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1 16:27:15

教师素养论文

教师素养论文篇(1)

关键词:语文教师 文学 素养

《课标》目标强调: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潜能。这些都需作为语文教育实践主体的语文老师自身具有较强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文教师在具备教学水平、人格素养的条件下,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尤为重要。

许多专家指出,语文课程改革若要取得卓有成效,必须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但要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首先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这首先表现在语文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师要有文学素养。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程日益多元化,语文教材也逐渐丰富化。这要求教师不但要具有教学技能,更要具有语文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因此,要成为研究型的、学术型的新型教师,语文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以下几种方式可以强化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一是热爱文学。一般的语文教师都是中文系毕业,他们最初爱好文学,但走上工作岗位后,特别是教了几年书后,他们对文学不再持有最初的热情。在工作中,一些教师甚至只是把语文教学当做一种任务去完成,而少了对文学的喜爱和激情。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教学上的损失。因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新课改后的课本中,摘选了大量的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如果语文教师缺乏热情,对文学的态度淡漠,这种情绪必然会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进一步就会影响到语文成绩的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也应一直对文学保持浓厚的兴趣,应用心去热爱文学,只有这样,才能用心去感受文学,并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二是阅读文学。语文教师应有阅读文学作品的习惯,以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正如我的导师杨道麟先生所说“生于华夏,学习语文,传授语文,不读孔子,不读诸子百家散文,不读屈原的诗,不读司马迁的历史散文,不读唐诗宋词,不读古典四大名著,不读鲁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同时,作为语文教师,对各国文学文化也应有所研究。如意识流、先锋小说、新生代作品等等,也应有所了解。只有多阅读文学作品,才能丰富自己的文学知识,也才能在课堂上更好地去引导学生吸取文学的营养,形成理想的人格。

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在正常的语文教学以外,让自己坚持阅读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应做到关注古代作品,留心现当代作品,阅读国内作品,涉猎国外作品。因此,语文教师在工作之余,应有计划的阅读文学作品。只有这样,才能丰富自己的知识,扩大自己的视野,才能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是创作文学。一般人认为,创作文学是作家的事,似乎与语文教师无关,实际上这是一种偏见。语文教师其实也可以通过创作文学来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几乎每位语文教师都常教导学生要坚持练笔,因为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之一。但很多语文教师自己却很少动笔进行文学创作。很难想象一个很少动笔写作的语文教师,能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因此,语文教师应尝试文学创作。如让自己写“下水作文”或课后反思等,或者就写自己喜爱的作品。同时,语文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作品投给有关的刊物,如果能变成铅字给学生传阅,那对学生的影响一定是非常大的。学生不仅口服心服,还能从中获益匪浅。可见,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是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

如果语文教师能从以上几个方面加强自己的文学素养, 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实现新课程文学教育的价值追求。

教师素养论文篇(2)

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四种教学模式为:A.主题模式:主题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原创的各类主题、话题。B.课程模式:课程模式的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难度要符合学语言水平及专业的接受能力。C.辅助模式:辅助模式是语言和内容相结合的一个比较中和的方式。此模式指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的一种模式。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要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语言与专业在同一门课中相辅成。由专业课和语言课教师共同承担该课程。D.专题模式:专题模式的授课内容与某一行业或专业有密切关系。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有关学科领域。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才有可能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对于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而言,除了应具备过硬的听、说、读、写、译英语语言专业能力外,还应该具备多元的跨学科知识结构。由于授课对象是具有一定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所以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的课堂角色既不能像英语专业老师精讲,也不能像大学英语老师泛讲,而是在授课内容和方法上将二者较好的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住多学科的知识,如政治、经济、科技、地理、历史、风俗习惯等,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学对任课教师的知识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任课教师只有考虑到了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授课才有效果,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职业素养。

1.“专业+英语”及跨学科综合知识结构。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探讨与学生所在院系ESP教师互动与对接的方式,以便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加强双学位教学管理,为课程体系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2.敏锐的信息素养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在信息网络高度发达日新月异的当今时代,大学生作为新闻媒体传播的受众之一,无疑会接触到来自网络等各种传播源的信息。虽然年青人思维活跃、好奇心强,但毕竟缺乏社会经验,对新闻信息的感知和处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作为教书育人的一线任课教师,就要学会培养自己敏锐的信息观察力,以适当方式去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处理信息。要教好书,教师还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教学理论和具备先进的教学理念。英语专业双学位教师除了要学会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便了解广大学生的需要与学习心理特征外,改变教学方法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就需要了解任务型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定期学习应用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英语课程论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课程,提升自己的教学理论、实践与教学研究的能力与水平,并因地制宜地将这些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

3.熟练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英语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因此,作为一名英语专业双学位的任课教师,也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技术素养。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做到如何有效地把新技术和英语教学整合。任课教师要开展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改革与创新。重点抓好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实现从传统方式向“信息技术(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方式的转变;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提高课堂信息量和教学质量;充分利用现代网络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完善搭建学生与教师沟通的新平台,建立课程公共电子信箱、课程BBS论坛、英语专业双学位课程教学资源库等互动教学平台,加强第二课堂教学,保障学生的自主学习。

4.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为保证双学位的教学质量,与教学运行同步,任课老师应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研究可从理论研究入手,探索语言和教学规律;也可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讨论教材、教法、评估与测试;还可从外语学习入手,研究学习者、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等。形成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促教学的良性可持续发展机制。

5.专业道德高尚、具有乐观向上、乐于奉献的人格魅力。由于英语专业双学位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不同专业,周一至周五共同的时间几乎没有,所以英语专业双学位的授课时间是在周末。任课老师需要牺牲周末宝贵的休息时间,为学生授课。所以任课教师要具备乐于奉献的师德师风。同时,任课教师精神饱满、富有激情、乐观向上的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到听课的每一位学生。相反,因为周末授课,相对来说教学管理督导部门监管不严,任课教师备课不认真,敷衍应付的工作态度,是不可取的。

教师素养论文篇(3)

【关键词】音乐 人文学科 教师素养 知识技能 职业道德

1. 音乐学科之人文教育本质

人民的品格如何获得?学校教育是主要渠道。那么,学校教育之品格获得又通过何种途径实现?当然是各学科课程。其中人文学科对人品格的获得应该承担几乎全部的任务,“因为人文学科的贡献主要在于‘以独特的方式提高人的价值判断意识’,在于‘以一种知识和教育领域所没有的真诚态度’来接纳价值观念。”[1]而科学学科从整体上很少谈论人生的目的、情感、意义等与人的品格紧密相关的东西,因此,以审美为基础的人文学科之艺术学科在其中必应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而音乐学科必定成为人文教育中坚,为国人品格的获得与培养发挥其独特效用。

2. 音乐教师素养构成

音乐教学实施者——音乐教师的素养就显得尤为突出与重要,因为首先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人格再造人格,教师是人的品格的直接影响者、塑造者。正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其次,因为音乐教师是整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参与者,因此音乐教师素质高低直接关乎音乐教育质量好坏。音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优劣关键在教师素养。

2.1 音乐专业素养。

音乐专业素养是指音乐教师必须具有的直接服务于音乐教学的音乐专业技能、理论及音乐文化知识。笔者称之为基础素养。

教师音乐专业素养包含:歌唱教学技能、钢琴弹奏技能、合唱指挥技能、作曲技法技能、音乐理论知识、音乐史论类知识。诸多音乐素养体现为音乐教师最基本和最重要的能力——音乐听力,即音乐辨别或鉴别能力。这种能力既是音乐教师综合音乐能力的反映,也是具体教学过程所必不可少的。无论是学生的演奏、演唱,还是为学生进行各种演示,向学生提出要求,做出指导,以及逐渐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声音概念和自学能力,包括音乐欣赏,无一不与音乐听力密切相关。

2.2 艺术知识技能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 。

艺术技能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素养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教学应该掌握的除音乐专业素养之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技能知识等。

新课标提倡学科综合。音乐学科综合课程之“综合”应该包含两个层面的综合:一是音乐学科与姊妹艺术学科的综合;二是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就是说音乐是其他艺术所必需的,艺术是非艺术学科所必需的。因此我们必须结束音乐教育的“孤立”状态,我们必须建立“大课程”观念,必须把“音乐”放入“整个艺术”中来考虑。

“美国学校艺术教育第一套在政府干预下,包括有四门艺术课程的纲领性文件——《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这样表述:艺术教育是一个有序的包括音乐、视觉艺术、舞蹈、戏剧四门艺术学科的教育”,[2]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艺术教育结构与内容。这就要求音乐教师素质的复合型,要求音乐教师知识文化的多元性。

除此之外,音乐教师还应具有一些其他学科知识素养。如一定文学知识与良好的文辞能力、基础哲学、美学及历史知识等。

3.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

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是音乐教师完成音乐课程教学必须具备的教学技能,括三方面内容:

3.1 音乐课教学技能。

全面掌握和运用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包括其他艺术知识技能)的能力,简单乐器教学技能,音乐欣赏教学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课外活动的组织能力。创造性音乐活动教学能力尤为重要,因为音乐教育之创造性已经是国际现代音乐教育的集中趋向,也是“新课标”之突出要求。创造性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育空间的拓展,因此必须充分利用机会来指导所有的孩子作曲,因为“作曲是一种音乐思维和认知的真正的基本方式。”[3]

“美国DBME以学科为基础的音乐教育模式,倡导从创作、美学、历史、评论的角度来学习音乐。其中创作包括即兴表演、作曲和表演。”[4]由此可见,音乐教师在创造性音乐教学能力方面至少应具备表演(包括即兴表演)与作曲两项素质。

3.2 一般教育教学技能。

分析教材组织教材的能力,准确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准确判断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导学生的能力,现代化教学技能。

3.3 普通教育教学知识。

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教学法与教学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还包括学生身心发展、学生个体差异及对学生学习客观正确评价方面的知识。教学法知识包括普通教学法和音乐教学法知识。教学论知识包含教育、教学论、音乐教学论知识等。

4. 治学与研究能力

治学与研究能力内容广泛,包括音乐教师在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学习研究能力、经验交流观摩能力以及教师教育合作能力等。教师治学研究能力非常重要,它间接影响音乐教师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直接影响到音乐教师知识技能的提高和完善。当前,教师要做研究型教育者,已是中国教育大势之趋,这势必要求教师学习研究能力的提高。所以治学与研究能力是音乐教师必须努力之处。[5]

道德应是外在行为规范与内在意识、品性的统一。因此对于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简称师德),我们应注重教师“内化”的道德,而不是客观的规范、原则。我们不能把师德仅仅诉诸于条例与规定,师德的内涵主要包括:

4.1 敬业与奉献。

敬业与奉献是师德之首。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心中有爱。这是因为学校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活动基础是爱,爱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所以爱心是教师敬业奉献精神之基础,是最重要的师德素质之内因。这种爱表现为对教学工作的爱和对教育对象的爱。教师内心的爱外化为爱岗敬业之实际体现,乐教勤业之实践行为。

当代教师真的需要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追求。再则说,教育本身追根溯源就是无名无利、清白之事。

4.2 修养与言行。

修养与言行是教师“道行”之表现,是教育者知识水准、人格修为、思想水平、文化素养之融合。而如是之修养综合外化为教师言行,教师个人之范行,言行是修养的体现和反映。两者既独立又联系。教师修养与言行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着学生,而这种影响对学生内心影响更深入、更久远。

总之,师德是教育之车轮,教师之羽翼;师德是教育教学之保障。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就是教人做好人,教人做好国民,这要靠教师的德行、教师的学识、教师的才能、教师的高尚人品。

5.结语

音乐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理念以及音乐教育教学“学科综合”之思想,要求音乐教师素养多元性。知识技能素养涵盖音乐技能知识、艺术与其他学科技能知识、教育教学知识技能及治学与研究能力;师德素养包括敬业与奉献、修养与言行两方面。这些技术与非技术因素对音乐教师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音乐教学首先与音乐教师专业水平紧密联系,但教育质量好坏最终决定于师德水准高低。做一名音乐教师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同时做一名音乐教师又是非常荣尚的。

注释 :

① 列维·史密斯著,王柯平译.艺术教育(冒号):批评的必要性.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10.第247页.

②③④戴定澄著.音乐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⑤赵宏义,于秀华著.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第3页.

参考文献

教师素养论文篇(4)

一、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前提条件。

信息的价值在不断地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对信息的追求和捕捉不同于一般凭直觉和经验的信息感知。时代明确告诉我们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的人应具有的如同“听、说、读、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在不断涌现的浩若烟海的信息中要准确地选择,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那部分特定的信息,往往取决于此。教师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是一朝一夕的,还要有一段从认识到自觉应用的过程。为了使信息革命的浪潮加速学校教育的“技术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最大限度地优化教育教学环境,减轻学生负担,全面融入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大潮中。我们要加强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学习讨论,促进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大家普遍认识到现代教师不仅要有爱岗敬业的精神、渊博的学科知识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还要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与学习的能力。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与计算机技术的支持,增添了我们探索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信心,因而教师应积极主动的运用网络信息,从网络上下载可用的课件和信息,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由于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部分学校教师仅以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为主,不注重自身知识的更新,信息意识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俗话说:“教人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要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要求教师在教学之余,不断地获取信息,增长新知识,教师要积极利用网络获取信息资料,充实教学内容。

只要物理教学与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机整合,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探究者、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是推进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关键。

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是很难成为“名师”的。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素质显得尤为重要。既然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必需,那么如何来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呢?

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种有针对性的培训,如我们物理教师应用软件制作简单动画模拟物理实验。教师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必须是长期的学习和实践,必须成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把提高学习做为工作的一部分。同时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计划,是教师自觉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质的良好开端。这里强调的是长期的学习计划,不是为了一次公开课,一次比赛,一次评比而进行的短期行为。如果只是为了应付公开课,应付评比,临时急急忙忙地“拼凑”出一个课件来,只是“就课论课”,事先没有准备,课后无总结,公开课后,什么都丢向脑后,没有什么有益的东西留下,就谈不上培养技能,提高素质了。反之,如果我们确立目标制订计划,有步骤地实现,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则结果就大不一样。教和学都是长期的行为,一种素质和技能的养成需要长期细致的劳动和积累,不可能一蹴而就。制订学习的计划,确立各阶段的目标,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才可能得心应手。

因而,我们可以用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1)多在网络上阅读。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使阅读方式发生了变革,在不远的将来,网络阅读将成为教师获取知识进行教学和科研的重要手段。重视并坚持网络阅读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2)多用电脑写作。在电脑上写作,除了方便编辑、修改和保存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可以实现网络阅读与写作的互补,有利于提高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3)多在电脑室上课。想不想,敢不敢,能不能在电脑室上课,是教师信息素养提高过程中的分水岭。要充分创造条件,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不要求一节课从头到尾都要用信息技术,也不要等自己的技术水平很高后再用。(4)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学生成绩统计、电话号码管理等,教育必须面对信息化社会,迎接信息化挑战,实施教育信息化战略,带动整个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的革新,作为教育中的关键元素,教师在信息化社会教育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必须适应信息化社会所提出的新要求,加强自身信息素养培养,适应信息化浪潮。

三、运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是物理教学与教师信息素养整合成功的根本保证。

为便于信息的获取,使网络资源适于教学,我们要逐步构建好物理的教学资源库。为了更好地采用各种现代化手段,以多媒体的形式将物理内容科学的,有机的“整合”,使学生进入视听、思考并用的教学环境,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共同参与学习过程,使教学活动更为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达到突破抽象思维的难点与局限,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和更高的学习效果,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研究实践以完成资源库中课件集成的整合。(1)超越时空展示日常生活中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有些物理现象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观察到,有的科技成果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一时无法“搬到”课堂上,则把这些做成多媒体课件如“海市蜃楼”、“火箭发射”等及时地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真实地再现物理现象和科技成果,与学生发生“共鸣”。(2)形象展示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对许多复杂物理现象和过程在物理教学中用语言、文字、图片很难把它们讲清楚,学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具体情景,则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水的沸腾”、“声音的传播”、“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变静为动,变难为易,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情景。(3)生动剖析抽象的物理概念和规律。过去对难以理解和掌握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只重视概念的背诵和结论的记忆,而忽略对概念和规律的探究过程,则可利用多媒件课件如“演示惯性的模型”等变抽象为具体,有利于学生直观生动地理解。(4)模拟实验。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但有的实验初中阶段由于受条件的限制,如“牛顿第一定律”、“托里拆利实验”等,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模拟,化静为动,再现历史,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在佩服科学家的聪明才智的同时,科学思想也将会在学生的头脑里潜移默化。

教师素养论文篇(5)

摘要:面对创新性社会和创新性教育的要求,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需从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入手。

关键词:教师;创新素质;培养

大学语文作为高校人文基础课程,它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综合思维的重要渠道,它为学生创造能力、创新思想的培养提供了必要条件。教师创新素质的提高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前提。

一、在职业动机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职业性型转为事业型。“教师创新素质”是教师在其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自觉产生的积极改变教育教学现状的创新思想和欲望,以及解决教育教学课题时所表现出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的能力。动机因素是一切行为的发动性因素,这对创新性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不例外。崇高的职业理想是教师从事创造性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前提。富有创新性的教师,首先要有强烈而持久的教育动机,有很高的工作积极性和为教育事业而甘愿奉献一切的责任感,这种积极性 、事业性和责任感又被称之为职业理想。只有具备崇高职业理想,创新性教师才会不囿于现成的经验结论、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敢于突破老的框框和另辟蹊径,尊重学生个性,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造性,宽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进而培养出创新性的学生。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把教育工作不仅当成一种谋生的职业,更要把它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孜孜不倦地去追求。

二、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创新性教育要求教师从单一型转为复合型。由于历史、现实、文化传统及由此形成的教育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高等师范教育在培养目标、教育模式、专业设置、课程结构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着与素质教育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高校语文教师大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中文专业,为数不少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创新意识薄弱、知识结构能力趋向单一的缺陷。

教师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就必须具备多元的、科学的、合理的结构知识、必须从只注重书本教材的教学资源变为吸纳开放、多元、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师的知识结构还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和系统的。所谓立体的就是说教师要具有多方面的知识,不仅需要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精精深的专业知识,而且要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不仅需要一般的教育科学知识,而且需要系统的方法论的知识等。所谓动态的,即教师的知识需要开放性,注意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所谓系统的,就是要求教师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以一、两个学科为中心的、知识面辐射其他相关学科的有序的分层的体系。

三、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性教师要从之中单项灌输转为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首先要从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转变为注重学生的潜能开发和个性品质养成的个性教育教学目的观;学生素质的发展应该是有序的,而在现实教育中,由于从某种功利出发,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等发展的各个侧面被“肢解”开来,以至于出现“半个人”的现象,更谈不上创新素质的培养。教学的最高目标是塑造健全人格,知识创新精神的动力。

其次,把课堂教授和灵活多样、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能力培养,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去。在课堂教学的处理上,教师要注意新时代创新性人才的培养的需求,把课程的战略重点,从知识的传授是上,转移到学生创新性素质的培养、训练上来;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运用生动的语言、现代先进教育技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倡导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亲力亲为的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们真正拥有充分的时间、空间去探索,从而加深印象、或得体验、形成能力技巧,并从中积淀创造的意识和能力。

最后,课堂教学要着力培养能力,尤其是思维能力。创新行为需要智慧、知识、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能力。想象力要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在充分尊重个人自主性的前提下,在最大限度满足了个人的个性、志向与兴趣的基础上才能展现出来。语文教学要开展记述、复述、描写、演讲等能力的培养,这当中当然有分析、综合、归纳、分类、思考、抓要点、抓重点等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这门课程又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和深刻的哲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语文教学在发展思维能力的突破口是提高思维品质。如鲁迅先生的笔锋犀利,字字句句都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就是一个名字,也别有深意。在《药》一文中提到了夏瑜和华老拴这两个人,初一看,“华、夏”仅仅是两个十分普通的姓,但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进一步考虑时,就会发现,这两个姓合作一处,变成了华夏民族的代名词,这两家人的悲剧也正是当时华夏民族的悲剧,暗喻其中。是否善于提出问题,深入事物的核心,是否善于区分次要的和主要的问题抓住本质,是否看问题全面而又不失细节考究,都是思维深刻性的个体差异,也反映了作为个体的思维品质。

四、在思维形式和工作方法上创新性教师要从经验型转为科研型。教师的创新能力结构一般包含以下几个要素: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团体合作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教师创新素质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教师掌握教育规律,了解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提高教育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并由此激发教师的工作责任感。它有助于客服和纠正教师头脑中陈旧的教育观念和狭隘经验,形成适应神会发展需求和学生个性的教育观念。

然而,在一些高校,普遍缺乏科研氛围,这就阻碍了教师科研能力和自身素质的提高。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理论的指导,缺乏教育科研的方法和手段,更缺乏科研的意识,他们直接面对丰富多彩的实践中的许多好的教育经验没有得到及时的总结;加上授课任务重,科研与教学任务之间投入时间、精力分配的矛盾、长时效益和短时效益的矛盾等,高校语文教师参与科研的意识主动性不强,从而阻碍了包括科研能力在内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五、在外部环境上,培养创新性教师要求封闭、保守型转为开放、和谐型。

系统论认为,任何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周围环境和个体之间,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和相互影响。教师创新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生存的环境,这个外部环境,密切地影响着教师个体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培养教师创新素质的外部环境——学校来说,应努力创设良好的环境、激发教师自我教育的内驱力、不断改革教师培训制度,培养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首先,学校管理中的评价制度应趋于科学合理,不能制约教师创造性的发挥;其次,学校管理方式应民主化,学校工作环境是否令人愉快直接影响到教师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第三,纠正对教师培训上认识和操作的偏差,将以往补偿教育、提高教育为主的的继续教育改革成为规范的职前、职后、培训与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教师培训模式体系。学校的管理应努力加强校园的整体文化建设,营造一个自由、开放、协作、宽松、和谐的大学校园,求实、求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研究和学术氛围。通过有力的评估和实践的锻炼,培养和造就教师的积极、进取和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树桦、李洪珍主编:《教师能力学》,山东教育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2] 俞学明、、钟祖荣。刘文明著:《创造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 张辉:《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教育探索》,2001年第12期

教师素养论文篇(6)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师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2)05-0063-02

作者简介:刘家旺(1967―),陕西镇安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陕西镇安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跟利用应当受到语文教师的高度关注,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不管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应当主动参与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强化学生在每一种场合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积极意识,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方位的提升。而在《标准》的设定之下,中学的语文课程具有创造性、教育性、实践性、知识性相统一这一特点,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力争让学生在各种语文活动中提高语文意识、发展个性和整体素养。在新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全面审视和反思自我,明确努力的方向和肩负的责任,有计划、有重点地提高自身素养,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和价值。

一、思想道德素养

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善于将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讲道德、讲纪律、讲奉献;严于律己,具有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精神,能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旋律;一身正气,情操高尚,能按照美学规律教育学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观和积极的人生观。语文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和职业道德体现在教师工作的方方面面,蕴涵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教师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思想道德素养直接影响学生,从讲政治的高度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政治力量来影响学生,语文教育就会展示其无穷的魅力,达到“传道”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圣人”。

二、文化素养

文化就是文明化。在我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语文是载体,因此,学生学习语文就相当于是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促使学生的知识来源更加丰富、视野更加开阔。而作为语文知识的传播者,语文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语音以及民族文化背景知识的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形成听、说、读、写等一系列能力,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风土人情、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礼仪、书法等,为学生日后走进社会、走向世界打下良好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基础,有利于传承人类文明。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这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需要,是满足中学生好奇心、求知欲和发展学生多方面兴趣和才能的需要。语文教师的文明化素养直接关系到人类文明的传播,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学者”。

三、语文教育观念和知识素养

新时期的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与时俱进的语文教育思想,确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语文教学观、价值观、评价观和质量观:在教育目标上真正落实“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多维目标”,将“语文素养”的概念纳入自己的教学思想体系;在学习方式上,提倡学生积极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在教育价值观上,应确立语文教学对造就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的价值取向;在教育评价观上,建立一个三维立体的以“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评价指标的评价观,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思想者”。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丰富,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历史,无所不包。这就要求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是复合型的,不仅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文学和语言文字知识,还应该尽量地涉猎历史、哲学、社会学、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从知识获取方式上,不拘囿于书籍,还应留意当今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学会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杂家”。

四、教育技能素养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智能的教育,目的在于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的智能,帮助学生成功地驾驭知识并科学地运用知识。因此,语文教师的教育技能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引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为学生提供“黄金”,同时还要教会学生“点金术”。在新课程的要求里,教师必须要建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语文知识的动机,重视为学生构建起知识结构,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持续提升学生寻求知识的意图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是“智者”。

(一)语文能力素养

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还要博学多才,必须精通语文学科较为完整的知识结构,熟练地掌握语言能力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心理学家曾经这样说道:轻而易举地掌握教材甚至是胜于教材是对一个优秀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广博而精深的语文学科知识,才能在讲课过程中不过分专注于教材,从而成功地接受大量来自于学生的信息。并且,教师还应当依据这些信息掌握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状况,对自身的授课步调做出相应调整,有效地组织语文课堂教学。

(二)学法指导素养

语文教师要有教会学生自主学习、有效地学习、有针对性地学习、有规律地学习的素养,真正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师的这种素养能使学生获取不尽的原动力和开启知识技能宝库的金钥匙。

(三)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素养

对于学生求知欲的激发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启发来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所创设的语言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教师牢牢把握语言在运用过程中的变通性,合理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致力于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换向,培养学生全方位发现问题、多途径分析问题、多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创造、独立的思维能力。

五、科研素养

新世纪的语文教师要具有积极创新的科研素养。新课程环境下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有了很大的变化。广大一线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掌握新的理念,并积极灵活、创造性地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些理念,才能实现当前语文教育的改革。从语文教师个体发展的层面看,教师只有在教育教学的实践当中对经验教训进行持续的分析和总结,积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教学,并尝试着将其中的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才能对课改有所贡献,才能在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才能体验到语文教学带来的快乐。

教师素养论文篇(7)

书法虽为中国的国粹,但大部分中小学都没有专职的书法教师,同时《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写字规范、端正、整洁,体会汉字的审美价值。由此,激励、指导学生练好硬笔书法的任务实际上就落在了语文老师的肩上。

“打铁还需自身硬”,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练好硬笔书法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硬笔书法素养。硬笔书法素养即个体在硬笔书法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的、较为稳定的、具有适应时展的学识、技巧、能力,以及贯穿其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体而言,语文教师的硬笔书法素养主要表现为“四会”,即会论、会写、会赏、会教。

一、会论

“会论”,即掌握基本的书法理论知识,包括毛笔书法的理论知识和硬笔书法的理论知识。

硬笔书法因工具的独特而在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借其独立性而拒绝对毛笔书法理论的学习则割断了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的血肉联系。实际上,传统的毛笔书法理论是硬笔书法学习的宝贵资源,其中许多道理同样适用于硬笔书法。

如在继承问题上,毛笔书法讲究“取法乎上”,认为“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清代陈介祺《习字诀》云:“取法乎上,钟鼎篆隶,皆可为师。”这里的“上”既指历史时间的“上”,更是指艺术水准的“上”。硬笔书法也是如此,需要取法乎上。著名书法家邓散木、白蕉先生的硬笔书法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取法乎上,得“二王”的韵致。当下市场上硬笔字帖名目繁多、泥沙俱下、良莠不齐,由此“取法乎上”的选帖标准就显得更为重要了。选择高水平的范本,学习才能事半功倍,登堂入室;选择水平低劣的范本,学习只能事倍功半,误人子弟。如果没有掌握一定的书法理论,则难在思想上有此认识,硬笔书法的学习、教学就会陷入主观臆断的泥潭。

随着硬笔书法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硬笔书法理论的研究行列,硬笔书法理论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其理论的研究有力地促进了硬笔书法的创作实践。语文教师要建构硬笔书法素养也应对硬笔书法理论有所认识,如应了解硬笔书法教学理论,以及硬笔书法与毛笔书法、篆刻等相关艺术的区别和联系,以此促进自己的学习与教学。

二、会写

“会写”即掌握基本的硬笔书法技法,具备较好的硬笔书法实践操作能力,能写一手好的硬笔书法。书写活动的操作性决定了其创作活动必须以一定的技术、技法作为支持,硬笔书法的技法主要有笔法、字法、章法。

笔法,简单来说即用笔的方法。主要分为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起笔分为露锋和藏锋,依据运笔过程中对线方向调整之处的效果可分方笔和圆笔,收笔的处理有回锋和出锋。字法,即字的结构方法,是具体笔画和部件的形势、长短、大小的搭配组合方法。清代康有为指出书为“形学”,作为造型艺术的书法其结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有“七分结构,三分用笔”之说。因此,古今的许多书法家都做了总结,如清代的黄自元将楷书的间架结构总结成“九十二”法,如能对这些总结进行研读,掌握其中的规律就可以举一反三提高学习书法的效率。章法,指的是在整幅字中对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呼应、顾盼等关系的处理与布置的方法及结果。在日常的书写中,我们用的大多是横式的布局,因此我们应集中对横式章法的把握,注意协调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关系。

与传统毛笔书法相比,硬笔书法的技法简单便捷、易于上手,不像毛笔书法那样繁多复杂,这也是硬笔书法取代毛笔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的重要原因。因此,教师完全应该有信心掌握这些技法,而不必对这些技法产生畏惧心理,以致丧失了与硬笔书法“亲密接触”的机会,丧失了提升自我的机会。

三、会赏

“会赏”即具备基本的硬笔书法的欣赏能力。书法艺术“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沈尹默)。但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书法艺术的“灿烂”和“和谐”,要想体会其中的魅力必需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建构首先必须清楚书法美在何处。硬笔书法之美主要有内在形式的笔画美、结构美、章法美以及由此而升华的意境美。

硬笔书法中的线条作为一种徒手线,与借助制图工具而制成的规范标准的几何线(如椭圆、抛物线等)相比,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和情感性,具有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如硬笔书法的线条“刚”和“硬”的特点使线条富于力感,给人以向上、刚强、坚毅的审美感受。线条的搭配和组合对空间产生分割,不同的空间分割就有不同的形式的张力,从而给人以不同的心理的感受,如安静、流动、紧张、舒展等,我们可以在这种不同结构所带来的不同的情调中感受其结构之美。章法,指的是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连带、呼应、顾盼等关系的处理与布置。不同的字与字,行与行之间关系的处理所带来的情调不同,如行距较大的硬笔书法作品,因其留空较多通常会给人一种空旷、开阔的审美感受。

意境美是由硬笔书法的形式美等综合因素升华而成的,主要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书家的情意与作品的境界交融而成的“意与景偕”、“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表现为作品的神采韵味等。如著名硬笔书法家崔学路先生以《乙瑛》《曹全》为根底而创作的隶书作品书风细腻、古朴典雅、意趣盎然,表现出一种古典雅逸的意境之美。

四、会教

会教即具备一定的硬笔书法教学能力,以适应现实的需要。

当今大多数中小学生学业繁重,考虑现实的状况及其可行性,我们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于重在普及,兼顾提高。

在硬笔书法教学中,教师应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故事激趣、名言激趣、比赛激趣等,教师可适时选用。硬笔书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示范能直观、形象地展示操作过程以供学习,对于技法的掌握大有裨益,教师应重视教学中的示范。学以致用是提高学生硬笔书法学习效率的重要法宝,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仅在练字时把字写好,在平时作业中也要把字写好,尽量做到“动笔便不苟”。达尔文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师也应注意授予学生具体的练习硬笔书法的窍门,做到“授之以渔”。

评价是硬笔书法教学重要的一环。教师既要指出学生进步之处,予以积极的肯定,又要指出其不足之处,使之加以修正。在评价内容上,除了评价作品之外,还要对学生的书写态度、书写习惯、书写速度等进行评价,力求评价的完整性。在评价方式上,除了教师评外,还应考虑学生自评、互评等多元化的评价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