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新技术论文

新技术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17 02:41:32

新技术论文

新技术论文篇(1)

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基本投入是资本和人员。基于中国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情况,本文选取企业科技活动资本存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作为技术创新投入的表征变量。1)科技活动资本存量。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和使用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16]。由于当期的科技活动资本投入对后期的技术创新活动也会产生影响,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技术创新效率时将资本投入转化为相应的存量指标[17]。2)科技活动人员数。本文用企业的年科技活动人员数表征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投入。

2产出变量

学术界对创新活动产出的衡量并无统一标准。Zhang、Zhang和Zhao[19]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中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产出;刘凤朝和潘雄锋[20]选择发明专利授权数、新产品产值和论文数作为中国区域科技创新产出指标;项本武[21]用专利申请数衡量中国工业的创新产出;肖丁丁和朱桂龙[22]利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表征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产出。总体上,学者们倾向于用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创新产出。鉴于中国的专利申请费用高、流程复杂、占用时间较长,很多学者认为专利数并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创新活动的全部成果。同时,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中的企业以制造类企业为主,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获得的新工艺、新设计等往往体现在新产品制造过程中,因此本文用新产品销售收入衡量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

3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

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针对当代全球企业技术创新的特点,特别是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情况,本文将创新开放性视为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首先,自2003年Chesbrough、Olesen和Kjaer[2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以来,“有价值的创意可以从公司的外部和内部同时获得”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论和实践验证,同时人们发现创新活动既可在公司内部进行,也可在公司外部进行。其次,从产业动态与演化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力互补、文化相近、目标协同的不同创新主体进行开放式交流,有助于增加跨组织网络的创新产出、降低高昂的协调成本、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24]。再次,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讲,进行开放式创新的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创新资源,能够快捷、高效地积累和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最后,中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被视为提升创新绩效的重要手段。Laursen和Salter[25]的研究结果表明: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外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均与企业的创新产出呈倒U型关系。陈劲[26]的研究证明: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充分利用和整合内外部的知识和资源、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的生态体系、降低企业技术创新在技术上和市场上的不确定性,从而促进技术创新的成功。本文用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表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在研究样本中,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包括4项内容:对境内研究机构的支出、对境内高等学校的支出、对境内企业的支出和对境外(包括高校、研究机构、合作企业等)的支出。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技术学习是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目前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显著特征。首先,基于后发国家的基本现实,中国很多企业以引进技术为重要的技术来源,而引进技术学习与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对企业掌握核心技术进而获取技术能力至关重要。其次,在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大背景下,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刻不容缓,多元化的技术学习是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必要途径。再次,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从外部获取技术并积极开展技术学习能实现新技术迅速投入规模生产。组织学习理论也认为,从企业外部获取的技术与企业内部现有的技术实现整合,可扩大企业的知识面、形成规模效应和重组效应,进而提升企业的创新绩效。Ahuja和Katila[27]研究了技术获取、学习与企业创新产出的关系,认为企业获取知识基础绝对规模的扩大会促进其创新产出的增加,非技术获取对企业的创新产出无显著影响。当然,也有国外学者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与其创新产出并无紧密联系,如Lee[28]以及Love和Roper[29]通过实证研究认为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对其创新产出没有显著影响。不过,笔者认为,Lee等的研究结论是基于特定样本得到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本文将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学习努力程度,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意愿;二是技术学习能力,主要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基础。衡量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的常用指标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与引进技术经费支出的比值,但笔者认为该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努力程度,而企业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只是一种狭义的技术学习,引进技术才是广义的技术学习,同时企业技术改造活动一定伴有技术学习,因此本文考虑广义的技术学习,将引进技术经费支出、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经费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三项费用之和视为技术学习经费,并用其与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表征企业技术学习的努力程度。也就是说,企业的技术学习费用越高,表征其学习意愿越强烈。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是一个复杂概念,受技术装备、人员、管理和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变量。为简便处理和实际需要,可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综合地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本文用企业研发活动投入强度,即企业年研发活动经费支出额与参与研发活动人员数的比值来表征企业的技术学习能力。3)企业科技活动的长期行为倾向。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企业的一种长期行为。企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上的长期行为倾向越明显,说明企业越尊重技术创新本身的规律,越会以科学方式管理技术创新,其技术创新绩效水平应越高。一般说来,企业的研发性固定资产投资是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的重要体现,因此本文以企业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中形成固定资产的价值占当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的比值作为反映其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的指标。企业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其创新绩效的影响也得到王小明[30]等学者的证明:对传统产业设备进行改造可以改善企业的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生产工具和工艺的技术水平。中国传统产业中的行业多为以制造加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该产业领域内研发设备投资应对创新绩效有正向作用。4)政府支持力度。采取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也是中国政府的重要措施。依据中国的相关法律规定,高新技术企业可以享受税收优惠、补贴拨款、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多种形式的政府支持。当然,学术界对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系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有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税收优惠等可以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增强企业的研发积极性[31],并对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有积极影响[32]。但另一些学者认为,政府的研发补贴对小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具有促进作用,但对大规模企业的研发活动有负面影响[33];Wallsten[34]认为,政府资助会在一定程度上挤出企业的私人研发投资,从长期看不利于企业创新产出的增长。本文用企业得到的、来自于政府的补贴收入与减免税总额之和与企业年科技活动经费支出的比值衡量政府支持力度,探究政府支持力度与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的内在关系。5)控制变量。为了更准确地估计上述4项主要影响因素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本文选取了如下4项控制变量:企业规模,用企业从业人员的年平均数表示;劳动者素质,用年从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所占比例表示;科研人员比例,用年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所占比例表示;企业所有制形式,外资企业(包括港澳台企业)赋值为1,内资企业赋值为0。

4结果分析

利用Frontier4.1软件对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随机前沿分析。首先检验将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建立原假设H0:式(9)中的系数βkk、βll和βkl均为0,即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用于本文的实证研究。根据Coelli等总结的假设检验方法,本文运用LR(likelihoodratio)检验法检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作为随机前沿模型函数的适用性,检验结果如表1。表1中模型1、模型2和模型3分别为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不考虑影响因素)。由表1所示的检验结果可知:各模型的广义似然比均大于对应的1%显著性水平下的自由度为3的χ2分布临界值,据此可认为在99%的置信水平下拒绝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更适合分析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假设,即适合采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进行效率分析。从表2可看出:模型1、模型2和模型3的γ值均大于0.8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样本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实际产出与前沿面的偏离具有包含技术无效率的复合结构,且主要由技术无效率引起,也说明随机前沿模型适用于本文的分析;模型1和模型2的η值为正,且至少通过了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非效率指数随时间推移不断递减,即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时间推移而不断提高。表3列示了样本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表3可以看出:无论是否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均值都在40%~50%之间,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近年来,在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及政策的带动下,国内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的企业加强了对技术创新重要性的认识,加大了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力度,但总体来说这些投入并未有效转化为创新产出。表4列示了考虑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无时滞、时滞1年和时滞2年的超越对数随机前沿模型的回归结果。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的γ值均大于0.95,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技术无效率是企业技术创新产出未达前沿面产出水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具体分析各因素的影响。1)企业的创新开放性。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创新开放程度变量(Openness)的回归系数都显著为正,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在没有时滞或时滞仅为1年的情况下,提高企业创新开放性并没有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反而引致效率下降。模型6中其回归系数为负值,但也未表明企业创新开放性对其技术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面影响。该结果虽然没有验证很多定性研究的普遍结论———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对企业创新效率的提升有促进作用,但揭示了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基本事实。笔者认为,导致这一现象的可能原因3条。一是通过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企业都具备基本的技术能力,会采取开放创新形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其创新内容往往涉及基础或应用基础知识,或为企业建立技术储备。特别是上海经济整体进入转型期,传统产业正在经受产品和技术升级的“阵痛”,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换代特征。这种创新活动对短期的新产品产出没有实际贡献,甚至当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产出衡量指标时企业的短期技术创新效率会随着合作创新投入的增加而下降。二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其中企业的新产品开发技术和资本密集度高、产业链长,从布局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有市场价值的新产品的周期较长。也就是说,从投入经费开展开放式创新活动到产生创新绩效存在时滞。三是目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开放式创新水平整体不高,与高校、科研机构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开放式创新模式、机制等都在探索和磨合过程中,故短期内难以产生有效的创新产出。基于上述分析可得以下结论:第一,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创新开放性并没有为其带来短期的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企业创新开放程度的提升反而引致短期技术创新绩效下降;第二,在时滞为2年的情况下,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不显著但为正,说明创新开放程度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显著推动作用至少在2年后才可能显现。2)企业的技术学习行为。从表4可以看出: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Learning-effort)的回归系数为负值,且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表明,企业提高技术学习努力程度有助于提高其技术创新效率。该结果符合研究预期,也可得到相关研究文献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是一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不论是引进,还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消化吸收及改造,都是探索性技术学习的重要方式。与前20多年成套引进技术进行生产装配制造的发展模式相比,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已进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新阶段。今天引进的不再是生产装备,更多的是产品的核心关键技术;今天的消化吸收不再是对生产装备技术的学习,而是对核心关键技术的探索性攻关;今天的技术改造不再主要是厂房和装备的建造,更多的是关键技术环节的更新和研发装备平台的升级。这种技术创新活动构成了“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技术学习过程,自然对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显著作用。当然,由于技术学习需要时间,因此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变量(Learning-effort)对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在时滞2年(即模型6)的情况下显著为正、在无时滞(即模型4)和时滞1年(即模型5)的情况下并不显著。这意味着,企业对技术学习要有恒心、耐心,要持之以恒,要将技术学习投入视为长期投资。从表4还可看出: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技术学习行为中的技术学习能力(RD-intensity)的回归系数至少通过了5%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这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研发强度的提升对其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作用。前文已提及,研发投入强度是企业创新行为的综合反映,即体现了企业在战略上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视,也表明企业的各类研发项目可获得更多资源,还说明了企业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基础。研发投入强度的加大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技术创新及技术学习成果转化为创新产出,最终有利于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3)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模型4~模型6中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变量(Long-RD)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科技创新行为的长期倾向越显著,其技术创新效率水平越高。该结果既充分验证了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长期特征,也体现了其技术资本密集的特点。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性较高的企业容易发挥人力和资本的优势、发挥经验曲线和规模效应的作用、有效积累知识信息和生产经验,从而实现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4)政府支持力度。模型4中政府支持力度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说明政府支持力度的加大有助于提高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本文中的政府支持包括政府的各种经费及税收减免。首先,政府支持力度增大意味着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增加,为企业更为有效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保障;其次,政府支持力度增大还意味着企业面临的技术创新环境更为有利,这有利于降低企业的技术创新风险;最后,政府支持力度增大可进一步激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更好地实现创新价值。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得到了相关文献[31]的支持。不过,也有学者发现政府支持与企业技术创新绩效之间呈U形关系,即当政府支持达到一定程度后,会产生政府支持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挤出效应”。本研究之所以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一方面,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整体处于转型阶段,相对于需求而言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水平整体还较低,还难以满足创新实践活动的需要,尚未达到可能存在的“拐点”水平;另一方面,企业降低自身投入一般来自于对政府未来支持性投入增长的预期,而形成这种预期需要一定的时限积累,本文的研究周期较短,不足以形成稳定预期。5)控制变量。模型4、模型5和模型6中,企业规模(Scale)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值,表明规模越大的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越高———该结果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领域内,大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较高主要是因为:一是大企业的创新体系相对完备,能够满足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创新系统性、体系化的要求;二是大企业具有较好的技术基础、较强的创新实力、应对产业升级换代的更为丰富的资源保障、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三是大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集成能力,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主导的技术集成,可有效推进新产品的完整研发和生产制造。模型6中劳动者素质(Quality)与科研人员比例(Ratio)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随着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科研人员占员工比例增大反而会降低。这说明,对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而言,单纯提高科研人员数量或员工整体学历水平并不能有效促进创新产出的增加。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原因可能在于目前该产业企业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还较低,科研人员和高学历人才已相对冗余,也就是说,现有的科技活动投入水平不足以支撑更多的科研活动人员及高学历人才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反而会出现人员冗余等引致创新效率下降的问题。模型4和模型5中企业所有制形式(Owner)的回归系数均为负,说明外资企业(包括合资)的技术创新效率高于内资企业。该结论可得到很多类似研究的支持,也符合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实际情况。从整体技术水平、自主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而言,外资企业明显高于本土企业,它们的技术创新绩效较好也在情理之中。

5结语

5.1研究结论

第一,2008—2012年间上海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在40%~50%之间,不论相对于理想状态值,还是相对于样本企业的最大值,都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上海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和制造业基地,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认为,全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都面临提高技术创新效率的紧迫任务。能否有效提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对推动以制造业为主体的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打造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决定性影响。第二,企业的技术学习努力程度、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强度、科研活动长期行为倾向、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都对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正面影响。仔细分析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都与企业可支配的科技活动经费直接或间接相关。可以认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是影响当前中国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其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投入提高不显著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研发人员数、提高学历层次对提升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没有显著作用。第三,产学研合作等开放式创新活动对短期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有负面影响,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出现不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学习努力程度在时滞2年的情况下才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科技活动长期行为倾向对技术创新效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长期绩效特征。第四,大企业、外资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高的特征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得到了显著验证。如何更好地发挥大型企业在提高技术创新效率中的地位和骨干作用,同时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是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5.2政策建议

新技术论文篇(2)

1.由于利益需求方面的因素,传统的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相互割裂的创新模式缺乏存续的稳定性,例如,企业之间的创新合作出于抢占市场、形成竞争优势的考虑,往往缺乏合作的充分信任,也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在产学研技术创新联决策参考盟形式中,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以获得知识成果和科技成果为主要目标,企业以获得经济成果为主要目标,这种利益需求的互补性有助于各方相互信任,从而降低新的合作伙伴选择的交易成本,实现强化创新合作的路径依赖。

2.深化创新的持续性。由于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特性,企业以及企业间实施的创新活动较多关注短期的竞争性项目,难以有效和组织和实施具有战略性的研发创新项目,也难以有效推进基础研究的发展。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形式通过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引入,使其关注长远性、基础性的创新性研究成为可能,也使其能够有效克服企业独立研发创新中的“短视”现象。正是由于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能够有效深化创新的持续性,该模式的有效组织和实施已经上升到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美国、日本等国家战略的层面。

3.研究假设通常,从创新的过程性分析,创新绩效表现为创新的知识成果产出、科技成果产出和经济成果产出。知识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获得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专利授权,科技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科研获奖、科技论文等,经济成果产出主要表现为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实现等。结合上述理论分析结果,提出以下研究假设: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知识成果绩效。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科技成果绩效。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有助于提高创新的经济成果绩效。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变量因变量选取。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创新绩效不同类型产出影响的差异性,验证研究假设的成立与否,从知识成果、科技成果和经济成果三个方面遴选因变量指标。其中知识成果指标选取“专利授权数”、科技成果指标选取“SCI/EI/ISTP三大检索论文”、经济成果指标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从经济学的理论出发,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是实现经济产出的重要前提,基于上述认识并结合研究问题的具体特征,选取研究与开发经费投入作为资本投入的表征变量,选取研究与开发全时人员当量作为劳动投入的表征变量。考虑到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实际以及数据易获取性,选取“高校和科研机构筹集的资金来自企业的资金”作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合作强度的表征变量。综上,

2.研究样本和数据以我国大陆省级区域为研究对象,即以上述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我国地区由于数据残缺的因素,未纳入考察的范围)。研究变量统计数据主要来自于国家统计局网站的《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0》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定量刻画。回归分析的主要应用步骤包括模型显著性分析、模型方差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等环节。随着SPS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的推出和广泛应用,回归分析的应用领域得到了进一步拓展。模型设计为了有效考察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对不同类型创新绩效的影响,分别设置三个模型进行研究。

三、完善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模式的政策建议

1.夯实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组织体系。传统的产学研体系通常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企业居于从属地位,这种体系结构往往造成创新的指向性不明确、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低下以及创新成果难以市场化。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企业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与市场的联系程度更为密切,对市场需求更具敏感性。因此,有必要重构以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创新合作组织形式:首先,应积极引导优势科技资源向企业配置,并积极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实验室等科技创新资源;其次,应加大企业在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的参与程度、深化企业参与机制,特别是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科研项目有必要形成企业牵头机制;最后,应综合利用财政和税收的工具形成企业积极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设置科技创新引导基金、加大企业研发创新活动的税前扣除都是从财政和税收角度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论文篇(3)

网络的功能多种多样,可谓包罗万象,总的来说,大致可分成三个方面:

(一)网络的基本功能

网络的基本功能是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递服务。电子邮件是网络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网络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服务。类似于邮局的普通邮件,区别在于其不需纸张,由服务器传输邮件的信息内容而不是邮件实体。传输速度极快,成本低廉。目前的多用途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MIME不仅可以传输文字还可以将声音、图像和影视结合起来。远程登录是用户通过因特网暂时成为远程计算机终端的过程。用户只要是该系统的合法用户并拥有相应的帐户口令,就可登录实时使用远程计算机对外开放的全部资源。文件传递服务是一种实时的联机服务,用户可在计算机问进行文件搜索和传递,从而获得任何领域的信息,包括公用程序、原始程序代码、研究报告、技术通报及各种论文等。

(二)互联网的主要服务功能

互联网的信息服务由于其整体结构的开放性,由其三大基本功能衍生出来的各种应用资源和服务项目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信息服务。

1、信息服务系统

就是通过多极菜单为用户提供实时信息查询功能,并且同时提供进入其它服务系统的渠道,用户无需记住众多的计算网址和保密字。

2、广域网信息服务端

就是由苹果电脑、道琼斯及思想者三家公司共同发起,提供了一套类似自然语言的界面,可以让用户以平常说话方式询问计算机,并显示查询结果。

3、全球网信息服务系统

就是一种基于超级文本方式的信息查询工具。它为用户提供了一种功能强大的图形界面,可以自动完成用户的查询要求。其特色在于提供多媒体的信息服务方式,包括浏览文本信息及与文本内容相配合的图像影视和声音信息。它已成为普通用户访问网络的流行方式。

(三)互联网的讨论和公共服务

1、群体讨论

就是电子邮件衍生出来的服务种类,也称“电子邮件论坛”。它将有共同兴趣的成员名单排列成一组通讯录,使小组成员可以讨论和共享一组特定的主题信息。服务器将自动把信息加工整理到各成员的邮箱里,并能整理成周刊或月刊。

2、电子公告牌

它类似于黑板报、公告牌、海报等传统张贴消息和通告的方法。区别在于它是用电子通讯手段在大范围内和远距离间的信息交流工具,并无时区限制。

3、电子网络新闻网

就是为各地用户在网络上讨论话题提供技术支持,话题涉及从Comp开头关于计算机方面的讨论到Soc针对社会方面的讨论,从Sci针对科技的讨论到Roc关于休闲娱乐话题的讨论等等。网络技术尤其是以因特网为代表的全球网络使信息在开放的环境中呈水平流(卫星式移动电话在地球任何一地点都可与便携式电脑相联进入因特网),从而消除了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的技术障碍。

二、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网络技术在政府的运用中,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它对政府的影响既有正面积极的,也有负面消极的,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技术对政府的影响,成为了当前政府对网络技术应用中的重点问题。

(一)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正面影响

1、网络罗技术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决策是政府设计并选择行动方案的过程,包括问题、方案、目标三要素。现代决策体制包括中枢系统决策参谋咨询系统和决策信息系统。决策中枢系统的主要任务是提出目标、选择方案。参谋系统的任务是设计并论证方案,决策信息系统则提供决策所需的信息支持。网络技术的优越性在于对决策信息系统的强力支持。从理论上讲,理性决策的艰难性在于认识上的不确定性。未知因素越多,理性决策越是艰难。信息的基本功能是消除个人认识的不确定性,因此信息是理性决策中最关键的因素。换言之,决策信息系统在决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任何决策都是针对现存及将来可能出现的问题,因而客观、全面地发现问题是决策的前提。市场经济主要由市场自动配置资源,但由于市场的地域性,市场符号的传递会逐渐衰弱。特别是市场符号有时相互干扰和市场参数的无序传递,使市场符号难以完全反映国民经济情况。因此必须以市场调节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方式调节经济运行。现存的问题是传统的统计体系链很长,加上在地区、部门利益的驱动下,基本数据常常会人为扭曲。例如地方政府官员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常常会虚报成绩。而具有加密功能的新型电子商务网络在专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政府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前提下,获得经济指标指数判断经济运行情况,以供政府决策参考。公众也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等方式轻松地反映问题,使政府的决策能更充分地反映民意,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正确性。总之,政府通过网络,既可以获得全面、准确的经济信息,保证了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又可以及时、全面地了解公众的诉求,保证了行政决策的民主性和正确性。

2、网络技术对行政执行的影响

从一定意义上说,行政执行具有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沟通的功能。从政府与政府的关系看,公文传递依赖于各级政府的联系。例如民政部的文件,必须先发到各省民政厅,再由各省民政厅发至各地市民政局,依次再向下一级传递,传送渠道太长、传递速度较慢。而通过电子网络传递政府公文则大大节约了时间,有利于提高行政执行的效率。从政府与公众的关系看,行政执行的有效性有赖于个人、社会组织和企业对政府行政决策的了解。从实际效果看,公众通过网络了解公共政策的速度与广度远远大于政府公文的传统式传递。公众通过政府网站了解政府决策,既方便又快捷,而且无需纸张复印、交通电话等费用,使了解成本很低,这样公众更乐于接受。公众通过政府网站了解政策,也可以避免官僚作风(迟到早退、岗位空缺、敷衍塞责、态度蛮横等)的不良伤害,增强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服务社会公众是政府职能的重要方面,如税收征管、企业登记、养老金发放、公共设施维护与建设等等。电子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简化传统的办公手续与步骤,大大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如税收可以通过电子转帐来完成;通过标准化的中介工具简化繁锁的办事程序等等。总之,网络技术可以大大加快信息在政府与政府、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传递速度,节约信息传递的成本费用,同时可以简化政府办公的手续与环节,从而有利于大大提高行政执行的效率。

3、网络技术对行政监督的影响

行政管理的目的不是追求个人或组织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是寻求全社会的效用最大化。但任何行政行为都必须由人与组织完成,按照“经济人”假设,行政从业人员也是趋利避害的人。如果缺乏必要的制度约束,必然会利用本应服务于公共利益的公共权力谋求非公共利益,产生腐败。惩治腐败当前已是我国行政管理实践中刻不容缓的课题。惩治腐败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建立一套对行政人员的监督机制,即运用制度约束个人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主观倾向,促使个人把公利而不是私利作为行政行为的宗旨。行政监督可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种形式。内部监督是指由独立行使行政监督的专门机构监督行政行为。外部监督是指来自行政组织之外的立法监督、法律监督、社会团体监督和公民监督、新闻舆论监督等。网络技术对行政监督的最大作用是为外部监督提供便捷的手段。了解我国行政管理现状的人都知道,越是经济落后、消息闭塞的地区,腐败现象越是严重。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沟通手段的落后。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基层和边远地区的公众无法及时了解中央政策因而无法分辨当地行政部门“土政策”的性质。即使欲揭发当地政府,也由于成本较高而无法如愿。由于网络取消了不同地域之间的信息交流差别而且成本低廉,从而使外部监督的成本大大降低,可行性大大增强。可以预见,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改进,随着政府政务的公开化,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公民参与对政府的监督,行败的立足空间会越来越小。

(二)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1、网络化管理会使政府管理的初期成本升高

网络化管理的目的之一是降低成本,提高政府管理的效率。网络技术的应用虽然可以节约时间、空间及纸张复印等成本费用,但政府在建立完备的电子网络系统的初期往往要投入巨资,这在发展中国家往往不堪重负。由于建立网络系统的初期投入高,往往会提高政府管理的初期成本,不利于提高效率。当然,从长远来看,它还是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

2、忽略人的价值,阻碍人本原则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

人本管理是现代管理发展的新趋向,也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原则。人本管理原则包括两个含义:其一,突出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管理效率,实现管理目标;第二,管理的最终目标是满足人的利益,实现人的价值。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更多地体现了科学原则,因为它更强调的是计算机系统在政府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及管理效率的提高。网络化管理容易造成一种新的错觉:政府管理效率的提高仅仅依赖于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机器系统,政府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效率。实际上,网络技术的发明、操作和控制离不开人,它的应用最终还是为了满足人的各种需要。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并不意味着可以用机器系统取代人的主体价值和目标价值,人本管理仍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在政府管理中应用网络技术、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不应忽略对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培训和激励,不应忽略政府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及人的价值的实现。网络技术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的许多事务性沟通可以通过电脑系统来进行。省去了面对面交流、沟通的程序,这样虽然可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却不利于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的情感交流,容易造成彼此的情感隔阂与不信任。

3、泄露政府机密,影响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世界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而国家安全的维护有赖于对政府机密的保护。然而随着网络技术在政府管理中的应用,政府几乎已无秘密可言。高明的网络间谍曾多次通过网络进入美国五角大楼的机密资料库,给美国的国家安全带来了潜在的威胁。伊拉克和南斯拉夫在战争中的失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其信息系统的失灵。网络技术虽然有利于增加政府管理的透明度,便于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但由此带来的泄密事件也时有发生,不仅使政府难堪,更使一些关乎国家安全的机密被泄露,使国家的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如何在增加政府管理透明度的同时防范网络泄密、维护国家安全,将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4、网络犯罪使政府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由于网络具有数字化的特点,一切都以数字代表因而具有匿名性。在保护了个人隐私的同时,也给网络犯罪提供了巨大的诱惑,加之网络技术作用便捷的特点,使网络犯罪变得轻而易举而又难以察觉。网络犯罪主要表现在:网上色情;网络;网络病毒的制造与传播;网上诈骗;非法入侵与破坏。网络犯罪使政府不仅要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而且还要应付日益增多的网上犯罪,使政府管理的内容更为复杂,难度增大,成本亦升高。对付网上犯罪,对未来的政府管理无疑是一个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对解决负面影响的建议

(一)改进网络技术,合理利用资金

面对网络化管理会使政府管理的初期成本升高的问题,需要通过改进网络技术来降低初期投资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需要政府统筹规划,合理、有效地利用资金。

(二)加强交流和共同

解决忽略人本原则问题的有效途径是:改进并普及多用途的互联网电子邮件系统,使政府公务员与公众之间通过文字、声音、图像和影视进行交流与沟通,有利于将信息沟通与情感沟通融为一体;同时,由于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公务员可以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这就使得政府可以更多地利用专门的场所和时间,如专题调研、座谈讨论、新闻会、酒会等,使政府公务员与社会公众之间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与沟通,有利于缩小公务员与公众之间的情感隔阂,建立政府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加强网络素质教育

这是解决泄密和网络犯罪的有效方法,加大对办公人员网络知识、素质教育,使办公人员正确使用网络,不去浏览与办公无关的网站,不去接受与办公无关的邮件,这样加加大了政府网络的安全性。事实证明,多数木马、病毒都是以色情、、中奖等诱惑性中间网站来传播的,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可以有效的杜绝这一点。

新技术论文篇(4)

工业企业的发展经历了两种形态,即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什么?学者们进行了不同的概括,如计算机化企业、网络式企业、虚拟企业、数字化企业、灵捷制造企业、以信息为基础的企业、学习型企业、二元性企业、智能企业和知识创造型企业等,这些概括只是揭示了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某一方面的特征,从实践活动的视角看,都未能深刻地揭示企业未来发展的本质。

可以预料,未来工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主要发生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使科学技术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市场变化步伐加快,竞争的程度也日趋强烈。新产品越来越多,更新越来越快,面对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的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态势,未来工业企业若不牢牢抓住技术创新这个本原,就无法实现“以需定产,产需结合”,更无法实现“上质量、上品种、上水平、提高经济效益”,一句话,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由生产经营型向技术创新型转变必然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选择。

事实上,综观20世纪工业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看到这样一种趋势,即企业愈来愈自觉地把从事技术创新活动视为自己的核心职能。特别是近30年来,世界上那些谋求长期持续发展、追求卓越的公司无不投巨资和人力从事技术创新。国际企业界流传着这样一种观点:不创新即死亡。如今,企业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推出新产品,使市场变化越来越快;反过来,市场的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企业技术创新。这种创新循环流动激起一波又一波的创新浪潮,在这种创新浪潮中已经涌现了一批技术创新型企业。它们以美国的英特尔、日本的日立、德国的西门子、中国的海尔等为代表,这些技术创新型企业在技术创新浪潮中经久不衰、持续技术创新,公司也因而不断成长。

2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

技术创新型企业是指具有健全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机制持续技术创新,并取得显著技术创新效果的有活力的现代企业。

持续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本质。技术创新型企业就是指实现持续技术创新的企业。在这里,持续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指企业不断地进行一项又一项的技术创新,更主要的是指企业适时地从原有的技术轨道进入新的正确的技术轨道的活动过程;不仅仅具有时间上的持续性,更主要的是具有技术上的渐进跃迁性和企业核心能力的提升性。实质上,持续技术创新包括两个阶段,即技术家族创新的常规阶段和战略技术创新的非常规阶段。

技术创新型企业作为工业企业发展的高级形态,它保留了生产型企业和生产经营型企业的优点,同时又有了新的内涵。技术创新型企业把企业竞争从单纯的生产竞争和营销竞争扩展到技术创新的竞争,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核心职能,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创新的制度化,集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位一体,形成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三者互动的健全的体制和机制,通过持续技术创新,获得持续性的收益。

3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

典型的说,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体系主要由生产学习系统、搜寻系统、探索系统和文化创新系统构成。

生产学习系统是指企业对既存生产制造系统进行不断改进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主要由生产现场人员,通过在干中学、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等途径,持续改良既存的生产制造系统。企业生产学习系统是整个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它不仅使生产技术更趋完善,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而且还是搜寻系统的“助手”、“耳目”。

搜寻系统,是指在企业既有的技术模式基础上,沿着既定的技术轨道,进行有关技术家族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它的主体主要是企业的研究开发部门,它的功能是不断地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主体,在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它不但向生产学习系统提供新产品、新工艺,同时,还在不断积累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搜寻系统是企业当前利润的源泉。

探索系统,是指企业进行战略技术创新的活动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探索系统的功能是为企业及时捕捉下一次技术创新浪潮,研究开发和孵化全新技术及其相关生产经营系统,培育企业未来的利润源泉。

文化创新系统是指企业的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创新文化的主体、关系网络和相关制度的综合体系。创新文化是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企业成功的真正秘诀和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企业创新文化的建设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不断塑造和更新的过程。不断塑造和更新企业的创新文化即是文化创新系统的功能,文化创新系统的主体主要是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企业最高管理层。

4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

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发展机制、社会运行机制、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其中,社会运行机制是基础;创新发展机制是根本,是灵魂;创新运作机制和创新组织管理机制是具体内容。

4.1社会运行机制

社会运行机制是指企业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稳定模式。它的功能主要是使企业作为一个社会中的自组织系统,与社会形成良性的互动。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社会运行机制具有正反馈性,即由于它的作用,技术创新型企业向社会不断推出优质新产品和服务,在社会上形成较高的技术创新信誉和声誉,使企业更经济、更多地从社会中获得新的技术创新需求,以及科技信息、科技人才、资金等社会创新资源,进而进一步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这种正反馈社会运行机制是技术创新型企业得以成长的社会基础。建设这样的社会运行机制,既要依靠社会又要依靠企业自身。一方面,政府要通过政治、经济、科技体制的建设,为形成这种机制提供可能;另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建设自己的“技术创新生态系统”,最终形成这种机制。

4.2创新发展机制

创新发展机制是指企业依靠技术创新求发展的机制。它的主要功能是使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发展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形成由技术创新到获得利润,由利润支持再技术创新,再创新再获得利润的良性循环,企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创新发展机制具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持续技术创新是企业利润的源泉。创新的目标就是为了获得利润,而企业获得的利润主要依靠持续创新。在重视生产和销售的同时,技术创新型企业更重视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技术创新活动;②技术创新投资大。技术创新型企业为了持续创新都投入巨额资金,有学者指出,成功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与销售额的比率从成熟产业的1%~2%到高技术产业的15%~20%。

4.3创新运营机制

创新运营机制是指具体技术创新项目运营的稳定性模式,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强烈的市场导向。技术创新面向市场需求。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适应和满足显在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和重创潜在的市场需求;②注重技术积累,形成技术进步的不断循环。技术创新产生的不仅是新产品、新工艺等有形的产出,还有技术、知识和经验等无形的产出。技术创新型企业注重这些无形产出的管理,把它作为推动企业持续技术创新的内在基础;③积极开拓潜在市场。技术创新型企业较一般企业更关心未来,它们利用强大的技术经济实力,能较早地识别一个潜在市场的存在,并倾心培育。

4.4组织管理机制

企业的创新运营机制是通过企业的创新组织管理机制具体保障的。企业的组织与管理机制是指企业各职能部门间的相互作用及其规律,它具有下列特点:①实行持续发展战略。实行技术家族创新和战略技术创新协调发展战略,实行企业R&D、生产、销售一体化集成管理,有效地协调三部门的活动;②研究和发展制度化。企业确立了研究和发展的价值,制定了企业研究和发展的有关规范,拥有一支稳定的、有实力的研究和发展的队伍,建立了功能齐全的研究所等;③生产和销售部门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突出作用。

5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

中国工业企业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取得的成绩可谓有目共睹。或许最大的成绩就是我国企业整体上已由“生产型”转向了“生产经营型”。下一步我国企业改革的任务就是顺应新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的潮流,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使我国企业整体上由“生产经营型”转向“技术创新型”。

应充分认识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紧迫要求。我国已经加入WTO,我们要与之竞争的企业往往是实力雄厚的技术创新型企业,如果我国企业不走持续技术创新之路,不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我们就永远只能挣“劳务费”,与“超额利润”无缘,企业求富求强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建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势在必行的。

在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基础,已经开始起步。改革开放以来,为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我国试验了多种新组织形式,如创办科技先导型企业、民营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试基地、高新技术开发区、科学园等等。这些都为发展技术创新型企业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当前的任务是,要进一步明确认识,深化改革,切实推进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建设。

摘要技术创新型企业是工业企业未来发展的高级形态,系统研究了技术创新型企业的内涵、创新体系和创新机制,并提出了建设技术创新型企业的改革任务。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型企业企业改革

参考文献

新技术论文篇(5)

众所周知,技术创新最为关键的是人才。而我国的现状是,多数的科研团队和研发人才聚集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还有一小部分集中在国有大企业集团,很大一部分民营企业都存在科研创新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且,由于制度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知识参与收入分配的落实如同“镜中月,水中花”,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很难留住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此外,民营企业的管理模式具有局限性,大多数是家族式人才管理模式。这些都使得民营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远不如国有大企业,现有科技人员流失也非常严重,再加上部分民营企业管理者不尊重知识和人才,企业文化氛围不好,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严重贫乏,也会大大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结果。

二、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对策分析

(一)政府部门的管理对策

1.创造为民营企业服务的环境,建立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促进民营企业迅速发展,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是当前最重要的任务。相应的政策内容包括完善政府采购、建设风险投资、支持创业、促使技术创新、重视人才培训、鼓励开拓市场、健全企业信用制度等方面。政府部门要以财政资金为引导,落实财政贷款贴息政策,鼓励民营企业从本年利润中提取技术创新基金,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支持其他企业或者员工以入股参股的形式投资技术创新基金,按投资比例共负盈亏,构建多元化高层次的自主创新基金。技术创新的积极需求者和创造者是民营企业,因此,必须建立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因为它能从根本上保障和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但是,民营企业创新体系要求高水平的服务与信誉保障与之相匹配。为民营企业建立优良的政策环境,是促进民营企业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在政府支持下,积极依靠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着力创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政策环境。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相互高效配合,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真正达到技术创新的目的。同时,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

2.继续调整信贷政策,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

商业银行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银行,收益与风险应该放在第一位。加强防范金融风险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此基础上,商业银行在投融资方面,应该打破以往以企业规模、性质为支持与否的借贷框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诚信原则,提高对民营企业信贷投入的比重,从实质上支持和鼓励民营企业的合理资金要求。政府部门也应该通过多渠道全方位帮助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融资,真正为那些欠缺技术开发资金的企业雪中送炭,促进科技与资本的有效结合。政府部门通过监管融资主体的信用程度、融资企业的风险驾驭能力以及融资企业的还债能力,既可控制金融风险,又能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更简便的融资渠道。

(二)民营企业自身的管理对策

1.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管理

民营企业创建初期,发挥着巨大作用的是企业家精神。随着公司的逐步壮大和发展,原来支撑企业强劲发展的非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合企业的管理,出现诸多不利的情况,长期下去,会严重制约企业的成长。民营企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整合研发人力、物力资源,提高技术创新的规模经济效益,采取兼并联合、控股收购以及重组等多种形式,使企业的资产合理有效而高速地运转起来,进一步扩张生产经营规模,形成由少数企业掌控的市场垄断结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抗风险能力。

2.健全企业激励机制

在我国,民营企业激励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企业采取直接加薪的方式。这样对企业而言,短期效益明显,但缺乏长期发展的后劲。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已大幅度提高,精神追求越发重要起来。民营企业重视员工的物质奖励,但精神激励更是不能滞后。精神激励的方式林林总总,概括起来有升职、培训、进修、股权激励等几种方式。调动企业员工的创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聪明才干,民营企业就要根据员工的专业水平,提供符合其专业及个人要求的交流平台和进修的机会,提升员工的专业层次和个人素养。股权激励作为精神激励中最重要的一种激励方式,是非常适合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的激励力度大,投入多,能使被激励的员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主人翁精神。这样,既提升了企业的层次,又稳定了员工队伍,企业长足发展就有了保证。企业只有深入了解员工,体贴员工,增强员工的认同感,他们才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财富。

3.造就一支高素质的科研团队

对民营企业而言,如何推动技术创新是至关重要的。要进行技术创新,关键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因此,民营企业要奉行以人为本的人才战略,以建设高效的创新团队为主要内容,凝聚和造就一批极具创新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企业内部要建立对技术研发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创新激励机制。这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企业要给科研人员提供灵活宽松和身心愉悦的工作环境,人性化管理,严格绩效考核,根据绩效进行利益分配,使企业和个人达到双赢。二是提倡企业创新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是引领企业持续发展的长明灯。要重视企业创新文化氛围的创建,强化企业文化的熏陶,满足员工的学习需要,建立学习型和契约性组织,使全体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满足员工精神方面的需求。三是建立创新项目专项基金。通过这个项目基金,鼓励所有员工的创新行为。企业的员工如果有好的创意和优秀的想法,可以通过申报和评估的方法取得创新基金的支持,创新成功后还可以获得资助。

4.建立极具创造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也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提高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关键是做好产学研结合。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是绿色技术创新的中流砥柱,但其也面临经费匮乏、市场信息流通不畅、创新成果难以转化生成的难题,而民营企业正好缺乏过硬的技术。这样,二者可以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共同开发,实现双赢。企业要与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科技合作,在科技、教育、人才培训与引进项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此外,民营企业还要紧紧抓住影响地方经济发展的一些重要课题,因为这些课题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课题,具有战略性意义,起着关键性作用。民营企业应该突破人才区域流动界限,集中优势资源,对这些重要重点课题展开攻关,扩大影响力,努力创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浙江华立集团创立于1970年9月28日,经营以医药为核心的多元化产业,位列中国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从2005年开始,华立集团的总资产与年营业收入双双超过百亿元人民币,员工已达到12000多人。华立集团之所以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与之坚持的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目标是分不开的。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建设企业的研发团队,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占据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华立集团积极展开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及高校的合作。比如,与英国牛津大学、泰国马其诺大学等国际名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开展科技公关,研发成果应用于本企业生产当中;与浙江大学、清华大学也建立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突破特殊领域的研究;引入科研市场化机制,制定激励政策,极大地调动技术研发人员的主动性。此外,利用资本手段获取技术,是华立在技术创新方法上的创新突破,直接从高端掌握了许多关键技术,迅速进入行业领先领域。当然,华立集团能够发展起来,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家政策的扶持是密不可分的。

三、结论

新技术论文篇(6)

(一)形成结构洞优势的创新能力

在高新技术企业内部,结构洞的形成会阻碍有效信息在企业中的实时交流,限制创新能力的形成。企业可以从组织扁平化、搭建信息桥和引导非正式组织间的交流等方面消除内部结构洞对创新能力产生的不利影响。根据INSEAD副教授MartinGargiulo观点“创新更多地来自于那些对不同部门和领域都有了解的人”。企业结构洞的占据者应为结构洞两边搭建信息桥,有效促进信息在结构洞成员间的实时交流,弥补结构洞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营造发挥创新能力的文化环境

作为创新型企业,仅仅获得信息与控制优势只是提升自我创新能力的第一步,在企业还要构建一个益于创新的文化环境。企业创新能力开发最大的障碍就是企业员工在既定的机制里容易产生同质化的思想意识,使企业逐渐失去创新性。个性本身就是多元化的存在形式,崇尚个性体现了企业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个性的文化氛围有助于企业员工发动创新思维,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文化有了包容性,企业员工没有了因创新失败受挫的顾虑,会更愿意提出创新和实施创新。另外,在企业文化中要建立有付出就会有丰厚回报的信念,不只是制度,而是将这种文化作为显性文化反馈到员工之中,让员工参与产品生产和体验,让员工每个阶段的工作成果都有精神回报。所以,个性、包容、以及提升员工参与感、成就感与满足感的企业文化应该成为创新型企业构建其企业文化的方向。

(三)打造创新人才队伍

作为知识和技术载体的人才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企业都是十分宝贵的,很多竞争活动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想在创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和更宽阔,就必须花大力气开发创新人才,创造创新优势。高新技术企业成功的关键就是打造创新人才队伍,包括外部人才引进和内部人才培养。人才引进计划被很多国家和企业提上战略的高度,可见人才引进的重要性。作为中国企业的新星小米公司,在几年的时间里推出了miui系统、小米手机、小米电视/盒子、小米平板等一系列创新产品;在几年时间里推出成本定价、抢购模式、社会化营销等基于网络的集中全新营销模式;在几年时间里完成了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路由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路由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小米手机/平板与小米电视/盒子的互通互联控制传输,并基本完成产品血管脉络的构建。这些快速的、高质量的、深入人心与市场的创新活动就是来自于小米公司对每款产品、每项业务都能不惜血本找牛人强人的策略,也就是引进顶尖的行业人才来执掌,保证核心团队没有短板。企业除了引进人才之外还要注重内部人才的培养。在企业内部要建立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实现培养的常态化、制度化和有效性。企业内部培养的人才,能够更了解企业的发展现状、熟悉企业产品或服务内容,更适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并且企业培养起来的人才对本企业有更多的依赖性和责任感,能够更好地发挥人才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因此,企业培养一批有素质、有技术的人才群体,能够帮助企业不断变革创新。

二、着力搭建创新链,加强企业协同创新能力创新链是

“三螺旋模式”的实施工具。我国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小,人才少,可以从协同创新的角度构建创新链,实施自主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是整合科技资源、提高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效果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下一轮科技竞争的制高点和风向标,成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全新组织模式。创新链要以国家意志指导或者企业自身发展需求为着力点。其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形式,现主要存在于以国家意志与机制安排的方面;由于它有利于加快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有利于协作开展产业技术创新,而成为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当代创新已突破传统的线性和链式模式,呈现出非线性、多角色、网络化、开放性的特征,并逐步演变为以多元主体协同互动为基础的协同创新模式。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不同于基于国家意志的协同创新,没有后者那么大的波及范围与强大效果。基于企业的协同创新,就是企业依据自己的创新项目,与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展开的合作性研究,旨在使创新产品或服务更好更快地作用于市场而换取利润。加强科技协同创新工作是搭建创新链的主体工程,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新技术企业应与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不同职能、不同主体积极协作,合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工作。首先,组建不同形式的科技协同创新联盟。企业可以根据不同产业特点,跨行业完成技术创新,形成产业合力。因此企业可以借助政府的政策支持、高校的人才和学科支持、科研机构的技术支持,组建不同形式的联盟体系,完成创新飞跃。其次,企业内部在机构设置上应设立单独的部门负责科技协同创新工作。例如可以设立协同开发部,下设协调组和专家技术组;协调组负责与政府、政府、高校和科研机构等部门或主体联络协作项目的经费、人员构成、协作任务等事宜,专家技术组则负责协作项目研发过程中的相关科研工作。再次,争取多渠道财政支持,针对协同筹备、合作研发、推广应用、成果产业化等多个环节给予持续稳定的支持,充分发挥资金的引导和放大效应。最后,建立以项目细分为主导的绩效考评制度,对科技协同创新的绩效考评进行宏观设计、微观追踪,加强项目引导、质量监控和评价监督等工作。

三、积极促成专利链,推动企业创新成果共赢

专利链是“三螺旋模式”的突破力量。目前,我国虽然是知识产权大国但不是强国,发明专利所占比例仍较小,而且绝大多数的发明专利由于不具备必要专利的属性而难以被吸纳转化为技术标准。就中国高新产业发展现状而言,很少有单个企业能够突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因此企业间需要进行技术上的合作。专利联盟模式正好体现了企业在技术上的合作形式,也成为“三螺旋模式”中专利链的建构主体。专利联盟是企业之间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以一组相关的专利技术为纽带达成的联盟,联盟内部的企业实现专利的交叉许可,或者相互优惠使用彼此的专利技术。这代表某一领域先进技术的多个专利拥有者通过交叉许可组建成专利联盟,有效弥补了我国单个企业现有创新实力不足的现状,使企业拥有技术标准制定机会、实现创新要素共享机会、获得创新机制建立机会,从而促成新的创新优势。在创建企业专利联盟的时候,一方面,需要在创新联盟中建立一个核心创新企业做主导或者以行业协会做主导,多个创新骨干通力协作,其他创新企业协同执行的专利联盟模式;另一方面,专利联盟在专利产生过程中就要进行合作,完成技术上的深度联盟,并且在自我创新提升、协同创新建立的基础之上逐步推进,以保证联盟的牢固性和持续性。

四“、三螺旋模式”的建构关系

能力链基础地位的稳固、完善,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源动力。企业中有在信息、文化、人才等多方面管理中不断提升,才能保障企业科技创新的坚实地位,产生共赢吸引效应,促使创新链、专利链的形成。创新链、专利链的构建应围绕能力链的发展而展开,又体现能力链的带动性。创新链是能力链的进一步扩展。企业首先只有具备了创新的自我成长实力,才能在协同创新中得到优质合作伙伴的青睐,具备协同创新成员的条件。另外,企业创新活动是一种高成本、高水平的企业活动,协同创新一方面使企业摆脱了经济实力、创新能力不足的限制,另一方面使企业走出了自我创新的小范围禁锢,更符合我国大部分创新企业的发展现状。现在中国的高新产业发展还比较落后,高新企业的产业规模、技术积淀、人才储备和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企业在完成创新的活动中要积极的寻求合作伙伴,为创新活动寻求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技术人力支持,虽然协同创新会使企业支付一定的经济报酬,但却为企业实现创新的及时性和优越性提供了保证。同时,协同创新使企业与其他研究机构拥有了技术、知识、人力等互通互助的机会,能够使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异质知识和技术,能有效提升企业创新人员的知识领域和创新能力。专利链是创新链的一个递进形式,需要企业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建立协同创新、资源共享、利益共分的机制。专利联盟在创新协作方面涉及的合作范围更加的广阔,它跨行业、跨区域,引入了更多的研究企业和机构,是一个开放性和开阔性的创新。协同创新是一项创新的协同合作,而专利联盟则实现了一组创新的合作,这对我国企业以捆绑式的方式与发达国家进行技术竞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也为在国际上产生更多的中国技术标准带来了机会。专利联盟比协同创新更加的复杂和开阔,但是协同创新的合作形式、成功经验、形成机理却能为专利联盟的组建带来较多的经验和启示,并且能有效地弥补专利联盟一些合作机理的缺失。

五、综述

新技术论文篇(7)

关键词:低压电器智能电器可通讯电器信息电器

随着WTO的加入,进入21世纪我国低压电器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加速我国低压电器的发展,以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及时分析国内外低压电器发展动态,了解和掌握当前低压电器的新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智能电器、可通讯电器及信息电器;仿真技术与虚拟电器;环保电器;电器的高性能、小型化与结构设计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智能电器、可通讯电器与信息电器

微处理机和计算机技术引进低压电器,一方面使低压电器具有智能化的功能,另一方面使低压开关电器,包括智能化断路器和智能化电动机控制器实现与中央控制计算机双向通讯。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低压配电系统和电动机控制中心已统一形成了智能化监控、保护与信息网络系统。

智能化低压断路器与电动机控制器是低压开关柜和电动机控制中心实现智能化的主要电器元件。微处理器引入低压断路器,首先使断路器的保护功能大大增强。诸如:它的三断保护特性中的短延时可设置成I2t特性,以便与后一级保护更好地匹配;接地保护可实现选择性,对断续的电弧接地故障可带记忆功能。

目前工业用电的电网络中使用大量的软起动器、电力电子调速装置和不间断电源等,这些装置都会使配电系统产生高次谐波,而模拟式电子脱扣器一般反映故障电流的峰值,因而电源的高次谐波会造成断路器的误动作。带微处理的智能化断路器反映负载电流真实的有效值(RMS值),它的采样和保持电路能消除输入信号中的高次谐波,因而能避免高次谐波造成的误动作,它的中央处理单元能保证断路器的正确动作。

与传统的双金属热继电器相比,智能化过载继电器有一系列的优点。它能保护多种起动条件的电动机,具有很高的动作可靠性。它不但可保护电动机过载与断相,并可保护接地、三相不平衡、反相或低电流等。由智能化电动机保护继电器进一步开发的智能电动机控制器,兼有监控、保护和通讯的功能,它的保护功能也较智能化电动机保护继电器进一步增强。

由新型低压电器元件与中央控制计算机组成的网络系统与传统的低压配电系统与电动机控制中心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实现中央计算机集中控制,提高了低压配电系统自动化程度。低压开关设备与中央控制计算机的数据信息双向传输是指:一方面智能化断路器或其它开关设备向中央控制计算机传送线路和保护对象的运行参数,保护整定值和故障信息;另一方面中央控制计算机向智能化断路器或其它开关设备发出操作指令,改变和调节保护整定值。

②使低压配电、控制系统的调度和维护达到新的水平。通过信息传输,中央控制计算机能存储线路和被保护设备过去的运行参数及前10次甚至前50次故障情况。这些信息加上计算机强大的综合计算能力,有助于操作者事先预测故障的产生和作出相应的决策,使线路和设备的停机维修时间大大减少;信息传输也提高了对配电系统的电能调度能力,能保证在用电高峰阶段,对重要用户安全可靠地供电;信息传输可实现区域间连锁保护,使前后级智能化断路器的选择性保护获得合理的匹配。

③由于采用数字化的新型监控元件,使开关柜平面上提供信息大幅度增加。通过液晶显示板可测量并显示相和线的电流、电压、功率因数、功率等各种参数,也能显示被保护对象和线路过去的运行参数和故障情况,它还可以以图形方式显示被整定的断路器保护特性。

④监控元件和传统的指示和指令电器相比较,接线简单、便于安装,提高了工作的可靠性。

⑤可以实现数据共享,减少信息重复和信息通道

网络通讯的发展,日益要求用户和设备之间的开放性和兼容性,因而制定一个统一的通讯协议是急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由智能化电器与中央计算机通过接口构成的自动化通讯网络正从集中式控制向分布式控制发展。现场总线技术的出现,不但为构造分布式计算机控制系统提供条件,并且它即插即用,扩充性好,维护方便,因而目前这种技术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现场总线是连接智能化现场设备和控制室之间全数字化、开放的双向的局部通信网络。现场总线种类很多,比较有影响的有:CAN、Lonworks和Profibus等。它们各有特点和优势,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的应用价值。但也正是现场总线技术多种多样和通讯标准的各自为政,给这种技术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和现场总线基金会正致力于现场总线标准的统一,我国有些单位也在做这方面工作,我们把基于现场总线技术,具有通信功能的电器称为可通讯电器。目前现场总线技术正向上下两端延伸,其上端和企业网络的主干Ethernet、Intranet和Internet等通讯,其下端延伸到工业控制现场区域。这方面有西门子公司的AS接口和罗克威尔公司的Devicenet两种总线系统,这两种总线应用于低层区域,是一种低成本的通信连接,它把工业控制用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包括:限位开关、光电传感器、电动机起动器、按钮指示灯、多功能继电器等简单的控制元件作为从设备连接到网络,与作为主设备的控制计算机或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进行通信,传统的继电接触控制系统的触点转换信息变成二进制数字信息通过串行接口和寻址进行通信,这使传统的低压控制元件也有了革命性的变革,例如西门子AS总线系统中应用的Logo多功能继电器实际上是一个小型的PLC,它能起延时、闩锁、记数器和脉冲继电器等功能。

使智能电器进一步实现信息化,是使智能电器在现场级实现Internet/Intranet功能,其技术核心是实现TCP/IP协议。把TCP/IP协议嵌入到智能电器的ROM中,使得信号的收发都以TCP/IP方式进行,进一步发展智能电器的信息化功能。利用Internet/intranet功能,不但使企业的网络授权用户,并且在任何开通了Internet的地区都可以通过浏览共享现场信息,并对现场的智能电器进行远程在线控制、编程、和组态等,这使智能化电器进入了信息电器的新时代。

低压电器的一个重要功能是通断能力,近年来智能电器发展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微处理器的智能控制来提高电器的通断性能。一个令人关注的新动向是金钟–默勒公司开发的新一代DIL-M系列接触器,在它185A以上电流等级中采用了智能控制技术。接触器闭合时触头的磨损主要是由于触头弹跳造成的断续电弧而引起的,在AC-3工作任务下接触器要在额定电压下闭合6倍额定电流,因而它是影响触头电气寿命的主要因素。DIL-M系列智能控制接触器的电磁铁线圈由一脉冲整流电压供电,可以按照存储在微处理器中的一个与反力特性配合最佳的吸力特性曲线来调节线圈电流,在接触器吸合阶段输入宽脉冲电压,使主触头安全可靠地吸合,在保持阶段将输入窄脉冲电压,在足够保持触头闭合条件下节能。由于采用了智能控制,这种接触器在节省触头材料条件下,电气寿命可达到1.3X106次,采用了智能控制,不同规格的接触器,其电磁系统的截面等几何尺寸一致,给生产上带来了方便和节约,从而补偿了由于电子控制带来的额外支出。

智能化电器的发展,使电磁兼容性EMC变成越来越重要的问题。EMC要求包括两种含义,一方面要求低压电器在使用场合工作时,不受外界电磁干扰而引起误动作,而另一方面要求电器的操作产生的电磁场不干扰附近的电子设备。目前国外对智能化电器和机电一起化产品的EMC问题非常重视,因为电磁干扰会引起这类系统失灵而误动作,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智能化电器和其保护、监护系统把敏感的数字电器元件处于强电流及高电压电磁场中,使这些设备的电磁抗干扰能力在设备设计和运行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因素,因而在国外智能化电器和其系统在设计初始阶段即制定严格的电磁兼容控制与管理计划,该计划主要包括产品或系统EMC分析,制定EMC设计技术指标、设计计划、标准、实施计划与测试方法等,并把这一计划作为产品或系统设计的重要一环。EMC分析和设计是为了达到EMC技术要求的关键工作,包括分析电子线路的辐射程度及抗干扰能力以及系统集成的电磁兼容性能,EMC设计包括电磁屏蔽,接地,导线间距的确定,以及考虑印刷电路板布线之间的电磁耦合等,目前随着高频电磁场数值分析和计算机硬年的发展,采用现代仿真技术取代传统的测试方法和经验分析方法,已在EMC分析中起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仿真技术与虚拟电器

近年来国内工厂和设计院所纷纷引进如UGH、Pro/E等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这类软件能实现在三维空间内零部件和实体造型、装配和自动生成工程图纸,并且按照设计的零部件自动进行模具设计和生成数控编码。这些软件使国内低压电器设计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进一步要使产品设计满足原始技术条件的要求,达到预定的电气和机械性能,则需要采用仿真技术。

进行一个低压电器产品的设计,当根据给定的技术条件,确定了产品初步设计方案和尺寸后,必须进行工程分析或样机实验,来验证设计方案是否附合原订技术要求。长期以来人们用传统的工程计算方法进行特性分析,精度很差,特别是作为低压开关电器的主要特性,即开断特性无法计算,因而人们不得不依靠样机制造和实验验证来检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这样做法要花费大量人力和物力,并使得产品开发周期拉长,影响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近年来计算机摸拟和仿真技术得到快速发展,依靠这种新技术,人们可以在样机制作以前就能精确掌握设计产品的性能,减少了重复样机制作和实验费用,加快了产品开发周期,并提高了产品性能,这是当前低压电器产品开发手段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低压电器的基本特性包括开断能力、温升、零部件的强度、电动稳定和热稳定、绝缘性能及其它电气性能等。这就需要对设计对象的电磁场、应力场、磁场等物理场域进行仿真和分析。计算机模仿和仿真技术的进展和商品有限元分析软件性能的不断提高为这种新技术在低压电器的应用创造了条件。70-80年代的有限元分析软件,前后处理工作十分繁锁,例如进行一台大型变压器的电场分析、输入各零部件的三维尺寸等原始数据,一般是几天甚至几个星期的艰苦劳动。进入90年代商品化的有限元分析软件都和可视化技术结合起来,用特征造型方式输入三维图形代替每锁的数据输入,使输入工作十分简便而直观,并且后处理部分使输出的数据或三维图形,方便地进行观察和分析。与此同时,随着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需要,这种仿真和分析软件更扩展到流体动力学、机械振动和机构动力学等方面。目前,市场上已能提供各种精确的计算机仿真与分析软件,这类软件分成二种类型,一种是通用软件,另一种是专用软件,例如ANSYS(ANSYS公司)和NISA(EMRC公司)有限元通用仿真和分析软件属于第一类,这种软件都包括应力,温度场、电磁场和流场等分析模块,可以进行单种场域分析,也可进行综合场分析,例如计算熔断器的保护特性,首先要计算熔片中电流场的分布,然后是热特性的计算,这是电流场和瞬态热场计算的综合,专用软件是指用于专门的场合,如ADAMS软件用于机构动态分析,VACTORFIELDS软件专门用于各种电磁场问题的分析。这两种软件都有可视化的前后处理摸块,并且都有工作站和微机两种版本。近年来国外著名公司更是把特性的计算机仿真和分析看作是产品开发手段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措施,如日本的富士公司在开发SC新系列接触器中,认为计算机仿真和采用新材料,是使新系列接触器性能达到高水平的关键,他们开发了一套对接触器可动部分动态仿真的软件系统,对接触器可动部分,包括铁心和触头系统进行了动态仿真,分析了各种参数对铁心及触头碰撞后的弹跳的影响,从而选择了最佳的设计参数,日本的三菱公司和德国金钟–默勒公司都以商品计算机分析软件为基础,通过二次开发建立自己的低压断路器设计和开发的计算机仿真系统。

通过计算机仿真可获得产品设计的可行性方案,即保证设计方案满足所制定技术条件的要求,但尚不是经济技术指标最佳的方案,为了达到经济技术指标的最佳,这就需要把仿真技术和最优化方法结合起来。一些商品仿真软件,如上面提到的ANSYS软件就提供一系列优化工具,能自动调整设计对象的几何形状,使规定的目标达到最优。如德国著名的低压电器专家Lindmayer教授利用ANSYS软件,把磁场仿真和优化结合起来,改变铁心尺寸和线圈位置,实现了电磁铁的优化设计。

计算机图形技术的发展,一种新的三维机交互式图形技术,即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的出现,给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天地,虚拟现实与传统的交互式三维图形技术不同,后者操作者是在计算机外的现实世界操作计算机的图形,而前者则可让操作者进入计算机里的虚拟世界亲临其境地进行操作,把这种技术和计算机仿真相结合就可以在计算机内设计产品,这种产品我们称为虚拟产品,设计者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对产品进行仿真和优化,这是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我国低压电器产品往往是把各研究所和工厂有关技术人员集中在一处,进行联合设计,这种方式使大多数设计人员脱离本厂的环境而造成诸多不便。90年代以来出现的计算机协同设计CSCD(ComputerSupportedCooperativeDesign)技术,可提供远程异地协同设计的环境,它是基于Internet而实现的一种群体设计的新概念,最近国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如PRO/E和Internet等已新增了这方面的功能。依靠这种技术,人们可以在不同地点通过Internet共同讨论设计方案,绘制和修改设计图纸。

三、环保电器

随着工农业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趋严重,这对大量使用的低压电器提出新的要求。低压电器中几近80%的材料是塑料,因而对这些材料来说,一方面要保证长的寿命和电器本身的工作可靠性,还应考虑环保要求,即无污染,并且可以回收。目前不含CFC或卤素的阻燃的塑料已得到推广和应用。

长期以来由于AgCdO有较好的耐电弧侵蚀能力,因而在低压电器、特别是作为控制电器的触头材料得到广泛应用。但近年来由于AgCdO材料有毒,从环保要求出发,以AgSnO2代替AgCdO材料已经得到推广。但AgSnO2的触头温升过高,一直是一个关键技术问题。目前国际上一些触头材料生产厂都在研究如何通过加入添加剂来阻止触头表面SnO2膜的生成来降低触头温升。德国DegussaAG公司推出以WO3和BiO3两种材料复合作为添加剂的AgSnO2SPWIII新牌号材料,不但有与AgCdO相接近的温升,并且在抗电弧侵蚀及抗熔焊性能上较老的牌号AgSnO2材料有较大的提高。

采用真空技术与电力电子技术是解决环保电器的重要途径。目前真空技术在中压开关领域已具统治地位,在低压开关领域近几年也有很大的发展。真空中不存在气体,在开断故障电路时仅能产生能量较少的金属蒸汽电弧,其强度、燃弧时间和对触头的烧蚀都比空气中少,因而真空开关是不需要维护的。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真空开关的触头系统是封闭在真空管壳中,触头开断时产生的电弧不会影响环境,因而它可以工作在苛刻的不利的工作环境下。在低压电器领域中,尽管它的价格比一般空气中灭弧的开关电器的价格要高,但它的优良性能和环保作用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原先真空接触器一般用于特殊环境下,目前由于真空技术的进展、真空技术的应用已推广至通用的接触器。最近,德国金钟–默勒公司新推出的接触器系列,其额定电流580A至820A的规格采用了真空接触器。这种接触器有非常高的电器寿命,并且由于没有飞弧,需要的安装空间少,外壳的视窗便于观察触头的磨损情况。真空技术也应用于低压断路器,西门子公司于九十年代中期首先推出了3WS1真空低压断路器,其额定电流是630A至2500A,开断能力达50KA。目前国内研究单位和工厂也正积极开发这种产品,主要目标是提高其额定电流和开断能力。

由于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新型电子器件如GTO,GTR及IGBT等第三代大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的出现,固态无触点开关近年来也得到很大的发展。与机械式开关相比较,它是一种无电弧开关,因而它有很长的寿命,并且不需要维护,从环保角度来看,一方面因为没有电弧,不会因为电弧引起触头材料和塑料气化而污染环境,另一方面也不会因为环境污染而使触头上产生氧化膜而影响接触可靠性。由于没有触头,机械式开关因电弧的作用使触头发热现象也不存在,这样无触点开关的操作频率可达到很高,固态断路器由于工作过程中的损耗大,并且缺乏足够额定电压和电流的功率电子器件,加上体积大、价格高,因而限制了它的应用。但近十年来的研究工作使它的缺点逐步在克服,Takamu【2】提出了一种混合式固态断路器,它应用于400V的低压线路,主回路由可关断晶闸管GTO与真空开关并联组成,以保证在正常工作时由真空开关接通电路,以减少GTO的功率损耗。带灵敏继电器的固态断路器线路中应用了一种快速反应的过流保护,去降低短路电流对晶闸管GTO的过热作用,当线路发生故障时,过流继电器送出的信号同时打开真空开关和接通GTO装置,真空开关上出现的电弧电压把故障电流转移到GTO回路中。紧接着,GTO快速关断,使断路器开断故障电流,这种线路减轻GTO的负担取决于灵敏继电器的快速动作。另一线路由Brice【3】等提出,把混合式固态断路器与聚合物限流电阻PTC结合起来。PTC是一种具有正温度特性的热敏元件,其反应速度非常快,当温度上升至居里温度,它的电阻就急剧增大,以限制短路电流。带PTC的固态断路器,PTC限流电阻与GTO装置相串连,当开断故障电流时,依靠PTC的限流作用,减轻了GTO装置的负担。在以上两种固态断路器中,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和吸收电路是用于吸收GTO通断时的过电压。

四、高性能、小型化与结构设计现代化

由于城市电网的发展,配电变压器容量增大,对低压开关电器提出了高性能、小型化要求。为了提高低压开关电器的开断能力,国外公司提出了一些新的灭弧系统和限流技术,其中日本三菱公司在该公司发明的VJC技术基础上又提出了一种ISTAC技术。这种技术一方面通过导电回路的特殊布置来增加作用在动触杆的电动力,另一方面使用VJC材料形成的窄缝加强对电弧冷却作用。梅兰日兰公司则推出一种旋转式双断点的限流结构,并在前后级保护特性配合方面提出一种“能量匹配”的新概念。近年来,如上面已提到的PTC热敏限流电阻受到人们的极大兴趣,首先把这种限流电阻和塑壳开关串联使用,可大大增强限流效应,目前PTC电阻还可以单独作为限流器使用,并且应用范围已扩大到中压领域。

开关电器小型化有两种含义,一方面是电器本身的尺寸要小,另一方面是减少喷弧距离或实现“无飞弧”以缩小安装这种电器的开关柜尺寸。三菱公司提出的新型接触器,在灭弧室出气口加装了用以压制热气流的多孔金属板,可以使喷出热气流的温度降低到原来的10%,我国新设计的S系列和TM30系列塑壳断路器及DW40框架断路器都已作到了零飞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