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原生态

原生态精品(七篇)

时间:2022-08-06 23:02:51

原生态

原生态篇(1)

辞别灯红酒绿,纸醉金迷,车水马龙,歌舞升平的繁华,扑面而来的是静火暗光,烟袅云洁,舟少人稀,安谧深静。白天,日光轻轻地泻在桂影斑驳的墙上,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湖面铺上的一层碎银在梦中变为纷繁的银饰,静谧的湖面润色着眼球,一抹微蓝轻微被风吹起,又沉入无垠的湖底。湖上的小船静静地、微微地摇着,水面上的波纹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来。入夜,更是寂静异常,柔白的月光投下清辉,笼罩在四周,夜风拂起衣袂,宛若仙境。湖底的水草彷如鬼魅,缠绕着无尽的思想。

如同深入内心触摸到灵魂,生命越贴近大地也便有了安切的存在。浅浅的低吟是月光下披风而散的柳叶,浅斟低酌是月光下姗姗而动的桂影,栈桥上的千年寒霜凝固了黎明,傍晚的落霞辉映天际的流水,演化为繁花的谢幕。婉转的曲调,环绕在身边。常青藤化为修长的手臂,寂然地拥抱了一切,细瘦的花蕊倾吐着丝丝柔情。半夜风起,像个孩子跑过了天涯,而原地驻留的风还安静地停在那里。世界凝固,时间停止,悠悠然的梦想散落成花瓣,随着湖水悠悠远行。花容尽损,落香弥漫,沉醉在梦中,却渴望不要醒来。

如果说记忆只是虚幻,那么梦境更是一场空白的葬礼。白色的海鸥静静地驰过海面,飞近又飞远。翅膀掠起灿烂的水花,再次没入水中。繁华落尽,留下的不只是苍白清凉,更有寂静幽香,萦绕在回忆的湖畔,日复一日地重奏着清远的笛声。

梦,洒落在湖上

被纯白的理想

放在口袋中

夜一样的凄凉

被无数次地遗忘

黄昏的花香

争过朝阳的光芒

站在希望的田埂上

梦一般徜徉

我拥抱着这原生态的歌谣

转瞬过了栈桥

黎明作为桥段

谢了繁华至上

我只爱,清幽独往

再美的烟花,总是短暂地、空洞地绚丽而又被遗忘。四季的流水,停留不下脚步,只会换来不停地遗忘。无论是怎样地相对静止,我们仍同随着地球,孤独地自转,演绎着一次次演出剧场。演过了,该散了,冷静地遗忘思想,徜徉在这梦里,谁都不愿醒来。光明与黑暗存在缝隙,只是原生态永远像与繁华继续着隔海相望。

原生态篇(2)

我十分赞成给中国各民族、各地区丰富多样的演唱艺术风格和这些民间音乐的承载者提供更广阔的展示舞台,这也应该是一个民族音乐研究者的理想。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在“原生态音乐”成为约定俗成的名称之前,理清一下它的真正含义。如果使用它会让人产生误解,甚至有害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那就需要看看是否可以找到一个更确切的、更易懂的称谓来表示这类艺术。

“原生态”这个词来源于自然生态研究与环境保护领域,即指称那些未受到人类太多的开发与破坏的、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的自然环境。从20世纪60年代起,人们逐渐意识到随着人类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所造成的对自然界掠夺性的开发最终将使人类自身受到惩罚(如气候变暖、土地沙漠化、动植物物种的迅速减少等),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提出如何保护日渐脆弱的自然生态,如何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以及为此如何与人类的朋友――各种动植物和谐相处的问题,诸如“绿色家园”、“环境保护”、“原生态”等词汇也就常见诸报端,逐渐成为日常用语了。应该说在自然科学领域人们对“原生态”这个概念的理解基本是相同或相似的,不会产生太多的误解。而当一个概念转用到其他领域时人们就需要格外小心了,因为它本来的意思用在另一个领域是否恰当,是否会形成某种误区,这是必须加以认真考虑的。比如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到目前为止还基本上可以用来说明自然界各个物种的起源和进化,但当人们用它来解释人类复杂的文化现象时,就很容易落入“社会达尔文主义”甚至“种族优胜论”的泥沼。

我理解的所谓“原生态音乐”大致是指那些形成于自然经济时期并且由于地域、交通、经济等原因而没有受到太多外来文化影响的民间音乐。它的“原汁原味”不仅反映在曲调上,而且更多体现在表演形式与风格上,这类艺术的鲜活性也正是通过这些民间音乐家的现场即兴表演展示出来的。借用产生于自然科学领域的“原生态”这个概念来比喻这类民间音乐也许有利于强调这些音乐的价值和保护它们的迫切性,比较容易获得宣传上的效应。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它可能或已经造成思想上的混乱。文化的生存环境毕竟不同于自然界、动植物界,文化是由人创造的,也是由人来承载和传承,而且最终要为人服务的。而人是有思想、有理想和具有由此而催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这些音乐的创造者和承载者也和其他的人群一样,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同样有了解外部社会,与其他文化交流甚至接受其他艺术的愿望。特别是在当今这个传播媒介无孔不入的时代(例如所谓的“村村通”就是让现代的文化借助于广播电视进入到那些偏远地区的一项工程),这些音乐能否再以原来的生存状态延续,这是值得怀疑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在一些晚会或大奖赛上所听到、看到的所谓的“原生态”音乐到底有多少是真正原生态的呢?曲目、演唱方式与方法上也许比较多保留了当地民间音乐原来的样态,但歌手们在舞台上表演时还有多少在田间、草原的那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一旦这些纯朴的农民歌手走进大城市、面对电视摄像机时,他们的思想和价值观难道不会发生变化?我觉得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都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他们也有通过自己的艺术来获得经济回报的权利,就如同农民进城务工挣钱来改善自己和家庭的生活一样。

这些乡土民间音乐艺术的历史和审美价值是不容置疑的。歌手们带来了明显区别于美声、民族和通俗唱法,带着泥土气息的乡土音乐,在充分展示这些艺术的魅力的同时,也丰富了城市人的音乐生活。但我不认为这些音乐依然是原生态的艺术。历史唯物主义的常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但是上层建筑并不完全依存于经济基础而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今天我们所欣赏的古典艺术其生态(时代)早已经过去了,但这些音乐依然存在。也许有人以为这是由于这些音乐有文本(乐谱)的存在,当然这是原因之一,但不尽然。今天我们所听到的这些音乐难道还是巴赫、贝多芬时代风格的音乐吗?其实它们早已经是这些音乐的现代版了。同样产生自农业社会的这些中国传统音乐也是可以离土离乡而延续和繁衍的,它们依然可以保留原来的曲调、演唱演奏的基本韵味,而且让这些乡土艺术走进城市,以商业化的形式展演,不仅可以丰富大众的文化生活,还有利于它们的传承和发展。清末民初一些地方民间音乐,如浙江越剧、广东音乐、大鼓等,进城后才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剧种、乐种和曲种,并在更大范围、更又保障地得到延续。如果说在旧社会传统艺术的传承主要还是依赖于科班这种口传心授的形式的话,那么在建国以后,大多数传统音乐品种开始转向以专业院校为主要的传承场所,一些民间艺人被聘请到专业院校当教师,向年轻一代传授各种艺术和技能,同时一些原来具有西学教育背景的教师也虚心向这些民间艺人学习,从中也有许多收获。例如中央音乐学院的一些著名声乐教授直到如今依然让他们的学生找演唱大鼓的艺人上课。事实证明这种把民间艺术家请到院校任教的做法对于传统的延续是十分有效和必要的。

同样我认为,把那些至今仍然留存乡野间的民间音乐(特别是声乐和器乐的演唱演奏)引入到高校传承不仅必要而且可行。目前全国设置音乐专业的院校有数百所之多,遍布各个省、市、自治区,可是办学模式与专业设置却完全像克隆出来的一般,只是在教学水平上的差异,这不能不说是我国音乐教育的悲哀,就如同前些年冰箱彩电的低层次重复生产一样。如果把各地方的乡土音乐,特别是那些既具有文化价值,同时又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的主要传承任务交付给各地的院校(当然这并不意味这些艺术原生地的百姓就不去唱奏这些音乐),我觉得我们乡土民间音乐的延续就会有保障得多,尽管它们已经离开了原有的生态。

对于我国各种传统艺术的留存我是乐观的。我相信经过成千上百年积淀下来的那些优秀音乐文化不是能轻易抛弃的。有些可能会改变形式,但其基因将会长久保留在我们各种新的音乐之中。美国学者梅里阿姆在《音乐人类学》一书中就曾经以印第安人和黑人的音乐在美洲的命运为例,说明传统音乐是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印第安人和黑人虽然曾经遭受过殖民者的野蛮迫害与奴役,他们包括音乐在内的民族文化也随之受到摧残,但是历经数百年的沧桑这些音乐不但依然存在,而且成为美洲的许多国家各类音乐创作的重要元素。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把美国或安底斯高原国家当代音乐的黑人或印第安因素剔除,这些音乐还有什么特色可言?他得出的结论是人们在强调重视那些传统音乐的价值的同时,也不必过分夸大它们濒危的处境。民族音乐学家的任务一方面是要尽可能保存整理那些原汁原味的传统音乐,但也不应忽视对其变化的关注与研究。

产生并至今仍保存着这些乡土音乐的社会发生变化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延续这些音乐而要求保持当地经济社会的所谓“原生态”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的人民都有发展生产力、提高自己生活质量、接受各种文明的权利。作为研究者既没有权力也没有能力阻止这种趋势。

要保持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有许多切实的工作要做,保存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留存于当地,也可以采取博物馆式的,还可以适当运用某种商业的方式。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热炒所谓的“原生态”,不如多做些搜集记录保存研究的工作,哪怕是能够为博物馆增加些许非物质文化。

原生态篇(3)

        关键词:原生态民歌 原生态唱法 传承 保护 

 上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在相关部门和电视媒体及其他技术媒体的大力推动下,“原生态”民歌凭借其本身的艺术魅力和风韵逐渐地回归到广大民众的审美视野,并且把原生态民歌推向高潮进而掀起一股“原生态”民歌热。尤其是2002年以来的三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的举行,加上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的两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都设有原生态唱法的比赛,对“原生态”民歌的争论更是达到了一种“白热化”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本文将会围绕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原生态”民歌的界定

对于究竟何谓“原生态”民歌和“原生态”唱法这两个问题,无论是在音乐界还是在学术界的看法都不是很一致,在其他一些媒体也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有很多学者就笼统的认为原生态民歌就是民歌。我认为这样的说法是不明确的,应该将它进行整体性和局部性的历史对照,只有这样或许才能做出一个客观的界定。

(一)从“原生态”到“原生态”民歌

首先,“原生态”这个词是来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术语。原生态本是“原生物”和“生态”两个名词的复合品。“‘原生物’指‘假想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类型’。‘生态’则指生物在与之相适应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活习性及生理特征”。我们若将“原生物”和“生态”的复合品放置于“民歌”的前面,如此以来所得新生物就有了一种新的含义。为什么呢?因为“生态环境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外界条件的总和”。也正是由于对生存环境这种依赖的差异性,原生态民歌在音乐形式、演唱形式等诸方面才出现了差异,有了不同的特色,给人们的是一种风格各异的新感受。

另外,“原生态”民歌所依赖的是一种很自然但不是原始的生态环境,至少现在不能说是原始的,与人类开发和改造形成的高度人工化的大城市的环境相对。不同的生态环境下所形成的文化也是不同的,当然了,基于不同的形成背景每种文化的发展方式及其速度和程度也都是各不相同的。原生态民歌也是如此,历史在演进,社会在发展也需要发展,“原生态”民歌并不是一种定格于某一历史时期一成不变的“古艺术”,是可以吐故纳新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原生态”民歌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下,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依附于相应的生产力水平、生活方式和其他的民风民俗,由民间劳动者创作并演唱的当地的民间歌曲,且要体现其民族的属性和民族的心理特征,具有纯粹民间特色的歌曲艺术。

(二)“原生态”唱法

在第十二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曾出现过评委给苗族的民间歌手打分悬殊很大的问题。这之间也有好多观众致电询问过给分过低的老师给低分的原因,老师回答说该选手的唱法不科学也不够规范,演唱难以持久。为此在音乐界也出现了关于“原生态”唱法的争论。

任何艺术都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声乐作为一种高实践而且超理论的艺术,它主要是靠自己的实践和亲身体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田青研究员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位置靠太靠前了,往后一点”,往后是多少?1.5厘米?1.3厘米?是一种体验,根本不能用科学这个东西去解释。哲学家马克思也说过类似的话,要想让一门科学成为真正的科学,必须用数学公式将其表达出来。用科学来给给艺术进行评定,必定会对艺术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弊端,进而抹杀艺术向个性化、多样化发展的思想基础。所以要正确认识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两者都是人类认识和感知世界的方式,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又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不可替代的方式。

我们国家拥有“野民歌”的地区不下百余处,高亢低转,悠闲漫漫,各有风骨,确实无法用分数的高低来衡量。但并不代表“原生态”民歌不存在方法的问题,从很多比赛或媒体上可以得知许多优秀的原生态歌手在演唱中都具有很高的演唱技巧。特别是第十三届青年歌手大赛中,涌现了一批水平很高的原生态歌手。评委孟新洋在评点湖北省两支原生态组合时,大赞“土苗”与“撒尔嗬”的高音给从事音乐教育的人士上了很好的一课,“男声女声的高音非要借鉴西洋音乐的唱法吗?必须要关闭(声带的闭合)才能唱出高音吗?我们也可以用民间技巧,很好地解决高音问题!由此可见“原生态”民歌的演唱还是有一定方法的。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去认识“原生态”唱法这种提法,笔者认为,原生态可以是一种唱法,但也可以归作一种演唱风格。在许多多多的原生态比赛中,参赛的歌手有很多都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大学生,也有国家或地方剧团的专业演员,这些参赛者没有任何一个人或一组的演唱者不是经过培训加工的,把它们再称之为“原本态”唱法确实有些太勉强。由此,我认为应该对比赛评价标准进行改制,因为各民族的生存环境不同,相应民歌的产生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相同,唱歌是情感的艺术,而不是唱方法。正如田青评委在第十三届歌手大赛中所说,这次大赛,我们的评判标准是“原汁原味”。

二、“原生态”民歌的文化价值

“原生态”民歌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源泉。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民间艺术始终作为创作者不竭的素材之源,甚至可以说始终是专业艺术的母亲。

“原生态”民歌不仅存在于某一民族,而是存在于各个民族的各个历史时期,是各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对整个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生动画卷的描绘。它不仅是人民生活的亲密伙伴,也是人民生活的有力助手,不管是在生产劳动中还是在阶级斗争的过程中,始终是人民手中的有力武器。

“原生态”民歌都是直接产生于民间的并且长期在田野乡间流传不衰,传唱于船工、渔夫、赶脚人、农夫和广大的农村妇女之间,歌词虽是由民众口头创作,但能称的上是对人民生活的逼真描绘,其语言生动传神,并不是将简单的生活语言加以拼凑和组合,而是讲究韵律和比兴等手法的。特别是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歌词更加精炼,曲调更加完美成为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笔者认为,其他音乐的繁衍与发展都应站在民间音乐的肩膀上作一种迸发,原生态民歌是一颗种子。

除此之外,还要说明的一点的是民间歌曲是民族音乐和其他类音乐的基础,可以说是从民间音乐的肩膀上开始的,从多种音乐种类的具体分析中,可以得到证明。所以,无论是拥有这些“财富”的当地居民这些“局内人”,还是欣赏这些“财富”的“局外人”,都能从中获得自己所需的资源,得到一定的艺术满足。

三、“原生态”民歌的传承

众所周知,“任何文化,都必须经传播,才能传之于人,行之于世,承之于后人”。10音乐作为精神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传播这个过程一直都伴随其衍生和发展。“音乐传播,是音乐现象得以存在,音乐作品得以实现其功能的人的一种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最简单的表现是一个人将音乐作品以特定的形式传递给另一个人或一群人。”[4]

        当前原生态民歌的传播方式主要由自然传播和技术媒体传播,尽管技术媒体传播出现在自然传播之后,但技术媒体传播不会取代自然传播,因其在传播之中各有所长,具有不同的功能和意义,在原生态民歌的传播过程中,要注意两者的结合,以更好的促进“原生态”民歌的传承。强调一句,在传承的过程中,应以不损害其特质为前提。

四、“原生态”民歌的保护

在当今这个现代媒体技术日新月异、到处都被潮流时尚和商机覆盖的时代,原本附着淳朴自然的“原生态”民歌与我们的距离已越来越远,所以新时代的人们就更难有机会领略纯正而朴实的民歌的韵味,更无法真正地感受独具魅力的原生态民歌那充满质朴的文化内涵了。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民歌失传快而且保护困难,因而对其进行“120式”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

当下,申请“非遗”已经“风靡”全球,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原生态”民歌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保护,把“主位保护”(文化主体)与“客位保护”(政府、社会等)相结合的方式是原生态最有效的保护途径。

渊源于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深深根植于民族文化之中的原生态民歌,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信息,是我们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能从根本上唤起人们心中对民间音乐的热爱,对于传播和发扬民族民间音乐起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是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保护好运用好这种内在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兴旺发达乃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1).

[2]夏征农.辞海.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5).

原生态篇(4)

一、什么是原生态唱法

以前声乐界公认在我国具有三种唱法,即: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但在2004年8月山西左权举行“全国民歌南北擂台赛”以后,专家发现许多民歌不经过任何雕琢、包装和美化,他们如自然界原始状态的东西清新自然,歌声美如天籁之音。这使专家们引进了“原生态”这个自然科学的概念。自然科学上的原生态是指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生存发展状态。原生态是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下来的东西。原生态民歌则是由本民族环境下的老百姓在生活与劳动中自然生活的一种表达。他们穿着本民族的服装,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唱着具有本民族风格的歌,由本民族独特的乐器伴奏。那什么是原生态唱法呢?它是区别于学院派民歌唱法(学院派民歌唱法以民间音乐为基础,吸取了西洋唱法的长处)的一种说法, 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未经过专业训练、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原汁原味”的民间歌唱音乐形式。因此命名为原生态唱法。

二、原生态唱法的科学性

当代一些学科如音乐人类学、音乐美学深入研究结果表明,一种唱法是否具有科学性不能完全用美声唱法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每种唱法各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用某种唱法去改造其他唱法,无异于用某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WWW.133229.cOm就拿美声唱法的审美原则来说,也是随着地域、阶段的不同而改变的。十七、十八世纪是“美声学派的黄金时代”,有人问著名的歌剧作家罗西尼,演唱歌剧需要什么条件,他回答说:“第一是声音,第二是声音,第三还是声音。”这就是美声学派黄金时代的声乐美学原则——唯声论。到了十九、二十世纪,歌剧更加要求演唱必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这也是进步的表现。由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歌剧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等不同国家的演唱方法和审美原则也是不一样的,在中国亦是如此。

原生态民歌手们演唱的民歌,声音甜美、淳朴、高亢、音域宽广。他们的声音虽然没有经过音乐院校的专业训练,也没有我们所要的那种圆润、低喉器的混声,但事实证明他们这种唱法所发出的声音也是优美的,并被大家所接受。各个民族的原生态歌手们都有他们自己的一套发声技巧、发声理论。如蒙古长调的唱法,它有着和世界上任何民族歌唱艺术不同的要素和结构,蒙古长调有着悠扬的旋律、繁复的波折音和内在节律。演唱时,常将一个完整乐段从低音区提高到高音区,再降到低音区的过程。它的主要特征是歌腔舒展、节奏自如、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不少乐句都有一个长长的拖音,再加上起伏的颤音,唱起来豪放不羁,一泻千里。蒙古的呼麦更是奇特,它运用特殊的声音技巧,一人同时唱出两个声部,形成罕见的多声部的形态。演唱者运用闭气技巧,使气息猛烈冲击声带,发出粗壮的气泡声,形成低音声部。在此基础上,巧妙调节口腔共鸣、强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带有金属般的高音声部。再如,侗族大歌,它是“众低独高”的音乐演唱形式,由三人以上来进行演唱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这种复调式多声部合唱方式是民间所罕见的。还有藏族民歌“振谷”的唱法、青海的“花儿”、新疆的地区“木卡姆”等等,这些都是民族声乐的奇葩。原生态唱法不仅有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文化背景,而且还有本文化背景下的声乐审美原则、自己的声乐发声方法和技巧等。只是还没有上升到理论上的著书立说,我们回头看看,意大利美声唱法在开始也没有现存的理论,当时主要是靠言传身教,随着许多优秀的歌剧作曲家及歌剧演唱家的不断诞生,声乐教学方法渐渐成熟,声乐论著才不断出现,使美声唱法理论化。所以说原生态唱法不是没有科学性,只是有待我们更进一步挖掘、提升及理论化。

三、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

我国是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我们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拥有每个民族语言、风俗、服装等文化背景,他们都拥有在这种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艺术和歌唱风格。原生态唱法的多元性表现在:歌曲风格的多样性、演唱风格的多样性。

在这片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的大地上,从能歌善舞的新疆维吾尔族到“歌舞之乡”的云南,保存了世界罕见的绚丽多姿多彩的原汁原味的众多的民族声乐作品。比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情歌等。其中劳动号子是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呼喊,根据劳动创造出来的音调,统一劳动,指挥劳动,并起着解决疲劳调节情绪的作用,有打夯、捕鱼、拉纤、插秧、装卸车等形式。山歌,其语言韵调有明显特点,地方色彩较浓,如陕西的信天游,甘肃、青海、宁夏的花儿,苗族的飞歌,蒙古族的长调牧歌等。小调,产生于城镇,反映城镇的生活的曲调,如卖货郎、锯大缸等。情歌,结构较大,内容复杂,包括很多乐段的东西,叙事曲,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中的长歌等 。这些歌曲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旋律优美、质朴,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瑰宝。

原生态声乐作品的多样性,决定了原生态演唱风格的多样性与发声方法的多样性,什么样的作品具有什么样的演唱风格,使声乐作品和演唱风格相吻合与统一。演唱风格的多样性,是指每种形式都有其各具特色的唱法和表演风格。我国民间唱法流派很多,色彩丰富,充满个性魅力。北方的民歌高亢嘹亮,南方的民歌委婉、细腻,陕北地区的民歌粗犷嘹亮。在演唱原生态歌曲时,一定根据地方语言、歌曲风格和内容去演唱。

四、原生态唱法的时代性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大转型,人们生存状态、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文化需求和审美趣味在快速衍变,因此声乐艺术的发展也应与社会和时代的变化、人民需求相结合,我们要提倡多种不同形态、不同层面和不同趣味、不同唱法的创新,原生态唱法也一样。比如,保加利亚的女声重唱,她们就是来自农村,采用乡村歌手自然、纯真的唱法,采用民间乐器伴奏,保加利亚的民族音乐家十分珍视这种民间音乐的精神和不可多得的特征,对它进行精心的保护和艺术加工,并将其升华提高。她们那神奇、美妙的音色和歌唱中清新、独特的韵味是如此迷人,堪称“声乐艺术的一朵奇葩”。 它可以让我们借鉴怎样对待民族音乐的态度,我们国家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背景下的多元“原生态唱法”,我们一定要加以珍视和保护,同时,对原生态唱法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得到生存与发展。

五、原生态唱法的艺术性

原生态民歌具有很大的即兴性,歌词结构短小,通俗易懂。音乐语言凝练,往往是极为简单的音乐素材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原生态歌曲直接表达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不加修饰地追求歌人合一。原生态唱法演唱语言是本地方言,歌唱嗓音圆润明亮,演唱的旋律优美动听。这就是原生态唱法的魅力所在。

结语

原生态是培养艺术家的沃土,原生态的多元性是音乐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原生态作为一种唱法有自己的声乐审美原则和艺术演唱风格,作为声乐教育者,我们应该欣然接受,并为其保驾护航。同时也要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充分认识到民间声乐的可变性,它是在不断地发展中得到延续,而不是简单的还原,更不是坚守。发展才是对原生态唱法的最积极的、最好的保护,作为音乐工作者应该共同探索民族声乐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范晓峰.声乐美学导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原生态篇(5)

2001年,我在河北经济日报社工作整整十年,也成了报社一支笔,写来写去的宣传稿、新闻稿,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瓶颈期,我选择了去鲁迅文学院进修,短短的3个月,余华、王歌、白描、林非等很多大师给我们讲过课。那个阶段很多同学进步神速,有个在云南偏远县城的同学夏天敏,他写《好大一对羊》,获得了鲁迅文学奖。他入学时写的东西像小学生作文,实话说都不如现在田国栋文字写的好,但是他非常勤奋,一年后他的巜阁楼》就被拍成了电影,他后来成为了浙江省签约作家。过几天我把我给他写的书评发到我们群里,我说这些是想告诉大家,天才是有的,但是勤奋才是能够成功的主要原因。

我讲稿写到这里的时候,李峥恰好给我发来微信, 她说:我陪你聊完今晚的话题, 我就退了。我问她为什么, 她说,忙,懒, 笨,总不教作业呗。我说我也是老师催一次交一次,前几天听大师沈从文在谈写字里说的一些话我才有所顿悟,希望李铮和包括我一样"忙、懒、笨"的同学能够改变自己的习惯和借口,珍惜这次的学习机会,现在我把沈从文老先生的这段话一字一字的读给大家,与大家共勉:任何一种工作,必须要锲而不舍的从事多年,才能够有点成就。当行与玩票,造诣分别显然。兼有几种长处,所谓业余嗜好成就胜过本行专业的,自然有人。但这种人到底是少数。特殊天才虽可以超越那个限度,用极少精力,极少时间,作成发明创造的奇迹。然而这种奇迹期之于一般人,无可希望。一般人对于某种专门事业,无具体了解难说创造;无较深认识,决不能产生奇迹。不特严谨的科学是这样,便是看来自由方便的艺术,其实也是这样。

接着回到我开头所说的于我而言什么是稳稳的幸福哪?我想看到自己写的文字有充沛的感情,丰盈的文才,给人带来向善的力量,或者就是我想要的稳稳的幸福吧

我今天想讲两个观点,第一:我对原生态文学的理解和感悟

第二: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有自己思考的独立性、独特性、不跟风、不媚俗。

在进入我们这个原生态文学院之后的一段时间,我对这个词实际是没有什么感觉的,我自以为是的认为他就是一个有别于张三李四的叫法,后来老师让大家写对原生态的理解,我想大概就是真实的描写,贴近众生,区别于科幻、魔幻主义的一种写作手法吧。后来听了前面几位同学的演讲, 他们把原、生、态、三个字拆解开来分析,又给我耳目一新的感觉。也读了《原生态的原生态追问》说该词是从自然科学中"生态"一词延伸出的,即是在生态学研究的启发下,把在自然状态下保留下来的环境、生物和文化所组成的完整的生态性链条叫做原生态。

自然科学是非常严谨的的,十分重视概念的界定,而由自然科学引入人文科学又演化出"原生态"却不具有科学规范的界定,即什么是原生态,判断是否为原生态的标准,都是模糊的。

后来老师推荐大家读了阿来原生态创作研究,德莱塞自然主义的叙事艺术,对原生态的理解又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引入到文学,我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原生态写作是一种接近原始的自然生态式的写作,它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把生命、生存、生活、人性中挣扎作为作品的原动力,彻底清理小情绪、小感觉、伪感情以及一切与本真精神背道而弛的杂质。

回到我自己的小作《我的爷爷》,我真实地记录了在我几岁那年面对故去的爷爷,站在他的棺木前,渴望见他最后一面,又恐怕看见害怕看见的死亡,几岁时,我认为死亡的面目一定是狰狞而恐怖的,这也成为我永远的遗憾。那些年包括后来家中大人对过去的一切避而不谈,我只是从一些抽屉的银元和仅存的几个古瓷器和邻居的只言片语以及一直到我的父母去世,到今天也未被要回的几十间房屋,才对爷爷的生涯有个大致的判断,所以我的爷爷写的没有细节,没有分量,看起来人物只是有些总结似的言语,这大概就是没有深入细致了解爷爷生活的那个年代,所导致人物苍白无力,跟原生态写作背道而驰了。

第二:如何在众声喧哗中保有自己思考的独立性、独特性、不跟风、不媚俗。

原生态篇(6)

【关键词】原生态;阅读;基本原则;途径

正文:

“原生态”即物质的初始形态。学生生命的“原生态”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需求、探索精神及表达欲望的本来面目,它是学生生命创造力的自由释放。给孩子一个无拘无束的阅读环境,让孩子以无忧无虑的阅读心情,无欲无求的阅读心态,进入无我无他的阅读境界,此之谓原生态阅读。原生态阅读强调的是阅读环境的原生态。即维持阅读意义的原汁原味;保证阅读主体的自由自主;力求阅读客体的有声有色;提倡阅读方式的多姿多彩。“原生态阅读”实在是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打通语文中、高考阅读“瓶颈”的一条有利措施、有效途径。

(一)独立阅读,维持阅读意义的原汁原味。

“独立阅读”,就是阅读者不经过任何人、任何资料的点拨提示,就能将某一文本读“懂”:知道文本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甚至还有“如果我写……”这样的阅读后的反思或冲动。这样的阅读能力对于常人来说,或许要求高了些,但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中学阶段基本练就这样的阅读能力。着力培养学生独立、高效地阅读文本,尽量多地获取文本信息并能解析、评价有关文本问题的能力。这是问题的核心所在。

1、激趣。以名家的阅读经验、成功经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古今中外发愤读书而成才的名人数不胜数,古人更是道出了读书的好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教师经常性地向学生灌输多读书能使人受益终生的观点,使他们明白多读书、读好书的作用。

2、延伸。立足课堂文本阅读,引导学生向课外阅读延伸,教授《荷塘月色》一课时,在落实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这一目标后,让学生课后对比阅读颜元叔的《荷塘风起》、季羡林的《清塘荷韵》,比较同是写荷花的三篇文章在写景上的不同之处;教授《荷花淀》时,带领学生从中国古代所崇尚的“天人合一”“适中和谐”的传统文化的角度解读文本,激发了学生阅读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文学作品的兴趣。教授像《林黛玉进贾府》这样节选自名著的文章,注意设置能吸引学生课下阅读全篇的环节。

3、互动。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比如师生共读一部优秀作品,然后交流各自的心得体会,或学生自选优秀作品,利用阅读课的交流时间推荐给大家,或在课前三分钟演讲时交流精美语句等,这种交流,不仅反馈了读书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选择、归纳、概括、组织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独特的见解和体验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有了这个动力,学生才会挤时间读,有滋有昧地读,从中汲取知识,吸取有益于人生的养料。

(二)自主阅读,保证阅读主体的自由自主。

自主性阅读是相对于被动阅读、机械阅读、他主阅读而言的,是指在阅读教学中以学生为主的主动构建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阅读。自主性阅读需要老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帮助学生把需求转化为明确可行的目标,激发学生阅读的内在动机和强烈兴趣,密切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思考方式和学习策略,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及进行学习效果评估的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并帮助学生树立搞好学习的信心。

(1)创设良好氛围,激励自主学习

首先,创设自学氛围。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学生自学前,教师应教绐自学的程序与方法,采用一读(将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脉络,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些什么),二思(看一看“预习提示”,读一读课后思考题,明确新课要学什么),三写(即认真读课文,深入思考,在文中圈圈画画,记下疑难,写下感受),四用(即使用工具书,迁移旧知识,初步解决一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自学时有法可循,明白如何入手,懂得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由教到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是不可缺少的,老师要充分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

其次,激发自学动机。动机是内驱力,自主学习需要一种内在激励的力量。如果学生对自己从事的探索活动具有强烈的欲望和追求,这种内驱力就能把学生内部的精神充分调动起来,从而有效持久地投入探索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学生好奇心强烈的特点,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索问题的情境中,产生对新知识的需要和渴求,并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动机。

第三、营造民主氛围。教师要转变角色,努力营造出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生说生评,生说师评、师说生评等形式,让学生自己获得问题的解决,使学生走向成功,体验到成就感;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开展合作学习,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民主氛围的营造,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①主动汇报,交流学习。②互相讨论,及时评价。③大胆发问,鼓励创新。

(2)提供自主形式,关注自主过程

学习不是结果而是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是提供自主学习的最佳形式。优化教学过程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参与的内涵十分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大胆放手,更多地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功能,让他们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参与观察、思考、讨论、实验。让学生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要做到七个“让”:即课文让学生自学,字词让学生自己掌握,段意让学生概括,问题让学生发现,方法让学生寻找,重点让学生思索,难点让学生突破,真正让学生参与每节课的全过程。参与要多样化,如质疑问难是一种创新精神的反映,是学生思维参与的标志。学生能提出问题,那怕千奇百怪、荒诞离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思维活动,教师就要悉心引导,让学生思维的火花最终成为知识学习和创新的火种。

关注自主学习的过程,其最佳手段是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反馈与评价。学是核心,导是关键,评是学生求知的催化剂。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体现在课堂提问的梳理精当,而且体现在处理反馈信息的应变能力上。评价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反馈的重要途径,它的作用并不仅限于让学生了解自己与目标要求的距离,还应通过评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坚定学习的自信心,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学习者不会思考,不掌握学习的方法,单靠死记硬背来获得知识,必然失去求知的兴趣。因此,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要得当,“放”要得法,给足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人自为学”。放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敢问、善问,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辩驳别人,发表相反意见。在课堂互动中交换思考所得,从而不断修正自己的答案,真正体验探究的乐趣。另外,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量多地动手操作。俗话说:“眼过千道,不如手做一遍”。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也就是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发展的过程。

(三)个性阅读,力求阅读客体的有声有色。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导学生个体调动全部的心智和情感,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把握其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及其意义,从而对作品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的教学方法。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尊重阅读主体的自主性,倡导阅读实践的探究性,承认阅读结果的差异性。那么,如何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阅读呢?

从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来看,个性化阅读教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主体的自主性;(2)个性化阅读应体现阅读实践的探究性;(3)性化阅读应关注阅读过程的调控性。据此,个性化阅读的教学策略大体可以分为:

1、引导批注阅读。批注阅读强调的是学生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

2、强化“阅读反思”。阅读过程的自我把握、反思和调控,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有效方法。因此,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强化“阅读反思”,在自我反思、调控中,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改进学习行为。一般地说,实现阅读的反思和调控有三个途径:一是学生自我思考;二是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三是教师的点拨和调节。

3、注重延时评价。因为新颖、独特、有创意的见解常常会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顿悟”和“灵感”,所以运用延时评价,能让更多的同学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产生更多、更美好的创新灵感,使个思维和个性品质得到充分发展。倘若过早地对一个可能有着多种答案的问题给予终结性的评价,势必会扼杀其他学生创新与发散思维的火花。

(四)多元阅读,提倡阅读方式的多姿多彩。

阅读在发展,阅读的形式也应是多种多样的。天文学家阅读一张不复存在的星星图;动物学家阅读森林中动物的臭迹;夏威夷渔夫将手插入海中以阅读海流;美食家用舌头阅读酸甜苦辣。这一切阅读都和书本的读者共享辨读与翻译符号的技巧。阅读在发展,它是一种潮流,它是一种趋势。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器官与外界的接触,都可以看作是一种广义的阅读。

1、多元化的朗读方式促进学生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初读感受语言,再读品味语言,三读领悟内涵,四读高效运用,让课堂充满朗朗的阅读情味,让阅读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生命力和感受力。

朗读多了就会促进理解,教师要重视阅读量的积累,实现质的飞跃。读书很重要,不仅积累知识,习得语感,更重要的是阅读还能教会我们驾御文字。通过诵读感知文章,打开学习语言的窗口,增加对文章的理解与感悟。朗读要重视理解的直觉性,敏锐地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好坏。学生通过反复阅读能体味到知识与技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并激发出学习兴趣。在朗读的亲切体会中,学生就能够讲内容和理法化为自己的东西。诵读可以让学生领悟到文章的内涵,体会到韵味,感受到美感。语言的味道在朗读中受到第一感染,熏陶,语言的魅力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中实现内化,学得真知。

2、粗读浏览、精读研究、快读和慢读共同进步。如果我们在阅读中将精读和慢读结合起来,就能撷取丰硕的果实,实现阅读能力的最优化提升。

略读史针对快速浏览信息而言的,是书目、标题、文章内容、有用信息的筛选,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筛选信息。精读则是针对重要信息而言的,对精词、好句、好段的揣摩,欣赏,实现语言精髓的有效汲取和提升。在略读和精读的交替中,学生可以增加阅读的质量,提升阅读的效率,提高阅读的能力。

3、制作阅读笔记,凝聚知识宝库。阅读讲究眼到、手到、口到、心到,读书做笔记,会使阅读效果提高,做笔记在阅读积累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教师要教育学生制作好阅读笔记,重视下面的制作方法:

(1)卡片式笔记,这样归类整理、管理使用能记录经典的语段,帮助收藏重要的阅读资料。

(2)摘评式笔记,在摘抄的过程中发表对人和事情的看法和观点,讲解理由,这样能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剪贴式笔记,摘抄相对比较费时间,通过剪贴可以实现更好效率的提高,在剪贴过程中分类别整理,例如祖国风情,历史长河,科技博览,动物世界,音乐无限,名人故事等。

原生态篇(7)

电影结尾当然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不然呢?那我也会在心里给他们安排一个大团圆的结局,就怕辜负了这一场原生态的欢爱,自从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原生态有了个时髦的名字,环保。

说起来,原本洁来洁去的男欢女爱被过度妖魔化商业化了,情趣内衣制造商做在鼓吹前戏的重要性,只有他们的那半尺布才能让眼睛大吃冰激凌,才能让下半身出窍;家具制造商联手床品家纺商请来一个个绝色女星往床上摆S型,就膨胀了男人的胃口,叫醒了女人的自卑心理;网络上正热议的一张“青岛地理车震图”,更是给汽车行业做了把色情推广广告。

这些头重脚轻的噱头越来越汹涌,谁还能壮着胆子问一句:这是在攀比、炫耀呢,还是在藏拙露怯?难怪女人可以展览出一床的蕾丝内衣来,身体却依然寂寞。

你有没有做过一场环保的爱?用爱先暖心,后暖身。不必化浓妆,他会赞叹你比林志玲更林志玲;不用哆哆嗦嗦地穿上情趣内衣,他会率先检讨自己的游泳圈大肚腩帮你找回自信;不必操练从中偷师来的三脚猫床技,他也会认真谢谢你的爱……恭喜你,你不但找到了一个环保情人或老公,甚至公私兼顾地为保护地球做出了贡献。

国际绿色和平组织撰写的《为了地球着想》一书中提出了“绿色指南”,其中可圈可点的细节有:

SEX时应关灯省电——尽量利用自然条件,月黑风高,STOP;月明星稀,COME ON!另外,在早上嘿咻也是弥补之道,晨光中的身体,自然而美丽。

洗鸳鸯浴更节省宝贵的水资源——连火星人都知道,地球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你能掌握时机,在雨中来个双人浴,还将获得地球居委会颁发的“爱水标兵”小红花一枚。

最好的情趣内衣就是你的身体——一般来说,在床上的两个人都是坦诚相见的,用皮肤的摩擦代替了布料的损耗,这当然是环保之举。但如果你使用情趣内衣,这一点上就打了折扣。所以,还是彼此光溜溜的见面吧。

用毛巾而不是纸巾——纸巾是每次后最大的受害者,它们被无原则的使用着,想一想,竟然有一些树木的命运是替你收拾嘿咻之后的残局。请使用毛巾吧,放一条毛巾在床边,养成新的事后习惯。

此外,还有打倒石油类剂,少买一条就能减少2千克碳排放量,等等。

扩展开来还有,在家ML能减少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出行消费造成的碳排放量,当然也捂紧了荷包;与其在跑步机上消耗卡路里(用电10度,排碳约9千克),不如在ML过程中把健身、出汗排毒、释放压力和增进感情N合一地一次完成;如果在撸起袖子打架,不如光脖子调情,虽然都是体力活,但前者因为打砸摔,费钱又制造地球垃圾,后者不但零碳排放量,更升华了打是亲骂是爱最疼就是用脚踹这一感情哲理。环保欢爱中唯一一个至今没有根治方法的症结就是,一只杜蕾斯要用到大量石油副产品及化学物品,绝对是低碳克星,暂时的缓解方法就是购买大盒装,或者自然避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