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画图实训总结

画图实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5-03 14:09:36

画图实训总结

画图实训总结篇(1)

关键词:美术教学 静物素描 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237-01

1 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情况突出的原因

在美术教学中,静物素描是基本技能训练。中等专业学校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加强静物素描这一基本技能训练更为必要。笔者认为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的情况是比较突出的,仔细分析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其一,学生绘画基础差。笔者对中专一年级的新生进行了一次绘画水平的测试,方法是让他们自选一个比较简单的静物进行结构写生。写生结果,从画面不难看出:构图不合理,线条不流畅,造型不准确的现象是十分严重的。能够比较好地表现物体形体结构的同学为数不多。这些都充分说明绘画训练不到位的情况是普遍的。

其二,学生对完成绘画练习的态度差。由于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着重从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出发,训练不得法,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而造成学习在练习时出现厌做、不做或抱应付态度,从而使学生绘画训练达不到理想效果。

2 改善目前中等专业学校美术教学中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情况的途径

以上这些问题的存在,应引起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的重视,也值得我们进一步地探讨和研究。

笔者认为:静物素描教学必须立足于绘画基本功训练,坚持从基础抓起,在“认真”两字上下功夫。着力抓构图、透视、线条、造型、明暗的表现。相对来说,一年级以抓好形体结构训练为主;二年级应主要抓好明暗调子的训练;三年级重点进行整体效果训练。按过程、按步骤、按方法进行三大阶段的训练。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这三大阶段的训练方法。

第一阶段,认真抓好形体结构训练。利用线条表现物体形体结构应从一年级抓起。画准形体结构,这是画好静物素描的基础,也是绘画的第一关。正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这其中的形体结构的训练也可以说是绘画教学中的第一楼吧。因此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训练手段,来提高对形体结构的表现能力。

要提高学生对静物画形体结构的训练水平,首先应从观察训练入手。在进行形体结构训练教学中,首要问题不是教学生怎么画,而是教他们怎样看。也就是说,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静物进行观察、分析和理解。如在《静物写生——线条表现的彩陶器物》这个内容里,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彩陶的构成部分和彩陶的形体比例关系。学生经过仔细观察和分析、比较,很容易得出:彩陶构成是由陶口、陶身、陶底、陶柄构成;它们之间比例关系分别是:彩陶最宽度是陶身宽度的2/3,陶口与陶底的宽度又是总高度的1/3,同时又是陶身宽度的1/2。学生通过观察训练把握了彩陶比例关系,从而对表现形体结构,就会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为造型能力表现打下一定基础。

其次,要注意构图能力训练。构图是画面结构的总体,是指形象之间的整体关系,是思想性、艺术性的体现。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重视构图知识的学习和构图能力的训练。在《构图基础知识——静物画的构图》一课教学中,笔者用纸板做好几个物体的平面图形,在画框大小尺寸不变的情况下,拼贴出各种不同的纸板模型,来演示构图原理,并让学生动手进行操作训练,体会单个物体的构图“大小适中”的合理性。

最后谈谈线条表现形体结构的训练。观察物体是绘画的前提,表现物体则是绘画的关键。在强调学生用线条形体结构训练的同时,也要讲究训练的方法。例如,画圆球的轮廓时,应先把它理解成一个方形体,逐渐把其四个角削圆,最后形成圆的轮廓。而不是顺着圆的边缘线一次画成,这样,既难将圆的轮廓表达准确,线条也容易显得呆板。教师通过正确讲解、演示以及引导,使学生在训练中起到事半功倍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对绘画产生兴趣,避免学生厌画或不画的情况。

第二阶段,抓明暗调子的训练。素描基础训练的技术性很强,需要艰苦的劳动、刻苦磨练、反复的实践才能掌握它。但如果没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作指导,路子不对头,就不会收到显著的效果。在素描静物实践训练过程中,除了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还要注意明暗调子基本技能的训练。明暗调子是用线条来塑造的。因此,教师应强调学生加强线条的训练。笔者在《明暗表现物体》一课教学中,让学生自己着手进行线条训练,通过反复练习,从而总结出用线的一些规律:用力越轻色调越浅,用力越重色调越深。通过实践得出用线规律的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

第三阶段,抓画面个性的训练。画面修改能力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的关键。在写生课教学中,集中评讲画面修改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之一。以往一般都是由学生唱独角戏,自行修改自己的习作。为了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笔者改变习惯做法。在素描作业画面修改训练评讲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修改训练。要求每个学生对自己和同学的作业展开讨论,从观察方法、表现方法、构图、形体、质感、空间感等方面对每张作业作具体分析、研究,然后小组交叉集中讨论,允许学生表达相反的意见、甚至辩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评论的积极性,然后教师再作总结性讲评,把握正确导向,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得主动,容易认清自己画面的优缺点,改起画来就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训练的主体意识增强了。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个性审美标准,又锻炼了他们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画图实训总结篇(2)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素描;创新思维;哺乳式教学;设计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画图实训总结篇(3)

“图像转向”(Pictorialturn)的提出者W.J.T.米切尔在《图像学》中为图像家族划定了一个庞大的谱系。图像在“相像、类似、拟像”的范畴中因物理属性的不同被划分为“图形的、光学的、感知的、精神的、词语的”五大类别,其中又分别包括“(图形的)图画、雕塑、设计,(光学的)镜像、投射,(感知的)感觉、外形、表象,(精神的)梦境、记忆、理念、幻象,(词语的)比喻、描述”等。米切尔也为这个图像的家族谱系划定了相应的学科研究范畴,包括艺术学、物理学、心理学与认知科学、哲学、文艺学等等。米切尔从视觉文化研究出发,把图像研究扩展成了一个包容众多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研究范畴。当然,我们这里主要还是关注那些限定在造型艺术领域中的图像,它们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摄影、电影、电视、设计、景观、动画、服装、广告等等这些与传统艺术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图像种类。尽管这也还是一个很宽泛的图像领域,但在米切尔所划定的图像范畴中,与“梦境、镜像、感知”等相比,在这些艺术图像之间还是很容易地找到某些基本的共性特征。如果单从图像制作的方面来看,例如,在绘画和摄影之间似乎不存在什么共同的因素,绘画是手工性的,摄影是机械性的,但这并不表明在诸如绘画之类的传统图像和摄影等现代图像之间没有其它方面的必然联系。从图像的发展历史来看,透视作为图像的成像方式是绘画和摄影都遵循着的基本规律,但更为关键的是,透视更为本源地体现在人的生理视觉过程中;这决定了透视变形所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的观看本身设定了观看对象的呈现方式。帕诺夫斯基在《作为象征形式的透视》中以美术史上的具体作品证明了西方绘画怎样从一种多灭点的复合透视逐步过渡到单一灭点的焦点透视的发展过程。这说明透视并不是文艺复兴艺术家的专利,单一灭点的焦点透视出现的背后是一种新的世界观的产生,正是这种新的世界观决定了人的观看在技术上所能够取得的进一步发展。接下来,摄影也并不是毫无征兆地凭空出世,对单一灭点的绘画的视觉习惯早已潜在地滋养了照片的观众。

从技术上来说,发明于16世纪类似于照相机暗箱成像的“遮光取景器”在维米尔的绘画制作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而之后电影的产生,在摄影技术的基础上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因此,虽然不能简单地说绘画在自身的发展中已经孕育了摄影和电影等机械制像技术的观看方式,但还是要看到,图像制作技术每一次革新的背后,都是由人对身处其中的整个世界的哲学观念的改变所决定的视觉方式在起作用。同时另一方面,人的观看方式所寄寓于的图像制作技术也为可能出现的视觉方式提供着多方面的可能性。人的观看方式和图像的制作技术是一个双向选择的发展过程。

所以,尽管绘画、摄影、电影以至今天更趋多样与复杂化的图像制作技术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能说明在这些图像和人对图像的观看之间存在着难以跨越的鸿沟。不仅在这些图像中存在着基本相同的结构共性,更重要的是在人的视觉观看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观看共性,而且,正是人对外界的观看共性决定了人所制作的图像所具有的那种结构共性。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说,人对事物的观看的视觉信息主要包括:亮度、形状、运动、颜色、立体(或深度)等。在图像的语境中,亮度是视觉的基础,颜色可以放到色彩的领域中去研究,那么其他几个要素,形状、运动、立体(或深度)事实上也就构成了图像造型的基本要素。这几个要素既构成了人的视觉观看结构,同时也反映在各种图像的构成关系中;也就是说,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动漫、设计、广告、雕塑、景观等各种图像,都脱离不开以视觉生理反应为基础的这几个要素的不同构成关系。如果我们把这几个从自然科学领域中直接挪用过来的术语转换到造型领域中,即、把“立体(或深度)”转绎为“空间”,再加上表示形状与形状之间关系的“构成”,那么,图像的结构共性也就是“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四个要素;换言之,任何一个图像都可以而且必须从这四个方面获得相应的规定性。绘画、摄影、电影、电视、动漫、设计、广告、雕塑、景观等各种图像都以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为其基本的结构要素。

二、图像的制作与图像的造型性

图像,具有一定的自身结构,通过这种结构作用于人的视觉,最终实现图像的制作者所预期达到的社会功能。显然,图像所能够实现的不同功能取决于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要素的不同配置方式,制作者所设置的不同图像结构决定了图像所能实现的相应功能。这个图像结构的设置过程也就是图像的制作过程,我们称之为图像的生产。

首先,同其他任何人类的生产活动一样,图像的生产是一个历史过程。从人类最早的工具制作,磨制的粗糙饰品,原始雕塑和洞窟壁画,到以绘画、雕塑、建筑为核心的“美的艺术”(FineArt),再到设计、影像、广告、景观在内的现代机械和电子技术图像,图像的生产技术是一个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相应的图像功能也是一个从单一到多样、从混沌到明晰的发展过程。图像生产的历史也就是图像技术的发展过程,是不同的图像制作技术本身的生产过程。总体上的图像制作技术可以概括为手工图像、机械图像、电子图像这三大类。例如,洞窟岩画、壁画、油画、素描、版画、中国画、手工艺品等等传统美术和工艺作品都属于手工制作性的图像类型,摄影、电影、报纸、广告、包装等图像作品属于机械复制性的图像类型,数码影像、动漫游戏、好莱坞电影等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的图像类型属于数码电子图像。图像制作技术从手工、到机械复制、再到电子技术的发展过程,既是图像生产本身发展的内在趋向,同时也是在社会发展对图像功能的不同需求下产生的。但是,不管图像的生产技术怎样发展,图像始终都是为着人的视觉而生产,都是由“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几个要素之间构成的相对关系。例如,原始洞穴壁画中的一头野牛、野生动物照片中的一头野牛,动漫影视作品中的一头野牛,作为野牛的图像各自所使用的不同媒介并不会影响观看者对野牛的识别。这说明,图像生产技术的历史变革并不会对图像自身的结构共性产生重大的影响。

第二,对每一不同类型的图像生产而言,例如绘画、照片、电影等等的生产又包括两个方面的过程。首先,图像的生产是某个具体图像在一定时间阶段中的制作完成过程。如画家绘制一幅油画,从构思、草图、构图、制作、完成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机械复制的摄影技术虽然只需按下快门即可,但快门的曝光仍旧是一个时间过程,而且最关键的是摄影师在镜头中选取最佳曝光时机的时间过程。其次,图像的制作技术也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学习掌握过程。如,西方绘画技法的学习在中世纪的手工作坊中往往需要十几年的时间,今天国内绘画专业的学生至少也要经过三年附中、四年本科以上的学习时间,同样,其他的包括摄影、电影、动画、现代设计等图像的生产无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学习相应图像的制作技术。其中的问题在于,图像制作技术中花费时间去学习掌握的内容究竟是什么。拿摄影来说,尽管现代的数码相机对任何一个人来说,只要按下快门就可以得到一张图像,但这正如任何一个人面对一张空白画布也都能用画笔、颜料涂抹出一张“抽象画”一样,并不能说他已经掌握了制作图像的技术,所以图像制作的核心内容是学习这些工具技术之外的东西,尽管这些工具技术也是不可或缺的学习要素。图像作为人的视觉对象都要以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为其基本的结构要素,图像制作的过程就是图像制作者对这些要素的具体设置以期达到预期的某种表达效果,所以,怎样掌握和运用图像的这些结构要素才是图像制作者需要学习的关键内容。

因此,图像生产是一个复合的生产过程,既包括宏观的发生在社会历史中的图像媒介和技术的创造性生产过程,也包括微观的发生在具体时间中,由具体的图像制作者所完成的图像结构的创造性生产过程,贯穿其间的则是作为人的视觉对象的基本图像结构的生产。不管是手工性的绘画,机械的摄影,还是数码的影像,一方面作为人的视觉对象,另一方面作为人的创造物,图像的生产始终是图像生产者在图像技术的支持下对图像构成要素的具体设定方式;就是说,由于在具体图像的制作过程中,尽管媒介的技术性和图像本体的结构关系是并生的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但图像的结构关系却是任何类型的图像得以生成的更为本质的共性要素,所以,在图像的生产方式中,对于图像的结构关系,对于构成图像结构特征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要素的把握和运用就成为贯穿于所有图像生产中的共性要素。传统绘画、雕塑等图像形式又被称为造型艺术。“造型”就是指创造形象,也就是对图像的结构要素的设定方式,所以,我们把存在于绘画、雕塑、摄影、电影、动漫、广告、景观等各类图像中共性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结构要素从图像生产的角度称为图像的“造型”要素,即,任何图像都是造型性的。在图像的生产史中,图像的造型性有一个在持续地继承中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表现在图像媒介的发展中,也表现在图像要素的构成方式中,借用一个美术史的术语就是图像的风格史中。

三、素描作为图像造型训练的基础方式

在被称为“图像时代”的当代社会,传统和现代类型的各种图像同时存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中。图像生产技术的进步并没有意味着图像制作的造型性本身就以技术性的方式得到了置换和替代,不管采取何种媒介和技术方式,对图像结构中“形状、构成、空间、运动”的把握和运用始终是图像制作中需要处理的最基本要素。其中,绘画作为人类最久远的图像制作手段之一,抛开绘画所选用的画布、纸张、颜料、画笔等不同于摄影、影视、数码、现代设计等图像形式的媒介因素,不仅为其他图像的制作提供了对诸造型要素把握和运用的参照,而且绘画的造型训练方式也为其他图像制作的学习和训练提供了积极的借鉴。这里,我们主要来看绘画的学习与训练过程是否也可以为其他图像制作的学习提供借鉴,或者说,作为绘画基础训练手段的素描是否、以及在怎样的意义上才可以成为今天图像时代的造型基础训练手段。素描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在图像的历史中曾起到两个重要的作用。一是作为绘画、雕塑等手工造型方式的学习手段。二是作为创作的准备阶段,包括草图、素材、画稿等等。此外,在现代设计产生之后,出现了设计素描。

由于素描具有工具、技法、材料等多方面的便捷性,素描在造型基础教育中一直受到极高的重视。但是,因为图像的社会功能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绘画中原有的某些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经蜕化或让位于其他新的图像形式①,所以,素描中那部分已经不再具有现实意义的训练内容就不适宜再保留下来。作为一种造型基础训练的方式,素描在当代图像社会是否能够拥有更广泛的适应性,完全取决于素描本身在训练内容方面的自我定位。素描需要舍弃那些次要的、不具有广泛适用性、只针对某些传统绘画门类而进行的特殊性的造型训练内容,而是要准确把握住那些适用于所有图像的共性和本质的造型要素予以强调,然后才能从一种局域性的传统造型训练方式提升为包括手工图像、机械复制图像和电子数码图像在内所有图像制作的基础训练方式。这之中存在着相对而生的两个问题:第一,像摄影、电影、动漫、数码、广告、景观等现代图像是否仍旧需要一定的造型基础训练过程,第二,素描训练怎样才可以为这些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

首先,一方面,现代社会中众多的图像形态的生产者仍旧是人,尽管各种图像的媒介形式各不相同,但图像作为视觉的对象,在视觉中可以取得毫无疑义的统一性,所以,不管对图像的观看者还是对图像的生产者来说,在他们的视觉中的各种图像,尽管媒介的不同会引起相应不同的视觉反应,但就图像本身而言,作为图像共性要素的“形状、构成、空间、运动”仍旧是视觉中最核心的要素,那么,不仅图像生产的核心是关于“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造型要素的处理问题,而且与之相应,图像观看的核心也因之成为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几个造型要素处理方式的接受和理解问题。所以,抛开图像在媒介和技术上的各种不同点,把这些共同性的造型要素抽取出来进行独立的研究和学习,不仅可能而且也是必要的。另一方面,素描之所以在历史上取得了造型训练方式的基础地位,主要在于两个特征:第一,素描作为一种图像形式已经包含了图像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在内,而且较之其他图像形态更为集中典型的体现着这几个造型要素的构成方式;第二,素描所使用的材料简洁方便,技巧易于为初学者所掌控。所以,素描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仍旧可以像之前在传统造型艺术中一样发挥造型基础训练的功能。事实上,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实践已经证实了这一点。潘公凯先生在关于中央美术学院的素描基础教学中谈到,“即使在美术学院当中,学生学的比如说像建筑、数码的设计,这一类专业,好像看起来跟素描的基础训练关系不是太紧密。但是他们都觉得在学习过程当中,尤其是本科低年级中央美术学院的素描训练,对他们从事有关视觉艺术方面的各种工作都是有好处的,这个反馈是比较普遍的。”因此,尽管暂时还不能认定素描基础训练是当代图像制作训练中的必要条件,但这种基础训练对各种图像形式的生产来说却可以起到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积极作用。

其次,素描基础训练要通过素描教学过程得以实施,那么,教学内容的设置就成为素描能否为其他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的关键所在。作为基础训练手段的素描不同于为创作做准备的素描,也不同于直接作为创作方式的素描,而是一种以学习和掌握“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为目的的基础训练方式,这是素描教学的根本目标。当然,这种基础训练并不排除在训练的过程中对素描的艺术表现性予以必要的强调,但是这里的艺术表现必须以对诸造型要素的理解和运用为具体条件,不能脱离开基本造型要素的掌握而泛泛地谈艺术表现,否则,艺术表现会由于脱离了造型要素的基础支持而局限在个别的偶然性之中,不仅学习者全面和完善的艺术表现力的获得成为不可能的事,而且从根本上来说,对造型基础要素的学习和掌握也易于流变为一种走过场的训练形式而失去其严谨和系统性。所以,作为图像造型训练的素描教学重点,应该把素描作为锻炼学生运用“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提高图像造型能力的手段,而不是把素描本身作为目的,以能否画出一幅完美的素描作品为标准,尽管我们并不否定这个标准———这就如同理工科的手工运算,在不影响识别的条件下,字迹的工整美观与否并不是运算本身的必要条件。因此,这就意味着必须要对国内目前通行的以绘画为预设目标的素描教学体系进行修正。

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和素描、油画等西方绘画一样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从李叔同算起,从20年代以徐悲鸿为代表的西方素描学派,到50年代全面苏化的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体系,再到80年代后欧洲文艺复兴造型体系和美国素描教学模式的大量引进,至今以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为主导的中国素描学派已经完全呈现了自己的独立面貌。但是,必须要看到我国的素描教学主流自始至终都是以绘画、雕塑等传统手工图像方式为预定的服务对象。最为严重的问题在于,由于应试教育的原因,高等美术教育的入学考试已经为素描教学的正常开展设置了众多障碍,尽管我国的素描教学体系中也不乏针对各专业特点的素描教学尝试①,但这些新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出现在素描的基础教学阶段。这些都使得素描在各类图像的生产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并不显著。概而言之,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现状可以概括为:一方面,作为传统绘画基础因而具有鲜明针对性的绘画(尤其是油画)素描教学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当代社会中各类图像生产的繁荣迫切需要提供更高效的基础教学支持。

因此,素描训练要为各种图像的制作提供基础支持,就要根据当代图像生产的一般特点,对服务于传统绘画的素描教学模式进行现代转换。这种转换是全面性和系统性的转换,涉及到的问题既包括素描教学的总体指导思想,也具体牵涉到教学过程中的很多细节,但总体来说应该把握几个主要原则:

(一)基础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强调素描教学的基础性,围绕造型的基本要素“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展开教学,并非把这几个造型要素概念化、绝对化、割裂化,要认识到这些造型要素在任何图像中都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在教学中要侧重于“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这些造型要素在素描过程中对画面的构成所起到的决定性支撑作用;以此为基础,把在素描训练中获得的对造型要素的理解和掌握运用到其他各种类型的图像中去。

(二)传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素描教学首先是造型方式的传承性教学,从对已有造型样式的学习和掌握过渡到自如地运用造型诸要素进行创造性表现,其中的关键是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在图像结构中的作用要有清晰的理解和把握。只有在彻底理解了制作者如何运用这些要素创造了富于个性和时代感的图像之后,才能明确地找到独立且自如运用这些要素的造型规律。

(三)写实性与表现性的统一。写实与抽象,再现与表现,在传统造型话语中是近似对立而生的概念范畴,但这是一种片面和僵化的认识。这种对立的产生涉及到图像与语言的深层关系。写实本身已经是一种具有主观意图的表现,抽象也一定再现了主体的某种意图,但实际上两者都难以用语言进行直观地表述。在素描基础教学中要积极避免这种对立的产生,把造型训练引导到对“形状、构成、空间、运动”诸造型要素的主动理解和把握中去。

四、结语:素描作为视觉思维的训练方

图像的家族在造型艺术中,不管制作媒介和技术上具有多大的区别,但终归都是人的视觉的对象。从生产的角度来说,图像是在一定视觉尺度约束下由人手或直接或间接通过机械、电子的方式制作出来的人工制品;从消费的角度来说,图像是观看的对象,任何图像一定要经过视觉为人所感知,所以,图像之间再大的区别也完全可以在视觉中得到统一。人的视觉感知方式的生理特征决定了能被人感知到的图像的结构方式,人对图像的制作始终是围绕着这种图像的结构方式而展开的,惟其如此,图像才可以相应地被观看者所感知和理解。

画图实训总结篇(4)

关键词:设计素描;绘画素描;创新思维;哺乳式教学;设计

现今的素描教学模式源于西方,起初它是作为绘画专业的入门训练,自20世纪初引入我国,成为高等美术院校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模式。在近一个多世纪里没有多大的改变,坚持了模仿式的教学方法,作为设计院校也是一直沿用这种传统教学方法,最终导致将艺术与实践需要脱轨,造成学生只会接受学习,创新能力不强。再加之设计专业与绘画专业教育需求的教育功能不分,缺乏对受教育对象和市场的调研分析,造成设计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绘画类院校区别不大,初到设计公司很难适应快节奏的工作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弄明白一点,西方一百年前建立的素描教学体系是作为绘画教学的基础,而不是为设计教学服务的,今天的设计师需要的是表现摄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去表现现实中没有的东西——创新。

设计一词意为有目的的策划,是设计者的意图和构想。它与美术绘画不同,既要符合审美性,又要具有实用性,替使用者设想,以实用为根本。因此它是一种需要,而不仅仅是装饰、装潢。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之一的设计素描也就不再是单纯的再现,而是表现即创新。特别是对创新过程的注重,要求赋予作品以灵魂,这是上好设计素描的前提。

设计素描是从事设计工作的最初创意表现阶段,也可成为设计草图,它要符合实用的需要,因此设计素描在表现时除了要求具备绘画素描的准确性生动性外,还要强调严谨性。符合一定的“尺度”要求。设计师的工作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展开的,面对客户时间总是被要求的很紧,因此,快速表现成为设计师必备的基本功。如何在短时间内将客户的要求转化成直观的设计意图及设计草图呈现出来,成为设计素描教学训练的最终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和表现能力。

针对设计素描在应用上的特点,我们在开展教学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我们现今的教育应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出发,这是今天的时代所要求的,千人一面的教育时代已经过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尹定邦曾说过:“如果十万个学生学成一个样,中国设计的死期已到。”因此,在教学目标中从开启创新思维出发才能避免死期的到来。

倡导教师与时俱进。在特定的时代和背景下学习和改革教学思想。不同的时代对艺术家有不同的要求,20世纪的教育是知识教育,而21世纪则是创新教育。作为设计院校的基础课教师不能无视这些。要不断更新,密切关注市场动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作为基础教师要不断了解专业课程,使基础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紧密结合,学生才能学以致用。

从实际应用出发,实施教学计划。在技能训练阶段,以往的设计素描教学十分注重光影表现,学生的写实能力都很强,做了很多照相机式的绘画训练,线描和线面表现的训练非常少。为适应设计素描的教学目标,应在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快速表现的训练课题,这样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素描表现手法,并且养成画速写的习惯,做到提笔就能快速将心中的想法表达出来,达到熟能生巧的境界。

设计素描的创意训练阶段是我们以往教学的最艰难阶段。教师无论如何启发,范例无论带了多少,到了提笔画的阶段总是很难,针对这种情况将以往的训练课题重新汇总分类,用学生更能接受的方式从小的点开始训练。

1. 物的联想训练。先以最基本的几何形为训练元素,如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等展开联想,最初从形的相似角度入手逐渐到意的联系性,最终又回归为开始时的几何形。用简单的线条形式来表现。然后进入课题性联想训练,让学生自己去找一个小故事,用素描的形式将故事的内容绘制下来。

2. 视觉蒙太奇即同构训练。以往的课程中我们称这一单元为意象性素描,训练时更注重结果,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过程往往忽略不计。这样的结果导致学生上完课后仍然懵懂,不理解什么是意象素描,它和设计素描有什么关系。这项训练首先要明确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当然扎实的基本功更能表达想法,不过我们要明确一点,此时的想法要比技能更重要。素描是表达设计者想法最快捷的一种手段,是设计工作的最初阶段即草图。只要想法符合客户的要求最终效果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实现,如电脑等。因此在课上尽量鼓励学生多提想法,并以简单有效快捷的草图形式体现,为了能让这门课最终有好的作品,可以从若干个创意图中选择一个去深入刻画。

3. 构图训练。以往课程将这一单元用十分难懂的专业术语加以阐述,使学生理解起来很难,经过实践我将这一单元总结

[1] [2] 

为构图训练,这样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了很多,通过作业情况来看这样做的效果比以往好了很多。

在教学方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以往的“哺乳式”教学方式,因为被动的接受只会事倍功半,多留一些课题性的作业练习,让学生课下主动的搜集资料。鼓励学生交换学习心得,将好的学习经验分享给大家,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着一个主题经常进行师生讨论,鼓励大家的表现欲。心理学分析,大家在一起讨论问题比一个人的时候想法多,人的脑子也灵活,自己一个人时往往容易思想懒惰。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训练的同时还能了解专业理论。

作为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师还应考虑以下三个问题:第一,基础课教学应该以创新思维为主线;第二,基础课程教学不仅要为专业课程服务,更要与市场需求接轨;第三,基础课的教师还应该了解专业、了解市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新鲜状态,使自己不落伍。

结语

画图实训总结篇(5)

【关键词】插图资源 激发兴趣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9(a)—0131—01

小学语文教材插图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及陶冶学生的情趣方面,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下面,笔者就结合教学实际谈一谈如何开发和利用课文的插图资源。

1、按图表演

现行教材中的插图大都贴近生活。富有情趣,与教材紧密结合。教学中重视开发这些插图的妙用,能让学生轻松地意会到文章的内容或突破教学的重难点。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例如,教学《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熟读课文后我就采用了按图表演的教学方式。

教学反思:通过“看一看,演一演。说一说”可化难为易,使枯燥无味的文言文教学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在玩中领悟到了一些道理。

2、看图说话

利用插图这一有形资源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最常见,最普遍的教学方式就是“看圈说话”或“看图写话”。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发现文中的一幅插图是课堂上可生成的动态资源,于是就利用文中的插图有机地组织了一次口语表达实践活动。从教学实践来看,这一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运用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同一内容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师:在学习完课文观看电影《》有关录像片段之后,随机出示课文插图,此时此刻,再看这幅图画,你一定有自己独物的感受,请把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生1:我想说,总理,你是人们的好总理。

生2:我想起文天祥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生3:我对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而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却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生4:我也想对全世界大声说一句;“我为我们曾有这样一位总理感到骄傲!”

生5;通过学习这篇课文,通过观看刚才的录像,我想对“鞠躬尽瘁”这个成语有了更真实的理解。

生6:夜是多么静,总理啊,你早点休息吧!

生7:我想把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名言作为我的座右铭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篇课文,让我们不仅了解了人民的总理生活简朴,工作劳苦的场景,也使我们的灵魂受到一次洗礼,当我们贪图安逸享受的时候,让我们记住一个名字。他的名字是一一

生:!

师:(语气逐渐增强,语调逐渐顿挫有力),当我们害怕前行,失去勇气的时候,让我们想起一个名字,他的名字是——

生:!

师:当我们取得成绩,为国家争光的时候,让我们呼唤一个名字,他的名字是一一

生;!

教学反思:我以课文插图为依托,巧妙地开发和利用了文中插图这一资源,创造性地进行了“看图说话”的实践活动,生动而不空洞,面对此情此景,学生怎能对语文没有兴趣?

3、借图画图

语文教材中的许多精美插图已经与课文成为统一的有机体,教学中可使观察图画、理解内容、领悟感情、语言训练相得盖彰。例如,教学《学弈》一文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全文,前后联系,系用“借图画图”的形式展开想象绘就了一幅幅新的图画,收到了事半功倍的奇特效果。

教学反思:凭借现有的插图画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图画,目的是通过对文章这一空白点的重绘,促使学生展开想象思考,然后用画画、讲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的看法,这样做不但使学生更深入地读懂了课文内容,把握了人物的情感,而且还使学生的绘画能力于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还提高了学生语文的兴趣。

4、给图取名

画图实训总结篇(6)

〔关键词〕手绘插画师综合素质造型能力

在高校插画课程的教学中,总会有一些同学向我咨询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插画师?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开始反复思考成为一名合格的插画师到底应该具备哪些技能和条件呢?以下是我个人认为比较重要的三个方面。

一、文学修养与丰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

文学修养对于插画创作者来说是需要着重培养的个人修养之一。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无论其内容深奥晦涩还是浅显易懂,都是文字创作者通过观察、感受、思考、总结过程之后,运用文字来表达他们对大千世界独特的认知、理解和诠释的。而作为插画创作者需要凭借自身的综合素养准确地理解文字作品所表达的真情实感和思想内涵,并且通过绘制画面来诠释特定的文字意义。基于此,有志于成为一名手绘插画师的年轻人首先要做的是加强自身的文学修养。阅读就是最好的方法。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和丰富人生阅历的重要学习手段。通过广泛阅读书籍,我们不仅能够接触到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时代背景下人类思想凝结的精华、历史变迁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还能够了解那些作为普通人无法一一亲身经历的人类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活动,通过日积月累,阅读可以拓展手绘插画者的视野,可以引导我们渐渐学会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帮助我们提高理解文学作品的水平……,是插画者进行插画创作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当然,不仅是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学修养,拥有丰富的想像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众所周知,插画是通过插画师通过营造特定画面来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说明或者美化版面供人欣赏的。如何将文字中抽象的内容情节、情感表述用恰当的画面表现出来,是考验手绘插画创作者专业能力和想像力的重要课题。年轻人想要成为手绘插画师,充分拓展自己的想象空间是非常有必要的。除了平时多注意收集创作素材,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多构图的方式进行训练。多构图训练就是插画创作者在插画构思构图阶段,将相同的文字采用不同角度的多幅构图构思,然后经过反复斟酌确定最终采用的构图和表现方式,然后再进一步进行深入加工处理的创作方式。这种方法最初可能会被认为是繁琐和浪费精力的,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就能够体现出这种练习方法的优势所在。一文多构图,一是可以强化训练手绘插画者想象力,长期坚持,可以培养插画者擅长进行多角度构图的习惯和能力;二是可以帮助手绘插画者循序渐进提高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水平;三是可以尽可能精益求精确定适合文字内容的创作形式。这种创作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上是手绘插画者长期不懈积累的体现,是需要插画者如同博览群书一般大量阅读绘画插画作品的,并且能够不断从前辈与同行作品中吸取精华进行学习探索,从模仿开始,慢慢去体会、感悟、提炼、整理,积累多样的画面形象,来充实我们的大脑,提升我们的想象力!

文学修养与丰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让我们有了成为手绘插画师的可能。

二、造型能力的严格训练

文学修养与丰富的想象力是手绘插画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除此之外,还需要经过严格系统的专业造型训练。绘画或者插画的创作,都是以造型为基础的,具象作品如此,抽象作品亦如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插画创作对于造型能力的要求更为严格。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是根据插画的创作特点来进行讨论的。首先,插画大部分是根据一定的文字情节展开创作的。无论画面的主题或主体形象是什么,手绘插画师都要通过塑造一定形象的外貌特征、动态、画面情节等画面效果讲述情节和内容,创作手法是写实风格还是夸张变形,或者是抽象风格,都需要手绘插画师具有扎实的造型功底来驾驭。其次,插画作品虽然篇幅都不大,但是与一般绘画作品创作不同之处在于插画创作根据文字内容的长短,绘制时有单幅的也有多幅的,相比较之下,多幅插画作品的创作从主体造型和故事情节连贯性的把握,是非常考验手绘插画师造型能力的。再次,通俗来说,插画就是通过画面讲述故事,是手绘插画师通过运用构图、造型、场景、色彩等一切造型手段营造的画面效果,来引领读者感受文字与画面完美结合的魅力。作为手绘插画师,相较于其他绘画创作者而言,造型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平时的积累和训练是不可忽略的。

那么,决心成为手绘插画师的青年人如何来训练自己呢?方法也很简单,就是速写的练习。长期的速写写生训练一是能够帮助手绘插画者掌握各种物体的比例关系、运动生长规律,二是可以提高手绘插画者的绘制速度,三是通过速写写生还可以帮助手绘插画者不断观察生活,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片段与场景,作为日后创作素材的积累。在速写写生过程中还需要进行默写训练,反复默写对于强化形象记忆是一种非常有效地专业训练方法。在自我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先写生,然后用相同的内容进行默写,再写生、再默写……经过长期反复训练,不仅能够锻炼自身的造型能力,还能够在我们的大脑中积累丰富的创作素材,对于插画者日后进行插画创作会产生很大的作用。

三、不断探索绘画语言的表现方式

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手绘插画师,仅仅具备造型能力是不够的,对于插画的表现形式也是需要长时间倾注精力去探索和研究的。

画图实训总结篇(7)

一、正确观察,事半功倍

在素描训练的过程中,首先,要求学生在作画时构图恰当、比例准确。然后在每一阶段都不断使轮廓更精确。为了达到这一步,就要有正确的观察方法。其次,要注意整体观察。注意整体是观察物体和处理画面的一种方法。画整体轮廓时,作者在构图上要把握主体物与陪衬物的造型上存在的大与小、高与矮,方与圆的对比关系。强调构图上非主体物要照顾主体物,要体现构图美。观察具体物体时眼睛应该上下左右扫视,确定整体雏形。对比分析是素描写生正确有效的方法,素描写生过程中要对比着去看并且科学地对比着去表现,不能盯着物体的局部,而是用一种跳跃的眼光去观察物体与物体之间存在的各种对比关系。这项工作做得越认真细致、越深入,画面就越完美。

二、循序渐进,有始有终

素描训练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要有长远目标也要有分段的具体目标。在不断重复的过程中,牢固掌握造型规律和有关知识和技能,才能得心应手表现各种事物。例如,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就从灯光作业入手,因为灯光光线比较集中,有利于学生对物体的观察和塑造。然后,再练习不同光线下的物体素描训练,通过不同光线、不同状态下物体形体的局部或整体的素描训练,增强学生对明暗的对比认识,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三、夯实基础,力求发展

为了打好基础,练习应以中长期作业为主,这种作业可以防止学生产生深入不下去的坏习惯。中长期作业不仅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养成静下心来研究绘画的好习惯,而且往往画面效果较深入,容易被大家接受。在辅导学生绘画时,如果我们发现学生较普遍存在的问题时,就要求学生停止深入刻画,在这个问题上反复训练,直至学生掌握正确的表现方法。这样就能避免在长期作业中易出现的观察力迟钝及画面板、腻的缺点。在深入的同时,还会有学生陷入局部细节的兴趣点上,死扣局部,缺少主体物与陪衬物的对比关系、缺少远近深浅虚实的对比关系等等,导致画面结构松散、支离破碎,所以老师还要提醒学生在深入局部的同时还要顾及整体。

四、注重临摹,打破常规

素描训练需要大量临摹。在不断临摹的过程中,慢慢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技巧和笔法。然后老师再加以指导并指明正确的练习方向,使学生的学习有热情有兴趣,效果才会显著。在临摹的后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整体临摹或局部临摹。例如,通过临摹五官之一嘴部,除了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接受老师的指导外,还要在课外找一些摹本进行研究,然后经过多次反复临摹以达到能正确表现嘴这一部位的效果为止。

五、分层训练,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接触素描的时间有长短,对素描的理解层次也不一样,因此,素描能力也有高低之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也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采取分类教学,避免“一刀切”,要“对症下药”。客观地认识学生群体的实际水平及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地分层教学。例如,初期的训练,新入门的学生可以练习从灯光入手画几何体,可用调子素描,对于绘画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要适当增加作业难度,用自然光或散光进行训练,也可用结构画法或者结构调子混合法。再例如,有的学生起稿方面总出问题,就需要告诉他行之有效的观察方法来画准形体。如果有的学生总会陷入局部、抠细节,就要提醒他细节要在大关系好的前提下再细。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分析和表现物体的结构,以达到分层训练、整体提高的目的。

六、教师示范,榜样引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