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年级体育教学

三年级体育教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2 15:06:26

三年级体育教学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1)

一、指导思想:

以学生健康为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认真领会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精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勇于探索、深化改革、求实创新,在体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二、教学目标

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2.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3.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

三、教学目的

在《大纲》中,明确地规定了小学体育的目的:通过体育教学,向学生进行体育卫生保健教育,增进学生健康,增进体质,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的素质奠定基础。

1、使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身体和掌握锻炼身体的简单知识及方法,学会一些体育、卫生保健的安全常识,培养认真锻炼身体的态度。

2、初步学习田径、体操、小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活动和舞蹈等项目的基本技术,掌握简单的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

3、培养学习各项基本技术的兴趣和积极性,以及勇敢,顽强,胜不骄、败不馁,自觉遵守规则,团结协作等优良品质。

4、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5、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实心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6、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

7、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8、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教学重点:

1、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

2、掌握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

教学难点:

1、以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

2、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

四、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28人,学生们对体育课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于刚刚接触体育课的一些新同学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培养他们的的兴趣,发掘其潜力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三年级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初期,他们生性好动活泼开朗,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常规还不大了了解。针对上述情况,本学期将因材施教,提高兴趣,发现体育人才,重点抓课堂纪律,强化课堂常规训练,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组织纪律性较强、情绪变化较大,运动能力有一定发展,上课喜欢玩,运动系统发育不成熟,肌肉力量和协调性较差,想象创造力丰富,学习兴趣易激发。应该努力培养学生主动进取的态度,掌握好学习方法,把握学习规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探讨,去理解,去发现。去创造。将学生身心作为一个整体,通过合理的运动实践,在不断克服困难体验运动乐趣;提高运动技能,培养健康和愉快生活的态度,通过从事适宜的运动,了解自己的身体变化,增强体质,培养坚强的意志。

五、教材分析:

小学三年级体育教材以实践教材为主。根据学生的能力以及学校的条件,体育教材主要选择田径(跑、跳、投),体操、游戏、篮球等基础项目,以便使学生跑、跳、投的基本技术得到提高;并挖掘生活中的实用技能。

授课时数根据学校要求,本学期共讲20周,每周体育授课为3学时,共60学时。每个学期实际上课定为16周,共48学时。上课过程中,若因场地,天气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将临时调整。第一学期以教学队列,队形走为主,每节课都要有队列对形的练习。配以基本体操、快速跑(站立式起跑、途中跑);耐力跑、定时跑、立定跳远、铅球、身体素质训练、篮球比赛等。另外在上课过程中多做一些辅助性练习,如发展耐力速度的定时跑,定距离跑;发展下肢力量,提高立定跳远成绩的跳起,原地抱膝跳,跳台阶、免子跳等;多上速度力量练习和耐力练习的课(跳跃性、耐力性的反复练习)来改善肌肉的协调性和力量的发挥。并采用小重量和不负重量的方式,通过协性练习和提高动作速度的练习来提高速度力量。每次授课一个到二个主教材(如:跑步或;立定跳远)其余(如篮球、队列队形、身体素质)训练将作每次课的准备部分内容。每节课都争取有一个或两个小游戏。

六、教学要求

体育课教学应丛增强体质出发,加强课堂的“三基”教学经常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各种优良品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认真备课,精心写好教案,不备课,无教案不准上课。

2.认真学习和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明确教材目的与任务,掌握教材重点、难点明确本课的教学任务、几为完成任务而采取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组织措施等。

3.教师要注意仪表整洁,举止大方,教态严肃、自然、注意精神文明的建设,并在课前三分钟前换好服装。在上课现场等候上课。

七、具体措施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重视让学生充分地参与体育课上的活动。利用体育运动游戏项目,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根据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分组形式开展教学,以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重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1、重点培养课堂教学常规,狠抓队列队形、路队和两操;

2、针对学生在平时体育锻炼的弱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训练使每位同学的每个技术动作都能到位;

3、利用奖励措施来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

4、重点训练学生的队列队形;

5、重点强化课堂常规。

6、根据教学任务,提前准备和布置好场地、器材、及教学用具、教师不准旷课、丢课的因故不能上课,必须经学校领导同意,并做好妥善安排。

7、在教学中,加强与重视“三基教学”同时要注意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完成体育三个方面的任务。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2)

一、教学工作

我的体育教学主要从三点来进行总结。首先,我特别重视人体生理机能变化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运用这个规律可以减少伤害事故的发生,使学生科学的锻炼身体并健康的成长。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其次,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人的认知规律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学生尽快的学好技术,形成技能,使体育教师真正实现精讲多练,为体育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组织方法奠定基础。最后,我在教学中特别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利用体育教材的特点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自觉性、组织性、纪律性、集体荣誉感、不怕苦、不怕累、勇敢顽强的精神等。这三点的有机结合将使体育教学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广播操工作

在开学初我重点抓了广播操,因为学生经过一个假期,对广播操有些陌生,如不及时抓紧复习,一旦学生养成坏习惯,再纠正就困难了。因此,我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点对广播操进行教学的。第一,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做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培养学生重视做操、自觉做操、坚持做操、坚持做操、认真做操的良好习惯。第二、体育教师要正确运用示范。示范是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示范能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因此,要求教师示范要清楚、准确、规范、优美。第三,讲解要少而精。我在广播操教学时的讲解,主要是结合我的示范动作,让学生加深对动作的理解。第四,口令要清楚、洪亮、准确。第五,纠正错误动作要及时。另外,在广播操教学过程中还得到了班主任的大力支持。所以广播操的质量,在很短的时间内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3)

关键词 高中学生 身体素质 体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40-01

一、前言

近些年来,学生体质健康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本文通过对颍上一中高中全体在校学生的体育测试数据的分析,比较研究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同时全面、仔细、具体的掌握我校高中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探讨其身体的发育规律,为未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学校提供信息和参考,让家庭、学校、社会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颍上一中2015年参加身体素质测试的全体高中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章10篇,对文章进行了认真研读,从而为本文奠定了理论基础。

2.测验法

测试活动以班级为单位,数据分析以年级为单位。按照2015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进行测验评分。[1]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50米测试成绩比较

从50M跑成绩测验结果比较来看,三个年级的优秀率呈上升趋势,高一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1.9,高二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0.45,高三年级男女生平均优秀率为15.15。不及格率中,高一年级男女平均不及格率为11.7,高二年级男女生平均不及格率为30.52,下降幅度最大说明高二年级的整体速度素质最差,说明女生身体素质下降最为严重。

(二)耐力素质数据比较

分析得高三的测试优秀率最低,特别是高三女生的耐力素质,这反映出高中女生缺乏经常的体育锻炼的意识(表2)。

(三)爆发力素质比较

高一高二高三年级成绩测验结果比较来看,高中阶段,高一男女平均优秀率为7.15,高二年级平均优秀率为11.15,高三年级平均优秀率为11.5,优秀率呈上升趋势,成绩的不及格率也起伏不大。但是在成绩为良好的学生中,高一年级平均率为44.7,高二年级28.65,高三年级14.4,呈下降趋势。成绩为及格的平均率为:高一29.35,高二50.7,高三67.4,呈上升趋势,说明大批学生的柔韧性素质由良好下降为及格,高中学生的柔韧素质是:整体下降的发展趋势。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中考体育测试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身体素质影响较大。

2.学习和生活压力对学生身体素质的主要影响。

3.体育课课时少、学时短,体育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4.学校由于安全问题将体育课活动大打折扣。

5.我省现行高考制度,对于体育成绩方面要求的匮乏。

(二)建议

1.应该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增加课时

安徽省现阶段的教育体制核心仍是应试教育,高中阶段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相比较低,学校的体育工作得不到重视,体育课得不到充裕的时间去进行,应落实增加体育课时。

2.学校应强化素质教育的意识

落后的应试教育必将被先进的建议模式淘汰,现代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各个方面的素质进行全方面培养,激发学生学习体育技术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加健康高效的学习,让学生走出教室,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保证学生们每天都得到适量的体育活动锻炼。

参考文献:

[1] 佚名.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4)

一、全面实施“制度创新”,加快推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三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制度创新”工程,大力阔斧地改革管理制度,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用人机制和办事机制,形成了有序运作、优质高效的管理新体系,学校管理由常规性管理向信息化管理跨越,学校办学模式有一元化向多元化跨越,开创了学校有史以来工作的新局面。

1、完善教师级职制。在实施《教职工级职制动态管理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为不同层面上的教职工创设发挥自我、展示自我的岗位和机会,构建并完善有利于教职工可持续发展的开放的、立体的、动态的管理模式和体系。采取一些激励的措施,形成了有序竞争、通力合作、共同进步的新局面。广大教职工与时俱进,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以提高业务专长和综合素质为重点,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努力使自己成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时代先锋。

2、落实年级组长责任制。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年级组长的作用越来越大。为了使管理上台阶,学校改革基层组织管理,下放权力,以年级组为单位,年级组长负总责,全面落实各项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富有各年级个性特色的活动,不断增强年级组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有力地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落实,并取得成效。二年级组被评为市“巾帼文明示范岗”,三年级组被评为温岭市“先进教工小家”。

3、推行首席教师制。学校首次设立首席教师评选制度。按基础学科认定首席教师,在校内名师群体中,通过民主选举,产生语文科和数学科的首席教师2人,要求首席教师肩负培养本学科优秀教师的重任,履行职责,同时也给首席教师创设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物质条件,以引领本校教师跻身于市内该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先进行列。

4、健全责任追究制。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学校扩大责任追究的范围,不光是安全责任,还有教学责任,行风责任等。时刻关注学校各项工作和制度的落实情况,切实做到把事故和危险扼杀在萌芽状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学校重特大事故应急预案,建立有效的防控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按制度严肃处理事故责任人,决不姑息。

5、建立中层干部竞聘制。为给学校注入不竭动力和青春活力,学校勇于创新,大胆改革,重新设置中层机构,调整和充实中层干部。现在学校中层机构有:校联处、教导处、德育处、教科处、信息处、总务处,有四位教师走上中层领导岗位。在校长室的领导下,各处室充分发挥自己的职能,又通力合作,展示各自的专业特长,促进了学校的全面振兴和持续发展。

6、实行立体评教制。为加强对教师课堂教学的监控,确保课堂教学质量,学校实行立体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制度。拟定立体评教标准,以“教学开放日”为平台,按德(工作态度)、能(教学水平)、绩(课堂效果)三块要求进行等级综合评价。在领导评价、教师评价的基础上,依靠中高年级学生、家长,并邀请社会各界教育专家或知名人士来参与评价。

7、改革班级量化评估制。学校管理的落脚点在班级,改革班级管理,建立科学的班级量化评估制,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班级管理特色。以新的《中小学生守则》和新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积极开展班集体“精神家园”创建活动,建设“健康学园、和谐乐园、文化艺园”的新三园式班集体,由班主任拟订切合实际的“班级自主发展

计划”,学校采取过程管理与年度量化考核相结合的办法,作出合理评价。对在班集体建设中作出贡献的班主任予以奖励。

8、学校管理信息化。学校在加强学校校园网络、网站建设的基础上,各处室根据各自的工作实际,相应建立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并进一步得到完善。校联处:《教师自主性发展信息管理》,教务处:《学生学籍信息管理》、《教师教育远程培训系统管理》,德育处:《学校德育工作信息管理》,教科处:《学校教育科研信息管理》,总务处:《学校财务信息管理》、《学校财产信息管理》,信息处:《学校网络管理》、《学校图书网络管理》。经过三年的努力,学校的管理工作正在逐步向信息化管理跨越。

9、办学模式多元化。三年来,学校以“学科评价制”、“小班化教育”、“公立民营联合办学”为重点,进行创新改革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使学校由一元化的办学模式不断向多元化综合办学跨越。①20__学年,学校由台州市教育局确定为“台州市校本教研基地学校”,学校制定了《温岭市太平小学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方案》。按照学校对学业评价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各学科相应拟订了学生学科学业评价的标准和操作方法,目前正在认真实施,并进一步加以完善。②20__学年开始,学校把三星校区作为“小班化教学”实验基地,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20__年3月,温岭市教育局放我校的三星校区,召开了以“课标为先导,研究为载体,开拓小班化改革新局面”为主题的小班化教育现场研讨会;温岭日报以《走近“小班化教育”》为题,报道了我校开展小班化教育的独特风格。③为了使学校多元化综合办学更加全面、更加充实,学校于20__年下半年,经市教育局同意,与民办学校——开元小学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开展“公立民营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在一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封闭管理,开放教育,同等对待,共同管理”的办学策略,既突出公立学校的特点,又体现民办学校的意向,充分发挥了民办学校的教育资源,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二、精心打造“平安教育”,不断推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学校一直坚持把德育工作当作学校教育的核心,当作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的立足点,把“弘扬学校精神,传承学校文化”作为贯穿于学校一切工作的全过程。尤其是在20__年1月12日教育部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以及2月下旬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新形势下,学校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以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为出发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有特长”为根本目标,整合德育资源,打造“平安教育”,促进和推动了学校的和谐发展。

1、确立生态德育理念。我校作为台州市生态德育工程实施单位,为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发展,促进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坚持以人为本,德育创新,在创新德育载体的同时,发展了德育的内涵,开启了生态德育工程建设,全面建设“生态德育”环境,探索“生态德育”模式和思路。坚持“以学生为根本,以情景为中心,以活动为载体”的原则,细化道德规范,创设道德情境,树立道德标兵,强化道德训练。重视培养学生思想上的自育能力,学习上的自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言行上的自律能力,交往上的自辨能力和社会上的自保能力。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使学校的德育工作逐步进入重视环保,重视实践、重视协调的科学轨道。形成人本化、生活化、内省化和综合性、体验性、有效性的德育工作新格局。努力使“生态德育”活动富有特色卓有成效,成为学校的德育品牌。

学校的生态德育工作在《台州日报》曾经作过报道,其经验在台州市德育研究会上作专题介绍。

2、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学校文化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学校以体现文化品位、现代气息和人文精神为指导思想,不断创新学校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充分利用学校的硬件和环境,在校园、教室的醒目处,张挂教育信条,张贴个性化的标语、图片,布置橱窗、园地,渲染校园文化气氛,丰富学校文化内涵。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把学校文化的特性、要求、规范内化为信念、思想、情操、意志、品质,形成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良好风尚。并发扬团队精神,用学校文化和学校精神去凝聚力量,鼓舞斗志。全体师生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3、建设德育工作队伍。由于德育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评价不确定性等特点,因此要致力于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增强广大教职工的德育工作意识,全面构建“校决策,处督办,段落实,班实施”的全员参与、全程持续、全方位沟通的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学校充分发挥班主任的重要作用,每学年召开班主任工作汇报会、经验交流会2次。为落实“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目标,学校给每班都配备副班主任。在教室门口张挂班主任的形象照和格言。规范化的班级竞赛和评比,班主任工作的量化考核等都增强了班主任的责任意识,使广大班主任像抓教学工作一样抓好班级管理和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促进了学校的校风建设。

4、优化德育活动载体。学校一直注重开展创建三园式学校、绿色学校、诚信学校、安全文明学校等活动。以德育人,以境育人,以人育人,以史育人。在德育活动中,注重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教育分解在各个德育目标上,落实到各项德育活动中。利用清明节、六一节、国庆节、建队节等重要节日,开展“英雄颂”、“祖国颂”、“话小康”、“手拉手”、“民族精神代代传”等活动。深化体验教育活动,组织夏令营、赴日参观、小记者站等,开展“我能行”、“爱心行动”等活动。加强养成教育,邀请交警、公安、 法院、卫生局、科委等部门领导和专业人员给学生上安全、法制等教育课,有力地营造了社会关心学校教育、关心学生成长的氛围,促进了学校德育的蓬勃发展。同时办好家长学校,邀请教育专家、教授、《中央电视台》知心姐姐等给家长上辅导课。学校被评为温岭市示范性家长学校。

5、加强德育课题研究。在开展“生态德育”工程的同时,学校还开展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的子课题研究,开展《德育》读本、《成长档案袋》的使用实验,创设了富有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体系。学校开展国家级课题“小学生心理健康自助有效途径和方法的探索”研究。全面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设立“消除烦恼,还你快乐”的心理咨询信箱,配备了心理健康专职教师。

三、大力实施“优质教育”,稳步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优质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优发展。这是社会的渴望,人民的要求。学校注重抓住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热点”问题为突破口,顺民心,合民意,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工程建设力度,以实现学校的全面现代化。

1、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在新形势下,教育热点问题层出不穷。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新时期学校的当务之急。学校要求教师多一份社会责任心,讲师德,树形象,积极投身到“做人民满意教师,创人民满意学校,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活动中,在师德行风建设中,要求教师遵守法律和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规定,自觉抵制各种不良倾向的侵蚀,做到令行禁止,树立教师应有的形象。在改进工作作风中,要求教师深入调查研究,摸实情,听意见,找良策,提建议,严谨执教,民主管理,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主动与学生及家长沟通,并自觉接受监督和批评。要求每个教师都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有悖于上级行政部门规定的行为,学校一经发现,作出严肃的处理。

2、促进专业特长发展。振兴学校教育的希望在教师素质,提升教师素质的关键在促进教师专业特长的发展。一是抓内涵发展,要求教师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在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二是抓特长发展,要求教师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在实践中锻炼,在锻炼中扬长,不断优化特长发展的生态环境,取得新成绩,作出新贡献,从而促进特长的更优发展。三是抓全面发展,学校要求每一位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奋斗目标。要求教师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三年来,教师参加台州市级以上公开教学(包括送教、业务讲座)、教学大比武、优质课评比、教学设计、课件制作等教学竞赛获奖有86人次,其中地级47人次、省级13人次、国家级23人次;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经常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交流教学前后的教学失败原因,总结成功经验,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有269篇教育教学论文在市级以上获奖或发表,其中正式报刊发表和在省级以上获奖、交流的有73篇。

3、培养教育科研水平。“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学校一贯注重教科研工作确立“以课题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的方略,把推进新课程实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教师成长作为课题研究的首要任务,努力创建校本教研特色。创建“名师引路——中坚献艺——新秀竞技”的教研网络,搭建“新课标论坛——创新课比武——新教法展示”的教研平台,推出“年轻教师教学论坛——骨干教师示范展示——名师全天候开放”等教研方式。两年来,先后承办了“全国第四届中青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多种风格展示会暨东南六省分区赛”,“浙江省温岭之春大型语数教学观摩会”、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学会学习’”教学观摩会等10多次的教学活动,受到了与会者的一致好评。

在科研上,紧紧抓住新课程改革的机遇,全面构建以国家课程为中心,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支柱的三维课程体系。以省规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构建和实践》为中心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构建综合性课程体系,编写七册校本教材《文明生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走上了一条“教学——科研——教学”的成功之路,为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深化提供了有力保障。学校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教科室为龙头——科研组为骨架——全体教师为主体”的科研网络,并向着“全方位,网络化,立体式”的目标迈进,朝着“课程有特色,研究有特点,学生有特长,队伍有特能”的“特点科研”扬帆远航。

三年来,全校教师主持温岭市级以上立项课题有85项(其中地级24项、省级3项、国家级1项),其研究成果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的有16项,占课题总数的20℅;在地区级评比获奖、交流和在正式刊物上发表的教育科研论文有46篇。其中周力骅校长的省级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报告获省20__年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周力骅校长也被评为浙江省科研型校长。学校也因为科研成绩突出,先后被命名为“省书法教学先进单位”、20__年省教育教学科研工作先进集体、“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科研兴校两百强学校”、“台州市科研先进集体”……

4、实施现代优质教学。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校始终关注课堂效率,优化课堂模式。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前瞻性、先导性,拓展教学思路,实现了教学目标、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要求、教学模式“五个转变”,体现了以学生为本、培养特长和提升能力“三个特点”。开展了以改革学习方式为重点的课堂探究活动,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强调教学过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在课堂教改中,倡导促进学生主动性发展的学习方法,强调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评判走向主动参与,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评价、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进而加快学习进度,拓宽学习范围,提高学习成绩。

5、关注学生学习质量。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本质就是提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质量。为此,要求教师在教学上,在学生身上倾注全力外,还要研究教学策略,给学生以最佳的指导,让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要求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以一个“引导者”、“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的姿态融合在课堂上,参与到学生中。注重教学创新。倡导“自主学习”、“探索学习”、“体验学习”、“合作学习”,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为基础目标,通过引入英语、计算机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和国际交往能力;通过课程整合、教材重组,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解 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创新的能力。学校为学生改善一流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生整体学习质量显著提高,学习态度和习惯也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学校每学期举行为期一周的学生竞赛系列活动(讲故事、朗读、阅读、演讲、数学竞赛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个挥洒的舞台。

四、努力打响“教育品牌”,积极推进学校特色化建设

学校坚持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合格加特长,全面加个性”的育人方针,培养了具有一定艺术素养和审美眼光的学生群体,也培养了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夺魁的拔尖人才。学校要“奖牌”更要“品牌”。以“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战略眼光,着力打造教育品牌。在三年依法办学、自主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校本开发研究与艺术强校等特色项目更加鲜明,个性化水平进一步凸显。

1、形成校本开发研究特色。

(1)校本培训

学校认真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市教育局的“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和“学习主题构建培训”外,针对本校名师云集,师资队伍年轻化、高学历化的特点,制定了《太平小学校本培训三年规划》,主要以“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为抓手,立足学校实际,进行校本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的成长,促进教师由高素质向高品位跨越。

一是专业引领。我校在市教研室、进修学校及教育学会的支持下,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纳入到校本培训系列中,开展各层面的教师培训,分名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中老教师三个层面组织培训,形成“给名师骨干教师以讲台,给青年教师以舞台,给中老年教师以平台”的专业培训格局,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通过推行“首席教师制”和选拔学科带头人的方式,建立校本培训专业引领组。如我校的首席教师,以“首席”名义,像医生给病人看病那样,挂牌“营业”每周抽半天的时间在办公室“坐诊”,帮助教师解答疑难问题,每月确定1天时间在阶梯教室开示范课,把最新的教学、教研模式传授给同行。

二是全员参与。学校要求教师审视自己的内在素质,关注自己的职业角色,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成为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使自己在道德、情感、知识、技能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突破和进展。要求每一位教师制订个人三年奋斗目标,在工作岗位上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同时还组织了“教师英语全员培训”、“现代教育技术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普通话培训”等。

三是学历提升。学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学历提高培训,对取得大专、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这三年来,各位老师积极参加学历进修,大专以上学历由三年前的71上升到现在的93.4,其中本科学历由三年前的21上升到现在的40.4。

通过三年的努力,学校共培养名师31人。其中,温岭市级名师23人(温岭市小学骨干教师16人,幼儿园骨干教师3人,温岭市教坛新秀2人,温岭市名教师2人);台州市级名师7人(台州市教学能手2人,台州市名教师5人);省级名师1人(浙江省“科研型”校长1人)。目前,学校已有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各3人,台州市名教师7人,台州市教坛新秀、教学能手12人,温岭市教坛新秀、骨干教师45人。

(2)校本教研

我校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日”活动为载体,建设一支学习型教师队伍;以“走向新课程教学”活动为抓手,建设一支研究型的教师队伍;以“三爱三创师德实践”活动为平台,建设一支和谐型的教师队伍。围绕“主题教研,理论学习,集体备课,反思交流”四大块内容,开展了丰富多彩、卓有成效的系列校本教研活动,努力创建校本教研特色。

一是理论学习我校以“我与新课程同成长”为主题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学习日”活动,规定参加“青蓝工程”活动的成员每周星期三晚上在校图书馆集中学习,并做好读书摘录卡;还在40周岁以下教师中开展“一书、一刊”的读书活动,积极提倡教师多读书并且做不同层次的读书交流,努力创建学习型团队。

二是集体备课我校改变了以往教师备课各自为战的局面,实施“合作—探究—提升”的互助式“三级备课制”,同一年级的教研组,由组长牵头,组员各抒己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制定统一的教案,再用同一教案上课,课后,再根据课堂实录进行反思,并对教案作进一步修正,确定主备课人,将融合了集体智慧的教案,再付之课堂实践,全组听课,评议后,再次设计,形成精品,真正形成了“一人说课,众人研课”,“中心发言,众人听课”,“一课分头备,集中分别搞对比”,“集体备课专人讲,轮流执教见专长”的和谐、互动的教研氛围。

三是教学沙龙“教学沙龙”是我校教研组成员之间进行平等对话、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的一种教研活动。每学期我们都要举办两个专题活动,而且各年级可有所侧重。如一年级段的主题是“开学这一个月,我们一年级教师为何如此累?”该教研组成员从教师、家长的心理、学生习惯、低幼衔接、教材编写、评价体系等多方面进行剖析,感触颇多,收获也不少。如二年级的主题是“学生成长档案袋的实效性探讨”。这些问题来自一线,最容易引起共鸣,有些教师甚至想把它作为课题作一番深入的研究。

四是学术研究我校设立学术节,举办一年一度为期两个月的学校学术活动,以努力形成保证新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化发展最有力的内在机制。像上学年,学校开展新课程“五优”评比活动——优质课、优秀论文、优秀作业设计、优秀课件评比、优秀教学设计—说课评比。还举行“案例与反思”研讨会,“分层作业”研讨会等,要求全员参与。青年教师举行“我发现的教学问题”演讲比赛及实施新课程暨教学大比武活动,教学大比武全都是校内教师当评委,设有专家评委和群众评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届评选出各学科一等奖14人,二等奖19人,比赛结束后,还邀请校内名师作“一对一”的点评。这种全员参与,上下互动的策略真真切切地提高了教研的质量。

五是示范辐射校本教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形式,也是一种组织文化。三年来,我们一直为营造这种教研文化而努力着,除了原有的“名师导引、中坚献艺、新秀竞技”的老三级教研,我们还创造了:“新课程论坛、创新课比武、新教法展示”的新三级教研;反思教学、理论探究的沙龙式教研;深化特色,提高层次的课题式教研;诸多学科、走向综合的交叉式教研;送教下乡、送课出市的校际交流式教研;家校结合,重在参与的社区式教研等等。这样全方位交流,立体式互动,发挥窗口学校的示范辐射功能。

三年来,本校教师参与送教下乡、业务讲座、公开教学共183节次。在社区式教研中,我们还建立家长评教制度,收到家长评教回执表3800多份。在反思教学活动中,收到每个教研组的反思交流活动记录本19本,反思教案5本,撰写教学反思(03学年643篇,04学年625篇),在今年7月 份,我校还举办了以综合性课程研讨为主题的“长三角”论坛。

总之,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由起步走向成熟,由自发走向自觉,由无序走向有序,大致经历了“自我探索——日趋规范——凸现特色”这三个阶段,正逐渐向校本化、系列化、特色化迈进。我校参加温岭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经验交流会暨台州市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之后。检查组对我校的校本教研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措施是得力的,活动是实在的,成绩是显著的。目前,台州市教育局已推荐我校参加省校本教研示范学校评比。

(3)校本教材

学校自20__年开始承担以周力骅校长主持的浙江省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小学综合性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等方面加以改革,以课程整合为突破口,将常识、思品、生活与劳动三门课程整合为《文明生活》课,并自编《文明生活》教材。构建了具有现代性、多元性、开放性、整合性的综合性课程体系,逐步形成“落实国家课程、充实地方课程、尝试校本课程”的三维体系。初步凸现了“以世界为教材、以生活为课堂”的大课程观,形成了个性化的教育新格局。校本教材《文明生活》将思想品德、生活与劳动、常识、心理健康、班队活动等内容综合在一起,渗透语文、数学、艺术、实践活动,培养儿童面向未来生活所必需的认知水平、学习技能、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使他们学会做“21世纪的社会人”。同时,我们把《文明生活》作为一门课程,固定教学时间,列入学校教学计划,使《文明生活》真正成为学校的校本教材。学校在20__年7月开始,在全校一年级学生中,普遍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文明生活》第一册,《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对我校的校本课程建设作了报道。

20__年,此项研究成果被评为浙江省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省第四届教育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周力骅校长总结了《校本——新课改工作的基点》和《依托特色建设,打造课程品牌》的实践经验,分别在《中国教育现代化》上发表。为了使该项科研成果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三年来学校共编写《文明生活》七册,分别在一、二、三年级学生中使用,第八册正在编写之中,将供四年级学生学习。

2、凸显艺术强校特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学校注重以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艺术人生为工作的着力点,把艺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把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出了点和归宿,把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锻炼学生的健康体魄作为艺术教育的措施和途径。形成了一套完整高效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调动艺术教育教师的积极性,努力培养艺术尖子和艺术特长生。学校每学年举行以“感受多元文化,张扬学生个性”为主题的“素质教育展示周”、“学生才艺展示周”等活动,向社会展示学校艺术教育的风采。学校成立了“小天鹅”艺术团,创造性地开展艺术教育;开设民乐特色班,大力宏扬民族文化。三年来,学校艺术教育硕果累累,音体美各科比赛综合实力位居市内前茅。学校蝉联市运会“十连冠”,获台州市第二届运动会贡献奖,被命名为“20__—20__年度台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获市中小学生广播体操比赛一等奖。获市首届海陆空模型竞赛五个团体奖。获“太平高职杯”市中小学生散文诗歌大奖赛组织奖,获市中小学课本剧《自命不凡的小知了》演出一等奖,民乐合奏《圆圆和弯弯》、舞蹈《俏花旦》都获得台州市中小学生文艺会演一等奖,表演唱《捉浪花》获省少儿音乐大赛二等奖。三年来,学生在市级以上各项竞技中获奖的有155人次、274项。其中,台州市级有40项、省级8项、国家级20项,学生的习作在市级以上竞赛中获奖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有195篇。

3、抓实现代教育技术特色。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运用是一流基础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保证。作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学校把解决好教育设施、技术和手段的现代化问题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抓手。学校完善了“校园网、闭路、程控、智能、监控”五大系统,建立“网络控制、网上备课、电子阅览、资料查询、制作剪辑、软件管理”六大中心,建立了“太平小学网站”,形成了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数字化校园。

学校还非常重视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培训和现化教学手段辅助于课堂教学方式的探索,努力构建网络环境下各学科的新型教学模式,探索在教师指导下个别化学习、自主探索学习、协商构建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使网络与学科的整合达到最优化,形成了以“学习进度自主性、学习活动建构性、学习过程交互性、学习资源开放性、学习评价多元性”为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5)

摘要为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实施终身体育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在对当前高校体育教学实际,教学模式以及对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进行理性思考,理论探讨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通过实践,构建了一个理论依据充分、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强、符合高校特点、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实施“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为例进行实证研究,为有关部门做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为例,以新疆财经大学在校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样本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期中大学一年级200人,大学二年级200人,大学三年级100人,大学四年级100人,随机抽取体育课班级。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和大学二年级学生为必修课,三年级和四年级没有体育课,只能参加俱乐部班,所以以参加俱乐部的少数人进行了问卷调查。

(二)研究方法

为了完成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的。本课题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逻辑推理法;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和学生为例进行研究。使研究更具客观性、可靠性。

二、结果与分析

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由于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这里的公共体育教学也呈现出其自身的特点和困难。现以新疆财经大学体育教学为例进行分析探讨。新疆财经大学是西部普通的高等学校之一,是目前新疆唯一具有合法高校体育俱乐部的高校。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初步探索使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教学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经验和成果。

(一)课程设置、考核与学时分布情况

新疆财经大学每年开设体育必修课28周(每学期14周),开设体育选修课18周(每学期9周),每周2学时,每学时50分钟,每次课100分钟,总学时合计148学时,合计6学分。一年级开设特色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三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对于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课为主的体育保健课程,单独组织教学。自2010年新学年开始,体育课程结构调整为一、二年级预科生开设18周体育必修课,共216学时。

体育课程考核实行百分制,按照课堂表现(含身体素质测试)、课堂考勤、理论占30%,期中参加俱乐部培训班和活动课的同学其课堂考勤和课堂表现,计入考核评价。因故体育课堂无法考试的学生,可在俱乐部活动课和培训班中进行考核。技能评价包括技能达标和技评两部分共占70%。考核评价改革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导向,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所确定的五个发展领域、培养目标为指导,不断探究不同课程的评价体系。在课堂表现考核中,针对学生普遍身体素质差的现状,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规定的男子1000米、女子800米测试项目,作为财大学生每学年必须达标考核项目之一,以此来督促学生课外业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

(二)教学项目分布情况

近三年,新疆财经大学在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体育养生和面向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养生课等,大学三年级和俱乐部中还开设羽毛球、网球、轮滑三门课程,课程数达13门。学生在一年级必须完成特色课程乒乓球、基础课程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二年级根据个人爱好开设了体育选项课9项,四年级学生主要进行俱乐部活动和俱乐部培训为主。

表1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教学项目分布情况一览表

层次 授课形式 开设项目

大学一年级 特色课结合俱乐部 乒乓球、(篮球、排球、足球)三选一

大学二年级 选项课结合俱乐部 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体育舞蹈、形体、跆拳道、器械健身、羽毛球、瑜伽。

大学三年级 选修课结合俱乐部 所有开设项目

大学四年级 俱乐部培训或活动 所有开设项目

身体异常、病、残、弱学生 理论课、实践课 体育养生、保健按摩

(三)教学形式

自2006年以来,新疆财经大学率先以体育教学为突破口,实现民、汉“一体化”的公共体育教学,即:不分民族教师、不分专业、不分民、汉学生的体育课教学形式。同时,新疆财经大学“体育协会”逐渐向体育俱乐部形式转变,到2007年底成立了大球类、小球类、体育舞蹈、健美健身四个体育俱乐部,基本涵盖了开设的所以项目。针对体育教学民、汉“一体化”、体育部俱乐部特点,教育和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探索不同民族、不同性别、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手段、方法,创新出了大量的适合我校教学的一些教学小手段、小方法。在访谈过程中多数教师都谈到指导与引导的方法,即针对普遍性的问题集中指导学习,对有基础的学生加强引导自主学习,培养创新意识。在综合练习中发挥个性,培养综合运用能力,掌握自我评价的方法。这为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改革与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四)师资队伍

1.师资配备

截止目前,新疆财经大学共有体育教师31人;年龄结构:50岁(含)以上6人占有19.3%;40岁(含)―49岁7名占22.5%;30岁(含)―39岁12名占38.7%;30岁以下6名占19.3%。40岁以下有硕士学历教师9人占50%。学缘结构:31名教师本科阶段分别毕业于8所体育院、系。学历结构:本科22人占71%;硕士8人29%,其中在读博士1人。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21人、助教1人。民族结构:维吾尔族11人;回族2人;塔塔尔族1人;俄罗斯族1人;蒙古族1人;汉族15人。在校生师比为平均330:1;教师平均每周上7次体育课,每班人数均在50人左右。

2.师资培养

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身体素质水平,新疆财经大学体育部自2007年起实施教师业务学习制度化,坚持每周一次的集体业务学习,制订学习计划,严格考勤,力求实效;近三年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开展了足球、篮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等业务学习和身体练习。通过组织的集体学习,交流了经验,增进了感情,锻炼了身体,提高了业务能力。

目前,体育部教师业务进修主要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校与内地对口援疆院校协作渠道,积极争取派教师赴内地对口院校进修学习,目前,有3名教师分别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山东轻工业职业学院体育部进修、挂职学习。

教师中有国家级裁判2人,国家一级裁判员6人,国家二级裁判19人。 并有3人次在全国、自治区等学术机构和体育协会中担任职务。

(五)场馆设施

学校现有室外体育教学场地41587.57平方米;室内体育教学场地面积4225.57平方米。主要体育教学设施有:一个6000座位的标准塑胶田径场、一个903篮球馆、有二个可容纳40副乒乓球台室、一个120米地下6道1329.3塑胶跑廊、跆拳道室2个;一个器械健身房、一个健美操室、三个体育舞蹈室、一个形体室、一个多功能室;室外主要有14个标准篮球场;一个标准网球场。10个排球场、一个综合球场。按照《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的要求,我校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采取内部挖潜,错时使用的方法较好地满足了教学、训练、群体竞赛、课外体育活动。

体育部自有175多媒体教室1间,配备较为现进的多媒体设施,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教学影像资料56套。目前,现有的影像资料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六)学生对新疆财经大学体育课教学及教师的印象

通过新疆财经大学网上教学评价系统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体育教师的评价近三年平均91.4分。其中,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为90.83分;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为92.75分;2008-200年第一学期为90.78分;2008-200年第二学期为90.82分;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为91.69分;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为91.647分。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目前对新疆财经大学的体育课和教师均感到比较满意。满意及非常满意的比例分别占,85%和95%。只有5%的学生和2%的学生对目前体育课和体育教师不满意。

图1学生对体育教学和体育教师的满意情况

(七)学生体质健康检测情况

1.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图2),新疆财经大学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非常了解的人占被调查对象的51%,了解的学生占34%,只有9%和6%的学生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这主要是因为,新生入校的第一节体育课学生要对《标准》进行学习。另外,每年进行体质测试之前还有专门进行学习。所以学生对《标准》的了解程度比较高。

图2学生对《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了解程度

2.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实施以来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通过数据显示(表2),自从2006年以来每年学生的合格率每年以0.4%的幅度进行增长,2006-2007学年合格率为98.0%,优秀比7%;2007-2008学年合格率为98.4%,有效比9%;2008-200年合格率98.8%,有效比10%。这个增长和新疆财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群体活动、体育俱乐部开设是分不可的。

表22006-2009年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测试达标情况

年度 测试人数 优秀人数 优秀比% 合格率%

2006-2007 8525 597 7 98.0

2007-2008 8155 734 9 98.4

2008-2009 7891 789 10 98.8

2006-2009 24571 2113 8.6 98.4

注:新疆财经大学学生体质监测中心数据

四、结束语

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利用优势资源,以教师专长组织课程内容的框架;引进竞争机制,挂牌上课,激发教师个体的创造活力,使其一技之长得到充分的发挥,保证教学质量;同时提高了体育的文化性和科学性。新疆财经大学体育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的实践与研究,在高校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得到了教育专家的肯定与关注。以俱乐部名誉举办的各种比赛,如周末赛、邀请赛等,得到了公司、企业的赞助,减轻了体育部的经费负担,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增强了校际间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与社会体育接轨,以它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为社会体育的发展起到了应有的推动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

本文为新疆财经大学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XYB010。

参考文献:

[1]曲宗湖.论我国高校改革的发展与构思[J].体育科学.1998.18(4):6-9.

[2]孙晓春等.中国普通高校建立运动俱乐部可行性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5.2(4):74-77.

[3]李敏卿.论终身体育、学校体育和全民健身[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1(6):93-95.

[4]许明荣,蒋玲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381-386.

[5]王平.关于试行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制的构想.内蒙古体育科技.1996.(4):22-24.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6)

关键词:第三级教育;系统;功能;治理

“十三五”中国发展第三级教育的基础和背景

1.新常态下第三级教育的新机遇、新挑战

2014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阐释了经济发展新常态: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调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将成为未来一个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也是第三级教育系统发展的宏观背景。实现上述四大转向,需要更加注重加强教育和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没有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实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缺乏根基。对于第三级教育而言,经济发展新常态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不仅会影响第三级教育体系的面貌和运作模式,而且对于第三级教育体系的最终目标将产生影响。

第一,资源约束、环境污染、贫富差距、公共卫生、安全威胁、老龄化等挑战,经济增速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等国情迫切需要第三级教育发挥人力资本价值,以创新驱动,实现价值链、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与生态链的全面升级。在全面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背景下,构筑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可行性框架,激活人力资本,既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又培养服务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既关注职前培养又关注职后培训。

第二,随着中产阶级的持续增长、更广泛的教育机会的提供、新技术的应用、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所享受的福利将越来越好,个人能动性将日益增强,人对于世界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新时期的第三级教育不仅要发挥教育的国家功能与社会功能,还要有益于人性的关怀和人权的保障;不仅要关注于教育投入的增加和办学条件的改善,还要关注于个体的成才成长、学习者学习与发展成效。全面提升第三级教育服务质量,满足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个体教育需求。

第三,全球化深入发展,人才、资本、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快速流动。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开放的中国逐步从融入世界走向引领世界,参与并引导全球规则的制定。第三级教育不仅需要立足本土、服务国家,还需要放眼全球、参与全球治理。在“一带一路”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格局中,全面提升第三级教育国际竞争力,对全球知识经济竞争的新需求和变化中的劳动力市场对高级人力资本的需求作出更快捷的反应。

第四,工业4.0时代,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教育技术手段的更新换代,第三级教育机构与社会、第三级教育机构之间的边界正在变得模糊,教育正在从为了生存与生活学习、终身学习,走向终生随时学习[3]。第三级教育的提供者更加广泛,学习者更加多元。第三级教育不仅要坚守信念与职责,还要不断开放、融合。不仅要在知识生产与传播、技能发展与培育中尽职,还要在伦理教育、价值塑造上发力。

总的来说,教育系统改革、收入分配的差距、就业、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五个问题,已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中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而且教育改革又成为这五个问题之首。[4]第三级教育面临着来自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与转型升级优化并存、全球化的重大影响、知识作为增长的首要驱动力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及信息与通信革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也赋予了第三级教育巨大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

2.“十三五”期间第三级教育的发展目标与思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在学总规模将逾3,500万人,新增劳动力中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比例将达90%,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将达3.5亿人次。

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达3,559万人,毛入学率达到37.5%。[5]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持续稳步提升,我国已是在学总规模世界第一的高等教育大国。但“大”并不意味着“强”。人才培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制约第三级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化解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需要构建更为灵活、多样、高效的第三级教育体系,主动服务知识经济的需要和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并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为灵敏的回应。

“十三五”期间,第三级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建立更富创新精神和对市场需求更具应变能力的第三级教育系统可行性框架。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外延式、计划同质化的发展模式向质量效益、精细内涵、特色多样化的发展模式转型。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以适应与引领并重,开放办学,既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适应全球化环境,又要发挥第三级教育的轴心作用和主导地位,拓展服务能力、提升贡献力度。以开放的格局,坚持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需求同行同向。在发展方式上,摒弃过去拼规模、拼数量、拼条件、拼指标、拼排名的粗放外延方式,从“以量取胜”转向“以质图强”。更加关注质量提升、内涵发展、品牌建设和价值体现。不再设置数量型、规模类的教育目标。在发展动力上,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为抓手,不断理顺教育系统内部关系和利益格局,从中释放出发展活力,从而调动相关利益者的积极性。

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健康性分析

1.新的时代背景呼唤新的教育生态

实践证明: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经济,今天的人才质量就是明天的国家竞争力水平。优质的教育是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同时,任何一种教育形态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经济社会环境。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传统的高等教育已处在功能分化之中,受教育机会由少数人的特权转变为有资格者的权利,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功能由主要培养“学术精英与统治阶级”转变为既要培育精英,又要培养应用型、职业型的专门人才,还要培训广泛的从业人员[6]。与此同时,提供教育与培训服务的机构趋于多元。一些非实体、非大学形态、营利或者非营利的教育培训机构在知识生产与传播、人才培养与终身教育服务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新时期、新形势呼唤新的教育系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背景下,迫切需要破除传统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与培训之间的藩篱,重构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系统兼容并包、多元开放、特色发展的生态系统。为了更加灵敏地回应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充分地反映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差异性。笔者认为,应当在“十三五”期间构建第三级教育系统框架,不断提升第三级教育系统的服务能力和治理水平。

事实上,第三级教育(Tertiary Education)是近年来在国际范围内广泛使用的一个概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报告指出,传统的高等教育概念常常意味着“大学”,而过去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在高中以后的教育阶段出现了一些“非传统型”“非大学型”的高等教育机构[7]。第三级教育机构训练了包括高层次科学家、专业人士、技师、中小学教师,以及未来的政界、公共服务领域和商界领袖在内的,有适应能力的合格的劳动力大军,生产新知识、建设对现有全球知识储备加以利用并使之应用于当地的能力。

在终身学习的框架下,第三级教育不仅为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所必需的高层次技能,而且也为各行各业各类人才提供必要的训练。正是这些受过训练的有技能的人才拉动了国家和地方经济、支持文明社会、教育儿童、领导有效率的政府以及制定影响全社会的政策。[8]毋庸置疑,第三级教育对于知识的有效生成、传播和应用,对于技术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第三级教育对于国家生产力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国民的生活水准和国家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第三级教育机构传递给学习者的标准、价值、态度、道德和知识,构成了建设健康的文明社会和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文化所必需的资本。

第三级教育系统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特质。在教育主体上,第三级教育系统包括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远程教育以及各类培训等,这些教育形式既存在差异,又可以共生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第三级教育服务既包括知识的生成传播与应用,也包括价值增值与能力塑造,既传授技能、培养人才,又服务于劳动力素质培训。在教育方式上,既有传统的大学教育机构,也有非大学培训机构,还有在线教育、网络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服务。

总之,第三级教育需要兼顾多样形式和结构的存在与价值,以及对这些形式和结构所必需的不同类型行为。因此,发展第三级教育意味着传统高等教育机构在结构、计划、人员、资源等方面与其他教育培训机构之间、与行业企业之间、与相关利益者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更多的替代性教育组织要求在第三级教育体系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第三级教育全面发展,使其规模、结构、质量等发生着根本性变化,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上供求关系,包括总量、结构、行为方式甚至制度环境等发生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对教育系统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健康性问题

第三级教育提供了对于发展、能力培育、促进经济增长、增进社会资本与增强社会凝聚力至为关键的公共物品。如果没有健康的第三级教育体系在能力建设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整个国民经济领域的可持续转型和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从宏观层面看,由于历史与制度原因,我国存在国家发展水平高于政府治理水平[9],科技、教育、经济部门中相关职能机构的分立,整个教育系统的功能分化与体系僵化,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存在层次壁垒、多头管理和条块分割,教育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相互隔离、衔接不畅等问题。从中观层面来看,由于国家的宏观区域发展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政策及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等原因,区域之间还存在着入学机会、享受各种教育资源并取得学业成就的机会等方面的差异。中央与地方的资源分配方式、财政博弈方式,一方面让部分重点建设的院校在集中力量下办学得以有效推进,另一方面造成第三级教育在区域之间的非均衡发展和两极分化。从微观层面来看,第三级教育机构的自主性、平等身份存在差异,综合性大学与专科性院校、公立教育机构与私立教育机构,乃至同一大学中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院系之间都可能存在国民待遇不平等现象。

总之,第三级教育需要克服系统的健康性问题,在人力资源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征程中发挥更为主动、积极的作用。既在服务经济社会对人才的广泛需求中扮演着更为有效的角色,又在满足个体多元化的教育需求中赋予更为丰富的内涵。将第三级教育看作是一个整体化系统平衡的、综合性视阈的需要,这一整体化系统不仅包括第三级教育对人力资本的贡献,而且也包括了它在人文和社会资本建设方面的决定性作用及在全球公共物品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重塑第三级教育生态系统

1.重组第三级教育系统要素

21世纪前十年,英国政府对教育、技能培训与就业的管理体制进行过四次大规模的改革,将教育与人力资源部门合并后,形成了一条人力资源从产品到消费完整的链条,部门的职责、权利和义务得到了统一。[10]以我国职业教育管理格局为例,可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独立于教育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外,同时接受两个部门的业务指导;在职业教育与培训委员会和业务主管部门以及其他承担有职业培训任务部委之间建立正式、常规的工作机制,确保政令畅通。同时,整合相关部门的管理职能,对分散在就业、失业、劳务输出等部门的职业培训职能实行统一管理等,实现职能和人员的实质性到位。[11]从顶层设计中,赋予第三级教育体系的自与自治空间,激活第三级教育相关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在政府角色方面,国家管理第三级教育机构的传统方式是强调集权和控制。在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现代化建设中,政府需要进一步分权和引导。具体来说,需要进一步理顺中央与地方在第三级教育管理中的职责、权利,逐步形成国立、公立、民办、中外合作、股份制等多种所有制、不同隶属关系的、多元分类的管理体制。避免由于政府机构分立而带来的体制弊端,建议合并科技、教育、人事、经济等政府主管部门的相关职能机构,打通体制互动的渠道。借鉴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的经验,成立跨区域高等教育协作组织,加强跨区域的高等教育合作,并优化高等教育经费筹集机制,促进高等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

在教育组织机构方面,传统的第三级教育机构强调内部的统一性和凝聚力,力图建设成为一个整体。随着第三级教育的组织结构复杂化,追求松散的联合,突出各个子单位自身的作用成为必然。管理重心下移,突出院系等基层组织在学术机构和教育组织中的决策权,使院系等基层组织的学术(专业)事务决策和管理事务决策结合起来。在组织与领导方式方面,在传统的环境中,第三级教育不仅要完善内部管理,而且还要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以创业和创新精神,推进系统内部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密切合作,促进子系统与外界的联系。

2.建设第三级教育命运共同体

全面依法建设第三级教育生态系统。健康有序的第三级教育体系离不开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法》等与第三级教育体系相关的法律,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滞后、缺失等问题。需要主动适应第三级教育改革与发展要求,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发挥法律对第三级教育发展的引领、推动、规范与保障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教,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鼓励而不是抑制公立院校的创新活动、私立领域的改革措施,以此扩展接受质量优良的第三级教育的机会。

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活社会力量参与第三级教育。在政府稳定投入的前提下,鼓励民间资本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投资兴办教育。合力建设多元办学、公办民办协调发展的第三级教育办学格局。进一步发掘教育主体的空间和潜能,第三级教育系统的学习者既有传统的、非传统的攻读学位的学生,也有日益增多的非全日制学生,以及继续教育、在线教育市场中的消费者。第三级教育系统的教育者既有传统的大学、职业院校、社区学院,也有为数众多的营利和非营利的职业培训机构与网络教育组织。

推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第三级教育一体化进程,实现普通教育、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等教育类型的相互融通。第三级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之后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策略,主张教育机构开放、灵活而有弹性,使教育适应个人成长、社会的需要和进一步控制不断变化的个人生活的节奏和阶段的条件,在需要时让工作的成人随时有机会回归教育机构参与学习。逐步建立第三级教育国家框架体系和标准体系,通过“模块化课程”(或“培训包”)体系和“个人学分银行”等机制,使每个人可以随时根据兴趣和需求选择模块学习,修业合格计入“个人学分银行”;在足够长的时间内,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获取相应的学历证书。也可以将特定的岗位实践经历计入“学分”,积累到要求的标准即可获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形成“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职业能力提升模式,形成以学习促工作、以工作促学习的良性循环,在终身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职业发展能力。通过在线教育,使随时随地读大学变为现实,使灵活学制、学分银行等概念变成现实,使全员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现实。

3.提升第三级教育服务质量

从全球、国家、区域与个体的角度,在兼顾公益和私益的基础上,实现第三级教育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共同构筑第三级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在治理目标与价值导向上,公共治理模式主张公益与私益的唇齿相依,在兼顾公益和私益的基础上,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而国家管理模式其本质是维护统治秩序、追求统治阶级利益的最大化。第三级教育治理是多元利益主体的共同治理,政府、教育机构、培训机构、社会组织、行业企业、市场、个人等都可以成为治理的主体,各种力量运用制度、规则,彼此之间通过协商谈判、相互博弈,形成共识、达成一致,实现利益共享,以最大限度地增进第三级教育体系的公共利益。

综合考量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区域布局和个体发展,采取资源配置的综合性措施,促进第三级教育系统整体化发展。以公共资源、非公共资源,特别是市场力量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支持第三级教育发展,确保预算资源的均衡分配,确保与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经济增长模式与财经形势相适应的、跨越第三级教育分支领域的合理的投资序列。

在个人发展层面,最终发展一个开放式系统,来鼓励学生的流动,其中包括前置学历认可、学位互认、学分转换、综合资格认证以及终身学习的框架。特别推行旨在为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学生创造和扩大受教育机会的更有效的平等机制,如奖学金和学生贷款。建立可持续的资助制度以使第三级教育机构更具反应能力和灵活性。

在教育机构层面,促进办学机构的多样化,非大学、私立办学机构的增长,在具备财务生存能力的基础上扩大第三级教育覆盖面,并建立具备多种入学时段、多种学习途径的终身学习框架。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以增强责任制,提高管理和治理水平,以及对现有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本文得到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史静寰教授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5] 杜玉波. 把握新常态下的高教发展[N]. 光明日报. 2015-03-02.

[2][9] 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Global Trends 2030: Alternative Worlds[EB/OL]. [2014-12-03]http:///global-trends-2030/.

[3] 陈吉宁. 在清华大学“大规模在线教育论坛”上的主题报告[R]. 2013(6).

[4] 谢维和. 高考改革:定位、形态与变量[J]. 中国考试,2014(10).

[6] 杨曦. 从教育公平的视角看瑞典第三级教育大众化政策[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S1:149-155.

[7][8] 世界银行. 构建知识社会: 第三级教育面临的新挑战[M].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组,译.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10] 翟海魂. 英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河北大学, 2004.

三年级体育教学篇(7)

论文摘要:北京市海淀区人大附中于2008年对本校初中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成绩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年级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一、二年级。针对这一结果,本文提出了加强初中体育健康工作的几点建议。

1.前言

近几年来,针对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的现状,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北京市教委等各级行政部门先后出台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阳光体育运动工程、《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一系列文件和措施,旨在恢复并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按照北京市教委的要求,我校于2008年对在校生进行了全面的体质健康测试,测试项目分别为:初一年级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仰卧起坐(女生)、掷实心球(男生)、50m跑;初二、初三年级身高标准体重、肺活量、1000m跑(男生)、800m跑(女生)、仰卧起坐(女生)、掷实心球(男生)、篮球。

2.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2008年参加体质健康测试的全体初中学生

2.2研究方法

2.2.1实验法。

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方法与要求对我校学生进行测试。

2.2.2统计法。

运用excel、体质健康测试v2.0等相关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

2.2.3比较分析法。

综合比较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果

3.结果与分析

3.1测试样本量和平均分的比较与分析

一年级参加测试男生434人,女生295人;二年级参加测试男生394人,女生287人;三年级参加测试男生358人,女生297人。www.133229.Com一年级男生平均得分为69.62分,女生平均得分72.63分,总平均分70.84分;二年级男生平均得分为79.10分,女生平均得分85.40分,总平均分81.75分:三年级男生平均得分为88.09分,女生平均得分91.81分,总平均分89.78分。如表1所示:三年级男生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三年级女生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总体平均分三年级明显高于其他年级。

3.2各年级《标准》测试成绩的比较与分析

从表2可以看一年级的优秀率为l4.95%.二年级的优秀率为28.78%,三年级的优秀率为44.89%,三年级的优秀率高于其他年级;从良好率看,一年级为64.20%,二年级为62.94%.三年级为41.68%,二年级高于其他年级:从及格率看,一年级为16.60%,二年级为9.69%,三年级为13.44%;从不及格率看.一年级为4.25%,二年级为3.6%、三年级为0,一年级的不及格率最高。从各年级的男女生成绩看,三年级女生的优秀率达到了46.80%,远高于一年级的20.00%~-年级的39.72%.说明三年级女生的体质健康情况是最好的。

3.3各项目《标准》测试指标的比较与分析

3.3.1各年级身高标准体重。

如表3所示,三年级学生身高标准体重评价指标符合标准体重的占63.5l%,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年级。一年级体重过轻的占4.80%,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年级;体重偏轻的占25.10%.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年级;体重超重的占19.34%.人数比例高于其他年级;体重评价为肥胖的占19.34%,高于其他年级。

3.3.2各年级各项指标评价的比较分析。

由于三个年级采用了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测试,见表4、5、6。因此下文只对相同的测试指标进行比较分析。

3.3.2.1肺活量体重指数

从优秀率和良好率观察.三年级男、女生和二年级女生较为突出,单项评价明显优于一年级男、女生和二年级男生。

3.3.2.2身体素质项目

从三个年级女生的各项测验结果观察。三年级的优秀率和良好率最高,不及格率最低;二年级的其次;一年级优秀率和良好率最低.不及格率反而最高

三个年级的男生的测验结果也基本相同。

4.结论与建议

4.1各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由高向低的排列顺序是三年级、二年级、一年级。各年级男生和女生体质健康存在较大差异,三年级女生的优秀率最高.一年级男生的不及格率最高。

4.2各测试项目之间成绩存在一定差异

从身体形态看.一年级超重和肥胖的学生相对较多,二年级体重偏轻和过轻的学生相对较多.三年级学生的身高标准体重指标评价得分较为合理。

4.2.1一年级学生由于是刚从小学进入初中,身体各方面处于一个相对较弱的“儿童”时期而且现在的家长过多地给孩子补充营养,造成孩子营养过剩.这一点在低年级孩子的家长身上尤为明显,所以会出现一年级学生超重和肥胖过多的情况。

4.2.2二年级学生的身体正处在青春期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各项指标和身体素质都较初一有了很大的提高.再加上面临初三的体育中考,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的重视程度以及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4.2.3三年级学生较一、二年级学生生理、心理都更健康、成熟.所以首先在身体原始运动能力上强于一、二年级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三年级学生要面临体育中考压力(北京市2008年体育中考满分为30分,计人中考成绩),学生和家长对体育锻炼尤为重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和锻炼的强度都大大增加.学生对运动技能的领悟和掌握能力也有了大幅提高。所以三年级的测验成绩要明显优于一、二年级。

4.3提高我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建议

针对我校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与我校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建议:

4.3.1身体素质教育必须和学校教育融为一体。

当前对身体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外延有一种错误认识:轻视身体素质教育,认为身体素质教育不如学习知识和培养能力来得更实惠些,把升入高一级学校作为教育的最终归宿。因此,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整个素质教育中的位置.改变学校体育教育薄弱环节的现状.为实现素质教育的总目标而努力奋斗。

4.3.2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其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过程中。要以充沛的感情、专注的精神、优美的动作、生动的语言、娴熟的技巧、组织得体的体育游戏、和蔼可亲的态度来感染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感情,充分信任和尊重学生.用“乐教”促使学生“乐学”,使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体育锻炼所特有的快乐感和喜悦感。感受到生理和心理上的满足,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得到有效释放。

4.3.3加强体育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

体育锻炼习惯是一定条件与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自动化行为方式的连接。学生的体育能力与体育理论知识、运动技能的掌握和锻炼习惯的形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它是培养学生体育锻炼能力与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基础。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固定的、缺乏多样性的体育课程体系,建立以“终身体育”为主线的,内容丰富、灵活、个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加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