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1 16:29:2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这次 ,我有幸参加了小学语文教师线上教学观摩活动,在此次观摩中领略了来自优秀教师的风采,从中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本次观摩听课,使我感触最深的有以下两点:
一、课前互动各具特色,彰显教师的智慧。
作为语文课的课前谈话,必须讲究艺术。参赛教师一个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让一堂堂好课更是锦上添花,妙不可言,让听课的我也在互动中流连忘返,情不自胜。
1.幽默风趣,智慧课堂充满愉悦。
实验小学的老师在执教之前和学生的互动谈话,既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又为新课的学习铺了路搭了桥。使学生得以更快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
2.自然流畅,新课导入大雪无痕。
蜊江小学的老师上课前,教师紧扣文本的“有趣”,学生的“兴趣”,通过口头禅在生活中的使用入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后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3.真诚交流,口语交际精彩纷呈。
实验二小的老师在执教时,课前互动分为三个板块,层层递进,让学生在富有情趣的语言实践中,逐步进入了课堂。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使学生获得的语感不断得到强化。
二、课堂教学方法独到,彰显教师的素质
这次参赛教师对教学方法的灵活使用,教学环节的巧妙设计,教学语言的丰富生动,无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
1、课堂立意有变化
教师并不满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而是进一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以此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研读的动力。这种新的课堂立意,掀起了教学,引发了学生探究的动力,这是一种教学智慧!
2、尊重真实有弹性
这次观摩共听了5位老师的课,他们都做到了尊重学生,落实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这种尊重学生独特感受,有弹性的教学设计也促使学生具体生动的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3、教学环节有创新
一、讲求方法,把握套路
现代文阅读观念强调以获取信息、掌握知识为目的而兼顾鉴赏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速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等。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能适合当今时代高效率、快节奏的需要。能力不是天生就具备的,它是通过科学的、一定量的训练逐渐形成的。从现代文阅读应试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的角度看,精读细读是现代文阅读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精读的要求就是读懂,甚至达到吃透,读懂吃透就是要从整体入手,局部理解,而最终达到整体把握这一目的。理解不了局部就把握不了整体,把握了整体又可以更好地理解局部。局部理解也不仅仅是孤立的理解局部自身含义,还要把握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完成由局部到整体、由语言到内容,然后再由整体到局部、由内容到语言的反复的过程。
做现代文阅读训练题时,要求阅读三遍。第一遍理解由局部到整体的自身含义。第二遍把握相互关系。然后再看文后的问题,理出各题关系,把握中心题(因为许多试题的设置都是有一定梯度和联系的),带着问题去读第三遍,既可验证前面的所读,又为做题找到依据。一定要先读文章后做题,读懂文章再做题。
二、系统总结,培养能力
语文知识是阅读能力的基矗从近几年现代文阅读考查的情况看,综合性的、高层次的题比较多,而它要求必须以系统的、综合的知识为基矗知识系统化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系统的知识,仅凭简单的零散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那只是纸上谈兵。所以复习阶段一定要做好知识的系统化工作,形成自己的语文“知识树”―――知识网络。
在复习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特别是教材中的知识短文,它们往往是带有总结性质的,是系统归纳、加深加宽的好材料。归纳时要注意不要只是罗列一些名词术语,要向纵深发展。比如文体知识中的人称问题,学生都知道有两种,但每一种作用是否清楚,还是个问题。
还要特别注意一些难点知识的归纳与迁移。比如语文表达中的四种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学生比较熟悉,而心理顺序,特别是实用性强的逻辑顺序,有的学生就一知半解了。在议论性文章及事证明说明文中常常使用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安排顺序。或先总后分、先分后总,或由因到果、由果到因,或由主到次、由次到主,或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或由一般到特殊、由特殊到一般等,总的原则是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明白了这些,我们在阅读时就会迁移过来,变成我们的一种运用能力。
在阅读诸能力中,抽象概括能力是学生的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要求概括的时候,大多数学生还只停留在寻章摘句式的水平上,对于在分析的基础上加以综合,在具体的基础上加以抽象那就很难做到,因此概括往往缺乏准确性,经常犯一些“以偏概全”、“偷换概念”、“转移论题”等逻辑错误。
例如:阅读下面的文字,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纸币出现的两个条件。纸币首先出现在北宋,当时称为“交子”。这决非偶然。要发行纸币,就必须具备造纸术和印刷术。然而在当时的地球上,掌握印刷术的国家寥寥无几,其中以北宋帝国的条件最为成熟,最为优越。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然而初唐是钱帛兼行。贞观治世,“匹绢得粟十余斛”。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自唐中叶后,铜钱日益排挤绢帛,到北宋时帛制大体上已经终止货币的职能。北宋统一中原后,却没有统一的币制,而是铜钱和铁钱兼行。如在四川行用铁钱,陕西与河东地区兼用铜铁钱。铁钱是一种价贱而笨重的铸币,铁钱一贯,即1000文,约重39千克。而社会钱币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于是纸币应运而生。
国学家长培训心得体会一
20xx年10月16――17日我有幸参加了武大组织的国学培训活动。此次活动日程是这样的:16日上午在xx实验学校听了几位教师的课,她们展示了自己的经验教学。下午,在武大附小也听了学前班的国学教学。次日上午在xx实验学校听了两节国学朗读和两节国学朗读与表达等课程。
听了这些教师的教学,让我有所思索,在肯定她们的教育教学思想的同时,这也让我有了一些想法,用这种模式,对我们来说,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国学这门课程的自由度比较大,不好把握,尤其是要较好的文学功底,它与其他学科,特别是语文学科的有机整合是一个难点;同时教学目标的落实也是一大难点。我们现行的是人教版教材,而国学是武大版的,同时也是一个实验阶段,但共同点都是相同的,都是教好书、育好人。而我们现行的教学它是一个常规,说白了就是国家要进行考核、考查,完不成教学常规是行不通的(有时为了应试也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否是在培养“未来文化的侏儒”呢)。
当然也不是否认国学的不是,它毕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蕴含着传统美德,一些经典的文学陶冶着我们的情操,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孩子们的人格、素养。培训学习结束,想着自己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该如何传承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我认为国学应与我的语文常规课相结合。因为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对一些经典文化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什么是道德,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素质也会有所提高。所以,语文教学离不开经典国学,国学只能说是语文的一部分,只能在语文教学中加以渗透即可。
国学家长培训心得体会二
10月16日―17日,在徐校长的带领下,我有幸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国学培训。通过短短两天时间的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这次学习不仅开拓了我的视野,我的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更新。
在这两天的紧张的学习中,我聆听了xx实验学校和武大附小的几节国学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xx实验学校的王茜老师教授的汉字启蒙课。因为我是一名低年级的语文老师,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对王茜老师的课非常感兴趣,与传统识字教学不同的是,他们的识字是以部件来认识生字,这种方法非常有效,我们的教学就应该教给他们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
由于汉字具有“拼形”和“表意”的特征,很多汉字字形是可以拆开,加以拼组的。学生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笔画和部首之后,就可以较快掌握其它形状相近的汉字。拿王老师的课来说,王老师教授“木”这个部首时,引出以木作为偏旁的 “林、沐”等字,通过字义的讲解,学生很容易把旧知识与新内容联系起来,“读、写、义”也就很容易掌握了。大多数汉字是形声字,其形符表意,声符表音。从形、音、义三者的统一上进行教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通过引导学生多组词,以强化记忆。
一、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有效性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当中,教师一味地强调阅读的结果,没有真正传授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很多学生并不懂得如何开展阅读,对于阅读过程中涉及的一些问题也不是很了解,最终导致阅读效果不佳,长期下来很容易让学生对阅读产生畏惧心理。
其实,现代文阅读并不是简单地靠教师的讲解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积累经验,养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习惯。所以说,我们应该改变传统阅读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自己,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只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可以适当地传授给学生一些阅读技巧。
比如说,在阅读过程中如果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可以做一些特殊的标记,利用符号标记法来开展阅读,不懂的地方可以打上问号,自己有心得的地方可以画上波浪线等。这些虽然都是一些小的细节,但 是对于阅读却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建议尝试进行阅读经验的积累,一些学生经过长期的摸索可能会觉得将关键词汇记录下来比较有帮助,有的学生可能觉得重点段落细致阅读的方式比较有帮助,根据学生自身的阅读特点来进行习惯的养成,逐渐的形成个性化的阅读方式。其实,经过这样的经验积累,学生就会发现现代文阅读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只要找到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就能有效提高阅读效率。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习有很大的帮助,能够解决很多阅读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建立阅读的自信心。
二、拓展阅读范围,提高学生积极性
很多教师都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当中,学生表现得还不错,但是一到真正考试时就一塌糊涂,总结下来并不是学生心理素质等因素的问题,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平时的阅读训练范围过于单一。一般来说,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都会选择教材上的内容来进行训练,很少有机会涉及课外文章的阅读,阅读的范围具有很强的局限性,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不论学生多么熟悉课内阅读材料都是不够的,需要教师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让他们阅读的范围变得更加宽广,这样一来才能真正打开思路,拓宽视野。
虽然阅读的范围应该得到扩展,但是拓展的范围还需要教师进行合理把控,不是什么样的内容都可以阅读,而是要进行与课内材料相关联的拓展阅读,做好课内教学的延伸工作。比如,当学习完教材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找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来进行扩展阅读分析,或者找同一风格的文学作品来进行扩展阅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进行扩展阅读,并且总结一下和课内阅读的区别等。学生接触的材料多了,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对于现代文阅读也会产生一定的热情,更加懂得如何分析和理解这些文章,自然而然地更加愿意去主动阅读和学习这些内容,进而产生较强的学习积极性。
三、注重心得体会,落实阅读实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现代文阅读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形成阅读能力,这对学生的社会生存以及人际交往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同时也贯彻落实了阅读的实效性。
传统的阅读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是比较深的,阅读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准确地回答问题,从而取得好的成绩。虽然说正确回答问题在某方面体现出了学生对于材料的理解程度,但是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阅读水平,可能一些学生只是机械地套用现代文阅读的套路,并不是真正有了心得体会。因此为了真正落实这一问题,教师应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检查分析。
阅读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语言应用之美、艺术手法之美、情感表达之美等都是需要仔细进行分析研究的内容。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读懂文章的意思是最基本的,根本就算不上阅读的效果。所以说,教师在检查阅读效果的时候需要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进行,应该注意到更深层次的内容。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体会;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个人只有在对某件事物拥有兴趣的时候,才会积极地、主动地去探索钻研这件事物。同理,对学习语文有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1)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讲解语文在生活实际中的作用,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学习语文的必要性。(2)教师要充分告知学生,语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例如,教学中介绍我国驾驭文字的杰出人才,古代的如苏轼、陶渊明,近代的如茅盾、巴金等名人的故事和作品,让学生感受到汉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
学习语文要具有创造性思维与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在文本教材的学习中,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作者的情感走向及情感的表达方式,通过自己的理解感受,提出自己的看法观点。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理解文本教材,从结果反推造成结果的因素,看待事物往往更客观、更全面。汉语是凝聚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和逆向思维,学习语文最害怕的就是人云亦云,不敢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唯唯诺诺”是不可能学习到语文的精髓的。
三、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阅读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阅读量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水平的高低。谚语:“开卷有益”,杜甫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无不说明了阅读的好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阅读教学,如何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笔者认为,可以在班级设立一个小书架,方便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在阅读时勤做笔记,有时候还可以写读后感。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交流活动”,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读书心得。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前提。在教学中,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时的创造性思维与逆
向思维以及重视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这些方法的实施,对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增加小学生语文能力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阅读能力;语文教学;文学素养
对中学生教学来说,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之一,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认识到阅读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要,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更应该将阅读能力作为中学生的一种重要能力来培养。个人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考题,培养语感。
中学生为应付考试,往往受制于考试中相关题型,考试中要探究字词句篇的意思,因此课堂上老师也把字词句篇解析给大家,但我们平时语文课上对课文的解析却试图从理解训练中得到理解能力,这无疑于缘木求鱼,背离了语文学习的本意,徒留给学生机械的解题方法和对语文课味同嚼蜡的回忆。从这个层面上说,在语文阅读能力考核方式上要优化考题,选材上尽量接近时事,贴近学生生活。同时要创新题型,培养学生的做题兴趣,改善学生做阅读题就头疼的老大难问题。
题目所选的大多数文章并不需要通过解题技巧来完成教学,教师不要把数量相对庞大,质量相对参差的“基本题型”当成“定篇”来使用,而要不断创新题型,把知识点融合新颖的题型之中,在考试层面上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生态环境,通过阅读能力的提高,语文教师要为学生更为广阔的阅读视野。
在选材上不局限于大纲内容,课外拥有非常多适合作为考题的优秀文章,都可以拿来借鉴使用,逐步加大优秀课外素材在选题中的比重,在阅读命题要上营造大阅读的,扩大老师的视野。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阅读兴趣。
目前浙江的大多数中学教室都配置了多媒体并实现了网络接入,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必须精心备课,合理使用多媒体,在阅读能力培养上利用声、光、电渲染与课文相应的气氛,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加深内心的体验,达到预期效果,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的“碰撞”,在丰富视觉冲击下带给学生以真、善、美的感受,这“碰撞”就在于让学生联系生活、感悟生活,从而让学生发觉阅读带来的知识的储备和精神品质的升华,而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理解。
除此之外现在很多家庭都有计算机、平板电脑或有上网功能的智能手机,教师要和家长及时沟通,鼓励学生把握手中的资源,使学生便捷地阅读海量电子书籍,丰富阅读量。当然也要保障好学生应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长短和内容积极健康。
三、培养阅读兴趣。
目前语文学习资源极为海量,自发阅读是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之外,教师要积极安排学生阅读相关文章,并创建阅读心得交流等形式来对学生自行阅读的效果进行检测。为了调动学生更大的阅读兴趣,定期组织一些活动,扩大阅读量,以扩大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以小组为单位,充分让学生交流自己阅读的书目、心得和感悟。消除学生对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性认识把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上升为学生的自发行为。
当然为了避免学生出现阅读的盲目性、随意性,语文教师要适当予以指导,应挑选学生感兴趣的文学作品,推荐给学生,找一些优秀的范文佳作给学生赏析,并组织学生进行仿写,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实行师与生,生与生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各抒已见,由教师相机点拨,努力撞击出阅读心得的火花,及时反馈学生阅读中的疑问,增强与学生的互动。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古云:“学而不思则惘”,教师要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学会思考,鼓励质疑读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精彩段篇章落上倡导阅读细而精,反对“不求甚解”遇到不懂的词,不要望文生义,不懂就查。教师要摒弃填鸭式的教学,在阅读过程中不要让学生被教学中的理论和观点束缚,而学生的培养创造性思维,倡导学生自己思考,充分让学生表达自阅读的心得体会。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自己解决,敢于并善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书香的魅力,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五、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
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不断加强自己文学素养,加强自身学习,为学生做出表率。一方面要不断把握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技巧,在业务上精益求精,牢牢把握学生阅读的心理,掌握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规律,要把握教学进度和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还要不断的增进自己的文学素养水平,人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以教师自己宽厚的文化底蕴,认真自学的风气,高尚的人格魅力带动学生进入阅读的美丽天堂。
结语
很久没有聆听谭先生的讲座,前几日,与谭先生有了联系,听闻谭先生有一场关于“深化阅读鉴赏,提升汉语能力”的讲座,便欣然前往聆听先生教诲。先生是语文学界,尤其是修辞学界的大师,这次讲座,使我受益匪浅。总结起来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对过去一年学会工作的总结,另一方面是对我们年轻一代语文教育工作的者的知识上的指点。在这里,我不敢谈讲座纪要之类的内容,只把自己学习的一点心得,加以自己的理解谈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首先是对语文内涵的理解,谭先生比较赞同语文是语言与文化结合的观点,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的理解是,“语文”二字实际上,“语”是基础,“文”是核心,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最终的目的是文化的传播与教化,这里面涉及到两个问题,一个是语言的角度出发,途径是什么?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把“文化”的范畴拓展到多大的范围?关于第一个问题,我们也进行过相应的思考,得出的结论是,我们的语文教育,应该从语言的角度告诉学生具体的知识,包括构词法、修辞方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具体内容,这是学生进行思考的前提,也是工具。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结束,而是开始。第二个问题的答案,我们认为,对于中学语文教育,文化的概念不宜过于宽泛,以常规的是非观,荣辱观为主导即可,过于开放的文化思考,会将本来迷茫的青少年引入一个更加恶性的思维环境。但对于中学教育,又切不可置文化教育于不顾,只是谈些文法写法,鉴赏手段等,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自然会认为语文学习寡而无味。
其次是关于语文能力提高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谭先生谈了两点,我觉得最为切中时弊,一是写作能力的提升,一是阅读鉴赏能力的提升。同时谭先生再讲胡明扬谈语文教学一节时强调,文学鉴赏能力加写作能力并不完全等于语文能力的提高,还包括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文化修养的提升。而这种修养提升的途径,则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写作,那么这里就要求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师,通过有限的语言知识把文化素养的部分渗透进去。
第三部分,谭先生着重从鉴赏分析的角度,通过亦庄亦谐的语言,为我们呈现了一堂优秀的语文教学案例,其中对“落英”的考据与解释,对古代诗歌中地名的解释,无不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谭先生是站在学者的高度,为我们呈现诗歌的魅力,而回到中学语文的课堂,我们必须首先给学生一种踏实的文化暗示,回归课本,真正把课本讲得鲜活才是中学语文教师的过硬功夫。其中,谭先生所讲的内容中,谈到“貌离神合”诗歌表现的穿透力时,“境同而情异”“理殊而趣谐”这两个词组,就恰恰规范了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答题用语,高中诗词鉴赏环节,相当一部分考题,出现在两首主题相近的诗词之中,这样的词组使用频率相当高。这既是学会的宗旨之一,也是这场讲座为一线教师“解渴”的有力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