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0:47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1)

一、单选题

1.教师节是(

A. 1月1日                              B. 9月10日                              C. 6月1日                              D. 8月10日

2.小芳和小红相约一起看电影.电影19:30开始,经过1时40分结束.电影结束后,小芳和小红平安回到家.电影结束时间是(

A. 9:10                                     B. 20:70                                     C. 21:10

3.一个星期是7天,一个月里最少有几个星期日?

A. 3个                                           B. 4个                                           C. 5个

4.钟面上的时间是

A. 6时                                   B. 2时                                   C. 13时半                                   D. 14时半

二、判断题

5..15时是下午3时.(

6.每一年都是365天.

7.1900能被4整除,所以1900年是闰年。

8.

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三、填空题

9.填空(1)7月份有________天

(2)5分=________秒

10.小明晚上做完作业看下钟表,如图,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________。

11.1年半有________个月,24个月是________年。

四、解答题

12.一列火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上午8时出发,下午2时到达,甲乙两地相距810千米,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13.连线:

1950年

1992年

2400年

1800年

2010年

平年

闰年

五、应用题

14.李师傅加工一批零件,从上午9:00到下午3:00,每小时加工65个,还剩下123个没有完成,请问这批零件一共有多少个?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解答】教师节是9月10日。

故答案为:B。

【分析】根据对年、月、日的认识可知,教师节是9月10日,据此解答。

2.【答案】

C

【解析】【解答】解:19时30分+1小时40分=21时10分

电影结束时间是21:10.

故答案为:C。

【分析】电影开始时间+经过时间=电影结束时间,据此解答。

3.【答案】

B

【解析】【解答】解:平年:28÷7=4(周),

闰年:29÷7=4(周)……1(天),

30÷7=4(周)……2天;31÷7=4(周)……3天;

有余数的只要前几天(余数)里不要有星期日即可。

所以一个月里最少有4个星期日。

故答案为:B。

【分析】用一个月的天数÷一个星期的天数=有几周,据此进行判断即可。

4.【答案】

C

【解析】

二、判断题

5.【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解:按24时计时法

15时是下午3时。

故答案为:正确。

【分析】根据24时计时法,下午3时等于12加上3就是15时,据此判断即可。

6.【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由分析知闰年有366天,只有是平年的情况下,才是365天.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此题考查了年、月、日及其关系,明白平年、闰年的区别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7.【答案】

错误

【解析】【解答】因为1900÷400=4……300,所以1900年是平年,原题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错误。

【分析】一般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是闰年,整百年份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据此判断。

8.【答案】

正确

【解析】【解答】8月1日的前一天是7月31日;

故答案为:√.

【分析】本题的关键是判断7月有多少天.

7月是大月,大月有31天,所以7月有31日.据此解答.

三、填空题

9.【答案】

(1)31

(2)300

【解析】【解答】(1)7月份有31天;

(2)5×60=300(秒).

故答案为:31;300.

【分析】根据题意可知,7月份是大月,有31天,依据单位之间的进率,1分=60秒,高级单位的数×进率=低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进率=高级单位的数,据此解答.

10.【答案】

下午9:05或晚上9:05;21:20

【解析】【解答】解:这个时间用12时计时法表示是下午9:05或晚上9:05。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这时用24时计时法表示是21:10。

故答案为:下午9:05或晚上9:05;21:10。

【分析】用12时计时法表示时间时,既可以表示上午的时间,也可以表示下午或晚上的时间;

因为再过15分他就睡觉了,所以这个时间表示的是晚上的时间,即用12加上钟表上的时间即可。

11.【答案】

18;2

【解析】【解答】解:1年半有12+6=18个月,24个月是24÷12=2年。

故答案为:18;2。

【分析】一年有12个月。

四、解答题

12.【答案】

解:下午2时=14时

810÷(14﹣8)

=810÷6

=135(千米)

答:这列火车平均每小时可行135千米。

【解析】【分析】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的方法:中午12时以前的,直接去掉限制词,12时以后的,去掉限制词,加上12,据此可知,下午2时=14时,然后用到达的时刻-出发的时刻=行驶的时间,然后用甲乙两地之间的路程÷行驶的时间=火车的速度,据此列式解答。

13.【答案】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解析】【解答】平年:1950、2010

闰年:1992、2400、1800

【分析】如果年份除以4,结果是整数,没有余数的话,就是闰年,如果有余数的话,就是平年。闰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9天,平年的特点是二月份有28天。

五、应用题

14.【答案】

解:下午3:00是24时计时法的15:00

15:00-9:00=6小时

6×65+123=513(个)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2)

课题

几分之一

课时

1

主备人

教学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正确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简单分数。理解一个整体平分成几个部分,每一部分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

2、通过分蛋糕、折纸等借助实物、图形进行等分的活动,进一步加深对平分概念的认识,直观认识几分之一,初步认识分数单位。

3、初步体会数的发展源于生活、生产实际的需要,进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数学文化,感知数学是有用的,有趣的。

教学

重难点

重点:借助实物、图形,直观认识几分之一。

难点:几分之一含义的理解和表述。

教学

资源

多媒体课件、各种图形的纸片

学情

分析

本课内容是在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是数的概念一次扩展,这是学生在数学领域中第一次接触“分数”这个概念,而且知识较为抽象,无论在意义和写法上与整数都有很大差异,学生在生活中可能接触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等分数,但并不理解它的含义,初次学习分数可能会感到困难。分数的产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而加强直观教学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理解概念,所以我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从实际生活经验出发,在丰富的操作活动中主动的去获取分数的相关知识。

教学

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创设情境

星期天小胖和小丁丁来到了郊外游玩,午餐时间到了,他们俩准备分带来的食品,你们说他们怎么分才公平呢?(每人分的食品同样多,每份分得同样多)

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分法叫什么?

“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课件出示:8个巧克力、4个苹果、2瓶果汁、1个蛋糕

你能帮他们把食品平均分一分吗?学生集体说。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初步感知

1、我们把苹果和饮料都平均分好了,可是蛋糕只有一块呀,还能平均分给2个人吗?每人分到多少呢?

如果用这个圆代替蛋糕,你打算怎么分?(出示圆形纸片)

怎么知道把这块蛋糕平均分成了两块?(把两个半块完全重合)

2、课件: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人可以分到多少呢?(

这块蛋糕的一半)

小结:看来啊,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

3、这半个蛋糕是几份中的一份?我们就说这半个蛋糕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课件)用表示。另外半个蛋糕是多少呢?也是这个蛋糕的。所以,小胖分到了多少个蛋糕呢?(二分之一个蛋糕)

4、这个数的写法。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的份数,最后写1,表示其中的1份。(板书)

学生跟着老师在黑板上书空二分之一的写法。

5、现在谁能说说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的呢?(指名说、同桌说)

(二)、折纸操作,巩固的意义

1、刚才找到了蛋糕的,现在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它的你会表示吗?你们手里也有一张长方形,听清要求:先折一折,然后把它的涂上颜色,折的时候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折法?

(1)生独立操作

(2)师把各种情况展示在黑板上。(准备)

师:老师看了一下有这三种情况,现在请这三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你把一个什么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2、同样一个长方形有三种折法,为什么涂色部分都可以用表示?

练习

判断:下面图形里的涂色部分能不能用表示?(用手势表示)

(

)

(

)

(

)

(

)

师:为什么不是?(指1、4)

(三)、再折分数,建构分数意义

1、师:刚才是2个小朋友分蛋糕,现在看看有几个小朋友?(4个)一块蛋糕4人平均分,看看小巧分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么分呢?(生折一折)

每个人分到了多少个蛋糕?每份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一?(强调:平均分)

我们是怎么得到这个蛋糕的呢?

怎么写?学生书空。板书

2、折纸活动

师:我们继续来找图形中的,请你折出正方形纸片的并涂上颜色。

小组合作:拿出同样大的正方形,折出不同的并涂上颜色,在相同的时间里看那组折出的方法最多。

问:(1)(学生介绍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是它的几分之一?)

(2)在大家说的时候,老师收集了一些作品,(展示作品)为什么涂色部分形状大小各不相同,却都用表示?一样大吗?为什么?

(强调:整体一样大,它的就一样大)

小结:不论一个图形的形状、大小怎样,只要把它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整个图形大它的就大。

3、练一练

师:除了,,还有其它的几分之一吗?怎么写?怎么读?现在你能找到这张圆形纸片的

吗,动手折一折。

(四)

观察比较,总结概括几分之一

1、填一填,想一想,什么是“几分之一”?(完成任务单)

2、像,,……这样的数都叫做什么数?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p44,在书上找一找。(板书)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板书)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写一写,在每一图形中,涂色部分是整体的几分之一?(书上练习)

2、判断下列各图中表示涂色部分的分数是否正确,说说为什么?(书上练习)

3、(1)把一根绳子分成3段,每段是它的三分之一。

(2)九分之一表示将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九个部分,取其中的一部分。

3、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机动)

法国国旗

巧克力

法国国旗:哪一部分是法国国旗的。(小结:每一部分都是它的)

巧克力:

师:继续观察,(课件出示巧克力)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想想,要是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能分给几个人(8人)

师:除了,你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

师:也就意味着把这个巧克力平均分成几份啊?

想想,每人吃这个巧克力的,这个巧克力又能分给几人呢?

师:还能联想到几分之一?猜猜看他把这块巧克力平均分成了几份?(2份)每人吃这块巧克力的,这块巧克力能分给几人呢?(2人)

小结:看来同样一块巧克力,观察的角度不同,联想到的分数也各不相同。

四、拓展延伸(机动)

介绍分数的历史

五、总结

思维导图设计

分数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3)

学校:

学科:数学

人数:

教师:

课题: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班级:

教时:

日期:

一、制定依据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沪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第五课时,本节课是在前几课时的首位试商和四舍五入试商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同头无除的试商规律,当被除数和除数的首位相同,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时,可以先商9,如商太大,再进行调商。同头无除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了学生的试商方法,在观察被除数和除数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灵活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

2.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在前面几节课学习了两位数除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较熟悉地掌握了首位试商法和四舍五入试商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试商的方法——介绍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试商方法。通过一系列题目,通过学生整理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关系,发现规律,并在具体情况中灵活试商。

二、教学目标

1.在实践中,感受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规律。

2.在除法计算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和乐趣,锻炼静心学习的毅力。

3.能根据除数和被除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灵活试商,培养数感。

教学重点:

在实践中,感受同头无除,可以先商9的规律。

教学难点:能根据除数和被除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灵活试商,培养数感。

三、板书设计

两位数除两、三位数(同头无除)

(1)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

(2)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比较接近)

先商9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

1.出示情境

为班级运动会购买饮料,这些饮料的单价是多少呢?(少喝含糖饮料)

说一说算式

2.揭题

求单价是用总价除以数量来计算的,这些算式都是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两、三位数。

学生口答列式

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首次探究:分类提炼,观察特点

对应目标1、3

1.

103÷11、305÷32、251÷27,计算这3种饮料的单价,并同桌说一说你的思考过程。

2.

反馈:以103÷11=

为例,说一说思考过程。

3.

这样的思考过程对你有启发吗?请你再选择一种饮料单价计算来说一说过程。

4.发现规律:

这3题在做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仔细观察,这3题除了商是9这个特点外,还有什么特点?

5.

小结:

像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的最高位相同,叫“同头”,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不够商1,叫“无除”,所以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同头无除”。试商时我们可以先商9。

学生尝试

学生反馈

学生尝试分类

学生同桌讨论、交流

通过做一做,说一说,帮助学生复习两位数除法的试商方法和过程。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首位试商和四舍五入试商的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观察除数的整十倍数来试商。

通过观察、讨论发现同头无除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明白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可以提高做除法题的速度。

三、第二次探究:学生举例,灵活应用

对应目标2、3

1.提出猜想:

刚刚了解了什么是同头无除,是不是所有同头无除的除法都商9呢?

你能不能同桌也出一道同头无除的算式?

2.举例验证:

你能用我们新学的方法试一试吗?

学生资源反馈:

这几题都符合以上两个条件,但它们的商怎么样?

小结:它们的商不都是9,还有8,也就是说同头无除除法的商不一定商都是9,我们只能说先商9,如果初商太大,再进行调整。

生互相出题

生尝试解答

反馈交流

一方面使学生应用同头无除的方法进行试商,巩固新知,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发现同头无除并非都商9,只能说先商9,再具体做题的过程中如果初商大了还要改小。

通过让学生思维碰撞,知道不管哪种试商方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具体的题目中灵活应用。

四、巩固练习

对应目标3

根据被除数与除数特点,灵活试商:

(1)502÷51=

(2)105÷19=

生尝试

交流反馈

通过灵活试商,一方面使学生尝试应用同头无除的试商方法,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明白试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感悟灵活应用的重要性。

五、总结延伸

对应目标3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今后在做题前,要学会认真审题,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确定合适的试商方法。其实还有很多灵活试商的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试商的效率。下面这几题大家可以课后研究一下他们有什么特点?

368÷72=

319÷62=

246÷48=

122÷24=

生总结交流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4)

课题:两位数与两位数相乘1

班级:

教时:1

日期:

一、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1》是三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笔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把第二个因数扩展到两位数。教材中的横式计算意图是让学生将新知识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转化”的思想,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育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感受数学知识循序渐进的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是在学习了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三年级上学期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通过转化为学生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因数是更多位数的乘法问题奠定了基础。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体会计算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自主探究出多种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2、通过亲身经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过程,培养算法思维。

3、通过估算,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以及对学习的良好自信。

教学重点

掌握将其中一个因数分拆成整十数加一位数的横式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过程并选择合理算法。

三、板书设计

用两位数乘两位数

(转化)

学生资源呈现

拆成两数和

拆成两数差

拆成两数积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常规活动

1、估一估,积大约是多少?

29×4

52×6

38×9

2、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每盒蛋糕12元,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去多少元?

学生口答

学生列式再进行解答

唤起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的记忆

一、课题导入

1、每盒蛋糕12元,小丁丁小组共14人,每人买一盒,一共用多少元呢?

板书:14×12

2、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两位数

口答列式

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变化,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迁移能力

二、方法探究

1、14×12的结果大约是多少?

2、14×12等于多少呢?请大家把你的思考过程写下来

教师呈现小伙伴的4种算法。

14×12=14×3×4=52×4=168

14×12=14×10+14×2=140+28=168

14×12=5×12+9×12=60+108=168

14×12=20×12-6×12=240—72=168

……

师:想一想这几种方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师:分别是怎样分拆?

为什么能想到要分拆呢?

师小结:把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两位数乘一位数,使现在不会的转化成了已经会的本领,这运用了转化思想。(板书:转化)

比一比谁的方法最简便。

3、我们也用小丁丁的方法计算。

43×37

=

43×30+43×7

=

估算

独立尝试计算

分组交流

生:都运用分拆的方法

生:拆成了两数之和、差、积

生:两位数乘两位数变成了两位数乘一位数

方法择优

学生独立尝试完成

通过估算让学生明确结果的大致范围,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方法中哪一种最方便?达到择优目的。

三、练习巩固

1.练一练(书p15页)

17×29

47×73

53×67

师:请你说说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

谁做的正确?

25×16

25×16

=25×4×4

=25×20-25×4

=100×4

=500-100

=400

=400

25×16

25×16

=25×10+25×6

=25×10×6

=250+15

=250×6

=265

=1500

3.请用你最喜欢的方法进行横式计算:

31×18

25×44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学生回答

独立解答

集体交流

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横式计算的方法。同时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思维,把如何根据数据特征进行巧妙地分拆蕴含其中,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数感。

四、课堂总结

师:通过今天学习你有什么感受?还有什么不懂?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5)

平移和旋转

教学内容:教材第

30页例2、第31页例3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借助日常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初步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能直观区分这两种简单的图形变换,会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经历观察、操作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感受图形的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平移或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平移或旋转的特征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小房子学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第28页主题图。

师:游乐场里除了有漂亮的风筝、蝴蝶外,还有很多运动项目。它们的运动方式相同吗?(不同)

师: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一)平移。

1.认识平移现象。

(1)像缆车、观光梯、推拉门这些物体的运动,无论是水平方向的,还是竖直方向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平移。

(2)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学生自由回答)

(3)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这些物体都是沿直线运动的,物体本身的大小和方向不发生变化)

2.判断平移后的图形。

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例2。

(1)分析题意。

要知道哪几座小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先要根据平移的特征去判断。平移时,可以一次平移,也可以两次平移。

(2)动手操作,用小房子学具移动。

(3)汇报,评价。

说说它们经过怎样平移可以互相重合。

(4)教师小结。

判断哪些图形通过平移可以相互重合,关键是要根据平移的特征来判断。

(5)完成教材第30页

“做一做”。

学生自己完成后汇报展示,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二)旋转。

课件出示第31页例3。

1.请大家认真观察这些物体,你发现它们是怎样运动的?(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

2.认识旋转。师:

这些物体都是绕着某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的,我们把这种运动现象称为旋转。

3.找一找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4.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什么特点?(旋转时,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和大小都不改变;只是本身的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5.亲身体验旋转现象。

学生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

6.学生用教材第121页的学具照样子做陀螺。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七第4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全班交流评价。

2.完成教材练习七第6题。

学生独立观察、判断,

全班交流,说明判断的理由。

3.完成教材练习七第8题,综合运用旋转和时间的知识解决问题。

五、拓展提升

下面的运动方式是平移的画“√”,是旋转的画“”。

1.水龙头的水往下滴。

(

)

2.拧开水龙头开关。

(

)

3.升降机上升。

(

)

4.风扇转动。

(

)

5.推木箱。

(

)

六、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七第5、7题。

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回答问题,引出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观察汇报总结:什么是平移。

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

利用小房子学具动手平移。

自主发言,在生活中发现旋转。

总结旋转的特点。

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运动,形状、大小、方向不发生改变,只有位置发生改变。

旋转:绕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形状、大小不发生改变,方向和位置发生了改变。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借助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注重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探究的机会,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6)

时、分、秒

学习目标:

1、

在实际情境中,学生会运用“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这一模型进行时间计算。

2、

掌握时间加减中的进位和退位,能够较熟练地进行时间计算。

教学重点:

1、

熟练运用“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这一模型,会进行经过时间、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的计算。

2、时间加减法中“满60进一”“退一位60”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

时间加减法中“满60进一”“退一位60”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体验

师:今天我们进行猜谜语比赛,按抢答的形式进行,答对有奖!

展示PPT上谜语

(生抢答,答对有奖)

灯谜答案揭晓后

师:这个灯谜描述的多好啊!时间最珍贵又最容易被我们忽略,所以希望我们在今后都能够好好珍惜时间,充分利用好我们的时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时间是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呢?

生:时、分、秒

师:对,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时、分、秒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

你能说一说下面各个钟面上的时间吗?(PPT展示)

(同桌之间轮流说)

二、思维探索(建立模型)

展示例1

师:问题要求什么?需要利用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后口述)

师:什么时候开始做语文作业?

生:8:30开始

师:什么时候做完语文作业?

生:9:40完成

师:如何计算做语文作业花了多少时间?

生: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

师:很好!9:40-8:30=?你们会算吗?先算什么?

生:会,先算分再算时

师:对,我们进行时间的加减法计算,也是先从低级单位算起,再算高级单位。

(同学们请自主完成,老师点评)

小结:解决时间问题的一般方法

: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进行时间加减计算时,先从低级单位算起,再算高级单位。

展示例2

例2:7时50分+15分

11时50分-7时55分

师:第一题计算的结果是多少?

生:7时65分

师:这样表示合不合适?

生:不合适

师:那应该怎么表示呢?

生:满60进一,所以应该写成8时5分

师:很好!跟整数的加法计算类似,当低级单位上满60时,我们向高级单位进

1。

师:第二题该怎么计算呢?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下

生:也是先算分,但是50-55不够减!

师:不够减该怎么办呢?

生:向时借“1”

师:很好!就相当于我们做整数的减法一样,个位不够减就向十位借“1”当10进行计算,那我们现在向小时借“1”是当10分钟进行计算吗?

生:不是!借1小时应该当60分计算!

师:真棒!时与分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我们向时借“1”,就是借了60分,

11时就退一,50分就加60分,就所以11时50分可以写成什么?

生:11时50分=10时110分

师:现在会计算了吗?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师回顾引导总结:时、分、秒中,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所以在时间加减法运算中“满60进一”,不够减时“退一当60”。

三、思维拓展(模型的运用)

展示例3

例3:小红下午放学回家,吃完晚饭后就开始做作业,她先做的英语,做了45分钟,在7:10分时做完英语作业,那么小红是什么时候开始写英语作业的?

师:本题中要求什么时间?

生:要求开始时间

师:开始时间怎么求?

生:开始时间=结束时间-经过时间

师:很好!下面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师回顾引导总结: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只要知道其中的两个量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展示例4

例4:王师傅从8:00到8:20,一共做了80个零件,李师傅每分钟比王师傅少做2个,李师傅每分钟可以做多少个零件?

师:王师傅做了80个零件用了多长时间?

生:经过时间=结束时间-开始时间,所以用了8时20分-8时=20分

师:王师傅每分钟做多少个零件呢?

生:80÷20=4(个)

师:很好!那李师傅每分钟做多少个零件呢?

生:4-2=2(个)

四、

融会贯通(模型的拓展运用)

例5:小奥和妈妈一起乘坐Z162次火车从武昌到北京,火车20:22从武昌站出发,经过10时26分到达北京西站,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方法一:

师:20:22分表示的是几点?

生:晚上8点22分

师:对,看来同学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知识!在本题中要求的是什么时间?

生:到达时间,也就是结束时间

师:对,审题很仔细!结束时间怎么求呢?

生: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时间

师:很好!自己动手算一算!并说一说你计算的结果

生:20时22分+10时26分=30时48分

师:咦?怎么会出现30时48分呢?我们一天只有24小时啊!

生:说明到了第二天!

师:对,那到了第二天又过了多长时间呢?

生:30时48分-24时=6时48分

师:所以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生:是第二天的上午6点48分。

方法二:

师:20:22分表示的是几点?

生:晚上8:22

师:那经过10时26分是几点呢?

生:可以先算出到晚上12点要经过多长时间,12时-8时22分=3时38分

师:很好,接下来怎么算?

生:10时26分-3时38分=6时48分

师:所以火车到达北京西站是几点?

生:是上午6点48分。

师回顾引导总结:一天有24小时,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用到24小时计时法。

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篇(7)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例2、例3和例4及练习八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通过计算、比较、分析、归纳,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并能进行正确的换算。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旧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紧密联系性。

教学重点: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体积单位之间进率的推导。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棱长1

dm的正方体、棱长1

cm的正方体。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我们学过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相邻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相邻的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师:今天我们学习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出示课件例2)

想一想,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1)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可以看作棱长是多少厘米的正方体?(棱长10

cm)

(2)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10×10×10=1000(cm3)

(3)棱长是1

dm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

dm3,与棱长是10

cm的正方体体积有什么关系?体积相等,即1

dm3=1000

cm3。

(4)你能推导出立方米和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吗?

①小组合作,仿照上面的方法进行推导,教师巡视检查并适时进行指导。

②指名汇报:1

m3=1000

dm3。

小结: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

(5)体积单位、面积单位、长度单位的比较。

①长度单位:m、dm、cm,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

②面积单位:m2、dm2、cm2,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

③体积单位:m3、dm3、cm3,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

2.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出示例3,提问:(1)如何把高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低级单位的名数?

乘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3.8

m3是多少立方分米?高级单位名数换算低级单位名数,乘1000。3.8

m3=3800

dm3

(2)如何把低级单位的名数换算成高级单位的名数?

除以单位之间的进率。例如,2400

cm3是多少立方分米?低级单位名数换算高级单位名数,除以1000。2400

cm3=2.4

dm3

3.实际应用。

出示例4,提问:包装箱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怎样计算出它的体积?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2.完成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五、拓展提升

1.一个棱长6

dm的正方体容器,装满了水。现将正方体容器里的水倒入一个长3

m、宽3

m、高1.5

m的长方体水槽中,现在长方体水槽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米?

6×6×6=216(dm3)

216

dm3=0.216

m3

0.216÷(3×3)=0.024(m)

2.一个长方体的宽和高相等,并且都等于长的一半(如图)。将这个长方体平均切成12个小长方体,这些小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和是2400

dm2。这个大长方体的体积是(

2

)m3。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八第1~3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再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理解先求什么,并注意单位,再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例2

1

dm3=1000

cm3

例3

3.8

m3=3800

dm3

例4

V=abh

1

m3=1000

dm3

2400

cm3=2.4

dm3

=50×30×40

=60000(cm3)

60000

cm3=60

dm3=0.06

m3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教学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教师先让学生说出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再用棱长为1

dm的正方体模型,让学生说出它的体积,根据棱长1

dm与1

cm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1

dm3=1000

cm3,并用相同的方法让学生推导出1

m3=1000

dm3,然后总结出: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最后,教师还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进行比较,让学生知道它们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的区别。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