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05 12:59:06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1)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

1.研究背景

随着因特网在全球范围内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1]。党的十报告中提出“要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构建适应信息化时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政府组织形态,提高政府职能”,在当今社会中,高校往往以信息化的方式发表各自看法,网络舆情可以采用网络自动抓取等技术手段方便获取,效率高而且信息保真,覆盖面全。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5亿,上网普及率达到38.3%[2]。当今社会,信息传播与意见交互空前迅捷,网络舆论的表达诉求也日益多元。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的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较大威胁[3]。例如,日本核泄露之后中国地区的“买盐”事件,就是被商业投机分子利用网络舆论散布谣言,导致2011年3月17日河南地区人民群众到处都买不到盐的情况,我国急需制定一些应急措施完善监管机制,正确引导,通过政府和高校教育双重途径抵制恶意谣言,在第一时间遏制虚假信息和错误信息的传播。网络对全国高校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2.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部缺乏常设的危机管理专门机构

我国教育主管部门的危机管理机构是在危机发生时临时组建的,没有事先的一个常设性的危机管理机构,处理危机缺乏专业性和机动性,也没有相应的专业人员来保障[4]。作为高等教育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主体——教育部来说,将突然间陷入被动局面,缺乏正面危机的机动能力,无法使危机管理走上规范化的管理轨道。

(2)国家缺乏完整的危机防御计划

政府有效的危机管理既需要制定统一的策略,还需要有统一的危机管理计划、相应的辅助政策和措施,同时也必须要有具体的工作实施步骤。在美国,政府有比较完备的应对计划,包括联邦总部应急计划和各具体门类的应急计划,有针对不同产业和部门的危机计划,如国家油类和危险品污染应对计划等。而我国政府既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应对各种危机的战略防御计划,也没有针对各种危机事件的统一计划和针对具体危机的应急计划,教育主管部门在预防舆情传播方面也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目前高校网络监控方面尚不健全,在协调高校安全、稳定等多类型、多层次的综合危机处理体制建设方面尚实质性的进展。

(3)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具有突发性、多元性、随意性、多样性、无序性的特点,在互联网环境中,每位互联网用户都可以作为网络新闻或网络热点的者和宣传者,某个热点事件或者焦点问题都可以很快成为引发社会热点舆论的导火索[5]。当某个热点事件爆发时,网民可以在博客、微博中发表意见和言论,很多个体意见可以快速的聚集成某种集体共同意见。例如“表哥”、“郭美美”事件,网内和网外的交互影响,很快形成声势强大的舆论,体现了突发性的特点。而在校大学生是一个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知识群体,在情感方面乐于表达自身的观点和看法,并且大学生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具有群体性的普遍特征,这使得网络舆情内容更加丰富。高校管理部门在遇到突发事件存在后滞性特点,在大学生形成一定规模舆论前,缺乏对某一事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的对策分析

(1)加强高校组织领导,健全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管理的体制建设

高校校园网的使用者主要是师生,而通过校园网向学校反映自己遇到的困难、困惑或表达自己对某一方面不满情绪的主要是学生群体。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往往最先通过网络显露和传播。如果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得不到重视或延误解决,就可能在网上形成炒作,个体情绪可能传染到群体,演变为群体的不满情绪,“家事”可能迅速蔓延为“国事”、“天下事”,激化矛盾,使网络成为舆论的放大器。高校领导要充分认识到网络舆情的引导与“和谐校园”建设密切相关,要将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机制作为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工作来做。一方面,高校领导要按照国家教育部相关要求成立高校舆论信息管理机制建设小组,研究规划舆情监控工作;另一方面将信息透明化,从正面角度做好信息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在网络舆情信息管理方面起到标杆示范作用。

(2)提升高校网络信息管理工作的应对能力

互联网中信息众多,面对海量的互联网舆情信息,需要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舆情监控的高科技产品,利用监控软件来对热点信息和关注较多的信息及时采集、存储、分析、处理以及舆情信息服务。网络舆情监控办公室对分析后信息形成程序化、规范化、效率化的应对机制,保证能够在大事件前从容应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在舆情面前掌握信息引导的主动权,及时做好思想教育和安抚工作[6]。网络主管部门在高校主页开设BBS、QQ群、博客等,能主动引导师生在网上的正确舆论,起到沟通互动作用。这些做法不需花费过多人力、财力、物力,却可以有效拉近高校和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网上对话,可以有效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对固定的对应关系带来的教育深度和广度的局限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从一对一向一对多、多对一模式转化,即通过网络这个载体,由一个问题实现对大学生的群体教育,扩大教育对象的广度[7]。同时一个问题又可以由多个教育者进行多角度解答,扩大教育者的广度,深化教育效果,甚至大学生自己也可以成为教育者。

(3)定期舆情汇集分析,增强舆情预见和引导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的发生。高校从各方面汇集的网络舆情比较零散,信息比较孤立,需要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使信息在观察、分析、传输角度上,能够有系统,有组织,有计划的给师生反馈信息,并能够主观上控制个别群体的过激行为和不良情绪,防止有(下转第9页)(上接第7页)群体不可控事件发生[8]。

(4)高校网络舆情信息处置机制

如今新媒体具有普遍化、细分化的特点。以前,学校只能通过论坛关注到学生的动态,随着多种多样新媒体的出现,学校舆情监控工作的难度就增加了。并且,大部分高校在校生人数都超过万人,存在人多面积大问题,很多负面信息难以避免。很多情况下事件发生后高校管理者尚不知情的情况下已经广泛传播,如果再使用传统手法去关注,难度很大。浙江万里学院院长王福银认为,专业的网络舆情监测十分重要。如果能及时监测,就可以在关键时刻引导大学生。舆情专家、中青华云新媒体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翁时锋介绍说,我国目前有4.85亿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间为18.6个小时。在这些网民中,20~29岁的网民比重在持续上升。学生已经成为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而高校管理者如果不能及时获得相关有效信息,就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就不利于危机处理[9]。而专业的舆情监测可以监测校内群体教师和学生对于公共事件、热点问题的讨论,高校管理者可以对热点事件进行积极引导,避免酿成突发事件;还可以监测公共网络对学校口碑的评论,如学校形象、教学质量、学校招生、招聘等问题的舆情,维护和提升学校声誉;还可以检测到学校内部管理的合理化建议,如教师、学生对学校教学、后勤(衣食住行)、管理等各方面的合理建设性意见,学校可对合理意见及时采纳,提高为教师、学生的服务质量。

高校网络舆情处置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或热点事件时,要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机构应急处理能力,提升危机协调能力。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主要有三个环节:第一,成立危机应急处置中心,设立领导小组和成员,高校网络部门、新闻部门、保卫部门相互协调,由网络中心做好技术保障,新闻中心做好正面信息应对,保卫处做好危机应对工作;第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领导小组明确指导思想,完善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及时删除和屏蔽恶意信息,追查信息来源,快速消除负面影响,心理咨询室做好正面预防和应对工作,对重大影响事件要快速上报公安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跟踪事件发展趋势,随时做好应对预案;第三,建立舆情应对制度。在遇到危机信息时,要及时拉动师生力量,从正面角度抵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和扩散,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和自身权益,防止流言的恶意传播,舒缓师生的消极情绪,努力平息事态,抵消中间声音,化解和消除负面声音,强化正面宣传力量。

(5)深入学生工作,寓舆情引导于教育服务之中

网络时代,“丑闻”是全球化、多介质、连坐式扩散的,信息传播的“菌殖效应”甚至有可能在极短暂的时间内改变事态的趋向。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危机的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管理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或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的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舆情信息管理引导小组要采用权威对话法,及时对学生解疑释惑,引导正确的舆情走向,例如请校内外资深心理专家学者,根据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焦点通过座谈会、网络在线答疑对话、讲座等方式强化正面声音,使论坛更加活跃,问题通过学校论坛与网友对话,强化正面的主导声音,使高校论坛更加活跃和理性化,另外高校设置网站留言功能、短信自动回复功能等深入交流,深入学生工作,在共性话题上下足功夫,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李林,李建华,杨宝丽,黄玉梅,刘志新.高校微博舆情的监控与引导——以广东白云学院为例[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2(03).

[2]邢华平.论微博对处理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影响[J].科技信息,2012(08).

[3]董旖旎,陈翼然,陈越.“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04).

[4]缪志波.浅析微博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12(01).

[5]李华昌,嵇安奕.从微博平台看高校校园网络舆论环境建设[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11).

[6]杜坤林.“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生成与干预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6).

[7]周源源,费国强.微博视野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11(09).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2)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公共信息就是公共领域中与公众密切相关的信息,是知识单元应获得性的社会符号体系。公共信息管理就是人类借助于技术的、经济的、政策的、法律的、人文的方法和手段对公共信息进行引导、指挥、控制、协调,以提高公共信息的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信息效用为目的的一种活动。近些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大量的研究工作关注描述和理解社会信息系统中集群行为产生的原因和演进的过程,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就是其中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舆论传播,就是社会公众对他们所关切问题的意见、态度、信念在社会群体和大众媒介中的公开表达,并且形成具有一致性和强烈性的共同社会意识,以及发挥社会作用的社会过程。既包括舆论形成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也包括舆论形成后发挥其社会控制功能时所发生的一切传播行为和传播过程。

 

舆论传播最早隶属于新闻传播学科的舆论学研究,之前的研究范畴也多限于此,研究人员、研究机构多是新闻传播和党政宣传领域,但随着科技高速发展,互联网和无线移动通信终端的日益普及,舆论传播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情景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近些年,突发事件频繁发生,世界已经进入了突发危机时代,而互联网与移动通信则给突发危机的实时、全面呈现提供了平台,但同时也为谣言传播提供了便利,公共话语权由相对集中向相对扩散发展,由此,由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终端引发的集聚突发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给社会系统与民众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中也蕴含了极大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重点关注与深入研究。舆论传播原来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多是基于逻辑分析与定性推导,而当前的舆论传播已逐渐过渡到公共信息管理的研究范畴之内,其研究范式与研究方法工具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演进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多种理论方法多种技术工具交叉集成的研究方向,吸引了众多学科领域大量的研究注意力资源,呈现出蓬勃迅猛的发展态势。

 

虽然之前已有部分专家学者对舆论传播现状、发展趋势进行过探讨和分析,但由于近些年互联网与无线移动通信的快速发展与日益普及,其研究对象的依存、演化的环境与条件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理论与方法在新情况、新问题、新背景下已不能较为全面、真实、详尽地反映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分析应是今后发展的一个趋势与方向。受到文献的启发与帮助,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的视角出发利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舆论传播的最新文献数据进行定量分析,以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论文为依据,以此科学客观地了解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的发展脉络与研究现状,探索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景,并从舆论传播的角度为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提供建议和参考。

 

二、数据来源与分析

 

本文从公共信息管理视角出发对2001~2011年间公开发表在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舆论传播研究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由于各种因素,本文实施的这次检索一定会遗漏部分相关论文,但可以视为一种大规模抽样统计,是能够较大程度反映该领域状况的。从本次检索结果看,2001年只有67篇论文,但2002年文章总数达到了104篇,数据增幅55.2%,在随后的几年里,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的研究持续得到发展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从2003年开始,一直到2010年,此间文献数量迅猛增长,体现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

 

根据普赖斯理论,计算核心著者的公式为:m?艿0.749×■(式中nmax为发文量最多的著者论文数,m为核心著者最低发文量),统计得到核心著者已达到60多名。由此可见,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已具有相当数量的一批核心著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对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资助力度最大,资助文献达到了78篇和75篇,居各种资助来源之首。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等紧随其后。其他国家级基金和省部级基金项目也给予了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较大支持,近几年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快速发展受益于这些基金项目的资助,而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创新与发展仍需要各大基金项目更大力度的支持。

 

三、讨论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公共信息管理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研究热点,其涵盖信息管理、公共管理、通信传播、党政宣传等众多学科领域,成交叉化集成化发展,在当前高速信息化、网络化背景下,其研究空间与研究价值巨大。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则在当前互联网和无线通信日益普及的情况下焕发出新的光芒,尤其是当今社会突发事件频现,而网络则成为一个巨大的舆论场,发挥出令人惊讶的能量,给众多学科领域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对年载文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其研究文献量每年的总量持续高走,并且近几年更呈现出区别与前些年的高速率增长,这正是一个研究方向蓬勃发展、日益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具体表现,当然也反映出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相关研究者对新情况、新问题的敏感与关注,从当前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都是一个研究热点,其在公共信息管理的视域下更具包容性与交叉性,势必引发更多的学科领域以及研究人员与机构的介入,其蓬勃之势可以想见,而且根据知识管理与计量分析的理论我们可以得出,这样大量研究资源的进入之后,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也会由渐高而变得渐大,有可能从舆论传播或舆情传播这一单一论题而逐渐扩展,从多个角度层次对该研究方向进行论述与刻画。而发文著者的分析可以看出近年来在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方面做出较多工作的个人,同时也反映出这些人员在该研究方向上的重视与实力,是我国公共信息管理领域舆论传播研究的主要力量的代表。

 

另外,我们也能从中看出舆论传播从一个新闻传播领域的传统研究方向进而在网络化、信息化背景下逐渐成为众多其他学科领域关注的研究方向,尤其是在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更彰显出其巨大的研究潜力和价值。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研究理论、研究角度多种多样,对研究对象的研究也更为深入和细致,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把我们带入了一个超大规模的共享互通的舆论场,而公共信息管理也把舆论传播研究带入了一个超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场域,众多学科的理论方法、技术工具在这里碰撞交汇、互补协进,势必带动整个学科领域的飞跃发展与质变突进。

 

但从中我们也发现,相当数量的文献结论具有相似性和表面性,且多为定性主观判断,尚缺少相关的数据支持与仿真呈现,这应该是该研究领域进一步工作的方向,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偏移,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综合集成的研究态势,既不泛泛而谈,也不囿于技术工具,定性与定量研究两者协同共进,促进该研究方向的良好发展。研究资助来源分析体现当前公共信息管理领域的舆论传播研究的来自科研领域的主要推动力与支持者,现在的丰硕成果得益于这些资助,而今后更大的发展仍需要相关项目课题的进一步支持。我们的数据计量是以科研文献为对象,科研文献的资助来源多为纵向项目,资助者多以各级政府或事业团体为主,从资助来源分析能够看出当前各级政府与事业团体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的重视与关注。但应看到,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在坊间,尤其是应用方面的发展也同样蓬勃迅猛,舆情监测软件和舆论公关公司近年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这些机构或个人也对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未必能较为明显的反映在科研文献上,但他们的工作和成果我们不能忽视。这一情况同样印证了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舆论传播研究的巨大价值与意义。

 

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大众对公共事务与自身权益的关注与表达诉求愿望的日益提高,都使得公共信息管理这一研究领域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如何处理好公共信息,管理好公共信息,使得公共信息的效用最大化、成本最小化,通过公共信息管理促进社会系统稳定、和谐、有序的发展都是需要我们研究与考虑的问题,公共信息管理关系到社会各界的利益,因而其中的影响因素众多,如何在这样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实时的大信息化环境、大信息系统、大信息网络中做到公共信息管理的优化的确是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而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研究似乎为我们提供一个思路,公共信息管理视域下的舆论传播可以看成复杂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信息流的扩散与传播,其中夹杂着社会各界的诉求与愿景,在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构建的共享交互信息场域中或汇流成巨或相互消抵,将网下态势反映为网上情景,将想法、情感成具为信息,这样我们是否可以考虑从舆论传播的引导与管理出发对公共信息管理进行优化,即对公共信息流进行合理的处理与管理,减少公共信息的沟通障碍,减少和对冲有害公共信息波涌的形成,增进良性公共信息的交流融合,促进公共信息的合理有序流动,使公共信息如同我们社会肌体的血液一般,以和谐有序的流动带走危害与损失,带来发展与共赢,终而实现公共信息生态的良好构建与健康发展。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3)

关键词 议程设置 新闻 策划

在信息海量、媒介多元的今天,新闻传媒如何更积极有效地引导舆论,为建设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的传播环境。是时下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果我们逆传统而思,不是从引导舆论的单向思维去倒推传媒应该怎么做,而是从西方的议程设置理论得到启发,通过议程设置这座水利枢纽,上溯新闻策划,下达影响舆论,用这一理论观照新闻操作和传播效果两个流段,就能做好每次报道的新闻策划工作,在策划中让传媒“正心修身”,形成自我安身立命的特色,产生理想的传播效果。

设置议程与影响舆论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引导舆论的功能。如果说舆论指的是人们“怎么想”,那么议程设置就是媒介通过有选择地报道新闻,告诉人们“想什么”,对人们的“思考对象”进行影响,把社会注意力和关注点引导到特定问题上,使某一时期公众有影响的’意见与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分量密切相关。该理论从三种机制上考察媒介议程设置与受众议程认知之间的相关性:(一)知觉模式,即传媒报道或不报道某个议题,会影响到公众对该议题的感知。(二)显著性模式,即传媒对少数议题的突出强调或赋予的意义,会影响公众对这些议题重要性的认识。(三)优先顺序模式,即传媒所安排议题的顺序会影响公众考虑这个问题的顺序。在通常情况下,传媒的这三种议程设置机制。从“感知”到“重视”再到一系列议题按其重要性程度排出“优先顺序”,是一个影响和效果积累的过程,越往后效果越大,影响也越深刻。

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舆论主体是公众,客体是现实社会以及各种社会现象、问题,在社会上发生的事件和人们关注的话题之间插入了一个巨大的中介因素――大众传播媒介。传媒通过有选择、有侧重、有次序地传播信息,在公众中形成热门议题,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影响和引导公众的舆论议程。

大众媒介的议程设置和影响舆论的关系,可用投入水中的石子和激起的波纹来比拟:议程设置就是传媒往水中掷进的石子,即通过版面和时段的具体内容编排,把设置模式传达给受众,激起一层一层的舆论波(公众的共鸣和争论),并依据不同波幅和频率向四周扩散,其间,议程设置的模式决定了舆论波的波形和振荡时长。传媒影响舆论的作用,是由传媒的职业特征和事件的新闻价值所决定的,也受一定的政治、经济意图所影响和指导。

当然,传媒的议程设置构建的是“媒介现实”,并不完全等同于“社会现实”。当“媒介现实”和“社会现实”偏离较大时,传媒议程设置可能误导公众,也可能丧失影响舆论的能力,结果导致公众舆论的“水面”要么波平如静,要么紊乱动荡。因此,议程设置作为一种传媒功能是客观的,只有遵循一定的条件,才能使媒介的议程转变为公众的议程,成为社会舆论的一部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得探讨在新闻策划中如何进行议程设置。

新闻策划与议程设置

议程设置的作用客体是受众的注意力。要想通过有吸引力的、有足够强度的、持续一定时间的议题获取受众“芳心”,就需要议程设置的行为主体――新闻传媒在媒介定位、议题选择、传播方式、时机、报道形式等方面讲求技巧、策略,更好地聚合目标受众,并通过对目标受众的影响,做到理性传播、有效传播。议程设置要产生有效影响舆论的理想效果,就得对信息的采集、过滤、加工、进行选择和把关。形成某一报道的具体议程模块过程。新闻策划是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

“策划”就是做事情要有计划、有打算,运用谋略,然后综合实施运行,使之达到较好的效果。新闻策划作为策划的一种,侧重新闻传播过程的策划,确切地说应叫新闻传播策划,指的是新闻传播的主体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围绕一定的主题或目标,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所从事的决策和设计性工作,以及对新闻传播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其目的是要通过新闻资源配置利用的最优化。以产生最佳的传播效果。

如果说议程设置是投入或平静或原本振荡的水面的一颗石子。那么如何选择石子、怎样投、何时投、投的轻重缓急等,都对舆论波的振荡力度、扩散面至关重要。新闻策划就是探索特定的投石子方式。

新闻策划和舆论引导是议程设置的上下游,借助于新闻报道的策划,形成不间断的报道议程设置,来实现传媒的影响力,形成舆论、扩大舆论、矫正舆论。大众媒介从新闻策划开始,经过议程设置,达到引导舆论的传播效果,完成一次,媒介影响周期。传媒通过一波又一波周期性运作,不断凝聚注意力资源,生产影响力产品,叠加积淀传播效果,在媒介市场获得不可替代性,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使自身影响力获得螺旋式提升。

新闻报道的议程策划

新闻策划包括三个层面,即宏观层面的对电子媒介的频道,频率或纸质媒介的中长期定位策划,中观层面的传媒栏目,版面的品牌策划,微观层面的采访报道策划。宏观、中观策划给微观策划提供运作环境。规定微观策划的方向和总体目标;微观策划则是中观、宏观策划的延伸和具体体现。报道策划的起点与归宿是选题策划,就是议程设置;而报道策划又是整个新闻策划过程最基础、最经常发生的内容,是媒介引导社会舆论、参与社会生活、塑造媒介形象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说,报道议程设置是新闻策划的落脚点和目标所在。新闻报道的议程策划是多方面的,如果从内容和舆论影响力的角度着手,下列三类议程的策划是最常见也是最需要注意的。

1 突发事件的议程策划。

对重大突发事件报道的策划是传媒的基本职能和传媒实力显示。面对突发事件,新闻传媒必须以信息公开为基本立足点,在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和舆论的社会理性结合点上。争抢第一时间,争取第一现场,进行连续、全面报道。

突发事件报道的议程设置要注意:一是要及时、准确、客观地提供全面、完整的信息,防止新闻传媒的缺席或乱语。二是要有大局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把政府与社会的决策反映和行为反映实时地报道出来,同时要实事求是地揭露问题,开展建设性的社会监督,这是危机和突发事件报道议程策划的重点。三是充分运用背景资料。从多方位深入地透视事件的背景,突出对人的关怀和社会理性,决不能

视阈狭小、就事论事或过度炒作。四是报道社会参与和群众的理性反映,与社会形成及时有效的舆论互动,构筑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后,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迅速策划,及时消息,合并版面和时段推出抗震救灾特别节目,通过集中的议程设置,使人们对震区情况有了整体认识,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支援灾区的舆论氛围和实际行动。

2 重大报道题材的议程策划。

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的重大报道题材,往往涉及到党和政府的重要活动,各项工作和社会活动中需要弘扬的时代精神、信仰追求等。相对于突发性事件,这些题材的报道对象多为预发性事件和非事件性新闻。在选题策划中要尽量精选角度,挖掘深度,增加信息量,强化信息的弹性和活性,尤其在对群众的亲近性和社会的认同度上下功夫。

党代会人代会等重大会议报道的策划。要在遵循规范的基础上力求创新。首先在报道的思想观点上策划出新意。提炼重要思想,解释重大举措,把抽象的面上情况转化成具体可感的代表、委员个性化的语言,同时注重会议议题与普通受众的互动,力求严肃的会议报道具有亲和力和新鲜感。

成就报道的策划。成就是客观存在的,又是相对而言的,策划要体现出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性。策划功夫不够的成就报道往往与大众疏离,平淡、空泛。所以在成就报道的策划中要注重在同一议题的对照之中见立意之高,平实中显出与众不同,既有声势又有分寸感,找到大局的整体成就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话题的结合点。

特定日报道的策划。特定的节日、假日及其他一些特殊日期的报道不是应景之作,而要专题策划,以特殊日期为契机,从历史的深度、现实的亮度来表现主题。击中社会绷得最紧的那根弦。报道设计中要有高潮、波澜,时段安排上应连续、集中。

3 日常生活题材的议程策划。

社会生活中并非每时每刻都有重大事件发生,同时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现象又渗透在日常的生活之中。新闻传媒的职业功能之一就是守望社会,因此,报道议程设置更常态的工作是选取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关心、所急需、所感兴趣的题材,以受众实际需要为主。挖掘平凡社会中的闪光点,借助新颖别致的报道,揭示看似司空见惯的小事所蕴含的普适价值,为人们提供有力的信息支持。

首先,要传达生活的价值理性和现实意义。近年风行的公共新闻理念,就是通过对与公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又有望解决的议题的设置策划,吸引受众广泛参与,建言献策,形成关于某个事件的舆论合力,以舆论的力量推动问题的解决,乃至观念的转变。策划者需敏锐发现新闻线索,规划话题流程,引导和鼓励公众交流,尽可能满足公众知情权:

传媒所具有的仿真功能,能对流行时尚的生成、普及、衰退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当下广播、电视、报纸、网络都办有时尚类栏目,推出服饰美容、新潮家居、情感倾诉等议题;杂志更是得风气之先,逐渐走向专志,专注于某类议题的打造。负责任的传媒应把握住流行时尚的主流议程,通过报道为某类流行议程提供理性判断的标准,致力于某一方面潮流,的精品打造,引领社会良性运行,倡导有质量的生活。

其次,是直面社会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社会转型期人们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又有许多本应引起重视却被忽略的冷点情况,都需要传媒这种专业议程设置机构,根据社会发展和政府中心工作的需要,通过收集创造议题、设置议题先后主次,反映热点、分析难点、关注冷点,完成公共舆论机构的社会使命。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4)

企业电视台的舆论宣导定位

与其他的电视台不同,企业电视台一般是闭路电视,主要是针对企业的员工和家属,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服务于油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电视台基于油田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战略目标,传达企业内部的消息,传播行业内的新闻,提高企业员工的职业素养。企业电视台要重视对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建设,注重对企业职工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当前,信息技术的现代化发展,为企业的舆论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冲击,企业电视台要重视对企业的舆论环境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净化,重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提高企业职工对电视节目的兴趣。

为企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在当前信息大爆炸的环境下,企业电视台更加要重视在每天产生的大量信息中,提取真实的信息,帮助观众有效的掌握信息。观众对电视台具有选择的权利,在诸多的电视台中,观众对生硬的宣传具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所以,企业电视台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要避免对观众进行观念灌输和信息轰炸,要改变唱高调的作风,紧扣企业的发展方向,坚持为整个企业的发展服务,需要讲究信息传播策略,以观众为主,研究并考虑观众的收视习惯和收视心理,增强电视节目的可观看性。舆论宣导的最佳境界是把握住观众的情绪,将其慢慢地引导到健康、平和的轨道上,不动声色地将企业的观念和思想蕴含在节目中,让观众能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企业的舆论导向。

要策划有价值有吸引力的

企业新闻节目

油田企业电视台需要为油田企业有效地组织各种策略和方法,来有效实现舆论宣导的作用。比如油田企业的新闻节目,在策划过程中,需要精心安排宣传的方式和手段。新闻事件发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都需要公平、公正、客观的报道,各方人员对新闻的评价和观点应具有明确的立场并符合舆论宣导的目标。在当前电视台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网络媒体也异军突起,各种媒体的竞争给企业电视台带来了较大的压力,而这也是促进企业电视台发展的重要契机。电视台新闻报道的策划工作,越发显得重要。

电视台的新闻策划,是指针对重大事件或者重要事件的新闻材料,在规划好主要目标的情形下,电视台的新闻策划者经过策划、组织和策动,形成完整的系列新闻报道。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策划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形态。策划过程包含了调查与准备、构思与方案设计、运作与控制、评估四个部分。企业电视除了策划新闻节目,还可以联合其他的大众媒体,形成真正的舆论强势。在电视节目的形式上,除了新闻播报,还有访谈、短评等节目形式。在一个主题节目的策划过程中,可以有效地规划节目形式,实现有效舆论宣导的目的。

企业电视台要策划有价值的新闻节目,需要以企业的发展和科技创新为中心,针对相关的业务拓展和未来发展进行一系列的策划和报道,让电视节目能够立体、多视角地展现企业的实际生产状况和发展方向,让企业员工能够积极地观看节目。油田企业电视台,应成为展示企业形象的窗口,增强企业凝聚力,并发挥优化舆论环境的作用。

为企业拓宽传播渠道和互动平台

企业电视台因其所属对象是企业,与省级电视台和其他各级电视台相比,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它是为指定的收看对象而存在的。这是企业电视台的局限性。然而,正因为其针对性强,也拥有其独特的优势,其信息传播的有效性较高。

拓宽油田企业电视台的传播渠道,在当前信息化环境下尤为必要,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普及,让电视媒体进入到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大众媒体的收看对象广泛、难以统一不同,企业电视台在观众互动方面拥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网络和电视数字化改造的契机,了解观众对新闻节目的期望以及喜爱的节目形式,积极地改进节目的内容和制作水平。以手机为载体的自媒体也是企业电视台进行互动的良好工具,通过手机收集新闻信息,增强与观众之间的互动,都是十分有效的。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5)

电子政务协同工作系统通过政府部门间的资源同享以及协作来提高办事效力,完成政府的服务功能。为了实现安全、高效的协同工作,应用网格在资源同享、互操作性、可靠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特色,并结合了多程序在处理任务、过程间的协同性以及并行性的优势,把政府各职能部门组织成1个协同工作电子政务系统。目前交通运输部已经经接踵开发了1系列协同工作的系统,如网上行政许可、网上审批、网上执法、网上公共服务、网上公共资源交易、网上监督等系统。在行业领域展开了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示范工程以及中日韩3国物流交流网络建设,在信息化增进综合运输与现代物流发展方面做出踊跃探索。

建设了水上安全联网管控系统、海事应急辅助指挥系统、中国船舶远程辨认与跟踪系统、船舶船员“1卡通”等工程,大大提高了协同工作的水平。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网络基础建设到达必定范围、服务笼盖率大幅提高。政务专网建设:交通运输部在1015期间,建成笼盖行业各单位的政务专用网络,网络笼盖触及交通、海事、救捞在内的省市县3级政务部门,并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互联互通。政务网络真正实现跨部门、跨地域联通,构成行业政务网络平台,业务信息系统实现从中央到处所的联网运行。互联网发展状态:依照最新的互联网发展讲演分析,网民范围稳步增长,每一年延续维持近二0%的增长率,总数已经经突破五亿。国家3网融会的计划逐渐落实,云计算利用广泛启动,新1代挪动通讯技术成熟推行(wifi技术)、下1代互联网过程加快(IPv六),网民通过3幕:电视屏幕、电脑屏幕、手机屏幕广泛使用互联网,这为电子政务的利用推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网民互联网利用水平的提高,既为公共服务能力的晋升提供了基本前提也带来了压力。政府网站建设:政府网站是政府晋升公共服务能力的主要手腕之1,我国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已经经到达较高水平,据统计中央以及省级政府网站的普及率到达一00%,地市级政府网站普及率到达九九.一%,超过八五%区县级超过八五%。全国建设的县级以上政务服务大厅有四五00个,都实现了信息化支持,全国各类农村信息服务站共计愈一00万个,笼盖率超过七0%,整体而言,电子政务为民服务能力显明提高。

电子政务发展中信息管控的矛盾(舆情)日趋凸起网络舆情异样活跃。最近几年来,三.一四烧事件、奥运事件、艳照门、许霆取款事件……通过网络舆情传布放大,造成为了广泛社会影响。政府部门经受着巨大的舆论压力,有关专家认为这等同于新型的公共危机。然而,部份网站片面寻求经济效益,无视政府法规,大量播放、传布不良内容的信息。同时,国内外1些敌对于权势以及组织,也应用互联网这1新型视听媒体传布其意识形态,宣传西方“民主自由”,损坏民族团结,分布以及迷信言论的,对于我国的信息安全以及文化安全形成严重要挟。

网络舆情与国家安全。网络这把锐利的“双刃剑”在提供了下情上达的便捷方式的同时,也对于我国政治安全以及文化安全形成了严重要挟,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1是西方国家应用网络对于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网上思想舆论阵地的争取战日益剧烈。2是传统的政治斗争手腕,在网上将以更高效的方式实现,应用网络串连、造谣、煽动将比在现实中容易患多,也隐秘患上多。提高公共危机事件处理能力。公共危机事件舆论的构成与发展,常常是由1个议论开始,并沿着若干级差从无序向有序逐步递进或者者消减的进程,因而及时监控、汇集、研判网上舆情,是引导公共危机舆论的首要条件。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撑。目前,网络舆情正在成为行政部门决策的首要根据。因而新形势下,在每一次突发性事件产生后,政府相干职能部门如何以最快速度搜集网上相干舆情信息,跟踪局势发展,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快速应答处理等,是每一1个政府职能部门思考的问题。

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总书记在党的107大以及全国宣扬思想工作会议上,对于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管理提出了具体请求,强调“要高度注重网络文化建设,加强对于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兴媒体的利用以及管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管理工作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点网络文化的战略任务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以及管理,构成文明的网络环境,保护网络文化以及信息安全,增进中国特点网络文化健康发展”,要“1手抓建设,1手抓管理。遵循信息网络的特色以及规律,文明办网、依法管网,在建设中加强管理,以管理促发展 ,谁主管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审批谁监管、谁办网谁管网,履行属地化管理”。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舆论;措施

互联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调研直到90年代正式向公众开放,用了不到30年的时间。2004年底,互联网已经连接了全球几十万个网络、几千万台主机,用户达到8.1亿。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积极尝试利用互联网。在1992年、1993年国际互联网年会等场合,中国计算机界的专家学者曾多次提出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要求,并得到国际同行们的理解与支持。1994年4月20日,北京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接入国际互联网的64K专线开通,实现了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这标志着中国正式接入国际互联网。

我国把发展互联网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大机遇。中国政府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规划互联网发展,明确互联网阶段性发展重点,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1993年,中国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联席会议,负责领导国家公用经济信息通信网建设。1997年,制定《国家信息化“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将互联网列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出通过大力发展互联网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2002年,颁布《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信息化专项规划》,确定中国信息化发展的重点包括推行电子政务、振兴软件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200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新型工业化路子。2005年11月,制定了《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006-2020年)》,进一步明确了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提出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围绕提高治国理政能力,推行电子政务;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信息化等。2006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下一代互联网,加快商业化应用。2007年4月,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网络文化产业,发展网络文化信息装备制造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战略。2010年1月,国务院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中国政府的积极推动及明确的政策引导下,中国互联网逐步走上全面、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虽然中央对网络舆论管理的大政方针已经非常明确了,国务院和各部委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是对网络舆论管理的总体规划,特别是中、长期规划还没有出台,网络舆论管理的政策依据还不是很完备,方式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手段措施也不是很有效。

目前,取得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具有新闻登载权网站160余家。然而,这些主流网络媒体却要面对3.84亿的网民和14.3亿人口中继续增加的网民,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本应发挥的正面舆论强势难以形成。虽然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重点网络媒体的支持力度,但是与传统媒体相比,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得到的扶持还是明显不足。

在一些重大事件发生以后,政府部门应急反应不够有效,甚至出现“失语”现象,直接导致不良信息的迅速蔓延,网络舆论就容易出现问题,受众也难免会接受变形、扭曲和放大的信息。

坚持管理与发展并举、“管住”与“管活”并重,通过创新管理理念,理顺管理体制,健全管理机制,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道德、技术等多种手段,管理好网站,引导好网民,积极营造既自由民主范有序、既生活活泼又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氛围,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环境。

对网络舆论的管理,必须坚持管理与发展相结合,统筹兼顾,不可偏废。网络舆论的管理与发展是对立统一的,管理是手段,发展是目的,是为了保证其健康的发展,找到最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和措施。

对网络舆论管理而言,既不能放任自流,任其散布不利言论;又不能管得太死,堵塞了解社情民意的有效途径。对境外的不良信息要坚决堵住,对境内的网站要严格管理,而对网民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对网络舆论的管理,不能要求没有一点杂音,应该允许在网上有可控的宣泄,这也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理想的境界应该是,既能让网民发表意见,反映民意;又能加以有效的控制与引导,使其不影响社会稳定,做到畅通言路,安定团结。

在网络舆论管理中,事前防范、事中监管很重要,但事后追责也非常重要,因为它虽然作用在后,却可起到预防在前的作用,法律作用的机理正在于此。正像有人说的那样,“法律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御自己。”因此,要把事前防范、事中监管、事后处置紧密结合起来,使这三个环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而不能仅仅强调事前的把关与防范,忽视事后的追责和惩治。

把问题想在前,把工作做在前,进行积极的、超前的谋划和部署,开展有效的防范;一旦出了问题,及时进行引导,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造成更大的影响。集中力量对重点部位、重点网站进行监控,提高依法监管水平,并注意加强调查研究,把握网络舆论的动向和规律。

舆情信息工作计划篇(7)

为落实中央领导密切关注网上舆情、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重要指示,近年来中安在线不断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网络舆情监测与分析系列产品和服务,包括涉皖网络舆情、危机公关和舆论引导服务等等。旨在依托中安在线权威媒体平台和先进技术手段和报业集团深厚的人才储备,以网络舆情研判为基础,提供智库类综合信息服务,帮助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探索利用互联网倾听民意呼声,改进工作方式。

中安在线网络舆情监测

与分析业务情况介绍

中安在线互联网舆情分析监测产品结合互联网信息传播特点,实现对门户、新闻、社交、博客、论坛、微博等网站中的海量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和采集,借助于数据挖掘、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得到的信息进行主题检测、内容提取、自动消重、自动分类、专题聚焦,并通过统计分析自动生成时间趋势分析、话题传播分析和舆情简报、舆情专报以及舆情预警,真实体现舆情动态。中安在线最新投入近百万元购置的专用服务器,能够对国内外十余万家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控,每天处理信息峰值可达1000余万条,将为客户提供最快、最全、最准的舆情信息服务和权威、专业的舆情咨询服务。

中安在线舆情系列产品与服务

第一,基于PC客户端的网络舆情监测平台。

通过软件平台服务模式给用户提供网络舆情监测服务,用户不需要单独部署舆情采集服务器,只需通过帐号密码登录中安在线PC客户端服务系统,即可全面监测网络舆情。用户可通过PC客户端服务平台日常监测上万家网站的新闻、博客、论坛及微博等信息。智能化、人性化的设计为用户提供信息检索、专题设置、趋势浏览、数据分析、简报生成等各项功能,用户无需培训就可以进行操作。

第二,网络舆情手机报。

《网络舆情手机报》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管理决策层为重点服务对象,旨在帮助这些群体从海量的信息中,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最有价值的信息,把握最新网络舆情,为其作出正确决策提供舆情参考。

《网络舆情手机报》突破其他手机报内容大同小异、只是简单复制传统媒体内容、缺乏创新的缺陷,以专业的功底为用户提供了一份真正有原创性和独家性的手机报。它将各主流网站、论坛、博客、社区、境外媒体、民间流行短信等一网打尽,通过科学统计分析,获得可观数据,并以独特视角分析、归纳、总结,排出一周最热最新时事话题,多层次、全方位展现民情民意、专家态度、部门观点等舆论动向。

第三,网络舆情专供报告。

依托技术领先、覆盖最广、功能强大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结合多年积累的丰富舆情专业经验和行业积累,中安在线舆情监测系统可提供多种形式的网络舆情研究报告,包括《网络要情日报》、《网络舆情周报》、《网络舆情月报》、《网络舆情专报》等。除既有栏目外,可根据客户需求调整栏目设置。《网络要情日报》(普适版),由网络舆情分析师对舆情热点进行筛选,然后对相关话题的网民言论进行梳理和深度加工,在此基础上作出分析研判。包括当日舆情热点,媒体关注度、网民主要观点等。每个工作日一期,提供纸质文件和电子版文档,便于审阅及收藏。

让舆情信息服务更上一层楼

第一,加快建设全省贯通的网络舆情信息应急管理平台及指挥系统。

拟结合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主持建设的全省舆情应急监测指挥系统,由省网宣办应急处、中安在线分别牵头建设安徽省政务舆情与企业舆情应急监测指挥中心,两大中心同属一级平台。构建以省网宣办为监测中枢、各市县区宣传部门、各省属企业为神经末梢、中安在线为运维保障的全省舆情监测联动平台。

政务类一级平台设在省网宣办舆情应急处,各地市和各县(市、区)分设二级和三级平台。企业类一级平台设在中安在线,各省属大型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设立二三级平台。2015年,二级平台铺设到全省16个地市(已购买平台的地市只需进行数据端口对接),三级平台铺设到60%的县(市、区);2016年,做到全省所有县(市、区)全部接入平台。

中安在线负责该平台的日常运维工作,包括舆情数据源配置、平台软硬件支撑、客户端部署、技术后期升级开发等工作。新媒体集团义务为省一级平台提供日常运维服务。二、三级平台以收费服务的形式提供基本运维服务与增值服务。其中基本运维服务指为二三级平台的账号运营提供整体技术支持,保障平台日常运行;增值服务指根据服务单位需求,提供的代监测、预警、分析、培训、处置及网络形象修复等。

第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运转高效的网络舆情信息服务体系。

拟升级原中安在线舆情中心,组建安徽新媒体集团大数据舆情中心,统筹发展大数据舆情信息产业。向省委宣传部申请建成“安徽省舆情信息研究基地”,引入社会第三方技术服务类公司,以及散布省内外的舆情专家资源,提升本网舆情项目的服务水平及社会影响力;加快舆情信息服务的产品研发、内容建设。规划建设《安徽舆情参考》杂志、安徽舆情网(中安在线舆情频道),定期舆情中心研究成果;研究全省范围内的舆情应对评价体系,地市舆情应对排行榜(为市县定制考评体系)。争取宣传部支持,并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推进网民留言办理各项工作,保持安徽群众网意见征集平台、网上问政、中安论坛等网上舆论渠道通畅,为各级党委政府听取民意搭好平台;加强队伍建设、提升舆情信息服务能力。推动新媒智库项目建设,加强与社会公司、外部智库的合作。加强网上舆情处置能力建设,大力开展面向基层的网络舆情业务知识培训。

第三,进一步规范全省网络舆情信息服务工作。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