匀一匀就够了。沿河驳岸和地下室防水层也牢固如初,经受了时间的考验。

由于追求高标准,工程费用一加再加,使沈晋福不胜重负,精力憔悴。没等到房屋的内装修完全竣工就患病身亡,享年48岁。对于这幢竭尽精力建造的住宅,他只得到了在新宅大厅里入殓出殡的荣耀,而没有真正享用过一天。

1949年上海解放时,由于仰贤堂沈宅楼层较高,被作为据点之一,曾经在此发生了激烈的战斗。这所建筑凭借着围墙高耸、结构坚固而得以幸免。但主楼的东侧外墙、屋面,受到了严重的炮火创伤,街面房则大部毁于火海。为了显现当年的情景,现在虽然经过修葺,但是还保留着当年炮火留下的弹坑。

现在的仰贤堂,就像一座城堡似的,魁梧宏伟,巍然屹立。“身穿”古色的外墙面,一共有3层楼面。从远处望去,就好像是一幢水上的仿古游船。由于仰贤堂倚水而建,当年还特意搭建了一个露天的“跳水台”。

仰贤堂除了有很多中式的建筑风格,也糅合了非常多的西方建筑特色,是典型的中西结合的建筑。当年在建造的时候,建筑者采用了一些当时传入不久的西方建筑材料和建筑风格,在屋角山墙上又塑有西式图案。玻璃门窗的花格和插栓扣件也都是西式的,内装修中采用了西式大吊灯,厢房和厢房楼里装着四只西式壁炉。建房的用材很讲究,门窗用的菲律宾柳桉,都经过熏蒸处理,不会变形。屋面檩条是直径25厘米的洋松。整个住宅找不到一处木节巴,木材上有节巴的都经过挑选剔除。

以前,每年端午节高桥镇界浜上划龙舟,仰贤堂两旁的水埠是最佳的观赏点,到了盛夏酷暑,年轻人到河中游泳戏水,仰贤堂的依水平台是最佳的跳水跳台。由于仰贤堂主人沈老板是一个宅心仁厚的人,又怀着为家乡人做点事情的理想,所以在建房的同时在后墙门外典当桥边还修建了一座2米宽的公共水埠,这是高桥镇上最宽大的水埠。当时镇上运输主要靠水路,这座水埠舟来船往,装卸工人的吆喝声早晚不断,一片繁华景象。

现在的仰贤堂,经过高桥镇的重新修缮,成为“高桥历史文化陈列馆”,展示着高桥这个文明古镇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等,里面有着600多件展品,大都是来自当地民间。有“历史文物展厅”、“高桥建筑展厅”、“高桥名人展厅”等很多不同类别的展厅。

历史文物展厅里囊括了高桥历史上有着考古价值的一些文物,有石碑、石雕、文拓、一些书法和古画,还有几张地图,从地形上,记录了高桥从无到有的地形变化,以及高桥历年历代的区域划分,有意思得很。

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外滩的建筑中,有四分之一是高桥人造的,确实,高桥曾出现了享誉上海的营造商,建设了上海非常多的著名建筑,外白渡桥、中国银行大楼等一些优秀的建筑就是高桥人承建的。仰贤堂里的“高桥建筑展厅”里就把这些高桥人的辉煌呈现出来。

此外,还有很多的历史展厅,都在一一向我们讲述高桥的故事。

时尚的辉煌

高桥港

2002年开工建设的高桥港,成为现在高桥镇的一处标志性景观。高桥港的河道全长2.45公里,河面西段宽37米,东段宽24米,河道的南岸有各种景点,人工岛、河道支流、植被坡地,还有游船码头;北岸设置了观景平台、湿地;两岸种植了很多风信子、郁金香、向日葵等各色鲜花,每逢开花的时候,整个高桥港就给人一种浓浓的荷兰风情,再加上大大的风车、荷兰木鞋等一些荷兰文化的代表标志,恍惚间,还以为自己是身在荷兰的某个小镇上呢。

在高桥港的荷兰风车不远处,有一处面积在1平方公里的“荷兰新城”,这里是一个有着荷兰风情的居民区,现在第一期的房子已经有居民入住了。“荷兰新城”里建设了具有荷兰风貌的教堂、文化广场,还有着浓烈异域风貌的“海员俱乐部”。和不远处的高桥港浑然一体,成为高桥镇的文化休闲地。

滨江森林公园

滨江森林公园位于高桥北端,是上海最大的湿地公园,在长江、黄浦江、东海三水交汇的地方,有着天然的独特环境。这里原本是三岔港的一个苗圃,本来就有这丰富的植物资源,再加上原有的自然的河流植被,小型森林带,就形成了现在的滨江森林公园的雏形。整个森林公园有着原始的河流和湖泊,还有沼泽地,人工建设的沙滩,草地。

太平天国烈士墓

太平天国烈士墓位于高桥镇西北屯粮巷。为纪念1882年在高桥与清军和洋枪队英勇战斗而牺牲的150名太平军战士,先筑“长坟”,1954年重建,1988年进行过重修。

1862年1月,太平军第二次进军上海,占领了奉贤、金山、南汇、川沙后,又攻克高桥。高桥是上海的咽喉,中外反动派感到不安。于是华尔的洋枪队和英法侵略军乘炮舰扑向高桥。太平军建立堡垒、炮台约五六十处,顽强地抗击侵略军和清军。侵略军竟纵火焚烧高桥镇,包围太平军,太平军迫于形势遂向南转移。在高桥之役中,太平军牺牲战士很多,后都葬在屯粮巷。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勘查,整理墓地,并立有“太平天国烈士墓”碑。

高桥特产

高桥绒绣

高桥绒绣的制作风格非常像现在风靡的“十字绣”,但是比十字绣要复杂,绣出的图案颜色也要靓丽很多。其实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高桥的传统工艺“三刀一针”已经名扬上海,而这一针就是编织“花边”和“绒绣”的绣花针。而且,早在1914年,高桥的编织花边就已经出口到美国等欧美国家了,而绒绣更是被很多的人喜爱。高桥的绒绣色彩丰富、典雅,表现粗犷、逼真,有些油画的风格。大型的绒绣作品,显得雍容华贵,小巧的绒绣礼品,精致优雅,显出美妙绝伦的工艺。很多的高桥绒绣作品都被当作礼物送给来访的其他国家元首。

高桥松饼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5)

2月25日上午,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召开,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站在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历史性转移的重要时刻,回望走过的路,足以让我们为之自豪。过去一年,我们在拼搏奋进中交出了一份出彩答卷

一、一条主线统揽全局

一年来,桐乡街道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压实专班机制责任,全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影响,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 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稳妥开展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三四五”工作法、“党建+四元”产业发展模式。共获得国家、省、市、县荣誉45项,承办现场会15次,受到通报表扬26次,街道干群发展的底气更足、信心更强!助力“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与时俱进探索全面实施乡村振兴“1+5+N”工作法,以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目标,坚持党建引领,以做好“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突破口,以多举措做好重点工作为助推器,构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乘势而上谋新篇接续奋进十四五

桐乡街道位于兰考县城城乡结合部,下辖村(社区)大部分地处县城规划区内,城市化水平较高。按照《村庄分类类型及发展控制与指引》,坚持规划先行,优化村庄分类,结合各村(社区)现状,将19个村(社区)分为三类,分别为城郊融合、集聚提升、整治改善类。

(一)坚持产业跟进建设产业发展示范带

按照县里提出的“强龙头、补短链、聚集群、创品牌”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桐乡街道合理布局、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一廊三带”产业发展规划,一廊即:以桐城大道为生态廊道,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提升产业附加值。三带即:建设美丽乡村示范带,打造高场社区、盆窑村为美丽乡村示范村,将盆窑村定位为都市休闲村庄,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以鲁东沟两侧为产业发展示范带,涉及高场社区、东北场村等6村(社区),衔接多方资源,加大整合力度与农投公司合作流转土地1864亩,其中调整1000亩设施农用地,作为新发地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以化民路两侧为产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带,调整道兴大道西侧500亩设施农用地,发展高效特色农业。

(二)坚持提升基础设施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聚焦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规划、道路、厕所、人畜粪污治理、污水治理、垃圾治理等问题,让广大农民群众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推进厕所革命把改厕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机结合,着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厕所革命的政策支持力度和奖励机制。通过加强技术指导、强化督查指导,高质量完成4300户改厕任务,改厕率达99.37%,为有效做好粪污治理,建成大三格化粪池一座。开展绿化提升工程 大力推进造林绿化,在乡村道路绿化18千米、造林80亩、植树3750棵,通过空心院治理,建成生态游园8处,绿化面积25亩。河道绿化6条、长度10千米、造林62亩、植树2850棵。廊道绿化种植8800棵、发展林下生态经济1600亩。提升村容户貌 通过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清一改”“清零”行动,助推农村垃圾有效治理。按照“十无一规范一眼净”“五净一规范”标准,打造美丽庭院880户。优化村组通硬化路,打造优良路线循环圈,形成“城乡畅、乡村通、村组达”的公路网络。

(三)坚持打造特色品牌优化乡风文明建设

从激发内生动力向乡风文明推进,我们围绕“文明新风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先进典型塑造”三大行动开展工作,大力强化乡风文明建设。广泛开展公益宣传营造乡风文明浓厚氛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乡风文明宣传教育,利用广场游园、宣传栏、宣传牌、宣传条幅、文化墙等多种形式宣传核心价值观。建立完善村民公约、乡风治理组织,组建桐乡“好声音宣讲团”、乡、村两级志愿服务队,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志愿服务站。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按照“七个一”标准,整合资源,建设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包括(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中心室内文化活动室设广播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室、儿童乐园等多功能活动室,室外文化活动广场配套设施齐全。组建文化活动队伍,通过广场舞比赛、文艺汇演,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积极塑造典型 以道德力量助推乡风文明,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举办桐乡街道“快乐星期天.孝老爱亲饺子宴”暨兰考文明户评选表彰活动,一个个广场舞、红歌、戏曲、腰鼓队、儿童歌曲文艺节目表演、一场场“牵手父母来义诊”活动、一次次“爱心人士”捐助,几百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饺子,享受着这一幸福时光、群众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截止目前已评选文明户1560户,通过敲锣打鼓的形式将奖状和奖牌送到文明户家中,并为文明户钉上奖牌,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争当文明户的积极性。在人民广场举办桐乡街道“德尚桐乡、爱在奋斗”兰考县三届新风尚集体婚礼,新风尚集体婚礼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不失隆重、77对新人乘坐新能源集体婚礼巡游车巡游兰考大半个县城,沿途数万名市民、志愿者、文艺团队为集体婚礼的新人们点赞送祝福。在活动主办地兰考人民广场,77队对新人携手共走新风之路,走进集体婚礼现场,数千人齐聚人民广场,载歌载舞、宾朋满座 、锣鼓喧天,新人们肩并肩、手牵手走上红地毯,喜结连理,唱响属于他们的幸福赞歌:拜天地、求婚送花、集体宣言、互动游戏等,一个接一个精心策划的婚礼环节及精彩的文艺节目,给新人们留下了深刻美好的记忆。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到场祝贺、为新人主婚、证婚,不仅让新人们收获浪漫爱情、甜蜜爱情,也收获着未来和希望,更收获政府对他们最好的关怀,也鼓舞了更多青年继续这种新风尚,做时代新人的楷模,用奋斗赢取幸福生活。在兰考礼堂举办桐乡街道“德孝之星”六届颁奖晚会,评选出600名“德孝之星”,将他们积极向上、真真实实、鲜活感人德孝事迹搬上舞台,县“四大班子”领导亲自颁奖,在舞台上给予这些身披绶带红花、光鲜亮丽好婆婆好媳妇们荣誉和褒奖、用舞台的光环激发广大群众见崇尚模范、争当先进,汇聚无穷的道德力量。树立发掘孝老爱亲、敬业奉献典型,设立了“桐乡孝老爱亲榜”宣传栏,并在上榜户门前钉“桐乡孝德之星”牌子。制定“德孝之星”长效机制,通过表彰奖励、媒体宣传、立榜示范,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人,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激发群众爱家孝老、勤劳致富、奋发有为的生活热情,为加快乡风文明建设提供精神支持。

(四)坚持探索工作机制提升社区治理有效能力

桐乡街道下辖5个城市社区,建成45个居民小区,目前已全部融入城市功能网格,纳入城市统一管理。为加强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我们探索了“做强基层党建、做优民生服务、做牢稳定根基、做精社区管理”的“1145”城市社区治理工作法,1即:“一个引领核心”统筹社区规范化发展,成立街道“社区管理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创建推进、红色物业、活动策划四个工作组,优化配置街道干部队伍下沉社区与干部形成合力,探索新型社区治理模式,搭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四级网格党组织,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效果。1即:“一个服务中心”夯实社区管理基础,发挥社区党组织基层堡垒作用,在党群服务中心按照“8中心1站1广场”标准,设置党员活动、便民服务、综治警务、文体活动、老人照料、儿童照料、医疗卫生、志愿服务等8个中心和应急管理服务中心站、室外文化广场,最大程度加强了党在城市基层的领导能力和服务能力。4即:“四项工作措施”提升社区管理水平。一是搭建居民议事平台。建立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协商”居民自治组织架构,创新“1+2+N”工作模式,实现社区治理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二是创新矛盾调解模式。创建“三调联动+”模式,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资源与法律服务、心理疏导相结合,形成合力,切实为社区群众排忧解难,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三是丰富便民服务项目。实行首问负责制,做好一站式服务,延伸上门式服务,形成群众“点单”,社区“接单”高效办理机制。四是实行网格化治理。建立“街道、社区、小区、楼栋”四级网格防控模式,明确责任主体、人员分工,发挥一中心四平台“指挥棒”作用,运用网格通APP“上情下达”,“下情上报”,达到区域治理“一张网”。5即:“五支专业队伍”强化社区管理力量。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抽调党建、宣传统战、综合治理中心、民政、物业管理等部门人员组成一支社区治理工作创新专班队伍,全面指导社区治理工作开展。以社区“两委”干部为核心,第一书记、街道干部下沉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网格员组成一支专业化管理服务团队,让居民“不出楼栋、不出社区、有事有处说、遇事有人办”。以协商民主议事会,驻区单位联盟、社会组织联盟和物业公司联盟,组建“一会三盟”社会联盟队伍,为居民提供多样化、精准化、精细化服务。以“有事好商量”协商民主议事会为核心,社区物业、楼栋长、单元长等组成一支居民自治队伍,让居民来管理自己时事情,推动社区治理持续发展。以社区“桐心党员服务站”为核心,党员服务队、社工服务队、巾帼服务团、共青团志愿者等组成一支志愿服务团队,提升社区服务质量和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五)坚持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扎实推进生活富裕

脱贫攻坚时期我们解决了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生活富裕是让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不仅让群众腰包“鼓起来”,还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需求。一是持续保障充分就业。提升群众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探索“支持能够发展产业的群众发展产业,帮助没有产业发展能力的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稳定就业,鼓励没有稳定就业能力的群众勤劳致富”的工作思路,选聘村级协管员、公益性岗位就业,借助“春风行动”等大型现场招聘会,让群众参与进来,寻求岗位,依托兰考富士康园区,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二是做好产业兴旺文章。优化调整产业布局,依托“一廊三带”产业发展示范带、产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带,着力引进“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产业发展示范基地。加快盆窑村都市休闲村庄建设,发展高效特色农业。三是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利用旧村室,建设集休闲娱乐、午间临休、康复保健等功能为一体、兼顾分散供养特困人员生活居住的姜楼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利用闲置农家院建设集室休息室等功能为一体高场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四是盘活资源提升附加值。全面盘活3400亩围村林,以围村林为产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用活林下土地资源,实行种植、养殖相结合产业模式,发展林粮、林菜、林禽等林下产业,实现农林牧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目的。加大村内空心院、空闲地的整治,对腾出的土地优先用于农村加工业、为二三产业腾足空间,加快农村产业的融合发展。

三、抢抓机遇开启美丽乡村建设新篇

(一)在美丽乡村庄建设中。我们深下功夫,干出彩做标杆。按照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绿色发展。高标准打造杨槐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建设。如今的杨槐树村农户庭院设计布局美,摆放有序整齐美,卫生整洁环境美,养花种树生态美,文明风尚和谐美。充分释放土地利用空间,精心打造主体景观。在村域内种植月季、腊梅600余棵。集中连片种植枣树4000余颗、梨树5500余棵。对村西侧杨树林进行提质改造,打造乡村郊野环境的生态化休闲空间。利用空闲地建成设施完善占地600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

(二)在拆墙透绿工作中。我们提出“三借两分”工作法。三借即:借助宅基地改革拆除围墙,借助项目建设拆除围墙,借助乡村绿化拆除围墙。两分即:分类实施,先拆除年久失修的庭院、门楼、院墙,改造提质提升院内颜值,让庭院“靓起来”,既美化了环境,又提升了品质。分步推进,先征求群众意见、建议,结合群众意愿与群众携手共建、共同参与,每栽一颗树,让群众笑开颜,每铺一块砖,让群众暖心田。

截止目前。仅高场社区、东北场村已提质改造29户、拆除配房11间、拆除门楼23座、拆除围墙2300余平方、铺设地砖1900余平方,种植月季、腊梅800余棵、石榴树400余棵、枣树5500余颗、梨树6000余棵、槐树2400余棵、冬青20000余棵,村域绿化面积110余亩。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6)

昨天

我一出世,便是厚重的,昨天,有风靡一代的阳明学派,有长留东瀛的舜水思想,有中国第一部学术思想史《明儒学案》,也有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留下不朽诤言的《明夷待访录》。在历代鼎革、抵制外侮农民起义的战争中,在鸦片战争后,民主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的漫长道上,无不留下余姚人民的斑斑血痕,是余姚永古不朽的光辉足迹。

今天

解放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幼年时的街坊里巷,都变成了高楼通衢,人车辐稠的现代化工商都市,使我都有些陌生了。这里有由总书记题名的河姆渡遗址博物馆、面积大于西湖2倍的四明湖、古迹荟萃的龙泉山、被道家尊为第九洞天的丹山赤水、誉为“天然氧吧”和“避暑胜地”的四明山森林公园和占地2460亩、已载入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玉文化主题公园的天下玉苑等景点,还相继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榨菜之乡”、“中国茭白之乡”、“中国蜜梨之乡”和“中国红枫之乡”称号。素有“塑料之乡,模具王国”之称,目前已初步形成以仪表、电子、塑料、化工、轻纺、机械、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为基础,以机电仪一体化、新材料、精细化工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同时以制笔、按键、灯具、汽车配件、水暖设备、电动工具、打火机等行业为主的块状经济也遍及全市各地,涌现了“帅康”、“玉立”抽油烟机,“富达”吸尘器等中国名牌产品。

明天

我生活得这个城市正迈着巨人的步伐前进,所以,我也将涌无止境,我虽不能亲自抒写我自己,但我依然要预测一下我的未来。

未来的房屋

未来的房屋将是节能型的,人们在房屋的墙上安装了新型太阳能电池,在白天,它将大量的太阳能转换为电力,供冰箱、电脑、微波炉等电器使用,并把多余的电储存起来,在晚上使用。它的墙还是用特殊材料制成的,不但牢固,而且还能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住在这种房子里,可以说是冬暖夏凉,非常舒服。这种房屋中的每一个电器都由计算机统一控制,房子的主人还可以用遥控器控制着计算机,只要主人一来,门就会自动打开,门口的音响回热情地说:“欢迎主人回家”。如果在晚上,计算机还会自动打开房子里的电灯,主人一走开,电灯会马上自动关闭。计算机还有语音识别功能,例如只要在房间里说:“要牛奶”,机器人就会立刻把热腾腾的牛奶送到你手中。俗话说得好,君子动口不动手,有了这样的智能房屋,可以为你省去许多麻烦的事,对提高工作效率大有帮助。

未来的人

新乡贤事迹材料篇(7)

【关键词】教学方法;乡土资源;整合;开发

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涉及到各种学科和知识,容量大,内涵广,要想真正上好历史课,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具有其独特性,需要我们发掘和收集整理丰富的教学资源。总体来说,资源包括文本资料(包括一些史书,传记及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遗址遗迹、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的)、历史文物、图片,影视资料、实物,还有人物等等,因此获取和开发利用这些资料对于历史课的开展很有帮助,甚至必不可少[1]。为此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和整理发掘一些历史教学资源。

1 教科书为核心,广泛涉猎其他学科

开展历史教学必须以一定版本的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严格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认真研究,深入挖掘,吃透教材,认真完成标准赋予的基本任务,基本内容。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基本知识,以此为纲。但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兼容性很强的学科,与各个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因此必须具备较宽泛的知识面。在知识的维度上要求更高,在进行一些必要的补充和延伸拓展。使历史课真正成为一门内涵丰富外延宽泛的学科,树立大历史观,这是历史教学的基本架构[2]。此外,老师还应该善于利用校园网上的历史学习资料和拓展性介绍,积极主动地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发挥其教学作用。

2 充分和合理的应用一些当地的历史文化胜地资源

我们甘肃历史悠久,资源繁多,种类齐全,内容丰富,有很多古迹遗址。如在我们临夏有著名的彩陶文化,和政古动物化,广河齐家文化遗址,永靖的炳灵寺石窟闻名遐迩。还有毗邻地区如:临洮的马家窑文化遗迹,天水的大地湾文化遗迹等等,还有如永靖的炳灵寺石窟,罗家洞藏传佛教圣地,吧咪山道观等。全国各地都有很多历史遗迹、遗址、档案馆、纪念馆,红色教育基地,珍贵文物等,非常丰富,不胜枚举。这是我们历史教学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3 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教学资源

以往,对农村地区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远远不够,过分强调教材资源,但所取得的教学效果却并不明显。事实上,农村历史教学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名城的沧桑厚重感令人神往、革命先烈陵墓让人肃然起敬、历史遗迹让人感受至深、文化老人就如同历史活化石、非物质遗产处处散发着独特的历史魅力、个性十足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等,初中历史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这些社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历史知识,因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比较淳朴敦厚的资料。真实客观,具地方特色。还有一些村中有些家庭中流传下来的文物,以及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河州贤孝,河州北乡财宝神等,永靖傩文化之乡,傩文化源远流长。河州是花儿的发祥地之一,永靖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花儿的采集地”,这里的花儿源远流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极富地方特色[3]。是本地区原生态的文化形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他应该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历史资源。

4 充分利用网络图书馆、校图书馆、影视资料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发展,基于信息发展的多媒体技术与手段被广泛应用于教学领域,多媒体课件、远程教育等开始出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尤其是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学习资源。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图书资料和学校县上的图书馆。查找一些有用的资料。 如进有关历史题材的影片电视剧,纪录片,专题片可以说卷牒浩繁,种类繁多。这类资料形象直观,知识性,趣味性强,学生普遍喜欢。另外,网络信息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教学资源。我们可以有效的充分利用。在辅之于一些多媒体手段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

5 因时因地制宜,制作教具、实物模型

因农村地区各种实体资源丰富,场地开阔,可以就地取材,因时因地自己动手制作,如实物模型,复制品,挂图,图标等,一则可以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二则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三则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探究相互协作能力。

6 通过分角色表演,自编自导地方戏剧,展现历史形态

如可以用自编花儿的形式来展现历史故事,可以增强趣味性,使叫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趣味化,易于大家接受。使教学内容得以进一步的升华[4]。

7 结束语

总之,如何克服农村地区历史教学信息资源的滞后和短板,历史教学手段的欠缺,克服困难,扬长避短,凸显特色和优势,充分有效的利用当地资源,突出地域优势,因时因地制宜,对现有资源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可以为农村地区历史教学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潘荣阳,论社区历史课程资源构成一一以福建南安农村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2008.(10).2266-2267.

[2] 李勇.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一一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素质教育论坛.2009(12).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