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04 04:04:13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1)

保险业上半年成绩单出炉。总体看,在保险市场实现较快增长的同时,有效防范经营风险,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服务社会能力增强。

总体保持快速发展

从保费规模来看,2016年上半年,保险业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8812.82亿元,同比增长37.29%,增幅较上年同期上升18.02个百分点。其中,产险、寿险业务分别同比增长7.07%和45.02%。

上半年,赔付支出平稳增长。其中,保险公司赔付支出累计5262.37亿元,同比增长25.17%,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6.13个百分点。统计显示,产险业务赔款支出2165.55亿元,同比增长18.06%,增幅较去年同期上升10.99个百分点。寿险业务给付2574.27亿元,同比增长30.53%,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0.81个百分点;健康险业务赔款和给付437.56亿元,同比增长32.33%;意外险业务赔款84.99亿元,同比增长26.92%。从赔付支出看,保险业服务社会能力越来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外资市场份额有所增加。上半年,中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17853.69亿元,市场份额94.90%;外资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959.12亿元,市场份额5.10%,比去年同期增加0.72个百分点。

“外资市场方面,产险基本持平,寿险小幅增长,还是跟普通寿险增长有一定关系。从经营策略来看,外资产险公司除了有一小部分以车险为主,很多集中在责任险、非车险等方面;外资寿险公司多以保障型业务为主,突出保险保障的业务结构。”中国保监会统计信息部统计管理处调研员、副处长段海洲说。

业务结构持续优化

近年来,保险业业务结构调整力度不断加强,优化效果在今年上半年得到了集中体现。具体来看,一是财产险业务增速放缓,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4301.97亿元,同比增长7.07%,增幅同比下降3.83个百分点;二是寿险业务高速增长,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11761.02亿元,同比增长45.02%,增幅同比上升23.75个百分点。其中,新单业务同比增长69.55%,增幅同比上升32.87个百分点;三是普通寿险和健康险业务大幅增长,分别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7504.41亿元和2359.3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9.45%和89.37%。

“上半年寿险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一方面是由于普通寿险起到了比较大的拉动作用;另一方面则是健康险的助推作用。”段海洲表示,去年国家启动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优惠试点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按照“成熟一家,公布一家”的原则,保监会日前已“放行”第三批经营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业务的公司。

2013年8月至2015年9月,我国寿险业先后完成了“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步走的改革路径,全面实现了人身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放开了已持续执行14年的2.5%的利率上限限制,增强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不同市场主体经营能力的差距显性化,推动人身保险业务步入快速发展轨道。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表示,放开普通型人身险费率,保险公司可以根据自己的盈利水平和经营水平提高利率,降低保费,提高被保险人的保障水平,对消费者也是重大利好。

经营效益还将承压

经营效益是保险业成绩单上较受关注的部分。上半年,保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1055.86亿元,同比减少1241.99亿元,下降54.05%,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4个百分点。其中,产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336.57亿元,同比减少259.07亿元,下降43.49%;寿险公司预计利润总额541.84亿元,同比减少1033.29亿元,下降65.60%。上半年,利率下行叠加股市低迷,资金运用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125629.30亿元,较年初增长12.37%。实现资金运用收益2944.82亿元,同比减少2160.30亿元,下降42.32%。资金运用收益率2.47%,同比下降2.69个百分点。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2)

8月21日,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人保”)旗下的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人保财险”,02328.HK)中期业绩。针对外界关心的集团整体上市进程,中国人保副总裁周树瑞表示,技术上没有问题,目前主要是等待市场机会。

从今年保险业的情况来看,这个机会有些渺茫。

一家腰斩,全线溃退

9月初,有海外媒体报道称,中国人保已经放弃“A+H”同时上市的方案。“之所以放弃,一方面是担心市场疲软令融资规模缩减,更为紧要的是国内保险巨头半年报公布的惨淡业绩严重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此时在A股上市并不明智。”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保险业资深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四大保险巨头业绩预警让保险行业明显感受到转型发展和宏观经济下滑对其的拖累。”

今年8月,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下称“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新华保险”,601336.SH)4家上市保险巨头公布了2012年半年报,各家业务规模和净利润增长已经露出了疲态。

总部位于上海的中国太保利润增长最为惨烈,其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实现26.38亿元,同比下降54.6%,出现腰斩。紧随其后,中国人寿同比下滑25.7%。另外两家净利润虽有增长,但都已经掉入个位数。

“存款变保险”难以为继

近日有报道称,家住河北省黄骅市的陈先生去某银行办理存款业务时,被银行工作人员误导,致使其原本要存入银行的20万元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某保险公司的人寿保险产品。

银保渠道这种糊弄老百姓的伎俩近年日益泛滥。所谓银保渠道,是指商业银行保险业务,而保险公司给予银行以丰厚返点奖励,这使得很多银行和工作人员利用此方式推销保险。

虽然2011年3月,中国保监会和中国银监会联合制定了《商业银行保险业务监管指引》,但银保之间为了利益公然违规案件仍时有发生。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明确表示,销售误导已经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银保渠道仍然是销售误导的重灾区。今年保监会治理销售误导绝不是走过场,绝不是表面上说说而已,而是要动真格,出重拳。

中国人寿是寿险业的老大,市场份额约为32.4%。其今年中报指出,受宏观经济环境、银行保险监管政策影响,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等金融产品冲击,银保渠道首年保费大幅降低。类似表述在其他三巨头的中期报告中都有所提及,甚至出现新增业务收入负增长的情况。

“有些保险公司虽然银保渠道业务还在增长或下滑不多,但主要依靠的是续期业务,也就是吃老本,而首年业务的萎缩将对未来这块业务形成拖累。随着监管的不管深入,未来银保渠道业务简单靠‘坑蒙拐骗’来拉升业绩已经越来越难了。”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据《中国经济周刊》从上海市保监局了解到,保监系统已经传达了有关文件精神,即便银监系统并未查处,各地保监局也有权力单独大力打击银保渠道销售误导行为,通过高压态势追究责任到人。这也将进一步打击保险公司希望通过此方式拉抬收入和利润的行为。

收益率竟然低于一年定存

如果说寿险业务羸弱是因为银保监管新政打压的“天灾”,投资业绩的惨淡则完全属于“人祸”。多家保险公司的投资回报都低于无风险的银行保本理财产品4%~4.5%的同期收益,成为拖累其净利润的另一重要原因。

尽管把握住了定息品种的机会,但中国太保的总投资收益仍然同比下降20.1%,总投资收益率为3.9%,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权益类资产(基金、股票和非上市股权等)的买卖价差损失及计提投资资产减值损失所致,金额高达46.71亿元。

中国平安在其中期报告中指出,受到国内股票市场调整影响,保险资金投资出现了共计71.24亿元的公允价值损失和权益投资的减值损失。这也使得总投资收益率由4.2%下降至3.7%。

同期,中国人寿投资收益率仅为2.8%,同比去年下降了1.7个百分点。更为出人意料的是,新华保险的中期业绩报告显示,其实现总投资收益率仅为1.8%,并称这主要是由于其权益类投资整体收益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公司为此计提20.16亿元投资资产减值。

在过去一年时间里,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甚至低于一年定期存款的利率,令外界感到不解。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家德给出的解释是,上半年,中国人寿资产减值损失同比增加320%,这大大影响了中国人寿总投资收益率。由于去年就开始较大幅度的计提,目前减值的压力已经大大释放并对未来的业绩提升有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只有中国平安加大对于股票资产的配置,其他保险公司则重点加强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

“目前的中国股市经历长期的调整,或处于历史低位阶段,具有很明显的投资价值。中国平安已将对于股市的投资仓位调整至最高点,主要用于配置大盘蓝筹股,并且符合可控风险的范围。”中国平安执行董事兼总经理任汇川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下半年平安资产结构会进行优化和调整,依然会青睐于定期存款和债券投资,继续推进稳健的投资策略。”

痛苦转型期考验保险业

在中报业绩会上,中国人寿新任董事长杨明生把业绩下滑归咎于“当前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而出路在于保险公司必须认真地调整产品结构,转变盈利模式,才能可持续均衡发展。

而一直觊觎中国人寿老大位置的中国平安已经开始尝试新的盈利模式,以摆脱规模和利润扩张对资本消耗的依赖。8月24日,中国平安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马明哲在上海参加中期会时承认,正在与马云、马化腾进行商讨合作事宜,中国平安将和阿里巴巴、腾讯做一个创新尝试,利用他们在互联网领域的优势和保险业务结合开辟新渠道。不过,在他看来,相较其收编深发展完成金融控股集团的战略布局,互联网卖保险是不值得一提的事。

“通过互联网平台和交叉销售等方式,从提品到提供服务的转型才是保险业发展的方向。”上述保险业资深人士指出。

对此,中国人寿董事长杨明生则认为,保险产品更重视保障性产品的开发,在投资上更加深入地进入实业,才是今后保险业发展的方向。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3)

随着投资收益的持续收缩,上市险企的风光业绩已不复存在。

今年上半年,A\H两地上市的6家险企总投资收益均出现了至少39%的同比降幅。中国人寿上半年总投资收益为508亿元,同比下降了49%,净利润104亿元,同比下降67%,成为净利润降幅最大的上市险企。

而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公布的半年报数据也验证了此前的2016年中期业绩预减的判断,投资收益下降成为利润主要的影响因素。

数据显示,中国太保总投资收益216亿元,同比减少31.9%,净利润则为61亿元,比去年同期下降45.6%;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同比下降48.2%至162.93亿元,净利润同比降幅也达50.6%,上半年赚33亿元。

而投资收益普遍下降的大背景下,中国平安成为另类,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达408亿元,同比增长17.7%。中国平安成为A股保险公司唯一一家净利润实现正增长的公司,这被业内解读为与其多元化的业务结构有关,其净利润调节空间相对较为明显。

面对投资收益下滑,各家险企管理层在各自的业绩会上也都坦承遇到的困境。

首都经贸大学保险系教授庹国柱也对《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保险公司的承保利润实际上十分薄弱,特别是产险公司,所以保险公司的净利润主要还是来源于投资收益,“投资收益对净利润造成较大影响是一个无法绕过的难题”。

仓位调整优化资产配置

在资本市场持续低迷的重压之下,上市险企也开始重新调整投资资产配置,以达到更高的投资收益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上市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同比至少都有2个百分点以上的下降。下降后各险企的总投资收益率基本于5%左右浮动。

具体来看,新华保险总投资收益率的下降幅度最大,直接从去年同期的10.5%下降了5.2个百分点至5.3%,不过即使降幅最大,新华保险的总投资收益率仍居上市险企的首位。

人保财险、中国太保、中国太平、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则分列2~6位,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 5%、4.7%、4.69%、4.4%、4.36%。

记者注意到,新华保险在2013年、2014年投入大量非标资产,增加了高股息率权益资产的配置,并且在基金分红方面参与了一些操作,因使投资收益率还能保持不错的水平。

新华保险管理层表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在于降低负债端成本,从而降低资产端压力。今年则加大银行理财产品配置。目前,新华保险在不动产、其他金融产品等方面仍有较大的配置空间。

今年上半年,中国人寿以4.36%的总投资收益率垫底,不过公司目前也正在寻求积极改变。中国人寿副总裁赵立军近日在业绩会上表示,下半年公司在固定收益类投资方面会按照寿险资金收益、期限和流动性匹配的要求进行配置,加大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的力度,拉长配置久期。

“至于权益类投资方面,由于对于下半年资本市场谨慎,因此在仓位方面会有所调整。” 赵立军说。

部分险企仍寻找股票市场机会

今年上半年,上市险企在投资组合方面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股市市场的不景气使得各家上市险企无一例外降低了股票投资比例,降幅最大的为中国太平,直降1.6个百分点,最后占比仅为5.4%。

根据中报,中国太平上半年投资收益为81亿元,同比下降了48%,净利润为27亿元,同比约有47%的降幅。中国太平相关负责人对《投资者报》记者坦言,今年净利润目标完成的压力确实要比去年大。不过他也表示,下半年公司将寻找市场上的阶段性、结构性机遇,择机灵活操作,提升投资收益。

中国太保上半年股票占比也下降了0.7个百分点,中国太保方面对《投资者报》记者表达了对下半年股市的看法,称受国内改革进度、金融监管加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半年股市缺乏趋势性机会。但从股市内部来看,不同板块分化会进一步加大。公司目前看好高息率板块和业绩稳定、可持续的消费品行业,此外,对A股及港股中的优质成长股也保持重点关注。

此外,记者还注意到,银行理财产品因其稳定的收益也逐渐成为上市险企资产配置的“新宠”,除了新华保险明确表示下半年要加码,较明显还包括中国太保。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在固定收益型的理财型产品上,投资金额达386亿元,较上年末增加了52.8%,占比为4.3%,同比上涨1.3个百分点。

投资收益对险企影响较大

记者注意到一个现象,尽管上市险企业绩不如人意,但很多公司回避了净利润问题而将宣传点转向新业务价值。

确实,上半年各上市险企的新业务价值数据十分显眼。平安、国寿、太保等多家险企新业务规模保费突飞猛进。

其中,中国人寿上半年新业务价值280.21亿元,同比大增50.4%,增速创历史新高;中国平安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强劲增长42.7%;中国太保上半年寿险新业务价值112.64亿元,同比大增55.9%。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4)

总体而言,上市券商的净利润因业务量的回升而出现了正增长。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114家证券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85.26亿元,实现净利润244.70亿元。

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340.47亿元,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65.54亿元,财务顾问业务净收入17.27亿元,投资咨询业务净收入11.46亿元,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28.80亿元,证券投资收益209.44亿元,融资融券业务利息净收入66.87亿元。

在这114家证券公司中,上半年有99家公司实现盈利,占证券公司总数的86.84%。据《经济》记者调查,114家证券公司总资产约为1.87万亿元,净资产为7172.46亿元,净资本为5009.14亿元。

记者发现,其中有19家上市券商净利润高达134亿元,与2012年同期的121亿元相比,增长达11%。其中,国金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的业务增长幅度排在前三,分别为48.33%、37.76%、37.19%。

券商自营业务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但平均增幅超过20%。东北证券、西部证券、海通证券以及东吴证券增长较快,增幅分别为349%、84%、51%、32%。

不过,还是有11家券商收入同比下滑。记者了解到,券商在自营盘的操作中普遍使用了对冲工具,多家券商都引进了各类的对冲交易策略,对冲了券商在权益类市场中的亏损。因创新产品迭出,多数券商资管部门收入乐观。

得益于自营业务收入的增加,东北证券的利润涨幅激进,达到150%。其上半年加大了债券投资,抓住了二季度阶段性的投资机会,投资大胜,业绩同比增长3.5倍。西部证券、东吴证券的利润弹性也很高,同比净利润增长分别为71%和39%,位列第二、三名。西部证券的增长也是由于自营突进,收入增长了84%。东吴证券自营表现也不错,但其主要贡献来源是资管收入,同比增长4.8倍。

虽然整体净利润处于增长的状态,但仍有7家公司净利润发生了降幅。降幅最高的是太平洋证券,同比降幅71%。国金证券、广发证券、中信证券、国元证券、光大证券等净利润也有所下降。

融券业务成为利好上市券商收入的新亮点。根据华泰证券半年报数据,上半年,公司融资融券业务收入为7.4亿元,同比增幅达162.63%,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由2012年同期的8.33%提高至20.41%,成为公司第二大收入来源。

保险公司 开打差异化经营牌

四大保险公司逆势狂赚281亿。记者从保监会了解到,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和新华保险四家公司的净资产占我国保险公司总净资产的71.32%,可称之为保险业的“四大家族”。

从平安集团2013年半年报可以看出,其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62.79%,与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12.34%。平安产险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9.50%,与2012年末相比上升0.62%,而平安人寿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76.10%,与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了7.61%。太保集团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为282%,尽管与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了9.62%,但仍然是四家上市保险公司中充足率最高的企业。

新华保险是我国上市保险公司中偿付能力充足率最低的企业,其充足率为174.19%,与2012年年末相比下降9.54%。可见,除中国人寿偿付能力有微量的增长外,其余三家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充足率在半年内均下降10%左右,中国平安的偿付能力充足率下降最为明显。

但是,受益于加大大额存款等固息类投资,四家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仍超过800亿元,且净利润达281亿元。

中国平安净利润达139.6亿元,成为四家险企中当之无愧的利润王。内部人士向《经济》记者透露,中国平安未来则会抓紧弥补其投资收益不足的短板,并有意联合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半年报显示,中国平安更偏好权益类资产,其在保险创新方面要领先于其余三家公司,尽管中国的保险业在保险回归保障功能的大潮中发展,但是平安显然更加注重保险产品的理财功能。不可否认,注重收益是平安偿付能力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据记者调查发现,中国人寿计划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半年报数据展示了人寿稳健的发展路线,从资产到产品,中国人寿的表现都十分保守。短期内,中国人寿的资产结构与产品结构不太会发生巨大调整,因此,未来的中国人寿的偿付能力仍将十分充足,且中国人寿未来较长一段时间也都将保持其偿付能力充足的状态。但是,其资产结构反映出中国人寿比其余三家公司对现今股票市场持有相对悲观的态度,为了避免潜在风险,中国人寿有意进军实体经济领域。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5)

2008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对2007年各公司一窝蜂而上的“明星险种”投连险直接点名:高收益具有偶然性,大力发展并不利于各公司的产品结构。“投连险产品暗藏风险。”

一语成箴。自去年年底开始,A股股市开始大幅下挫,与股市有着密切关联的投连险产品账户收益严重缩水。据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各保险公司激进型投资账户跌幅在20%以上,最高缩水达46%。去年表现最牛的投连险――“生命富泰赢家”上半年缩水近30%。

投连险震荡

2007年度,国内股市的走牛让投连险在保险业红透半边天。中国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12月,保险市场共有21家保险公司发售了投连险产品,投连险账户超过了130个。

与传统保障型产品相比,这种投资型的险种去年的销售显得极为火爆。2007年1月至11月,投连险保费收入较上年同期的增幅为530%,占寿险保费收入的比重也上升6个百分点,而传统寿险同比增长不足1%。

受益于去年的股市,专门经营投连险的合资寿险公司――瑞泰人寿保费规模“”――年保费收入从2004年的1200万元快速增长到2007年的18.6亿元,四年时间里增长了15倍。

市场的火爆吊足了各家保险公司的胃口,纷纷大力发展投连险产品。截至去年底,上海除民生人寿、太平洋安泰、中保康联、恒康天安、合众人寿5家公司还未推出投连险产品外,其他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投连险产品。国内第一份投资投连险的公司平安保险2002年因“投连险风波”全面叫停该产品后,2007年9月重返投连市场。

面对汹涌而来的投连险浪潮,保监会主席吴定富在今年1月召开的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警示各家保险公司:在资本市场水涨船高的情况下,大量保险公司盲目跟风,极力推动发展理财型产品,为增加保费到股市淘金,重点放在了赚取保费。保险业出现恶性竞争,跟着银行跑。一旦资本市场出现风险,将惨不忍睹。资本市场一旦不能延续上涨,理财型产品就难以为继,将引发退保,出现流动性风险。

吴定富话音未落,市场风云突变。

进入2008年,国内股市开始持续走低,沪指由去年11月份的6100多点一路跌到目前的2800多点。投连险产品骤然降温,投连险陷入整体困境。投连险账户净值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缩水,甚至出现负值。

已经发行的投连险投资账户中,自2008年初以来,实际收益能够取得_E数的投资账户甚为罕见。倘若按照年初的买入价减去目前的卖出价,投资者的实际收益最终将为负数。投连险销售陷入“叫座不叫好”的困境。

市场的变化也让各家保险公司不得不重新考虑产品的布局。今年7月,在全球市场只销售投连险的瑞泰人寿宣布,在国内推出两款万能险产品,这是瑞泰人寿在中国四年来首次战术“变阵”。

“虽然投连险在国际保险市场上一直是投资类产品发展的主流,但我们也注意到现在的市场情况――股市的下跌及大幅波动,保证收益类产品会让投资者更有安全感,所以我们从客户的角度出发拓宽了产品线。”瑞泰人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丁瑞德如此表示。

风险控制

市场的低迷再次引出了投连险产品风险控制的话题。投资界人士分析,投连险的震荡很可能会让之前一度失宠的分红险和万能险再次受到市场的热捧。与投连险“上不封顶、下不保底”的激进风格相比,万能险像是保守派,它规定有最低保证收益率。今年保险公司的万能险回报率普遍在5%至6%,加上保底收益,其表现抢眼。

从稳健收益角度讲,投连险不如分红险和万能险。但是投连险是一种长期投资的理财产品,购买投资连结保险,首先需要考虑的应该是如何使自己的资产价值得到长期、稳定的增长。如果想要得到理想的投资回报,拥有一个中长期的投资规划才是上策,急功近利将是购买投资连结保险的天敌。

专家建议,寻求收益最大化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合理匹配自己的账户,既与市场牛熊之势吻合,又符合自己的风险偏好。购买投连险要选准时机。与基金一样,低位买进时投资份数较多,上升空间也较大;高位买进时份数自然比较少,上升空间可能会有限。由于投连险与资本市场挂钩,在选择购买时机时可以参考股市的涨跌。如果有较强的风险承受能力,又在牛市拉升阶段,可以选择偏股型的投资账户。

逆向加仓

就在投连险市场黯淡的时候,一些保险公司开始瞄准F一次的反弹,暗自加仓。

生命人寿资产管理中心总经理严建红表示,生命人寿可能主推投连险。该公司日期推出“生命周期理财规划’。在生命伙伴工程总规划下,险种分成“保障规划”(基本保障)、“健康规划”(健康险产品),以及(理财时代到来情况下的)“理财规划”三大板块,而投连险则是理财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按“生命周期理财规划”,生命人寿认为下半年再推投连险的时机已悄然来临。

在4月份,在沪指击穿3000点创13个月来新低的同一天,中国人寿推出首款投连险――集保险保障和投资理财于一体的 “国寿裕丰投资连结保险”。该产品在功能设置上为被保险人提供了最高可达账户价值205%的意外身故保障。

另外该产品为满足不同的客户对于收益性和风险性的需求分别设立了进取股票、平衡增长、精选价值、稳健债券四个投资账户,客户可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和对投资环境的判断,确定资金在各投资账户的分配比例,日后在账户之间资产转换不收任何转换手续费等。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6)

重庆市2008年金融工作会议对在2007年金融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予以表彰,太平洋人寿重庆分公司获得“2007年度金融贡献三等奖”,是仅有的两家获此奖项的寿险公司之一。

2008年6月,太平洋人寿重庆分公司保费收入突破10亿元。保费收入突破十亿大关,这是重庆太平洋寿险人多年的夙愿,如今终于得到了实现。

截至2008年8月18日,太平洋人寿重庆分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2.5亿元,提前近四个半月完成全年预算目标。这一切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公司的领头人――阳新石。

阳新云以全新的经营思路、人本化的经营理念、科学的管理办法、高瞻远瞩的市场视觉、高尚的人格魅力,使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管理体制人本化

2006年,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由于业务下滑,并出现负增长,导致费用超支严重,公司的经营和发展面临严峻考验。2006年底,阳新云受命于危难之际,出任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公司重庆分公司主持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2008年3月被任命为党委书记、总经理,面对危局,他深入调查,全面调整,提出了全司干部员工的共同发展愿景,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提出了三年发展总目标。

“创建重庆市最好的寿险公司”,从最好的绩效、最好的品质、最好的服务三个方面来打造未来的成功。并确立了2007年的经营指导思想,“一切围绕业务转,一切为了效益干”,同时,在全司大力倡导“积极正面,听话照做”的企业文化,在全司强调树立效益为先的思想,强调大力发展分公司有费用、总公司有内涵价值的业务,争取公司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在通过一系列举措稳定人心、统一员工思想后,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团结一心,克难奋进,大胆改革创新,公司在2007年打了一个漂亮仗,扭转了局面,总保费收入和个险、团险、银行保险业务发展迅猛,公司全面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并获得总公司的奖励。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扭转业务下滑和经营负增长的局面后,阳新云开始带领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向三年发展规划的目标迈进。自上任以来,阳新云通过狠抓公司内部机制的变革,狠抓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狠抓以客户服务为导向的企业文化建设,狠抓公司组织架构的优化,着力优化人力资源,用“以人为本”的做法调动全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公司的业务,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

为了实现业务发展和经营管理同时上平台,阳新云对公司内部管理更是付出了大量心血。8月份,他带领全公司员工废寝忘食的开展工作分析研讨会,分析解决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在研讨会进入总结汇报阶段时,为了不影响其它正常工作的开展,阳新云和总经理室成员一起牺牲休息时间,集中利用四个晚上完成了该项工作,几乎每次都与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工作直至深夜,最晚时,班子成员回家后已近凌晨3点了。

这极大地鼓舞了全司干部员工的信心和士气,有效地统一了全司上下的思想,凝聚了人心,形成了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工作热情和氛围,为了更优质、更专业、更快捷、更全面地为广大消费者服务,太平洋人寿重庆分公司率先在重庆实行24小时全天候温馨服务热线,消费者在任何时候只需轻轻拨打一个电话,所涉及太平洋人寿有关的问题就可以得到负责的接待和回复。

体现关爱奉献社会

2007年7月,阳新云在全司启动了为期三个月的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客户关爱工程,并确立了“服务新特区,关爱老客户”的指导思想。本届客户关爱工程推出的“客户有奖大回访”、“向社会和客户公开服务承诺”、“送服务到社区和乡镇”、“帮困助残,爱心助学”等服务活动受到了广大客户的好评。阳新云在经营中始终秉承“诚信天下、稳健一生、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为更好的接受公众的监督,公司聘请了27位客户作为公司的诚信服务监督员,来推进公司的服务工作。

为真诚回馈社会,共建和谐新特区,2007年10月,阳新云携同太平洋寿险重庆分公司一如既往地履行社会责任,向残疾儿童和贫困学校无偿捐建“太平洋寿险关爱书屋”,同期开展“太平洋寿险杯少儿书法作文比赛”捐赠教学设施、学习用具、体育及生活用品等。

寿险半年工作总结篇(7)

市场集中度缓慢下降寿险市场集中度的情况,是反映保险市场结构的重要构成要素,同时也反映了寿险市场垄断程度的高低,市场结构分析的是市场垄断和竞争关系的概念,竞争的状态和市场垄断状况又直接影响了寿险资源的配置效率。2008年以来中国寿险市场上份额最高的中国人寿占市场份额的比例从39%下降到31%;除去国寿、平安、太保、泰康、新华5家寿险公司,其他中资寿险公司份额从17%上升到22%;外资寿险公司份额从5%上升到6%。外资寿险公司及规模较小的或新成立的寿险公司也逐步摸索走出一条较适应中国市场特点的经营道路,市场集中度得到改善。监管日益完善随着寿险业的快速发展,寿险监管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必然影响政府对寿险市场监管环境的更严格。2008年下半年,人身保险业全面启动了寿险公司法人机构分类监管工作,从2009年新《保险法》的实施,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业务经营标准》、《人身保险新型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关于加强银行寿险业务结构调整促进银行寿险业务健康发展的通知》、《关于人身保险公司定期报送产品总结报告的通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人身保险业务基本服务规定》、《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关于加强非寿险精算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人身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实施指引》)等等,在法律和实践层面都加大了监管力度。

我国人寿保险业务结构分析

所谓保险结构,这里比照经济学界较为认同的金融结构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国现存的保险工具、保险机构和保险市场的总和,反映出各种现存的保险工具、保险机构和保险市场的性质、种类、绝对数量、相对规模、经营特征、经营方式和集中化程度,以及保险机构组织和保险交易的方式、范围、规则、惯例收益分配和有效性。它体现着保险要素的组合配置与运行状态,反映了保险业的发展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和新华人寿在我国寿险市场的地位突出,市场份额在70%以上,这里选取这5家公司,对保险产品结构进行分析。(一)产品结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寿险保险公司的寿险、意外伤害险、健康险业务在2009年都有增加(图5),其中人寿保险业务占业务总额的90%以上。在寿险业务里除投资连结险之外均有增长。投资连结险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并且各公司和监管机构均有意识控制投资连结险的增长(如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连结保险销售管理的通知》,出台《品质管理条例(试行)》等)。5家公司业务侧重各有不同(图6),太保寿险的传统普通寿险比例较高,新华人寿主要精力在分红寿险上,而平安寿险则万能寿险比例大一些。总体来看5家公司都是以分红产品为主的储蓄型产品的发展势头稍高于保障型的产品,占寿险业务总额的71%(图7)。(二)销售渠道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各公司销售渠道相对稳定,公司直销份额有所下降,但过分依赖个人和银邮(投资型保险产品主要依靠银行销售渠道实现了爆发式增长),而在国外发达保险市场上占绝对比重的保险专业方式在我国保险产品销售渠道中所占比例还不足0.5%。个人的社会成本上升、职业道德欠缺、人员流动性大,银邮合作关系脆弱、业务竞争激烈、展业成本大等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三)缴费结构分析2008年我国寿险市场积极推动保险业结构调整,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开发更多内含价值较高的保障型产品和期交产品,注重发展长期型业务,增强保险保障功能;建立健全投连和万能产品销售资格和销售行为管理制度,引导公司加大力度发展长期业务、期交业务。2010年人身险业务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单期交保费增速比趸交高7.2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新单期交业务比趸交业务增速高33.5个百分点。

影响我国寿险业结构的因素分析

(一)外部因素1.利率。传统保障型的寿险产品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预定利率固定,预定利率的高低,极大地影响产品的价格和投资功能。央行多次、连续变动商业银行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影响给我国寿险产品的需求。传统固定利率寿险产品因其经营存在的内在矛盾,已日渐不适应市场和寿险业发展的需要,为扭转这种不利状况,各保险公司纷纷从传统业务之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一些新型寿险产品应运而生。2.经济环境。经济上的波动频率及幅度越来越大,这样人们对保险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险消费者参加保险,不单纯是寻求保险保障,更多的是把保险当作投资理财的工具,寻求寿险产品的投资功能是寿险需求出现的新趋势。3.经济发展水平。国内外的研究都表明,国内生产总值(GDP)或人均GDP是决定寿险经济需求的一个显著变量且与寿险发展规模成正相关的关系。从银行存款的结构可以看出,20%的人口拥有80%的存款,而80%的人则仅拥有20%的存款。20%的高收入人群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则不仅仅是寻求简单的保险保障,而是追求既能提供保险保障,又能分享公司的经营成果的寿险险种。随着收入的增加,购买投资型险种的人群比例逐渐提高。4.制度因素。社会制度、经济运行模式也是影响我国保险结构的重要原因。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实质上是对一国经济运行的基本原则、运行方式和资源配置的一种规定。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使得保险改革很难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经历上百年的发育成熟过程,致使保险结构不尽如人意。(二)保险业发展水平保险业发展水平决定着保险结构的层次和水平。在我国,寿险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水平。由于目前我国保险业发展水平较低,仍处于起步时期,使得以此为基础的寿险结构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