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SCI发表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2-28 15:52:49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1)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影响因素

Abstract:Theaccountinginformationtosatisfytheusertoneedtohavemanykindsofqualitycharacters,whatismostmainistherelevanceandthereliability.Analyzesitsrelevanceandthereliablecharacteristicthoroughlyandunderstoodfullyitrelationsregardingimprove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tobeveryimportant.Inaffectsthe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heightinthefactor,suchasmonetaryvaluechange,accountantfuzzinessandsoonpropertythefactorsareunabletoeliminate,onlythenunderstandsandreducesitsinfluenceiswitheveryeffortfullycorrectandtheobjectivechoice.

keyword:Accountinginformation;Qualitycharacter;Influencingfactor

前言

会计信息是用于体现特定会计主体价值状态及其经济活动中价值运动和增值过程状况的经济信息,具体而言,它反映其服务的会计主体在一定时点上的财务状况和一定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等内容。正是由于会计信息能够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信息,所以会计信息在加强其主体内部经营管理,满足国家宏观调控,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服务于相关利害主体进行规划决策等方面有着重大的作用。由此,我们应该重视对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研究。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及其特征分析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认识

比较并分别认识中外会计权威机构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是全面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一种常规方式,下面我们将在初识会计信息基本质量特征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制度上的认识及分析。

1.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所谓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会计信息所应当达到或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为会计目标服务的,是会计系统为达到会计目标而对会计信息进行的约束,它是确立会计目标与实现会计目标之间的桥梁。在会计目标被定义为决策有用性的前提下,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就是使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特征。投资者把资金投资于企业的理论目的在于未来获得更多的收益,包括股利和资本利得等,因此,投资者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持有还是出售的决策,债权人需要依据会计信息做出是否贷款的决策等,这些会计信息使用者都需要有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利于他们做出决策的信息,也就是说他们需要对其预测未来时会导致决策差别的会计信息。所以,相关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最重要的质量特征。由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经营者拥有更充分的信息,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外部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是不充分的,所以为了做出正确的决策,他们都需要可靠的信息,任何虚假和误导决策的信息都比没有信息更有害,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因此,可靠性是保证会计信息对决策有用的另一重要质量特征。在感性认识到会计信息重要质量特征的前提下我们比较一下国内外对其所进行的制度性规定。

2.我国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

我国于1993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准则》以一般原则的形式规定了以下质量特征:客观(可靠)性、相关性、一致性、可比性、及时性、明晰性、谨慎性、重要性和完整性等。2001年开始执行的《企业会计制度》增加了“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明确了以下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真实(可靠)性、相关性、明晰性、可比性、一致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完整性、谨慎性、及时性和权责发生制等。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借鉴了国家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会计信息应该坚持的会计质量要求,这一要求基本上也体现出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主要内容,并且也将真实(可靠)性和相关性作为要求之首,表明了其重要性。

3.国外会计组织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从规章制度上认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相对规范和确切的,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总结了各会计职业团体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与财务报告目标区分开,在其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比较全面地阐述了会计信息必须符合的一系列质量要求。这些要求包括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包括可检验性、中立性、如实反映)、可比性(包括一贯性)等,另外把重要性与成本效益原则作为两个主要限定因素。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的《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中,对于会计信息提出了可理解性、相关性(包括重要性)、可靠性(包括如实反映、实质重于形式、中立性、审慎与完整性)、可比性等质量特征,并将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比性等作为四项主要质量特征,另外把及时性、效益与成本之间的平衡作为两个限制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是国外会计组织所共识的重要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基本特征的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制度规定可以看出,其内容有相同的部分,但也各有侧重点,这也与不同的会计环境有关。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重要性上分析,会计信息质量的特征应该包括主要质量特征和次要质量特征两部分,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以及国内外会计权威机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不难看出,会计信息质量的主要特征要求是相关性和可靠性。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考虑会计信息的其他质量特征,可比性、一致性、及时性等其他信息特征也是良好会计信息应具备的质量,我们将其称为次要质量。

1.关于相关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关于相关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是指与决策有关,具有改变决策的能力。我国会计准则中对于相关性的要求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分析相关性,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白谁是会计信息使用者,这不仅关系到会计目标的定位,还关系到会计信息能否达到特定的质量特征,满足相关性的要求。相关性最初是指一般相关性,也就是将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都作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向使用者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显然,目前的会计财务报告都达到一般相关的要求,基本能够满足一系列信息使用者的基本信息需求。但是,具体使用者除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面临一些特定决策问题,相比之下,他们更需要能够满足自己特定需求的信息。例如,投资者会更加关注投资报酬和投资风险。财务会计信息只有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才能真正具有决策相关性,所以,有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在提供通用信息和特定信息之间做出选择的问题。

2.关于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要求

对于可靠性,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认为其是指确保信息能免于错误及偏差,并能忠实反映它欲反映的现象或状况的质量。一项信息是否可靠,可就其三个组成因素加以衡量,即真实性、可验证性和中立性。对于可靠性,我国会计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如果不可靠,不仅无助于决策,而且还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所以,可靠性是会计信息重要的质量特征,是相关性的前提。会计信息只有可靠才相关,相反,不可靠的会计信息,不仅无用,而且有害。

3.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两难选择

相关性和可靠性都是重要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用的信息要可靠并且相关,这早已成为信息使用者和信息提供者的共识。然而,如果说信息的有用性是其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函数,那么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就不一定是互为函数关系。在某种情况下,有的信息相关性很好,但可靠性较差;有的信息可靠性很好,但相关性较差。相关性和可靠性并非总在同一方向上影响信息的有用性,但又必须尽可能统一于信息有用性的原则之上。可见,相关性和可靠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既不能离开可靠性去谈论相关性,也不能离开相关性去谈论可靠性,它们总是在同时影响或决定着信息的有用性。我们必须对两者给予同等程度的重视,当两者不能同时兼顾时,是牺牲相关性还是牺牲可靠性?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取舍,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各有侧重,在某一时期突出对相关性的要求,而在另一时期则突出对可靠性的要求。

我国现阶段的会计信息在相关性和可靠性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在决策主体主要不是依据会计信息的情况下,或者说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并不是很高时,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更为突出。我国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一直是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最重要标准,而多年来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总是在困扰着各方面的信息使用者,我国现行会计财务报告的改进应以提高可靠性为主。

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几点固有性因素分析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会计信息本身普遍的主要质量特征却是相同的,主要包括相关性和可靠性等。会计信息只有满足可靠性的要求,才有助于使用者正确决策。可靠性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至关重要,但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可靠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失真已成为困扰我国会计界,影响国家宏观管理,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的重要问题。为此,会计界提出很多种对策,但仍不能彻底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认识不到位,措施不力造成的,但是部分存在于事物本身必然性的影响因素却是不可更改的,对此,我们应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于这部分原因,我们只能努力降低其影响范围和作用,充分理解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辩证原因,使会计信息能更好地为使用者所服务。以下就几类特殊会计环境因素和非环境影响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如下。

(一)社会道德观念、伦理修养与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会计的目标之一是对社会经济单位———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所以会计工作不可能独立于社会活动,同样道理,会计人员也是社会的一员,必然存在于社会大环境中,社会普遍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不断地影响和作用于会计人员。现阶段,社会上种种不良的思想倾向,社会整体修养素质由于受文化水平、传统思想因素的影响还不能普遍达到一个较高的水谁,思想觉悟千差万别,在这种状况下,部分会计人员不能建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必然的。既使会计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但会计工作的社会性,也决定了会计信息质量必将受到种种不良思想道德因素影响,如业务经办人提供无法核实的虚假原始凭证,领导在会计审批中带有倾向性等等。所有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进行,降低了会计信息的质量。鉴于此,我们不可能仅通过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建设,达到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只有通过提高整个社会思想道德觉悟,重视整个社会道德修养,净化整个会计道德环境,搞好精神文明建设,才可能降低会计信息受到此种环境因素影响程度,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也决定了这种环境因素影响的长期性。

(二)会计工作的惯性和会计改新的滞后性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经济环境并非凝固不变,而是不断运动着的。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企业间的竞争逐渐尖锐化和复杂化,企业间的合并、收购、兼并等形式将会形成一种潮流,公司向集团化、巨大型化方向发展又使市场竞争显得更加激烈,在占领市场、分割资源和搜集人才的竞争中会因为许多无法预见的因素导致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受经济环境影响巨大的会计不能很快地适应经济环境变动而变更,传统的会计确认标准,计量手段、核算方法、报告方式都可能因为出现了新的经济情况而不适应,一些传统的会计观念也受到了冲击。会计改革也总是由经济新情况———会计理论研究———会计实践应用这一规律进行的,会计改革的滞后规律决定了这一矛盾得不到根本解决,从而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三)会计信息的供需矛盾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信息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商品,是一种特殊的信息商品,也应该适用于商品的供需规律。作为一种商品化的社会资源———会计信息同样也有供给方和需求方,会计信息商品的载体为现行的会计财务报告;供给方为提供会计财务报告的会计主体,是单一的;需求方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广泛的,会计信息的需求者也可以从数量上划分出成千上万个团体和个人。所有需求者都试图从财务会计报告中获取所需的信息,用于决策,因此需求者为了自身的利益需要广泛的会计信息真实的企业资料。供给者却不能提供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所有信息和真实情况。因为供给方的情况如下:(1)会计主体只能对外报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编制的通用会计信息。(2)由于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都不愿披露诸如产品成本资料、企业未来财务计划等有关商业秘密的信息。(3)企业在经营状况不佳、盈利能力下降、暂时财务困难时往往希望回避披露真实情况,维护企业形象。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信息质量从供给者角度难保其真实性和全面性,是质的低下;从需求者角度会计信息还难以达到满足需求的量,是量的不足,所以会计信息的供需不平衡导致会计信息质量相对性的不足。

(四)货币价值变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货币是衡量一切价值资源的尺度,货币对会计的影响是彻头彻尾的,因为货币的计量属性构成会计计量的核心,会计离不开货币计量,货币为会计提供了计量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尺度,在许多经济业务中,货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计量经济事项的特征,因此,货币是会计不可缺少的因素。但是,既然会计计量实质上是货币计量,把货币单位视为会计计量的尺度,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单位货币的价值是否稳定。从理论上讲,要得到正确的计量结果,用作计量的尺度,其本身应当是不变的。不幸的是,虽然货币单位被人们普遍地用于会计计量,它的价值实际上是不稳定的,长期不变或较小变动是极为罕见的,多数是变动的,有时甚至剧烈变动,在这种条件下,通过传统的会计方法,用价值变动的货币计量的结果,必然导致会计信息是不准确的。针对普遍存在的物价上涨,币值下降状况(即通货膨胀),会计应该采取什么办法来加以补救,这是还未很好解决的一个世界性难题。这样由于货币变动因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就仍具有长期性。

(五)会计信息固有的模糊性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一般指会计信息在对会计对象作量和词语表达上所体现出来的不确定性、不统一性和不准确性。由于会计对象在形式上千差万别,在类型上种类繁多,所以在质和量上都难以用完全客观和精确的词语或数字来表示。鉴于此,会计上往往通过假设、估计、预测来解决,加之会计核算方法上的多样性和程序上的可选择度等等,这就形成了会计信息模糊性的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普遍存在。具体说来,其产生的原因:(1)会计对象是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借助于种种物质形式,会计对于资金运动采用货币计量方法,计量往往以物质价值为轴心绕价值上下波动,所以以价格为基础以货币为尺度记录的物质形式下的资金运动不是价值量的准确运动,这种情况的存在使得以货币为计量尺度的会计信息具有必然的模糊性。(2)会计主体生产过程中资金运动是会计主体产生后持续的绝对性连贯,而反映资金运动的会计形式———会计信息却是期末的汇总在时点上的连贯,会计信息的连贯性是相对的,间断性是绝对的,由此而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3)对于某种经济业务或会计要素项目理论上存在着多种处理方法,实践上应用着多种核算选择,从而导致会计信息的模糊性。(4)经济业务发生与会计核算处理时间上的差异,导致核算滞后于实务,产生会计信息的模糊性。

会计信息的模糊性决定了会计信息不可能存在绝对精确,当然我们应该辨证看待会计信息的模糊性。既然会计信息的绝对性精确不可能存在,那么采用相对正确和比较可靠的方法、手段、形式来核算、分析、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并且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对会计信息的使用者而言,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是否能在更大程度上有助于其正确决策,而不在于会计信息是否具有绝对精确性。由此看来,只要会计信息的模糊性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决策,相对精确的会计信息更具有实际意义。

总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对会计信息要求上只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精确。由此看来会计信息失真是客观存在的,不可避免。在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因素,最大限度地追求会计信息质量保证,但不能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形而上学观点,搞烦琐哲学,反而不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葛军。浅析会计信息质量.经济师,2006,(4):232.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2)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会计信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既是一个重大的实践性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给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负面影响),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计理论问题(会计学界对应的理论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与会计规则及其制定权的合约安排密切联系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的合约安排是指关于会计规则由谁来制定,由谁来监督其执行的制度安排。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会计规则制定权合约安排的方式一般是:政府享有一般通用会计规则的制定权,企业经营者享有剩余的会计规则制定权,由独立、客观、公正的会计专家(即注册会计师或特许会计师)来监督企业经营者对一般通用的会计规则的遵循和对剩余会计规则制定权的适当行使。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不体现在会计信息本身是多么真实,而在于它是否依照该国公认的会计规则及其合约制度安排权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是,那会计信息就是真实性的;如果不是,那会计信息就是非真实性的,就是所谓的“会计信息的失真”。这是从会计理论体系给“真实性会计信息”和“会计信息失真”下的定义。在会计实践中,会计信息失真情况有许多类别,我们从失真产生的方式对其加以归类:

(1)从失真产生的过程,可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导致的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导致的失真。前者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后者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营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

(2)从失真是否由主观所导致,可分为会计信息失真的有意造假和无意失实。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

(3)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失真。前者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营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后者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对于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本文重点在其他文章没有涉及的方面进行探讨,主要是从经济学和会计制度两个角度来研究。

(一)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

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能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企业,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

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做出不同的行为。产权安排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目前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做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就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可变因素很多,企业内外部各项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能有效实施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经营者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在无形中“鼓励”了经营者的违规行为。

(三)企业中存在委托——关系

我国国有企业中存在的委托——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关系有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关系: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关系;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关系;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关系;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关系。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四)会计准则、财务通则等内容存在缺陷

会计准则应有长远的适用性,不能经常进行修订,因此会计准则中的定义应力求准确,会计准则的内容规定应力求操作性强而且严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在这些方面还有差距,如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和重要事项的规定,没有从质和量的方面对重要性进行说明;对应收账款只规定可以计提坏账准备,什么情况下应计提坏账准备,但什么情况下可直接转销没有做出说明。另外,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的规定也有缺陷。对于以上这些情况,企业经营者就可以利用自身拥有的“信息不对称”的优势,随意选择对己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而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外部监督不力

第一,我国还未形成健全的财务、会计、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许多法律法规尚未建立,已建立的法律法规又不严密,法律法规之间又有许多矛盾、不协调之处,执行起来就有很多漏洞可钻。第二,外部监督不力。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执法部门往往有章不循,以权代法,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得作假付出的代价大大小于产生的利益,对有关责任人起不到应有的惩戒作用;各执法部门重复监督严重,单位不堪其扰;社会审计没有起到应有的中介作用。目前我国从事社会审计的人员还很少,力量不足,从业人员年龄结构不合理,总体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偏低,加上挂靠体制的影响,使得独立性不强,存在不公平竞争的现象,为争夺客户,出具虚假的验资报告、审计报告,未能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客观、公正的鉴证作用。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笔者认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一)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的规范和界定功能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

(二)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首先,要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入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三)建立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责任保证体系

在会计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各个岗位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单位负责人、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人员及业务当事人在会计产品质量管理中的任务、职责、要求和权力。

1.企业经营者的会计责任。企业经营者必须代表单位对会计产品的质量特征和特性负主要责任,应当保证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完整,保证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迫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不得对依法履行职责、抵制违反《会计法》规定行为的会计人员实行打击报复,坚决避免单位负责人超越会计法制的约束,出了问题又追究会计人员的做法。

2.部门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企业会计部门负责人应对会计信息的生成质量具体的、全面的领导责任。主要包括:选择和运用适当的会计政策;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和奖惩制度;保持完整的会计记录;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对生产和提供符合质量特征的会计信息的整个过程进行指导、监督、检查。对违反(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事项,有权拒绝办理,或者按照职权予以纠正。无权处理的,应当立即向单位负责人报告,请求查明原因,做出处理。

3.企业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会计人员的会计责任其实也是一种道德责任。1996年6月财政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及其说明,对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职业道德作了具体的规定,新修订的《会计法》第五章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也明确规定了会计人员应当遵守职业道德,提高业务素质;对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者,将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并吊销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会计人员必须严格按规范要求办事,自觉地进行质量控制,认真做好自检、互检工作,保证不合格产品不流入下道工序,并对自己加工生产的产品负责到底。

(四)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3)

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角度讨论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并探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真实性及其相对性和动态性

所谓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指会计信息真实、客观地反映各项经济活动,准确地揭示了各项经济活动所包含的经济内容。可以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没有了真实性,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就会削弱,严重的还会贻害社会和广大公众,损害广大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告诉我们,真理是相对的和发展的,而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因此,我们认为,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具有相对性和动态性的特点。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相对的,主要是因为会计信息是客观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从哲学上说,意识对存在的反映既受反映者本人的条件的制约,也与所运用的工具和方法有关,因此,会计信息的这种反映既与会计人员的素质、能力、经验、品德等有关,又与会计准则、制度、程序、方法等紧密相联。

从会计人员的角度分析,不同的会计人员有不同的道德水准和技术水平,这就决定了他对会计信息真实性愿意作出和可能作出的最大承诺和保证的程度不同,由其根据客观经济活动加工处理形成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也就有所差别。

从所运用的会计程序与方法而言,受会计自身特点的制约,会计信息的加工过程也会影响到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首先,会计对经济活动(在会计上表现为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反映,是通过对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来实现的。会计所运用的确认和计量方法肯定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程度,如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是以实现原则、配比原则和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这就使会计反映的当期利润与当期实际现金净流入可能不一致,从而使利润缺乏实际货币保证,会计收益的概念与人们通常的“经济收益”的概念有差异,会计提供的仅仅是名义收益加非“真实”收益。其次,对相同的会计事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这种可选择性虽然也有一定原则以供遵循,但由于选择何种会计处理方法才最合适完全取决于客观环境的要求和当事人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因而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我们很难说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是真实的,哪个方法得出的结果就是不真实的,这就给判断是否“如实反映”带来困难,例如,存货计价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辨认法等,固定资产折旧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各种加速折旧法等,不同的方法必然产生不同的结果,我们只能选择其中任何一个方法,但我们无法证明自己的结果是否真实。会计处理方法的可选择性模糊了会计信息真实性的界限,因此对会计而言,无所谓真实不真实,只可说客观不客观。第三,会计处理过程中包含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参数需要估计和预测,如固定资产折旧年限、预计残值、或有事项等,这种预计带有很大的主观成分,预计的结果是否与实际情况吻合,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会计核算中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应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会计信息与客观经济活动的吻合程度,从而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之所以说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动态的,主要是因为世界在不断运动,经济活动经常变化,会计信息反映的只是某个时期和某个时点的经济活动的情况,与当时的客观环境是相适应的。从发展的眼光看,都是历史的和过去的。在当时条件下,基于当时的客观情况,这种反映可能是真实的,但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对会计的理解逐渐深化,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也不断完善,对经济活动的会计反映要求会发生变化,原来被认为是正确的做法可能会被认为不正确,原来认为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能变得不真实。相反,一些原来认为是不正确或不可能的做法可能会得到承认和支持。因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以一定的条件为转移的,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之中的,呈现动态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及其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的一种现象。从产生过程看,我们可以将会计信息失真分为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事项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事项未能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会计事项本身就不真实,从而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实务中通常所说的“假账算算”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会计处理失真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虽然会计事项真实地反映了客观的经济活动,但由于会计处理过程中的错误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即“真账假算”。当然也有二者同时存在的可能,即“假账假算”。

根据是否由主观引起,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和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会计信息的有意造假是指会计活动中当事人为了个人利益,事前经过周密安排,故意以欺诈、舞弊等手段;使会计信息歪曲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会计信息的无意失实是指会计人员在遵循会计规范提供会计信息的过程中,由于主观判断失误、经验不足和会计系统本身的局限性等,造成会计信息未能如实或准确反映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的内容。判断会计信息失真是有意造假还是无意失实,其标准应是当事人是否有故意使信息失真的动机。具体可以依据下列两个标准进行判断:(l)当事人是否有造成失真的主观愿望。(2)当事人是否可从中得到个人利益。根据会计信息与会计处理的关系,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和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制度自身的不完善、会计技术本身的局限性等引起的会计信息无法真实反映客观经济活动和会计事项,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说,这是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原因。从理论上说,这一部分的会计信息失真可以通过制度的变迁得到改善。会计操作引起的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操作的错误(可能是主观的和有意的,也可能是客观的和无意的)引起的会计信息歪曲反映会计事项的情形,其原因包括会计人员素质不够高、会计处理方法选用不恰当、对会计事项的判断欠准确等。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会计制度本身的不完善。制度经济学认为,组织中的个体有各自的利益,每个个体都将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是,个体不可能无限地扩大自身的利益,因为个体利益最大化的前提在于组织中的其他个体行为不影响该个体寻求自身的最大利益。因此,个体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对组织中的其他个体的利益影响最小。这种由于不同个体寻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产生的个体的最优行为解的集合就是规则,规则的集合形成制度。可见,制度的实质就是合同,一个关于组织内个体行为及其后果的合同,而制度的形成是多万博养的结果。

会计制度,从广义上说,泛指为界定、确认和保护产权而制定的、引导会计活动的各种法律、规则、准则等,同时按照诺斯的制度定义,会计制度还应该包括约定俗成的惯例、道德准则等等。作为一种制度,会计制度当然也不能例外的是一个多重的、多次的社会博养的结果。理想的会计制度要能充分兼顾各方利益,成为博弃双方自愿执行的有约束力的社会契约。任何人若想通过违反制度来得到什么好处,则必将从别的方面受到更大惩罚,从而是得不偿失的,制度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社会规则。而我国会计制度的制订无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上都缺乏一个充分博弈的过程。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变迁,新的经济情况、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旧的会计规范亟待更新,新的会计规范尚未建立,会计规范中也难免有漏洞和有不完善之处。二是企业产权中各行为主体的利益冲突。经济学假定人是有理性的,理性的个体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进一步考虑了交易成本之后,假定个体只有有限理性,每个个体都在他所依存的体制所允许的有限的范围内最大化自己的效用。由于个体利益的不同,在组织中将产生不同的利益主体。

一般而言,企业产权中有政府、债权人、所有者、经营者和其他与企业相关的个体等几大主体。政府最关心税收的征缴;债权人最关注其债权是否能按时地收回本金和利息;所有者关心的是自己投入的资产能否保值和增值;经营者关心业绩的增加是否给自己带来额外的经济收益;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关心股票的价值和公司的业绩。由于他们具有不同的行为目标和经济特征,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驱动,不可避免地出现利益冲突。而经营者的地位与其他利益主体相比有其独特之处,即经营者直接管理着企业,他对企业的经营、运作负直接责任,因而他有着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然而,基于其自身利益的考虑,经营者只会提供信息披露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点的信息量,也即信息披露量满足其本身利益最大化要求。许多信息从社会利益最大化角度考虑应该披露,而经理阶层从自身利益出发;只会选择少量披露甚至不披露,从而损害社会利益。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引起的经营者“偷懒”动机会带来“道德风险”(moralhazard)问题,即经营者有动机操纵会计信息生成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从信息使用者方面看,由于各自的利益目标不同,对信息的要求也不一样,有些信息使用者确实需要真实、客观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而有些则不然。从理论上说,政府部门和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信息使用者,因为它们肩负调节社会经济运作、管理国民经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职能,它们能直接感受到会计信息失真的严重后果和对社会经济造成的巨大破坏,但是有时由于个人、部门和地区的利益驱动,出于某种特殊国的如粉饰政绩或隐瞒事实等的需要,他们可能并不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如果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时它们的目的不利的话。从债权人角度分析,它们关注债权是否能按期收回,也应要求真实的会计信息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并尽早采取对策。目前企业最大的债权人是银行,是否所有银行真的都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呢?恐怕未必。这里同样涉及到银行的利益问题。目前我国的银行大部分是国有银行,接受贷款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如果说在贷款发放之前银行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还有所要求的话(实际上连这一点都存在疑问),那么贷款发放之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重要性就大大降低了。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银行和信贷部门及信贷人员自身业绩考核的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他们不见得有好处,二是就算他们知道借款企业的真实情况(当然是财务状况不好的情况),他们也无法做些什么。剩下股东,应该说证券市场上的投资者是最需要真实的会计信息的,因为他们与企业的产权关系最明晰,其利益相关性最大。但以目前我国证券市场而论,投资与投机并存里后者占的比重较大,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甚众,而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却为数甚少,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对广大股民来说并不重要,他们所关心的是会计信息是否会令股价上升因为这才是他们的利益之所在。有时,不同的产权主体为了达到各自的但又是一致的利益目标,可能相互串通,合谋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虽然这不仅可能损害其他产权主体的利益,而且可能损害企业的长远利益。例如,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共同动机,经营者可能与某些以短期炒作、获取差价为目的的机构投资者走到一起,制造虚假会计信息,引起股价的大幅波动,借以操纵股价、牟取暴利,最终贻害社会和坑害广大中小散户股民。“琼民源’案件即为典型一例。可见,某些产权主体可能存在的对不真实会计信息的内在需求,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激励与约束机制的不对称。激励与约束机制是企业中极为重要的两大机制。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结构影响组织中个体的行为,即不同产权结构可以导致同一个体作出不同的行为。产权指的是人们所接受的、与物的使用有关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关系。产权安排实际上规定了人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中必须遵守的与物有关的行为规范。违背这种行为规范的人必须为此付出代价。产权在组织中的具体表现为制度。制度框架通过影响个体获得的报酬及其违规应付的代价来具体影响个体行为。

在很多企业中,特别是国有企业中,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的情况比较严重。许多企业与经营者的劳动合同是采用完全合同的形式签订的。合同的谈判是一次完成的,经营者的业绩与报酬在事前就被一次性规定了。这种合同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不能及时地按照经营者所作贡献来对经营者进行对等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作出了贡献,但是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心理上的不平衡加上物质上的不满足成为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动机。另一方面,由于处于变革的年代,可变因素太多,制度不够健全,企业缺乏严格的、科学的监督、约束机制,所有者让渡给经营者的权力过多,并且对让渡的权力不设监督,“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经营者拥有过大的权力,无人监督也无人敢监督。因此,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改变经营者的目标函数、抑制其“偷懒”动机;另一方面又没有恰当的监督机制,减少经营者“为所欲为”行为,这样,个体实施违规行为的风险很小,预期收益很大而预期成本很低,违反制度所得的好处大于受到惩罚导致的损失,造假者得好处,不造假者反而吃亏,这就使得个体有了实施违规行为的理性依据,因而促成了个体的违规行为,“X—非效率”问题、“五十九岁”现象、“穷庙富方丈”现象屡见不鲜。

四是企业中存在着委托一关系。根据科斯奠基的“契约理论”,企业是一个在其框架中由相互合作的大量生产要素所有者达成的书面或非书面的契约。企业的委托理论实际上是对企业的契约组合理论的具体化。契约的一方当事人为资产的所有者,即委托人;契约的另一方为资产的使用者,即人。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人以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独立自主地对企业资产进行经营活动,人成为了企业的“内部人”;而股东则“已没有任何权利与那些已成公司资产的东西发生实际联系”,成为了“外部人”。委托人和人之间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

企业中存在的基本的委托一关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关系,由于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其利益目标也不相同,经营者可能制造虚假的财务信息,以欺骗所有者,获得自身的最大利益。这种委托一关系由四个更低层次的委托一关系组成,形成一个多层面的、金字塔式的委托一关系。

(1)股东与董事会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2)董事会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3)企业内部经营者与会计部门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虽然经营者直接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直接对经营者负责,二者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但是,由于有限理性和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假设,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之间也可能有着不同经济利益,加上二者之间也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就可能造成会计人员为了自己的利益(如为了贪污、挪用公款等),编报虚假的财务报告,隐瞒真实情况,从而逃避惩罚。

(4)会计机构内部会计主管与会计人员之间的委托一关系。

因此,由于委托、双方各自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的目标不同,人不可能完全按委托人的意图进行企业行为,利益冲突是个体使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动机;而双方信息不对称,使得人有机会进行一些危害委托人利益而增加自己利益的行为,从而为会计信息失真提供了可能性。

三、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主要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注意:

一是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

产权是伦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企业本质上是一个合同,该合同广义地规定了哪项任务应当由企业中的哪些成员来完成,在这里,基本权力(收益索取权、使用权、让渡权)实际被分割给了不同的利益团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只有产权的明晰界定,才会使市场主体根据会计行为规范开展会计管理交易活动。这是因为产权的明晰为会计信息目标的实现创造了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所有者追求资产收益的最大化,二是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存在经济上的契约关系。在这两个条件之下,资源的配置相对地有效率:经营者在最大化自己效用的同时也不降低(甚至增加)所有者的效用,按照市场而非所有者的旨意来实施经济行为。同时,会计主体可以根据交易费用的高低来选择会计规范组合方式,充分发挥会计规范的激励、约束、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功能。产权与会计信息失真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的研究成果得到验证,即会计信息失真在私营企业大都表现为虚减利润,以逃避交税;而在国有企业则大都表现为虚增利润,以形成业绩良好的形象,使经营者获得经济利益和政治荣誉。

此外,产权明晰有利于改善会计制度制定过程弃的充分性。当会计主体真正成为市场主体,要按严格市场规律办事的时候,由上至下而制定的会计制度便会凸现出更多的不足之处,从而产生变革的力量。利益主体的变革要求博弈更新进行,从而改善博弈不充分的情况。

二是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

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一个原因是会计规范建设上存在缺陷。因此,我们应当加强会计规范的建设工作,尽快健全和完善我国的会计规范体系。对于我国会计制度的制定过程夺主体不到位,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在会计改革之初,为了减少会计制度变迁的阻力,使会计准则能早日出台,以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会计实务,尽早实现与国际惯例的衔接,即由政府直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来制定中国的会计准则应是无可厚非的。与此同时,每个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和修订都要充分征求各方意见,进行反复讨论与论证,最终使准则能为各博养方所接受。政府机构要维护该机构制定的准则的权威性,对违反准则的行为要进行处罚,目的是使违反准则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者得不偿失,其私人成本接近或等于社会成本,从而消除会计信息失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这样,会计信息供给方就会愿意提供真实而相关的会计信息,使各博奕方都能得到合作利益,而不愿提供失真会计信息而使自己遭受损失,从而提供失真会计信息的经济利益动机得以消除。

三是理顺各方的利益关系,减少利益冲突

由于企业内部存在的多层级的、复杂的委托一关系,因此理顺委托方和方的利益关系就极为重要。

经济行为的后果的产生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实施经济行为的个体的选择,即决策厂是由于环境的原因,造成经济行为最后显现出如此的后果。委托方只能观察到经济行为的后果而不能得知经济行为的过程本身。而在事前辨别经济行为的后果到底是由于主体的选择还是由于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样做成本极高。因此,委托方应当根据某些假设(如关于人偏好和冲击的分布函数等信息),根据经济行为的结果为人确定一个报酬方案。委托方应当使得在这个方案下,人将不但最大化自己的效用,同时也最大化委托人的效用。这样,委托人和人有了经济利益上的一致性基础,使指利益关系清楚,减少利益冲突,从而减少由于利益冲突原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我们设想,首先应当尽早建立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将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经营者的任命,其次是进一步规范和促进我国证券市场建设,鼓励市场并购行为,活跃资本市场,通过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将替换机制引人专业经理人才市场,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对经营者的基于其经营成果的有效合同激励机制(如使经营者部分持股或给予其股票购买选择权等),使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趋于一致,从而改善双方的“激励相容性”。此外,应强化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加强对经营者的行为约束。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健全企业的内部治理结构,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者的责、权、利,可以考虑将会计按其职能和作用的不同分成内部管理会计和对外报告会计,前者仍属企业内部委托一网络的一环,受托于经营者,起参谋和决策支持作用,后者则直接受托于董事会,起反映和监督作用。同时,要明确界定对外报告会计部门的产权,即拥有据实核算反映权和监督权,但以不损害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权为限,不得擅自于涉经营者的决策甚至替代其作出决策。对于经营者的一些明显不合理、不合法以及损害所有者利益的行为,应拒绝进行业务处理,并及时向董事会报告。同时为抑制对外报告会计人员其与经营者“串谋”欺骗所有者、出现“道德风险”和“内部人控制”问题,还需在机构设置上强化内部的制衡和约束机制,加强基础工作,以强化会计监督职能,减少或消除“X—非效率”现象,同时,建立一套对其进行有效监督与激励的机制,使其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目标函数一致,最终使所有者、会计人员与经营者三方达到经济利益上的“激励相容性”。

四是强化契约关系。

交易成本经济学认为合同的事后支持制度是重要的。合同关系的强化有利于降低违规行为的预期收益,提高违规行为的预期成本,从而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首先,必须使企业中的个体严格地执行已经订立的合同。这就意味着必须有一个科学的、严格的监督和约束机制,以使得违反合同的成本极其之高,远远高于违反合同可以得到的利益。同时,防止那些等到饼做大了以后想捞一把的行为。尽管饼做大了是他的功劳,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只允许新的谈判,而绝对不允许机会主义。

第二,应当订立关系合同而非完全合同。合同中应当允许一定的发展余地存在,使得合同各方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和经营成果的变化来确定风险和报酬。此时,违规行为变得没有必要,或者说违规行为的成本变得很高,合同当事人就不会故意地选择舞弊、欺诈等违背合同的行为,从而可以减少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

除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应净化会计信息的需求环境,建立一个公平、公正的会计信息市场,使信息使用者在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内在需求,从而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杜绝会计信息的失真。

参考文献

1、埃瑞克·G·非吕博顿、鲁道夫·瑞切将编,孙经纬译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刘峰,会计准则研究大连:乐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4、高言,关于会计人员委派制试点情况的调查财会通讯,1998;3

5、王开田,现代会计角色论——从企业的性质看会计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会计研究,1998;2

6、安徽省会计学会课题组,关于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调查研究会计研究,1999;4

7、黄少安,产权经济学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

8、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4)

1.1银行会计管理体制不健全会计工作的优化必须依靠科学、健全的管理体制,然而目前银行几乎没有一套健全的会计信息管理体系,这样就从根源上限制了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和传递过程,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得不到保证,信息的集成程度低下,造成信息的匹配性较弱,信息工作过于随意。经历不同的渠道,原本的会计信息可能会变成完全不同的信息,减小了数据共享的可操作性,使得银行运营步伐缓慢。

1.2缺乏监督制度会计工作对工作主体有很高的要求,如果缺乏完善的监督制度,工作人员将会对会计信息工作缺乏责任意识,人人缺乏责任意识则会导致会计信息工作出现严重的漏洞。因为缺乏合理的监督制度,基层部门可能会受利益的诱惑而放下本部门的相关工作,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硬性指标,自然会出现造假的行为。有关部门对造成信息质量的责任人无震慑作用,对问题责任人没有完善的处罚制度。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问题的方法

2.1建立严格监管制度人是会计信息的主要操作者,因此可以依靠严格的监管制度杜绝基层和上级的造假行为,坚决打击做假账、造假数据的行为,严格把关各个部门,通过多重防线调查、查处不法行为,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从全网的视角对银行各个部门进行监督,使高层到基层的工作都能处在监控之下,可以极大地缓解一级法人和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对于违反信息质量的造假行为,要给予处罚。

2.2强化考核体系考核可以增强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但是根据以往经验,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自然情况、不同岗位很难制定统一的考核指标,所以应当使考核指标更富弹性,使其适用于不同时期、不同情形,使评价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得到合理布置,并根据当地条件适当调整相应的系数,使得考核评价更加科学。要学会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以完成指标为最终目的差异性地完成考核工作。考核的目的是搜索工作漏洞,减少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要定期进行大范围的考核工作,不定期进行小的突击检查,对于重点岗位要尤其重视,要尽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3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工作为了加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必须确保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地得到提高。会计人员除了具备基本的从业资格以外,还应当具备一定的独立判断能力、较强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较高的道德水准和法制观念,这都是会计信息的性质所要求的,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增强信息可靠性。具体的培训工作可以是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培训目标以提升会计工作人员的会计信息质量意识为主。首先必须提升政治业务素质,要自觉地遵守职业道德,将会计信息涉及的法律规范、规章制度牢记于心;其次要将职能权力下放给会计人员,这样可以使会计人员不受外界因素而疲于应对差事;最后要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毕竟会计信息要求较高的专业技术。

3.小结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5)

当前较多的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还未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因而不能很好的构建现代企业制度,导致有些企业领导根据经济利益需求而执行财务会计政策上有失公正。具体而言,有些中小企业的财务报表难以准确反映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与资产信息,还出现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的问题,影响了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另外,目前较多的企业都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因而会以粉饰财务报表的方式增加贷款的可能性,这样又使得会计信息质量受损。然而,在虚假财务会计信息出现的情况下,外部审计部门也未加强审计,审计质量不高,加剧了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2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策略

2.1不断完善和优化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财务会计工作开展的有效保障。针对当前较多企业存在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与无法落实的问题,笔者认为,企业要想提高财务会计信息质量,首先需要完善和优化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因此,企业要根据相关的会计法律法规制定适合于企业经营发展的财会制度,要建立内部审计机制、信息管理与整理制度等,通过内部控制的程序与方法规范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步骤,避免人为疏忽导致的信息错误,进而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质量。企业还要通过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使会计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真实性与完整性。最后,企业要进行对会计制度的理论创新,通过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而规范企业会计信息制作制度,以建立完善的会计工作体制,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与准确。

2.2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考核是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企业要加强落实会计信息质量考核,在考核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负责人的主体作用,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优质。为此,企业可以通过制度的形式,约束和规范企业会计工作行为,使会计资料最大限度地体现信息的真实与完整。尤其在企业的关键发展时期吗,财务会计信息质量更应该得到充分的保障。此外,企业财务部门负责人还需引导会计人员的工作,使其能够按照岗位分工情况如实上报真实可靠的凭证;对于企业采购过程中,会计人员要最大限度的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账务处理。

2.3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

现代社会已成为一个发达的信息社会,信息化技术在社会各领域都发挥出强大的功能效益,推动了各行业的发展。企业财务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加强财务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财务会计工作质量的迅速提升。尤其在当前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的现状下,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保障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实效性,还能促进财务会计信息使用效率的提升。现代企业应该加强引进现代化财务信息技术,加强财务会计管理工作中硬件与软件的建设,为财务信息管理工作提供基本技术保障。与此同时,企业还应该加强信息化作业流程的制定,引导财务会计人员会计电算化的实施,进而保障信息化条件下会计基础工作开展的质量。

2.4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

对于现代企业而言,提高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的策略除了要落实相关制度保障外,在财务会计信息管理工作中,还应加强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建设。首先,企业领导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来端正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态度,强化其会计信息质量意识,使其认识到会计信息质量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进而提升会计人员的工作责任感,减少会计信息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其次,企业要积极开展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不断完善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新时期的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与基础业务技能等,从而降低因专业素质漏洞引起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

2.5优化企业的外部会计工作环境

企业处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中,其经营与发展受到市场经济环境的巨大影响,为了提升企业的财务会计信息质量,还须不断优化企业外部会计工作环境。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审核管理,加强对会计师事务所行业的监管,提升审计业务的质量,进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同时,政府还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会计信息的使用与共享,有利于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的公开化与准确化。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融资机构,要积极支持企业的信贷。对于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金融机构要积极给予信贷额度的支持,通过划分企业的信用评级,而促进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

3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6)

1.会计信息概念分析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的信息使用者提供的展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一种信息。会计信息以会计的角度展示了企业的经营状况,是一系列的数据,包括依据会计凭证输入的会计财务资料、输出的财务报表和资金、成本等一系列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是企业管理者实施经济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会计信息质量是否真实、可靠、合规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2.会计信息的作用

第一,会计信息为投资人的决策提供了参考。目前,企业的资金来源呈现了多元化的趋势,而股东和债权人是资金的主要来源,但他们对企业的经济信息了解的很少。因此,为了进一步扩大投资和生产必须为股东和债权人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为他们的决策提供参考。第二,会计信息是未来资金走向的“风向标”。企业的发展需要做好未来经济活动的预测,资金是企业基础资源也是最终要的资源,因此做好财务预测十分重要。会计信息能够显示企业的现金流动、负债状况、还债能力等,是企业做出预测的重要依据。第三,会计信息也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参考。政府对企业活动的监督主要依靠审查企业所提供的财务报表实现的,税务部门也能够通过财务报表监督企业的缴税情况。

二、内部审计概念和特点

1.内部审计的概念

内部审计是组织内部的一种客观的、独立的监督和评价活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评价组织的经营活动是否对组织的经营目标有促进作用,对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内部审计的特点

第一,服务的内向性。内部审计就是企业内部的会计人员对企业经营活动的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一种监督活动。一般情况下,内部审计是由企业内部的人员负责,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和评价。第二,工作相对独立性。内部审计工作必须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独立的部门来实施审计工作,必须保持独立性,不受外界的干扰,这样才能保证审计结果的真实性。第三,审计过程相对简化。内部审计主要以企业的财务信息为依据。从审计工作的规划,到实施,再到后续的审计都有明显的针对性,而审计人员也是本企业的员工,对企业的情况比较了解,各个环节中的信息收集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完成,极大地减轻了工作量,同时审计的效率也很高。第四,审查范围较广泛。内部审计的范围包含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而不仅仅局限于资金的流动,任何财务运作方面的信息都是审计工作的范围。

三、内部审计对提升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探析

1.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与否的影响

内部审计工作具有独立性,它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和评价组织的财务收支、经济活动是否规范,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部分之一,此外,内部审计也为企业经营者的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对组织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在《会计法》中明确了组织负责人的责任,即保证会计工作的合法性。因此,必须设立内部审计部门,积极履行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监督等职能,这样才能够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内部审计部门是否独立的影响

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与其地位的独立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企业内部,如果内部审计部门是某个部门的下属部门,没有保持独立,很难树立起权威,势必影响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因此,必须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保证其在组织内部的权威地位。目前,我国的内部审计部门往往流于形式,与被监督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独立性无法得到保障,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内部审计能够深入到实质性的领域,例如,审计效率低、审计结果被忽视等。还有很多企业认为内部审计没有必要,都是“自己人”,对内部审计持有怀疑态度,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审计部门在组织内部必须处于以个较高的地位,必须保持其权威性,必须不受外界的干扰,以此提高内部审计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

3.内部审计运行的影响

会计信息质量能否提高,关键在于内部审计的运行是否合理。只有有效地运行效果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全面性和真实性,才能为企业未来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内部审计工作的结果才能得到肯定。因此,内部审计运行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有科学的内部审计方法。应该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建立一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指标体系。第二,要有合理的内部审计的具体过程。第三,要充分论证考核结果,综合多方面的信息得出科学的结论,另外,还要根据考核的结果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进行奖励或惩罚,以促进内部审计运行的有效性,进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四、利用内部审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措施分析

1.转变经营观念,科学定位内部审计的职能

审计部门要重视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内部审计有经济监督、经济评价、经济鉴证、经济管理等四个传统职能。企业作为一个多方利益的结合体,不同的参与方有不同的利益动机:经理期望财务报告能够夸大经营业绩,进而提高报酬;股东期望得到真实信息,以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等等,然而会计信息并不能同时满足这些利益需求,因此必须实施内部审计,提高信息质量。在经济监督方面,必须以财经方面的法律法规为标准,对企业内部的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进行严格的检查和科学的评价,提高它们的真实性和合法性;此外,还要对财务收支和经营活动所形成的书面材料进行严格审查,使其符合规定;要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要监督各种奖惩的执行情况等。在经济评价方面,要审查预算、决算等方面的合法性和合规性,根据审查结果提出整改意见,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在经济鉴证方面,要积极鉴证领导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并把鉴证结果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在经济管理方面,要积极为管理层的决策建言献计,为企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首先,要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现代企业制定要求必须建立内审计机构,提高监督职能。在立法方面,要制定关于审计机构的法律,要求其必须独立设置审计机构,由外懂事会组成,它主要负责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的财务报表进行检查;同时还可以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实施监督,如预算、人事、审计计划、审计结果等。对于大型的企业集团要建立审计机构,为审计工作的有效运行提供保障。有董事会的企业要设立监督委员会,对监督和指导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没有懂事会的企业,其审计部门要对企业负责人负责,但其财务报告必须由注册会计师鉴证,同时还要得到税务部门的认可,保证其独立性。其次,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制定工作制度就是要让审计人员的工作有章可循,让审计人员明确职责。要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使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使审计工作在程序上不受外界的干扰。一方面,企业章程中要明确审计部门的权利和职责。公司章程是公司内部的“宪法”,它能够赋予审计部门权利,能够要求企业其他部门给予相关的配合,是提高审计工作权威性和独立性的重要依据。另一方面,内部审计工作制度要明确审计工作范围和职责,是审计工作规范开展的标杆。第三,要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的内容、程序和标准,为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提供一套规范的工作流程,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第四,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严格的问责制度能够促进审计工作的合法开展,实施奖惩制度,促进内部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第三,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企业可以通过招聘、培训和考核,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选择那些业务能力强、道德素质高的人员。我国的内部审计与外国相比,发展历程短、人员素质也较低,审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不容乐观。因此,可以借鉴注册会计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实施内部审计师考核制度。国内外的内部审计时间表明,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是制约审计工作质量瓶颈,因此,要积极开展培训和考核工作,使审计人员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以高质量的审计工作促进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第四,加快内部审计法的制定。要加快内部审计的相关法律的制定,将内部审计工作法制化,使其有法律依据,例如,组织负责人对审计人员打击报复的,要给予严厉的处罚。内部审计法还要明确审计人员的职责,要让其对审计结果承担法律责任,以此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促使其按法律要求开展审计;还要在法律上明确内部审计部门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其权威性和独立性。

3.扩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

内部审计工作的范围对会计信息质量有真重要的影响,因此要积极扩展其范围。在审计工作中,要加强对计算机的利用,根据审计软件,扩大审计范围,这样既能全面地收集企业内部的信息,也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此外,内部审计部门还要积极与企业其他部门合作,为企业共同服务,努力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内部审计还应该重视组织战略、社会责任、第三方风险和信息安全。首先,充分认识组织战略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内部,组织战略是企业资源的分配和发展方向的直接决定因素,关系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审计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组织战略,积极参与到组织战略的制定中。要认真分析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为企业资源的分配、方向的转换和核心竞争力的调整提出科学的意见。审计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企业的各个层次上做好调研工作,收集、整理和分析所取得的内外部信息,在企业的战略会议上提出建议。在战略的执行过程中,审计人员要做好协调工作,认真检查战略决策的执行情况,做好评估工作,审查其中的问题,提出建议供决策者参考。其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内部审计部门要认识企业相关的社会责任标准,以及客户对社会责任的要求。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要帮助企业制定社会责任标准。审计部门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帮助企业制定经营守则和社会责任评价体系,促进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如环境保护、公共利益、法律责任、大的责任等。第三,积极开展社会责任审计。以社会责任标准为审计依据,定期对企业的财务、绩效等方面开始审计,检查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以报告的形式为管理层提出意见,改进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第三,努力做好第三方风险管理。第三方风险主要包括商业伙伴风险和外包服务的风险,是企业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市场虽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商业客户,但商业客户也存在危险,因此企业应该设计和规范对商业伙伴的调查,重点在贪污、贿赂等,避免对企业自身造成损害。第四,信息安全审计方面。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产,保密性的信息一旦泄露就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代企业的办公对信息系统的依赖程度较高,信息系统存在的风险成为了信息安全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信息审计方面,要关注技术、关注程序和关注人,尤其是要提高员工的安全方法意识。要制定“信息安全规范”,明确程序的使用规则,安全使用网络,要制定“信息安全事故追责制度”。此外,还要积极与云服务商合作。

五、结语

会计信息质量论文篇(7)

关键词:信用风险 会计信息 透明度

一、引言

在企业面临的诸多风险中,信用风险具有极强的综合性,是债权人和投资者在做出信贷或者投资决策时关注的重中之重。信用风险会导致经济主体出现流动性危机,其破坏性、联动性和不确定性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信用风险管理关系到企业未来长期稳定的发展。会计信息透明度是资本市场永恒的主题,发达资本市场和新兴资本市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会计信息不透明的普遍现象。美国安然事件等众多财务舞弊案的频发凸显了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严峻性。会计信息失真、大股东掏空上市公司利益和内幕交易等事件在我国证券市场中时有发生,充分说明了我国会计信息透明度水平不高。那么企业会计信息不透明是否会导致或者加剧企业的信用风险?会计信息透明度的哪些维度会影响企业的信用风险?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信用风险的影响路径是什么?目前,国内仍然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证检验来解答上述问题。同时,对该问题的回答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不仅可以丰富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同时,对现实中企业的信用风险管理和信用决策也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会计信息透明度的角度研究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在阐述二者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解析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信用风险的影响机理,通过实证研究提供一定的经验证据,以期对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做出有益的补充。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 Stigliz(1981)及Mason(1998)为代表的信用市场均衡理论,核心的问题是阐明由于信用市场中的委托――关系中的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使得信用市场的均衡并非瓦尔拉斯均衡,而在需求大于供给时达到均衡。Furubotn(2009)认为,企业所进行的交易特征和由此带来的信用风险由其选择的公司治理结构类型决定。Friend(1988)研究显示,无论公众公司还是私人公司,当主要股东身兼管理者时,公司负债比率普遍较高,并研究了负债水平与管理层持股关系;Mohd,Perry和Rimbey(1995)研究表明股权分散程度与负债比率呈正向关系。

(二)国内文献 晏艳阳、李学政(2007)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公司治理水平对企业信用的边际影响力,发现公司治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显著降低企业存在的信用风险。陈辉(2007)研究了信息披露对保险公司风险水平的作用和影响,研究表明信息披露为投保人监控公司活动提供了保障,成为降低保险公司信用风险的重要途径。陈蓉(2010)以我国102家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2年数据为研究样本,系统地检验和探讨信用风险与公司治理结构的相关性,研究表明信息披露水平作为公司治理结构的重要变量能显著地影响企业信用风险。信息披露质量越高,企业潜在的信用风险水平越低。林有志、张雅芬(2007)的实证结果表明,在会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得分上,会计信息披露水平高的公司明显高于披露水平低的公司。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信息披露透明度的提高来源于公司治理机制有效运转的成效。一方面,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助于对管理层实施监督,减少成本和投机行为。另一方面,完善的信息披露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债权人信息获取的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由此可以推知,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以及信息的完整披露,有利于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与信用风险及风险管理相关的潜在危机。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1:信息披露质量越高的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水平越低

用于衡量企业业绩的盈余是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的核心。相关学术研究发现,盈余信息是投资者关注程度最高和依赖程度最大的业绩指标。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典型代表,盈余披露质量衡量的是收益指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总体水平的折射和反应。现实中,在股权再融资等资本市场监管政策的要求下,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或者行为。总体来讲,盈余平滑度越大,表明管理层越有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隐藏业绩的波动,故意向债权人传递公司稳定经营和平稳发展的虚假信号,那么会计信息质量越不可信,会计信息披露总体质量越低,公司内在的信用风险越大。据此,提出假设:

假设2:会计盈余平滑度越大,信用风险水平越高

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师事务所通过提供独立规范的鉴证业务,帮助审查和监督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从而确保信息披露质量。Je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由独立的会计师事务所实施的财务报表审计,能够降低两权分离下管理层的道德风险问题。审计报告意见是会计师事务所的最终审计结论。越差的审计意见往往意味着越低的会计信息透明度,说明债权人无法获得关于该上市公司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债权人面临的信用风险越高。会计师事务所规模研究结果表明,审计质量与会计信息稳健性和及时性呈正相关,与盈余激进度呈负相关。可见,审计质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会计信息透明度。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暗含了关于审计质量的重要信息,正在成为衡量审计质量的普遍因素。不少学术研究均表明,审计质量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显著正相关,与非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相比,四大审计的上市公司具有更高的会计信息透明度。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

假设3a:审计报告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较低

假设3b:聘用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较低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以2008年至2012年深证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公司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以是否被ST作为信用风险的变量,以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盈余质量、审计意见类型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作为解释变量。上市公司的ST相关信息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信息披露考评结果来自于深圳证券交易所官方网站,其余变量数据均来源于Wind资讯金融数据库,部分指标通过Excel计算获得。样本选取时,考虑到金融行业的特殊性,本文剔除了金融类公司和财务信息缺失的公司,避免研究结论出现异常。在剔除了上述两类上市公司的样本数据后,最终得到的2008年至2012年的样本总量为2012个。

(三)模型构建 本文利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运用PASWStatistics18.0软件,实证检验会计信息透明度,包含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盈余质量和审计质量对公司信用风险的影响。

Logistic模型是普通多元线形回归模型的延伸和推广,模型方程基于二元Logistic概率函数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用于仅有两种变量取值的情况,数学表达式为:

Pi=■

Zi=?茁0+?茁1x1+…+?茁x=?茁0+■?茁kxk

其中,Zi为所有解释变量的综合作用,Pi为因变量取值为1时的概率大小,即上市公司出现信用风险的概率;xik表示公司i第k个年度的解释变量。由模型可知,Pi的取值越大,企业的违约可能性越高,信用风险越大。

对数变换可以将Logistic模型由非线性函数转化为线性函数:

Ln(■)=Zi

显然,P为Z的连续增函数,由极限的思想可知:

当z+∞时,有■

当z-∞时,有■

可见,P的取值范围为(0,1),完全符合概率的定义。Logistic模型中的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误差的分布服从二项分布,故Logistic回归系数的估计基于极大似然法而非最小二乘法。

(四)变量定义 变量设计为:(1)被解释变量。信用风险是本文的研究对象。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当企业陷入严重财务或经营困境使得破产清算比举借新债更有利时,企业才会选择违约。因此,以企业陷入严重财务或经营困境来衡量信用风险比到期违约更具实质性和现实性。本文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以上市公司是否被ST作为信用风险大小的度量。见表(1)。(2)解释变量。会计信息透明度是本文的研究角度,其衡量方法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有效性。考虑到会计信息质量是影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透明度整体水平的关键因素,为避免以前研究在会计信息透明度指标选取上的片面性,本文从信息披露质量、会计盈余质量和审计质量三个维度来度量会计信息透明度。如表(2)。(3)控制变息。为了使模型能够更加真实的反应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本文选取了企业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能力这四个方面的六个变量为控制变量如表(3)所示。

四、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4)显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从统计结果来看,样本公司具有的特点如下: (1)信息披露质量(DIS)平均值为0.67,说明上市公司总体披露水平居中。(2)审计报告意见类型(Audit)的均值为0.89,可见样本公司审计报告质量总体水平比较理想。但是选择四大作为审计中介机构的企业绝对数量依然偏少。 (3)样本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理想,总资产报酬率(ROA)均值仅为2.15%,说明企业的盈利能力仍有待提高。营业利润的标准差为700.10,说明样本公司的盈利水平有较大的差异。从企业规模(Size)来看,样本企业的差异较为明显,离散系数为1.46。企业的负债水平相对合理,资产负债率(DTA)平均为45.37%,表明企业长期偿债能力较强。从企业的成长能力来看,企业的增长比较平稳,总资产增长率(GRA)平均为11.21%,净资产增长率(GRE)平均为16.72%。本文以深交所A股主板市场上市公司2008年至2012年的2012个有效数据进行全样本Logistic回归分析,以验证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信用风险的影响。由于三类解释变量既有相互交叉的部分,也有各自独特的内容,并且在时期上相互补充。因此,本文首先将三类指标独立地放在Logistic方程中进行分步回归,分别对三个假设进行显著性检验,再进行整体Logistic方程回归进行进一步验证。

(二)回归分析 包括:(1)信息披露质量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如表(5)所示,模型总体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说明模型能够很好的信息披露质量对信用风险的影响。从全样本Logistic回归结果表(6)来看,样本公司的信息披露水平整体较理想。信息披露质量的偏回归系数是负值,显著性检验结果Sig=0.004

即:p=■ log(■)=26.083-0.515DIS+0.575ES-3.063AF-2.424Audit-1.296Size-0.002Profit+3.132DTA-2.518ROA+0.052GRE-2.073GRA

从回归结果可见,一是企业规模与信用风险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以往也有不少学术文献印证了这一结论,认为资产规模大的公司经营稳健且资金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违约的概率较小,信用风险较低。二是盈利能力对信用风险的影响同样显著,表明企业本身的盈利能力对信用风险水平有重要意义。营业利润(Profit)和总资产报酬率(ROA)均与信用风险(CR)负相关。所以,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越能有效利用资产获取收益,拥有相对充裕的未来现金流预期,因此偿债压力小、信用风险低。三是企业的偿债能力与信用风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总的来说,较高的负债比率往往意味着较大的财务风险和信用风险。四是成长能力对信用风险水平的影响非常显著。净资产同比增长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正相关,而资产同比增长率与信用风险的大小负相关。理论界尚未得到关于成长能力与信用风险相关性的明确研究结论。一般而言,越具成长性的公司,信用风险越低。尤其从长远来看,持续成长能力是公司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但短期来看,步入快速成长期的公司虽然能获得较高的净利润增长率,但企业面临的风险也随之加大。因为企业的高速发展往往因大量资金支持的需要而进行对外融资,一旦因经营不善而陷入财务危机,就会加大违约或破产的风险。

(三)回归稳定性检验 为了检验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信用风险之间的关系在年度间是否稳定,本文进行了分年度的Logistic回归,选定0.5为分界点,得到含全部四个解释变量的年度回归结果。其中,2006年的预测正确率为92%、2007年的预测正确率为93.3%、2008年的预测正确率为94.5%、2009和2010年的预测正确率均为95.5%,解释变量与截面数据回归结果一样全部显著,限于篇幅本文没有逐一列示稳定性检验结果。通过分年度的稳健性检验,研究假设1、研究假设2、研究假设3a和3b都得到了实证结果的支持,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稳健性。即在2008年至2012年间,在我国深交所A股主板市场中,会计信息透明度与信用风险之间呈现负向的关系,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有助于降低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水平。

五、结论

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转型和经济改革深化的关键时期,深入挖掘信用风险的影响因素是提高信用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本文在把握会计信息透明度内涵的基础上,完善了会计信息透明度衡量指标,围绕信息经济学理论,探究了会计信息透明对信用风险的作用机理,并实证检验了会计信息透明度对信用风险的作用,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1)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与信用风险水平显著负相关。完善的信息披露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降低债权人信息获取的成本,从根本上降低公司的整体信用风险水平。企业信息披露质量的提升以及完善的信息披露,有利于充分揭示企业面临的与信用风险管理相关的潜在危机。(2)企业盈余平滑度与信用风险水平显著正相关。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典型代表,盈余披露质量衡量收益指标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是上市公司会计透明度总体水平的折射和反应。盈余平滑度越大,说明管理层越有可能进行了盈余管理,从而隐藏业绩的波动,故意向债权人传递公司稳定经营和平稳发展的虚假信号,公司存在较大的潜在信用风险。(3)审计报告意见类型能够显著影响信用风险,审计报告类型为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信用风险水平较低。会计师事务所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差的审计意见往往意味着越低的会计信息透明度,增加了债权人和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4)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能够显著影响信用风险,聘用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企业,其信用风险水平较低。以往不少学术研究也表明,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审计质量越高。

参考文献:

[1]葛家澍、陈守德:《财务报告质量评估的探讨》,《会计研究》2001年第11期。

[2]刘峰、周福源:《国际四大意味着高审计质量吗――基于会计稳健性角度的检验》,《会计研究》2007年第3期。

[3]王斌、梁欣欣:《公司治理、财务状况与信息披露质量――来自深交所的经验证据》,《会计研究》2008年第3期。

[4]董锋、韩立岩:《中国股市透明度提高对市场质量影响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2006年第5期。

[5]毛丽娟:《会计透明度影响因素研究――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