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机械教案

机械教案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06 16:00:22

机械教案

篇(1)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知道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任何斜面的机械效率都一样吗?请同学们再来观察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下面我们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板书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通过观察上面用斜面推物体的情景,对斜面的机械效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出问题。

(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倾斜程度有什么关系?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的粗糙程度有什么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想上面提出的问题。

生:做出猜想。

(在斜面高一定时,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在斜面的长、高一定时,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大。)

师:请同学们根据提出的问题和做出的猜想,每一小组选择其中的一个问题进行实验,设计出实验的方案。

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择桌面上的器材进行实验。

生:小组实验,同时设计表格记录数据。

师: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生:小组回答。

师:回想实验的过程,影响实验的误差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

三、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思考回答。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2.机械效率:定义、公式、计算;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四、动动脑

师:根据生活中你使用的机械,想想:怎样提高机械效率?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如何提高学习效率?

生:讨论回答。

五、布置作业

设计实验,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板书设计】

四.机械效率

1.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额外功: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

2.机械效率:有用功与总功之比公式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3.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提出问题

猜想

设计实验方案

篇(2)

关键词:单片机;实验教学;改革;机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3-0246-02

单片机已经在工业控制、数据采集、智能仪表、机电一体化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这些领域的技术水平,各大高校都将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作为工科类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随着学科的交叉融合,机械类本科专业不仅要求具备一般的机械设计与制造的能力,还必须具备电子、控制的基本知识,因为目前的机械装备已不再是单纯的机械集合体,而是集机构、驱动、检测、控制等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装置。机械装备的设计也不再仅专注于机构与简单驱动的应用,而是集伺服驱动、高精度检测、PLC/单片机等控制为一体的复杂闭环系统设计。单片机课程综合了硬件电路设计和软件编程等技术。单片机原理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现工科院校和高职院校都开设了相关课程。但是,单片机技术日新月异,而大部分高校的单片机课程教学模式却一直延续至今,没有针对技术发展、社会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求知;传统教学过程中未引入工程实践设计,导致学生缺乏整体设计能力,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因此,单片机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单片机实验教学案例研究

单片机实验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以案例为主,通过案例来分析与讲解单片机原理、应用特点与方法。下面通过单元案例与综合案例来详细说明。

1.单元案例。单元案例就是结合单片机的应用特点,对单片机中常用的功能单元进行案例研究及讲解,目的是使得学生尽快认识和掌握单片机的各个功能单元。(1)最小系统,最小系统是单片机运行工作起来,所必需的最基本电路组成。在接触单片机之前,需反复强调最小系统的各部分组成,对于8051单片机来说,即电源、晶振、复位、片内片外存储器选择的EA引脚。首先在Proteus里搭建最小系统电路,这有利于学生接触Proteus仿真环境,熟悉基本元器件的选取和参数定义。然后在最小电路的基础上,进行单片机控制一盏灯的简单实验,这部分内容可结合51单片机的IO口同时讲解。再次,在51单片机开发板上,让学生认识单片机及最小系统,对一些元器件有基本认识。(2)流水灯,在做流水灯实例时,要考虑LED点亮的时间,亮的时间太长会影响整个过程的速度,亮的时间过短,我们无法观测到。因此,让学生认识到点亮LED的时间是关键,逐步引申到延时的概念,详细讲解程序延时及定时中断延时这两种延时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程序延时的概念学生较容易接受,定时中断的学习要结合定时/计数器及中断的知识点,重点讲解定时器工作原理、定时中断方法以及程序等。(3)按键和LED数码管显示,按键和LED数码管显示是51单片机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首先,Proteus仿真环境里构建的是独立式按键,利用按键来控制发光二极管的点亮或熄灭;然后,构建4*4的矩阵式键盘,并分析比较独立式按键和矩阵式按键;再次,介绍七段式LED的组成原理,分为共阴和共阳两种,让学生来分析显示不同字符时的代码指令;最后,将4*4矩阵键盘和LED显示结合起来,实现按下键盘中的某个按键时,LED上将显示该键的键值(0-F)。(4)LCD显示,无论是单个LED(发光二极管)还是LED数码管,都不能显示字符及更为复杂的图形信息,这是因为它们没有足够的信息显示单元。很自然地引申出LCD来,转而介绍常见的字符型LCD 1602。首先,在Proteus里构建1602固定显示的实例,可以显示学校名称、课程名称等等;然后,演示动态显示效果,让字符自右向左滚动显示;在演示的基础上,讲解1602显示的原理,固定显示和滚动显示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实践。(5)AD和DA,在单片机应用系统中,只要涉及到测试与控制,都离不开传感器的检测。而大部分传感器是模拟传感器,检测信号为模拟信号,在送入单片机处理之前需要利用AD转换器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此时,如果传感器输出的信号为大信号的模拟电压,直接满足转换要求,则可直接送入AD转换器,否则要将信号进行处理,一般是将信号进行放大。让学生回顾理想集成电路的放大原理,构建检测信号的放大电路。可以采用温度检测的实例,在Proteus里构建模拟温度传感器检测温度的模型,利用51单片机常用的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DA转换与AD刚好相反,是将数字量转换成相应的模拟量,单片机输出的数字信号必须经过DA转换器转换为模拟信号后,才能对一些控制对象进行控制。对于DA转换器的实验案例,采用基于DA方式的波形发生器,通过按键控制,可输出方波、锯齿波、三角波、正弦波等波形,并在Proteus里利用模拟示波器进行观测。(6)串口通信,在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领域,通常需要一台PC机,由它来管理一台或多台以单片机为核心的智能测量控制仪表。这时要使每个单片机应用系统实时的检测数据能在PC机上显示出来,或者通过PC机来调整这些测量仪表的工作状态,就必须实现PC机与单片机之间的通信。串口通信是单片机中常见的通信方式,以串口通信为例向学生讲解通信的基本概念,包括并行通信、串行通信以及常见的串行通信方式。在Proteus里构建PC机与单片机之间串口通信的实例,进行数据的发送与回传接收。

2.综合案例。在学生基本掌握单片机的上述单元案例后,结合机械类专业的特点,设计两个综合案例,分别为:(1)温湿度监测系统。利用温湿度传感器定时检测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将检测信号AD转换后输入到单片机,一方面进行1602 LCD的实时显示,另一方面将检测温湿度数据通过串口发送至上位PC机。这个综合案例考察到了定时器、AD转换、LCD显示、串口通信等知识点。(2)PWM控制电机调速。要求产生脉冲频率为1Hz,占空比0-100%可调。这个综合案例考察到了PWM波形生成方法、步进电机调速等。

二、单片机实验教学的考核方式

由于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方式基本以案例和实践为主,也须对原有的考核主要以考试为主进行改革。采取的考核方式主要为综合实践,即2-3名同学组成一组的形式,自定一个综合实践题目,就题目展开分析和讨论,并展开单片机硬件系统设计和程序设计,然后确定并绘制单片机综合实践系统的硬件图(在Proteus中完成),并编写单片机综合实践系统的软件。最后每个项目组指派一位同学,在课堂上通过ppt方式阐述设计理念及具体的设计流程,并接受老师及台下同学的提问。本次综合实践占单片机原理课程总成绩的50%,对于设计选题及设计、答辩完成得较好的项目组,给予期末成绩加分的奖励。

三、实验教学效果

通过单元案例和综合案例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以模块化、系统化的结构进行单片机原理课程的授课,能够让理工科学生特别是机械类学生在认识到单片机应用特点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实际开发一些单片机应用系统。以上具体方案,经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及效果反馈,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许超,吴新杰.任务驱动式实践教学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渤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2(2):180-183.

[2]张毅刚,胡瑞强.基于Proteus的单片机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能力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2,(5):149-150.

[3]黄云峰,程启明,刘刚等.“MCS-51单片机原理”课程实验教学的现状及改革[J],2011,(19):124-125.

[4]赵冬梅.工学结合教学法在单片机课程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34-35.

篇(3)

一、《方案》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一)《方案》建设的主要内容

《方案》主要包括专业名称(代码)、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职业能力要求、课程设置与要求、教学时间安排、教学实施、专业师资、实训实习环境等9项基本内容。

(二)《方案》建设的方式

《方案》的建设任务由有关高职院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项目建设学校、承担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试点改革和省级重点专业建设任务的学校承担,每个专业由1所学校牵头,2所学校参与,各任务承担院校在认真开展前期调研、多方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进行研发。

二、《方案》建设前期调研结果分析

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工作团队累计调研行业33个、企业295家、省内外职业院校288所、毕业生5225人,发放调查问卷6408份(回收调查问卷5933份),召开94次方案编写工作研讨会,征求了186名专家意见。下面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为例谈谈前期调研的主要情况。该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考察、深度座谈、专家咨询等方式进行直接调研,同时,充分利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网络联系查询、文献查阅等形式进行间接调研。调研主要参访了21个行业和25所职业院校,并对农机行业、企业、职业学校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行业调研以安徽皖北、皖中和皖南地区为主;农机企业调研对象兼顾地域发达与欠发达、不同规模与不同生产形式的企业;学校调研以安徽为主,兼顾沿海一带发达地区和内陆不发达地区的国家重点、省级重点和一般中专学校和职业高中等。其中农机行业调查问卷发放20份,收回18份,有效问卷17份;在农机生产企业、公司、农机市场以及农机合作社问卷调查中收回问卷160份,其中有效问卷147份;学校问卷调查中发出全省学校问卷30份,外省2份,收回问卷27份,其中有效问卷25份,并通过毕业生座谈与100份问卷调查了解到了毕业生对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等方面的意见,并听取了用人单位对中职农机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建议。

三、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从教学计划实施来看,各校专业建设标准意识不强,课程开设随意性大,教学方法陈旧,评价方式传统,教材不合学校实际要求,教学计划实施不一

从各校教学方法上来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施不够,虽运用了现代教学技术手段,但开发、互动实操不够。在教学评价方面各校在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方面都做得不够好,极少有吸收行业、企业参与的情况。教材编选上多以中职规划教材为主,但在调研中发现各校普遍认为现行教材无法使用,多数教师在选编教材上随意性大、推广性不强。

(二)教育培养模式单一,学生专业技能学习不足,教学环境不利于人才培养,农机专业复合式教学居多,附属性明显

学生培养模式途径单一,主要是校企合作培养熟练工或对口高考升学。部分学校开设该专业有其名而无其实,部分学校把农机专业合并到汽车、机电类专业中,虽有复合式培养人才优势,但专业开设附属性明显。创建一体化教学场景条件不够,“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建设跟不上,学校专业课程时数不足,直观教学少,而实操环节又不足,学生实操能力较弱。

(三)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

专业教师缺乏企业实际工作经验,与企业岗位需求和专业发展需要存在着较大差距。青年教师在终身学习能力、适应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熟悉产业状况、开展课程教学改革方面有待加强。而另一方面学校又难以聘请有实践经验的行业专家、企业能工巧匠及一线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技术或管理人员到教学一线,主要原因是聘请费用高,学校投入难。

(四)教学设备配置较差,实训开出率较低

一是教学设备老化陈旧。许多教学设备基本是上世纪80~90年代初期购置的,目前已到报废期。二是结构不合理,6所学校的教练车主要是拖拉机,应该具备的免耕播种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教练车只有个别学校具备。特别是新型、多功能、大型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更少。三是实训开出率低。原因主要有投入难,维护成本高,另外学校也有安全考虑。

(五)教学经费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大多学校均为事业编制,靠的是财政拨款。财政资金只能保证学校人员工资,难以满足教学需求。

四、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指导方案建设思路

(一)人才培养目标

该专业主要面向农业机械行业企业,从事农业机械使用、维护、营销、技术服务、装配、检测、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培养具有基本公民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二)专业(技能)方向

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方向、农业机械营销与售后服务方向和农业机械装配与调试方向。主要对应拖拉机驾驶员、联合收割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装配钳工、营销员等岗位。在进行教学安排时,各校要依据自身原有优势,建设自己的亮点方向。如一些地区收割机械保有量大,跨区作业成熟,就应该围绕农机社会化服务实际,加大农机经营管理课程内容,开设一些针对性选修课程,满足本地农业机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课程设置及要求

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两类,专业技能课包括专业核心课、专业(技能)方向课和专业综合实训等。建议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心理健康、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与健康、公共艺术等课程。建议开设专业核心课程为:机械识图与公差、机械基础、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金属加工与实训、种植基础、农业机械构造与维修、拖拉机汽车电器设备与维修等课程。综合实训可集中或分散到各学期进行,也可将课程教学与实训整合在一起,采用“理实一体”教学,积极探索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建议开设综合训练课程:金属加工实训、农业机械驾驶实训、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农机修理工技能实训、中级工训练与考级等。专业(技能)方向课至少确定3~4门突出体现技术应用能力、岗位工作技能以及职业资格考核所需要的课程。选修部分允许学校自主开发和选择,以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多种需要。

(四)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实习实训要求

目前开设农机专业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还不令人满意,要实行新教学模式就必须加大投入,解决教学实习实训的硬件建设问题,才能真正开展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建议校内该专业主要实验实训室应有:液压与气动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发动机实训室、拖拉机汽车底盘实训室、拖拉机汽车电器实训室、农机修理实训室、农业机械实训室等。同时,要深化实验室管理体制的改革,减少小而全、功能单一的实验室,形成综合型、功能型的实验室,提高实验室设备的利用率,扩充实验室功能。进一步整合实验课,增加实验课的系列性、系统性、综合性和通用性。增加实验课独立设课的比例,增强实验课的系统性、操作性,增强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中,找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共同利益结合点,将校外顶岗实习基地建设与学生就业工作结合起来,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强化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中等职业学校要有计划、分步骤安排教师到农机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加快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步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重要保证,要注重教师培训工作,不断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注重引进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重视加强企业兼职教师的管理,建立有效的机制,切实提高企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要以各种形式鼓励教师深入农机生产一线去体验、解决问题,直接为三农服务,并在服务中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注重校本教材开发

中等职业学校要不断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促进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职业学校应加强自身媒体资源建设,到生产第一线录制一些实际素材,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丰富教学手段和方法,满足教学需要。同时,中等职业学校应根据本地实际注重校本教材开发。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能够反映本地生产实际和经营方式,使之更贴近岗位、贴近社会,满足本专业实际教学的需要。教材也应考虑中职学生的基础和特点,要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七)加大教学考核与评价改革力度,注重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要根据教学需要,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要依据学生表现、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采用学段评价、目标评价、任务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等,实现评价的多元化。要注重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能力,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职业资格证书可以单证、双证或多证并举。建议学生根据专业方向不同获取如农机修理工、联合收割机驾驶员、拖拉机驾驶员、装配钳工、营销员等职业资格证书。

(八)创新办学模式,拓展专业建设和培训渠道

篇(4)

关键词:学案教学法 应用 机械基础教学

一、从教案到“学案”

一堂课的基础就是教案的准备,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案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单纯的教学性发展,也就是课堂上课本和教师就是主角,教师往往重视自己怎样去把握课堂,怎样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学好知识,而没有重视对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二是教案不够开放,教案的设计和制定者都是教师自己,学生没有参与到教案的制定之中,在上课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课程的内容安排。现在我国正处在课程改革的时期,但是,另外一种比较极端的情况又开始出现,在课堂上面,对于学生的作用太过于注重,完全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追求课堂的良好氛围却忘记了课堂最基本的教学功能。虽然很多课堂都在进行改革,而且是如火如荼地进行,但是最后并没有达到期待的效果,主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将传统的“教案”进行重新设计,主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将其命名为“学案”。

这种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课堂过程中,帮助学生开发潜能,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具体的方式就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能力,将自己的备案提前告知给学生,而这个备案是完全以学生为主,以教学目标为前提来进行制定的。学生们拿到“学案”之后能够通过自己进行研究和训练,直到将所需要学习的知识全部掌握为止。对于学生们无法凭借自己的能力弄清楚的知识,就可以放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讨论来理解和掌握。这样不仅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还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学案”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编制“学案”的过程中不能够一蹴而就,而是要逐步进行,由简单到复杂,并且根据知识层次的不同,理论研究的难易程度制定出可以让学生不断提高的“学案”。笔者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对“学案”进行了尝试,其主要过程有四个部分:一是明确教学要求。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进行详细的表述,让学生知道自己改如何去学习。二是为学生指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让他们知道自己该向哪方面投入主要精力,这样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学。三是有针对性的指导预习。教师根据章节的教学要求和学习的重点、难点,紧紧围绕教材,精心钻研,设计一些有利于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思考、边预习。例如带传动的学案可以这样设置:在预习的过程中让学生重点掌握以下问题:1.带传动组成共有哪些种类?2.带传动有哪些特点?3.带传动张紧的方法有哪些?四是强化练习提高。教师根据教材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例如,笔者在完成带传动一课的教学后,设置了这样几个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提高。1.带传动具体由哪几个部分组成?2.带传动过载时会产生什么现象?常用这一特性保护重要零件称为什么?3.带的张紧方法有哪几种?4.平带张紧轮应安装在什么地方?同时,教师进行课堂练习时还要注意把握以下三个方面:典型例题分析(课堂应用例题)要具有代表性;课堂练习(进行加强性训练)要注重让学生充分理解课堂教学内容;巩固练习(用于课后学生巩固复习使用)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效果。

三、学案法的具体设计分析

学案法的一个关键就是要精心做好设计,既要注重问题的设计,又要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设计。教师备课时,一定要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和分析,有针对性地设置一些能引导学生思维的问题,然后深入浅出地进行详细的分析,最终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凸轮机构》一课时,笔者是这样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的:“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的机构有哪些呢?”(对前边的知识进行复习),螺旋传动机构,带传动机构,链传动机构,齿轮传动机构,蜗轮蜗杆(引导学生回答以上答案),“我们已经认识了带轮、链轮、齿轮、蜗轮,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机构――凸轮,首先什么是凸轮?”(这是提出问题),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凸轮机构模型展示给学生,然后让一名学生上前手动摇动凸轮转动,让学生观看并指出并凸轮与其他轮的不同点。(分析,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问:“什么是凸轮机构,凸轮机构工作原理是什么?”(提出新问题),之后让学生观看模型,直接得出含有凸轮的机构叫凸轮机构,然后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模型进行演示,每个小组总结出凸轮的工作原理:凸轮机构中,凸轮作主动件并作等速回转或移动,借助其曲线轮廓(或凹槽)使从动件作一定规律的运动。(分析,解决问题),最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从动件运动规律是如何实现的?能实现那些运动规律?(提出新问题)。通过这样的步步深入引导式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螺旋式上升,整个学习过程环环相扣,重点突出,在这个过程中借助学案的练习与使用,可以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学案”课堂教学基本环节剖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检查:首先,由于学生的素质不一样,学习能力不同,教师在课堂上要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自学。其次,运用提问的方法,帮助学生检验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们再次强化和牢记。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把自学过程中没有搞懂的知识弄明白,而且还可以发现学生优秀的学习方法。

篇(5)

一、构建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优化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

(一)加强校企联合,优化案例教学内容,构建案例教学资源库

教学中所选案例多来源于学生熟悉的周边企业,并将收集到的素材整理,归类构建制造加工现场案例集、夹具应用案例照片集、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实践教学平台、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网络创新教学平台,结合相关网络教学系统,应用于具体的实际教学中。逐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体系。

(二)优化基于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机械制造方向专业课程教学体系

应用案例时,首先需优化理论教学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课程试验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过程,使分散的教学内容合理配置和有机结合,保证教学全过程的相对完整和连贯。其次通过一些开发性综合实验,对理论知识进行综合应用。最终使机制方向专业课教学体系不断得到优化。

二、优化教学手段,落实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用,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针对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优化研讨型案例教学模式,主要采取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网络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解决课程实践性强、学生实践经验少、理解困难的矛盾。

(一)用案例驱动法,展开教学内容

用案例驱动法逐步展开教学内容,一环扣一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把学生吸引到问题中去,可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六点定位原理、加工原始误差的组成、定位误差的分析等知识点的引入,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桌子大多是四条腿的,而三角架总是三条腿,且脚很尖?从而引出定位原理的概念。

(二)用案例模拟法,加强学生大工程意识的培养

通过机械制造过程中的加工安全案例、经济纠纷案例、工程产品质量案例,让学生模拟其中某个企业的身份,讨论分析机械加工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利用汽车质量不过关导致市场流失事件、水污染事件等案例,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及环保意识。

(三)用案例讨论法,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将机械制造工艺学教学难点分成若干讨论课题,在网络教学平台中布置讨论任务,学生采用合作小组的形式,在任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最后教师总结,使学生由倾听者变成了思考者和参与者,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6)

摘要:针对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进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结合专业特点设计核心案例,分层次地引入相关技术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有机结合,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构建一个新的教学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专业的兴趣。

关键词:案例教学;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0-0180-03

一、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应用》是机械大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特点是基本概念多、理论抽象、实践性强、工程应用突出。传统的理论讲授教学法是基于课程知识体系,根据课程内容章节的知识点,先从概念入手,然后介绍理论知识和原理,最后给出应用实例来说明知识原理的应用;这样往往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引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的场景或案例,通过案例讨论等方式开展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合作,进一步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能力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它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自主行为能力,综合应用所学知识。案例教学法在法律、医学、管理等学科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尝试在工程学科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

二、基于案例的课程教学体系设计

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特点和机械类专业应用需求的特点,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规划组织与设计,基于“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模块结构”的指导思想进行教学组织与设计,构建了知识结构与能力培养相交织的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划分为“计算机网络基本概念”、“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设计”4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是某一方面的研究主题,可以按照几个项目(或章)来组织教学内容。每一章通过“案例”给出“问题原由”,即“案例原由”,它又是本章教学内容的背景,通过案例引入教学内容的知识要点;“教学重点”既是本章的知识要点,也是本章的教学任务;“能力要求”则是本章教学对能力培养的基本要求,也是本章的教学目标(任务)。

通过列举大量的实例,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结合机械专业应用背景,列举一些计算机网络在制造工程中的应用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促进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了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实训环节至关重要,除了课程教学中列举大量的实例和应用案例之外,针对每章设计相应的实训环节,重点章节设计综合训练环节,以实际应用为目标,建立课程的技术与技能体系,以融“教、学、做”于一体,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三、结合专业背景的核心案例O计

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制造自动化、数字化与网络化已成为必然趋势,计算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的应用日趋重要。因此,针对机械类专业的背景,在课程教学中结合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中的应用,引入制造工程中网络应用的实际案例,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了。

结合专业特点设计若干核心案例,如在“局域网技术”的教学中,引入“构建制造车间局域网”的案例;在“Internet技术应用”教学中,引入网络化制造的应用案例。由专业应用需求分层次地引出基本技术问题、扩展技术问题和探索性技术问题,并归纳总结引出相关知识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使学生在了解和熟悉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制造业的应用背景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网络理论和技术知识,激发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动力。其中,基本技术问题是已经学过的知识,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来讨论回答;扩展技术问题则是本章要学习和解答的问题,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学习;探索性问题是课程教学之外的深度探讨性问题,可以布置给学生课后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来解答,以3―5人为一小组,分工协作,各小组之间可以展开交流与讨论,课堂中派代表讲解,老师给予点评。

例如,在“局域网技术”这一章的教学一开始,首先引入“构建车间局域网”的案例,给出一般制造车间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3所示)。根据案例应用需求,层次性地引出相关技术问题,并进一步给出本章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目标。

构建车间局域网的目的:将车间加工设备联网并接入企业局域网,以实现生产过程的控制管理,诸如通过服务器:(1)集中管理NC加工程序,并通过网络传输到加工设备;(2)实现生产计划的调度与管理;(3)监控加工设备的状态及生产流程等。

根据车间局域网的拓扑结构图,引出其中的基本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扑结构的类型是什么?(2)车间局域网由哪些部分构成?构建车间网络所用的传输介质有哪些?等等。

进而引出车间网络涉及的扩展技术问题:(1)车间网络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什么?(2)车间网络构建的布线规范标准是什么?(3)所有网络设备有哪些?等等。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随后,提出一些深度的探索性问题:(1)车间设备是否都可以直接连接到车间网络?如不行,需要采用什么技术手段来实现联网?(图中RS232和RJ45的含义是什么)(2)车间设备联网后,还需要一个基于网络的生产管控系统平台才能实现对设备的管理控制,那么,实现这一管控系统需要用到哪些相关技术支持?(3)图中CAD、CAM/PDM、MRPII/ERP、MES等的含义是什么?(4)如何将车间网络并入到企业网乃至Internet,以实现基于Internet的网络制造?通过这些问题,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网络技术在制造领域中的应用,还可以学习一些与专业相关的知识。

四、结束语

将案例教学应用于机械类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旨在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利用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专业特点的案例教学,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教学活动紧密结合工程应用实际,有利于具有工程背景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军,朱永伟,孙玉利.基于案例教学的课程改革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6,(3):33-34.

[2]赵航.基于“情境化-去情境化-再情境化”的探究式案例教学模式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2015,(3):284-290.

篇(7)

【情景描述】

一、创设简单问题,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以自信

一上课,我直奔主题:“同学们,今天我们将复习简单机械。对于简单机械,你还能想起哪些知识?”因为这个问题不一定要求学生把所有的知识点全部回答到,如果回答不全可以由其他同学补充,所以每个学生都敢举手回答,学生争先恐后回答问题,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这个问题帮助学生很快进入复习,同时对本章的知识做了一个简单的梳理,有助于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对回答的同学进行了表扬,同时顺着学生的回答,投影上出现了本章知识框架,并开始复习第一部分知识——杠杆的五要素。

二、借助生活用品解决难点,增加复习兴趣

我取出课前准备好的用硬纸板做的一个较大的开瓶器,并把瓶子拿在手上,现场演示开瓶的动作,问:你知道开瓶器的支点在哪?同学们马上指出了支点的位置。我接着问:你知道动力作用点在哪里?方向如何?“在手上”,听到了大部分学生都是这么回答的。我重复了一下“在手上”,学生听出了问题,说动力在手作用在开瓶器的那个地方,方向是向上的。我强调了开瓶器是受力物体,所以动力阻力的作用点都在杠杆上。接着我又问:阻力作用在哪?方向如何?这次学生都说对了。趁热打铁,我又在投影上让学生说出哪段是动力臂、哪段是阻力臂,对杠杆的五要素进行了重点复习。

三、充分利用学生的错题资源,提高复习效率

在作杠杆的五要素练习中,我选择了两道易错题型让学生进行练习。第一题是火钳,我让学生先在教学案上作出杠杆的五要素,然后进行投影,让学生看着投影来纠错。“力的大小(长度)画得有问题!”同学们一看到投影就喊了起来。“你们认为阻力应该向哪个方向呢?”“垂直火钳杆向外。”“你是如何判断的?”“从两个方面判断,1、这个阻力是火钳受到的,火钳对所夹得物体有个向里的作用力,根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夹的物体对火钳就有向外的作用力。”我看到有些学生的眼神显示出不太理解,于是我把火钳展示给学生看,把刚才那位同学所讲的对着实物再描述了一遍。同学们都理解了,复习的效果达到了。接着学生又说:“其实我们平时在判断阻力的时候,还可以用这种方法:如果支点在两个力的中间,两个力的方向会大致相同;如果支点在两个力的同侧,两个力的方向会大致相反。”“这位同学先从受力分析来解释为什么力是向外的,再从解题经验来总结阻力的方向,帮助了同学们解决如何确立阻力方向。”在图中同学们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阻力要画得短一些,那是为什么呢?”“因为阻力臂比较长,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阻力比较小,所以要画得短一些。”“同学们在做杠杆的五要素时,第一要注意受力物体是杠杆,所以力的作用点在杠杆上;第二要注意阻力的方向;第三要注意画力的时候要注意力的大小、力的线段的长短。”在讲完第一题后又做了一道练习题,这次图画得非常好。

四、注重物理学中的方法总结

当复习到杠杆平衡条件时,问:“在实验中,我们测量了三组数据,这里多次测量的目的是什么?”“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得出一般规律来。”学生回答道。“在初中阶段,我们有很多实验都测量了多组实验,其中有一些也是为了避免实验的偶然性的,你们能举出一些例子来吗?”在我的几次引导下,学生们想起来了:“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换用不同规格的灯泡进行多次实验就是避免了实验的偶然性。”然后我又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样的实验是为了减小误差的(测量性的实验)。我觉得中考复习课要经常进行方法总结,这样复习效率才会提高,而不是一味地进行题海战术。

五、利用对开放性问题的讨论提高综合分析能力

当复习完杠杆的平衡条件后,我设计了开放性问题:“大象和小鸟在玩翘翘板游戏,问:小鸟能将跷跷板压下去吗?”在复习动滑轮时,我设计了开放性讨论题:“物体重100N,我们利用动滑轮提升重物,请问,绳子末端的拉力是多少?”等等,让同学们讨论,做到边讨论边讲边练,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并使学生感到复习不枯燥,有趣味性。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是一节中考复习课,我非常注重上课的高效性,在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反馈学生解题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忽略了黑板的使用。若作图时请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作图,看看他们的解题过程,这样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会更深。

2.开放性问题一堂课上出现了好几处,导致在讨论时间过长,影响了其他知识点的复习巩固时间。所以课前对这些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课堂上还要随时调整讨论时间。

3.教学中应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提高教学效率。