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7 11:22:17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经济增长;知识溢出

在古典经济学阶段,学者就开始了探寻经济增 长的源泉,并先后将要素积累、资源配置、技术进 步、宏观经济稳定、教育水平、制度发展、法律有效 性、际贸易乃至等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 理论框架。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 化的加速,际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以技术创新 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发挥的作 用越来越大。因此,技术创新已引起世界各的高 度关注,并将其视为家经济增长的基础。我也 非常重视技术创新的作用,在“十一五”规划中就已 经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1 文献回顾

索洛(Solow)在1957年采用分解法对经济增长 进行研究,提出经济增长是资本、劳动和技术共同 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归因于不同投资的贡献,无 法归因的要素投入则被认为是技术进步的贡献。 这一重要结论引发了经济学界对技术创新与经济 增长关系的热烈讨论。现在学界已经普遍认识到, 技术创新是影响家经济绩效的一项基本要素。 但是,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技术创 新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在学术界一直存在较大的争 议。很多学者用R&D支出来衡量技术创新,研究其 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但是,Kennedy和Thirlwall在 1972年关于技术进步的一项全面调查中强调,研发 支出的大幅增长对家层面上的总体经济增长率 只有很小的影响;Grilliches(1980)指出,研发 是一种投资流,企业的产出要受到这些活动早期投 资累积量以及除研发活动外其他知识资源累积量 的影响,当然以上这些因素都不包含在直接的研发 活动中,而且研发包含基础研究、防研究和工业 实验等,它们各自所产生的效应也有很大差异(参 见Gruppl998年的研究)。因此,除数据性的技术问 题之外,在生产函数中引入研发资本存量并不能为 技术创新提供合适的度量。还有一些学者利用专 利数来衡量技术创新,因为专利数据比较容易获 取,可以进行时间序列分析。Devinney(1993)利用 面板数据对专利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 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积极的、显着的关系;Crosby (2000)基于澳大利亚1901―1997年的全样本数据 和分时期数据,考察了专利对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 长的影响,发现澳大利亚注册专利数对其劳动生产 率和经济增长具有积极影响,专利每增长1%,人均 GDP将增长O.14%。Knut Blind和Andre Jung- mitag(2007)利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欧洲 家的12个部门进行研究,发现专利存量和技术标准 存量对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 响。Yang(2006)利用台湾地区1951―2001年的 数据研究发现,专利在台湾地区经济增长中起到十 分重要的作用。Jalle(2010)利用1980―2005年 73个家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专利对人均GDP的 实际增长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刘华(2002) 利用中1985―2000年的数据研究发现内专利 授权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黄智淋和俞 培果(2007)利用中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 1997―2004年的面板数据对技术创新活动与经济 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专利授权量对 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影响。郭蓉蓉、马运来(2007) 研究了1985―2003年辽宁省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 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增长与专利产出之间 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专利产出对辽宁省经济增 长的贡献率约为10.39%。王慧、邵金哲(2009) 以河南省为例对专利产出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均衡 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生产总值 与专利产出具有长期动态均衡关系。盛安平 (2009)对北京专利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 研究,发现专利授权数量与其总产值之间存在显着 的线性关系。高文杰、曹镇东(2009)利用Cobb- Douglas生产函数分析了我3种专利授权量对经 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 计3种专利授权量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168、0.104 和0.220。姜彩楼(2008)对我专利产出与经 济增长的协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利和 GD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且具有双向格兰杰因果 关系。

目前,技术标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仍然是一个 相当新的研究领域。制度经济学家认为,制度的发 展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技术标准作 为一种制度也必然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紧密的联 系。在技术标准化的过程中,一方面政府或标准化 组织会选择比较先进的、相对成熟的技术作为“法 定标准”;另一方面各种技术之间通过相互竞争,引 导消费者选择含有某种技术的产品,使该技术成为 主导技术,进而形成主导设计,逐渐使其成为此行 业的技术标准。后者也是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开 发和市场博弈形成的一种均衡优势。由此可见,标 准化过程是一种知识交流和技术扩散的过程。技 术标准对于技术的快速、有效扩散具有非常重要的 作用,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扩散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 生影响。当然,技术标准通过技术扩散对经济增长 产生影响只是其对宏观经济影响的一个方面。此 外,技术标准作为规范化的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的 特征,并且以基础设施的形式存在。从理论的角度 来看,公共基础设施可以提高其他投入要素比如资 本和劳动力的生产效率。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 共识,即技术活动是经济绩效的实质性决定因素。 但是,在研究技术活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时主要研 究技术创新或技术进步,很少将技术标准化作为一 种技术活动纳入其中。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的基 础上,选择专利存量作为衡量技术创新的指标,选 择技术标准存量作为衡量技术标准化的指标,将专 利存量和技术标准存量纳入Cobb―Douglas生产函 数,以内生产总值(GDP)表示产出量(y),利用全 社会从业人员总数来表示劳动投入(f),利用固定资 产投资额来表示资本投入(k),研究技术创新与技 术标准化对中经济增长的影响。

2 模型的建立

本文以专利存量平均数衡量技术创新。专利 存量平均数根据当前年末的专利存量与以前年份 专利存量的平均数计算得出。由于一项具体创新

在现实生产中得以应用并转化为社会生产力需要一定的周期,因此在分析过程中应该对该指标进行适当的滞后,Griliches和Lichtenberg(1984),Grili-ches和Mairesse(1984),Geroski(1991),Muint(1996),Grupp和Jungmittag(1999),Kunt Blind(2004)的研究表明,经过3年的滞后期相关专利才会对现实生产产生影响。将技术标准在现实中得到完全执行也有一定的周期。因此,本文在模型中将专利滞后3期,将技术标准滞后2期。

本文以技术标准存量衡量标准化。技术标准存量是当前年末引用的ISO标准和家标准存量。

扩展之后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取对数之 后为:yt=a+α・k+β・lt+γ・pat(t-3)+δ・std(t-2)+ut (1)

假设该生产函数是非限制性生产函数,KnutBlind(2004)的研究结果表明,限制性和非限制性生产函数没有显着差异,都可以描述长期生产函数。

3 实证研究

本文以1985―2007年中宏观经济数据为样本。文中代表产出量(y)的内生产总值(GDP),代表劳动投入(l)的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代表资本投入(k)的固定资产投资额均来自于各年度《中统计年鉴》。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内生产总值以及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名义值转换为实际值,单位为亿元。代表技术创新的专利存量(pat)来自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由于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库中仅收集了1985年9月10日以来中公布的全部专利信息(包括发明、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3种专利),此前的专利数据无法获得,所以将在此之前的专利存量视为0。代表标准化水平的标准存量(std)来自标准服务网标准数据库。

3.1 序列平稳性检验

分析各个变量的变化趋势,并检验其平稳性。其变化趋势如图1、图2、图3、图4、图5所示。通过时间列图可以发现,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均显示出随时间变化而逐渐递增的规律。

对各变量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变量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一个平稳序列的数字特征是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序列在各个时间点上的随机性服从一定的概率分布。换言之,可以通过时间序列过去时间点上的信息,建立模型拟合过去的信息,进而预测未来的信息。

3.2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目的在于揭示时间序列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利用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检验残差项εt的单整性。因为残差围绕0上下波动,且不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见图6),所以在进行检验时不考虑常数和线性趋势。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根据表2中的检验结果可知,残差序列在5%的显着性水平下是平稳的,说明GDP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从业人员总数、专利存量、标准存量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

3.3 模型的估计

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评估方程进行估计。得到的结果如下:

yt=18.8345+0.4246kt-1.6306lt+

t=(1.64) (2.38) (0.72)

0.3036pat(t-3)+0.2367std(t-2)

(-1.42) (3.12)

R2=0.993 D.W=0.90

(2)

D.w.统计量表明扰动项存在正的自相关,因此引入自回归AR(2)模型进行修正,得到的结果如下:

yt=-2.8165+0.0690kt+0.3541lt+

t=(2.3838) (2.38) (2.63)

0.3808pat(t-3)+0.5225std(t-2)

(7.17) (3.87)

R2=0.999 D.W.=2.98 F=0.848485

(3)

3.4 模型的检验

从经济意义上来看,每个参数估计量的值都大于0,没有明显的错误。

根据拟合优度R2=0.999,可知总体显著性较好,方程拟合效果较好(见图7)。从各个变量的显著性来看,当k=4,n=23,显著性水平α=0.05时,t0.025(21)=2.08,可见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个变量均显著。F0.025(4,21)=2.84,F=8485.84>F0.05(4,21),方程整体显著。经过二阶差分变换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W.>du=1.67,模型已不存在序列相关性。由以上的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通过了计量经济学检验。

4 结论及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扩展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专利、技术标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7年专利和技术标准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着的计量关系。根据结果还可以发现,资本投入每变动1%,产出变动0.069%;劳动投入每变动1%,产出变动0.350%;专利存量每变动1%,产出变动0.304%;技术标准存量每变动1%,产出变动0.523%。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2)

1.1样本及数据来源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自2007年起在上市公司施行,2008年又作了补充和解释。因此,本文选取2008-2012年沪深股市中进行了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投入,且产出为正的医药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从中剔除了2008年之后上市的企业,以避免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publicofferings,IPO)上市前后部分企业进行会计数据处理而影响数据的有效性。最后,5年共纳入466个样本,主营业务范围涵盖化学制剂、中成药、生物制品、原料药、医疗器械、医药流通等企业类型,包含国有和民营资本,企业规模不等。可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数据样本统计见表1。表1数据样本统计(个)Tab1Statisticsofdatasampl(enumber)项目沪市主板深市主板中小企业板合计2008年522914952009年532912942010年482914912011年512517932012年52261593

1.2指标选取

计算技术创新效率需要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的指标。投入指标一般包括人员和资金投入,产出指标一般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考虑到各上市公司年报的信息披露形式与会计科目存在一定的差异,且披露程度不同,故根据统计情况进行分析。

1.2.1人员投入。近来,国内外研究一般选择科研机构活动人员、技术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等指标作为对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反映。但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有限,为统一数据口径,本文采用年报中所公布的技术人员或研发人员数量作为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指标。

1.2.2资金投入。本文所述及的技术创新路径分为3种: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技术升级是指对现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升级改造和更新换代,绝大部分公司在“在建工程”科目的附注中披露了生产线改造、设备改造和技术改造等明细,因此本文选择在“在建工程”科目附注中披露的当年技术升级投入作为投入指标。“无形资产”科目的附注明细中包含了引进或者购买新技术的情况,本文选择在“无形资产”科目附注中技术引进的当年增加值作为技术引进投入。技术研发是指通过研究开发向市场提供新产品或新服务,本文选取多数企业有科目附注的“研发支出”或“开发支出”作为技术研发的投入指标。

1.2.3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的产出包括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知识产出一般由专利申请数来反映,而经济产出则由新产品的产值和销售收入等来表示。但从上市公司年报中披露的数据来看,专利和新产品产出情况都不全面。而上市公司进行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是提高营业收入,因此本文选取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作为产出指标,专利申请数量作为分组比较的参考指标。结合现有研究和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程度,本文选取9个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作为分析的依据,如表2所示。

2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分析

2.1技术创新投入产出规模

整体考察2008-2012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总体情况。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逐年上升,无论是投入规模还是投入强度(创新投入占比)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到2012年,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平均资金投入已占到主营业务的8%左右,其中研发投入约占1.4%左右。可见,虽然总体创新投入有增长趋势,但研发投入还处于较低水平,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从技术创新投入的种类来看,技术升级、技术引进和技术研发3项投入的规模均在逐年上升,其中技术升级改造的投入仍然占了绝大部分。可见,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对生产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升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厂房建设等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与此同时,技术研发费用和技术引进的费用呈逐年增长趋势,但所占比例仍然较小,可见技术研发和技术升级的能力还不足。

2.2技术创新效率

在上述投入产出水平下,本文选取投入导向的DEA模型,将2008-2012年样本企业的投入指标X1、X2、X7和产出指标Y1、Y2分别代入,利用DEAP-xp1软件计算我国医药上市公司各年的技术创新效率平均值。从时间序列观察,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总体技术效率值(crste)呈曲线上升的变化规律,在2009年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在2010年和2011年出现了连续回落,2012又出现了大幅度的升高。这一波动现象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的不同步造成的。2008-2012年,纯技术效率呈较明显的连续上升趋势,但规模效率却呈曲线下降的趋势,拐点分别出现在2010年和2012年。由于技术创新效率是一个相对值,发展水平较低,产出规模较小,但在投入规模也较小时,其规模效率就有可能较高;相反的,投入规模加大,但产出能力没有跟上,就会导致规模效率减小。可见,近年来我国医药企业盲目加大创新规模的投入,对高效合理的创新方式和模式的探索不足,导致创新产出能力不够,总体创新效率不高。进一步观察技术创新投入冗余和产出不足的情况。S+若为产出松弛变量,S1+则表示变量Y1的产出不足;S-若为投入松弛变量,S3-则表示变量X3的投入冗余,以此类推。由此可知,我国绝大部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医药上市公司均存在投入冗余和经济产出不足的情况。创新活动中投入的人员、资金等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并没有完全转化为产出,进一步证明了盲目扩大创新投入的规模并不能有效改善产出不足的情况。在当前形势下,加强技术创新的模式路径管理,提高投入资源转化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3基于效率的创新路径分析

不同创新路径是否会对医药上市公司的效率产生影响?以效率为导向应该采取何种创新路径?本文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企业分为四种不同的模式:模式一为只开展技术升级活动;模式二为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研发活动;模式三为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引进活动;模式四为同时开展技术引进、技术升级和技术研发3种创新活动。通过对比4种模式下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来分析最优创新路径。

3.1不同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对比

本文以X3、X4、X5为分类筛选指标,将每年的样本企业按四种模式分组后重新组合,形成四个面板数据,将投入指标X1、X2、X7和产出指标Y1、Y2分别代入,利用DEAP-xp1软件计算4种创新模式下的创新效率平均值,结果如表5所示。观察可知,四种模式下的技术效率均小于0.5,纯技术效率在0.5左右,规模效率大于0.5。可见,虽然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规模效率有了一定提高,但纯技术效率的不足使得总体创新效率低下,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有效地提升技术创新水平和效率。对比来看,纯技术效率以模式四最高,模式一略高于模式二、模式三;模式三的规模效率远高于其他3种;技术效率最高的为模式三,其次为模式四。在同时开展3种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些较重视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专利申请工作,而有些则没有开展专利申请保护活动。本文在采用模式四的企业中进一步对比了有专利申请和无专利申请两种情况,其技术创新效率如表6所示。可见,有专利申请的情况下,技术创新的效率总体要略好于没有专利申请的情况。

3.2创新路径分析

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内、外部环境之中,其开展技术创新的需求和条件也不尽相同。本文将技术创新分为起步、发展和稳定阶段,探索每一阶段最优的活动组合,从而得到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最优路径。

3.2.1起步阶段。医药上市公司对研发的重视程度正在逐年提高,技术升级是目前采用最多的形式。为适应《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管理的要求,跟上医药产业发展的步伐,开展技术改造和升级活动是医药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只进行技术升级是比较保守的做法,投入和产出都相对较低。从当前的企业运营情况来,只进行技术升级能达到略高的纯技术效率,是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起步阶段的良好选择,能为后续技术创新活动奠定良好的硬件和制度基础。

3.2.2发展阶段。只进行技术升级虽然能达到略高的纯技术效率,但是其规模效率较低,导致总体技术创新效率偏低,不利于企业进步。在技术升级的基础上,对比模式二和模式三可以发现,无论是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还是总体技术效率,技术升级加引进的模式都要高于技术升级加研发的模式。这可能是因为在技术引进的模式下,国外引进或国内购买的技术可以直接应用于生产,新产品的转化率较高,投资回收周期也较短,因此可以提高创新产出,从而提高效率。而研发一般投入大、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看到成果。因此,医药上市公司进入技术创新发展阶段时,应在开展技术升级的基础上下首先考虑技术引进,然后再开展研发活动,是提高创新效率的最优选择。

3.2.3稳定阶段。在3种创新活动同时开展的情况下,企业的纯技术效率达到最高,但规模效率有所欠缺,从而导致总技术效率偏低。在当前投入冗余较多的情况下,规模效率可以通过适当调整投入来实现,但纯技术效率仍然是制约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进入技术创新的稳定阶段时,要将提高纯技术效率作为最终发展目标,更好地结合技术升级、引进和研发,使其相辅相成,提高产出能力。此外,在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时,尤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既有利于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也是增加产出的有效途径。综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是医药上市公司提高竞争力、寻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在路径选择上,技术升级是医药上市公司开展技术创新的必经之路。在此基础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并且外部市场环境良好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开展技术引进活动,既是增加新产品、提高产出的良好选择,也可为提高创新能力水平奠定基础。当企业自身吸收转化了一部分外来技术以后就需要开展第二次创新,结合引进的技术开展自主研发,进一步增加创新产出。在整个创新投入过程中,要注意随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通过专利申请把阶段性研究成果转化为可衡量的创新产出,从而提高创新效率。

4结语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3)

关键词:投资控制 估算 概算 预算 BIM技术

1BIM技术简介

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是以建筑工程项目中的各种有效信息为基础建立的可视化数据模型[1]。该模型即时反馈建筑工程项目从立项、设计、施工以及到最后运营投入使用的建设全过程的状况。目前,BIM技术作为新一代计算机辅助建设技术,可以体现出建筑工程项目的三维空间模型、时间、成本的五维建设信息,从而为工程造价管理全过程动态管理提供了有利条件,使建筑工程项目按照施工图设计的思路进行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合理安排时间、机械设备的有效使用、材料消耗量的有效管理。

2业主在传统的投资控制上存在的问题

业主的投资控制是按照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进度而进行的全过程管理[2](如图1)。各个阶段对投资影响大小也差别很大[3]。

2.1投资决策的投资估算阶段

投资控制的关键在于投资决策阶段:对不同的投资方案进行经济、技术的论证,比较后选择出最优方案。据统计投资决策阶段对总体投资的影响程度高达80%~90%(图2),决策的失误会造成企业不可逆转的灾难,因此投资控制最关键在于投资估算的科学性。投资估算是以最可行性研究为基础的。目前可行性研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工程项目前期投资控制的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不足;(2)可行性研究周期过短;(3)开展投资控制的基础性工作不深入。

2.2设计过程的概算与预算阶段

可以看出设计费一般控制在总投资费用的5%以下,但其影响到后续75%以上的投资总费用,因此,在投资决策确定以后,重点关注建筑工程的设计阶段。现阶段设计单位虽然有一些手段和措施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但由于实际操作平台的单向性和复杂性,还是存在如下问题:(1)在设计阶段专业人员缺乏沟通平台。由于专业设计存在知识结构的局限性,没有透彻地掌握工程项目的具体要求,设计人员重视技术处理而往往对工程造价不会刻意控制,在图纸中也没有具体的表达。造价人员也只能根据施工图进行编制预算,对技术问题造成的造价波动不是足够了解,导致预算超概算;(2)忽视施工图设计的招标评标重要性。建设单位注重于方案设计,即建筑总体效果与布局的要求,不重视后续的施工图设计,而费用成本的精确程度依赖于施工图设计,导致后续的施工图预算得不到很好的控制;(3)设计方案深度不够。设计深度主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土地的使用率,促使总体规划与单体建筑的协调,建筑结构类型与材料的选择合理性。

2.3招投标阶段

招投标阶段是由发包人发出要约、投标人做出承诺、对标书进行评审、确定中标人、双方签订中标合同的整个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要可能存在以下问题:(1)工程项目招标投标环节的影响。该阶段影响业主投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价格与企业定额的波动,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对建筑产品的影响。合同条款的明确性与具体性是业主投资控制的主要依据,合同管理水平是保证产品的投资、进度、质量的管理目标,是一种重要措施。

2.4项目施工结算阶段

项目施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如何将实际造价控制在预测范围之内,如何科学地使用建设资金,如何加强工程施工现场管理,杜绝投资浪费。主要问题在于:(1)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2)材料与设备使用的正确与否;(3)工程变更和签证的必要性;(4)工程索赔的合理性。

2.5竣工决算阶段

竣工结算是投资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其主要问题有:(1)原始工程造价资料收集、整理的真实性;(2)合同条款内容是否明确;(3)隐蔽工程检查记录的完整性;(4)核实工程量是否存在误差;(5)材料价格和价差调整是否正确。

3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BIM数据库的工程投资信息,作为一种可储存计算的结构化信息(如图3),增强了其在造价行业的高效共享性,大量降低了信息传输上所需的人力成本,提高了投资信息的精准性及价值[4]。

3.1投资决策阶段

BIM技术能够集成项目方案与财务分析,实时对比各方案的经济收益指标,为建设单位提供有效的投资决策。BIM模型还能够展示各个项目方案的艺术造型、内部装饰等建筑效果,为投资决策提供一个新的依据。

3.2设计阶段

(1)BIM技术直观反映施工过程中的各技术专业碰撞问题,做到事前控制,实现投资的前期控制;(2)由于BIM技术的直观性,为施工图设计的各个专业与造价专业之间建立一个沟通协作的平台,因此能够有效实现项目设计阶段的造价控制。

3.3招投标阶段

(1)利用BIM的自动算量功能,计算比较准确的工程量,更好地保证招标控制价,从而降低招标人的风险;(2)评标人可按照BIM计算得到的价格,对投标文件的经济部分做出迅速判断,方便确定中标候选人。

3.4施工阶段

(1)建设单位按照BIM技术全程监控承包人在进度、投资、质量目标上的完成情况,完成项目实施中的工程量复核;(2)建设单位根据BIM的三维、参数化实时关注设计与施工的相对应关系,对工程发生的变更、签证、索赔做出正确的判断,达到动态管理的效果。

3.5竣工阶段

(1)BIM技术平台为竣工结算资料审查提供了便利的数据库,可以审核工程项目周期内的任何时段的数据调用;(2)BIM技术可以按楼层、分构件快速地标记出工程量差异部位,直接显示双方工程量结算的差异,快速完成工程核算;(3)BIM技术与政府部门的最新取费标准联通,保证竣工结算费用的准确性。

4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问题与建议

目前BIM技术在工程项目投资控制上的主要问题在于[5]:(1)软件的多样性。各专业设计与各种BIM技术软件的对接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没有统一完整的BIM标准出台;(2)BIM技术多维度兼容性的扩展能力有待开发;(3)BIM技术没有单独增设投资方、施工方、设计方、监理方的单独窗口,这在应用过程就存在大量的重复性工作。因此,BIM技术的推广主要在于BIM标准的推广以及技术平台的完善。

5结语

建设单位的投资控制贯穿于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其宏观把控要点在于:投资真实可靠,且满足估算大于预算,预算大于决算。BIM技术能够在原有投资控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费用投入的精确性,为建设单位充分实现进度、投资、质量目标提供保障。由于BIM技术在我国还处于推广初期,各类软件各有千秋且互不兼容,因此BIM技术在工程项目的投资控制中还有待发展。

参考文献

[1]ErnstromB,HansonD.TheconstructorsguidetoBIM[M].NewYork:AGCofAmerica,2005.

[2]王英,李阳.基于BIM的全寿命周期造价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2,26(3):22-27.

[3]杨宝明.工程造价管理新思维[J].建筑时报,2010(1):2-20.

[4]张建平.BIM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施工技术,2011(2):15-18.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4)

论文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测度体系评价体系

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体系内涵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体系主要是指由评价指标体系制订的原则,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内容,评价原则和评价组织等所组成的整体。

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一般可分为: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一个具体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行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进行评价,如对汽车行业,纺织行业等;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即对某一个地区的企业信息化水平进行评价,如一个市、一个省或一个国家等。

行业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和区域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是建立在单一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二、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是企业不断应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和应用信息资源的过程。或者更确切地说,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资源开发由局部到全局、由内部到外部、由战术层次到战略层次不断深化的过程,其建设过程应该包括计划、实施、评估和改进四个环节。

对企业信息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是从企业引进信息技术的目的和战略出发,考察信息技术应用给企业经营和管理带来的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1)检查企业信息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及时发现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3)总结企业信息化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三、企业信息化评价的内容

1.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

企业信息设备的装备情况,是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最基本的内容。如计算机、多媒体、传真机和电话等信息设备的装备,局域网、互联网的建设情况。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

具体来说,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做。从功能上,考察管理系统的功能在多大程度和多大范围上得到了信息技术的支持;从性能上,涉及技术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易维护性和用户界面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价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的过程中,要遵循动态性原则层次性原则。随着企业信息化的进展,企业不断应用新的信息技术,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要随之进行调整。而且,评估指标要有重点,分层次,以确保评价的质量。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

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企业信息系统的运行要靠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支持,否则再先进的信息系统也毫无意义。可见,在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评价中必须要十分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的评价。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角度,可以评价信息系统的利用程度和企业的知识管理水平。在评价中可以从挖潜能力、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共享方面、数据库的开发等方面进行评估。

4.信息化人才开发

人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参与者。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员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这是进一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基础。这方面,可以从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数、企业员工素质的提高和员工参与信息化的程度等方面来评定。

5.信息化组织和控制

对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是基于信息化的深入,员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组织和控制机制,同时,也必然伴随着有关信息化方面的政策、制度和标准的制定过程。企业信息化的实施总是依托于某一类型的组织结构,信息技术能使信息方便、高效的存储、使用、修改、积累和传播,从而为企业的经营活动发生由量到质的改善提供可能。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评价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可使用比率算法,差额算法进行评价。

(1)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比率算法:

式中:QE为企业信息化收益;QC为企业信息化成本。

(2)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差额算法:

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EX1=QE-QC

四、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指标体系

1.企业信息化信息设备装备指标

(1)信息设备单项装备率。邮政装备率,企业用于邮政间接投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话装备率,企业用于电话装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传真机装备率,企业用于传真机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计算机装备率,企业用于购置计算机的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多媒体装备率,企业用于多媒体购置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电子信箱装备率,企业用于电子信箱投建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网络装备率,企业投建网络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国际互联网装备率,企业投建国际互联网站(点)费用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的比率。

(2)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率。通过这一重要指标全面反映各种信息设备综合装备的程度,它等于信息设备投资总费用与企业全部设备投资总额之比。

(3)信息设备装备提高率。这是动态反映信息设备装备率提高的速度指标。它有信息设备单项装备提高率和信息设备综合装备提高率两个指标。

2.信息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指标

(1)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范围。如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管理、物料管理、客户管理等。

(2)信息系统的性能指标:①信息系统的总体水平:系统的总体结构、地域与网络的规模、所采用技术的先进性等。②信息系统功能的范围与层次:功能的多少与难易程度、对应管理层次的高低等。③信息系统的质量指标:系统的可使用性,系统的稳定性,系统的可靠性,系统的适应性,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可维护性等。

(3)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4)信息系统文档的完备性。

3.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指标

包括:①每人使用互联网的字节数;②每人图书、报纸、杂志的总印张数;③人均电话通话次数;④人均传真次数;⑤购买数据库的数目;⑥开发数据库的数目;⑦数据库信息总量。

4.信息化人才开发指标

包括:①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②企业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职称结构比例;③企业用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培训的经费;④企业用于吸引信息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⑤企业用于奖励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的专项资金数量。

5.企业信息化组织和控制指标

包括:①信息化方面的方针和政策;②信息化的管理制度和标准;③企业CIO体制实施情况;④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效果;⑤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情况;⑥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运行管理的质量;⑦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质量;⑨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的水平等等。

6.企业信息化经济效益的指标

(1)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信息化的投资额:包括信息系统硬件、软件的购置、安装,应用系统的开发或购置所投入的资金。②信息系统运行费用:包括消耗性材料费用、系统投资折旧费及硬件日常维护费等。③信息系统运行新增的效益:主要反映在成本降低、库存积压减少、流动资金周转加快与占用额减少、销售利润增加及人力减少等方面。④投资回收期:投资回收期为通过新增效益,逐步收回投入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它也是反映信息系统经济效益好坏的重要指标。

(2)间接经济效益的有关指标:①对组织为适应环境所作的结构、管理制度与管理模式的变革会起巨大的推动作用,这种作用一般无法用其他方法实现。②能显著地改善企业形象,对外可提高客户对企业的信任程度,对内可提高全体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③可使管理人员获得许多新知识、新技术与新方法,进而提高他们的技能素质,拓宽思路,进入学习与掌握新知识的良性循环。④系统信息的共享与交互使部门之间、管理人员之间的联系更紧密,这可加强他们的协作精神,提高企业的凝聚力。⑤对企业的规章制度、工作规范、定额与标准、计量与代码等的基础管理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为基他管理工作提供有利的条件。⑥应用系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提高了管理者决策的自信心和准确度。

五、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方法

1.企业信息化指数的测算方法

综合评价分析法的基本评价模型,通常多采用简单线性加权法:

式中,Pi为第i个评价指标无纲化处理后的值;Wi为Pi的权重;EII(EnterpriseInformatizationIndex)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总指数值。

2.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

它是动态反映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速度的指标。一般有两种方法:

(1)环比法。即本年度企业信息化指数与上年企业信息化指数之差,及与上年企业信息化综合指数的比率。

式中:叫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

(2)基比法。①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总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②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年均提高率:

式中:为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的总提高率;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平均提高率;为基年企业信息化水平指数;N为l,2,3,…,N一l,N。

六、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

组织也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结果,因此,在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组织的工作。

一般来说,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组织内容主要涉及评价专家组的组成,评价过程的安排,评价步骤的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的选定等。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5)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屑于资源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因其产品多为?造业、建筑业等行业的中间产品,用途异常广泛,历来就有“工业骨蘅”之称。因而它已经成为支撑工业化进程,特别是经济起飞时期不可替代的基础产业。世界各主要工业发达国家都曾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大量投资发展这一产业,钢铁工业的发展水平成为衡童一国工业化水平与综合国力的玺要标志之一。

90年代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钢铁产品不仅在数纛上,而且在品种、质量上都有较大提髙。1999年我国产钢量12370.?5万吨,连续第四年钢产量超过1亿吨,且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产销童达到98%以上。

2. 产业技术倒新雔力的指标分析

产业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技术创新过程的方方面面,与产业技术创新相关的指标可以说遑及产业的整个投入产出活动过程之中,国内外学者对于技术创新评价指标的研究巳做了不少的尝试,但至今仍没有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家统计局近年来—直用技术开发经费投人、科研人员、科研成果、技术转让、新产品销售、新产品出口六项指标为基础建立技术开发能力综合指数指标,以此来反映我国的技术开发能力。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采用三类指标,一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出类指标;二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指标;三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间接因素指标。

2.1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产出指标

(1) 市场占有率。技术创新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活动,其最终目的是提髙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多的商业利润,因此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重要指标。

(2) 生产率。生产率反映了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它是衡量技术创新能力大小的比较全面的定量指标。

(3) 新产品产值率。新产品产值率直接反映了产业技术创新的程度,一般地,新产品产值占的比重大,表明该产业创新能力较强。

(4) 专利数。专利是专利权的简称,是指按法律规定授予的对发明创造的独占权。专利指标可以在宏观或微观等不同的层次上反映国家或企业的发明创造活动、知识产权的拥有量、技术发展水平及其在技术与经济竞争中的地位。

2.2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直接因素指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大小是由其投人直接决定的,在同样的外部环境下,技术创新投入越多,其产出就越大,反之就越小。

(1) 技术创新经费投人,包括经费强度、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经费、产品试验费、设计费、购买专利费。

(2) 技术人及投入,包括技术创新人员投入的数量和质童》

(3) 产业技术装备水平,特别是产业关镰装备技术水平。

2.3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间接因素指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大小除了与其投入有直接关系外,同时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如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外部环境等,这些因素构成评价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间接指标。

(1) 产业结构,如产业集中度、组织结构等。

(2) 创新环境,如创新文化、创新机制等。

(3) 经营管理水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技术创新能力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即是多项能力的综合和集成,任何一个相关方面和环节缺乏能力支撑都会导致创新失利或低效。由于目前有关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国内外仍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将从我国钢铁工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构造一套能基本反映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指标体系,在对其进行分析的基袖上,提出了发展我国钢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

3.锏铁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为了推动钢铁企业的技术创新,激励冶金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的创造发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政策,并加大了对冶金行业的科技投人。“七五”时期国家支持冶金行业的科研经费为2.8亿元,“八五”增加到4.2亿元,“九五”前三年已趄过4亿元。企业配套经费也相应增加,“九五”企业开发经费与行业销售额的比例比“八五”有所增加,1998年为1.04%。

3.1钢铁工业投人分析

(1)科研经费投人

1998年钢铁工业投人科研经费16476.3万元,技术合同成交总额53890万元,完成设计项目投资钡518818.4万元,设计收人39557.9万元。国外同类企业科研投人占销售收人比重较大,如日本钢管公司研究开发投人占销鲁额的比例达3%。

我国多数企业的投入占当年企业销售收人的比例不到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同业水平。根据国际经验,用于科研、应用开发、技术转换三个环节的资金比例一般为1:10:100,而我国即使在经济发达的上海地区,这个比例尺也只有1:1.3:26。由此可见,企业科技投入明显不足。企业蛱少必要的资金和人才进行技术创新,企业技术水平也就无法得到长足的进步。

(2) 科研人员投入

由于受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我国企业的科技力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数量,仅为发达国家的10%—16%,冶金企业中大中专以上学历人员仅为职工的15%。从我国15家大中型钢铁企业科技人员投入情况看,大型钢铁企业如宝钢、马钢等的科技人员占全体员工的比重在12%以上,这-_数字大大髙于中小企业的5%。

从国外情况来看,日本新日铁公司科研人员约占全体员工比重的38%以上,日本钢管公司科研人员约占全体员工的46%。

(3) 固定资产新度系数

固定资产新度系数,它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生产设备的先进性。1?5年我国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0.62,1996年为0.61。

我国重点钢铁企业固定资产新度系数为0.58左右,也就是只有半成多新;地方骨干钢铁企业为0.69,也就是7成新左右;最高为地方中小钢铁企业0.73,其次为地方骨干企业。按生产能力统计,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中,达到国际水平的装备,炼铁占25%,烧结占8%,机械化焦炉占7.9%,转炉占9.4%,电炉占9.7%,轧钢占11.3*。高炉先进装备比例最髙,也只有总能力的1/4,其他工序均只有10%左右。

3.2钢铁工业产出分析

(1) 市场占有率

进入2000年以来,由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转折性增长,GDP增长达到8%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消费钢材较多的建筑、机械、轻工、汽车等行业快速增长,有力地拉动了钢材*求的增长。以钢材的表观消费量计算,2000年消费钢材达到14121吨,同比增加901万吨,增长6.8%。

从钢铁产品市场看,近年来我国连俦坯发展较快,1996年产量为5393万吨,1998年产fi已达到7883万吨。但是从整个钢铁行业规模看,我国连铸坯产薰不高,日本1996年连铸坯产董已达9521.7万吨,连铸比96.4%;1998年连俦坯产量9861.2,连铸比达到99.5%。1996年我国连铸比仅为53.27%,1998年增加到63.8%,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近几年,我国钢铁产品销售额变化不大,1995年为2920.02亿元,1996年略有减少,为2854.28亿元,1998年销售额为2911.64亿元。

从钢产量规模来看,我国大型钢铁公司粗钢产量进入世界20位以内的有3家,一家进人30位,其他都在50位以后。

(2) 出口

   

   1996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总额为39.07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颔1510.60亿美元的2.58%,其中钢铁出口金颧17.54亿荚元,占全国钢铁产品出口总额的47.1%。1998年,我国钢铁产品出口总额为40.2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瓤1837.60亿美元的2.1%,其中钢材出口金顾16.87亿美元,占全国钢铁产品出口总额的41.7%。出口品种,钢板类占钢材产品出口数量的48.20%,钢管类占17.13%,条钢类占6.2%。

我国钢铁产品出口与世界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见表I)。日本音通钢钢材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19.5%,特殊钢钢材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为24.9%,日本钢材出口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2.6%,韩国占11.2%,而我国只占8.4%。相反,我国在主要市场不同钢材进口比例为13.5%,而日本为6.2%,韩国为9.3%,均低于我国。口;(2)在钢材品种上,日本特殊锏锎材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24.9%,鞞国出口在60万B6左右。产品的一些关键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有夔炬,如浦项蛔铁公司新建106万吨的3号豕R轧机,该公司厚板产龅将增长50关,达30Q万吨,趄过新日铁200万吨的年产量而成为世界最大厚板厂,又如美国的炼锢作业率达到90.796;世界连俦比平均超过7096,日本、镰国、意大利已超过96%,而我国为68-8%。

当前,从世界范围看,日本是钢铁技术世界灌流的领先者。日本大力推进离炉喷吹度《料技术,日本金厉材料研究开发中心研究利用电磁力生产无缺陷铸还技术,日本新日铁公司在世界率先开发出板厚0.19n?n罐用铍锔板,日本钢管公司开发世界首创轧制能力90吨/时的圆环连续轧制设备,日本川_钢铁公荀首创高强度高韧性非调质厚钢板等技术。韩国的钢铁技术发展较快,浦项铜铁公司开发的Fmcx婶融还原技术,该法可最终100%使用粉矿,已建成日产15吨的半工业试验设备。浦项钢铁公司耗资6.5亿荧元,扩建不锈钢设备,使不镑钢生产能力由1996年的70万吨增加到2000年的120万吨。目前韩国各大钢铁企业正在研究开发的先进技术是:熔融还原炼钢法、薄板坯连铸连轧、带钢直接浇俦技术和离炉喷煤技术等。

4.提离钢铁工业技术刨新能力的对策

    4.1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目前各国的创新体系存在两种类型:一是以企业科研机构及其科研活动为主体,该模式多为工业发达国家所采用,其效果也较好i另一种是以政府科研机构及其活动为主体,该棋式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国家较为通行,但其效果不太理想。要建立合理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就必须促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也R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究开发主体以及利益分配主体。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意味着企业可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市场需求变化和市场竞争格局,自主选择适合本企业发历目标的创新项目,进行筹资和投资,并承担相应风险,任何管理部门不得干预。企业只有成为投资主体,才能实施诸如研究开发、生产、销售和教育培训等创新管理。

企业作为研究开发主体,意味着全社会的研究开发工作主要在企业进行,而不是傈过去那样,研究开发多数在企业外的专业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进行。我国长期以来由于企业没有成为研究开发主体,结果不仅使企业新产品少,缺乏竞争力,同时也造成了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不力,年复一年重复引进的恶性循环。

当前,我国企业在作为创新主体的同时,应加强实验室、中试车间、初中试基地的建设,确保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基金,把科研、生产、销售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产权淸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在钢铁有色冶金科技创新中,还要充分发挥专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作用。

4.2加大知识产权工作

从1996年全冶金行业申谙专利数量看,企业申请量最多,占50.2%;研究院所申请量有所上升,占21.3%。

到1998年全行业累计授权专利5984项,“九五”前三年申谙专利1903项,科技成果转化率近40%,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40%以上。三年来,冶金行业依靠科技进步节能降低成本约100亿元,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成绩显着等许多单位专利申请量持续上升,主要原因是这些单位苷遑重视专利管理工作,都设立了正式的管理机构,B备了专门管理人员,不断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因此,要不断提髙人们的知识产权意识,逐渐使专利工作扩展到知识产权的管理,渗透到科研、生产、经营的全过程,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4.3 加强技术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基础设施是指由多个竞争主体(主要是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时所共同使用的产业技术组成部分。和基础科学研究相比,技术基础设施更接近于企业的实际需求,能更直接为企业服务。如同日常意义上的基础设施一样,它为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和创新构筑“技术平台”,企业在此技术平台上能方便地以最小成本完成技术创新过程。没有这个平台,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实现技术创新的难度还会非常大,同时成本也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承受的;没有这个平台,我国很多企业的技术水平短时间内还很难提髙。

就冶金行业而言应根据重点任务的需求,有计划地对现有科研装置进行改造、建设和配套。跟踪了解和掌捶国外科技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提髙引进的效益,加强髙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加大科技投人,大力发展钢铁有色冶金关键技术和高效、节能、优质、无环境污染的工艺,逐步改造传统的旧工艺。

4.4 建立一支高效能干的科技开发和产业化队伍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6)

[关键词]专利组合 专利指标 专利分析 专利战略

[分类号]G353.1

2006年6月27日,我国专利申请总量突破了300万件,2000-2006年,三种类型专利申请总量和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7年平均增长率均超过20%。如何在浩如烟海的专利文献中挖掘出有用信息即专利情报,对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利情报也逐渐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专利组合(patent portfolio)理论是一种重要的专利分析方法,它通过专利技术指标的建立、专利组合矩阵图的描述,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可视化工具,使企业能够依据专利指标进行动态监测。

1 产生与发展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组合管理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决策,如目前被众多国内外教科书、学者和企业管理者推荐使用的波士顿矩阵分析法。波士顿矩阵自提出以来引起广大学者的兴趣,不断对其进行研究改进,如通用电气公司和壳牌公司开发的通用矩阵,波士顿矩阵延伸到专利领域即为专利组合矩阵。北京理工大学的刘婷婷、朱东华等人认为,专利组合理论是由德国学者Holger Ernst于1998年首次提出的一套运用专利数据进行技术投资组合的方法。此后国内研究者多次引用这一观点。据笔者考察,早在1991年,与Ernst教授同在一个机构的德国学者Klaus K. Broekhoff就已经提出专利组合概念,并画出具体的专利组合图,与Ernst的技术领域专利组合图基本相同。而且Ernst本人也提到Broekhoff开发出了一种用专利数据衡量技术地位的专利组合方法。1998年,Ernst明确提出用专利组合方法评估一家企业的专利配置并用于企业战略R&D规划。之后,Ernst等人多次撰文就专利组合分析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证分析。迄今,Ernst是对该理论研究较为系统的权威学者之一。除此之外,Francis Narin(2003年)提出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即识别和评估专利发明者实际所处的位置。David J.Teece,PeterGrindley(2000年)研究了专利授权与交叉授权间的相互组合,并认为通过专利组合模型可以帮助企业进行内外研发选择的判断。Kevin Rivette则于2000年确定了专利组合要素,并将公司内外部资源和专利战略紧密联系起来。Patrick Thomas(2001年)研究了专利指标和股票市场表现之间的关系,认为在专利组合中反映出来的技术表现与公司的经济表现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

2003年,中南大学的张燕舞、兰小筠在国内首次提出专利投资组合概念。之后,北京理工大学的曹雷、刘婷婷、靳霞等人相继对专利组合进行了研究,青岛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谭思明也对专利组合理论进行论述(2006年)。此外,张冬梅、王玲、韩彩云等人亦提到专利组合或专利投资组合概念。2006年,台湾学者林博文等人也提到了专利组合概念。他们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组合。但总的来说,国内主要是将国外的专利组合思想引入国内,还谈不上深入研究,而且普遍感兴趣并且认可的是Ernst教授的专利组合思想。

2 内涵

由于专利组合研究起源于国外,国内只是引进了这种思想,关于它的译法不一,经济管理学上一般将其翻译为专利投资组合,北京理工大学的研究者采用了这种译法;青岛科技信息所的谭思明将其翻译为专利组合;还有翻译为专利布局或者专利网的;笔者采用国内普遍采用的专利组合说法。通过对国外经典专利组合理论的研究,将专利组合定义为通过专利指标组成的平面图(一般为矩阵图)将企业专利产出的各种信息可视化,描绘企业的技术布局,以此指导企业准确确定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合理配置研发资源,有效管理人力资源,从而有利于决策层科学决策,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 重要专利指标

表1是根据Ernst教授推荐使用的专利指标(1998年,2003年)整理出的结果。这些数据可以从德温特公司的世界专利索引(WIP)等专利数据库中得到。

对于专利质量指标,Ernst教授于1998年提出将专利授权率、有效专利率(SVP)、美国专利份额(SUSP)、专利被引证率(CR)作为专利质量指标;2003年,又提出将专利授权率(Q1)、技术范围(Q2)、国际范围(Q3)、引证频率(Q4)、平均专利质量(PQiF)作为专利质量指标。由此看来,Ernst始终认为专利的授权、被引证是衡量专利质量的客观标准;对于专利的国际范围的衡量上,将美国专利扩展为三方(美、日、欧)专利;对于有效专利作为专利质量指标的认识上,前后存在出入。

4 专利组合分析

1998年,Ernst提出两种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图:企业层面和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分析;2003年,他又提出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分析方法和基于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方法。故现在经典的专利组合分析方法主要有4种,即:企业层面、技术领域层面、专利发明人层面和专利与市场一体化层面的组合分析。

4.1 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

图1为企业层面的专利组合,决策者可以通过它清晰判别竞争对手的专利竞争地位。竞争企业可划分为潜在竞争者、技术领先者、技术落后者和技术积极者。通过竞争地位的识别,企业决策者可制定相应的战略。具体来说,潜在竞争者虽然目前专利活动不够高,但由于其质量好,所以仍然具有竞争能力,因此对于此类组织决策者不能忽视;技术领先者则在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上都走在最前沿,是标杆公司,是企业应当学习、跟踪并赶超的目标;技术积极者虽然专利活动频繁,但质量不高的特点决定了其技术跟随地位;而技术落后者处于市场的落后地位,决策者可不予以重视。

4.2 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

图2是企业技术层面的专利组合。横坐标代表企业的相对技术地位,采用企业在某技术领域的专利强度与该技术领域内最高专利强度之比来测定,其最大值为1;纵坐标为技术吸引力,在Ernst的研究中,分别以技术相对增长率(RGR)和技术相对增长潜力率(RDGR)为技术吸引力的评价标准时,此图会有部分变动,从而也影响对应的战略决策。第三个维度用圆圈的大小来表示技术的重要性,在专利组合中叫做“研发(R&D)重点”。它以某一技术领域专利申请的数量除以企业在各个技术领域总的专利申请总量得出。

R&D重点反映了企业对某一技术领域的重视程度。

如图2所示,企业在a技术领域TFa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在b技术领域TFb的重视度。TFb比TFa更具技术吸引力,企业在TFb的专利地位明显很高,在TFa处于中低地位。

根据图2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到企业的技术组合情况,为高层管理者进行研发投资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一般来说,企业应该增加具有中高技术吸引力和较高相对技术份额的技术领域(如TFb)的研发投入,相应地,应该减少低技术吸引力和低相对技术份额的技术领域(如TFa)的研发投入。对于处在对角线的技术领域应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资金和人才等情况做选择性投资。对于技术吸引力高而企业相对技术份额低的技术领域,企业可以选择自主研发或通过购买、兼并等手段来增加在该技术领域的实力;如果该技术被确定为企业非核心战略领域,企业可以选择放弃。对于相对技术份额高而技术吸引力低的技术领域,企业应根据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可以选择继续保持在该技术领域的优势,为未来的竞争储存实力,也可以通过出售为企业赚取利润。

4.3 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

图3为专利与市场一体化组合。纵坐标统一用市场吸引力表示,横坐标有两个即相对技术份额和相对市场份额。相对技术份额即专利组合中的专利相对位置。相对市场份额与相对技术份额算法相同,即相对于市场最高份额(相对市场份额为1)的市场位置。将技术的吸引力与市场的吸引力合并,统一用市场的吸引力,即应用该技术产品的市场增长率来作为纵坐标。

如果技术和产品都落在技术组合和市场组合相同的域内,即Aa、Bb、Cc和Dd中,则可以比较简单地推导出行之有效的战略。对于企业的明星技术和产品,应继续加大投入以保持技术与市场的地位,有效地遏制竞争对手。一体化组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技术和产品落在不同域内的组合情况,如对Ab、Ba、Cd和Dc组合位置的评估。管理者应该特别关注这些领域,仔细评估出现这种组合位置的原因与后果,再作决策。如在高增长的市场环境中,高的技术地位与低的市场份额(Ba)组合,企业应加大市场投入或者向市场领先者提供技术许可机会(如果企业不能在市场上开发它的技术优势)。对于低增长的市场环境,低的市场份额与高的技术地位(Dc)组合,强势的技术地位可能导致在这一技术领域的R&D投入减少或者选择出售技术为企业赢得利润。

4.4 专利发明人的组合分析

发明人的组合是R&D中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工具。根据专利活动和专利质量的区分,共有4种类型的发明人:关键发明人、天才、勤奋的发明人和低行为者,如图4所示:

经验研究显示,关键发明人在企业的研发实验室中占少数,但其贡献极大。少数关键发明人对企业专利产出的贡献率甚至高达80%,他们是关键技术的看门人。因此,关键发明人的存在,对于企业研发人力资源管理意义重大。天才发明人具有关键发明人的必备特征,是潜在的关键发明人。关键发明人一般具有大量的隐性知识,一旦关键发明人离开企业,将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程度的损失。因此,企业应采取措施留住关键发明人,特别是他们的隐性知识。比如说安排关键发明人和天才发明人在研发活动中合作,这样,在合作中天才发明人就可以向关键发明人学习获得隐性知识,即使关键发明人离开,隐性知识也留在了企业中。利用发明人的专利组合图,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某一具体领域的领先发明人及天才。企业高额并购和复杂整合中,可以考虑猎取关键发明人。如果相关知识高度集中于有限数量的关键发明人头脑中,这种方法更是行之有效的。

5 结语

投标专业技术总结篇(7)

Yang Haiyong;Mi Lin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摘要: 在当前智能化建筑的建设项目中,建设方要加强弱电系统招标的前期各项准备工作,本文结合化工电大楼工程,就弱电系统招标的具体工作作了浅显的探讨,供有关部门、业主参考。

Abstract: In the current intelligence building construction project, the project owner must strengthen preparation work in the early period of bidding of the elv systems. Combining with a building engineering, the paper discussed specific work in bidding of elv systems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the owners.

关键词: 智能建筑 弱电系统 设计 方案征集 招标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elv systems;design;scheme collection;bidding

中图分类号:TM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9-0074-02

0引言

现代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现代自动控制技术和现代图像显示技术、综合布线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其他现代高新技术与建筑技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智能建筑,应用于智能建筑的弱电技术就是智能建筑弱电技术。

弱电系统工程在招投标过程中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本文以“化工电大楼工程弱电系统集成项目”为例,就方案设计、招标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关键所在进行探讨。

清华大学化工电大楼位于清华大学中央主楼的东北侧,地下两层,地上十一层,总建筑面积48036平方米,建筑高度44.90米。该工程弱电系统是一项集网络技术、音视频技术、软件应用技术等于一体的高科技系统集成工程,它应将现有的、成熟的先进技术以最优的性价比和最优化的集成方式应用到系统工程中,使竣工后的化工电大楼成为一幢弱电系统技术先进,性价比较高,实用性强,维护方便同时具备较好拓展性的科研办公楼。

弱电系统的招标是保证弱电系统的设计和施工质量及坚持程序公开、机会均等、正当竞争原则的有效途径。针对工程规模较大的项目来说更是如此。它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工程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将来运行中的质量保证。

1设计阶段

设计是龙头,设计阶段基本决定了建筑物智能化建设水平和基本要求,因此设计阶段是重中之重。在设计阶段主要工作包括用户需求分析、提出规划设计方案和可行性研究三步。

用户需求分析:做好设计阶段工作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前期调研,它决定了建筑弱电系统的成败。设计院要充分了解并掌握了使用方的具体要求,反过来学校各功能单位与设计院从专业角度出发也对使用方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最终基建处将各方讨论结果形成会议纪要,并向设计院限定了弱电系统要达到的目标。这个阶段是一个很重要但又很容易被轻视的工作阶段。

规划设计:这个阶段由校园网管理中心与设计院牵头负责,设计院在确定系统目标的基础上,从用户需求和建筑物的功能出发,从宏观角度对弱电系统的总体规模和性能指标、各个子系统的规模和性能指标、所选用的技术和如何实现等进行叙述和论证。

可行性研究:完成规划设计方案后,开始进行可行性研究,即主要对该弱电系统建设的必要性、技术的先进性、经济的合理性作出明确的判断,作一个合理的整体规划。要上些什么项目,要达到一个什么标准,做出明确的需求分析,再由设计院进行设计。

就目前学校现状而言,使用方一般希望选用先进的技术、高档的设备,但同时出现的问题就是高额造价。并且弱电系统设备、技术更新升级速度非常快,目前领先的技术两三年之后就可能被淘汰,所以在这个阶段基建处有必要加强控制,以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使用方提出的要求。对于系统设备、技术等首先要求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指标,但同时不能盲目追求先进性,尤其在选择进口设备或者高端产品时,要考虑到学校对建筑的总体预算计划,还要考虑到使用单位的技术水平,以及将来设备维修和配件更换成本及难易程度等,防止系统投入使用后运营成本过高以及维修保障工作方面的困难。因此基建处在这个时候要占主导地位,引导使用方对技术的先进性和设备的档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个阶段设计院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总体方案与系统设计,并解决好与其他专业设备及其管线间的施工配合。

2资格预审阶段

由于弱电系统比较复杂,建设单位并不完全了解它的内涵,如子系统较多、施工周期长、技术难度大、设备和材料的性能等。因此弱电系统都是由专业系统集成商来完成深化设计、采购、施工等工作。在总包的工作范围内,弱电系统只做管、盒、箱预埋设(或预留孔洞)。如果弱电系统工程包含在总包合同内,那么总包在招标前期就要同使用方、设计院及基建处等各个部门就深化设计、产品采购、档次选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协调,招标工作量反而加大,而且从保证质量、控制造价、实现功能的角度来看效果也不好,因此弱电系统工程通常由业主单位单独组织招标并选定系统集成商。

目前在智能建筑弱电系统工程招标工作中存在许多难度。这给建设方带来许多负面因素,因为在对投标单位评标打分时,报价分值占投标单位总得分值得60%,这样往往报低价的单位中标的机会要大,低价中标的单位在施工过程中,他们针对目前建设单位对弱电系统技术的不了解,会找出种种原因提出设计变更的理由,使建设单位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不断追加投资。在系统的软硬件配置方面提出许多不应该增加的设备或者配置不合理的要求。这一方面需要提高我们建设单位专业工程师的弱电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建设方要完善弱电系统招标工作。

化工电大楼弱电系统在做好前期用户与设计沟通工作的基础上,开始投入招标工作,招标公告,进行第一步资格预审工作,由于本工程体量大,工程造价高,因此资审时对投标单位要求较高,要求系统集成商具有国家建设部核发的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及设计一级资质的才可以领取资格预审文件。只有参加并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申请人方可参加本工程的投标。

最终有13家企业报名参加且具备领取资审文件要求,由于投标人报名数过多,故依据资审文件要求,本工程由依法组成的评审委员会采用综合定量评审办法确定投标人,使投标人数量限制在8家。当前招标活动建设单位往往对最后一轮招标活动非常重视,而轻视资格预审这一环节,理论上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单位都有可能在最后一轮中标,因此在资格预审这一环节就要求建设单位做好细致的准备工作,仔细研究投标单位递交的供评审的资格预审文件,了解各投标单位类似弱电系统集成经历和业绩。研究各单位在技术保证、施工人员、资金以及质量保证等管理体系方面优缺点等,编制好清标清单供评委参考。经过资审要坚决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投标单位,要做到宁缺勿滥。

系统集成商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工程成败的关键,通常我们采用的是系统集成商对弱电各子系统进行总体协调管理与控制的工程运作模式。因此,一个称职的系统集成商应该在主体设计的基础上,根据系统产品的要求和特点进行审核和优化设计。不仅要使系统产品适合主体要求,而且要使两者融合,同时还要完成施工、调试、交付使用和服务等任务。因此系统集成商应该是技术管理能力、工程管理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三者的有机集成。既掌握各个系统主要技术的分析能力、深化设计和审核设计能力、工程界面划分与确定能力,还应具有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的控制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和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各专业配合协调的能力。

3方案征集阶段

通过第一步资格预审,有8家投标单位入围,目前有形市场弱电系统招标一般施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经资审后一轮招标工作即选定投标单位,但存在很多的缺陷。因此我单位从实际出发进行第一轮设计方案征集工作。本次方案征集是以征集系统集成最佳方案为主要目标,要求投标方做好以下工作:

①投标单位应根据征集文件的要求,在现有图纸设计方案的基础上提供经过优化的系统集成方案。

②投标单位应根据征集文件的要求,在征集文件提供的“技术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完善和优化组合。

③投标单位如果在征集文件要求之外有更好的意见和建议,可在投标书中另列章节阐述,涉及到的费用不必包含在投标价格中。

通过第一轮工作后,深化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工程量等基本确定。在第二轮招标工作开始前我方依据第一轮方案征集结果,择优给出较详细的系统集成方案,投标人需再次报价,招标方根据第二轮投标的综合评审结果选定最终的中标方。在第二轮投标中,由于深化设计方案、设备选型、工程量清单基本确定,因此投标单位在这轮中主要就是比报价。

为了使入围的8家投标单位能重视此次方案征集工作,方案征集文件里规定如果投标单位排名顺序位于最后一名或者总得分低于60分的都将取消下一轮投标资格,这也是在资审阶段入围数多一家的主要原因。同时在起草方案征集文件的时候就是否考虑与方案设计相对应的商务报价进行了研究,最后一致认为如果只专注于比较设计方案最后对建设单位控制造价不利,因此评分办法里决定加入商务报价评分一项,但是由于第一轮重点在设计方案评选上,因此商务报价最终决定占总得分值得10%,通过这些手段促使投标单位认真对待方案深化设计和此次报价,建设单位在选择设计方案的同时也能参考相应的造价,同时造价也会影响到方案的选择,因此这个时候建设单位已经完全把握住主动权。

有些项目由于弱电系统预算有限,此时则建议在方案征集阶段可考虑限额设计,即在同一经济标准上评价各投标单位设计方案,择优选择方案。

4招标阶段

在第二轮招标中,我们依据征集到的设计方案,与相关专业人员择优重新编制了适合建设单位需求的一套方案,如何通过编制招标文件这一工作尽可能的减少对系统报价产生不确定的因素,使投标单位专心比价格,这就要求在编制招标文件时考虑全面,并邀请专业人员参与招标文件的编制、审查工作。

在原方案征集文件中,局域网子系统设计也是在征集范围内,以往工程中局域网子系统也是随弱电系统一起招标,局域网子系统当中最主要的就是设备采购,网络设备更新升级速度非常快,而且从长期来看价格是一个普降的过程,同类型的网络设备在一年后不但在价格降低的同时性能还能提高,根据施工组织计划本工程弱电系统招标时间比局域网子系统设备安装时间要早一年左右,因此建设单位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局域网系统设备由甲方一年后在局域网设备安装前招标,此次系统中标方只负责局域网子系统的安装和调试,投标报价中该系统只报集成费,且集成费用不再调整,目前局域网子系统也已招标完毕,从控制造价及保证功能方面效果非常好,并值得推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