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大学生的出路

大学生的出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2-04-09 18:30:17

大学生的出路

大学生的出路篇(1)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困境;对策

当前,国家、高校不断鼓励大学生踊跃投身基层、服务农村,积极报考“大学生村官”。这不仅对大学生本人是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更对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是在新背景下、新时期内的一种长远而具有重要意义的战略方针。然而,在我们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大学生村官”存在着不少的困难与困惑。解决目前大学生村官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出路问题,不仅关系到政策的贯策落实,也关系到大学生村官本人的前途与发展,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良性发展。同时,也只有改善当前政策中存在的不足,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村官“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流得动”,才能让更多的大学生投身基层、服务基层,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大学生村官面临的困境

1.角色定位尴尬

大学生村官身份不清晰,非官非农,导致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而言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据笔者对某县市调研,有33%的乡镇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村官是新农村建设的后备力量,是未来发展的基石。但同时也有32%的人认为他们只是一种流于形式的一种“社会产物”。那么,大学生村官到底是什么?从调查可以看出,有不少的乡镇负责人对这个定位存在一种误解,和中央政策的出发点相差甚远,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或许这也是造成村官目前存在诸多困难的一个因素。

2.发展空间受限

很多村官选聘到农村后,实际上难有用武之地,从当初的踌躇满志到最后逐渐丧失工作热情和理想。由于很多大学生刚刚走出校门,对农村的事情知之甚少,缺乏实践工作经验,而且往往眼高手低,心浮心躁,不愿意屈身向农村广大群众虚心学习,导致实际能力难以正常发挥。

3.出路成最大障碍

据笔者调研结果显示,对于大学生村官目前存在的困难,主要表现在对他们的出路问题的关注,其次是身份问题和福利待遇,而大学生村官对自身出路问题的关注度达到80%,可见,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公众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二、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的对策

1.放宽政策,实行市、区自主招考

由于目前公务员考试的人数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出现了“入口宽、出口窄”的现象,导致大学生村官面对考公务员这条路时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然而,为了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村官留在农村,继续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并且更好地解决大学生村官出路问题,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引导。采取市、区自主招考一方面有利于本市、区内部人员结构的优化、新鲜血液的补充和外来人才的引进;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增加大学生村官出路的选择。

具体做法:乡镇府根据自身岗位需求,以书面形式向当地组织部进行申请,由当地组织部以及相关部门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由县级组织部统一向市级组织部进行申报,市级组织部审核通过后,统一向本市区大学生村官公布招考信息。然后由大学生村官自愿申报,组织审查,市级政府部门统一招考,择优录取,根据自愿申报岗位和组织协调来分配录取者的岗位。

这种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村官因为考不上国家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而带来的心理压力,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补充了乡镇一级政府的人才缺口,合理地优化了乡镇府的人员结构;有效避免了目前乡镇府严重存在的“青黄不接”的现状。它不仅使优秀的大学生继续留在了农村,同时也为大学生村官以一种正式的身份留在农村出谋划策。

这种模式的弊端在于:它限制了外地大学生村官的自主选择权,特别是在异乡任职的大学生村官失去了公平、公正的参考权。

2.组织考核,地方推荐,破格提升优秀大学生村官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对于一些大学生村官,他们在基层大有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当地群众的大力拥护,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优秀人才,但是,因为某些因素限制他们无法考上公务员或者无法选择更好的出路。为了留住这一部分人才,并且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提升基层干部素质,就需要政府给予政策上的引导和倾斜。

具体做法:当地组织部对连续任职5年以上且任职期间无违纪行为的当地大学生村官进行业绩考核,考核内容包含政府评估和群众评价等,经地方政府推荐并通过组织考核,公示无异议的可适当直接安排到乡政府任职。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那些优秀大学生村官因某些因素而无法选择其他出路时所造成的人才流失。同时,也能够使某些优秀的大学生村官通过政策支持继续留在农村、服务三农。它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大学生村官在基层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标准难以确定,公开化、透明度不强等。

3.政府引导,政策优惠,特岗特招,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事业单位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人更加适应、熟悉基层工作,而对基层事业单位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问题,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基层事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基层工作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当地人事部门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每年从基层事业单位中划出几个岗位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定向招聘,通过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基层事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选择面较窄,灵活性不强。

4.统筹规划,多方协调,政府推荐,引导大学生村官向企业流动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和将村官引导到事业单位一样,大学生村官通过基层的锻炼,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比其他大学生更加吃苦耐劳。而对企业来说,这些村官的加入无疑是注入新鲜血液,它不仅拓宽了村官的出路,也使这些通过基层磨练,具有一定基层工作经验的人才弥补了企业单位的人才缺口,对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无疑是起到很好的推进作用。

具体做法:政府根据对村官的业绩考核,对于优秀的大学生村官,政府可与当地企业协调,向企业推荐这些优秀村官。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它不仅拓宽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也解决了大学生村官的出路问题,更为企业单位注入了新的活力。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硬性指标不明显,操作性不强,以及村官所学专业与企业提供岗位的不对口等。

5.设立专项创业扶助资金,成立创业指导小组,大力扶助大学生村官创业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大学生村官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引导高校、社会人才向农村流动,以促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同时,要想大学生村官真正在农村扎住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村官通过政府的大力扶助,充分发挥自身的才智和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的情况下,带领村民自主创业,开辟一条自主致富之路。因此,政府对村官创业的扶助不仅有利于村官自身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农村区域经济的发展。

具体做法:政府协调组织部和财政局以及相关部门,设立大学生村官专项创业资金用以扶助村官创业。同时当地组织部门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成立专门的村官创业技术指导小组。而大学生村官有创业项目的可以向当地有关部门申请,通过审核的,政府可以给予相应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该模式的可行点在于:支持大学生村官创业对于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农村区域经济具有很好地推助作用。

该模式的弊端在于:牵涉面广,协调难度大,并且受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6.协调相关农林院校,扩大优惠政策

提出该模式的原因:继续深造是大学生村官任职期满后的一条重要出路,然而面对工作和学习的双重压力,大学生村官往往因为工作的原因,造成学习时间受到很大的占用。因此,在考研时,加5分的优惠政策实际上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具体做法:中组部牵头,协调有关农林院校,大学生村官在通过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后,在录取时这些农林院校能够适当地扩大优惠政策或定向招收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的出路篇(2)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律观念;培养路径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2010年度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学生管理程序的法治研究》(项目批准号:10JDSZ3047)的研究成果之一,该研究项目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助。

1995年12月,国家教委、中央综治办、司法部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核心”。因而高校的法制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顺应潮流,及时调整工作重心,把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

一、问题的表现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律现象和法律制度的看法与态度,其中主要是指人们重视法律、自觉依法办事的思想意识,其核心是一个人的法律心理与法律观念。大学生通常正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时期,其思想与其行为之间通常存在着诸多矛盾,反映在其法律意识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有相当的维权观但缺乏相对的法律责任意识。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的切身权益维护意识逐渐增强,在我们的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当学校为了保障学生宿舍安全进行严格的内务检查时,许多同学提出老师侵犯了其隐私权;当学校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严格执行一日操行分制度时,许多同学提出学校干涉了其自由权。在维权手段上,多数同学选择了法律,根据上海一位学者的问卷调查:当你问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怎么办?”时,有75.9%的同学选择利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当你问到“你学习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什么?”时,有85%的同学选择到了维权。[1]可见,借助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观念已经扎根于当代大学生的意识之中了。但相反,许多大学生缺乏起码的法律责任意识,当让他们参与民主选举时,多数同学敷衍了事;当时我们宣扬公益意识时,热情参与并身体力行的同学总是不多;当有的学生违纪违法后要接受处理时,总是不断强调“毕竟还是个学生”,希望免罚或者从轻处理,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他们这样身份的群体给予了过度的宽容,造成了现代大学生对于自己责任持淡漠态度。

2、有粗浅的正义观但缺乏依法维护正义的意识。正义观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倾向,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明见的那样,正义乃是一种关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美德。“正义本身乃是他者之善或他者之利益,因为它所为的恰是有益于他者的事情”。[2]但是正义的实现是不得以非正义的方式进行的,所以我们需要构建秩序的法律,要求以良法来匡正正义。当代大学生中多数还是有强烈的正义观,但是许多同学缺乏依法维护正义的意识,当自己或朋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采取召集一批朋友或同学进行报复或私自去寻求“公道”,结果往往造成打架等群体冲突,甚至发生违法犯罪行为,使得有理也“说不清”了。近几年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的上升趋势也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大学生这种对法律的不信任和逃避的态度将严重影响到学校乃至社会的正常秩序。

3、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但缺乏自律与守法的意识。使人们处于一种自由而又有序的状态是法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但是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有遵守法律的意识与行为。大学生通过学校的法制教育、社会的法制宣传及自身的理性思考,从道理上,多数都认为自由而有序的法治社会是值得我们追求的目标,应当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但是,在大学生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考试缺乏诚信、违反校规校纪甚至被认为“能够钻法律空子的人,都是有本事的人,值得尊重的人”,这充分表明了大学生在对待法律的态度上知与行存在着较大的反差。许多大学生虽然知道守法的重要性,但是在面对守法行为和自身利益发生冲突时,却总是以个人利益优先而规避规则或违反法律。

4、有零散的法律知识但缺乏正确的法律观念。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当前,我国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还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由于学生对待这种基础课不予重视,很多同学知识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也因课时有限而只是略讲一些法律理论常识,所以许多大学生只是了解了一些零碎的法律知识,而没有具体形成一定的法律观念。不少同学还是坚持“权力至上”的观念,根据一位学者的调查,我们的大学生中还有近43%的人认为“只有私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3]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的法制教育都是表面文章,他们不可能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法律精神内化为自身的东西,也就不可能具备守法的优良品质,从而也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法治社会。

二、培养的路径

正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未成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其思想与行为由不自主走向自主,在其法律意识中也反映出了上诉诸多的矛盾,要想化解这些矛盾,达成良好的教育实效,就必须从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成因上着手,需要家庭、学校与社会的相互配合、相互沟通,形成强化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社会合力。

1、从家庭到学校,全面强化大学生的主体责任意识。家庭是对大学生开展法律教育的一块十分关键的阵地,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直接影响到子女的法律思想,家长除了以身言教之外,对于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子女不能过于包容与迁就,更不能认为他们还小就事事包办,而使得他们养成强烈的依赖感,从而导致缺乏个人义务感与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与管理虽然要以人为本,但是自己的学生还处于走向成熟的成长阶段,除了对他们进行思想上行为上的正确引导外,也要让大学生独立面对困难与挫折,不要总以“毕竟还是个学生”为理由而对犯错的学生过于宽容,要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过错负责,这样可以避免他们太纵容自己,有利于其养成独立的主体责任意识。总之,通过家庭与学校共同努力,通过教育与实践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法律主体应该享有的权利,也能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义务与责任不是法律强加的,而是享有正当权利的必然选择,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把我们的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成为一个有理性头脑的人。

2、从学校到社会,建立正当有效的法律规范运行机制。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问其香;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4]良好的社会环境将促使人身心健康发展,肮脏的社会环境将污染人的心灵,“孟母三迁”的故事也说明了也这个道理。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开放,观念更新很快,目前他们所处的周边环境,从学校到社会,都存在一些有法不依、执法不严、权力滥用和司法腐败等丑恶现象,给大学生思想上造成了混乱,严重影响了他们对法律的信任感,也阻碍了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养成。因此,从学校到社会,都有责任优化法治环境,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高校自身的“法治”状况会直接影响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效果,我们高校的管理应当做到“依法治校”,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高校的“法”,除了国家关于高校管理的法律法规,还包括高校内部的规章制度,这些制度的确立要经过科学的调查和认真的讨论,这些制度的内容要有连续性和可操作性,这些制度的运行要有合理明晰的程序与路径。尤其是学生管理规范方面,在奖励、处分学生等关乎学生切身利益的规范上,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正当程序与救济机制。通过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情,为学生树立“有法可依、依法办事”的典范,为大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我们也要呼吁政府加强政治体制改革,大力整顿吏治,反对腐败尤其是司法腐败,以免妨碍青年大学生现代法治观念的养成,以免使大学生对是不是应该相信法律而产生困惑或怀疑。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确立重要的不是言语的说教,而是行为的感召,不是一般的倡导,而是具体的示范,法律至上不仅取决于法律规定了什么,政府号召了什么,更取决于法律在政府那里被怎样尊重、服从与严格执行。[5]

3、从理论到实践,全面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有了一定的法律知识,我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只有对法律抱有正确的态度,守法才能具有正确的基础,行为才能端正。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成为僵死的教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6]因此,我们不妨在这里反思:我们高校的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什么?我认为应该是引导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法律观念。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加强与改进我们的法治理论教育工作,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要着重结合大学生身边的法律现象进行理论探讨,让学生参与讨论,老师要注意边讲解边引导,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中发现法律、认识法律、理解法律。同时,建议学校尽可能地多开设一些能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治精神的选修课与法律讲座,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环节进行讲解与宣传。要想真正达到实效,就还要求我们的相关课任老师要加强对现代大学生心理状况有所了解,既能深入浅出地讲授相关法律原理,又能有针对性剖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中的症结。另一方面,我们高校具体的学生管理环节也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守法品质的形成,除了鼓励大学生利用学校一切有效的资源开展法律宣传活动,普及法律意识,提高法律意识之外,我们还有必要修正我们学生管理规则,通过具体的正当的管理程序细化管理权限,避免学生管理工作的随意性,让学生在校园环境里就能深刻地体会到正当管理程序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要从实际生活中对大学生的诚信守法表现进行严格考核,个别大学生有了违法违纪行为也不能包庇与姑息,让其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或违纪责任,因为仅有法律知识或纪律观念而没有实际行动,也就无所谓守法。在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之中,让每一位大学生的诚信守法情况都有所记载,让每一位大学生以独立的姿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参考文献

[1]汤景桢,对上海市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8):33

[2]转引自:[美]E.博登海默,邓正来译:《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227

[3]张淑玲,大学生法律教育的调查与分析[J],法学杂志.2002(1):34

[4]转引自:赵春霞,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思考[J],湖南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4):64

[5]刘佳.中国法制化的观念基础[J].中外法学.1999(5):23

大学生的出路篇(3)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困境;出路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4)05-0204-02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及意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大学生有组织参与的,由社会或学校组织的、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持续一段时间、比较集中的集体性活动。

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是将自身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 到实际工作的初次尝试。其主要目的是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探析社会、了解国情民情,提高观察社会、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将有效地塑造大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树立敢于担当的精神。因此,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应有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大学生强化“知行合一”的统一性。理论源于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大学生通过实践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验证、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反过来又可以拓宽和转化自己抽象的理论知识。

(二)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践”是联系校园和社会的桥梁,大学生通过走出校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切实感触到社会的发展进步,深刻感悟中华民族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底蕴,在实践中思索自己的信仰和所应担负的责任与义务。

(三)有利于大学生重新考量自己,塑造健全高尚的人格。通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慢慢地摆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一次“三下乡”的体验、一次边远山区的支教、一次革命圣地的寻访、一次环保活动的倡议、一次企业工厂的参观、一次家庭农场的实地调研等等都将促使大学生更好地认知世界,形成对客观事物正确的评判准则,促进自身高尚健全人格的养成,进而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通过实践,走出课堂,初涉社会的新鲜感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也将空前的活跃。在活动中跟其他同学一块沟通、学习、交流、分工、合作,自然而然地就会感受到团队的重要性,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交际协调能力。

(五)有利于大学生养成严谨的求学和工作态度。如果学生不拘泥于片面性和形式化来做好这项活动,真正把实践活动做“深”、做“精”,那么必定会从活动中得到启发或感悟,真正养成严谨、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六)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立业观和择业观。针对我国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残酷的人才竞争市场,特别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通过实践可以有效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化和个性发展,以便为将来求职时给自己一个合适的定位。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不“实”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通过以上介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不难看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确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各高校具体的推进和工作落实中,由于认识和具体执行上存在着的一定错误行为,导致了目前实践活动更多地是流于形式、弄虚作假、“华而不实”。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正确有效地引导,重视程度不够。有报道称,每当寒假或暑假即将结束时,总会出现大量的“盖章大军”,有的学生甚至通过父母找人托关系到各种各样的公司或个体单位盖章;还有的学生没来得及盖章,回到学校后自行联系周边的小店盖章,实在不行就自己刻一个“橡皮章”、“萝卜章”,还被学生美誉为“实践神器”,而且“代代相传”等。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高校对还未走出“象牙塔”的大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引导缺位”现象,部分高校在机械地传达着上级部门一系列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通知要求,但是真正到了实践对象的主体――“大学生”这一层面时,却缺少了正确的思想意识和指导。

(二)高校中愿意参与并能悉心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老师少之又少,这其实是一个机制问题。因为,多数高校教师更愿意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在科研成果的积累与完成课时量上,这是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是直接影响他们职称晋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相比较国外高校,对于学生的社会实践,几乎每个学生都有相应的老师对其负责,实践前老师还会做一个全方位的细心指导,甚至包括心理辅导。实践中每周还会固定与实习单位及学生本人沟通,做到“动态监控”,及时准确把握每位学生的思想脉搏。

(三)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目的性不明确,且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古人云:“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而大多数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各种实践活动的通知,凭借自己的感性认识,甚至没有搞清楚自己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欠缺,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作业或是任务来做这项活动,功利心太重。在2013年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中,有的学生竟然将“三下乡”变成了“农家乐”,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摆个“POSS”,拍个照,回到学校后还在人人网、博客、空间上公开发表各种吃、喝、玩、乐的状态。

(四)少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溺爱,不愿让其去偏远地区吃苦受累。每当寒暑假的时间,家庭经济条件好点的家长大多乐意带着孩子去各地参观旅游。特别是从小生活在优越环境中的90后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和老人的百般呵护,不愿经受社会实践的艰苦磨练,久而久之养成了孩子好吃懒做、过分自我的习惯。每当快开学时,明知孩子没有参加实践活动,但当接到孩子需开具社会实践“证明”的求助,非但不制止,反而热情地伸出“援手”,托关系、找熟人,助长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弄虚作假的不正之风。

(五)部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太过形式化。许多高校在与各类企业、各地市县级等政府部门签署社会实践基地合作意向协议书时,合作双方仅仅是为了挂个牌而已,对于协议书上规定的后续合作内容就没有了下文。还有的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是通过联系在当地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家长来完成,经常会出现摆摆样子、走走形式、发发新闻的状况,极度扭曲了社会实践活动的内涵和本质。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运作模式及出路

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着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问题和现状,说到底其实还是该项活动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上存在着一定漏洞。这首先需要明确政府、高校、家庭乃至学生等多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各司其职,形成联动效应。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监管保障措施,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敦促各高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落实。同时积极搭建高校与社会上各类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平台,扮演好“媒介”的角色;各高校也应积极探索恰当的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尽可能多地进行正面宣传,引导并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同时制定相应的具体制度加强对该项活动的监管,比如将其纳入学生的学分考核、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考核、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基金等等;家长和学生也应及时转变观念和认识,认真对待,使得社会实践真正成为学生乐于参与、家长朋友认可并支持的高质量活动。

(一)制度保障

探索建立严格的管理控制制度,形成适合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良性运作机制。各高校应由校领导牵头,协调校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等部门,成立专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同时,将此项活动纳入实践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按必修课进行考核。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应从客观情况出发,制定相应的匹配制度来保证社会实践活动的正规有序进行。比如建立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奖惩制度、经费支持计划、政府对学校实践育人的绩效考评、学校对老师实践育人的质量评价、教师对学生接受实践教育的效果评价等。同时,对实践活动中做出成绩的老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而对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实践活动要严查到底。

(二)运行保障

为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真实化,真正体现出该项活动的价值和意义,不妨按照科研项目管理的模式逐步实施。一般来讲,项目化管理可分为以下四个步骤:项目启动(目标)、项目计划(承诺)、项目的执行和控制(量化)、项目收关。而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运作模式则可以按照以下六个环节来具体执行。

图3-1 项目化管理运作模式流程图

(三)服务保障

据南开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9成的在校大学生希望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参加各类实践活动;88%左右的在校生渴望体验职场;更有67%左右的大一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为自己安排了暑期“实习”任务。由此可见,大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认可度和参与热情还是比较高的。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却又面临“实践地点和项目选择的盲目性”、“缺乏专业课教师指导”、“缺少活动经费支持”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瓶颈。因此,这需要政府、高校、院系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多管齐下,真正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保驾护航。

一方面,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宏观调控及监管职能,充分协调各企事业单位加强与高校的沟通及交流,积极为“校企合作”的培养教育模式牵线搭桥。

另一方面,高校主管部门也应广辟蹊径、广开渠道,坚持“互惠共赢”的原则,主动寻找合作方,尽可能多地建立优质大学生社会实践、实训基地。同时,通过设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专项经费,把自交给老师和学生,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直接与实践单位“面对面”,并将“实践教学”作为教师职称评聘与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等,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搭建好平台,提供切实可靠的后勤服务保障。

(四)内因保障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最终还是学生,哲学上讲,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是必要条件。因此,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非常重要,比如大学生可以以社团的形式自发成立大学生“实践联盟”、“实践沙龙”等,也可以自行邀请实践活动表现优秀的学长学姐为同学们分享经验和感悟。这样以来,学生们很容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对于该项活动的参与热情也必将愈发高涨,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要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真”、做“实”,做到真正“有成效”,必须从该项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运行模式入手,注重点面结合,不断探索其规律,丰富其内容,拓展其领域,创新其形式。同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共同为社会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只有这样,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流于形式、弄虚作假之风才会无处遁形。

参考文献:

[1] 华银峰,吴珊珊.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制度设计[D].蚌埠学院学报,2013,2(2).

[2] 商守卫.试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学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J].学术论坛,2014..

[3] 王慧,刘威.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具体措施[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11(1).

[4] 赵曙光.现状、瓶颈和突破:大学生社会实践冷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2012,28(12).

大学生的出路篇(4)

论文关键词:金融风暴,大学生就业,困境,出路

近几年来,中央各部委纷纷出台各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各省也将大学生就业问题放在工作的首位,相应出台各类符合省情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贵州省地处西部,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财力有限,因此贵州省大学生就业问题显得尤其突出,严重影响了贵州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席卷下,各地经济受到重创,大量失业人员涌入市场,随着就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相当严峻。2009年贵州省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8961人,其中本科31407人,高职高专34813人,毕业研究生2741人。因此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具体体现,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一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

从历年大学生就业率看,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状况随着毕业生人数的激增,使得贵州省大学生就业率出现波动震荡,见表1:

表1:2005-2008年全国及贵州省大学生毕业人数、就业率统计表单位:万人、%

全国毕业生数

贵州省毕业生数

占比例

全国就业率

贵州省就业率

2005

338

3.93

1.16

72.6

85.28

2006

413

5.32

1.29

72

80.94

2007

495

6.59

1.33

71

88.15

2008

559

6.91

1.24

大学生的出路篇(5)

关键词:创设情境,电子电路教学,教学方法

 

《电子电路基础》是电子电工专业中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而其中放大电路的分析又是重中之重。不少学生认为这门课难学,难掌握,缺乏兴趣,学不好这门课,更谈不上学生学习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必须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途径。。为顺应时代的要求,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及教学模式,以下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实际谈谈一些体会和认识。

教学理论和实践都表明,学生既是教育活动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学的成败,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法,主要还取决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程度,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所以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才能在电子电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①

一、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事物和关心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教学中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知、发展,乃至创造,以提高学生学习电子的兴趣和素质。。②

《电子电路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先从实际出发,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出本节课的内容,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参与进来,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如在“三极管的放大特性”的教学中,可先让学生进行音乐门铃的制作。在制作时先不接三极管,门铃只能发出很小的响声,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如何提高音量这一问题,使他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在介绍完了三极管的放大特性之后,再让学生在电路中接上三极管,由于三极管的放大作用使音量增加了许多,这样学生就产生了对三极管放大特性的感性认识,提高知识对学生的吸引力,使学生认识到所学知识随时都能得到应用,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显然,教师要创设好问题情境,关键要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要从知识的形成过程出发,要贴近学生生活,要带有激励性和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统一起来。③

二、紧抓重点,有的放矢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电子电路学习的关键并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多少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使学生学会认识电子电路的方法,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

放大电路是电子电路学习的重中之重。放大电路一般不是单一的直流电路或交流电路,而是交、直流共存一个电路中。放大电路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工作状态,有直流通路和交流通路,要搞清其中的直流分量和交流分量。三极管是非线性元件,放大电路是非线性电路,电路定量的应用有局限性,在分析计算方法上,更多地采用估算法和图解分析法,具有近似性。

对于教学重点的把握则应在熟悉教材、熟读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确定。如在讲授分压式偏置电路的计算时,可对分压式偏置电路与基本放大电路进行类比,得到两者的电路形式和原理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对交流信号来说,两者几乎完全一致,从而直接得出分压式偏置电路的放大倍数Au、输入电阻Ri、输出电阻Ro的计算公式。教师在详细讲解后,需要布置大量的习题,让学生反复练习,加深对重点的掌握。

三、把握方法,拎清概念

放大电路变化复杂,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教学中要采取精讲和启发引导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的几个电路,教师要举一反三,由浅入深,由典型到一般,循序渐进地讲解。

有些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多下工夫,多研究切实可行的办法。例如,在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这一章中,很多学生对反馈的概念及反馈的形成感到模糊。为此,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概念法。本章的概念多,且抽象不易理解,主要原因是与我们平常所说的不一样。比如教材中“把反馈信号的全部或部分送到输入端”一句话,有些学生认为既然把全部信号反馈到输入端,那肯定没有输出,但实际上不是,主要是对“反馈”和“反馈信号”这两个概念不清楚。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反馈信号的特点,讲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上新课之前可采用提问、提示等手段,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概念。事实证明,概念掌握越清楚,理解起来越容易。④

(2)总结法。对反馈的判断历来是大多数学生的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这样一套办法:反馈放大器多数是共发射极放大器,对共发射极放大电路,若反馈至发射极为串联反馈,若反馈到基极为并联反馈;从发射极向前级反馈为电流反馈,从集电极向前级反馈为电压反馈。这样,学生记忆理解起来比较容易。

四、善于总结,完善认知

总结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是对知识梳理和加工的过程。通过总结,让学生明确这一章节学了什么内容,应该掌握什么内容,与前面章节知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电子电路基础》中的各种基本放大电路、正弦波振荡电路、功率放大电路,各种复杂的电子电路,总是由多种简单的功能不同的电路组成的。通过总结,我们对各种电路的区别能不断加深印象,从而对各种复杂的电子电路能顺利划分成块,正确分析其电路原理。

要使学生能顺利学好电子电路,需要教与学进行互动。这既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又要求我们有合适的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和总结。。例如,基本放大电路、负反馈放大器、正弦振荡器和功率放大电路在教材的安排中,都是各自独立成一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认为它们是相互独立的知识点,学起来感到内容多、繁、难,但是,如果把这四个电路进行概括比较,就可得出“基本放大电路是基础,是核心知识,其它电路都是在这个核心知识的基础上变化而来”这样一个关系。基本放大电路加负反馈网络组成负反馈放大器,两个放大电路之间加耦合器件组成多级放大器,基本放大电路加上选频及正反馈网络就组成正弦波振荡器等。学生自己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一目了然,学生就会感到不再难学,也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放大电路分析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实际探究需要,灵活设计教学探究,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从而全面提高技工学校电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准。

参考文献:

①苗建宇,刘永昌.推进课程建设深化教学改革.高等理科教育.2005.

②刘重庆.职业教育心理学[M]. 江苏:江苏技术师范学院.1998

③陈晓黎.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

④邵展图.电子电路基础(第三版)[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大学生的出路篇(6)

多数学生对家庭电路中由于电流过大造成的火灾等事故没有感性认识,可能只是偶尔会从新闻里看到这样的实例,多数学生对家庭电路中的“电”有恐惧心理.因此教师先播放城市里近期发生的由于用电不当造成的火灾事故视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几乎每时每刻离不开电,在使用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危害。教师演示实验时使用低压电源,消除学生的对“电”的恐惧心理,从而更好的分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本节的教学重点又是难点:分析理解短路和用电器总功率过大是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

为了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我准备通过三个演示实验:

一、[演示实验]: 用电器总功率过大造成电流过大

1.利用如下图保险丝A、B接线柱部位换成裸铜丝,在E、F处接入功率较小的“6V、3W”灯泡时电路正常工作。再在E、F接入“6V,21W”的灯泡时电路总电流超过导线允许通过的2A的电流,总功率过大时导线C、D上的绝缘皮冒少量烟,后迅速断开电路。

2.引导学生分析导线C、D上的绝缘皮冒少量演的原因:学生会说用电器功率过大,这是要追问是一个用电器功率过大还是总功率过大,学生会说是用电器总功率过大。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导出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即I=P/U ;U 一定 P=P1+P2+P3+……Pn ,越大,I越大。

3.学以致用

炎炎夏日即将来临,明明家新购置了一台1 kW的空调。已知他家原有用电器的总功率是5 600 W,电能表上标有“220 V 10(40)A”的字样。请你通过计算说明:

(1)使用这台空调时,通过它的电流是多少?

(2)从安全用电的角度考虑,明明家的电路是否允许安装这样一台空调?

找一个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老师巡视过程中发现第二问有两种解法时通过课件展示两种解法的解题过程。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并尝试一题多解,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提出问题]:有时候家庭电路中用电器的总功率并不是很大,但是也会产生电流过大的现象,你认为原因可能是什么?

二、[演示实验]:短路是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另一个原因

1.利用如下图保险丝A、B接线柱部位换成裸铜丝, E、F处接入铜导线,闭合开关,因短路时电流过大导线C、D上的绝缘皮冒大量烟,CD金属丝被烧红,后迅速断开电路。并问灯泡是否被烧坏,将EF处导线移除,重新闭合开关,观察等灯是否发光。

2.引导学生分析导线C、D上的绝缘皮冒大量烟,CD金属丝被烧红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导出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即I=U/R;U一定时,R越小,I越大。

3.学生阅读教材110页找出家庭电路发生短路的原因;即由于改装电路时不小心、或绝缘皮破损或老化等原因使火线和零线直接连通,用电器潮湿进水造成短路,使得电流过大。

[提出问题]:如何防止总功率过大或短路对家庭电路的危害?

三、[演示实验]:保险丝熔断保护电路

1.将A、B处裸铜丝拆下来,安装保险丝(或保险管)接入电路分别演示短路和总功率过大等电流较大时,保险丝熔断,而导线和铜丝等不会损坏。可见,在电流较大时,保险丝会先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对整个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2.展示各种规格的保险丝。为了起到保险作用,保险丝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材料特点?保险丝与用电器的连接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11页二、三自然段找出以上内容。

(1)材料特点:熔点低,电阻大

(2)作用:保险丝会先行熔断,自动切断电路,对整个电路起到保护作用。

(3)连接方式:串联

(4)原理:电流的热效应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若保险丝熔断,能否用其他导线,如铜丝或铁丝代替保险丝?为什么保险丝粗细不同?在讨论的基础上完成教材112页第二题。

4.你还知道哪些新型保险装置?一些新建楼房采用空气开关作为保险装置。

四、[演示实验]: 演示:自制线路板演示灯泡短路时空气开关“跳闸”的现象

为保证实验效果制作线路板上的空气开关选用6A的规格,外加漏电保护器。其实这一现象在很多习题中出现,如家庭电路中其他用电器正常工作时,接入一个台灯,插头插入插座时保险丝熔断,问是谁的故障?学生不太理解,因为没见过,所以用自制线路板演示,学生对其原因一目了然。

通过演示实验形象直观地通过现象引导学生运用物理知识分析出短路和用电器功率过大造成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并结合众所周知的生活实例让学生明白短路的危害,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安全用电的意识。

参考文献:

大学生的出路篇(7)

关键词:Multisim7;电工电子课程;仿真实验;电子工作台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0)04-0183-02

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课程内容包含了许多功能电路的分析,有些电路较为复杂,如何使学生能够有兴趣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是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很多教师采用的多媒体教学只是将书本中的内容照搬式的投影到屏幕上,只起到幻灯片的功能,没有体现形象生动和交互性好的特点。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在电子电路设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子设计自动化(EDA)软件,如PSPICE、EWB等,尤其是Multisim7的出现,使实验室搬进课堂成为可能。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软件设计电路,模拟各种电路的功能,并根据需要随意控制,使电路功能可以分层次的展现,实现逐层深入的效果,使教学模式形象生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Multisim7简介

Multisim7仿真软件的前身是EWB,又称电子工作台(ElectronicsWorkbench),它是由加拿大IIT公司20世纪80年代推出的电子电路设计和仿真软件。它可以对模拟、数字和模拟/数字混合电路进行仿真,克服了传统电子线路的设计受实验室客观条件限制的局限性,用虚拟的元件搭建各种电路,用虚拟的仪表进行各种参数和性能指标的测试。因此,一经推出就受到好评,尤其在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2003年,EWB升级为Multisim7,除了具有界面直观、操作方便、元器件库丰富、电路分析手段完备等优点以外,还增加了3D元件以及安捷伦的万用表、示波器、函数信号发生器等仿实物的虚拟仪表,使得虚拟电子工作平台更加接近实际的实验平台,可以应用到电工电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射频电路等方面。

二、Multisim7在电工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一)Multisim7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电工基础是研究电路和电磁现象基本规律及分析方法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是学习电工专业知识必备的理论基础,其内容概念多、原理抽象、难懂难学,使学生感到学习难度较大。例如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叠加原理及戴维南定理等,这些定理及电路分析方法单纯的通过理论讲解,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如果仿真软件能够在教学中得到合理运用,可以有效扩充教学信息,增强课程吸引力,从而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下面以叠加原理的验证为例讨论Multisim7在课堂教学的应用。

定理内容:对于有唯一解的线性电路,多个激励源共同作用时引起的响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或电压)等于各个激励源单独作用时(其他激励源设为0)所引起的响应之和。

首先用Multisim7构建如图1所示的仿真电路,然后设置各元件的参数。具体过程是:先在电子工作平台上画出将要分析的电路,分别从基本元件库和电源库中选取电阻和电源,然后按照电路结构,连接各个元件。双击元件符号,从属性对话框中设置电源和电阻的参数。其次从虚拟工具栏的测量元件中选取电压表、电流表,分别并入和串入待测的电路中,并注意仪表的正负极性。最后,打开仿真开关,系统开始仿真运行,仿真结果将显示在表盘上。可见,电阻R1的电流I=6.8 A和R3两端的电压U=-1.6 V。

根据叠加定理,求出各个激励源单独作用于电路的响应。

当独立电流源单独作用时,将独立电压源置为零,根据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可计算出:I2 = 2A,U2 = -4V。可见,计算结果与图2仿真结果相同。

当独立电压源单独作用时,独立电流源置为开路,根据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可计算出:I1 = 4.8A,U1 = 2.4V。将图1中的电流源开路,经电路仿真后,可在仪表中显示电压、电流值,该值与计算结果相同。

最后根据叠加定理可得:I =I1 + I2=6.8A,U= U1 + U2 =-1.6V。可见该结果与图1电路的仿真结果相同。

(二)Multisim7在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模拟电子线路是研究半导体器件的性能、电路及其应用的学科。它主要包括晶体管放大电路、反馈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有源滤波电路、信号产生及变换电路和电源电路。教师按照传统课堂教学讲解该类知识点时,需要大量的板书画图,课堂效率较低,学生接受情况不理想,而通过Multisim7虚拟实验台可直观而形象的说明电路特点,把传统的理论讲解与电子实验有机结合,将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特点以及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难度较高的知识点有层次的、形象的展现在电子实验台上,由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有效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下面仅介绍利用Multisim7对晶体管放大电路的输入、输出特点进行电路仿真分析。

共发射极晶体管放大电路既有电压增益,又有电流增益,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放大电路,常用作各种放大电路的主级放大,是教学中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的重点知识。

首先在用户界面中创建共发射极晶体管放大电路,电路中NPN型晶体管取理想模式,β设为50,信号源设置幅值为10mV、频率1kHz的正弦信号;调整变阻器R7 的变化,通过示波器观察使放大电路的输入与输出波形不失真,如图3所示:

由仿真图像可说明,这种分压式单管放大电路,当放大电路输入信号Ui后,输出端便可输出一个与Ui相位相反、幅度增大的输出信号Uo,从而实现了放大电压的功能,同时,通过调节偏置电阻R7,生动形象地体现出R7变化对电路输出波形的影响,这是传统的语言教学和幻灯图片投影所远远不能达到的。

三、结语

Multisim7仿真技术的引入, 使虚拟电子实验台与电工电子课堂教学相结合,为教师改进、完善、发展和创新教学方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它不但使教师的教学更加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软件所提供的仿真环境更能使学生摆脱传统复杂数学推理的压力,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既克服了传统教学过于抽象和枯燥,教学内容难以扩展的缺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验、实习环节的不足,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很好的辅助手段。

参考文献

[1]唐智松.推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策略[J]. 教育与现代化,2000,(1).

[2]熊伟,等.Multisim7电路设计及仿真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曹建林.电工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明立军.电工电子技术[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