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编制工作计划

编制工作计划精品(七篇)

时间:2022-03-24 20:04:15

编制工作计划

编制工作计划篇(1)

一是明确编制主体,提高预算编制的计划性和准确性。严格按照《预算法》的相关规定,将2014年的部门预算由财政部门发放软件至各单位,由各单位完成部门预算编制工作再上报财政部门审核。各部门单位预算主体得到了进一步明确,各预算单位既是预算编制主体,也是预算执行和绩效评价的主体,更是责任主体,更加注重按职能根据工作计划来编预算,使预算安排和本职工作紧密结合,促进了部门预算观念的增强,真正成为自己的预算,提高了编制的计划性。

二是明确编制程序,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程序化。 严格“二上二下” 规范程序,“一上”是各单位上报基础数据,“一下”是财政部门根据单位上报的基础数据测算并下达各单位的预算控制数,“二上”是各单位根据预算控制数编制本单位部门预算,并上报财政部门,“二下”是财政部门汇总各单位预算后形成草案报请县人代会审查批准,再根据县人代会批准的预算草案批复各单位部门预算。严格的时间要求,明确分工职责,规范的流程,提高了预算编制的程序化。

三是明确编制内容,提高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印发了《2014年襄垣县部门预算编制办法(试行)的通知》、《襄垣县财政局关于做好2014年政府采购预算编制工作的通知》,全面细化与预算编制相关的机构、人员、工资、资产、项目等基础性信息数据,充实信息内容,提高信息质量,要求政府采购预算和部门预算同步编制,并分别对其具体内容和编制规则作了详细说明。印发了《襄垣县财政结转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襄垣县预算单位财政拨款结余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实行零基预算编制,改变了以往基数加增长的分配,减少了预算编制的随意性,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四是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政府资金使用合力。全面加强政府资产、资源、资金管理,将行政事业单位各项政府性资金全部纳入预算,统一管理,统筹安排。健全政府预算体系,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保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公共财政预算衔接力度,促进四项预算互联互通,统筹安排好政府各项收支。

五是规范基本支出供给政策,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全面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要求,强化机构编制人员管理,加强对财政供养人员信息核查,严格控制财政供养在职人员总量,规范超编人员的定额公用经费供给。坚持正本清源,进一步完善基本支出定额体系,人员经费支出依据政策要在年初部门预算中足额安排,不留缺口,严格执行公用经费定员标准。推进以备选项目库为核心的项目预算滚动管理,抓好项目建设及入库项目的审核、论证、遴选及排序,加强项目储备,建立预算编制、追加安排项目与备选项目库有效衔接的联动机制。2014年项目预算全面实施项目库管理,年初预算和年中申报追加的项目预算均纳入项目库,按照轻重缓急,从备选项目库中遴选。细化部门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

六是强化绩效理念,提高财政资金配置和使用效益。20__年我县财政支出管理绩效综合考评在全国名列132名,在全省名列第6名,受到财政部和省财政厅通报表彰。从2014年我们将绩效理念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逐步建立以绩效结果为导向的预算资金分配模式,逐步建立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机制,不断扩大项目预算绩效评价范围,加强绩效目标管理,强化绩效结果应用,将绩效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无绩效、低绩效项目不予列入预算或调减预算,促进部门重视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编制工作计划篇(2)

我国国家审计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2004年审计清单公布引发“审计风暴”之后,公众对国家审计的关注度和认同感空前高涨,并对国家审计寄予了厚望。同时,审计需求剧增:一方面,当前转型期社会中人们出于对未来预期不确定性以及希望公正、公平、公开透明的心理,对相对独立和具有公信力的国家审计产生了更多的需求;另一方面,十六大将国家审计定位为对权力进行监督的长效机制,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一种工具,导致审计需求日益增加。

国家审计本质是一种国家监督管理行为,但作为管理活动的国家审计本身也需要管理。特别是与急剧增加的审计需求相比,一定期间内的审计供给相对稳定或增长比较慢,需求与供给的矛盾客观上给国家审计资源的管理活动带来了挑战,也产生了提高审计管理水平的迫切要求,审计计划编制工作作为审计资源管理的首要环节,受到了高度关注。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历来重视审计计划编制工作。1996年以来,审计署先后制发了十多份审计计划管理方面的文件,这些文件在当时的条件下,在规范审计计划编制工作、促进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形势和审计工作自身的发展,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已经逐渐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有时甚至成为审计职能充分发挥的制约因素,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拟就国家审计机关审计计划编制工作中存在的某些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促进我国国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起到一次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加强国家审计计划编制工作的必要性

(一)我国国家审计职能的多重性和审计资源的有限性,使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变得十分重要

按照国际惯例,国家审计机关最基本的职责是监督公共财政、检查公共账目。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属于行政型审计机关,其基本职责和工作范围在《宪法》、《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等法规中做了规定。《宪法》规定,国家审计监督的基本职责范围是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以及国家财政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明确了国家审计监督的具体职责范围为: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中央银行的财务收支,国有或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有或国有资产占控股地位或者主导地位的的资产、负债、损益;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 政府部门管理的和社会团体受政府委托管理的社会保障基金、社会捐赠资金以及其他有关基金、资金的财务收支;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援助、贷款项目的财务收支;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由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的事项。此外,审计机关还组织实施对贯彻执行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情况的行业审计、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对党政领导干部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监督检查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质量,对各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等。上述这些工作职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是我国现阶段对国家审计的基本需求。

从上述我国审计机关的职责范围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国家审计同国际上其他国家审计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即职能角色具有多重性: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时,履行人大赋予的权力,监督检查政府的履责情况,扮演的是典型的国家审计角色;在进行国有企业审计和党政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时,代表作为出资人的政府来监督企业管理层和领导者的履责情况,扮演的是一种内部审计的角色;在监督社会审计组织的业务质量,对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时,扮演的是一种行业管理角色。

我国现阶段对国家审计总体需求比较宽泛,国家审计职能角色存在多重性,但审计资源相对有限,客观上要求国家审计机关必须做好审计计划管理工作,合理安排有限的审计资源,才能全面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国家审计工作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二)审计发展的新形势,对加强审计计划编制工作提出了客观需要

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履行审计监督职责的主体,是否全面履行了法定的监督任务,目前尚无独立的监控和考核机构。按照现行的做法,审计项目计划的制订、执行和完成情况主要由本级或上级审计机关的最高行政会议审定,属于一种内部自律机制,即审计机关从自身角度出发,按照自我保证全面履责的方式,自行开展审计工作。审计署于2003年7月发布《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07年除涉及国家秘密以外的审计结果报告基本上全部向社会公开。审计结果公开是趋势也是双刃剑,一方面深化了审计结果的利用,大大增加了审计的威慑力,另一方面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加大了社会公众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力度,审计计划安排的合理性、适当性和全面性也将成为社会公众日益关注的热点。如果因为审计计划安排不当,导致一些领域和行业长期得不到监督,社会公众和有关部门就可能会追究审计机关的失察责任。因此,加强审计计划编制,是审计发展新形势提出的必然要求。

二、目前国家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央和地方审计计划分别管理的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国家审计资源的整体合力

我国国家审计机关分两种:中央审计机关和地方审计机关。中央审计机关即审计署具有双重法律地位,一方面作为中央政府的组成部门,组织和领导全国审计工作;另一方面作为一级审计机关,有自己的审计管辖范围,直接从事审计工作。地方审计机关则采用双重领导体制,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审计工作,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与审计机关上述分类相对应,目前我国审计计划管理也是采用“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两级管理模式:审计署对署本级开展的审计项目,以及统一组织和授权的审计项目主要按照《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进行计划管理,省级及以下审计机关除上述统一组织及授权审计项目外的地方审计项目,主要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按照《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来自行安排本地区审计项目计划。审计署对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并不负责进行直接安排或审查,仅要求地方审计机关在每年4月底前报署备案。

根据对2004年审计人力资源有关数据的分析,审计署及其派出机构目前约有2500人,地方审计机关约有75000人,后者在数量上几乎是前者的30倍。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审计署负责组织和领导全国的审计工作,但落实到具体的审计项目计划安排上,审计署对人数超过自身近30倍的地方审计机关缺乏足够的直接管理控制能力,导致本来就相对紧缺的审计人力资源分散使用,不利于“全国一盘棋”地整体使用审计资源,难以形成审计合力。

此外,在审计署与地方政府的双重管理模式下,地方审计机关的地位和独立性相对较弱,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牵制较大,容易对审计计划的安排产生一些不利的:审计机关不愿意对当地政府行政首长或一些“重要关系方”直接操办的项目安排审计,或者在选项上有时会受到地方某些领导或部门的干预。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管理工作可能受到一些不利影响,容易导致审计不能有效履责。

(二)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重年度计划轻中长期计划”的问题

根据现行审计计划管理模式,各级审计机关在每年年初都制定并下发当年年度审计计划,并要求该年度计划一经下达,原则上必须确保完成。但在审计机关制订一定年限的中长期计划方面,没有明确规定,也缺乏具体要求。实际上,很多审计机关都没有制订中长期计划,或者没有认真制订并执行中长期计划。这种不同年度的审计计划单独管理的模式,缺乏综合考虑和前后协调,容易导致审计资源在每个不同年度进行分配时,反复分配给审计职责范围内的重点审计对象,不但造成资源浪费,也很可能会出现审计盲区,导致一些行业和单位长期得不到审计,造成审计监督不到位。

中长期计划有利于克服计划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临时性,有利于审计机关对国家审计的供给与需求进行综合规划,全面履行审计法定职责。这种以中长期计划调节年度计划的做法在国际上比较常见,例如:英国国家审计署根据审计覆盖面和审计资源编制周期为5年的综合计划,以综合计划控制各部门的年度计划;澳大利亚国家审计署每3年编制覆盖国家审计署全部工作职责和最优审计范围的审计战略计划,然后根据实际可使用的资源编制年度审计计划。

(三)审计计划编制中存在“重计划完成轻可行性研究”的问题

目前,审计机关的审计项目计划逐年编制,由于缺乏中长期计划的指导,加之审计机关自身任务紧、工作忙、内部分工不尽合理等原因,普遍对计划编制前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不够重视,计划准备时间短,制订过程比较仓促。以审计署审计计划编制为例,按照目前使用的《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办发〔2004〕12号)的规定,审计署审计计划的编制程序由各业务司每年第四季度提出审计项目计划安排建议,办公厅进行汇总和综合平衡后,报审计长会议审定。如前述,中央审计机关本身需要直接完成具体的审计任务,各业务司则是审计任务的直接执行部门或牵头部门,可以说完成审计任务是各业务司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每年临近年终,各个业务司往往把主要精力放在完成年度审计任务、汇总综合审计报告、编发审计信息等方面。由于人手紧张、时间仓促,对于下一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安排这一可以说是职能之外的工作,通常完成得比较匆促。据了解,有的业务司的做法是自己先圈定行业范围,然后让各派出机构申报具体的任务;有的是让各派出机构先提出下年度希望审计的项目,然后再进行综合。最后,由各业务司综合各派出机构的意见后,向办公厅提交审计项目计划建议,办公厅一般会尊重业务司的意见,对这些计划建议进行汇总后报审计长会议审定通过,就形成了下一年度的审计项目工作计划。与制订过程的粗放相比较,审计计划的完成情况得到审计机关的高度重视。审计计划一旦下达就属于刚性计划,必须确保完成。为此,各业务司通常在具体的审计工作方案中向承担审计项目的派出机构或地方审计机关提出诸如“一把手负责抓落实”“必须组建××人的审计组,确保完成审计任务和目标”等工作要求。

上述审计项目计划的形成过程是目前我国各级审计机关的普遍做法,这种做法具有简单易行、容易发挥业务部门积极性等优点,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调查分析,没有对审计项目进行必要的可行性研究,往往容易导致审计目标过高、审计范围过广、审计时间安排不够合理等种种弊端。与此同时,目前我国审计机关实行粗线条的定量管理,对审计项目的工作量和可用的有效审计资源没有进行准确测算,具体落实到审计项目时由执行单位自行安排,基本上是“有则多配、无则少配”,尚无一个审计项目与审计资源消耗的标准,即无规范的审计“定额”。由于存在上述忽视审计项目可行性研究而重视审计计划完成的问题,在审计计划不够合理、有关要求脱离实际的情况下,具体承担审计项目的派出机构和审计机关为落实计划的完成情况,容易产生一种应付了事的心理,要么“拼装”达到规定人数的审计“混合舰队”,要么本着“看菜吃饭”的原则,能完成多少算多少,只求机械地按计划规定完成审计任务,不求保质保量地开展审计工作,存在较大的审计风险。

(四)审计计划安排上存在交叉审计较多和审计任务安排不均衡的现象

根据审计计划编制的有关规定,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时应当做到合理均衡,减少交叉,发挥审计资源的整体效能,但实际效果却不尽人意。以审计署系统为例,近几年对地方特派办在任务安排上仍然存在较多的交叉审计。交叉审计存在较多的弊端:一是审计成本增大。2000年审计署系统以及部分地方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经费自理制度后,异地审计成本几乎是属地审计成本的四到五倍。二是审计效率较低。根据各特派办的分工,每个特派办分管一到两个省市,对当地的情况比较熟悉,被安排到别的地方开展交叉审计,差不多“两眼一摸黑”,一切情况都需重新了解熟悉,占用了大量宝贵的审计时间。三是增加了被审计单位很多重复工作。例如,在1999年以来连续五年的国债项目审计中,对各特派办实行“大交叉审计”,造成在很多省份同一个被审计单位每年都要接待来自不同特派办的审计组,都要把基本情况和以前年度的情况重复介绍一遍,许多问题要向不同年度不同的审计组重复回答多遍,增加了较多的重复工作。

此外,在审计计划安排上经常出现不同行业和不同时期的“忙闲不均”现象。以特派办为例,有些业务处室年份审计项目多得连停下来喘息的机会都没有,有的年份甚至连一个审计项目也没有;有些处室在年头没有安排项目,到年尾几个项目挤成一团,业务处室被迫肢解成几个小组同时开展审计(否则无法按期完成),疲于奔命。这种审计计划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审计项目审计必须在一年中的特定时候开展(比如财政决算审计必须待被审计单位的决算完成后才能进行),给计划安排带来难度;二是有些处室对口两个以上的业务司,各业务司在审计项目完成时间安排上没有互相通气,而署办公厅在汇总下达计划时也没有进行全面的综合平衡;三是临时交办的任务过多,而这些临时交办的任务无计划安排之名却有计划安排之实,加剧了忙闲不均的。

(五)审计计划安排中较少考虑审计技术因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被审计单位的信息载体逐渐由看得见的纸张被看不见的磁性介质所替代,审计人员不但要对信息的真实完整性进行评价,而且还必须对产生这些信息的系统本身的安全性、完整性、可靠性和保密性进行审查。这些变化令审计业务范围和以及审计方式都发生了重要变化,信息系统审计已经是对这一现实变化的客观需求,也是一个亟需开拓的业务领域。

审计技术的发展,对于审计工作的影响是深刻的、全方位的,对于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与传统手工审计方式相比,审计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对审计人员数量的要求有所下降,但质量要求有所上升;整体时间安排有所变化,但增加了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数据转换、信息系统审计的相关时间要求。目前,很多审计项目计划在编制下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审计技术发展因素带来的深刻影响,计划安排不尽合理。一方面可能造成较大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另一方面可能没有为审计工作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实施时间,使一些具体审计执行单位囿于条件无法深入开展审计工作,形成了较大的审计风险。

三、对改进国家审计计划编制的一些建议

(一)从体制上完善审计计划编制方式,提高审计资源的整体效能

审计署对地方审计计划管理缺乏足够的控制能力,应该说是体制上的原因,即审计署法定职责与实际职能分工存在冲突。1998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40号)中的“划出的职能”部分规定:“地方审计项目由地方审计机关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要求自行安排”,实际将审计署对地方审计计划的安排职能剔除,使其无法真正发挥对审计资源占绝大多数的地方审计机关的业务领导作用,国家审计的总体作用受到影响。

因此,建议国家尽快调整职能分工,加强审计署对地方审计计划的安排职能,真正体现审计署对全国审计工作的业务领导作用。由审计署统一安排审计项目计划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好处:一是便于审计资源的全面调度。由于我国脱胎于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分布于各个省份的中央直管国有资产占比较大,由于目前中央审计任务与审计署的人力资源不相匹配,常因力量所限,致使许多属于中央审计的行业和领域得不到及时、全面的审计监督。审计计划统一由审计署安排后,可以充分利用地方审计力量,均衡调节中央、地方审计任务,实现全面监督。二是有利于形成审计合力。由审计署站在全国的角度,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审计工作发展纲要和法定职责要求,通盘考虑中央和地方审计项目计划,统一安排实施,使得最终的审计结果更具有代表性、广泛性、全面性。三是有利于提高地方审计机关的审计执行能力。地方审计机关自行安排项目计划时,受地方干扰较大,改由审计署统一下达审计计划后,有利于地方审计机关对重点敏感领域审计项目开展审计,更加充分地发挥地方审计监督作用。

考虑到目前分级管理模式的实际情况,为有利于新旧办法过渡和考虑不同地区的特殊性,建议可以在一定的时间内,采取审计署统一安排主要审计任务,适当保留地方部分审计计划机动安排能力的过渡方案,实现统筹兼顾,待时机成熟再全面上收计划管理权限。

(二)加强计划审计计划的编制能力,合理地安排审计计划

审计项目计划安排是审计机关加强自身管理和提高整体效率的关键环节,目前审计机关对审计计划编制的重视程度和编制能力与审计计划编制的重要性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必须予以加强和改进。要提高计划的编制能力,建议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设立专门的计划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的计划管理力量。审计计划作为直接影响审计效果和审计资源使用效率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管理工作,审计项目计划职能应由专门的机构实行集中统一管理。据前文所述,现行计划编制安排存在诸多弊端的主要根源,就是审计计划管理工作没有独立的机构和人员,依附于办公厅(室),受制于业务部门,编制的程序和不够科学、规范。建议审计署可参照其他部委的机构设置模式,设立独立的计划管理司,抽调一批具有丰富的计划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员,从机构和人员上保证审计计划管理工作的开展。

二是切实加强审计计划编制的基础准备工作。审计计划编制的合理性与审计计划编制的基础工作充分程度有关,因此,应当重视基础准备工作。例如,为合理安排审计时间计划,应逐步建立审计工作量测算模型、审计工作定额标准和审计人力资源数据库;为加强审计计划进度管理,可以适合审计项目管理中的计划评审技术(PERT);为适应审计中长期计划编制要求,应建立审计项目库、人力资源计划安排等基础工作。

三是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计划编制程序。审计计划编制程序直接决定审计计划的质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按照科学的程序,对拟定审计项目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研究,采用“自上向下法”“自底向上法”等方式,多方征求意见,反复甄选,综合平衡,形成对象明确、范围合理、目标可行、进度可控、要素完整的审计项目计划草案,由审计机关审定下发后执行。

(三)审计计划编制工作必须坚持成本效益原则与全面履责原则相结合,灵活安排

审计计划编制时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除了审计总体目标的实现和阶段性的工作重点安排外,为与不为的判断标准就是成本效益原则。一是制订审计项目计划应充分考虑成本效益的因素。在准确评估判断成本效益的基础上,如果审计监督耗费的成本大于审计监督所带来的收益时,除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特别大的项目外,一般不予考虑。二是审计计划编制时考虑成本因素,减少重复审计和交叉审计等人为增加审计成本情况的发生。

审计计划编制中还必须坚持全面履责的原则,即应保证一定合理周期内,重点审计监督对象都能得到审计监督。为提高效益和效率,可以采用灵活的送达审计、联网审计方式进行安排。

(四)密切跟踪审计技术和社会发展方向,加强审计计划现时性

审计至今经历了账表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等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审计计划管理工作也应积极体现社会经济和审计技术的发展方向,有预见性地对未来审计工作进行部署。例如,十六大提出,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将逐步从直接管理工作中心转移到完善企业运作环境上来,国家审计的工作中心也将随之转移,社会保障审计、环境审计、效益审计等类型的审计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审计计划安排时应对这些社会发展趋势予以体现。又如,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计划安排时应逐步加大信息系统审计、联网审计的内容。

(五)加大审计计划编制研究力度,为计划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审计计划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推动审计计划的编制工作,应积极开展深入的理论研究,将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相关领域的先进计划管理技术移植到审计计划编制领域中来,从而推动审计计划技术的发展,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性,不断地改进深化我国审计机关的审计计划编制工作。

主要:

李金华,2005,《审计理论研究》,经济出版社第2版。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审计署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8〕40号)。

《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办发〔2002〕104号)。

《审计署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办法》(审办发〔2004〕12号)。

《审计署办公厅关于征求审计项目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意见的通知》(审便函〔2005〕10号)。

编制工作计划篇(3)

一、编制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和战略部署,以知识产权工作促进全省经济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

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基本原则是:

1,凸显对陕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作用。把知识产权工作与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紧密结合,与西部大开发紧密结合,与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紧密结合。

2,与国家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规划一脉相承。继续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衔接。

3,提高"十二五"发展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围绕建设西部强省目标,"十二五"期间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发展目标设定要实际合理,重点任务要切实可行,保障措施要科学有效。

二、编制工作的总体思路

1,总结经验。对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为"十二五"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2,调查研究。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若干个重大知识产权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组织编制人员进行知识产权工作调研,征求全省知识产权系统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思路。

3,分析形势。分析我国知识产权工作发展面临的形势,挑战,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判断我省知识产权工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提出加强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4,确定重点。科学设定发展目标,谋划重点工作,制定保障措施。重点围绕以下方面开展编制工作,一是围绕陕西建设西部强省开展编制工作;二是围绕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开展编制工作;三是围绕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带来的新机遇开展编制工作;四是围绕后金融危机时期,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开展编制工作;五是围绕全省统筹科技资源改革,促进科技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变科技大省为科技强省开展编制工作。六是围绕继续建设5个体系,提升5种能力,推进6项工程开展编制工作。

5,继承发展。"十二五"规划要在继承"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上,着重体现基本工作内容的连续性,全面性。同时,在发展思路上超前谋划,体现创新性。

三、编制工作的时间安排

我省知识产权"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将根据省政府,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要求和部署,分阶段进行,分以下4个阶段。

1,编制准备阶段(年5月底前)。成立知识产权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办公室。收集有关资料,文件,确立"十二五"规划编制办公室工作联系机制,建立文件档案。开展知识产权工作重大问题研究,组织开展省内外工作调研。

2,确定框架阶段(年6月底前)。研究"十二五"规划基本编制思路,提出"十二五"规划编制框架。确定"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内容,完成"十二五"规划第一稿草案。

3,规划编制阶段(年7月—11月)。年7月底前修改"十二五"规划草案,并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年9月底,形成"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开展修改意见征集工作。

4,规划审批阶段(年12月—年2月)。与国家知识产权局"十二五"规划进行衔接,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充实完善"十二五"规划草案。提请局务会讨论通过。上报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报省政府。向全省知识产权系统印发。

四、编制工作保障

1,紧密结合知识产权工作实际。在继承"十一五"规划编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做到与时俱进,更新编制理念,要与我省知识产权工作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

2,加强对编制工作的领导及协调配合工作。"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涉及面广,任务重,要加强对"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的领导,每周向局领导汇报工作进展,形成各处室,各直属单位互相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

编制工作计划篇(4)

关键字:工期;计划编制;保证措施

中图分类号:U415文献标识码: A

工期管理作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四大控制重点之一,与工程安全、工程质量、投资(成本)控制共同组成了反映工程项目实施状况的综合性指标。工期既不像安全、质量有《规范》、《技术规程》等标准性要求,也不像投资(成本)有《定额》、《汇编》等指导性要求,它是一项穿插于各项指标当中,没有特定规范标准的指标。由于其涉及范围广、跨度大,因此本文只对项目实施阶段的几项工期保证措施进行了简单阐述。

一、进度计划的编制

实施阶段的进度计划作为工期控制的依据,对整个工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是保障工程顺利完成的先决条件,更是一张能让建设者一目了然的时间表、工序表、任务分工表、工作状态表。让所有人直观地看到完成一项工作需要的天数,更能让他们了解该项工作具体又分为几个小项,期间需要哪些资源、由哪个部门、哪个人去实施等。本段落我就浅谈一下进度计划的编制。

1、首先要明确进度计划系统的组成。由于它是由多个相互关联的进度计划组成的系统,而各种进度计划编制所需的资料是在项目进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因此为保证其准确性项目进度计划系统的建立和完善也有一个形成过程。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目前将进度计划分为3-5级。由于工程建设项目参建单位多,时间长,因此进度计划系统是由各种不同类型进度计划混合组成的。

2、其次了解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确定里程碑事件。实施阶段的计划编制主要是依据公司对项目总体计划目标而制定,从而确定总进度目标。根据公司项目定位安排确定里程碑事件,并结合《标准工期》编制总进度计划(即一级节点计划)。目前根据公司、项目需要确定了10-15项里程碑事件,其内容包括取得规划许可、项目开工、销售、交付等。

3、下面以四级节点计划为例,阐述工期计划编制的内容和形式。

⑴、一级计划是根据公司的计划目标,在项目定位完成后编制从项目运作开始至交房入住的计划,控制各阶段的里程碑目标。这级计划是由公司级掌控。

⑵、二级计划根据一级计划的工期目标细化分解到分项工程目标,还要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及待办事项等。为了其准确性本计划可以分两部分编制:前半部分在一级计划确定后,开始编制从项目运作到总包合同签订这一阶段的二级计划。后半部分是在总包合同签订后编制到交房入住这一时段的分项工程计划。这级计划由项目经理掌控。

⑶、三级计划是依据一、二级计划的工期安排,并结合各部门、各项目的自身需要,编制三级计划,指导每月工序生产,控制月计划、周计划和甚至是日计划。计划中要明确工序生产中各项需求,包括人员数量、材料进场时间、所需机械等。

⑷、各专业计划(即四级节点计划)。工程的进度管理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涵盖了设计、采购、成本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根据三级工作计划时间节点需要制定出设计计划、物资采购计划、手续计划、安装计划、精装修计划、景观计划等各专业计划,是进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把整个计划体系的逐步完善,才能真正作到各项工作有备而来,有章可循。

二、其他工期保证措施

1、组织措施作为进度目标的控制的决定性因素,组织措施尤为重要。计划发生偏差时及时调整组织机构或组织措施,对工期保证有决定性影响。首先建立以项目部为基础,全公司全部门全员参与的工期保证机构。建立项目经理负责制的项目部,公司各部门项目对接人服从其领导的组织体系。明确各责任主体的职责及分工,将责任落实到人。其次制定工期控制的工作流程。建立建全工期计划系统,即四级工作计划。制定各类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审批程序和计划调整程序等。完善与工程相关的各类工作程序。

2、管理措施作为工期保证的管理措施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树立全公司全员的进度目标管理指导思想。组织项目全员学习合同等相关文件,充分了解公司既定目标和管理内容。编制三级工作计划及各专业计划。并前瞻性的适时编制月、周、日计划。并要做好季节性停工的准备。加强工期计划的动态管理,加强事前控制。在分析工期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制预防措施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重点关注事中控制。对已确定的工期控制主要环节(即关键线路),及时跟踪计划的执行情况,发生偏差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动态调整。强化现场管理痕迹,把工期管理不仅停留在书面化或口头化,而是在实施过程中实际操作运用。

3、经济措施上首先明确资金(或资源)的供求条件和计划。编制各时期各种材料货源供应量计划,及时了解材料、设备供应动态,对缺口物资要做到心中有数,并积极协调。对于需外加工的构配件,市场上紧俏的材料和配件,应估计定货、采购、加工、运输和进场时间,提前编制和落实各类货源供应时计划。如对工程进度产生影响时,要提出调整局部进度计划和有效的补救措施,使总进度计划顺利实施。根据三级工作计划及资源采购计划,编制出资金需求计划。使公司对项目的资金需求提前预控,合理分配。其次确立奖罚制度。通过合同、制度等明确奖惩措施,充分调动施工单位积极性。

4、在技术措施方面。在设计方案评选阶段,应对设计技术与工程进度的关系做分析比较。在工程进度受阻时,应分析是否存在设计技术的影响因素,为实现进度目标有无设计变更的可能性。施工技术上熟悉施工图纸。项目经理应组织项目部相关人员学习、审核图纸,对有疑问的地方共同讨论、共同学习,做到了然于胸。技术方案的审核上,对施工单位上报的技术方案要认真审核,特别是影响到工期的施工工艺、劳动力布置、机械的使用、物资的进场时间和数量等都要一一明确,并要时时监督施工单位落实技术交底。技术交底是将管理者思想传达给操作者的最直接途径,对整个工程实施,至关重要。因此只有监督施工单位的技术交底真正落实到位,才能保障工期的按部就班的执行。切实合理组织好流水法施工,对施工现场可操作点多的项目,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可安排施工单位分段施工,加快施工进度。在新技术、新工艺的使用上,对控制工期有帮助的新技术、新工艺应在施工过程中积极使用,安排好工序衔接,使工程按部就班有节奏的进行。现场质量、安全的检查、检验。加强日常巡检、抽检工作,提高现场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力度,避免出现二次返工现象和安全事故的发生,拖延工期。机械的使用,配备足够的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作业程度,可以大大提高工期进度。

编制工作计划篇(5)

关键词:P3软件 项目管理 经济效益

一、目前P3软件应用存在的问题

1.会P3软件的的人较少,不能实现有效的项目团队协作。

2.项目管理各方不能形成统一的管理制度,操作软件不规范。

3.计划工程师没有工程管理经验,只会操作软件,不能用软件强大的统计数据,分析项目存在问题,不能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4.计划工程师利用软件只是利用做一些报表、汇报工作的工具,不能有效利用。上层领导不重视,工期、计划只是领导说了算,不能按照预定好的目标执行。

二、P3软件的前期规划

1.前期规划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编制及跟踪成败的关键。很多单位不重视前期规划,导致在跟踪和实施过程中带来很大困难,花费大量的人力重新修改、编制。前期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建立p3软件组织机构,确定使用软件的人员,各个人员的分工、职责。

2)制定软件的操作规程及工作流程。

3)制定软件使用的规章制度,保证软件有效运行。

4)对软件使用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提高使用人员利用软件的能力。

5)使用软件的人员必须具用5年以上的工程管理经验的人员担任。软件是项目管理的工具,不具备工程管理经验,只会操作软件是没有什么多大作用,项目管理是利用软件的功能帮助我们分析项目现状,通过数据来反映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计划的编制:

1.首先根据项目的设计图纸,合理划分单项、单位工程,编制WBS编码,WBS编码必须把进度与费用结合起来,保持一致。

2.确定企业结构代码EPS,把建设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分类编码。

3. 多级进度计划编制,一级计划为里程碑计划,二级计划为控制性计划,一二级计划有建设单位编制,三、四级计划施工计划有施工单位计划编制。计划编制是如果是总承包应该由设计进度计划和采购进度计划。

4、计划的编制,里程碑计划根据工期要求,确定关键性控制节点,有建设单位通过讨论、分析、比较确定,一般不能改变,必须按时完成。二级计划一般由计划控制部编制或监理单位编制,作为控制施工单位进度的依据。三、四级进度计划总包和分包单位编制,具体分解到各个工序。编制进度计时,必须根据上级计划来编制下一级计划,编码名称不能改变,保持一致。进度计划编制根据编制对象的不同,考虑的因素也不相同,作为建设单位主要考虑项目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资金情况、设备、材料的采购周期、设计图纸进度情况、政府审批手续等因素。施工单位应该考虑业主的图纸提供情况、设备到货情况、工艺逻辑关系、关键工程的施工周期、自然气候条件等因素。

5、计划编制时,应尽可能的详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工期根据工程量、工期定额、工程经验、施工工艺顺序、工艺之间的逻辑关系、现场的工作面进行编制,确保计划的合理性。

6.计划编制不但是由计划工程师一人编制完成,应该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各个专业工程师共同讨论审核确定。

四:计划的跟踪

计划跟踪是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工作,用来检查计划实施的完成情况和对实施情况的检查、分析,通过一系列的数据,反映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

计划跟踪要有层次性,主要是计划跟踪对于各个参与建设的单位而言,目的有所不同,比如作为施工单位来讲,应该跟踪各个工序的进展情况、跟踪人力、机械、材料投入情况,作为业主及监理单位主要跟踪单位工程、单项工程、里程碑节点的进展情况,跟踪单位、单项工程的费用支出情况。

计划跟踪的数据要统一性、真实性。

计划数据主要是由现场计划统计员收集,数据的计算方法、数据的类型、名称要与进度计划、费用名称基本一致,避免二次数据处理。数据要具有真实性,如果数据不真实,夸大或缩小不能真实反映进度目前的实际进度情况,为决策者提供错误数据,造成分析判断错误。

各个单位的跟踪方法要一致,一般应规定计划完成百分比的形式,p3软件里面百分比提供了三种形式:工期百分比、数量百分比、实际百分比,这三种方式要明确一种方式,以便实现数据的相互使用。一般采用数量完成百比例更能放映实际情况。

定期更新进度计划,明确更新的时间,一般按照周、月、季进行更新。计划要分级保证,最终实现总进度的顺利完成。在实施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局部调整,如工艺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缩短工期。但最终不能影响总工期。

建立目标计划,实际进度要有可比性。

目标计划要经过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共同讨论,通过后方可建立目标计划。监理通过审核施工单位实施性计划合理性的前提下,再对二级计划的工期审核、确认,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审核、分析:

审核合同中的重大里程碑的一致性。

审核关键线路上的作业活动。

审核开工、完工里程碑的一致性。

审核图纸交付日期、材料、设备的到货日期、现场施工制约日期对进度的影响。

对比目标计划的偏差,分析整理、制定纠偏措施,落实实施。

五、计划的报告

编制工作计划篇(6)

关键词:公路工程;进度计划;编制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基于公路建设工程具有工期长、工程量大、投资高等特点,需要高效地控制项目的施工计划,确保公路工程项目如期竣工。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是公路工程施工控制的基础,计划的科学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到施工企业的效益,所以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的作用尤为突出。

1 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编制的依据及原则

1.1 进度计划编制依据

(1)项目合同。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确定的工期必须依据项目合同中工期的要求,通过进度计划来确保合同中项目开工、竣工日期的落实。(2)项目施工组织设计及施工规划等相关资料。施工人员、资源的布置安排及施工组织的方法等体现了项目施工特点的要求,均在这些资料中体现,因此这些资料将是确定施工各阶段环节目标的依据。(3)设计进度。施工进度计划安排需要与设计进度保持一致性,图纸资料是具体施工工作的依据,所以应该结合各阶段环节的图纸资料交付时间,确定安排该阶段环节的施工日期。(4)施工条件。收集并分析施工现场气候、水文、地质、环境、交通运输等方面的资料,制定符合施工现场条件的进度计划。(5)资源供给计划。确保材料和设备能够及时供给,协调好项目施工进度计划和资源供给计划。(6)相关项目实际施工进度资料。收集分析与本项目相类似或者有参考价值的工程项目资料,这些资料具有一定的参考和比对意义。

1.2 进度计划编制原则

(1)严格把控工期。实现公路项目的工期目标是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出发点。(2)符合施工要求。编制施工进度计划时,需要了解项目施工的特殊要求,一般情况下施工工艺、施工顺序及施工质量的特殊要求都将会影响进度计划的编制和实施。(3)符合现场。深入现场,细致了解相关施工条件和背景,脱离实际的计划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项目施工。(4)积极平衡、留有余地。过于消极的计划安排无法让管理者感受到进度的压力,工作将会散漫,不利用充分调动职员的工作积极性及工作效率。同时还需注意,计划工作也不能安排得过于“满“,需要考虑到天气、环境等不定因素可能会导致施工工作的延误,制定进度计划就要留有余地。(5)科学的态度。部分项目管理人员

2 进度计划形式及编制方法

2.1 进度计划形式

2.1.1 横道图

由于具有编制简单方便、直观易懂、便于计算和检查资源,横道图被广泛普遍地应用于施工现场管理。按照时间坐标绘制的一系列横道线构成了横道计划图,横向线条表示工程项目各环节工序的施工开工、完工时间先后顺序。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管理运用横道图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这一系列的横向线条不能清楚地显示出各项工作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的关系。(2)从横道图中也不能有效地看出对总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作,同时也不能看出各项工作是否有机动时间且机动时间存在多大的伸缩空间。(3)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实际施工情况与原定计划产生偏差时,横道图不能够简单有效地调整控制,更不能实现多种方案的择优选择。

2.1.2 网络计划

网络计划图能够很好地避免横道图的缺点,可以实现明确项目各工序之间的关系,通过时间分析确定对总工期有重大影响的工作,有利于项目管理人员避免盲目而有效地解决主要矛盾。基于数学模型,网络计划能够建立各种优化方法并借助计算机有效分析计算。基于以上横道图计划和网络计划的优缺点分析,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可以综合运用两者,运用计算机编制施工进度计划,先用网络方法进行时间分析,确定重要的环节工序,结合实际优化调整计划,最后输出横道计划应用于施工现场。

2.2 公路工程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

2.2.1 横道图

表格的纵向为项目工程的各个构成工序,表格的横向表示工期。然后需要分别计算各工序的所用时间,在工期内分配好各工序的施工时间,再将各个工序所需的时间在图表中表示出来,编排出日程表。

2.2.2 网络计划

(1)准备工作。收集并分析研究项目概况、任务、资源、条件及施工技术资料等编制进度计划所需的资料,合理预测出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研究解决方案。(2)择优敲定方案。根据项目施工组织设计中的方案说明的内容,总体规划部署好项目安排,确定施工的各阶段,制定施工方法及顺序,明确施工流程。(3)划分工序及时间的估算。结合项目的规模及计划管理的要求,在项目内容和施工方案的基础上,将项目任务划分成各个工序。同时需要明确每个工序的任务内容及工作目标,建立完善相关的评价指标。划分好工序后需要进行估算各工序工作的延续时间,便于定量分析计划。(4)编绘工序表和网络图。在工序表中依次填写工程项目的各项工序并进行编排序号,在工序表列出各项工序逻辑关系,方便进行重复或遗漏的核对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工序表画出网络图。(5)绘制时标网络图和资源曲线。在之前网络图的基础上,附加上时间横坐标。在时标网络图中,一道工序的箭线投影在水平的时间坐标轴上的长度,即表示该工序所延续的时间。结合时标网络图,画出施工所需的资源的计划用量曲线。(6)判断可行性及优化程度。判断资源的计划用量是否合理,如果超过了实际可能的投入量,可以通过错开施工高峰降低资源高峰用量或者改善施工工艺减少资源用量,这时需要改变某些逻辑关系并重新绘制时标网络图。优化的计划有利于提高企工程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计划完成制定后需要进行优化程度判别,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优化施工进度计划。

结语

基于公路工程施工系统性、复杂性等特点,需要统筹好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资源,确保完成项目的任务和目标。编制科学合理的进度计划来指导控制项目施工,对于提高施工企业经营管理的水平以及经济效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编制工作计划篇(7)

【关键词】设计计划;计划编制;计划管理

1、设计计划管理的概念及意义

所谓计划管理体系,是指设计阶段,为实现项目按既定目标完成而制定的若干个层次的行动计划、安排和实施过程中进行跟踪、控制的一系列管理组织和程序。不同层次的计划不仅反映了各工作(工序)之间的先后顺序及相互关系,还显示出影响整个项目的关键工作(工序)和关键路径,从而指导不同执行层面开展相关的活动。核电工程具有建设规模大、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长、牵涉单位广、管理接口多等特点,计划管理便是项目管理的“灵魂”和“生命线”。设计作为工程建设的“龙头”,其计划管理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正常的生产秩序。

2、核电工程设计计划体系

通常,整个工程项目进度计划分为六级:从一级进度计划,即一级里程碑计划到六级进度计划,即周施工计划,又称为双周滚动计划。而核电项目往往不对设计单独编制一级进度。核电项目设计进度计划一般分为四级:(1)工程设计二级进度,即设计单位一级进度,依据项目二级进度中针对设计的部分编制,包含了主要设计活动和重要的设计接口,作为设计输入。(2)工程设计三级进度,即设计单位二级进度。作为设计分工协调进度,涵盖各设计阶段、各专业的设计内容和逻辑关系,明确设计分工以及关键接换时间点要求。(3)工程设计四级进度,即设计单位三级进度,为工程设计工作的执行计划,是专业间接换和协调配合进度,涵盖该设计单位合同设计范围内的所有设计工作,明确与其他设计单位的设计接换要求。(4)工程设计五级进度,即设计单位四级进度,是各专业设计进度,应包含月度工作范畴、工作内容以及需完成工作事项,需要交换接口等信息,也称为月计划和季度计划。

3、设计计划编制原理及方法

各级设计进度计划,一般以甘特图或网络图形式表现各种设计活动进度要求,并建立各相关设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

3.1设计计划的编制原理

3.1.1设计计划的编制规划

在编制计划前,编制方应对计划的编制进行整体规划,包括设计进度计划层次、类别的确定、各层/类计划覆盖的范围、内容和深度、计划工作分解结构(即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进度边界条件的确定、编制工具的选择等。设计进度计划的层次、类别与核电项目设计特点、设计计划体系、设计分工等密切相关,在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各层/类设计计划应基本涵盖责任范围内各设计活动,内容和深度与管理职责和控制幅度相一致;而同一层次间应深度对等且互不重叠。同时,必须满足工程总体进度要求,并与采购进度、施工进度、调试进度等相互匹配。

3.1.2设计计划的编制原理

设计计划三要素: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的持续时间、设计活动间的逻辑关系。设计活动的确定是设计进度计划编制的基础,其实质就是设计工作分解过程 (即WBS)。设计进度计划一般有正排、倒排和混排三种编制方式。三种编制方式各有优、缺点。目前国内核电建设实行项目核准制,难以控制工程的前期准备时间,而且业主越来越关注核电的经济效益,追求更短的核电建造周期,因此采用混排的方式编制较为常见。

3.2设计计划的编制方法

3.2.1工作分解结构(WBS)的建立

(1)原则:按照专业、标高或区域。(2)方法:通过图的形式表示出来,通常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用方框/椭圆表示整个项目将项目划分为若干个子项目,将每个子项目用方框的形式表示出来,并标注名称、与项目之间的包容关系将各子项目分解成相互独立的任务,用方框的形式表示并标注名称、与子项目的关系将任务逐级逐步分解,直到详细程度能够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为止。

3.2.2设计进度计划的编制

这里以设计三级进度计划为例,简单说明设计进度计划编制的步骤。(1)确定各设计活动WBS;(2)确定各设计活动之间的逻辑关系;(3)确定各设计活动完成的最晚时间,其依据是上游进度计划以及采购、现场施工、调试等下游活动对设计进度或接口的要求;(4)分析对设计输入的要求、必须的设计周期等,提出调整进度接口的建议;(5)统筹设计、采购、施工、调试之间的进度关系,优化并调整进度接口;(6)根据调整、优化后的进度接口时间,确定各设计活动的开始时间及完成的最晚时间;(7)确定互提资料接口关键时间点和重要设计里程碑。

4、核电设计计划的管理

主要包含变更管理、升版管理和跟踪管理。

4.1变更管理

在具体执行已经生效的设计计划过程中,如果各设计方发现某项活动的工期安排不合理、无法执行、外部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或关键路径上的设计活动未按期完成而影响该进度执行,需要对计划进行调整时,可对进度计划进行变更。

4.2升版管理

当变更活动较多,应考虑对设计进度计划进行升版。计划升版过程中,为便于进度执行方使用以及相关各方审查,升版文件中应有升版说明、修改范围说明和标识。进度的变更、升版不宜太频繁,但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作出记录。当累计变更达到总作业的3%、或每半年、或出版单位/进度管理部门认为必要时,才进行升版。

4.3跟踪管理

针对核电工程设计、建造的特点,为更有效的管理设计进度,应对设计计划进行分级跟踪、控制。主要采用以下手段:(1)在设计服务合同中明确设计进度里程碑;以其完成情况作为合同支付考核依据;对工程有重要意义的设计进度目标作为奖惩点。(2)对于设计计划的调整,需经过严格的申请和审批程序。(3)审核设计计划的合理性、完整性。(4)跟踪设计进展,督促、协调设计方按计划开展设计。(5)要求各设计单位根据设计计划编制设计文件索引,给出所有设计文件预计出版日期。(6)在设计进度出现延误和发现延误趋势时,通过发文、专题会或协调会等方式推进、协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