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双体系培训总结

双体系培训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2-09-04 16:07:08

双体系培训总结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1)

论文摘要: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是“双证书制”教学的新途径之一。加强“双证书制”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责任心及专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培训包实施的必要措施。

作为学校的教研项目,笔者于2005年起开发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并对之进行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现谈几点经验和体会。

一、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必要性及其目标

把学历教育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认证体系衔接起来;加强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结合,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即“双证书制”。从2003年起,我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开展了多项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培训与考试,即进行“双证书制”教学。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各类高等院校有关电力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也是电力行业的一项主要技术工种。近年来,随着我校“双证书制”教学的深入,参加继电保护中级工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的学生占毕业生人数的比例逐年快速增长。为更好地落实“双证书制”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必须开发出一套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使其以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资格评定为核心,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中对继电保护中级工应熟悉、掌握和具备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按模块分布在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师在每个教学过程中心中有数,重点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目标明确,学以致用。在保证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即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二、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途径

1、开发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将用人单位对继电保护中级工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的需求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创建培训包的各个教学培训模块及其任务书。

(2)将构建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与学校的学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探索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任务书的实施方式和方法。

2、开发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流程

(1)原始数据采集环节。即采集继电保护中级工岗位的工作性质和特点、应具备的有关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等。

(2)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分类统计、构建总体方案环节主要是对采集的原始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整理,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继电保护)),构建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框架,编写总体方案,制定各个教学培训模块。

(3)构建各个模块任务书环节。本环节的任务是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总体方案,将各个教学培训模块与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拟定各教学培训模块的任务书。明确各个教学培训模块的目标、内容、培训时间及相关课程、实施的方式、方法和实施效果的检测等内容,然后咨询有关专家,对构建的总体框架及拟定的各模块任务书进行论证,确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总体方案及详细的各模块培训任务书。

(4)确定学生,实施教学培训环节。本环节根据已创建的卑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各模块任务书,按照优、良、中、及格的学习成绩选取学生,并实施教学培训。

(5)考评、完善环节。主要是通过河南省电力系统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对选取培训的学生进行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核,并对其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评价。

三、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效果与开发体会

利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实施教学培训的学生,在通过我校学历教育各项考试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参加河南省电力系统的继电保护中级工技能鉴定考试,全部合格并获继电保护中级工证书。

通过对继电保护中级工教学培训包的开发,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

(1)理解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大纲》中对有关工种的要求,了解生产现场对有关工种的需求,熟悉有关工种学历教育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开发出教学培训包的基本保证。

(2)加强“双证书制”教学的认识,转变教育理念,提高教师责任心及专业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学培训包实施的必要措施。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2)

党和政府对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育高度重视,当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发展在加大建设力度、扩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的同时,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质量的双语教师队伍。同时,家长对孩子进行早期双语教育的愿望也日益强烈,培养兼通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的双语教师已成为新疆地区学前双语教育发展的迫切需求。针对这一情况,《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加强双语教师培训,提高双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一支合格的双语教师队伍,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提高双语教师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见,加强对新疆幼儿园骨干双语教师的培训,对提高新疆幼儿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升新疆学前教育的整体质量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近年来,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学前双语教师存在着对教育目标的把握不准确、对学前双语教学的内容定位不准确、授课技能低等问题[1]。教师培训还面临趋势与现实存在矛盾、目标与事实存在差距、观念与行为存在落差等问题[2]。在现有培训课程中,还存在着教育类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低、教育技能课程的比例偏低、教育类课程的内容实用性低、与教学实际工作联系不密切等问题;培训后双语教师教学能力偏低、具体的教学能力欠缺、汉语表达能力和汉语板书能力较差、教学评价能力不足等[3]。上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前双语教学的质量。

那么,针对新疆幼儿园双语教师的培训应该怎样展开?这需要构建一套有助于提高双语教师各方面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的评价体系。本文尝试对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期望能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双语教学

《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辞典》对“双语教学”的解释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杨淑芹认为,双语教学指的是用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言,通过学习专业学科知识来达到掌握专业学科知识和增强汉语能力的双重教学目的。

2.教师培训评价体系

教师培训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它是指在系统、科学和全面地搜集、整理、处理和分析教育信息的基础上,对教育机制做出判断的过程,目的在于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4]。因此,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就是对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相关过程和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判断,为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决策和促进有效培训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

同时,教师培训评价体系是教师培训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不仅要体现各类教师培训的特点和要求,而且要使评价指标最大限度地反映培训过程的信息,充分激发、调动培训方和受训者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培训效果。

3.幼儿园双语教师

双语教师即双语教育岗位教师,指在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班分别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从事幼儿园教育的教师。

结合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本文所研究的对象为在“国家通用语言授课为主,加授民族语文课程”模式下,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为辅进行双语教学的新疆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专业培训后所能达到的基本水平评价指标。

4.双语教师培训

双语教师承担用汉语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任务,所以在双语教师培训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汉语培训,更要注重汉语学科专业知识和汉语教学能力的培训。考虑到天津师范大学新疆双语骨干教师培训的实际情况,以及集中培训后评价的可行性,本文将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外延界定为:汉语教学语言表达、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和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

根据对以上核心概念的理解,我们对“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界定如下:它是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它以汉语为主、民族语言为辅进行双语教学的新疆地区幼儿园骨干教师为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主要是对新疆双语幼儿园教师在专业素质应达到的最低标准做出规定,主要包括汉语教学语言表达、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和汉语教学能力三个方面,体现了对合格的新疆幼儿园双语教师专业素质的规范性要求。

二、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建构

1.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

《意见》指出,双语教师培训要以提高双语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就是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根本目的。为使评价体系真正发挥对培训的支持和引导作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着“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表述尽量简洁、明确,便于执行。

2.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依据国家教育部2012年2月下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同时结合新疆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的特殊性。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新疆双语幼儿园教师的培训也必须以此为依据,对合格双语教师应达到的基本规范做出规定。

3.评价体系的指标分解

如前所述,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评价体系主要由汉语教学语言表达、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和汉语教学能力三方面构成。其中,“汉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和“汉语教学能力”结合了《专业标准》中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新疆幼儿园双语教师培训的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1)汉语教学语言表达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能力包括日常汉语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教学口语的汉语表达能力。要在双语授课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要掌握正确的语音、语调、语法等汉语基础知识,还要能够使用规范、简洁、准确、逻辑严密的教学语言讲述知识、表达思想。

目前对民族教师的汉语能力考核主要依据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考试成绩,并逐步向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考试等级过渡。汉语教学语言表达能力的评价采用的是MHK考试成绩与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考核相结合的方式。

汉语教学语言表达占总分的30%,其中MHK考试等级占10%,教学口语表达占20%。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数民族学前和中小学双语教育发展规划(2010―2020年)》:母语非汉语的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应当达到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相应标准,幼儿园教师应当达到三级乙等及以上等级;同时,本民族语言文字也应当达到相应水平。对于不同的MHK等级,所得分数也相应不同。

(2)双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

“学科教学知识”简称为“PCK”。“双语学科教学知识”是指教师在民族语和汉语的双语环境下的“PCK”,即学科内容知识与教育学相关知识的整合,是教师在双语课堂中处理教学内容的一种策略性的知识。对幼儿园双语教师来说,学科教学知识(五大领域知识)掌握包括学科基础知识、学科教学文本(包括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以及教育学理论的掌握情况。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30%。对双语学科教学知识掌握,可依据《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进行命题,通过笔试成绩测试学科教学知识掌握水平。

(3)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是指“双语教学能力”。国际上,公认的“双语教学能力”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理论、目的语的历史文化、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技巧和现代教学技术等。在我国,熊建辉的研究指出双语教学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学科教学能力、课程实施能力、班级管理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能力、学习网络建立的能力、教学与学习评价的能力、行动研究的能力[5]。杨淑芹等认为,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表达能力、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双语教学实施能力、双语教学评价能力[6]。

按照《专业标准》的规定,合格幼儿园教师必须具备七种专业能力,具体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教育活动的计划与实施能力、激励与评价能力、沟通与合作能力以及反思与发展能力。

综合已有研究,同时结合幼儿园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特殊性,我们认为,幼儿园双语教师的“双语教学能力”主要包括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和双语教学实施能力两个方面。其中,“双语教学设计能力”包括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流程四个方面。“双语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双语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能力,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和双语教学任务顺利完成的重要能力,主要包括:环境的创设与利用能力、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能力、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能力和沟通与合作能力这四种能力。

本部分内容占总分的40%,主要依据教案撰写、模拟授课(现场授课或者双语培训教师的上课视频等)情况,由考评专家给出成绩。

基金项目:国家和自治区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新疆双语教师培训指标体系研究(2012-XJJG-215)。

参考文献:

[1]孙明霞.论新疆学前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0(3):23-24.

[2]周欣.新疆少数民族学前双语教师系统培训机制探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11):31.

[3]阴洪杰.新疆两年制双语教师培训教育类课程设置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42.

[4]贺安溪,胡惠明.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6-16.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3)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培训;教学模式

双语教师是教师群体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群体,随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的不断推进,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培训质量与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受到长期的汉语基础、汉语学习方式、汉语学习环境以及思维模式等多方面的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在进行汉语表达与交际时,存在着许多词不达意、表述不清、颠倒词序、跑调等现象。就目前而言,革新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汉语教学模式,提高学员汉语表述能力与交际能力,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及和谐发展是重要目标和方向。

一、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汉语教学现状

就现今情况来说,新疆各地、州、市在推进双语教学工作中热情高、力度大,呈现出良好开端。例如,喀什地区在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上力度很大,地区和各县都分别建立了双语教学管理办公室。在双语教学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喀什市每学期组织近百名教师进行集中培训。疏附县教育局通过公开招聘方式选拔双语教学专职教员,在重视双语教学研究上带了好头。

双语教师严重短缺,不仅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制约着双语教学规模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双语教学班数和学生数的不断扩大,今后新疆整体双语教学师资短缺的矛盾会更加突出。从整体上看,新疆现有双语教师的汉语水平还远达不到推进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严重制约了双语教学的进一步发展。

对新疆双语教师的培训力度大,但是培训的数量极其有限,部分教师虽完成了双语师资培训,进步也较大,但仍难胜任双语教学工作。还有部分教师在培训后不能按规定在汉语系学校实习锻炼,因学校师资紧缺,回校后仍然承担着母语授课的教学任务,更多的教师获得脱产培训的机会非常少。很多受访教师在双语教学中非常努力,能较为流利地用汉语授课,但是学生几乎不懂汉语,教师教学生汉语非常吃力,尤其是南疆的情况较为突出。小学尽管都开设了汉语课,但教师素质偏低,教学质量低下,学生汉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都不强,相当数量的汉语教师自身汉语运用能力达不到要求。

二、新疆少数民族汉语教学模式

1.教学模式与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形成对第二语言教学产生过直接的作用或重大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实质上就是语言教学模式的发展史。具有典型意义的、标准化的教学或学习范式就是所谓的教学模式。我国学者一般把教学模式理解为开展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已成为语言教学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核心部分。

汉语课是对少数民族学员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学科之一,汉语教学模式的形成与优化对汉语教学必然会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根据国内外对教学模式的阐述,结合汉语口语课的课型特点,汉语教学模式被定义为:从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和语言应用特点出发,结合第二语言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在汉语言教学环境下展开的汉语教学活动中,各要素(包括学习者、教师、教学内容)之间稳定的关系和结构形式。

2.汉语教学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汉语的课型特点决定了对学生汉语的表达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提高必须经过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获得,而对学生培训的时间有限,教材中的难度、生词数量远远超出学生所能理解、接受的能力范围以及要完成的相关交际表达要求,所以,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词、句进行讲解和练习,分配给汉语课文和交际训练的时间非常少。学生在汉语课堂上学到的大多是一些单个的词或用这些词造的单个句子,缺少在具体的汉语语言环境中运用、表达的实践活动。

学生在学习、掌握汉语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认知结构,形成了自己的认知模式,学生的自我意识较强,很难改变在汉语学习活动中的一些错误的表达习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语的学习运用,学生会产生挫败感。部分学生的性格内向,不愿意或不善于表达,在汉语练习活动时往往顾虑较多,不够主动活跃,其课堂表现与现行的较高强度的强化汉语教学模式往往会产生矛盾,导致这部分学生的汉语学习兴趣减弱甚至是消失。

三、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教学效能的提高

1.提高学生汉语培训效能

汉语教学属于第二语言教学的范畴,在对少数民族的学生教学汉语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第二语言教学规律。由于汉语培训时间短,强度大,任务重,要求教师必须结合新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对第二语言教学方面进行培训,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在语言知识方面偏误的了解、归纳和总结,提高汉语教学的效能。

2.构建双语培训教学管理系统

构建有效运转的教学管理系统,由师资培训主管部门组成汉语教学管理指挥系统,负责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评价汉语教学管理工作。成立由主管领导的汉语教学实验课题领导小组,实行分块管理、分级指导、逐层反馈、定期总结。制订汉语教学的总体规划和一整套制度,通过师资培训主管部门对教研组指导、督促、检查,将汉语教学的各项管理创造性地渗透到对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实践中。及时、准确地向指挥中心提供计划决策实施情况的反馈信息,对汉语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合理调节与控制。掌握第一手材料和可靠的反馈信息,及时做出准确、适当的调整,并为上级主管部门做出新的汉语教学决策提供依据。

3.紧抓汉语教学常规管理的策略

教学常规管理对于稳定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教学秩序、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起着重大的保障作用,必须依靠科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有效地实施汉语教学。汉语教学工作有其内在的规律与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必须从宏观上把握汉语教学运行的命脉,从汉语教学工作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监控体系、教学工作评价体系几方面着手,建立一系列健全的汉语教育管理制度,规范汉语教育管理行为和执教过程,建立起符合新疆少数民族自身实际的汉语教学管理模式。

教学管理三位一体,以汉语教学为中心,教师为实现双语培训目标而教,学生为达到双语培训目标而学习汉语,管理领导以双语培训目标达成过程的工作质量、工作实效来进行汉语教学的管理,使管理更具导向性,师与学生教与学的意志。为确保汉语培训目标教学的中心地位,要把管理工作的精力放在汉语教学上,建立严格的汉语教学工作制度,汉语教学管理以管理制度建设为主,实行管理制度、评价制度、奖惩制度三结合;加强汉语教学工作的计划性、评价性。双语教学过程以汉语培训目标为主线,评价贯穿始终。对汉语教学过程的管理主要在于监控教师是否按学科教学程序组织教学。在汉语教学管理中,要以汉语教学的管理为核心,把汉语教学与教学常规管理结合起来,使汉语教学的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

4.培训与实习并重

汉语培训仅仅是双语培训的一个组成部分,专业培训和专业实习是双语培训的关键。因此,汉语课程的讲授,不仅要结合汉语水平等级大纲,更要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接受、学习能力进行。要求双语教师不仅在汉语语言方面的知识要牢固全面,还要求双语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例如,在汉语课程的词汇教学中,双语教师应当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分析,并将词语在真实的情境中使用,不可单纯孤立地对词语进行分析讲解。在讲解词汇的同时,还应该适当地将专业汉语词汇加以补充。如在辨析“重要”和“主要”时,也可以将“重心”“重力”的概念教给物理专业的学生,将“重工业”的概念教给地理专业的学生,将“重音”的概念教给汉语专业的学生等等,在双语培训中将专业学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汉语培训的过程中奠定专业汉语的学习。

5.开展课外汉语教学活动

汉语学习课程是汉语培训的基础,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练无法提高汉语水平,满足双语培训需要。因此,新疆少数民族的汉语培训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精讲多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要求课堂之外能较好地促进语言交际训练,这是汉语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汉语的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课外语言课堂教学的开展显得尤为重要。比如,课外的汉语朗读比赛、汉语演讲比赛、汉语笔记比赛、“汉语角”等等,都是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较好补充。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培训是一项利于新疆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是提高新疆少数民族教学教育质量与水平的关键所在,汉语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双语教学工程的质量。认真研究、分析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中的问题,革新对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师的汉语教学模式,提高汉语教学能力及教学水平与质量是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培训教师要进行的长期、系统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0(14):85-87.

[2]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74-75.

[4]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张燚,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6]江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93-96.

[7]王新梅.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调查研究报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76-80.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4)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均连续指出:要“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并强调这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举措。

然而近二十年来开展校企合作的成效并不理想,学校积极、企业消极,双方仅停留在浅层次的合作。如何在高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课程设置、教材调整,建立起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体系,需要校企双方的高度重视和共同努力。不久前,我院部分老师,赴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进行了30天研修,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也为我们推进校企合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德国之“双元制”

“双元制”指青少年既在企业接受技能和知识的培训,又在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这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要想达到此目的,必须既让受训者掌握将来所从事的技能,即“怎么做”,同时又让他们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即“为什么这么做”;这正是实训和理论教学,亦即企业和学校这“两元”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1.两个培训主体――企业与职业学校

企业和职业学校,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两个培训主体和基本培训场所。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培训时间的70%。企业培训主要是使受训者掌握好“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

2.双重身份――学生与学徒

受训者在两个地点学习,因而具有双重身份;在企业是学徒;在职业学校是学生。

3.两类教师――实训与理论教师

实训教师是双元制中非常关键、起重大作用的师资,一般是完成职业培训后有五年以上职业实践的“师傅学校”的毕业生,或者是经职业培训后具有两年职业实践的“专科学校”毕业生;再通过教育学、心理学考试后,方能成为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则是经过四年专业学习与两年师范学习、再经过教学实习并通过再次国家考试的大学毕业生。

4.两种指导文件――《职业培训条例》与《理论教学大纲》

企业培训按照联邦政府颁布的《职业培训条例》进行,理论教学则遵循州文教部制定的《理论教学大纲》。

5.两种教材――实训教材与理论教材

实训教材根据职业大类编写出若干教学单元模块,每一单元模块又由教师参考书、学生练习册、习题指导书组成,并辅以多种教学手段,使得技能训练能完全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而理论教学则采取了以“专业理论”为主导的课程设计方式进行教学,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地增添新的资料,使教材不断更新。

6.两种考试――实训技能与专业知识考试

受训者经过培训,最后参加统一命题的结业考试;考试由企业主、实训教师、理论教师及工会代表在内的考试委员会实施。

7.经费的两条渠道――企业与国家

企业的培训费大部分由企业承担,职业学校的费用则由国家及州政府支付。

8.两段培训时间与两种培训环境交替进行

在一周内受培对象采用“2+3”或者“3+2”的时间分配,分别在学校和企业分别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的职业培养。

三、“双元制”的成功之道

“双元制”之所以取得成功,除了多年形成的职教体系、实训体系、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大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职教师资队伍和政府与企业的大规模投入之外,还有严格考试制度、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崇尚手工艺和技艺的文化。

将培养和考核相分离,体现了公平的原则,使岗位证书更具权威性。学生要经历两次重大考试,两次考试都是由国家行业协会出题,全国统一考试。同时完善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和德国人长期形成的崇尚手工艺和技艺的文化也是成功的关键。在德国有这样的共识:培养一个技术熟练、精湛的劳动者与培养一个知识广博的大学生相比,对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四、“双元制”之借鉴

1.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导向

职业分析是确认、定义和描述社会职业所含任务及作业项目的科学分析过程,也是利用行为科学方法掌握从业人员的现场行为及其行为方式的素材搜集过程。通过职业分析可以了解构成职业的主要活动内容,分辨出支撑该职业的知识与技能;同时又能确定相邻社会职业的技能知识联结点,为职业归类及职业群的确定奠定了基础,也为专业设置提供了依据。

2.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职教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相一致。现代社会是动态的,为了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技术工人,双元制不仅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还特别强调关键能力的训练。关键能力是指在变化了的环境中能够很快地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的能力。

3.课程设计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课程编制以宽基础为基点

要实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培养目标,就必须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设计课程模式,双元制模式的理论和实践课程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的设计思想;而其课程编制是采用综合课程方法把所有理论课程综合成专业理论、专业制图和专业计算三门课,尽可能的拓宽专业知识面。因此,我国的职业课程编制应以宽广职业基础面为基点。

4.课程实施以双元合作为基础

职教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才,从该意义上讲校企合作对职教至关重要,而课程又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因此校企合作的实质是以课程的合作而展开的。双元制课程实施则是真正以双方合作为基础的,学校按照各州总体教学计划实施理论课程的教学;企业则按照联邦培训规章在企业中实施实践课程的培训,双方通过教育文化部和自主的形式加以协调,保证理论与实践有效的结合,并以此共同合作来达到国家对职业人才的总体教育目标。

5.教学活动以受培训者为主体

课程内容只有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才能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双元制模式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训教学均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学活动的组织由教师转向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讲解者,而是指导者与咨询者;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获取者,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5)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能反映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运行状况。数据平台可以正确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和高职院校的运行状态和发展轨迹,充分发挥高职院校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的作用,促进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数据平台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职院校进行宏观指导,建立高职院校自律、社会参与、市场监督、教育行政部门宏观指导等多方共同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高职院校实现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公开化、现代化的重要途径[1]。

师资队伍情况是数据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分析、研究师资数据指标的设置和变化状态,有助于将采集到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的信息,进而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合理调整。本文拟借助数据平台中的2012-2014年师资队伍状态数据,对海南省H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以资为其他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一、基于“数据平台”的师资队伍状态分析

(一)师资队伍建设整体情况

近几年,H高职院校正努力建设与学校改革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数量充足、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在校学生3838人,在校教职工260人,其中专任教师171人,具有初、中、高级职称教师分别为15人、98人、42人,占教师总数比为8.8%、57.3%、24.6%;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研究生学历的有68人,占教师总数的39.8%;“双师型”教师85人,占教师总数的49.7%。

(二)专任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高职院校要办出特色,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必须具有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2012-2014年,学校在校学生人数和专任教师人数逐年增长,校内专任教师师资结构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校内专任教师队伍已初具规模,以2013-2014年度为例,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年龄结构。H高职院校35周岁以下的教师78人,占校内专任教师总数的一半以上,师资队伍比较年轻,后劲发展强劲。二是职称结构。高级职称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总数24.6%,中级职称教师占57.3%,初级职称教师占15.0%,师资队伍的专业技术职务结构比较合理。三是学历结构。近年来,随着H高职院校对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人才的引进,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例逐年上升,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校内专任教师总数的39.8%,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占55.6%。

校内青年专任教师(45岁以下)中,2012-2014年具有研究生以上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数分别为38人、75人、104人,平均占青年专任教师总数的70.6%,可见青年专任教师队伍整体文化水平较高,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可持续发展后劲强劲。

(三)兼职、兼课教师队伍基本情况

师资队伍构成中,校内专任教师占师资总数的55.7%,校内兼课教师占8.79%,校外兼职教师占27.69%,校外兼课教师占7.87%。但校内专任教师比例处于偏低水平,校内专任师资不够充足,学校从行业企业部门聘请大量兼职教师在师资队伍中占据重要位置。

从表2看出,2014年度,H高职院校聘请来自企业和行业一线的校外兼职教师共计85人,学校较为注重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经过几年的建设,学校的兼职教师队伍已经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教师队伍。据统计,H高职院校已经建设的校内兼课教师中,2014年度高级职称占22.2%,中级职称占25.9%,初级职称占18.5%;校外兼课教师人数增加,2012-2014年依次为14人、17人、24人,高级职称的比例占45.8%,中级职称的比例有所下降,由2012年度的50.0%下降为2014年度的37.5%。

(四)“双师型”教师情况分析

H高职院校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培养,并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挂职锻炼。2013年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的“双师”教师比例分别为59.5%、17.1%,2014年相应比例分别为65.8%、0。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的人数占比由2013年的59.5%增加到2014年的65.8%。然而,专任教师到企业、机关等一线实践锻炼时间一般在1~2学期左右,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历的只占23.1%,教师一线实践经历匮乏。

(五)教师承担教学任务情况

据统计,2013-2014学年,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授课量(门数)分别为230、33、102、18,分别占总授课量的60.1%、8.6%、26.6%、4.7%,人均授课量分别为304、110、128、172。校内专任教师承担了学校主要的授课任务,达到全部授课任务的60.1%,任务比较繁重。由于学校重视发挥校外兼职、兼课教师的作用,并让他们承担了大量专业课程,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校内专任教师的授课压力。

(六)教师培训基本情况

近几年,H高职院校每年都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数据显示,2012-2014学年教师参加的各类培训总人次依次为68、85、114,其中,教育教学理论培训的人次比例较大,分别占78.2%、73.4%、72.5%;专业实践能力培训的人次比例为21.8%、26.6%、27.5%。培训形式上,80%左右为校本培训模式或者院校培训模式。

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师资结构的合理性有待提高

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规定的18:1为合格,16:1为优秀,H高职院校现有生师比为17.96∶1,达到合格标准。近些年H高职院校虽有意引进年轻的高学历人才,但年轻教师均为高校应届毕业生,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有待提高。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偏低,专业技术应用领域有影响力的专业学科带头人相对缺乏。

(二)“双师型”教师素质不高,发展不均衡

H高职院校虽然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也逐年提高,然而对“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水平的提升重视不够,院系或专业间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发展不均衡,如专业中“双师型”教师比例最小的为4.2%,最大的为62.8%。只关注教师是否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取得的数量,有证无技现象较为突出,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既有渊博的理论基础知识又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差距较为明显。

(三)兼职教师与其实际需求严重失调,实践教学型兼职教师数量不足

所聘兼职教师中,仅有少数可以胜任专业实践教学,绝大部分为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师,与职业教育实际需求失调。兼职兼课教师一般为退休教师或企事业单位在编在岗职工,水平参差不齐且流动性较大,使得一些教学活动无法连续开展,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此外,兼职教师往往只关注教学,除教学工作以外的其他工作参与程度不高,如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课题研究等。

(四)师资培训项目较少,培训质量偏低

为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近年来H高职院校拨出部分经费投入到教师培训工作。然而,提供的培训机会相对较少,且技能培训无法实现准确对口,虽然与一些企事业单位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但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缺乏实质性内容。学校尚未形成完善的“双师型”培养培训机制,实践中尚存在部分教师在职培训机会少、培训质量低、培训形式单一、缺乏社会力量的有效介入等问题。

三、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工作

全面评估分析自身师资队伍现状,根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制订合理的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方案。针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规模、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教师比例结构、双师型结构等提出具体的规划建设目标,并制订相应的教师资源开发策略与措施,并予以制度保障。

(二)搭建多元化的教师成长平台

高职院校应加大师资培养、培训的力度,注重内培与外引,设置教师培养培训专项资金,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积极拓展多层级、多形式的“双师型”教师培训项目。搭建“技师培养工程”“教师企业顶岗实习”“青年教师技能大赛”等平台,形成院校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校本培训模式、自我生成模式等多种师资培养模式[2]。合理利用校内外实践基地,完善教师到对口企事业单位定期实践制度,为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创造有利条件。

(三)强化职称评审制度的导向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职称评审体系普遍采用与普通本科院校相同的政策制度,高职院校教师的引导方向仍集中在学术论文和纵向课题研究,对应用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技能积累与创新等不够重视,“双师型”教师素质和质量不高。为突出高职院校职业性技能型特点,应加快完善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业务导向,考虑把教师参与行业企业技术应用、新产品开发、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等纳入职称评审指标体系,制定并执行专门的真正适合职业教育教师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实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分类评审制度[3]。

(四)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完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是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前提和保障。政策制度应着重强调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别是要与本校的实际联系起来,制定灵活的、针对性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对“双师型”教师予以特殊支持,用优厚待遇吸引社会行业优秀人才到高职院校任教,在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双师”素质教师时,人事管理制度上应给予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此外,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本校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建立教师定期带薪脱产培训制度、企业实践制度,鼓励和支持教师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分批次有计划地开展实践进修和挂职锻炼,以提升专职教师实践能力[4]。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6)

【关键词】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物流专业;改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动企业的积极性”[1]。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上升到职业教育的政策层面,其内容极为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但最根本的是共同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长期以来,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偏重课堂理论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解决实际问题技能匮乏。陕西工商职业学院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办学之路,总结了“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在实际运行中初见成效。

1.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主体育人模式是指在高等职业教育中,高职院校和企业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承担高职教学工作,培养满足社会和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模式。“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体现了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思想,是《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若干原则的具体体现[2]。

在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校企合作之主体问题存有异议。其中有“主体多元化”、“政府主体”、“学校主体”和“双主体”等四种观点[3]。“双主体”论更多地是从学校和企业这两个主体,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也是对政府主体或学校主体的有益补充。

校企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源于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就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又有部分时间在职业学校里接受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受训者在企业接受培训的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70%左右。主要是使受训者更好地掌握“怎么做”的问题。职业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学时间约占整个学业时间的30%左右,主要解决受训者在实训技能操作时“为什么这么做”的问题。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在“双元制”中起着非常关键的、重要的作用。

2.双主体育人模式下物流专业的改革

2.1 继续深化“岗位导向、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按照陕西工商职业学院提出的“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构建以企业物流为主的“专业+项目+公司”人才培养新渠道。根据行业发展动态,以合作企业海程邦达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中储物流、苏宁电器等企业专家和技术骨干为主,聘请社会物流行业专家,分析、研究和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培养方式,优化教学组织模式,制定并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海程邦达公司是一家从事国际货运的专业公司,主要需要能从事报关报检的专门人才。因此,在校企双方讨论人才培养方案时,就确定了以培养报关报检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整体专业设计方案。学院充分听取企业意见,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调整开课方案和实习实训方案,以满足企业对物流人才培养的特定需求。

继续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推进“2+0.5+0.5”的校企育人机制。前两年进行“校内理实一体、校内外工学结合”的培养,第五学期由专职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企业见习、岗前强化训练及职业资格考证,第六学期由专兼职教师带领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即2+0.5+0.5)。学生毕业时达到公司职员的标准,毕业后能直接胜任公司相应的职员工作。同时,将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报关员资格证书、采购师职业资格证书、叉车证等证书考试内容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获取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 校企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特色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以模块式为基本结构,以职业标准岗位工作过程能力要求为项目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情境教学工学结合为实训的主要手段,重组课程和教学内容,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辅相成、以技能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

图1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

2.2.1 基于物流岗位能力需求,整合开发物流课程体系

按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项目组成员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调研,对物流管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归纳形成综合能力,在此基础上重构课程体系。聘请企业人员参加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具体指导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构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同时,按照不同行业的职业标准,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教学活动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2.2.2 基于物流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核心课程和教学资源库

依据物流岗位能力标准,围绕岗位技能点,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确定核心能力,围绕核心能力建设优质核心课程。采用校企合作方式,与海程邦达、中储物流有限公司等不同经营类型的物流企业共同成立课程开发项目组,确定《仓储与库存管理》、《配送管理实务》、《电子商务概论》3门与实践结合紧密、有代表性的的课程,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物流管理专业改革与建设。通过对工作领域、工作行动能力的分析,进行学习领域课程的设置,形成专业资源库、课程标准、精品课程、教学素材库、试题库、技能鉴定与考核标准、技能大赛方案等系列成果,力争达到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要求。

2.3 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断改善学生实训条件

2.3.1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手段,学院结合陕西省政府《关中—天水经济发展规划》中陕西物流行业的发展规划、国务院对西安国际港口城市的定位,以及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实验室的四大功能区域:物流综合实训室、国际物流实训室、沙盘演练实训室、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其中,物流综合实训室组建仓储、生产、运输等基础设施设备,满足学生对多门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的学习需求;国际物流实训室模拟海关、商检、企业,开展国际货代情景教学;沙盘演练实训室综合国内外先进的物流园区、港口物流的沙盘模型,供学生教学参考用;物流模拟软件实训室整合多种信息系统软件,提高学生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2.3.2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凭借科学的合作模式,海程邦达已经成为我校物流专业省级重点实训基地,借助海程邦达、中储物流等企业的物流实体运作平台和经营资源优势,建立布点合理、功能明确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具有真实职业氛围的实训场地,为课程的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学院将恪守“互相合作、互利互惠、实现双赢、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在2013年底新增3个校外物流实训基地;与企业建立深度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良好的平台。

2.4 校企共建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全面提升专职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从行(企)业引进或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课程设计与开发能力、教学设计、组织与实施能力和实践操作等能力。坚持“三个项目”建设和“两大内涵”建设,采取引进、培养和外聘相结合,教学、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综合职业素质与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相结合,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开拓创新、务实求真、的“双师”结构团队。

2.4.1 实施专业带头人建设工程

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通过考察、学习、交流、实践锻炼等途径,使其具有专业规划与设计能力、教研教改规划与主持能力、科技创新课题(立项)与项目主持能力、校企协作组织能力、教学团队培育能力、教学设计能力、组织与实施能力等,促进专业发展。聘用1名行业或企业知名的物流专家作为专业带头人,通过理论培训,使其掌握职业教育规律,开展教学活动,指导专业建设,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结合。

2.4.2 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

对现有的教师从行业经历、专业进修和专业研究的角度进行培养,派出教师参加全国性或区域性物流行业发展的研讨会、交流会,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参与各种生产和经营管理,提高专业实践应用能力。2011年暑期,学校组织物流教研室全体教师到海程邦达公司总部所在地青岛进行了为期15天的集中培训,由企业高级培训师对教师进行了物流企业管理实务培训,并深入考察了青岛港的实际运行,大大开阔了教师眼界。到2013年培养5名、引进3名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较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和教学改革中能起到显著带头作用的骨干教师。

2.4.3 优化“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

学院已经建立了“教师实践锻炼制度”,要求专职教师每年1个月的工作实践,两年内累计不少于2个月,培养熟悉仓储管理、配送管理、运输管理、采购管理等方面的“双师”素质教师。切实做好企业实践环节的设计和管理,确保教学任务和企业实践的有机结合。引导专业教师结合专业教学需要考取各类职业资格、执业资格证书,2013年专任教师实现7名教师取得物流师职业资格证书,专任教师双师型比例达到70%。

3.结语

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阶段,还存在许多需要深入研究探索之处。但从目前的推行效果来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为培养更多物流行业高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今后,我院还将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发展陕西物流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黄少容.高职院校“校企双主体”互动式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9.

[3]叶鉴铭.校企共同体:企业主体 学校主导——兼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双主体”[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4]张登宏,方桐清.“双主体”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企业学院”进校园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1,3.

本文系陕西省科技厅基金项目资助文章(项目编号:sgh12582),项目名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一体化研究——以陕西工商职业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个案。

作者简介:

双体系培训总结篇(7)

关键词:“双师型”;校企合作;艺术设计;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2-55 -03

引言

1998年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的“双师素质”内涵标准,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是指专业课教师既具有高校教师系列职称, 又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或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如工程师、会计师、(高级)技师等。既要持“双证”(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书),又要有“双能”(即知识能力、岗位能力)。从国家对“双师型”教师概念的界定情况分析,高等职业院校需与企业合作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教学与人才培养质量。这不仅拓宽了高等教育的教学领域,加快了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向企业(行业)渗透的进程,为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拓展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一、利用假期下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向“双师型”人才转变

经调研目前我国高职教师“学历达标”可能已经不是问题,很多学校不乏硕士及以上高学历教师,但高职院校多数教师缺少在企业或生产岗位工作的经历,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相对不足,这将严重制约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水平,制约我国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国家规定高职院校在职专业教师必须轮流到生产企业一线锻炼,五年内必须有累计两年以上在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实践的经历。青年教师必须有至少半年以上的实践经历,才能承担教学任务。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利用寒暑假或其他假期深入企业进行实践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和企业,教师将与企业一线的营销人员、技术员、设计师、设计总监、总经理、施工员等一起对平面设计、空间设计、动画设计、工业设计等项目进行调研、策划、设计与制作。从中积累知识与经验,实实在在地为行业和企业服务,为企业解决问题。假期中教师到对口企业顶岗,带着教学中的难题和困惑走向设计与制作的一线,既能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操作工艺,了解最新的技术信息,又有机会向经验丰富的相关技术人员请教,开阔理论视野,提高教学能力,促进教师由单一教学型向“双师型”人才转变,是艺术设计专业教师走向“双师型”教师的有效途径。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教师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

考虑到社会对艺术设计行业的需求,按照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设置现状和条件以及专业的鲜明特点,对该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做出新要求与新标准。

进入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专职教师本身有着专业研究方向,但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不可能所有的教学任务都是围绕着自身的专业,教师专业课和基础课同时承担,甚至跨专业授课的现象也很普及。因此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把“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的培训制度,开拓教师培训渠道,不断完善教师培训制度,拓展培训平台( 如校企共同开发或实施项目、校内教学基本功培训、校企合作软件培训、高校相关专业深造、师资培养基地培训、出国访问考察等),同时还需加强教师的岗前岗后素质培训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取,促进教师自身知识的更新与知识结构的拓宽。既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认知与素养,又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经验,使他们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从而不断提升其教育水平和执教能力。同时学校应该鼓励并创造条件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自己的年龄、学历、兴趣、研究方向制定出具体的培训计划,让教师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证书和其他系列职称,加快“双师型”队伍的建设速度。[1]

三、着力培养 “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专业带头人

所谓专业带头人是指那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学术造诣,在某一专业的前沿领域和实践方面有所造诣,具有突出学术水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并善于培养青年教师的高职称人员。专业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路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和核心。学校要重视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参与教学改革,国内外进修、科研课题等活动,保证各专业有1~2名专业带头人,从制度上保证他们履行职责,制定具体的任期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教学科研活动,鼓励他们在社会学术团体担任领导职务,提高他们在行业企业技术服务领域的影响力等,充分发挥他们的能量和作用,以此带动“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形成和整体水平的提高。[2]

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为例,该系艺术设计专业实行“青蓝工程”专业带头人为“蓝方”,青年教师为“青方”,每位蓝方教师每年带一到二名青年教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等方面对教师加以指导,实施“传、帮、带”活动,帮助他们尽快成长起来。同时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带头人,还配合相关企业指导项目实施,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到企业为兼职教师或企业一线人员讲解教学的方法与技巧。

四、提升兼职教师的教学规范,增加“双师型”队伍的活力

高职院校应建立“针对性强、方式灵活”的兼职教师“双师型”培训体系,提升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这既是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的需要,更是不断充实“双师型”师资队伍新鲜血液的需要。兼职教师队伍一方面可以聘任高校教师中那些理论层次高,对学术前沿领域和生产一线熟悉的教师,他们会对提高职业院校理论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根据各专业特点,积极从行业或企事业单位、校外实习基地,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较扎实理论基础的设计师、设计总监等。由于不同类型兼职教师在专业水平、技能和工作时间上均有较大差异,校方对兼职教师应进行分类培训,比如客座教授的教学常以讲座等方式进行,其他兼职任课教师的授课往往兼有理论和实践内容,教学任务较重,应为他们明确教学目标,设计规范详细的教学方案供其参考,让他们发挥其专业优势。同时高职院校成立教学督导室,并在各系部选出二级督导员,同时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教学督导,及时了解行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趋势,并对专业教学提出建议和指导。[3]

高职院校通过评选优秀、专业培训、课题奖励等方式激励兼职教师,增强其工作成就感,为他们提供专业发展的平台。如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系开展“优秀兼职教师”评选活动,当选的兼职教师除获得物质奖励之外,还可以参加学院组织的学术交流和培训活动,增强其成就感和归属感。

五、强化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的激励机制

当前高职教师特别是“双师型”教师仍然是按普通教师系列职称来享受福利待遇,走的仍然是“单行线”即专业教师评价模式。在此评价模式下,“双师型”教师所具备的技能与技术资格被视而不见,对其职称评定和待遇的提升不起任何作用。这种评价制度,对于非“双师型”教师来说,没有对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形成任何动力与压力。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使教师的努力得到充分肯定,使教师的潜能得以挖掘。学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制订对“双师型”教师的激励政策,通过激励将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水平转化为其本人的内在需求,使“双师型”教师标准成为专业教师自觉的行动和今后努力的方向。人事部门应参照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专业人员评定办法,着手研究、制定高职院校教学系列职称评定标准,与此同时,还要在工资、奖励、福利、津贴、进修、晋升、信任、荣誉、地位等方面采取个性化激励形式,最大限度地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源,保证“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稳定发展。[4]

提高高职 “双师型”教师的待遇与地位,以稳定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增加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地激励高职教师,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的重要工作。

六、结论

学校是整个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更为紧密。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办多年,大都与当地企业有着较好的互动关系,并且在多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以校企之间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依托,学校是理论教学基地,企业是实践培训场所,学校和企业是校企合作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前者是后者的理论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必然实践,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既有宏观上的分工又有微观上的融合,其有机结合是校企合作教育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保障。[5]

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内涵建设的重要形式,是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主动为行业企业服务,行业企业人员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参与专业教学改革与评价体系。企业人员参与教材编写和实训基地的拓展,参与学校毕业设计、毕业答辩等工作。同时教师参与企业的广告策划与制作、新产品开发、展示设计与制作,帮助企业设计、研究、探索,解决在调研、策划、设计、制作第一线遇到的各种问题,既验证了自己的理论知识,又开阔了眼界,锻炼提高了实践能力,在服务社会,服务企业中提高 “双师型”队伍建设的质量。[6]可见,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双师型”(下转第45页)(上接第56页)教师队伍的培养是教师队伍内涵建设的重要模式。它将在实践教学环节,改善师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艺术设计专业在职教师转化为“双师型”教师创造了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陈增红,周雪莉.关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职业技术,2009,(01).

[2]王丽霞,刘金华,成玉莲.高职院校行业参与“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0,(04).

[3]李广坤.高职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10,(08).

[4]刘艳青,张磊,李敏.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指向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及实践[J].职业技术,2010,(04).

[5]朱海燕.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及其举措[J].高教高职研究,2009,(11).

[6]林杏花.国外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及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3).总第203 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