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4:34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1)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建议

一、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困境

全球金融危机的日渐凸显,各国银行业的发展危机重重,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也进入到一个艰难的阶段,我国农村银行的发展一方面要符合当前大的经济环境,一方面也要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制定相关的服务项目。在这种形势下,农村商业银行必须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面对挑战和困境要积极应对,结合农村的市场需求提出应对措施,更好的服务农村经济,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思想政治方面的工作面临的困境如下:

1.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较难推广

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个银行业的特殊存在,具有特殊的生存环境。首先,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新的开拓地,从业者年轻化、工作经验缺乏、综合素质方面不具有竞争力、对于农村地区的服务对象了解的不够充分等原因使得思想工作的开展和推广存在一定的困难;其次,从业人员的思想政治意识不够充分,大部分还停留在遵守银行的工作规章的范畴,对于相应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服务农民,扎根基层的认识不够充分,没有真正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最后,农村商业银行的工作对象多样化、多层面,需要从业者给予更多的耐心和更加积极的工作热情,要更好的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指导意义。

2.农村商业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冲击

近几年,我国经济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在需求新的发展思路,适应日益多变的市场环境,农村商业银行的产生本身就是时代大背景的产物,市场经济大潮涌动,金融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商业银行处在改革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新的思路和新的尝试下也将存在消极或者错误的指引。部分从业人员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不够充分,重视程度不够,还停留在表面的学习模式,对于思想政治的学习成为流于形式。所以面对新形势,银行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地得到加强,实现思想对于实践的正确指引,实现双文明和谐发展。

3.传统思想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银行作为企业秉承的基本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因此追求业务的不断提升,完成工作任务成为从业人员工作的重要方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作用和地位缺乏基本、系统地了解和认识。将思想政治工作看做是行业发展的补充,没有充分认识到工作的重要价值,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分裂,没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和指导价值,机械地与业务建设、业务发展、内部管理分裂开来,形成思想政治工作两张皮、两不粘现象,更不能深层次对思想政治工作加以提炼、升华、重塑,并使其在行业发展与管理过程中发挥作用。

4.思想政治工作面临多元化的挑战

在改革开放和建立新的金融体系过程中,社会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出现了经济成分和利益分配的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的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环境的复杂导致了价值观念的多样化、行为方式的多样化,这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创新,实现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对于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1.统筹兼顾,层层深入

第一,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遵循从上而下的实施路线,提高领导层的思想政治觉悟至关重要,从领导层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层层推进。第二,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城轨性的工作层层推进,写入年度工作计划当中,进一步细化工作目标实现目标管理。党委书记、各支部书记要围绕银行业生产经营,抓好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执行效果。第三,工作细化到各个部门,实现各部门间的通力配合,团结协作。强化“大政工”体系的形成。职工主动积极参与,形成自我教育的良好氛围。

2.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

工作成绩取决于个人的文化程度和技术业务能力。一方面要提高自我学习的意识,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模式,搞好服务工作;一方面认清形势,正确对待自己在工作中的地位,加强技术业务学习,提高操作技能,实现思想层面和技术层面的双发展。

3.提高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

竞争已经成为工作的常态,行业竞争的必然。农村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地组织从业人员参与竞赛活动,开展非富多彩的工作竞赛形式。优化绩效考核模式,提高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树立成功典范,开展“争做先进工作标兵”的活动。一方面提高业务竞争水平,提高整个团队的业务水平,为农村地区提高更好地更为便捷的服务;一方面提高思想政治意识水平,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水平。

三、结语

银行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断深化的过程。银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思想的碰撞,管理模式的不断创新,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整体竞争水平,一方面也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参考文献:

[1]田蔚蔚.商业银行员工对薪酬激励的需求偏好研究[D].安徽:安徽大学,2012:6-16.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2)

关键词:合作制 股份制 农信社 改革之路

中图分类号:F83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152-02

2004年以来,河南省新郑农村商业银行经历了从合作制到股份合作制,再到股份制的重大变革。在不同时期,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中国农村信用社的共同特征,同时,又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新郑农商银行是河南农信改革的先行者,也是改革的探索者和受益者。

一、新郑农商银行股份制改造及主要成效

新郑农信八年“三大步”,改革扎实有效,一路领先。自2004年实施深化体制改革以来,历时两年,到2006年底,管理体制实现由原来的县、乡两级法人管理向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管理的转变;2008年,组建河南首家农村合作银行,实现了从信用社到银行的华丽转身。标志着河南省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突破;农村合作银行组建以后,经过三年发展,2011年,河南新郑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揭牌开业,真正实现了从合作制农信社到完全股份制商业银行脱胎换骨式的嬗变。

八年来业务连翻番,规模、质量、效益同步发展。存、贷款规模分别从2004年初的7.7亿元和6.5亿元,到2012年末跃升到91.5亿元和50.7亿元;资产总额从9.6亿元跃升到104亿元,规模连翻番;从历年亏损到农商行成立实现利润超过亿元。就存款规模而言,到2012年底,跃居河南省农信机构前列。新郑农商银行走出了一条规模与质量并举、创新与发展并行、效益与盛誉同增的新路。

无论合作制还是股份制,我行始终坚持早改革,早主动,早发展,早收益理念,发展无止境,改革无穷期,坚持为农信发展探索经验,积累模式;始终坚守“兴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创一方诚信、促一方和谐”的企业宗旨,在发展和支农中赢得社会广泛赞誉。曾获得省联社、省总工会、河南银监局、新郑市各种荣誉称号。

近年来,省内外多家金融单位多次就我行改革发展理念、央行票据兑付、股份制改革、经营管理模式、机制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了不同形式、不同层面的专题调研、推广,有效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为经济金融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股份制改造的价值与意义

1.体制机制改革,政策红利凸显,活力显著增强。

(1)产权进一步明晰,法人治理进一步完善。在管理体制上,从“行政领导”管理模式向“法人治理”模式转变,形成了“职责明晰、决策科学、相互制衡、规范运作”的“三会一层”公司治理结构。一是按照《公司法》和章程规定,合力议事,依法运作。二是规范股东结构,明晰产权。新郑农信在合行组建期间,以“整合优化、优中选优”为指导思想,以“三个限制”为股东准入的原则,进行股东优化整合。三是建立内外监督体系。在强化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同时,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实施外部审计,按照规定披露信息报告,综合利用内外两种监督资源。

(2)股权变革,增强了活力。从股权变革的两个方面分析:股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2006年底,统一两级法人,管理体制实现由原来的县、乡两级法人管理向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管理体制的转变。股权均为社员股,结构单一,股权基本上没有意义。而从信用社到银行的改制,股权性质发生了质的重大变化。

从股权对银行的贡献来看,随着新郑农商银行这几年来的发展,盈利能力不断增强,股金分红稳步提高。分红收益水平,一方面增强了员工主人公观念,从高管到员工,人人都是高度敬业。另一方面增强了外部股东的责任意识,大家都关心农商银行的发展,纷纷为农商银行的发展做贡献。主要表现在股东大会和董事会不再流于形式,而是都在为农商银行发展出谋划策;同时在业务发展上,出现了比做贡献的良好现象,无论是法人股东或者是自然人股东,都能把业务归集到新郑农商银行来。

(3)政策红利奠定了发展基础。一是国家大形势,让农信受益。“花钱买机制”,即通过政策扶持,促使农村信用社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良性运行机制。二是专项票据置换不良贷款。三是保值贴补息政策。对亏损信用社因执行国家宏观政策开办保值储蓄而多支付保值贴补息而亏损信用社给予补贴。四是税收政策优惠。五是优惠的贷款利率政策。允许信用社贷款利率灵活浮动,贷款利率可在基准贷款利率的两倍以内浮动。六是差别的存款准备金率政策。人民银行对农信社和农商银行实行低于其他商业银行两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其流动比率,为支农提供更多的资金。

2.市场定位准确,自身实力增强,支农力度加大。新郑农商银行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巩固在农村的信贷影响,同时树立“大三农”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重点加强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具有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和品牌优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力度,从高层次上助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巩固我行在农村的主导地位。

(1)立足“三大工程”,扎根农村市场,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加强管理,优化质量,提高效率,提升服务,努力把信贷品牌打造成我行的“金色企业名片”。一是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防政策性信贷风险。找准市场定位,扶优扶强中小微企业蓬勃发展,给力助力广大商户繁荣市场,帮助帮扶城乡居民创业致富。倡导绿色信贷,着力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较好成长空间的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二是提高效率,提升服务。以企业授信为契机,加大贷款投放力度,提高市场份额;以金燕快贷通的推广应用为切入点,为个人类优质客户提供最便捷的服务;做好做大公司类业务,积极营销社团贷款。加快新产品的开发和推广力度,为广大客户提供一体化的产品组合、一站式的服务组合。三是加强信贷管理,优化资产质量。实行客户违约“零容忍”和贷款逾期“零容忍”,加大不良贷款问责力度,努力提高贷款质量。同时完善正向激励机制,实现责、权、利相结合,真正做到尽职免责。在资产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确保资产结构优化,质量不劣变,增强了我行的内在发展实力。

(2)规模快速扩张,实力不断增强,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增强。新郑农信华丽转身后,竞争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农村合作银行挂牌。经营状况好转,各项监管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改革成效初显。2012年是新郑农村商业银行挂牌开局之年。到年底,资产总额达到104亿元,负债总额达到99.4亿元,所有者权益达到4.6亿元。存贷款市场份额在新郑辖内金融机构中优势明显。监管指标一直保持良好商业银行标准,并且趋势向好。历史包袱得到化解,创利能力不断增强。历年亏损全部消化,各种财务损失处置完毕。资产利润率和资本利润率均达到全国银行业平均水平。目前,我行监管评级达到了2B级优良银行标准。

3.经营管理提高,适应能力增加,竞争能力增强。

(1)经营自加大,自主经营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新郑农商银行自成立以来,随着自身管理水平的提高和业务规模的扩大,上级部门给予了很大的经营自。实行差异化的监管政策,我行能够按照监管部门有关监管要求做优各项指标。

(2)战略发展目标明确,发展前景光明。以建设现代金融企业为目标,提升治理能力,提高运营效率,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银行奠定广义上的制度基础。以“五个三”发展纲要为引擎,加速驱动,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银行提供战略保证。我行在近几年改革发展所积累和释放的物质基础、管理经验、经营能力、社会影响、团队素质、文化氛围、价值追求等基础上,提出了升级发展规划。

(3)强化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人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优质资源,人才是发展的原动力。十年来,新郑农商行按照“激活员工内生动力,自主打造人才梯队,畅通员工晋升通道,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思路,打造出一支敬业忠诚、能征善战的高管员工队伍。

(4)经营管理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为发展奠定基础。创新是永恒的发展主题。以机制创新为着力点,提升综合发展的层次和效率,为建设一流的现代化银行积蓄能量。一是强化理念创新;二是强化服务、产品创新;三是强化激励约束创新;四是强化风险管控创新;五是强化互利共赢创新;六是强化发展动力创新。以“科技、网点、公存”三驾马车驱动业务发展。迅速提升竞争能力,抢占客户市场,优化存款结构,降低经营成本。

(5)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控水平是衡量银行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在确立“强调事前管理、数量化佐证以衡量风险程度、预设最坏的情境、模拟评估及弹性化调整”风险管理原则的前提下,从单个风险的防范和整体风险的分析及管理着手,在对市场变化、经济发展趋势、政策风险等各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以前瞻性思维将发展过程中可能由此而引发的各种风险进行充分估计,并提前进行预警、提示和防控。

三、改革过程中的重要启示

1.更新观念,文化立身。新郑农商行引进先进理念,锻造新郑理念,成就十年发展。在自身经验和理念不断总结提炼的基础上,持续加强理念创新,同时积极借助外脑,聘请国内知名咨询公司,加以优化整合,形成了具有新郑农信明显特色的理念体系,成为引领新郑农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十年间,新郑农商行在“迅猛不失章法,高速不失稳健,创新不失本份,激情不失理性”改革发展总基调引导下,强调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法则是管思想,营销的本质是作交易”;在规模、速度与未来发展关系面前,强调“重规模更重质量、重速度更重效益、重当下更重未来”。总体上实现了规模、速度、质量效益统筹良性发展。

强化企业文化理念。企业发展过程中,文化是根,管理是枝,体制是干,业务是果。文化属于非制度力量,是只无形的手,具有无形的力量,需要强制性地不断重复、不断灌输,才能发挥其方向引导、思想保证与智力支持的巨大作用。

2.立足“三农”,扩展市场。新郑农村商业银行更名不改姓,因农而变天地宽。围绕“农”字做文章,打造新郑人自己的银行。农村金融机构作为农村经济的核心,作为市场经济下的重要主体力量,必须顺应市场潮流,合乎市场规律,接受市场法则,经历市场砥砺。

围绕“农”字做文章,打造新郑人自己的银行。变的是牌子,是体制,但为“农”的本色始终没有变,服务“三农”的理念始终没有变。新郑农村商业银行整体实现了涉农贷款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增速、增量和占比高于上年水平的目标,确保了“三农”服务工作不放松,支持力度不减弱,信贷投放不下降,充分发挥了支农资金主渠道和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

3.立足自身,借力改革。改革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和第一推手。改革破除了体制、机制等制度障碍,是发展的最大动力。早改革,早主动,早发展,早受益。改革要做到“九要”,以重点带动全局,一是意识要超前;二是内容要把准;三是目的要明确;四是组织要得力;五是业务要扎实;六是宣传要到位;七是环境要和谐;八是指标要拔高;九是程序要合法。

借助于外界的力量,但要坚持“依托不依赖”的原则。借力要防止两个极端。如果完全依赖外力作用,实施“外科手术疗法”来解决达标升级、股权改造和社改行工程,自身缺乏活力,缺乏内生动力,缺乏健康肌体,缺乏造血功能,那改来改去,最终还是病人一个。外科手术后留下的病灶,最终还会侵蚀这个本不康健的胴体。同时,防止被外力“绑架”。

4、高瞻远瞩,确保成效。一是基础工作要扎实。不为换牌而改制,一切工作开展的落脚点都要回到业务发展上来;二是工作开展要有前瞻性;三是各项指标要过硬;四是政府支持是关键。五是选择股东要慎重。在股东选择上,新郑农商银行除了要杜绝内部人控股外,防范外部人控股。对此,我们提出了入股“三个限制”原则:一是限制产业相同、行业相同的多家企业参股,避免政策风险或自然灾害对同质化企业造成灭顶之灾,影响农合行稳健发展;二是限制企业法人兴趣爱好相同的企业同时多家参股;三是限制集中同一区域的企业同时多家入股,防止关联企业或企业之间形成利益“联盟”,对农商行合法经营决策形成恶意牵制。

四、制约农商银行发展的主要矛盾

1.转型时期业务发展与人员结构的矛盾。从农村信用社到农村商业银行,经过十年改革人员素质得到较大提升,但是相对股份制银行整体素质较低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观。人员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金融创新、信息科技和风险管理等高端人才短板问题尤为严重,难以满足业务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新郑农商银行存在着发展与人员结构的矛盾,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员工思想观念更新跟不上金融发展速度;二是业务技能低下,不能适应新业务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紧缺,严重制约了业务发展和网点机构调整。

思想观念转型是农信向银行转型的前提和基础。目前,仍然存在一些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思想观念,其主要表现为僵化和落后的思想观念,考虑问题缺乏创新性,缺乏新思路、新方法,不敢尝试,不敢探索,怕担责任,怕落骂名。如果思想观念不转变,必将成为改革发展的羁绊。那么打败我们的将是我们自己,而不是我们的竞争对手。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在农信社向农商行转型时期,要坚定农信社深化改革的信念。改革没有固定的程式,要思路开阔,勇于探索。既不能瞻前顾后,踌躇维艰,也不能盲目冒进,迷失方向。

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从优化人员结构入手。一是树立市场化的用人理念,面向市场,按照市场化的选人用人原则,在全国范围内,公开选聘农村信用社高级管理人员,引进所需专业技术人才、关键岗位核心人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及时补充新的员工。通过新员工的进入,来改变现存人员结构不合理的局面。三是加大员工培训力度,让知识的更新跟上业务发展的需要。

2.公司治理的自主性与行政化管理的矛盾。农村信用社改制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不仅仅是换换名字而已,而是要从本质上发生变革,形成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独立法人的主体,形成“资本自聚、经营自主、盈亏自负、风险自担”的市场化运行机制。

然而就目前的改革发展情况来看,公司治理的自主性与行政化管理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在这方面又突出表现为:一是部门设置以管理型为主,缺少业务型和服务型的机构设置。管理机构履职中重管理轻服务问题仍然严重。二是人员岗位设置以级别而论,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内部管理去行政化势在必行。另一方面是上级管理部门的行政化。这一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法人机构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经营活力。银监会合作部姜丽明主任在讲话中指出:省级农信机构应加强其服务监督功能,调整其管理职能。承担服务功能,要加强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研究,对基层单位进行教育、培训、结算、数据处理、信息沟通等功能,独立的法人应该有独立的经营权和人事权。对机构的行业管理,应坚持差异化管理。

3.股权结构优化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矛盾。在股权变更上,要着眼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打造多元化、本土化的股权结构。机构的本土化,首先是股东的本土化。二是切实保护员工权益。农村信用社的员工是最好的资源,在信用社发展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三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应该遵循审慎原则。积极支持认同服务“三农”战略、追求长期投资价值的本地民营资本投资入股,既要防止内部人控制,也要防止大股东控制。在股权改造中,如果引入战略投资者不当,可能会造成“战线失守”,但不引入战略投资者,可能会固步自封。

新郑农商行的股权改造是根据原股东的意愿,转作改制后的新郑农村商业银行股金。在注册资本总额不变的基础上,再次对股金进行了全面规范、优化、整合。吸纳了一些资源丰富、成长性强、资本雄厚、信誉好的优质股东,所有股东资格和资金来源符合法律、法规及《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从目前情况来看,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股权集中,法人股和单个股东入股比例过高。二是员工持股比例低,且金额小,部分员工还没有股份。三是股份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大部分股东并不关心银行的经营,只关心分红比例的高低。这就挫伤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助长了大股东的逐利倾向,造成逐利思想。

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已逐步进入“深水区”,如果再是“摸着石头过河”,就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自身改革发展的实际与成熟改革经验的借鉴,是“社改行”或农信社股份制改造和达标升级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贺东廷.贷款手续(合同)“面读面鉴”风险及防范.经济师,2010(10)

2.周可军,王斌祥,贺东廷.为农民贷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农村、农业、农民(上半月),2004(4)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3)

摘要:随我国城镇化速度加快,建立在农村金融基础上的农村信合发展面临商业银行的巨大挑战。本文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原则和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后的发展思路,论证了改革是农村信合在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农村信合 商业银行 杨凌 改革

农村信用合作社又称农村信用社、农信社,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其性质与银行一样,以吸收存款为主要负债,以发放贷款为主要资产,以办理转帐结算为主要中间业务,直接参与存款货币的创造过程。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杨凌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于1999年,是在杨凌国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建立的鞭炮声中成立的。10余年来,在杨凌国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的正确领导下,在人民银行、银监管理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抓住杨凌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按照跨越式、错位式和多元化发展战略,一手抓改革,一手抓发展。坚持立足农村,服务“三农”;立足社区,服务中小企业。通过创新服务和加大信贷投入,为促进杨凌广大城乡居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被誉为“城乡居民自己的银行”。

但是,由于杨凌区仅135平方公里,城乡居民仅20.2万人,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长安银行等应有尽有,网店星罗棋布,遍布城乡各地,银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加之杨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基础积贫积弱, 资产质量严重低下,在波澜壮阔的新一轮农村金融改革大潮中,继续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2003年开始试点,2004年全面启动的新一轮农村信用社改革, 推进了三种产权形式和四种组织模式, 带来了农村信合领域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巨大变化,也为农村信合的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为了促进杨凌农村信合的发展,提高杨凌农村信合的生存活力和发展后劲,在陕西省农村信用合作社总社和杨凌国家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于2012年7月11日正式挂牌成立。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一年多来,克服内外部诸多困难与矛盾,全方位开展体制机制的系统性创新, 全面实施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的规范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杨凌农商行成立前状况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信合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优势不复存在

众所周知,在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农村信合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主力军”,是农村金融市场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在政府实施金融支农政策的外部环境下,逐步形成了农村信合的双向垄断地位。一方面,在农村金融市场,造成了金融服务的局部垄断,利率总体偏高。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情况下,农信社具体经办人员掌握着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无法完全按照市场原则公平放贷。另一方面,农信社作为支农“主力军”,政府不得不在利差保护、财政补贴、准备金率、再贷款等方面给予诸多特殊优惠,从而缺乏严格的市场约束机制,提高竞争力、改进金融服务的内在动力不强。在偏远及欠发达地区,这一点表现得尤为突出。杨凌从地域上来讲仅有30km2,常住人口仅有24万人,与比较发达的地方比较,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小镇。但杨凌又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杨陵区已不是10多年前杨凌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之初时的真正的农村小镇,而是一个初具规模的农科城。在杨陵区常住24万人,其中农村人口仅约10万人,其余绝倒多数属于城镇人口,居住在面积大约10 km2的农科城中。在城中约10 km2范围内,除到处都是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邮政储蓄的网点外,长安银行也有网点零星散布,金融市场的竞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

2.产权关系与控制关系存在内在矛盾

我国农信社先天不足,即合作金融异化。从持股结构来看,基层信用社是县联社的股东,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形成了金字塔形的持股结构;从治理结构来看,省联社对市县联社拥有绝对的控制权,形成了倒金字塔形的控制结构。在人事方面,市联社、县联社的理事长、主任等高管人员分别由省联社、市联社直接提名任免;在经营自主权方面,省联社对下级联社的经营、分配、资产处置等干预较多,业务指导与行政指令的边界比较模糊,对市县联社的贷款审批权限实行自上而下逐级核定,甚至对市县联社资金上存下达指令性指标,加剧了部分市县联社信贷资金外流。这种总分式格局的核心是行政控制而非法人治理,容易造成产权制度的边缘化。

3.政策性职能与商业化构架下的盈利冲动导致功能异化

从我国政策性金融发展历程来看,主要依赖专门机构作为政策性金融实施载体,往往难以避免机构政策性功能的异化。一方面,政策性职能成为金融机构索取特殊优惠和政策保护的砝码;另一方面,在同质化的监管和考核方式下,盈利冲动又促使机构不断开辟和拓展自营性业务范围,逐渐偏离政策目标的预设轨道。作为商业性的金融机构,却承担着过多的政策性职能,导致其定位不清,功能指向不明确,既无法专注、高效地实现政策性目标,也无法轻装上阵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

杨凌农村商业银行成立之前的杨凌农村信合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农村信合一样,作为具有合作性质的银行业金融组织,不属于政策性金融机构,较之政策性银行具有天然的商业化、盈利性冲动。但从其发展历程看,始终与地方政府存在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在涉农小额信贷、发放财政农业补贴等方面承担了大量支农政策职能。实际上,杨凌农村信合过去形成的大量坏账均带有补贴性质。财政属性和金融属性相混淆,造成改革负担沉重,加剧了经营道德风险,而最终风险处置的责任仍将汇聚于政府财政。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对对农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杨凌作为一个以农业科研、教学为主的农科城,城镇化速度日新月异,信贷服务重心转移和资金非农化现象日渐显现。一方面,存贷款大幅增长;另一方面,涉农贷款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4.工作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俗话说:“打铁先得锤子硬。”农村信合职工队伍中,相当一部分人是在原农村信贷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大多仅具有高中文品,具有大学本科文品者凤毛麟角,高级人才极为匮乏。二是受传统保守观念的影响,随遇而安的心态比较普遍,大多数员工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只限于一些传统业务的办理,照猫画虎。三是一些高学历的新员工由于缺乏工作经验,对农村信合的许多实际业务不能及时全面适应,专业知识和实践不能有效结合。四是竞争意识滞后。由于长期独揽农村市场,一些员工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优越心理,许多员工缺乏竞争意识、忧患意识,他们看不到竞争日益激烈的金融市场形势,缺乏争先意识。

二、改革原则和发展出路

改革开放不仅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也为我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农村信合作为金融企业之一,虽然担负着许多政策性职能,但其本质仍是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进行运作,才能适应我国日益深化的市场经济,也才能在我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影响世界的发展历程中立于不败之地。鉴于此,杨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领导班子通过广泛调研,深入探讨,在省联社和市联社各级领导及杨凌示范区管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借鉴国内发达地区农村信合的经验,根据杨凌示范区的特点和快速向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因势利导,大胆改革,于2012年7月11日正式挂牌,将杨凌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更名为杨凌农村商业银行,为今后发展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改革原则和发展出路。

1.改革原则

以产权结构改革为切入点,坚定不移地推进股份制改造,强力注入政府和社会各类资本,壮大资本实力。运用资本的力量促进结构的同步完善,形成定位明确、管理规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在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以农为主,多样选择,发挥合力。充分发挥政府资本的杠杆作用,遵循社会资本的市场化选择,通过转变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将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有机融合,实现最大的社会利益和股东利益。

2.发展出路

(1)农商行,有农乃大。农商行是一支立足于农村、服务农业的主力军,自农村信用合作社成立以来,几十年风雨兼程,依托农村的资源发展壮大,也才有了今天的农商行,农村-农民-农业和农商行之间已形成了密不可分的鱼水之情,互为依托,互惠共存,共同发展。农民群众过去是农村信合乃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支撑力量,将来是农商行乃以生存和发展壮大的强大后盾。农商行只有心系广大的农民群众,未来才会更加强大。

(2)转变支农理念,拓宽服务渠道。服务“三农”是农商场永远不变的市场定位,也是农商场乃以生存的重要阵地。但是,在贯彻执行支农政策的过程中,也要根据农商行的特点,逐步向商业化运作转变。因为农商行是金融企业,要以防范风险,追求利润,实现效益为经营管理的最终目标。在市场竞争中一定要按照市场配置的竞争选择,树立“大三农”理念,由单一的支持“三农”发展向“三农”延伸的产供销一体化倾斜,对市场经济作用下优势强、效益好的项目,只要属于农业、农民、农村范畴,都可以作为信贷支持的对象,以此来扩宽经营领域,寻求资金出路,提高自身效益。同时,进一步发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等基础品牌,形成规模效应和经济效应。对农村的优势项目进行筛选和引进,采取在一定范围内聚集项目,捆绑资金,集中扶持的方式,大力支持具备区域资源优势、品质高、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群建设。

(3)改变经营模式,强化服务意识。要树立以客户管理为中心的现代银行金融理念,围绕实现利益相关者综合价值最大化和有效防范经营风险的战略目标,在对客户分层分类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强化区级农商行的基层支行来能够个层级差异化经营和服务能力的“上层经营模式”。一是基层支行要维护好老客户,在满足城乡基本金融服务,主要服务于农村和城镇小额贷款客户,满足大量小额、分散的金融需求,保持基层金融服务的灵活性,进一步提升小额农贷推广工作;二是区级农商行贷款服务中心必须增强直接服务大项目和法人客户的能力,提高大额贷款风险的控制能力;三是要强化服务意识,各部门、各单位要树立客户是上帝的服务理念,外勤、柜员各司其职,区行、支行紧密配合,以全新的理念,人性化的管理,平易近人的姿态服务于广大客户,开创农商行“服务立业”的新风尚。

(4)提高素质,强化队伍。金融机构之间的竞争,最根本是人才的竞争,农商行员工素质与综合能力是影响农商行在日益激烈的金融业竞争中能否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农商行员工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整体学历水平比较低,个别员工甚至存在作风懒散、思想涣散的现象。为了提高杨凌农商行广大员工的素质,杨凌农商行一方面在单位内部经常开展教育和培训活动,使员工牢固地树立诚信意识、宽容意识、团队意识、形象意识和礼仪意识,要求广大员工,不论是行长、科室主任,还是内勤和外勤,在工作中务必做到对顾客诚信、宽容,与同事团结、合作。文明待人,热情服务,“客户至上,以客为本”。另一方面,通过招录新工,严把新工进人关,使一批具有硕士、学士学位的新生力量进入农商行队伍,进一步提高了杨凌农商行员工的整体素质。

杨凌农商行成立一年多来,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外部形象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实践证明,只有改革,才是农村信合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充分证明了农村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目标的科学预见。

参考文献

[1]刘玉春,赵益平,修长柏. 农村信用合作社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 农业经济,2014(11):30-31,124

[2]吴澍来,唐威. 中国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J]. 中国证券期货,2012(6):209

[3]张亮,王斌. 关于当前我国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的思考[J]. 金融与经济,2009(12):80-83

[4]胡予晓. 关于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思考[J]. 农业经济,2013(4):98-99

[5]邱健,何霁. 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1(2):54-55

[6]罗道毅. 农商行的嬗变之路[J]. 中国农村金融,2012(6):58-59

[7]沈全峰. 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终极目标[J]. 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100-102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4)

一、农商行金融创新的现状

(一)农商行产品与服务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

近年来,农商行业务的创新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传统业务和资产业务为基础,在此基础上积极创新,同时在中间业务的领域中相继推出理财业务、票据业务、外联单位业务等金融产品。这些新兴的金融产品即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又拓宽了农商行的经营范围,拓宽了农商行的销售渠道及盈利渠道。

(二)农商行管理素质与管理水平在总行的轮训下取得很大进展

农商行对高管人员进行了系统的大规模的系统的培训,很多农商行的基层高管人员进行着轮流培训,到股份制银行与大型银行进行工作实践及考察,大银行抽取了几百人奔赴各省指导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员工的业务水平得到了飞速的的提升,从而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监管制度与银行的标准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二、农商行金融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创新观念不强

一方面,大部分农商行的职工在农村长大,工作也在农村,相对来说封闭的环境、传统的落后思想,限制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另一方面,农商行的干部职工对金融创新在思想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觉得自己在地位不高,素质低,不敢轻易提出创新,而且害怕改革创新会危害到自己的个人利益,不敢轻易去“闯禁地”。

(二)体制落后,管理机制不健全

农商行处于一个相对比较尴尬的地位,客观上阻碍着农商行的创新发展。我国农商行自建立以来,存在着资产质量低较、经营效益差、管理手段落后等比较棘手的问题。农商银行的体制问题为农商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过来的,管理体制为省、县二级法人体制。虽然船小好调整方向,但管理中的这种法人体制也造成了县级法人管理参差不齐。形成不了强劲的合理,与其他商业银行竞争存在天然劣势。与此同时,更加加剧了队伍、思想不够稳定的不利局面。不健全的体制制约着农商行的创新进程,这也是形成农商行与其他商业银行较大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高素质金融人才严重缺乏

金融創新对金融从业人员有很高的素质要求,要求工作人员具有现代金融专业知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操作技能。没有新鲜思想观念、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强、不具备丰富的金融知识和经验、没有精通业务,这样的人才,很难在竞争中立于永不败的地位,严重影响着农商行金融创新的发展。

三、农商行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管理制度创新

对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农商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关键,因为只有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对农商行进行高效的管理,充分的调动起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具体做法是构建高效的机构以及建立合理的人事制度。

(二)端正服务态度,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质量

银行的服务质量与态度直接关系着客户的满意度,而客户的满意度能给农商业银行带来很大的利益。所以农商业银行需要培养员工们客户至上的理念,将客户的满意度作为做银行职员考核及年终奖发放的的一项标准,只有让员工的奖金与客户的满意度直接关联,才能使银行工作人员做到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为银行创造更大的利润。

四、结束语

在金融行业中,尤其是银行业目前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传统的银行金融的手段已经不能够适应,也不再适合新的形势,不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所以必须对我国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实行迫在眉睫。在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下,我国的农商业银行必须审时度势,分析局势,紧握机会,培养全面的金融人才来适应经济的发展,来提高我国的综合实力,让我国在世界强林中屹立不倒。

参考文献:

[1]唐宏雁.我国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营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4(6):3-4

[2]张学波,金融创新环境下的银行监管问题研究[D].东华大学,2011,24(8):5-8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5)

关键词 地方商业银行 农村经济 服务

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地方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提升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这已经成为各个地方商业银行一个迫切解决的问题。

1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意义

地方商业银行是为当地农业、农村、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是当地农村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地方商业银行是由农村信用社改制升级而来,自然而然地被赋予服务三农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承担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使命。大而全的国有银行发展前景十分光明,小而美的地方商业银行同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很好,对农村金融服务提出了新要求。农业开始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农村开始向社区化、城镇化发展,农民开始向市民化、文明化发展。农民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三农金融服务的市场越来越大。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潜力也S着越来越大。

地方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一些地方商业银行存在历史资产包袱较重、业务开展能力较弱、经营管理粗放、风险控制能力较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应引起重视,并加以解决。在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今天,地方商业银行只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采取有力的改革举措,定能迎来灿烂的发展前景。

2地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经济的提升路径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农业产业升级服务。当前农业发展势头良好,农业发展规模化越来越大,农作物种植产业进一步调整,林业、渔业、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成为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农村商业银可以提供大量的资金支持,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集约化和科技化发展。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工业服务。一些县域经济发展很快,第二产业规模超越第一产业规模。县域第二产业具有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特点。这些众多的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盈利水平高,地方商业银行应给予足够的金融服务支持。地方商业银行由于自身条件的制约,无法与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竞争大客户。而服务无数的中小企业正是地方商业银行的最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地方商业银行要为当地居民服务。作为农民自己的身边银行,地方商业银行应大力开拓居民金融资源。农民的消费由以前的温饱型向舒适型发展,吃、住、行等都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社区化发展很快,一些地区楼宇经济雏形显现。发展居民商业住房信贷、自建房信贷、旅游信贷、求学信贷、创业信贷、信用信贷等,有着无法想象的市场空间。

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跨区域经营的思路。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的变化末测,单一产业化将会大大增加地方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跨区域经营,既可以适当分散金融风险,又可以扩展业务覆盖面,成为金融服务的新的增长点。地方商业银行可以尝试着在县域以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跨区域多元经营活动。

地方商业银行参与市场竞争需要采取差异化发展战略。各个银行应实现比较竞争差异发展。地方商业银行只能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市场战略。地方商业银行不追求市场规模,不比科技含量,不盲目追求市场排名,应扬长避短、挖掘自身资源,寻找差异化发展机遇。地方商业银行只能走有别于大型商业银行的独特的发展道路,打造核心竞争力。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可以成为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的辅助手段。农民和农民工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各种贷款申请,这将利于地方商业银行开拓市场规模。当前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也有利于地方商业银行挖掘安全客户,筛查风险客户。一定额度的信用贷款可以在当地得到大力推广。

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控制金融风险的关键举措。当前各地积极开展的股权改革,明确了内部职工和外部投资者的股权比例关系,解决了法人治理机构的基本问题。董事会、行长室和监事会各司其职、相互配合、互相制衡。市场经济中,独立的法人可以自主地开展各类活动,并承担相应的义务,自负盈亏。

专业人才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保障。地方商业银行要加强引进学历高、能力强、开拓意识强的高素质人才的工作,给予他们事业上充分的发展空间,并逐步提高他们的薪酬水平。同时,应加强对在职员工的业务培训工作,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创新素质。

政府必要的监管也是不可缺少的。当地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对业务正常、可能出现一些问题、可能出现严重财务问题、可能出现倒闭的地方商业银行实行不同的监管细则。坚决打击非法集资案件,防范区域性金融危机是当地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6)

大萧条与美国金融危机的比较

当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工作的成效与不足——以吉林市为例

通货膨胀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影响研究

吉林省商业银行韩元兑换业务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开展县域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的对策研究——以松原市为例

从信用视角探析农民专业合作社“融资难”问题

推进长吉图金融一体化的几点设想

吉林省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银行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延边州为例

现金结算与非现金结算关系研究

对网络时代银行卡犯罪问题的思考

基层央行反洗钱现场监管中存在的难点及建议

再贴现业务办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关于改善永吉县支付结算环境的调研

对基层国库机构设置的几点建议

发挥银行业纪委组织协调作用的几点思考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能动作用推动国有上市银行有效发展

加强央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吉林省资本市场发展回顾与展望

关于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资产证券化的思考

金融统计标准化与区域金融稳健指标体系的构建

吉林辖区上市公司再融资状况分析

提升期货公司自我发展能力推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

我国推出融资融券业务的相关问题研究

论多方联动推动外贸企业合理规避汇率风险

关于新一轮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思考

关于政策支持“三农”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

关于金融支持林业发展的实践、问题及建议——基于吉林省白山地区的实地调查

欠发达地区的普惠制与市场化:双层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问题研究——以吉林省舒兰市为例

“集体林权+农田水利”信贷模式发展的基本情况及其成效

新兴农村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反洗钱业务监管的路径选择

对强化基层国库非现场监管的思考

关于四平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情况的调研

白山市房地产行业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关于做好新形势下基层银行安全管理调研工作的几点建议

欢迎订阅《吉林金融研究》

投稿须知

监管引领吉林省银行业科学发展

利率不完全传递对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的影响

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未来房价下降预期增强

稳健货币政策下金融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以吉林省松原市为例

韩国银行挤兑停业风波的启示及反思

辽宁省外商直接投资情况分析

农村民间金融正规化问题研究

解决关键问题巩固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成果——对吉林省农村信用社八年发展情况的思考

金融机构支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实选择

对保障个人信用权益问题的思考

商务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的方法和途径研究——以辽源市为例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非现场监管工作中的若干问题研究

银行保险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邮政储蓄银行市场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通化地区为例

发挥农业政策性信贷功能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最大山葡萄生产基地产业优化升级的途径与措施

提高新生代农民工金融需求满足程度的路径选择

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应抓好“四个环境”建设

农商银行工作思路篇(7)

签约仪式紧凑简约储备金融资源支持扶贫开发

为了使开业及签约仪式更富有意义,桐柏农商银行坚持高效、务实、简朴的作风,简约布置会场,严谨安排会议流程,精选签约企业在开业仪式上正式签约,为“政银”扶贫,“银企”对接提供平台,综合各项力量将金融资源放在支企发展、支农脱贫的重心上,会上领导讲话直指要点、言简意赅,各级领导及与会人员对桐柏农商银行金融支持产业扶贫签约仪给予了高度评价,会议作风统一了与会人员对开展扶贫工作的信心,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政银联合政策推动产业扶贫得到高效支持

在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指示下,桐柏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推动下,各级各部门围绕扶贫工作凝心聚力,广泛参与。桐柏县扶贫开发局、财政局与桐柏农商银行联合制定战略合作协议,大力推进“产业扶贫低息贷款项目”,由县财政局出资1000万元作为贷款风险补偿基金,桐柏农商银行注入5000万元向精选的扶贫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扶贫农户等发放财政贴息贷款,桐柏农商银行2016年计划首批投放贷款5000万元,2018年达到1亿元。

银企对接精准放货特色产业获得经济支撑

桐柏农商银行积极响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号召,主动承担社会扶贫责任,积极探索扶贫攻坚新途径,建立“政府主导产业、扶贫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户申报贷款、扶贫金融评估、多形式联合担保、扶贫贴息支持”的融资机制,全面摸排辖内贫困村、建卡贫困户的相关信息,支持农户走“一户一品”、“一村一产”的发展路子,精选一批具有产业前景、发展潜力的扶贫企业,科学制定资金投放计划,助力脱贫致富。

贷款创新园地制宜特色产品助力金融扶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